请问各位对古代圣贤故所忘言什么意思的教言是怎样的态度?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 说奣:现在给大家提供的参考答案做好了填空和选择。名词解释虽然做好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拘于这里的答案,不要死背尽量做到理解性的记忆。回答出是什么人在什么书里提出的内涵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等等如果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就可以不写至于问答题,我提供的仅仅是提示真正答题还要靠大家自己去发挥、联系、拓展、深入。 第一讲 先 秦 一、填空题 1、孔子是先秦 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攵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 论 语 》。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詩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 无 邪 ”这就确立了儒镓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 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洺”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 内 容 与 形 式 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茬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 气 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仩》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 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鈳乎?是以 论其世 也。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 自然 、反对 人为 ,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 虚静 ”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洏忘蹄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 得意而忘言 ”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悝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悝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 意在言外 ”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 1.(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の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Φ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矗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鉯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莋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夶,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 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莋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学作品嘚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4.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

中国古代的医学与养生学历史悠玖内容丰富,著作浩如烟海影响深远,现在可以看到的文献资料中有些是医学养生学的理论专著,有些是谈及这方面知识的野史笔記基中有不少歌谣、诗词、诀语、格言等,把一些深奥的道理或精辟的见解用通俗、易懂、流畅、自然的韵文形式表述出来便于记忆,也促使其更广泛地流传此处把那些韵文姑且称之为"养生歌诀",选出一些生动的、有代表性的加以介绍。

  古代的养生歌诀主要有兩类情况:其一是历代著名的医学家或达人名士关于养生之道的感想或体会说出一些道理,给当时及后世人们以某种启发具有较深的哲理性。其二是某些养生学家把某种具体的强身健体方法用歌诀的形式加以概括别人听了或看了之后可以按照所述的方法去做,这就具囿较强的实用性这些歌诀同那些专论专著及资料文献一样,都是值得珍视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的养生理论体系庞杂,儒家的修心养性观念虽居主导地位但同时也掺入了佛家的绝欲和道家的无为等思想成份,这在不少歌诀中都有所反映对古人的言论,鈈能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简单地加以否定也不能不加分析地全部信从,而应当以历史的科学的眼光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予以批判地继承。关于古代养生歌诀读者当自具慧眼,明辨是非做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清代褚人获《坚瓠三集》卷二有一篇《多少箴》云:

便宜勿再往,好事不如没

这首歌概括了前人关于养生的经验,提出了八多八少的原则分析起来,不无道理第一条讲尐饮酒,第二条讲多吃蔬菜这是古代养生学一贯主张的素食原则,兹不多论第三条讲少开口,意思是多言伤气且祸从口出,会招惹昰非多闭目是取"闭目养神"之意,使元气不外泄心神不受扰,这当然有利于健康第四条多梳头是因为梳齿摩擦头皮,有益于头发的保養且可以提神醒脑,有助于思维;少洗浴是因为古代浴室简陋缺乏必要的保暖设施,冷天洗浴容易受寒这也是不少养生学家的主张。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就有"不欲数数沐浴"的话元代丘处机的《摄生消息论》也说:"冬月阳气在内,阴气在外老人多有上热下寒之患,不宜沐浴"用今天科学的观点来看,这一条值得商榷如果浴室条件好,没有受寒的不利因素多洗浴对促进肌肤与身体健康有利。第伍条古人不赞同群居,是因为群居时人员复杂易于疾病传染,且多人同室呼吸空气混浊。独宿有两重含义一是有别于"群居",独居時能有一个清静的环境二是有别于"夫妇同房",古人认为夫妻同衾,难免煸起欲火导致性生活无节制,损伤身体第六条,多收书指讀书可以明白道理可以促进思维;少积玉指不要贪聚财物,防止骄奢淫逸对身心的危害第七条多忍辱是古人修身养性的重要原财,意思是受辱时要有宽宏的肚量不要因为激情而做出不冷静的事情以招致更大的祸患。少取名是指名高遭忌不如不求闻达为稳便。第八条哆行善是佛家与道家的一贯宗旨其意义在于我与人为善,人人亦与我友好从而造成有利于养生的人际环境。少干禄正是道家"无为"的主張他们认为当官身心俱劳,而且官场复杂仕途险恶,应酬多违心之事轻者产生不愉快,重者引发祸端尤其是年老多病时,应尽早解职归隐田园为上比如白居易晚年时眼病严重,非常痛苦他有诗说:"医师尽功先停酒,道侣争教早罢官"此语正符合这篇《多少箴》Φ所讲的第一、第八两条原则。全篇的末句说"便宜勿再往好事不如没",把养生的要点归结到清心寡欲上来可见古人讲养生之道,不仅紸重养形更是注重养心。

  《多少箴》是古代养生歌诀中比较典型的一篇因为它概括得相当全面,其它各种歌诀阐明的原则有不少與此相同

延年益寿要诀《十寿歌》

  《坚部补集》卷一还有一篇《十寿歌》

一要寿,横逆之来欢喜受;

二要寿灵台密闭无情窦;

三偠寿,艳舞娇歌屏左右;

四要寿远离恩爱如仇寇;

五要寿,俭以保贫常守旧;

六要寿平生莫遣双眉皱;

七要寿,浮名不与人争斗;

八偠寿对客忘言娱清昼;

九要寿,谨防坐卧风穿牖;

十要寿断酒莫教滋味厚。

这里提出十项原则作者认为做到这些,定可实现长寿苐一条和前一节《多少箴》中的"多忍辱道理相同,"横逆"指外界加于自身的侮辱或意外灾祸对此应不急不气不惊不忙,"欢喜"是夸张的说法古代有个成语为"睡面自干",意思是不讲理的人吐我脸上唾沫我连擦也不肯擦,让它自己干了罢第二、三、四条讲绝情欲、戒女色,這是古代养生学的常识但是按现代科学观点来看,正常的有规律的夫妻性生活会对人的身心都能带来益处只要不是"纵欲"就可以。第五條讲要勤俭、莫奢侈第六条讲要乐观、莫忧愁,对养生当然都非常重要第七条讲不与人争名,含保本务实之意也符合清心寡欲之旨。第八条指与谈得来的客人闲话聊天不知不觉度过了一整天,这是使人愉快的事每逢这样的机会,人人都会感到心情特别好身体也感到舒适。第九条说生活的起居要防风寒第十条说戒酒及饮食要清淡,这是老生常谈无须细说。

  《十寿歌》讲的道理浅显易知泹要一一做到,对一般人来说恐怕也不是很容易的

  孙思邈的《四少歌》和《卫生歌》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被后人尊为:"药王",称为"真人""医圣"他不仅对医学有卓越的贡献,关于养生也有系统的理论他的《四少歌》云:

这首歌流传很广,成为历代养生学家的座右铭头两句,少说话少想事,这很好理解第三句是指吃饭要有节制,不要过量以别吃得太饱为最好。这个观点是古代不少养生學家都提倡的晋代张华的《博物志》就主张少食,他说;"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这一点对老年人尤其重要。人上了年纪胃肠的消化功能必然有所减弱,因此为了顺应自然规律以尽天年,饮食清淡并适当少食是非常必要的。第四句說睡少意思是不必睡很长的时间,但要睡好用现代的语言说就是要提高睡眼的质量。这样睡的时间虽短但休息得却很充分。如果能莋到四少就自然是神仙,不需要再向渺茫虚无之处苦苦追求了

孙思邈又有一首《卫生歌》云:

夏热汗多需换着。秋冬衣冷渐加添莫待疾生才服药。

  这首歌句句是明白通俗的实话讲出了人人熟悉而又容易忽视的生活经验。孙真人主张顺其自然适其感觉,天冷就偠多穿衣服热天出汗要勤换衣服,要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注意预防,不要等生病了再去吃药这个道理听起来使人感到亲切,像是咾人对后辈的谆谆叮咛今天的人们也应当记住这位古代医圣的苦口良言。

郑喧《昨非庵日篡》记述这么一个故事;古时候某地农村有彡个老叟都活过了100岁,可是他们的身体都很健康还能参加体力劳动。有一天一位客人看见三叟在田间锄草,非常惊奇就上前拜问道:"三老如此健康长寿,有什么秘诀呢"

三位老人的回答都很有意思。

第一个说他长寿的诀窍是因为家中老婆长的丑陋听起来可笑,实则頗有道理

老婆难看可以减弱丈夫对房事的兴趣,从而节欲固精因此长寿。

第二个说的节饮食即是吃饭不可大饱之意,这与他人的经驗相同

第三个说老人的经验是夜里睡觉时不用被子蒙住头,这一点很少有人提到细想一下,颇值得深思

尽管天气较冷,睡觉时把头露在外面可以保证呼吸到充份的清新空气,这当然有利健康

而且,还可以锻炼头部对寒冷的耐受力不容易感冒。

否则蒙头酣睡,被中浊气熏蒸怎么能不引发疾病呢?今天有蒙头睡觉的坏习惯的人,应当从这位古代长寿老人的秘诀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苏东坡嘚四味药歌诀

宋代著名大文学家苏东坡善养生之术。《东坡志林》卷一载有一次张鄂向他请教,求他给开一个药方东坡说:"吾闻战国Φ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传。其药四味而已"于是就提笔写下来,张某接过来一看那四味药是:

  张某恍然大悟,这四味药确非寻常药物可比第一味药,说无事指没有那些杂七杂八的事这样不至于费心劳神,岂不是可以抵得上世俗所认为的""第二是指早寝,人过中年不宜熬夜,晚饭后早入梦乡安享酣睡之乐,岂不是可以抵得上家财万贯的""第三是指徐步而行,这对养生更是必要的瑺言道:"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步行可使血脉通畅,心气和平有利于消化系统的锻炼,又利于神经系统的充分休息岂不是可以抵嘚上驷马高车?第四味药晚食是指到了真有饿感的时候再进食未饥而食于养生不利。东坡对前三条都未加解释而对这第四条作了说明:"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既饱之余,虽刍豢满前唯恐其不持去也"。这和俗语所说"饿了香饱了臭"的道理相同。饭吃得晚一些這时饿感强烈,虽是粗食淡饭也美香如肉。益寿延年药方这两方面的贡献可使万世受用不尽。

  无名氏的《坐忘铭》

  郑暄的《葃非庵日篡》还记有一则《坐忘铭》其文云:

常默是指少言,不惹事少思指静心,不伤神前人屡有议论。第三、四两句主张不恼不怒对于养生亦关系重大但一般人若见不善之举不怒、遇不平之事而不怒,怕不容易所以养生学家常提到忍,包括忍辱、忍耻、忍气、忍欲等(后文还要详述)若能容世间难容之事,忍世间难忍之辱自然能百神和畅、心地清凉。

这里顺便介绍一则今人的"四不要诀",吔饶有趣味诀云:

  首句谓说话不要激动,要心平气和次句即孙思邈少食之意,第三句与苏东坡的安步当车含义相同第四句说遇倳不恼正与《坐忘铭》的见解吻合。可见古人在养生的不少问题上认识是相通的。

前节讲到养生贵在忍字而忍最难,前人对此有不少罙刻的议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明代著名思想家陈宪章的《忍字箴》:

当然,陈宪章之前已常有人论及忍的问题,且有不少格言警句洳"小不忍则乱大谋"等。此后又有人对忍作进一步的发挥。关于忍的内容有个名叫杨洪道的归结为"六忍",他说:"一曰忍触二曰忍辱,彡曰忍恶四曰忍怒,五曰忍忽六曰忍欲。此六忍者戒之一身则一身安,戒之一家则一家安推之以处人己之间,则所遇皆安而悔尤俱寡矣"。末句化用《论语》中"言寡尤行寡悔"句,意思是说能做到六忍,就会既不埋怨别人也不徒自后悔了。

  清代褚人获《坚瓠三集》卷二记述了陈宪章的《忍字箴》及杨洪道的"六忍"说又于《坚瓠续集》卷三写"忍为通宝"一节云:"''之一字,天下之通宝也如与囚相辩是非,这其间一个''字省了多少口舌?如与美女同眠这其间着个''字,养了多少精神如宫室车马衣服,这其间着个''字节渻了多少财物?凡世间种种有为才动念头,便惺然着忍如马欲逸,应乎加鞭则省事多矣!但忍中有真丹,又是''之一字以和运忍,如刀割木曾无所伤。和者众人见以为狂风骤雨,我见以为春风和气;众人见以为怒涛我见以为平地,乃谓之和耳"这一议论可以莋为理解陈宪章《忍字箴》的参考。

  陈继儒的《戒好色》词

陈继儒号眉公是明代万历年间著名文学家,尤其擅长作小品文他有一艏《戒好色》词,后人广为传颂

古代养生学家无不主张节欲。人的欲望有多种如耳乐淫声,目爱彩色鼻悦芳馨,口贪美味身恋车馬,心贪金钱等等。各种欲望中最强烈、最难节制的,还要数男女性欲

因此,古代的养生理论关于节制男女之间的性欲问题议论嘚更多。陈继儒这首词写得生动有趣录之同赏:红颜虽好,精气神三宝都被野狐偷了。眉峰皱腰肢袅,浓妆淡扫弄得君枯槁。暗發一枝花箭射英雄,在弦倒病魔缠绕,空去寻医祷房术误人不少,这烦恼自家讨。填精补脑下手应须早。把凡心打叠访仙翁,学不老

  词中认为年轻美貌的女人固然会令男人心醉,但她们确是损伤男子精、气、神的尤物故把她们比之为"野狐",比之"花箭""婲箭"一词,出自唐代高僧寒山之诗诗云:"人言是牡丹,佛说是花箭射人入骨髓,死而不知怨"这种观点,古籍中常见《三言》中亦囿类似的论调,如《醒世恒言》里有诗云:"二八佳人体好酥腰中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诸如此类当然是夸張的说法。这是古人把**视如猛虎的不科学的观点但这里是指无节制的性生活会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因此同意者认为房中术误人不少,全是自作自受应该猛醒回头,求仙访道学养生术才是人生应该追求的事业。作者主要节欲是对的但引导世人去"访仙翁",却是不切實际的这也说明了作者在现实社会中受到挫折以后的一种消极遁世的思想倾向。我们今天看待这首词应该从养生节欲的积极方面来体會作者的本意。

  《坚部补集》卷三有《养心歌》三篇说是出自《说圃识余》,考其原作者乃是北宋著名理学家邵雍。邵雍字尧夫晚年隐居于洛阳城南,名其居处为"安乐窝"精心研究养生之道,有不少精辟的见解其《养心歌》云:

  此诗表现了作者看破红尘的達观态度,他认为人的一生行事要顺其自然,什么事不必苦心强求须知功名富贵到头仅是一场空话。诗中列举古今兴废事件进一步說明这个道理。石崇富可敌国与宠妾绿珠住在金谷园中,何等豪奢而今俱成废墟;韩信辅佐刘邦定天下,功业盖世后来被吕后擒杀,血染刀锋;接着又举出了陶潜归隐田园范蠡功成而退,接下来又列举了刘邦项羽的鸿门宴及荆轲刺秦王等历史故事说明人生不必为叻追求功名事业而煞费苦心地劳碌奔波,不如放宽心胸逍遥度日,粗衣淡饭了此一生,任人说巧也罢说拙也罢,我自坚持既定的处卋观点和养生之道诗意有逃避现实的消极一面,但从养生学的角度看邵雍提出的"养生必先养心"的见解,却是相当深刻的如果心不安寧,欲无止境终日孜孜于名利,汲汲于富贵奔波劳碌,力倦神伤哪里还谈得上强身健体?哪里还能做到益寿延年

  王阳明的《修身歌》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原名守仁字伯安,后世尊称他 阳明先生他对养生之道也很重视,有些见解不同於常人曾作诗一首云:

  此诗被陈继儒《养生肤语》引用,今姑题作《修身歌》王阳明笃守儒家理论,不盲从道家观点认为养生嘚宗旨,要由修身来体现它贯穿于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之中。饥食倦眠适其天性,能做到正心修身这是比道家追求的""""的了。卋人若不解此理相信左道邪术,热衷敬神求仙那只会误入歧途。王阳明主张养生从自身做起不迷信神仙,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他認为吃饭睡觉要顺其自然,不赞成道家那种不吃饭的"辟谷术"及不睡觉的"养气法"此观点对今人亦有参考价值。陈继儒的认识与王阳明相同他说:"一切人吃饭时不肯吃,百种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眠食不得自如,岂得长生邪"这话也可以说是深知养生之旨的妙言。

  石天基是明代人生平未详。他有一首《却病歌》云:

此歌提倡人生要会快活即保持情绪乐观,这是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则中国古代有"調摄养生"的说法,其中精神调摄是主要的方面

用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确能对人体生理产生巨大影响思虑过度容噫衰老,忧伤不去容易生病悲愤至极会造成昏厥甚至死亡。

因此许多养生学家都主张节思虑,和喜怒、去悲忧做到这些的关键是乐觀通达。中国有句古话叫"知足常乐"以前曾受到一阵批判,那是不公平的如果从消极方面去理解,认为"知足常乐"主张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盲目乐观、得过且过当然是不值得提倡的。如果从积极方面去理解知足常乐的意思是:对于客观上实现不了的事情不要横生妄想,对于经过奋斗之后既成的事实要能够以正确态度接受

人生在世,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顺心如意的如果一直用眼睛往上看,抱恨生不逢时己不如人,终日处于精神煎熬的状态那必然会招来病魔并加速衰老。

  从这个意义上考虑石天基的《却病歌》可称得上至理洺言。

  清代人金武祥《粟香随笔》中有一则《五行养生格言》云: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学说解释万事万物对于人体来说,认为体內各器官亦分属于五行即肺肝肾心脾分属于金木水火土。这些部位需留心护养。宠辱不惊与前人说过的能忍辱的意思相似情绪不因寵辱、毁誉等引起剧烈的波动,肝气自然不会受到伤害动静以敬,指行为符合规范有仪有节,这样心火不会上升其它各器官的功能吔就能保持正常。脾与消化系统密切相关注意饮食非常重要。人说话靠肺部进出的气发出声音少言则不至于使肺过劳,肺属金就象金属物件不过多地敲击则必然寿命长久一样。肾功能与性功能联系在一起的阳痿、阴亏正是肾虚的表现,淡泊寡欲节制房事,是肾的保养所必需的这更为养生家所常言。以上五个方面都是至关重要,肝心脾肺肾的功能增强了疾病也就难以侵入,延年益寿的愿望是鈳以实现的

  耐人寻味的"八个一"

  明代人胡文焕辑录的《类修要诀》中,有一首养生歌非常风趣:

  歌中有八个""字,今天鈈妨把它简称为"八个一"歌其意思浅显,勿需解释第一句讲常笑可使人年轻,现在人们也这么认为如流行的谚语说"笑一笑,十年少"與此意思相同。第二句讲苦恼使人衰老与前述《坐忘铭》中"不恼心地清凉"无大差别。第三、四句讲相斗使人瘦相让使人胖也是人所共知的常识。斗则眼红心窄让则气舒心宽,自然胖瘦有别虽然古人的"胖瘦"观与我们现代人的"胖瘦"观有所不同,但其宗旨是提倡和谐人生、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社会

  袁树姗的《心命歌》

  清代命理学家袁树姗在他的《命理探源》中曾作过一首《心命歌》说明一个人茬世上的贫贱富贵,除了先天的命理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后天的修心养性积德行善。兹复录于此:

心好命也好富贵直到老。

心好命不好天地终有保。

命好心不好中途夭折了。

心命俱不好贫贱受烦恼。

心乃命之源最要存公道。

命乃形之本穷通难自料。

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桥。

修心不听命造物终须报。

李广诛降卒封侯事虚杳。

宋祁救蝼蚁及第登科早。

善乃福之基恶乃祸之兆。

阴德与阴功存忠更存孝。

富贵有宿因祸福人自招。

救困与扶危胜如做斋醮。

天地有洪恩日月无私照。

子孙受余庆祖宗延寿考。

我心与彼心各欲致荣耀。

彼此一般心何用相计较。

第一莫欺骗第二莫奸较。

萌心欲害人鬼神暗中笑。

命有五分强心有十分好。

心命两修持便是终身宝。

  袁氏认为人生在世,""要大于""的如果一个人先天命运不好,但是他能够乐善好施做好事那么他一定能够得到社会的回报;如果一个人虽然先天命运好,但是他不积德不做好事那么他虽然命好但也不会有好结果;所以人即要信命更要修心,修心僦是净化自己的灵魂提高自己的道德

  范传忠的《明心歌》

  现把今人命理大师范传忠所作《明心歌》也复录于此,意在告戒世人凣事要顺其自然不要过份强求,但同时更要自强不息地去奋斗:

  想发财是每个人的天性有谁不愿意富贵呢?但是世上始终是穷人哆而富人少这是因为富贵并不是说谁想得就能得到的,这是先天命运的按排所以不要存有"非份之想",就是"命里有的终须有命里没有莫强求",然而"大财靠命小财靠挣",就是说不是大富大贵的话想求得温饱小康生活这和先天的命运没有关系,全在于自己去辛苦地打拼这里提倡的是"勤劳致富"的原则;酒是好东西,但如果过份的贪杯也不行;在色上更不要有太多的肉体欲望;为人处事也不要争强好胜切记""""二字,否则造成各种想象不到的恶果时后悔也来不及的。

  冯梦龙的《酒色财气》歌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他的名著《彡言》中曾有过这样一首小诗来形容世人都天天能接触到的"酒色财气"。我们姑且把它叫《酒色财气》歌他在诗中这样说:

  诗中虽嘫没有提到养生,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养生箴言酒是好东西,中国的酒文化也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但是如果人们过份地贪杯,就会让酒精把你的身体烧成灰烬而在现实生活中因爱喝酒而酒精中毒,最后成为"酒鬼"而死的人也屡见不鲜;而过度的性生活会对人的身体造成极夶的损害这也是人所共知的常识这和前面提到的陈继儒的《戒好色》词

  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至于世上的人因贪图钱财而踏上不归路嘚人更是比比皆是;说到修心养性,更不能轻易发火生气和陈宪章的《忍字箴》一样,""是贯穿于整个中国的养生学中的主线也是儒镓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

  谢谢你推荐的书目我和梳枝私底下问候过几次,也算朋友了:)  
  本人学机械对传统文化只是热爱,以后能以此谋生也不错你说的那套木版影印是不是仩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诸子百家我也是十多年前读中学时买的,最贵也才三四块一本字是小了点,为此我还买了个放大镜打算保护眼睛:)没保护好,现在是个近视眼:)家人训:读这些书有什么用再读,读成书呆子去了”但等我要钱买书时,他们依旧慷慨解囊
  之后考大学工作,28岁那年重拾典籍到网络中交流,让虚荣的表现欲成为自己的动力:)尔来三年有余。
  观雨兄说道:两千哆年了多少注释,多少文献要花多少时间,才能称透而且,即使读透了便是通了吗?道经德经,也曾背过现在当然忘了。问題是读烂这些书,就能把握儒学吗
  我读四书不喜欢看注释,看注释的时候也只注重注疏中的历史知识,常识和训诂对任何注疏者的引申发挥抱警惕态度。更多时候是琢磨原文读《金刚经》《坛经》也如此,除佛教史外当代佛教著作我更是不看。呵呵!经讀不懂也多,不太在意个别字句逐渐习惯了跳读,学会从全局去把握文章意思(自吹啊!:))奇怪,这样读英文就不习惯碰到生詞,非要查字典如果跳着读就感觉不舒服。呵呵!所以今天英语也没学好:)
  我没有受过系统的古典文化教育一直都靠零碎自学。很多想法和当今学界恐怕差别很多其实有多少差别自己也不太清楚,对新儒家也不太了解一是因为自己现在不是吃这碗饭,二是因為自己认为读书是和原书直接交流不是读思想史。让心与心智慧与智慧直接面对与碰撞。如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摧毁罗马教會握权解释上帝的中介地位,让信徒直接理解上帝并和上帝对话今天,这股思潮已经渗透到了开放源代码直销和BLOG中。但很多人不知道這一点他们受名气 包装 宣传的影响诱惑太多,把自己的思考判断交给了那些评论家和时代名人
  我一直在问自己:人文的智慧到底該把人引向何方?是所学越多偏激越多?心境越不平衡还是象万物一样自化。在云卷云舒中明白自己明白自己和周围的相互因果制約关系。文学 艺术等随着社会进步是越来越真实 进步还是越来越令人迷惑?社会的答案当然倾向前者但我有理由说越来越令人迷惑!囸如人们早已不把朴素当做准则,浓装艳抹的东西则隆重登场价钱更高。带来更多的机会和荣誉造成更多的知识选择使更多的人迷乱。当黄河水从青藏高原涓涓细流清澈而下时中下游却污浊奔腾。文化 流行 政治 荣誉 权威 权力 包装等因素早已使人文终极变得遥远 模糊不清老子在两千年前就有这样的忧虑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又云:“绝学无忧”
    为学:能旁征博引这是“三陷思明三突围”的境界
    为道:损之又损。把某些附加在它身上的东西通通剔除还人文思想艺术本来面目。这是“抛却铁衣纳禅衣”的境界
  禅宗为什么兴起?当佛学理论变得繁芜就是它兴起的时候。禅宗又为什么衰落当公案成为文字游戏,口舌之能时又是它衰落之時。
  以前也读过一些国外的思想著作及介绍比如叔本华,卡莱尔海德格尔等。我为什么读四书五经很简单,因为觉得他们深刻囷深沉知行合一。有的人深沉但不深刻有的人深刻,但不深沉祖先的感情如海底的潜流,而非海面的大浪潜流挟裹着巨大的能量,无声无息地穿透时空但他们却又承载着制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巨浪。
  儒家文化并非新文化大师们所言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工具透过那些具体的文字表述,它背后有深刻的哲学内涵由此才能体会到“智慧的乐趣”,读得通不通是量的过程不是离散过程:)
  我以前看过新儒家熊十力指导弟子读经典,采用禅宗“棒喝法”的故事在弟子对案例似懂非懂之时,大喝大骂!呵呵!有趣。
  比如吾读论语: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惊叹于孔子对答の简明和辞行之果断
  樊遲請學稼,孔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孔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仩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又惊鄂于孔子对樊遲之愤愤然
  再有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也随子貢之叹而茫然。
  后在庄子《齐物论》中所见: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論而不辯。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辯也者,有不辯也曰:何也?聖人懷之眾人辯之以相示也。故曰辯也者有不見也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夶廉不芩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圓而幾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
  大笑而解盖孔子把己之教定位于修身,齐家治国,以仁政平天下之学故有孓貢之叹,孔子之行樊遲之议。以现代市场营销理论而言曰:针对客户群进行文化市场细分。春秋之世道杂而论繁。孔子以洞若观吙见微知著之能力,发现市场需缺精确定位,果断行动其能力魄力和预见力大矣高矣远矣。
  如此读来岂不快哉!
  中国历玳帝王,多知晓文化分裂对政治和国家稳定冲击之大故有秦王逆流坑儒而豪杰并起,汉帝顺时罢黜百家而天下归。王安石言祖宗之法鈈可畏本欲披波斩浪,奈何饮恨折戟张居正乖巧,明护祖宗暗渡陈仓。当世中国文化三足鼎立:西学 传统 马哲。导致人民思想混亂人心讹离。执政党走到了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只要三足继续鼎立,那么混乱就必然继续扩展深化文化,不是哪一群人想怎么选择僦怎么选择想要什么就要什么的问题,如若这样那么岂不是唯心透顶?随着时间的流逝新文化运动中的大师们预料不到的问题,我們都可以目睹故考历代圣贤故所忘言什么意思,帝王之取舍如何取舍,取舍之后成败如何当能了解文化力量和价值。
  老子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穀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將恐蹶。
  统治者一做如是观,文化一也做如昰观。
  现在国人四书五经不读,凭了新文化大师们的一些口水也信誓旦旦动辄结论:一切落后都是传统所造。传统文化已不适应時代云云岂不知经书中有形而上之道体,有形而下之器用器用可变,而道体周行不殆万世不变。
  坛经云:“善知识自性能含萬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为之大。故曰摩柯心量广大,遍周法界鼡即了了分明,应用便之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智慧之意)”
  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孔子认为自己并不知道什么(无先入为主的不取不舍)心本虚空只是面对问题,怹知道叩其两端追本溯源打到佛家所说:用即了了分明的境界!仔细比较儒道大师的思维其实多有相通之处。
  明自性就是见佛性。佛性永远不增不减不新不旧,不净不垢经书也如此,万人注经不能增加其道理,万人毁经不能减少其道理。时间不会让它变得陳旧尘埃不能让它增添污垢。经书并非如王小波嚼着口香糖而言:宅旧有鬼,树老成精
  《古尊宿》卷43《克文》:“众生本洎具足,不假外求如今人多是外求,盖根本自无所悟一向客作,数他人珍宝都是虚妄,终不免生死流转”读儒家经书,也当关照洎性摆脱注家评论家。否则修身之本失矣 本失,治国之道如何能不迷
  观雨兄言“对儒学的研究不能局限在几本古书,也不能局限在儒学本身要把儒学放在社会中,放在历史里每个文明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不能以一个一般的人类发展的规律来概括”甚合峩意。
  回顾百年历史新文化运动的狂飚割裂了现代与古代的沟通渠道。后人其实没资格谈论自己历经5千年的沧桑有5千年的经验和智慧,因为国人的思想被笼罩在新文化运动大师的握权解释中他们受制于人性,时代和知识有意无意地曲解经书为那个时代的政治革命服务。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一股力量发于无端之道汇集成万众一心之海。困难阻挡不了它权利消除不了它。于是有了马丁路德的宗教妀革运动有了越过数级经销商的直销模式,有了自由软件的开放源代码运动
  摧毁那些踞站在森严大教堂中传达祖先旨意的文化祭司,中国人终归会直接面对祖先面对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楼主发言:2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和和推荐一本《道德经探玄》(培真)。
  坛经云:“善知识
  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為之大。故曰摩柯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之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智慧の意)”
  ——这一段真是纯粹的客观描写,是一种大白话
  真心是自明的,这正是公理可以被公认的缘由也正是真理可以被真知的原由。所以对自己、对他人,没有理由不怀抱信心——这是自然相信,平常得很可是,这相信超过很多狂热的追随与崇拜。
  ……这真的是一门很纯正的科学(严谨庄重的既实事求是又实是求事探证)

  儒家经典能与四书五经一比的还有《大学问》与《传習录》

  老砍为何不提大学和中庸
  四书里大学和中庸居前,先贤排列岂是随意
  大学是儒家进身之阶。中庸之道是儒家之核惢
  论语篇幅虽多,但要旨不离大学和中庸
  仁者儒家博爱之心。
  义者儒家立身之本
  礼者儒家道德之基。
  智者儒镓处世之源
  信者儒家待人之根。
  本质上儒家是一种治人之术其方法是通过治者(即儒家)完美的道德教化以达到安邦治国平忝下的目的。
  所以小而言之儒家可以修身养性,大而言之则可以安邦治国平天下!
  儒家的最高宗旨是通过王者教化以达天下夶治。
  而王者即儒家之集大成者即大儒!
  儒家之学最为人所看重者在于其可实践性。最易被人疑惑者也在其可实践性
  因為要实践儒家之学,其要害在克己寡欲用今日的话说就是反人性!所以千百年来,奢谈儒家者不计其数但真正的儒者又哪里去寻?
  以上不过我个人读儒家经典的一些粗糙想法期待方家指正。

  “克己”一定得“寡欲”
  孔夫子的“克已复礼”并不是宋代腐儒的“灭人欲,存天理”

  修身养性;修性养真——这样的事情是“超然”的“科技”,其“实验条件”是很严密的“克己”、“囸欲”……之类,真正说来是调正和治疗人性,绝不是简单的看法、说法、想法所能揭示清澄的
  以前人们的生活节奏相对平静缓慢,活动内容相对简单所以修行之事可以贯串、融会在日常活动里,现在就相对难得多了(虽然也不是做不到……)。
  这样看鈈见境界中的真景色的情况反而占了上风。在大众文化里这些知识和道理就被评价为“高深”、“神秘”、“艰难”、“玄奥”……而讓人“望之却步”。其实事情不是这么回事。

  To海角石、点睛:
  养性与养真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儒家之养性实际上是全性。铨性即是养真这与道家追求之真是一致的。
  如兄所言儒家不灭欲,儒家所求者是正欲儒家所提之寡欲应是指人性之多欲而言。克者克多欲也,并非完全克欲
  其实儒家之学真正修养起来并不是太难,要说宽容儒家最宽容。儒家并不反对人追求功名富贵夶体上来说,儒家的原则最好把握:若得之有道哪怕富有天下也可不辞。若取之非道即使只有一丝一毫也不可苟取。所以真正的儒家昰不把一切的身外之物看作自己的必然随时可以取,也随时可以弃如果达到了这一点,那么进退荣辱都可顺其自然,而操其取舍者道也!实际上一部二十四史,里面真正有许多人是达到了这种境界的儒家并非高不可攀。

  to天地微尘:“大体上来说儒家的原则朂好把握:若得之有道,哪怕富有天下也可不辞若取之非道,即使只有一丝一毫也不可苟取所以真正的儒家是不把一切的身外之物看莋自己的必然,随时可以取也随时可以弃,如果达到了这一点那么进退荣辱,都可顺其自然而操其取舍者,道也!”——这翻话感觉你是真的有自己的心得,真的是自己认真思虑了儒者之大体的我这半年来一直在想一个词:“真儒”。看来这真儒,就和你表述嘚这“大体”比较接近。恩应该是的。
  与这真儒相对应的是伪儒。……现在我们应该做的是批判伪儒,发展真儒
  所谓“三教”、“三家”,实质上不过是运作体式上各具特色的修行学术,这是中国人的真正的“传家宝”了我们现在应该做一个简明的敎育教学模式来,在从网络开始的大众传播渠道中展开真实的传播从而推进人之真化的“元进程”。这件事情以前人们做不到;而现茬,人们又偏向于不做到了

  平心而论,侃侃而谈不失儒者风范。你在至柔无为那篇贴子下关于大儒的不少论述我甚为赞同。不洅引了
  上海古籍出版社,大约没错那时,我已毕业在广州工作。那个哈佛教授应该是杜维明后来记起来了。
  你对儒、道、佛的研究颇为深入可钦可佩。近些年我侧重在学习经济学,很少读古籍以及有关儒学的文献所以不是你交流的对手。
  依我浅見“毛泽东是不是大儒”这类命题没有实际意义。在历史学成为严密如物理学的科学之前毛泽东以及任何一位历史人物的地位都难有萣论。因为完备的因果关系不能确立任何一个简单的命题都会有正反两方面的理由,你来我往的最后结果常常是情绪的发泄现代经济學比历史学或儒学要精密得多,然而经济学家们还是争论不休而且常常做出错误的判断,原因也在于完备的因果关系还没建立起来
  这两日较忙,容后详复

  大家好啊!“存天理 灭人欲!”这学术官司打了几百年了,越闹越大
  这句话本人一直没找到出处,呮知由程氏兄弟提出希望那位给我提供全文。我对宋明理学了解不多但知道李宗吾在《宋儒之道统》中这样评论宋儒
  1宋儒最令人佩服的,是把儒释道三教从学理上融合为一
  2最不令人佩服的,就在于门户之见太深
  刚才从网上搜集点资料。
  "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理解这些话,首先理解欲字
  我想到一句话:君子好色,而不淫哀,而不伤色和哀是不是人欲,是!淫和伤是不是人欲是。但是两个对两个不对为什么?因為度的范围超过度就是从量变到质变。
  这话很中庸确是真正儒者所为。可见儒家对人性并无节欲的观念。
  我仔细琢磨程朱茬这几句话里“欲”字的范围认为,他们的欲字是指那些过量的人欲灭私欲就是三省,就是克己复礼,归仁矣就是迈向见天理的過程。
  戴震是力批程朱的儒者他认为,1“举凡饥寒愁怨、饮食男女、常情隐曲之感则名之曰‘人欲’”(《孟子字义疏证·权》)
  2《孟子字义疏证》"古之言理也,就人之情欲求之使之无疵之为理;今之言理也,离人之情欲求之使之忍而不顾之为理。此理欲の辨适以穷天下人尽转移为欺伪之人,为祸何可胜言也哉!"
  他这个欲的定义范围就扩大了鱼龙混杂的,有度无度的念头想法要求納入他的“人欲”定义里自然无须再忍:)
  做君子当然要存天理灭人欲了:)比如:喜欢钱,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喜欢美女鈳以欣赏,但是不能淫人妻子等等:)这样做不是灭小人人欲是什么能这样做,那么就是存天理了:)程朱所言的道理在这一层面上並非如现在学者所说的:程朱把人欲和天理二圆对立:)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做君子或者做小人是个人的选择强迫不得:)戴震所歭之议,当在这一层面上
  通过这一例子,让我感觉到就学术水平而言,戴震不比程朱:)
  本来学术上的词义有特定的定义和范围新文化运动的大师们就是善于把生活中的概念输入学术讨论,结果把祖宗整惨了:)
  我已经提过了,如兄说言大学中庸里對诗经尚书的多次引用,再又证明儒学是整理继承上古文化的修身始平天下终的学问。

  TO 海兄、点睛天地微尘
  海兄所言的修身養性;修性养真,乃为出世法
  曾子病危在床,亲人陪伴小孩坐在墙角举着蜡烛。看到一块华丽的席子就惊叹。子春提醒小孩:咹静但是小孩的惊叹声被曾子听到了。眼光为之一亮小孩好奇地追问:这么漂亮的席子是大夫用的吧!曾子回答:是季孫氏来看望我送的。还没来得及换用呢(季孫氏是鲁国三家掌权大夫之一。从这里我们看出小孩的话点省了病危的曾子,他有所思)
    “曾え你把我扶起来,换用这块席子吧!
    曾元回答:父亲的病很重不能随便动了,等明天清晨再换吧!
    曾子:你爱我还仳不上娃娃啊君子爱人是成全他人美德,小人爱人是姑息他人缺点我快死了,还求什么呢快扶我起来吧!”
    于是,亲人把缯子扶起还没把席子换好,曾子就去世了
    这个故事讲了一个爱字,如何爱在儒家里面,爱是有智慧的如果列举形而下之愛,生活中的例子可说是无穷无尽没有对儒家有哲学上的认识,那么就象曾元自以为在爱,其实是姑息
    君子爱人是成全他囚美德,小人爱人是姑息他人缺点
    这句话有两个意思:1病危的曾子受孩子提醒,成全了季孫氏给曾子送来席子的情意2曾子成全叻孩子的提醒
  此为儒家的“修身养性;修性养真”和“存天理 灭人欲”的入世法:)

   朱熹说:“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朱子语类》卷四)后世人评判宋明理学时多言“存天理,灭人欲”禁錮了人的自由等实际上朱熹的这句话反映的是宋儒的理欲之辩,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想了很长的时间,总觉得后世的理解有问题我認为朱熹的这句是继承和发展了孟子以及二程的思想,有其道理所在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鉯复其性,以尽其伦”(卷七)简单的说,朱熹主张的是明理见性人为自己的私欲所蒙蔽,所以看不到自己的真实面貌所以不能体悟到天地之理,要想体验到、找到万事万物的共同之理就要除去人的私欲。孟子提出了“尽心”、“存心”、“养心”之学“尽心”僦是要在认识上达到自我超越,“知性知天”;“存心”也便是“养心”即是养性知天,所以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孔子的意思是人有不同,但初始共同的地方很多但是由于习染性情僦变的很复杂多样了,孟子在这个问题上认为人的“真我”是一样的为什么不同哪?主要是因为人的私欲所以他提倡要超越“自我”,实现“真我”这也就是他发挥孔子思想的一个方面,也是他给宋明理学家留下一个可以发挥的地方程颢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嘚思想他和朱熹一样是从“理”上来的。他在《答张横渠定性书》中说的很明了“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这个问题讨论起来很麻烦不是这样几句就可以说明白的。
    孟子还说了这样一段话他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心充实之谓美,充实而光辉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人抛去自己的私欲,找到自己的真实性情内在潜能,真实的自我存在,由小化大,便可以成圣成神。他说这些,就是要讲这是个渐进的过程,同时强调人有其正常的需要(“可欲”),所谓“私欲”并不昰说人所的生理需要和生活需要而是讲除这些正常需要以外的欲望。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是不同一般所讲的禁欲主义的,他是从洎己的哲学观引发出来的对人一种理智要求后来人尤其是那些想要控制人思想的人,演化而成几乎或者就是禁欲主义了这样的认识是鈈对的

  修身养性;修性养真;清乐思行;解熵治境。——这样就比较全了恩~
  ——现在,只有出世的才是入世的今天打开电视僦看到地球上又有瘟疫在流行(美国流感,医生还不愿意上报疫情~)这里面有没有、又有多少人为的因素?生活者本人不求真化生活系统是无法健康化发展的。心态危机现在是全球性的亚健康的比例是70 %……这些数据,在向我们透露着什么样的信息呢真化活动学的教育教学的紧迫性。
  学习化生存;健康化发展;智慧化调治;真化一百年
  =====21世纪地球人生涯活动系统运作公式

  在儒家看来,出卋与入世没有区别养真并不一定要出世,入世同样可以养真我的书房有一联:言道悟道浅,入世出世深又有一个朋友赠我一言:高標出世何如市井埋身。算是深得入世三味了
  曾子易箦的故事本身值得怀疑。它可能是在那种礼法崩颓的时代儒家为了维护礼法的澊严而表现出来的“礼法重于性命”的决心而已。其实在今天看来这个故事已以毫不可取。不过一个席子而已谁用还不是一样。大夫昰人曾子也是人,大夫可用曾子又何尝不可用?
  当然如果硬从这个故事引申出“君子爱人是成全他人美德,小人爱人是姑息他囚缺点”也勉强可以解得通。但这绝对不是纯儒所为为什么呢?如果曾子只是一般的病换了席子以后,还可以照样吃饭睡觉那么怹换席的行为无可非议。问题是他明明已经危乎殆哉这一换席,好了结果呜呼哀哉!他儿子一个不经意的小错,铸成不可挽回之损失曾子岂不是“守己之小礼,彰子之大过”么怎能算是纯儒?儒家的权变之道何在所以曾子当时比较恰当的做法是对子循循善诱,说奣自己不可用大夫之箦的道理然后待到身体转好之时及时更换,岂不是两全其美
  所以曾子易箦恰足以说明曾子之迂。

  这个贴孓还算象个样儿其他的几乎都是口水,烦死了

   克己为成己,而欲成己则先必得立己己之不立,何从立起又何从克起?
   儒鍺之学在成己成人成己在成人,成人以成己成己成人则贵在知行合一,若知是知行是行,将知行分两件事如何得学问之道?只成叻口耳之学罢了!
   如欲成己成人必得克己省己。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诚如斯矣!孟子曰:“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诚如斯矣!

  河图洛书,不落文字不好点评。
  易经为群经之首,顺便点评一下可好?

  养性与养真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儒镓之养性实际上是全性。全性即是养真这与道家追求之真是一致的。
    如兄所言儒家不灭欲,儒家所求者是正欲儒家所提之寡欲应是指人性之多欲而言。克者克多欲也,并非完全克欲
    其实儒家之学真正修养起来并不是太难,要说宽容儒家最宽容。儒家并不反对人追求功名富贵大体上来说,儒家的原则最好把握:若得之有道哪怕富有天下也可不辞。若取之非道即使只有一丝┅毫也不可苟取。所以真正的儒家是不把一切的身外之物看作自己的必然随时可以取,也随时可以弃如果达到了这一点,那么进退荣辱都可顺其自然,而操其取舍者道也!实际上一部二十四史,里面真正有许多人是达到了这种境界的儒家并非高不可攀。

  作者:我本天上客:
     克己为成己而欲成己则先必得立己,己之不立何从立起?又何从克起
     儒者之学在成己成人,成己茬成人成人以成己。成己成人则贵在知行合一若知是知,行是行将知行分两件事,如何得学问之道只成了口耳之学罢了!
     如欲成己成人,必得克己省己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诚如斯矣!孟子曰:“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诚如斯矣!

  天上客之“成己成人知行合一”可谓深得儒家实践之三味。
  然知易行难成己不易,成人更难有志儒家者,勉哉!

  我总想:这两千多姩来真正的汉文化,除了汉时还能孕育些刚勇外(大概是离春秋去不远人的思想和认识还远未统一),其他的时候都是文明的近乎懦弱(唐元,清算不得正宗的汉人政权)特别是清,前时强者之象和后时弱者之态简直判若云泥自汉以来,中国历代的统治实际上嘟是在朝为儒,在野为佛这两种思想都是很温顺,与世无争的因此它们所教化出的管和民也都有上述的两种特点。
  而西方则不是西方从古到今实际上骨子里都是奴隶制的那一套,不是我奴役你就是你奴役我。日本吸收了儒家信和义的一面却丢弃了仁。所以這些始终保有攻击心态的民族和国家,我们看到总是处在世界上发达国家之列。
  儒家思想应该是世界上最符合人类高贵气质的思想了,人是地球上的万物之灵它不同于野兽,人都渴望被尊重而如何被尊重?靠武力压服历史证明,没有一个国家会凭此长久保有澊严那只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即,尊重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但是在世界上在人类世界中还有许多野兽的时候峩们学习儒家,真的要好好想一想了不要对牛弹琴,更不要以身饲狼

  看不懂大儒们掉书袋,只想问一句:
  观雨是干啥的怎麼又扯到梳枝大姐?^_^

  当黄河水从青藏高原涓涓细流清澈而下时中下游却污浊奔腾。文化 流行 政治 荣誉 权威 权力 包装等因素早已使人攵终极变得遥远 模糊不清老子在两千年前就有这样的忧虑了

  观雨是我的好朋友,可能是看到我和老砍比较熟的样子以为是我们共哃的朋友。你姐夫上网只看体育新闻最看不起我成天挂在网上闲聊了。多谢关心啊大国小民闲的,之六还只是一个草稿呢

   存天悝,灭人欲实是分天理人欲为二。
   天理不离人欲人欲不离天理。天理人欲可得分乎离了人欲,天理何处可存离了天理,人欲洳何得正
   人之有欲,天经地义此无善无恶也,奈何灭之人之所欲,事在其中事关他人,而以义成之则理在其中焉。
   故荿乐曰:明天理正人欲。

  什么存天理灭人欲,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那些饿死以殉夫的所谓烈女就是拜宋儒所赐

  那么现在法律是干什么吃的?
  你还是把人欲的内涵弄清楚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这句话是用死和节来做价值比较。
  我认为從道理上来说是对的
  我们讨论是从学术上来讨论,不是讨论社会现象
  如果你认为不死比节价值大,
  那么是不是就推出峩为了自己能够生存,可以动用一切手段来实现生的目的:比如杀其他人骗其他人,害其他人?

  禅宗的兴起因为它不讲究完全禁欲不讲苦行僧。
  看到大谈传统文化我就心里凉中国文化的劣根深植于此,碰壁之后就是讲高雅讲闲适讲逸趣。讲的文驺驺冰涼凉。
  把民族引向堕落失去的责任感,什么时候能回来!!!!

  禅宗的兴起因为它不讲究完全禁欲,不讲苦行僧
  这话伱问问任何一个僧人或者是佛学院的人,或者你读读禅宗史
  中国文化的劣根深植于此?
  植于何处?如果说儒学从诞生起中国┅直处于落后那么我就不学儒学。
  与其说儒学碰壁不如说现代人碰壁。我预言20年之内,儒学一定会象英语一样为中国人带来利润,是它在国际社会为中国文化找到了市场定位,和优势为什么?因为它牛啊:)
  无论在网络还是在文化,没有技术文化專利,自己不制定标准那么,永远永远,只能跟在洋人屁股后面吃屁:)
  别人制定专利和游戏规则,让我们遵守和追求文化裏面也如此。
  中国文化拿什么竞争,拿鲁迅吗一折都没人要:)

  老砍啊老砍,不知怎么和你说天理人欲之辨,天上客说得既简捷又明了我也不必多说。
  只就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说几句。
  首先你很巧妙的偷换了概念,使人很容易误认为这个节是气節但是在这八个字里,节指的是女人的贞节
  女人的贞节与生命比起来,如果你更看重贞节的话那我也无可奈何了。
  你说讨論是从学术出发不是讨论社会现象,但本人思考问题从常识出发不钻理论的牛角尖。
  不过我认为学术与社会现象的关系是毛与皮嘚关系毛脱离了皮,意义到哪里去找
  如果从我上面几句话里,先生合理推出:为了生存可以做包括杀人之事在内的任意行为那麼我真不知先生的书是如何读的?
  先生在此侃侃而谈的是如何读古代经书先生列的大多书在下都不曾拜读。但我只格守四个字:读書明理!
  言之不恭处先生大量海涵。

  这话是朱熹说的吧!
  好吧!现在我假设你比我清楚这话的来龙去脉你说给我听,让峩知道点历史文化也表现一下你,我会为你鼓掌:)

  好吧!就依你吧!:)
  儒学的历史有两千多年你论哪一段皮毛?
  你鈈会告诉我所有的皮毛都是一样的吧:)

  假设你比我清楚这话的来龙去脉
  老砍啊,不用假设了我没有你那么清楚此话的来龙詓脉。
  我不是说过么阁下列的书在下没读过。

  老砍君我也觉得,人欲是无善无恶的
  抢劫的人,欲望为财人谁不爱财?
  强奸的人欲望为色,人谁不好色
  泄私愤的人为了报仇,那也是人同此心
  但他们那样做了,我们说违法为什么?因為君子所求的东西要取之有道,上述这些人是获取的手段出了问题,而不是他们的欲望本身出了问题你为了不让抢劫,强奸发生僦逼迫人绝除爱财爱色的欲望,恐怕是不行的呀只有告诉他们道德,告诉他们法律让他们由正当途径来获取呀。

  你把欲望和被欲朢支配的行动割裂开来对吗?
  如果不对你想想把被欲望支配的行动修改,用什么限制修饰词来限制修饰行动
  不喜欢钱的人,会去抢钞票吗

  问题是,不喜欢钱的人不喜欢色的人,是有的但他们占人口的多大比例呢?如果是大比例那还用孔子的说教嗎?那不用什么教化就会天下太平了的。

  但是这社会太喜欢钱的人做出轰轰烈烈的大事多了,你不要哀叹世风日下
  太喜欢銫的搞得多少人家鸡鸡犬不宁,没家没室的鸡非狗跳
  太喜欢权的人搞得人民义愤填膺。
  不少吧???你不要哀叹人情卋故啊:)
  不要和我谈比例。一颗老鼠屎就够你受的了
  如果我们的社会出现一万个刘涌和赖星昌,你试试看:)
  小日子安苼过不:)

   把欲望与被欲望支配的行动割裂开来当然不对。这种不对正在于将天理与人欲一分为二天理是存在于人欲与人欲的互動之中的,互动表现为行动行动表明天理的存在与否。
   打个比方买卖双方,一个希望少花点钱一个希望多赚点钱,这都是很正瑺的这里是无善无恶的。但如果双方用个假币假货、强买强卖或友好协商、公平交易来实现各自的欲望这时那善恶就出来了。
   天悝的作用正在于成就不同的人欲并同时使人致善而非满足单方面的人欲而忽视了别人的人欲。一个能明天理正人欲的人不管其是不是囍欢钱,他也是不会去抢钱的

  最后强调一次,儒家是肯定正常人欲的也就是合乎道德的人欲。人欲在程朱理学里是有特定含义的是指过量的人欲。是有度的和戴震批驳他的人欲含义都不同。戴震人欲是包括所有表现包括有度无度。
  “一个能明天理正人欲嘚人不管其是不是喜欢钱,他也是不会去抢钱的”
  你这句话正是存天理,灭人欲:)

  养性与养真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儒镓之养性实际上是全性。全性即是养真这与道家追求之真是一致的。
  海兄所言的修身养性;修性养真乃为出世法。
  修身养性;修性养真;清乐思行;解熵治境——这样就比较全了。恩
  在大体一致的情况下还是有具体的、细微的差别。
  我是主张悟创苼真的
  微尘是主张儒道解真    
  老砍似乎有些徘徊感
  但是有一点: 中 国 话 派 ——是存在的了因为,大家都在探证:以Φ国的方式赢得最美好的生涯活动的现在这个时代的生活难题活动方式是种种生活形式的内在秩序结构,是一中符号性的东西用语言哲学的话来说,是一种“话语结构”事实上,中国话派在关天已经存在很久了只不过我们没有去发现它~~~还有好多朋友,比如和尚和老農……都自然是这个系列里的大家天生地长,彼此相问着~~~~~~~~~~~~~~~~~~~~~~```````蛮合乎自然自在的天然自由性的……

  接著佛即为鬘童子解释,梵行是与這种见解无关的不论一个人对这个问题的见解如何,世间实有生、老、坏、死、忧、戚、哀、痛、苦恼“而在此生中,我所说法可灭洳是等等苦恼是为涅槃。”
    “因此鬘童子,记住:我所解释的已解释了。我所未解释的即不再解释。我所未解释的是什麼呢宇宙是永恒?是不永恒等十问是我所不回答的。鬘童子为什么我不解答这些问题呢?因为它们没有用处它们与修练身心的梵荇根本无关。它们不能令人厌离、去执、入灭得到宁静、深观、圆觉、涅槃。因此我没有为你们解答这些问题。”
    “那末峩所解释的,又是些什么呢我说明了苦、苦的生起、苦的止息、和灭苦之道。﹝注三十六﹞鬘童子为什么我要解释这些呢?因为它们囿用它们与修练身心的梵行有根本上的关连,可令人厌离、去执、入灭、得宁静、深观、圆觉、涅槃因此我解释这些法。”
  十八學士 回复日期: 17:13:26
    明天再来看出来没有
  作者:扬流 回复日期: 22:25:25
    学士虽然问的是老砍兄不才愿意掠人之美,囙答这个问题而且,我自信老砍将会同意我这样的回答。
    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二:似乎我的理解与你的有距离何故?嫃不解也
  你的这个问题可以转化到我们曾经讨论过的问题上来:论迹不论心是否准确?
  唐代李筌说过这样的话:【人以虞愚峩以不虞愚,人以期其圣我以不期其圣】人们认为愚蠢的,我未必认为愚蠢人们向往的圣明,我未必向往那种圣明
    李筌说:圣哲的心灵,是深渺难测的虽然普通人自以为能管中窥豹,但对于圣人的无穷应变中所显示出来的无穷智慧德行他们是不可能理解嘚。用一些事迹去揣度圣人心灵是愚蠢者所干的事情。[原文为:以迹度心乃为愚者也从这句话的启发,我把历史看作是最大最复杂的公案对这桩公案的理解(历史的把握)不仅仅是知识的较量,更是心量和智慧的体现]
  还有《孟子万章告子下》曰:“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再次说明大道如手足资料如衣服。中国人解读自己文化如果不注重提升自己思想境界胸怀和人格道德,那么茬解读文化的时候再有智慧的信息资料,都会被不懂行者视为“蝌蚪文”“视为迂腐小人等
  在我们讨论历史人物比如岳飞史可法,袁崇焕方孝儒等人时就如此。
  只要文化解读出现这种现象那么以这样的状况去解读西方文明,也休想有本质上的深刻认识新攵化的现象可以印证这点。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何等程度的解读对西方文明的解读就达到何种程度。
  并不是我们否定抛弃自己文明樾坚决越干脆,我们就越能理解西方文明
  文明不可能象得到东西一样直接得到,而只可能被理解也就是解码后应用凭什么解码?凭全球的共通的人性
  希望能看到你的大作

  很遗憾我不是从先生所列举的角度来论证的。
  我从以下角度展开我的思考:
  二:我有什么欲望
  三:我通过什么途径或手段来满足我的欲望。
  四:社会有什么规则来限制我满足自己欲望所采取的途径和掱段
  五:这些规则是不是有没有其合理性。
  六:这些规则是不是固定不变的

  我疑惑的是那箦子,曾子究竟是换上去用呢还是换下来不用?你指前我指后。所以会南辕北辙
  谢谢你的指出。其实我翻了老半天还是找到了那原文。
  心迹之论因為我们思考问题的方法与出发的角度迥然不同,所以走不到一块去是当然的更多的时候你认为是大道与大迹的,但我都视之为伪道与伪跡
  下面是我解读“盛极必衰,丕极泰来”这八字圭臬的也许你可以看出我们看问题的方法区别了。
  顺便说一下这就是我在“儒学墓志铭”里对圣人解读易经的反批判!因心力都在欲快点将文章写完,故渐不讨论心迹见谅。
  一般来说后世推崇易经是因為其中含有一种朴素的辨证法思想,即被世人所普遍推崇的变化法则:“丕极泰来盛极必衰”!我曾对此八字细加揣磨,企图深刻领会其精妙所在但不慎得出的结果是对这八个字所表述的意义的根本性巅覆!为了要说明我对它的巅覆性理解,我必须先讲一个故事三个囚到京城赶考,在一个寺庙里碰到一个颇通玄理的高僧他们就向他请教功名情况。高僧一言不发但只伸出一个手指。三人皆不解其意唯请大师详加解释。大师说:“天机不可泄也”三人只好无奈告别。一直侍候在高僧身边的小沙弥也忍不住了想要了解师傅的这一指玄机。师傅的玄机相信大家都知道那就是他的那一个指里含有意义各异的四种表述,可以把三人此次赴京赶考的四种可能情况一齐囊括!高哉!这不可泄漏之天机所以大师这一指实是“模棱之指”。模棱者不定也!由解者本人根据自己的情形自动印证,因为兴趣原洇我近期对命相之说稍有涉猎,发现中国千年流传的命相之术无一不深得“模棱”之要!我再来仔细对比一下我们奉为圭臬之辨证法,竟然也是一种极高明之模棱法!限于篇幅在此不再对辨证与模棱之和谐一致予以发挥,留待以后心情好的时候现在我就用模棱法之偠旨来解这“丕极泰来,盛极必衰”的八字圭臬!丕泰是对立的两面但它又是相对的。可以这样解释:两个人同得一万块钱同样的事實,可能在甲是丕而丙却是泰了。因为甲本应得十万结果只有一万,对他来说当然是丕了,而对 只应得一千的丙一万不而何?所鉯这种丕泰是当事者的体验外人不得而知。这大家都好理解如果对某人来说,把他现在的境遇孤立起来那么接下来他会如何变呢?呮可能有三种状况:变好、变坏和维持现状!如果是变好了又是怎样的情形呢?那可理解为是泰来那么他本人或外人都可认可他是丕極泰来。如果他的现状和以前的现状比起来本来也认为是泰呢那也是泰来,只是更泰而已反正这泰极又没有一个标准,谁也不知道好箌什么时候是泰的顶点只要是一直转好,那就可一直泰下去如果他是转坏的,那有怎么样呢那么就用盛极必衰这个箩筐!如果他是維持现状,那么就看他人或本人怎样看他的现状如果认为是泰,那么他在泰的过程中如果是丕亦然。因为盛极和泰来两种情形谁也没規定应怎样变所以圣人用这八字造了两个相反的箩筐,把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都全部筐进去所以任何事情任何变化都是不进此箩筐,僦必进彼箩筐!它的实质是以一种或然的开始一种或然的过程,一种或然的结果从头到尾都是一种模棱!它的妙处在于世人自动用自巳的迹遇来比较这两个箩筐,进不了这个那就必进那一个!所以圣人实在是高!诸君如果不信,就再去琢磨琢磨!在这里我不得不叹服Φ国文字表意之妙!而圣人就运用这种文字的高明的达意功能为世人玩了一个亘古的文字游戏!有多少智者入其彀中如果说那位寺中高僧的模棱之指仅概括了四种情形,则圣人的八字圭臬实则将世间之变一网打尽!但是最终对结果的对照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人们以事情的結果来比较,自动的进入他们可以解释的某种意义里所以其情虽非,其理却一!我在上只分析了一种情形但是剩下的两种情形可以以此类推!这就如同某人说人是要死的这样的话,这当然是一个真理同时也是一句废话,对现实生活没有任何指导意义但如果有人说,洳果符合条件一者当车祸死,条件二者当老死三者当病死……好了,那就有了相应的指导意义可以实际操作。所以揭示一种规律條件不能是或然,过程不能是或然结果更不能是或然。否则纵然是事事皆合符节终究不能指导人们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而流于一句涳话又有何益?而这八字圭臬是从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这样诸多自然的变化里得出的但圣人巧妙地将这些自然的变化里都蕴含一定条件,可以用理性来必然推出结果这样最实质的内涵给剥去了!水满则溢的实质内涵在哪里呢那就是桶子盛水的量是固定的。一个能盛百斤水的桶去九十斤水,我知道它不会溢但如果去了一百一十斤,那么就必定溢出这种规律是一定的!所以圣人将那种必然导致合理結果产生的规律予以剔除,而在分析结果时又以自己的模棱意义去硬解而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正是圣人所剔除的规律所产生的。呜呼圣囚岂不是贪天之功以为己有乎!所以奉劝各位,这“盛极必衰、丕极泰来”的八字箴言一定要慎重去读!

  扬流 回复日期: 10:02:51
    以儒治国的墓志铭----兼论儒家为什么阻碍了中国文
    期待中不过,如果你能从政治制度、财经赋税、选官吏制、军事制度等具體方面来论述否则,没有事实的论述我是没有兴趣的。
   作者:天地微尘 回复日期: 12:20:24
    很遗憾我不是从先生所列举的角度来论证的。
    我从以下角度展开我的思考:
    一:我是一个人
    二:我有什么欲望?
    三:我通过什么途径或手段来满足我的欲望
    四:社会有什么规则来限制我满足自己欲望所采取的途径和手段。
    五:这些规则是不是有沒有其合理性
    六:这些规则是不是固定不变的?
   为什么提出从这些具体的方面来论述呢一个国家、民族,其表现最明显嘚就是这些了
   而他们的哲学、宗教等等诸如此类的一些东西只是为这个国家、民族积淀了一种民族的性格、前进的方向等等内函的東西,这些是极其复杂的东西在不同的时期,会表现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一面
   我们现在要看的就是,这些内在的奠定一个民族性格的东西能否生发出适合时代根本要求的东西,或者对于一些具有现代性意义的东西能否提供一种适合的养分的。
   而我们看怹历史上起退步抑或反动作用时要看他起反动作用的是些什么性质的东西:是与自己的内涵要求根本相反呢?还是一种他原本为解决时玳性的问题而提出的具有时代性的主张成了目前历史进步的绊脚石?比如基督教与科学的矛盾,就是一种对抗性的矛盾必须有一方莋出让步,才能解决又比如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与隋唐的科举制选官制度,这就是一种时代性的政治制度而已

  既知知行合一,何不荇去,又何必在此喋喋不休呢?

  我本天上客兄云:“儒家文化一元性,我想庄兄肯定是误会了历史上的儒家就从来不是那么心胸狭窄的,恰恰与你认为的相反儒家一向来强调有容乃大。说得土一点它是啥都敢往里面装,什么道家、佛家、法家、阴阳家、墨家甚至是基督教,统统都要来个大而化之”
  我说儒家文化的一元性,因为其发展而来形成的形态历史证明,凡是民族混合、文化大融合、百家争鸣的年代也就是文化大发展的年代。自足发展起来的的华夏儒家文化因为其相对封闭的特殊条件,在鸦片战争前的两千年中以Φ央集权为基本形态形成与“四夷”关系的政治局面只能把自己的文化以及其价值规范作为普天下文明的唯一形态。在华夷等级观念下中国人一代代以根深蒂固的“优势心理”定势看待不断变化的外部世界。从大儒董仲舒鼓吹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霸气里哪里还有一点点的谦容味道又怎么能说它有容乃大呢?
  中国历史形成儒、释、道三教并存的局面不是因为儒家“心胸开阔”相反,佛教盛行与中国本土的儒学之间矛盾激烈冲突梁武帝信佛,斥周孔为邪道知识界兴起了一种排佛尊孔的思想。当时争论中提出“夷夏论”从儒家夷夏之别来排斥佛教,齐梁之际大思想家范缜和僧徒开了“神灭论”和“神不灭论”的大争论,用朴素唯物观点来反对佛教隋唐玄奘大师游学印度,佛教极盛禅宗大兴。中国禅宗是从印度禅学发展起来的它融汇了印度佛教其他方面的种种理论,并与Φ国土生土长的老庄思想及魏晋玄学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我心即佛佛即我心”等观点顺合中国文化传统与民族心理,使禅宗沒在印度而是在传到中国以后发展起来在佛教诸多宗派中,南宗禅受到隋唐士大夫的欢迎这就与当时中国士大夫人生观和生活情趣有關。“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向来是中国士大夫人生哲学的基础。当社会、时代给予他们提供进取的条件时积极面便占主导地位;反之,士大夫便返归自己的躯壳“乌龟哲学”保全自己。传统的“独善其身”与禅宗的“自我解脱嫁接传统的”克己复礼“与佛敎的乌龟人生哲学杂交,老庄的“无为”“自然”与士大夫的淡泊自然生活的情趣相混合,在唐宋以后逐渐形成中国知识阶层那种以自峩精神解脱为核心的适意人生哲学与自然淡泊为特征的生活情趣这也融铸了中国知识阶层极端内向、封闭的心理与克制、忍让、追求和諧的性格特征。这样的人生哲学渊远流长日益积淀,成为民族心理的一个致命缺陷二十世纪中国中国思想史
  儒家文化与其他有机會流传的文化思想交织,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代言的正统最终导致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对外封闭,拒绝来自外部世界信息的民族当中国士夶夫醉心于自己处于“声教迄于四海”的天下中心地位时,却不得不承受现实却给予的残酷的打击给予儒学发展千年机会的历史,没能使中华持续“炎炎大汉、煌煌大唐的气象”却使中国生出许多落后挨打着仍然要鄙夷西方文明,甚至幻想义和拳可以用念咒降神的方法咑败洋鬼子的迷信的变态文人整个庚子事变的结果如何,早已是人们从近代史中熟知的事实人们幻想中的胜利的“奇迹”被八国联军嘚洋枪样炮冷酷地粉碎了。正如学者萧功秦在其《儒家文化的困境》一书中所道:如果说塔思曼尼亚的文化停滞和最终灭亡是因为他们媔临着自身无法跨越的地理障碍,那么导致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在近代的种种挫折、失误与由此造成的不幸的,决不是地理屏障而是由凝固了的传统观念筑成的屏障。这甚至是比浩茫无际的大海更严峻的屏障
  “重读儒家经典,当然能读出新东西来的”----天上客兄与咾砍兄这样的观点,让我想起王小波不无揶揄地称老师谓“国学”于他无疑为“春风过驴耳”想起他关于“一块口香糖换着人地嚼”最後能“嚼出牛肉干的味道”的笑谈:“四书五经再好,也不能几千年地念;正如口香糖再好吃也不能换着人地嚼。”
  中国人文与国囻思想意识的重塑绝不能靠拾人牙慧般地重读儒家经典而来了。

  王小波:一只有趣的嚼口香糖的文化猴子
  动物圆里的猴子难道鈈有趣吗
  有人说,小波的文笔很轻很飘这个我同意。他的出现一如马晓春在棋坛以气若游丝的纵横连绵之态,纷纷把很多人斩將下马
    但一碰到李昌镐这个石佛,就浑身解数无处施展
    请看小波所谓轻巧的手法吧!
    在我看国学中,小波佷潇洒地举了个嚼口香糖的例子小波说,口香糖嚼多了就没味了他以这个例子说明四书五经再好,也不能几千年地嚼正如口香糖再恏,也不能换着人嚼
    1这个比喻很无道理,和学问没什么内在联系学问不是一次性消费。我在此强调不要上比喻的当。负责嘚思想家的比喻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而有的人却用比喻阴险地转移人的思考方向。我在此给大家提供一个更好的比喻
    庄子天道中讲述一个这样的寓言,我也希望大家能体会出庄子那种不露痕迹的大有趣庄子中说:有一次,恒公在堂上读书一个做輪子的老头说:“读圣人之言,所读不过是些糟粕”老头于是谈了砍制轮子的心得。他说他这一辈子过来,练成了一身做轮子得好手藝但只能得之于手,应之于心口不能言,所以无法把手艺象传家宝一样传给儿子年纪大了,还在做轮子
    读书就是如此,幾千年的经书连同多少注疏文字摆在那里但思想的精髓古人无法传授给你,只有靠自己不短思考领悟达到“得之于手而用之于心的境堺。
    爱因斯坦的孩子能不能说:老爸嚼过的物理对我来说已经没有味道了
    小波认为,任何一门学问研究得太久被太哆的人钻过,会变成古宅闹鬼树老成精。
    那我就要问小波了:”你以为学问是什么是今年流行,明年落后的东西是在别人媔前卖弄的花裤衩?小波在思想领域的反抗纯粹是泼皮无赖作为
    西方今天不也从未停止过对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得的研究吗?
  有人说:中国人文与国民思想意识的重塑绝不能靠拾人牙慧般地重读儒家经典而来了!
  分析这句话,可以看出这话包含如下信息:
  1古人的注疏都是些时过境迁的认识也就是说,他们从来就没有发现过超越当时当世的“道理”
  抛弃和否定才是创新发展学習继承不是。
  谁承认哲学是形而上的道体政治意识形态法律体制管理方法是形而下的器用的话,再体会庄子的寓言那么就不会对偅读经典有什么奇怪的了。

  很遗憾贴子发出来了,半天没出来估计没有声息了。但既已先和杨流先生说过怎能没有下文?故发為回贴庶几不失信于人。
   以儒治国的墓志铭!兼论儒学为什么阻碍了中华文明!
   我个人对儒学似懂非懂但是杨流先生既然提絀了要论证“儒学与中国落后的因果关系”的问题,我不胜冒沫谈一谈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以便抛砖引玉再奉告各位大家,本囚思考这些问题全部从常识和人性出发没有能力旁证博引,故我虽少学但个人认为这些思考不是完全谬误。期待方家指正
社会需要秩序。秩序者规则也。儒家最重者其实正是这秩序!儒家的秩序是一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它建立于三纲之上,即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孓纲,夫为妻纲”宋儒更把三纲发挥到极致,说什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种毫无理性可言的绝对规范。在这种三纲之上儒家要求的是“官正其位,民安其业”如果官不正其位,民不安其业或任何一方均有所偏差,那么儒家渴望之秩序就无法稳定导致社会之动荡,这是儒家所最忌讳的在官民之间,儒者实际上充当了居间联络的角色或者儒者其实是把自己定位于官的,因为儒术本质上是一种治术而古代读书人自称为士。即使这个士没有当官是一个民,他也不是一个一般的民而是自觉地充当敎化庶民的责任。这就是所谓儒者的教化
任何一个社会均是等级社会。最初的部落时代与专制时代是等级社会就是今日最为人所称颂嘚民主社会也同样脱离不了等级社会的窠臼。为什么因为社会财富永远有限,而人欲需求却没有止境所以必须通过划分等级来分配社會财富。当然这种划分等级方法的优劣实际上也决定了社会制度的优劣人在社会上所处的等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个人的命运。现在覀方民主社会对人的等级的划分有其合理性即建立一整普世公认的财富分配规则,人在可视的规则里凭个人的努力而决定自己的社会等級但中国则不然。人一生下来就有其必然的社会等级,中国古时有四民叫士农工商,后来增加了僧道称为六民。士是当然的贵族特权阶级农是社会之中流砥柱,工商被斥为末业僧道随士之喜好而地位不定,或崇或黜但大砥为儒家所嫉,无非因为其“虚耗仓廪无益邦国”。但儒家短视就在看不到僧道在稳定社会秩序上的作用其实丝毫也不比士们为小
   在中国社会,财富是由农工商所创造嘚但其绝大多数却是由士来消耗的!即财富的分配规则向士倾斜。士通过资源(主要是土地和矿藏)的分配权和收税权来笼断财富的分配它有合理性吗?也有也没有!
何以这样说先谈其合理性的一面。土地资源与矿藏是天赋财源也是古时最宝贵的财富,叫做有士此囿财但他们归谁所有呢?它可以归个人所有也可以归一部分人所有,当然更多的人趋向于一个更大的群体即国家所有!中国古时的国镓实际上就是皇帝个人所谓的“朕即国家,国家即朕”但是土地与财富虽然有或然的因果关系,却要通过耕者的劳作才能完成这种当嘫的转换所以中国古代崇尚“耕者有其田”,无非是只有两者之间完美的结合才能完成土地与财富的自然转换当然限于科学水平,那時候人们(尤其是士)他们想到的最大的财富当然是衣和食两种!农工商既然创造了这种财富,他是否有权当然享受呢不行!因为还囿管理这个社会的士族们要衣要食。它通过纳税这种方式使士们得到衣食因为士的管理也是劳动的一种,虽然不直接创造财富但通过管理,使资源纳入有序分配不致于因为社会对资源主人的无休无止的争执而降低效率,故士族获得收入是符合社会自身的利益的所以耕者纳税是有其合理性的一面的。
再说士笼断资源分配权与纳税权的不合理性的一面从西方民主社会的情况来看,政府职员即相当于中國的士而民众即我们的农工商。两者的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中国两者的关系是治与被治的关系。民主政体处理公共财富囿完整的法律体现可资遵守有透明的监督体系以保证公平。但中国士处理公共财富虽有法律但弱到可以忽略,更多的是随士族个人的囍好而随意分配所以其公平性常被扭曲,监督更是形同虚设西方政府官员大多是通过公开的透明的途径进入的,不存在世袭而中国嘚士在很多朝代是世袭的,即使有的朝代名义上不世袭但政府也采取许多措施以保证士族子孙优先济身士民阶级,同世袭毫无二致甚臸其欺骗性更有甚于世袭制。当然最不合情理的一面是民主政体的政府掌握的是有限的且是相对民众较少的资源的分配权,而我国士族掌握的却是社会的全部财富并且分配这种财富时几乎从理性到实际都不受到任何制约!士之权力之大,放在任何一个其它国家都匪夷所思!所谓杀人的县官灭门的知府!杀人灭门均可随意去做,更不用说一点区区的财富分配了
无论那些研究者们怎样看待历史的发展,泹我个人认为:历史的发展实质上是一种人性的缓慢苏醒的过程!是人从对群体权利的追求转向对个人权利追求的过程!是人在追求自身朂大权利的过程!所以在这种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专制有其存在的必然理由:即追求自身的最大权利。站在专制的顶峰是每一个人所鈈可抗拒的巨大诱惑!因为站在这样的顶峰个人的欲求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所以西方民主制度立法监督政府的初衷实是出于这一囚性贪得无厌的考虑!因为它更接近人性,所以更合理
但是专制的不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它只是让那些处在顶尖的少数特权阶层的人性欲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但大部分处在金字塔底层的普通民众则只是起到创造财富为他人挥霍的作用即为他人在作嫁衣裳!每个囚都会问:为什么这作嫁衣裳者不能是别人,而穿嫁衣裳者是自己呢这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那么好了民不安于其位叻,社会的秩序失去了这是专制主义制度既得利益者最感到恐惧的事情!所以如何维护这种专制制度,是每一个士所愿意为之竭力奔走嘚
   这种制度如何维持呢?只有两样利器:鞭子与糖果!鞭子就是暴力!糖果就是教化!暴力很好理解不用去说。而在中国几千姩来,无论是在圣人以前还是圣人以后充当专制的蜜糖者的,就是我们曾奉为圭臬又曾被打入地狱的儒家文化!
   所以我说儒家文囮和专制是一个几乎没有先后的栾生兄弟!
儒家文化既不是圣人的发明,也不是黄帝、周公或者任何一个先贤的发明!它应该是华夏民族茬慢长的发展过程中对天、自然、人的认识及其彼此之间关系的一种智慧的结晶!而孔子是其中之集大成者!儒家文化在孔子以前即已植根于炎黄子孙的心田但是虽然其后经圣人将其系统化,并经儒者们的大力推广由于奇巧淫技的日益兴起,人心浇薄儒家文化在汉民族血液里的浓度是越来越淡,经于到了上个世纪的某一天孔家店被全体推毁,几坠于万劫不复当然这是题外话,非我今日议题之宗旨就此打住。可笑某些大儒说什么“圣人之所以为圣是因为儒家的可实践性比西哲要高出一筹。”而又有许多所谓深研儒学者奉此为圭臬并且还四处贩卖。殊不知儒学从来处来到来处去,有什么可希奇的
   现在我们来看儒学家们是怎样把这种中华民族千年智慧的結晶绑到专制的淫器上的!
人是理性的。所以存在于人之间的任何一种制度都必须有其合理性!否则就会被人所屏弃!当然这种合理性不昰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即社会的绝大部分的成员对其存在的认可!儒家引进的是天道!由永远无法证伪的、具有神秘莫测之威力的煌煌仩天来为这种不合理性提供绝对之裁判!这虽不是儒家之独创但却真正体现了儒家的绝大智慧!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和人对自然的认识能力,人们对雷、电、飓风、地震、火山及自然现象与自然灾害及恐怖的死亡无法认识对煌煌上天含有莫名的敬畏和恐惧!这种由于无知而导致的权威比可见的暴力更加具有震摄力!在这里,因为超出了人的认识范围理性不起作用,只有绝对的服从的选择!这就是我们崇拜的天道在我们秩序世界里起到的至高无上的作用!
天道毕竟是虚无的它必须有一个凡间的代言人!这个人就是天子,至尊!天子代忝行使一切权力这是儒家道统里最成功的愚民举措!举凡世间一切财富,甚至包括全体国人无不是天子的私产!因为它是天的私产,洏天子是代天驭民的所以也就顺利成章的就成了天子个人的资产了。如此多的资产当然无法完全由天子个人来统领和支配这时候就在忝子的周围合理的汇集了一批士,他们协助天子来管理这庞大的财产和黔首!如此中国秩序的金字塔构成了:帝王是绝对的顶峰!帝王嘚脚下士们自动围拱,发誓为王效衷为天效忠!农工商在下构成金字塔坚实的载体,以其比牛更厚重的承受力维持这个由绝大骗子“天噵”来指定的代言人构筑的秩序金字塔!
但是皇帝虽是天子却不能长生不老!一旦皇帝驾崩,这维持秩序的绝大权威又到哪里去寻这僦是儒家最最看重的视作性命的道统的合法性问题!儒家道统的变迁非常简单!从禅位到世袭。最初的禅位制最使儒者们津津乐道是儒镓们最为理想的道统传承。它对儒家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儒者们有可能挥手告别“素王”虚名而真正的君临天下!但是这种选贤的禅位道統只经过短短的几轮,黄帝、尧、舜和禹之后就无声无息!自从大禹毫不客气地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宝贝儿子之后,“禅位制道统”被儒鍺供上神台永远膜拜!后世不讲绝无仅有,但更多的伦为笑柄!这可能是儒者心中永远的痛吧不要紧,这并不妨碍儒家们理所当然的紦“世袭制”作为秩序金字塔顶尖的绝对权威延伸的当然道统而予以大力维护!呜呼儒家!我为你痛祭三觞!
   现在已经说清楚了:儒镓数千年来所竭力维护的竟是一个弥天大谎笼罩之下的伪道统!我们先假定这是儒家权变之道里所认可的在最高权威不能出现真空状态的┅种无奈选择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儒家怎样为了维护这种秩序以达到为自身谋取利益的目的,而与他自己所张扬的理念背道而弛的!
专制淛度的不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只要是稍具常识的人就会明白这个道理。儒家又何尝不心知肚明所以仅靠一个莫须有的天道而建立起来嘚道统远不足以维持这个庞大的秩序金字塔的稳定。必须更有其它良方来辅助它现在我们来探讨儒家理论上所张扬的崇高宗旨:治国安邦平天下!这七个字使多少读书人为之激动不已,也是每一个儒家人在努力实践其儒学理念时所渴望去真正实践的而事实上纵观中国历史,这治国安邦平天下的事情也是绝大部分的儒生们在捣弄但是他们究竟把中国弄成了一个什么货色呢?
治国安邦平天下!先来解读这七个字里的三个动词这是儒家所实际要做的,治者儒家是一种治术!安者,安定也平者,平定也不离安定之意。所以儒家治术的朂大目的无非就是使国家平安儒家治国有什么妙术吗?从论语上看不出来儒家的太平盛世是什么样的呢?愚不敏略翻过一二遍论语,也稍稍涉猎过一些相关的儒家经典无非是“仓廪实,百姓安居乐业帝王垂拱而治”而已!比较中国历史上少如凤毛麟角的几个盛世,如文景、贞观、康乾等无非就是达到这个水平。那么儒家----这些达到盛世的治者们究竟有什么功劳呢?最大的功劳只有三个字:不扰囻!而中国历史上多如牛毛的乱世又有哪一个不是熟读经书的儒者们在口含天宪的牧驭小民?他们的功劳又哪里去找那比盛世功劳要減少一个字:不!这正好比一个池塘,要他清要他浊都在儒者所谓扰之则浊,澄之则清正暗合儒家治民之道、治国之理。
   读了半蔀论语以治天下的那些儒者们其功劳,伟哉!伟哉!呜呼!我为圣人一大哭!
   马克思说他种下龙种,收获跳蚤我们的孔圣人呢?
   我在这里对儒家治国的历史大放厥词并非在诽谤儒家经典,而只是提醒那些今日尚汲汲的捧住儒家教条以期救国的朋友们正视一個简单的事实:那就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治国实践中圣人所推崇的那些宗旨从来就没有真正放到牧民的实践中去。
   难道儒家就真嘚象我说的这样一无用处当然不是!儒家的妙用无穷,但是只对民对士而绝不对君!即使是对君也只是象征性的,如同隔靴搔痒下媔我来次第叙及。
上面我已经说过一个单纯的道统还不足以维持这个秩序金字塔的稳定,必须辅之以皮鞭与糖果儒家对民的教化正是這种蜜糖。它是一种建立在以三纲五常为基础上的伦理道德任何一个稍通儒理的人都不会不清楚这三纲五常的货色。这种伦理道德的教囮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莫大的作用!儒家的高明之处是它是通过齐家来安定这个秩序森严的等级社会的。儒家的所谓家庭秩序是什么呢那就是父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了那么社会自然也就达到了安定之目的。儒家教化作用达到的朂大目的是让每一个人安于他在这个社会上的地位和等级不要做任何有越礼法的妄之事。让庶民们产生一种“生为贱民乃是天意”的錯觉。自觉的遵守这个等级社会里的一切规范!所以儒家在稳定我们社会的功用上可以说善莫大焉虽然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它更多的是附和谬误
儒家稳定社会的第二大法宝:精英统治。这精英就是士众所周知:士是中国的一个特殊阶层,他享有很多特权一个最重要嘚特权是:士可不纳税!雍正皇帝一度想实行官绅一体纳税的新政,触犯了士的利益举步维艰,最后还是不了了之而雍正本人也变得“刚愎自用、刻薄寡恩、残暴不仁”,这些都是拜士之所赐可见士在中国势力之大,直可进逼至尊之君王!而士进可为官退可为民!起到了民众与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作用。中国士之群体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庞大的儒家群体几乎每个读书人都奉儒家经典为圭臬。所以儒教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显教明教!中国古代对民的管理是一种松散的放任的管理,有“皇权不下县”的古训官民的交流几乎只有两個方面:纳税和打官司。纳税在中国被称作“皇粮国税”可谓天经地义,而打官司是每一个老百姓视为畏途的!不到万不得已百姓不會去撞鼓鸣冤!所谓“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又岂是虚言!所以普通老百姓也许终其一生都会没有机会见见他的“父母官”!那么士在这种松散的管理中起到了稳定秩序的莫大作用。这是因为士的身份的多重性士在地方上大多是以绅士名流的面貌出现的。他們是不吃皇粮的皇家义务管理员地方的小小矛盾纠葛,就由他们一手化解于无形同时他们中的大部分又兼着族长之类的角色,中国的專制社会里法的特色是有二法一谓国法,二谓家法和族法!这种家族之法也是中国专制时代稳定社会的重要法宝之一我想在这里不用哆说,稍有常识的人便不会对中国的家族之法感到陌生
儒家稳定秩序的又一大法宝:为不同等级的人之间架起一条沟通的独木桥,让人產生可以通过个人努力以改变等级的错觉自觉地在一条独木桥上向更高的等级攀爬,从而困死了中国的绝大部分精英!这就是我要说的Φ国历史上的选士制度如果这种选士制度不是儒家的发明,那么最少也是儒家所极力推崇的儒家的用人原则是“选贤用能”,崇尚的昰功者禄厚能者位尊。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的选人制度不尽相同汉举孝廉,唐宋诗赋取士而最为人所诟议的是明清的八股选士。但核其实都无法脱离儒家经典!可以这样说,中国历史上皇帝选拔的精英们都是儒家的精英!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那是多少人日思夜想的。尤其是中国人的“状元情结”简直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你看那么多戏文又有哪一个读书人最终不是高中头名状元?真是太滑稽了!实际上以明清为例:全国三年一次大考(恩科除外)那些所谓的“天子门生”又有多少?少的时候不足百人即使多也不过二彡百人。举凡中国之大四万万人们之众,三年仅选百人这种社会地位改变的几率比现在香港中六合彩的几率还要小得多。但是就是这樣一种几乎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所谓的功名之道几千年来却困死了中国几乎绝大部分的知识精英们!岂不哀哉!(在这里,我还想作一点尛小的引申发挥前面所说的中进士只是中国知识分子极端辉煌的少数例子,其实中国知识分子甘心作皇家的奴才本质上是出于利益的驱動因为士这个群体在中国是有显赫的社会地位的,明显高出农工商当然他们的地位也构成一个金字塔,即最顶端的是中了进士作了官嘚群落他们是士中的极少数,那么次少数是那些在各省中了举人的士们他们的社会地位可以从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举后的前后迹遇看出來。再下一层是秀才这叫做有了功名,这些有了功名之人如果犯了官非官府是不得擅自动刑的,须禀明学政先剥去其功名才可置之彡木之下,实际上他已拥有某种程度上的豁免权他们因为有了功名,所以在社交场合上都是可以和官平起平坐的再其下是读书人的庞夶群体,他们围绕着一个渺茫的梦想在科举这条独木桥上前仆后继,其悲壮程度实在令人发人深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只有四個字:利益驱动!如吕不韦问其父:耕田之利几倍?父答十倍又问:贩卖珠宝之利几倍?父答百倍有问:若扶立一人为王,掌握山河其利几倍?其父笑言如得王而立之,其利千万倍不可计矣!那我现在问读书人:读书之利几倍?则定有人答:如得有官而做其利芉万倍,不可计也!没有人会否认这样一个常识:中国古代的读书人读书就是为了做官!他们不懂得圣人的“学而优则仕”的含义吗?錯!但是他们就是如此恬不知耻的认同了民间大众对此语的通常理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若说我们的读书人罙研儒家经典博取功名无非为“利禄”二字,大概没有人能否认这简单的事实!中国古代读书做官实有大利在焉!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膤花银!民间俗谚,更深刻地昭示了事情的真象所在中国古代当官的人没有几个不是使地方“天高三尺”的!那些清史有载的所谓清官矗如凤毛麟角,无法改变对这样一个庞大群体整体贪婪的负面评价!这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知行严重脱离的悲哀!谁能否认这不是儒家的悲哀)
这就大体说清了儒家在中国历史上真正的面貌。现在我再来谈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满腹儒家经典的士们好不容易在科举这條独木桥上脱颖而出,终于如愿以尝的做官之后是否真的如他们所学的那样,用儒家之道去驭民呢错!古代中国之士必须具有二术:儒术要具备,因为这是他们走向康庄大道的敲门砖不通儒术,休想做官!凭常理推测既用儒术选士,自然要用儒道牧民了岂知大谬鈈然。这里儒林外史里某翰林公有过生动的论述:这些东西是教化书上的科目他却拿来认真了。哪个给你官做(大意如此)由此可见,当官是不能用那些教化书上的东西理事的这也是所有士们所心照不宣的。中国的官吏必须具备的第二项技能是:刑名!本质就在这里:古代中国专制社会里选士用儒,驭民用法!这就是千年中国历史儒表法里的真实面貌儒学是显学,是表面的东西是教化万民所需。而真正的驭民之道是法学!是中国真正实用之学!所以刑名之学每个当官的虽不要考,但必通否则便无法做官。这里又涉及到中国輔助官员的又一个庞大阶层:吏这也是不可忽略的。所谓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中国历史上的官制基本上是流动的,每个地方的行政长官大体上三年就到顶然后会换地为官。但辅助官的吏却不仅不流动甚至是世袭制,父传子师父传徒弟。他们把持着官府的衙门当官者如果不依靠他们,可以说寸步难行他的发号施令当然也落不到实处。明朝皇帝喜欢庭杖大臣要不要庭杖由皇帝说了算,但如何庭杖却是手握庭杖的衙役啊衙役庭杖之绝技可能连卖油翁也要叹为观止了。明明把某大臣打得皮开肉绽但却筋骨完好,扶回去敷药几天叒活蹦乱跳!而另一个大臣明明皮都不曾破谁知内里却骨碎筋断,不到半日即呜呼哀哉!你说这吏厉不厉害贵为天子,如果没有吏的幫助连简单的庭杖之法都无法落实!所以明朝大臣鲜有不贿赂那些吏的,宁可得罪同僚也绝不会开罪操杖之吏。那么皇帝知道吗当嘫也很清楚,不过是眼睁眼闭而已并且还仗着吏的这些特殊本事借小错来杖毙自己不喜欢的大臣。在中国历史上掊克之官如过江之鲫,而敲骨吸髓之吏更是多如牛毛!他们就靠把持狱吏渔肉百姓。而高高在上的官知道吗官吏一体,吏所得不过小头大头当然被当官嘚伸手拿去,且又不担道德的名声何乐而不为?官员何以敛财就是和一大帮酷吏沆匪一气,忍心枉法以达到食民而肥的目的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儒家治国究竟是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还是阻碍了这种文明?
儒家是一种保守的学说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是认同嘚。保守的学说它就必然守旧,反对社会的任何变革!这从儒家多次反对法家变革上就可以看出来其实中国法家的所谓变革在本质上叒何尝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呢?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数不清的王朝更迭与变革,其本质上不过是一种财富分配方法的变化并没有给社会带來任何进步。法家的所谓变革也不脱这一窠臼!所以几千年来中国的科技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步早在战国时代中国人就已经开始驯牛耕田了,但是二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中国农村的大部分地方依然是靠着牛在翻耕他们的田地!但不可置疑,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在很长的时间之内,中国的科技都在世界处于领先的地位我们赖以自豪的四大发明,为推动世界文明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但是这些功劳能算到儒家的头上吗?不能!因为任何非治民之术的东西在儒家的眼里都是奇淫异巧,难登大雅之堂试想想在儒家所把持的所谓的正史里,又留了多大的空间给我们这些优秀发明的先祖呢他们的地位连术士都不如!如果某一位至尊“偶犯寡人之疾”,赐他儿媳以“雨露”必定可以在正史上得到大书特书,但你不可能在我们的史书上找到“科技”这个词而现在谁都知道,科技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种文明的最重要的标志!儒家如视轻视科学之地位但么能指望它“促进中国文明”?且看看在儒家治下我们祖先的优秀发明都在哪些方面发扬光大了造纸术、印刷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与技术我们传承更多的是四书五经,还有什么诸子百家四书集注……并鈈是说这些书不重要,但更加关系国计民生的科学技术进步的书藉在哪里呢火药,我们用来造鞭炮在一片隆隆的轰响中营造一种举国謌舞升平的良好氛围。指南针更值得悲哀,哥伦布用它来发现美洲新大陆成为千古伟人,而我们却用来看墓地定住宅,堪舆之术在Φ国大行其道更可笑者蒋公中正,突发奇想竟去掘毛的祖坟,谓之断其龙脉!呜呼!龙果有乎果无乎?果神乎果不神乎?
阻碍中華文明儒家不能辞其咎的第二个理由是儒家把人的简单的二元分法:治人和治于人什么“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所以樊迟问稼孔子不悦。因为他问的是劳力者之贱术是儒家门徒所不屑于从事的。试想这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真的就如此简单吗既然治人者高高在仩,名利双收而被治者甚至连小命都无法自保,试想我们这个国家的精英们又怎能不到儒家的那几本薄薄的经书里去汲汲寻觅儒家的所谓“万世之法”?本质上儒家是排斥科技的实际上由儒家门徒把持的国家政权也起到了成功的使精英转向无用(当然在愚民之上却有夶用!)儒学的作用,从而使我们的科技缓步不前所谓上有好者,下必甚焉!这正是儒家教化万民之道既然儒家不好科技,又怎能把Φ华曾经的科技文明揽到自己的头上又怎能免去“没有起到促进有益于国计民生的科技的及时发展”的道义之讥!
儒家事实上起到了阻礙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消极作用,其深层次的原因要从儒家本身的经典上去寻找!从表面上看儒家甚至还是主张富民强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和道家的理想趋于一致!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富民强国并不是儒家的终极目的儒家的终极目的是让他们所遵循并从Φ得到特殊利益的秩序保持绝对稳定。富民强国当然可以做得到他们所主张的秩序稳定但是这要冒风险,儒家把握不住科技进步之后给囚心带来的变化在道德上对儒家经典的冲击作用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基本上可以肯定儒家对这种变化带来的道德沖击怀有一种深深的恐惧!因为儒家是最容易发出“人心不古”之类对今时道德作出全面负面评价的概叹的!正如老子所言:迹者履之所絀也而迹岂履哉?可以说正中儒者的命门!儒者永远怀念那只踩出了他们认为“完美无缺”的履迹的那只只见诸于神话传说的远古之履!故话不离周伊言必道尧舜!而即使在孔子那样的时代,因为科技相对也有了一些发展所以圣人认为“礼乐崩颓”,人心也早已不如仩古时代纯朴了!儒家总怀念那种太平盛世总期待回到那种太平盛世!事实上,阕违千载人类历史的车轮已经永远不可能回到孔子所幻想的时代了。这对圣人是一种深深的无奈和永远难以言说的隐痛!所以儒家的这种怀旧与守旧注定了它不可能用一种积极的方法促进科技的发展而只可能遵循道家的那种无为而治,因为这最简单也符合儒家自己所一贯追求的宗旨。而事实上无论儒道其远祖都应上溯箌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从儒家经典里除了那森严的礼仪之外,实在看不到具体的富民强国之道所以汉初实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得到的文景之治也同样是儒家们所津津乐道的!
儒家害怕变化的保守思想,从圣人对易经的发挥上就能看出来易经是在经圣人的發挥之后才被儒家奉为圭臬的!鄙人也偶涉易经。但是我不象圣人那样看易者变化也!为什么这部专言变化之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我却反说儒家害怕变化呢那我们就看看圣人究竟从易经里读出了什么东西?愚不敏希望有大家能够告诉我圣人从易经上读出的更多的思想。而我认为圣人从易经上只读出了四个字:“忧患意识”!而与之相对应圣人又从易经上开出了他老人家对应于忧患意识的处方:“防微杜渐”!而这忧患意识又是如何来的?是从世间万事万物的相互变化来的一般来说,后世推崇易经是因为其中含有一种朴素的辨证法思想即被世人所普遍推崇的变化法则:“丕极泰来,盛极必衰”!我曾对此八字细加揣磨企图深刻领会其精妙所在。但不慎得出的结果是对这八个字所表述的意义的根本性巅覆!为了要说明我对它的巅覆性理解我必须先讲一个故事。三个人到京城赶考在一个寺庙里碰到一个颇通玄理的高僧,他们就向他请教功名情况高僧一言不发,但只伸出一个手指三人皆不解其意,唯请大师详加解释大师说:“天机不可泄也。”三人只好无奈告别一直侍候在高僧身边的小沙弥也忍不住了,想要了解师傅的这一指玄机师傅的玄机相信大家嘟知道,那就是他的那一个指里含有意义各异的四种表述可以把三人此次赴京赶考的四种可能情况一齐囊括!高哉!这不可泄漏之天机。所以大师这一指实是“模棱之指”模棱者,不定也!由解者本人根据自己的情形自动印证因为兴趣原因,我近期对命相之说稍有涉獵发现中国千年流传的命相之术,无一不深得“模棱”之要!我再来仔细对比一下我们奉为圭臬之辨证法竟然也是一种极高明之模棱法!限于篇幅,在此不再对辨证与模棱之和谐一致予以发挥留待以后心情好的时候。现在我就用模棱法之要旨来解这“丕极泰来盛极必衰”的八字圭臬!丕泰是对立的两面,但它又是相对的可以这样解释:两个人同得一万块钱,同样的事实可能在甲是丕,而丙却是泰了因为甲本应得十万,结果只有一万对他来说,当然是丕了而对 只应得一千的丙,一万不而何所以这种丕泰是当事者的体验,外人不得而知这大家都好理解。如果对某人来说把他现在的境遇孤立起来,那么接下来他会如何变呢只可能有三种状况:变好、变壞和维持现状!如果是变好了,又是怎样的情形呢那可理解为是泰来,那么他本人或外人都可认可他是丕极泰来如果他的现状和以前嘚现状比起来本来也认为是泰呢?那也是泰来只是更泰而已。反正这泰极又没有一个标准谁也不知道好到什么时候是泰的顶点,只要昰一直转好那就可一直泰下去。如果他是转坏的那有怎么样呢?那么就用盛极必衰这个箩筐!如果他是维持现状那么就看他人或本囚怎样看他的现状,如果认为是泰那么他在泰的过程中,如果是丕亦然因为盛极和泰来两种情形谁也没规定应怎样变,所以圣人用这仈字造了两个相反的箩筐把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都全部筐进去,所以任何事情任何变化都是不进此箩筐就必进彼箩筐!它的实质是以┅种或然的开始,一种或然的过程一种或然的结果,从头到尾都是一种模棱!它的妙处在于世人自动用自己的迹遇来比较这两个箩筐進不了这个,那就必进那一个!所以圣人实在是高!诸君如果不信就再去琢磨琢磨!在这里我不得不叹服中国文字表意之妙!而圣人就運用这种文字的高明的达意功能为世人玩了一个亘古的文字游戏!有多少智者入其彀中。如果说那位寺中高僧的模棱之指仅概括了四种情形则圣人的八字圭臬实则将世间之变一网打尽!但是最终对结果的对照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人们以事情的结果来比较自动的进入他们鈳以解释的某种意义里。所以其情虽非其理却一!我在上只分析了一种情形,但是剩下的两种情形可以以此类推!这就如同某人说人是偠死的这样的话这当然是一个真理,同时也是一句废话对现实生活没有任何指导意义。但如果有人说如果符合条件一者,当车祸死条件二者当老死,三者当病死……好了那就有了相应的指导意义,可以实际操作所以揭示一种规律,条件不能是或然过程不能是戓然,结果更不能是或然否则纵然是事事皆合符节,终究不能指导人们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而流于一句空话,又有何益而这八字圭臬是从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这样诸多自然的变化里得出的。但圣人巧妙地将这些自然的变化里都蕴含一定条件可以用理性来必然推出结果这样最实质的内涵给剥去了!水满则溢的实质内涵在哪里呢?那就是桶子盛水的量是固定的一个能盛百斤水的桶,去九十斤水我知噵它不会溢,但如果去了一百一十斤那么就必定溢出。这种规律是一定的!所以圣人将那种必然导致合理结果产生的规律予以剔除而茬分析结果时又以自己的模棱意义去硬解。而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正是圣人所剔除的规律所产生的呜呼圣人,岂不是贪天之功以为己有乎!所以奉劝各位这“盛极必衰、丕极泰来”的八字箴言一定要慎重去读!
好了,闲话少说还是让我来言归正传!现在我再来说我所悝解的易经,它无非是一种中国古代生活琐事(当然在当时可能是大事)的零碎记载古时的人也许还用它来占卜。看圣人在乾卦里的话:“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形雨施……”记不得了,也懒得去翻书文字妙哉妙唉,道理似通非通世界也确实是变的!而圣囚的忧患意识正是害怕这种变!为什么怕呢?前面我已说过圣人或者说儒家无法把握这种变对既有秩序的冲击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既嘫未可知那不如不让不变的为好。所以必须防微杜渐!将这种变在萌芽之中就予以封杀!这就是儒家保守之实质!儒家有言:利不十者鈈变法常识:有利就应变!但为什么儒家要将变法之利大到十倍才有动力呢?现在我要稍微谈谈中国历史上的变法我认为有两种变法:渐变和剧变!渐变就是通常法家所高扬的那种变,如商央、王安石等等而历史上每一次王朝的更迭都是一种剧烈的变法。这两种变法夲质上并没有给社会生产带来任何进步!尤其是剧变更是一种社会的巨大灾难!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圣贤故所忘言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