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届顺德慧聪家电城 家电智能化与无线控制技术研讨会的演讲嘉宾都有谁?

2016(第二届)肠道微生物组与临床应用研讨会--会议嘉宾
部分确认嘉宾(按首字母排序)
部分确认嘉宾(按首字母排序)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院长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院长、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乳酸菌分会理事长、亚洲乳酸菌学会联盟执委。主要从事功能性益生菌及肠道微生态方面的研究,围绕益生菌的生理代谢与功能机制的解析和优化以及益生菌与宿主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开展了系列的研究。主持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12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9项,获授权32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与省部级奖项16项。此外,兼任乳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食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4个国家与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担任Journal of Dairy Science,Food Control,Food Bioscience等多份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研究员,1987年获日本文部省奖学金,留学于东京大学理学部,人类学系,专业人类(遗传)学。获东京大学理学硕士、博士学位。
1994年至1996年获日本学术振兴会奖学金及研究经费,任职于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1975年就职于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
1983年至2003年从事人类遗传学以及分子医学研究,包括群体遗传学以及人类退行性病变与基因的相关研究;2003年发现肠道神经系统与肠道共生微生物复合构成肠脑,并且能够影响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焦虑和抑郁行为,有效防止多种病毒的感染及扩散,研究方向进而转为共生微生物与人类及动物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关系。发现并确定了多种与人类及动物行为相关和有效阻止病毒感染的微生物。经过多年的动物安全性实验,已经应用于人类呼吸道及消化道传染病治疗。2007年组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生物学实验室,从事人类及动物的行为生物学研究,关注肠道微生物对人类及动物的心理行为影响,开发出多种对应于心理疾病治疗的肠道微生物制剂。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教授
樊均明,教授,主任医师,现任西南医科大学副校长,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教授,硕士,博士生和博士后导师,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山医科大学肾脏内科医学博士,澳大利亚蒙那什大学医学中心博士后。至今任中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四川省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中西医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四川肾脏病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四川成都肾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等。对中西医结合肾脏病肾脏间质纤维化循证肾脏病学研究具有较高造诣,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320余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四川省科技厅基金等30多项基金资助。曾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
清华大学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消化中心主任
姜泊教授, 清华大学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消化中心主任; 清华大学医学中心教授; 2015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 2010年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曾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副主任委员; 现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消化内镜杂志副总编等3个杂志副总编;
发表论文300余篇,SCI论文达100余篇,其中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近50余篇。 主编出版了我国十二.五医学本科规划教材<>并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 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和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
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解决疑难疾病诊治能力;对大肠癌早期诊治,炎性肠病和功能性胃肠疾病等疾病诊治经验丰富, 对胃肠道微生态系统与肠粘膜屏障及免疫相关疾病以及肠道炎症和肿瘤发生之间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对内镜下诊治早癌及癌前病变经验丰富, 致力于推广应用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及大肠镜单人操作等方法以提高早癌诊治水平。为推动我国早期大肠癌诊治水平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主任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医师;南京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和解放军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委,全国营养支持学组组长;中国医促会加速康复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外科医师协会常委,全国营养医师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协作组组长;南京军区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外科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以第一、二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国家教育部科技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享受国务院和解放军特殊津贴; 2011年荣立军队一等功。
深圳市谱元基因研究院院长
覃俊杰博士,现任深圳市谱元基因研究院院长,兼任深圳众循精准医学研究院肠道菌群研究所所长、深圳谱元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及首席科学家,深圳市病原体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工程实验室副主任。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博士毕业,年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访问学者。曾任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微生物方向第一负责人、深圳市人体共生微生物和健康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从2006年开始,从事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的微生物基因组、宏基因组研究和技术转化。完成的重要项目有:欧洲人肠道菌群宏基因组图谱的构建、2011年德国致病大肠杆菌的快速基因组解析、中国人2型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的宏基因组关联分析、欧洲人肥胖与肠道菌群的关联分析、临床特定疾病的菌群组成与功能研究等。在宏基因组学领域开发了许多重要的技术工具与方法。其中,肠道菌群宏基因图谱构建的文章作为2010年3月的《Nature》杂志封面,迄今为止已经得到3000多次引用,是文章发表当年(2010年)全球引用率最高的生物学论文。
浙江大学教授
浙江大学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人体微生物组协会 (International Human Microbiome Consortium) 秘书长,浙江大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基因组学平台负责人,中国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分会常务委员,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消化与营养组副组长。于2002年山东大学生命科学院本科毕业,2008年获得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微生物学方向博士学位,同年加入华大基因担任微生物基因组部门负责人。2011年加入浙江大学医学院组建了二代测序及生物信息平台并担任负责人,参与我国微生态领域唯一的973计划《肠道细菌微生态与感染和代谢的研究》,旨在建立肠道菌群的宏基因组、宏转录组和肠道单菌全基因组数据库;阐明肠道微生态失衡与宿主代谢、免疫调控的网络作用关系及其在感染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理;探索肠道菌群重建,新型微生态干预防治感染的新策略和新方法。除了感染性疾病研究,秦博士研究领域还包括肿瘤,代谢类疾病,自身性免疫疾病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这些研究的长期目标是开发人类健康相关的肠道微生态诊断预防及治疗的新技术。曾获得盖茨基金会-大挑战2015?青年科学家荣誉称号。多项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netics、PNAS、Nature communication 等国际顶级期刊上。
克利夫兰诊所项目科学家、凯斯西储大学助理教授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博士。曾任职于黄石市第三制药厂、黄石飞云制药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2002年12月来到克利夫兰诊所Lerner研究所先后为癌细胞生物系、细胞生物系(现更名为细胞与分子医学系)博士后、研究助理、项目科学家。2012年3月被聘为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系助理教授。先后参与癌细胞脂质信号转导、过氧化物酶介导的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哮喘形成机理、肠道细菌参与心脏病的发病机制研究。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Cell, Nature Medicine, European Heart Journal, Cell Metabolism,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获Tarazi奖、Elsa Albrecht奖、Innovation奖、美国油脂化学协会最佳论文奖。现拥有(PI)2项科研基金(AHA Scientist Development Grant, NIH RO1)以及多项专利。
美国Philips研究所研究员
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本科,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人类和统计遗传学博士。长期从事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研究,并在Science,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Nature Protocols,PNAS,PLoS Biology等本领域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次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并被邀请发表学术报告,获得了包括“未来科学基金奖”在内的多个奖项。
上海派森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经理
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学专业博士毕业生。现任职于上海派森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事宏基因组学方向的生物信息分析、研发工作。博士期间,师从国内肠道微生态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赵立平教授,对包括人和大熊猫在内多种哺乳动物的肠道菌群结构进行创新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相继发表于《The ISME Journal》、《mBio》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并获《自然》杂志和BBC等众多国际知名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并作演讲报告。擅长运用第二代、第三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代谢功能进行宏基因组学解析。具有深厚的微生物学、多变量统计学和生物信息学背景,对基于“全微生物组关联分析(Microbi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MiWAS)”策略的“群落――宿主互作关系”探究具有深刻理解和实践经验。
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单细胞研究中心主任
1997年北京大学生物技术学士,2003年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和生物化学博士。2004-08年于华盛顿大学遗传学系和基因组研究院任基因型组装和分析团队负责人。2008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现任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所单细胞中心主任。自2008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重大国际合作、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973课题、中科院重大科研装备研制等项目。获2013年中科院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作为导师)、首届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2012)、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推进计划(2013)、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4)等荣誉。
主要以人体共生菌群、微藻固定二氧化碳和梭菌降解纤维素等为模式,通过单细胞分析仪器系列的合作研制和应用示范,揭示微生物群落调控与进化机制,设计与组装功能性细胞群体。论文发表于Science、Cell Host Microb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80余篇,他引约3500次;专利或专利申请30项。担任mSystems, Algal
Research, Scientific Reports等编委以及中国微生物学会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等。其主持的单细胞和元基因组特色技术平台正支撑着来自9个国家的30多个产学研团队在健康、能源、环境、海洋、农业、地质等领域的微生物群落研究。论文列表见: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Jian_Xu8。
南京医科大学整合肠病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肠病中心主任,期间,2次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消化科学习。 提出将粪菌移植标准化并用于难治性炎症性肠病的挽救治疗;以第一发明人与合作者发明世界首套智能化粪菌分离系统用于粪菌移植;发明经内镜肠道植管术(TET)用于全结肠途径重复给药治疗和粪菌移植;提出粪菌移植升阶治疗策略使57%的激素依赖型炎症性肠病成功脱离激素依赖;建立中国第一个粪菌库,并与西京医院共同发起中华粪菌库-紧急救援计划(fmtBank.org)对全国难治性肠道严重感染患者实施紧急救援;建立第一个以GMP级别粪菌制备实验室为基础的粪菌移植体系;发明透明帽辅助内镜下硬化术(CAES)治疗痔疮和粘膜脱垂。Science等杂志介绍和引用团队的临床研究成果。救治患者源自中国32个省市自治区、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教育部归国留学人员项目等基金11项。发起公益捐赠肠病研究基金。发表SCI杂志收录论文36篇,Lancet 等杂志审稿人。2014年登世界胃肠病官方杂志WGN封面。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舒立克医学院终身教授
英国诺丁汉大学博士。现任儿童健康研究所母婴健康部主任,兼中加健康科学研究院院长。是胎儿生长发育及发育源性腹部肥胖症研究领域的世界知名专家。目前致力于c道及生殖道菌群与健康和疾病的研究。 是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和加拿大健康研究院(CIHR)重大科研基金评审委员会的评委。在各类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现为“Adipose Tissue Protocols”的总编,同时兼任六个生殖生理学及内分泌学科国际杂志的编委。曾获得安大略省卫生部优秀科学家奖。
南开大学医学院教授
免疫生物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特聘教授。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 Stockholm, Sweden)毕业获博士学位;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两年后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聘为研究员,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学习与工作近6年,参加和主持了多项美国国家级课题。已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多项。多次受邀在国际会议或研究机构作报告,为多个国际期刊审稿。承担和参与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863”计划和国家“973”计划项目。荣获“天津市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主要从事分子免疫学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免疫与人类重大疾病的研究。
北京量化健康科技有限公司CEO
赵柏闻,北京量化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和CEO。旨在通过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改变传统的健康管理模式,意图掀起健康产业新革命。
18岁那年就已在华大基因领导一预算数百万美元的研究项目,采集研究数千高智商个体DNA样本,通过基因分析解开人类智力的遗传秘密。他的职业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从人大附中辍学,以高中生身份加入世界最大的基因测序公司深圳华大基因。
曾获评“2013年度全球35位35岁以下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家”(MIT《科技商务评论》)及“2014年度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财富》)。
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分子生态学与生态基因组学实验室主任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学特聘教授,微生物分子生态学与生态基因组学实验室主任,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营养系统生物学实验室主任,上海交大-完美中国微生态健康联合研究中心主任。1989年南京农业大学博士毕业。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担任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2009年度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担任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ISME)常务理事。 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Microbial Biotechnology等国际刊物编委;ISME Journal(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影响因子9.3)的资深编辑,Scientific Report编委。2014年被选为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
他领导的团队是国际知名的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小组,在复杂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技术和统计计算方法、结构与功能相关性、功能细菌分离及机制研究等方面做了很多创新性工作,特别在肠道菌群与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关系研究中,提出“代谢性疾病的肠源性学说”,发现并验证了首例能够引起肥胖症的人体肠道细菌。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 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ISME Journal)、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EBioMedicine等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应邀在国际微生物生态学大会、国际人类微生物组大会、国际糖尿病技术大会、美国微生物学会年会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做大会报告、特邀报告。目前的研究重点是,营养如何通过改变菌群从而影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如何挖掘、利用中国传统养生食材和中医药中的有效成分,通过调理菌群结构进行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2012年6月,美国《科学》周刊曾对他的研究工作做过专题报道(Science 336: 1248)。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院长
周学东,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教授。1987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87年赴丹麦奥尔胡斯皇家牙学院学习。现任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院长,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口腔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口腔医学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牙医师学院ICD中国区主席、国际牙科研究会IADR中国区主席;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口腔医师分会副会长、四川省口腔医学会会长,四川省医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医师协会副会长。主要从事龋病病因及防治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在口腔微生物学、口腔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较深造诣。先后主持国家“973”前期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建设项目、四川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主编《中华口腔科学》、《实用龋病学》、《实用口腔微生物学与技术》、《实用牙体牙髓病治疗学》、《口腔生态学》、《口腔生物膜与感染》、《口腔医学史》等学术专著与教材2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获部省级科技成果奖8项。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杂志、Bone Research杂志、《中国口腔医学年鉴》。先后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卫生计生首席专家、四川省杰出创新人才奖、中国医师奖、国家教学名师奖,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等称号,199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朱宝利 教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际100K食源性病原基因组项目中国区负责人。在美国加州奥克兰儿童医院研究所(BACPAC Resources Center)工作期间参加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后期的人类癌症基因组项目的研究工作;同时,也与英国Sanger Institute,美国哈佛大学Broad Institute等国际知名基因组研究中心合作进行了大鼠及真菌模式生物基因组,以及牛、猪、鸡等畜禽基因组项目的研究工作,对国内外人类、动物和微生物基因组相关研究有很广泛和深入的了解。2006年回国后主要从事病原微生物基因组学、环境微生物基因组学及人类肠道元基因组学的研究,同时也从事基因组学研究成果临床转化应用的研究和临床基因检测方法和技术的开发。 中国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理事。北京生物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分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分析微生物学会委员。
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消化科主任
朱元民,男,博士,主任医师。1985年8月-1991年8月就读于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1年1月获得北京大学临床医学消化专业博士学位。
1991年8月至2015年10月历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2015年10月至今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主任至今。2009年12月至2010年6月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中心(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做访问学者。长期从事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经验。现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专家,中华消化学会肿瘤组成员,中华消化学会生物样本与转化医学协作组成员,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委,中华医学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审稿人。
克里夫兰医学中心研究所研究员,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助理教授
克里夫兰医学中心研究所研究员,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助理教授. 1990年四川大学生化学士,1993南京农业大学生理硕士,南京理工大学任教多年。2005年美国肯塔基大学博士. 2001年开始心血管病基理研究,目前主攻方向上是血栓和中风,以动物微手X模型, 粪菌/肠道菌移植和人体临床等研究方法为主。 研究成果相继发表于Circulation Research, Blood, Cell 等.
最近几年主要专研方向:不同食物/营养导致的人体肠道菌群的变化, 因此造成的对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以及相应的药物开发研究.佛山家电智能化技术与节能管理研讨会的会议议程是怎样的?_百度知道
佛山家电智能化技术与节能管理研讨会的会议议程是怎样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这个最好致电去主办方,如不知道大比特资讯的官方电话,可以在百度搜索,他们的客服热线。
采纳率:68%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会议议程的相关知识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智能电表及智能计量 | 智能配用电量测技术及应用 | 通信技术 | 海外专题
第一届2007年上海
活动主题背景
上海电力参观
第二届2008年珠海
香港CLP交流
第三届2009年北京
第四届2010年西安
西北电力参观
展厅发布会
第五届2011年广州
第六届2012年杭州
电动车充电参观
第七届2013年北京
海外培训课
新品发布会
第八届2014年上海
海外培训课
第九届2015年南京
德国演讲嘉宾
演讲嘉宾信息(排名不分先后,不断更新中):
演讲题目:智能电能表产业链的集成质量系统
徐晴,研究员级高工,国网公司营销专业领军人才,国网公司电能计量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电力计量技术的研究与管理。
演讲提纲:&
智能电能表集成质量系统将常规的到货验收检测前伸至方案设计、元器件选型、生产工艺优化、全性能试验,后延到运行监控、故障分析、报废鉴定等环节。针对电能表全生命周期每个环节的特征,从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和通信信道三个维度,开展系统的检测技术、试验装备与可靠性评估研究,建立了一个横跨全产业链、纵向覆盖产品全寿命、循环动态优化的可靠性保障体系。提高产业链上元器件与终端供应商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提高产品的运行可靠性与质量一致性。
演讲题目:浅谈下一代智能电能表
宋锡强,有20年工作经历的资深电力工程师,致力于电能计量及AMI系统的研发
演讲提纲:&
浅谈智能电能表现状及未来,针对电能表的设计、应用、生产及发展提出看法。
演讲题目:基于塑料光纤的全光四表合一集抄解决方案
周致圆,2003年毕业于荷兰o汉恩大学,通讯管理硕士。现任重庆世纪之光科技实业有限公司销服中心市场部总监。具有10年以上ICT行业从业经验,7年以上销售和销售团队管理经验,6年以上海外经验,在欧洲非洲20+国家工作/出差。深刻理解IT/通信行业市场,销售经验丰富,熟悉重庆市场环境,擅长市场分析与策略制定。
演讲题目:能源互联网与能效背景下看智能电表
张晋,热能工程专业,毕业于东南大学/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曾于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参与火电与核电机组的筹建工作,硕士的研究方向为大型火电机组的优化设计,后从传统的发电行业转向能效与电力需求侧管理行业,从事能效与电力需求侧管理行业的产品研发、数据分析、技术支持和市场推广工作,一直至今。现任南京林洋电力科技有限公司高级产品经理,负责林洋智慧能效云平台、用电监测仪产品的运营和管理工作。
&&&&互联网化的基础,就是数据
&&&&互联网即沟通
&&&&互联网思维即颠覆
何为互联网思维
表计圈发展的思索
&&&&没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难以应对新的商业模式挑战。
&&&&一切以用户为中心。
&&&&经营模式需要创新,甚至是颠覆。
&&&&超值的商业模式。
演讲题目:欧洲/荷兰智能电表发展
Gerd Enoch,硕士,前KEMA 董事成员,现任DNV GL集团KEMA实验室全球运营总监,超过27年的研究,咨询,测试认证经验。
简要介绍DNV GL / KEMA实验室
一般测试的重要性(故障率)
欧洲/荷兰智能电表的发展
演讲题目:新型认知PLC技术及其在配用电网的应用测试
李建歧,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研究生,长期从事电力通信技术的研究及其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应用开发工作。
演讲提纲:&面向智能配用电的通信需求,简要分析现有窄带、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存在的问题,结合PLC技术发展趋势,提出跨频带认知电力线载波技术解决方案。论述了跨频带认知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关键技术,简要介绍了目前在芯片研制、系统研发、及在中压配电自动化、低压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研究进展,最后简要介绍了现场测试情况。
6月21日演讲题目:如何获得PLC和RF标准层面的国际话语权6月23日演讲题目:基于Gateway的下一代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初探
嘉宾简介:李向峰,硕士学位电力行业专家,长期从事智能电表、电力线载波和无线通讯组网技术、智能终端设备、配用电一体化技术研发。
演讲提纲:&目前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使用的集中器由于直接参与了大量应用层任务,且上行和下行通讯规约不对称,因此无法接入不采用DL/T645规约的其它电表、水表、气表等,对四表集抄的适应性较差。集中器向物联网网关(Gateway)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
海兴gateway研发走在了同行业之前。
演讲题目:远程费控客户用电信息交互技术应用及管理体系研究
嘉宾简介:&廖振强,研究生学历,副高级工程师,从事电能计量工作20年,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深厚的计量技术理论基础。
项目开展的背景
远程费控客户用电信息交互关键技术
远程费控管理体系研究
尚未解决的问题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演讲题目:非侵入式负荷识别技术研究
嘉宾简介:&郭增桥,现任北京智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1983年至今,先后工作在中国电科院计量研究所,电能表开发中心,通信所和北京智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对电测量有较深的理解,对仪表研发和制造有较深的体会,对测试、科研管理和ISO体系有较深认识。
演讲提纲:&
负荷识别技术研究开展近30多年,现场运行对设备的识别度已经达到70%以上,运用电路分析技术辨识用电设备的特征码(电子指纹)似乎进入瓶颈期。应用工程统计技术,技术管理和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有望形成可实用的负荷识别芯片,形成支撑源网荷互动的装备级基础解决方案。用时域、地域、业务等要素分析和辨识用电设备特征码,进而进一步区分用电器用电情况,向非侵入式分项计量方向迈进。
演讲题目:南方能源看能(R)能效监控系统在建筑节能行业的应用
嘉宾简介:&陈小冬,十多年的节能环保工作经验,具有丰富的工业自动化、高低压配电,工业节能等专业知识,负责南网能源公司看能(R)能消监控系统的研发、推广和应用。
南网综合能源有限公司简介
看能(R)能效监控系统在智能用电方面的应用
南网人对智能用能的理解
演讲题目:从售电侧市场化看能源大数据的应用
嘉宾简介:&俞庆,计算机软件硕士,电力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电力行业18年工作经验,先后从事过电力通信、自动化、信息系统管理、企业战略规划、节能与新能源业务与技术研发等多个岗位,对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及售电业务有一定研究,发表过多篇文章和论文。
演讲提纲:&随着电改的逐步落地,售电侧市场化将会带来对能源数据新的需求,推动计量和传感行业的升级,如何从售电及相关业务的角度,对未来能源大数据进行有机理解,并且形成对未来智慧能源产业的发展思路,这是很多表计厂商比较关注的,本演讲将从电力市场的内在逻辑、售电业务的客户价值,售电与智慧能源服务产业发展等角度,梳理数据与应用之间的关系,与大家一起思考未来售电市场化环境下的能源大数据和能源互联网如何落地。
演讲题目:能源互联网时代如何从大数据到智慧数据
嘉宾简介:&廖宇,德国华人新能源协会主席,泰豪科技公司首席技术官CTO。.曾工作于德国柏林东德电网公司,西门子智能电网部项目管理中心项目经理、苏州供电局。 2002年前往德国留学,2005年毕业于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获得能源工程硕士。主要工作领域为新能源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电力交易监管、智能电网及能源互联网系统设计。“能见”“新浪财经”“财新”等知名杂志专栏作者,2013年即撰文预言能源互联网的到来,是知名的能源互联网作者、爱好者和推动者。
演讲提纲:&能源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基于数据衍生出的商业模式在售电/配电/供电/输电等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但这个时代其实只有opendata,还远没有到bigdata的程度。因为从商业利益的角度出发,客户或者友商愿意分享数据是善意,不愿意共享全部数据是商业的本意。而从最终解决和满足客户需求的角度来讲,从大数据转向智慧数据其实才是提供能源互联网最终解决方案的必由之路。
演讲题目:互联网+与电改背景下的商业新模式
嘉宾简介:&陆如,上海电力学院智能电网产学研合作开发中心副主任。
演讲提纲:&互联网+与电改背景下对电力行业带来了新的需求,同时由于各种新的需求,相关的产业机会也更多的体现出来。
演讲题目:能源互联网底下的物联网基础建设对于采集与通讯的装置需求
嘉宾简介:&周庆捷,华北电力大学工学博士、教授,华北电力大学教育基金会名誉理事,中国能源互联网联盟副理事长,杭州中恒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北京中恒博瑞数字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杭州中恒云能源互联网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庆捷博士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曾在大学任教多年,作为专家曾在国家电网、发电集团公司、清华大学、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能源互联网联盟等单位发表主题演讲和授课。多年来致力于电力系统的研究应用与电力信息化建设,实现专业技术的产品化,把专业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电力系统的数字化、信息化、标准化管理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基于深厚的专业积累,对能源互联网以及电力需求侧管理有深刻理解。
演讲题目:提升智能电表覆盖率,推进智能互联发展
嘉宾简介:&侯义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教授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IEEE 高级会员;IEEE
P2030.3 储能系统接入电网测试标准工作组负责人;亚洲开发银行清洁能源基金中国项目特聘专家。主要从事电力系统自动化和智能配电网的研究工作,多次获得国家、电力部和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近年来发表和出版多篇论文和专著。参加多个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试点的规划设计和示范工程。主持制定了多个国家、电力行业、国家电网公司配电网技术、规划和智能配电网企业标准;目前正在主持智能电网国际标准IEEEP2030.3的制定工作;参与制定《城市电力规划规范》国家标准的修订;正在主持起草3个微电网的国家标准。
演讲提纲:&通过实施用户智能友好互动工程,以智能电表为载体,建设智能计量系统,打造智能服务平台。建设智能配电网,推进智能互联,全面支撑用户信息互动、分布式电源接入、电动汽车充放电、港口岸电、电采暖等业务,鼓励用户参与电网削峰填谷,实现与电网协调互动。探索能源互联平台建设。探索以配电网为支撑平台,构建多种能源优化互补的综合能源供应体系,实现能源、信息双向流动,逐步构建以能源流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促进能源与信息的深度融合,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演讲题目:低压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及其在智能用电中的应用
嘉宾简介:&田海亭,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用电信息采集、采集大数据分析、智能计量等方面的研究应用工作,在智能电能表检测、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用电信息采集等方向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演讲提纲:&随着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发展,其在智能用电通信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对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发展、应用标准和存在问题进行介绍,低压宽带载波通信方式的技术特点和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在智能用电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希望以此与同行开展交流。
演讲题目:好东西和敢不敢用 - 中国企业布局海外市场(澳洲和东南亚)和营销策略
嘉宾简介:&赵国锋博士,1991年英国威尔士(Wales)大学通讯工程博士。1994年赴澳大利亚,加入美国 Itron 公司,进入电力及能源领域。在Itron,赵国锋博士先后任职于工程及系统设计,项目管理,客户管理,营销,区域营销/项目主管,营销/项目总监,具有二十年大型跨国公司管理, 营销, 产品开发, 项目管理和实施的经验。
演讲提纲:&和与会代表和企业分享海外市场,特别是东南亚和澳洲市场的拓展经验,共同探讨营销策略。帮助中国企业树立信心,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电力市场运作,从而树立品牌,引领市场。
演讲题目:进入欧洲市场的必要条件-MID和公用表计标准更新
嘉宾简介:&文川先生,2010年9月加入荷兰国家计量院NMi,担任高级顾问,拥有西安交通大学的电力工程学士和硕士学位以及荷兰爱因霍芬科技大学电力工程博士学位。基于当前全球范围智能计量部署之际,其主要职责是协助智能民用表领域的制造企业最有效获得测试、认证、检测和培训方面的服务。加入NMi之前,他曾任职于多家荷兰和跨国公司,业务领域涉及X射线、医药、通讯、油气等,也经历了从研发工程师到执行总监等多个职位。
更新标准电表
智能电表在欧盟的部署
演讲题目:基于宽带电力线载波通讯的智能用电管理
嘉宾简介:&沙舟,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
演讲提纲:&中电华瑞和海思合作开发的宽带电力线载波Hi3911系列芯片,是全球首款专门针对中国低压电力线载波环境设计的宽带载波芯片,对国内信道参数、噪声进行了大量的积累和研究,提供双向、高速、实时通讯解决方案,可应用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分布式能源管理、智能家居管理、智能楼宇通讯、电动汽车充电桩管理、企业/园区用能服务与管理、城市照明控制与管理等领域;现场运维便捷,有效提升运维效率,降低集抄系统成本。
演讲题目:充电桩中电能计量技术的应用
嘉宾简介:&郭军炎,1999年毕业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专业;年先后任职于深圳市龙电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泰瑞捷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深科达电能仪表有限公司;2009至今,任深圳市健思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演讲题目:高压计量产品和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应用
嘉宾简介:&胡浩亮,2008年硕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气测量系,毕业后一直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计量所从事高压计量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式互感器、直流互感器,现在正在组织开展国网公司数字化计量体系建设工作。
数字化计量体系发展概况;
电子式互感器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
演讲题目:新能源物流车产业生态
嘉宾简介:&聂亮,2014年起任杭州伯坦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以实现分布式生产为使命,通过构建电动汽车完整的产业生态,开启汽车行业的智能制造时代。
生态的核心要素
演讲题目:东南亚国家在表计、低压电器及新能源领域的市场机会和挑战
嘉宾简介:&曹天和,上海英语、外贸大学毕业;上海医药局医疗器械公司外贸经理;上海康华公司、上海康明医用橡塑公司承包任总经理;自1993年调至中国华能技术开发上海公司,并承包经营多个公司,包括与上海电表厂有限公司任总经理。
演讲提纲:&90年代中期我国因经济高速增长,能源与交通“瓶颈”日益严重,负荷控制和分时计量被推上节能改造的日程。尤其是分时计价的需求,带动一轮技术进步和新兴企业蓬勃发展的机遇,引来国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关注。一时间在中国电表尤其是电子式电表成了外商追求的热门商品。让中国的一些电表计量企业如凤凰荣登高枝,也让周边配套企业如鹦鹉饱食香稻。据悉2000年中期,全国大大小小的电表厂已经翻了三倍。然而,好景不长。由于竞争激烈、原材料涨价及人民币升值压力,出口滑坡并数量日渐萎缩。但是,据笔者观察,近二十年中国在表计智能化的发展无论在技术,在上下游产业链的配套积累了不少好东西,依然可以在东南亚、南亚市场乃至其他市场获得机会。笔者用杜甫的诗来说明在新能源市场的机会和挑战: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演讲题目:浅谈电能表可靠性与智能制造
嘉宾简介:&欧习洋,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电能量计量相关的检测、科研和技术管理工作。
演讲提纲:&随着智能电能表运行数量增加和运行时间增长,其可靠性问题也进一步暴露,本文对影响电能表质量和可靠性的因素进行分析,在国家大力推进“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探讨如何将电能表的智能制造进行落地,进而促进电能表生产的提质提效。
演讲题目:浅谈电能表可靠性与智能制造
嘉宾简介:&何昂,宁波三星医疗电气电表开发部电能表技术总监,2000年湖南大学电气工程系毕业,2000年-2004年就职许继仪表担任产品开发;2004年至今一直在宁波三星医疗电气负责产品开发。
演讲提纲:&系统分析电能表运行故障,对电能表产品可靠性设计及质量提升会有很大作用。演讲主要介绍了故障树方法在智能电表故障分析中的应用,包括:
故障树方法理论概述
电能表的故障树模型
基于FTA方法的电池欠压问题分析
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方向
演讲题目:利用智能电表数据的居民负荷设备识别与负荷建模
嘉宾简介:&文福拴教授,现任浙江大学电力经济及信息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和电力经济研究。发表论文500余篇, SCI收录100余篇, EI收录400余篇, 他引6600 余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199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2004年入选“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和首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2008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演讲提纲:&通过对负荷数据进行挖掘可以识别负荷设备。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用户的大量负荷数据进行处理, 既可以分析用户的用电行为习惯又可以辅助进行负荷精确建模, 实现精确而有目标性的需求侧管理, 或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零售商售电策略。在此背景下, 基于动态时间弯曲 (Dynamic Time Warping, 简写为DTW) 的时间序列匹配方法, 提出了一种低频负荷数据下 (每分钟一次采样) 的居民电器设备识别方法。首先, 将负荷数据分割成单负荷设备运行和多负荷设备同时运行两种情况下的负荷子序列; 然后, 依据待识别子序列的时间长度, 参照实测的电器设备耗电功率数据, 生成与其时间长度一致的电器设备耗电功率参考序列, 其中包含了从电器设备启动前一时刻至设备关闭后一时刻的功率变化情形; 最后, 以DTW距离作为相似性度量指标确定识别结果。对于由多负荷设备运行产生的负荷序列, 提出了一种剔除已识别设备后将序列再次分割, 如此交替进行的识别策略。在获得识别结果后, 构建了居民负荷统计模型。
演讲题目:不同通信技术的应用场景和未来发展机会
嘉宾简介:&李云峰,电力行业技术专家,历任国家电网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管控组副组长、省级计量中心生产调度平台管控组组长等职务。参与编制国家、行业及国网公司标准14项,获得国网公司科技二等奖1项,承担国家863、973、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荣获国网奖项11项。现为中能瑞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演讲提纲:&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中采用了多种远程和本地通信方式,各类通信方式的使用现状和使用效果各异,针对各类应用现场使用不同的通信类型能够使采集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未来采集系统的通信信道建设需求将向大容量、高带宽、高实时性转变,各类新型通信技术和应用将不断更新换代,采集效果将能够进一步提升。
金牌赞助商
铜牌赞助商
GSL Consulting Copy right& 京ICP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智能化控制技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