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小学做了什么事情令世人敬佩?你敬佩他的什么精神?

现代文天祥---新38师副师长齐学启【孙立人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7,026贴子:
现代文天祥---新38师副师长齐学启
宋朝丞相文天祥,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令人敬佩,他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佳句,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中国文天祥是家喻户晓的英雄。 大家可曾知道在抗战史上,有一位来自湖南宁乡的齐学启将军,他能与文天祥媲美,齐学启将军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可称得上抗战时期的文天祥。 齐学启,陆军中将,第38师副师长,湖南宁乡人,生于1903年。1923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后赴美国学习陆军。1929年在美国诺维琪军校毕业后返国,曾任宪兵第6团团长,负责南京治安。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他认识到身为军人责任的重大,为国土沦落敌手而深感耻辱。次年1月28日,日寇突然向闸北地区发动进攻。齐学启率部驻防上海,配置在市区各要点。上海战事爆发,齐学启率领宪兵第6团参加了战斗,配合上海守备部队,坚守阵地,给来犯之敌以迎头痛击。因战斗激烈,齐部损失很大,但官兵们仍然斗志旺盛,一直坚持战斗。  3月4日,上海正式停战。5月5日,国民党政府与日寇签订“上海停战协定”。规定:上海战事结束后,在停战区内,中国军队全部撤离,治安则由保安团及**维持。由是宪兵第6团改编为上海市保安总团第2团,卫戍上海市中心区,齐学启仍任团长。日,日寇再犯上海,齐学启率部参加了战斗。次年,调任税警总团参谋长。  1942年春,税警总团改编为新38师,该师师长即是孙立人,齐学启调升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奉命自滇入缅,协助盟军作战。4月16日晚,英军第1师及战车营在仁安羌地区被穿插的日军切断后路包围在马圭至仁安羌油田区之间的公路上,弹尽粮绝,岌岌可危,英军第1师师长斯高特一再告急求援,中国远征军奉命援救英军。当时,远征军新38师驻扎在巧克伯当,接到命令后,该师第113团星夜驰援,向日军展开猛烈的攻击,将其击溃,把被围英军数千人从危难中解救出来,此役轰动了英伦三岛,取得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以来的一次重大胜利。师长孙立人、副师长齐学启、113团团长刘放吾和各营营长,分别获得中、英政府的嘉奖。
仁安羌战斗后,齐学启带领部队奉命转移至卡萨、温早之间,与敌军展开战斗,战斗非常激烈。齐学启奉杜聿明军长命令前往卡萨指挥作战。11日,部队从卡萨撤退,按原计划向卡萨铁路以西的山地转移。此时齐学启因赴第5军军部联络工作,与新38师部队失去了联系,只得随同第5军军部行动。  转至曼西时,见有新38师在卡萨负伤的官兵十余人,他们曾随第5军野战医院前进,抵曼西时落伍,无人照管,处境十分艰难,齐学启收容了他们,然而却又失去了与第5军军部的联系。于是,齐学启毅然决定,带领这些负伤的官兵,向更的婉江之荷马林方向前进,寻找新38师部队。19日,他带领十余名轻、重伤员,抵达了孟坎。在乌有河(更的婉江上游的支流)畔,为了减轻负伤官兵的痛苦,他砍伐竹子做了竹筏,让全体伤员乘坐其上,顺流而下。   23日在荷马林上游.齐学启等人遭遇日军,在这危急时刻,他面无惧色,沉着地对负伤官兵说:“昔日成功,今日成仁,此其时矣。弹尽,各自裁。”表达了官兵们坚决不做敌寇俘虏的决心。经过激战,十余名负伤官兵全部英勇殉国,齐学启也中弹负伤,倒在血泊中,昏迷不省人事。日军发现昏迷中的齐学启为中国军队的高级将官时,立刻为其裹伤,并将他送至联队长处,虚礼以待。  齐学启苏醒过来发觉自己身陷敌营时,立即怒斥敌人,并拒绝换药与进食,以求速死。日军无可奈何,只得将齐学启转运至荷马林旅团部。齐学启依然大义凛然,厉声斥责日军旅团长说:“中国军人,可杀不可辱,速枪毙,勿多言”。猛力向前夺刀欲自刺.并说:“求亡得仁,又何怨!”敌酋左右见状,慌忙上前夺下佩刀。日军旅团长亦惊呆。他万没有想到,中国高级将官是如此的顽强,视死如归,于是,连忙对齐学启表示敬意,并巧言令色,多方劝诱,皆遭到齐学启的怒斥。日军只得将他辗转解送至仰光战俘集中营服苦役。  仰光战俘集中营,关押着许多盟军战俘,其中有中、美、英、印、荷、缅等国的战俘。齐学启来后,经常利用空余时间,用汉、英两种语言,给他们宣讲中外历史上忠勇之士的故事,以及中国必胜,日本必败的道理,鼓励他们战胜困难,坚定必胜的信念,盟军战俘们都深为齐学启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所感动,同时也为他的声望所敬服。  齐学启被俘的消息,不久便传到了南京汪伪政府。1944年5月,南京伪政府派陆军部长叶蓬等一行12人,前往缅甸劝降,遭到齐学启的怒斥,叶蓬等人却并不善罢甘休。继而又以大量名贵的物品来利诱齐学启,同样遭到他的严拒,这样反复历两月之久,高官贿赂,全无作用。叶蓬等人智尽技穷,于是便挑动中国战俘,来发泄对齐学启坚定不降的冤恨。  叶蓬对中国战俘说:“你们之所以不能前往南京享受高官厚禄,全都是因为齐副师长一人不肯与我们合作。”将矛头直接引向齐学启。在中国战俘中,有少数几个败类,如蔡宗夫、章吉祥、王庆华等人,听信了叶蓬等的谣言,以齐学启一人英勇不屈,而影响他们达到丧节求荣的目的,因此,对齐学启怀恨在心,处处与齐学启作难,起初是不听管教,以后则是公然反抗,并予侮辱。齐学启则晓以大义,耐心地开导他们,不要轻信别人的谣言,对侮辱性的行为则一忍再忍,并将劳动得来的工钱分与蔡宗夫等人。然而,蔡宗夫等人不但不听齐学启的善言开导,反而更加变本加厉,唆使其他中国战俘共同反对齐学启。  1945年四4月,日寇在缅甸北部节节败退,日本侵略者的统治开始动摇,蔡宗夫一伙知道盟军即将解放缅甸全境,害怕其一伙过去的所作所为难逃法网。于是,又共同策划了谋杀齐学启的阴谋,开始他们企图用毒药暗害齐学启,被察觉而未成功。之后,又起歹念,改为行刺,5月9日夜,在蔡的帮助下,章吉祥乘齐学启上厕所的机会,手执尖刀,猛力将刀刺入齐学启的腹部,齐应声倒地。  齐学启被刺后,同监的英国军医上校主动向集中营方面请求,希望能给齐施行手术来挽救他的生命,但被日寇所拒绝,齐学启的伤势不断恶化。整个集中营的战俘们,都为齐学启的被刺而感到悲痛,又无法给他治疗,只得每日晨起晚跪地为齐学启的生命祈祷。5月13日晚10时30分,齐学启将军饮恨辞世。齐将军去世后,全监的各国战俘都流着热泪为崛告,并索取他的遗物留作纪念。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颁令褒扬他英勇不屈的事迹,并追赠为陆军中将。  齐学启将军的忠骸由云南沾益空运长沙,公葬于岳麓山,而谋杀齐将军的凶犯也受到了严厉的惩处。冯玉祥将军曾在诗中称赞齐将军“……师长齐学启,宁死不屈世惊叹。……壮烈足称中华魂,光辉史册万万年。”
孙立人将军曾在齐学启的追悼会上,说了这样一段情深义长、义薄云天的话:齐将军在英美盟友的众目共睹之下,从容就义,使他们认识了中国军人的崇高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将来会由这些人的口中笔下,将中华民族的光彩传播到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令人讴歌、赞颂。使齐将军的热血灌溉成的民族之花,在地球上发荣滋长,给人们留下永恒的纪念,崇高的景仰!齐将军在狱中的三年,做了盟友们黑暗时期的光明和鼓励的源泉,今后应为抗战死难烈士中最受崇敬的一位,成为子孙万世的典型。齐学启将军被当时的《中央日报》、《大公报》等许多媒体誉为现代的文天祥。当时的著名教育家、文学家顾毓教授曾赋诗一首,沉痛悼念齐学启将军。诗曰:   缅北功偕班定远,   仁安羌外战云酣。   旌旗蔽日千军拥,   风雨同舟一渡难。   自是精忠追武穆,   长留正气继文山。   仰光雾拨天重见,   大节昭然泪血斑。
齐学启墓侧立有一块纪念碑,记录了1989年重修将军墓的情况,祭文是台湾孙立人将军撰写的,碑文记录了齐将军牺牲的经过及孙、齐两人二十多年的友谊,让我从中看到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同学之情与战友之情。
孙齐二人是清华大学的同窗,上世纪20年代又相与负笈美国留学,先后弃文就武,在美国改学军事,回国后投笔从戎在国民**军中效力,30年代他们就成了军中的搭档,赴缅作战时孙立人是中国远征军新编38师师长,齐学启是副师长兼参谋长。1942年,齐学启在战斗中负伤被俘,关押在仰光的战俘营,1945年3月13日,齐将军在战俘营被自己队伍中的变节叛徒刺杀不治牺牲。抗战胜利后,孙立人通过国际组织的关系把齐学启的遗骨从缅甸取回,先寄厝在云南沾益,孙将军敦请中央政府表彰齐学启将军,民国政府追授齐学启为陆军中将,然后孙立人亲自到长沙的岳麓山择坟选地,扶柩执佛,让他的老同学和战友得以归葬故里。但当时的墓莹在以后中国史无前例的文革岁月中被没有良心的暴民毁掉夷为平地。
孙立人随蒋介石到台湾后,1955年发生了所谓的“兵谏”事件,已是陆军总司令的孙立人被蒋氏父子囚禁30多年(有一段时候是软禁)直至1988年蒋经国去世后才重获自由。恢复自由后,孙立人首先想到了几个问题中就有在大陆的他的付师长齐学启的后人情况如何,在他通过关系展转寄到大陆寻找齐将军后人的信中我们可以读到有关的史料。
得知齐学启的墓被毁的消息,90高龄的孙立人寝食不安,1989年初,自己不能出门远行了,就邀请自己旧部人员赴长沙实地勘察寻找,甚至运用了医学手段,孙将军在台湾筹集6000美金(当时折合五万人民币),委托旧部重建齐学启墓。从寻找到把墓建好,前后历时近一年,受托人才离开长沙回台湾,同生死的情义能动天地泣鬼神。同年8月孙立人为齐学启墓撰写了悼联:
上联:九载同窗,同笔砚,同起居,情逾手足。彪勋震蛮域,威名扬明宇,君酬壮志,功垂青史,湘水湘云存浩气。
下联:十年共事,共生死,共患难,待若股肱。杀身惊天地,成功泣鬼神,我迎忠骨,泪洒红叶,秋风秋雨悼忠魂。
齐将军的墓前后修了十个月,到1990年元月13日才落成揭幕,很可惜孙将军自己不能亲自到墓前凭悼,因为,齐将军的墓尚未完工,孙将军就寿高往生,永远的与他的兄弟们在一起了。在齐学启将军的墓前还原的历史不会忘记像齐将军一样为民族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做出过牺牲的英烈,2009年湖南烈士塔重新维修布展,把齐学启、彭士量两位国民**军的抗日将领的英灵如祀了烈士灵堂。但我们后辈在享受看英烈给我们带来荣光的时候,是不是更应该想想自己肩上的责任,同时我们也应该想想能为英烈们做点什么呢?
**********************************************************************下面转一封在仰光战俘营与齐学启将军同时关押的美军战俘约翰•W•博伊德(John W. Boyd)先生,在九十年代给齐学启将军家人的信(译文)。亲爱的先生:我是一个第二次世界大战被日本人关押在缅甸仰光21个月的战俘。我正在写一本有关中缅印战区和仰光战俘营的书。这里的战俘都是美国人、英国人、中国人和印度人。 这里的战俘营里有许多高尚的人,其中一位就是中国少将齐学启(H.C.Chi)。他是1942年上旬在缅甸战役中指挥一个师作战时不幸被俘的。后来他曾驾驶一条小船渡河逃走,但是他被对岸敌人机枪击中负伤,在这次越狱行动中,只有将军和一个士兵是幸存者。齐将军原在美国和日本接受教育,他的英语有一点口音。他可以用英语和日语阅读、书写和与人交流。他是战俘营所有各国战俘的灵魂人物。日本人要齐将军保证今后不再越狱,同时企图要他在电台上做叛国宣传。齐将军平静而断然地拒绝了。后来the Kempei Tei(??)也来威胁他;长时间不给他食物,最后甚至断水。面对这一切,齐将军一直保持平静和自信。在监狱里,难友们都传说齐将军和蒋介石将军有特殊关系;说蒋将军的前妻和齐将军的妻子是亲姐妹,她们都姓普(Po)。有一次,日本人的傀儡——南京汪精卫政府派员拜访齐将军。他们的目的是希望齐将军站到他们一边。有难友说亲眼看见一个南京高级官员来找齐将军。他们把他带到外面一个城市里,请齐将军洗澡并用上等菜肴款待他,然后和他谈话。他们说他们来是为了请齐将军加入在“仁慈的”日本人领导下的中国新政府。要求齐将军签署一个协议,他就自由了。将军淡淡地拒绝了。有意思的是将军在拒绝之前很客气地说感谢他们的来访和这些酒菜。这时那些来访者挂在脸上的微笑慢慢地变成了恼怒。将军脸上至始至终保持着轻蔑的笑容,表明他在观赏这场闹剧中得到了很大的享受。从那以后,将军就遭受到无数次毒刑拷打。不久一个晚上,将军被他手下的一个士兵刺伤了。这个士兵被南京傀儡政权收买成了叛徒。在战俘们的强烈抗议下,日本人最后同意由麦肯齐(Mackenzie)中校军医为齐将军进行手术,试图挽救齐将军的生命。但是,齐将军还是在36个小时后牺牲了。在我的回忆录中将更加详细地描述这位不同寻常的人,我的书将在1996年6月或者7月出版。我希望找到齐将军的亲属,告诉他们这位中国军人是怎样的一个人。齐将军有着令人着迷的魅力和至始至终为自己的祖国效力的精神。他谦虚的品格和流畅幽雅的英文风格表现在当年他给英国陆军准将霍布森(Hobson)的一封信中。这封信是齐将军对B•N•萨达(B.N. Sudan)上尉和其他几位印度军医为他看病所表示的感谢。这封信的复印件也附录在我的书中。如果有人愿意将这封信的复印件提供给中国报纸或者是给齐将军的亲属,让人们知道他对仰光战俘营的所有难友的所作所为我是非常感激的。  此致  敬礼!                        
约翰•W•博伊德(John W. Boyd)(签字)
1996年5月3日
副师长齐学启千古,永垂不朽。七十年前,我和所有中国远征军战士一样怀着满腔报国的热情,肩负着中华民族的使命入缅抗击日本侵略者,1942年初,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抗击日本法西斯、保卫滇缅公路这条最后的国际交通运输线,中国组建了远征军奔赴缅甸。自1894年甲午战争以来,这是中国军队时隔近50年的首次出国作战。在缅甸战场上我们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出色的战绩受到盟军的钦佩和赞扬。中国远征军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全世界的和平和正义,浴血奋战,前赴后继,然而残酷的战争夺走了许多中国远征军的性命。三年八缅抗战的胜利来之不易,是中国远征军将士流血牺牲换来的。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上可歌可泣,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抗战的历史得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公认,永远记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史册上。在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战七十周年的时刻,我怀念战友,思念亲人。时隔七十周年入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往事历历在目,我们不辱使命出国作战,我们和日军经历过无数次面对面的博斗,我们击毙和活抓过日本侵略者,我们为抗战负过伤,流过血,我们许多将士为抗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表明我们是合格的抗战老战士。在这里向副师长齐学启 致敬!  你是民族英雄!历史不会忘记你!人民不会忘记你!   ------------新1军新38师114团1营1连上尉连长张义栻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这样铮铮铁骨的英雄,那是我中华民族的永远坚贞不屈的脊梁!希望大家有时间去祭拜一下,为齐将军祈福
悲哀啊。。这么伟大的英雄,竟然还没有人祭拜过。。。我抢先了。。
Thank for article!
向英雄致敬!
清明节想去湖南给齐将军扫墓,求白富美结伴同行,高富帅资助!
为中国英雄气节致敬
顶楼主,识英雄,敬英雄
我汉家英雄儿女!!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查看: 3753|回复: 5
圣人非完人:民族英雄文天祥临刑前曾动摇
在线时间 小时
& & 《宋史·文天祥传》上的一段记载,引起了当代学者的关注。宋史上的记载是真是假?文天祥的死前“动摇”是有是无?对此,后世学者众说纷纭。
& & 乱世保国
& & 文天祥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二十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并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在殿试中,他作的“御试策”切中时弊,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六百零一名进士中的状元。
& & 开庆元年(1259),蒙古人向南宋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九月围鄂州,朝野震动。宦官董宋臣劝宋理宗放弃临安逃跑,文天祥挺身而出,指出迁都之议是小人误国之言,应斩首以安民心。权相贾似道讨厌他多事,便派他当了建昌军(今江西南城)仙都观的主管。仙都观是道教宫观,闲差,此时他才二十五岁。
& & 1270年,权臣贾似道托言有病,要求离职以要挟度宗。文天祥为皇帝起草诏书,语多讥刺,直言臣下要以国事为重,不可“惜其身”而“违朕心”,又得罪了贾似道,竟被免去了所有职务,被迫致仕(即退休),年仅三十七岁。
& & 咸淳九年(1273),文天祥被朝廷起用,先任湖南提刑,后改任赣州知州。
& & 咸淳十年(1274)九月,元军大举南下,鄂州、黄州、蕲州、江州、德安、六安等相继失守,危及京城临安。当时度宗已死,恭帝年仅四岁,辅政的太皇太后谢氏下《哀痛诏》,吁请各地将领驰援朝廷。但此时的宋朝已呈“树倒猢狲散”之势,各地将领大都拥兵自保,观望不前。
& & 文天祥接到诏书后,立即捐卖家资充当军费,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直奔临安。但是,平江(今江苏苏州)、独松关(今浙江余杭)已先后失守,元军屯兵于距临安只有三十里的皋亭山下,兵分三路围困临安,宋朝的文官武将降的降、逃的逃,所剩无几。
& & 太皇太后也准备“奉表称臣”、“乞存境土”、“封为小国”,但敌帅伯颜指定要南宋丞相亲自去谈判。左右丞相留梦炎、陈宜中害怕被扣留,先后南逃;不愿投降的张世杰一怒之下,也带兵乘船出海,朝廷上下乱作一团。
& & 德祐二年(1276)正月,太皇太后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收拾残局。文天祥见事已至此,不可推辞,答应出使元营,以便一窥虚实,见机行事。但他没有料到对方手段险毒,一番唇枪舌剑之后,竟被伯颜无理拘留。
& & 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带着五岁的小皇帝恭帝投降。度宗的杨淑妃在国舅杨亮节的护卫下,带着自己的儿子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出逃。德祐二年五月初一,刚满七岁的赵昰在福州登基,改元景炎,是为端宗。
& & 南宋灭亡
& & 元军占领了临安,但两淮、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完全控制和占领。于是,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收拾残局。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文天祥与随从杜浒等人冒险出逃,沿途艰难险阻,危疑百出,均见《指南录后序》,不赘。途中作《扬子江》诗云:
& &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 &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 & 景炎元年(1276)五月文天祥抵福州,被端宗任命为右丞相。
& & 但是,文天祥与当时的掌权者陈宜中、张世杰等人意见不合,最后只能以都督身份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汀州(今福建长汀)及江西一带组织军民抗敌。景炎二年(1277)六月,雩都大捷,一时文天祥声威颇盛。后失利,其妻女皆落敌手。祥兴元年(1278),转战于广东一带。十二月,在海丰县五坡岭方就饭时,敌军掩至被俘。他吞下二两“龙脑”自杀,但药力失效,未能殉国。
& & 左右押解他见元将张弘范,文天祥昂首不拜,张弘范不得不以客礼接见他。张弘范强令他招降宋廷。文天祥说:“我自己不能捍卫父母,怎么可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呢?”张弘范不听,一再追索,文天祥就将自己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他。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诗后,也就不再强逼文天祥写信了。
& & 祥兴二年(1279)二月初六日厓山海战,宋师大败。四十三岁的陆秀夫背着八岁的小皇帝赵昺蹈海殉难,随行参战的十多万军民亦相继投海自杀。《宋史》载:七日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宋朝也随之而灭亡。
& & 厓山战役后,张弘范对文天祥说:“宋朝灭亡,丞相忠孝已尽,如果能以事宋之心事元,一定会受到重用。”文天祥流着泪回答说:“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能再怀二心?”
& & 张弘范把文天祥的回答如实地报告元世祖,元世祖忽必烈说:“谁家无忠臣?”命令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待,派人把文天祥护送到大都(今北京)。
&&&&文天祥之死
& & 北上途中,文天祥曾绝食八日,不死。后转念,留身以俟异日,遂复食。
& & 至元十六年(1279)十月,文天祥抵大都,元朝以上宾之礼接待他。受元世祖指使,劝降者络绎不绝。文天祥身着宋朝衣冠,南面而坐,表示决不向北朝屈服。
& & 首先来劝降的是留梦炎。留梦炎是南宋淳祐四年(1244)状元,德祐元年(1275)拜相,文天祥见到他怒不可遏,喝道:“你好歹也是个状元宰相,有何面目再见江东父老?”留梦炎无趣,只好悻悻而退。
& & 接着来劝降的是已经降元的宋恭帝赵,降元后他被封为瀛国公。文天祥请他坐下,自己面北而跪,痛哭流涕,对赵说:“圣驾请回!”赵无话可说,怏怏而去。
& & 元世祖大怒,下令将文天祥的双手捆绑,戴上木枷,关进了兵马司的牢房。
& & 一个月后,元朝丞相孛罗亲自开堂审问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枢密院大堂,昂首而立,对孛罗仅行了个拱手礼。左右强令文天祥跪下,文天祥竭力挣扎,坐在地上,始终不肯屈服。孛罗问:“你现在还有什么话可说?”文天祥答:“天下事有兴有衰。国亡受戮,历代皆有。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孛罗大发雷霆,说:“你要死?我偏不让你死!”
& & 从此,文天祥在监狱中又度过了三年。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欧阳夫人和两个十四岁的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们是文天祥仅存的骨肉。文天祥深知,女儿来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然而,尽管心如刀割,文天祥却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没有给女儿回信,只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如此,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又写诗道:“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
& & 狱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强忍痛苦,写出了不少动人的诗篇。特别是在《正气歌》中,高歌正气,一连列举了十二位名垂青史的节烈之士:
& & 有直书“崔杼弑其君”,兄弟连续被崔杼杀掉的齐国太史;
& & 有直书“赵盾弑其君”的晋国太史董狐;
& & 有以铁椎行刺秦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的张良;
& & 有牧羊北海,持汉使者之节十九年不屈的苏武;
& & 有宣称“蜀中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的严颜;
& & 有为保卫皇帝而死,血溅帝衣的晋侍中嵇绍;
& & 有督战时骂敌,“嚼齿皆碎”的睢阳太守张巡;
& & 有被执后骂敌不止,被割舌而死的常山太守颜杲卿;
& & 有清操自励,隐居辽东,连衣冠都为当世仿效的管宁;
& & 有作《出师表》,甘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
& & 有中流击楫、誓清中原的祖逖;
& & 有取笏击篡位者朱泚,致其头破血出的段秀实。
& & 这些先贤,或以道德传世,或以功业立名,或以一死报国,文天祥自誓以他们为榜样,以存人间浩然之气。
& & 至元十九年(1282),元世祖接受以儒家思想治国的主张,问议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谁最贤能?”群臣回答:“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
& &于是,元世祖表示,将授予文天祥高官显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旧友立即向文天祥通报了此事,并以不为主子死难的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相劝。文天祥回信说:“管仲不死,功名显于天下;天祥不死,遗臭于万年。”&&
& & 当时,中山府(今河北定县)爆发了千人以上的反元起义,有人自称“宋主”,准备劫狱燕京救出文丞相。又有匿名书云:“某日烧蓑城苇,率两翼兵为乱,丞相可无忧。”
& & 人心动荡。元世祖忽必烈决定亲自提审,对文天祥作一次最后的劝降。文天祥长揖不跪,回答说:“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 & 面对着蠢动不安的形势,被囚的文天祥如虎在柙,仍然威胁着元廷的安全,元世祖终于听从了臣僚的劝告,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 &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公元日),是文天祥就义的日子。这一天,兵马司监狱内外,布满了全副武装的卫兵,戒备森严。上万市民听到文天祥行将就义的消息,自动聚集在街道两旁为他送行。从监狱到刑场,文天祥走得神态自若,举止安详。临刑前,监斩官问:“丞相还有什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什么可说的!”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拜了两拜,说:“我的事情办完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 & 死后,人们在他的衣袋里发现了他留下的《绝命词》。
& &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 &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 & 他用生命和诗作,为立国三百二十年的大宋王朝,涂抹了最后同时也是最亮丽的一笔。
& & 行刑前“动摇”了么?
& & 然而,据《宋史·文天祥传》载,行刑前,元世祖忽必烈曾派遣投降的南官王积翁到文天祥的牢房,传达皇帝打算重用他的圣旨。
& & 文天祥回答的原文是:“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
& & 这段话实际上有两层意思:一是,如果能以道士身份归隐故乡,将来以方外之人的身份,可以给元朝朝廷出些主意(备顾问);二是,你们想用我,主要是看中我的名节,如果马上要我当官,实际上是毁了我一生的名节,一个没有名节的人,又有什么价值?又怎么可能为你们所用呢?
& & 《宋史》上的记载是真是假?以民族英雄著称的文天祥死前“动摇”是有是无?一时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
& & 一种认识是,《宋史》上的记载不可能有假,至于文天祥为什么这样说,则可以有种种解释。
& & 第一种解释是,《宋史》作者没有必要给文天祥抹黑。其理由是:
& & 首先,《宋史》写成于元至正五年(1345)十月,至正六年(1346)在江浙行省刊刻,距宋之亡、天祥之死已六十多年。文天祥生前死后之时,大局欠安,元人也不曾对他诋毁、非议,几十年之后,时过境迁,完全没有必要再出此脏笔,在文天祥身上抹黑。
& & 其次,《宋史·文天祥传》的编写者对文天祥甚为敬佩,赞誉有加,其传后“论曰”中,除使用了仁人、志士等赞语外,竟称其为宋三百余年仅见之“伟人”,这一用词,在《宋史》中绝无仅有。这样的执笔者,不可能在文天祥身上抹黑。
& & 再次,同清人修《明史》相比,《明史》从顺治二年(1645)始修,到乾隆四年(1739)刻成,历经四朝,审核删改,凡九十五年,可谓雕章琢句,用尽心机,而元人则无此心态。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三月,下令辽、金、宋史同修。至正五年十月《宋史》成,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而其篇幅之浩繁(四百多万字),则为此前十九史之冠。编写者大略只是就现有资料梳理缀集而成,他们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刻意地另编一些故事,来给文天祥抹黑。
第二种解释是,这是文天祥放的烟幕弹,他可能另有图谋。&&
& & 论者认为,以文天祥之顽强,他决不甘心于引颈就戮,倘能逃出樊笼,登高一呼,应者自当云集,他日之事,则未可料也。欺骗自己人叫说谎,欺骗敌人叫智慧,所谓“兵不厌诈”是也。为什么他不向自己的故交旧友、方外僧道以及种种色色的劝降者透露这番“心事”,而偏偏向这个无耻的叛徒透露这番“心事”呢?因为其中有另一层用意:他的计划一旦成功,传话者将受到严惩。
& & 王积翁从叛徒心理出发,他认为文天祥确乎动摇了,先当道士,再“备顾问”,岂不是曲线投降了么?他大喜过望,立即向元世祖报告,并联合谢昌元等十人上书,“请释天祥为道士”。
& & 另一个叛徒留梦炎则警惕性比较高,他反对说:“上次文天祥被抓,逃脱后就起兵反元;这次你把他放了,如果他再到江南起兵反元,那我们十人可就得吃不完兜着走了。”
& & 忽必烈一想也对。他要的是奴才式全心全意的投降,不能容忍这样模糊的态度,于是把文天祥又送回了监狱。
& & 如果文天祥真的被释,其结果将是不可预料的。
& & 第三种解释是,文天祥久有出世之心,以道士身份隐居是他的一种选择,至于备不备顾问,说法而已。其根据是:
& & 其一,文天祥很早就倾心道教,早年写的《借道冠有赋》云:
& & 病中萧散服黄冠,笑倒群儿指为弹。
& & 秘监贺君曾道士,翰林苏子亦祠官。
& & 酒壶钓具有时乐,茶灶笔床随处安。
& & 幸有山阴深密处,他年炼就九还丹。
& & 诗人病中借来道服、道冠,穿戴着非常得意。从字面上看,这首诗似乎是游戏之作,实际上却代表了作者对修道、炼丹等道家生活的向往。
& & 其二,1280年中秋夜,被忽必烈赐为道士的汪元量挟琴至监狱为文天祥演奏《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是汉末著名文学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儿蔡文姬的作品,亦诗亦曲,叙唱的是她被匈奴掳获后的悲苦生活和思乡别子之情。文天祥听后自然是感慨万千,也写了一首《胡笳曲》,值得注意的是,他序后的署名却是“浮休道人文山”。“浮休”语出《庄子》“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从文天祥自名“浮休”看来,他其后“得以黄冠归故乡”的言语,也并非没有思想基础。
& & 其三,文天祥有二子,一名道生,一名佛生,可见他早就同佛道结了不解之缘。《续资治通鉴》作者毕沅在《敬题文文山先生遗像后》中也说:“黄冠遁世悲无地,白刃飞头毕此身。”可见,这位后世著名史学家也相信,文天祥是有“黄冠遁世”之念的,可惜的是“白刃飞头”,了却了他英雄的一生。
& & 其四,在文天祥看来,出世也是一种反抗,死节并不是唯一的选择。最初,当他被押到广州时,劝降的人嘲笑他说:“国亡矣,忠孝之事尽矣。正使杀身为忠孝,谁复书之?”文天祥回答说:“殷之亡也,夷、齐不食周粟,亦自尽其义耳,未闻以存亡易心也。”可见,在文天祥看来,出世也是一种反抗,只要能“自尽其义”,不易其心,并不一定就要“杀身”,就像古代的伯夷、叔齐,就像三百多年之后的王夫之。
& & 其五,长期的牢狱生活,以及佛道思想的长期熏陶,或许使得他的价值观有所变化。有个叫灵阳子的道士到监狱中来跟他谈道,似乎让他突然之间大彻大悟,对于功名、生死、忠孝等等,都有了一番全新的认识。他对灵阳子有一首赠诗,题名很古怪:《岁祝梨单阏、月赤奋若、日焉逢滩,遇异人,指示以大光明正法。于是,死生脱然若遗矣。作五言八句》。题中的岁、月、日,是古代的一种记时法,保留在道家及民间的一些秘密团体里。这时,他既不像许多遗民那样坚持用宋朝纪元,也不像许多投降者那样用新朝纪元,定含有一定的密义。其诗云:
& & 谁知真患难,忽悟大光明。日出云俱静,风消水自平。
& & 功名几灭性,忠孝大劳生。天下惟豪杰,神仙立地成。
& & 这首赠诗,与文天祥《正气歌》等正气凛然的作品迥然有别。可见,在儒家杀身成仁、忠君守义的悲壮精神之外,确实还有一个在佛道之间徘徊、寻求解脱的文天祥。
& & 污水不掩光辉
& & 另一种认识是,《宋史》上的记述纯属编造,其目的就在于诋毁这位以抗元为己任,不成,则决心以身殉国的民族英雄。其理由如下:
& & 第一,一切“正史”都是胜利者写的,尽管文天祥心昭日月,尽人皆知,但元人统治者决不愿意在历史中保留文天祥的完美形象,为后世反元者树立一个完美的标本。因此,在文天祥身上泼洒些污水势属必然。
& & 而对于统治者的这些惯用伎俩,文天祥思想上已有准备。早年,他怀着“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信念战斗,他所指的“汗青”,是指胜利的宋朝为他写的史册,决没有指望元人统治者为他树碑立传。他被押解到大都,拒不投降,被投入兵马司监狱后,写了一首《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的诗,其中即有“亡国大夫谁为传,只饶野史与人看”之句,他知道即使舍生取义,元人在史书上也不会如实记述,因而也照不了“汗青”了,他的节烈、他的英雄事迹,只可能在“野史”中流传了。
& & 有人把这两句诗理解为文天祥的消沉与动摇,错!
& & 第二,文天祥从至元十六年十月抵达大都,到至元十九年十二月被杀,一共被囚禁了三年零两个月。这段期间,元朝千方百计地对文天祥劝降、逼降、诱降,参与劝降的人数之多,威逼利诱的手段之毒,许诺条件之优厚,等待时间之长久,都出乎文天祥的意料。如果他有“动摇”之心,存求生之意,是有许多合适的场合可以表达的。如:
& & 在许多共过患难的旧友来访时,可以推心置腹地谈;
& & 在许多方外僧道来访时,可以引为同道地谈;
& & 在许多元朝高官显贵,如张弘范、孛罗劝降时,可以慷慨激昂地谈(如:投降不可,愿为僧道);
& & 特别是在已经投降了的宋恭帝来劝降时,他完全可以以忠臣自居,在痛哭流涕中对赵表示:“皇帝在,臣不敢死。”或者表示:“愿以余生为帝扈从。”这样,既保全了名节,又保全了生命,还为今后的入仕或入道保留了宽松的选择余地。
& & 尤其是元世祖亲自见他作最后恳谈的时候,他完全可以说:“我已看破红尘,愿以黄冠终老。”或许忽必烈会慷慨答应。
& & 偏偏是,他不可能推心置腹地向这个地道的叛徒王积翁谈。
& & 王积翁是什么人?王积翁以荫亲入仕,文天祥以进士、状元入仕,在仕途上属于两股互相拧劲的势力;在仕宦生涯中,他们没有交集点,因而也不可能成为朋友;元人兵临临安时,文天祥临危受命,王积翁则南逃入闽;赵昰在福州登基,封王积翁为福建制置使,但元军压境时,王积翁竟献闽图籍降元为内应,活活地断送了新王朝的根基。元兵他去时,在福州的淮军欲杀王积翁以响应张世杰,竟为王积翁所灭。对于这个双手沾满宋人鲜血的叛徒,应为文天祥所不齿,文天祥怎么可能向他推心置腹地谈到黄冠、顾问之说呢?
& & 要么是王积翁自编自造、自娱自乐,以提高自己的身价;要么,就是元廷与王积翁编演的双簧,以诋毁文天祥的人格,破坏文天祥在大众中的良好形象。
& & 第三,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文天祥一贯的立场、一贯的言行,而不是他人转述的立场或言行。因为,他人自有他人的目的。
& & 文天祥被执后,降将吕师孟趁机嘲笑他,文天祥斥责他说:“你叔侄都做了叛贼,没有杀死你们,是本朝失刑。你无耻苟活,有什么面目见人?你要杀我很容易,正好成全了我当大宋忠臣的美名!”——答得尖锐,义正词严。
& & 敌帅张弘范设酒劝诱他,他说:“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答得恳切,正义凛然。
& & 其他如《过零丁洋》、《正气歌》、《绝命词》等传诵千古,尽人皆知,这才是一个真实的文天祥,我们决不能让那些夹藏在故纸堆中的私货蒙蔽了我们的眼睛。
& & 第四,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宋朝已经灭亡,元朝已经立国,战争状态已经结束。值此改朝换代之际,人们面临种种可能的选择,即使选择了效忠新朝,也未可厚非。然而文天祥坚定不移地选择了以身殉职,以身殉国。正因为他的选择是真诚的,并非装模作样的;是理智的,并非一时冲动的:所以,我们不可以史书上的一段未能坐实的孤证来掩盖他人格的光辉。
& & 宋恭帝投降前,他起兵勤王,他是忠君的;宋恭帝投降后,他则以“社稷为重君为轻”,继续抗元;兵败被囚,元朝又利用宋恭帝劝他投降时,他很体谅恭帝的处境,只是痛哭流涕地说“圣驾请回!”,决不因皇帝的软弱来改变自己的信念。“忠君”和“爱国”这两个概念,文天祥是拿捏得非常准确的。
& & 文天祥有两个弟弟,二弟文璧在元军猛攻惠州时开城投降了,三弟文璋终身不仕。文天祥认可他们的选择。他不是那种为了清誉牺牲一切的道德狂,他自己尽忠殉国,并不要求别人也跟他一样。1281年,他在写给继子文陞的信中说:“汝生父(文璧)与汝叔(文璋),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英志矣。”
& & 好一个“惟忠惟孝,各行英志”!这一点,同明人方孝孺多么不同!方孝孺为了成就自己的清誉,竟让他的亲友“十族”八百七十三人一一罹难。
& & 有人感叹地说:“国难之下,文天祥三兄弟,或殉国,或投降,或归隐,做出了迥然不同的人生选择。这可能更加反映出人性的复杂和真实。而文天祥的宽容体谅,更让我们在他高高的道德圣像之外,看到了一颗有情有欲的柔软的英雄心。”
& & 当然,也有人认为,文天祥死前出现一丝犹豫,也是可能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世界上没有不怕死的人,只有不向死亡屈服的人。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无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即使文天祥在死亡前信仰松动,闪现出一丝求生的念头,也合情合理,无损于文天祥形象光辉,而是更符合人性的真实,让人更觉亲近,更加感动。
在线时间 小时
我觉得还是不投降,这个无损文天祥光辉,也真实,我还是觉得不投降更真一点
在线时间 小时
后人的种种解读
在线时间 小时
古人已逝,真相已埋,流于世间的仅剩下言语文字,与世人的推断。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Luciver 于
20:54 编辑
动摇与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文天祥抵抗过蒙古帝国并且因此而死,这就已经可以为他的一生定性了,临死前人会产生很多反应,不是每个英雄都是大无畏、光伟正的英勇就义的,但是,不妨碍他们成为英雄,英雄毕竟是人。
人有人的极限,既不能说每个英雄都是超人,也不能说英雄不能是超人,重要的是,英雄留下了什么。
历史对人类的价值并不是让人类自我否定,而是让人类看到未来的希望,并不需要在意每个符号是否都是完美无缺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反对各种对英雄的“揭秘”和“研究”,找出一个英雄的瑕疵很简单,但是让人们拥有一个能让他们自我认同的英雄很难。
在线时间 小时
结果是清流士大夫总到了要灭亡的时候才会被人们所知……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天祥的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