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为什么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彩虹和云彩形象

优秀作文《再别康桥开场白》十篇 300字|500字|600字|800字|1000字_zuciwang.com
当前位置: >
> 优秀作文《再别康桥开场白》十篇 300字|500字|600字|800字|1000字
优秀作文《再别康桥开场白》十篇 300字|500字|600字|800字|1000字
作文一:《再别康桥》6000字《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 情感。
3. 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 :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 问答法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入 。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 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 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 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 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 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 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请同学看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借助诗歌的题目、 作者、 注释等内容, 提取对理解诗歌有帮助的信 息。
生 1:这是和康桥的第二次告别。
生 2:别而又别,说明对康桥充满着眷恋,不忍离去。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再想想,对康桥充满眷恋,对一个地方的某样东西充 满感情,其实质是什么?
生(全体稍作思考后,部分同学回答):对剑桥生活的留恋。
师:对。但我纠正第一个同学的说法,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第一次是 1 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 192 6年,第二次旅游该国后,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 1 928年,诗人第三次旅游英国,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谁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桥的 英国朋友。可是不巧,由于事先没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 既往地等候着他。 在康桥边上, 七八年前的美好回忆接踵而来, 在回国途中的中 国海上,思绪不能自禁,留下了著名诗篇《再别康桥》。)
二、 作者及背景简介 (同学先讲,老师补充)
徐志摩(1896— 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20年赴英 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 1922年 8月辞别剑桥启 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 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 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 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 1931年 11月 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 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 脚下,时年 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 是美。 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 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 ,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 1928年秋重到英 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 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 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 。
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 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 诗人告别康桥时, 可能有送行的人, 诗人的眼中 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 物象是“云彩”, 意象的选择新颖,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 营造出一种清新飘逸之感。
1、构思:
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首先,告别对象由人转向物,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 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 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 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 以 “轻轻” “悄 悄”“沉默”造成一种寂静环境,排除了“伤离别”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感。
第三, 意像选择独具特色。 诗人借以寄情的物象是 “云彩” “金柳” “柔波” “水草” “星辉”等自然景物,避开了人间烟火: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机械轰 鸣及送行之人,这样就造出了一种清新感。
独特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 徐志摩崇拜大自然, 主张人类应 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故想做“一条水草”,想到“青草更青处”寻 梦,这是诗化人生的表现。
五、赏析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
指名一名同学单独朗读。(带着感情的)
教师评价:读的很美, 为什么呢?因为同学对诗歌的感觉到位。 这首诗歌本身很 美。 《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 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 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 赞成这种观点的。他的诗歌也具有这种美,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 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㈠音乐美。
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 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 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我们在《雨巷》中就接触 过的。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 (板书:回 环往复)
2、韵律和谐。
启发:① 《雨巷》 是压韵了的, 而且是一韵到底, 那么这首诗压韵了没有? (有)
②请同学找出韵脚。韵脚为:来,彩 ;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 桥;来,彩。
③每一小的节 2、 4句压韵, 节节换韵。 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 (板 书:韵律和谐)
3、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 音乐美。
㈡建筑美。
1、 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7)
2、每一节有几行?(4。显得很匀称)(板书:节的匀称)
3、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不一样。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 间或有八个字,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整齐划一,给 人以美感。每一节都两两错落有致,更加突显节的匀称。)(板书:句的整齐)
㈢学生默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诗歌中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六、绘画美。
㈠找出意象。
1、好。同学们看看,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
2、这些美景都集中在第 2、 3、 4节,我们先来看第 2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㈡金柳。
1、这一节写的是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 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
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 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 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 新娘 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 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 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 的美丽美好, 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 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 美的喜爱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 ——不能。因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而苍松翠柏是阳刚之美。
3、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
——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 和离别的气氛吻合, 而朝阳中 4的新娘太朝气 蓬勃了,情调不合。
夕阳中的新娘带着忧愁?新娘?忧愁?
不是新娘带着忧愁,是离别,,,,反正我觉得夕阳中的新娘好。
朝阳中的新娘是带有力量的, 喷薄而出的, 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 而且夕阳映 红了她的脸庞,她的脸上飞上了红晕,是羞涩的。
4、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
——不是。柳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国的传统 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 比如“客舍轻轻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 吹就像在挥手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5、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 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在我的心头荡漾”, 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 难以忘怀, 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1、我们再看到第三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2、“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 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 引人注意。 “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 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 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显得生动、形象。同 学们可以想象下,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3、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这里的青荇, 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 而且还是在烂泥上, 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 水草?
——在这里, 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 也很可爱, 让人有亲近的愿望; 而水草是油油的, 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 康河的流水、 水草在作者眼中
所呈现的那份安闲、 自在、 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 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1、 我们接着来看第四节,请同学齐读第四节。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2、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
——美好的梦容易破碎, 而彩虹虽然美丽, 却也容易消逝。 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 康桥的生活、 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 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 这样 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 要静静地呵护, 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 这样的康桥当然不 愿离开。
㈤绘画美。
上述三节诗, 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 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 倒影, 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 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 这些画面具有意境鲜 明、色彩绚丽的特点。很美。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 “荡漾”“招 摇”“揉碎”“沉淀”, 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给人以立体感。 更 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七、品味五、六节。
1、请大家看到第五节和第六节。齐读。这两节的 感情相同 吗?
——不同。 第五节兴奋欢快,第六节失意低落。 (两个词:放歌 /沉默 )
2、第五节作者 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在那一瞬间,他 忘了自己要离 开, 他很愉悦。 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完全忘情了。 诗人对康桥迷 恋的感情到了高潮。
3、但是诗人放歌了吗?(没有。) 你怎么看出来的?(但我不能放歌。)
4、我为什么不能放歌呢?
——但是作者 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 。 而且是 悄悄的离去, 他的那种无奈, 依恋,使他不能放歌。 不是谁阻止,而是他觉得不应该放歌,唯有叹息,唯有悄 悄地走。他 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因此这一 节要读得稍微 缓慢深沉 。
5、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 抒发感情 的乐器之一。这一句把“悄悄”比作 “别离的笙箫”, 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 好的审美效果。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审美效果。
6、大家再看到“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句,究竟是谁在沉 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 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的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因此是诗人自 己沉默了。 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
八、品味第一节和第七节。
1、 好,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这两节都是 直接抒发诗人感情 的。 先看第一节。作者再来康桥有什么特点?什么轻?
——轻轻地——脚步轻。
— —唱三叹 。 连用三个, 突出地表现了 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 的情感。 使我 们体会到诗人会康桥的感情之浓烈。 即使 \
3、请男生齐读第一节。再请女生齐读最后一节。
4、第一节里面,诗人写到“作别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却说“不带走一片云 彩”, 云彩明明是不能带走的为什么徐志摩还要说不带走呢? 我们中国有很多 人,因为喜欢某地,或者刻上“XXX,到此一游。”或者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 回去留做纪念。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
——表现作者对康桥 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 突出作者的 洒脱和飘逸 。 从作 别到不带走, 一步一步产生一种离别的美。 不像其他的离别诗那样依依不舍, 那 样的沉重。感情是轻快的。
5、最后一节为什么又不说“轻轻的”而又变成“悄悄的”?
——避免重复
那怎么不是其他的,如“静静的”“慢慢的”“默默的”?
——受上节影响,“悄悄 ~~今晚的康桥”而且都是叠字,产生种音韵美,承上 节而来,读起来一气呵成,章法严谨。
九、课外拓展。
所以, 康桥是徐志摩灵魂的故乡, 我们通过这首诗能感觉到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 希望与康桥永不分离的感情。 下面我们来欣赏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 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全班同学齐读)
1、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
2、诗一开始,就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一低头的 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两个对立的意象恰当地重叠在一起, 使我 们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
3、接下来,就的互道珍重,我们体会到诗人的那种离别之情。。
4、大家看看这一句:“甜蜜的忧愁”,忧愁怎么会是甜蜜的呢?
——甜蜜和忧愁在感情上似乎是矛盾的, 其实不然。 这样写使诗歌的情感更加饱 满。
5、这首诗是谁别谁?(诗人别日本女郎)
日本女郎的名字是什么?(沙扬娜拉)
她的名字还有其他的意思吗?
——“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翻译。 “沙扬娜拉” 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
十、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再别康桥
音乐美——韵律和谐,回环往复
新格律诗 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整齐 绘画美——金柳,青荇,清泉
副板书:云中鹤、南湖、诗哲 新月派 第二课时:再别康桥
金柳 (比喻) 新娘
绘画美 青荇 (拟人) 招摇
清泉 (暗喻) 虹
副板书:轻轻地——悄悄地
作文二:《再别康桥》3100字《再别康桥》说课稿
10级中文本二班 张阳凡 学号:0211100202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我是 28号,张阳凡,今天我说课的篇目——《再别康桥》 (板书:题目、作者) 。接下 来我将从教材分析、 教法与学法、 教学过程、 说教学板书四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 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特点
《再别康桥》 是处于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模块的一首现代诗歌。 在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初 始,学习这首诗歌对整个文学鉴赏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再别康桥》是鉴赏学习现代 诗歌的典范例文, 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 学生可以借此体会、 比较、 鉴别不同题裁、 不同风格、 不同流派的诗词, 这契合了新课标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 使其受到美的 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诗歌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可以说是诗坛的一棵常青 树,因为它始终回荡着美的旋律。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 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 《再别康桥》 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2. 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 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 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象和意境、语 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以上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诵读技巧,初步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3) 、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 美。
3、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领悟诗情,赏析诗歌画面、诗意美。
教学难点:
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二、说教法与学法
由于高一年级学生对诗歌鉴赏尚处起步阶段, 因而在课堂上, 老师应将鉴赏搞得生动活 泼,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培养他们愿听爱读,积极主动地鉴赏作品的习惯。 加上语文 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 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 得自我的情感体验, 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 反复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 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进行赏析并对重要意 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进行审美体验。
3、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体现的作者情感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 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4、多媒体演示法。通过它音形色兼具的特点,创设情景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以利于学生 形象直观地把握课堂内容。
反复诵读品语言,联想想象赏画面,知人论世悟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完成教 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徐志摩说: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由意识, 是康桥给我 胚胎的。
康桥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触摸康桥,触摸作者 的情感之乡。
(设计意图:用徐志摩的名言,同时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这样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 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
(二)问题设计:
1、 一读文本,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 整体感知; 再欣赏配乐朗诵 《再别康桥》 , 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 (注意音节、重音、基调)再让 学生伴随优美的乐曲进行诵读, 从而感受诗歌的音乐魅力。 反复诵读, 是学生学习诗歌的基 础,同时,也契合了大纲中重视感悟、熏陶和语感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 ) ①疏通字词。荇 篙 溯
②读完之后你对这首诗歌有什么感受?用两个字或者三个字回答。
(很美或者不美。喜欢或者不喜欢。依恋或者惆怅。好或者不好。没感觉。读不懂。 ) 2、 再读文本,学会赏析。
①你觉得这首诗美在哪里?整体还是局部?试分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融入诗歌,实现感知诗歌音乐美和建筑美的教学目标, 简单的绘画美教学目标。 )
②我也觉得很美,于是试着做了一下赏析。展示屏幕。鉴赏第二节。
表明留的意义, 仿佛柳树也动了情要挽留作者, 实写作者的惜 别之情。
艳等修饰词, 柳是金色的柳, 让人想象到夕阳中的柳树仿佛镀 上一层金色,明艳,美丽。艳字,让人感觉到柳树影子的鲜艳,美丽,依依作别的样子跃然 纸上。
艳的,又是羞涩的,突出表现了康桥的柳的娇媚,娇羞。
喜爱。 如果说康桥的柳是新娘, 那么谁是新郎?新郎新娘新 婚之夜新婚燕尔,却做着别离,你能体会到作者是什么样的情感吗?)
(设计意图:教师抓住诗中的重要意象,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
行适当的点拨,引导,借此指导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 ③请同学们也仿照我的鉴赏方法,自选角度,任选一节进行鉴赏。展示。
(明确答案 :画面美的特点——意象美,选词美,手法美,情感美,动感美,着色美。进 行总结:新月诗派——徐志摩是 “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 形式美的一个流派。通过学习《再别康桥》 ,可以从中体会到新诗的“三美” ,即绘画美、音 乐美和建筑美,也使学生对诗词格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 )
(设计意图:学会鉴赏诗歌,知道从哪些方面进行鉴赏。 )
3、 三读文本,深度体味。
①整体诵读诗歌,进一步体味诗歌的三美,体味作者的情感。
展示作者经历以及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力求创新,突破传统的开篇介绍作者方式,用所谓“知人论世”的背景介绍, 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
②试着背诵这首诗歌。
4、 再读文本,妙笔生花。
请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用你手中的笔描绘一下“我心中的康桥” ,让我们再度感受徐 志摩笔下的康桥,引起我们心灵的共振。
(例文明确:弯弯曲曲的清澈见底的河水,河水里飘着长长的青草,两岸四季长青的绿 茵茵的草坪, 斜依在桥的两端的棵棵垂柳, 矗立于岸边的宏伟的教堂, 庄严秀丽的各学院的 建筑群,,,,这就是徐志摩的精神之乡,他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他为这优雅、秀丽、宁静、和 谐的大自然所陶醉。 我的脑海中仿佛浮现出如画的美景:清晨,或傍晚, 他常常在织锦一般 的草地上读书, 有时俯身观看康河里的流水, 有时仰头眺望天上的行云, 有时撑一只长篙在 康河里划船, 有时则在夕阳西下的晚景里, 骑上一辆自行车, 独自去追赶天边阔大的太阳,,,,) (三)结束新课,布置作业。
课下寻找徐志摩的代表作《沙扬娜拉》进行比较阅读,找准比较点,进一步强化学生对 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 “微型教案” 之称, 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习。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 书:
音乐美——音节(押韵)
建筑美——匀称(句式)
绘画美——辞藻(意象)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过程,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作文三:《再别康桥》1200字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同时透露了难舍难分的离情,给诗定下抒情的基调。第2节至
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
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磐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彻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
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作文四:《《再别康桥》》1100字再别康桥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主要作品及创作风格。
2.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初步掌握并运用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3.体会诗歌的节奏、旋律,了解新诗中 “新月派”诗歌创作“三美”主张的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初步掌握并运用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学习课时】 1课时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曾留学英国和美国,诗歌创作深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潮的影响——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像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1931年因飞机失事而遇难。留下了四部重要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2.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的诗歌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愁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他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青荇(       )      榆阴(     )      沉淀(      )      长篙(      ) ....
漫溯(       )      浮藻 (     )       斑斓(      )      笙萧(     ) ....
2.请用斜线标注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②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④满载一船星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一) 朗读诗歌
请你大声朗读诗歌,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二) 问题探究
1.找出这首现代诗的韵脚并写出来。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的这种感情通过哪些方面表达?
3. 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2)你最喜欢哪些意象?你觉得它们分别寄托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4.读1、7节欣赏回环美
诗歌的首尾两小节语意很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但是同中有异,这样处理有怎样表达作用?
5.《再别康桥》一诗在形式上如何体现“新月派”的“三美”主张?
【链接】 “新月派”提倡诗歌创作具有“三美”的主张:“绘画美”指的是词语的色彩,“音乐美”指的是诗歌的音节,“建筑美”指的是句式。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你获得的新诗鉴赏方法有哪些?请作总结。
作文五:《再别康桥》7000字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Gswhywx1---------002
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 1
《再别康桥》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陈红 审核人:编制时间:2014/8/30
1. 能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2. 能掌握新诗的鉴赏方法。
3. 感知新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特点。
1. 能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2. 能掌握新诗的鉴赏方法。
学习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一、 知识链接
徐志摩 (1897— 1931) 现代诗人、 散文家。 名章序, 笔名南湖、 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他是新月社的主要成员之一。 曾在英国伦敦剑桥大学学习。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31年 11月 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 《志摩的诗》 、 《翡冷翠的一夜》 、 《猛虎集》 、 《云游》 ,散文集《落叶》 、 《巴黎的鳞爪》 ,小说 散文集 《轮盘》 , 戏剧 《卞昆冈》 (与陆小曼合写) , 日记 《爱眉小札》 、 《志摩日记》 , 译著 《曼 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 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 华美, 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 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 、 《想飞》 、 《我所知道的康桥》 , 《翡冷翠、 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2作品时代背景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 归国途中。时间是 1928年 11月 6日,但他这次重游康 桥的时间, 却是在 7月底的一个夏天。 他是在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 事先谁也没通知, 就在一个晴朗的下午, 一个人怀着砰砰直跳的激动心情, 悄悄地到康桥来 找他的英国朋友的。所谓“康桥” ,现在通泽“剑桥’ ,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是一个风 景秀丽的地方。 因徐志摩年轻时曾在此读书、 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故对此常怀有 一股特殊的感情。遗憾的是,因他事先没有联系好,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 只有 他所熟悉的康桥, 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他。 于是, 他一个人就在他七八年前曾经生活过的每 一块地方、 每一个角落, 静静地散起步来,那过去的一幕幕生活图景, 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 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 又赶着到达廷顿庄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 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 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 记下了这次重游康轿的切身感受。
3. 新月派简介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 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 适、梁实秋、陈西滢等。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 的是闻一多。他主张新诗格律要保持整齐的外形, 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 .自主学习
1、给下列词语注音。
青荇 . (x ìng ) 榆 . 阴(y ú) 沉淀 . (di àn ) 长篙 . (g āo )
漫溯 . (s ù) 满载 . z ài ) 斑斓 . (l án ) 笙萧
.. (sh ēng xiāo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艳影:鲜明美丽的倒影 。
青荇:即荇菜,为水生植物 。
招摇:张扬炫耀以引人注意 。
斑斓:彩色绚丽,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 。
3. 按段落概括全诗内容
(1)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别康桥的情景
(2)写岸边柳树倒映康河的情景
(3)写康河的水草
(4)写榆树下的清潭
(5)诗人流连忘返、泛舟放歌的情形
(6)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
(7)呼应开头
4. 、 本文在意象选择上独具特色,请找出本诗的意象。
(主要意象有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清潭、彩虹、浮藻、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
5. 《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 “ 三美 ”—— 建筑美(指外观整 齐,给人建筑的美感) 、绘画美(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 、音乐美(指在韵律方面给人 的美) 。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三美” 。
本诗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这首诗体现了“新月派”提倡的“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音乐美,表现为这首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由二至三个 音步构成, 读来朗朗上口, 悦耳动听; 建筑美, 表现为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 四行一节, 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 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 间或八个字, 于参差变化中 见整齐;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云彩” “金 柳” “艳影” “青荇” “彩虹” “斑斓”等词语充满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以看做是一幅 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 )
三.合作探究
1. 明明是 “ 再别康桥 ” 为何说成 “ 作别西天的云彩 ”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作为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确使人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 “ 轻轻的 ” , 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 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 幻成了 “ 西天的云彩。 ” 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 告别的却不是人,是 “ 西天的云彩 ” ,在这里诗人运用借代, “ 西天的云彩。 ” 指康桥美好的一 切。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 “ 执手相看泪眼 ” 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 之感。三个:“ 轻轻的 ” 创造了轻盈而柔和的气氛,营造出宁静而缠绵的氛围)所以这幅图画 就有一种 “ 不舍之美。 ”
2. 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诗人?用诗歌原句回答。
(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榆阴下的一潭,是天 上虹,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星辉斑斓;夏虫的沉默。 )
3. 常言 “ 花红柳绿 ” ,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 “ 金 ” 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 用?
(因为绿柳在夕阳照射下,它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 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 做新娘。 形象逼真的写出了柳条随风摇摆,秀美婀娜的美好姿态,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 喜和眷恋之情及浓烈的温柔之爱。 )
4. “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 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拟人,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 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 表达了油油青草 的多情可爱和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 )
5. 你认为诗中哪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的感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 ,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 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 ,长于斯,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
6. 、 怎么理解 “ 悄悄是别离的笙萧 ” 一句?
(“ 笙萧 ” 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 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这里是人匠心独运,把“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 ,化静为动, 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 句也有类似的效果。 )
四.拓展运用
阅读下列徐志摩的诗歌,完成 1— 2题。
——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
沙杨娜拉!
提示: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
又止,含羞带笑的神态。
2、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一句里, “甜蜜” “忧愁”矛盾吗?谈谈你的理解。 不矛盾。女郎处在将要分别、不忍分别、 又只能分别的复杂的情绪交织之中,她不能一味沉 默, 只好把万千浓情蜜意化作一声声的珍重, 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爱慕敬仰之意; 诗人与这 位温柔多情的日本女郎在交往中已经结下了真挚的友谊,即将分别,顿生“忧愁” 。
五.课后反思
学习了这首新诗,你有什么收获?
检测题答案
1. 答案“ C  。 A 项中 “ 缥 ” 应为 “ 漂 ” 或“飘” , B 项中 “ 锭 ” 应为 “ 绽 ” , D 项中 “ 生 ” 应为 “ 声 ” 。
4.(1).答案 诗共 6节,每节的前 3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 合, 渲染了诗中 “ 梦 ” 的氛围, 也给吟唱者更添上几分 “ 梦 ” 态。 (可以从节奏、 旋律等方面分析。 ) (2). 答案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既甜美又忧伤的情绪。 (诗人的情绪可以从 “ 依洄 ”“ 迷醉 ”“ 甜 美 ”“ 伤悲 ”“ 心碎 ”“ 黯淡 ” 诸词中体现出来。 )
(3)答案 这两句和 “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比较相像。 这四个语句都采用了 比喻中暗喻的修辞手法,本体都是抽象的情绪, “ 甜美 ”“ 黯淡 ”“ 悄悄 ”“ 沉默 ” ;喻体都是具体 可感的事物, “ 梦里的光辉 ”“ 别离的笙箫 ”“ 今晚的康桥 ” 。 (所给的诗句是比喻手法,从《再别 康桥》中比较容易看出。 )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 1
《再别康桥》导学案
班级 组名 学生姓名
1. 能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2. 能掌握新诗的鉴赏方法。
3. 感知新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特点。
1. 能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2. 能掌握新诗的鉴赏方法。
学习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 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 宁人。 他是新月社的主要成员之一。 曾在英国伦敦剑桥大学学习。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 任翻译。 1931年 11月 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 、 《翡冷翠的一夜》 、 《猛虎集》 、 《云游》 ,散文集《落叶》 、 《巴黎的鳞 爪》 , 小说散文集 《轮盘》 , 戏剧 《卞昆冈》 (与陆小曼合写) , 日记 《爱眉小札》 、 《志摩日记》 , 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 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 华美, 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 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 、 《想飞》 、 《我所知道的康桥》 , 《翡冷翠、 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2作品时代背景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 归国途中。时间是 1928年 11月 6日,地点是中国海。 但他这次重游康桥的时间, 却是在 7月底的一个夏天。 他是在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家里 逗留了一夜之后, 事先谁也没通知, 就在一个晴朗的下午, 一个人怀着砰砰直跳的激动心情, 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的。所谓“康桥” ,现在通泽“剑桥’ ,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 在地, 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 因徐志摩年轻时曾在此读书、 生活过, 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 故对此常怀有一股特殊的感情。 遗憾的是, 因他事先没有联系好, 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 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 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他。 于是,他一个人就在他七八年前曾 经生活过的每一块地方、 每一个角落,静静地散起步来, 那过去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又重新 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 又赶着到达廷顿庄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 故未把这 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 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游康轿的切身感受。
3. 新月派简介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 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 适、梁实秋、陈西滢等。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 的是闻一多。他主张新诗格律要保持整齐的外形, 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
1、给下列词语注音。
青荇 . () 榆 . 阴() 沉淀 . () 长篙 . ()
漫溯 . () 满载 . () 斑斓 . () 笙萧
..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3. 按段落概括全诗内容
4. 、 本文在意象选择上独具特色,请找出本诗的意象。
5、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
6. 《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 “ 三美 ”—— 建筑美(指外观整 齐,给人建筑的美感) 、绘画美(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 、音乐美(指在韵律方面给人 的美) 。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三美” 。
本诗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合作探究
1. 明明是 “ 再别康桥 ” 为何说成 “ 作别西天的云彩 ”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 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诗人?用诗歌原句回答。
3. 常言 “ 花红柳绿 ” ,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 “ 金 ” 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 用?
4. “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 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5. 你认为诗中哪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的感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6. 、 怎么理解 “ 悄悄是别离的笙萧 ” 一句?
四.拓展运用
阅读下列徐志摩的诗歌,完成 1— 2题。
——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
沙杨娜拉!
提示: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 1. 作者以凉风吹拂下的颤动的水莲花作比,是为了突出其
郎 的神态。
2、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一句里, “甜蜜” “忧愁”矛盾吗?谈谈你的理解。
五.课后反思
学习了这首新诗,你有什么收获?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 1
《再别康桥》节节过关检测题
班级 组名 学生姓名
1、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轻手蹑脚 水波荡漾 缥浮 B .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破锭
C .力挽狂澜 招摇过市 回溯 D .悄无生息 沉默寡言 沉淀
2. 对《再别康桥 ) 诗句及词语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 )
A 、 “轻轻的走” 、 “轻轻的来” 、 “轻轻的招手” ,诗的开第一连用了三个“轻轻的”来修 饰动作, 不仅生动地再现出诗人来到和离别康桥时的情景, 更表达出他来去时不愿惊动自己 深爱着的康桥的心情。对康桥的热爱和依恋溢于言外。
B 、 “悄悄的走一悄悄的来” ,诗的末节用两个“悄悄”与首节的三个“轻轻”相呼应, 两个诗段不仅词语对仗, 且节奏相同。整齐的诗句,铿锵的音韵, 可以融入诗人更多的离愁 别绪。
C 、诗篇首尾二段起呼应作用的,还有“云彩”这一意象。云彩本是无情物,这里早已 诗化了。 “轻轻的招手” ,似乎欲同它话别;然而,又“挥一挥衣袖” ,决 计“不带走一片云 彩” ,两个细节 ,生动地说明诗人对康桥只有留恋,而无索取。
D 、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诗人似乎已忘记他要“再别康桥” ,反 倒撑起长篙随意地要到更深的青草中寻梦。 这种宕开笔来, 不从正面写别情的写法, 更有一 番情趣和魅力。
3. 对《再别康桥 ) 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 “康桥”现在通译“剑桥” ,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徐 志摩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故对此怀有一种特殊感情。 B 、第二节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将岸边的柳树倒映在剑河里的情景,写得甜蜜而美丽, 浸透着诗人的欣喜和眷恋。
C 、第三节运用拟人的手法,借水草的“招摇” ,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他的热情欢迎,同 时用“甘心做一条水草”表达了诗人对康桥无限的依恋之情。
D 、第五节的“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是回忆往昔夜晚在剑河尽兴游览的 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恋之情。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我不知道风 —— 是在哪个方向吹
①我不知道风 ④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
我是在梦中,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②我不知道风 ⑤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
我是在梦中,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③我不知道风 ⑥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
我是在梦中,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1).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通读全诗,你觉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3). “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 ,这两句与《再别康桥》中的哪个句式比较相 像?说说你的理由。
作文六:《再别康桥》5400字《再别康桥》说课稿
一、教学理念
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
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二、教材研究
1、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 原始的、 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 肤浅,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 值, 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 通过诵读容易将学 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 高 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 , 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 《再 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 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 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3、教学目标
由于本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 , 在其它书籍和网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 源, 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研究性学习的理论, 我把本课的学习 目标定位成:
认知目标:品味诗的意象, 领悟诗的意境, 体会诗人真情。 (工具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 (研究 性)
德育目标 :体悟作者情怀 , 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 美能力。 (人文性)
4.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 但是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和对大语文环 境下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 教学重点 :领悟诗情 , 获得情感体验 ; 品析“三美” , 感受艺术性 。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 整理归纳、协作探索的能力。
三、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 , 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 作者情思 , 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 , 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 优美的, 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诵读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 方法。我遵循“怎样读――为什么这样处理”逐字逐句落实朗读,在 分析中完成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发现问题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 从而引导 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 , 当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目标控制 , 否则将流于为 提问而提问的形式。
四、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 教是为了 不教 ,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
1. 诵读法 :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 联想鉴别、协作探究
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 单凭一首诗是很难 “窥一斑而知 全豹” 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 我们引入联想比 较法。 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 另 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 研。
五、教学过程(结合课件)
1. 导入新课
结合本单元几首诗歌,由复习旧知导入。
2. 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
“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 独特的, 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 因而对诗人的生 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 解诗歌的情感。
3. 诵读体味 (教学重点的解决 )
先让学生自由朗诵。要求学生谈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教师稍加点拨 , 答案不需标准 , 只要整体把握正确即可。然后逐字逐句指导朗诵并结 合作者独特的人生际遇分析本诗所体现的诗情和艺术上的“三美” ,
从而达到准确把握作品主旨的目的。这种引导是循序渐进的 , 也符合 学生的认知规律。
4. 鉴赏品评 (教学难点的解决 )
物象——意象 ----意境 :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
5. 知识巩固迁移
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我布置作业让学生 利用课件进行复习 , 自学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 , 并进行 比较赏析。
7. 板书设计 (略 )
《祝福》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祝福》 ,下面我主要从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准备、 教学环节以及教学反思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祝福》是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基础 模块上册第六单元“悲喜人生”的首篇课文,也是高中阶段小说单元 的首篇课文, 本文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连接点, 又是高中小说学习的 伸展点。
2.单元教学 这个单元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 小说作为典型的文学作品, 新大纲对这种文体要求 “初步鉴赏文学作 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
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因此,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欣赏 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
3. 《祝福》简介 《祝福》写于 1924年 2月 7日,后收入作者的第 二个小说集《彷徨》 ,其深邃的思想启迪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从民族文化反省的角度阅读作品, 封建思想、 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摧残 是无以复加的,它造成了民族的衰败和落后,人生的压抑和不幸。中 国妇女是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通过《祝福》 中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物的刻画, 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思想的流弊和余毒。 鲁迅对封建文化的鞭挞在迈向文明社会的今天, 仍有其巨大的现实意 义。
4. 课时安排 对本文的学习我计划用四课时。 第一课时梳理故事情 节;第二课时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思考人 物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 第三课时分析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 进一 步感知小说的悲剧艺术;第四课时,走进人物生活的环境,挖掘本文 的主题思想。
二、学情分析
1.思想状况:不重视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不浓厚。
2.知识状况:已经学过鲁迅的《孔乙己》等课文,熟悉小说的一般 知识。
3.能力状况:具备一定的小说情节和人物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教学大纲以及本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 在了解了小说的基本
情节后,我确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熟悉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了解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刻画人物的技 巧。
3.初步探究祥林嫂悲剧形成的原因,认清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吃人 的本性。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 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而定; 教 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困难 的地方。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 描写刻画人物的技巧。 教学难点:初步探究祥林嫂悲剧形成的原因, 认清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性。
五、教法学法
1.教法 我主要采用讨论教学法,文本研习法,问题探究法来展开 课堂教学。 通过讨论教学,了解祥林嫂不同的社会角色下的悲剧命 运。通过问题探究,挖掘人物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借助文 本研习,掌握本文刻画人物的技巧。
2. 学法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 因此要强调预习, 培养阅读的自觉性, 同时在分析刻画人物的技巧时, 鼓励学生多用勾画圈点法, 画出人物 描写的语句。
六、教学准备
根据授课需要,整合各项教学资源,为授课做好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鲁迅的《孔乙己》 、 《一件小事》 、 《药》等作品,阅读关汉 卿的《窦娥冤》 ,重点阅读第三折,并上网搜寻有关窦娥的人物形象 分析的资料。
教师:课前收集《祝福》的有关图片和影像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环节
这一节课,我从以下五个环节来展开课堂教学:回顾情节,温故知 新(约 3分钟) 初读文本,明确角色(约 5分钟) 再读文本,初探 悲剧(约 20分钟) 品读文本,鉴赏技巧(约 15分钟) 总结课堂, 拓展迁移(约 2分钟)
(一)回顾情节,温故知新 PPT 展示祥林嫂不同人生阶段的生活图 片, 配以一定的背景音乐, 让学生根据图片资料有感情的复述祥林嫂 的人生经历。 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激发情感,营造悲剧 氛围,激发学生阅读探讨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认识祥林 嫂的人物形象,落实教学目标 1。
(二)初读文本,明确角色
1. 学生速读小说,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找出祥林嫂在文中不同的社 会角色。
2. 分组讨论,祥林嫂不同的角色都有着怎样的命运,给每个中心 词的前面加上一个恰当的修饰语。
设计意图:因为年代相隔较远, 《祝福》所描写的环境和人物和现在 的生活有明显的区别,但换一个角度,从每个人在家庭、社会中所具 有的角色来看,就拉近了学生和小说以及人物的距离。 通过问题
1给祥林嫂进行角色定位,多角度的体会人物的悲剧命运。通过讨论 教学法解决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人物,在感知人物悲剧命运的 同时初步体验反复的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三)再读文本,初探悲剧
1. 祥林嫂是一个守寡不成——守家不成——守命不成的不幸的女人, 无论是作为一个仆人, 还是作为一个妻子, 她都逃不掉被损害的的命 运,同学们结合上节课填写的《鲁镇常住人口登记表》 ,看看哪些人 和祥林嫂的悲剧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 明确:鲁四老爷、婆婆、 大伯、柳妈、鲁镇的其他人、 “我”
2.他们分别用什么样的方式将祥林嫂逼上了绝路? 明确:鲁四老 爷:因为他赶走了祥林嫂 婆婆:因为她拐卖了祥林嫂 柳妈:因为 她的“地狱之说”加重了祥林嫂的精神负担 “我” :因为“我”的无 能,导致了祥林嫂的死亡 鲁镇的其他人:因为他们冷漠增加了祥林 嫂的痛苦
3.这些损害祥林嫂的人,他们和祥林嫂的关系有亲有疏,对祥林嫂 损害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按损害程度从重到轻的顺序将他们排列起 来。
明确:亲人(婆婆、大伯)>主人(四叔、四婶)>同事(柳妈)>邻人(鲁镇闲人)>旁人(叙述人“我” )
4.讨论:对于祥林嫂的悲剧,是谁摁倒了那第一张多米诺骨牌?祥 林嫂的婆婆是第一推手么?
明确:文章中从头到尾无一字提及祥林嫂的娘家人,而且从祥林嫂
的第一次婚姻中, 了解到祥林嫂比她的丈夫大十岁, 大致可以判断其 童养媳的身份, 是娘家人先把她卖给了婆婆, 因而她的婆婆才有权利 再将其卖嫁,而没有过多受到舆论的谴责。当生活资料相对短缺时, 生存竞争会变得激烈起来。礼法、仁义、乃至亲情都会让位于利益的 考虑。如果法律缺位、良心失守,弱者就会成为牺牲。这是人性自私 的弱点使然, 也是个体自保的需要。 仅仅归罪于某种制度是不完全的。 祥林嫂的悲剧分析不能脱离了当时的社会。
5.讨论:祥林嫂的悲剧和窦娥的悲剧谁给你的感觉震撼更强烈? 设计意图:本环节作为教学的难点,依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把 难点进行分解, 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教学的形式, 引导学生从整体入 手,层层深入,有梯度、个性化地解读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完成教 学目标 3。
(四)再读文本,鉴赏技巧
1.祥林嫂两进两出鲁家,作为一个仆人,她的命运前后有哪些变 化?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自主阅读,完成一张表格。
2.祥林嫂作为一个妻子,也是不幸的,仔细阅读文本,结合视频, 找找 看祥林嫂在经历了两次丧夫之痛之后, 除了外貌上的一些变化, 还有哪些地方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明确:语言和行动。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借助问题探究引导学生找出祥林嫂在遭遇了 命运的不幸之后,外貌、语言以及行动上的变化,掌握作者精湛的写 作技巧,完成教学目标 2。 问题 1的设置意在引导学生研读文本,
通过表格一目了然的看出祥林嫂两进两出鲁家外貌的变化, 在对祥林 嫂的外貌描写的解读中, 应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其眼睛的变化。 问题 2的设置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领略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对 展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先指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 再点拨学生抓住关 键词语分析人物性格、探讨写法及其作用。为了避免学生寻找不全, 播放事先截取的三个视频片段。 3.总结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并点 出刻画人物的技巧。 明确: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 “反 复”的表现手法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是对前面人物形象分析以及 刻画人物方法的总结与提炼。 意在总结人物刻画的技巧, 举一反三, 并领略通过 “反复” 的手法的渲染对展现着人物命运中的无限悲哀的 作用。
(五)总结课堂,拓展迁移 阅读鲁迅的《药》 、 《一件小事》 、 《孔乙 己》三篇小说, 再结合本文所学习的人物描写方法,写一篇介绍鲁四 老爷的小短文。 设计意图:这一作业的设计既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 人物描写的手法,又能学以致用,以读促写,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加深 对鲁四老爷的了解,为下一节课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做铺垫。
(六)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采取纲目式,反映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概括 了描写人物的技巧,再现本文的教学重点。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 通过初读、 再读、 品读文章, 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本、 走进文本, 认识了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 感受了鲁迅刻画人物的高超技艺, 认清
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性, 引起学生对祥林嫂命运的悲悯和同 情,落实了教学目标,详析了教学重点,解决了教学难点。 从课堂 情况来看, 讨论的学习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充分 展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但是,由于本篇课文篇幅长,学生捕 捉信息有时较慢, 加之学生对于人物生存的环境还没有非常透彻的了 解,因此,在品读人物的悲剧命运方面还
作文七:《再别康桥》8100字一、导入
江淹《别赋》 中有一句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 从古到今,关于“离 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比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 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今天我们同样来一起学习一首有关“离别”的诗《再别康桥》 ,看看诗人是 如何将这种离愁别绪发挥到极致的。
二、了解诗人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 字槱 yǒu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小时候,有一个名叫 志恢 的和尚,替他摩过头, 并预言 “ 此人将来必成大器 ” ,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云中鹤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 (20世纪 2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诗坛上活跃着一个新的诗歌 流派,以《新月》月刊为阵地,致力于提高新诗艺,潜心于探索新诗律,以追 求 “音乐美、 建筑美、 绘画美”三美作为诗艺目标。 ) 代表诗人, 新月诗社成员 。 1916年考入北大, 1918-1922年曾先后留学美,英,学习银行学,政治经济学。 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 影响很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韵律和谐,著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诗集, 散文集有《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1931年 11月 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 于泰山脚下,时年 35岁。
徐志摩的爱情:
在徐志摩 35年的生命中,曾与三位女性有着斩不断的情愫。除陆小曼外, 还有一位是原配夫人张幼仪,另一位是以无言结局的建筑学家林徽音。
张幼仪出身名门,秀外慧中, 1915年在浙江硖石老家奉父母之命和徐志摩 结成伉俪。婚后次年,徐志摩出外求学。知书达理的张幼仪孝敬公婆,帮助公公 掌财理家。 1921年张幼仪到英国陪读,和徐志摩度过一段温馨甜蜜的生活,直 到才艺双绝的林徽音出现在徐志摩的生活里。 当时医学不发达, 堕胎意味着生命 风险,但是为了追求林徽音,徐志摩强迫张幼仪堕胎。张幼仪说:“我听说有人 因为打胎死掉的耶。”徐志摩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 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徐志摩要马上离婚, 见张幼仪不答应, 便一走了之, 将张幼仪一人撇在沙士顿。 产期临近, 无奈之际, 张幼仪给二哥张君励写信求救, 来到巴黎, 后来又去了柏林, 生下孩子。 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向, 却没有理睬。 只是在要办理离婚手续的时候,才找到柏林,逼着她签下了离婚协议。产后,张 幼仪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 入裴斯塔洛齐学院, 专攻幼儿教育。 回国后办云裳 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回国后仍照样 服侍徐志摩的双亲(认作寄女),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台湾版的《徐志 摩全集》 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起的, 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 张幼仪与 儿子一起在美国幸福生活, 活了八十八岁, 一九八八年在纽约去世。 徐志摩的冷 血寡恩,不尽人道、夫道、父道,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但徐志摩抛弃张幼仪的事 迹却成了徐志摩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标榜! 说这是徐志摩反抗 “四千年史髅不绝” 的“忠孝节义”!
徐志摩与林徽音的父亲林长民在北大读书时就相识。 那时梁启超任司法总长, 林长民是教育总长, 两人过从甚密。 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入门弟子, 常在梁府见到 林长民,并与之结成忘年之交。 1921年春,林长民赴英游学,同时送爱女到英
国读书。 徐志摩对正值芳年的林徽音一见钟情, 林徽音则要求徐志摩先离了婚再 来谈他们的情事。 但徐张于 1922年 3月协议离婚后, 林徽音不知何故却悄然随 父回国去了,徐志摩成了孤家寡人。
林徽音不久便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相爱,但秉承梁启超之意,没有立刻举 行订婚仪式。 梁启超知道徐志摩还在热恋着林徽音, 深怕两人重拾旧欢, 驳了梁 家的面子, 同时也怕梁林订婚给弟子以重击, 因此他要儿子和林徽音双双赴美读 书,学成之后再结婚。梁老的苦心徐志摩自然不晓,为了追求林徽音,他从英国 回到国内,但愿望还是落空了。 1928年梁林在加拿大结婚。
对徐志摩影响甚大的是陆小曼。小曼聪慧活泼,通外语,会唱歌。其父陆宝 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任赋税司长达 20余年。 1920年小 曼父母选中英俊的王赓 gēng将军为婿。王赓曾留学于美国西点军校,和艾森豪 威尔 (后成为美国总统) 是同窗之友, 就职于北平警察局, 后任哈尔滨警察总长。 王赓办事认真负责。 陆小曼生性风流, 三天两头到外头游乐。 于是王赓认为陆小 曼没有尽到一个妻子的责任, 也没有守住妇道人家的本份; 陆小曼则认为王赓不 够体贴, 喝过洋墨水的的人还如此古板。 这时王赓留学美国时的好友, 北京大学 的同事徐志摩悄悄地介入进来。 陆小曼确实有一些文化素养和灵性, 但谈不上造 诣,比起同时的女才子差得甚远。成为王将军夫人后,聪明漂亮加显赫的身世, 才成为北京上层社会交际花, 也由此认识了徐志摩、 刘海粟等社会名流, 拜师学 画等。
从传统道德讲,徐志摩追求陆小曼,算是对结发妻子不忠,对朋友王赓不 义。然而徐志摩向来是随兴而为、不拘绳墨,一旦“邂逅赏心,相倾怀抱”,就 顾不了身外之事了。陆家和徐家都认为他们是不孝子女,是丑闻,极力阻止。徐 志摩、陆小曼认为:“真爱不是罪恶,在必需时未尝不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来争 取,与烈士殉国、教徒殉道,同是一理。”徐志摩则向世人宣示:“我之甘冒世 之不韪,乃求良心之安顿,人格之独立。在茫茫人海中,访我灵魂之伴侣,得之 我幸, 不得我命, 如此而已! ” 两人在风气初开的潮流中, 受到青年男女的怂恿、 喝采,豪气干云地踏上“不思旧姻求新婚”的道路。于是,一九二六年农历七月
七日, 徐志摩, 陆小曼两人在梁启超的证婚下举办了婚礼。 有意思的是他俩执意 请梁任公证婚, 任公说必须让他在婚礼上行训斥礼, 志摩应允。 大庭广众之下梁 任公骂道:“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 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盛典举罢,徐志 摩与陆小曼南下定居上海。
新婚后, 两人曾有过一段神仙般的日子, 但他们的合欢未能长久。 陆小曼生 活挥霍无度, 使志摩入不敷出, 狼狈不堪。 应老友胡适之邀, 徐志摩兼教于北大, 赚些外快贴补家用。他托朋友搞到了一张邮政飞机的免票,常在上海、南京、北 京间飞来飞去。 1931年 11月 19日, 因林徽音要在北京协和礼堂为外国使节演 讲中国建筑艺术, 徐志摩欲前去捧场, 结果飞机失事。 死前给志摩沉重一击的是, 小曼认识了一个名叫翁瑞午的越剧小生, 晚清名臣翁同和的孙子。 翁瑞午是典型 的上海小开, 家里有钱, 自己有闲, 会玩、 会吃、 懂得哄女人。 两个人如胶似漆, 整日在烟榻上浑浑噩噩地吸烟。 被上海小报匿名讽刺, 让徐志摩大光其火。 徐志 摩多次规劝,小曼非但不改,反而大吵大闹。
徐志摩死时,是 36岁。那一年,陆小曼 29岁,与翁瑞午自然同居在一起 了,但两人不正式结婚。翁陆两人晚年分裂。翁另有新欢。
三、一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范读,解决读音及节奏,之后学生代表朗读。通过刚才的朗读大家对 这首诗有了初步的印象,你们觉得诗人做别的康桥美不美?
2、诗里它描绘的一些形象也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氛围,你觉得这首诗抒发了 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 “离情别绪” “忧愁” , 我们从中可以捕捉到作者淡淡的离愁。 因此, 节奏:轻柔, 和谐; 语调:舒缓, 低沉。 当然, 诗歌反映的情感是复杂的, 既有理想幻灭的感伤,更有对母校的挚爱、依恋,以及淡淡的离情别绪。
下面请大家带着这种的沉郁离愁的情感,再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四、二读诗歌,缘景明情
1、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 中有画。 ” 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 《再别康桥》 也可以称得上 “诗中有画” 。 全诗共七节,如果每一节是一幅画,你们能给每幅画取一个诗意的名字吗? 作别云彩图;金柳夕照图;青荇招摇图;清潭虹影图;撑篙寻梦图;夏虫沉 默图;再别云彩图。
2、那诗人又是如何以画传情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这 7幅图,通过 对独特意象和字词的把握,来把握作者情感,体味诗歌主旨。
(1)作别云彩图,再别云彩图
1)这两幅图里均涉及到哪个意象?那诗人想通过此意象来传达怎样的情感 呢?
西天的云彩:这里的 “西天” 既可实指西方 , 西边的天际 , 暗指位于英国的 母校——康桥 , 又可虚指遥不可及的地方 , 暗喻理想的失落与梦想的难觅。 而 “云 彩” 一词一般确指美好的愿望与理想 , 但基于它轻柔而多变的特点 , 则 “美好的理 想”也便糅进了些许变幻不定、难以把握的深层意蕴。这样看来 , 用“作别西天 的云彩”去取代“再别康桥” , 意境就开阔得多 , 情感也丰盈而充沛了许多。蕴含 着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
2)第一幅图中三个“轻轻的”和最后一幅图两个“悄悄的”有何用意? (1)实写诗人轻轻来到和悄悄离开康桥时的情景,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 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轻微跳跃的节奏,表面上 显得洒脱飘逸,实际上蕴含着对 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 。
(2)诗人用与情人缠绵惜别的心情和笔调与康桥道别,(母亲与熟睡的孩 子告别,年轻的男子与自己熟睡的恋人告别),他唯恐惊破心中之梦,表露出诗
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 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情绪完美 地统一地在一起。
(2)金柳夕照图
1)金柳:诗中诗人将“河畔的金柳”比喻为“夕阳中的新娘”?
(1)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 语, 化作有生命的活物。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夕阳下柳枝娇柔、 婀娜的美好姿态, 温润可人,浸透出了诗人 对康桥的欢喜和眷恋之情 。
(2) 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 突现了康桥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脸 上飞上了红晕,是羞涩的)
(3)“柳”是自古以来诗人在离别时善用的意象,如:“昔我往矣,杨柳 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诗经·小雅》。白居易“ 依依袅袅复青青 , 勾 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 , 绿丝条弱不胜莺。 ” 同时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 。 表达出作者对康桥依依不舍之情。 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 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 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据《开河记》记载,隋朝时期,隋炀帝杨广,乘龙舟下扬州看琼花,开凿 水渠, 就是今天的京杭大运河。 为观赏两岸的自然风光, 令两岸的百姓在河道两 旁栽花种柳,一来作为绿化之美,二来可以护岸,三来可遮荫纳凉。为了带动百 姓栽花种树的积极性, 隋炀帝杨广亲自栽了一棵柳树, 并御笔赐之为垂柳, 因隋 炀帝姓杨,从此以后人们就称垂柳为杨柳,从此柳树也随皇姓了。 )
(3)青荇招摇图
1) 青荇:诗人用了“招摇”一词。 “招摇”:常含贬义, 这里相当于 “逍 遥”一义。 用“逍遥”写水草, 用拟人的手法写康河的水草随微波起伏飘荡的状 态, 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 词,用来写水草,又更显生动、形象。同时我们可以理解为“招手摇摆”,水草 仿佛在招手致意,打招呼,挽留诗人,显得生动、形象。
“油油”是光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 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 “招摇” 的河水:微风轻拂, 水波轻涌, 水质清澈, 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 自在安闲。 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在这样诗情画意中,诗人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说明康桥已经在诗 人的心里扎下了根,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热烈的爱恋。
(4)清潭虹影图
1)潭水: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杰出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拜伦就在这里绽 放理想。年轻的徐志摩也就在这里成为拜伦思想的追随者和崇拜者。
诗人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 潭水粼波闪闪, 在灿烂的晚霞的映照下, 潭水一片金碧辉煌, 就像是头顶上的彩虹; 被浮藻揉碎之后, 给人一种捉摸不定 的梦幻感,变成了“彩虹似的梦”。
美好的梦容易破碎, 而彩虹虽然美丽, 却也容易消逝。 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 康桥的生活、 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 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 这样 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 要静静地呵护, 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 这样的康桥当然不 愿离开。
(“彩”是“多种颜色”的意思。“虹”字中的“工”表示“人工”,引申 指“规整彩虹”;“虫”指“龙”;“虫”与“工”结合起来表示“龙吸水”。 彩虹在民间俗称“杠吃水”“龙吸水”,以前的人们认为彩虹会吸干当处的水, 所以人们在彩虹来临的时候敲击锅、碗等来“吓走”彩虹。)(云南昆明、西澳 大利亚州)
这清泉暗喻诗人的青春, 是诗人的梦想与追求, 也沉浸着他康桥生活的美好 回忆。
(5)撑篙寻梦图,夏虫沉默图。
1)诗人为什么要“放歌”?但最终诗人“放歌”了吗?是什么使得诗人的 情感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放歌” 就是放声歌唱, 因为诗人泛舟寻梦, 觅得了 “一船星辉” 般的回忆, 眼前的美景和内心的欢喜幻化成梦一般的境界, 达到了喜悦的极点, 禁不住想要 放歌。
没有, 作者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 而且是悄悄的离去, 他的那种无 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是离别之情,让昔日车水马龙、夏虫鸣叫的康桥也沉 默了。而“我”更不愿惊扰心爱的康桥,只能默默感伤,悄悄作别。诗人用 欲放 即敛 的方法,突现了全诗赞颂的“宁静美”,并由景的宁静转为情的宁静,使诗 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 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 浓缩成了 古诗中独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6)作别云彩图
我们中国有很多人,因为喜欢某地,或者刻上“ XXX ,到此一游。”或者摘 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 表现了什么?
明确:表现作者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 突出作者的洒脱和飘逸。 从作 别到不带走, 一步一步产生一种离别的美。 不像其他的离别诗那样依依不舍, 那 样的沉重。
(“陈志成”这个名字,以红色漆料涂鸦的方式,出现在房山怪石山景区的 十余处景观石上 )
下面我们通过这样的一幅图来对我们所讲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
3、刚刚我们对 7幅图做了赏析,我们下面来总结下本首诗歌所营造出来的 意境和抒发的情感。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 而选取云彩, 金柳, 柔波, 青荇, 青草, 星辉等自然景物, 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 营造出了宁静、清新、飘逸的氛围。同时,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抒发了对康桥 的无限欣喜和眷念之情。
五、三轮诵读,知人论世
为什么徐志摩对康桥有着无限的欣喜和眷念之情?
1、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康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徐志摩远涉重洋,从美国到 英国剑桥大学学习。 在这里, 他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 贮满诗意的新生活。 他曾动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 康河, 我敢 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
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 和“康桥理想”;
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音。 在那里, 他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 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 位大师的影响。
在那里,他与英国伟大的哲学家罗素、文学家狄更斯结为挚友。
所以说, 正是康河的水, 开启了诗人的性灵, 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 的天命。徐志摩是发自心底地喜欢着康桥,眷恋着康桥。
康桥的生活使得徐志摩成为了一名纯理想主义者,追求“爱、美、自由” , 在剑桥留学期间, 积极追求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 追求在中国建立英国似的资产 阶级民主政治的理想。但事与愿违,当时的中国,列强割据,军阀混战,百姓涂 炭,社会现实如此残酷,不可能实现他的理想,他苦闷彷徨。
康桥夕阳中的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及彩虹,正如诗人自 由的理想王国,它给了诗人欣慰、兴奋。当回到祖国,残酷的现实使他不得不与 理想王国做深情告别。
(谈起剑桥大学的诞生,不能不提及牛津大学。公元 1209年,牛津大学 的一名学生在练习射箭时误杀了镇上的一名妇女。 这意外事件随即酿成了牛津学 生与居民之间的一场流血冲突。 愤怒的居民把牛津大学的数名教授和学生抓起来, 进行严刑拷打, 其中有 3名学生被残忍地吊死。 暴力事件发生后, 牛津大学人心
惶惶,部分学生、学者悄悄收拾起行装,逃离牛津,来到位于一片辽阔的沼泽地 边缘的小镇—剑桥,安顿下来。
剑桥大学流传着不少关于学生恶作剧的故事。比较明显的是三一学院正门 上方国王亨利八世的那幅雕像。令人捧腹的是 ,威严的国王左手托着一个象征 王位、顶上带有十字架的金色圆球,右手却举着一根椅子腿。据说,本来亨利八 世右手中握的是一根象征王权的金色节杖。 雕像竣工不久, 不知是哪些玩恶作剧 的学生,悄悄地爬上去,把节杖抽出来,用现在的这根椅子腿取而代之。奇怪的 是,几百年来,竟然没有任何人去管它。剑桥人不仅听其自然,而且还津津乐道 地不断向新生和游人介绍这个“精彩”的故事。
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在三一学院读本科期间, 也喜欢恶作剧。 三一学院 的大庭当中,有一个喷泉池。拜伦常常不顾禁令,偷偷地跑到那儿游泳。学院规 定学生不准养狗,他便买了一只熊,放到塔楼左边的屋顶室里喂养。 ) 2) 离婚与失恋的影响。
他在伦敦大学读书时,认识了 16岁的林徽因,在当时被称为
浪漫的他认为林徽因是“爱、美、自由”的化身,虽然张幼仪很好,但是 没有浪漫气质。 他说:
六、五轮诵读,吟咏诗韵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1、 建筑美 (形式) , 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字数相近, 错落排列。 《再别康桥》 共七节, 每节两句, 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 无论从排列上, 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2、音乐美
A 押韵:来,彩;娘,漾;摇,草;虹,梦;箫,桥;来,彩 。
B 音节和谐 , 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 首节和末节, 语意相似, 节奏相同, 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 3、绘画美
诗的语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
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
巧用动词,流动的画面美:
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
《再别康桥》是 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 夜曲, 诗人的自由天性、 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 具一格诗境之美。
八、拓展阅读
《偶然》 、 《沙扬娜拉》
诗人以日常用语 “ 再见 ” 为题,巧妙地捕捉了生活中最常见的镜头,极为生动地写出了 一瞬问的感受。日本女郎与朋友告别时,娇羞答答,含情脉脉的神态,低头鞠躬、优美动人 的冈姿, 都得到了十分真切的表现。 诗人把妙龄少女低头道别的羞怯姿态, 比作一朵在凉风 中摇曳多姿的水莲花。以花喻人,并不新鲜, 但在这里, 水莲花洁白素雅的形象同美丽纯真 的少女形象,相互映衬,给人以美感。
它以长短相间的诗句(第一、三、五行短旬,二、四行长句) ,平仄搭配的音节,把一 种普通的离别之情,表现得细致入微。第一、二句节奏轻微起伏;第三、四句 “ 珍重 ” 一词反 复运用,并且对立而又统一地创造出 “ 蜜甜的忧愁 ” ,体贴入微,缠绵悱侧;第五句是日本女 郎语言的直录,令人有如闻其声之感。
作文八:《再别康桥》3500字再别康桥
各位老师好! 我是考生王雪竹。 我报考的资格种类是高级中学的语文教师。 我的说课题 目是我国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说 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塑造形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