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计委纪检组长李鲁军丨我为什么用英文写小说

[转载]李鲁丨我是怎样培养写作能力的(1)——如何找到看书时间,养成写作习惯
本文根据李鲁在美国天目讲坛第65期讲座录音整理而成。
时间:2016年9月24日
编辑:Jane Li
嘉宾介绍:李鲁,19岁,目前就读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和应用数学双专业。16岁出版中文长篇小说《我去 中学》,19岁出版英文长篇小说Salvation(《救赎》)。现为《北京晚报》专栏作者。
讲座分成两个部分发表。以下是第一部分~~
中文写作和英文写作本质上相同
各位家长们,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李鲁,今年在伯克利读大三,学的是经济学和应用数学双专业。我十六岁高三的时候,出版第一本中文长篇小说《我去
&中学》。十九岁的时候,也就是今年6月,出版了我的第二本小说,这本小说是英文写的,英文名,中文叫《救赎》。
首先我想感谢天目讲坛提供这个机会,让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我在写作方面的见解。也感谢各位家长今天周六晚上抽出时间听我分享,同时也感谢国内家长,我知道这个讲座是在国内同时直播,感谢北京和深圳的家长也来听。
我今天讲座的主题是,我自己的写作能力是怎么培养出来的,以及孩子们的写作能力和写作习惯应该怎么培养。
首先,中文写作和英文写作,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我们谈论一篇文章写得好不好,真正谈论的不是在于它的辞藻用得丰不丰富,或者说它的形式有多么新颖,我们谈论的是本质上这篇文章讲得有没有深度,有没有哲理,有没有趣味,有没有意思。所以我今天的分享,针对的是写作本身,而不是中文写作和英文写作有什么区别。&我今天不会刻意去谈怎么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或怎么养成学英语的能力,我主要谈的是怎么提高写作的能力。中文写作和英文写作本质上是一样的,中文写作能力提高了,英文写作能力也会同时提高,对于怎么提高写作这一项能力,我不会把中文写作和英文写作分开谈,我想先跟家长们说明一下。
如何培养写作兴趣
首先我想谈一下怎么培养写作兴趣的问题。很多时候,家长问我或我父母怎么培养他们孩子的写作兴趣,好像他们孩子对写作一点都不感兴趣,于是很困扰。
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我自己觉得,所谓兴趣,有时候是源于自身的,好比有的人可能天生就喜欢写东西,有的人天生就喜欢打球,有的人天生喜欢研究电脑。但有的时候呢,兴趣是能培养出来的,是可以在生活中慢慢激发或启发出来的。这个兴趣,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而且人的性格也不一样,有的人更感性,有的人更理性,有的人更敏感一些,有的人更迟钝些,对于写作这件特殊的事情而言,我觉得更感性一点的人,或者说情感更敏感些的人,会更快速有效地培养出这种兴趣。
不管什么样的人,当你对生活有所感悟有所想法,或者说有情绪的时候,写作都是很好的一个发泄或者表达的渠道,即使你的孩子是一个很理性的人,比如他相对于看书啊,思考一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啊,他更喜欢去研究科学,但他肯定在生活中也会有自己的想法、情绪或者某种情感,当这种时刻到来的时候,写作就是一个很好的表达途径。
比如我自己,我觉得我是更偏向于感性的一个人,我平时生活中会有很多很多的想法,很多很多的感悟或者情绪,我就觉得写作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与途径去表达,去宣泄,去分享这些想法及情绪。久而久之,如果你开始发现写作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就会慢慢形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依赖,如果不把心里的想法写出来就会觉得很憋屈。就好比当你觉得心里不痛快了,想找人倾诉一样,有想法之后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把它写出来。
所谓兴趣都是从习惯转变过来的,没有人突然就对一件事情产生兴趣,突然就非常非常想做这件事情了,都是慢慢形成习惯,然后就发现自己离不开了,不做这件事情都觉得不正常不舒服。所以我觉得关于写作兴趣的培养,更关键在于写作习惯的培养,当你慢慢形成习惯之后,就会发现自己好像对写作有兴趣了,以后如果过一段时间不写,就会觉得不舒服,好像心中有很多情绪没有宣泄出去,就这种感觉。
当你的这种习惯转变为兴趣之后,你的主动性就会提高,你就可能不再把写作当成是一种任务。在你的兴趣培养起来之前,需要强迫自己每隔一段时间去写些东西,但是当你兴趣产生以后,你会反而很积极地想去写,写作对你产生的愉悦感,会大于对你产生的负担,就相当于形成了一个正向的循环,就会越来越想写,越写越觉得自己更快乐更充实。这种良性循环所直接带来的就是你写作能力上的提高。很简单的一个道理,熟能生巧,你写得越多,你写作的技巧也就越来越熟练,写作的风格包括能多变的形式也就越来越丰富,你的整体写作能力和水平都会得到一个质的飞跃,随着你写作量的提高。
如何培养写作习惯
那么写作习惯应该怎么养成?就拿我自己做例子吧,在我形成写作习惯的过程中,写日记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我是从初一开始写日记的,到现在我大三,这中间也过了大概七八年了,没有停过,每天都会写。到现在比较忙的时候,不一定每天写,但是至少两三天会写一次,把发生的事情记下来,就这么简单,但是这件事情我坚持做了七八年,中间没有停过。
起初的时候也是强迫自己每天去写,努力地去回忆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类似于列表,但不是第一件、第二件、第三件那样,是用文字串联起来。到后来就慢慢觉得越写越有意思。比如我今天被老师骂了,刚发生这件事情的时候,我很生气,很愤怒,但到了晚上我写日记的时候,我把这件事用文字方式叙述一遍,一边叙述我得一边回忆,这个回忆的过程,就可能使我自己对这件事情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一开始被老师骂的时候,我觉得特别气愤,觉得肯定都是老师的错,等到晚上我再叙述一遍的时候,我就可能会意识到是不是自己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也有处理得不合适的地方。
写日记,或者广义点来说,写作,能帮助你对一些事情在一段时间之后有不一样的看法,不一样的见解,就像是在反省自己。久而久之我就对写日记形成习惯了,通过写日记回顾我这一天经历过的事情,把它们在我脑子里面过一遍。如果不写日记,今天我只过了一遍,写日记就让我今天过了两遍,这就像看电影,回顾一遍,让自己觉得很充实很踏实。然后,我就慢慢对这种感觉产生了依赖,产生依赖感之后就慢慢形成了习惯。
说这个的目的不是让各位家长都告诉自己的孩子去写日记,我的主要目的在于告诉大家,写作这件事,如果你坚持去做,认真去写,每隔一段时间都写一点,你总会从中发现乐趣。一旦发现乐趣之后,就会愿意去做这件事情,不像一开始那样强迫去做这件事,然后久而久之就形成习惯,形成习惯之后,慢慢地就产生了兴趣,写作兴趣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
写作和阅读习惯的相关性
下面我想谈一下写作习惯和阅读习惯的相关性。人的大脑就好比一个工厂,阅读进来的东西好像就是材料,写作就像是把材料做成产品输出去,阅读是一个输入的过程,写作是一个输出的过程,这两者是密切相关的,谁都离不开谁。你读一本书,你所学到的知识存在你脑袋里了,然后写作,就相当于把你学到的这些知识付诸于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你又再更深层次地学习一遍这些知识。所以说,阅读习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写作习惯,你读的书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写作的风格。
我最开始读的小说,除去小时候那种看着玩儿的书,正经的小说,是巴尔扎克的《高老头》,还有托尔斯泰的,这些名著都是偏现实风格。我现在写书的风格也大概是这样,我从来不会去写科幻的、魔幻的、修仙的那种网络小说,我从来没有写过,以后我也不会去写,我的风格就是很现实,可能也不是那么现代。
所以说,看什么样的书,对于你写作兴趣的培养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都起到很决定性的作用。我个人觉得,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人一辈子能读的书也是有限的,在这个有限的时间内,应该尽量去读名著,就是经过时间沉淀的那些书。因为这些书经过了历史的沉淀,是最有分量,最有含金量,最有价值,最应该去读的,也是对我们写作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最有帮助的,最有效益的。
当然退一步讲,不同人看书的目的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人看书就是为了找点乐子,就是为了好玩,为了消遣。&但是对我自己而言,包括对于很多家长和孩子而言,阅读的目的更在于学习知识,&更在于培养自己的修养,更在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咱们的时间都有限,所以不要把太多的时间花在一些所谓的口水书,比如网络小说啊言情小说或者侦探小说这种书上,这种书你看了可能会觉得一时爽,但是它真正对于你写作能力的培养并不大。
我现在身边的有些同学,包括高中的很多同学,都喜欢看些网络小说,什么魔幻主题的,修仙主题的,看的时候觉得很好玩很有意思,看完之后就忘了,就不再去想了。我更愿意把时间花在看一些名著上面。可能我看名著,看的时候并没有觉得那么有意思,可能还觉得难懂,但是呢,就是因为这种难懂,我在看完以后会去思考它。这个作者他在一百多年前两百多年前写书的时候,他是想表达什么意思?他是想描绘社会的一种什么样的情况?我会不由自主地去想这些问题,这个思考的过程,不仅对你的写作能力,还有逻辑能力,批判性地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说,大家一定要去看名著,看那些经过很多代人大浪淘沙,现在还为人们所熟知的书,&像巴尔扎克啊托尔斯泰啊,像卡夫卡、雨果,这些经典的文学巨匠的书,要看这样的书。
如何找到看书的时间
经常有人抱怨说没有时间看书,因为大家确实都很忙,学生要忙学习,大人要忙工作,哪有时间去看书!很多人都在抱怨,好像看书是在浪费时间。所以我想说一下应该怎么样分配时间来看书,特别是看名著。因为名著一般都比较长,可能书买来就看着那么厚,就感觉很吓人,感觉没有时间没有勇气去看这个书,好像都能预见自己可能看了50页就不想看了,看不下去了。
我觉得,看书和写作一样,都是积少成多的过程。其实我们生活中有特别多零散的时间,碎片的时间。比如说,你去饭店吃饭,点完菜之后要等菜,可能就有半个小时时间;你在公交车站等车,等地铁,等出租车,都会有一段不知道应该用来做什么的时间,一般人就掏出手机来刷刷微信,刷刷朋友圈,看看微博,时间就过去了。那么为什么不把这些零散的时间利用起来看书呢?你想想,如果你把这些时间用在刷朋友圈刷微博上面,也就是知道了别人在干什么,知道了朋友今天去爬山了,或者吃了什么好吃的,你也就是知道了这些事情。但是知道了这些事情,对于你又有什么真正的帮助呢?相比起来,看书就是一种纯粹的学习,你会真真正正地学习到知识,或者说你会让自己大脑运转起来,去思考些问题,而不是被动接受一些东西,知道别人干什么。
现在智能手机这么发达,手机上十个人有九个基本都有阅读软件,有的人还会有像kindle这种电子书。如果是以前,用零碎时间阅读,可能意味着你平时身边要带着一本厚厚重重的书,很占空间,但现在你并不需要真正带一本书,你把手机带着就可以阅读,而手机你不管怎样都是会带的,这对阅读带来很大的便利性。所以说,真正阻碍我们去阅读的并不是方不方便,可能有时候你就是愿意偷懒,不愿意去把这个时间用在读书上面。
记得我在高二升高三那个暑假,我在学校补习SAT,一个暑假都在学校待着,平时除了上课做作业就没什么别的事情了。因为我是住宿,中午晚上都得待在学校,比较无聊。我就在手机上下载了一本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之前没看过,听说过这本书,有点感兴趣,就下载了,就每天看那么一点。一开始也是觉得反正没事,不如看点书。但到后来就越看越有意思,就会想去看,有时候甚至连上课都会想着这件事儿。那个暑假过完之后,我就把这本书看完了。
我就觉得这是很有成就感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在别人把零碎时间花在各种各样的社交软件、电子游戏上的时候,我把这些时间聚集到一起,利用起来,看完了一本书,我就觉得很有成就感。而且它确实也让我学到很多,毕竟人家也是著名作家,这本书也是很有名,看完这么一本书之后,你或多或少都会学习到一些东西,肯定要比把这些零碎的时间浪费在社交网络,浪费在游戏上要有价值得多。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我也留在学校上暑期课,功课没有那么重。我心想闲着也是闲着,不如看看书,我就在苹果的iBooks上找,找到一本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找的是原著,还不用花钱,免费的就下载到手机上看。一开始看觉得特别难懂,因为本来就是英文原著,再就是这本书有个特点,语言是诗一样的,特别像诗,一开始就觉得挺难懂的,但我还是坚持看了。这本书在我手机上显示一共有2500多页,这个就很吓人。但因为已经下决心要看这本书,我就坚持去看。看到后来就慢慢觉得,这种诗的语言,我尝试去理解也挺有意思,因为之前没有看过这样的书,连中文的类似书我也没有看过,有种新奇感,我就想尝试去理解。慢慢地现在我已经看了七八百页,相当于看了1/3了,我觉得挺有成就感的,因为过了一个暑假,我把一本名著看完了1/3。我看这样一本英文名著对于我英文写作的提高肯定有帮助,相比于暑假我上完课了回家就打游戏,看书还是很有意义。现在虽然还剩2/3,还剩很多,但是我觉得平时我吃饭点菜的时候就看个十来页,过一段时间也会看挺多。
总之我想跟大家说,写作阅读就是积少成多,一定要把零散的时间利用起来,不要小看这个碎片时间,&积少成多,就慢慢看完一本书了。然后一本接一本,久而久之你就比别人多看很多书。
看书的目的
再有一点,我想讲一下,虽然咱们看书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当然还包括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但是看书的时候不要太刻意地把你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在捕捉原书作者的写作技巧上面。打个比方,不要看到一个很好的句子就把它划下来,把它背下来,下次写作的时候我要把它用上,不要有刻意的这种行为。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了作者的写作技巧上面,很多时候就会忽略掉这个作者文字背后的思想,它的这种深度,对这些东西的思考就会减少。作者文章想表达的思想,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去从这本书中汲取的,而不是它表面的那些技巧或词藻。我们真正要关注的是文字内部,就像一座冰山一样,这个冰山上面露出了一个小角,我们应该关注的不是这一个小角,而是藏在海面下的那一大部分,那些真正的思想。这个很难去描述去解释,但我还是想讲一下。我觉得看书的时候,要用心地去体会作者文字背后的思想。有时候你看完一段文字之后,让你说它想表达什么,你说不清楚,但是如果你用心去感受,你是能够感受得到的。就是说某一个瞬间,它让你觉得感动,真要让你说它为什么让你感动,你可能并讲不清楚,但是这种感觉在你心中存在,所以就一定要捕捉到你感动的那个瞬间,然后在你看完书之后不断地去回味,不断地去回想这种感觉。
就好比有的时候我看完一本书了,或者我看完一本书的某一个章节了,我觉得特别有感触,我就能坐在那儿,好像什么都不干,想上两三个小时,就是不断去回味这本书。虽然我可能看上去什么都没做,其实是在回想在回味我刚刚看到的那些东西。这是我觉得正确的阅读方式,而不是把我觉得好的词汇句子全部都摘抄出来,抄在一个本子上,然后去读这些句子,去试图记忆那些词汇,下次把它用在我的文章里。我觉得这不是正确的阅读方式,如果这样的话,你就只把你的全部注意力放在文字表面上,没有深入到书里。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虽然看上去他的词汇很丰富,你让他说成语,他能说出来恨不得一百个,写句子写出来很有诗情画意,但是真正让他写文章或者写故事,写出来却没有味道,打动不了人。而有的人写东西虽然语言很朴素,却很能打动人心,很贴近人真正的生活,我觉得这个就是源于人的阅读习惯的差别,就是有的人他只把注意力放在文字本身上,有的人却能看到文字后面隐藏着的东西。总的来说,就是阅读习惯很重要,能直接影响到你写作的风格。
(未完待续)
敬请关注下期:李鲁分享他的阅读习惯和写作心得
李鲁新作:《救赎》电子版的购买链接: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李鲁丨我是怎样培养写作能力的(1)——如何找到看书时间,养成写作习惯
本文根据李鲁在美国天目讲坛第65期讲座录音整理而成。
时间:2016年9月24日
编辑:Jane Li
嘉宾介绍:李鲁,19岁,目前就读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和应用数学双专业。16岁出版中文长篇小说《我去 中学》,19岁出版英文长篇小说Salvation(《救赎》)。现为《北京晚报》专栏作者。
讲座分成两个部分发表。以下是第一部分~~
中文写作和英文写作本质上相同
各位家长们,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李鲁,今年在伯克利读大三,学的是经济学和应用数学双专业。我十六岁高三的时候,出版第一本中文长篇小说《我去
&中学》。十九岁的时候,也就是今年6月,出版了我的第二本小说,这本小说是英文写的,英文名,中文叫《救赎》。
首先我想感谢天目讲坛提供这个机会,让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我在写作方面的见解。也感谢各位家长今天周六晚上抽出时间听我分享,同时也感谢国内家长,我知道这个讲座是在国内同时直播,感谢北京和深圳的家长也来听。
我今天讲座的主题是,我自己的写作能力是怎么培养出来的,以及孩子们的写作能力和写作习惯应该怎么培养。
首先,中文写作和英文写作,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我们谈论一篇文章写得好不好,真正谈论的不是在于它的辞藻用得丰不丰富,或者说它的形式有多么新颖,我们谈论的是本质上这篇文章讲得有没有深度,有没有哲理,有没有趣味,有没有意思。所以我今天的分享,针对的是写作本身,而不是中文写作和英文写作有什么区别。&我今天不会刻意去谈怎么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或怎么养成学英语的能力,我主要谈的是怎么提高写作的能力。中文写作和英文写作本质上是一样的,中文写作能力提高了,英文写作能力也会同时提高,对于怎么提高写作这一项能力,我不会把中文写作和英文写作分开谈,我想先跟家长们说明一下。
如何培养写作兴趣
首先我想谈一下怎么培养写作兴趣的问题。很多时候,家长问我或我父母怎么培养他们孩子的写作兴趣,好像他们孩子对写作一点都不感兴趣,于是很困扰。
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我自己觉得,所谓兴趣,有时候是源于自身的,好比有的人可能天生就喜欢写东西,有的人天生就喜欢打球,有的人天生喜欢研究电脑。但有的时候呢,兴趣是能培养出来的,是可以在生活中慢慢激发或启发出来的。这个兴趣,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而且人的性格也不一样,有的人更感性,有的人更理性,有的人更敏感一些,有的人更迟钝些,对于写作这件特殊的事情而言,我觉得更感性一点的人,或者说情感更敏感些的人,会更快速有效地培养出这种兴趣。
不管什么样的人,当你对生活有所感悟有所想法,或者说有情绪的时候,写作都是很好的一个发泄或者表达的渠道,即使你的孩子是一个很理性的人,比如他相对于看书啊,思考一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啊,他更喜欢去研究科学,但他肯定在生活中也会有自己的想法、情绪或者某种情感,当这种时刻到来的时候,写作就是一个很好的表达途径。
比如我自己,我觉得我是更偏向于感性的一个人,我平时生活中会有很多很多的想法,很多很多的感悟或者情绪,我就觉得写作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与途径去表达,去宣泄,去分享这些想法及情绪。久而久之,如果你开始发现写作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就会慢慢形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依赖,如果不把心里的想法写出来就会觉得很憋屈。就好比当你觉得心里不痛快了,想找人倾诉一样,有想法之后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把它写出来。
所谓兴趣都是从习惯转变过来的,没有人突然就对一件事情产生兴趣,突然就非常非常想做这件事情了,都是慢慢形成习惯,然后就发现自己离不开了,不做这件事情都觉得不正常不舒服。所以我觉得关于写作兴趣的培养,更关键在于写作习惯的培养,当你慢慢形成习惯之后,就会发现自己好像对写作有兴趣了,以后如果过一段时间不写,就会觉得不舒服,好像心中有很多情绪没有宣泄出去,就这种感觉。
当你的这种习惯转变为兴趣之后,你的主动性就会提高,你就可能不再把写作当成是一种任务。在你的兴趣培养起来之前,需要强迫自己每隔一段时间去写些东西,但是当你兴趣产生以后,你会反而很积极地想去写,写作对你产生的愉悦感,会大于对你产生的负担,就相当于形成了一个正向的循环,就会越来越想写,越写越觉得自己更快乐更充实。这种良性循环所直接带来的就是你写作能力上的提高。很简单的一个道理,熟能生巧,你写得越多,你写作的技巧也就越来越熟练,写作的风格包括能多变的形式也就越来越丰富,你的整体写作能力和水平都会得到一个质的飞跃,随着你写作量的提高。
如何培养写作习惯
那么写作习惯应该怎么养成?就拿我自己做例子吧,在我形成写作习惯的过程中,写日记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我是从初一开始写日记的,到现在我大三,这中间也过了大概七八年了,没有停过,每天都会写。到现在比较忙的时候,不一定每天写,但是至少两三天会写一次,把发生的事情记下来,就这么简单,但是这件事情我坚持做了七八年,中间没有停过。
起初的时候也是强迫自己每天去写,努力地去回忆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类似于列表,但不是第一件、第二件、第三件那样,是用文字串联起来。到后来就慢慢觉得越写越有意思。比如我今天被老师骂了,刚发生这件事情的时候,我很生气,很愤怒,但到了晚上我写日记的时候,我把这件事用文字方式叙述一遍,一边叙述我得一边回忆,这个回忆的过程,就可能使我自己对这件事情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一开始被老师骂的时候,我觉得特别气愤,觉得肯定都是老师的错,等到晚上我再叙述一遍的时候,我就可能会意识到是不是自己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也有处理得不合适的地方。
写日记,或者广义点来说,写作,能帮助你对一些事情在一段时间之后有不一样的看法,不一样的见解,就像是在反省自己。久而久之我就对写日记形成习惯了,通过写日记回顾我这一天经历过的事情,把它们在我脑子里面过一遍。如果不写日记,今天我只过了一遍,写日记就让我今天过了两遍,这就像看电影,回顾一遍,让自己觉得很充实很踏实。然后,我就慢慢对这种感觉产生了依赖,产生依赖感之后就慢慢形成了习惯。
说这个的目的不是让各位家长都告诉自己的孩子去写日记,我的主要目的在于告诉大家,写作这件事,如果你坚持去做,认真去写,每隔一段时间都写一点,你总会从中发现乐趣。一旦发现乐趣之后,就会愿意去做这件事情,不像一开始那样强迫去做这件事,然后久而久之就形成习惯,形成习惯之后,慢慢地就产生了兴趣,写作兴趣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
写作和阅读习惯的相关性
下面我想谈一下写作习惯和阅读习惯的相关性。人的大脑就好比一个工厂,阅读进来的东西好像就是材料,写作就像是把材料做成产品输出去,阅读是一个输入的过程,写作是一个输出的过程,这两者是密切相关的,谁都离不开谁。你读一本书,你所学到的知识存在你脑袋里了,然后写作,就相当于把你学到的这些知识付诸于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你又再更深层次地学习一遍这些知识。所以说,阅读习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写作习惯,你读的书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写作的风格。
我最开始读的小说,除去小时候那种看着玩儿的书,正经的小说,是巴尔扎克的《高老头》,还有托尔斯泰的,这些名著都是偏现实风格。我现在写书的风格也大概是这样,我从来不会去写科幻的、魔幻的、修仙的那种网络小说,我从来没有写过,以后我也不会去写,我的风格就是很现实,可能也不是那么现代。
所以说,看什么样的书,对于你写作兴趣的培养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都起到很决定性的作用。我个人觉得,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人一辈子能读的书也是有限的,在这个有限的时间内,应该尽量去读名著,就是经过时间沉淀的那些书。因为这些书经过了历史的沉淀,是最有分量,最有含金量,最有价值,最应该去读的,也是对我们写作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最有帮助的,最有效益的。
当然退一步讲,不同人看书的目的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人看书就是为了找点乐子,就是为了好玩,为了消遣。&但是对我自己而言,包括对于很多家长和孩子而言,阅读的目的更在于学习知识,&更在于培养自己的修养,更在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咱们的时间都有限,所以不要把太多的时间花在一些所谓的口水书,比如网络小说啊言情小说或者侦探小说这种书上,这种书你看了可能会觉得一时爽,但是它真正对于你写作能力的培养并不大。
我现在身边的有些同学,包括高中的很多同学,都喜欢看些网络小说,什么魔幻主题的,修仙主题的,看的时候觉得很好玩很有意思,看完之后就忘了,就不再去想了。我更愿意把时间花在看一些名著上面。可能我看名著,看的时候并没有觉得那么有意思,可能还觉得难懂,但是呢,就是因为这种难懂,我在看完以后会去思考它。这个作者他在一百多年前两百多年前写书的时候,他是想表达什么意思?他是想描绘社会的一种什么样的情况?我会不由自主地去想这些问题,这个思考的过程,不仅对你的写作能力,还有逻辑能力,批判性地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说,大家一定要去看名著,看那些经过很多代人大浪淘沙,现在还为人们所熟知的书,&像巴尔扎克啊托尔斯泰啊,像卡夫卡、雨果,这些经典的文学巨匠的书,要看这样的书。
如何找到看书的时间
经常有人抱怨说没有时间看书,因为大家确实都很忙,学生要忙学习,大人要忙工作,哪有时间去看书!很多人都在抱怨,好像看书是在浪费时间。所以我想说一下应该怎么样分配时间来看书,特别是看名著。因为名著一般都比较长,可能书买来就看着那么厚,就感觉很吓人,感觉没有时间没有勇气去看这个书,好像都能预见自己可能看了50页就不想看了,看不下去了。
我觉得,看书和写作一样,都是积少成多的过程。其实我们生活中有特别多零散的时间,碎片的时间。比如说,你去饭店吃饭,点完菜之后要等菜,可能就有半个小时时间;你在公交车站等车,等地铁,等出租车,都会有一段不知道应该用来做什么的时间,一般人就掏出手机来刷刷微信,刷刷朋友圈,看看微博,时间就过去了。那么为什么不把这些零散的时间利用起来看书呢?你想想,如果你把这些时间用在刷朋友圈刷微博上面,也就是知道了别人在干什么,知道了朋友今天去爬山了,或者吃了什么好吃的,你也就是知道了这些事情。但是知道了这些事情,对于你又有什么真正的帮助呢?相比起来,看书就是一种纯粹的学习,你会真真正正地学习到知识,或者说你会让自己大脑运转起来,去思考些问题,而不是被动接受一些东西,知道别人干什么。
现在智能手机这么发达,手机上十个人有九个基本都有阅读软件,有的人还会有像kindle这种电子书。如果是以前,用零碎时间阅读,可能意味着你平时身边要带着一本厚厚重重的书,很占空间,但现在你并不需要真正带一本书,你把手机带着就可以阅读,而手机你不管怎样都是会带的,这对阅读带来很大的便利性。所以说,真正阻碍我们去阅读的并不是方不方便,可能有时候你就是愿意偷懒,不愿意去把这个时间用在读书上面。
记得我在高二升高三那个暑假,我在学校补习SAT,一个暑假都在学校待着,平时除了上课做作业就没什么别的事情了。因为我是住宿,中午晚上都得待在学校,比较无聊。我就在手机上下载了一本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之前没看过,听说过这本书,有点感兴趣,就下载了,就每天看那么一点。一开始也是觉得反正没事,不如看点书。但到后来就越看越有意思,就会想去看,有时候甚至连上课都会想着这件事儿。那个暑假过完之后,我就把这本书看完了。
我就觉得这是很有成就感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在别人把零碎时间花在各种各样的社交软件、电子游戏上的时候,我把这些时间聚集到一起,利用起来,看完了一本书,我就觉得很有成就感。而且它确实也让我学到很多,毕竟人家也是著名作家,这本书也是很有名,看完这么一本书之后,你或多或少都会学习到一些东西,肯定要比把这些零碎的时间浪费在社交网络,浪费在游戏上要有价值得多。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我也留在学校上暑期课,功课没有那么重。我心想闲着也是闲着,不如看看书,我就在苹果的iBooks上找,找到一本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找的是原著,还不用花钱,免费的就下载到手机上看。一开始看觉得特别难懂,因为本来就是英文原著,再就是这本书有个特点,语言是诗一样的,特别像诗,一开始就觉得挺难懂的,但我还是坚持看了。这本书在我手机上显示一共有2500多页,这个就很吓人。但因为已经下决心要看这本书,我就坚持去看。看到后来就慢慢觉得,这种诗的语言,我尝试去理解也挺有意思,因为之前没有看过这样的书,连中文的类似书我也没有看过,有种新奇感,我就想尝试去理解。慢慢地现在我已经看了七八百页,相当于看了1/3了,我觉得挺有成就感的,因为过了一个暑假,我把一本名著看完了1/3。我看这样一本英文名著对于我英文写作的提高肯定有帮助,相比于暑假我上完课了回家就打游戏,看书还是很有意义。现在虽然还剩2/3,还剩很多,但是我觉得平时我吃饭点菜的时候就看个十来页,过一段时间也会看挺多。
总之我想跟大家说,写作阅读就是积少成多,一定要把零散的时间利用起来,不要小看这个碎片时间,&积少成多,就慢慢看完一本书了。然后一本接一本,久而久之你就比别人多看很多书。
看书的目的
再有一点,我想讲一下,虽然咱们看书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当然还包括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但是看书的时候不要太刻意地把你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在捕捉原书作者的写作技巧上面。打个比方,不要看到一个很好的句子就把它划下来,把它背下来,下次写作的时候我要把它用上,不要有刻意的这种行为。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了作者的写作技巧上面,很多时候就会忽略掉这个作者文字背后的思想,它的这种深度,对这些东西的思考就会减少。作者文章想表达的思想,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去从这本书中汲取的,而不是它表面的那些技巧或词藻。我们真正要关注的是文字内部,就像一座冰山一样,这个冰山上面露出了一个小角,我们应该关注的不是这一个小角,而是藏在海面下的那一大部分,那些真正的思想。这个很难去描述去解释,但我还是想讲一下。我觉得看书的时候,要用心地去体会作者文字背后的思想。有时候你看完一段文字之后,让你说它想表达什么,你说不清楚,但是如果你用心去感受,你是能够感受得到的。就是说某一个瞬间,它让你觉得感动,真要让你说它为什么让你感动,你可能并讲不清楚,但是这种感觉在你心中存在,所以就一定要捕捉到你感动的那个瞬间,然后在你看完书之后不断地去回味,不断地去回想这种感觉。
就好比有的时候我看完一本书了,或者我看完一本书的某一个章节了,我觉得特别有感触,我就能坐在那儿,好像什么都不干,想上两三个小时,就是不断去回味这本书。虽然我可能看上去什么都没做,其实是在回想在回味我刚刚看到的那些东西。这是我觉得正确的阅读方式,而不是把我觉得好的词汇句子全部都摘抄出来,抄在一个本子上,然后去读这些句子,去试图记忆那些词汇,下次把它用在我的文章里。我觉得这不是正确的阅读方式,如果这样的话,你就只把你的全部注意力放在文字表面上,没有深入到书里。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虽然看上去他的词汇很丰富,你让他说成语,他能说出来恨不得一百个,写句子写出来很有诗情画意,但是真正让他写文章或者写故事,写出来却没有味道,打动不了人。而有的人写东西虽然语言很朴素,却很能打动人心,很贴近人真正的生活,我觉得这个就是源于人的阅读习惯的差别,就是有的人他只把注意力放在文字本身上,有的人却能看到文字后面隐藏着的东西。总的来说,就是阅读习惯很重要,能直接影响到你写作的风格。
(未完待续)
敬请关注下期:李鲁分享他的阅读习惯和写作心得
李鲁新作:《救赎》电子版的购买链接: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卫计委纪检组长李鲁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