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九制,何以避之不及 避而远之君甚远

汉元帝何以导致西汉衰败
文史天地陈良
[摘要]秦朝急剧灭亡,宦官赵高无疑是罪魁祸首。大唐分崩离析,病根在于宦官与藩镇两股势力。明朝走向衰败,也与宦官专权分不开。史家大都认为:“汉室盛衰,当以宣、元为界。”(吕思勉语)也就是说,宣帝在位及以前,朝政运行较好,处于兴盛状态;自元帝以后,宦官外戚竞相专权,纲纪紊乱,国势衰微。 汉元帝 图片来源于网络汉元帝刘奭为西汉第八任皇帝,系汉宣帝刘询与嫡妻许平君所生之子,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十月即位,在位16年,享年42岁。在人们印象中,导致王朝走向衰败的君主绝非良善,要么昏庸,要么残暴。然而,汉元帝既不是昏君,也不是暴君。《汉书·元帝纪》结尾处有一段赞语:“元帝多材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箫,自度曲,被歌声,分节度,穷极幼眇。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之以政,贡、薛、韦、匡迭为宰相。而上牵制文义,优游不断,孝宣之业衰焉。然宽弘尽下,出于恭俭,号令温雅,有古之风烈。”一、性情柔弱缺乏主见客观地说,汉元帝不失为一位多才多艺、品行不错的好人。但是,好人不一定成为好君。作为君主,汉元帝谈不上优秀,主要是性格与能力问题。史书说他:“柔仁好儒。”其实,这并非弱点,一个君主胸怀宽宏柔软,主张行仁政,偏好重用儒臣,应该是天下人福分。问题是,汉元帝的宽柔最终表现为优柔寡断、软弱可欺,不能驾驭局势,听任宦官专权,败坏纲纪,危害社稷。宣帝临终前,已为元帝安排“三驾马车”辅政,以乐陵侯史高领衔,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为副。史高是宣帝祖母史良娣的侄孙,宣帝幼年时养在史家,与史高关系密切。重用外戚是西汉的政治传统,宣帝也不例外。萧望之、周堪都是元帝的老师,一代名儒。元帝即位后,对两位恩师格外倚重,多次宴见两人,探讨治国方略。萧望之随后双引荐宗室大儒刘更生(成帝时改名刘向)、侍中金敞参与朝政,四位儒臣“同心谋议,劝导上以古制,多所欲匡正;上甚乡纳之。”(《资治通鉴·汉纪二十》)元帝的信任与支持,似乎让萧望之等儒臣看到改弦更张推行仁政的希望。然而,元帝与儒臣相得益彰的好景只是昙花一现。元帝对两位师傅特别信任,儒臣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致使被冷落的史高心理失衡,与萧望之产生嫌隙,权力斗争的阴影随即笼罩着朝廷。史高与宦官里外呼应,议论常坚持遵从故事或惯例,反对萧望之的改革主张。萧望之忧虑外戚放纵、宦官擅权,于是向元帝建议:中书是国家政事之本,应由贤明公正之士掌管,武帝优游饮宴于后庭,任用宦官掌管中书,不合乎国家旧制,且违反“古不近刑人之义”,必须予以纠正。元帝初即位,由于谦让,不敢做出调整,议论久而不决。萧望之提出此动议,却招致宦官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等人嫉恨,于是他们与史、许两姓外戚联手,共同对付萧望之。碰巧有一个叫郑朋的“墙头草”,起初依附并吹捧萧望之,萧望之发现他行为不端,断绝与他来往;郑朋转而投靠外戚许章,扬言萧望之有过失五条、大罪一桩。石显认为时机到了,趁萧望之休假之际让人向元帝上奏,元帝将此事交给弘恭处理。面对弘恭询问,萧望之坦言,外戚当权多有不法之处,之所以弹劾他们,意在匡正朝纲,并非阴谋与离间。为此,弘恭、石显向元帝报告说,萧望之结党营私,多次攻击朝中大臣,企图独揽大权,建议“谒者召致廷尉”(即逮捕入狱)。元帝初即位,不明白召致廷尉为下狱,当即批准了。后来元帝发现不对劲,敦促将萧望之释放并复职。石显从中作梗,萧望之被释放,但革职为民。数月以后,元帝觉得过意不去,下诏封萧望之为关内侯并准备起用他为丞相。萧望之儿子萧伋听说元帝要起用父亲,就上书为父亲之前入狱鸣冤,弘恭、石显便在元帝面前竭力诋毁萧望之,并唆使元帝下达拘捕令。萧望之性情刚直,不能忍受再入狱的羞辱,在家饮鸩自杀。只用两个回合,就将萧望之逼死。萧望之饮鸩自杀,元帝非常震惊,为之痛哭流涕,责怪弘恭、石显等人害死自己的贤傅。师傅含冤身亡,让元帝终生难以释怀,追念不已。此后每年忌日,他都派使者前往萧望之墓地祠祭。尽管他们师生感情颇深,但元帝对萧望之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个事件上,元帝的性格缺点暴露无遗。如果他坚信萧望之贤良忠诚,完全可以使萧免遭小人陷害。可是他耳根软,缺乏主见,容易被宦官左右。两次让萧望之下狱,都是听信小人谗言而草率下诏。第一次是他不知“招致廷尉为下狱”,轻易被宦官忽悠;第二次是在他明知道老师性情刚烈,仍被宦官牵着鼻子走,让老师再次蒙受下狱羞辱。再者,他已然知晓老师清白无辜,却没有惩治逼死老师的幕后推手,只是口头责问弘恭、石显等人,使其“免冠谢”而已,事后对他们宠信如故。如此宽仁,实则是非不分,赏罚不明,使得宦官有恃无恐,日后更为放纵。从萧望之之死,也能看出元帝政治上短视与低能,空怀匡正理想,而缺乏战略眼光与政治谋略。毫无疑问,元帝若要推行新政有所作为,必须将儒臣作为主要依靠力量。毕竟萧望之等儒臣不仅胸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而且具有较高的治理能力与道德修养。而宦官、外戚往往注重自身的权势与利益,既缺乏对天下的担当,又缺乏做人的操守,只要满足一己私欲,哪管死后洪水滔天。元帝居然让宦官逼死萧望之,放逐其他儒臣,无异于自废武功,自断臂膀。尽管他后来起用了不少儒臣,但只有依附宦官的儒臣才得以保全,他们或者与宦官沆瀣一气,或者明哲保身、尸位素餐;而那些不依附宦官的儒臣,不是被坑害致死,就是被挤出朝廷。所以,综观元帝一生,其“好儒”如同叶公好龙,并没有组建以儒臣为枢纽的领导班底,自身虽然躬行恭俭,却让宦官主导朝政,故不能推出一系列善政,更谈不上实行善治。二、倚重宦官威权旁落外戚、儒臣、宦官三种势力角逐,宦官终究成为大赢家。萧望之死后不久,中书令弘恭当年病死,石显继任中书令。此后,中枢权力急剧失衡,向石显一方倾斜。出于对石显的信任及自身健康原因,元帝将朝政全部委托他处理,事无大小,都由他汇报决断。于是石显威权日盛,贵幸倾朝,公卿以下无不畏惧他。石显俨然一言九鼎,“重足一迹”。元帝虽为天子,权柄却握在石显手中,一切听任石显说了算。元帝特别宠信宦官,主要基于一种天真的想法,认为宦官没有家室,不会缔结“外党”。但这是一种错觉,石显之流其实颇擅长“结党”,他不仅与宫廷太监结为“内党”,而且勾结史丹、许嘉等外戚,并拉拢那些见风使舵的匡衡、贡禹、五鹿充宗等儒臣,结为“外党”;内外呼应,兴风作浪,党同伐异。易学大师京房曾提醒元帝不要宠信佞臣,元帝却执迷不悟,依然听任石显专权;京房触怒石显,很快被逐出朝廷,随后又因“非谤政治”而被处死。当然,石显能得到元帝信赖,必然有他过人之处。“(石)显为人巧慧习事,能探得人主微指,内深贼,持诡辩以中伤人,忤恨睚眦,辄被以危法。”(《汉书·佞幸传》)可见,此人颇有能力,聪慧灵巧,熟稔事务,精通法典,善于探知皇上心意。但是,他心理阴暗,狡诈毒辣,报复性强,故而掌权之后,他把心力都用于巩固权势,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元帝“好儒”,石显乐于投其所好。萧望之含冤而死,朝廷内外议论纷纷,石显为了逃避责任,转而向儒士示好,极力向元帝推荐大儒贡禹,让他担任御史大夫。此举,收到一箭三雕的效果,一则迎合元帝意趣,二则讨好天下儒士,三则博得举贤任能的好名声。此后,凡是依附石显的儒士,都会得到重用,官运亨通。如匡衡、五鹿充宗,分别官拜丞相、尚书令。如果不依附或反对石显,即使是元帝亲自选用的,也要被他排除。元帝重新起用周堪,并提拔其学生张猛,石显不是在元帝面前谮毁,就是暗中捣鬼,使元帝无所适从,逐渐疏远两人。周堪后来疾喑,不能言而卒,张猛被逼迫自杀。石显不仅报复心强,而且很有手段。凡得罪过他的,他绝不放过,并且善于走法律程序惩治他人,让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有冤无法诉。他总能在不动声色中置人于死地,既能获得儒士的好感,又能得到皇帝的信任。许多事情,一经他插手,就会弄得真假难辨,似是而非,以致连当事人也摸不着头脑。元帝常被他糊弄,无法明辨是非。石显心知肚明,自己只是狐假虎威,借元帝宠信才得以弄权,如果哪一天失宠,也就失去一切。为此,他不时在元帝面前表现出忠诚,以巩固元帝对自己的信任。有一次,石显借奉命到各官府协调事宜之际,请求元帝说:“臣恐怕回来晚了,宫门已关闭,请准许我以奉诏命为由叫开宫门。”元帝同意了。石显于是故意到半夜才回宫,然后以诏命叫开宫门。后来果然有人上书弹劾石显“矫诏开宫门”。元帝看了奏章,笑着拿给石显看,石显趁机痛哭流涕,说自己承蒙天子厚爱,担当重任,不免引起诸多大臣忌妒,招致无端陷害,为了保全性命,情愿在后宫做扫除杂役。元帝眼看他受了委屈,给予安慰与赏赐,依然对他宠信有加。就这样,石显略施小技,就把宽厚的元帝搞定。尽管石显熟悉法典,精于权术,但缺乏治国理政才能。如此心术不正的人,自然不能造福于国家与民众,却能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成为贪腐的“大老虎”。据史料记载,石显接受赏赐与贿赂的钱财总共超过一万万,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更可怕的是,在这个“大老虎”擅权期间,纲纪紊乱,吏治腐败,欺上罔下,贿赂公行,奸佞得势,正气不畅。王昭君因为不愿出钱行贿,画师便将她丑化,不得不出塞远嫁匈奴;当元帝发现她貌若天仙时,已然悔之晚矣,纵使处死画师,却永远失去第一美人。失去王昭君,虽为一大憾事,倒让元帝顿时惊悟。然而,对于宦官危害国家,他始终未能悟察。司马光在书写这段历史的时候,禁不住感叹:“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悟也。”说白了,元帝太好糊弄,居然让石显玩弄于股掌之上。在帝制时代,大权旁落乃为君之大忌,尤其是想要有所作为的君主,必须善用最高权力施展抱负。所以,意大利著名政论家尼可罗·马基亚维利在《君主论》中指出,君主应懂得权谋,既要有狮子般勇敢,又要有狐狸般狡猾,不能被谄媚者蒙蔽或左右。其实,中国先秦时代法家早就提出类似的观点,可惜汉元帝不懂得为君之道,一味宠信宦官,甘愿大权旁落,自觉或不自觉在为西汉衰败埋下伏笔。三、治乱兴衰何以难免汉元帝去世之后,太子刘骜即位,是为汉成帝。进入成帝时代,石显被逐出朝廷,宦官势力急剧弱化。成帝荒淫奢侈,个人品德远不及元帝,而优柔寡断却过之而无不及。“汉治陵夷,始于元帝,而其大坏则自成帝。”(吕思勉语)究其原因,就是成帝过于倚重外戚,权柄被外戚掌控。太后王政君的八位兄弟(除王曼早逝外)无不位高权重,其中五人居然同日被封侯;王氏子弟分别为卿、大夫、侍中、诸曹,占据要职,遍布朝廷。外戚得势,专横跋扈,骄奢淫逸,政治日益腐败。西汉政权最终难以为继,以致外戚王莽取而代之。经过重新洗牌,政权又落入刘氏手中,东汉王朝得以建立。不过,东汉免不了重复西汉的故事,几位有为君主开创“中兴”局面之后,继任君主又开始重用外戚与宦官,到了桓、灵两帝时期,宦官、外戚两股势力已将国家折腾得千疮百孔,不可避免地土崩瓦解,从而进入战乱频仍的三国时代。直观上看,西汉的衰败始于汉元帝,因为他在位时宦官专权。若要深入思考,就会发现病灶其实源于汉武帝,或者说是汉武帝埋下宦官专权的祸根。汉武帝后期为了强化皇权专制,同时兼顾个人享乐,特地建立中书尚书制度,任用宦官担任中书令,朝位在丞相之上,从而降低丞相地位,削弱丞相职权,进而形成“内廷”与“外朝”,重大事项由“内廷”决策,外朝只是奉旨行事。这样的制度安排显然不合理,但汉武帝是颇有雄才大略的强人,可以收放自如,宦官职权再大,只能牵制丞相,而不能动摇他的权威,如同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后来汉昭帝即位,有强势的霍光执政,也不会出问题;汉宣帝聪慧睿智,刚柔相济,也能掌握大局。而元帝优柔寡断,过于宽厚,重用宦官的问题就不免暴露出来。石显之所以“议论常持故事”,就是秉承武帝时故事或先例,为自己擅权寻找法理依据。同理,汉武帝重用外戚不出问题,宣帝重用外戚也不出问题,而成帝重用外戚就出问题,关键在于汉成帝只是元帝式的常人,而不是武帝式的强人。综观历史,也不能过于责怪汉武帝做出那样的制度安排。毕竟被宦官祸害的王朝不只是西汉、东汉,除了宋朝,汉人所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几乎都葬送于宦官手里。秦朝急剧灭亡,宦官赵高无疑是罪魁祸首。大唐分崩离析,病根在于宦官与藩镇两股势力。明朝走向衰败,也与宦官专权分不开。有意思的是,太祖朱元璋明确立下“宦官不得干政”的禁令,告诫子孙必须遵循。而有明一代,宦官干政最为猖獗,为害最为剧烈。所以,从更深层次反思,宦官干政问题,并不在于宦官本身,而应从根本制度(帝制)找原因。毕竟宦官依附皇帝而存在,并倚仗皇帝而发挥作用。对于古代皇帝而言,稳固自身皇位是其核心利益,为此会有诸多顾忌。重用皇族宗室,担忧他们觊觎皇位;重用士大夫,害怕出现权臣;而宦官是自己身边人,他们没有家室,似乎值得信任。殊不知,宦官这种受过宫刑的特殊群体,人格与心理已然变态,重用他们势必带来更大危害。遗憾的是,这样的故事在帝制时代不断发生,明知前朝因此衰亡,后世君主却仍旧效仿,重蹈覆辙。回头再看汉元帝,既然在他前后都出现过宦官为害问题,那么就不完全是他个人原因。如若国家兴亡仅维系于某一个人,说明这个制度安排有问题。毕竟好的制度安排,即便是常人,也能进行有效治理。而古代帝制,似乎只有明君或强人才能“治”,否则就会“乱”,这充分证明帝制本身有问题,毕竟明君或强人可遇而不可求,更多的是常人。所以,要使国家处于长治久安状态,关键在于根本制度的安排。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治理体系,并确保该体系有效运行,才能走出兴衰交替、治乱循环的怪圈。转自“文史天地”微信公众号(wenshitiandi),腾讯文化合作媒体,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zolazha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要怎么样做一个中国人?_百度知道
要怎么样做一个中国人?
说说传统中国人的优点和缺点,谈谈现代中国人的优点和缺点,再谈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好!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中国人本是龙的传人,龙代表了正义,强大,和平之意。怎样做好一个龙的传人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做起:1、要有骨气,要有民族的责任感。什么是骨气,骨气就是你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气,一生不可以改变的原则立场。如尊严,就是骨气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做中国人,就要有骨气,也就是有原则。在家对父母孝敬,对子女爱护,对爱人要相敬如宾就是应有基本原则。在民族大义面前,要视死如归,要有强烈的民族责任心。不要认为振兴民族,没有你的事情。不要只是停在嘴上,要行动。一个没有民族责任心的人,对家,对子女,对爱人也不是一个称职的人。认为拿国家的钱,只是他成功的一个基石,终其一身,禄禄无为,虽没有祸国殃民,但没有为老百姓做一点事情,但是也是十分可耻的。2、勤学好问,要有智慧。作为中国人,你就应该明白,不能不问青红皂白,也不经过思考,就去傻干一气。凡是原则上的事情,要三思而后行。要明白自己的使命感,不能混同于凡夫俗子,所以要学习百家学说。勤于看书,获取知识。懂得辩证的思考问题。学习不要只知道跟风,许多人,对自己的文化就像个井底之蛙,一问三不知。还天天抱着外语书死啃。天天学习国外的先进思想。面对《孙子兵法》、《论语》、《史记这样的传统文化,就像个傻子一样。难怪人家老外说你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国人。直到现在,还有许多海归人,号称某某高科技专家教授学者。居然不知道什么是文化入侵。在这里顺便谈谈什么是文化侵略。过去以往战争,都是通过武力兵器攻打的方式,其最终目地,就是为了从对方那里得到财富,得到想要的。可是现在不同了,人家发现打战这种方式,得到的财富不长久,最后还是要用完的。所以能把创造财富的人,给抢过来,长期为我服务。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财富。而且还不用流血,又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可是靠硬抢过来的人,肯定不会心悦诚服的工作是不是。所以就从你的思想方面入手。让你主动去。这就是文化侵略。而你不惜一切代价,拼命受顾于洋鬼子,就是一种过去所说的战俘。但是在这里,我觉得用汉奸这个词来形容比较合理。因为你是主动去的。而不是被动。看看现在外语推广之广就是一种文化入侵方式。再加上某些新世纪的狗腿子,介绍给国人,他所在外国是多么好啊,好么民主。好好反醒吧。这里并不是反对你学外语,只是你学习要懂得学以致用。而不是失去自我。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有个唐朝,盛唐时期,外国人努力学习中国文化,凡事向中国人看齐。日本人众多文化思想,均是从那时候开始学来的。国家强大了,你的思想就会流长,所以如果想做好中国人,就要努力学习。对待外邦的文化入侵,不是要你抵制,而是要博取之长,去其之糙,为我所用,就是这个道理。3、严格要求自己,树立钢铁意志。中华儿女,志在四方,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才是你这一生最大的任务。你平平淡淡、禄禄无为的一生,带来的是你周围的亲人,受你不良的影响,也平平淡淡的一生。正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要每天只想着把希望寄于别人或是下一代身上。我觉得这样活着,不仅和苟且偷生没有什么区别的,还破坏了社会,破坏了的家,更谈不上什么理想,谈不上什么抱负。一个不能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是不会有坚强的意志,所以也就没有什么人格可言了。大凡有钢铁一样意志的人,都是经过一翻痛苦磨炼出来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4、正确理解行知合一的意义。所谓行知合一,就是在行动中总结经验,获得知识。用知识来武装大脑,以提高下一次行动的技能。做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要懂得在什么样的时间里,什么样的条件下,什么样的环境里,应做出什么样的决定。使这三者完美结合,生产出价值效益将是最大化。就像夏天卖扇子,冬天卖棉衣。你非要大行其道,反过来搞。冬天跑到大雪地里,卖扇子,三伏天中给人棉衣一样。让人笑掉牙了,也不知道说什么好。创造价值就更不要提了。曾经有人天天没有事,就抱怨,如果有一百万,他就要怎么怎么样。此人诸不知他之所以没有一百万,就是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好好利用每一天宽松的时间,错过了无数的将有获得一百万的机会。合理作息,珍惜时间,寸光阴万两金。几千年前人家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更何况我们生在这个知识文化空前的年代呢!毛泽东曾说,要实事求是,注意调查研究。我们应该明白,空穴来风,是多么可耻的一件事情。凡事,应重视调查研究,制定合理的行事计划,指导人生的发展。7、时刻体会,字的道理。一个人应有宽广的心胸,能包容任何不同的意见,不应有自私的表现。尊守社会公约与道德(道德,就是社会为了平衡,为了和谐,长期行成的一套约定。如尊敬老人,爱护子女、爱国、爱民等等)。凡事不要脱离集体,慎重集体的意见,凡事应以集体利益为主,在集体中要学会引导,而不是领导。谦虚谨慎,是必不可少的,有成就的人,不要动不动就到处张扬。没有成就的人,也不要胡吹乱虚造,给自己盖上莫虚有的高帽子。对待敌人,不要赶尽杀绝。留一条生路,是中国人应俱备的基本原则,不要欺负弱小者,更不应有贪图享乐,欺贫爱富的狗腿子作风。也不要做凌辱他人,偷蒙拐骗的勾当。做一个真正的“仁”者。如果中国人,不好好保留这个“仁”字。你就跟一个日本人没有什么区别,一样的禽兽不如。当然中国武士道精神强调,忍到不可忍的地步,就无需在忍。对于一个已经坏到极至,死不悔改,无药可救的坏人,就应在适合的时机内,当机立断,以免祸害更多的好人。所以对待这样坏分子,手下留情,自然就是一种错误了。
电子产品技术支持
传统的中国人优点:有良知,会感悟;缺点太中庸;而现代的中国人缺点是:价值观扭曲,失去自我,盲目追求物质享乐,爱充大头鬼;想成功,不想努力,爱走捷径;优点是忘我、会消费、懂优化流程。。。。。。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传统中国人的优点和缺点:知书达理,诚实守信,刻苦耐劳,刻苦努力……缺点——守旧,中庸,缺少创造性,血性不足……现代中国人的优点和缺点:努力,好学,敢于出国闯荡,不惧怕权威,有志成为权威并身体力行……缺点——崇洋媚外的多了,血性更少了,拜金主义,同情心和是非感缺了……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好:不卑不亢,平等待人,完善自己,各方面横下心来超越外人……
1L说的现代中国人的不惧怕权威,我表示很可笑。缺点的崇洋媚外这点我也笑了,具体请看1L所说的传统中国人的缺点最后我笑了
抗议四楼粘贴复制丶如果你是男人,大丈夫当横刀立马,快意恩仇,血战沙场,马革裹尸。人生苦短,敢爱恨,敢担当。行到山穷水尽处,坐看风起云涌时;观祖国大好河山,看世间百态万千。
如果你是女人,抱歉我还没有好建议。
1楼和5楼说的比较中肯!我认为:在这阴柔之风盛行,道德几乎不存的时代,如果你依然保持阳刚之气; 在众人六神无主之时,你能镇定自若而不是人云亦云; 如果你在成功之中不得意忘形,而在灾难之后勇于咀嚼苦果; 如果你遭遇人生的风雨,却能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灵; 如果你与任何人为伍都能卓然独立,不卑不亢,不仰人鼻息,不阿谀奉迎; 那么你的修养就会如天地般博大,而你,就是真正的男子汉了!也是一个有担当的中国人了~
你对我最后一个问题的回答我比较满意!能补充一下传统中国人和现代中国人优点和缺点么?
爱自己的国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自己的国家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其他19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中国人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史记晋世家第九-史记全文翻译-原文,译文,注释-【易文言】-古文,文言文在线翻译网
页面内容太多?请尝试&&&
晋世家第九
【说明】西周初年,周成王封自己的弟弟叔虞于唐,称为唐叔虞。唐曾是尧的都城。据《毛诗谱》说,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尧墟以南有晋水,改称晋侯。本篇所记从成工削桐叶为以封叔虞起至晋静公二年(前376)魏、韩、赵三家分晋止,大约有六个半世纪的历史。晋国的内乱始自晋穆侯。晋穆侯娶齐女姜氏为夫人,生一太子,取名曰“仇”。晋国大夫师服认为,太子名曰仇,少子名曰成师,这是嫡庶名字的颠倒,预示着晋国将要发生内乱。果然,穆侯死后,弟殇叔自立为君,太子仇出奔,内乱开始。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巧合,其根本原因在于君子所言:“末大于本而得民心,不乱何待!”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是古代君主传位的两种方式。为了巩固地位,古代各朝君王一般都是趁自己健在时,就确定太子作为继承人。这样,争夺太子位便成为争夺君位的“序幕”。晋献公宠爱年轻貌美的骊姬,爱屋及乌,献公便想废掉原立太子申生,而立骊姬子奚齐。这本来正中骊姬下怀,但骊姬却装模作样哭哭啼啼表示不同意,还以自杀威胁献公,暗中却耍花枪,让太子申生去祭母,把祭祀的福肉献给献公,骊姬趁机放进毒药,以达到中伤申生、立奚齐为太子的目的。为了私欲,骊姬之流可谓极尽狠毒用心、卑劣手段而毫无顾忌。面对这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阴谋,申生先是仓皇逃回封地,尔后考虑父亲年老、失去骊姬将“寝不稳,食无味”,最终只好背负恶名、自杀身亡,结束了这场争夺战,而成为至高无上的权位争战舞台上可怜的殉葬品。读者们对他也只能发一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叹息而已。
晋文公从年轻时就好学不倦,十七岁曾结交五个贤士,在国外逃亡十九年,经历过各种艰难险阻,积累了丰富的治国治民经验,终于在62岁时返回晋国荣登君主宝座。在执政期间,他修明政务、施惠百姓、奖惩分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成为世代公认的圣贤君王、春秋五霸之一。但他也曾犯有两个错误。
逃亡途中,他爱恋在齐国娶的妻子,贪图安乐,竟忘记重任,放弃理想,不再奋发向前。他的妻子与随从用计灌醉他,抱他上车,离开齐国。醒后,他知中计,想杀死随从――自己的舅父。这是他的错误之一。返回晋国后,他奖赏与他同舟共济的有功之臣时,忘记了介子推,引起介子推及其随从的不满。这是他的错误之二。但晋文公终归不愧为贤君,他知错必改,有错必纠,当认识到随从用计使他离开齐国是正确的作法时,他终于没有杀死舅父而与随从们一起前行了。当他认识到未及时给介子推行赏之错时,便派人到处寻找介子推。当听说介子推已进入绵上山时,他便下令把整座山做为“介推田”封给介子推,改绵上山为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这些做法都争得了民心,巩固了他的地位。
封建帝王都会犯错误,这是勿庸置疑的事实,但犯了错误能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知错、认错、改错却只有明君、圣王才能做到。所以汉代政治家王符在《潜夫论?明暗》篇中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因此,“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就成为一句箴言流传了下来。这句箴言大可以治国安邦,小可修身养性。
晋国的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当初,周武王与叔虞母亲交会时,母梦见上天对周武王说:“我让你生个儿子,名叫虞,我把唐赐给他。”等到武王夫人生下婴儿后一看,手掌心上果然写着“虞”字,所以就给儿子取名为虞。
周武王逝世后,周成王继位,唐发生内乱,周公灭了唐。一天,周成王和叔虞作游戏,成王把一片桐树叶削成状送给叔虞,说:“用这个分封你。”史佚于是请求选择一个吉日封叔虞为诸侯。周成王说:“我和他开玩笑呢!”史佚说:“天子无戏言。只要说了,史官就应如实记载下来,按礼节完成它,并奏乐章歌咏它。”于是周成王把唐封给叔虞。唐在黄河、汾河的东边,方圆一百里,所以叫唐叔虞,姓姬,字子于。
唐叔的儿子燮就是晋侯。晋侯的儿子宁族就是武侯。武侯的儿子服人就是成侯。成侯的儿子福就是厉侯。厉侯的儿子宜臼就是靖侯。靖侯以后,可以推算年代。从唐叔到靖侯五代,没有年代记载。
靖侯十七年(前842),周厉王残暴狂虐,国人动乱,厉王逃到彘,大臣主持政务,所以叫“共和”。
十八年(前841),靖侯逝世,儿子侯司徒继位。侯十四年(前827),周宣王刚刚即位。十八年(前823),侯逝世,儿子献侯籍即位。献侯于十一年(前812)逝世,儿子穆侯费王即位。
穆侯即位的第四年(前808),娶了齐女姜氏作夫人。七年(前805),穆侯讨伐条地。夫人生下太子仇。十年(前802),讨伐千亩,建立了功劳。穆侯又得了小儿子,取名成师。晋人师服说:“君王给孩子取的名,真奇怪呀!太子叫仇,仇是仇恨的意思。小儿子却叫成师,成师是大名号,是成就他的意思。名字是自己命名的,然而,事物却自有规定。现在,嫡长子与庶子取的名字正相返,这以后晋难道能不乱吗?”
二十七年(前785),穆侯去世,弟弟殇叔自己立为君王,太子仇被迫逃亡。殇叔三年(前782),周宣王逝世。四年(前781),穆侯的太子仇率领自己的党徒袭击殇叔自立为国君,这就是文侯。
文侯十年(前771),周幽王昏庸无道,犬戎杀死幽王,周王室东迁。秦襄公开始被列为诸侯。
三十五年(前746),文侯仇逝世,儿子昭侯伯即位。
昭侯于元年(前745)把曲沃封给文侯弟弟成师。曲沃城比翼城大。翼城是晋君的都城。成师被封在曲沃,称为桓叔。靖侯的庶孙栾宾辅佐桓叔。当时桓叔已58岁,崇尚德行,晋国百姓都归附他。君子说:“晋国的动乱就在曲沃了。末大于本并且深得民心,不乱还等什么!”
七年(前739),晋国大臣潘父杀死国君昭侯,要迎接曲沃桓叔。桓叔也想去晋都,但晋人发兵攻打桓叔。桓叔失败,又回到曲沃。晋人共同立昭侯的儿子平为国君,这就是孝侯。孝侯杀了潘父。
孝侯八年(前732),曲沃桓叔逝世,儿子W(shàn,善)代替桓叔,这就是曲沃庄伯。孝侯十五年(前725),曲沃庄伯在翼杀死国君晋孝侯。晋人攻打曲沃庄伯,庄伯再回到曲沃。晋人又立孝侯儿子郄(xì,戏)为国君,这就是鄂侯。
鄂侯二年(前722),鲁隐公刚即位。
鄂侯于六年(前718)逝世。曲沃庄伯听说晋鄂侯去世,便兴兵讨伐晋都。周平王派虢公率领军队讨伐曲沃庄伯,庄伯逃回曲沃防守。晋人共同立鄂侯儿子光为国君,这就是哀侯。
哀侯二年(前716),曲沃庄伯逝世,儿子称接替庄伯即位,这就是曲沃武公。哀侯六年(前712),鲁国人杀死自己的国君隐公。哀侯八年(前710),晋国侵伐陉廷。陉廷人和曲沃武公共同策划,九年(前709),到达汾河畔讨伐晋国,俘虏了哀侯。晋人就立哀侯的儿子小子为国君,这就是小子侯。
小子元年(前709),曲沃武公指使韩万杀死了被俘的晋哀侯。曲沃越发强大,晋国对它无可奈何。
晋小子四年(前706),曲沃武公骗来晋小子杀死了他。周桓王派虢仲讨伐曲沃武公,武公逃回曲沃,晋哀侯的弟弟缗被立为晋侯。
晋侯缗四年(前703),宋逮捕了郑国的祭(zhài,债)仲,强迫他立突为郑国国君。晋侯十九年(前688),齐人管至父杀死自己的国君齐襄公。
晋侯二十八年(前679),齐桓公开始称霸。曲沃武公讨伐晋侯缗,灭亡了晋,把晋国的宝器全部用来贿赂了周王,王任命曲沃武公为晋国君,并列为诸侯,于是武公把整个晋国土地全部吞并,据为己有。
曲沃武公已经即位三十七年了,才改号叫晋武公。晋武公开始迁到晋国都城,加上以前在曲沃的即位,总共三十八年。
武公称是先君晋穆侯的曾孙、曲沃桓叔的孙子。桓叔是首先被封于曲沃的。武公是庄伯的儿子。从桓叔最初封于曲沃到武公灭亡晋国,共六十七年,最终代替晋国成为诸侯。武公代替晋君两年去世,与在曲沃的年份合在一起,总共即位三十九年去世。他的儿子献公诡诸即位。
献公元年(前676),周惠王的弟弟颓攻击惠王,惠王逃跑,住在郑国的栎邑。
五年(前672),晋献公讨伐骊戎,得到骊姬及骊姬妹妹,对她们十分宠爱。
八年(前670),晋大夫士■(wěi,委)劝说献公:“晋国原有很多公子,不杀死他们就要发生动乱。”于是献公派人要把所有公子杀死,同时修筑聚城当作都城,改名叫绛,开始定都定绛。九年(前669),晋国的许多公子已经逃奔到虢,虢因此再一次讨伐晋国,未能取胜。十年(前668),晋想讨伐虢,士■说:“姑且等它自己发生内乱!”
十二年(前666),骊姬生下奚齐。献公打算废掉太子,就说:“曲沃是我们先祖宗庙所在之地,而蒲靠近秦,屈靠近翟,如果不让公子们在那些地方镇守,我将忧心忡忡。”于是,献公让太子申生去驻守曲沃,公子重耳去驻守蒲,公子夷吾去驻守屈。献公与骊姬儿子奚齐就驻守在绛。晋国人因此知道太子将不能即位了。太子申生的母亲是齐桓公的女儿,叫齐姜,早就去世。申生同母的妹妹是秦穆公夫人。重耳的母亲的翟人狐氏女子。夷吾的母亲是重耳母亲的妹妹。献公共有八个儿子,太子申生、重耳、夷吾都很有贤能,品德高尚。等有了骊姬,献公就疏远了这三个儿子。
十六年(前662),晋献公建立二军。献公统帅上军,太子申生统帅下军,赵夙驾战车,毕万担任护右,相继讨伐灭亡了霍、魏、耿。等全军回到晋后,献公给太子在曲沃筑城,把耿赐予赵夙,把魏赐予毕万,让他们成为大夫。士■说:“太子已经不能立为国君了。分给都城,爵位是卿,预先把太子的禄位提高到极点,又怎么能即位呢!太子不如逃走,免得大祸临头。太子仿效吴太伯,不也可以吗?这样,还能落得个好名声。”太子没有听从。掌卜的大夫郭偃说:“毕万的后代一定有大发展。万,是个满数;魏又是个高大的名字。把魏赏赐给毕万,是上天保佑毕万呢。天子有兆民,诸侯有万民,今天给它大名,又随从满数,它必定会有众多的人。”当初,毕万在晋国占卜自己的官运,遇到《屯(zhūn,谆)卦》演成《比卦》。辛廖占卜说:“这是吉利,屯预示坚固,比预示深入,没有比这更吉利的了。他的后代一定繁荣昌盛。”
十七年(前661),晋侯让太子申生讨伐东山。里克进谏献公说:“太子是奉献祭祀宗庙、社稷的祭品、早晚检查国君膳食的人,所以叫冢子。国君要出行,太子就应留守,有人代为留守,太子就跟从,随从叫抚军,留守叫监国,这是古代的制度。军队的统帅必定专心谋划;发布号令,是国君与正卿的专职,这不是太子的事情。军队的统帅在于服从将军的命令,太子请命于国君,则没有威严;如独断专行,又会不孝。所以国君的继位嫡子不可以统帅军队。国君以太子为军队统帅是错命官职,统帅没有威严,又怎样用他呢?”献公说:“我有几个儿子,不知道立谁为太子。”里克没有回答就退了出来,去见太子。太子问:“我将要被废掉吧?”里克说:“太子努力吧,让您统帅下军,怕的应该是不能完成任务,为什么废掉您呢?况且您怕的是不孝,不应怕不能即位。自己注意修身养性,不去责难别人,就可以免除灾难。”太子统率军队,献公让他穿上左右异色的偏衣,佩戴上金■。里克推说有病,没有跟从太子。太子去讨伐东山。
十九年(前659),献公说:“当初我们的先君庄伯、武公平息晋国动乱时,虢国常常帮助晋国讨伐我们,又藏匿了晋国逃跑的公子,如果果真作乱,不去讨伐,将给子孙留下后患。”于是,献公就让荀息驾着屈产的驷马向虞借路。虞同意借路,晋就去讨伐虢,攻下下阳后回国了。
献公私下对骊姬说:“我想废掉太子,让奚齐代替他。”骊姬听后哭着说:“太子已经立好,诸侯们都已经知道了,而且太子多次统帅军队,百姓都归附他,为什么因为我就废掉嫡长子而立庶子,你一定这样做,我就自杀了。”骊姬假装赞扬太子,但暗中却让人中伤太子,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二十一年(前657),骊姬对太子说:“君王曾梦见齐姜,太子应立即去曲沃祭祀母亲,回来后把胙肉献给君王。”于是太子赶到曲沃去祭祀母亲,回晋都后,把胙肉奉送给献公。献公当时出去打猎了,太子便把胙肉放在宫中。骊姬派人在胙肉上放了毒药。过了两天,献公打猎回宫,厨师把胙肉献给献公,献公正想享用,骊姬从旁阻止说:“胙肉来自远方,应尝尝它。”厨师把胙肉倒在地上,地面突起;厨师把胙肉扔给狗,狗吃后立即死了;厨师把胙肉给宦臣吃,宦臣也死了。骊姬哭着说:“太子怎么这么残忍呢!连自己的父亲都想杀死去接替其位,何况其他人呢?况且您已经年老了,还能在世几天呢,太子竟迫不及待地想杀死您!”骊姬接着又对献公说:“太子之所以这样做,不过是因为我和奚齐的缘故。我们母子宁愿躲到别国,或早早自杀,不要白白让我母子俩被太子残害。当初您想废掉他,我还反对您;到了今天,我才知道我大错特错了。”太子听到这事后,逃到新城,献公非常生气,就杀死了太子的老师杜原款。有人对太子说:“把毒药放到胙肉里的就是骊姬,太子为什么不自己去说清楚呢?”太子说:“我父亲年老了,没有骊姬将睡不稳、食无味。假使我说明白,父亲将对骊姬很生气。这不行。”有人又对太子说:“那你赶快逃到别的国家去吧。”太子说:“带着这个罪名逃跑,谁能接纳我呢?我自杀算了。”十二月戊申日,申生便在新城自杀身亡。
这时重耳、夷吾来朝见国君。有人告诉骊姬说:“这两位公子恨你诬陷杀死了太子。”骊姬十分害怕,因此又向献公造谣说:“申生把毒药放到胙肉中,两位公子事先都知道。”重耳、夷吾听到骊姬的谣言,也很害怕,于是重耳跑到蒲,夷吾跑到屈,戒备森严地亲自保护着自己的城市。当初,献公让士■给两位公子修筑蒲、屈城墙,现在还未修筑成功。夷吾把这事报告了献公,献公对士■很生气。士■谢罪说:“边城寇贼少,何必非要修城墙呢?”士■退下后作歌道:“狐皮袄的毛散乱了,一个国家有三个主,我将服从谁呢!”士■终于修好城。等到申生死后,两位公子也就各自回去防守着自己的城池了。
二十二年(前656),献公对两位公子不辞而别十分不满,认为他们果真有阴谋,就派军队讨伐蒲城。蒲城有个叫勃L(dī,低)的宦者让重耳赶快自杀。重耳爬墙逃走,勃L追赶,割下重耳的衣袖。重耳得以逃跑,到了翟。献公又派人讨伐屈,屈城人全力防守未被攻下。
这年,晋国又向虞借路讨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谏虞君说:“不能把路借给晋国,否则晋国会灭亡虞国。”虞君说:“晋国与我同姓,它不应该攻打我国。”宫之奇说:“太伯、虞仲都是太王的儿子,太伯逃走,因而未能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儿子,是文王的卿士,他们的功勋都在王室中有记载,收藏在掌管盟约的官员手中。定要将虢国灭掉,又怎么会爱惜虞国?况且,晋亲近虞国能胜过亲近桓叔、庄伯家族吗?桓叔、庄伯家族有何罪过,晋君竟然全部杀死了他们。虞国与虢国关系,就如同唇与齿的关系,唇亡齿寒。”虞君不听宫之奇的劝告,便答应了晋国。宫之奇带着整个家族离开了虞国。这年冬天,晋国灭亡了虢国,虢公丑逃到周京。晋军返回时,袭击灭亡了虞国,俘虏了虞公及他的大夫井伯、百里奚作为献公女儿秦穆姬的陪嫁人,并派人办理虞国的祭祀。荀息把献公过去送给虞君的屈产的名马又献给了献公,献公笑道:“马还是我的马,可惜也老了!”
二十三年(前655),献公派贾华等人攻打屈城,屈城的百姓都逃跑了。夷吾打算逃奔到翟。冀芮说:“不行,重耳已经在那里了,今天你如果也去,晋国肯定会调军攻打翟,翟害怕晋,灾祸就要危及你了。你不如逃到梁国,梁国靠近秦国,秦国强大,我们国君去世后,你就可以请求秦送你回国了。”于是,夷吾跑到了梁国。二十五年(前653),晋国攻打翟国,翟国为重耳的缘故,也从■桑攻打晋国,结果晋国退了兵。
就在这个时期,晋国强大了起来,西占有河西,与秦国接壤,北到翟国,东到河内。
骊姬的妹妹生下悼子。
二十六年(前652)夏天,齐桓公在葵丘与诸侯举行盛大盟会。晋献公因病去的晚,还没到达葵丘,就遇见周朝的宰孔。宰孔说:“齐桓公越发骄横了,不尽力修行德政而想方设法向远方侵略,诸侯们不满意。您还是不去的好,齐桓公不能对晋国怎么样。”加之献公有病,就返回晋国了。不久,献公病重,就对荀息说:“我让奚齐继承王位,可是他还年幼,大臣们都不服,恐怕要起乱子,你能立他吗?”荀息说:“能。”献公说:“拿什么做凭证?”荀息回答说:“假使您死后再生还,活着的我仍然不感到惭愧,这就是凭证。”于是,献公把奚齐托付给荀息。荀息做国相,主持国家政务。秋季九月时,献公逝世。里克、邳郑想接回重耳,利用三位公子的党徒作乱,便对荀息说:“三个怨家将要起来,外有秦、内有晋国百姓帮助他们,你打算怎么办?”荀息说:“我不能违背对先君的承诺。”十月,里克在守丧的地方杀死奚齐,当时,献公还未被安葬。荀息打算一死了之,有人建议不如立奚齐的弟弟悼子并辅佐他。荀息便立了悼子安葬了献公。十一月,里克在朝堂上杀死了悼子,荀息为此也自杀了。君子说:“《诗经》所说的‘白有了斑点,还可以磨亮,话要是说错,就不能挽救了。’这就是说的荀息呀!荀息没有违背自己的诺言。”当初,献公将要讨伐骊戎时,龟卜说过“谗言为害”。等到打败了骊戎,得到了骊姬,献公十分宠爱她,竟因此搞乱了晋国。
里克等人已杀死了奚齐、悼子,派人到翟国迎接公子重耳,打算拥立他。重耳辞谢道:“违背父亲的命令逃出晋国,父亲逝世后又不能按儿子的礼仪侍候丧事,我怎么敢回国即位,请大夫还是改立别人吧。”派去的人回来报告里克,里克让人到梁国去迎接夷吾。夷吾想回晋,吕省、S芮说:“国内还有公子可以即位却到国外来找,难以让人相信。估计不去秦国,以便借强国的威力回晋国,恐怕很危险。”于是,夷吾让S芮用厚礼贿赂秦国,并约定:“假使我能回到晋国,愿把晋国河西奉献给秦国。”夷吾还给里克一封信说:“假使我真能即位,愿把汾阳之城封给您。”秦缪公就派军队护送夷吾回晋国了。齐桓公听说晋国内乱,也率领诸侯到达晋国。秦军和夷吾这时也到达了晋国,齐国就让(xí,席)朋会同秦国一起把夷吾送回晋国,立他为晋君,这就是惠公。齐桓公到了晋国的高梁就返回齐国了。
惠公夷吾于元年(前650),派邳郑向秦君道歉说:“当初我把河西地许给您,今有幸回国立为国君。大臣说:‘土地是先君留下来的,你逃亡在外,凭什么擅自许给秦国呢?’我力争也无用,所以向秦道歉。”同时,夷吾也不把汾阳城封给里克,反而夺了他的大权。四月,周襄王派周公忌父与齐、秦大夫相会共同拜访晋惠公。惠公因重耳逃亡在外,怕里克发动政变,便赐里克死,并对他说:“没有你里克我不能即位。虽然如此,你也杀死了两位国君和一位大夫,作你的国君不也太难了吗?”里克回答说:“不废掉前边的,你怎么能兴起呢?想杀死我,难道还找不到借口吗?你竟说这种话!我遵命就是了。”说完,里克就伏剑自杀了。而邳郑却由于去秦国道歉没回来,才免于此难。
晋君重新按礼仪改葬太子申生。秋季,狐突到了曲沃,遇到申生的鬼魂,申生让他一起乘车并告诉他说:“夷吾无礼,我要向天帝请求,将把整个晋送给秦国,秦国将祭祀我。”狐突回答说:“我听说神是不享用不是自己宗族祭祀的,如此,您的祭祀不是断绝了吗?您仔细考虑考虑吧!”申生说:“好吧,我要再一次向天帝请求。十天后,在新城西边将有巫者显现我。”狐突答应了申生,申生就不见了。等到狐突按期前往新城西,果然见到了申生,申生告诉他说:“天帝已答应惩罚罪人了,他将在韩原大败。”于是儿童唱起了歌谣:“恭太子改葬了,以后十四年,晋国不会繁荣昌盛了,昌盛是他兄长。”
邳郑出使秦国,听说里克被杀,就对秦缪公说:“吕省、S称、冀芮确实不愿意以河西贿赂秦国。如果能够贿赂他们一些财物,与他们商量,赶走晋君,送重耳回晋,事情就一定成功。”秦缪公答应了他,派人和邳郑一起归报晋国,用厚财贿赂了三人。三人说:“财多话甜,一定是邳郑向秦国出卖了我们。”于是三人杀死了邳郑及里克、邳郑的党徒七舆大夫。邳郑的儿子豹逃到秦,要求秦攻打晋国,缪公没有听从。
惠公即位后,违背了给秦土地及封里克的约定,又杀死了七舆大夫,晋国人都不顺服。二年(前649),周派召公过拜访晋惠公,惠公礼节傲慢,召公讥笑了他。
四年(前647),晋国发生饥荒,向秦乞求购买粮食。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说:“天灾流行,各国都可能发生,救灾助邻是国家的道义。应该帮助晋国。”邳郑的儿子豹却说:“攻打晋国。”缪公说:“晋君确实有罪,晋国百姓有什么罪!”秦国终于卖给晋粮食,自雍源源不断运到绛。
五年(前646),秦又发生饥荒,请求买晋国粮食。晋君与大臣们商量这件事,庆郑说:“君王凭借秦国力量才即位,后来我们又违背给秦地的约定。晋国发生饥荒,秦国卖给了我们粮食,今天,秦国饥荒,请求买晋国的粮食,我们给他们,还有什么疑问的呢?何必还商量呢?”虢射说:“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秦国竟不知道夺取晋国反而卖给了我们粮食。今天,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晋难道应该违背天意吗?应该攻打秦国。”惠公便采纳了虢射的计谋,未给秦国粮食,反而派军攻打秦国。秦国非常生气,也派军攻打晋国。
六年(前645)的春天,秦缪公率领军队讨伐晋国。晋惠公对庆郑说:“秦军深入到我国境内,该怎么办呢?”庆郑说:“秦国护送您回国,您却违背约定不给秦地;晋国闹饥荒时,秦国立即运来粮食援助我们,秦国闹饥荒,晋国不仅不给予援助,反而想借机攻打人家,今天秦军深入国境不也应该吗?”晋国对驾车和担任护卫的人进行了占卜,二者都是庆郑吉。惠公说:“庆郑不驯服。”就改让步阳驾车,家仆徒做护卫进军秦。九月壬戌日,秦缪公、晋惠公在韩原交战。惠公的重马深陷在泥里跑不动了,秦军赶来,惠公十分窘迫,叫庆郑驾车。庆郑说:“不照占卜的去做,不也应该失败吗?”说完,庆郑就走了。惠公改让梁繇靡驾车,虢射担任护卫迎击秦缪公。缪公的勇武士兵打败了晋军,晋军败退,让秦缪公跑走了,秦军反而俘获了晋君带回秦国。秦国将要杀死他祭祀上帝。晋君的姐姐是缪公夫人,她身穿丧服哭泣不止。缪公说:“俘获了晋侯应该庆贺高兴啊,现在你竟悲痛起来。况且我听说箕子看到唐叔刚刚被分封时说过‘他的后代一定繁荣昌盛’,晋怎么能灭亡呢?”于是,秦缪公就和晋侯在王城结盟并允许他返回晋国。晋侯也派吕省等人回报国人说:“我虽然能回晋,但也没有脸面见社稷,选个吉日让子圉即位吧!”晋人听到这话都伤心地哭了。秦缪公问吕省:“晋国人和睦吗?”吕省回答说:“不和睦。老百性怕失去国君出现内乱、牺牲父母,不怕子圉即位,都说:‘一定报此仇,宁可侍奉戎、狄。’可是那些贵族们却很爱护自己的国君,知道有罪,他们正等待秦送回国君的命令,他们说:‘一定报答秦国对晋国的恩惠’。因为这两种情况,所以晋国不和睦。”于是秦缪公改换晋惠公的住处,馈赠晋惠公七牢牺牲。十一月,秦送回晋公。晋侯返回晋国后,杀了庆郑,重新修整政务。与大臣们商议说:“重耳在外,诸侯大多认为他有利而接待他。”晋君想派人到狄杀死重耳。重耳听到风声,跑到齐国去了。
八年(前643),晋惠公让太子圉到秦当人质。当初,惠公逃到梁国时,梁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惠公,生下一男一女。梁伯为他们占卜,男孩是做臣的,女孩是做妾的,所以男孩取名为圉,女孩取名为妾。
十年(前641),秦国灭亡了梁国。梁伯喜好大兴土木、修筑城池沟堑,百姓疲惫不堪怨声载道,多次互相惊吓道“秦军来了”,百姓过分恐惧,秦终于灭亡了梁。
十三年(前638),晋惠公生病了,他有几个儿子。太子圉说:“我母亲家在梁国,今天梁被秦国灭亡,我在国外被秦轻视,在国内又无援助。我的父亲病重卧床不起,我担心晋国大夫看不起我,请改立其他公子为太子。”于是太子圉与妻子商量一起逃回去。秦国的女子说:“您是一国的太子,在此受辱。秦国让我服侍您,为的是稳住您的心。您逃跑吧,我不拖累你,也不敢声张出去。”太子圉于是跑回晋国。十四年(前637)九月,晋惠公去世,太子圉即位,这就是怀公。
太子圉逃走,秦国十分生气,就找公子重耳,想送他回去。太子圉即位后,担忧秦国来攻打,于是下令晋国跟从重耳逃亡在外的人必须按期归晋,逾期未归者杀死整个家族。狐突的儿子毛和偃都跟从重耳在秦国,狐突不肯叫他们回来。怀公很不高兴,囚禁了狐突。狐突说:“我的儿子侍奉重耳也已经很多年了,今天您下令叫回他,这是让他们反对自己的君主,我用什么教育他们呢?”怀公终于杀死狐突。秦缪公将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派人先通知栾枝、SY(hú,壶)的党徒作内应,在高梁杀死怀公,送回了重耳。重耳即位,这就是文公。
晋文公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从小就喜好结交士人,十七岁时就有五个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朋友:赵衰;狐偃咎犯,这是文公的舅父;贾佗;先轸;魏武子。从献公做太子时,重耳就已是成人了。献公即位时,重耳二十一岁。献公十三年(前664),因为骊姬的缘故,重耳就住在了蒲城防守秦国。献公于二十一年(前656)时,杀死了太子申生,骊姬进谗言,重耳害怕,与献公不辞而别就跑回蒲城据守。献公二十二年(前655),献公让宦者履L赶快杀死重耳。重耳爬墙逃跑,宦者追赶,砍掉重耳的袖子。重耳就逃到狄。狄是重耳母亲的祖国。当时重耳四十三岁。从那以后,他的五位朋友,还有不知名的几十位朋友,与他一起到了狄。
狄讨伐咎如,俘获两位女子,把年长的女子嫁给重耳,生下伯(tiáo,条)、叔刘;把年少的女子嫁给赵衰,生下了盾。重耳在狄住了五年,晋献公就逝世了,里克已杀死奚齐、悼子,让人迎接重耳,想拥立重耳。重耳怕被杀,因此坚决辞谢,不敢回晋。后来,晋国又迎接重耳的弟弟夷吾并拥立了他,这就是惠公。惠公七年(前644)时,因害怕重耻,就让宦者履L带着勇士去谋杀重耳。重耳知道情况后,就与赵衰等人商量说:“我当初逃到狄,不是因为它可以给我帮助,而是因为路途近容易达到,所以暂且在此歇脚。歇脚久了,就希望迁到大国去。齐桓公喜好善行,有志称霸,体恤诸侯。现在听说管仲、朋去世,齐也想寻找贤能的人辅佐,为何不前往呢?”于是,重耳又踏上了去齐国的路途。离开狄时,重耳对妻子说:“等我二十五年不回来,你就改嫁。”妻子笑着回答:“等到二十五年,我坟上的柏都长大了。虽然如此,我还是等着你的。”重耳在狄共居住十二年才离开。
重耳经过卫国,卫文公很不礼貌。辞走,经过五鹿时,饿了,向村民讨饭,村民把土放在容器中献给他。重耳很不高兴,赵衰说:“土象征着拥有土地,你应该行礼接受它。”
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厚礼招待他,并把同家族的一个少女嫁给重耳,陪送二十辆驷马车,重耳在此感到很满足。重耳在齐住了两年,桓公去世,正赶上竖刀(diāo,刁)等人发起内乱,齐孝公即位,诸侯的军队多次来侵犯。重耳在齐总共住了五年。重耳爱恋在齐国娶的妻子,没有离开齐国的意思。赵衰、咎犯有一天就在一棵桑树下商量离齐之事。重耳妻子的侍女在桑树上听到他们的密谈,回屋后偷偷告诉了主人。主人竟把侍女杀死,劝告重耳赶快走。重耳说:“人生来就是寻求安逸享乐的,何必管其他事,我一定死在齐,不能走。”妻子说:“您是一国的公子,走投无路才来到这里,您的这些随从把您当作他们的生命。您不赶快回国,报答劳苦的臣子,却贪恋女色,我为你感到羞耻。况且,现在你不去追求,什么时候才能成功呢?”她就和赵衰等人用计灌醉了重耳,用车载着他离开了齐国。走了一段很长的路,重耳才醒来,一弄清事情的真相,他就大怒,拿起戈来要杀咎犯。咎犯说:“杀死我成就您,是我的心愿。”重耳说:“事情要是不成功,我就吃舅父的肉。”咎犯说:“事情不能成功,我的肉又腥又臊,怎么值得吃!”于是重耳平息了怒气,继续前行。
重耳路过曹国,曹共公无礼,想偷看重耳的骈胁。曹国大夫负羁说:“晋公子贤明能干,与我们又是同姓,穷困中路过我国,为什么无礼?”共公不听劝告。负羁就私下给重耳食物,并把一块璧玉放在食物下面。重耳接受了食物,把璧玉还给负羁。
重耳离开曹国,来到宋国,宋襄公刚刚被楚军打败,在泓水负伤,听到重耳贤明,就按国礼接待了重耳。宋国司马公孙固与咎犯友好,说:“宋国是小国,又刚吃败仗,不足以帮助你们回国,还是到大国去吧。”重耳一行人于是又离开宋国。
重耳路过郑国,郑文公无礼。郑大夫叔瞻劝告国君说:“晋公子贤明,他的随从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又与我们同姓。郑国从厉王分出,晋国从武王分出。”郑国国君说:“从诸侯国中逃出的公子经过我国的太多了,怎么可以完全按礼仪去接待呢!”叔瞻说:“您若不以礼相待,就不如杀掉他,免得成为咱们的后患。”郑国君没有听从。
重耳离开郑国到了楚国,楚成王用对待诸侯的礼节招待他,重耳辞谢不敢接受。赵衰说:“你不外逃亡已达十余年之多,小国都轻视你,何况大国呢?今天,楚是大国坚持厚待你,你不要辞让,这是上天在让你兴起。”重耳于是按诸侯的礼节会见了楚成王。成王很好地接待了重耳,重耳十分谦恭。成王说:“您将来回国后,用什么来报答我?”重耳说:“珍禽异兽、珠玉绸绢,君王都富富有余,不知道用什么礼物报答。”成王说:“虽然如此,到底应该用些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说:“假使不得已,万一在平原、湖沼地带与您兵戎相遇,请为王退避三舍。”楚国大将子玉生气地说:“君王对待晋公子太好了,今天重耳出言不逊,请杀了他。”成王说:“晋公子品行高尚,但在外遇难很久了,随从都是国家的贤才,这是上天安置的,怎么可以杀了呢?况且他的话又该怎样去说呢?”重耳在楚住了几个月,晋国太子圉从秦国逃跑了,秦国怨恨他,听说重耳住在楚国,就要把重耳邀请到秦国。成王说:“楚国太远了,要经过好几个国家才能到达晋国。秦国、晋国交界,秦国国君很贤明,您好好去吧!”成王赠送很多礼物给重耳。
重耳到了秦国,秦缪公把同宗的五个女子嫁给重耳,原公子圉的妻子也在其中。重耳不打算接受公子圉妻,司空季子说:“他的国家都将去攻打了,何况他的妻子呢!而且,您接受此女为的是与秦国结成姻亲以便返回晋国,您竟拘泥于小礼节,忘了大的羞耻!”重耳于是接受了公子圉妻。秦缪公十分高兴,亲自与重耳宴饮。赵衰吟了《黍苗》诗。秦缪公说:“知道你想尽快返回晋国。”赵衰与重耳离开了座位,再次拜谢说:“我们这些孤立无援的臣子仰仗您,就如同百谷盼望知时节的好雨。”当时是晋惠公十四年(前637)秋季。惠公于九月逝世,子圉即位。十一月,晋安葬了惠公。十二月,晋国大夫栾枝、SY等人听说重耳在秦国,都暗中来劝重耳、赵衰等人回晋国,作内应的人很多。于是秦缪公就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晋君听说秦军来了,也派出军队抵拒。可是民众都暗中知道了公子重耳要回来。只有惠公的旧大臣吕甥、S芮之流不愿让重耳即位。重耳在外逃亡十九年最终返回晋国,这时已六十二岁了,晋人大多都归向他。
文公元年(前636)春天,秦国护送重耳到达黄河岸边。咎犯说:“我跟随您周游天下,过错也太多了。我自己都知道,何况您呢?我请求从这时离去吧。”重耳说:“如果我回到晋后,有不与您同心的,请河伯作证!”于是,重耳就把璧玉扔到黄河中,与子犯明誓。那时介子推也是随从,正在船中,就笑道:“确实上天在支持公子兴起,可子犯却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并以此向君王索取,太耻辱了。我不愿和他同列。”说完就隐蔽起来渡过黄河。秦军包围了令狐,晋军驻扎在庐柳。二月辛丑日,咎犯与秦晋大夫在郇(xún,旬)结盟。壬寅日,重耳进入晋军中。丙午日,重耳到达曲沃。丁未日,重耳到武宫朝拜,即位做了晋国国君,这就是文公。大臣们都前往曲沃。怀公圉逃到高梁。戊申日,重耳派人杀死了怀公。
怀公旧大臣吕省、S芮本来就不归附文公,恐怕被杀,就和自己的党徒阴谋放火烧掉文公居住的宫殿,杀死文公。文公对此毫无察觉。而早先曾经想杀死文公的宦者履L却知道这个阴谋,想把这个阴谋告诉文公,以便解脱早先的罪过,便要求谒见文公。文公拒绝见他,派人谴责他说:“蒲城的事,你砍掉了我的衣袖。后来,我跟着狄君去狩猎,你替惠公追踪杀我。惠公与你约定三天到达,而你竟一天就赶到,何其快也?你仔细想想吧。”宦者说:“我是受过宫刑的人,不敢用二心侍奉国君,背叛主人,所以得罪了您。您已经回国,难道就汉有蒲、翟这种事了吗?况且,管仲射中齐桓公的带钩,桓公仍靠着管仲得以称霸。今天我这个罪人想告诉您一件要事,您却不见,灾祸又将降临到您头上了。”于是文公接见了他,他便把吕甥、S芮等人的阴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文公。文公想召见吕、S,但吕、S等党徒众多,文公担心刚刚回国,国人可能出卖自己,就隐藏起自己的身份改装到了王城会见了秦缪公,国人全然不知道他的行动。三月己丑日,吕、S等人果真造反,烧毁了文公居住的宫殿,却未找到文公。文公的卫兵与他们交战,吕、S等想率军逃跑,秦缪公引诱吕、S等人,在黄河畔杀死他们,晋国恢复平静,文公得以返回晋。夏季,文公从秦国接回夫人,秦国所给文公的妻子终于成为夫人。秦国还送了三千人做卫士,以便防备晋国内乱。
文公修明政务,对百姓布施恩惠,赏赐随从逃亡的人员和各位有功之臣,功大的封给城邑,功小的授与爵位。文公还未来得及赏赐完毕,周襄王因弟弟王子带发难逃到郑国居住,于是来向晋国告急。晋国刚刚安定,想派军队去,又担心国内发生动乱,因此,文公赏赐随从的逃亡者还未轮到隐藏起来的介子推。介子推也不要求俸禄,俸禄也没轮到他。介子推说:“献公有九个儿子,只有国君还健在。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唾弃他们;上天还没让晋国灭亡,必定要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除了国君还有谁呢?上天确实在助您兴起,可是有两、三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也很荒谬吗?偷了别人的财物,还说可以是盗贼,何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功的人呢?臣下遮盖罪过,主上赏赐奸佞,上下互相欺骗,我难以与他们相处了!”介了推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请求赏赐呢,死了怨谁?”介子推说:“我怨恨那些人,再去仿效他们的行为,罪过就更大了。况且我已经说出了怨言,绝不吃他的俸禄。”母亲说:“也让文公知道一下你的情况,怎么样?”介子推回答说:“话是每人身上的花饰,身体都想隐藏起来了,何必再使用花饰呢?装上花饰是为了显露自己。”介子推的母亲说:“能象你说的这样做吗?那我和你一起隐藏起来吧。”母子俩至死没有再露面。
介子推的随从们很怜悯他,就在宫门口挂上一张牌子,上面写道:“龙想上天,需五条蛇辅佐。龙已深入云霄,四条蛇各自进了自己的殿堂,只有一条蛇独自悲怨,最终没有找到自己的去处。”文公出宫时,看见了这几句话,说:“这是介子推。我正为王室之事担忧,还没能考虑他的功劳。”于是,文公派人去叫介子推,但介子推已逃走。文公就打听介子推的住所,听说他进了绵上山。于是,文公把整座绵上山封给介子推,作为他的封地称之为介推田,又起名叫介山,“以此来记载我的罪过,而且表彰能人。”
随从文公逃亡的无能之辈壶叔说:“您三次赏赐功臣都没有轮到我,请问我有什么罪过。”文公回报说:“用仁义教导我,用道德、恩惠规劝我,这应受到上等赏赐。用行动辅佐我,终于使我获得成功,这应受到次等赏赐。承担弓箭的危难,给我立下汗马功劳,这应受到再次等赏赐。假如只是用劳力侍奉我,而没有弥补我的错误,这也应受到再次等赏赐。这三次赏赐完了,就会轮到你。”晋国人听到文公的话,皆大欢喜。
二年(前635)的春天,秦国军队驻扎在黄河边,将要护送周王回京。赵衰说:“要想成为霸主,不如护送周王回京、尊敬周王。周、晋同一个姓,晋国不抢先护送周王回京,而落在秦国后边,就无法在天下发号施令。今天尊敬周王是晋称霸的资本。”三月甲辰日,晋国就派兵到了阳樊,包围了温,护送周襄王到了周都。四月,晋杀死了襄王的弟弟王子带。周襄王把河内、阳樊地赐给了晋国。
四年(前633),楚成王和诸侯包围了宋国,宋国公孙固赶到晋国请求援助。先轸说:“报答恩人决定霸主,就在于今天了。”狐偃说:“楚国刚刚占有曹国,而且初次与卫国通婚,假如攻打曹国、卫国,楚国一定救援,那么宋国就得到解脱了。”于是晋国编制了三军,赵衰推荐SY统帅中军,S臻辅佐他;派狐偃统帅上军,狐毛协助他,赵衰被命为卿;栾枝统帅下军,先轸协助他;荀林父驾车,魏撸ǎ悖瑷酰椋┳龌の溃喝ヌ址ゲ堋⑽馈6臼率保紫裙ハ绿猩揭远言胤飧运ァ
五年(前632)的春季,晋文公想讨伐曹国,向卫国借路,卫国人不答应。晋军只好迂回从南渡过黄河攻打曹国,讨伐卫国。正月,晋军攻下五鹿。二月,晋侯、齐侯在敛盂结盟。卫侯请求与晋结盟,晋人不答应。卫侯想与楚国结盟,国人反对,结果赶出卫侯讨好晋国。卫侯住在襄牛,公子买在卫国防守,楚国救援卫国,未能取胜。晋侯包围了曹国。三月丙午日,晋军侵入曹都,列举了曹君的罪状,因为曹君不听负羁的话,却用乘坐华丽的车子的三百个美女。文公下令军队不许进入负羁同宗族的家内,以报答他的恩德。楚包围宋国,宋又向晋国求援。文公想救援宋国就应攻打楚国,因为楚国曾对文公有恩,文公便不想攻打楚国;想放弃对宋国的救援,可宋国又曾经对晋国有恩,文公为此举棋不定。先轸劝说:“抓住曹伯,把曹、卫的土地分给宋国,楚为此肯定着急,那楚国势必要放弃宋国了。”于是文公听取了先轸的意见,楚成王真的率军离开了宋国。
楚国大将子玉说:“成王对晋国太好了,今天文公知道楚国与曹国、卫国关系密切却故意攻打它们,这是轻视君王。”成王说:“晋侯在外逃亡十九年,受困的时间太久了,终于返回晋国。他因尝尽了艰难险阻,就能正确对待百姓,上天为他开路,他不可阻挡。”子玉仍请兵说:“不敢一定建功立业,只求堵塞中伤诽谤的言论。”楚王很生气,只给他很少的军队。于是子玉让宛春告诉晋国:“请求恢复卫侯地位,保存曹国,我也放弃宋国。”咎犯说:“子玉无礼了,我的国君只得到一份,他们的臣子却得到两份,不能答应。”先轸说:“安定人心叫做礼。楚国一句话安定了三个国家,您一句话灭亡了它们,我们才是无礼了。不答应楚国,这就是放弃宋国。不如私下里答应恢复曹国、卫国以便引诱楚国,扣留宛春来激怒楚国,视战争胜负的情况再来计谋。”晋侯就把宛春囚禁在卫国,并私下答应恢复曹国、卫国。曹卫两国派使者通知与楚国断交。楚将得臣很生气,攻打晋军,晋军后退,军官问道:“为什么退兵?”文公说:“过去在楚国时已立约说交战时退避三舍,可以违约吗?”楚军也想撤退,得臣不同意。四月戊辰日,宋公、齐将、秦将与晋侯驻扎在城濮。己巳日,他们与楚军交战,楚军失败,得臣带着残兵败将逃走。甲午日,晋军返回衡雍,在践土为周襄王修筑王宫。
当初,郑国曾援助楚国,现在楚国失败,郑国很害怕,派人请求与晋侯结盟。于是,晋侯与郑伯结盟。
五月丁未日,晋文公把楚国俘虏奉献给周王,共有一百辆披甲的驷马车、一千多名步兵。天子让王子虎宣布晋侯为霸主,赏赐给晋侯黄金装饰的大车,一副红色弓,百支红色箭,十副黑色弓,千支黑色箭,一卣(yǒu,有)香酒,还有玉勺和三百名勇士。晋侯多次辞谢,最后才行礼接受了。周王写了《晋文侯命》:“王说:您用道义使诸侯和睦,大显文王、武王的功业。文王、武王能够谨慎地修养美好的德行,感动了上天,在人民中间传播,因此,上天把帝王的事业赐给文王、武王,恩泽流传到子孙后代。长辈关怀我,让我继承祖先的事业,永远保存王位。”于是晋文公称霸,癸亥日,王子虎在王宫与诸侯结盟。
晋国焚烧了楚军阵地,熊熊大火几天不熄灭,文公叹息。左右大臣们说:“战胜了楚国,您还发愁,为什么?”文公说:“我听说打了胜仗而能心情安定的,只有圣人,我因此恐惧。况且子玉还在,怎么可以高兴呢?”子玉大败而回,楚成王怨他不听自己的话,只顾与晋交战,于是责备子玉,子玉自杀身亡。晋文公说:“我在外部打击楚,楚在内部诛杀大将,内外呼应。”于是文公才面露喜色。
六月,晋人又恢复卫侯地位。壬午日,晋侯渡过黄河向北边回国。晋文公论功行赏,狐偃属头功。有人说:“城濮的战争,是先轸的计谋。”文公说:“城濮的战争,狐偃劝我不要失去信用。先轸说:‘打仗以战胜为重。’我听了先轸的话取胜了。然而这只是有利于一时的说法,狐偃说的是千秋万代的功业,怎么能使一时的利益超过万代的功业呢?因此,狐偃应得首功。”
冬季,晋侯在温会见诸侯,想率领诸侯朝拜周王。晋侯担心力量达不到,恐怕诸侯中有背叛的人,就派人告诉周襄王到河阳打猎。壬申日,晋侯便率领诸侯到践土朝拜襄王。孔子读史书中记载文公处,说:“诸侯无权召呼周王。‘周王在河阳打猎’。这种记载,《春秋》隐瞒了。”
丁丑日,诸侯包围了许。曹伯大臣中有人劝告晋侯说:“齐桓公会合诸侯国,为保存异姓国家,今天您会合诸侯,却灭亡同姓国家。曹国的叔振铎的后代,晋国是唐叔的后代。会合诸侯国却消灭史弟国。不合礼仪。”晋侯高兴了,恢复了曹伯地位。
于是晋国开始建立三行(háng,杭)军制。荀林父统率中行军,先Y统帅右行军,先蔑统帅左行军。
七年(前630),晋文公、秦缪公共同包围郑国,原因是在文公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对文公不礼貌,以及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援助了楚国。晋国包围郑国,想得到叔瞻。叔瞻听说后自杀了。郑国人带叔瞻尸体告诉晋君。晋君却说:“一定得到郑君才甘心。”郑国害怕了,就暗中派使者对秦缪公说:“灭亡了郑国,增强了晋国,晋有所收获,秦国却得不到什么好处。您为什么不放弃郑国,与郑结为友好?”秦伯同意了,撤走了军队,晋国也随后撤了军。
九年(前628)的冬季,晋文公逝世,儿子襄公欢即位。当年郑伯也逝世。
郑国有人向秦国出卖自己的国家,秦缪公率军去偷袭郑国。十二月,秦军路过晋都郊处。襄公元年(前627)的春季,秦军路过周都,无礼,王孙满讥讽秦国。秦军开到滑,郑国大商人弦高将要去周京做买卖,路遇秦军,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秦军大吃一惊赶快回国,消灭了滑离去。
晋国的先轸说:“秦伯不听蹇叔的计谋,违反了民意,可以攻打它。”栾枝说:“还没有报答秦对先君的恩惠就攻打它,不行。”先轸说:“秦国欺侮刚刚失去父亲的我君,讨伐我同姓国,有什么恩惠需要报答?”于是晋国就攻打了秦国。襄公穿着黑色的丧服从戎。四月,晋在ゴ虬芰饲鼐擦饲毓娜贝蠼厦魇印⑽髌蝻滓冶蠡氐浇S谑墙骞┳藕谏シ裨崃宋墓N墓姆蛉耸乔毓呐樱韵骞担骸扒毓氲玫秸馊贝蠼彼浪恰!毕骞饬耍闼突亓巳贝蠼O乳籼岛螅韵骞担骸盎龌冀恕!毕乳艟腿プ犯先贝蠼H贝蠼苫坪樱丫搅舜希吹较乳舯憧耐返佬唬沼谝蝗ゲ环怠
三年以后,秦国果然派孟明讨伐晋国,为在サ氖О芨闯穑ハ陆舻睾蟪繁K哪辏ㄇ624),秦缪公派大军攻打晋国,渡过黄河,拿下王宫,在ド叫拗苏笸鼋康姆啬共爬肴ァ=只趴郑桓以俪隼矗缓眉崾爻浅亍N迥辏ㄇ623),晋国攻打秦国,拿下了新城,为王官失败报了仇。
六年(前622),赵衰成子、栾贞子、咎季、子犯、霍伯都死去。赵盾代替赵衰主持政务。
七年(前621)八月,襄公逝世。太子夷皋还年幼。晋人因为多次遇难,相立年纪长些的君王。赵盾说:“立襄公弟弟雍。雍温和善良年纪大,先君又喜受他,而且他亲近秦国,秦本来是友好邻国。立善良的人国家就稳固,侍奉年长的人国家就顺利,侍奉先君喜欢的人就孝顺,与旧日的朋友结交就安定。”贾季说:“雍不如他弟弟乐。辰嬴被两位国君宠爱,立她的儿子,百姓一定安心。”赵盾说:“辰嬴卑贱,地位在九个妃妾的下边,他的儿子能有什么威望。况且她被两位国君宠爱,这是yín乱(版 权所有 e w eny an. co m 易 文言 网)。乐作为先君的儿子,不能投靠大国而出居小国,这是孤立。母亲yín乱(版 权所有 e w eny an. co m 易 文言 网),儿子孤立,没有威严;陈国既小又远离晋国,得不到援助,怎么可以为君呢?”于是晋国派士公到秦迎接公子雍。贾季也派人到陈国召回公子乐。赵盾废掉贾季,因为贾季杀死了阳处父。十月,晋国埋葬了襄公。十一月,贾季逃到了翟。当年,秦缪公也逝世了。
灵公元年(前620)四月,秦康公说:“先前文公回到晋国没有卫士,所以发生了吕、S的祸患。”于是,秦送给公子雍很多卫士。太子的母亲缪嬴日夜怀抱太子到朝廷号叫哭泣说:“先君有什么罪?他的继承人有什么罪?你们丢弃嫡子却到外边找君主,打算把太子放在什么位置上?”缪嬴出了朝廷,就抱着太子跑到赵盾的住所,磕头说:“先君把这个孩子嘱托给您,曾说过‘这孩子成了材,我就是受了您的赐予,不成材,我就怨恨你’。现在先君去世了,话还响在耳边,您却废掉他,怎么行?”赵盾和各位大臣都害怕缪嬴,又怕被逼迫,于是背弃了迎接的雍,而立了太子夷皋,这就是灵公。同时派军队抵御秦国护送公子雍的军队。赵盾为将军,率军攻打秦,在令狐打败秦军。先蔑、随会逃到秦。秋季,齐、宋、卫、郑、曹、许国的国君都拜会了赵盾,并在扈结盟,这是因为灵公刚刚即位的缘故。
四年(前617),晋国攻打秦国,夺取了少梁,秦也夺走了晋国的ァA辏ㄇ615),秦康公讨伐晋国,夺取了羁马。晋侯很生气,派赵盾、赵穿、S缺攻打秦国,在河曲展开大战,赵穿立了大功。七年(前614),晋国的六卿担心在秦国的随会常常造成晋国内乱,于是假让魏寿余反对晋国投降秦国。秦国让随会到魏,因而捉住随会带回晋国。
八年(前613),周顷王逝世,由于公卿争权夺利,所以没有发讣告。晋国派赵盾率八百辆战车平息了周朝的动乱拥立了匡王。这一年,楚庄王刚即位。十年(前609),齐人杀死自己的国君懿公。
十四年(前607),灵公长成人了,非常奢侈,搜刮民脂民膏用彩画装饰宫墙。从高台上弹人,以观赏人们避开弹丸而取乐。厨师没把熊掌煮烂,灵公就发怒,竟杀死厨师,让妇女抬着厨师的尸体扔出去,路过朝廷。赵盾、随会前去多次劝告,灵公根本不听;后来,他们又看见死人的手,于是又前去劝告。随会先去劝,灵公不听。灵公也担心他们,竟让(chú,除)(ní,尼)刺杀赵盾。赵盾内室的门敞开着,I看见赵盾的住处极其简朴,便退出来叹息道:“杀死忠臣,违背君王的命令,这罪都是一样的。”说完,头撞树身亡。
当初,赵盾常在首山打猎,曾看到桑树下有个饿极了的人。这个人叫示(qí,其)眯明。赵盾给了他一些食物,他只吃了一半。赵盾问他为什么不吃完,示眯明回答:“我已经为人臣隶三年了,不知母亲是否还在人间,愿把剩下的一半留给母亲。”赵盾认为他很孝敬,又给他一些饭、肉。不久,示眯明做了晋君的厨师。但赵盾不知道示眯明做晋君厨师一事。九月,晋灵公宴请赵盾,埋伏好士兵准备杀死他,示眯明知道后,恐怕赵盾酒醉起不来身,于是上前劝说赵盾:“君王赏赐您酒,只喝三杯就可以了。”想让赵盾赶在前面离开免于遭难。赵盾已经离去了,灵公埋伏的士兵还未集合好就先放出一条叫敖的恶狗。示眯明替赵盾徒手杀死了狗。赵盾说:“抛弃人,使用狗,虽然凶猛有什么用呢!”可是,赵盾并不知道示眯明是在暗中保护他呢。一会儿,灵公指挥埋伏的士兵追赶赵盾,示眯明反击灵公的士兵,士兵不能前进,赵盾终于逃脱。赵盾问示眯明为什么救自己,示眯明说:“我就是桑树下那个饿汉。”赵盾询部他的姓名,他没有告诉。示眯明因此隐遁而去。
赵盾于是得以逃脱,但还没有越出晋国国境。乙丑日,赵盾的弟弟赵穿将军在桃园杀死灵公迎回了赵盾。赵盾一向尊贵,很得民心。灵公年纪不大,又奢移,百姓不归向他,所以杀死他比较容易。赵盾又恢复了先前的地位。晋国的太史董狐写道:“赵盾杀死了自己的国君。”在朝廷上传给大家看。赵盾说:“杀国君的是赵穿,我没罪。”太史说:“你是正卿,你逃跑了但没有逃出晋国国境,你回来也没有杀死作乱的人,不是你是谁呢?”后来孔子听到这件事说:“董狐是古代优秀的史官,据法直书面毫不隐瞒。宣子是优秀的大夫,为遵守法制甘愿承受坏名声,可惜呀,如果赵盾逃出国境,也就免除罪名了。”
赵盾让赵穿从周京迎来襄公的弟弟黑臀,让他即位,这就是成公。
成公是文公的小儿子,他的母亲是周王室女子。壬申日,成公去武宫朝拜祖宗。
成公于元年(前606),赐给赵氏为公族大夫。晋国讨伐郑国,因为郑国背叛了晋国。三年(前604),郑伯刚刚即位,郑国归附晋国却背弃了楚国。楚王生气了,讨伐郑国,晋国前往援救。
六年(前601),晋国攻打秦国,俘虏了秦国将军赤。
七年(前600),晋成公与楚庄王争压霸权,在扈邑会见诸侯。陈国畏惧楚国,未去赴会。晋国派中行桓了讨伐陈国,因而救援郑国,与楚国交战,打败了楚军。那一年,成公逝世,儿子景公据即位。
景公元年(前599)的春季,陈国大夫夏征舒杀死了自己的国君灵公。二年(前598),楚庄王讨伐陈国,杀死了征舒。
三年(前597),楚庄王包围郑国,郑国向晋国求救。晋国派荀林父统帅中军,随会统帅上军,赵朔统帅下军,S克、栾书、先Y、韩厥、巩朔辅佐他们。六月,晋军赶到黄河。听说楚国已降服郑国,郑伯脱去上衣露出胳膊与楚国结盟,楚军就回去了,荀林父想班师回晋。先Y说:“总算是来救郑国的,不到达不可以,否则将帅将要离心离德。”晋军终于渡过黄河。楚国已经降服郑国,想在黄河饮马扬名就离开郑国。楚晋两军大战,郑国刚刚归附楚国,惧怕楚国,反而帮助楚军进攻晋军。晋军大败,退到黄河边,士兵争船渡河,船中有很多被砍掉的手指。楚国俘虏了晋军大将智。晋军返回晋国后,林父说:“我是大将,晋军失败我应该被杀,请求死罪。”晋景公想答应他。随会说:“过去文公与楚国在城濮作战,楚成王回到楚国后杀死了大将子玉,文公才高兴。今天,楚国已经打败了我军,我们又杀死自己的将军,这是帮助楚国杀死楚国的仇人。”晋景公听了这番话才罢手。
四年(前596),先Y因为首先建议而使晋军在黄河畔吃了败仗,害怕被杀,于是逃亡到翟,与翟国商量讨伐晋国。晋国发觉后就杀死了先Y整个家族。先Y是先轸的儿子。
五年(前595),晋国讨伐郑国,因为它援助楚国。当时楚庄王很强大,结果在黄河边挫败了晋军。
六年(前594),楚国讨伐宋国,宋国便向晋国求援,晋国想去援救。伯宗献计说:“楚国,上天正兴发它,不能阻挡。”于是晋国派解扬谎称救援宋国。郑国人抓住解扬把他交给了楚国,楚国赏赐了他很多财物,让他说反话,以使宋国赶快败下阵来。解扬假装许诺,终于将晋君的话告诉了宋国。楚国想杀死他,有人观谏,楚国便放回了解扬。
七年(前593),晋国派随会灭亡了赤狄。
八年(前592),晋国派S克出使齐国。齐顷公的母亲从楼上观看而发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S克驼背,而鲁国使者跛足,卫国使者一只眼瞎,这样,齐君也派同样的残疾人去引导宾客。S克很生气,回到黄河畔发誓说:“不报复齐国,河伯来见证!”S克返回晋国,向晋君请求攻打齐国。晋景公询问进攻的原因后,说:“你有怨气,怎么能够烦扰国家呢?”晋君没有听。魏文子因年迈请求辞职,推荐了S克,S克执掌国家政权。
九年(前591),楚庄王逝世。晋国讨伐齐国,齐国派太子强到晋国做人质,晋军才停止进攻。
十一年(前589)的春季,齐国讨伐鲁国,夺取了隆。鲁国向卫国告急。卫国和鲁国都通过S克赂晋国求救。晋国就派S克、栾书、韩厥用八百辆战车和鲁国、卫国共同讨伐齐国。夏天,晋国与齐顷公在鞍交战,顷公受伤被困,于是便与他的护右交换了座位,下车去找水喝,从而逃脱而去。齐军大败而逃,晋国追赶败兵一直达到齐都。顷公献上宝器求和,晋国不同意。S克说:“一定要得到萧桐┳幼魅酥省!逼牍拐咚担骸跋敉┳邮乔旯哪盖祝旯哪盖兹缤哪盖祝趺匆欢ㄒ玫剿兀磕忝翘唤残乓辶耍肭笤僖淮谓徽健!苯峁糯鹩τ肫虢埠投肴ァ
楚申公巫臣偷娶了夏姬逃到晋国,晋君拜巫臣做邢邑大夫。
十二年(前588)的冬季,齐顷公到了晋国,想尊称晋景公做王,景公辞谢不敢当。晋国开始设置六军,韩厥、巩朔、赵穿、荀骓、赵括、赵旃(zhān,毡)都任大臣。智也从楚国返回晋国。
十三年(前587),鲁成公朝拜晋君,晋君很不礼貌,鲁君生气地走了,背叛了晋国。晋国讨伐了郑国,攻下了汜。
十四年(前586),梁山发生山崩。晋君询部伯宗,伯宗认为不值得大惊小怪。
十六年(前584),楚国大将子反怨恨巫臣,杀死了巫臣整个家族。巫臣十分气恼,给子反一封信说:“一定让你疲于奔命!”于是巫臣请求出使吴国,让自己的儿子作吴国的行人,教吴国士兵乘车打仗。吴、晋两国开始有交往,约定讨伐楚国。
十七年(前583),晋国杀死了赵同、赵括,并灭亡了他们的家族。韩厥说:“怎么能忘记赵衰、赵盾的功劳呢?怎么能断绝他们的香火呢?”于是,晋君又让赵氏庶子赵武作为赵氏后代,又封给他城池。
十九年(前581)的夏季,景公病重,立太子寿曼做国君,这就是厉公。一个月后,景公逝世。
厉公元年(前580),因为刚刚即位,想与诸侯求和,便与秦桓公隔着黄河订立盟约。回国后秦国就违背盟约,和翟商量攻打晋国。三年(前578),晋国派吕相谴责秦国,借机和诸侯讨伐秦国。兵至泾水,在麻隧打败秦军,俘虏了秦国大将成差。
五年(前576),S(qí,其)、S撸ǎ悖瑷酰椋⑧S至中伤伯宗,晋君杀死他。伯宗是因为喜好直言劝谏才召来这个灾祸,百姓因此不再信任厉公。
六年(前575)的春季,郑国背叛了晋国与楚国结盟,晋君十分生气。栾书说:“不可以在我们这一代失去诸侯。”于是,晋国派军队攻打郑国。厉公亲自统帅军队,五月渡过黄河。听说楚军来援救,范文子请求厉公撤兵。S至说:“派军讨伐逆贼,遇到了强敌就躲避,就无法对诸侯发号施令。”于是,晋国与楚国交战。癸巳日,晋军射中楚共王的眼睛,楚军在鄢陵失败。子反聚集残兵,安抚好楚军,想再一次与晋交战,晋国很担心。共王召唤子反,子反的侍者竖阳谷向他敬酒,子反喝醉了,不能去拜见共王。共王很生气,责备子反,子反自杀。共王于是带兵返回楚国。晋国因此威振诸侯,想号令天下,求得霸权。
厉公有很多宠姬,回国后,想免除所有大臣的职务,任用宠姬的兄弟。有个宠姬的哥哥叫胥童,曾与S至有矛盾,再加上栾书又怨恨S至不使用自己的计谋竟打败了楚军,就派人暗中向楚国道歉。楚国派人欺骗厉公说:“鄢陵一战,实际是S至召来楚国参与的,S至想作乱,迎接子周到晋国即位。恰好盟国没有准备好,所以事情未成功。”厉公把引话告诉给栾书,栾书说:“大概有这种情况,希望您试着派人到周京暗地考察一下。”厉公果然派S至到周京。栾书又让公子周会见S至,S至却不知道自己已被出卖。厉公验证这件事,认为确实了,于是很痛恨S至,想杀死他。八年(前573),厉公去打猎,与宠姬饮酒,S至杀猪奉献给厉公,被宦者夺去,S至射死了宦者。厉公很生气说:“季子欺侮我!”打算杀掉三S,还未动手。S想先下手为强,进攻厉公,说:“我虽然也许会死,国君也会遭难。”S至说:“忠诚,不能反对君主;智慧,不能伤害百姓;勇猛,不能挑起乱子。失去这三种美德,谁肯帮助我?我死了算了。”十二月壬午日,厉公让胥童带领八百名士兵袭击攻杀三S。胥童借机在朝廷上劫持了栾书、中行偃,说:“不杀死这两个人,灾祸一定落到国君您头上。”厉公说:“一个早上就杀死了三位卿士,我不忍心再多杀人了。”胥童回答说:“别人可将忍心杀死你。”厉公不听,向栾书道歉说明只是惩治S氏的罪过:“大夫都恢复职位。”两人磕头说:“很幸运,很幸运!”厉公让胥童担任大臣。闰月乙卯日,厉公到匠骊氏家去游玩,栾书、中行偃派他们的党羽袭击逮捕了厉公,囚禁起来,杀死了胥童,并派人从周京迎来了公子周,立他为君王,这就是晋悼公。
悼公元年(前572),正月庚申日,栾书、中行偃杀死了厉公,只用一辆车陪葬了他。厉公是在被囚禁了六天后死去的,死去十天后的庚午日,智迎接公子周来晋,到了绛,杀鸡和大夫结盟拥立公子周,这就是悼公。辛巳日,到武宫朝拜。二月乙酉日,公子周即位。
悼公周的祖父捷是晋襄公的儿子,没能继位,号称桓叔,桓叔最受怜爱。桓叔生下惠伯谈,谈生下悼公周。周即位时已十四岁。悼公说:“祖父、父亲都未能继位而到周避难,客死在周。我认为自己已经疏远了,从未盼望当晋君。今天,大夫们不忘文公、襄公的意愿而施惠,拥立桓叔的后代,全仰仗祖宗和大夫们的威灵,得以继承晋国的祭祀,难道敢不兢兢业业吗?大夫们也应该辅佐我!”于是驱逐了不忠于国君的七个大臣,修整旧的功业,向百姓布施恩惠,抚恤文公回晋时各位功臣的后代。秋天,讨伐郑国。郑军大败,于是又到了陈国。
三年(前570),晋国会见诸侯。悼公向大臣们询问可以任用的人,祁萃萍鼋夂=夂瞧莸某鹑恕5抗治驶褂兴萦滞萍鲎约旱亩悠钗纭>铀担骸捌菘梢运阕鞑黄搅恕T谕饩偌霾槐艹鹑耍谀诩霾槐芏印!闭诨峒詈钍保抗牡艿苎罡陕伊司螅虹彼懒怂募莩等恕5抗苌腥巳摆傻抗抗沼谌鲜兜界苡邢偷拢斡盟鞒终瘢伤肴纸埠停种沼诜浅G捉J荒辏ㄇ562),悼公说:“从我任用魏绛以来,九次会合诸侯,与戎翟和解了,这全是魏子的功劳。”悼公赐给他乐队,他三次辞让才接受下来。冬天,秦国攻取了晋国的栎。
十四年(前559),晋国派六卿率领诸侯们讨伐秦国,渡过泾河,把秦军打得大败,直到Я植爬肴ァ
十五年(前558),悼公向师旷询问治国的道理。师旷说:“只有仁义是根本。”冬季,悼公逝世,儿子平公彪即位。
平公元年(前557),晋国讨伐齐国,齐灵公与晋国在靡下交战。齐军被打败逃跑。晏婴说:“你本来就没有勇气,为何不停止打仗?”齐军于是离去了。晋国穷追不舍,包围了临展饬送獬悄诘姆课荩惫饬送獬悄诘木瘛=浇核系揭仕刖崾刈懦鞘校屯吮祷亓恕
六年(前552),鲁襄公朝拜晋君。晋栾逞犯了罪,逃到齐国。八年(前550),齐庄公暗中派栾逞到曲沃,又派军跟随他。齐军上了太行山,栾逞从曲沃内造反,袭击了绛。绛毫无警戒,平公想自杀,范献子阻止了平公,派自己的家兵袭击栾逞,栾逞被打败逃到了曲沃。曲沃人攻打栾逞,栾逞被杀死,曲沃人还消灭了栾逞的族党。栾逞的栾书的孙子。他进入绛时,与魏氏商量过。齐庄公听说栾逞失败,就返回了,攻取了晋国的朝歌离去,为的是报复临徽街稹
十年(前548),齐国的崔抒杀死自己的国君庄公。晋国趁齐国动乱,高唐打败齐军离去,为的是报复太行一战之仇。
十四年(前544),吴国延陵季子出使来到晋国,曾与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谈话,事后说:“晋国的政权,终于要落在这三家手中。”
十九年(前539),齐国派晏婴到晋国,晏婴与叔向谈话。叔向说:“晋国处于末世了。平公向百姓征收重税修建池台楼阁却不务政事,政务落在私家门下,难道可以持久吗?”晏子表示同意。
二十二年(前536),晋国讨伐燕国。二十六年(前532),平公逝世,儿子昭公夷即位。
昭公于六年(前526)逝世。晋国六卿强大,公室却弱小了。儿子顷公去疾即位。
顷公六年(前520),周景王逝世,各公子们争夺王位。晋国的六卿平息了周王室的乱子,拥立敬王。
九年(前517),鲁季氏驱逐了自己的国君昭公,昭公住在乾侯。十一年(前515),卫国、宋国派使者请求晋国送鲁君回国。季平子私下贿赂了范献子,献子接受贿赂后,就对晋君说:“季氏没有罪。”最终没有送鲁君回国。
十二年(前514),晋国公族祁莸乃镒樱逑虻亩樱诮媲盎ハ嘹佟A湎胂魅豕牧α浚阋勒招谭ㄉ彼懒怂侨考易澹阉堑姆庖鼗治鱿兀髯匀米约旱亩尤プ龃蠓颉=α扛尤跣。涠记看笃鹄础
十四年(前512),顷公逝世,儿子定公午即位。
定公十一年(前501),鲁国的阳虎逃到晋国,赵鞅简子留宿了他。十二年(前500),孔子做了鲁国的宰相。
十五年(前497),赵鞅与邯郸大夫午约定,要将卫贡五面家迁徙到晋阳,邯郸父兄不答应,赵鞅便认为午不诚实,想杀死午,午和中行寅、范吉射(yì,义)亲自攻打赵鞅,赵鞅逃到晋阳防守。定公包围了晋阳。荀栎、韩不信、魏侈与范去射、中行寅有仇,就调军队攻打范去射、中行寅。范去射、中行寅反叛,晋军攻打他们,打败了范去射、中行寅。范去射、中行寅逃到朝歌,据城自保。韩不信、魏侈替赵鞅向晋君道歉,于是晋君赦免了赵鞅,恢复了他的地位。二十二年(前490),晋国打败了范吉射、中行氏,这两个人逃到齐国。
三十年(前482),定公与吴王夫差在黄池相会,争当首领,赵鞅当时从行,终于让吴王做了首领。
三十一年(前481),齐国田常杀死了自己的国君简公,立简公的弟弟骜做平公。三十三年(前479),孔子去世。
三十七年(前475),定公逝世,儿子出公凿即位。
出公十七年(前458),知伯与赵鞅、韩不信、魏侈共同瓜分子范吉射、中行寅的领地归入自己的采邑。出公很生生,求告齐国、鲁国,想借机讨伐四卿,四卿很慌恐,于是反击攻打出公。出公逃亡齐国,半路上死去。所以知伯就立昭公曾孙骄做了晋君,这就是哀公。
哀公的祖父雍,是晋昭公的小儿子,号叫戴子。戴子生下了忌。忌与知伯关系密切,但早死,所以知伯想吞并晋国,没敢动,就立了忌的儿子骄做晋君。当时,晋国的政务全部由知伯决定,晋哀公不能控制朝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今越花不及洛阳甚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