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在伊始汉服生活馆长沙买汉服服,怎么分辨哪些是影楼装,哪些是传统汉服啊?

汉服VS影楼装,你被电视剧里那些仙气飘飘的古装骗了多久?
汉服VS影楼装,你被电视剧里那些仙气飘飘的古装骗了多久?
a.颜色搭配
汉服配色除特殊场合外,生活中穿着的汉服,配色多为自己搭配或者按专业搭配知识进行的,色调比较温和,不同配色间,色差起伏不大,看上去就很自然,是种过日子的衣服,与我们平时生活中所穿戴的现代服饰的色调比较接近。
影楼装多为模仿影视剧,为了追求奇异、华丽、夺目的梦幻视觉效果,大多为炫丽、花哨、大红大绿大黄,或闪闪发光的对比配色,且不同配色间,色差起伏较大,与我们平时生活中的配色决然不同。
汉服的造型大多平和、稳重、端庄,偶尔追求一些美感,会有一些新颖搭配,但是搭配后,依然保持了稳重、平和、端庄。
影楼装则为了追求奇异的视觉效果,会把众多形式融合在一起,如蕾丝边、塑料花装饰、针织衫等,甚至一些西式的造型,也会没事往衣服上加一堆的不需要的东西。影楼装会露手臂、肩膀、大腿、腰部位,缺乏端庄典雅之感。
影楼装或者影视服装会犯左衽的错误,正规的汉服是右衽的。
还有八字袖,入字底,领口过大的错误。
汉服首先要有接袖;其次要有袖根(胳膊和身体连着的地方)一定要够宽,一般袖根至少要20厘米;第三,汉服对袖子的长度有一定的要求,很多时候要能回肘。
影楼装和影视服装一般没有接袖;其次袖根也是随意制作,宽度不够;第三,很多影楼装和影视服装袖子长度不够,且没有回袖。
大部分的影楼装和影视剧服装都没有中缝。中缝可以检查服装是否穿好,且中缝代表着人正直。
汉服的衣缘一般在5-13.5CM,通常是7CM。而影楼装和影视服装会过宽或者过窄。
汉服只有系带,绝对没有扣子。
汉服没有腰封,最宽的腰带也只有9CM。
说了这么多,放一幅传统汉服的结构图,虽然只是其中一种,但是也能看出差距。汉服的那些事儿(第九期:如何区分影楼装和汉服)
TA的更多文章
汉服的那些事儿(第九期:如何区分影楼装和汉服)
很多萌新宝宝都会问啊,就是说怎么样去看我是否买到了汉服而不是影楼装呢?要怎么去区分影楼装呢?接下来,瑾宝就给大家分享几个区分影楼装和汉服的方法,废话不多说,我们,进入正题.
好,首先第一种,就是去观察它,用你的眼睛去瞪它,嗯对就是瞪它,往死里瞪,去观察它,比如说颜色之类的,相比汉服来说,影楼装会比汉服颜色更加现代一点,比如说亮粉色之类的,以及我们在电视剧看到的,基本都是影楼装,形制的话汉服是比较规矩的,基本就那几种(不清楚的可以翻翻以前的投稿.),而影楼装就稍微比较现代化一点,会参照一些现代衣服,从而突出主题,还有就是影楼装的领口一般都会开的很大,汉服相对来说比较保守.
第二张方法就是去摸它,就是那种咸猪手的摸(虽然我也不知道咸猪手是咋摸的,反正就是摸.),一般来说,影楼装是电视剧和舞台上穿着较多的,所以往往会因为效果而忽视了料子的舒适程度,摸起来感觉会比较糙或者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而汉服就会比较舒适,比较适合自己的皮肤.通过触摸的方法就可以感觉到的。
第三种方法呢,是给在网上买汉服的宝宝们看的,可能有人说,我怕买到影楼装,但是你科普的我又看不懂,emmm....好吧好吧,那就介绍第三种方法吧,“小仙女”“舞台演出”“舞台服装”....出现这些词的基本都是影楼装,以及那些原价过分便宜的衣服,基本都是影楼装,第三种方法可以跟第一种方法相结合。
好啦,今天的科普就到这,大家有什么想法和意见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我会仔细看哒。
本文禁止转载或摘编当我们一提到“汉服”的时候,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观点纷沓而至。有人认为“汉服”只是汉王朝的服饰,与其他朝代的服饰无关
有人认为“汉服”只是汉民族的服装,根本代表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服饰;也有人认为“汉服”本身就是一个成问题的概念,只
是一个虚构出来的图腾而已……这样的观点常充斥于相关的著作与刊物中,以至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究竟何谓“汉服”?编者认为,在现在汉服运动中,更多人倾向于一个广义的汉服定义。在这个广义的定义之下,“汉服”代表
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简称,亦可称之为“华服”、“国服”。它主要指从夏商周三代到明王朝的近
四千年中,以汉民族文化为基础而自然演化形成的具有汉民族文化风格、区别于其他民族服装的服饰体系。
这个定义亦有理论依据。“汉服”一词的最早出处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最初被用来指代汉王朝的服装
礼仪制度,后来随着时代的演进与文化的推广,汉民族的文化逐渐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于是“汉人”也就成了整个
华夏民族的代称,而原本只为“汉人”所穿着的服饰—“汉服”也在更为广范的意义上被传播开来。后来,“汉服”的概念就被
包括汉民族(汉人)周围的各少数民族在内的整个华夏族所普遍认同和接受,遂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历史上汉民
族与其他民族相互交流、融合的产物。
所以“汉服”不仅仅是汉民族服饰的特定称谓,“汉服”也是以汉族为主的华夏民族服饰的简称。
汉服带着古香古色而来,但并不是所有翩飞的衣袂都能被称作汉服。汉服独有一套自己的形制体系。
在古代,汉服是是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汉服的特点可以在四书五经、经史子集里找到依据。
图:汉服分解
汉服的主流特征为交领右衽,衣袍主要使用系带,少数使用纽襻。除交领之外还有对襟、圆领等,按穿脱
方式划分有开襟式和套头式,衣袖根据不同的功用,长短、宽窄、圆方皆有。
尽管汉服在历史上出现的款式千变万化,不胜枚举,但如果是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下,汉服的演变始终
是沿着一定的形态进行的,也就是说变化的只是表皮,而核心价值是没变的。
现代汉服类别分类基本可归纳为按下图所展示的结构。
汉服有着一套独立而完善的构造原理,并且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也就是说汉服的裁剪是有着一定规
范的,因此那些制作并不考究的影视装、影楼装、cosplay服装和游戏人物的着装,虽然他们各有其存在
的意义和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都不是汉服。
在古代,汉服是礼仪文化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汉服有一个严密而完善的服装系统,基本上可以满足人们
祭祀、庆典、社交、出行和居家等需求。不过,现代的汉服已经没有了阶级的区别,只有具体功用之别。
主要有:礼服--祭祀、婚嫁、成人礼、丧礼;正式服装--庆典、迎谒、节日、宴饮;便装:居家、出行、传统武术演练;衍生:舞台演出服装、汉元素时装
礼服是汉服体系里面非常重要的部分,通常来说,礼服的仪礼性高出了实用性。礼服侧重塑造庄重、有秩
序的形象,因此历代的礼服都相对较为“保守”,不易受流行的影响,发展相对稳定,是经典型的汉服。
对于现代而言,礼服主要用于祭祀、婚嫁、成人礼等重要场合,如果穿着礼服走街串巷是不得体的,同时
穿着礼服还应注意需举止文雅,衣冠整洁,并且最好是成套穿用。
正式服装的规格低于礼服,所以使用场合以及搭配方式都没有礼服那样要求严格。正式服装的发型、
妆容搭配不必和历史一致,但同样需注意整体风格的和谐统一。正式服装主要用于庆典、迎谒、节日、宴
饮等场合。正式服装顾名思义,带有其正式性,因此对人的行为活动会产生一定的限制。
便装通常衣袍较为窄小,舒适且便于运动,一般由裙、袴、襦、衫构成。便装的搭配更为灵活多变,以便
利为主,便装通常采用舒适且较为朴素的面料制作,适用于居家、出行、传统武术演练等领域。
汉服衍生—汉元素时装
所谓汉元素时装,是指在西式服装的结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汉服的元素,这可以包括某个服装细节、纹饰,
甚至是一种审美情调。因为这类服装的本质还是西式服装,并不是传统服装,自然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汉服了。但是这种多元路
线的探索又是很有必要的,并且有着很大的潜在价值。
1、“汉服运动”概况(BY王芙蓉)
汉服运动这个词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复兴运动在服饰文化领域的表现形式之一。所谓
“汉服运动”也就是很多的传统文化和汉服爱好者学者发起的一次汉服复兴运动。他们除了通过各种祭祀
和祈福活动来实现具体的服饰实践以外,也有很多人提处了将汉服定为国服中式学位礼服或者汉族人礼服
的倡议运动。而“汉服运动”中的汉服便是上面提到的时间期间里的任何一款汉民族服装。虽然不是特指
某个历史阶段的某一款服饰,但是实际上爱好者对于盛世时期的服装要更为钟情。
日,郑州电力系统的普通工人王乐天身着汉服上街。这便是生活中第一次出现汉服的第一个
人(如下图)。在之后就出现了众多的穿着汉服举行的各种祭祀祈福典礼的追随者。
目前,在媒体和报纸上的汉服事例已屡见不鲜:
事例一:2005年9月日下午,来自四川各地的位网友身着古代汉服,来到成都人民公园内的纪念碑祭奠。
事例二:日,农历丙戌年正月初五,八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身着汉服来到了位于合肥市
的包公墓园,进行了一次全国首次民间祭祀包公的活动。
事例三:日上午,来自中外的62对新人,在武功山曲江寒窑遗址公园举行了一场周制汉式婚礼
,规模堪称全球汉式集体婚礼规模之最。
此外,以汉服为蓝本和原型的中国式学位服和奥运礼服一经推出也引起了轩然大波。
2006年出现的一套以汉服为蓝本设计的从天汉网等论坛广为流传的“中国式学位服”方案,它分为学士服
硕士服和博士服三类,每套学位服由学位冠(黑色弁)、学位缨、学位领(六种不同颜色交领右衽)、学位衣
裳(深衣或玄端)、学位礼服徽、西式皮鞋等六部分组成。
另外,在中国北京举办奥运会的一年多前,也就是日,百度汉服吧和天汉民族文化网贴出了
由名为“民族传统服饰?礼仪?节日复兴计划”。设计组设计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华服倡议及设计方案》
(华服:中华民族之服 中国 个民族之民族传统服饰的总称)。设计方案分为运动员礼服礼仪小姐、礼服
、宾客礼服三大类。方案一经推出,也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虽然后来这套设计方案并没有被奥主委采
纳,但是也看出了国人对于具有代表中国民族特色的礼服的期盼心情。
汉服运动目前在中国的确是如火如荼的展开着,据网上的一项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网民认为应在一定领域
内复兴汉服,七成以上的网民认为应将汉服改良成为现代学位服。北大历史系学生还愿意将汉服做成系服
从各种祭祀祈福典礼等等活动中都被当作礼服穿着到网络上的中式学位服以及奥运礼服的备受推崇,从各
个汉服网站的建立以及“汉服运动”加入者的数量看都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且一些汉服爱好者自己原
创的以表达汉服复兴为主的主题曲《重回汉唐》广泛传唱。歌词中写道“广袖飘飘,今在何方;几经沧桑
,几度彷徨;衣裾渺渺,终成绝响。我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徵宫商,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这
似乎道出了那些汉服推行者和爱好者的心声,也说出了他们的对汉服未来作为礼服的理想。
2、“汉服运动”中几种有影响力的主张
《中国新闻周刊》曾做过汉服专题。在这个专题中《中国新闻周刊》的记者对汉服运动中一些较有影响力
的人物做了访谈。从访谈中我们可以了解当代汉服运动的“领导者们”或者说是代表们是如何看待“汉服
”和“汉服运动”的。从中我们可以最真实的从汉服爱好者的角度,了解到汉服运动想什么?要做什么?
目前在怎么做?
1、李敏辉,被网友称作“汉服的精神领袖”,31岁,网名李理,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任职,担任汉网的
管理员。李敏辉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时说:“其实我就是想借此唤醒一个民族,唤醒中华民族
的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力和归宿感。”
2、欧阳雨曦,21岁,现在汉网担任“汉服专家”。欧阳雨曦把目前汉服爱好者努力将汉服作为恢复中华
文明的依托的做法称为:“物质年代的物极必反”。她认为“汉服要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元素建立
新的款式,这是她目前的工作重心。”
3、职业是记者的一位名叫“天涯在小楼”网友,为汉服创作了一首诗歌《为
汉服的低声吟唱》,这首诗歌在汉服爱好者中广为流传,曾感动了无数的年轻人加入到汉服运动中来。天
涯在小楼认为“没有任何爱国的口号比亲自穿着汉服更响亮。”
4、郑州电力公司工人王乐天被认为是“穿汉服上街的第一人”,怀着光复汉文化的理想,王乐天不顾他
人质疑的目光坚持上下班穿着汉服。新加坡的《联合早报》对他进行过专访,自此汉服运动开始见诸于各
5、叶茂,网名“百里奚”。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在读博士,叶茂是“中国式学位服”设计者
之一。在接受《新闻周刊》的记者采访时叶茂说:“我希望有一天,当我穿着汉服上街时,大家不会说‘
你们的汉服’,而是说‘咱们中国人的汉服”。在叶茂的理解中“汉服的理念来自于轩辕皇帝的‘垂衣裳
而天下治’,从周朝以后,汉服逐渐稳定成型,一直传续到明朝末年,是为中华民族瑰宝。”
6、洪亮,网名为“共工滔天”,是上海电视台的一名编导,同时也是“天汉民族文化网”的管理员。洪
亮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在一些重大场合,日本人穿和服,韩国人穿韩服,但逾她和奇怪的是我们中国
人居然找不到自己的服装,实际上和服与韩服全都来源于我们的汉服。汉服只是一个载体,悠远的华夏文
化才是我们真正要复兴的。” ?在洪亮看来:“我们恢复汉族文化,但也不排斥其他民族文化,我反对狭
險的民族主义。在这个自由包容的社会中,对很多人而言,汉服肯定不是他们的唯一选择,但起码我们可
以为他们提供多一种选择。”
纵观这些汉服爱好者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出当代的汉服运动最大的目的旨在复兴中华5000年灿烂的文化,
汉服只是一个载体,是这个复兴过程中一个组成部分。此外,让我们很欣慰的是,从这些汉服倡导者的话
语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应有的海纳百川的胸怀,一方面他们没有抱着狭溢的民族主义思想,以汉族独
尊。而是强调现在是一个包容的社会我们应该有更多的选择。更一方面他们没有一味的因循守旧,而是主
张要在汉服中添加新的时代元素,使汉服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变化,走的更好,走的更远。
3、“汉服运动”的根源探析
随着汉服运动者热情的日益高涨,这几年来汉服活动也越来越受到媒体的关注,从网络、广播、电视到报
刊杂志也相继开始关注汉服运动,使得汉服运动现象成为了一个让很多学者和专家们也不得不极力思考的
问题。在这么多服饰案例背后,其实是有着深一层的原因的,这种汉服的复兴运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探
民族审美心理的需要
从现实社会人们的心理需求上看,经过几次文化浩劫的中国人民的内心世界需要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复
兴来填补,要求在精神文化方面有多方面的要求和提升,以此来寻求一种心灵上的归宿。汉服是汉族的传
统民族服装,是民族传统 民族文化的代表。汉服又是汉族的文化的载体,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认
识到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推行汉服,有利于汉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提
高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汉服运动的主体人群
汉服运动的主体人群为在校大学生和已经毕业参加工作几年的白领一族。这群年轻人有充沛的精力,也有
相应的知识和理想,对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内心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感
基于这种心理状态,在全球化的状态下,需要民族身份认同,并通过服装系统来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知,
以及自身身份的认同和自信,来抵制目前社会对过度洋化和盲目追赶西方时尚倾向,也能达到让国人或多
或少的开始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目的。另外,他们在汉服的历史界限上把清代划分出去,也有出于对近
现代的历史耻辱的问题上的回避的原因。如同东华大学服装学院教授包铭新认为:“这些青年人得到改革
开放的好处,又没有忘记中国近代历史的耻辱,他们对现在和将来的情况比较有信心,想跳过这段比较耻
辱的过去往前走,期望从中国古代找一些东西来支撑他的民族自尊心。”所以,对于中国古代最为辉煌的
历史阶段有着某种向往。
汉服的历史文化内涵
客观地看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从形制上看,汉服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
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在现代的汉服运动中受到推崇最
多的是深衣制。这是因为深衣这一服装形制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在穿着的人群最多、穿着的时
间长久 、历史的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服装形制。
深衣在形制上要求袖圆似规,领方似矩,背后垂直如绳,下摆平衡似权,符合规、矩、绳、权、衡五种原
理。这五种原理是人们对于理想的行为方式及做人原则的描述。而且这种萌生于周代、成熟于战国的深衣
最初作为贵族晏居时的常服穿用,后来渐渐演变成贵族礼服,到汉代,既是礼服,又是常服,既可作为吉
服,又可作为丧服,无论男女尊卑都可穿用 ,所谓“深衣之用,上下不嫌同名,吉凶不嫌同制,男女不
嫌同服”。此外,在历史上,北魏孝文帝改制的汉服形制、日本的和服形制、韩国的韩服形制都受到过深
衣的巨大影响。所以,由于这些方面的因素,深衣制的汉服被汉服运动者赋予了比较高的地位。
汉服的美学内涵
汉服的款式以交领(兼有圆领、直领)右衽为主要特点,无扣、系带、宽衣大袖、线条柔美流畅、飘逸灵
动,汉服的流动的美,宽袍大袖,就是汉服最基本的形态特征。宽大的衣袖长长的腰带,静止的时候,显
示着威严和庄重,走动的时候,流露出飘逸和洒脱,使“身体处在柔和的流转自如的发达状态中的那种生
动”。汉服在其宽大飘逸、流畅脱俗的基本风格下演变出来多种款式,“自由而优美的轮廓”“生动的圆
形和波浪似的曲线”和“源泉滚滚的浪纹”体现出浑然一体天然妙和由内及外的含蓄之美,其所有的形制
特征、纹饰搭配等都符合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取向。
这两个主客方面的原因就是汉服运动根源的基本概述。对于这样的一个汉服复兴的发展趋势,笔者内心是
很欣慰的。这样的潮流至少说明了两点问题:第一,从运动的主体人群的年龄程度和文化程度上看到了中
华民族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第二,从汉服运动的主要活动内容和性质中看到汉服有望成为民族礼服之一
4、“汉服运动”意义何在?
汉服倡导者坚信,汉服作为汉族代表性服饰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共同构成,各民族之间
应该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关系,中华民族的服饰是由各民族的服饰共同构成的大体系 在56个民族之中,
汉族的人数占绝大多数,在56个民族中,汉族不能没有自己的代表性服饰。
汉服运动是中国人民民间发起的文化复兴运动,汉服倡导者认为,56个少数民族皆有穿着民族服装的权利
,而历来56个民族全家福照惟独只有汉族代表穿着完全不能代表汉族的T恤甚至西装.因此穿着汉族传统服
装乃宪法赋予汉民族的权利。
汉服复兴者认为,西方思潮泛滥的今天,只有汉文化能承担扭转华夏命运的历史使命,而汉服,就是续接
那被斩断文明的纽带。汉服复兴,复兴的不只是一件衣裳,而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从国际上来看,作为各国文化象征而存在的民族服饰,已不单单是一件能够蔽体保暖的外套,更加承担了
传播本国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 因此,汉服的复兴有利于人们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
华夏文化的风采,当然有利于华夏文化的复兴。
汉服倡导者特别强调汉本位观念。认为汉本位是对一种独立思想的概念性描述,它跟民族主义是两回事。
汉本位核心关注问题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 这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在作出自己民
族属性判断后的一种文字概括。简单地说来,就是汉人在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两者间获得的统一性——我
认为我是汉人,别人也认为我是。汉本位是比较成体系的解释方式,它是价值观、历史观、道德观在民族
归属感上全面统一的结果。支持汉服与接受汉本位思想是因果关系,前者是表,后者是里 如果将二者割
裂开来,甚至打着汉服旗号反对汉本位思想,不是自己将陷入逻辑混乱,就是别有用心企图令汉服变质。
在此基础上,汉服倡导者还进一步提倡汉服活动的信仰化与礼制化。他们指出: 今天在汉服活动中播种汉
本位思想的方法就是: 汉服正规化,活动礼制化( 即信仰化) 。要带领汉服运动走向汉本位的终点,就必
须回归礼制,只有回归礼制,才能重新回归天地祖先的信仰系统。通过民族服装华,礼仪民俗夏,来推动
华夏的内涵耻和义的回归,找回华夏民族的信仰。这大概也是其意义所在。
5、汉服运动潜在问题
1、汉服和仪式的形式化
“如果徒具仪式,而没有合理的思想内涵作为依托,礼就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那么汉服也是一样,在这些众多
的汉服运动的事例中,参与的人群是否真的认同汉服和仪式的神圣性,如果仅为了满足新奇和好玩的心理的话,这是不
符合礼仪仪式和礼仪服饰的要求的,甚至是对礼仪仪式和礼仪服饰的玷污与亵渎。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君子有其道者,
未必服其服;为其服者,未必有其道也。”如果这样的情况普遍存在,那么汉服也失去了灵魂。
推广过于商业化滥用化
如果汉服在逐渐推广的过程中出现了如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教授所担心的“怕大家借这个赚钱,使汉服充作
宾馆服务生的专用服装,甚至不良群体的象征符号,或者被赶风的商家做滥了” 的情况话,那么我们将失去继旗
袍以后的又一款经典的礼仪服装。
设计上过于原样照搬
已经在网上广泛流传的中式学位服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礼服的设计方案上过于照搬,没有很好的突破。我们现代提
出的是“复兴”而不是纯粹的“复古”。所以包铭新教也授评论说:“提出中国式学位服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但是这
个设计看上去既像道家服装又像祭祀穿的冕服,只是做了简化,并没有太多创新。”
穿着者不分场合和主题
这个也会影响汉服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会被人当做是表演装或者戏装。如果穿着者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分
时间场合和主题的穿着汉服,完全不符合着装的TOP原则(时间、场合和地点),即着装应该与当时的时间所处的场
合和地点相协调,如果穿着出现在运动场游泳池,或者经济研讨会等场合的话,就会显得非常滑稽。学者李泽厚在一
次美学座谈中讲到他在大学时代的一个例子:“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学生中好些人仍然穿长袍。因为穿长袍毕竟在
现代生活中不方便,你要赶公共汽车,在大操场坐着听报告,长袍就不行了。”这里所谓的“不行了”,其实并不是
说长袍失去审美的价值和实用性了,而是穿着的时间和地点不对,从事的活动也不对,也就是主题不对。因为服饰必
须配以相对应的复杂的礼仪和仪式才能给人仪式和服饰和谐统一的完美感,要是身着汉服在商场中穿梭的话,就如同
婚纱脱离了教堂的虔诚和文化氛围下而失去了它本来的涵义一样,也成为了单纯的服饰。
对其他文化的不够包容
这个有可能会因为汉服运动的参与者过分对汉服和汉服文化的热爱而出现一些偏激的非汉服不穿的现象。“年轻人拒
绝满装元素,仅仅恢复单纯汉服的做法有失偏颇”“民族文化的发展不能是静止的、纯而又纯的。”汉服的爱好者以
及推广者应该对其他文化和服饰更多一点的包容,真正能够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于共,天下大同”。另
外,以汉服复兴来带领传统文化的复兴的口号,很容易被理解成汉服代表了传统文化,要求其他55个民族都回到汉民
族的传统文化上,会以一个民族的独特性影响其他民族的独特性,因而会被认为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
以上几点都是汉服运动过程中潜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更加理智和清醒的认识到,要想“汉服运动”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的
发展的话,就必须注意和尽量避免上述潜在的问题否则,这样的运动就会变质变味。
1、社会上对汉服运动的反映
一、官方的反应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记者招待
会上,就“汉服运动”回答了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的提问。当时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问到:“最近我们注
意到民间有一些年轻人在提倡穿传统汉服的运动,不知道孙部长对此有何看法?传统汉服有没有可能最终
成为保护的文物呢? ”孙家正回答:“有些地方有些青年人在提倡穿汉服,但是我到现在都搞不清楚什
么服装是能够真正成为代表中国的服装,这恐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最大的困惑。总体上我的观点是,吃饭
也好、饮食也好、穿戴也好,各有所爱,百花齐放,都是他个人的事情。但是我也衷心地希望我们能够创
造出广受大家欢迎的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服装”
日的《新快报》报道:“复兴汉服的声音在中国持续升温,上个月就有逾百名学者提倡用汉
服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礼仪服饰,但是,他们的愿望落空了。官方首度表态不会用汉服,
并且指奥运礼服的设计理念,将包含历史的元素、现代的创意和未来的概念,颜色主要可能是红黄两色,
也可以考虑祥云、莲花等中国古代流行图案。”
但2008年,在“中国政府官方网站”介绍“中国56个民族”的服饰时,汉族服饰采用汉服女装的图片。这
对汉服复兴者们来说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消息。
二、普通民众的看法
对于汉服运动的兴起在社会普通民众中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家纷纷在网
络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其中有大力的支持者,同时也有反对和担忧的声
反方的观点:
“对于目前出现的汉服热潮,很多专家学者和一部分社会民众都担忧其可能会触发极端的民族主义。汉服
运动的倡导者如果不理性,就会引导汉服运动带有
浓厚的汉民族主义色彩,而忽视了其他55个民族的感受。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在发展一个民族服饰
的时候应该权衡考虑,不可过于极端。即使就“汉族”而言,“汉族”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居住地也分
散在全国各个角落,汉服是否能代表汉族,应当12亿汉族人民中的大多数以适当程序共同决定,而不是极
少数人自行代表。”
此外还有一些反对者提出:“汉服的消失虽然是历史原因,是一个非正常消亡的过程。但是,历史是不能
重来的。对於现代汉族来说,传统汉服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没有什麼作用了,当作历史文化加以保存就足够
了,没有必要在现代恢复传统汉装”。
正方的观点:
汉服运动的支持者大多数表示:“汉服运动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且生动具体的反映中国民间对回归中国
传统文化的向往,是中华民族复兴运动在文化领域的一种形式”。
从以汉服为主题的一些网站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理智的汉服爱好者可以清醒的认识到,汉服运动
提倡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但真正需要继承和弘扬的,绝不简单的是汉文化的形式,而更重要的是积淀在
期间的精神”。
此外,大家也看到了,中国目前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虽然有所加大,但总体来说还是很薄弱。在初高等
教育中有关传统文化和技艺传承的课程是少之又少。年轻一代在西学文化强势介入的环境下成长,别说继
承了,就是精通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年轻人也是越来越少。如今社会上的年轻人想通过一些方式来弘扬传统
文化,即使思想不够成熟,方法不够完善,社会也应该给于极大的宽容、鼓励和引导。
如果参与和组织汉服运动的这些年轻人,刚刚起头就被政界领导或专家学者用政治或纯学术的眼光给予太
多的负面评价,可能会大大挫伤年轻人的积极性,更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身上的保留和传承。
从汉服网中我们不难找到这样的言论:“民族自豪感多半还是来自对祖国灿烂文明的了解,从中获取灵感
,才能更好创造心的文明。要想去让处于西学观念统治下的人们关注并继承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首先要
让人去接触它,于是就要加强对传统文化宣传力度,大众认知过程本身就参差不齐,即使宣传形式简单了
点终归还是宣传到了。虽说不能简单靠‘汉服’承受传统文化之重,但也可以从这一事件中看传统文化在
我们年轻一辈的传承的希望。当然站在学术角度,很多报纸的评价是有其道理的。我们不仅要重视传统文
化本身,更应注重其在现代的运用,结合现代人的审美眼光才能将其更好推广”。
2、廖保平:对复兴汉服的焦虑
最近, 汉服运动可谓轰轰烈烈, 借汉服以复兴传统文化的声音不绝于耳, 尤以某些高校师生为甚, 新
闻媒体全部高唱颂歌。为此, 我写过两篇冷观的文章, 结果像捅了马蜂窝。因此, 写这篇文章时, 我依然
忌惮再次被蜇得鼻青脸肿。
我接触过一些汉服狂热者, 他们对汉服表现出一种高度信仰, 哪怕就是变成外星人也要支持汉服, 这
让我很惊讶。同时让我意识到, 汉服不只是衣服的问题, 背后藏着一个个密码, 解读这些密码或许可以解
读现在一些人的文化心理。先说说服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 力图要建构一种社会秩序, 他们把这种秩
序建立在象征和仪式之上, 对象征和仪式的敬服, 就是某种秩序的建立, 反之则陷入无序混乱。象征和仪
式要借助某些工具或手段, 比如服饰、称谓等等, 其中服饰被看得尤其重要, 服饰象征一个人的身份、地
位和修养, 也制约着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服饰将人们各就其位, 各行其是, 整个社会就形成了“垂衣而治
”的象征系统。正是这种“垂衣而治”的象征, 使服饰附带了除遮丑、保暖以外的诸多社会功能。因此,
每个朝代的更换, 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征服, 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改服易冠, 既表示前朝遗老遗少对
新政权的臣服, 也有利于新的统治者建立起一套新“垂衣而治”的社会秩序, 比改旗易帜艰难得多、深刻
得多、尖锐得多。于是在服饰的去留之上才会充满了血腥味, “留发不留头”才会变成别无他途的选择。
据说清兵入关后清洗穿汉服者, 汉服才在华夏大地上消亡。可见, 服饰关乎国之大运, 关乎对新君的臣服
与统治的秩序, 而不只是两三尺布那么简单!
可是毕竟清王朝覆灭了, 随之覆灭的还有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此后似乎没有人再来一次改服易冠,
强制推行汉服或别的服饰, 倒是随着西风东渐, 随着洋人的坚船利炮打过来,洋装便大行其道起来, 一直
延续到现在。关于汉服的消亡, 这是一段不容忽视、必须正视的历史。封建专制覆灭了,但封建思想并不
会随之立即覆灭。我不知道那些狂热的汉服拥护者, 内心里有没有那么一种重构秩序的封建思想和扬我大
汉风范的民族沙文主义, 但是我确实害怕他们把复兴汉服弄成一种精神的复辟。
再说说汉服。从上面的分析可知, 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而不只是汉朝的服饰, 如果因了“一个民族
可以没有文字, 但一个民族不能没有服饰”的缘故, 复兴汉服无可厚非, 一个民族要保持其独特性, 应该
在形式上有所体现。但是把穿汉服提升到复兴传统文化之上, 我以为有点以偏概全。传统文化十分宽泛,
她包括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各个民族创造的文化, 汉服只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以汉服来复兴传统文
化, 很容易被理解成汉服代表了传统文化,要求其他55 个民族都回到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上,会以一个民族
的独特性影响其他民族的独特性, 这是不符合我国现行民族政策的。
全球化相应地需要一些世界标准, 必然会在政治、经济、宗教、观念、文化等各个层面对各个文化群
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 甚至可能摧毁民族文化的特异性。因此, 我们所说的复兴传统文化, 既是对日益
被世界同化的文化现状的不满, 也是追求和保护民族文化特异性的精神需求, 并时时表现出焦虑心理。汉
服被一些人视为蕴涵着华夏文化精神的服饰, 也就具有了显示和保存民族文化特异性的功能, 故而被力挺
而出。但是, 历史告诉我们, 文化的演进绝不只是对立与隔绝, 比如佛教传入中国, 曾引发过残杀与血腥
, 但佛教与儒、道也有交流与融汇, 催生出新的文化。
用历史的眼光看文化, 用开放的心态对待独特, 用和平的方式接纳别人, 这是全球化形势下对传统文
化应有的态度。汉服的复兴不是一件坏事, 但假如容不得别人评说, 一听到评说就恼羞成怒, 这还是文化
人应有的心态吗?
3、华梅:汉服堪当中国人的国服吗?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经典传统服装,尤其是大礼时应该着自己的国服,而我们却感到无所适从,我们
不知道穿哪一种衣服,才能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闪亮在国际舞台上
近两三年,先是大学生倡导汉服,继而在全国网络中出现了汉服网站
我们确实需要有自己的经典传统服饰。那么,中国服装史上最灿烂的一页是什么?什么样的传统服饰最
能体现中国人的文化情怀?什么样的服饰能成为当今人民所普遍认可并喜欢的国服呢?
中国应该有能体现中华文化情怀的国服
近两三年,先是大学生倡导汉服,继而在全国网络中出现了汉服网站,而今街上就能见到着汉服者,自称
汉服表演的也不在少数了。
有媒体也有大学生专门来找我,或通过电话采访,都希望从我这儿得到理论上的支持。大家说得充满激情
,认为中国必须有自己真正的国服。一度被认为是国服的旗袍只不过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所留下来的
衣服影子,不足以代表中国这么一个大国的衣饰风采,或说根本无法体现中国人的文化情怀。学生们说,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经典传统服装,为什么我们没有?尤其是大礼时应该着自己的国服,而我们却感到
无所适从,我们不知道穿哪一种衣服,才能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闪亮在国际舞台上?要热爱自己的
祖国,要体现自己的民族文化,就应该从典型服饰形象做起,因为这里面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髓……
来访者特别是那些学生们,穿着他们自己确认的汉服,一副很认真的表情,我也着实被感动。年轻人如此
热爱自己的祖国,不再盲目崇洋媚外,这真是激动人心的大喜事。谁说“80后”,即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
生的人自私、放纵?谁说如今的青年人没有信仰,不关心国家大事!我从这些大学生的脸上读出了他们的
热情、他们的抱负,特别是爱国之心,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吗?
可是说到汉服,我却很难一下子就认定这就是汉服,或说就应该大为推广这种式样的衣服,因为所谓汉服
并不是这么简单。我们确实需要有自己的经典传统服饰,但什么是我们的传统服饰?从我接受的采访中可
以看出,大家认为不仅是其他国家有传统服饰,而且中国各少数民族也都有自己的传统衣装,为什么汉族
人没有?这样就比较明了了,拥有十几亿人口的汉族为什么没有典型的服装?这是倡导汉服者最为关心的
问题,也是推广汉服的初衷。
中国人为什么没像日本、印度人那样保留着传统服饰?
我曾经无数次思考过,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像日本人那样依然保留着和服,也没有像印度人那样仍然穿着纱
丽?经过考察和分析,发现日本人民族单一,朝代虽有更替,但基本上延续着大和民族的统治,地域相对
小而且岛国也容易闭塞。只有当有意识地敞开海路时,才有可能与其他国家交往。日本学者秋山光和说,
这个崛起于大和的家族从公元 3 世纪起不断扩大自己的统治,至5 世纪时,已成为日本大部分土地的统
治者,遂与中国的宋、齐两朝有了来往。中国南北朝时,日本尚属古坟时代,《三国志?魏志?东夷传》记
:“男子皆露紒,以木棉招头,其衣横幅,但装束相连,略无缝。妇人被发屈紒,作衣如单被,穿其中央
,贯头衣之”。我们都很熟悉的日本圣德太子(574-622),尽管 48 岁去世,未能继承皇位,但在他执
政期间,狂热地引进中国的文化,这位极力主张效仿中国的古代政治家,曾穿着整套的中国隋唐男子典型
服装。和服,正是在中国隋唐服装基础上形成的,这之后,和服很单纯地成为日本传统服装。
印度与日本有许多不同,首先是民族众多,人口多而且幅员辽阔,尤其是全国各地区的气候、地势有相当
大的差异,北部是喜马拉雅山的白雪皑皑,而南部却要无休止地承受太阳的暴晒。分析印度人的纱丽情结
,是不是可以将其归为宗教的力量。是印度教乃至佛教的广泛推行与长期支撑,使得印度人到21 世纪仍
然沉浸于对自己本民族宗教的虔诚与笃信之中。纱丽成了印度精神甚或印度文化的外在象征。
这样再来看中国传统服饰,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些民族与中原民族交流甚密,其中一部分
曾入主中原,在以后的发展中又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整合成为许多新的民族。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在很
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人的人生观,而宗教却未在中国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汉代的服装已形成民族特色,
汉代时,中国建于西周时的服装制度已经基本成熟,帝王百官在大礼时所着的冕服,以其象征天地秩序的
上衣下裳,象征未明之天和黄昏之地的黑色与 色以及衣服上代表宇宙万物并告诫君王臣下的“十二章”
(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来显示一种礼制的威仪。如今大学生
穿的汉服,样式很像是汉代平民穿的曲裾袍和直裾袍,应该说曲裾袍更具有艺术的韵味。这几年,祭孔的
仪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仪式上人们穿的这种传统儒巾、袍衫也就愈发显出中华文化的特色。
中国服装史上最灿烂的是唐代服饰
最近看国内一些汉服表演,也有不少演员穿的是唐代女子的长裙与大袖纱罗衫。唐代服饰是中国服装史上
最灿烂的一页,应该说唐代服装是融合了大半个世界的文化精华而后形成的亮点,一是丝绸之路由汉到唐
,至唐结出硕果,所谓西域既有欧洲、西亚、中亚,又有中国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大唐人正是以博大胸
怀,广收博采后形成一代骄傲的。弘扬唐代服饰不愧为如今一种明智的选择。
按理说,明代服饰是集唐宋服饰之长,从而成为汉族服装制度蓝本的,明前有辽、金、元,朱元璋建国之
始即恢复汉族礼仪,调整冠服制度。太宗曾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后清代统治者要求国人剃发
易服,因未成文的“十从十不从”,才使女服、童服、戏装、僧道衣装等保留下汉族服装的遗韵。如此看
来,到底哪一种服装算是我们的传统服饰呢?
我刚刚从西安回来,再去看中国的汉唐文化,我真切地感受到大汉盛唐的气势,禁不住为之震撼。或许中
国确实应该有一种为当今人民所普遍认可并喜欢的国服;或许,汉族也应该像55 个少数民族一样拥有自
己的传统服饰形象,只是,前未形成有其因,后来如何又任重而道远。愿望是好的,发展则须任其自然。
4、顾晓鸣:汉服复兴:一种民族文化的自觉 &&&BY 段京蕾
这是一种对过度洋化的盲目追赶西方时尚倾向的一种文化的反拨
中国新闻周刊:汉民族是否需要汉服来表达自己?
顾晓鸣(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当然需要。这不仅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自立和自尊的问题,在全球化和本
土化的当代,诸如APEC那样的国际活动会安排各国代表以民族服装着装,在一些国与国的特殊外交场合,许
多第三世界国家的代表常常穿着民族服装出席,以显示自己文化的独立。在雅典奥运会上许多国家就以自
己的民族服装出场,中国队的西装曾使海外华人失落和尴尬。
中国新闻周刊:汉服作为一种服饰象征能否全民适用?
顾晓鸣:汉民族不但有服装系统,而且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精湛的工艺,但由于传统等级制度森严,造成官
民之间的巨大差异。民间状态中贫富之间的差异大,因而无法建立作为礼仪性质的全民族服装体系,就如“
祭孔乐舞”无法变成全民族舞蹈一样。社会等级的象征意义压过了民族整体的象征意义,这在清代越发明
显。中国汉服后面包含有深层的因素,如果贫苦农民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他怎么可能会有作为礼仪性
质的服装? 旧社会就是这种状态,过年过节剪上一段红头绳也成为穷人女儿的奢望。
中国新闻周刊:如何看待青年人中兴起的汉服运动?
顾晓鸣:这是青年人的一种民族文化的自觉。越是在全球化的状态下,越是需要民族身份认同,身份辨异。
而服装是人的第二张皮肤,人类服装系统介于自然系统与人文系统之间,通过服装系统来提升对民族文化的
认知以及自身身份的认同和自信,这是一件好事。现在的年青人比较敏感,这是他们一种心理内在的渴望,
是对过度洋化和盲目追赶西方时尚倾向的一种文化的反拨。他们在寻找汉服,寻找中国式的东西,贴近人性
、自然的东西,寻找失落的自我和身份。
中国新闻周刊:汉服复兴的关键是什么?
顾晓鸣:汉族文化与其它文化具有不同的特质,它不是靠行政意志就可以推广的,也不是说具有了良好的愿
望就可能推广的,文化内核的深度分析,是复兴汉服的最基础工作。其实我们国家在文革期间曾用行政命令
推行过一种女式的裙子,但当时未能流行。可见,作为文化系统的服装必须遵循文化自身的规律。但汉服复
兴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汉民族是“龙的文化” ,它把老鹰、蛇、鹿等整合在一起,善于吸收各个方面的
优势,汉服也要结合自己的传统吸收各种文化,以及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工作方式,全球化的礼仪,这其中包
括他人对中国文化形象的认识,多民族组成的中国人集体的认同。这需要各行各业、设计家、评论员、民
众来讨论。另一方面,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土地广裹,各地区民族有差异,希望在探寻“汉服”的过程中也应
百花齐放。此外,中国的汉服在推广过程中还包含着复杂的机制 由于在中国的文化系统中没有一个非常强
烈的国教传统,因而缺少神圣性,而民族的传统服装一定要有神圣性,不合适的场合不能随便穿,不适合的
行业不能作为行业服,制作工艺上不能粗制滥造。 “汉服”需要重建神圣性。
中国新闻周刊:在现有条件下复兴汉服是否有消极影响?
顾晓鸣:主要是怕大家借这个赚钱,使“汉服”充作宾馆服务生的专用服装,甚至不良群体的象征符号,或
者被赶风的商家做滥了。
5、天涯在小楼:“汉服”先锋 &&&BY罗雪挥
“那时候,有个怪异的青年名叫嵇康,他临刑前,弹奏了一曲绝响,那宽袍博带在风
中飞扬,他用了最优雅的姿态面对死亡。几千年过去,依旧有余音绕梁,只是他不知道,
真正断绝的不是曲谱,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
这是网名叫“天涯在小楼”的女孩对古汉服的悼文,在这个做记者的1981年出生的年
轻女孩看来,古曲《广陵散》的散失远远没有汉家霓裳的消亡令其心痛。
而在现代汉语辞典里,并没有汉服这个称谓。汉服其实是网友们的民间定义,即“汉
民族传统服饰”的简称,主要是指服装具备明末以前汉族人穿着特色,比如大襟、交领(
即领子外形看起来如字母“Y”)、右衽、束带(不用纽扣)。
“天涯在小楼”谨慎地解释了将汉服类属截至到明末的原因:“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
天下治,‘汉服’已经传承了几千年,但是360年前,满清统治者制定的‘剃发易服’的政
策,生生斩断了这美丽的文明——汉服的消亡并不是自然淘汰。”她认为这是一段历史,
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隐喻,也不愿被别有用心的人划入民族分裂主义,只是遗憾旗装马褂
并非传统的中国汉族冠冕服饰,而“汉服”文化传统的沉没悄无声息。
令她羡慕的是,少数民族还能穿美丽的民族衣裳,在国外,阿拉伯人和印度人一眼就
能够通过服饰认出来,而她却不知道属于自己的汉民族服装是什么,为此很没有文化归属
感。“以前总是说中国是文明古国,做一个中国人很骄傲,可是没有了文化的依托,一切
都是空谈。”
“天涯在小楼”认为,没有任何爱国的口号比亲自穿着汉服更响亮。“当你穿上了‘
汉服’,不是为了表演,而觉得是和汉祖先融为了一体。”
不过,“天涯在小楼”的第一次汉文化光复经历惨不忍睹,当她泰然自若地穿着“汉
服”到天津一家饭店吃饭,中途到服务台打电话,听见一个服务员说,“呀,以为是韩国
人,原来是中国人。”
网友“壮志凌云”,真实身份为郑州电力公司工人的王乐天也曾有类似的尴尬。王乐
天被认为是穿“汉服”上街第一人。之前,他英勇地穿着“汉服”走出家门,结果没走几
步路就碰见了一个老邻居,这位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人一脸不屑说,“不就是朝鲜服吗
,我见得多了。”大街上也有人窃窃私语,但没有一个人认为他是中国人,有小孩对他说
“八格牙路”。
王乐天哭笑不得,但怀着光复汉文化的想法,还是坚持穿着“汉服”,独自从早上11
点走到了下午4点多,特地逛了街,游了公园,甚至乘坐了公共汽车。为此,王乐天立即成
为了郑州的新闻人物,新加坡《联合早报》还对他进行了专访。王乐天一直珍藏着那份报
纸,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和喜欢“汉服”的网友们当时曾对着那篇文章痛哭,“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既为自己穿“汉服”的第一次公众亮相激动,也为中国人对自
己传统的遗忘感到悲凉。
6、袁仄:“汉服”:向后退,还是向前走 &&&BY罗雪挥
因为“汉服”断代久远,所以人们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认为“汉服”一定拖沓,其
实这不过是一个误会。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袁仄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很赞赏年轻人复兴“汉服”的志向
,但是袁仄认为,年轻人拒绝满装元素,仅仅恢复单纯汉服饰的做法有失偏颇。他的理由
是,一个民族在历史进程里,必然要有与异族文化的融合。中国汉民族的历史证明了这一
点,早年我们的祖先就具备宽阔的胸襟,汉民族一直不是以所谓血统为衡量的标尺,而是
以汉文化的认同作为汉族的标志。同时,一个民族服装的发展演变,也是一个不断吸收外
来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这在中国服装的历史上也得到证明。民族文化的发展不能是静
止的、纯而又纯的。
袁仄举例,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民族错居,服饰上则相互取长补短。上衣下
裤的裤褋服就对汉族服装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当时凡穿裤褋者,多以锦缎丝带在裤管膝盖
部位下紧紧系扎,既符合汉族“广袖朱衣大口裤”特点,又形成了便于行动的急装形式,
这是一次胡汉结合的成功尝试。而满族服式中的立领、盘扣本身已成为了中式服装的符号
象征,不能因为源自满装便一味排斥。
袁仄介绍,事实上,汉传统服饰中的宽袍大袖已经很难在生活节奏如此快的现代社会
中承继,我们真正应该恢复的,是吸收了汉民族所有服饰里的精华要素,提供多种多样适
合现代穿着的中式传统服装,让全民进行选择,保留人们认为美的种类,就像当年旗装一
方面保持民族传统的味道,一方面采用新的工艺,以改良求新一样。
7、韩星:怎么认识汉服运动?
有人认为,汉服运动是文化焦虑和认同危机的一种反应,它只能成为一种文化实践,它无力改变文化流失
的总体趋势,也不可能唤醒人们的文化意识和传统的文化认同,甚至于在一个商品化的消费时代,它的炒
作基础都很薄弱。传统的文化符号和审美的文化形式,无论 是汉服京剧、春节、太极拳等等等等,都沦
为文化消费的工具,而不再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全民的民族认同感。文化焦虑和认同危机不断地以各种
各样的形式出现,包括现在的汉服 运动,但即便是汉服运动的参与者们,也不可能完整还原传统的生活
方式了。所以,类似于汉服运动这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最好不要打着虚妄的文化复兴的大旗,还是作为一
种个体或群体的文化怀旧和文化凭吊比较合适。而关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选择和民族认同的维系却又是另
外一个复杂的问题了。
优秀的传统文化自然要继承并发扬,但,凡是传统的,未必就都是好的。“复兴”绝不是单纯“复古”说
到底,振兴传统文化,既要认真研究和身体力行,也要避免陷入形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我们今天身处
的,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各民族文化不断交流激荡的时代。这样的时代,需要的是能够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
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精神,需要的是能够虚心学习其他优秀文化的心灵与外在的霓裳华服相比,这样的精
神和心灵,恐怕才更有助于打造出我们中华民族的时代新文化。
在笔者看来,汉服运动是当代中国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涉及服装民族历史信仰礼仪等
许多方面。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来看,汉服只是个载体,其背后涉及到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的复
兴,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因此,对待汉服运动社会应该给予宽容和理解,特别是同情地理解。当然,
我们现在的文化发展呈现多元的状况,各种文化现象纷然杂出,在繁荣中显得有些混乱,在追求中表现些
许迷茫,这都是缺乏文化整合的结果。
文化整合是文化发展过程中一个必然阶段,各种不同特质,不同目的文化行为在一定条件下经过接触
、冲突、交流、融汇最后发生形态转变被整合在一个新的文化整体之中。这一文化整体的形成往往是社会
主导潮流的结果。在文化整合过程中,这一文化整体对其他文化特质的选择舍弃改造是有一定目的性的。
传统中国的儒家文化就起了这样的作用。文化整合表示各种文化的结构形式功能意义上的改变,它不是简
单的集合,而是经过选择涵化融合而达到新的适应,因而是文化创新的过程。对于当前的汉服运动倡导者
应该关注整体的中国文化自明清,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发展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 这300年的中国是在剧
政治变革过程中以加速的方式走过来的,文化上是在中西古今文化冲突的错综复杂,变换不定的历史潮流
中“走”过来的,有热情、奋斗、追求、急流勇进、激浊扬清,也有灰心、沉溺、被动、无奈、随波逐流
,政治的选择、文化的分化、人生的跌荡、社会历史、个人命运,都出现了太多的矛盾冲突裂变,中国人
承受了太多的痛苦灾难牺牲,现在确实有必要进行全面深刻的历史反思。所谓历史反思,并不是要人们去
纠缠于那些历史的陈年旧账,也不在于简单地去判清那些历史上的是是非非,而是要人们从中找寻出现在
和未来前进的道路和方 向,并根据现实进行新的探索和规划。
在这样的反思基础上促使汉服运动的发展方向与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合拍,使汉服运动参与到中国文化的
当代整合当中,在文化的整合过程中使汉服运动逐渐成为中国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中国文化的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视频:汉服宣传片《不是古装,不是穿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悉尼有没有买汉服的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