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舌音和翘舌音有哪些的诗人和转折的诗人怎么写

菊花的诗句古诗中的似字是平舌音,还是翘舌音_百度知道
菊花的诗句古诗中的似字是平舌音,还是翘舌音
我有更好的答案
首先先介绍一下平舌音和翘舌音.平舌音是指由舌尖抵住上齿龈阻碍气流而形成的音.即汉语拼音中以z、c、s开头的音节.而翘舌音舌头一下翘了起来以zh、ch、sh、r开头的音节都是翘舌音.然后来看一下《梅花》这首诗,题为《梅花》,由于你并没有说明是哪首,故我先默认它是最常见的王安石的《梅花》:《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中字的平舌音的有:数(shù)、枝(zhī)、知(zhī)这三个;平舌音只有自(zì)一个字.如果是其他一首《梅花》请按照此方法总结,希望能够帮到你.
采纳率:84%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平舌音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19、古诗三首 案例 课件 教案 素材 资料 教学经验 课堂实录 教学反思
{TeacherCN.com}
| | | | | | | | | | &&
19、古诗三首
19、古诗三首
一、要求: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文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时间:2课时。
三、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简介内容
本课选的三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的作品。这三首诗都是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枫桥夜泊》
1、揭题:《枫桥夜泊》
此诗是写枫桥泊舟一夜之景,诗中除所见所闻外,是一“愁”字透露心情。
2、范读
翘舌:霜愁城山声
平舌:寺
3、学生试读
4、理解诗句意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 啼:啼叫。
满:到处。
句意:月亮渐渐落下去,满天霜落,只听到乌鸦啼叫。
江枫渔火对愁眠。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对:面对,对着。愁眠:忧愁地难以入睡。
句意:夜泊的作者面对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光。愁思起伏,不能入睡。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句意:听到寒山寺半夜钟声,阵阵传了过来。
5、讨论:
(1)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
(2)诗人听到了什么?(鸟啼、钟声)
(3)诗人在枫桥夜泊时感觉到什么?(幽静清冷)
(4)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的思想感情。
6、指导背诵
三、《别董大》
1、揭题《别董大》
别,告别。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琴客,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本诗作于与董大告别之际。
2、学生朗读
3、理解有关词句的意思
千里黄云白日曛。
千里:形容宽大。
黄云:黄土。曛:曛黄。
句意:黄沙弥漫如云,顿时间天地昏暗。
北风吹雁雪纷纷。
句意:北风催送了大雁,又带来了纷纷扬扬的大雪。
莫悉前路无知已。
莫:不要。愁:担心。知已:知心朋友。句意:不要担心前去的路上没有知心朋友。
天下谁人不识君。
君:指董大。句意:普天下有谁不知道你的大名呢?
4、讨论:
(1)第1、2句诗中写了哪些景物?(黄沙、夕阳、雁群)
(2)这句话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从诗的第3、4句,你体会出了什么?
(4)小结:诗人、高适是一个一生不会放弃自己追求的人,失望、挫折、压抑、冷落从示动摇他为实现自己这张和抱负秋极追求的决心。
一、《暮江吟》
1、诗题
“暮”是什么意思!交代时间,“江”交代地点。吟:吟唱。题目意思:吟唱傍晚江上的景色。
2、学生默读古诗。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
一道残阳铺水中。
残阳:夕阳。铺:照射。句意:残阳照射在江面上。
半江瑟瑟斗江红。瑟瑟:碧绿的颜色。句意: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中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露似真珠日似弓。
真珍:珍珠。句意:露珠如同昌莹的珍珠,月亮如同一弯弓挂在天上。
4、讨论
(1)诗人描写了什么景物?(残阳、江水、露珠、月亮)
(2)找出一句比喻句,说出用

(3)这首诗写的是秋天季节,从暮到夜江上的景色诗人抒发了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的情感。
5、背诵这首诗。
一、作业:
1、练习册19课
2、课时训练19课当前位置: >>
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 花红柳绿 鸟语花香 百花齐放 古诗两首一首古诗 一首儿歌 一首歌 我会读:古 gǔ 首 shǒu 处 chù诗 shī 眠 mián 闻 wén 古:古代 古诗 古人 诗:诗句 诗人 唐诗 首:一首 首长 首先 眠:睡眠 冬眠 长眠 处:到处 住处 好处 闻:见闻 新闻 闻名 平舌音和翘(qiàо)舌音? 翘舌音:zh ch 例如: 知 吃 其它为平舌音。练习:sh 诗r 日站 zhàn 上 shàng村 cūn 长cháng软 ruǎn
“春晓”是什么意思呢? 这首诗都描写了春天哪些景物??鸟 ?风 ?雨 ?花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晓:早晨,天刚刚亮。 ? 啼:鸣叫。 春天的睡眠格外的香甜,在不知不觉中 已经天亮了。醒(xǐng)来时听到外边一片 清(qīng)脆(cuì )的鸟叫声。 春天带给人美好和愉快的感觉。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想起夜里曾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 不知花儿被吹打得落下了多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呢?? 热爱春天 ? 珍惜春光
多音字?觉jué(觉得)jiào(睡觉)luò (掉落) là(丢三落四)处chù(到处) chǔ(处理)?落 我会写?古 ?多 ?知声 处 古诗 睡眠 新闻 知道 急忙首先 到处 诗歌 多少 声音 想想下面的词是什么意思?1春晓: 2晓: 3不觉晓: 4闻啼鸟: 5眠: 6闻: 7夜来: 春天的早晨 天亮 不知不觉地天亮了 听见鸟叫 睡觉 听见 昨夜 猜一猜? ? ? ? 一只蝴蝶轻轻飘, 顺着风儿上九霄。 一心向着云外飘, 可惜绳子栓住腰。谜底:风筝
村居清 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我会读? ? ? ? ? ? ? 村cūn 居jū 醉zuì 烟yān 童tóng 散sàn 忙máng 村子 居住 醉酒 烟花 儿童 散步 忙人 村落 居民 喝醉 烟草 童声 散落 农忙 村庄 定居 醉倒 炊烟 童话 吹散 散开 忙碌(Iù) 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 春草 ? 黄莺 ? 水堤 ? 杨柳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村居:住在农村。 ? 拂: 轻轻地擦、扫。 ? 醉: 迷醉,陶醉。 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 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 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散学:放学。 ? 纸鸢:风筝。 ? 归来:回来。 孩子们放学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 了风筝。 Sàn分散散Sǎn散文Zhǎng长大长Cháng长久 比一比:你能读对音吗?? 山上长青草, ? 山下水长长, ? 小草长长长, ? 小河长长长。
诗人的情感:? 人对春天来临 的喜悦和赞美 和对孩子们的 喜爱。
填一填? ? ? ? ? ? ? ? ( )不觉晓, 处处闻( )。 夜来( )声, 花落( )。 草长( )二月天, ( )杨柳醉( )。 儿童( )归来早, 忙趁东风( )。 ? ? ? ? ? ? ? ? 春眠 啼鸟 风雨 知多少 莺飞 拂 春烟 散学 放纸鸢 找偏旁一样的朋友?屋 童 树 村 醉 居 亲 辛 醒 植? 尸(屋)(居) ? 立(辛)(亲)(童) ? 木(树)(村)(植) 近义词: 落――( ) 落――掉反义词: 多――() 早――() 多――少 早――晚归――( ) 归――回来――() 忙――() 来――去 忙――闲
古诗文1 - 嘉定 2017 年第一学期 古诗文辅导资料-1 古诗文(一) 杨浦区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1---14 题(12 分) 赵简子举.兵而攻齐,令军中有敢谏...古诗三上1 - 课堂教学方案 课题 古诗 1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 理解“毕竟”、“映日”在诗句中的意思。 2、 背诵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3、 ...1-3年级古诗(完整版)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1-3年级古诗背诵 小学生必背古诗 1、 咏鹅 曲白红 鹅(动物)春处夜花 2、 春晓 (春天早晨) 【唐 骆宾王 ...2015古诗文1_六年级语文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嘉定 2015 学年第一学期 古诗文辅导资料 1 古诗文闸北区: 范仲淹贫悴,依睢阳①朱氏家,常与一术者②游。会...古诗词1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1.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 《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 《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小学一至六年级课内古诗及必背古诗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小学一至六年级课内古诗及必背古诗 小学1―6 年级课内古诗和必背古诗 【小学一年级】 1. 《...古诗(1年级注音版)_其它课程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校本教材 古诗词背诵 合作路小学 目 录 一年级古诗文背诵篇目 1、敕勒歌………骆宾王 3、春晓………孟浩然 4...古诗归类1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古诗归类作者:海韵 0413 提交日期: 22:27:00 | 分类:语文学习园地 | 访问量: 474 ??一、描写友情送别的古诗:...1-10级古诗 - 胜利二小古诗文诵读考级一级目录 1.《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j黄华叶衰。 百川...古诗(1)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初中古诗阅读(一)晚次乐乡县① 陈子昂 故乡...(1) 诗中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ww.tceic.com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著名诗人是谁啊_百度知道
著名诗人是谁啊
我有更好的答案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是此类诗的代表作。在长安3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著名诗篇。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的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成为后人考察李白伟大人格的重要依据。
李白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也十分关心战争这一重要问题。对保卫边疆的将士予以热情的歌颂(如《塞下曲》),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则给予无情的鞭挞(如《战城南》、《丁都护歌》等)。李白还写了不少乐府诗,描写劳动者的艰辛生活,表达对他们的关心与同情(如《长干行》、《子夜吴歌》等)。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
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杜甫草堂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成都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做杜工部。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诗作流传至今约1400多首。
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赋诗题画,精彩之作层出不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四首(其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一家子春色。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忍痛告别成都。
今日的杜甫草堂是经多次修复而成,面积240余亩,是成都游客最集中有观光胜地之一。草堂内楠木参天,梅竹成林,溪水婉蜒,桥亭相间,花径柴门,曲径通幽,园林格局典雅而幽美。建筑从正门始,依次递进是大庙、诗史堂、柴门、工部祠。其中大庙、柴门是杜诗中提到的草堂原有建筑,诗史堂正中是杜甫立像,堂内陈列有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工部祠内供奉有杜甫画像,并有杜诗传人陆游、黄庭坚陪祀。
1985年,杜甫草堂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馆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文物2000余件。包括宋、元、明、清历代杜诗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种铅印本,还有15种文字的外译本和朝鲜、日本出版的汉刻本120多种,是有关杜甫平生创作馆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29岁,进士及第。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元和二年,帖集贤院校理。十一月授翰林院学士。次年授左拾遗。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均依旧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预国家机密。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还京,拜尚书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因国事日非,朝中朋党倾轧,屡次上书言事不听,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任,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在杭州时,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饮用。离苏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白居易从58岁开始,定居洛阳。先后担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诗人李商隐为撰墓志。 白居易一生留下近3000篇诗作。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了“根情、苗言、花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著名论点。白居易生前,曾对自己的诗文进行过几次编集,初名《白氏长庆集》,后改名《白氏文集》,共收诗文3800多篇,成75卷、抄写5部。唐末动乱,抄本散乱,又经辗转刻写,已非原貌。现存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绍兴年间()刻本,仅71卷,收诗文3600多篇。
采纳率:68%
中国: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 徐志摩、闻一多、戴望舒、海子、顾城、北岛、食指。。。。。 看唐诗宋词等等够多的了 美国:惠特曼《草叶集》 印度:泰戈尔《飞鸟集》 英国:拜伦,叶芝,雪莱 德国:歌德《浮士德》《少年维特的烦恼》
海涅《冬天的童话》 古希腊诗人荷马
意大利诗人但丁 德国诗人、剧作家、 思想家歌德
英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拜伦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 印度作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泰戈尔
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期泰 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
著名诗人不计其数,多如牛毛。你要是加点油,也可以成为著名诗人。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著名诗人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诗词创作基础 - 简书
诗词创作基础
字数 50927
诗词创作基础第一章:学写诗词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自古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词歌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历代诗歌作品,浩如烟海;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陆游、关汉卿、马致远、曹雪芹……历代诗人作家,灿若繁星。诗是起源最早、受众面最宽、影响最大的一种文学样式,一部中国文学史,主要部分是诗歌史。繁荣诗词文学,对于传承中华国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章:诗的本质和定义2-1,诗是各种文学形式中最古老的形式,也是最受人喜欢的文学形式。诗起源于劳动对节奏和抒情的需要,鲁迅很生动地把世界第一个诗人称作“杭哟杭哟派”。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人类就有了诗,人类总是在不停地歌唱。人类需要诗,创造诗,诗是不会消亡的,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消亡。毛泽东主席曾说它:“一万年也打不倒”。2-2,诗歌的本质是:根据经验直觉,以最简练的语言达到最感染人效果的文字组合。其特性在于:表达效果的感染性;思维符号的物象性;文字表达的简练性;句节联系的跳跃性;排列格式的分行性。2-3,《辞海》对诗的定义: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百度》关于诗的定义:诗乃文学之祖,艺术之根。“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语见《》),诗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胡注:诗,寸土之言,说明要短小精炼,方寸之间可纳天地万物)第三章:诗歌体裁分类3-1,按国度和民族分:可分为中国诗歌,外国诗歌;汉诗,少数民族诗歌等。本书论及的是中国汉诗。中华诗词,传统诗词,古典诗词,古体诗词,旧体诗词都是指诗经以来的汉诗。3-2,按产生时间先后分:有古歌谣辞、民歌体、诗经体、楚辞体(骚体诗)、赋体、乐府诗、文人五言诗、杂言诗、古体诗(五七言古风、歌行体)、近体诗(格律诗)、词、曲、新诗等。3-3,按内容性质分:有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写景诗、咏物诗、咏史诗、咏怀诗等。3-4,按题材特点和作用范围分:有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政治诗、军旅诗、科学诗、教育诗、工业诗、农业诗、校园诗、民歌民谣、儿歌童谣、童话诗、爱情诗、无题诗、讽刺诗、题画诗、禅偈诗、广告诗等。3-5,按格律规定和表现形式分,可分为格律诗(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排律等)和非格律诗(包括古体诗、歌谣体、民歌体、新诗(自由诗)、新古体诗、散文诗等)。3-6,按句中字数分:包括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八言诗、九言诗、三五七言诗、杂言诗等。近体诗一般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有四言、五言(称五古)、七言(称七古)、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因有七字句,所以也称七古),也有少数三言、六言,八言、九言的极少。所谓几言,就是指一句中有几个字,五个字叫五言,七个字叫七言。3-7,按诗中句数分:从两句到百句的都有。近体诗四句,律诗八句,六句的律诗叫小律。排律八句以上。二句诗如《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三句诗如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五句诗如杜甫的曲江三章五句“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波涛,游子空嗟垂二毛。白石素沙亦相荡,哀鸿独叫求其曹”。3-8,按文字句式韵律技巧特征分:有藏头诗、拆字诗、回文诗、宝塔诗、离合诗、集句诗、联句诗、柏梁体、辘轳体、诗钟等。3-9,按押韵特点分:可分为有韵诗(、律诗都有韵)和无韵诗(现代派新诗有的不押韵)。古体诗押韵灵活,全首诗可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又可随意转为其它韵;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韵脚字可以重复;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近体诗押韵严格,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且要在同一个韵部;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一般只用平声押韵。3-10,按吟诵歌唱特点分:有朗诵诗、可供吟诵的诗词、可以配乐歌唱的诗词、戏曲唱词、歌词等。一般有韵律的诗歌都适合朗诵和吟诵。只可书面阅读的诗歌极少。能适合配乐歌唱的,相对有着更高的要求。第四章:格律诗的基本常识4-1,格律诗:格律诗是在格式和音律上有严格规定的诗歌。中国的格律诗起源于南朝永明体,成熟定型于唐代近体诗(今体诗),包括绝句(五绝、七绝)、律诗(五律、七律)、排律(五排、七排)等。后来的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平仄、押韵等都有一定的规则,也可称为格律诗。外国也有格律诗,如日本的俳句,欧洲的十四行诗等。4-2,押韵:押韵,又叫,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声调和谐,容易记忆。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对于押韵十分讲究,起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但每逢双句的末尾必须押韵。一首诗中,韵脚字须在同一韵部,韵脚不能重字,且要求押平声韵。收集罗列韵脚字的专书叫韵书,如《佩文诗韵》、《诗韵新编》等。4-3,平仄:平仄是格律诗三大要素之一(另二为押韵和对仗)。关乎诗的声律感和音乐美。诗的"平仄"是指汉字的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普通话中的汉字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汉字注音符号分别用“-”、“/”、“V”和、“\”表示四种声调。阴平和阳平是平声;上声和去声是仄声。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平声平远悠长,仄声低短急促。平仄相间,才有抑扬顿挫。4-4,古四声和新四声:古四声是古汉语的四种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其中平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古四声歌诀是: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古人作诗、现代人作格律诗一般用古四声。古四声韵书通用《平水韵》。新四声是指现代汉语的四种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中阴平、阳平属平声,上声、去声属仄声。新四声歌诀是:阴平:起音高高一路平;阳平:从低到高向上升;上声:先降然后再扬起;去声:高处降到最低层。现代人作新诗、歌词、戏曲唱词等一般用新四声。通用韵书有《诗韵新编》等。学生作格律诗可用古韵,也可用新韵,但不宜混用。4-5,对仗:对仗又称对偶。因为古代仪仗,都是左右两两相对的,所以叫对仗。对仗(对偶)是中国语言文学的一种修辞手法,是一种形成文字对称美、整齐美的修辞手段,古文、辞赋和诗词曲联中都有运用;对仗更是构成诗词格律的三大要素(押韵、平仄、对仗)之一,是构成诗词格律美、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格律诗中的对仗较之古诗和散文中的对仗更为工整而严格,它要求出句和对句不仅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或相近;而且要求平仄相反、结构相应、节奏相谐。出句和对句都必须平仄交替,不能出现不规则重字,出句要以仄声字收尾,对句要以平声字收尾。4-6,律句:汉语有四声,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对于五言来说,它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我们若要制造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了: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除了后面会讲到的特例,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4-7,粘对:我们已经知道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怎样由这些句子组成一首诗呢?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近体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如果上句是:仄仄平平仄;下句就是:平平仄仄平。同理,如果上句是:平平平仄仄;下句就是:仄仄仄平平。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声结尾的奇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联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但又必须以仄声收尾,就成了: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4-8,近体诗:近体诗是在唐代完成的一种讲究音律、平仄、粘对、对仗的严谨格律的新式诗体,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它以五、七言律诗为代表,此外还包括律绝和排律。所谓近体诗或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其实就现在来说已经既不“今”也不“近”了,只是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继续沿用这个名称而已。唐之后模仿这种近体诗体式所写的诗,也称为近体诗。近体诗从句子的字数上来说,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无论什么形式的近体诗,都由偶数的句子构成。4-9,绝句:绝句是近体诗(格律诗)的一个门类,包括五言绝句(五绝)和七言绝句(七绝)两种。绝句诗每首四句,首句可以起韵也可以不起韵,但二、四两句必须押韵。一般均押平声韵,并合乎平仄格律。绝句中的两组分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由于近体绝句类似于截取了律诗的其中四句而成,所以有的人也把它称之为截句。押仄声韵、不合格律的称为古绝。押平声韵、合格律的称为律绝。七绝有四(八)种平仄格式:(1)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2)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3)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4)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胡注:另外四种就是平仄正好颠倒一转,押仄韵,其他格则不变,这在此前是从未被提及的,是经验总结基础上的创新吧)。其中一三五可不论,二四六要分明。五绝也相应有四种平仄格式,将七绝每句的前两字截去即可。但在一三五不论时,要避免三仄尾和三平尾。4-10,律诗:每首由八句构成的近体诗称为律诗。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十六字。五律和七律,不仅每句有严格的平仄、用韵要求,而且还对句子的对仗有一定要求。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长律,也叫排律。排律与五、七言律诗一样,不仅有平仄、用韵等严格要求,而且对粘对、对仗等也有严格规定。排律的句数也只能是偶数。还有一种六句的律诗,古人称为小律。现在,对于小律的诗,一般都被划归入律的古风了。律诗每两句(一韵,首句入韵时不算)称为一联。五律和七律的第一联(一、二两句)称为首联;第二联(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三联(五、六两句)叫做颈联,也称腹联;第四联(七、八两句)叫做尾联。律诗,除了声韵、字数等方面以外,一般还要求必须有对仗。五律和七律的对仗,一般都是用在颔联和颈联。首联也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首联用了对仗,一般情况下并不因此减少中两联的对仗。凡是首联用对仗的律诗,实际上常常是用了总共三联的对仗。若颔联不对而只是首、颈两联对仗的,有一个雅号叫做“偷春格”。律诗的尾联一般是不用对仗的,因为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作结束语的,但尾联用对仗的例子也是有的。格律严谨的律诗,通常对仗一般不会少于两联,但也有些古人的作品只有一联对仗,这种情况大多都是把对仗用在颈联。排律,除了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要求对仗。4-11,拗句与拗体除了一、三、五字相对自由,古人有时候还在二、四、六的位置上故意突破格律,以营造一种缺陷美,是为拗句。但拗句不是随意拗的,而是有规律的。这有两种情况,一种就是平平-平-仄仄一句可变成平平-仄-平仄,另一种则是仄仄-平平-仄可变成仄仄-仄平-仄,现这些拗句时,可不必依照传统的说法,也要去救,而是就让它突破好了。唐人遇到这种情况,一般可救可不救。而如果诗中存在失对、失粘的情形,则被称为拗体。但拗体必须指近体诗。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二三句应粘而未粘,传统的说法认为这是拗体,还给它专门起了个名头叫“折腰体”或“阳关体”。实际上这首诗并非近体诗的绝句,而是一首乐府,它用的曲调叫《阳关》。典型的拗体,应当一拗再拗,极尽破格之能事。因为一拗未免单调,必须二拗三拗,才会显得富于变化。比如崔颢的《登黄鹤楼》:昔人已乘白雲去,此地空馀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雲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又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崔诗的好处是,前半皆拗,近于古体,后半又保留了律诗的整齐之美,极尽错综复杂之能事。而李诗则两处失粘,以独特的声律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杜甫本人也写了很多破律的拗体诗。第五章:如何辨四声调平仄?5-1, 平仄、押韵、对偶是格律诗的三大要素,学格律主要是指这三项。对初学者来说,平仄难度较大些。有人因为读了相当多的格律诗,做起诗来照猫画虎,押韵基本合辙,对偶词性结构也能掌握,但往往平仄不谐。因而平仄成了学格律中的"拦路虎"。其实掌握平仄并不很难,只要具备了下面三个条件,作诗平仄就能"达标":一是学会辨四声,这是学平仄的基础;二是掌握每句、每首诗平仄配置的规则,这并不复杂;三是能够按平仄配置规则调平仄,要求尽量掌握较多的同义而不同声调的字、词和词组,掌握诗词特有的倒装、浓缩等句法变化等,以便适应调平仄的要求,这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字修养。5-2,前人学作诗均以辨四声为第一步,因为只有通过辨四声,懂得哪些字是平声,哪些字是仄声,才能学会平仄配置的规则。四声是汉语的特点之一。它每个字都是单音,声有高低,音有长短、调有升降等区别。诗的平仄,就是巧妙地运用这种区别,组成抑扬顿挫的声调和音乐节奏。古时念诗不叫读,也不叫诵,而是叫吟。诗是供人们歌唱的,是同音乐结合在一起的。现代普通话的四声,是阴平(一声【胡注】 )、阳平(二声为平【胡注】)、上声(三声【胡注】)、去声(四声为仄【胡注】)。传统诗词用的四声,是古四声,确切地说,是唐宋时代的中古四声,分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普通话四声中阴平、阳平在古四声中统为平声,上声、去声古今略有变化,但大致相同,惟有入声在现代普通话中已经没有了,合到平声、上声、去声里面了,所谓"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其中变为去声的最多,变为平声的其次,变为上声的较少。但是现在南方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诸省区和北方的山西、内蒙等地方言中,仍保留有入声。5-3,所谓平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入声。怎么样区别四声呢?,《康熙字典》开篇载有一首四声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平声发音不高不低,尾音略有延长,犹如木槌轻敲鼓心,其声为"东";上声发音响亮,没有尾音,读升调,犹如木槌击鼓面的四周,其声为"董";去声发音哀远,尾音较短,读降调,犹如木槌重击鼓心,其声为"冻";入声发音短促,没有尾音,读急调,犹如一手扪鼓面,一手重击之,其声为"笃"。据说梁武帝非常喜好文词,但是不解四声,曾请教过学者周舍:"何谓四声?"周舍答道:"''天子圣哲''是也。""天子圣哲"四字,按古四声读,依次为平、上、去、入。梁武帝立刻就明白了。我们学古四声,可以从读、背古四声组词开始。古四声组词平上去入平上去入平上去入平上去入平上去入东董冻笃钟肿种烛江讲绛觉知指志质微尾未物鱼语御月枯苦库阔梨礼利栗佳解界黠该改盖葛真轸震质文吻问物昆捆困没滩坦叹脱间简涧吉笺浅箭节肖小笑削交狡校脚高稿诰阁歌果个骨麻马骂陌阳养漾药庚梗更隔丁顶定滴蒸拯证职尤有又亦侵寝沁缉憨喊憾合盐琰艳叶缄减鉴甲这30个组词是参照《平水韵》(也叫《佩文诗韵》)的106个韵部编组成的。5-4,《平水韵》(《佩文诗韵》)的106个韵部韵目如下:上平声一 东 二 冬三江四 支五 微六 鱼 七 虞八 齐 九 佳十 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一 先二 萧三 肴四 豪五 歌六 麻七 阳八 庚九 青十 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上 声一 董二 肿三 讲四 纸五 尾六 语七 麌八 荠九 蟹十 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廿一马廿二养廿三梗廿四迥廿五有廿六寝廿七感廿八俭廿九豏去 声一 送二 宋三 绛四 置五 未六 御七 遇八 霁九 泰十 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廿一个廿二祃廿三漾廿四敬廿五径廿六宥廿七沁廿八勘廿九艳三十陷入 声一 屋二 沃三 觉四 质五 物六 月七 曷八 黠九 屑十 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这里说明一下,平声分上平声和下平声,是因为平声字最多,在韵书里一卷装不下,分为上下两部来编辑,放在上部的为上平声,放在下部的为下平声,并非按阴平阳平来分的。上平声和下平声里都有阴平和阳平。5-5,今人辨四声的难点之一,是如何掌握普通话读平声、而古读入声的那些字。这里介绍几种方法:一是勤读韵书。初学者没有必要去啃卷帙浩繁的《广韵》、《佩文韵府》等韵书,可以先读简要本,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诗韵》、?1992年新2版《诗韵新编》等。读入声部时,把那些今天读平声的常用字挑出来,另抄一本,加深记忆,用时备查。二是背诵作品。普通话中读平声,而在近体诗或词里面放在仄声字眼上的字,一定是入声。从背诵诗词中可以掌握不少入声字。如"国"、"昔",今读平声,在毛主席的《和柳亚子先生》"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解放军占领南京》的"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中,都是出句的尾字,处在仄声字眼上,因之必是入声。又"菊"、"出"今读平声,读了唐人岑参的《九日思长安故园》"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贺知章的《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琢磨一下,就明白这两个字必是入声无疑了。读词也可以辨认不少入声字,一般《念奴娇》、《满江红》、《忆秦娥》等词牌是用入声押韵的。背诵作品是辨认入声最经常、最有效的方法。三是按偏旁、数字记。入声字中有不少偏旁相同的字,我们予以编排,可以触类旁通。例如记住"责"字是入声,那么"箦、碛、啧、帻、积、绩"等字就不难记忆了。又如"夹"字是入声,"狭、峡、硖、蛱、侠、浃、惬、箧"等字也是入声。在数字中,除"三"、"千"是平声外,其他都是仄声,那么现在普通话里读平声的"一"、"七"、"八"、"十"、"百"、"亿"必是入声。四是按韵母记。入声字中韵母相同的字也可以记一知十。例如今韵母为"a?"的许多字是入声字,象"塔、答、纳、榻、杂、腊、匝、沓、踏、搭、咂"等;今韵母为"i"的许多字是入声字,象"一、昔、急、立、壁、泣、滴、劈、极、密、铁"等。今韵母为"e、o、u"也有不少是入声字。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5-6,在学辨四声的同时,还须学会辨认平仄两读字。在汉字中有不少字,有时读平声,有时读仄声,如果辨认不清,容易犯出韵或平仄不谐的毛病。平仄两读不外两种情况:一种是可平可仄而字义不变。如"看"、"听"(只有作"任"字用时读去声)、"忘"、"应"、"醒"、"堪"、"叹"、"撞"、"过"(只有作"过失"解时读去声)、"患"、"慷"等。多掌握些这类字,无疑给我们作诗填词时提供调声的方便。另一种是平仄异义。同一个字由于它用在不同的场合,字义变了,读声也就不同。例如"骑"字,作为动词用,如"骑马"、"骑"的"骑",读平声;作为名词用,如"千骑"、"精骑"的"骑",则读去声。例如苏轼的《黄州》:"使君厌骑从,车马留山前。"骑字读去声。陆游的《七月一日夜坐舍北水涯戏作》:"斥仙岂复尘中恋,便拟骑鲸返玉京。"骑字读平声。这类字不少,下面列举二十字以供参考(多词义者仅举其一)。平仄异义字例读平声时字义读仄声时字义缝缝补(缝衣)空隙(门缝)中中间(院中)射中(中箭)衣衣服(布衣)穿着(衣锦)分分开(分辩)名分(身分)闻耳听(闻讯)名扬(闻人)燕地名(幽燕)鸟名(燕子)号号叫(哀号)名号(商号)占卜占(占卦)据有(占领)屏围屏(屏幕)去除(屏弃)翰羽毛(凤翰)文藻(翰林)调调和(风调雨顺)曲调(悲调)和和合(和穆)唱和(和者)荷花名(荷花)担载(负荷)传交接(传达)传记(《左传》)更换、时(更岁、五更)进一层(更宜)任堪(不任看)听便(任尔行)当应该(应当)当做(茶当酒)傍旁、侧(傍观)依附(依傍)兴发生(兴旺)兴致(酒兴)冠帽子(衣冠)为首(冠军)初学者由于不辨平仄异义字,往往在调声押韵上出错。解决这问题主要办法是:一,多读作品,碰到时平时仄的字不要轻易放过,研究一下它在什么场合读平声,什么场合读仄声;二,勤查韵书、字典等工具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诗韵》,凡带方框的,或是平仄两读,或是一字多韵。民国初年出版的词典、辞源、辞海等,每个字都注明它属《佩文诗韵》中哪个韵部,或分属不同韵部,不妨到旧书摊上找找,以备查用;三,写诗填词时,要细心研究字义,判明平仄。5-7, 若是平、上、去、入四声一时学不会,而掌握了长音为平声,短音为仄声,基本上能辨平仄,也可以作近体诗。不过,你如果还想进一步学填词,学写古体诗,学填曲,必须学会辨四声。词牌有的平声押韵,有的仄声押韵,有的平仄转押。仄声押韵的,一般上声押上声,去声押去声,入声押入声。上声可以与去声通押,但上声、去声决不能与入声通押。古体诗一般不讲究平仄,押韵可平,可仄,也可平仄转押。但是唐宋以后,受近体诗的影响,仄声押韵,上声去声可以通押,而入声不能与上声、去声通押。北曲虽"入派三声",但是仄声中分上声、去声,该用上声的不能用去声,该用去声的不能用上声。词律严于诗律,曲律又严于词律。近体诗还个讲究,就是律诗要避免"上尾"。它的出句句脚最好四声递用,首句入韵的,四个出句的句脚平上去入俱全,首句不入韵的,上去入俱全。要避开相邻两联的出句句脚声调相同。据王力教授考据,"老节渐于律诗细"的杜老,多数律诗的出句句脚上去入俱全。毛泽东的近体诗很讲究声律,他的多数律诗的出句韵脚,四声交递,请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平),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去),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岩暖(上),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入),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诗的出句句脚依次为平、去、上、入。出句句脚平上去入俱全,这是理想的句式。最低限度也应该避免邻近两联出句句脚声调相同,否则就是"上尾"。邻近的两个出句句脚声调相同,是小病;三个相同,是大病;如果四个相同,或首句入韵,其余三个出句句脚声调都相同,就是最严重的“上尾”。唐人有这个讲究,但后来一般人也不大注意这个问题,乃至科考场中也并不认为"上尾"不合适,但某些诗论家却将"上尾"视为诗病。初学者知道有这么回事就行了,不必刻意去追求,甘受这极苛的束缚,不妨待熟练地掌握了格律诸要素之后,再精雕细琢、锦上5-8,普通话中读平声的部分古入声字(僻字除外)韵 目普 通 话 中 平 声 古 入 声 字一 屋屋竹福熟族菊轴伏读渎牍粥哭叔独啄秃扑幅竺蝠舳孰倏二 沃俗足烛局鹄督赎三 觉觉捉卓驳四 质出实疾一壹吉漆七卒佶尼蒺失悉五 物佛拂屈掘吃绂弗厥六 月阙伐罚竭歇发忽勃蹶掘阀碣羯咄滑核饽七 曷曷达活钵夺拔拨割豁掇喝泼撮跋八 黠黠杀察猾瞎刷滑九 屑节绝结说舌别缺折切拙辙诀噎哲碣捏颉竭十 药薄爵约郭博酌诧削铎泊搏嚼膜礴摸芍十一陌白石泽宅席籍格额积夕革翮核责舶摘择谪蝈昔惜十二锡锡击笛敌滴镝激檄狄荻涤十三职职国德食蚀极直值黑赋刻则殖植棘织逼息熄媳十五合合答杂匝阖蛤鸽搭十六叶帖贴蝶叠捷颊楫协侠荚睫摺辄十七洽狭峡匣压鸭乏劫胁插押狎掐夹呷第六章:格律诗平仄的基本规则在辨四声的基础上学会了辨平仄,就可以学平仄配置的规则了。要掌握这规则,最好从律句的标准句式开始。所谓标准句式,就是一句诗的每个字都符合平仄要求,也就是理想的句式。掌握标准句式,先要懂得诗句的音节,格律诗的抑扬顿挫的声调和节奏,是通过诗句中音节的平仄上下交递、左右回环体现出来的。五言诗句有三个音节:头两字叫头节;中间两字叫腹节;最后一字叫脚节。七言诗句比五言多两字,也就是多一个音节。这个音节是在最前头的,叫顶节,其后各节名称同五言诗句同,依次为头节、腹节、脚节。标示如下:五言诗句:白日|依山|尽(王之涣《登鹳雀楼》)∧∧∣仄仄|平平|仄∧∧∣头节|腹节|脚节七言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登高》)∧∧∧∣平平|仄仄|平平|仄∧∧∧∣顶节|头节|腹节|脚节五言、七言的标准句式,并不复杂,各为两类四式。五言标准句式分仄起、平起两类。仄起就是诗句的头节是仄仄;平起就是诗句的头节是平平。两类又各分两式。即:仄起仄收式,仄起平收式;平起仄收式,平起平收式。仄起仄收式----头节和脚节都是仄声,不入韵句;仄起平收式----头节仄声,脚节平声,入韵句。平起仄收式----头节平声,脚节仄声,不入韵;平起平收式----头节和脚节都是平声,入韵。例句如下:仄起仄收式:白日|依山|尽(王之涣《登鹳雀楼》)仄仄|平平|仄为叙述简便计,把这种句式叫作甲1式。仄起平收式:落日|五湖|游(薛莹《秋日湖上》)仄仄|仄平|平为叙述简便计,把这种句式叫作甲2式。平起仄收式:林中|观易|罢(韦应物《答李瀚》)平平|平仄|仄为叙述方便计,把这种句式叫作乙1式。平起平收式:花枝|出建|章(皇甫冉《婕妤怨》)平平|仄仄|平为叙述方便计,把这种句式叫作乙2式。五言诗的标准句式就这四种:甲1式:仄仄|平平|仄甲2式:仄仄|仄平|平乙1式:平平|平仄|仄乙2式:平平|仄仄|平从这四种标准句式中,可以看出音节间的平仄交递:凡头节是仄仄的,腹节或者是平平,或者是仄平;凡头节是平平的,腹节或者是仄仄,或者是平仄;脚节,押韵句平声,不押韵句仄声。这叫作句中音节平仄相间。一个音节两个字,相间是"间"在音节的第二字上,第一字未必“间"。这是平仄的第一条基本规则。用以上四种标准句式作首句,可以组成四种标准的五绝句式。例诗如下:1.首句仄起仄收式。为叙述方便计,把这种形式叫作1型:王之涣《登黄鹳雀楼》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甲1)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乙2)欲穷千里目,平平平仄仄(乙1)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甲2)(注:"欲"该平而仄,因在非音节的字眼上,可以变通。)2.首句仄起平收式。为叙述方便计,把这种形式叫作2型:薛莹《秋日湖上》落日五湖游,仄仄仄平平(甲2)烟波处处愁。平平仄仄平(乙2)沉浮千古事,平平平仄仄(乙1)谁与问东流。仄仄仄平平(甲2](注:"谁"该仄而平,变通用字。)3.首句平起仄收式。为叙述方便计,把这种形式叫作3型:韦应物《答李瀚》林中观易罢,平平平仄仄(乙1)溪上对鸥闲。仄仄仄平平(甲2)楚俗饶词客,仄仄平平仄(甲1)何人最往还。平平仄仄平(乙2)(注:"溪"该仄而平,变通用字。)4.首句平起平收。为叙述方便计,把这种形式叫作4型:皇甫冉《婕妤怨》花枝出建章,平平仄仄平(乙2)凤管发昭阳。仄仄仄平平(甲2)借问承恩者,仄仄平平仄(甲1)双娥几许长。平平仄仄平(乙2)(注:这首诗每句都是标准句式,没有变通用字)五言诗以首句不入韵为常,大多采用1型和3型,采用2型和4型的较少。律诗,专就形式而言,不过是绝句的重迭(首句入韵的例外,第五句要换成仄脚)。把绝句格式学好了,学律诗格式并不难。这里按五绝四型的次序,举例如下:五律1型(首句仄起仄收):杜甫《水槛遣心》去郭轩槛敞,仄仄平平仄(甲1)无村眺望赊。平平仄仄平(乙2)澄江平少岸,平平平仄仄(乙1)幽树晚多花。仄仄仄平平(甲2)细雨鱼儿出,仄仄平平仄(甲1)微风燕子斜。平平仄仄平(乙2)城中十万户,平平平仄仄(乙1)此地两三家。仄仄仄平平(甲2)(注:"幽"该仄而平,"十"该平而仄。)五律1型是两个五绝1型的重迭。五律2型(首句仄起平收):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仄仄仄平平(甲2)连山到海隅。平平仄仄平(乙2)白云回望合,平平平仄仄(乙1)青霭入看无。仄仄仄平平(甲2)分野中峰变,仄仄平平仄(甲1)阴晴众壑殊。平平仄仄平(乙2)欲投何处宿,平平平仄仄(乙1)隔水问樵夫。仄仄仄平平(甲2)(注:"白"、"欲"该平而仄,"青"、"分"该仄而平。)五律2型是五绝2型与五绝1型重迭。五律3型(首句平起仄收):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平平平仄仄(乙1)白水绕东城。仄仄仄平平(甲2)此地一为别,仄仄平平仄(甲1)孤蓬万里征。平平仄仄平(乙2)浮云游子意,平平平仄仄(乙1)落日故人情。仄仄仄平平(甲2)挥手自兹去,仄仄平平仄(甲1)萧萧班马鸣。平平仄仄平(乙2)(注:"一"、"自"该平而仄,"挥"、"班"该仄而平。)五律3型是两个五绝3型相重迭。五律4型(首句平起平收):李商隐《风雨》凄凉宝剑篇,平平仄仄平(乙2)羁夜欲穷年。仄仄仄平平(甲2)黄叶仍风雨,仄仄平平仄(甲1)青楼自管弦。平平仄仄平(乙2)新知遭薄俗,平平平仄仄(乙1)旧好隔良缘。仄仄仄平平(甲2)心断新丰酒,仄仄平平仄(甲1)消愁又几千。平平仄仄平(乙2)(注:"羁"、"黄"、"心"该仄而平。)五律4型是五绝4型与五绝3型的重迭。从上面五绝、五律各四首中,可以看出句间音节的关系。为了说明这种关系,先介绍一下诗的句、联的名称。格律诗两句为一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一首绝句是四句、两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尾联。一首律诗是八句、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前面说过,平仄的第一条基本规则是一句之中音节平仄相间。那么第二条基本规则就是一联之中音节平仄相对,也就是平仄是相反的。如出句头节是平平,对句头节必是仄仄;出句头节是仄仄,对句头节必是平平;出句的腹节是仄仄,对句的腹节必是平平或是仄平;出句的腹节是仄仄,对句的腹节必是平平或是仄平;脚节除首句入韵(即2型、4型)诗,首联的出句和对句都是平声外,其余各联,出句必是仄声,对句必是平声。这叫作联中音节平仄相对,对也主要是"对"在音节的第二字上,第一字未必全"对"。平仄的第三条基本规则是联间音节平仄相黏。就是上联的对句与下联的出句,除脚节外,音节平仄是相同的。就是绝句的第二句(首联对句)与第三句(尾联出句)平仄相同。律诗的第二句(首联对句)与第三句(颔联出句),第四句(颔联对句)和第五句(颈联出句),第六句(颈联对句)和第七句(尾联出句)音节平仄相同。这种相黏也主要"黏"在音节第二字上,第一字未必全相"黏"。从上面所标示的八首例诗中,可以看出这样的规律:一联中出句是甲式,对句必是乙式;出句是乙式,对句必是甲式;上联对句是甲式,下联出句必同为甲式;上联对句是乙式,下联出句必同是乙式;除首句入韵诗(2型、4型),首联出句为2式外,其他所有出句都是1式,对句都是2式。只要把四种标准句式记住了,?再把这一规律掌握了,象学麻将似的,你就已经学会了"推倒胡"。把五言诗的平仄标准句式和基本规则掌握了,再学七言诗就容易了。七言诗句比五言诗多一个音节----顶节,按句中平仄相间的规则,五言头节是仄仄的,七言顶节必是平平;五言头节是平平的,七言顶节必是仄仄。七言的标准句式如下:甲1式:平平|仄仄|平平|仄甲2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乙1式:仄仄|平平|平仄|仄乙2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前面已经说过,律诗平仄句式是绝句的重迭。?把各型七律标准句式的组合的规则掌握了,七绝标准句式的组合规则也就自然会了。为避费辞,下面只标示七律的平仄规则,七绝从略。七律1型(首句平起仄收):杜甫《野望》顶节头节腹节脚^^^|出句--西山|白雪|三城|戍(甲1)首联〈平平仄仄平平仄〉相对对句--南浦|清江|万里|桥(乙2)仄仄平平仄仄平〉相黏出句--海内|风尘|诸弟|隔(乙1)颔联〈仄仄平平平仄仄〉相对对句--天涯|涕泪|一身|遥(甲2)平平仄仄仄平平〉相黏出句--惟将|迟暮|供多|病(甲1)颈联〈平平仄仄平平仄〉相对对句--未有|涓埃|答圣|朝(乙2)仄仄平平仄仄平〉相黏出句--跨马|出郊|时极|目(乙1)尾联〈仄仄平平平仄仄〉相对对句--不堪|人事|日萧|条(甲2)平平仄仄仄平平(注:"南"、"迟"、"人"该仄而平;"出"、"不"该平而仄。)七律1型是两个七绝1型相重迭。七律2型(首句平起平收):毛泽东《长征》》顶节头节腹节脚^^^|出句--红军|不怕|远征|难(甲2)首联〈平平仄仄仄平平〉相对对句--万水|千山|只等|闲(乙2)仄仄平平仄仄平〉相黏出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乙1)颔联〈仄仄平平平仄仄〉相对对句--乌蒙|磅礴|走泥|丸(甲2)平平仄仄仄平平〉相黏出句--金沙|水拍|云岩|暖(甲1)颈联〈平平仄仄平平仄〉相对对句--大渡|桥横|铁索|寒(乙2)仄仄平平仄仄平〉相黏出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乙1)尾联〈仄仄平平平仄仄〉相对对句--三军|过后|尽开|颜(甲2)平平仄仄仄平平(注:诗中只有"磅"该仄而平,其余字字符合标准,律诗平仄如此严谨者罕见。)七律2型是七绝2型与七绝1型相重迭。七律3型(首句仄起仄收):杜甫《阁夜》顶节头节腹节脚^^^|出句--岁暮|阴阳|催短|景(乙1)首联〈仄仄平平平仄仄〉相对对句--天涯|霜雪|霁寒|宵(甲2)平平仄仄仄平平〉相黏出句--五更|鼓角|声悲|壮(甲1)颔联〈平平仄仄平平仄〉相对对句--三峡|星河|影动|摇(乙2)仄仄平平仄仄平〉相黏出句--野哭|千家|闻战|伐(乙1)颈联〈仄仄平平平仄仄〉相对对句--夷歌|几处|起渔|樵(甲2)平平仄仄仄平平〉相黏出句--卧龙|跃马|终黄|土(甲1)尾联〈平平仄仄平平仄〉相对对句--人事|音书|漫寂|寥(乙2)仄仄平平仄仄平(注:"霜"、"三"、"人"该仄而平;"五"、"卧"该平而仄。)七律3型是两个七绝三型相重迭。七律4型(首句仄起平收):毛泽东《到韶山》顶节头节腹节脚^^^|出句--别梦|依稀|咒逝|川(乙2)首联〈仄仄平平仄仄平〉相对对句--故园|三十|二年|前(甲2)平平仄仄仄平平〉相黏出句--红旗|卷起|农奴|戟(甲1)颔联〈平平仄仄平平仄〉相对对句--黑手|高悬|霸主|鞭(乙2)仄仄平平仄仄平〉相黏出句--为有|牺牲|多壮|志(乙1)颈联〈仄仄平平平仄仄〉相对对句--敢教|日月|换新|天(甲2)平平仄仄仄平平〉相黏出句--喜看|稻菽|千重|浪(甲1)尾联〈平平仄仄平平仄〉相对对句--遍地|英雄|下夕|烟(乙2)仄仄平平仄仄平(注:"故"、"敢"、"喜"该平而仄;"三"该仄而平。)七律4型是七绝4型与七绝3型相重迭。七言诗首句入韵的居多,以2型、4型为常。《毛泽东诗词集》中所有七言诗,全属2型、4型。学会了辨四声,记熟四种标准句式,再领会这四种句式的交递规则,就基本上掌握近体诗的平仄要领了。初学者只要把本篇所标示的各型绝句、律诗,多看它几遍,好好琢磨琢磨,就不难看出,不论五言还是七言,不论绝句还是律诗,平仄基本规则只有三条:句中音节平仄相间;联中句间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黏。第七章:律诗平仄的变通与拗救上篇所举的五绝、五律、七律各四首,除一首五绝外,每首诗都有变通用字。作诗,按标准填入汉字,不容易。因为有的汉字,义合适,声未必合适。有些字可以换,如"两"是仄声,如需平声可以换成"双";"此"可以换"兹";“竞”可以换“争”;"彼"可以换"他";"碧"可以换"苍","神州"可以换"赤县";……。但许多字、词很难换,如数字中除"三"、"千"是平声外,?其余都是仄声。其中除"十"可以"旬"替代外,别的字都难到找平声替代。于是古人想出个变通的办法。七言诗的顶节、头节、腹节,每个音节都两个字,讲究的是第二字,它正在节奏点上,平仄不得通融,第一字好商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注意,不是无条件)该平而仄,或该仄而平。脚节只一个字,硬碰硬,通融不得。通融的规则有深有浅,先讲浅的,深的"拗救",后面再讲。关于近体诗的平仄格式,相传有两句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说,每句的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平仄可以不拘;至于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则必须依照格式,该平不能用仄,该仄不能用平。这是就七言诗而论的;其所以不提第七字,因为脚节只一个字,尤其要"分明",自不待言。由此推断,五言诗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简洁明快好记,但是不全面,不准确,对有些句式不适用。初学者如果仅凭这口诀来作近体诗,定会在平仄上犯规,乃至犯诗家之大忌。在近体诗句中,有两种大忌必须避免,有三种小忌应尽量避免。大忌之一是"孤平"。所谓"孤平",出现在乙2句式上,?即五言的平平仄仄平,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当你用这种句式写诗时,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绝不可将平通融为仄,变成: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这叫"孤平"句,就是除了押韵那个平声外,只剩下一个平声了。诗词格律专家王力教授找遍《全唐诗》,只找到两个例子:醉多适不愁(高适《淇上送韦司仓》)仄平仄仄平百岁老翁不种田(李颀《野老曝背》)仄仄仄平仄仄平高适和李颀也许是一时的疏忽,也许他们是盛唐初期人,当时诗律未细,故意用古诗所容许的平仄。但是,"在唐宋千万首诗当中,这寥寥的两个例外适足以证明近体诗的孤平确为诗家的大忌而已。"(王力《汉语诗律学》100页)不押韵的诗句,即五言甲1、乙1句式,若只有一个平声,如仄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这不"孤平",算"拗句",可以用,但最好有补救,这留待"拗救"中再讨论。大忌之二是"三平调"也称"三平脚"。三平调是指诗句末尾的三个字都是平声。这种病句出现在甲2句式上,即五言的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平平仄仄仄平平。当你用这句式写诗时,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绝不可将仄声通融为平声,变成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三平结尾在古体诗中并不少见,在初唐、盛唐的五言近体诗中,也偶尔见之,但诗律渐细之后,因三平结尾破坏了诗句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则视为诗之大忌了。哪些是应该尽量避免的小忌呢?一是"三仄脚"也称"三仄调"。三仄脚是指诗句末尾的三个字都是仄声。这种句子出现在乙2句式上,即五言的平平平仄仄,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当你用这句式写诗时,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尽可能不要把平声通融为仄声,变成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诗的出句才会出现三仄脚,古人并不像对三平调那样视为大忌,不时可以见到,以五言为多:城中十万户平平仄仄仄(杜甫《水槛遣心》)相看两不厌平平仄仄仄(李白《独坐敬亭山》)七言诗三仄脚较少,下面举唐诗中一句:朝罢须裁五色诏仄仄平平仄仄仄(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可见唐人并不以三仄脚为诗病。但诗尾接连三个短促的仄声,会使诗句节拍界限不清,失去平仄相间的音乐美,后人作诗没有特别好的诗句,是不轻易用它的。陆游《夜泊水村》颔联:"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出句是三仄脚。"绝大漠"引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诗人隐然以霍去病自比;"泣新亭"引自《晋书》的典故:晋室南渡,过江贵族常在新亭饮宴,受王导批评,大家相视流泪。这一联的大意是:我年近花甲,倘有用武之地,还能像当年年富力强的霍去病那样横渡大漠;诸君大权在握,又何至于束手无策,像晋朝南渡诸人对泣新亭呢?这一联用典精当,充分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激情、献身豪气,并痛斥南宋朝庭屈膝投降、偏安一隅的政策。这样的好诗句,出现了三仄脚,也不以为疵。又如毛主席的《送瘟神》中"坐地日行八万里,行天遥望一千河"。出句也是三仄脚。诗人"浮想联翩"从农村的灾难转到天上同牛郎谈话。地球赤道四万公里,合八万华里,人们住在地球上,因地球自转,于不知不觉中,一日走了八万里。诗人以现代科学与飞腾的想象相结合,写出大气磅礴的诗句。《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教香菱作诗时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除了三仄脚之外,其他两种不规范的三字结尾也应尽量避免。不论五言还是七言诗句,标准的三字结尾共四种: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初学者在未学会"拗救"之前,应按上面四种规范的三字结尾作诗,除了避免三平调、三仄脚之外,还应避免其余两种拗字尾(三仄脚亦属拗字尾),即:平仄平、仄平仄所谓"一三五不论",这三个字可以通融的程度是有区别的。完全可以不论的,只有七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五言的第一字,凡属乙2句式,?平声不能通融为仄声,否则就犯了大忌----孤平。至于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平仄一般比较固定,不宜随意机动。如若机动,最好有拗有救。近体诗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称为"拗",有拗有救,才为不病。就是说,按标准句式,这个字该用平声的,你用了仄声,"拗"了,那末在本句或对句相应的该用仄声的字眼上,换个平声字,这就"救"过来了,这叫仄拗平救。若是该用仄声的字眼上,你用了平声,那就在本句或者对句的相应的该用平声字眼上,换个仄声,这叫平拗仄救。用调节平仄声的方法,使诗句出现新的和谐,这种方法"拗救"。拗救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本句自救,二是对句相救。本句自救,就是在一句之中,上个音节该用平声的字眼上,你用了仄声,仄拗了,就在本句下个音节另一个该用仄声的字眼上,换个平声,这就平救过来了。或者上个音节该用仄声的字眼上,你用了平声,平拗了,就在下个音节该用平声的字眼上,换个仄声,这就仄救过来了。对句相救,就是在一联之中,出句该用平声的字眼上,你用了仄声,仄拗了,就在对句该用仄声的字眼上,换个平声,这就平救过来了。或者出句该用仄声的字眼上,你用了平声,就在对句该用平声的字眼上换个仄声,这就仄救过来了。如果对句拗了,出句也是用同样的方法来救。在前人近体诗中,常常出现一联之中,既有本句自救,又有对句相救,形成本句自救与对句相救的复合,这叫作一拗双救,。拗救有条规矩,叫作大拗必救,小拗可救可不救。现在分别介绍上述拗救形式。(一)本句自救。有两种大拗是必须救的。第一种是救孤平。前面讲了孤平是诗家之大忌,也是大拗,是必须救的。若是你作诗时,用乙2句式(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的第一字,?或七言的第三字非用仄声字不可,那怎么办?有办法:可将五言的第三字,或七言的第五字,该用仄声的,改用平声,这就把孤平救过来了。这种救法,五言叫作一仄拗三平救(简称一拗三救),七言叫作三仄拗五平救(简称三拗五救)。下面举例说明之。五言一拗三救:恐惊天上人(李白《夜宿山寺》)仄平平仄平(字下面的表示该平用仄,表示该仄用平,下同)这句恰在第一个字(头节上字),该用平声的字眼上,用了仄声"恐"字,若不救便成了孤平句。于是就在本句第三个字(腹节上字),该用仄声的字眼上,用了平"天"字,这就把孤平救过来了。又如: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春有怀》)仄平平仄平这句的头节上字该用平声,而"北"是仄声,为避免孤平,就将该用仄声的腹节上字,用平声的"江"来救。七言诗的三拗五救,也是用腹节上字(第五字)的平声去救头节上字(第三字)的仄声。就是第三字该平而仄,第五字该仄而平。例如:未到晓钟犹是春(贾岛《三月晦日送春》)仄仄仄平平仄平这句头节上字(第三字)"晓"该平而仄,于是就用腹节上字(第五字)该仄而平的"犹"去救。又如:一任晚山相对愁(程颢《题淮南寺》)仄仄仄平平仄平这句头节上字"晚"该平而仄,用腹节上字该仄而平的"相"去救。七言乙2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三字仄拗了,?能不能用第一字的平去救?不能,即使第一字用了平声(平仄仄平仄仄平),还算"孤平"句,必须用第五字的平去救。那为什么?原来救孤平是以五言为准的,五言必须在第三字上救,七言就必须在第五字上救。第二种大拗是"特拗"句。不是说"二四六分明"吗?可是在近体诗中的乙1句式(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中,五言的第四字、七言的第六字该用仄声的偏用平声,成了: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恰恰在重要的节奏点上平仄不合,乃至句中音节相间,联中句间音节相对,诗中联间音节相黏的规则统统不管。这似乎大大违反了平仄规则,成了平仄上的特殊形式。这种形式五言称之为四拗三救,七言称之为六拗五救。拗者,不顺也,违反常规也。可是这种五言的第四字该仄而平,第三字该平而仄,七言的第六字该仄而平,第五字该平而仄,在前人诗中屡见不鲜,乃至科举考试的试帖诗,也容许用此种句式。这种特许犯规的句式,用的人多了,公认为合辙的句式,也难称其为"拗"了,故王力《汉语诗词律学》中称之"特拗"。"特拗"例句:五言:仍邻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谁能共公子,薄暮欲俱还(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七言: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游人(白居易《邯郸至夜思亲》)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种"特拗"句式,多数用于尾联的出句,成为唐宋诗人的一种时尚。用于其他联的出句也有,但较少。现代人作旧体诗,也常用这种句式。鲁迅诗: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哀范君》)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岁暮何堪再惆怅,且持卮酒食河豚(《无题二首》)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毛泽东诗: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喜闻捷报》)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答友人》)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送瘟神》)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用这种本句自救方式,必须注意的是:五言的第一字平声,通融不得;?七言的第三字平声,通融不得。一般不能把五言的平平仄平仄,通融成仄平仄平仄;把七言的仄仄平平仄平仄,通融成仄仄仄平仄平仄。如果这样通融,五言成了平仄间等,七言三仄当头后面又平仄间等,吟起来拗口,听着不顺。第二种是锦上添花式的本句自救。在前面介绍的律式表中,平仄可以通融的字眼,一般无须拗救。可是许多人在作诗时,有意无意间,造成了拗救的局面。这样,在声调上更和谐,节奏更鲜明。例句如下:1.第一字该平而仄,第三字该仄而平。镜湖流水漾清波(李白《送贺宾客归越》)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只研朱墨作春山(鲁迅《赠画师》)曙光初照演兵场(毛泽东《为女民兵题照》)2.第一字该仄而平,第三字该平而仄。亭脊太高君莫拆(白居易《高亭》)商女不知亡国恨(杜牡《泊秦淮》)心事浩茫连广宇(鲁迅《无题》)班竹一枝千滴泪(毛泽东《答友人》)这种本句自救只限于七言的甲1、甲2、乙1三式,若用于七言乙2式就成了孤平句了(平仄仄平仄仄平)。(二)对句相救第一种是腹节上字前拗后救,或后拗前救。前面曾说过,写诗时,?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腹节上字),尽量按标准句式写,最好不用拗字,若是腹节上字拗了,要尽量用对句相应的字去救。所谓小拗,就属这一类。例如: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王维《登裴迪秀才小台作》)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谁言宰邑化黎庶,欲别云山如弟兄(李嘉佑《承恩量移宰江邑》)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歌声袅袅出清漠,月色娟娟当翠楼(杜牧《南楼夜》)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上述拗救方式,叫作前仄拗后平救,但也可能是后平拗前仄救。诗人写诗,有时对句腹节上字非用平声不可,于是就将出句腹节上字的平声改用仄声,来个平拗仄救。这种拗救方式只适用于出句是甲1句(仄仄平平仄或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句是乙2句(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的一联。其他联式都不适用。?因为用了这种拗救就会出现三平调和三仄脚。若是乙2句作为出句,也就是入韵诗的首句,腹节上字该仄而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对句怎么样救?不用救。因为对句是甲2句(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其腹节上字正好是仄声,平仄相对,若是以平相救,则成为三平调了。七言诗首句入韵的多,前人以乙2句为首句,第五字用拗字的不少。例如:承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戎昱《离家别湖上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庭院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张耒《夜坐》)所谓一三五不论,其中第五字只有在上述条件下,即乙2?句作为入韵诗的首句时,仄改平而不用抵偿。写近体诗时,腹节上字尽量不用拗字,如用了,应尽量去救;当然,不救也勉强合辙,故云"小拗可救可救不救"。第二种是为了将诗句的声调调整得更和谐的前拗后救,同第二种本句相救一样,属锦上田花之列。例如七言第一字的前平拗后仄救:才见吴州百草春,已闻燕雁一声新(皇甫冉《送陆澧、郭郧》)闲遣青琴飞小雪,自看碧玉破甘瓜(鲍溶《夏日怀杜附马》)前仄拗后平救: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白居易《放言》其一)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白居易《放言》其五)五言第一字和七言的第三字前拗后救: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王昌龄《道郭司仓》)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张说《蜀道后期》)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白居易《燕子楼》)井转辘轳千树转,门开阊阖万山秋(许浑《秋日候扇》)这种头节上字的前拗后救,只能用于仄拗平救,若是平拗仄救,这一联的对句就犯狐平了。第三种是一拗双救。就是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并用,是自救和相救的复合方式。这也属锦上添花之列。例如七言的第一、第三字既本句自救,又对句相救: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丈拥千官(岑参《和贾舍人早朝》)南苑草芳眠锦雉,夹城云暖下霓旄(杜牧《长安》)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温庭筠《利州南渡》)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苏轼《有美堂暴雨》)这种拗救,出句和对句平仄字字相对,声调极为和谐,故诗人最喜爱用它。在唐宋人的七言律诗中,出现这种双救句式是很多的。据王力教授考据,中晚唐以后,使用这种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句式,一联中字字平仄相对,成为一种时尚,比使用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标准句式的还多。一拗双救常常与救孤平结合在一起,例如:久客得无泪,故妻难及晨(杜甫《促织》)这一联对句腹节上字"难",该仄而平,既救了本句头节上字该平而仄的"故",避免了孤平,又救了出句腹节上字该平而仄的"得"。它兼任两种职能,既救本句孤平,又救出句腹节上字。又如: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温庭筠《送人东归》)这一联出句和对句,既各自本句自救,又相互而救,既救了对句的孤平,又调整音节更和谐。这种一拗双救在七言诗中较常见。例如: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贾岛《三月晦日送春》)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第四种是特殊的一拗双救句。?一般对句相救是出句和对句同一位置上的字相救。如出句第一字拗,对句第一字救;出句第三字拗,对句第三字救;出句第五字拗,对句第五字救。这种特殊的一拗双救是错位相救,用对句的第五字去救出句的第六字。不仅可救一个拗字,还可救第五第六两个拗字。这个对句必须是孤平自救句,即仄仄仄平平仄平。例如:眼前扰扰日一日,暗送白头人不知(许浑《旅怀作》)对句的"人",平声,既救了本句该平而仄的"白"字,避免了孤平,又救了出句该平而仄"日一"双拗字。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夜泊水村》)对句的"无",平声,既救了本句该平而仄的"向"字,避免了孤平,又救了出句该平而仄"有万"双拗字。下面是以对句五平救出句六仄的例句:五更归梦常苦短,一寸客愁无奈多(黄庭坚《次韵王稚川客舍》)对句的"无",平声,既救了本句该平而仄的"客"字,避免了孤平,又救了出句该平而仄的"苦"字。霜林染出云锦灿,春色并归风露秋(元好问《游友泉寺》)对句的"风",平声,既救了本句该平而仄的"并"字,避免了孤平,又救了出句该平而仄的"锦"字。前面曾讲过写近体诗应尽量避免三仄脚,若非用不可,也可以救,但不能在对句同一位置的字眼上救,因为对句腹节上字仄拗平救,就成了三平调。碰到这种情况,只能用对句错位相救。即用对句头节上字该仄而平去救出句腹节上字的该平而仄。例如: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望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拗救是近体诗调节平仄的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上面讲的仅仅是一些基本的、现在旧体诗仍沿用的一些规则。除此之外还有所谓"拗句格",就是半拗半合律的诗,例如崔颢的《黄楼楼》:昔人已剩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诗的首联、颔联平仄失对,四句都有拗字,也不救,不合律;只有颈联、尾联合律。这种"拗句格"是古体诗向近体诗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变体。还有所谓"拗律",就是律诗句句皆拗,一拗到底,例如杜甫的《崔氏东山草堂》: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气爽相新鲜。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盘剥白鸦谷口粟,饭煮青泥坊底芹。为何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这首"拗律"是"老节渐于诗律细"的诗圣刻意用古风的格调写的近体诗。这种"拗律"有条规矩,就是必须句句皆拗,不能有一句律句。若是你还不辨平仄,给自已写的诗标上"拗律",那可不行。因为难免不"瞎猫碰死毫子",冒出句把两句律句来,这就闹笑话了。有的同志因不辨平仄,就想学古体诗,其实,不辨平仄,学古体诗也有困难。因为唐宋以后的古体诗讲究古朴风格,讲究"避律",就是在诗中尽量避免出现律句。这些"拗句格"、"拗律",宋以后很少有人做了,这里所以举例说明一下,目的是使大家读旧体诗时,碰到这种情况,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例如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里有一首《咏贾谊》,就是拗律: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情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第八章:格律诗的押韵规则什么是韵呢?诗词格律中所谓的韵,简单说来就是字的尾声,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比如,“长”和“方”的尾声,按普通话它们的韵母都是“ang”,这个韵母就是这两个字的“韵”,且它们属于同一个韵部。那什么又是韵部呢?韵母相同或接近的字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一个个的韵部。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这种同韵部字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可以构成了声音的回环,使作品声韵谐和,也方便记忆。押韵所押的“韵字”通常都是放在句子的尾端,所以又称韵脚。比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中韵脚“枝”、“思”两字便属同韵字押韵,它们隔句在同位置上重复出现从而造成一种和谐和回环的音韵之美,使得作品读来朗朗上口。关于押韵,现在有很多观点,但主要的是押韵从宽从严、用旧韵还是用新韵的问题。新韵的韵书有很多版本,但若你普通话说得很好,这些韵书也就没什么必要,顶多备本新华字典什么的就可以了。现在写旧体诗词,大多数人还是采用旧韵。旧韵的韵书也不少,但基本都是从《切韵》承继而来的。目前使用的旧韵韵书,被普遍认同的是:写诗用《平水韵》,填词依据《词林正韵》。初学者最好不要贪图便捷,还是从旧韵入手比较好。因为写格律诗词,有个继承问题。学习旧韵,对更好地理解、把握前人的作品及其作品的音律、节奏等变化是大有裨益的。平水韵”类,因此人们习惯上依旧把它们称作平水韵。《平水韵》共有106个韵部,其中: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韵书中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这只是因为平声字多,所以分为两卷,等于说平声上卷,平声下卷,与现代汉语里的阴平声、阳平声不是一个概念,这点应该注意。在今天看来是同韵的一些字,在旧韵中可能属于不同的韵部。比如“东”、“冬”二字,在旧韵中就分属两个韵部,前者属于“上平一东”,后者属于“上平二冬”。再比如“因”、“音”二字,前者属“上平十一真”,后者属于“下平十二侵”。至于这些字在旧韵中其读音上有何分别,我们现在不需要过多的去追究它。只须知道:它们在最初的时候读音是有区别的,只是后来随着语言的变化混而为一而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代诗人的生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