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萨特《萨特占领下的巴黎黎》内容写一篇小说,主人公是巴黎某大学的女学生,以其口吻讲述萨特占领下的巴黎黎人生活

萨特是谁_百度知道
我有更好的答案
意大利球星
特立独行的存在主义大师萨特
6月21日,是法国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萨特的百年诞辰。18日,英国《卫报》以一篇题为《左岸思想界井水干涸》的文章来怀念这位存在 主义大师,文章写道:“这一周,巴黎的游客会因是去‘双偶’还是去‘花神’喝上一杯价格昂贵的咖啡而犯难(这两家咖啡馆都是萨特生前经常光顾之地),而巴黎人则会在萨特百年诞辰之际平添了一丝忧虑:这个国家在萨特之后已经没有真正的思想家了。”
好在,6月21日这一天,学校里又开始讨论起萨特的哲学,报刊上满是他丰富的一生,他的书信和照片又开始展出———人们并没有忘记这一天,也没有忘记这位拒领诺贝尔文学奖、与波伏娃建立契约式爱情、同情共产主义的存在主义哲学大师。
锲而不舍的文学家
萨特幼年丧父,他的外祖父是位语言教师,在萨特的教育上花费了很多精力,他不俗的文学品位深深地影响了萨特。
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萨特成为一所中学的哲学教员。萨特与其他教员不同,他虽长相奇丑,但谈吐幽默,为人自然亲切,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很快就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热爱。
尽管萨特的外祖父早就警告过他写作是一个非常不可靠的职业,但萨特还是由衷地热爱写作,并在离开大学后急欲成为一名作家。他的前两本小说《挫败》和《真理的传说》均被拒绝出版,萨特的兴趣便又转向了哲学。
他勤奋地工作着,常常是上午读胡塞尔的哲学著作,晚上着手写小说。1936年,他将一部名为《忧郁症》的哲理小说交给了著名出版商伽利玛。小说以主人公罗根丁的日记形式写成,这位30岁的知识分子一方面饱受周期性发作的恶心的折磨,这使他真切地意识到物质世界独立的实在性,一方面又对自身生活的偶然性和虚无意义深感苦恼。
但这本书再次被拒绝出版。自信的萨特震怒了。万幸的是,在两个朋友的引见下,萨特见到了伽利玛,后者表示他唯一反对的是书名,并建议将书名改为《恶心》。1938年,《恶心》出版了,它被认为是萨特所有小说中哲学内涵最为丰富的一本。
虽然萨特仍在一所中学教书,但他的作品越来越多,并广为流传,他已被公认为法国文学界的新星,终于成就了他成为一名作家的梦想。萨特一生还写了许多剧本,其中《苍蝇》是二战期间通过古代神话传说传递抵抗的信息,而他撰写并参与演出的《死无葬身之地》更是风靡一时。存在主义哲学家据萨特终生的情侣波伏娃回忆,1933年,萨特28岁时,研究存在主义现象学的雷蒙·阿隆对萨特说:“小兄弟,你如果是一个现象学家的话,就可以对一杯鸡尾酒大做文章,从中弄出一些哲学来。”萨特闻言激动得脸色苍白,因为“依据自己对事物的接触与感觉来认识事物并从中弄出哲学来”正是萨特梦寐以求的目的,他决定步阿隆的后尘,赴柏林专攻存在主义,从此开辟了他的哲学之路。
二战爆发后,萨特应征入伍,但在35岁生日那天早上,他被德国士兵俘虏了。从被关押期间,他便开始了构思与写作。9个月后,他获得了释放,回到被纳粹占领的巴黎,并完成了他最重要的一部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
在这部书中,萨特阐述了“人的存在是自由的”这一命题。无限的自由、无限的责任和虚假信念的徒劳是萨特后期著作最为重要的三个论点。
他的另一著作《辩证理性批判》则以人学辩证法为结构框架,以历史学、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构筑出一门新的学科———人学,在西方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萨特的哲学著作虽然充满了术语,但他的思想可以变成价值观应用于日常生活,应用到每一个普通人身上。而且他的哲学思想广泛地蕴含在他的小说、戏剧以及传记作品中,这使得他的学说更加深入人心,也为他赢得了能够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师比肩的地位。
积极的政治活动家
上世纪50年代初,萨特成为法共的坚定支持者。1952年,国家议会中的共产党领袖雅克·杜克洛被捕以及共产党人罢工失败,使得萨特异常愤怒。他曾说道:“到底有多少大粪能填塞到资产阶级的心脏里”,“反共分子就是下贱的猪,我看不出他有什么出路”;1956年,苏联派军队开进匈牙利,萨特激烈抨击苏联的行径,他认为当时的共产主义扭曲了马克思主义,应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新解读;1958年,法国夺取了阿尔及利亚的控制权。1960年,萨特与其他120位持不同政见者签署了一项宣言,支持阿尔及利亚的独立,宣誓不服从国内政府的专制。他公开挑战政府并没有遭到警察逮捕,因为戴高乐说过“我们是不会逮捕伏尔泰的”,但却遭到右翼的威胁。曾有6000多名老兵游行时呼喊着“法国的阿尔及利亚”和“枪毙萨特”的口号,更有人在1962年向萨特的住处扔了一颗炸弹,将萨特与母亲住了16年的公寓炸毁;1966年,萨特还参加了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发起的“国际战犯法庭”,在舆论上抗议美国对越南的战争罪行。
最让萨特名声大噪的是他拒领诺贝尔文学奖一事。1964年,萨特凭自传体小说《词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当天,萨特在餐馆拟写了一份拒授声明,由他的朋友在瑞典驻法国使馆宣读。他说他一贯拒绝官方的荣誉,但他并不讳言在东西方两大阵营中,他更同情社会主义阵营,他认为诺贝尔文学奖存在着明显的政治倾向性。
萨特对政治活动的热爱不带任何功利色彩,而是出自内心正义的召唤以及对弱者和大众的同情。就在1980年萨特逝世之前,他还到爱丽舍宫去见总统,为无家可归的越南船民的居留权而奔走。这也是为何他死后有五六万市民自发为他送葬的原因。
特立独行的人
萨特是一个写作非常勤奋的人,他从来不放松自己,工作时总是坐在硬椅子上,从不坐有扶手的安乐椅,也从不躺着看书。为了提高写作速度,他还大量服用兴奋剂。但他又不是一个书呆子,他的工作速度惊人,他总能找出时间旅行或度假,享受喝咖啡的乐趣并不停地演绎风流韵事。
萨特身材矮小,4岁时的感冒使他右眼几近失明,肌肉的协调能力也丧失,后来他的脸上长了许多麻子,萨特把自己描绘成“癞蛤蟆”。他有意识地锻炼肌肉,学习拳击,培养富有魅力的人格。由于拥有一副好嗓音、不俗的谈吐以及丰富的学识和幽默感,他总能博取漂亮女人的青睐。
让萨特更加出名的是他和另一位存在主义哲学家波伏娃的关系,他们是终生的伴侣和情人,但却不受婚姻的束缚,他们达成默契,那就是不拒绝“偶然爱情”,还彼此开诚布公地分享这些爱情经历。
萨特天生乐善好施,他似乎对于金钱没有概念也没有要求。战后他收入颇丰,按说应属于富人阶层,但他住小公寓,没有别墅和汽车,他将收入的六分之五都给了需要钱的人,他对金钱以及世俗的荣誉均是一种超然的态度。
萨特生前,人们称颂他卓越的才华与富有正义感的人格,但也一直有人抨击他的政治信仰,并在他的生活作风上大做文章。如今,法国人纪念萨特,更多的是对逝去时光的一种留恋和向往。在一篇纪念萨特的文章中一位受访者说道:“我怀念萨特生活的那个时代,当时的法国只有两张面孔,那就是戴高乐和萨特。”
其他4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萨特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59萨特可怜身世与顽强存在——谈谈《存在与虚无》 - 简书
59萨特可怜身世与顽强存在——谈谈《存在与虚无》
字数 16167
——萨特式的存在主义哲学的渊源与发展让.保罗.萨特1905- -1980,法国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活动家。被称为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存在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他死的时候,法国巴黎十万人为他送葬,这个人一生及在死后,影响经久不衰。
萨特1905出生于法国他自称的小资产家庭,父亲是海军军官,在1906年的时候驻印度支那染上传染病死亡,母亲身无分文,带着未满两岁的儿子回到巴黎西郊的娘家。
萨特的整个童年生活是在外祖父家庭度过的,外祖父学识渊博,获得过哲学博士学位,在语言教学方面很有创新,然后,外祖父特点是什么呢?工作十分勤奋,他把阅读、讲课、写作视为娱乐。
这一点我同他差不多,是一种非谋生的职业,这个家庭有这么一个外祖父,对孩子的影响那就很自然了。
萨特童年不幸,三岁的时候,右眼斜视而失明,五岁带上眼镜,母亲的改嫁对萨特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和内心深切的孤独,他的继父让他读科学,然后他坚决不读,他选择了一条哲学的路,他这是纯心与他继父做斗争,你让我读科学我偏不读,我要追求真理,去读哲学。
那么,童年的经历对他起了很大的作用,他认为只人有出人头地,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小时候这种观念很普遍,小时候吧人会有各种各样的追求,有些人就追求出人头地,当然他还不知道什么是成就,认为只有到出人头地以后了,那才厉害。这种心理也会对小孩的一种成长起到推动作用,就是他会对自己的要求高了。
然后,萨特在1924年的时候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在1929年夏天结识了一位女孩,叫波夫娃,这个人从此成为了萨特以后五十年生活思想历程的伴侣和见证人。
后来,她被称为存在主义的第二号人物,这个人也写了很多书,比如《第二性》,在当代法国文坛有很大的影响。
据说,他们两个人结婚,没有履行任何手续,然后立下君子协定,我们过的是存在主义的生活,就是要追求人本真的东西,你追求你的本真,我也追求我的本真,两个人互不干涉。
萨特认为他的成功很大归功于波伏娃,年,他去德国学哲学,曾经做过胡塞尔的研究生,此后开始写作,《恶心》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这个人什么特点,既是个哲学家,又是个文学家,哲学如果搞到这种程度,非常出名。因为这个哲学,你如果搞下去以后,所有人都看不懂,也有一点束之高阁的味道,但是是个文学家的话,你们知道,那个影响力就大了,千家万户都知道。你比如余秋雨,后来做大,我认为就是文学搞起来的,他不同文学搞在一起,完全做戏剧史的研究,到今天也不会有几个人知道他的名字。后来,他变成了中国最大的散文家之一。还有一个周国平,也走上了这条路。就是把哲学和文学搞在一起了。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那帮人说周国平不务正业,这个人真的不懂哲学,在他们那里边缘化了,但是他在老百姓中的名气很大。有时候,人的走向很不好说的,因为社会是按框框来的,你是搞哲学吧,你必须得搞哲学,要是你不搞哲学的话,就应该把你从哲学里驱逐出去,但是你要知道,这个哲学啊,和科学不太一样,你说我在搞纯粹哲学,这好像你在搞纯粹的灵魂一样。你在这个灵魂里面转,这个转完了以后,现实意义不大的。哲学就是这个灵魂与别的东西一结合,这个哲学的伟大作用就起来了,我在想,为什么好多哲学有影响力,都是和现实结合起来的。曾经最早的时候,杜威和罗素都到中国来演讲,大家知道,罗素刚开始主要搞分析哲学的,他研究这个东西,当时中国人感觉这个没啥用啊,就是逻辑原子主义,也不是物理学,那这个有啥用呢?但是,杜威的思想一样子起来了,为什么,因为杜威讲的是实用主义,他的实用主义同胡塞尔的实验主义联系在一起了,对改造社会那个领域有作用,杜威又是一个教育家,和教育关联的,然后在中国引起了轰动。所以,哲学的导向里面,你说导向怎么导?你说我纯粹哲学,有些人真这么走,但是往往一辈子走下来了以后,没有几个人知道,意义在哪也不知道。但是,像萨特这种人,我觉得确实厉害。它作为一种思想运动,整个波及全世界。
然后,他在抵抗法西斯运动的时候,40年被捕,被捕做了十年牢狱,在俘虏期间他研读了海德格尔的著作,释放了以后,在巴黎教授哲学和写作,在法国被占领期间,萨特最有力也是唯一产生实效的抵抗运动,就是写作。
他在战俘营里面编话剧,然后去演,实际上是讽刺侵略者,1943年发表了《存在与虚无》,同时发表宣传抵抗侵略的剧本《苍蝇》,以及长篇小说《自由之路》。
战后,又发表了一系列哲学著作,小说,戏剧,政论,评论等等。成为举世文明的作家,尤其使他产生巨大影响的是,1947年起,他和梅洛庞帝,波伏娃等人,组办现代杂志,他自任主编,这家杂志,在战后的存在主义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然后,他又参加政治活动,他反对法国政府1954年的阿尔及利亚战争,他一度与法共决裂。然后呢,他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然后他拒绝领奖,他说我不接受资产阶级对我的评奖,然后他参加罗素法庭,1966年英国哲学家罗素以自己的存款为基金,邀请世界知名学者组织国际战犯审判法庭,调查并审理美国侵略罪行、抗议苏军侵占捷克斯洛伐克。
1955年他访问中国,盛赞中国革命取得的成功,1956年,匈牙利事件以后,他又与法共断绝关系,并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提出批评,1968年支持学生和工人的五月风暴,就是法国大革命风暴,然后,萨特参加了许许多多的政治活动。但是,他的声望还是很高的。下面结合自己的人生谈谈萨特的思想。
59.1(一)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区分
1.1 意向性不是表示“自我”与意识活动和现象之间关系的特性,而是表示意识与外界事物之间关系的特性。他接受现象学的影响后,把现象学的意向性观念连在一起了。“意识的意向性就是对自身的超越性”。1.2 意识是自由地设置意向对象的第一级意识,是以外的事物为意向对象的意识;自我意识是以意识为对象的第二级意识。
意识是我对外部世界的意识。
自我意识呢,是我对这个意识进行意识。
意识是向外的,具有超越性。
自我意识是向内的,以自我为对象。
这个有点像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们今天这个教育里面,一个大的特点是向外的东西比较多,可是一般很难想到我自己是什么,我自己的意识有没有问题,这是向内的。我们过去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一句话叫做,“从灵魂深处闹革命”,因为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些事情连想都不敢想,不能想,你坦白交待吧,你想了没有,那个革命很彻底啊,就是你骨子里面不能有那种想法。那种经常搞的自我批评,就是自我意识。联系:自我意识是反思性的。而意识是前反思性的,为自我意识的反思提供内容。比如说,我要考博士,这是个意识吧,考博士有意义吗,这是自我意识。就是反思你的那个思维对和不对的问题了,其实人的一生都是这样度过的。你说找对象,会不会出问题啊,再走下去是不是要毁灭自己的道路,人在做事时,老是在想这样行不行。我们年轻的孩子在读书,想成就一番事业,我认为反思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社会提供给大家的都是平铺直叙的道路,好像每个人条条大路都是通向一个地方,其实,这种大部分的方向一般很难走得通。而有些人别出心裁,我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我举一个自己的例子。我上了两个大学,第一个学的是师范专业,化学,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感觉不适合,断然退学,去重新考了一个计算机专业。我在大学里读计科系,我们班有五十个同学,坐在我旁边有一个男生,对计算机极为不感兴趣,我们认认真真的听黑板上读课,然后他在读法律,当时法律还不是很流行,他整天在搞法律,然后我计算机什么都不管了,我们当时都还小看他,但是这个人后来走出来了,后来在他的那城市里面得了十大律师之一的称号。当我们在小看别人,瞧不起别人的时候,也往往有另一种可能,别人在正确的道路上狂奔。这在一般人看来简直是不务正业,第二条道路是我的这条道路,我的志向是做作家,后来在学校里做记者,当然我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专业,我的计算机专业当时是很厉害的,我是一心想成为科学家的,后来找工作时还是做了两年多记者,但我发现做记者也很不自由,然后还当了两年翻译,又当了几年老板创业了,后来失败差点破产,再后来我还是从事我的老专业计算机,再后来又来了一个跨度性的转变,搞到管理上来了。你说我现在的路离过去我最初的设想有多远,十万八千里,有一次我回来找最初的老同学,他们很多同学大部分都从事了化学教师的职业,我说同学们你们搞的化学,我全忘记了,他们说了一句话,忘了好啊,就因为忘了以后你的路才这么宽广,才能成功啊。后来这句话想想,你说有没有道理吧,它还真有些道理,就是说人生在走着的时候,有时候你如果中规中距的走的话,有可能到最后走哪去了,大不了当个老师(我在这里没有歧视教师的意思,而是说人有的选择的自由),这一辈子完了。所以,我的经历归功于什么呢,自我反思。我老在想,这条路走下去会是什么,如果不这么走会怎么样,如果走到那去会怎么样,我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呢?就是自我反思。人有时候,你走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想想你走的是什么路,有什么意义,走下去会怎么样,不要不思考,一下子就下去了,下去了以后哪怕你专业那么好,很可能一条胡同走到底,无路可走了。当然这里面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你适合不适合干这个事情,这也是问题啊。所以,这里面告诉我们,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关系。
59.2(二)意向活动的自由
分析各种意识现象的意向性,为自由理论奠定现象学基础。意识活动包括知觉、想象和情绪。为什么自由呢?你看啊,意识活动里面的这些东西全是自由的。2.1判断与知觉的不一致,显示意识具有相对于外物的自由。对外部存在说“不”的自由。你看你晚上在路上走,看到一个人的影子,你为什么判断出那是一个人,因为你是自由的,我们的知觉是自由的,不是说它是什么一定是什么,我也可以说它不是什么,这是人的知觉的自由度。2.2想象的意向性具有更大的自由,它可以设定知觉不到的事物作为意向对象。这个现象我想大家都知道,我们人类有好多好多的东西,这种东西是什么呢?叫做影象。只在想象中存在的意向对象叫影象。
但这种影像是想象出来的,埃及金字塔的狮身人面,这个东西存在吗,不存在,可是在我们想象中存在着。我们把它做出来,中国人有一个很强的图腾叫做龙,我小时候真的以为有真龙啊,我外婆告诉我,她说有一次风刮的很大很大,她看到天上有两条龙在往上走,我小时一想,哇,两条龙,好像是真的。
她老是给我讲这个东西,而且她讲的时候,她自己也不认为是假的,后来我大起来,很久以后才知道,这个龙是没有的,这是一种想象,人的想象力其实是很丰富的。
在国外他们那些年轻孩子的想象,真的让人感动,小孩要怎么教他们,说,圣诞节到了,圣诞老人半夜三更来了,来了以后第二天要给你准备东西,每家每户都是这样干的,干完了以后,小孩都以为是真的。
居说有一个班的老师说,其实啊,这个圣诞老人的故事是假的,结果全班学生哇一下都哭了,本来一个很美好的感情没了,后来居说这个老师被开除了,这让人很感动,这个孩子教育里面让他保持了这样的东西,你说保持这种东西有什么好处?
我认为在人性里面,孩子的生活有了这么一个精神寄托,就是说人一辈子都应该有一个精神寄托,你自己想想,你需要不需要这种寄托,如果小时候没有这种寄托的话,你的心里将来也可能是空白的。那么,这种寄托怎么培养?我认为,就是小时候给他培养起来的。所以你看西方世界的这个圣诞搞得多热闹,还有万圣节,那个是讲鬼的故事,半夜敲门,一把糖果放在那里了,再敲门又是一堆糖,小孩是在玩这个东西。还有一个故事是说,我住过房东的小女孩,说是牙齿掉了,她半夜里会得到一个小的加元,然后牙齿掉了一个,两块加元就放在那里,后来有一天醒来以后,她说,妈妈我今天怎么得到两块人民币,就是她的脑袋里保持着一种天真无暇的东西在里面。我在想,我们中国的教育有很多东西都是值得思考的,你看上去好像是一个不重要的东西,你说知识吧没知识,你说真理吧更不是真理,而且是假的,可是人家为了培养这种感情,人家是这样做的。所以,童话的世界,对孩子其实是很有好处的。
我们这代人里面最大的毛病是什么呢,我们是没有童话时代的,我们有了革命的时代之后,就没有童话时代了。
就是小时候,我们一部童话都没有,我最着迷的童话是什么童话,我小舅舅用剪纸的东西,搞皮影,我看得着迷啊,我们那个时候的文化生活真单调,但是有一点,我小时候艺术感比较强的,我舅舅喜欢画画,然后带着我们一帮小孩到墓地去看某某之墓,然后说这个几个字写的多好啊,我的艺术感是这么培养出来的。
有时候小孩你给他一种艺术感,后来会起作用,是潜移默化起来的,我现在为什么特别对人文有感触,如果我小时候,不是我舅舅把门板搞下来在上面乱写乱画的话,我估计我还没有这种感觉,但是他既不是画家,也没有成名,他就是喜欢,他就是有一种发烧友的感觉,就是想要成为一个成功人,但是啥也不是。
但是你知道,我发现他的这种志向,对我们影响非常大,就是说原来人生里面还有一种东西可以值得执著去追求的,在他身上看到到这种什么东西,对我的影响比较大,好像人可以走上什么道路一样。所以,有时候你说对人的内心世界的一种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所以,我们今天在思考各种问题的时候,人文是什么东西,你好好思考这些东西的时候,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他认为,想象是更自由的。“人之所以能够进行想象,那是因为他先天是自由的。”想象先天是自由的,你爱怎么想就怎么想,我在农村生活的时候,我当时的最大精神支柱是什么,我有阿Q精神,我当时虽然在地里做农民,但是我幻想着我将来一定能成为什么,但是实际上是根本不可能的。想象的自由,虽然我得不到,那我想象一下总可以吧,想象总还是要想象的吧。人性里面有很多东西,潜移默化在发生作用。2.3 把知觉对象转变为情绪对象,把因果世界转化为自己对之有所反应与作为的世界。就是情绪更自由了,你说想象自由,情绪不自由吗?他认为,情感是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认识不是惟一的方式。我们今天有一种思维,就是我们读书,读书是什么呢,就是认识,认知这是智力上的,好像这是把握世界的唯一方式,他说不是,还有情感。这一点大家注意,我看到今天好多成功人士,其实真正的是情感在起作用,不是说所谓的情商嘛,你说一大帮演员,你说演员他能认识世界吗,他没有,但是演员的伟大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情感,他把这个情感搞活了,让我们知道世界上有那么多丰富的情感,你说电影所有的艺术里面什么在起作用?都是情感。你说我们唱歌,唱歌为什么能吸引人?情感。过去,说清华大学有几个同学弹吉它,周围围着一群女同学,这批孩子很吸引人啊,浪漫啊,你说这批人功课真的很好吗,可能不太好,可是他能干这个东西,什么水木清华,这帮人你不要小瞧他们,后来也证明了,他们走的路,可能要比中规中矩的人,走得更好。你看这个世界里在,走情感路线的人,我看越来越多,包括什么鲁豫有约,玩的都是情感。你说它有什么生产力吧,没什么生产力,然后这个过程中,眼泪下来了,然后热血沸腾就行了。情感自由度更大,有时候没有规则。你说情感是追求什么?没有规则。你说两个夫妻吵架,莫名其妙的上去痛骂一顿,你说骂了以后有什么道理,一点道理都没有,有时候真的是没办法,为什么,因为情感是自由的。我上次有一个年龄比较大的女性,给我说了一个事情,还没说几句她就哭了,我不知道她为什么哭,我就想不通这个事情为什么也会哭,而从萨特这个观点来看,情感是没有逻辑的。哭了就哭了,你有什么办法?我在想你们小男孩,小女孩在谈恋爱的时候,这个现象可能是经常的,那女孩子说哭就哭了,那这什么道理,这就是因为情感是自由的,没有理由。情感是自由的,你可以恨它,爱它,你没办法,他爱了就爱了,恨了就恨了。我在想现在年轻孩子的自由度比我们那时要大得多了,现在孩子真是敢爱敢恨,不像我们那时戒律还比较多,阶级斗争搞在一起的话,你不敢爱了,现在情感自由了。所以,所有这些东西都是自由的,人性本来就是自由的。结论:意向活动是自由设定对象的自为活动,从知觉、想象到情绪,是一个自由程度超来越大的过程。意识不受自我意识的限制。自由是意向活动的内在结构。他在论证一个什么东西,就是自由是最后一个意向活动的内在结构。这段话,有时候就不太好理解,自由怎么会是有结构呢?但是在文科里面,这个语言其实就是诗化了。我的意向活动有一个最后的结构,就是自由,自由是一个底。这是文学家搞的哲学,特别接近生活。59.3(三)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什么是自我意识和他人意识,就是自我意识和他人意识之间的关系问题?3.1 由于他人意识的出现,自我意识才会发生,“他人”是“自我”的先决条件。他用现象学的这种表示方法,他说自我意识是怎么发生的,你平时的时候没有自我意识,但是他人出现了以后,你自我意识开始了。比如说你在一个旅馆里,敲门没有人,你从一小孔里看进去,这个时候突然楼道里有人过来了,看到你了,你马上就会警觉起来,有这种感觉吧?这个感觉就是由于他人的出现,你的自我意识出现了。你在反省,我在那个小孔里在看什么,是不是有问题啊,你本来就是好奇下意识的一个动作,敲门没有应答,我去看看究竟有没有人,可是如果他人过来了以后,你就得反思了,你怎么能这么看呢。就是他人出现了以后,自我意识也开始有了。我在想不是文学家,一般不会做这种哲学。你说他做得还是挺好的,把这种生活问题都哲学化了,都能解释得通了。3.2 然后他讲,现实中我与他人的关系的根源在于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的关系。“我看见自己是因为有人看见我。”要是没人看见我,我也看不见自己,这说明他人是一面镜子,可以反照自我。比如说有些罪犯,杀人了,我知道这些人在杀人的时候,可能自我意识是没有的,到了审判的时候,他的自我意识可能开始了,那我为什么杀他,杀了他到底对我有什么好处?就是由于他人的出现以后,自我反省的意识也开始了。这个时候,会导致两难处境:我既不能完全把他人当作对象,又不能完全把我当作他人对象。我们生活中有这种情况,有一个人老是盯着你,你好受吗?不好受,因为你不愿意成为他人注视的对象。但是反过来,你老是注视着我,我也要发毛了,你注视着我干嘛?这种关系就产生了两种矛盾的心理倾向:一是把我作为注视他人的主体,把他人彻底对象化——虐待狂。一是把他人作为注视我的主体,把我彻底对象化——受虐狂。
这个施虐狂和受虐狂在人类生活当中很普遍,有些人还真喜欢别人骂他,因为骂他之后他反而感觉好,有好多女性有这种情况。
这个女孩和男孩结婚了,这个男孩软得不得了的软,温柔得不能再温柔了,可能这女孩受不了,可是这个是男孩来点硬的,这个女孩反而觉得这个男孩有男子汉的味道了。
这种现象真有,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
这个心理状态就类似于施虐狂和受虐狂的心理,当然有些男的像是北方的狼,这种感觉,总是进攻性的。
在现实当中,人际关系不像心理学那么极端,较为温和一些,一种情况是什么呢,当他人把我当作对象的时候,我可以自由的投入到他人的自由当中去。这叫做爱情。
当我把他人当作对象的时候,我可以自由的成为和他人一样的对象,以便同化他人的自由。这叫做情欲。
3.3 那么,这样一来,“他人就是地狱”。把我与他人关系称作“为他之在”:
两者的冲突是必然的,为什么是必然的,因为我要注视你,你要注视我,矛盾开始了,为什么家庭之中两口子经常打架,因为打架的原因,我要把你对象化同化掉,从而失去你的个性;你要把我对象化同化掉,从而失去我的个性;两个人都不愿意失去自己,那当然只有冲突了。
那本来不对象化就好了,可是不对象化又不是爱情,又结合不了,但是结合了以后,对象化开始了,冲突就是一种必然,因为没有人愿意失去自己而成为他人。
你看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处于互为对象化的纠缠和矛盾之中。
就像同一宿舍的几个同学,你们如果不是一个宿舍的话,一辈子啥关系也没有,但是你是同一宿舍的人,就会产生矛盾,因为相为对象化开始了。有时候会有一种比较,这样就会产生矛盾。
你比如说,一个班的同学,人家的成绩比你多一分少一分,本来同你没啥关系,可是你会想凭什么他多比我多一分,这种心理有时候会自觉的出来,当然这个可能和我们小时候,比较注重培养的比赛排名有关,其实,他成绩的好坏同你毫无关系。
甚至毕业以后,你们再也碰不到面了,可是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呢?
这就是因为有了比较,人的妒忌心莫名其妙的就产生了。这就是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对象化产生的互为纠缠的问题。所以,“冲突是为他存在的原初意义”。有了人群以后,它必然会产生这种东西。3.4 我与他人的冲突也有中断的时候,即发生在“我们意识”之中。“我们意识”是集体意识,此时我与他人有共同的注视对象。集体意识开始了,你比如说,我们在一个酒馆里面,我喝着时候看你怎么喝,你喝了以后看我怎么喝,这两个人不是注视了吗,突然那边有人打架了,那这两个人一起往那边看,到底是谁打谁了,这个时候,其实“我们”的意识开始了。我们的意识一旦开始以后,我们之间的关系已经没有了,然后那个事情处理完了以后,我们再回来,我们的关系又开始了,那冲突又开始了。看到球赛大家知道,当进球的时候,大家群体欢呼,你也会跟着欢呼,你情不自禁的,可是如果只有你一个人,在欢呼,那旁边有一个人会注视着你,你这是在干嘛,你觉得怪怪的,你说我怎么会这个样子。集体意识的时候,大家都在呼喊的时候,我们没有任何矛盾,但是你两眼转过来对准了我,两者都是浑身不自在,矛盾开始了。
“为他之在先于并奠定了与他人共在的基础”。
“为他之在”表示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本质和基础是冲突而不是依存。
为什么会是冲突,因为有一人相互注视,相互对象化的关系。59.4(四)自在与自为《存在与虚无》发表时的副标题:“现象学的本体论”。“自在”(being– in – itself)与“自为”(being-for-itself)是关于存在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这是个他的哲学里面比较关键的概念。4.1 什么叫“自在”:在未被意识所意向之前,存在着某个东西,但我们不知道、也不能说它以何种方式存在,处于何种状态。比如说火星,火星是什么,意向过吗,没有意向过,这个是自在,你说有一个比火星更遥远的恒星,那也是自在。
还有一种自在,比如我第一次去新疆,我看到新疆那一片土地,整个一个荒漠,什么人也没有,甚至什么植物都没有,动物也没有,好像是到了月球上的那种感觉,我第一次去新疆就感觉到这片土地是自在的,你没有意识过的。
还有,敦煌周围茫茫的戈壁滩,你们看到过没有,这片戈壁滩也是你没有意识到的,我们有些南方人,过去说南方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但是我呆了最南的比如海南两天也没有觉得有什么好,你说有什么好吧,就是一块土地上面长些草,碧海啊什么的,这地方没去过感觉挺新鲜,去了也就那样了,呆不了几天就得走。
可是你到敦煌周围你就明白了,人家全是乱石堆,我当时不知道什么是戈壁滩,到了以后知道,一块一块的碎石啊,满山全是碎石啊,这是我过去从来没有意识到的东西。
我后来才在那里产生,什么是绿洲的概念,就是有水的地方有植物的地方,你像过去高山古城,后来没水了,现在没了。
所以未被意向过的东西,就叫做自在。自在是什么,只能说三句话:“自在是,自在是自身,自在是其所是。”没有谓语:谓语是自身;进而肯定了“自在是某种东西”。但是是什么,你理不出头绪来。这是自在。4.2 “自为”:被意识活动所意向的存在。它们按意识所规定的目的倾向而如此这般地存在着。我们认识到一个现象,好像被计算机格式化了,你说你现在看到南京路,那不是自在了,那你的方向很清楚,那个附近的什么景象你很清楚了。自在的混沌与朦胧为意向活动提供了背景和素材,意识从中分辨出具体的事物和具体事物的存在状态,包括时间、空间状态。
你看我们用时间空间一下子把一切都格式化了,你比如我认识了一个人,认识这个人就格式化的过程,我知道你什么性格,什么模型,我经过意向之后,一切都清楚了,实际上是被时间空间状态格式化了。
这个时候,我们开始,比如说不同的材料,木头,石头,可以变成桌子,木材,远近上下左右,人类有一个特点,就是会把世界上东西,成型起来,变成一个清晰的画面。当然,我们不知道其它动物会不会这样,但是人有意识有时间感,空间感很清楚。
时间性是“自为的特殊的存在模式”,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人从自身存在状态出发而做出的区分。这要是从别的动物出发,可能是搞不清楚的,但是人有这种自为的自在。据说海里的鲸鱼什么东西,它能用它的声波定位测定它的方位,而我们人类是根据我们自己特有的意识状态来区分的。自在没有理由,没有原因,没有必然性。只是人的意识的安排和改造,才会有互相区别与联系的具有实用价值和工具效用的存在——世界。我今天的世界就是大部人不断的把这个世界格式化,不断的把这个世界从自为变成自在,搞科学是从自在变成自为,有些东西不知道,给它慢慢的开发出来,用途慢慢的给它扩展起来,也就是慢慢的把它从自在变为自为。4.3 “虚无是使世界获得一个轮廓的东西”。这个虚无的概念很特别,我们认为虚无是什么呢?而他的虚无是类似一个动词。我们本来对世界一片模糊,但是慢慢,你看照片怎么拍照,我拍的时候把人给凸出来了,把背景模糊掉,背景一模糊人出来了,这个人就凸现出来了。虚无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什么是虚无,就是我们不断的把轮廓给凸显出来,把背景模糊掉,就是说把不清楚变成清楚了,这就是虚无,人有这种能力(其实就类似于认识的抽象与概括)。当然这种虚无不仅仅是自然现象,你比如人,我刚开始不认识你,但是经过几次交流以后,慢慢轮廓就起来了,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是背景模糊了以后,人凸显出来了。虚无和存在是“互补”的,“世界理解为世界,这是一种虚无化”。就是说本来的存在同人是没有关系的,人能理解世界就在于把世界虚无化,虚无化了以后,世界就在我面前了。我在想上课,在读书,也是一种虚无化的过程,你说本来这一大堆的东西,你们学过吗,没学过,你本来看到这些词的话,毫无意义,什么虚无不虚无。但是,你们这个过程就是虚无化的过程。通过这个虚无的过程,你把这个东西给理解了。“人是使虚无来到世界的存在”。就像海德格尔说的,人是给世界赋予意义的动物,本来一大堆东西没什么意义,但人面对这些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找到意义,哪怎么找呢?你比如祖国山河一片红,一枚文革时期小小的邮票,在香港拍出了2600多万,当时突然发现台湾还没解放,这不是有政治错误嘛,好,刚刚发行没几张,就回收了,结果流出了几张邮票,那这个邮票就值钱了。可是,你说这个邮票有啥意义?其实还真没有意义,它只不过是印错了,可是后来人们认为什么,你看,少啊,这种邮票在世界上就这么几枚,好,这就是意义。如果我们这种意义,让动物去看,这真是不可理解,你说搞出来这样的一个意义,有什么意义呢?可是,人类就是这样的,他不断的给各种各样的事物,赋予某种意义,有时候还强迫大多人去接受这种意义。你比如说,金钱有什么意义?
我发现我们今天对金钱的意义也变了,你说金钱就是金钱吗?
金钱对今天的世界,其实意味着很多东西,它不光是钱,还表现你的地位,你的能力,你的权力你的象征。
所以,才导致了拜金主义,好多人往这个地方奔,当然还有生存价值,但是,实际上,把一堆钱给一头牛的话,它根本不需要,它也理解不了,这一堆东西是什么,那不就是一堆废纸。
但是人类有自身的规则系统,我们都在不断的虚无,虚无了以后大家都是认同。没有意识的虚无,也就没有人所能意识到的世界。人的能力就是在不断的虚无,一个人什么时候,能把一个东西虚无化,那就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4.4 人存在也有自在与自为之分,人也要虚无自己的自在。你不要以为你自己不能虚无自己,其实你也是有可能被虚无的,你是谁,你有什么能力,你有什么潜力,你怎么挖掘自己,我怎么提升自己,你怎么显示自己的能量,这个东西,我们一辈子都是寻问。有时候人走着就感觉可以了,张艺谋年轻的时候在工厂里做一个小干部就完了,他以这虚无到这个程度就差不多了,为什么呢?工会干部,那怎么说也是干部了,还不是一般的工人了,可以了,哪想到,到了电影学以后,摇身一变,国际大导演,这个就在不断的虚无了,说明他的潜力还在啊。那我告诉你,可能世界绝大部分人往往自己虚无不了自己,所以你的机会的全错过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每一个人本来有一个东西,有一个位置等着你呢,可是大多数人看不到。我觉得我们今天的教育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这个问题没有考虑,就人如何虚无自己,我们的人生如何找到自己的意义,并为之不断成长,不断欣喜,不断坚持,不断的螺旋式上升。当然,更抽象的讲,比如我们经常讲什么是自由,什么是解放,什么叫做幸福,这都是要通过虚无自己才能理解与达到的。有时候,你以为你找到幸福了,其实不是,而是一个痛苦和陷井,有时候人家觉得你怎么过得这么苦这么不幸福,而实际上他本身很幸福(但他自己以为不幸福)。可是,人要认识到这一点,不是很容易的。这就是要靠你的虚无的能力。人的自在是他现在所处的生活境况,人的自为表现为对已有的存在境况的否定。你其实就是在不断的否定自己,否定完了,你才能继续往上走,向着新的境界前进。人的意识不断地否定他的自在,这是自我虚无化,即从自在中分离出自己所欠缺的存在。你的一生当中就欠缺,什么都欠缺,可是如何把这种欠缺到最后变得不欠缺呢?就是要不断的自我虚无。也就是要不断的自我认识,也就是要不断的为自己寻找到新的意义。这个过程,可能是一辈子的事情。你如果没有这种感觉的话,甚至连幸福都不会存在,如果你确实是有这种能量的话,你其实生活得非常幸福。这是一个被虚无的过程。在人的意识中,他的存在总是欠缺的,他永远不满足已有的一切,总要设定并努力实现新的可能性,这就是他的自为。这个过程,你说什么时候能找到了,这就像是读书一样,小学过后是中学,中学之后还有大学,大学之后还有研究生,研究生之后还有博士,博士读完就没了吗?还有,博士毕业以后,进入社会,还得从零开始,为什么?你所有的欠缺才刚刚开始,这还是一个虚无的过程,之后呢,你发现你连自己的自立都还没有实现。那好,老的过程没有结束,那新的过程就要开始了,什么时候真正的挖掘到你最大的潜力,把你的最大的潜力放到最紧要的地方去,这个可能是一辈子都在不断虚无的过程。也许有极小数人虚无到了,而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没虚无到。我告诉你,许许多多的人,人都快要死了,你问他生命有多大的价值,他还真不是很清楚,他会告诉你,做人不就是多挣几个钱吗,挣几个钱然后弄口饭吃,然后就睡觉,最好身体没啥毛病,就完了,这就是他们认为的最好的生活。可是,我告诉你,这个生活其实就是动物的生活。这个虚无的境界其实还是很低的,没有到那个很高的状态,他讲的人要自我设计,自我谋划,自我实现的意义可能就在这里。59.5(五)“存在先于本质”5.1 “人不是首先存在以便后来变成自由的,人的存在和他的自由没有区别。人类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且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什么是存在先于本质?就是物质的本质是固定的,而人的本质不是固定的,为什么没定?萨特说,人到死之前,还是走在半路上,你不知道将来是什么。就是说这个本质在你不断的谋划出来的。这叫存在先于本质。不是说本质先于存在,那是别的东西,是物品,而不是人。人的本质在不断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才体现出人的本质。人生的路走长了以后,人还真会想到这个问题。人生很短的时候,你可能看不清楚,我不是还在读书嘛,一眼望下去就是这种生活,可是你时间拉长了以后,你后来突然就发现,后来我怎么会走到这地方来了,你要是如果有先见之明的话,你可能不用走那么多弯路,直接走就得了,可是,你是弯曲了好多地方走到这里来了。你说,以后我会走到哪去?我都现在还无法断定,我将来会到哪?你们离的更远了,很多人学这个专业的人,将来未必是干这个的,这个一定要明白。现在都要自己找工作,你说你找到哪,有好多人找到哪算到哪,这条路可能还真不清楚,可能偶尔的哪个单位要你了,到那里去了,弄得不好就是一辈子,当然也可能从这里出来,又跳到这儿,又跳到那儿,最后到底跳到哪,根本也搞不清楚了。所以,他讲的意思就是这个意思。海德格尔说:“人的存在就是他的本质”。萨特进一步强调,决定人的本质的存在,是一个自由选择的过程。你是不断的在选择自己。5.2 存在的自由选择与决定论格格不入。什么是决定论?
就是你命中宿命的,你必然是如此的,他说,人生当中不是这样。
人生充满偶然,他反对一切形式的决定论:
决定论里面有什么呢?
宗教决定论:上帝是存在的源泉,决定了人的本质。
启蒙运动又假设了“人性”作为人的存在之前的本质。
存在主义反对,他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即“人的选择造就了他自己”。对人来说,没有一个东西是定下来的,我们经常讲的,自我设计,自我谋划,自我实现,80年代好多大学生为什么读萨特,他把自我的能动性调动起来了,你们知道我们过去的话呢,对这些一点概念都没有的,为什么?
比如对于我们的父辈,毛主席一号召,当年上山下乡,你就去了,去完了以后,你就在那里干一辈子革命啊,你说你自我谋划,谋划什么,你有自我谋划就麻烦了,搞不好要做牢的,可是后来突然文革结束以后,为什么萨特能进来,刚刚和我们那个时候的相反,突然人还可以自我谋划,你说那个时候的干劲为什么那么大。
就是萨特哲学和当时的那批年轻人的心理结合在一起了。
他们都需要谋划啊!
就他们这代人的命运,确实当时对那批人来说,是很惨的。
因为青春时代完全过去了,他们一切被耽误了,他们剩下的是最后一班列车,好多人就是最后一班列车踏上就踏上了,踏不上就完了,当然就这么种心情。
现在的人和那时的背景还是很不一样的。他的紧迫感不太有,为什么不太有呢?因为没有生命冲动的东西。你好像从小到大就是这么走的,你的路都是别人帮你决定的,你就慢慢的麻木掉了。那么,最后他提出绝对自由的概念。59.6(六)绝对自由自由选择是绝对的,无条件的。1. 选择没有先验标准。有一个青年给他写信,说是参军,还是照顾家中的老母,萨特说没有先验的标准,你是自由的。2. 选择不受必然性制约。被一个铁的规律说必然如此,这种人文学说同自然科学的那个规则不太一样,自然科学讲铁定的东西,好像是一个必然的东西在起作用,从人性的角度看,他认为这里面没有必然规律。你到最后走到哪里,不是必然的,是你自己自我选择的结果,不管你在主观是否意识到,都是你自我选择的结果。3. 选择是个别的,特殊的。不是说大家有选择什么,我也一定选择什么,你的选择是你自己的,你自己做你自己的主人,你自己的特殊的。他说有个人到城堡里去告状,两个禁卫军站在那不让他进去,然后他死死的等在那,一直到死之前还等在那。他问禁卫军,为什么让我等在这里?那个禁卫军说,这个门就是为你造的,这个讲的什么意思呢,选择是个别的,特殊的。就是这么个人在做这种选择,而别人的在做别的选择。这种选择,有时候有的人真的选择对了,而有些人,就是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里,我告诉你,知识高的人多如牛毛,能力强的人多如牛毛,可是,有些人恰恰选择了对了,就成功了。
你像潘石屹,他以前讲到过,过去在一个甘肃天水一个非常贫穷的农民家庭里,现在是房地产大老板,好像感觉很有智慧,头发很少,我发现他说的话,还挺有趣味的,他老婆也很厉害,你看他的选择。
张朝阳,你看他的脸吧,有点其貌不扬,他的那个脸我看也不是很正规的感觉,但是搞出来了。
包括像冯小刚那批人都是选择出来了的。你说冯小刚像什么,说白了,就是像北京所说的有点痞子味的感觉,但是他有头脑,他受王朔那个东西的影响,他老是耿耿于怀,张艺谋,陈凯歌,都是学院派,而我是个草根,在今天这个专业化的时候,草根是被人忽视的。
那我怎么受忽视啊,他这个草根和王朔这个草根,联结在一起了。两人草根一联合,干出来了。
他编出来的那个故事,那个幽默感,那个老百姓的感觉,所以你看贺岁片开始,每年一部贺岁片,冯小刚你看他的长相,一看就是很非凡的,那不是一般人能搞成这个样子的,但是他是一个创造者。
但是,这个人我发现干的真苦,头上好像好多白癜风出来了,精神上的压力很大了,好像脑血栓出来了,像赵本山那样,太累了,文艺活动如果搞的太累了,也是受不了的。
但是历史给了他们机遇,本来的话,不应该给他们那么大的机遇,玩大了。
你看赵本山,他其实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你说他的舞台现在搞的有多大,好像以前的春节联欢晚上,没有他不行的,玩的比谁都大。
这种都是什么啊,个别的,特殊的。
还有那个小沈阳,现在一看到他也好笑,但是你看他骨子里,确实有幽默的东西。
真有一批人看他,你说他搞这些东西吧,从文化上讲真不是太有文化,但是有时候发现他这种人还真挺好玩的,个别的,特殊的。
4.选择是思想上的自主性。这个选择为什么是自由的呢?这是因为想象是自由的,我想怎么想,爱怎么想,你管不了,我哪怕被禁闭起来了,但是思想是辽阔的,所以,他认为思想上的自主性,选择是自由的。5.选择要负责任。这个负责任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选择是你的选择,你必须为你的选择负责任。他说,你选择要去打仗了,那你必须为这场战争负责,你不能说这个战争是别人让我打的,你干什么了,那好,这是你自己的选择,你必须要为你的选择负责任。这好像,好多女孩找了一个对象,母亲不同意,母亲说,你嫁你要为你自己负责任啊,其实这句话是多余的,为什么呢?你不说这句话,人家也只能自己负责任,你说你母亲负得什么责任,就是想负也负不上,没用的。但是,他强调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要自己来选择,我们自己来承担,就是你自己要担当,要为自己做出选择。
所以,“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是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通过自由承担责任”。
“人命定是自由的”——人不得不自由,自由是他摆脱不掉,必须承担的生活负担。
他讲这句话是很深刻的,他认为人确实是自由的,你可以选择嘛,你爱怎么选择就怎么选择,可是,问题是这是个沉重的负担,你说你不要担当,那你什么责任都没有了,可是问题是什么呢,你必须承担选择的后果,所有的负担都需要你来承担。你说你想干嘛就干嘛,可以,可是下一步,你自己要为你的选择负责任,对今天的孩子来说,这句话,可能有点对口。我们那个时候选择是不自由的,你说我要到那去可能吗,一查成分有问题,你们没有。你们有什么本事,你说出来,你想干什么,你告诉我你能干嘛,现在社会上需要人才的公司多的是。然后,选择太多了,你说路怎么走吧?烦啊,脱不掉,必须承担的生活负担。
因为现在选择的路太多了,对现代人还真不好选择,现在好多孩子出国,你说出国就自由吗,我的体验以后,我认为出国也不自由,为什么不自由?因为你在这个国家里面,你好像你同一个国家是连在一起的,你做的好多事情,好像都和这个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你有一种幸福感,但是你在别人的国家里,就会把这个切断了,你就是一个人生活着,你的所有付出的话,好像同祖国的感觉没有关系了。当然,有可能你挣了更多的钱,其实告诉你,钱也并不见得挣的多,那个地方,买个东西有些也是很贵的(比如书,有的一书都好多美元一本),因为挣的不够,不舍得买。
那还自由吗?就像好多老板,老板让你干活,自由吗?也不自由,自由还是你自己干可能更自由一些,可是老板那么好当吗?很多老板是亏钱的,都快撑不下去了,你怎么选择?这是我们今天生活里面遇到的问题。他在后来的《辩证理性批判》与《存在与虚无》不同,侧重点不是个人自由,而是先决条件对人的活动的限制。后来,他慢慢感觉到,人其实不是完全自由的,因为你要做到绝对自由不可能,社会的先决条件在制约着你。人们一般批判存在义时会说,存在主义的倾向与偏颇:主观主义,个人主义,非理性主义。主观主义,他不讲客观规律的东西,他主要讲的是自由度。西方国家的个人主义,就是说我选择自由,自己为自己负责任。在他们那里是一种独立意识的东西,不是我们说那种自私自利的意思。但是这个概念到了中国以后,好像是同我们的那个集体主义对立起来了,我个人认为这两者不是矛盾,而是解释出现了问题。中国的社会是以集体为本位的社会,从孔子开始,他强调社会价值问题,相对来说,我们的个人主义是比较少的。当然,文革的时候批斗的也比较厉害,你看你个人主义。客观的讲,他的非理性主义,他不是强调理性,而是强调自由。他认为人的结构本质上是自由的,而不是理性的、逻辑的、必然性的。他强调人性比较多,所在存在主义和理智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当然,萨特的地位有点特殊,这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比较强。
西方近现代哲学,产生,时空,条件,发展,渊源,走向,机制,脉络,独自思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写给宝儿萨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