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双人对跳广场舞舞时跨步怎么摆动才好看??

动动广场舞山里红 分解教程及背面演示
责编:陶鑫鑫
发表时间: 09:49
  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是广场舞,音乐的旋律欢快动听。山里红广场舞的动作特点是向左跨步的同时伸出左臂,右臂上下摆动,然后回到原点再上下摆动双臂,下面请大家跟着视频教学一起来学习山里红的广场舞吧!
  山里红
  演唱:祁隆
  词曲:刘海东
  编曲:王路遥
  吉他:王路遥
  笛子:胡强
  和声:祁隆
  混音:王路遥 祁隆
  广场舞具有组织问题:
  由于广场舞是一种临时性组织,因此存在一些制度上的缺陷。
  比如,在政府管理方面,承办此类场地一般接触的是城管执法与环保局,基本不需要跟工商局、税务局、文化局等这类职能部门打交道,导致政府对于管理的不全面,一方面职能没有得到很好的行使,一方面在参与群众的利益受到侵害后找不到合适的渠道得以解决。由于没有工商部门的介入,此类经营场地一般都不具有严格的公平性,各个场地地点的确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则,出现有的场地由于&先到先得&,占据了有利的位置,规模和人群发展都占了优势,因此在调查中,规模较小场地的负责人也透露出了想要扩大规模但苦于现实条件不允许的无奈。
  祁隆艺术特点:
  祁隆是具词曲唱全方位不可多得的音乐奇才,唱功扎实,声音独特,作品取材真实,通俗易懂,旋律流畅。他的作品里描绘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里都承载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再加上自己具有一副很有穿透力的独特磁性嗓音,更让人不得不拥有片刻的宁静,产生心灵的共鸣。更难得的是,这一部部感人的作品被各种年龄段的歌迷接受和深深喜爱,这就是祁隆音乐的魅力所在。
  一部部扣人心弦的原创作品,一个独特沧桑的声音,一个男人的声音,一种主导原创乐坛的力量,这就是现今乐坛实力派治愈型原创音乐人。
  社会评价:
  祁隆帅气,舞台感染力很强,风格自成一派, 个性魅力突出,他将自己想唱的歌曲掌控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表现游刃有余,带动整首歌的生命力,领悟力和创作力。
  我们祝这样一个不可多得的主流音乐奇才&&祁隆 音乐道路越走越辉煌。
  蔡林芮、沐浩宇在听过其最新歌曲《又见山里红》后称祁隆必将是未来十年内当红的实力派歌手。
  歌词:
  飘飘落叶秋色中
  南飞的燕子叫声声
  飞过一片蓝蓝的天
  飞过一片山里红
  脉脉含情谁能懂
  吹来的风啊暖盈盈
  吹落一滴相思的泪
  吹落一颗颗 一颗颗山里红
  山里红啊山里红
  红红的岁月 红红的情
  红红的果实盼亲人
  红红的脸颊 红红的梦
  山里红啊山里红
  红红的岁月 红红的情
  红红的风景迎春天
  脉脉含情谁能懂
  吹来的风啊暖盈盈
  吹落一滴相思的泪
  吹落一颗颗 一颗颗山里红
  山里红啊山里红
  红红的岁月 红红的情
  红红的果实盼亲人
  红红的脸颊 红红的梦
  山里红啊山里红
  红红的岁月 红红的情
  红红的风景迎春天
  红红的心啊 等你疼
  (山里红啊山里红
  红红的岁月 红红的情
  红红的果实盼亲人
  红红的脸颊 红红的梦
  山里红啊山里红
  红红的岁月 红红的情
  红红的风景迎春天
  红红的心啊 等你疼)
  山里红啊山里红
  红红的岁月 红红的情
  红红的果实盼亲人
  红红的脸颊 红红的梦
  山里红啊山里红
  红红的岁月 红红的情
  红红的风景迎春天
  红红的心啊 等你疼
  红红的风景迎春天
  红红的心啊 等你来疼
相关阅读推荐:
很多人吃红薯是为了减肥,而老年人吃红薯却是因为它丰...
南瓜是餐桌上比较常见的蔬菜之一,它的营养价值非常高...
经常听人讲吃菌菇有益健康,生活中常见的菌菇类有:平...
茼蒿是一种很多人喜爱的蔬菜,它的味道清气甘香,有“...
竹笋一直都受广大群众的喜欢,你经常会看到有人在挖竹...
螃蟹是一种常见的可以食用的水产动物,它的味道鲜美,...
精彩广场舞推荐
精彩广场舞推荐
广场舞让缓解了我们生活中的负...
广场舞的种类是非常多的,不同...
很多舞友在跳广场舞的时候,因...
广场舞是一种非常健康的舞蹈,...
广场舞资讯
推荐广场舞【柒调查】妈妈们为什么爱跳广场舞(13.9.15)
我的图书馆
【柒调查】妈妈们为什么爱跳广场舞(13.9.15)
  星期日周刊记者&韩小妮&&&&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每当夜幕降临这座城市,哪里有广场,哪里就能看到大妈。街心绿地、小区配套商业中心的一个个广场上,她们在夜色的掩护下放开了拘束,尽情地舞动。有时候就连一块十几平方米的空地,她们也能见缝插针拉起一支广场舞的队伍。最近听说,一些大妈已经冲出亚洲,“占领”了美国纽约的广场。&&&&大马路旁有什么好跳的?很多年轻人都感到奇怪。一位阿姨对我们说:“平常小孩只晓得妈妈晚上出去跳广场舞了,但是不晓得我们为什么爱跳,也不晓得我们跳舞到底是哪能样子的。&”那么就让我们去看一看,当阿姨妈妈(其实也有个别爷叔)在跳广场舞时,她们在想些什么、跳些什么吧。
在中兴绿地,像大海波浪一样跳舞
倚着栏杆,看着绿地广场内兴致勃勃跳舞的人们,场内场外各有各的乐趣。本版图片/晨报记者 杨眉
  星期日周刊记者&韩小妮&&&&每天晚上7点到9点,中兴绿地的广场上,几百个人跟着音乐一起走步、旋转。广场最外围,一些人或是倚着栏杆,或是抱着胸,看着眼前这场“集体演出”。他们身后就是车水马龙的大马路,昏黄的灯光下,一辆辆汽车呼啸而过。乡村音乐和台湾情歌&&&&9月的天气有些凉了,晚上7点多,天已经暗下来。中兴路西藏北路附近的中兴绿地倒是很热闹。这附近有不少新老小区,大片的绿地就这么一块,所以吃好晚饭过来散步的人很多。&&&&人气最旺的是绿地东侧的广场,远远就听到那边有音乐传来,放的是不知名的美国乡村音乐。不断有遛狗的、“遛”小孩的穿行而过。有条淡黄色的贵宾犬趴在广场中间,似懂非懂地注视着身旁:约莫几十个人拍成了三四排,正随着音乐左右移步、跳跃舞动。&&&&跳舞的人大都是五六十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她们的舞姿乍一看挺让人眼花缭乱的,脚步忽前忽后,忽而抬手,忽而摆手,不时有“亮相”的动作。不过看久了就会发现,她们不停转身,是朝四个方向不断重复相同的动作。听说这种舞叫“排舞”,因为跳舞的人排成一排排的而得名。&&&&乡村音乐放完,接下来是一首高胜美类型的台湾情歌。广场靠里边有一圈圆弧形的台阶,中间是一个抽象的雕塑。台阶上立着一个拉杆箱大小的黑箱子,声音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这是一个功放音响一体机,背后还真有拉杆,方便拖动。旁边停着辆红色助动车,想必是一体机主人的。&&&&这一曲舞罢,广场中间的队伍就散掉了。可几乎就在同时,又有人从四周涌过来。几十秒的功夫,广场上以雕塑为中轴线,呈现出相向而立的几十排队伍,大约有两三百人一下子占满了整个广场。平地上站不下的,站到了雕塑旁边的台阶上。那些散步的人都很自觉地退到广场的边缘去了。在音乐的间隔中,这一切几乎都在无声中进行,大家似乎有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原先坐在广场中间的那条贵宾犬忽然发现身边全是人,也起身跑掉了。“正式节目”才开始&&&&音乐前奏又响起了。看了看手表,7点30分。原来刚才的舞蹈是热身,“正式节目”才开始。这时广场中央有个中年男人抬起双臂,左手打开,右臂微微弯曲,作出独自练交谊舞步时的姿势。周围的人也纷纷学着他的样子伸出手来。这个男人看起来大约五十多岁,一米八几的个头,身材魁梧,红色T恤束在米色裤子里,穿一双黑皮鞋。因为昂首挺胸,自有一股气势在。&&&&音乐放的是《洪湖水浪打浪》,人群随着音乐舞动起来。脚上的步伐是交谊舞中四步的基本步,不断地前进几步,后退几步。相向而立的队伍,以中年男子为首的这一边跳的是男步,对面跳的是女步。广场上跳舞的还是女人多。跳女步的有十几排人,跳男步的只有六七排,而且除了红衣爷叔旁边和身后有几个男同胞,队伍里主要还是女人在“充数”。&&&&爷叔的斜对面、跳女步的第一排里有个黑衣女子也挺醒目。她穿一件修身的短袖黑色雪纺衬衫,胸前和背部有蕾丝点缀。因为比较透,里面穿了打底衫。下面是一条飘逸的黑色阔腿长裤,脚上踩了一双鞋跟至少5厘米的细高跟皮鞋,裤脚管才没有拖到地上。上窄下宽的搭配衬托出纤细的腰身,加上俏丽的短发,看起来像是四十多岁的年纪。她跳舞时喜欢略微低着头,像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跨步出去的时候很卖力,几乎迈成了弓步,但因为身材苗条,体态又显得很轻盈。&&&&站在台阶上往下看,发现有一个穿黑色T恤、米色长裤的中年女人在人群中穿梭,不时停下来,纠正一下大家的姿势。过了会儿,她走到女步的第一排,正对领舞的中年男人跳起来。两人的身材、气质都很相配。如果说黑衣女子跳舞有一股秀气的话,他们俩则有一股底气。广场舞也“赶场子”&&&&曲子特别长,循环播放了十几分钟。当中红衣爷叔用上海话高喊了一声,由于广场比较大,既有音乐又有马路上的嘈杂,听不太清楚是在喊什么。一秒钟后,大家集体转身转了几个圈。过了会儿,他又喊了一次。这回听清楚了,喊的是“再准备连转噢”。&&&&虽然跳的是交谊舞的基本步,但面对面站立的男女之间目光并没有接触。有的盯着前排领舞的人,有的跳熟了就自顾自重复着动作。实际上到了后面几排,已经看不清领舞的人了,只能参考周围人的舞步。因此,舞姿的标准程度也有从前至后递减的趋势。&&&&队伍里以中老年妇女居多,她们大都穿着家常的衫裤、裙子,脚上穿一双平底皮鞋或是凉鞋。也有几个看得出是花了点心思打扮的,比如第一排最靠里边的阿姨盘着头,穿的是一条米色和黑色相拼的韩式连衫裙。队伍靠后的位置还有几个二、三十岁的年轻面孔,穿的是超短裙、高跟鞋。&&&&零星分布的“男舞者”加起来只有十几个,因此在队伍里比较低调。红衣爷叔旁边瘦瘦的光头算是其中比较扎眼的。他大概一米七十多,穿的牛仔裤把小腿包裹得特别细,像是前两年女孩子流行穿的小脚裤,脚上是一双白皮鞋。他的穿着打扮显出一种另类的时髦,但是腰间挂着的一串钥匙还是出卖了他“中年爷叔”的身份。他跳得很认真,神情专注,以至于嘴巴有点微张。跳到后来汗都出来了,他解开缠在手腕上的毛巾,朝光头上抹了一把汗。&&&&四步跳完换三步。大家集体走着之字步,看起来就像大海上的波浪一样此起彼伏。这时,红衣爷叔又高喊了一声。女步开始集体向前迈步,男步集体后退。浩浩荡荡的队伍全部倾到广场的一侧,红衣爷叔像掌握大海航行的舵手一样抬了下手,示意大家停下来,接着又集体男步前进、女步后退。队伍里凤毛麟角的爷叔本来舞姿就不标准,两只手都像梦游似地垂在前面,脚上的动作像在踏步,现在又佝着背奋力向前迈进,看起来有点像“植物大战僵尸”里的画面。&&&&8点以后,队伍又壮大了一些。听说是有一群阿姨在旁边中兴路地铁站出口的地方跳舞,跳完拍打身体按摩的部分,又跑到这里来“赶场子”。“她们嫌那边的广场舞运动量不够大,还是这里出汗多,能减肥。”&&&&跳得累了,红衣爷叔退到场边,横坐在助动车上,拿起后备厢上的茶杯喝一口茶,跟旁边认识的人聊上几句。在他面前,几百个人正一起重复同样的动作,给人一种仪式感,让人不好意思从广场上穿过,打扰大家的“表演”。不过广场毕竟是广场,两个嬉闹的孩子跑着跑着就发现自己已置身广场的中央,于是索性腰一插,环顾周围的大人。也有的跟在妈妈后面,懵懂地有样学样。广场最外围,一些人或是倚着栏杆,或是抱着胸,看着眼前这场“集体演出”。他们身后就是车水马龙的大马路,昏黄的灯光下,一辆辆汽车呼啸而过。不好收钞票、不准穿睡衣、不许讲闲话
一台壮观“排舞”的诞生
带拉杆的功放音响一体机带动着人们舞蹈
跳排舞的人群中,少数几个男性总是格外惹眼。
  星期日周刊记者&韩小妮&&&&红衣爷叔胡锡强和跟他面对面跳舞的林惠芳是一对夫妇,他们是这边广场舞的组织者。说是组织者呢,其实也不太确切。当初胡锡强只是一时兴起,想教一对老夫妇跳舞。结果不用他们“吆喝”,来跳舞的人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最后形成了现在的规模。跳舞也是有“黄埔军校”的&&&&一切还要从七八年前说起。有天晚上,住在附近的胡锡强路过这个广场,看到一对六七十岁的老夫妇在跳舞。“我看他们跳得磕磕绊绊的,我正好学过,就跟他们讲应该怎么跳。”他回忆说,“他们觉得我蛮内行的,问我可不可以带着他们跳。我说‘那你们把设备准备好。’”&&&&老夫妇家里放音乐的是老式的卡带录音机。“我心想:哎呦,用这种淘汰货放音乐,我腔调也没了!”老胡索性去电子市场买了低音炮、MP3、充电器、电瓶之类的一套设备,“一个小摊头搞出来,就这样上了”。&&&&广场上人来人往,没过多久就扩充成了二三十人的小队伍。“那时附近很多房子还没拆,居民比现在还多,都是退休工人。他们很想跳舞,又没人带。看到这里不收钞票可以学,所以都过来了。”老胡说。&&&&老胡和林阿姨曾经有段时间特别喜欢跳交谊舞,现在被尊称为“胡老师”、“林老师”,于是把舞蹈热情都投入在了教学上。&&&&学跳交谊舞,要从基本步开始,当初大家就是这样排成几排走步子,也算是现在这个形式的雏形。“那个时候人少,不像现在管不过来,我们都是一个个过关的。特别要学的,结束后还‘开小灶’,带他们两个两个跳。”林阿姨说。&&&&老胡夫妇的“摊头”成了这一带交谊舞启蒙的“黄埔军校”。有些人觉得“进修”得差不多了,就跑到马路对面的露天交谊舞场子或者附近的舞厅里跳舞去了。“最早的那对老夫妇现在应该还经常到对面跳交谊舞。”老胡说。甚至有徒弟脱离师门,在同一个广场上拉起了跳交谊舞的场子,和师父“打擂台”。不过因为要收费而不得人心,没多久就黯然收场了。&&&&老胡不太赞成徒弟去跳舞厅舞,觉得他们“操之过急,音乐听得懂,脚步配得上,就去跳了,跳到后面都油掉了”。更主要的恐怕是担心产生家庭矛盾,林阿姨说:“我们见得多了。人家跑过来说,某某某以前在你们这里跳的,现在跑去舞厅,跟谁谁谁好了。”&&&&因为这个原因,再加上来跳舞的人越来越多,两人便不再刻意辅导了。“现在就当是锻炼身体,实际上要是每个动作都做到位,跳起来很吃力的。”林阿姨说。&&&&把这里的广场舞定位调整为健身后,老胡夫妇又引进了别的舞种和锻炼内容。晚上7点开始,先做第九套广播体操,然后是4支排舞。“排舞是一个朋友教的,他们虹口区一个老师自创的。他跟老师学了8支,教给我们4支。他说要是全教给我们,老师要不开心的。”林阿姨说,“广播操和排舞相当于热身,其实也是等人来齐,这个时候有的人家里刚吃好饭还要洗洗碗。”7点半正式开始后,跳四步、三步、吉特巴、伦巴等交谊舞的基本步,最后再跳16步广场舞放松。等全部跳完已经9点了。“弄得像真的一样”&&&&跳广场舞的爷叔比较少见,可能因为这里的舞大多数是走步子,所以还能看到几个。林阿姨说:“有些夫妻俩吃好晚饭出来兜一圈,看看这个蛮好的,就一起来跳了。那个光头就是跟他老婆一起来的。他蛮起劲的,我们不在的时候他还当小老师,‘旋转’、‘前进’要有人喊的,到底男的喉咙响。”&&&&还有个爷叔喜欢咪两口老酒。夏天的时候,每天都带一瓶啤酒过来放在旁边。跳完以后,人家喝水,他喝啤酒。&&&&在前面领舞的黑衣女子名叫王爱红,其实也有五十多岁了。第二天白天见到她时,她戴一副紫红色墨镜,笑说是用来遮眼角皱纹的。她跳了三四年,大概是所有人当中变化最大的一个。&&&&“小王刚来的时候蛮胖的,穿件老棉袄,像人家卖鸡蛋的穿的,红格子的还有两个袋袋。”林阿姨打趣说。“那个时候胖呀,要穿大一点的衣服把腰身遮掉。”王阿姨说,“退休后没心事,人一下子胖出来了,大概有一百三十几斤。我心想不来事(行)啊,只看到膘在涨,再这样下去要变相扑队员了。”&&&&那时她听邻居说,附近有跳广场舞锻炼身体,就叫老公陪她一起去看。“我想难为情哇?小时候不跳舞,到老了倒开始跳了。所以第一次看到他们排队,我就逃出来了。后来又去了一次,一眨眼他们队伍排好了,我被关在里面,干脆跟着他们跳。手忙脚乱,跳得一身汗。从那以后,胆子就大了。后来门槛也精了,早点去,好排到前面点。”&&&&大约跳了一年多,周围的人都说她“变掉了,变年轻了”。王阿姨开始注重自己的穿着,“两个老师一直关照我,女同志要注意形象”。“我女儿以前不要跟我出去的,说我穿得太土。现在叫我‘辣妈’了,还专门给我拍照,传给她们小朋友看,老‘恶劣’的。”王阿姨嘴里这么说,心里还是挺开心的。&&&&这些年下来,老胡夫妇买的喇叭、MP3不知道跳坏了几个,那辆红色助动车也是为了带音响方便,特意买的。他们倒是没想过要收费把本赚回来:“收人家钞票戆哇,我们又不要赢利的。”&&&&不过,他们俩蛮看重“腔调”的。排在前排的人,都要经过他们的“考察”,必须符合两个条件:跳得好、天天来。“后面的人不会跳,都要看着前面的。前面的人跳不好,队伍要被带坏掉的。”林阿姨说,“大家的位置基本上都定好的。你要是今天来,明天不来,前面的位置空在那里,人家要有意见的。”&&&&两人都挺严厉的,老胡说:“不严不行的,这个队伍要乱起来很快的。”他们还有两个规矩:不准穿睡衣、不准讲闲话。&&&&原本住在附近的人,出来散步穿个睡衣觉得很正常。但老胡是要下去检查着装的。有次一个爷叔急了,说:“你不要瞎三话四(瞎说),我这条裤子有袋袋、有门襟的,不是睡裤好哇!”他们也不喜欢大家在队伍里聊天。林阿姨说:“一样把时间花下去了,在这里聊天怎么会有锻炼效果?不过也蛮滑稽的,我一下去她们就不敢讲了,就像小学生看到老师一样的。”&&&&有时,他们也互相调侃两句,老胡说林阿姨“弄得像真的一样的”。林阿姨说老胡现在买菜价都不敢还了:“方圆两公里都晓得他是‘胡老师’。上次跑去菜场,旁边一个人说‘侬是胡老师啊?’他马上不敢还价了,怕坍台(丢脸)”。
年轻时候的歌一听,血液循环就上去了
看得出来,还是有些人精心打扮来跳舞的。
  星期日周刊记者&韩小妮&&&&老胡说,有时候听到年轻时候的歌,血液循环就上去了,觉得自己老年轻的。指挥百来个人跳舞的感觉,“讲得高傲点,很自豪的”。&&&&星期日周刊(以下简称“星期日”):你们是在哪里学的跳舞?&&&&胡锡强:我们最早是在“卢宫”——卢湾区工人文化宫学的,后来再到各个广场上去跳。民间高手很多的,我们去跳,他们会指点指点的。这是差不多十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小孩考上大学,我们没事情,就一起去学跳舞了。&&&&星期日:你说到去各个广场上跳?&&&&胡锡强:是啊。那个时候还没这个“摊头”,我们饭吃好,就助动车开出去。只要广场上有跳交谊舞的,我们就跑过去跳。我们都是跳大步子,架子都摆出来,人家看了老适宜(舒服)的。&&&&星期日:当时到哪些广场去跳?&&&&胡锡强:外面广场蛮多的!比如华山绿地、老西门附近、城隍庙、外滩、四川绿地、闸北公园门口,我们都去。我们想跑出去看看人家高手跳得怎么样。后来几个圈子一兜,差不多,就不出去了。&&&&星期日:你们怎么知道这些广场上有跳舞的?&&&&胡锡强:报纸上会讲的。报纸上一登:“某某广场晚上音响吵得不得了”、“扰民”,我们一看:噢,这个地方有跳舞的。说起来是个负面新闻,但是对我们来说,提供了一个信息。除了我刚才说到的地方,人民广场、南京路步行街都有的,来福士广场门口有时候也有。跳舞一定要人多,这样才有气氛。&&&&星期日:夫妻两个一起去跳交谊舞的是不是不太多?&&&&胡锡强:一般要么男的喜欢,要么女的喜欢,这样家里人总归不是很舒服。以前我们单位里组织业余娱乐活动,请老师到单位里来教交谊舞,她(林阿姨)反对的呀,腰一插:“儿子不要啦?跟人家跳舞?”到后来她自己想通了,就两样了。&&&&星期日:你在什么单位工作?&&&&胡锡强:我是在电影行业搞幕后技术工作的,做电影拷贝检验。现在电影都搞数码了,我们这个行当一落千丈。你现在到电影博物馆去了解胶片电影,门票要60块。对你们讲起来是了解电影发展的过程,对我们来讲那是过去的时代了。&&&&星期日:同事知道你们这边的广场舞吗?&&&&胡锡强:知道啊。&&&&星期日:他们怎么说?&&&&胡锡强:说我业余生活相当丰富。他们也来跳的。不过我跟他们说,不会跳就排在最后,不能开后门排到前面去的。我们在前面领舞,人家要看着我们,要带动大家的。&&&&星期日:这些舞蹈和曲子是怎么编的?&&&&胡锡强:主要在网上看。到视频网上搜关键词,比如“广场舞&三步”,“啪”地就跳出来了。但是电脑上听到的效果跟实际在广场上听到的完全不一样,以前用的是小音箱,有的歌在广场上播,音要散掉的。所以歌下载下来先要到广场上试播,这个老吃力的。&&&&星期日:什么样的歌比较受欢迎?&&&&胡锡强:最喜欢年轻时候的流行歌曲。比如邓丽君啊、李谷一啊、台湾的校园歌曲啊、《闪闪红星》啊,这些跳舞的时候都可以用。我现在放这些歌,人家听了觉得老适宜的,男的还要跟两句唱唱回忆一下。选歌有讲究的,有的歌一听,不管老老少少都会有种莫名的骚动的感觉,就想要动起来。一定要有这样的节奏。像我们这点岁数的人,听了好像自己身上的血液循环就上去了,觉得自己老年轻的。还有些年纪大的跳不动了,就专门坐在旁边听音乐。&&&&星期日:跟着这样的音乐跳舞是啥感觉?&&&&胡锡强:这个感觉怎么讲法呢?讲得高傲点,我觉得很自豪的。我一个人放音乐,下面硬碰硬总归有百来个人吧?我叫他们朝东,他们就朝东,我叫他们朝前,他们就朝前。不像在单位里我们是普通职工,这感觉完全两样的。我这里手一挥,喉咙一叫,他们都听指挥的,这样心情很愉悦的。他们也觉得这么多人一起跳舞,感觉老好的。&&&&我们都上点岁数了,在这个人生阶段,做人就是要寻开心。对你们年轻人来讲,吃点苦是积累人生经验,这是必须的。没有这些,永远不会上进。对我们来说,不奢望什么了。凭我们这些工资,只要身上的“零部件”不要换一样,基本上就可以了。
“跳舞的团队越来越多,女同志都走出家门了”
玻璃幕墙在夜幕下变成了极好的练功镜子,前排的阿姨跳舞时目光习惯注视着镜中的自己。本版图片/晨报记者 杨眉
在昏暗的灯光下,拖着长长的身影,跳排舞的人专心致志。
只要有十几个平方米的空地,马上弄个小播放器,一支队伍拉起来了。
  星期日周刊记者&韩小妮&&&&随着一个个大型楼盘的出现,开发商配套建设了生活商业中心。这些集餐饮、购物、休闲于一体的场所,总有一个气派的广场,整体空间也比较开阔。绕着虹口区的瑞虹坊&2区走一圈,拐角处只要有块十几、二十个平方的空地,就能听到风格各异的音乐,看到一群阿姨妈妈在夜色下挥动手臂、踩着节拍忽前忽后,或是娴熟或是笨拙地舞蹈着。小小一方天地,竟然有四五支跳广场舞的“小分队”。露天练功房&&&&走到瑞虹路、天虹路的拐角处,这里放的是比较柔和的音乐,听说是达人秀里“安与骑兵”唱的《红山果》。将近二十个阿姨背对着马路,搭配的舞蹈是傣族风格的,有一些压掌、踮脚的动作。&&&&几米开外有几家餐饮店,再过去一些,是一大片空地,那里有一两百人在跳广场舞,依稀还能听到音乐传来。而这个角落有点闹中取静的味道。建筑的玻璃幕墙在夜幕下变成了极好的练功镜子,前排的阿姨跳舞时目光习惯注视着镜中的自己。&&&&第二排有个老太太,据说已经80岁了。她穿一件土黄色的花衬衫,米白色的七分裤。可能因为年龄大了,做动作总要慢一拍,但是每个动作都不会落下。相比手上的动作,脚上的步子移动起来要更吃力一些。但那股认真的劲头,加上有些富态的身型,给人一种很可爱的感觉。&&&&这里跳舞的气氛挺轻松的。有邻居路过,就从队伍里出来聊两句;碰上不会跳或者不想跳的舞蹈,也可以站到一旁休息。后排有个一米七十多、“模子(身形)”很大的阿姨,跳得累了,坐到一旁抽了根烟。&&&&一个穿睡衣的爷叔一直坐在边上,翘着二郎腿,双手抱着膝盖,面无表情地看着她们跳舞。还是女人更容易受这种氛围影响,有个阿姨路过,手上不动,脚上跟着队伍踩了一会儿步子。还有个带着孙子出来散步的,牵着外孙的手就转起来了,三、四岁的小外孙也只好跌跌撞撞地跟着转圈。“大部队”脱离出来的“小分队”&&&&跳好《红山果》,领舞的一个小个子阿姨跑到小音响,翻起一本小本子。这是一本用空白纸张装订的本子,封面上工整地写着三个字:“广场舞”,里面有好几页,记了六十多首歌曲。每首歌前面都有一个序号,对应音响里的播放顺序。&&&&她叫胡庆云,今年65岁。除了她,队里还有两位“老师”:76岁的朱品贤和48岁的殷丽(化名)。胡阿姨介绍说,朱阿姨有20多年“舞龄”,过去在和平公园带舞蹈队,发展到两三百人,“五星奖大擂台、市里演出都参加过的”。&&&&“我在公园里‘做’了20年。”朱阿姨说,“后来我女儿结婚生小孩,我把跳舞扔掉,帮她带小孩去了。”如今外孙女大了,晚上朱阿姨就“出山”跳跳广场舞。她说,现在不管是舞蹈“流派”,还是教学方式都跟以前不一样了。“我们那个时候流行扇子舞。现在跳广场舞,大家喜欢节奏感强一些的,肩部、头部、腰部都要能够运动到。另外,以前我们都是老师那里学好,再翻版教给别人。现在是从电脑上学来再教大家了。”&&&&胡阿姨也到和平公园跳过舞。去年夏天,她晚上出来散步,看到旁边有一两百人在跳广场舞。“大热天去公园太阳太厉害,我就晚上到广场上跳了。”她说,“跳跳觉得她们的动作太简单,任何人十分钟、一刻钟就上手了。纯粹就是走步子,没有美感。”胡阿姨和朱阿姨商量了一下,决定几个人从“大部队”里脱离出来“单练”。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跳广场舞的“小分队”都是这样形成的。&&&&胡阿姨的定位是跳有民族舞蹈元素的广场舞,比如带有蒙古舞、西藏舞、傣族舞、苗族舞的风格。她认为,这比旁边广场上的排舞难度高,但是档次比民族舞要低一些。“我们纯粹是想四五个人跳跳玩玩,没想到夏天大家都出来逛马路、乘风凉,两天一过,人都参加进来了。”她说,目前“在册”的共有24人。大家每个月交5块钱,由专人保管,用来买器材,年底多下来的钱就一起聚聚餐。看电视、上网有点偏空虚的&&&&从事法律工作的殷丽就是散步的时候路过,加入进来的。“那个时候我工作太辛苦了,身体不好,请了一段时间假。晚上老公陪我散步时看到她们在跳舞,他知道我小时候也喜欢跳,就鼓励我试试看。”&&&&殷丽说,她学过瑜伽,也跟小区里的老年人一起做过操,但是比下来,还是更喜欢广场舞。“我感觉生活在这个社会里,还是蛮需要充满活力的。平时下班回到家,最多看看电视、上上网,有点偏空虚的,不够实。到这边来跟着音乐律动、出汗,这种身体上的放松好像是以前没有过的。”&&&&因为年纪比较轻,她主要提供“技术支持”,负责下载音频。她担心广场舞给人扰民的印象,反复向记者强调:“我们的音量还是控制得挺适当的,挑的这块地方也离居民区有一段距离。高考的那几天我们就不跳了,小孩要考试,我们也蛮注意的。”&&&&队伍里的阿姨年龄层拉得比较开。不过,大多数人都是五六十岁的年纪。看到记者来采访,阿姨妈妈们都围上来。有位姓曹的阿姨说:“从2008年到现在,这五年变化太大了。跳舞的团队越来越多,女同志都走出家门了。要是碰到谈得来的朋友,有什么烦恼、心事,还可以向她们倾诉。这个时候人家不会笑你的,这点素质还是有的。”&&&&曹阿姨年轻时被分配到安徽工作,前两年退休才回到上海。“回来以后,除了家里人和以前的姐妹淘,再有小区一些邻居,基本没什么交际圈的。跳舞认识很多朋友,熟了以后大家会一起去KTV练练歌。否则你一个人会去哇?这种市面还没见过呢。”&&&&就在这个拐角的另一面,还有两队人马共处同一块空地。一队跳广场舞,一队跳交谊舞。8点半过后,跳广场舞的那一队散了,跳交谊舞的好像比先前更热闹了,来了一些年轻男女,传来欢笑声。这边会跳交谊舞的阿姨们说:“现在我们去跳交谊舞已经不吃香了,没人请我们跳,男的都找外地年轻小姑娘了。”&&&&夜色渐浓,阿姨们聊得还有点意犹未尽。曹阿姨说:“今朝大概兴趣来了,讲了那么多。平常小孩只晓得妈妈晚上出去跳舞了,但是不晓得我们为什么爱跳,也不晓得我们跳舞到底是哪能样子的。”
你知道“广场舞”生命力有多强吗
跳完舞,老姐妹们说说话、聊聊天,倾诉一下,有些烦恼就消散了。
  星期日周刊记者&韩小妮&&&&网上搜“广场舞”,成千上万的视频跳出来;去虬江路走一遭,各种针对广场舞的小音响琳琅满目。胡阿姨说:“你去搜一搜,看一看,就知道广场舞的生命力有多强!&”&&&&星期日周刊(以下简称“星期日”):听说现在教广场舞都是从网上学来的?&&&&胡庆云:你去优酷、百度上搜“广场舞”,队伍多得不得了。什么动动广场舞啊,紫蝶广场舞啊,廖弟广场舞啊……我以前只知道十几个,后来一听:啊?又有一个。而且每支队伍都有百来个舞蹈。我哪怕连看一个月,都可以不带重复的。有的背景是公园,有的是在马路边跳,后面就是车水马龙、高楼大厦。你想想看,有那么多队伍把舞蹈晒到网上去,又有那么多人点击,说明跳的人很多很多。&&&&星期日:上海有出名的队伍吗?&&&&胡庆云:到网上晒的好像不多。上海是各个街道有自己的舞蹈队,有活动中心可以排练的。我有个朋友专门在街道里教舞蹈,学生回去后全部做老师,到公园里、广场上带队伍。一个街道下面有许多居委,现在连居委里都有舞蹈队,还专门举行比赛。我上次去看,她们都有服装的,戴贝雷帽的、配鼓的,穿得来像真的一样。你想想,就这条线下来,生命力有点哇?&&&&星期日:跳广场舞是这几年流行起来的?&&&&胡庆云:对,以前广场这种活动场所很少的。现在开发商大概觉得要留一点场地给人遛遛狗、散散步,所以广场多起来了。中国人你晓得的,很聪明的,很能够在夹缝里想办法。有十几个平方的地方,马上弄个小机器,一支队伍拉起来了。这就说明老百姓需要这样的活动场所。&&&&星期日:你们这边的广场舞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胡庆云:早上跳操的两三年前就有了,晚上出来跳应该讲是去年开始的。&&&&星期日:附近还有其他跳广场舞的地方吗?&&&&胡庆云:很多小区里就有。比如瑞虹新城里,暗兮兮的,很小一块地方也有人在跳。欧洲花园里也有。除了小区,四川路绿地的广场舞也轰轰烈烈的。还有虹口体育场,早上晚上都有,队伍很多的。所以现在虬江路上用来放广场舞音乐的小机器多得不得了,这种产品也应运而生了。&&&&星期日:虬江路上是什么景象?&&&&胡庆云:你四号线乘到宝山路,下来以后穿过宝山路,沿着虬江路走。哎呦,这个市场上各种各样小机器。便宜的只不过一百多,功率就几十瓦,不晓得为啥声音很响的。但是音色极差,声音很刺耳的,因为它没啥混响的。这种机器专门用来在广场上跳舞放的,在家里绝对不能放,你要恨死的。贵一点,三四百、一千块的都有的。我们现在用的这个300块。&&&&所以说,广场舞不会昙花一现的。这个运动,这个模式,它的生命力应该蛮持久的。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好看的双人对跳广场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