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陵的,祖籍凤台,本人其字辈,王氏家谱字辈大全:万宏秉怀殿其长美德永

不好意思,前面那个帖子我打不开了,只有重开一帖    上面从女娲,一直到北宋和辽国  这里,从南宋和金开始    金朝海陵王皇后徒单氏       金朝海陵王皇后,   是斜也的女儿,性柔顺,颇宽厚,不问政事,从而在海陵王荒淫无度的情况下,保住了地位和性命。但是这位小心翼翼的夫人最后还是在后一个皇帝手中死于非命 。    PS:三言里有一篇&金海陵纵欲身亡&,说的就是这位荒淫的昏君  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不过,终究意思不大,不过是说这位皇帝怎样利用自己的特权,凌辱了一个又一个女子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金章宗妃李师儿       李师儿虽然出身卑微,   但“性聪慧,善迎圣意”,颇得章宗宠爱。章宗继位,臻于鼎盛,但在宠妃李师儿、宰相胥持国及其朋党的推波助澜下,为争权又开杀戒:世宗二子永蹈、永中被杀,一批文臣武将多受牵连被诛,或“坐除名”。章宗死后,卫绍王不满李师儿干政,赐其自尽,同时将其党羽铲除。       
  南宋高宗皇后吳氏        高宗趙構的皇后吳氏,十四歲被選入宮,侍奉高宗趙構。高宗即位之初,外受金兵追擊,內部時常發生兵變,吳氏身穿戎裝,跟隨高宗左右、英姿颯爽,頗有膽略。金兵南征,高宗乘船入海,從定海(浙江鎮海)轉赴昌國(浙江普陀)途中,封她為和義郡夫人。回到越州又迸封才人。此後,吳氏博覽書史,勤習翰墨,旋進為貴妃。韋太后由金國還朝後,吳貴妃侍奉太后起居,太后的認可,高宗便於西元1143年正式冊立吳貴妃為皇后。        西元1162年,高宗禪位於趙慎,是為孝宗。尊吳皇后為壽聖太上皇后。 1194年,孝宗死,光宗又尊吳太后為太皇太后。光宗因病退位,立皇子嘉王趙擴為寧宗。        吳太后一生,經歷高、孝、光、寧四朝,在後位(含太后)長達五十五年,是歷史上在後位最長的皇后之一。  
  南宋光宗皇后李凤娘       南宋光宗皇后李凤娘善妒,   光宗摸了一个宫女的手赞其香软白皙,李凤娘将之斩下放在食盒里献给光宗,光宗当场吓晕。     
  喜欢楼主的帖子!
  补充一下李凤娘的故事    历史上著名妒后
  宋高宗在位時,有一相士名皇甫坦,他治好了韋太后的眼疾,因而獲得高宗信任。有一次,皇甫坦來到了慶遠節度使李道家中,李道知道皇甫坦是個著名的相士,於是請皇甫坦為他的三名女兒相面。
  李道的長女與三女也沒甚特別,可是當二女鳳娘出來拜見時,皇甫坦卻說此女面相當大貴,因而不敢受拜。說道這個李鳳娘,她的名字也有一點來歷呢!卻說當年李道夫人產女前,軍營前飛來了一群黑鳳,徘徊不去。於是李道便為不久後出生的女兒取名為鳳娘了。
  皇甫坦自從在李道家遇上鳳娘後,便連夜趕回京師求見已為太上皇的高宗,說已為他找來了一名好孫媳,又提議以面相大貴的李鳳娘為孝宗三子恭王趙惇之妃。高宗一直對皇甫坦深信不疑,便作主讓恭王與鳳娘成婚了。後來,太子病亡,太上皇高宗與嗣皇帝孝宗決定以排行第三的趙惇為太子,恭王妃李鳳娘也隨即成了太子妃。後來孝宗禪位太子,趙惇即位,是為光宗,以嫡妻李鳳娘為皇后。
  不過,李鳳娘天性悍妒,雖然已為六宮之首,又早於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誕下兒子趙擴,可是卻仍未心滿意足。有一次,光宗在宮中洗手,剛巧留意到捧著盆子侍候在側的宮人一雙白滑的手,便自然稱讚了兩句。可是,這小事卻為李皇后得悉,結果,於同日下午,李皇后派人送來了一個食盒予光宗,光宗打開一看,赫然是當日那位宮人的一雙手,光宗驚嚇得不能言語,更因此而病了好幾天。
  對光宗偶爾遇上的宮人也如此殘酷,實在不難想像李鳳娘會如何對待光宗的妃嬪了。當時,光宗後宮除皇后外,還有黃貴妃、張貴妃、符婕妤等妃嬪。黃貴妃本是孝宗謝貴妃﹝後立為皇后﹞的侍女,光宗初為太子時,孝宗因見他缺少姬妾服侍而把黃氏賜給他。光宗對黃氏亦算寵愛有加,即位後便立為貴妃。可是,李皇后實在不能容忍黃貴妃得寵,於是藉光宗離宮祭祀之時,派人謀\殺了黃貴妃。那時光宗因天雨以致臥病在床,同時聽到黃貴妃暴亡的消息,因而病得更重了。張貴妃、符婕妤兩人,也因皇后嫉妒而被下令改嫁平民,相比慘死的黃貴妃,她倆可算是幸福多了。
  當然,李鳳娘的所作所為,已為太上皇的孝宗與太上皇后謝氏也早留意到了。謝氏為皇后時,對太上皇高宗和吳太后孝順有禮,恭敬非常;可是如今李鳳娘不僅對丈夫光宗無禮,更處處頂撞太上皇和太上皇后,在太上皇后好言相勸時,以一句「我與皇上是結髮夫妻,名正言順,又有何不可?」回應,暗諷太上皇后謝氏非孝宗嫡妻。孝宗與謝太后自是非常憤怒,打算廢掉李鳳娘,但由於太師史浩認為立后不久便廢后實過於草率,堅決反對,致使廢后一事不了了之。
  李鳳娘不僅和太上皇關係弄得不大愉快,她還幾次離間孝宗與光宗父子之間的感情。光宗最初即位時,沒立嫡長子趙擴為皇太子,令李鳳娘忐忑不安。一次,她趁剛剛病癒的光宗在宴席上醉酒時,請求光宗立已封為嘉王的趙擴為皇太子,以幫助光宗處理政務。光宗也覺得挺有理的,但他堅持請示父親孝宗再行冊立。可是鳳娘不聽,憤然而去,又不許孝宗等人面見光宗。幾天後孝宗沒能見著兒子,便把李鳳娘召來,詢問皇帝的病況,李鳳娘於是藉詞光宗多病,要求立嘉王趙擴為皇太子以輔政。但孝宗認為光宗才即位不久,連政事也沒熟習,卻把政務都委託於兒子,實在於理不合,因而否決過早立太子的建議。李鳳娘覺得孝宗處處針對自己,於是回宮向光宗哭訴說孝宗不想立太子必定另有企圖,光宗被蒙在鼓裏,以為孝宗別有用心,於是氣得以後不再朝見孝宗。他對太上皇的決絕,令全朝嘩然。
  過了一年多,光宗身體略微好轉,重視上朝聽政,文武百官乘機請求光宗朝見太上皇,光宗迫不得已去了一次,關係算是改善了。可是接連幾次李皇后從中作梗,致使父子關係時好時壞。後來,孝宗駕崩,百官請光宗主持喪禮,光宗卻一直拖延著不想去,結果由仍然在生的太皇太后吳氏垂簾代行祭奠。後來大臣見光宗不理政事,請求光宗以嘉王為儲君。但處處受掣肘的光宗連皇帝也不想當了,結果,心灰意冷的光宗讓位予嘉王,退居太上皇。而李鳳娘也因而成了太上皇后。
  慶元六年﹝公元1002年﹞,有算卦之人指李鳳娘會有災厄,於是李凤娘穿上道袍,虔心事佛。只是她也难逃此劫了。同年六月,李鳳娘病死,終年五十六歲。
  南宋理宗皇后谢道清       ()南宋女政治家。临海人。宰相谢深甫孙女。17岁入宫为通义郡夫人,   19岁册立为皇后,57岁尊为太后,65岁又尊为太皇太后。时恭宗5岁,经&大臣屡请&,随恭宗垂帘听政。谢道清胸怀豁达,顾全大局,50年间后宫一直和睦稳定。开庆元年(1259)忽必烈首次渡江攻打鄂州(今武昌),理宗准备迁都南逃,皇后首次参与朝政,以&恐动摇民心&劝谏皇上,说服众大臣,并率先尽力俭省,以资军需。咸淳十年(1274)忽必烈第二次进犯,京城官员怕死,太后命令朝堂告示:凡坚守岗位的,尚书省记上一功;叛国逃亡的,由御史查明情况上报。号召全国起兵勤王。后元军临城迫降,太后誓不出走避难,沉着安排宋室后嗣,升任文天祥为右丞相出城谈判,谈判未成文天祥被扣留,元军进入临安城,太后等被掳往大都,挂个寿春郡夫人虚衔,7年后病故,享年73岁。
      
  南宋度宗妃杨氏     南宋恭宗赵显登位(1274年)一年多,元兵即侵入临安。赵显派人奉镇国玉玺出降,帝、后、王、臣尽为俘虏。只度宗之淑妃杨氏携二子赵昰、赵昺出走。他们逃到温州,宋旧臣苏刘义、陆秀夫、张世杰等,相继出兵至温州保卫。1276年5月,张世杰等拥赵昰即位(端宗)于福州,改元景炎,册封杨淑妃为皇太后。后来元兵追到福州,帝昰逃到潮洲。不久,元兵又追到潮洲,帝再次南逃,1277年12月,帝逃到井澳;1278年3月到硇洲(今湛江南之硇洲岛)。4月,帝昰病死(年11岁),群臣又立昺即位于硇洲。昺才8岁,以陆秀夫为左丞相,文天祥为右丞相,张世杰为太傅。6月高雷失守,张世杰认为新会崖山高40余丈,方圆80余里,与汤瓶山(古兜山)对峙如门,门外是大海,非舟揖不能至,可据守。于是帝昺迁行都于新会崖山。当时有军民约20万,张世杰派人入山伐木造行宫30间,建军屋3000间,建立行朝草市,正殿名慈元殿,是杨太后与小皇帝赵昺临朝议政之地。又加封文天祥为信国公,在外扩充军备,建立抗元据点;封太傅张世杰为越国公,在崖山率兵护驾;丞相陆秀夫主持政务,筹集钱粮,诏各地勤王。君臣据守,以图中兴。9月葬端宗于崖山,称“永福陵”。10月,元军元帅张弘范(张世杰叔父张柔之子)率海军由闽入粤,破崖山外围宋军据点。文天祥兵败于潮阳,被元军俘于五坡岭,囚禁在敌船上。1279年正月,张弘范率兵占据崖山海口制高点,元军副帅李恒率兵追至崖山之北,两军形成南北合围之势。张弘范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不答应,曰:“吾不能救父母,反教人叛父母乎?”挥笔作《过零丁洋》,自述四年来的战斗经历,表达以死报国的决心。诗曰: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张弘范读罢,“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张弘范军中有张世杰外甥韩某。张弘范又派韩某到宋营招降张世杰。张世杰曰:“吾知降,生,且富贵。但义为主死,志不可移也。”张世杰誓死抗战到底,焚行宫,集结千余艘巨舰,用大索系牢,中舻外舵,帝昺居其中。元军攻不下,又用船载茅草,浇上油脂,乘风火攻。宋舰则涂上泥巴,用长茅拒火船,火不能及。元军断绝宋军粮草汲水之路。宋军茹干糗十余日,渇甚则掬海水饮,饮者多呕泻,战斗力大减。正月初六,张弘范分兵前后夹攻宋营,潮涨则从北攻其后,潮退则从南攻其前,从早至晚。宋兵不能支持,终于被攻破。张世杰知大势已退,便抽调精兵入中军。当时天色以晚,且风雨交加,咫尺不能辨。张世杰与苏刘义以16只船夺港而出。陆秀夫走到帝船上,见船大且被连环索处处系紧,估计逃不脱了,便叫妻子投海自尽,他自己穿好朝服,启奏帝曰:“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不可受辱。”说完,背幼帝昺投海殉国于奇石下。后宫及群臣也纷纷投海殉国,海面浮尸10余万。     张世杰护送杨太后回到崖门,太后闻知帝昺己死,抚膺痛哭曰:“吾忍死万里间关至此者,正为赵氏一块肉耳,今无望矣!”说罢扑向大海,壮烈殉国。 世杰将杨太后葬于海滨,率战船16艘出崖门,欲走交趾(今越南),再图复兴。5月4日,船到阳江海陵岛遇飓风,舟覆,张世杰亦死于大海中。     文天祥被张弘范带到崖门,见崖山已破,仰天恸哭,作诗致哀曰:     朅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     腥浪拍心碎,飚风吹鬓华。     一山还一水,无国又无家。     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南宋亡后,文天祥被押送燕京(今北京),“天祥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崖山志》下同),囚禁狱中三年,“坐卧一小楼,足不履地”,写下不少感人诗篇,其中有千古传诵的《正气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礡,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陰房闐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闢易。     嗟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     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元主数次劝文天祥投降,文天祥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原赐一死足矣。”天祥终被杀,就义时,“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时有十义士者,收尸葬都城外,年四十七。”
  小龙女演刘妃  这个,怎么也联系不到一起
  遇皇后  打龙袍    是经典的京剧剧目    包公遇到的是传说中被狸猫换太子的李娘娘,就是上面刘妃迫害的那一位
  寇珠    传说里李娘娘的宫女,忠心护主  李娘娘逃走以后,她被拷打致死  小时候读这个故事,最感动的就是这一段  
大皇后孛儿台旭真     孛儿台蒙古弘吉刺部人。特薛禅之女,元
铁木真的皇后。端庄健美,聪慧贤德。     铁木真的父亲也速该,在俘获塔塔儿人的首领铁木真时,正值儿子出生,便用俘虏的名字为婴儿命名,以纪念胜利。铁木真九岁时,父亲带他 弘吉刺部到与孛儿台订了婚。铁木真暂留在岳父家,也速该在回家的途中,被塔塔儿人毒死。     铁木真长大后,与孛儿台结了婚。孛儿台带来一件黑貂袭,送给婆婆作为见面礼。铁木真曾被泰赤乌贵族掳去,逃回后,决心投靠蒙古最强大的克烈部,他把这件珍贵的黑貂裘送给克烈部首领汪罕,并认他为义父,汪罕答应帮助他收复先父的旧部。     孛儿台与铁木真婚后十分恩爱,度过一段愉悦的新婚生活。有一天,蔑里乞人突袭铁木真的营地,孛儿台被蔑里乞人掳去,配给赤勒格儿为妻。铁木真和扎木合共同出兵,夺回了已经怀孕的妻于孛儿台。不久,孛儿台生下赤勒格儿血统的儿子,所以铁木真为他取名&术赤&(蒙语&客&之意)。此后,孛儿台又生三个儿子。     12O6年,铁木真被推举为全蒙古大汗,是为
。上尊号为成吉思汗(&成吉思&谓&海洋&或&强大&之意,&汗&意为王者),建立蒙古汗国。元朝的后妃制度,汗妻称大皇后,贵妾也可称皇后。孛几台即为大皇后。她为
统一蒙古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成为蒙元时期首屈一指的皇后,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死后,她的三子窝阔台即位为太宗,进一步扩展了蒙古帝国的势力。孛儿台死后,她的孙子(拖雷子)忽必烈建立元朝,追谥她为&光献翼圣皇后&,&翼&指羽翼,&圣&指
,即为辅助的意思。忽必烈对祖母给予很高的评价,并号召后入学习她崇高的品德。     孛儿台死后的灵柩,随
铁木真安放于成吉思汗陵。
  元世祖大皇后察必     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性聪敏,颇勤俭,她发明一种无领无袖的衣服叫作“马甲”,就是后来的背心。
  元顺帝皇后完者忽都     蒙元帝国,耗时二十七年,七次征讨,才使高丽臣服,成为元之东藩。两国关系之密切更甚与唐与新罗的“特殊国与国的关系”。世祖时,高丽忠烈王迎娶世祖女齐国长公主为妃,高丽成为元之驸马国,忠烈王更下令高丽全国穿蒙古服,留蒙古发髻。此后两国世代联姻,至高丽恭愍王七代均为元之驸马。高丽世子更作为吐鲁花(人质)居住大都,继承王位后,也经常往来大都。更有高丽世子在居留大都时,参与元宫政争。     元之王公贵族乃至皇帝,多人聘娶高丽女子,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顺帝皇后完者忽都,足见两国关系之非同一般。元设立征东行中书省管理高丽,,以高丽国王世为中书省左丞相,但中书省平章事由元帝国任命,并在高丽各地派驻达鲁花赤,可见高丽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始终在元的控制之下。
  黄道婆     元代中叶上海乌泥泾人,出身贫苦,逃出家来到海南被黎族人收留,学习当地先进的织造技术。黄道婆后来回到上海,把学到的纺织技术传受给乡梓,并针对家乡和水土和气候加以研究改造,使鱼米之乡的人民也穿上了棉制的衣服。
  郑允端    字贞懿,元代女诗人,吴中人,甚颖敏,工诗词,她的丈夫却村俗与之不偕,她只好以诗自遣。     《梧桐》  梧桐叶上秋先到,索索萧萧向树鸣。  为报西风莫吹却,夜深留取听秋声。    《咏兰》   并石疏花瘦,临风细叶长。   灵均清梦远,遗佩满沅湘。
孝慈高皇后马氏     明
皇后马氏(年),宿州(今安徽宿州市)人。父亲马公,母亲郑婆,均早亡。马公平素与郭子兴私交很好,便把女儿托付给郭子兴。马公死后,郭子兴象对自己的女儿一样抚养马氏郭子兴认为明
有特殊的地方,把马氏嫁给了他。     马皇后为人仁慈,很有鉴识,爱好书籍文史,明
的簿籍,都由马皇后掌管,即使在忙乱中也未曾遗忘。郭子兴曾经因听信谗言而怀疑明
。马皇后对待郭子兴的妻子很好,使得郭子兴和明
之间的误会得以消除。     明
攻克太平后,马皇后率领将士们的妻妾渡过长江驻扎江宁(今南京)之后,与吴、汉两国接壤,天天打仗,马皇后亲自缝纫战士们的衣服、鞋袜等以供军需。     陈友谅侵犯龙湾。明
率兵抵抗,马皇后把宫中的钱财都拿出来犒赏战士。她曾对明
说,平定天下的根本大计是不杀人,明
也很赞成。洪武元年正月,明
当了皇帝,马氏被册封为皇后。     当初,马皇后随从明
同在军营中,正碰上大歉年,郭子兴又不信任明
,所以经常缺粮。马皇后偷了烧饼,揣在怀里带回来给明
吃,因烧饼热,把皮肉都烫坏了。平常她总是存下干粮肉脯等给明
吃,从不缺乏而自己晚上时常忍着饿睡觉。     当了皇后,明
把那一段岁月与汉光武帝刘秀与部下未成事时在河北饶阳滹沱河畔芜蒌亭吃麦饭喝豆粥的故事相比较,经常在大臣面前称赞马皇后,说她的贤德之处与唐太宗的长孙皇后相同。回宫后明
把这些说给马皇后听,马皇后说:“我听说夫妇互相扶助比较容易,君臣互相扶助就难了。陛下既然能不忘与我共同度过的贫贱岁月,但愿也能不忘与您的臣下共同度过的艰难岁月。况且我又怎敢与长孙皇后相比呢?”     “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马皇后病死,年五十一岁。病时怕连累医生得罪,不肯服药。元璋拗哭,不再立皇后。”这是明史专家吴晗先生在他的著作里说的话。这话在《明史》及许多史书、杂记中都有记载。按宫廷制度,皇后亡故必须再立新后,但年仅五十来岁的朱元璋不管何人劝谏,直到他七十一岁去世时,再也没立新的皇后。他常常跟人夸奖马秀英“家之贤妻,犹国之良相”。在他看来,世上所有女人,都比不上那个常常让他下不了台,没了面子的风风火火的大脚夫人。朱元璋那家伙有时简直像条恶狼、像只猛虎,马秀英居然就能降服得住他,这又是她的精彩之处。     民众对这位平民皇后的爱戴更是空前的。马皇后奉安(出殡)那天,除宫廷上下,南京百姓几乎倾城出动,自发为她送葬。时值盛夏,史载那天忽然电闪雷鸣,下了一场瓢泼大雨,那扶老携幼的万千草民在大雨中拗哭,竟然没有一个回家躲雨的。     直到今天,史家还异口同声地称赞她:“马氏作为一个平凡女子,生在乱世,有胆有识,在艰难逆境中,帮助朱元璋成就大业;在大富大贵时,不奢不骄,始终不忘民间疾苦,不改勤俭本色,并用自己的言行来规劝、影响皇帝朱元璋,做出极不平凡的业绩。马皇后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诸后乃至命妇民妇皆以其为楷模,争相仿效。”     南京绣球山上至今还留着她的一个一尺八寸长的硕大无朋的脚印,且已成了游人必至的一个景点。        
  演马皇后这样的角色还是合适她这样的实力派演员的  只是不要去勉强自己演梅妃就好了  
  楼主,我又来转你的东西鸟
  明熹宗皇后张氏    明熹宗懿安皇后张氏,祥符人。张皇后是河南生员张国纪之女,聪敏贞静、知书达礼,身先垂范。天启元年四月册为皇后。     明熹宗朱由检只是个爱好嬉戏玩乐的小子,对朝政毫无建树。结果引致大权旁落,让乳母客氏及太监魏忠贤有机可乘,四处结党营私,胡作非为。张皇后对客氏、魏忠贤的卑劣行径十分厌恶,多次向熹宗揭露他们,有一次,皇后把客氏叫去当面训斥一顿,劝她改过自新,否则要洽她的罪。客氏、魏忠贤原本就对皇后顾忌三分,现在更是恨之入骨,屡次找机会,进谗言想施以报复手段。     先是捏造谣言,说张皇后并非张国纪亲生,而是盗贼孙二之女,皇后出身不好,背景不可靠,有辱国家尊严,应当立即废黜。无奈熹宗对张皇后极为宠爱,根本不信谣言,坚决维护皇后。有一天,皇后在熹宗面前以赵高暗喻魏忠贤,魏忠贤得知后恼羞成怒,第二天就埋伏下武士想行刺皇后,幸被熹宗撞见,才未得逞。后来,张皇后有了身孕,这本是举国欢庆的大喜事,而客氏和魏忠贤却深感不安,暗使阴谋。客氏把皇后的侍女都换成自己的亲信,布好罗网,伺机下手。一天,皇后腰痛,宫女们替她一顿捶打,几天后,皇后便流产了(胎儿已成男形)。熹宗也因此绝了后。     另外一些得罪客、魏的妃嫔,连性命也难保。光宗选侍赵氏为二人所恶,被迫自经。熹宗裕妃张氏为客氏所妒,以有孕之身被禁闭,绝饮食而死。冯贵人劝熹宗罢内操,被责为诽谤,赐死。李成妃解救,被革封禁闭,要不是她接受张裕妃的教训,事先储备下食物,也将被饿死。 所谓内操,指挑选、装备宦官,在禁中操练。这出自魏忠贤的建议,当然不只因为他喜爱武功,更主要是为了炫耀权势,培植自己的私人武装。内操之日,锣鼓之声震动禁中。据说,皇子诞生,就被惊惧而亡。     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陷都城,张皇后自缢身亡。顺治元年,世祖章皇帝命合葬于熹宗陵。
  明宪宗妃万氏     史上得宠的妃子很多,但若论情况之离奇却谁也比不过明宪宗的爱妃万贞儿。一个大皇帝十九岁的女人却牢牢占领了丈夫的心,并且拥有他一生的宠幸,这真是让旁人百思不得其解,唯一的解释只能是万妃具有与众不同、风骚入骨的狐媚手段了,就此说来,万贵妃倒是当之无愧的最有魅力的女人!     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即帝位时十七岁,正是青春年少的时候。两宫太后为替新皇帝选择皇后人选颇费了一番心思。她们在英宗生前亲自替儿子选定的十二名淑女中,再行认真挑选,选了王、吴、柏三人留住宫中,慢慢考察。     宪宗的生母周太后命司礼监牛玉在三名淑媛中选定一人为皇后。牛玉对周太后说,先帝在时曾属意吴女和王女,我看二女姿貌相当,分不出谁更美丽端庄,比较起来,似是吴女更为贤淑。周太后便作主替宪宗择定吴氏为皇后,钱太后当然没有什么意见。     谁知大婚之后,皇帝新郎并不贪恋吴皇后的青春美色,而是常常宿在嫔妃万氏宫中,这使吴皇后又气又羞。她不明白,自己哪一点比不上徐娘半老的万妃,无论姿色才学还是门第修养?她更不明白的是,比皇帝年龄大十九岁的万妃用什么手段把皇帝的心死死拴住?     原来,大婚前的宪宗,早已同年过三十的宫女万贞儿有了私情。万贞儿原籍青州诸城(今山东益都县一带)人,父亲万贵为县衙掾吏,犯法流配边疆。万贞儿年仅四岁便充入掖庭为奴,十多年后出落得花容月貌。孙太后怜她聪明伶俐,命她在红寿宫管理服装衣饰等事。宪宗小时常去祖母处玩耍,贞儿带着宪宗游玩戏谑,也就日益亲近,久而便成莫逆之交。贞儿是个有心人,一心巴结这位皇太子,盼望有出头之日,对宪宗格外献媚。     天顺六年,孙太后病死,年已十五的皇太子乘机把万贞儿要进东宫做自己的贴身侍女。尽管贞儿已年过三十,但因仍是处女,且华色犹浓,看上去不过二十左右。为了勾引情窦初开的太子,她使出种种狐媚手段,终于把太子勾上手,两人便瞒着宫里人,干起了风流韵事。     宪宗即位后,唯恋着万贞儿一人。照他心思,真想册立万贞儿为皇后,但以一个年龄比他大十九岁,又是微贱的宫女之身,想坐上皇后宝座,几乎是做梦。迫于礼制,也迫于母命,宪宗只得与吴皇后成婚,而于万氏,只能给她个小小妃嫔的名号。     万贞儿可不甘心。她知道,此时的皇帝,已完全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她认为,只要皇帝下决心,她是完全可能坐上皇后宝座的。仗着皇帝的无比宠幸,她根本不把吴皇后放在眼里。大婚以后,皇帝经常临幸她的寝宫,与她朝夕相处,相亲相爱,这越发助长了她的骄气。因此,她每次谒见吴皇后时,总是板着脸不给面子,甚至故意拿架子,这使吴皇后非常生气。起先碍着宪宗的面子还隐忍着,到后来实在忍耐不住,免不了斥责她无理。可万妃非但不知收敛,却对皇后恶语相讥。一次惹得吴后性起,命宫人将她拖倒在地,亲自取过杖来打了她几下。     这下可不得了,万妃找到宪宗,哭闹不休。宪宗大怒,要去找皇后评理。万妃是个有心机之人,又故意拦住宪宗不让去闹,说道:     “妾已年长色衰,不及皇后玉女天成,还请陛下命妾出宫,以免皇后生气,妾也省得受那杖刑了!”     宪宗又恨皇后又怜万妃,慢慢替万妃解开衣服,见她雪也似白嫩的肌肤上面,一道道杖痕透着血色,不由怒从心头起,发誓道:“此等泼辣货,我若不把她废去,誓不为人!”     第二天一早,宪宗便去见两宫太后,说吴皇后举动轻佻,不守礼法,不堪居六宫之首,定要废去。钱太后不便说什么,周太后劝阻道:     “册后才一月便要废去,岂不惹人笑话?”     宪宗坚持要废,周太后溺爱儿子,只得由着宪宗。于是,一道废后诏书下达,命吴氏退居别宫,还把司礼监牛玉罚往孝陵种菜。     万妃觊觎后位,要宪宗替她去向太后说说,但周太后嫌她年长,且出身微贱,始终不肯应允。     过了两个月,周太后下旨,要宪宗册立已同柏氏一起被封为贤妃的王氏为皇后。王皇后生性软弱怕事,知道皇帝宠幸万妃,自己更不是万妃的对手,只得处处谦虚忍让,做个傀儡皇后也就罢了。     成化二年,万妃生下皇长子,宪宗大喜,立即进她为贵妃,又派出使者四出祷告山川诸神。谁知偏偏天不从人愿,未等满月这位龙子竟是短命夭折,万贵妃也从此不再有娠。但是夺取皇后之位的野心并未放弃,因此她就十分妒恨妃嫔们生子,如知道哪个妃嫔怀胎,她就千方百计逼令喝药打胎。迫于万贵妃在宫中的权势,妃嫔们只有含泪服从。     此时的万贵妃不但仍宠冠六宫,而且是威行朝野,连宪宗也制掣不了她了。她内连宦官,外结权臣,太监梁芳、钱能、郑忠、汪直等,俱诌事贵妃,以宫廷采办为名,大肆搜刮,动用内帑无数,宪宗也不敢多问。
  作者:品园百合 回复日期: 00:16:10 
    演马皇后这样的角色还是合适她这样的实力派演员的    只是不要去勉强自己演梅妃就好了      可我觉得她演马皇后不适合  总觉得可笑
  明光宗妃郑李氏     明光宗时,一个姓李的选侍得宠,想谋取皇后位。泰昌元年光宗死后,她住在乾清宫不想搬出,企图勾结结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朝臣杨涟、左光斗等多次上疏,力促移宫,李选侍不得不搬出乾清宫,移居仁寿殿。此即“移宫案”。
  明神宗妃郑氏     明神宗是个沉湎酒色、错愦糊涂的皇帝。其皇后无子,恭妃王氏原为慈圣皇太后的宫女,神宗偶尔临幸后,王氏于万历十年生皇长子朱常洛,四年后,皇帝宠爱的郑贵妃生下儿子(福王朱常洵),神宗视若掌上明珠,便有废长立幼的想法。他先是违反了古制册封郑氏为贵妃,而没有册封长子的母亲。不久又提出了三王并封的主意,将众皇子都封为王以降低长子的地位,为朝臣所阻没有成功。在朱常洛和朱常洵两人择一而立的问题上,因双方争夺激烈,拖延了10余年,直至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在朝臣的极力谏争和慈圣皇太后的支持下,朱常洛才被册立为皇太子。这一事件,史称为“国本之争”。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男子张差持梃闯入太子居住的慈庆宫,准备行刺,被宫门太监抓住后,他先是装疯,后又供认是郑贵妃手下的太监庞保、刘成所指使并引入太子寝宫。时人怀疑是郑贵妃为了要让其子登上太子位子而欲谋害朱常洛,朝议沸腾。神宗和太子都不愿追究,仅以疯癫奸徒的罪名杀了张差,杖死了庞保、刘成。将此案草草了结。不过究竟此案是否为郑贵妃指使,没有定论。这就是明宫三大案之一的“梃击案”。
  我觉得楼主可以不用贴清朝的了    因为清朝的都是恐龙
  明世宗妃王氏     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发生了十多名宫女参与谋害嘉靖皇帝的壬寅宫变。事后,这些宫女尽数被捕,在严刑拷问之下,很快查出弑逆主谋是宁嫔王氏。王宁嫔妒嫉端妃受皇帝宠幸,心想自己横竖是死,便把平日痛恨的人都扯了进去,硬说端妃是同谋。宫变事发后,由于嘉靖帝一直处于昏迷状态,不能言语,宫中之事全由方皇后处置,她便代出帝令,将素来与己不和的端妃及王宁嫔、杨金英等二十余人全部凌迟处死。临刑前,端妃大呼冤枉,骂王宁嫔血口喷人,王宁嫔冷然说道:“当初你在皇帝面前凌辱我,今天你也得到了报应,我总算出了这口气,让你也不得好死!”
  还是西施美啊
  明思宗皇后周氏       周皇后是嘉定娄塘周奎的女儿,被选为当时还是信王的王妃,崇祯即位后,立为皇后。皇帝最宠爱貌美无双,且琴棋书画,刺绣烹调,弓马骑射无一不能的田贵妃。周皇后当然对此深感不满,时时在田面前端出皇后的架子故意使其难堪。     一年除夕田贵妃按例赴周宫中朝贺,周有意拖延不及时召见,使田在寒冬腊月里于门外苦冻了许久。待其入内参拜毕,周又久久不发一言,态度冷淡,事后田向崇祯哭诉了此事。后来帝后在闲话中“偶然”谈及,言语间起了冲撞,皇帝将皇后一下子推倒在地,拂袖而去。几日后,崇祯忽然觉得自己当日对皇后的态度有些粗暴,叫人送一件貂皮褥子给皇后并代致问候起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歉意。不久,田终因恃宠失礼,一连几个月都没有见到皇帝。一日帝后观花时,周提出是否可以请田来共赏?崇祯听后只是笑笑没有回答,算是默许。于是周将田以宫车接到,帝后,后妃,帝妃间遂和好如初。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都城,崇祯命其自裁。
  我等等等等等等等
  我等等等等等等等  
  长平公主    
 在民间传说中,有一位武功超凡的独臂女尼,乃是明崇祯皇帝的嫡出长平公主,因为国破家亡,被父亲砍去手臂后流落民间。怀着深仇大恨的公主练就了一身武功,誓要为父母报仇雪恨。人称独臂神尼九难。    传说独臂神尼九难收了八个天下无敌的徒弟:了因、黄仁父、李源、周浔、白泰官、路民瞻、甘凤池、吕四娘。吕四娘是九难的关门弟子,后来潜入深宫,刺杀了雍正皇帝,辗转为师父报了家国之仇。这八个了不起的徒弟,被称为&清初八大侠&,真是威震天下呀!    其实......唉,哪有这么回事......长平公主哪有这么好命。    粤剧中有一部极为经典的《帝女花》,讲的也是长平公主的故事,说她在明亡后,出家为尼,后来又被清朝廷找到,要她与驸马完婚。为了让父母能够平安下葬,弟弟们能够被释出牢狱,她答应了这个要求。洞房花烛之夜,长平公主和驸马周世显服下了砒霜,以死报国。    那一折断肠花烛夜&香夭&,实在是经典中的经典:&落花滿天蔽月光 借一杯附薦鳳台上......&悠扬哀怨的唱腔一出,令人如醉如痴。    这个,虽然浪漫好听,一样差得太多。    大明崇祯元年的一天,紫禁城宫厥深处,一声清脆的婴啼,打破了禁宫的幽静。    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后宫妃嫔,又为他生下了一位公主。    这时的崇祯,还不到二十岁,满怀壮志豪情,认为自己能够挽回大明王朝颓废的形势,成为一代中兴之主。作为中兴新举措之一,他下旨裁减了许多不必要的冗员。    就在小公主降生的时候,陕西米脂县银川驿,有一位名叫李自成的驿卒,随着崇祯皇帝裁减令的下达,黯然离开了驿站,投向了茫茫天地间。    远在禁紫城里,正依偎在奶妈怀中熟睡的小公主不会知道,这个千里外的小卒,将会在某一天,彻底更改她的命运轨迹。    她是崇祯皇帝的第二个女儿,也是六位公主中唯一长大成人的一个。她的生身母亲究竟是谁,现在已经无法查考了。传说中,长平是周皇后的亲生女儿,而实际上周皇后只生过一个女儿,早夭,追谥坤仪公主。若从时间来看,长平出生的时候,周皇后正怀着身孕,并于崇祯二年初生下了太子,所以她不可能是长平的生母。    崇祯是一个苦命的人。他的生母姓刘,祖上是海州(今辽宁海城)人,被选入太子东宫,成为朱常洛(明光宗)的妾:淑女。不久生下了朱由检,即后来的崇祯皇帝。朱常洛性情怪异,脾气狂燥。    在朱由检五岁这年,朱常洛又一次歇斯底里的大发作。在这次大发作中,刘淑女被他不分青红皂白地处罚了一场。史书曰:&失光宗意,被谴,薨。&这话说得很堂皇,而实际上的情况,应该是朱常洛暴怒之下,将刘氏逼上了绝路自尽,甚至朱常洛亲自或让下人动手将刘氏活活打死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刘氏死后,光宗立即懊悔了。他倒不是有什么情义或心疼儿子,而是害怕父亲万历皇帝知道了,趁机废了他这个太子位。于是朱常洛向身边的太监宫女威逼利诱,告诫他们不能走漏风声,只说刘氏是病死的,将她以宫人的身份葬在西山。    没有了母亲的朱由检慢慢长大。做为光宗的儿子,他被封为信王,屈死的刘氏也因此被追封为贤妃。    虽然朱由检成了亲王,但是由于刘氏死得不明不白,他也不敢公开去祭祀自己的母亲,只是悄悄向太监打听母亲下葬的方位,偷着拿些钱让侍从去为母亲祭扫而已。    朱由检十七岁这一年,哥哥熹宗天启帝朱由校无子早逝,将皇位传给了他。直到这时,朱由检才真正能够光明正大地追悼自己的母亲。他封早死的母亲为孝纯太后,将她从简陋的坟墓中迁出,与父亲光宗合葬庆陵。(可怜的刘氏,又要去受那个无情郎的折磨了。)    也许是因为母亲不幸的经历,崇祯的嫔妃很少,而且很重视家庭,与子女妻妾的关系也很好。    然而正如史书上所说,他虽非亡国之君,却面临亡国之运,自己又缺乏力挽狂澜的能力和个性,更何况明朝廷已如将倾大厦,积习深重难返,已无法再扶立起来。他倾尽全部力量,也只能让大明朝多喘几口气罢了。    在内外交困、殚精竭虑中,时间很快就推进到了崇祯十六年。    这年,公主已经十六岁了,她被封为长平公主。    崇祯对女儿很疼爱,虽然国事繁重,日以继夜,还是在这一年为她挑选了驸马:周显。    然而,大明王朝已经走到了末路。在这一年,李自成和张献忠两路义军,分头进逼,一座座城池,一片片土地,都被起义军占领。    整个紫禁城连同它里面的人,都在风雨飘摇中颤抖。    长平公主与周显的婚期一拖再拖,始终没能举行婚礼。和长平一样,因国家动荡而延误婚期的,还有她的弟弟太子朱慈烺。    朱慈烺比长平小一岁,是周皇后嫡出的长子,生于崇祯二年二月。他十四岁这年,崇祯就已经想要为他册定太子妃,然而面对内外交困的国家,直到国破家亡的那一天,崇祯都始终没能为他的嫡出长子选定妻子。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四,已是心力交瘁的崇祯帝朱由检向天问卜,却得到了这样一句卦辞:&星走月中,国破君亡。&    果然,他很快就得到李自成自称大顺皇帝的消息,同时,也听说远在南京的
朱元璋孝陵发生的不祥之兆:深夜时分,总有凄厉的哭声从孝陵深处传出,守陵军士吓得逃之夭夭。    正月,凤阳地震;同月,南京地震;北京则出现了&星入月&的天象。    朱氏的祖籍和大明王朝的起源地、京城接连出现的异常天象,令崇祯心力交瘁。这时的国库已经见底,为了抵抗势如破竹的大顺军团,崇祯向大臣化缘,请求他们捐出家财银两作军费开支。    结果,那些凭着大明朝才富得流油的官员们,个个喊穷叫苦,即使亲如田弘遇这样的外戚,都只不过在皇帝的再三请求下,勉强拿出了一万两银子。    这样的人心涣散,结果显而易见。    三月甲辰(十六)日,李自成的军队攻陷北京城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昌平。    仅仅过了两天,丙午(三月十八)日,北京城破。    崇祯和周皇后勉强支撑着,将三个儿子叫到面前,为他们换上粗布旧衣,让太监将他们送出皇宫逃生。    ——哭成一团的父母不会知道,等待十五岁太子、十二岁永王、十一岁定王的是怎样的将来。    三兄弟逃出皇宫,首先想到的就是投奔自己的外祖父:太子和定王的外祖父周奎家、永王的外祖父田弘遇家。    然而,周家和田家都紧闭大门,拒绝让自己的外孙避难。从来没有体味过人世滋味的三兄弟不知还能相信谁,无处逃奔。几天后(三月二十日)被大顺军擒获。太子被李自成封为宋王。仅仅过了两个月,清军引兵入关,李自成率部西逃,一片混乱仓惶中,三兄弟从此不知所终。    一年后,福王之子朱由崧在南京即皇帝位,是为弘光帝。不久有一个自称崇祯太子的少年由北方前来投奔。弘光帝宣布他是假冒的太子,关进了牢狱。南京军民对此十分不满,一片哗然。争执尚未结束,清军已临南京城下。弘光帝南逃,将狱中的&太子&丢了下来。清军经过再三验证,确认少年不过是驸马都尉王昺的孙子王之明而已。真正的崇祯太子、永王、定王,早已在乱军中失去了踪影。    这不知下落的三兄弟,成了清王朝的一个噩梦,此后的若干年里,数不清的人打着&大明太子&的名义起兵。    然而,真正的太子慈烺、定王慈炯、永王慈炤,他们的下落,却从此成了一个谜。这可怜的三兄弟经受了怎样的折磨,又究竟埋骨何方,谁也不知道。    弟弟们能够逃出皇宫,长平公主弱质小足的女子,却无法逃出。送走了三个弟弟,她知道自己的结局将会是什么。    崇祯向后妃传下了他最后一道旨意,让她们全数自裁。    当天夜里,天启帝张皇后自缢;崇祯周皇后自缢。其余妃嫔也多数自尽,有几个不肯自尽的也被近侍杀死。    得到家人自尽消息的崇祯皇帝,茫茫然地在乱成一团的紫禁城里游走,来到了女儿长平公主居住的寿宁宫。    长平公主只有十六岁,还在期待能与未婚夫周显相会,象弟弟们那样逃出皇宫的可能,她不愿就这样死去,拉着父亲的衣服,涕泪交流的哀求他放自己一条生路。    崇祯摇摇头,哭道:&孩子,你为什么要生在我家?&话音刚落,他的剑就向毫无准备的长平公主劈面挥去。    长平公主下意识地一避,利剑落下,切断了她的左臂。一声惨叫之后,她倒在血泊中,没有了知觉。    失魂落魄的崇祯认为女儿已经死了,没有再劈第二剑。    他转身又来到了三女儿居住的昭仁殿,一剑结束了女儿十岁的生命。三公主死后,清廷以其居所为名,追谥她为昭仁公主。    第二天,崇祯皇帝朱由检蓬头赤足,自尽于寿皇宫外煤山的一棵树上。太监王承恩从死殉主。    紫禁城里乱成一团,谁也没有顾得上去看看长平公主的&尸体&。所有的人来了又去了,她就那么一直躺在冰冷的青砖地上。    五天后,奇迹出现了,长平公主居然苏醒了过来。    当她醒来的时候,北京城已经成了大顺国的天下。李自成见长公主居然死而复苏,感到很意外,于是将她交给刘宗敏救治。    刘宗敏是什么人?他以为人酷毒闻名,残忍好杀。明灭后,他将明朝的勋戚大臣、文官武将八百余人(也包括将外孙关在门外的周奎田弘遇)抓起来,当年锦衣卫东厂的酷刑他无所不用,烙肤断腿,逼着他们把收藏起来的金银财宝交出来。几个月前崇祯皇帝好言相求,得不到这些臣子们的助军粮饷,如今却全部都落入了刘宗敏的手里。当初大学士魏藻德就曾经拒绝皇帝征饷,以为只要投靠新主,财宝依旧可以传家傍身,没料到会是这个下场,酷刑之下痛哭失声,叹道:&我当初不能尽忠报国为主,如今悔也迟了。&五日五夜的酷刑之后,魏藻忠脑裂而死,其子也被砍杀。    而其它那些在紧要关头,敛金弃主的明朝旧臣,下场也与魏氏相仿,刘宗敏把他们的家底金银全部敲出来之后,便把他们一杀了之。    这么一个家伙,长平公主却落在了他的手里,真是令人掩卷长叹。    幸好,&大顺&只在北京城里呆了两个月,就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李自成没有来得及带上长平公主和她的弟弟们,就在清军的追击下败逃远去。    长平公主身体尚未恢复,仍然挣扎在生死边缘,一片混乱中,她没有办法逃脱,只能躺在病榻上,目送弟弟们含泪远去,从此生死两茫茫。    清军引兵入关,长平公主成了清朝廷的特殊&客人&。    为了笼络人心,多尔衮下令,五月初六至初八,为崇祯帝哭灵三日,上谥号怀宗端皇帝,后来又改称庄烈愍皇帝。与此同时,将他和周皇后的棺木起出,重新以皇帝之礼下葬,葬在昌平明皇陵区银泉山田贵妃陵寝内,妃陵改称思陵,一后一妃陪着崇祯去往另一个世界。     后来张廷玉修撰《明史》,有这样的感叹:&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这算是对崇祯三十四年的人生,做了一个高度的概括。他是历朝亡国之君中,最令人同情惋惜的悲剧人物,与宋钦宗遥遥一对。    看着父母终于入土为安,长平公主虽然国破家亡,也终于得到了一丝安慰。但是其后她再也没有得到三个弟弟的丝毫消息。    与她相依为命的,这时只有崇祯的袁贵妃。袁妃在李自成破京的那一天,曾经上吊自杀,结果丝带断裂,自尽未成。刚刚砍杀了两个女儿的崇祯在这个时候来到了她的寝宫,一连向她砍了好几剑。但是袁贵妃虽然重伤,最后也象长平那样死而复苏。顺治入关后,将她找到并赡养终身。    清顺治二年,长平公主得知自己的弟弟、&太子慈烺&在南京被堂兄朱由崧监禁的消息,伤心绝望中,向顺治帝及摄政王多尔衮上书,说&九死臣妾,跼蹐高天,愿髡缁空王,稍申罔极。&她希望自己能够出家为尼,断绝这尘世间的哀伤悲痛。    然而,她是先朝长公主,为了让汉人归心,这个愿望,清朝廷是不会答应她的。    不但不答应,为了反衬弘光帝虐待崇祯子嗣的恶行,在长平公主上书不久,顺治帝的诏命就跟着下达了——不许公主出家,而是让她与崇祯为她选定的驸马周显完婚,并且同时赐予府邸、金银、车马、田地。    长平公主接到这道诏命,自觉身不由己,痛哭流涕。    赐婚如期举行,婚礼隆重浩大。    婚礼之后,仅仅过了几个月,长平公主就得到了南京城破,狱中的&朱慈烺&乃是假冒的消息。一直以来苦苦支持她的精神支柱垮了。    仅仅过了几个月,长平公主便在万念俱灰的哀怨中病逝,时为顺治三年,长平公主十八岁。    长平公主短暂的人生就到此为止,她一生没有踏出过北京城一步,而且缠了一双小脚,也就不可能修习高超武功。她的生命起伏太大,超出她能够承受的范围也太大。    世间既然没有过独臂神尼,韦小宝的武功就应该是自学得来的了。         
  长平公主在《碧血剑)出现过,后来又在《鹿鼎记》再出现。在《碧血剑》星  的长平给人最强烈的印象是长得相貌极美及气质高贵。照说,故事的女主角必然是  全书最美的女子,但《碧血剑》中最美的却不是温青青,而是化名阿九随师父青竹  帮头子程青竹劫镖的长平,连男主角袁承志都是这样想,虽然他不敢说出来。劫镖  那次,长平作乡下姑娘打扮,已掩不住高华气度,第二次碰到袁承志时却是在京城  外打猎途中,那时耳垂明珠,襟镶宝石,又带着一干随从,颐指气使,更是气派非  凡。      只道袁承志会迷恋上公主,谁料公主迷上袁承志,三更半夜在寝殿里画他的肖  像放在床前,袁承志夜探宫禁被发现行踪,错有错着闯入公主寝殿,于是既识破“  阿九”身分,又洞悉她的少女情怀。后来城破之日,崇帧欲剑杀长平,砍断她一臂  之后,便为袁承志所救去。最后,她削发为尼,由何铁手护送至华山,金庸写她“  眉目如画、容色憔悴”,全身裹在一袭白狐裘之中,头上也戴着白狐皮帽子,虽然  未免与出家人身分不符,但有力地保持了她的华贵形象,虽然表面浮浅,但十分有  效。      长平在《碧血剑》是十三四岁(不止吧?--东方剑),在《鹿鼎记》以白衣尼九  难角色再现时己是三十多岁,侬然清丽高贵,但这次的高贵比较含蓄,一身白衣纤  尘不染,落寞不群,说话不多,但自有威严,连韦小宝也不敢在她跟前造次。      金庸用间接手法写多于直接写,透过别人对她的反应显出她的气派,例如韦小  宝伴着她夜访宫禁,重逢旧时宫女陶红英便是。陶姑姑的激动、尊敬与忠心,充分  衬托出九难的身分。      她愈说“我早不是公主了”,就愈使人感到她一直都是公主。      最传神是韦小宝一路上用尽小太监本领服侍她吃饭,她虽从不说饭菜好坏,但  菜好她便多吃几箸,不好少吃几箸。      长平初现是以“美”托出高贵,重现时既已亡国,托出高贵便用“愁”了。金  庸善于利用历史写人物,《碧血剑》初版还未见功力,到了再版,历史味道就几乎  太浓了。  
  长平公主,令人哀怜;身世悲凉,幻影人间。或许史书记载常有难言之隐;或许民间传闻多寓美好希冀;或许文学作品关注乱世情缘;或许国破家亡之美丽公主,英年早逝灵魂不散。      史书记载,故事简练。《明史》列传第九曰:“长平公主,年十六,帝选周显尚主。将婚,以寇警暂停。城陷,帝入寿宁宫,主牵帝衣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以剑挥斫之,断左臂;又斫昭仁公主于昭仁殿。越五日,长平主复苏。大清顺治二年上书言:‘九死臣妾,跼蹐高天,愿髡缁空王,稍申罔极。’诏不许,命显复尚故主,土田邸第金钱车马锡予有加。主涕泣。逾年病卒。赐葬广宁门外。”      民间传闻,轶事缠绵。传说李自成义军打开彰义门,崇祯皇帝朱由检登煤山,望京城烽火彻天,徘徊良久乃归乾清宫。凌晨五鼓,催皇后、贵妃自尽,于寿宁宫斩杀爱女长平公主,因不忍力微,断其左臂,公主未殊死而闷绝于地。后为尚衣监何新入宫所见,负之而出,自此神秘失踪。再后,或说与状元郎周世显谛结美好姻缘;或说皈依佛门永伴青灯尼姑庵。      戏曲小说,演绎纷繁。《倚睛楼七种曲》之《帝女花》,一对金童玉女欲结连理,下凡人间。于乱世惊涛之中,寻寻觅觅,至死不渝。玉女幻影为长平公主,金童投生为状元郎周世显。明朝亡国,崇祯剑刃帝女。公主未死,辗转至庵堂避难,巧遇郎君世显,二人重续前缘,然后双双殉爱而去,飞往天界之飘渺云烟。金庸小说之《碧血剑》,演绎长平公主村姑装扮,行走江湖,相貌极美,气质高贵,描写公主国恨爱情错综复杂之少女情怀;《鹿鼎记》再度描绘长平公主为独臂神尼,白衣侠女纤尘不染,神功盖世浪迹江湖。      可怜如花似玉女,生于末世帝王家。      国破家亡烽烟起,飘零沦落梦天涯。  
  我等啊等
  至于这一版的&帝女花&  故事已经改的失去这个传说的精神了  
  太晚了,明天再说吧  谢谢
  楼主    我要看金瓶梅这三个女人的故事
  另:  飞天  清朝的奇女子也不少的  值得说说  
  作者:品园百合 回复日期: 00:36:22 
    太晚了,明天再说吧    谢谢  我等着呵呵
  作者:品园百合 回复日期: 00:40:50 
    另:    飞天    清朝的奇女子也不少的    值得说说  我说的是不要贴那些所谓的美女,怕怕
  补两张  一 貂禅  
  二  西施
  三  杨玉环
  漂亮!!!
  最新的《狸猫换太子传奇》中的刘妃(刘蕾饰)(穿蓝衣的)、李妃(董璇饰)(穿白衣的)
  从不觉得佘诗曼是美人,演长平公主太勉强。
  没贴上?
  怎么没有王昭君呀?
  吼吼~这些好像不如前半部分可读性强
长平是例外  
  说说秦淮八艳吧        董小宛(明)    董小宛出身于秦淮南曲歌妓之家,自小精习妓家百艺,又与文人诗客习得诗画琴戏,是金陵妓中奇才。生得花颜玉貌,乖巧娇娆,自15岁接客,车马盈巷,为明末“秦淮八艳”之一。    小宛心高性刚,蔑视权贵,而与正直的复社党人甚密,引以为乱世知己。一日媚香楼主李大娘聚得社会领袖张天如、陈定生、方密之、侯方域诸人雅会,名妓李香、卞玉京、寇白门等作陪,小宛也在会中。张天如久闻小宛芳名,一见而叹曰:“果然名不虚传。”酒酣之时,复社党人叹内忧外患,慷慨激昂,小宛同衷钦敬。众名妓琴曲以解壮士之忧,轮到小宛,她半抱琵琶,弹一曲《春江花月夜》,众人拍案称好。张天如见她艺才品俱高雅,就趁兴作伐,要把她与复社后起之秀的风流才子冒辟疆结成至好,众名士拍手称佳。    小宛向慕冒公子才品,只无缘相识,见张先生等作媒,心中暗喜。冒辟疆自崇祯十一年天夫子庙联名愤书《留都防乱公揭》,痛打阉党余孽阮大铖之后,名扬海内。此时正在南京应试。试罢他与陈定生、方密之等到李香处小酌,大家提起张天如之言,把小宛夸了一顿。冒公子最闻小宛邪洁,有采芳之心,立刻与众友到钓鱼巷去访她。不想守门妇羞辱他一顿,不让进见。回到媚香楼,李香问他为何不快,方密之言及详情。刚从杨龙友处回来的侯方域忙解释道:“小宛一直等冒公子来会,不料乌衣巷爵爷朱统锐附庸风雅,前日在卞玉京处与杨龙友等酒会,派人传董小宛陪客,小宛不在家,回去又不肯去,鸨母苦劝方迟迟到宴,朱爵爷有意难为她。小宛刚直,顶撞起来,掀了酒席。朱统锐深恨她,要害她至死。杨龙友通了消息,小宛已到吴江避祸去了。走前已留信一封,请李香向冒公子致意,约到苏州一会。”    冒辟疆听言读信,极敬小宛刚正雅洁,立刻往苏州赴会,到苏州真见到小宛,两情欢爱,立盟定誓,要做偕老知音。只是冒公子要为复社办急事,离苏州北去,约明春定来接小宛。    公子去后,小宛闭门数日,以待来年。不想冒公子扬州路上得衡阳来书,父亲蒙冤下狱,性命不保。他是个孝子,当即进京,多方活动,得见皇上,一篇奏章震动朝廷,父亲冤伸出狱。待他辗转回南京,已过三年了。    这三年苦死小宛了,她在苏州送公子北行时,被恶少窦赫窥见,软硬相逼,要与小宛淫乐。小宛拒不接纳。窦赫纠集流氓天天来闹,使小宛不得安宁。年复一年,公子杳无音讯,小宛又守志不接客,家资殆尽,债务日多,加上窦赫等纠缠,无法在苏州生存。小宛只得借出游为名四处奔走,躲债避祸,苦不堪言,又极思冒郎,得了重病。等到冒公子好不容易找到她时,人已奄奄一息了。    久难而得相见,两人抱头痛哭。诉过苦,叙过情之后,冒公子又得往南京应秋试。才得相见又离别,小宛心如刀割,但为公子前程,只好一路送他到镇江,自己返回苏州暂住。众地痞和债主见她归来,蜂拥而至,小宛受辱不住,几次寻死而被救过来。又听窦赫要来抢人,她只好星夜买船往南京寻冒公子。几经周折,才在东林党魁钱谦处得见冒公子。刚好苏州来信,说债主天天逼债,如小宛不回苏州还钱,要火烧董家。两人无奈,四处求告。冒公子的把兄弟刘太守仗义,先带小宛回苏州,待冒公子接到父亲后,筹款到苏州还债并赎小宛。    小宛回到苏州,不久便被窦赫抢去。秦淮姐妹及复社才子十分愤怒,请当时的南明朝廷尚书钱谦益到苏州见知府,才救出小宛并还清债务。这时冒公子回到南京,筹金往苏州为小宛脱了妓籍,接到如皋家中成婚。    从此两人畅爱,快活了一阵。李自成进京,后清兵又攻入中原,又挥师南下。冒、董二人逃到盐城,冒公子得恶病,小宛精心服侍,待病好转,天下已变清朝。他俩返回如皋,已心灰意冷,不为官而隐居。小宛久劳成疾,重病而死,时年27岁。绝代名妓,就如此断送于乱世之中了。      
  董小宛应该是个仙女。可恨造化弄人,偏偏让她做了艺妓。余淡心对她的冰雪天姿和幽清气韵,有过这样的记叙:“天姿巧慧,容貌娟妍。七八岁时,阿母教以书翰,辄了了;少长顾影自怜,针神曲圣,食谱茶经,莫不精晓。性爱闲静,遇幽林远涧,片石孤云,则
  恋恋不忍舍去。至男女杂坐,歌吹喧阗,心厌色沮,意弗屑也……”据此,董小宛应该是凌波仙子而不是风尘女子,她应该是居住在藐姑射之山而不是委屈于青楼之中———唉,天地不仁,没有道理可讲。  董小宛十九岁时嫁给冒襄,不是想冒襄替她赎身,而是真心爱着冒襄。董小宛嫁到冒家之后,可谓倾尽心力任劳任怨,事无巨细皆自承担,除了做妾之外,还要身兼秘书、保姆、护士、家庭教师等数职,且都做得极其出色。      董小宛的书法曾遍临钟繇诸帖,后又习《曹娥碑》,日写数千字,不讹不落;董小宛“阅书无所不解,而又以慧解以解之”,不仅对王建、花蕊夫人、王圭三家宫词深有心得,乃至对《楚辞》、杜甫、李商隐等著作均能熟读成诵,甚至痴迷到怀抱数十家唐诗而眠;小宛还能帮助冒襄汇编四唐诗,稽查抄写校阅商订一概是她;至于董小宛的曲艺歌舞,那曾是她的专业,还用说吗?      随后,因为发生战乱,冒襄一家人逃亡在外,不料破船又遇顶头风,冒襄忽然病倒,一病就是半年。在此期间,董小宛仅卷一破席,守护在冒襄床边,悉心照料,无微不至。小宛竭力照顾冒襄,自己则每天只吃一餐粗粮,乃至星靥如蜡,弱骨如柴,最后家人也不忍心了,要求暂代小宛护理一段时间,以便让她休息一下。小宛却怎么也不肯,她说:我愿意竭尽心力,以殉夫子。只要夫子活着,我即便是死了,也像活着一样。万一夫子有何不测,我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      然而……然而当初冒襄带一家八口准备逃难之际,害怕人多拖累,竟然打算把小宛丢下不管。小宛却说:你只管去吧,莫挂念我,我若能苟全性命,誓将滚爬着等你回来,万一遭遇不测……前些天我们不是一起观看过那片大海吗?狂澜万顷就是我的葬身之地!      董小宛陪伴了冒襄九年,死了,死时二十九岁。冒襄倒是长寿,活了八十多年,真不知道他怎么还有心情活那么久……    
  很多人以为董小宛和顺治帝的董鄂妃是同一人,而且野史更言之凿凿地这样描绘道:董小宛是秦淮名妓,她的色艺双绝,最后连顺治皇帝都听说了,于是把她抢入皇宫,称为董鄂妃。但这时的董小宛已是才子冒辟疆的夫人了,于是宁死不从,并且以死抗争。孝庄皇太后怕伤及皇帝儿子,而且由于祖训“汉女不得入宫”,便将董小宛缢死,顺治心灰意冷之下,便出家为僧。因此,顺治的孝陵里是没有棺椁的。      这种传说广泛流传,许多小说、影视作品中都可见它的痕迹。看得多了,许多人也就认为董小宛就是董鄂妃,而顺治皇帝正是为了她才不做皇帝的。      其实董小宛与董鄂妃,是不同的女子。      董小宛名董白,除了“小宛”,她还有一个号“青莲”。她和陈圆圆、柳如是、李香君、顾眉、朱无瑕、赵令燕、马湘兰等等,都是明末举世艳称的名妓。她出生在明天启四年(1624年),到崇桢十七年(1644年)明思宗朱由检自尽时,作为早已艳名远播的美女,她已经二十岁了;而此时的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也就是顺治皇帝,他的年纪最多也超不过七岁(因为直到七、八年之后,十四岁的小皇帝才够年龄册立他的第一位皇后)。在那个早婚的年代,十六年即为一代人,尚不谙世事的七岁小皇帝怎么可能爱上一个“阿姨辈”的女人呢?      真正的董小宛在崇祯末年便从良了,当时她十九岁。她的丈夫冒辟疆,与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一起,被共称为明末的“江南四公子”。是江苏如皋人氏,名襄,号巢民。明朝灭亡之后,他便隐居乡里,终生不仕。才色双绝的名妓,嫁给颇具民族气节的名流公子,这段姻缘还是十分般配的。      但是董小宛一生也没有成为“冒夫人”。这不仅仅是因为她的丈夫冒辟疆没有足够大的官爵(明清制度,只有朝廷一二品大员的正式妻子才能称为“夫人”,享受诰命),更主要的原因是:她只是冒辟疆的妾室。      然而她对冒辟疆的感情非常深厚,对正妻冒太太也充满感激之情。因为她出身娼家,身份低下;在当时的法规中,即使是做妾,也要是“平民良家”的女子才有资格。所以跟随冒辟疆的初期她是没有名份的,只能住在另外的房子里,四个月后才由冒的正妻出面将她领回了家,正式成为冒家的成员。      来到冒家后,董小宛恪守自己的小妾身份服侍丈夫、家姑和嫡妻,劳役过于婢仆,只要他们在场,董小宛不但站着不肯坐下,而且还端汤送茶、捶背打扇、说笑解闷,数年如一日。因为她文才出众,冒辟疆对两个儿子的教育也常常由董小宛分担,批改文章、誉抄成书,往往通宵达旦。管理家中的奴仆也是谨慎谦和,赢得了亲友间众口一词的好评。在冒辟疆身上,董小宛更是倾注了所有的关爱。冒辟疆曾大病五个多月,董小宛就睡在他床边的地铺上,白天黑夜地照料吃喝拉撒。冒辟疆病中狂燥,对人百般辱骂,董小宛也逆来顺受、跪着解劝。在这五个月里,她每天只吃一餐粗食,为冒辟疆祈福。冒辟疆的母亲和妻子都劝她不必如此,她仍旧不改初衷。五个月后,冒辟疆痊愈,纤纤弱弱质的董小宛却病倒了。      嫁入冒家的第九年,即顺治八年(1652年),二十七岁的董小宛遂“以劳瘁死”。冒辟疆伤心欲绝,作《影梅庵忆语》哭悼,亲友婢仆都为之伤心不已。      士林传闻,当初冒董二人一见钟情,但因身份差距而不知能否终成眷属,便去烧香求签。董小宛先去,却求来了一支大概意思是别后相思、无力回天的下下签。于是冒辟疆再次去求签,却得了和董小宛一模一样的一支签。朋友为安慰两人,便去帮他们再求一次:谁知那支不利姻缘的签又跳了出来。于是众人都以为鸳梦难谐。谁知后来竟能共谐连理,都是喜出望外,认为那座一向以灵验著称的庙宇也不过如此。谁知董小宛红颜薄命,虽然是嫁给了冒辟疆,共同生活的时间却非常短暂,姻缘中途阻绝,阴阳两隔。——果然是只能终生相思、无力回天。      而要到董小宛去世后,董鄂妃才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事实上,可以称之为“董鄂妃”的女子共有三位,年长的一位是皇子福全的生母宁悫妃、还有一位是本文主人公的堂妹,她被称为“小董鄂”,封号是贞妃。从后来的事情发展来看,贞妃与端敬董鄂氏的关系要更为亲密。      广为人知的那位董鄂妃是清廷内阁大臣鄂硕的女儿,闺名暂不确定。她本来是顺治异母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嫡福晋(正式妻子),本来是可以以此贵妇人的身份,平平安安、养尊处优地渡过一生的。但是上天另有安排:皇帝大伯爱上了她。襄亲王为此羞愤而死。董鄂氏服丧刚二十七天,顺治帝便召她入宫,立为贤妃。这时顺治十九岁,董鄂氏十八岁,时间是顺治13年(1656年)。立为贤妃后仅仅一个月零三天,她又被破格晋封为皇贵妃。而且这一次的破格在整个清王朝的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少年皇帝为册立皇贵妃居然下令大赦天下。可见按照皇帝的本意,光让董鄂氏做皇贵妃都还太不够了,很应该把皇后的位子也让她来坐才是。—— 郎才女貌,本来倒也是一对佳偶,然而少年亲王之死,却已经注定了这场拥挤的爱情故事将以悲剧结局。      顺治帝一生有十九位后妃。活着成为皇后的两位都姓博尔济吉特氏。第一位是顺治生母皇太后孝庄的娘家侄女,但是小皇帝认为她“妒嫉”、“奢侈”,加上她是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挑选的,所以才两年时间皇帝和她的缘份就到了头,她被废为静妃。第二年,孝庄皇太后又从娘家接来了三位侄孙女,并将其中一位立为新皇后。但是这位皇后虽然品貌双全,皇帝仍然不喜欢她。过了两年董鄂氏入宫,皇后的宝座就更是摇摇欲坠了。      然而董鄂氏是一个冰雪聪明的女子。和董小宛一样,她深切明白自己的身份并非“正嫡”,人生经历又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从现代人的角度看,此时的董鄂氏只是一个少女,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无法决定婚姻;又在两个强势的男性间无力抉择爱情。然而三百五十年前,十八岁的董鄂氏不但得不到任何谅解,还要独自承担着“红颜祸水”的罪名:活着的皇帝没人敢说他错,死去的襄亲王更没有错,有错的就只能是她了。)      从前的襄亲王福晋董鄂氏,现在以皇妃的身份重新走进了皇城。然而,在偌大的紫禁城里生活着的,并不仅仅是爱她的顺治帝,还有一群因为她而失去帝宠的女人(在她们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外戚家族);还有因为这起爱情事件而失去儿子的襄亲王生母靖懿太贵妃;以及同样因为这个原因而与皇帝母子失和的皇太后孝庄。      因此,董鄂妃在后宫里从来没有恃宠而娇,相反,她生活得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当她得知顺治帝要找岔二次废后,是要立自己为后时,反而苦苦为皇后求情,甚至以死相谏。为了表示谦让,她甚至称皇后为“母”;皇后生病,她“五昼夜目不交睫”。皇后的族妹悼妃去世,她悲哀得就象是她的亲妹妹死去了一样。对于其它的妃嫔也是如此:恪妃石氏患病,她亲自照料三天三夜,端汤喂药。她还抚养了承泽郡王的两个女儿和安王的一个女儿,照料这三个小姑娘无微不至,如同亲生的一样。至于服侍太后,她更是察颜观色,小心翼翼,左右奔走,“无异女侍”,太后偶染微恙,董鄂妃更是“朝夕奉侍,废寝食”;她不干预政治,甚至不肯超越礼制和顺治同桌吃饭;但是同时她反复规劝顺治理政要谨慎小心,不可以发布错误的政令累及百姓;秋决犯人时,她流着眼泪请求顺治要再三细查案情,不能枉杀无辜;在个人素养方面,董鄂氏的书、画、经、史、佛学等均有相当的造诣。      结果,她的努力终于化解了皇太后的敌意,得到了皇太后的认可,到后来,太后的身边简直就少不了董鄂氏了,把她当成女儿一样地看待。      然而董鄂氏毕竟只有十八岁。长年过度的劳累、自责和惶恐,慢慢蚕食她的生命。      不久,董鄂氏生下了皇四子。这个可爱的小生命带给她无尽的欢乐和寄托,更让顺治帝心花怒放。所有的人都不怀疑,大清帝国的龙椅,总有一天是要让这个襁褓中的小小人儿坐上去的,      但是这个小人儿只给了他的父母一百零八天的快乐,就将他们带进了痛苦的深渊。出世一百零八天后,还没来得及取名的皇四子就在深邃隐秘的紫禁城里原因不明地死去了。顺治追封他早夭的皇位继承人为荣亲王,并专修陵寝。      然而死去的孩子即使被封为亲王,也安慰不了活着的母亲。董鄂妃产后哀痛,失于调养,丧失了生育能力。病体支离的她勉强支撑了两年,也离开了人世。她死的时候不足二十二岁,和顺治只有四年姻缘。悲痛的顺治追封她为“端敬皇后”。      和冒辟疆悼念董小宛一样,顺治也为董鄂氏亲笔写下了数千字的《端敬皇后行状》,深切哀悼。身体虚弱的顺治不久染上了天花。面对病魔,迭遭打击的皇帝早已意志消沉,无力与之对抗,奇迹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在他身上。      第二年(1661)正月初七凌晨,沉沉夜色中,二十三岁的福临驾崩于养心殿,离董鄂妃去世的时间,才不过四个多月。(他和董鄂妃死后都是火化的。因此,空荡荡的孝陵里的确没有他和董鄂妃的棺椁,只有他们的骨灰坛。)      现在轮到“小董鄂”贞妃了。不到半年的时间,这个只相当于现在大学二年级学生年龄的女孩失去了她所有的依靠和感情的寄托——先是姐姐,然后是丈夫。小董鄂从来没有过堂姐所拥有过的地位和爱情,却代替她承担了整个皇族的怒火与后宫的嫉火。命运逼迫她选择了死亡,追随他们而去。史书上称之为“从殉”。      董小宛与董鄂妃姐妹,三个同样身不由己的薄命女子,多少年过去了,我们仍不禁要为她们昙花般的人生唏嘘。      本文的主人公都逝去了,与他们相关的历史还在延续。      因为顺治死于天花,所以已经生过天花并且死里逃生的皇三子玄烨得以继位为帝,史称清圣祖,年号康熙。因为生过天花,真正的康熙大帝绝对没有后世艺术家所演绎的那么白净斯文,他是个麻子。康熙十二年(1673),康熙皇帝下诏严禁殉死的行为。从此后,清代皇室再也没有了“从殉”的事情。      在此还要再加一点,满人入关之后,并没有什么汉女一定不得入宫的苛令。反而是满清皇族为了消除满汉隔阂、巩固统治,率先采取了满汉通婚的怀柔政策(不过为了子嗣强健考虑,裹小脚的汉女是不在这个范围内的)。满洲八旗中便有“汉军旗”,康熙的生母佟佳氏,其父佟图赖,就是其中如假包换的汉人。而董鄂妃的血统,恐怕也要上溯到北宋覆灭时期,那时被金人掳往北国的宋朝宗室,极有可能就是她们的先祖。  
  上面那张图是夏梦,她主演了电影&董小宛&  那是我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董小宛的形象  是我儿时最喜欢的电影之一,每次播,必看    她可是金庸先生的梦中情人呢  金庸的小说里许多女子的人物原型就是这位夏梦女士
  秦淮八艳    不过,并不很认可这个版本  现在的女孩子,很少能演出那份才女的气质
    柳如是(明)    明天启五年,吴江盛泽镇鸨母徐佛买个8岁女子云绢,天生丽质且极乖巧,料必成名妓,便精心教她读诗填词,习琴棋书画,改名朝云。    朝云13岁已不同凡响。当朝宰相周道登的老夫人一眼看中,重金买做侍婢。周道登一见而怜爱,依李义山“对影闻声已可怜”诗句改名影怜,亲自教她作诗习书法,使她大有长进。后收为侍妾,宠爱难言,因遭众妾之。崇祯五年,周道登去世,影怜15岁,被赶出周家大门。    孤身一女,飘流四方。影怜久经世故,极有主见,因慕复社领袖之一的陈子龙大名,便千辛万苦找到松江陈子龙家。陈子龙号卧子,忧愤国事,指斥时政,风流放达,才情操守为士林所重,曾在宰相家中偶识影怜,今得她来投,十分高兴。才子佳人,情才投机,因而对酒共枕,联诗咏志,一时美不可言。影怜依唐人许尧佐《柳氏传》中章台柳的故事,改名柳是,字如是。高才名妓结伉俪,心通情雅,令士林妓家叹慕不已。陈妻张氏精明过人,见卧子一心在柳如是身上,妒火中烧,时刻为难如是,家中因此不和。    崇祯六年,如是劝卧子进京会考,两人诗酒作别,卧子挥泪北去,张氏放肆整治柳如是。如是大度宽容,苦苦忍耐而待卧子归来。不想因是复社巨子,虽文章盖世,朝中并不肯容陈子龙,故名落孙山。卧子无颜南归,决心在京苦读三年,得中方归。如是得信,心凉如冰,张氏日日进逼,不久就借故把她赶出陈家。她无路可走,只好返回盛泽镇徐佛妈妈的妓院。    盛泽镇为江浙交接处,是明末党社文人会聚之所,青楼如云,名妓无数。柳如是此是正是二十年华,诸事俱晓,一回妓院,便轰动一方,多少才子高士都拜在她石榴裙之下。三年后,徐佛妈妈嫁人去了,柳如是独立门户,富贵甲一方。她名高节亮,只挑忠耿之士应答。选中才子宋辕文为至交,几经考验,觉他可靠,就决定从良嫁他。不想宋家父母嫌她是妓家出身,决不同意,辕文至孝,只好作罢。    崇祯十三年,大学士钱谦益来访柳如是。这位文坛泰斗,东林党魁原也是个风流教主,峥如果色美情高,雅洁不俗,十分爱慕。两人从诗谈起,投机入港,成了忘年情侣。崇祯十四年六月,钱谦益敢冒天下这大不韪,以正妻礼仪娶柳如是为如夫人。一个60,一个20岁,却才子惜美人,情好无间。一日钱翁笑谓如是道:“我爱你乌个头发白个肉。”如是应声道:“我爱你白个头发乌个肉。”一时传为美谈。两人日夜厮守,一起赋诗作文,著书立说。如是学问奇高,钱学士作史书,如是能随时为他查证资料。钱翁在其书斋后造一藏书楼,供如是读书,命名“绛云楼”,尊如是为“绛云仙子”。    李自成破北京,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弘光南明王朝。用钱谦益为礼部尚书。如是随任,一身戎装,有丈夫气概。统光二年五月,清兵攻入南京。如是对钱翁道:“你殉国时我殉夫。”但钱翁畏死,当如是步入荷花池时,他把她拉住。后钱谦益屈节迎清兵,做了半年的清廷礼部侍郎,经如是苦劝,他才告病回乡。    柳如是始终不愿钱谦益背叛旧明朝而屈节于满清。在钱谦益回乡隐居后,她四处奔走,与反清复明的地下势力联系,做了许多有用的工作,后来又劝钱谦益参加这类活动,直到他83岁病死。    钱谦益死后,留给柳如是的钱被族人强要去,她最终因受钱氏族人侮辱,激情之下,自缢而死。一代名妓,风流半世,英雄半世,最终仍做了薄命鬼。士林深为婉怜,好友将她的墓和钱谦益并在一起。        ps:下面这一幅,是柳如是的真迹
  钱谦益与柳如是:伪名儒不如真名妓    柳如是的知名,在当时凭借其美貌和才华,在后世,凭借的则是陈寅恪先生煌煌80万言的《柳如是别传》。实际上,这部书如同它的原名《钱柳因缘诗证释稿》一样,十分难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严耕望先生认为:“除了研究先生本人及钱谦益、柳如是者之外,要读、必须读的人也不会多,因为论题太小,又非关键人物。”不管怎么说,如果没有寅恪先生的介入,“才学智侠”俱全的柳如是,终究可能离不开“秦淮八艳”之首的历史定位。      陈寅恪先生为什么费时十年、穷晚年几乎全部精力去研究柳如是,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1961年,吴宓先生远道来访,寅恪先生赋诗一首,内有“留命任教加白眼,著书惟剩颂红妆”之句,后人乃不免从字面上作出结论。小说家言不必说了,上面那位特别推重“史学二陈”(陈垣、陈寅恪)的严先生也是如此。然吴宓先生说,“寅恪之研究‘红妆’之身世与著作,盖藉此察出当时政治(夷夏)、道德(气节)之真实状况,盖有深素存焉,绝非清闲、风流之行事”。蔡鸿生先生认为,这是对《柳如是别传》的撰作意旨最真切、最平实的评价。从寅恪先生1935年研究武则天开始,到秦妇、崔莺莺、杨贵妃、韦丛、琵琶女、陈端生,再到柳如是,蔡先生按照编年顺序,开列了寅恪先生史学中的“红妆”系列,因此得出结论:晚年陈寅恪先生“著书惟剩颂红妆”,并非孤鸿落照,意味着从政治史和制度史的前沿作出无可奈何的退却,亦决不可与自娱式的“文儒老病销愁送日之具”等量齐观,而是来自他的文化使命感,他把柳如是当作理想化的人格标本,追寻那种他惟恐失落的民族精神。(《仰望陈寅恪》)清代袁枚的一个结论掷地有声:“伪名儒,不如真名妓。”就气节而言,钱谦益正属于那种“伪名儒”,而柳如是正属于那种“真名妓”。      的确,如果单单研究钱柳的“因缘”即“姻缘”——所谓婚姻的缘分,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寅恪先生将书名改成《柳如是别传》,正考虑到钱虽是江左文坛盟主,但无论才识人品都不如柳。(吴定宇《学人魂.陈寅恪传》)《柳南随笔》载,钱谦益娶了柳如是后,“特筑一精舍居之”,名舍曰“我闻室”,概因柳字如是,而《金刚经》里有“如是我闻”的句子。有一天,两人对坐,钱目注柳,柳问,你爱我什么?钱答:“爱汝之黑者发,而白者面耳。”接着反问,那么你又爱我什么呢?柳答:“即爱公之白者发,而黑者面也。”此语即出,“侍婢皆为匿笑”。这虽然是柳如是的戏谑之词,但一个25岁的如花似玉的姑娘,面对一个60岁的、按当时标准绝对已经步入暮年的老头子——用李后主的话说,到了“风情渐老见春羞”的年纪,而且其元配尚在世,讲出这样的话未必不是抒发感慨。侍婢们偷偷地笑,是有道理的,反映了大众传统的也是素朴的婚姻价值取向。后主全诗为:“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销魂感旧游。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态拂人头。”人到了“见春羞”的年纪,“感旧”是本能的,“销魂”则宜审慎,老了还想着“到处销魂”的李后主,先前丢掉江山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大唐新语》里有一个故事。神童贾嘉隐七岁时被召见,“时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于朝堂立语”,李戏之曰:“吾所倚者何树?”嘉隐说松树。李曰:“此槐也,何忽言松?”嘉隐曰:“以公配木则为松树。”长孙无忌也问:“吾所倚者何树?”嘉隐这回说是槐树。无忌曰:“汝不能复矫对耶?”嘉隐应声道:“何须矫对,但取其以鬼配木耳。”贾嘉隐固然展示了其神童才智的一面,但也同时表明,贾嘉隐小小年纪就已谙熟了传统文化在评价问题上的双重标准。所谓评价的双重标准,就是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的身上——比如好人和坏人、普通人和名人,能够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安禄山起兵之时,唐玄宗71岁,杨贵妃36岁,这两个人的荒诞之事,因为白居易《长恨歌》等的渲染,成了轰轰烈烈的爱情。但陈寅恪先生告诉我们当不得真,他说,“唐人竟以太真遗事为一通常练习时文之题目”,比的就是谁能妙笔生花,所以在《长恨歌》之前,“故事大抵尚局限于人世,而不及于灵界”,正因为“此故事既不限现实之人世,遂更延长而优美”。(《元白诗笺证稿》)      清人王弘撰批评汤显祖的《牡丹亭》:“吾不知《还魂记》(《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所讲之情为何情也。”你可以不认同王弘撰的观点,但对人们交口称赞的作品,以当时社会主流的(圣门)标准衡量之,不失为一种冷静的态度。    
  伊能静版的柳如是    完全没有感觉  伊能静的整体感觉是西化的  演这样的古典才女,牵强了点
  韩再芬的版本    气质上贴近一些  可惜,如果是韩老师更年轻一些的时候  就好了
  顾横波(明)    秦淮名妓顾横波,本名顾媚,字眉生,后自号横波夫人,人称顾横波。她生得端庄秀雅,秀发披云,面如桃花,金莲秀小,腰肢婀娜,风度超过当时所有的秦淮风妓,为大方之家。    顾横波通文善诗,会画兰花,画名与马湘兰并驾齐驱。最为突出的是,她家的摆设极为高雅,有高人逸士之风。其住处名眉楼,楼檐风铃铁马,风吹叮叮作响。室内明窗秀帘,象牙签,美玉轴,文房四宝列于几案,件件都是名产。房中锦瑟瑶琴,名香四溢,人若得进,疑入仙居。文人高士对她的香居叹慕不已,有的称眉楼,也有的称迷楼,是说那是隋炀帝迷楼的再现。    当时北方战事紧急,江南则醉生梦死,高官名士日夕以诗酒歌妓为乐。其时秦淮名士设宴,没有顾媚娘到会则不算高雅。顾家的厨子作菜是最有名的,因而能到眉楼设宴会客,便是最风流高雅的。因此,顾横波日进千金,名扬海内。    朝中兵部尚书龚芝麓当时罢官归故,住在合肥。他当时名声最大,以雄豪称道于世。为人豪达,视金玉如粪土,特爱联诗作文。龚翁闻顾媚大名,专往金陵拜会,与顾媚一见情深,结为永世相好。龚尚书得了顾媚娘,豪气更添,名士名妓,相映成趣,一时为士林所敬慕。江南士人多慕龚翁所书的诗文,又爱顾媚的画。他俩常联手作书画,落款署横波夫人,为一时书画珍品,价值千金。    李自成破北京,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明朝将亡。顾横波女中豪杰,劝龚芝麓以身殉国。龚翁贪蝼蚁之生,不肯随横波殉国。横波见龚翁临危惧死,伤感不已,从此对他不再热情。龚芝麓见她长日闷闷不乐,就带她尽游金陵。顾横波来到秦淮南曲,国破城残,笙歌尽,人已非,往日的风流与繁华已随风飘去。她盛世怀人,越发悲伤,渐渐郁郁成病,回到京都临安不久就死去。    众士子及妓人敬她往日盛名,又怜她有爱国之心,才到盛年便香消玉殒,为她举行了盛大的丧礼,为她送殡的车竟有数百乘之多。    
  是耶非耶白门柳:顾横波传奇    明末清初鼎鼎大名的“秦淮八艳”中,顾横波是地位最显赫的一位,她曾堂皇受诰封为“一品夫人”,柳如是陈圆圆亦有不及;同时,她也是最受争议的一位----据说先有一位与她私订终身的才子由于她的背盟殉情而死,后来她那仕于明朝晚节不保的丈夫龚鼎孳每谓人曰“我愿欲死,奈小妾不肯何”,俨然一个红颜祸水,不是害人性命就是毁人名节,与多数人印象中“秦淮八艳”的侠骨柔肠,深明大义迥然有异。著名史家孟森先生尝作《横波夫人考》一文,对龚顾之人品大大不以为然,认为夫妇二人皆是势利无耻之徒,利欲熏心之辈。     曾被誉为““礼贤爱士,侠内峻嶒”的横波夫人,真就如此不堪吗?     一     顾横波,生于1619年,本名顾媚,字眉生,又名顾眉,号横波,又号智珠、善才君,亦号梅生,人称“横波夫人”,婚后改名徐善持,上元(今南京)人。     据《板桥杂记》记载,顾横波“庄妍靓雅,风度超群。鬓发如云,桃花满面;弓弯纤小,腰支轻亚”,她通晓文史,工于诗画,所绘山水天然秀绝,尤其善画兰花,十七岁时所绘《兰花图》扇面今藏于故宫博物院中,十八岁与李香君、王月等人一同参加扬州名士郑元勋在南京结社的“兰社”,时人以其画风追步马守真(即出生较早的马湘兰,也是秦淮八艳之一,明代知名女画家,尤善画兰),而姿容胜之,推为南曲第一。(南曲,泛指卖艺不卖身的江南名妓)又精音律,尝反串小生与董小宛合演《西楼记》《教子》。     顾横波居于眉楼,“绮窗绣,牙签玉轴,堆列几案;瑶琴锦瑟,陈设左右,香烟缭绕,檐马丁当”,时人戏称“迷楼”----有人谓“迷楼”系指顾横波风流迷人,访者无不神魂颠倒,实属望文生义。“迷楼”本系隋炀帝时建于扬州的别院,因该处“曲折幽深,阁楼错落,轩帘掩映,互相连属,如仙人游”, 故名“迷楼”。以“迷楼”戏称“眉楼”,始作俑者的余怀系江南才士,当时又正对横波一往情深,所言当为褒意,指“眉楼”建筑巧夺天工,布置匠心独具,观之仿同仙境。此誉一出,即不径而走,广为延用。     顾横波个性豪爽不羁,有男儿风,在秦淮八艳中与柳如是较像,时人尝以曰“眉兄”呼之,颇似柳如是之自称为“弟”。但较之柳,又多几分任性嫉俗。相传当时的理学家黄道周(后抗清殉节于江西)尝以“目中有妓,心中无妓”自诩,东林诸生乃趁其酒醉时请横波去衣共榻,试试他是否真有柳下惠的本事。这个传闻未必尽实,却反映出时人眼中顾横波不以世俗礼教为意的作风。她的这种我行我素,毫不在乎世人眼光的作风,恐怕是她后来能与江左才子龚鼎孳缘定三生比翼齐飞的重要原因,然而她的备受争议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个性招来的恶果。     顾横波才貌双绝,有“南曲第一”之称,自然广受风流名士们的青睐,以致眉楼门庭若市,几乎宴无虚日,常得眉楼邀宴者谓“眉楼客”,俨然成为一种风雅的标志,而江南诸多文宴,亦每以顾眉生缺席为憾。     崇祯十五年,一位二十七岁的风流才士造访了眉楼,他就是后来与钱谦益,吴伟业并称“江左三大家”的龚鼎孳。龚鼎孳字芝麓,安徽合肥人,长横波四岁,其人轻才好士,视金玉如粪土,豪雄之誉远播。十九岁中进士,授湖北蕲水知县,崇祯十四年大计,政绩列湖广之首,迁兵科给事中,诏入京。此番途次金陵,上得眉楼,初亦不过逢场作戏,玩狎而已,且以俗务在身,旋即北上。孰料匆匆一晤,竟然情根深种,魂牵梦萦,一时一刻也不能忘记顾眉那“庄妍靓雅,风度超群”的丰姿,正是“未见先愁恨别深,那堪帆影度春阴。湖中细雨楼中笛,吹入孤衾梦里心”“才解春衫浣客尘,柳花如雪扑纶巾。闲情愿趁双飞蝶,一报朱楼梦里人”“送眼落霞边。只愁深阁里、误芳年。载花那得木兰船。桃叶路,风雨接幽燕”,只恨不能以一叶木兰船将心上人接到身边。     龚鼎孳对顾横波情难自已,顾横波对龚鼎孳也是一见钟情。于是龚鼎孳为顾横波脱籍,就在这一年的中秋,顾横波不顾中原遍地烽火,江南江北盗贼四起,毅然抛下金陵的温柔故乡和眉楼的千种繁华,启程北上,遇到北京与龚鼎孳团聚。风尘劳苦,不须多言,行至河北沧州,却因兵燹纵横,道路阻绝,不能再进,被迫流寓淮河沿岸的清江浦,次年春复渡江返泊于京口。入秋,复北上,辗转徙倚,直到崇祯十六年中秋始抵京都。有情人众成眷属,总算不妄南北相思,万里颠沛,“尽畴昔、罗裙画簟, 无数销魂,见面都已。”  
  马湘兰     明末嘉靖年间,金陵有名妓马湘兰,本名马守真,字月娇,行院称马四娘。因她最会画兰花,自号湘兰子,人称马湘兰。她自视色艳才高,豪爽侠义,我行我素,不屑与俗人来往,在江南才子中极受称道。    有个坐监举人久闻湘兰雅名,专程来访望,湘兰嫌其俗,拒不接纳。那举人受她冷落,怀恨在心。不久举人得中头名状元,官拜礼部主事。刚巧湘兰因才高气傲得罪了一些人,其中有一个寻事告她一状。那主事便亲自来问此案,下令拘捕马湘兰,以报往日不见之怨,许多人为马湘兰求情,他都不肯放她。    湘兰被押往主事的大堂,主事有意辱她,轻蔑地说:“人传马湘兰了不起,看来不过徒有虚名。”湘兰不甘示弱地回敬道:“正因昔日徒有虚名,固有今日不名奇祸。”主事见她答得巧妙,果然豪爽不屈,反倒消了怨气,放她出狱。    马湘兰少年时色盖六院,到晚年仍姿色不减,豪情不衰,挥金如土,高朋满座。有个乌阳地方的少年慕名来拜见她,被她的大家气派所折服,对她迷恋至深。湘兰见这少年人物风流,且豪爽侠义,也对他真情相待,一来二去,竟成忘年交。少年爱湘兰至迷,指江水为誓,要娶她为妻。湘兰虽与少年同欢,枕席之间,心气相通,但毕竟年近五十,不肯误人青春。见少年不以她老,非娶不可,便笑道:“我人老色衰,嫁做商人妇尚嫌迟了,哪有半百青楼娘嫁与少年做新妇之理。”少年苦求不允,迷迷不肯离去。湘兰怕误他前程,让官府出面逼他归去。    马湘兰一生豪爽,结识了许多高才逸士,真可谓半城风流半城知音。她老死后,不少名士都为她撰文献祭,哀悼她的挽联祭文大多高雅清丽,为时人所传颂。其中有个张宾王自夸他自己的祭文最好,人问好在何处,他答道:“我的祭文是仿苏东坡《赤壁赋》写成,文辞和韵味与苏文同高。”人们忙让他读来听。他说不必全读,只听一句便知佳作,念道:“此固一世雌也,而今安在哉!”众人捧腹大笑。原来张宾王改苏轼《赤壁赋》中“此固一世之雄也”中的“雄”为“雌”,用于悼念一代名妓马湘兰,幽默之情顿生,调侃之味可寻,有真情也有玩意。这种笔调和风格正合了湘兰在世时那为人处事的幽默放达风韵,所以众文士笑而赞张宾王改得巧妙!    
  马湘兰()可以称为明代的女诗人、女画家。据《秦淮广记》载,她名守真,字湘兰,小字玄儿,又字月娇,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称“四娘”。她秉性灵秀,能诗善画,尤擅画兰竹,故有“湘兰”著称。她相貌虽不出众,“姿首如常人”,但“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    马氏在绘画上造诣很高,当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接连三次为《马湘兰画兰长卷》题诗,共72句,记载在曹寅的《棟亭集》里。《历代画史汇传》中评价她的画技是“兰仿子固,竹法仲姬,俱能袭其韵”。在北京故宫的书画精品中也间杂着马氏的兰花册页,发着独异的光彩,她的绘画在国外一直被视为珍品。在文学上马氏亦颇具才华,曾撰有《湘兰子集》诗二卷和《三生传》剧本。马氏多才多艺,还通音律,擅歌舞,并能自编自导戏剧。在教坊中她所教的戏班,能演出“西厢记全本”,随其学技者,备得真传。    马氏生长于南京,自幼不幸沦落风尘,但她为人旷达,性望轻侠,常挥金以济少年。她的居处为秦淮胜处,慕名求访者甚多,与江南才子王稚登交谊甚笃,她给王稚登的书信收藏在《历代名媛书简》中。在王稚登70大寿时,马氏集资买船载歌妓数十人,前往苏州置酒祝寿,“宴饮累月,歌舞达旦”,归后一病不起,最后强撑沐浴以礼佛端坐而逝,年57岁。马氏死后葬在其宅第,今白鹭州洲公园的碧峰寺附近。      PS:马湘兰的兰花真迹
  卞玉京(明)    卞玉京,本是金陵旧院名妓,曾与董小宛、李香等被称为妓家的“金陵八绝”。她原名卞赛赛,心性奇高,十几岁就畅游吴越,18岁侨居于虎丘,妓名动江南。她身为下贱,却心性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氏族谱字辈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