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疑观鸟镜日,池似刻鲸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求大神解答

李乂《哭仆射鄂公杨再思》_《哭仆射鄂公杨再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 九酷诗词
哭仆射鄂公杨再思
端揆凝邦绩,台阶阐国猷。方崇大厦栋,忽逝巨川舟。
白日铭安在,清风颂独留。死生恩命毕,零落掩山丘。
《哭仆射鄂公杨再思》译文及注释
《哭仆射鄂公杨再思》相关诗词
:劲节凌冬劲,芳心待岁芳。能令人益寿,非止麝含香。:日逐滋南寇,天威抚北垂。析珪行仗节,持印且分麾。
羽檄双凫去,兵车驷马驰。虎旗悬气色,龙剑抱雄雌。
候月期戡翦,经时念别离。坐闻关陇外,无复引弓儿。:象设隆新宇,龙潜想旧居。碧楼披玉额,丹仗导金舆。
代日兴光近,周星掩曜初。空歌清沛筑,梵乐奏胡书。
帝造环三界,天文贲六虚。康哉孝理日,崇德在真如。:睿德总无边,神皋择胜缘。二仪齐法驾,三会礼香筵。
汉阙中黄近,秦山太白连。台疑观鸟日,池似刻鲸年。
满月临真境,秋风入御弦。小臣叨下列,持管谬窥天。:边郊草具腓,河塞有兵机。上宰调梅寄,元戎细柳威。
武貔东道出,鹰隼北庭飞。玉匣谋中野,金舆下太微。
投醪衔饯酌,缉衮事征衣。勿谓公孙老,行闻奏凯归。:枢掖调梅暇,林园种槿初。入朝荣剑履,退食偶琴书。
地隐东岩室,天回北斗车。旌门临窈窕,辇道属扶疏。
云罕明丹谷,霜笳彻紫虚。水疑投石处,溪似钓璜馀。
帝泽颁卮酒,人欢颂里闾。一承黄竹咏,长奉白茆居。:凤辇乘春陌,龙山访故台。北宫才尽处,南斗独昭回。
肆览飞宸札,称觞引御杯。已观蓬海变,谁厌柏梁灾。
代挹孙通礼,朝称贾谊才。忝侪文雅地,先后各时来。:玉辂寻春赏,金堤重晦游。川通黑水浸,地派紫泉流。
晃朗扶桑出,绵联杞树周。乌疑填海处,人似隔河秋。
劫尽灰犹识,年移石故留。汀洲归棹晚,箫鼓杂汾讴。:家住千门侧,亭临二水傍。贵游开北地,宸眷幸西乡。
曳履迎中谷,鸣丝出后堂。浦疑观万象,峰似驻三光。
草向琼筵乐,花承绣扆香。圣情思旧重,留饮赋雕章。:星分邑里四人居,水洊源流万顷馀。魏国君王称象处,
晋家蕃邸化龙初。青蒲暂似游梁马,绿藻还疑宴镐鱼。
自有神灵滋液地,年年云物史官书。
(公元六四七年至七一四年)字尚真,(旧唐书作本名尚真。此从新唐书)赵州房子人(今河北邢台市临城县人)。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卒于玄宗开元二年,年六十八岁。少孤。年十二,工属文,与兄尚一,(官至清源尉,早卒)尚贞(官至博州刺史)俱以文章见称。举进士,累调万年尉。长安三年,(公元七o三年)擢监察御史,劾奏无避。景龙初,(公元七o七年)迁中书舍人,修文馆学士。乂著有文集五卷,《两唐书志》又与兄尚一、尚贞同为一集,号为李氏花萼集,凡二十卷,并行于世。
(C)九酷诗词2018 邮箱: ICP备案:豫B2-九酷诗词网收录唐诗宋词共计20余万首,为广大诗词爱好者提供精准的诗词名句查询服务,让中国古代经典诗词能够有序传承下去!阅读:1419回复:0
主题:《长安名胜》二部
UID:373205
在线时间520小时
关注(9)|粉丝(16)
《长安名胜》二部
《长安名胜》第二部分
19:04 阅读5 评论0
第十六章 至 第二十章
第十六章、沣河沣峪两相依
长安城在大唐时代何其气魄,四周八水围绕,不仅交通便利,而且其生态之合理,环境之优美,在当时可谓世界之最。在这八水之中,沣河便是其中之一。
沣河发源于长安区喂子坪乡鸡窝子以南的秦岭北侧,流经途中,曲折婉转,汇合高冠峪、太平峪二水和滚河(滴河)、满河,然后流向西北,经三桥附近,流入咸阳市境后注入渭河,与渭河的交汇处即现今咸阳市沣东乡邵家村,全长81.9公里,流域面积达1386平
方公里。由于沣河流经之地地势复杂,有山谷(沣峪),有平原,因此河面宽窄反差极大,从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
今天作为黄河二级支流的沣河水面静美,波澜不惊,其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7亿立方米,最大流速为l.85米缈。沣河下游,从客省庄起以北,河道变迁较多,或西北流,或东北流,曲折环绕,与沣河两岸的风景相得益彰,呈现出一幅秀美的田园水乡图。
沣河之所以又叫沣峪河,是因其发源处流经沣峪。沣峪,顾名思义,就是沣河流经的山谷。沣河从终南山发源,一线清流顺沣峪蜿蜒流淌,水随山势,山借水润,两岸悬崖峭壁,怪石丛生,树木蓊郁,百花繁盛。水中游鱼,悠然自乐,好像无所依凭一般。林中禽兽,时而发出清脆幽远的叫声,若隐若现。作为一条历史悠久的河流,在先秦文献中有几部书均提到沣河。《尚书&禹贡》中说:&漆沮既从,沣水悠同。&《诗经&文王有声》中也说:&丰水东注,维禹之绩。&说明沣河远在西周时期就是京畿附近的一条名河,而在汉唐时期,又是构成八水绕长安的诸河之一,对于京城的供水与交通都有一定的影响。因其历史悠久,沣河两岸分布着众多古代文化遗址。周代著名的都城丰京和镐京就分布在沣河的两岸。丰京在西岸,有城墙,有壕沟,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筑城伊溅&与&维丰之垣&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但具体位置尚有争论。镐京在沣河的东边,附近有丰镐遗址、车马坑等国家一级文物保护遗址,在丰京的附近,也有许多文物古迹,如文王灵台、灵沼、灵囿和辟雍,都是过去周天子游乐的地方。但是,周代的宫殿、宗庙等建筑,已荡然无存了。龙山文化,作为父系氏族社会的产物,在西安地区所发现的这种文化遗址便主要分布在沣河流域的开端庄、洛水村、斗门镇、镐京观、阿底村、上泉北一带。在这里出土了一些石斧、石锛、穿孔长方形石刀、蚌器饰物及陶器、青铜器等。秦代的都城咸阳与汉、唐的都城长安也都在沣河与渭河的交汇处附近。由此可见,交通、灌溉便利的河流对古代城市建筑影响之大。
沣河、沣峪承载的不仅是天地之灵秀,它更承载了华夏民族悠久厚重的历史。 (刘银昌撰写)
第十七章、山谷奇特古迹多--青华山
青华山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滦镇大新村南l公里处,西距沣峪口1公里,海拔1516米,山谷奇特,风景优美,众多古迹掩映于丛林中,以青翠华丽得名。截至l989年,地方政府先后投资50多万元新建庙宇四处。l985年成立青华山旅游管理处。
青华山为东西两边山峰,极像两堵&游龙大墙&,在相隔约数百米的平行线上绵延五公里多,直通大顶。大顶为&大后墙&,挡住了&游龙大墙&,三者正好构成门字形。门的中间部分由北往南,一条矮而宽的夹梁直至大顶,使得整个山体形成一个&T&字形。大夹梁上由低到高有十几处坪地。坪地上修建有&前庙&、&过风楼&、&石婆庙&、&一天门&、&二天门&、&奎星楼&、&三天门&、&四天门&、&大坪&、&大顶&等庙宇。唐代三大避暑行宫之一的翠微宫所在地皇峪寺就在青华山的东&墙&边。翠微宫废为寺后,青华山被佛教僧侣看中,修寺建庙,使该山成为一处清雅幽静的修行之地。
过风楼为进山后第一个景点,仿古式建筑,上有箭楼,下有门洞,气势不凡,扼守山口。青华山上有四道天门,顺着二天门西侧小路走进一片繁茂的竹林深处,地上有一口清泉,四季常流不断。据传一代英主唐太宗当年经此驾幸翠微宫途中,口渴难耐,突然发现一只梅花鹿,便下令捕捉,鹿逃到此处忽然消失,从平地上涌出一股清泉,太宗饮后大喜过望,即命名此泉为&鹿饮泉&。
经四天门,过大间坪、韦陀殿,继续攀登接近大顶处,一巨石如卧虎,俗称&卧虎石&。距此不远,有一座丈余高的琉璃塔,倚山而建,显得古拙典雅。
大顶是青华山的最高处,攀登至此,极目四望,大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这里有占地约四间房大的石刻佛,数间房大的吕祖石洞,有高约丈余的古石瓶,还有古井、回心石和石虎。当地民谚说:&人从石虎旁边过,不知石虎哪里卧&,&大顶古迹多,一个接一个&。石刻卧佛则是其中最有名的。据《古刹提要》载:&青华山上有寺名卧佛。创自唐代,相传道山律师在此传戒。&《陕西佛寺考昭》载:&有木构大殿五间五层,最下层就山石刻成卧佛像,长五丈余,二层为佛经堂,三层为五方佛,四层为观音、文殊五大菩萨,五层有佛像十余尊。所有大殿上下共二十五间,东西配房二十八间。&从以上记载看,其历史之悠久,规模之浩大,可想而知。&文化大革命&中,殿宇悉毁,仅存大殿上石室一座,横排四个石门,门依山而凿。室深15米。有石刻卧佛一躯,头东脚西,侧卧于室内,身长ll.6米,宽2.3米,右臂回曲,手掌平伸,枕于头下,左臂自然平伸,放在身体右侧。佛像前立有两根正方形石柱,就山石刻凿,上面写着&道光元年本然禅师创&九个字。因年代久远和资料阙失,后人无法弄清禅师创建的是石柱、石室,抑或石卧佛。
青华山每年举办两次庙会,一次是农历三月初三,一次是农历六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最为热闹的是六月十五这天。东西南北庙里、坪上、山腰、峰顶,到处是人,尤其卧佛寺中,更是云集了四面八方的香客。 (王作良撰写)
第十八章、西安漓江一鲸鱼沟
鲸鱼沟位于长安区东南的炮里境内,由两座水库连接而成,面积5.2平方公里,绵延三四公里。沟底碧水斗折蛇行,长年不绝,其窄处成溪,宽处成湖。湖面碧波粼粼,艇船穿梭,两岸青山耸立,松柏滴翠,湖光山色变幻不已,号称&西安漓江&。沿沟而下景色迥异,且各富神韵,常处繁闹都市的游客若顺水而游,自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之感。沟内清波碧流,沟壁林木葱翠,沟畔又有良田千亩,空气清新异常。
沿沟之台田、湖泊、清泉、瀑布星罗棋布,青柏、翠竹、垂柳随处可见,梅子、大枣、石榴、玛瑙应有尽有,板兰、柴胡、防风、远志遍地皆是,飞禽、走兽、鱼虾、昆虫各呈其趣。近年来先后有西安协和集团公司、丹尼尔集团公司、金鑫商业有限投资公司等单位来此投资发展。目前已建成鲸鱼湖山庄,而丹尼尔园林休闲度假村正在紧张建设中,这种有计划的开发为鲸鱼沟增添了光彩,也为游客提供了诸多方便。
鲸鱼沟水流清洌、深且沉稳,游鱼自然长成,鱼肉鲜美,是垂钓者的乐园。鲸鱼沟上流有水库蓄水,沿途有无数大则如拳、小则如眼的喷泉,故而一年四季水流不断,不像关中平原其他河流那样雨季成涝,旱季干涸。
鲸鱼沟地处陵地,高低落差较大,流径、瀑布与湖泊众多。夏季里,赤脚于水坐看瀑布,凉风扑面,令人好不精神!鲸鱼沟飞云瀑布与太兴山无量瀑布、户县高冠瀑布齐名,同为西安地区之胜景。鲸鱼沟沿途湖泊有新村湖、后村湖、鱼湖等。湖泊水深流缓,舟船飞艇过处,鱼惊禽飞,游人欢歌。湖水清清,与两旁竹苇柳柏相映,翠碧一片,让人分不清何者为水碧,何者为木翠。仲秋时节,满沟红红柿叶,白白苇絮,正应合了《诗经&蒹葭》中写秦地秋景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
鲸鱼沟底,'矗立着西安玉石雕刻厂技师们根据鲸鱼传说雕塑成的五丈多长的大鲸,活灵活现,头上喷水达七米多高,如喷云吐虹。游人至此多流连忘返,神思飞驰,不禁要问,这里真有过巨鲸吗?其实这都源于一个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古城西安东南的白鹿原是一块吉祥宝地,故而多有异物想在此修炼成仙。一日,一南海巨鲸于山端浓浓水汽中倏忽钻出,看中此地,欲在此居住,但其立足未稳,东海巨龙也看中此地,驾云而临,两个互不相让,在天宫中大战起来,战得天昏地暗,后来巨鲸获胜,遂霸居白鹿原。
巨鲸占据白鹿原后,潜心修炼,就在即将功德圆满得道成仙时,却遇到了麻烦。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因秦阿房宫城破垣裂,不堪居住,于是与众文臣武将商议欲另觅一块吉地营建都城。征询群臣意见时,谋士张良认为白鹿原上地势高爽,视野开阔,且常有紫色仙水弥漫,建议选此处。刘邦欣然同意,便在此大兴土木。营建数月,城郭宫殿粗具规模,刘邦视察后龙颜大悦,回来夜梦一貌似巨鲸的庞然大物向他说:&刘邦啊,我知道你是真龙天子,我不敢造次唐突你,但我求你另选一地营造城郭宫殿,因为我已修炼数千年,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修炼成仙,不料数月来,你建成的宫殿压在我身上,噪音终日不绝,吵得我实在无法继续修炼,恳请你念我千年修炼之不易,停止营造。&刘邦梦醒后,想我乃真龙天子,何惧你小鲸妖,况我已营造数月,岂可无故更改,劳民伤财,故建造工程并不有辍。
之后、又过月余,忽然于一月黑风急之夜,白鹿原上一声巨雷轰响,霎时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狂风怒吼,督建宫殿的官员慌忙出屋探察,陡见一黑色庞然大物抖裂大地后腾空而起,在新宫殿上飞绕三周后,依依不舍地离去。及至天明,官员出屋看到原来平平坦坦的白鹿原已被拦腰断开,平地里出现一道沟壑,其上所建之城郭宫殿成为一片废墟。刘邦悔恨不迭,心想由于自己固执,既得罪了巨鲸,又浪费了大量财力。当地百姓向那破原为壑的地方顶礼膜拜,祈求鲸仙不要降罪于此地,为灾为祸。刘邦也颇为害怕,于是顺从民意将这沟壑命名为鲸鱼沟,以为纪念。 (林定忠撰写)
第十九章、秦中自古帝王州--丰镐遗址
丰镐遗址位于今长安区西部的沣河东西两岸马王镇、斗门镇一带。南临户县,西界咸阳,东北两面与西安市区接壤,总面积88平方公里。其中沣河西岸马王村一带有一个6平方公里的西周遗址,沣河东岸斗门镇一带有一个约4平方公里的西周遗址。据专家推测,丰镐二京就在这里。3000多年前,这里曾是中国奴隶制王朝鼎盛时期西周的国都,丰京和镐京作为华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长达300多年。
在我国现存的古代都城遗址中,丰镐遗址是较大的一个。从中清理出的西周墓葬、车马坑,出土的青铜器、刻字卜骨等一大批重要文物,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周部族是居住在关中平原西部历史久远的一个氏族部落。周人始祖原来的名字是&弃&,大约在那个时代,周族由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弃很会种庄稼,据说尧曾任命他为管理农业的官员。弃在百姓中推广自己种庄稼的方法,获得了大丰收,因而受到尧的奖励,被封到邰(今陕西武功县)。邰地接近姬水,于是周族以姬为姓。因为弃是管理种植黍稷的官,所以人们称他为&后稷&,奉为农神。可见,周部族从一开始就是依靠发展农业而兴盛的。
后经两代,周族的首领传到了公刘。公刘带领百姓迁到豳(bTn,今陕西旬邑县、彬县一带)。这时的周族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生产品也有了一定的剩余,原始公社制度逐渐解体。到商代后期,周族首领传到古公直(d湖)父(历史上称为周太公),这时迫于北方j严狁(&i酾y泊)族的侵扰,古公直父率领部族向南迁徙,来到了今陕西岐山县箭括岭下的平原地带--周原。周原土质肥美,雨量充足,适宜农耕和狩猎,而且岐山山脉又是天然的防御屏障,周族便在此定居下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古公迁岐&。姬姓人从此被称周人,他们所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就叫&周&。周人的势力一天天强大起来,引起了商王的疑惧。至古公时期,商、周之间矛盾加剧。周文王姬昌继位后,勤于政务,礼贤下士, &士以此多归之&。他重用姜子牙等贤才谋划军国大计,先后出兵征服了犬戎、密须、耆(qi)、邗(y|=1)、崇等周围的小国或部落,巩固扩大了统治区域。到文王晚年时,已经取得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政治实力。在消灭了位于沣河流域的崇国以后,根据姜子牙的建议,开始大规模地营建丰京。丰京建成后,周文王由岐邑迁都于此,
《诗经》里&既伐于崇,作邑于丰&的记载,就是指这二重大历史事件。从此,周王朝进入最繁荣鼎盛的时期。
丰京位于沣河西岸,地跨今长安区西部灵沼、沣西两地和户县的秦渡、大王镇一带。沣河发源于秦岭,水量充沛,流势平缓,两岸水潭密布,并有不少沼泽,盛产鱼、鳖、螺、蚌和各种水生植物。沣河两岸很早就有人类居住,不仅开发较早,而且物产丰富,是建立西周王朝的雄厚物质基础。丰京正好濒临沣河,靠近秦岭,南面是滴水、滴水,北面是宽广平坦的关中沃野,加之距离商都较近,所以,成为周文王施展宏图大略、最终灭掉商朝的大本营。文王建都丰京后,进行了多方面的建设。丰京作为都城,还建有祭天祭祖的辟雍、宗庙以及居住施令的大型宫室。据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记载,当时王城的建制一般是九里见方,每面开设三门,城左建立宗庙,城右建立社稷,南有国君听政的朝宫,北有国人交易的集市。据周原考古队所获资料表明,周原西周早期大型宗庙遗址的布局是:四面房屋均面向里边,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南面正中有影壁,绕过影壁是大门,院内正中横坐一间大厅,把院落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后院中间有过廊,过廊往北通后室。前后院周围有回廊,东西两侧为厢房。整个建筑坐北向南,以大门和过廊为中轴线,东西两边严格对称。这一布局,印证了丰京的宫殿建筑形制。
文王迁丰的第二年,周文王病世,周武王姬发即位。在姜子牙的辅佐下推翻了统治中原达600年之久的商王朝。随后,周武王又在沣河东岸建立起新的都城--镐京。由于武王伐纣后建立了全国性政权,&诸侯宗之&,所以镐京又称&宗周&。正如丰京之名来自沣水一样,镐京之名来自漓水。它的遗址南到秦岭北麓,北至今长安区镐京乡以北,东达细柳、义井一带,西跨沣河纳入丰京的部分地区,把丰、镐二京连在一起。据史料记载,镐京大于丰京,总体布局仍依丰京之旧。周武王虽迁都镐京,但从未放弃过丰京。两京近在咫尺,实际上可以看做一个城市的两个分区,或者说镐京是丰京的扩展而已,因为一桥相通,把两者连成一体。镐京自建成以来,一直是西周政治统治的中心,丰京是祭祀宗庙和娱乐的场所,这说明二者只有功能上的差异,并非截然分开的两个国都。因此,人们提到西周的都城,总以丰镐并举相称。
周武王之后,经过成王、康王、昭王,传给了昏虐荒淫的周幽王。周幽王宠爱美人褒姒,&烽火戏诸侯&,终为犬戎所杀,身死国灭。犬戎的军队攻入丰镐二京后,到处烧杀抢掠,周朝开国200多年来积聚的财货宝物,被劫掠一空,往昔繁华的丰镐二京变成一片废墟。《诗经&黍离》描绘了这一幅荒凉景象:&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随着周幽王的被杀和丰镐京城的毁灭,西周王朝宣告结束,时年公元前771年。后周平王因丰镐两京残破,地近西戎而被迫迁往雒邑。丰镐二京从此荒废。到了秦代,秦始皇认为&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加之咸阳宫城规模狭小,又临渭背原,面积有限,于是驱使70万人在此兴建阿房宫。后又经汉武帝在此开凿昆明池,昔日繁华的丰镐二京已片瓦无存。直至今日,丰镐地面建筑除灵台地基外,其余荡然无存。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科学院和陕西省及西安市的文物考古部门对丰镐遗址做了大规模的调查、发掘工作,采集了大量标本。年前后共清理西周墓葬l85座,车马坑4座,出土青铜器53件及西周刻字卜骨等一大批重要文物。70年代初、80年代末在花园村北又发掘了数座西周墓葬和车马坑,出土了一批精美而具有史料价值的铜器、车马器、陶器等文物,在客省庄二期文化中还出土有原始社会文字和符号,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迄今,共发现西周墓葬万余座,发掘了包括客省庄1~5号夯土基址和张家坡井叔家族墓地在内的部分重要建筑基址和墓葬千余座,并确定了西周遗址和墓葬的分期。已开掘的沣东五号建筑基址平面呈&2&字形,中部主体部分南北长59米,东西宽23米。这些建筑屋顶施瓦,有较完善的排水设施,据考证,可能是王室或重要贵族的宫殿和宗庙遗址。另外,丰镐遗址还保存有我国目前最完整的西周车马遗址,为西周社会制度、军事战争及风俗民情的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大约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战车数量已成为衡量军事实力的标志和权力大小的象征。当时天子、诸侯、卿大夫都掌握有一定数量的战车。天子可拥有战车万乘,称&万乘之君&;诸侯可拥有战车千乘,称&千乘之国&;卿大夫可拥有战车百乘,.称&百乘之家&。这些以战车为主要装备的军队,是当时奴隶主国家机器的支柱。丰镐车马坑一般都是埋一辆车两匹马,多则达四辆车,每个车马坑大都有一名殉葬人。其中二号坑保存最为完整,后由西安市文管会修建了展室加以保护,定名为&沣西车马坑&。坑呈长方形,南北长5.6米,东西宽3.4米,坑内共有两车六马,南边一乘为一车四马战车,用作马具装饰的贝币有两千多枚,北边一乘为二马座车,马饰使用精美的青铜器构件。说明墓主生前十分阔绰。战车形体完好,构件之间关系清楚。战车的车轮直径l.4米,车辕只有一根,古代称为&棵鞴&。车辕前端有一根横木,称为&车衡&。车衡左右各有一对马轭,用来套马。紧贴车辕的两马称为&服马&,外侧的两匹马称为&骖马&,这四匹马的骨骼保存完好。战车车厢下面埋有一具殉葬人的骨架,仅清理出左脚脚趾骨。墓主的身份可能是成、康时代卿大夫级奴隶主。
同时,许许多多著名的西周青铜器,先后在周墓葬或窖藏中出土。建国以来,丰镐遗址先后出土西周青铜器逾400件。我国是世界上出土和保存青铜器最为丰富的国家。而丰镐地区又是国内出土青铜器最多的地区之一。据史书记载,西周的用鼎制度相当严格。按照礼制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臣下越制便被视为大逆不道。周天子所用的九鼎,代表着天下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九鼎,是中央政权的象征。国都在哪里,九鼎就安置在哪里,所以我国古代把定都称为定鼎,把建立政权称为问鼎。西周青铜器铭文提供的大量史料也证实了西周是奴隶制社会。西周中、晚期的一些青铜器铭文里,记录了西周土地制度的变化和人们生活的情况。可以看出,青铜器的使用,已经渗透到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无怪乎历史学家将这个时代也称做&青铜器时代&。 (常春撰写)
第二十章、秦岭深处有奇峰--嘉午台
嘉午台位于西安市东南方向40公里处长安区大峪乡白道峪内,海拔2007米,是秦岭崇山峻岭中一座奇峭突起的险峻山峰,素有&小华山&之称。唐以后,该地为一佛家居处。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曾经登游此地。由白道峪沟底至嘉午台主峰大顶,沿途有新庵寺、铁瓦殿、磊峰石、雪花山等胜迹30多处。沿沟而上,首先看到的是新庵寺和一天门。建于唐代的新庵寺,又叫山神庙,是嘉午台最大的庙宇,现存正殿五间。一天门(又叫引驾回汤房)现存三间大殿。过了一天门,远眺前方即为斩龙桥。相传此岭原是一条龙脉,西周时文王为维护其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将天下所有龙脉斩断,这里就是被斩断的龙脉之一。斩龙桥附近有一孤峰凸起,高约30米,顶有石门,有石阶50层,石阶凌空一侧遗存有明万历年间()建造的扶栏铁索。走过斩龙桥,向西可远观嘉午台一景&群鼠偷油&:大小不等的巨石矗立在小梁顶部,排成一行通向悬崖,远看宛若群鼠。
到海拔1615米的地方,有高数丈的两块巨石横亘山路,其问只有一条侧身方能经过的夹缝,相传为关公挥舞青龙偃月刀所破,世人若做了坏事,从中经过就会被夹住,只有坦白,发誓改恶从善,方可通过。因此,巨石又名&夹骨台&、&回心石&、&老虎嘴&。喇嘛洞位于破山石西边的悬崖之中,有栈道相通,内存唐代摩崖石刻三处。
走过老虎嘴,一块形态奇特的巨大花岗岩体突现眼前,体积约数十立方米。半边悬空,半边叠置山巅,惊险壮观,称&迭石&,为嘉午台第一景。再上行到海拔l640米处,险情横生的朝天梯迎面竖立。朝天梯又叫&大梯子&,是在52米高的壁立山崖上,人工凿成的92级台阶,两侧的扶栏铁索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重l50公斤,长60米,游人可踩石阶攀缘铁索而上。朝天梯三面凌空,孤零零矗立在云雾之中。游人只能紧贴在岩壁石阶缓上,紧盯着台阶和铁索,才能通过。整个过程惊险、刺激!
朝天梯往上,就是嘉午台主峰大顶(又叫戴顶),海拔1700米。这里有建于唐开元九年(721)的兴庆寺,明、清两代几经修复,寺内住有僧人。登顶览寺须攀石梯栈道600余米。寺内原有24佛殿、八大金刚殿、罗汉祖师殿、转佛殿。相传转佛殿内原雕有瑶池,池中生五色彩莲,每朵莲花中端坐一佛,下有白鹤、孔雀与莲花佛像连为一体,可推转,左转似鹤叫,右转像雀鸣。瑶池传为修建嘉午台用土处,白天取土成坑,晚上坑自平复一故有&瑶池取土用不完&之说。转佛遗迹至今仍依稀可见。
过大顶出南天门数米即到&龙背&,比华山的苍龙岭还要险峻。龙背面临万丈深渊,过岭者心惊目眩,不敢直立,更不用说俯视沟底;如若遇上劲风,越发令人心惊胆颤、毛骨悚然。站在龙背上可早观日出,晚观夕照。龙背的尽头,是由几块巨大花岗岩堆砌而成的&龙头&,为嘉午台绝顶。由此北望是拔起在龙尾北部的大顶及其上的兴庆寺,在云天雾海和悬崖陡壁的映衬下,酷似华山的北峰。此时,人们才真正领略到小华山的神韵和风采。
1984年以来,白峪村集资修建五公里长的上山公路,拓宽了由冷水泉至大顶的小道和石阶路,修建了停车场,加固了扶栏铁索,使游人攀登嘉午台更加方便、安全。 (王作良撰写) ==================================================
第二十一章 至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一章、工部千秋庙貌新--杜公祠
杜公祠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祠堂,坐落于长安区韦曲和杜曲之间的双竹村,距西安市约12公里。杜公祠北倚少陵原,南临樊川。据传,唐代末年,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在他居住过的少陵原畔立过祠堂,可惜遗址已不复存在。
据《关中两朝文钞》记载,这座杜公祠,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明神宗万历五年(1577)和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曾经重修过两次。但是,到了乾隆年间(),杜公祠已经破败荒凉。然而就连这样破旧的祠堂,也在乾隆末年被烧为灰烬。到了嘉庆九 年(1840),在一些读书人的倡议下,又一次重建了杜公祠。一百多年来,此祠经过多次修缮,其中有碑石记载的两次:一次是同治七年(1868),一是光绪十二年(1886)。1949年后,人民政府重修了杜公祠,1960年建立了杜甫纪念馆。近年来,政府再次拨款修葺,已使该祠面貌一新。
杜公祠是个四合院式的建筑群。山门仿唐代的砖木结构,深3米,高6.7米,宽4.3米。院内有5个水泥砌筑的大花坛,坛上有腊梅、紫桂、百叶红和桃李等多种花木。 祠院正中是三间享殿,殿内龛台上供有杜甫泥塑坐像一尊,高1.4米。头戴相帽,身穿蓝袍,腰系红带,左手搭膝,右手执笏,两尺多长的黑须飘过胸前,面容瘦削苍老,忧心忡忡,真切地表现出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心境。殿内有一块石碑,刻有杜甫半身朝服像,轮廓清晰,线条疏朗、传神。
杜公祠院的东西两则各有三间新建的厢房,高5.5米,进深4.8米,格子门,丁字窗,周围有青石转台,皆典型的仿唐砖木结构。此房已辟为展室。
祠内最珍贵的文物是唐肃宗李亨乾元二年(759)杜甫写的《府太中严公九日南山诗》石碑的墨拓本。这是现存的杜甫惟一墨迹。展室墙壁上,有《唐书&杜甫传》、《杜甫年谱》、&杜甫足迹图&、&杜氏世系表&、&杜甫在长安行迹图&、羌村遗址等图案和照片。依照杜甫诗意绘成的&三吏&、 &三别&图画以及明、清两代各种版本的杜诗和唐代名家诗文集,是研究杜甫诗歌与唐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杜甫(712~770),祖籍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在其58年的生涯中,有十多年流离于陕西,其中十年是在长安度过的。
在功名无望、报国无门的窘况下,杜甫携带家眷寓居长安城南的杜曲一带。&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的诗句,写的就是这时的生活。在杜甫的诗篇里,诗人多次以&杜陵布衣&、&少陵野老&自称。杜甫留传至今的一千四百多首诗作中,除了反映社会现实意义重大的主题以外,也留下许多描写长安景物的诗篇。
《奉陪郑驸马韦曲》诗,淋漓尽致地描绘出韦曲附近的美好春色:野寺垂杨里,春畦乱水间。关花多映竹,好鸟不归山。城郭终何事,风尘岂驻颜。谁能共公子,薄暮欲俱还。封建社会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随着杨贵妃的入宫,她的亲属随之飞黄腾达。杜甫在著名的《丽人行》里,描述了当时的奢华景象:&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为了同南诏国打仗,奸相杨国忠到处抓丁,老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兵车行》。就是描述在长安城西的咸阳桥上,亲人送别出征战士的悲惨情景:“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在长安后期,正碰上&安史之乱&。这场战乱,波及中国北部广大地区,并使全国陷入混乱局面,置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开元年间(713~741)出现的盛世从此急剧衰落。安史之乱初,杜甫居长安,面对遭受战火的京城长安,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一生接近广大人民,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杰作,赢得了后世的推崇和赞扬。清初诗人屈大均游杜公祠时曾题诗日:&城南韦杜滴川滨,工部千秋庙貌新。一代悲歌成国史,二南风化在骚人。少陵原上花含泪,皇子陂前鸟弄音。稷契平生空自许,谁知词客有经纶。&给予杜甫及其诗篇很高的评价。
杜公祠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郭海文撰写)
第二十二章、三千年前的乐园一西周灵台遗址
西周灵台遗址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灵沼乡阿底村南一公里处,地处西周丰京附近、沣河西岸,是西周王朝的皇家园林,附近沼泽密布,风光十分优美。大约3000年前,周文王在这块风景如画的台地上开辟了号称700里方圆的苑囿,作为游乐休憩的场所。如今,西周王朝已被历史尘封在地下,而灵台作为周王朝3000年后惟一存在于地面的遗址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王朝的兴衰变化。1961年,国务院公布丰镐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台遗址,是一个四五米高、十余米见方的梯形立方体。上面的房宇是后来修建的。拾阶而上(阶梯是石制的,已残缺),石块儿与石块儿的缝隙间长满了绿草,其旺盛的生命力与台阶的年古失修相比,愈发显出灵台的苍古与厚重。
关于文王灵台,史书记载较多,《诗经&大雅》中有:&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席鹿攸伏。席鹿濯濯,白鸟器器。王在灵沼,於初鱼跃。虚业维枞,贲鼓维镛。於论鼓钟,於乐辟鹿。鼍鼓逢逢,嚎瞍奏公。&这是描述这里既有高台式的楼阁建筑,也有养鹿的草场和养鱼的池沼。低空里翱翔着洁白的水鸟,蒲苇中腾跃着肥硕的大鱼,麋鹿悠闲地在树下嬉戏,百姓随意在河边渔猎。同时,《孟子&梁惠王》中有:&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其谓台日灵台,其谓沼日灵沼。&《诗经》和《孟子》都把这里描写为周文王与民共享的乐园,也说明当时丰京的苑囿不像后代帝王禁苑那样神圣不可侵犯。据《左传》记载在春秋战国之际,灵台尚存。关于周文王灵台的位置及其作用,《三辅黄图校证》载:&周文王灵台,在长安(汉长安城)西南四十里。&《诗序》日:&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人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
暴台乃县为讽涮天象而筑。据住持讲,这儿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灵台周围的蚂蚱不叫唤,问其原因,有老人说,这是因为周文王晚上在此阅读兵书,蚂蚱怕叫声惊动了文王。
灵台毁于何时,不得而知,关于灵台遗址的存在,北宋宋敏求《长安志》有比较明确的记载:&灵台遗址至贞观(626~649)尚在,故(唐)魏王(李)泰(括地志)日:“辟雍,灵沼今悉无复处,惟灵台孤立,高二丈,周围一百二十步也”。如今灵台略比此小,但相差不大。
唐代在灵台建有平等寺。据附近的老人说,解放时寺周围有土城墙,寺内有土地21亩,当时住寺的是王和尚,灵台殿前当时还有两棵直径近两米的古柏,寺内除灵台殿宇外,还有老爷庙一座,内祀关公圣帝。寺内有铁钟一口,其大可容四人。寺院有钟楼,寺门很大,门口有高大的皂角树,据说钟毁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大柏树是在1955年左右被伐掉的。寺内还曾出土过铜佛像。
建于灵台上的平等寺,相传得名始于元代,因阎罗有平等王之号,故名。清乾隆年间(),梁鼐曾主持重修,易门额以石,上署&灵台遗址&四字。寺远离村庄,地势孤高,北有阿底村,南有吴家村,西有邱家庄,东有沣河,沣河东有北张村与贺家村。院内西边是平等寺古殿,古殿留下了历次修葺的痕迹,东檐墙镶着简陋的窗子,龙形托墩从做工和木头颜色上看,明显可以区分出是不同时期修葺的痕迹。寺内正门两边各建观音殿、地藏殿-座。建东南观音殿挖地基时,曾挖出半截残碑,碑首浮雕三龙,活灵活现,碑两边都刻有浮雕。中有佛像,两边有侍立小像,上边两角刻有浮雕蟾蜍和鸟。东边空地上放着一个粗麻石碑座,为梯形立方体。1997年挖东殿地基时挖出约直径半米,状如龙身鳞片的陶瓦烧制品。此处还出土过陶罐、陶碗等物。这些出土文物虽不知具体年代,但证实了平等寺在灵台遗址上的存在。如今,平等寺已为正式宗教活动场所,院内南北约122步,东西约97步,除原有的灵台遗址外,有新建的菩萨殿、地藏殿、山门房、僧舍、灶房、斋房等屋舍。住比丘尼六人。 (常春撰写)
第二十三章、汉宣帝陵一杜陵
汉宣帝杜陵,距西安市13公里,位于长安区大兆乡东伍村北,雁塔区三兆乡南,地处濡、泸两河之间的鸿固原上。西汉时这里林深草茂,为著名的游览狩猎区。汉宣帝酷爱这里的自.然环境,故选此作为陵域。陵墓于公元前65年春开始修建,8年之后竣工。黄龙元年(公元前49)十二月,宣帝崩于未央宫,埋葬于此。此处古属杜伯国,本名杜原,秦置杜县,汉宣帝在此筑陵后,才改名杜陵。
陵园呈正方形,每边垣墙长330米左右,墙基宽约3.4米,四面垣墙正中各辟一门,由门道、左右塾和左右配廊构成。已发掘的东门遗址位于陵区以东110米处,在东门遗址还出土了方砖、长方砖和长条砖,有的砖上刻画有几何纹和小方块纹。还有大量表面为直绳纹、内为布纹的筒瓦和&长乐未央&、&长生无极&瓦当等建筑用砖瓦,反映了当年门阙建筑相当富丽豪华。
陵冢位于陵园正中,是用夯土筑成,呈覆斗形。
寝园位于陵园东南,四周筑有墙垣。王皇后陵寝园在其陵园的西南,形制与杜陵寝园相近,规模稍小,建筑材料也比较粗糙。杜陵的陪葬墓位于陵园之北,现有封土者62座,分布在杜陵东南、东北和北部三处,犹如群臣围绕着君王。其中以东南方数量较多,规模较大,分布密集,排列有序。根据文献记载,陪葬的有大司马车骑将军张安世、丞相丙吉、建章卫尉金安上、中山哀王刘竞等。
陵邑位于杜陵西北25公里,平面呈长方形,东西2100米,南北500米,是西汉诸陵邑中人口较多的一座城邑,居民中有不少&随帝陟陵&而居的达官显贵。
西汉末赤眉军人长安,除文帝霸陵因传说皆以瓦器随葬而未被破坏外,其余西汉帝陵全被盗。东汉末年,董卓挟持汉献帝南迁长安,&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宝&。西晋末年,长安饥民又挖开了长安城东南的霸、杜二陵。
因此,今日人们所见西汉帝陵,墓冢仍高大雄伟,地下却早已面目全非了。
杜陵是一座金字塔状的黄土陵丘,当地俗称&三兆大冢&。陵前有几通已经歪斜、尚未倒下的墓碑,为清代毕沅任陕西巡抚时所立,碑文已斑驳不清。
宣帝未在咸阳原西汉帝陵陵区建陵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因为宣帝是昭帝堂孙,依照昭穆排列,昭帝刘弗陵之下应为宣帝的父亲史皇孙一辈人,才能昭穆为序;而宣帝为昭帝的孙子辈,同一陵区内无法安置。因其非帝正嗣,故未葬祖陵兆域,单独起陵于鸿固原上。二是刘病已之所以拒绝先祖的皇家之矩,独回鸿固原,还与那位苦命的发妻许平君有关,其原因就在于这位长于民间的皇帝其实早已厌倦红墙森然、檐宇轩昂的皇族深宫之内隐藏的血腥和阴谋,而内心深处仍然是那个在三兆村顽皮嬉戏的黄皮。许皇后葬于杜陵南两里的长安大兆司马村,亦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禹 撰写)
第二十四章、子午古道绝秦岭
子午古栈道位于西安市长安区以南的子午峪中,长300余公里,与库峪、义谷、锡峪(皆位于长安区境内)合称&三谷道&,为关中通往陕南的南北通道。
有关子午道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策》:&张仪说赵王,秦一军塞午道&。鲍彪注日:&长安有子午谷,北山是子,南山是午,午道秦南道也。&子午之名由此而来。据考证,最早经过该道的可能是刘邦被封为汉王后由杜南入蚀中。西汉平帝元始五年(5),王莽因王后有子孙瑞,始通子午道,经杜陵横穿南山至汉中,南口在今安康石泉县境内。东汉安帝永初元年至二年(107~108),因褒斜道废,复开子午道。三国时为魏、蜀两国长期争夺的要道。
魏建兴六年(228),诸葛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讨魏,魏延建议日:愿假奇兵五千,从褒中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达长安。景耀六年(263),钟会伐蜀,由子午人汉中。南朝梁时另辟新路,略微向西,自今西安市而南直达宁陕县。《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子午道有新、旧两道,两汉、三国、晋代循旧道,南北朝又辟新道。旧道在金州安康县界,梁将军王神念以旧道缘山避水,桥梁百数,多有毁坏,分别开干路,更名子午道。&《玉海》云:&南山大凡六谷,谓子午、倘骆、褒斜,南北分列也。&后秦姚苌曾拜郝奴为六谷大都督,以备南山之险。唐天宝年间,蜀郡涪州给杨贵妃贡荔枝,取西乡驿人子午谷,差役马不停蹄,不三日可达长安,时人将此道称为&荔枝路&。晚唐诗人杜牧有感于此,曾作《过华清官》歌咏其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唐广德(763~764)年间,朝廷设南山五谷防御使。明末孙传庭命贺人龙夺南路围剿李白成起义军;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徐向前、徐海东率部突围陕川根据地;1949年,国民党胡宗南率部南下四川,皆由此道出入。
今子午道北段长安境内的喂子坪、黑沟口、红崖子、千佛崖处,原栈道遗迹仍依稀可辨。从峪口至西衙门口,共发现三处栈道遗迹。第一处在拐儿崖北50米,石壁上可见三级台阶,侧面有明显的刻痕一道。第二处在拐儿崖,有栈道遗迹跨越山溪,河南岸崖上凿有五级台阶。第三处距第二处75米,可见圆形底子五个,台阶两级,据估计路面原宽在一米以上。在今西万公路45公里河面岩壁上,遗存有方形石孔20余眼,圆形支柱孔多处;黑沟口桥南河西岩壁百余米长的古道遗迹也赫然在目;红崖子下岸河西有两段较为完好的砭道(在栈道基础上覆盖石板、石条之类),共有100多米长,尚有桥迹一处。子午古栈道依山傍水,附近有丰德寺、净业寺等古刹,佳胜迭出,风光十分迷人。子午道上的主要关隘有:子午关、石羊关、姜子关、腰岭关、马岭关、五郎关、饶凤关、黄金戍、铁城等。子午关和石羊关是秦岭北坡子午道上的两处重要关隘,两关相距13公里。石羊关最险,凿于狭隘陡峭的悬崖上。沿西万公路南行至52公里处,便到了古道上的著名关隘--石羊关。石羊关,又名关石,在长安西南沣峪口内。《元和郡县图志》载:&子午关在(长安)县南百里。王莽通子午道,因置此关。&附近两岸高山巨石,紧束沣河,天似一条线,地为一峡谷,山如一裂缝,河若一盘龙,地形异常险要。当地流传谚语说:&石羊关,鬼门关,进门都把命交天。& (王作良撰写)
第二十五章、轩臣刻字美名留--仓颉造字台
仓颉造字台,系夯土而成,高约6米,周长100多米,.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西北长里村西北的高阳原上。《雍胜略》载:&三会有台,即仓颉造书处。&故造字台又称仓颉造书台。仓颉,传说中为黄帝的史官,头有四目,死后葬于白水县城东25公里的史官乡,前人多称其为汉字的发明者,其实为远古较早使用原始文字的部落或部落首领。相传仓颉任史官时,结绳记事已不能适应人类日益丰富的表达需要,再加上黄、炎二部落因战争而进行的谈判受到影响,仓颉受到黄帝的批评,于是琢磨造字之法。多次的调查和探访,仓颉
从猎人能根据地面鸟兽的足迹形状、大小辨别鸟兽种类大小及行进方向中得到启示,在高阳原筑台,观鸟兽足迹,描画出图形代表文字,又采取同样的手段画出其他器、物的造形,创造了最早的象形文字,为以后中国汉字的发展与演变奠定了基础。秦李斯作蒙学识字书,即以&仓颉&名篇,&仓颉篇&开头即是:&仓颉作书,以教后嗣。&从此足以看出仓颉造字的传说在我国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历史传说周穆王曾在终南山造中天台,在仓颉造字台造神庙,名之日三会道场。汉魏后随着佛教的传人与繁荣,将造字台改建成三会寺,至唐代前期,达到鼎盛。据寺碑所载,唐景龙年间(707~710),中宗曾率王公大臣幸临该寺,具体驾临次数,由于史料缺乏,已不得而知。但据上官婉儿《驾幸三会寺应制》诗题下注&景龙二年十月三日&来分析,景龙二年(708)中宗曾驾临三会寺,上官婉儿作有应制诗: &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故台遗老识,残简圣皇求。驻跸怀千古,开襟望九州。四野缘塞合,二水夹城流。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献酬。太平词藻盛,长愿纪鸿休。&诗属应制体。今《全唐诗》中尚存《奉和幸三会寺应制》诗五首,分别为刘宪(一作萧至忠)、李义、李峤、宋之问、郑情所做。当日中宗馆阁侍臣颇多,其中擅作诗者亦不在少数,但由于各种原因,至今《三会寺应制》诗仅存以上六首。从诗题、内容、用韵等方面看,六首应制诗应作于同一时间。因造字台西是昆明池的源头,登上古台,昆明池源头尽收眼底,因而在诗作中,上述诗人也多次提到汉唐昆明池。如郑情诗:&旧苑经寒露,残池问劫灰。&刘宪诗:&林披馆陶榜,水浸昆明灰。&李义诗:&台疑观鸟日,池似刻鲸年。&中宗之后,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此处已颇为破败。盛唐诗人岑参在其《题三会寺仓颉造书台》诗中吟咏道:&野寺荒台晚,寒天古木悲。空阶有鸟迹,犹似造书时。&
迨至清代,陕西巡抚毕沅在造字台前立一石碑,上书&仓颉造字台&。清末民初的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坐马车曾登临此台。l936年&西安事变&前jSXSZF主席邵力子曾陪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莅临造字台,并建议在此建立一所仓颉大学,专门研究汉语语言文字,后因故未果。
仓颉造字台西临汉武帝昆明池源头,再往西为传说中的周穆王陵,台东为西汉上林苑的一座行宫遗址。登临古台,极目四望,沣漓如膏,田园碧绿,杨柳含烟,绿波荡漾,终南山翠峰如织,观之使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是一处极佳的登高赏景之地。 (王作良撰写) ================================================================
第二十六章 至 第三十一章
第二十六章、秋日凝翠岭山光如泼黛--唐翠微宫遗址
唐翠微宫,位于西安市南约27公里的长安区皇峪寺村,与玉华宫、九成宫同为初唐三大避暑行宫之一。沿西万路到终南山沣峪口,东行约一里,就来到皇峪寺沟。循小山而上,可看见一块平坦有致的空地,台阶依稀,虽藤萝杂绕但其形势却卓然不凡,此处就是唐代有名的避暑行宫翠微宫遗址的所在地。翠微宫初建于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四月,初名太和宫,贞观十年(636)废。贞观二十一年(647)四月,唐太宗苦于京师炎热,身染小疾,于是命将作大匠阎立德于顺阳王府第取材,在终南山建造一座离宫,当年九月建成。宫&笼山为苑&,其正门面向北方,名云霞殿,朝殿名翠微殿,寝殿名含风殿。旁有太子别宫,正门西开,取名金华门,殿名安喜殿。《元和郡县图勘、《新唐书&地理志》皆言翠微宫元和中废为寺,元人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寺观》中也承袭了这种说法。开元、天宝间(713~755),诗仙李白曾与友人在一年秋末从子午峪口西行,作有《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泉见寄》:&初登翠微岭,复憩金沙泉。践苔朝霜滑,弄波夕月圆。&可见至迟到李白生活的时代,翠微宫已废弃为寺。
翠微宫连绵里许,气魄浩大。唐代刘禹锡《题翠微宫诗》日:&翠微寺本翠微宫,楼阁亭台几十重。&宫建成后,进士张昌龄曾为此作《翠微宫颂》。有关翠微宫的建造状况,太宗在建玉华宫的诏书中自述日:&近因群下之志,南营翠微。本绝丹青之工,才假林泉之势,峰居隘乎蛟睫,山径险乎焦原。&贞观二十一年五月,唐太宗避暑翠微宫,七月车驾还宫。贞观二十三年(649)四月,太宗最后一次来到翠微宫,五月即崩于含风殿。 同其他行宫一样,翠微宫作为帝王追求游乐的去处,对封建帝王来讲,它不仅仅是一个游憩的地方,帝王也需要在此处理朝政。作为古时一位有名的贤君,翠微宫也留下了唐太宗的许多风流佳话。在此太宗总结了自己五条用人方略以及治国之道。贞观二十一年五月太宗养病期间,与群臣讨论古代帝王与自己功过的比较,鲜明地表达了&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开明的、平等的民族政策。六月,随即下诏,采用赎取的方法使战乱中流离失所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卖身为奴的平民重返家园,安居乐业。唐太宗在此听从房玄龄的意见,任命农司李纬为洛州刺史。最后一次驾幸翠微宫时,太宗身染沉疴,在此对自己的后事做了安排,并施巧计以试探徐世勐的忠心,顺利地将帝位传给太子李治。
翠微宫废为寺后,成为密宗胜地。唐代最著名的法师玄奘自天竺归来后,曾在翠微宫内翻译佛经,所在之处称为弘法院。贞观二十二年六月,太宗因玄奘法师德业冲博,仪表绝伦,请求玄奘放弃译经而能与其共商国事,玄奘婉拒并讲了六条道理,表明太宗皇帝英明过人,皆无天之授,无求于人,又陈述了自己坚守缁门,潜心译经的心愿。太宗准其所请,玄奘法师遂得以继续译经。贞观二十三年四月,太宗皇帝最后一次驾临翠微宫,玄奘法师陪驾,太宗屡屡与玄奘谈论佛理的深奥及渊源,赞叹日:&与法师相值恨晚耳,未尽弘法之意。&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改称永庆寺,后又复其原称。金代诗人赵秉文曾作《翠微寺》诗,其中有&南山深锁翠微宫,寺在南山十里东&之句。弘治六年(1493),明秦简王朱诚泳来此游玩,作纪游诗《翠微寺》: &翠微深处翠微宫,避暑当年说太宗。吊古不须增感慨,凭高聊复得从容。千章古木苑烟合,数尺残碑碧藓封。独喜满前吟兴好,参天,万朵玉芙蓉。&从朱诚泳诗看,明中叶时此处已鲜有人至,以至于碧藓封碑。寺内现存金代舍利塔、唐佛造像、宾竹道人朱诚泳《翠微寺》诗碑及立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的《重修永庆寺住持纂碑》,此外还有大量的简瓦、板瓦、莲红纹方砖等文物。
翠微宫因&山光如泼黛&,再加上系开创贞观之治的贤君唐太宗曾经活动的场所,因此历代骚人墨客时有纪游,并题诗吟咏。太宗统治的最后三年,炎夏都在此度过。太宗作于贞观二十一年或二十二年的《秋日翠微宫》诗,就是观赏中秋景色之作,诗云:&秋日凝翠岭,凉吹肃离宫。荷疏一盖缺,树冷半帷空。侧阵移鸿影,圆花钉菊丛。摅怀俗尘外,高眺白云中。&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有《翠微寺有感》诗,描述了唐太宗驾幸的情景:&吾王昔游幸,离宫云际开。朱旗迎夏早,凉轩避暑来。汤饼赐都尉,寒冰送上才。龙颜不可望,王座生尘埃。&后来金代诗人赵秉文作《翠微寺二首》 (其一)云:&南山常怀退之诗,未说云烟润色之。要见山光如泼黛,更须留待雨晴时。&晚唐时,花间鼻祖、著名诗人温庭筠曾来此地,有感于眼前&遗庙春堂在,颓垣碧草芳&,更重要的是&无因奏韶漤,流涕对幽篁&,想到一代明君唐太宗的丰功伟绩,作了《题翠微寺二十二韵》(太宗升遐之所)的长诗,详尽地描述了翠微宫占尽山水之胜及太宗皇帝驾临此地的盛况,心中不禁感慨万千。诗云:&幽石归阶陛,乔柯入栋梁。火云如沃雪,汤殿似含霜。涧籁添仙曲,岩花借御香。野糜陪兽舞,林鸟逐鹤行。镜写三秦色,窗摇八水光。问云征楚女,疑粉试何郎!阑芷承雕辇,杉萝入画堂。受朝松露晓,颁朔桂烟凉。岚湿金铺外,溪鸣锦幄旁。倚丝忧汉祖,持璧告秦皇。短景催风驭,长星属羽觞。.储君犹问竖,元老已登床。鹤盖趋平乐,鸡人下建章。&铺叙细致,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曲尽其妙,太宗皇帝当年的英姿如在眼前,令人不禁产生今昔沧桑之感。诗人于此地旅游卜居时,曾与居士薛昌之有来往,曾作《题薛昌之所居》诗:&所得乃清旷,寂寞常掩关。独来春尚在,相得暮方还。花白风露晚,柳青街陌闲。翠微应有雪,窗外见南山。&
今日的翠微宫,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其遗址上只存有一些残砖断垣,殿堂基石,但却掩盖不了往昔的风华,毕竟这里曾有过一段不同寻常的岁月。翠微宫遗址所在地的内苑乡,公路两侧栽种着许多栗树,以盛产板栗著名。当年,这一带宫殿规模宏大,内苑即翠微宫的组成部分。 (王作良撰写)
第二十七章、西风残照--明秦藩王十三陵
明秦藩王十三陵位于风栖原、鸿固原、高望原、少陵原上。墓群以环形排开,东西约5公里,南北约3公里。这里埋葬着明代秦藩王及30多位郡王。1995年被长安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保护区以愍王朱棱等墓群为中心,向四周延伸约1000米。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巩固政权,把除太子以外的诸王子分封于全国各地。26子中,除懿文太子及皇子楠早逝,共封24藩王。后又封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共25王。并定下规矩: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即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诸子年十岁封为郡王。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封次子朱棱为藩王,驻骅西安,镇守西北。在25藩王中,朱棱势力最大,号称&天下第一藩&。他的子孙相继继承王位。秦藩王从第一代藩王朱棱到明亡,共有14位藩王,即:憨王朱棱、隐王朱尚炳、僖王朱志堰、怀王朱志均、康王朱志馔、惠王朱公锡、简王朱诚泳、昭王朱秉橙、定王朱惟焯、宣王朱怀蜷、靖王朱敬镕、敬王朱谊油、肃王朱谊漶及末代秦王朱存枢。除了朱存枢投降李白成农民政权,死后不知葬于何处,其余13位藩王和世子朱敬珍以及30多位郡王,皆埋葬在该墓群。
(1)愍王朱校墓朱棱是明太祖朱元璋次子。洪武三年被封为秦王。十一年(1378)就藩于西安,镇守关中和西=1匕。由于政绩比较突出,所以在洪武二十二年(1389)被举荐为宗人府宗人令,洪武二十八年(1395),诏令帅平羌将军宁正征叛番于洮州,番惧而降,皇帝赏赐甚厚。同年三月薨,葬于今长安区杜陵原。墓冢在今杜陵乡大府井村东北,坐北向南,现封土高约20米,周长l87米。墓前神道两旁有华表、石蹲虎、石羊、石麒麟、石马、石人、石狮等大型石雕l8件,均系明初雕刻,造型、刻工均极精美,是一批明代石刻艺术的精品。
(2)隐王朱尚炳墓朱尚炳是愍王朱棱之子,为第二代秦藩王。洪武二十八年(1395)继承王位,曾因傲慢无礼,成祖朱棣降诏谴责,尚炳惧,入朝谢罪,永乐十年(1412)薨。其墓位于愍王墓东北约0.5公里处。有石麒麟、石马、石人,石马与石人间隔排队列。
(3)僖王朱志堆墓朱志垣是隐王朱尚炳的儿子,第三代秦王,永乐二十二年(1424)薨。据《咸宁县志&陵墓志》载,墓在大府井东北愍王朱棱墓旁,据专家分析可能在朱棱墓碑东南4座墓冢之中,现无法确认。
(4)怀王朱志均墓朱志均是僖王朱志坦的庶兄。因志垣无子,其庶兄由渭南王继承王位,在位两年,于宣德元年(1426)薨,陪葬于朱棱墓旁。据《咸宁县志&陵墓志》载,墓在大府井东北朱棱墓东南4座冢之中。具体位置尚待确定。
(5)康王朱志埃墓朱志锲是怀王志均弟,志均无子,由弟志埃于宣德二年(1427)3月由富平王进封。康王墓是朱志埃与其妃陈氏的合葬墓。墓位于长安区大兆乡西康王井村东北约50米处。
(6)惠王朱公锡墓朱公锡是康王朱志锲嫡子,第六代秦藩王,正统十一年(1446)五月袭世子,天顺二年(1458)六月袭封秦王。在明代秦诸藩王中,朱公锡比较贤明也有所作为,《明史&诸王列传》说:&惠王以贤闻。&好读书,著有《益斋集》,成化二十年(1486)薨,享国28年。惠王墓位于庞留井村东北。墓高十米,周长60米;墓呈圆锥形,墓旁有其妃王氏墓。石刻有华表、石羊、石人等。墓前有石碑一通,高3.5米,厚0.26米。碑额篆书&大明宗室惠王神道碑&两行九字。碑文称:&太祖高皇帝第二子愍王折圭受封,为天下第一藩国,四传至於康王,康王薨逝,英庙受册,命以王世子公锡代其位,是为惠王......在位二十年,寿五十而薨。&
(7)简王朱诚泳墓朱诚泳是惠王朱公锡之子,第七代秦藩王,弘治元年(1488)九月由镇安王进封秦王,诚泳自称&宾竹道人&。有《经进小鸣集》、《宾竹稿》等传世。弘治十一年(1498)薨。其墓位于距长安区中心约两公里的韦曲镇简王村西北,墓高l5米,周长100米,略呈圆锥体,墓道神道两旁有华表、天兽、石麒麟、石马、石人(文官、武官)。整个石雕,雕工细致,形象逼真。文官持笏,面带笑容,毕恭毕敬;武官双手拄剑,态度严肃庄重,衣褶线条流畅。此墓在1989年11月被盗走彩绘陶马、陶俑300件,后被公安部门破获缴回,现陈列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内。
(8)昭王朱秉横墓朱秉橙是简王朱诚泳侄,临潼郡王朱诚澡庶子,初封镇国将军,弘治八年(1495)袭临潼王,弘治十三年进封秦王,为第八代秦王,弘治十四年卒。其墓位于杜陵乡大府井村东。据嘉庆《咸宁县志》引《西安府志》:&墓在洪固原朱棱墓旁。&
(9)定王朱惟焯墓朱惟焯是昭王朱秉横庶子,为第九代秦王,正德四年(1509)袭封。其墓位于韦曲镇东约3公里的简王井村北,现墓仅剩部分封土。
(10)宣王朱怀蜷墓朱怀蜷是宣王朱惟焯的再从子,秦国将军朱惟赚之子,初封领国中尉,嘉靖二十七年(1548)嗣封为第十代秦王。嘉靖四十二年薨。其墓位于长安区中心东约3公里的三府井村东北。石刻有华表、石虎、盘角石羊、牵马石人、文官石像等。在诸秦藩王墓中,惟此墓有牵马人。
(11)靖王朱敬镕墓 朱敬镕是宣王朱怀蜷之子,第十一代秦王,万历四年(1576)薨。其墓位于长安区中心东约3公里的三府井村东北。
(12)敬王朱谊涵墓 朱谊涵是靖王朱敬镕之子,万历十四年(1586)薨。据《咸宁县志&陵墓志》引《陕西通志》载:&墓在高望原。&经查访墓在今三府井村东,墓冢及地面文物已不存在。
(13)肃王朱谊漶墓朱谊漶是敬王朱谊油之弟。据《成宁县志&陵墓志》引《陕西通志》载:&墓在高望原。&经查访墓在今三府井村东,墓冢及地面文物已不存在。
明秦藩王十三陵地表存留的碑刻以及出土的墓志铭,是研究明朝藩王制度以及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史的重要资料。尤其是墓群中保存下来的石雕,造型精美,形象逼真,是研究明代石雕艺术的宝贵资料。明秦藩王十三陵石雕与西汉茂陵石刻、唐乾陵石刻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石刻艺术博物馆,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长安区人民政府已经把明秦藩王十三陵列入旅游开发计划。 (王建科撰写)
第二十八章、蒋介石的西安行宫--常宁宫
常宁宫是黄埔军校七分校主任胡宗南专为蒋介石在西安设置的高级别墅。蒋介石自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以来,一直视黄埔学生为他的忠实信徒。在南京时他常住在中央军校,到洛阳、长沙、武汉等地也多住在各地的军校分校,认为这是最安全可靠的住处。抗战前期,胡宗南为逢迎蒋介石,便计划在王曲附近给蒋设置一处理想的&西安行宫&。既要适于躲避日机空袭,又要环境幽静舒适。经工程技术人员精心择地勘察,最后便选定了长安区王曲北五华里傍神禾原南华坡上的&西寺&。据说该庙曾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其母窦太后选的休闲之地,命为&常宁宫&。胡宗南即用此名为蒋的行宫。
常宁宫分坡上(原上)和坡下(原下)两个建筑区。原上区占地约十余亩。进门是坐北向南的六角平房三座,前后以走廊相接。第一座为会客厅,第二座为办公室,第三座是起居室。起居室后的高台是音乐室,备有钢琴专供宋美龄弹唱使用。紧挨着音乐室建有一座古朴典雅的八角亭,这里可极目终南山叠翠,近睹滴水流引。平房东数米处是一排防空洞,洞内均皆贯通。一洞损塌可移他洞。平房周围满植名贵花草和长青松柏。起居室西还特植金桂一株,秋风起时,清香阵阵。这里供蒋介石、宋美龄及其近侍居住。原下建筑区比较简单,仅十数间略显精致的坚固平房而已。这里主要供作外警卫和招待服务人员居用。坡上坡下相距不过百十米,实际就是门里门外之分。
常宁宫自1941年开始修建,到1942年竣工,连同随后扩建,时近两年之久。宫内楼阁错落,结构别致。
常宁宫背靠神禾原,面临滴水,不惟景色秀丽宜人,更是理想的防空处所。周围的皇甫村、岳村、曹村、留村等许多村庄,驻有七分校的学生总队,形成了严密的外围警戒圈,安全至为可靠。当蒋介石来到常宁宫,大小官佐必须持有红、黄、白三种通行证,才能在此处走动,而且只有红色通行证才能进入坡上区。
蒋介石每次来西安视察,国民党中央要员如张治中、白崇禧等均一道陪同。西北的党政军高级官员如朱绍良、祝绍周、谷正纲、王宗山等,也要到行宫谒见述职和面聆机宜。这期间胡宗南显得更忙,对蒋介石的起居饮食等,晨昏侍问,殷切备至。
1944年,蒋介石在常宁官为他的儿子蒋纬国与儿媳石静宜主持婚礼。1945年夏,蒋介石来西安时,在常宁宫会见了亲家西安大华纱厂总经理石风翔。抗战后期的1943年夏和1945年夏蒋介石来西安均驻常宁宫,名义上是召开军事会议作抗日军事部署,实际则是指示加紧封锁陕、甘、宁边区。抗战胜利后不久,蒋介石于1946年夏,发动了全面内战。是年秋,蒋又来西安,仍驻常宁宫,曾在西安&中正堂&(解放初改名群众堂,即今人民大厦前院)召集胡宗南部校级以上官佐训话,作动员进犯延安的部署。在那时,常宁宫实为不宁之地。有一次蒋介石来西安,由第一战区长官特务一团担任警卫,从机场经西安西大街、南大街直至常宁官,一路岗哨密布,戒备森严,车辆行人一概不准通行。
常宁宫从坡下到坡上,修有l50多米长的台阶,备有滑竿十余架,雇佣当地健壮的中年农民,身穿深蓝色工作服做抬夫,专供蒋介石、宋美龄及少数大员上下专用。蒋介石在常宁宫停留、居住仪式之隆重,由此可见一斑。
昔日的总统行宫,如今已辟为可供平常百姓度假避暑游乐的场所。常宁宫的北部已逐渐形成了一座现代化的新型&大学城&。 (郭海文撰写)
第二十九章、神禾原畔埋忠骨--柳青墓
柳青墓位于长安区皇甫村,背倚神禾原,南眺终南山,西临著名的蒋介石行宫--常宁宫,俯瞰王曲Jll的美丽景致,清澈见底的滴河从前面流过。柳青逝世后,他生前的好友、曾与他共事多年的同事、原王曲区委书记孟维岗接到讣告后,泪如泉涌,即刻专程赴北京参加老朋友的追悼会。遵照柳青生前的遗嘱,返回长安后,孟书记与有关领导一道,亲自为老朋友选定墓址,办理征地手续,指导工匠用水泥和机砖将墓穴建得平平整整。为了防止骨灰盒腐烂,孟书记要求预制工人做了两个水泥外套,将骨灰盒装在里面。柳青的一部分骨灰存放在北京八宝山公墓,一部分存放在他曾经生活过多年的神禾原畔的皇甫村,墓旁边还长眠着与柳青相濡以沫、在&文化大革命&中冤死的妻子马葳。l998年柳青逝世20周年时,长安县政府对柳青墓进行了修整,新建了围墙,竖立碑石一通。1952年3月柳青在上海参加&五反&运动。同年5月,任《中国青年报》副刊主编,遵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离开城市,来到长安县体验生活,曾任县委副书记,不久到皇甫村落户(住中宫寺),并辞去县委副书记职务,专门从事文学创作,被称为&一名写书的社员&,自始至终参加了农村合作化运动。柳青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5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政协陕西省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西安分会副主席等职。l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柳青受到残酷迫害,身染重疾,被迫离开生活多年的长安县,他的爱人也被害致死。1973年,在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关怀下,柳青被接到北京接受治疗。l978年6月13日在北京逝世,终年62岁。柳青逝世前,曾深情地表示:&我离不开长安这块土地,离不开长安人民,我死后把我送回长安,埋到皇甫原上&,表达了对长安大地和长安人民的一片深深眷恋之情。柳青骨灰安葬那天,皇甫村上百村民自觉前来送葬,他们一锨一锨埋着土,满含热泪说:&柳书记生前同我们在一起,死了还和我们在一起,他是咱皇甫村的人啊!&人们在心里默默祈祷:&柳书记,您安息吧!我们将永远怀念您,您永远活在长安人民心中......&
柳青为了创作农村题材的作品,长期深入农村,体验生活。《创业史》有这样一个情节:梁生宝为冯友万在韭菜滩割扫帚,休息时俩人对垒下棋,梁生宝技高一筹,杀得冯友万损兵折将,片甲不留。如此细小而简单的片段,柳青在构思时,却下了相当大的功夫。1953年冬天到l954春天这段时间,柳青多次来到王曲镇街头,和一些棋界高手对阵。经过几个月的切磋琢磨,柳青的棋艺名列王曲镇街头之冠。在文学创作中,柳青始终坚持生活即文学的生命线的创作原则,在长安的14年间,柳青参加了农业合作化各阶段的实际工作,熟悉、了解农村各阶层群众的思想感情、风俗习惯,先后出版散文特写集《皇甫村三年》(1956年出版)、中篇小说《恨透铁》(1959年出版)和长篇小说《创业史》。他的长篇报告文学《王家斌》以写实的手法,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中国优秀农民的精神风貌。1959年,以王家斌为生活原型,以皇甫村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为广阔背景的长篇小说《创业史》(第1部)问世,1960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并被翻译成英、日、德、西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发行。《创业史》以一个作家独特的视觉和感受,描绘出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史诗般的巨幅画卷,准确地把握了时代脉搏,在国内引起极大轰动,在现代文坛上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作家柳青创作生涯的巅峰,被誉为现代农村生活的史诗。l964年《创业史》第2部初稿基本完成。&文化大革命&中,柳青一度被迫中断创作。l974年,柳青抱病返回长安,即对《铜墙铁壁》和《创业史》第1部进行了精心修改,同时出版了《创业史》第2部第l卷。当他病重垂危时,插着氧气管,只要境况稍有好转,就开始加工修改《创业史》第2部第2卷书稿,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l977年《创业史》第2卷(上)公开发表。
柳青又是忠于职守、体察民情的优秀共产党员,农民的知心朋友。在长安县工作期间,只要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有关的事务,事无巨细,他都要过问,上至县上的总体规划,下到娃娃头上长疮、牲口得病怎么治疗。在农业生产中,柳青处处同老百姓打成一片,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苦乐与共。他平日的穿戴也是当时关中流行的服饰:瓜皮毡帽、中式对襟布褂、中式裤子、圆口布鞋。l960年1月,在《创业史》出版前5个月,柳青把全部稿酬l6065元的支票交给了王曲公社社长董亭芝,并表示:&群众都向集体投资,我是个社员,我也向集体投资。&当时公社用这笔钱建了王曲机械厂。1961年5月,大公社分成4个小公社,柳青又将王曲机械厂厂房捐给了王曲卫生院,使医院的医疗条件得以很大改善。柳青还经常教育自己的子女:&咱是长安皇甫村人,咱也是王曲公社社员。&
日,长安县在县人大会议室隆重举行了&纪念柳青诞辰80周年座谈会&,会议由县委常委、原县委宣传部长成德奇主持。柳青生前好友、同事张家谋、安于密、孟维岗、董亭芝、县人大副主任张步学、薛秉奎及县文化局、长安报社的有关领导和柳青子女等近百人出席会议。开会前,与会代表到柳青墓举行了祭拜活动。会议的一个议题就是要筹建柳青创作基地。干部、群众听说这个消息后,纷纷捐款,其中新建柳青纪念馆的征地费用由长安县作协副主席、马王福利造纸厂厂长董颖夫捐赠。
日,陕西省作协主席陈忠实为柳青诞辰80周年题词:&柳青以生命所神圣过的文学,我们依然神圣。&l998年柳青逝世20周年之际,著名画家、原西安美术学院院长刘文西题词:&柳青精神永存&,&永远学习柳青同志坚持的深入生活、与人民打成一片的党的文艺路线。&
柳青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他的作品、人品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是为此,朴素至极的柳青墓亦威为长安区一处人文景观。 (王作良郭海文撰写)
第三十章、民族英雄千古功臣--杨虎城将军陵区
杨虎城将军陵园在西安市南12公里的杜公祠附近。陵园背靠少陵原,俯视樊川。这里安葬着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被蒋介石秘密杀害的杨虎城将军和夫人谢葆贞烈士,杨将军的秘书宋绮云烈士和夫人徐林侠烈士,随从副官阎继明烈士和警卫员张醒民烈士,杨将军的幼子杨拯中、幼女杨拯贵及宋绮云和徐林侠二位烈士的幼子宋振中(小萝b头)烈士。
陵园大门上&杨虎城将军陵园&七个大字由原陕西省SZ赵寿山书写。正门两边用汉白玉分别镶嵌着&民族英雄&、&千古功臣&八个大字。顺石阶而上,中间有一碑亭,正中竖立着巨大石碑,正面是1981年叶剑英元帅题的&杨虎城将军烈士陵园&九个大字。碑石背面刻有l949年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发给杨将军家属的唁电,由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在1984年书写。碑亭东西两侧两个展厅分别是杨虎城将军生平展、杨虎城将军诞辰100周年各界缅怀先烈书画展。
再登64级台阶,过南北窄而东西长的坪地,在一片苍翠柏林的东端,有烈士宋绮云夫妇及其幼子宋振中的陵墓。西面还有杨将军副官阎继明和警卫员张醒民烈士的陵墓。由此处向北上16级台阶,就到了杨虎城将军与其夫人谢葆贞及次子拯中、幼女拯贵的寝陵。
杨虎城将军墓,高大宏伟,周长约30余米,碑楼高约5米,上面雕有人物、花卉、动物,四周环绕着郁郁葱葱的柏树,墓周围庄严肃穆。
杨虎城(),1930年任国民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1936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杨虎城与张学良将军一起发动了&西安事变&,对蒋介石实行&兵谏&,迫蒋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蒋介石以&考察军事&为名,迫令杨将军出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杨将军致电南京政府,请缨参战。
1937年11月由法国返国,一到香港就受到特务头子戴笠手下特务的监视,后在武昌被秘密逮捕。先后被囚禁于江西南昌、湖南长沙、贵州息烽和重庆等地达12年之久。l949年9月6日午夜12时,杨将军被杀害于&中美合作所&戴笠的会客室,终年56岁。
杨将军被杀害后,特务们把他的遗体埋入花台内,盖上泥土,企图销毁罪证。解放后找到了烈士的忠骸,l950年从重庆移葬至陕西长安县,人民政府在这里建起了杨将军的陵园。
杨虎城将军烈士陵园,是全国革命烈士纪念建筑重点保护单位,亦属革命历史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郭海文撰写)
第三十一章、嘉木碧草长相伴--朱子桥墓
朱子桥墓位于长安区杜曲镇竹园村300米处,坐北朝南,平面呈圆丘形,底径2.1米,封土堆高约两米。墓前有碑石两通,一为朱先生子女于1946年所立(已残),一为冯玉祥将军所立,高2.14米,宽0.77米,冯将军撰并书,隶书14行,行42字,除去空格共510字。墓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掘。墓前原有墓志铭一方,于右任先生篆额&绍兴朱子桥先生墓志铭&,近代著名学者叶恭绰撰文书写,是研究朱子桥先生生平史迹的重要资料。
朱子桥(),名庆澜,字子桥,以字行,浙江绍兴人,辛亥革命元老之一,居陕期间长期致力于社会福利事业,主持修复过泾惠渠、泾惠桥(当地俗称&朱子桥&)。1930年~l934年间,民国十八年(1929)百年不遇的大旱之后,朱先生来陕赈灾,与佛教界人士多方筹措资金,先后修葺了大雁塔、大兴善寺、兴教寺、华严寺等十余座著名塔寺,对陕西文物古迹的保护做出了重大贡献。l937年&七七事变&后,时任华北慈善会会长的朱子桥先生再次赴陕赈灾,先生在目睹了法门寺寺院破败,真身宝塔倾斜的现状后,即刻与上海实业家李组绅等商议修缮法门寺塔,由李组绅筹款。1938年着手准备,次年3月正式动工,整修了塔身,用石条加固了塔基,并以砖砌成两米高的围基,用黄土填至塔身,再以石条叠铺封面,同时清理了寺塔内塑像。在施工过程中发掘唐代地宫,但见珠光宝气,琳琅满目。朱先生得知后,严令任何人不得乱动,吩咐工人按原样封砌,此即20世纪80年代面世的引起世界轰动的法门寺地宫,内藏佛指真舍利和大批金银器物。在国难当头、烽火连天的岁月,先生念念不忘修固法门寺及保护地宫,其护宝行善之心日月可鉴。l983年长安县政府为先生重建五脊六层砖碑楼一座,高约3.5米,宽约l.5米,内嵌书有&辛亥革命先烈朱子桥先生之墓&的碑石一通。
今天,朱子桥墓以其浓厚的爱国爱民文化色彩,越来越为世人瞩目。 (王作良撰写)
============================================================
参考文献 1.(宋)程大昌撰,杨恩成、康万武点校本《雍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2.何清谷校注, 《三辅黄图校注》,三秦出版社,l995年10月1版。 3.陈直,《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版。 4.西安市地方志馆、西安市档案局主编,《西安通览》,版。 5.陕西省旅游局编,《陕西旅游》,陕西旅游出版社,版。 6.《繁华凄凉走过》,《陕西师大报》总第291期,日。 7.李之勤,《(读史方舆纪要)卷56(子午道)条校释》,史念海主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3期。 8.史念海,《环绕长安的河流及有关渠道》,史念海主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1期。 9.辛玉璞,《长安城南(史记)、(汉书)未载的人工渠》,史念海主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4期。 10.史念海,《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史念海主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12月增刊。 11.吴宏岐,《隋唐帝王行宫的地域分布》,史念海主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2期。 12.王守春,《汉唐长安城的水文环境》,史念海主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l997年12月增刊。 13.(元)骆天骧, 《类编长安志》,黄永年点校,中华书局l992年版。 14.翁柽监修、宋联奎总纂,《成宁长安两县续志》,
发图小贴士:
人在做,天在看,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访问内容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华商论坛 如何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7x24小时) 在线咨询: 服务热线:029- 活动洽谈:
华商论坛公众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池刻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