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离要曾美女断臂电视剧,今朝为何假降金,忠心不计残肢体,义胆常留至古今。

三山区政府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发布日期: 14:03:00】&【作者:三山区政府】&【文章来源:三山区政府】&【浏览次数:131749 次】&【】
《三山古今》在较短的时间内编撰成书,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我谨向为之付出了辛勤劳动的编委会的同志们表示由衷的谢意。
三山区是在芜湖市新一轮区划调整中诞生的新城区,成立于2006年2月,其前身为繁昌县三山、峨桥两个镇,区域面积276.1平方公里。三山区濒临长江,浸润长江文明,自古民风醇厚,人民勤劳聪慧,贤人倍出,留下许多绚丽多彩的文化遗产。这里曾经受革命战争风雨的洗礼,渡江战役第一船在这里登陆,众多革命烈士为了建设新中国长眠在这片红色的土地。如今的三山区正以昂扬的步伐迈入工业化、城市化的快车道,在这片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土地上,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三山古今》由山水风光、名胜古迹、地名趣闻、文踪史迹、往事漫忆、革命烽火、人物春秋、神话传说、三山诗韵、今日三山等十个篇章组成,钩沉历史、传承文化、面向未来是该书的主脉络,采取历史和传说相结合的方式,记叙了自唐代以来在三山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与这些事件有关的重要人物,择录部分留存于世的诗文,一些篇章让人追思,令人遐想,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发掘传统文化精神,对于继承优良传统文化、弘扬富有时代特征的创新文化、彰显区域特色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增强区域人群的归宿感和认同感,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为区域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三山区政协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主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优势,组织编写《三山古今》一书,这是为三山区文化建设作出的贡献。《三山古今》虽然不能系统地反映三山区的古往今来的全貌,但读者却可以从中追寻三山历史的某些踪迹,为读者认识三山、了解三山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
作为新区组建的亲历者,我对三山的风物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将始终关注、关心三山区的建设和发展,我深信,在中共三山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极富进取精神的三山人民一定能创造出骄人的业绩。
三山的历史令人自豪,三山的未来更加令人充满想象和期待。谨此为序。
二00七年六月 &日
一、三山概览
1.三山概述
2.三山大事记
3.三山之最
二、风光名胜
& &1、龙窝湖
9、泊口河与虬塘湖
10、洋灯夹与野鸭套
11、仰洼套与团套
12、三华禅院
13、道教名胜文昌宫
14、漫话三山神隍庙
15、九莲庵史话
16、峨桥化城寺
三、史迹钩沉
1.三山的文物与考古
2.三山地名之演变
3.漫谈古今三山街道
4.世界红十字会三山支会始末
5.三山镇基督教堂的建立
6.鲁港沧桑
7.贾似道兵败鲁港
8.鲁港鱼钩和鲁港剪刀
10.峨桥闸诞生记
11.螃蟹矶畔打坝截江流
12.保大圩史话
13.保定崩江记
14.泊口闸的沧桑变化
四、地方传说
1、双龙口与乌山
3、山西湖 洪杨树
4、与朱元璋有关的五个地名
5、龙窝湖畔的21个村庄
6、潘字和潘村的故事
7、燕子地的故事二则
8、油坊嘴代替了营防嘴
9、大水冲倒龙王庙
10、五贵桥畔留遗风
11、高岗埠名有玄机
12、县令赋诗称中沟
13、焦家湾人不姓焦
14、金椅洲名有来历
15、峨溪河上草龙地
16、关门洲里活沧桑
17、上马店与下马店
18、娘娘池的故事
19、桂港原名叫贵港
20、峨桥非鹅桥
21、地藏王在三华山落过脚
22、老山?黄凤出洞
23、小白龙受刑龙窝
24、金鸡斗螃蟹
25、浮山的传说
26、伏龙山的传说
27、石谷山的传说
28、烂龙山、狮子山、蛛墩山的传说
29、金锣金鼓镇懒龙
30、观音滩与荷叶地的传说
31、都斗门的故事
32、金鹅的故事
33、张公断的故事
34、姚进士造楠木厅 &江宁府三山遭抄斩
35、岳山庵 、灵岩寺、梅山庵的传说
五、民风旧事
& &1.三山风俗杂谈
2.闲话三山
3.三山民间传统体育活动
4.乡情浓浓的三山民歌
5.鱼嫩虾鲜水亦甜,故园蔬食足垂涎
6.上夹口风貌
7.峨桥义渡
8.解放前峨桥商业竞争二三事
9.一九二一年峨桥殴打洋人案
10.漫话峨桥的“点子庐”
11.坝案和秤案
12.汪惠泉“清剿”保兴乡
13.作恶多端的陆傻子“飞机队”
14.擒匪记
15.喋血记
16.1931年水灾纪实
17.鲁港居民怒打军官队
18.朱胡世泽
19.清白家声
六、红色回忆
1.三山早期革命活动片断
2.一个不能忘记的地方——谢便
3.保定乡早期的党支部
4.痛击日军的三山战斗
5.一所活跃在敌后的抗日学校
6.皖南革命根据地唯一的工业企业——裕丰袜厂
7.南繁芜地区的革命斗争(节录)
8.新四军回师皖南第一仗——小龙塘战斗
9.火烧龙王庙
10.赵子兴率部反正经过
11.皖南事变后窑头渡口的建立
12.渡江战役第一船登陆处——夏家湖
13.龙塘湾激战
14.解放三山之战——老山鏖战
15.解放后繁昌县第一大案——丰湖血案
16.毛主席亲笔批示的一篇文章
17.三山烈士陵园
七、人物春秋
1.明代文人姚孟景、姚孟昱昆玉小传
2.办教育为业的程效乐
3.诲人不倦的任图南
4.清末进士佘霄峰的遗事
5.晚清秀才桂一棵先生轶事
6.以教学掩护革命工作的陈笑波
7.小有名望的中医姚化东
8.坚贞不屈的烈士鲁为葆
9.壮烈牺牲的革命干部胡振球
10.壮烈牺牲的地方党组织创建者苏拓夫
11.英勇牺牲的原县委书记李铁民
12.革命干部骆云山
13.英勇就义的革命干部张帮礼
14.革命干部吴益坤
15.优秀中医叶暄
16.长于舞台绘景的画家邓晶瑜
17.舍己护民而牺牲的革命干部刘全
18.深入虎穴的革命干部束延海
19.临死不屈的革命干部金涛
20.死于文革的革命干部俞时模
21.台湾学者谢鸿轩
22.民盟会员谢渭川
23.首届全国劳模葛世玉
24.革命烈士王洪勋
25.村姑诗人俞慕兰
26.台湾陆军中将潘礼门
27.英年早逝的科学家吴永和
八、诗韵流芳
1、三山秋月
2、峨溪烟柳
3、鲁明泛舟
4、浮丘吟胜
5、铜山咏奇
6、茶韵流香
九、今日三山
1.筑成“新巢”主动请“凤”来
2.“强势工业”让三山发展如虎添翼
3.投资者感叹这里环境最隹
4.三山的发展循着“绿色”基调
5.打开三山新城的美好蓝图
6.三山未来美如画 &蝴蝶定能翩翩舞
7.“沙凸洲”品牌助联群蔬菜走四方
8.芜湖华电铁路专线进入攻坚战
9.金融机构抢滩三山
10.华电的工地一天一个样
11.藏在青山绿水间的宏伟工程
12.清明时节峨桥茶市新茶飘香
13.“绿色园区”引来众多企业落户
14.华电芜湖发电厂项目介绍
15.安徽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简介
16.安徽三山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限公司简介
17.安徽龙湖水产有限公司简介
18.原三山镇工业园简介
19.三山区保定葡萄协会简介
20.美丽的小洲
21.芜湖市三山区联群村简介
22.馨香的峨桥
23.芜铜铁路峨桥段简介
24.峨桥茶市简介
25.安徽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简介
26.湖滨恋歌
《三山古今》在较短的时间内编撰成书,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我谨向为之付出了辛勤劳动的编委会的同志们表示由衷的谢意。
三山区是在芜湖市新一轮区划调整中诞生的新城区,成立于2006年2月,其前身为繁昌县三山、峨桥两个镇,区域面积276.1平方公里。位于长江之畔的三山区,浸润长江文明,自古民风醇厚,人民勤劳聪慧,贤人倍出,留下许多绚丽多彩的文化遗产。这里曾经受革命战争风雨的洗礼,渡江战役第一船在这里登陆,众多革命烈士为了建设新中国长眠在这片红色的土地。如今的三山新区正以昂扬的步伐迈入工业化、城市化的快车道,在这片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土地上,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三山古今》由山水风光、名胜古迹、地名趣闻、文踪史迹、往事漫忆、革命烽火、人物春秋、神话传说、三山诗韵、今日三山等十个篇章组成,钩沉历史、传承文化、面向未来是该书的主脉络,采取历史和传说相结合的方式,记叙了自唐代以来在三山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与这些事件有关的重要人物,择录部分留存于世的诗文,一些篇章让人追思,令人遐想,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发掘传统文化精神,对于继承优良传统文化、弘扬富有时代特征的创新文化、彰显区域特色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增强区域人群的归宿感和认同感,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为区域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三山区政协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主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优势,组织编写《三山古今》一书,这是为三山区文化建设作出的贡献。《三山古今》虽然不能系统地反映三山区的古往今来的全貌,但读者却可以从中追寻三山历史的某些踪迹,为读者认识三山、了解三山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
作为新区组建的亲历者,我对三山的风物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将始终关注、关心三山区的建设和发展,我深信,在中共三山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极富进取精神的三山人民一定能创造出骄人的业绩。
三山的历史令人自豪,三山的未来更加令人充满想象和期待。谨此为序。
二00七年六月 &日
一、 三山概览
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西北角,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近现代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为兵家和商家必争之地。今日的芜湖是一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兴工业城市,是长江城市带的重点城市和重要经济增长极,也是国务院批准的享受国家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政策的沿江开放城市和安徽省改革开放的窗口。
三山区是200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芜湖市新城区,位于芜湖主城区西南部,北濒长江,与无为县隔江相望,东南隔漳河,与弋江区、芜湖县、南陵县相邻,西与繁昌县城北工业区相接。由江城进入皖南,这是一条必要的通道。
三山区面积276.1平方公里,辖峨桥镇和三山、保定、龙湖三个街道办事处,40个行政村,还有三华和茗香两个居民社区。常住人口14.7万,是芜湖市辖人口最少,面积最大的区,发展潜力很大。
一、优越的环境
三山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平均海拔9.5米,地形为半山半圩,水抱山环、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四时分明,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境内襟江带湖,山青水秀。浮山、铜山、三华山常年郁郁葱葱。龙窝湖、漳河、峨溪河、响水涧、三山河碧波荡漾,堤岸绿树行行。这里的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峰、每一个村庄都可入诗入画。三山秋月、浮丘丹井、鲁明放舟、峨溪烟柳等风景名胜给历代文人留下了许多陶醉的诗篇。如“孤村烟火三山隔,两县人家一水分。一片轻帆天际上,不知身在白鹤群。”就是对三山最概括的赞美。
建国以后,三山人民发扬光荣传统,弘扬“艰苦奋斗、同舟共济、团结拼搏,敢为人先”的渡江第一船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浮山农庄葛世玉带头创办农业合作社,带领群众抵抗灾荒,1954年受到毛泽东主席亲笔表彰;1961年春,在繁昌县委的领导下,三万民工齐上阵,完成40余万土方,拦江打坝,筑成十里长的螃蟹矶大堤;水埠峨桥不产茶,素无巨贾茶商,却乘改革开放春风造出了一个“江南第一茶市”,今已拓展为国际茶城,千百万人东西南北闯市场,使古镇峨桥名扬四方:1958年,古镇三山就建起了大型轧花厂;1985年兴建了蔬菜批发市场,1992年扩建成江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1998年大水以后,国家先后投巨资对长江、璋河堤防进行整治,长江江堤达标,平地行垸,退田还水,万亩圩口达标工程,造福万代……
如今长江大堤、漳河大堤固若金汤。而今的三山,街道整齐统一、道路宽敞开阔,水泥道路通到每个村庄。居民住进了装修现代的商品房或欧式小洋楼,村庄进行了统一规划,以联群村为代表的农民,家家住上两层楼房,2006年入围中央电视台“魅力新村”,目前为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三山绿色食品工业园中建成了一座座标准厂房,以上市企业双鹤药业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在园区落户。华电芜湖(保定)电厂、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教育卫生事业得到大发展,“双基”早已达标,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遍布城乡,三山高中建校已近50年,近年来,成教、职教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卫生院所、医务室、计生服务站遍布乡村、街坊。
二、 厚重的历史
三山境内发现商周时期多处人类遗址,如三山镇大神墩遗址,浮山乡珠墩船墩,新淮乡磨盘墩,中沟疙瘩头遗址等,证明了三山早期就有人类生活繁衍。
汉末周瑜开筑保大圩,整治圩区水系,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唐末大将孙端、台蒙戍守鲁港。为御敌,在鲁港河上建筑了五堰。宋文天祥修复五堰,引江水倒灌,以提高漳河水位,使漳河水运畅达,称为“金坞”。元末将军从一彪倡议练兵于千军岭,遗“千军岭炮台”。明初小淮窑砖瓦驰运金陵,供葺造皇城,遐迩闻名。明代上中叶,三山老街建成,这时的三山,已经水路交通畅达,随之陆路官道连通,舟行日盛,商贾如云。后又设了邮亭、官驿、驿馆,多宿来往官绅,故有上马店下马店,接官亭的地名产生。后来,又相继修建了杨泗庙、文昌宫、城隍庙、三华禅院等寺庙,引来无数香客骚人。那时三山街已成为一方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古埠峨桥因峨溪河、漳河水运发达、船帮兴盛,“峨船子”、“小划子”往来频繁,促进了峨桥商埠的繁荣。
地处三江口之鲁港,为长江、漳河要津。文天祥督师鲁港,流芳百世;贾似道弃守鲁港,遗臭万年。元末,朱元璋率农民起义军于鲁港多次激战,使鲁港自明初后逐渐颓萎。
明成化七年(1471年),官府搜刮民财,又在鲁港始设“常关”,为明代六大税关之一,清代和民国继之。民国后二十余年,关税控制在外国人手里,鲁港常关自创关到裁撤共有480年历史,记录了鲁港港航之繁荣,也写下了人民的辛酸血泪。
两千多年来,勤劳智慧的三山人民,传承着历史,创造着文明,也历经磨难,饱含血泪,步履维艰。
三、丰富的资源
三山盛产铜、铁,境内小铜山遗存了采铜和冶铜遗址,现有的几家采矿业效益较好。
这里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可供开发利用:江滨湖畔有汀洲湿地几万亩,保大圩、门楼圩有沃野平畴万余顷。
三山区濒江临河,境内湖泊众多,龙窝湖最大,仰洼套、虬塘湖历史悠久,还有外龙窝等滩涂芦洲绵延数十里,水资源非常丰富:河流溪涧纵横交织,三山河、峨溪河、泊口河、响水涧久有盛名:长江岸线达20多公里,漳河岸线近30公里,“黄金水道”得天独厚;长江岸线非常适合造船工业和建设深水港口。
沿江居民有种植大棚蔬菜的习惯,新鲜蔬菜除满足市区需要外,还供应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冷藏保鲜的蔬菜远销日本、韩国。有机蔬菜品种多,质量优,非常适合作为深加工原料。
三、 便利的交通
沿江(上海至武汉)高速公路、滁(滁州)黄(黄山)高速公路、S321省道、宁(南京)铜(铜陵)铁路贯穿全区。芜湖市三环路也将三山大部分地区圈进,芜湖市区滨江大道将延伸至三山区龙窝湖附近,把三山与芜湖市中心连为一体,届时从市中心到三山将更为方便。
芜湖长江二桥与三山区紧邻,长三角城际铁路复线也由境内通过,区内乡村公路网已经形成。城区新建华电大道、三山大道、龙湖大道均为高标准设计施工,建设中的芜湖(保定)电厂铁路专用线由峨桥直通江边。
再加上水路运输的黄金水道,三山区交通干线可谓密如蛛网,四通八达。
四、 灿烂的文化
三山历史悠久、风景美丽,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名家骚客前来旅游观光,他们游流忘返,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章,抒发出超越历史高度、地域广度、生命长度的一系列感慨。
歌颂三山的第一首诗为《原道歌》,作者东周浮邱伯称巍峨的浮山为藏龙伏虎之地。谢眺、王安石、杨万里等名人也多有诗词歌咏三山。
诗仙李白来到铜山寺,饱览此间山水奇景,颇有留恋之意,乘兴挥毫,题下 “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举杯回午袖,扫尽五松山。” 的绝句。他还曾乘舟过三山,作《江上答崔宣城》诗歌 :“太华三芙蓉,明星玉女峰。”,“树绕芦洲月,山鸣鹊镇钟。” ,对三华山大加赞赏,这可能是关于“三山秋月”的最早写照。
清姚鼐游三华山留吟数篇,字字珠玉。明宋棠咏《螃蟹矶》“扬子江头古石矶,秋来却羡蟹螯肥,卷舒不及鸱夷子,安得垂伦钓夕晖。”让“蟹矶钓踪”始成一景。
朱元璋曾亲临浮山,督修浮山寺,乾隆帝来浮山寺手植江白牡丹两株,赐名“隐玉寺”。那时的浮山古寺,晨钟暮鼓、佛号经声不绝,香火旺盛一时。
邑人曾作《三山秋月》、《峨溪匹练》、《浮丘丹井》等诗,虽为状物写景,实为托景抒情,传承着人们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精神,物寓其理,景寓其情。于是,自明初中顺大夫严允谐作《三山秋月》始,同题诗作不断,代不乏人。诗为心声,字里行间无不寄托着浓浓的乡情。
明?程梦斗作三山《八景记》云:山川非俊杰不显,俊杰非地灵不生。居畔三山,迢递江干,虎踞龙蟠……
明涂溪杨氏宗臣等五君联袂登浮丘山,吟诗唱和,步本译韵留《浮丘列屏》佳作六章。“浮山览胜,诗书流云,文风代远,蔚启人闻。”清乾隆年间,本邑学博谢淋潜斋邀户部尚书董左田,太守王子卿,文博周最峰,金叶山等人同游三华山,分字吟对,互有唱和,遗诗十余首,开三华文人述宴之先河,扬三山文明风气之先声。
清末民初三山文风亦盛,他们还创办了“三山公学堂”,教于乡里。清末废科举之际,读书人不再孜孜于科考之事,便结社吟诗,以陶冶性情,增进学业。此时,三山九莲诗社于九莲庵内诞生,首聚者九人。他们定期聚会,共论诗文,后发展到几十人,著作颇多,惜多不存。
三山地区文化发展异彩纷呈,如今习诗赋韵者不下百人。既有诗词进校园,儿童吟诗诵古文,兴致蔚然;也有老年学校兴起,腰鼓队、秧歌队燕舞流莺。诗词学会引耋耋学吟,时闻笑声朗朗,吟语轻轻。三山习书学画者不乏其人,经常有书画展,让人流连,更有儿童书画展,悦目赏心。这里文体活动多姿多彩,农民象棋节每年在湖滨公园举行,“农民象棋之乡”名闻有年。
古老的“三华庙会”于今也推陈出新,演绎成一方风俗。春节穿龙灯,端午赛龙舟热闹非凡。古镇峨桥依托国际茶城,茶博会、茶文化、书画展、品茶、咏茶、歌咏会经常举行,茶韵流香,清心怡人。去峨桥饮茶香,写茶诗,登浮丘山吟胜,游铜山寺赏景,到龙窝湖荡舟,听渔歌唱晚,逛“三华庙会”,已成为芜湖人的时尚。
五、 杰出的人物
生于斯长于斯的江东才俊、志士仁人、英雄豪杰从这里的“三华古道”上走了出去,于无声处撞击着时代的强音,永恒与有限,存在与虚无,幻灭与成功,辉煌与湮灭,赋予三山一方热土上吴楚文化的特有内涵。
姚孟景、姚孟昱昆玉联芳,兹前蜚英黉校、含华艺圃者济济林林。还有众多雅士名家,令人称道:如晚清有进士姚楷和兄弟双拔贡的姚琢如,姚浩如。还有鲁寿祁,佘霄峰,桂一棵,姚彩錡等古代名人,为家乡争光添彩。
建国前后的名流,有史学权威姚薇元,系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任南京中央大学、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北朝胡姓考》、《王船山历史初探》等书,并参与创办了《新光》月刊。塾馆又以邓则先及邓化南最负盛名。邓则先不仅学养深厚,县人受教者颇不乏人,而且诗词隽逸,尤烩人口。
另外还有武汉中华大学法学学士杨彩清,国学大师谢鸣轩,著名医生姚化东、叶午庄,科技英才吴永和、张笃周,书画名流邓晶瑜、古绪华,诗坛高手俞乃蕴、刘表位,知名学者赵其钧、何庆善,三山区第一个获博士学位的彭晓林,旅美博士胡国俊,国家体育运动健将查全玉,“一门四才子”的陈忠实兄弟四博士、硕士,延安中共中央管理局甲级模范工作者俞时模,全国劳模葛世玉、张子房、屠家祥,全军自学成才“十大标兵”之一、一等军功荣立者吴荣春等等,就是这样一些三山人,一代一代地传承着文明,使三山人杰地灵,千古流芳。
三山区成立,给三山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三山区人民紧紧把握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安徽省建设沿江经济带的重大机遇,积极实施工业强区、三产兴区、城乡统筹、东向发展战略,不断发扬“团结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努力把三山区建设成为融电力能源、现代制造、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加工、物流和商贸服务业为一体的城乡协调、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独具魅力的绿色新城区。
三山区大事记
光绪二十七年(1901) &
6月,暴雨连潮,狂风拔木,山水大发,江潮骤涨,圩堤均溃破。
光绪二十九年(1903)
法国神甫桑必寿(译音)在繁昌县城北建天主堂,拥有教徒300余人,三山峨桥等处相继建有天主教堂。
宣统元年(1909)
& &南京召开土特产展览会,鲁港剪子荣膺清政府御赐奖状和奖品,嗣后被送往巴拿马世界博览会展出。
宣统二年(1910)
大水,各圩皆溃破。
宣统三年(1911)
夏,连日大风大雨,山洪大作,江水猛涨,圩堤尽溃,淹没民室甚多。
民国元年(1912)
& & 是年,保定圩围垦,翌年成圩。
民国10年(1921)
6月, 美国水手乘小轮来峨桥欺侮百姓,乡民高本玉等8人半夜登轮,痛打美国水手;后县公署决定峨桥百姓摊钱,赔偿损失。
冬,繁昌知县徐传友召开绅士会议,保大圩与毗邻48垾连成一个圩,统称“保大圩”,成立保大圩局,翌年改为保大圩堤工委员会。
民国11年(1922)
& &保定江堤发生崩塌,部分堤段退建。
民国20年(1931)
夏,洪水泛滥,圩堤溃破,三山各山头住满大、小洲灾民。灾民饥馑相望,路有饿殍。
是年,高鹏起、赵景清、胡振球、陈效波建立了第一个党小组--——中共黄花垅党小组。
民国21年(1932)
春,地方政府借得美国面粉,以工代赈,修筑江河圩堤。春,上江坝开始筑坝截流;冬,下江坝筑坝截流,于1935年建成,三山、螃蟹矶、鲁港一线,成为内河,长江航道北移,从此,鲁港镇萧条下来。
民国22年(1933)
是年,设区公所,区公所设在三山老街姚松亭屋内。废都董制,行保甲制。颁《五家连座法》,即一人犯法,四家株连。
民国23年(1934)
秋,实行兵役制,适龄壮丁抽签服役,
民国24年(1935)
& & 春,保定在洋灯夹口筑下江坝。保定、小洲堤道沟通。
民国25年(1936)
三山联保征集民夫,修筑芜青公路。
民国26年(1937)
是年,日军入侵,淞、沪沦陷,繁昌县长陈立本奉命在三华山禅院,筹建伤兵医院,委派县商会会长姚某和夫子庙小学校长王某来三山督办。
& & 12月13日,芜湖沦陷,日军逼近三山,沿江百姓纷纷逃难。
民国27年(1938)
& & 2月16日至6月25日,日军数次轰炸三山,头棚到江坝数百家民房被烧毁,驻守三山的国民党147师441旅88团2营奋力抵抗日军,激战4天。
& & 是年,民国政府捕获日伪峨桥维持会长,后在繁昌处决。
民国28年(1939)
秋,中共姚便支部成立。
民国十年1941年
& & 1月6日,“皖南事变”发生,侵华日军派巡逻舰严密封锁长江,调集日伪军在沿江地区日夜“清乡”、“围剿”。
1 月下旬,中共繁昌县委在大洲设立联络站,共掩护新四军干部和战士600多名突围人员过江。
民国31年(1942)
1月,国民党军52师袭击大小洲。中共繁昌敌后县委书记苏托夫被捕,遭杀害。
2月,保大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
6月,中共繁昌县委委员、军事部长金涛在三山矶头山被日军杀害。
是年,中共保大圩工委书记李铁民、委员王宏勋在大洲焦湾遇日伪军,王当场牺牲,李被捕遭杀害。
民国32年(1943)
8月,三山日伪自卫团团长赵子兴率部70余人,携带枪械投奔新四军。
是年,峨桥伍村霍乱流行,死40余人,有的患者被日军拉去活活烧死。
民国37年(1948)
3 月,选“国大”代表,谢宏轩得46607票,当选为“国大”代表。
5月28日,中共南繁芜工委派毛和贵等人从板子矶过江,接受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大队作向导的任务。
7月5日,解放军南下干部中队政委陈洪、队长陈木寿、副队长陈高全率94人随毛等从保定团洲登陆,遇国民党军13旅及地方武装尾随,战斗19昼夜,干部中队弹尽粮绝,陈木寿、陈高全等8人牺牲。
4月20日20时15分,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5班率先在保定夏家湖登陆,是为“渡江战役第一船”,21日三山解放。
6月,天降大雨,洪水猛涨,长江水位达14.4米,7月,保大圩等数十个圩堤相继溃破,水淹三山及周边地区。
7月,废除保甲制,建立行政村,成立农民协会。是月,开始使用人民币。
8月,人民政府发放救灾粮和贷款,帮助灾民搞副业生产自救。
11月,人民政府组织修堤复圩,拨粮以工代赈,同时调进毛竹等物资重建家园。
1 月,撤乡划区,三山等划属第六区。
7月至翌年2 月完成土地改革。
11月,整修芜湖至青阳公路,至翌年10月完工通车。
春,天花流行,死者多人。
4月,开展抗美援朝运动,捐款购买飞机、大炮。很多青年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8月,试办葛世玉等农业生产互助组。
12月,开展“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
1月,划乡建镇,至10月底结束。
4月,兴建螃蟹矶江堤护岸工程,历时7个月,完成护坡429米。
9月,三山举行初级市场物资交流大会,到会代表100多人,交易人员300多人,零售买卖1000余人次。
是年,建三山文化站。
4月,成立渔业生产合作社。
11月始,粮食“统购统销”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是年,三山继续举行初级物资交流大会。
2月上旬,无为县出现“毛人水鬼”谣言,沿江流传。群众晚上不敢睡觉,白天不敢生产,政府组织干部下乡辟谣。
春,试办葛世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5月至6 月,降水1200毫米,江河超过历史最高水位.7月11日,保大圩等所有圩口相继溃破。政府组织灾民到南陵开荒种地,从四川等到地调进大批粮食,平均每人供应400多斤。
9月底,实行粮食“三定”(定产、定购、定销到户),实行油料统购,油脂统销。
10月26日,使用全国和全省流通粮票、油票。
冬,毛主席为峨桥区浮湖乡葛世玉农业社所撰,《只有合作化才能抵抗天灾》的调查报告写下按语:“这是一个组织起来抵抗灾荒和生动例子,一切劳动人民,不论是哪个阶层,除了组织起来集体生产,是无法抵抗灾荒的。安徽繁昌县的中农柯先富和贫农工柯百发的话,讲出了这个真理。”此文收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
1月,撤区并乡。
1月至6月底,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3月,在血吸虫流行地区性开展查螺灭螺和粪便管理、饮用水管理。
4月,接种牛痘疫苗,此后天花绝迹。
2月,葛世玉参加全国首届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
9月中旬,开展整风和反右斗争,至翌后10月结束。
10月上旬,农村开展大鸣大放、大辨论,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进行反瞒产斗争。
9月,大办钢铁。
是年,三山轧花厂建成投产。新建三山初级中学。
7月,对三山、峨桥等集镇的私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1月底结束。
9月,开展“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强迫命令)的整风运动。
12月,开展整风整社,揭发批判“五风”(“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殊化风、生产瞎指挥风)。
是年,各公社及大队组织力量集中治疗浮肿病患者。
2月,3万社员兴建螃蟹矶大堤,称“拦江打坝”。坝长4.40公里,顶宽10米。由此上江坝至螃蟹矶成为内河,围湖水面约7000亩(称大龙窝)。
3月,农村推行“包产到户,责任到人”的“责任田”,调动了农民和生产积极性,缓解了当时农村存在的严重困难。
9月至1963年6月,对1957年以来受到错误批判和处分的党员、干部、群众进行甄别平反工作。
4月起,公社设卫生院,大队设卫生所,生产队设不脱产的卫生员和助产员。
4月起至1963年8 月,分期分批改正“责任田”。
6月新建三山供电站
8月1日,保定公社窑头渡口沉船一艘,淹死18人。
11月,芜铜铁路过镜段竣工,正式运营。
是年,成立长江修防所。冬,沿江岸抛石护堤。
3月,螃蟹矶大闸竣工。
10月,成立三山法庭。
11月,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5年1月,社教运动称“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运动。1965年8月,社教运动结束。
1月,组织沿江群众治理江堤崩塌。
3月,三山、小洲开始试种棉花。
5月,峨桥都斗门、三山双龙口电力排灌站竣工。
10月,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插队落户。
5月,保定大桥始建。71年建成通车。
8月28日,浮山顶建电视差转台,次年元旦正式转播。
11月24日,动工建峨桥闸,翌年6月底竣工。
9月3日,在大龙窝建良种猪场。
8月,小洲七凸、八凸蝗虫为害,省革命委员会派飞机喷药灭蝗。
7月,小洲野鸭套渡船超载沉没,淹死小学生7人。
12月,建棉花原种场于芦滩。
冬,小洲新大圩江堤700米险段全部用石片护坡,1975年7月竣工。
3月,芜青公路过境段改为黑色路面。
冬,小洲公社组织3000人,结合灭螺围垦江滩八凸子,命名为“大寨圩”,新造耕地2000亩。
& & 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7月6日,朱德委员长逝世;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人民群众沉痛哀悼。
9月,成为全省第一个社社通客车的区域。
12月始建三山烈士陵园。建自来水厂。
12月24日,繁昌钢铁厂一辆吉普车在三山月桥公路失事焚毁,烧死三人,重伤一人。
11月,大龙窝列为全省20个商品鱼基地之一。
& & 春,摘去四类分子帽子。
& & 6月29日,繁昌县公安局一民警在三山下街抓赌,擅自鸣枪,致人二死一伤。
& & 全面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 & &恢复三山、保定、中沟、小洲、峨桥、浮山、新淮公社管委会。
& & &完成农业、林业三定。
& & &冬,兴建焦湾闸,翌年竣工。
元月,三山纺织厂建成投产。
4月,撤销中沟人民公社,成立中沟乡人民政府,大队改为行政村,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
7月,暴雨连旬,省委书记黄璜、副省长杨海波来三山视察灾情。
9月4日,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第一次行动。至1984年下半年,连拉“三网”。
元月,下大雪,78户195间房屋倒塌。
4月,三山等6个人民公社改为乡人民政府。大队、小队同时更名。
7月,三山乡改镇。
10月23日,国家科委主任宋键到三山视察工作。
10月,启动长江防护林建设,推广种植意杨树。
& & 7月1日,八凸斗门漏水,乡水利会干部桂成龙在堵漏时牺牲。
11月,由省投资,中沟乡敬老院落成,17名五保户老人入住。
芜繁公路三山段拓宽改造工程启动,公路自镇中心南移,穿小团山过境。
& & 三山蔬菜批发市场由双龙口迁移到芜繁公路边,次年5月投入使用。
& & 3月,小洲乡整建制并入保定乡,
& & 7月,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光英视察峨桥茶叶市场,挥毫题名“江南第一茶市”。
12月15日,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视察三山蔬菜批发市场、峨桥茶叶市场。
3月,三山公路街拆迁改造工程式启动。
4月,新的峨桥茶叶市场建成启用。
10月,恢复小洲乡建制。
1月,峨桥乡改镇
小洲派出所成立。
4月11日,首届“三华庙会”在三山竹木市场举办,历时7天。
5月1日,国务院总理李鹏视察峨桥茶叶市场,并题词:“开拓茶叶市场,发展农村经济”。
9月20日,举办首届“三山中国农民象棋节”,特邀中国象棋特级大师柳大华和农民棋手对奕。
9月,三山湖滨公园建成,老街拆迁改造工程启动,定名三华路。
& & 10月,小洲乡农技站站长屠家祥被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
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温家宝在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陪同下视察三山蔬菜批发市场、峨桥茶叶市场,并于茶商代表座谈。
& & 10月,峨桥茶叶市场被命名为国家级茶叶批发市场。
& & 是年,三山镇政府自官矶山西麓南迁至芜繁公路北侧。
& & 3月,“三山镇月桥粮食自给工程”启动,同年12月竣工。
夏,大水。大部分农田受淹。
8月,香港企业家邵逸夫为兴建三山镇中心小学捐资人民币10万元。镇中心小学被命名“三山镇逸夫小学”。
& & 11月20日,长江大堤防加固工程开工,至2001年底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3月,三山兴隆街、新后街拆迁改造工程启动。
是年, 在长江、漳河沿线实施了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工程,共安排移民户5791户,分四期实施,共投入资金27407万元。
5月,三山绿色食品工业园办公楼施工现场发现一座西汉晚期墓葬,同时出土铜印一方,文曰“芜湖长印”。
8月,峨桥国际茶城奠基。
10月,南京卫岗乳业三山奶牛场在新庄动工。
12月,首届中国(芜湖)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交易会在峨桥茶市设立分会场。
1月15日,龙窝湖二站动工,2001年11月完工,装机6台1080千瓦。龙窝湖一站日动工,2002年9月主体工程完工,装机5台1000千瓦。两站总投资2802.35万元。
3月,芜湖三山绿色食品工业园入驻三山,芜湖新兴食品厂、双鹤药业落户工业园。
春,保定新桥建成通车
4月28日,首届中国(芜湖)国际茶业博览交易会在峨桥茶市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参加了开幕式。
是年,芜湖四水厂自来水引入三山。
10月,部分乡镇兴建三峡移民点。
2月22日,漳河堤防加固工程开工,日基本完工。长江大堤、漳河大堤堤防加固工程总投资3.6亿。
6月12日下午3时,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视察小洲乡移民建镇,并参观新镇幼儿园,与该园师生合影留念。
& & 8月22日,三山章矶山铁矿发生突发性特大透水事故,4名外省民工死亡。
& & 12月16日,原三山镇、保定乡、中沟乡、小洲乡整建制合并为三山镇。
是年,三山镇获“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称号。
台胞姚昶捐资10万元建三山初中蕴东图书馆。
& & 5月,屠家祥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 & 2月7日,吴邦国委员长视察联群村。
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芜湖市三山区,将繁昌县的三山镇、峨桥镇划入。
4月,撤销三山镇,成立三山、保定、龙湖三个街道办事处。
6月19—21日,召开政协芜湖市三山区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三山区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
& & 6月23?—26日,召开芜湖市三山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三山区第一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人员,选举产生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和三山区一届人大常务委员会。
7月6—9日,中共三山工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中共三山区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常委、副书记、书记。
7月,华电芜湖(保定)电厂主厂房、铁路专用线、及华电大道开工建设。
12月8日,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举行开工典礼。
(郑必文搜集整理)
1、1984年,在三山新庄村出土了鹿角化石,是本地迄今发现年代最久的化石(可能为新石器时代)。
2、在三山考古中,发现年代最早、最典型的人类活动遗址是红星代村的“大神墩”遗址,(此墩形状奇特,类似过去的古方印。系商周时代的“台型遗址”。)
3、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铜矿遗址为小铜山采铜和冶铜遗址(春秋战国时期)。
4、发现年代最早的青铜器为铜蛙爵(春秋时期)。最神奇的祭器为原三山镇镇宝——三山城隍庙内的窝铜香炉。
5、修筑最早、面积最大的圩口是保大圩(始建于三国周瑜,现面积121平方公里)。
6、修筑最早、规模最大的斗门是保大圩都斗门(明万历年间)。
7、修筑最早的拦水坝堰是原鲁港河上的“台蒙五堰”(唐末)。
8、现存最早的古井为长坝古井(宋代)。
9、最早的古炮台为千军岭炮台(元末)。
10、最早的砖瓦窑遗址为小淮窑遗址(明初)。
11、最早的陶窑遗址为三山双龙口窑山陶窑遗址(明代)。
12、最大的古钟为峨桥化城寺古钟(重约400公斤,明代)。
13、最早在三山设邮亭驿的年代为明代。
14、最早建筑的三山街道是三山老街(明代)。
15、境内最早的税关是鲁港“常关”(明代六大税关之一)。
16、最早描写浮山的诗篇是东周浮邱伯的《原道歌》。
17、最早描写三山澄江的诗篇是南朝宣城太守谢眺的《晚登三山》(此诗选自王焞编的繁昌县志),有关典籍注为‘南京三山’)。
8、最早写《三山矶》诗篇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宰相王安石。
19、现存三华山诗篇最多的是湖南善化人,清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二年繁昌知县张星焕。
20、最早建筑的寺庙是新淮铜山寺(唐初)。
21、境内现存最古老的名树是铜山寺古银杏(树龄已有1200多年)。
22、规模最大、最富盛名的寺庙是三华寺,又称三华禅院(传为九十九间半)。
23、道教三山文昌宫最早由宿松县大木排商人荐愿所建(明初)。
24、三山最早的戏楼是城隍庙花戏楼(清代)。
25、最早将三山名胜入画的,是明末清初芜湖画家肖云从的《太平山水图》。
26、繁昌十景含三山秋月,峨溪匹练、浮丘丹井,最早写十景诗的是清康熙年间繁昌知县梁延年。
27、最早写《三山秋月》《浮丘丹井》、《峨桥雪霁》诗句的是明洪武年间的中顺大夫严允谐。
28、三山区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是胡振球(1928年)。
29、三山区最早建立的党小组是黄花垄党小组(1931年)。
30、三山最早建立的党支部是姚便党支部(1939年)。
31、第一个建立敌后抗日民主政府的是保兴乡政府(1941年5月)
32、新四军回师皖南第一仗是小洲小龙潭战斗(1941年3月)
33、百万雄师过大江第一船登陆江南的第一块土地是保定团洲夏家湖(日午夜)。
34、三山渡江烈士陵园始建于1976年12月。
35、三山区唯一受到毛主席表彰的农业社是浮山农庄葛世玉农业社。
36、名闻遐尔的江南第一茶市是峨桥茶市。
37、三山蔬菜批发市场是安徽江南最大的专业蔬菜批发市场。
38、华电芜湖(保定)电厂建成后,将成为华东地区特大型骨干电厂。
39、三山区境内的第一条铁路支线是保定电厂铁路专用线(全长13.79公里)。
40、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经过20年可行性论证,于日开工建设。
41、三山区第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是保定办事处联群村。
42、三山第一届农民象棋节是在1996年举办的。
43、境内最大的湖泊是大龙窝。境内最壮丽的排灌站是龙窝湖排涝一站。
44、1971年保定大桥建成,结束了大、小州人上三山街渡船的历史。
45、1976年始建三山自来水厂,三山街道开始告别挑水饮用的历史。
46、浮山有东周浮邱伯炼丹处,山中石坛,丹井、锁虎石,龙池等皆为年代最久的遗迹。铜山寺有最具诗意的泉眼——涌珠泉。
47、三山首任区领导班子是由区委书记、人大主任李金华、区长陆雷、政协主席王龙仙等组成的。
48、三山区出席全国首届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的是浮山的葛世玉;第一位工业战线全国劳模是三山长坝村的张子房。
49、21世纪新区第一个进京的全国劳模是高级农艺师屠家祥,(现为小洲蔬菜协会会长)。
50、成都武警指挥学院教员、全军自学成才十大标兵之一、一等军功荣立者吴荣春是三山村月桥板斗门人。
& & & & & & & &&
&(俞学玉编辑)
二、风光名胜
龙 &窝 &湖
龙窝湖原名大龙窝,为长江回水所形成的牛轭形湖泊,早期水面约10平方公里。1959年至1961年当时的人民公社组织群众兴建螃蟹矶大堤,将大龙窝一分为二,此后,上江坝至螃蟹矶成为内河,形成今天的龙窝湖。
龙窝湖西与三山河相通,北与洋灯夹相连,东经控制闸与连接长江,水源主要来自上游繁昌县的横山河,正常水位水面10500亩,滩地3000余亩,平均水深4.5米,最深处12米,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水质最好的淡水湖泊之一。湖中有江心岛——小水影,周围滩涂杨柳依依,芦苇丛生,各种水鸟在此聚集繁延后代。 & &&
龙窝湖鱼类资源丰富,是省内有影响的鱼业生产基地,建国后便成立了国有龙窝湖水产养殖场,2001年,龙窝湖被省渔业局确定为细鳞斜颌鲴(黄条)种质资源保护区。湖内生长着50多个鱼类品种,其中,养殖品种以螃蟹、青鱼、草鱼、鳙鱼、鲢鱼、团头鲂为主;自然生长品种以黄条、中华鳖、鳗鱼、鳜鱼、鲶鱼、黑鱼、鲫鱼、鲤鱼居多。 2005年10月,龙窝湖牌河蟹、鳙鱼、鲫鱼、细鳞斜颌鲴(黄条)、中华鳖等5个产品获中国绝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日,中央电视台“长江行动”栏目组对龙窝湖生态养殖给予全面报道。
对龙窝湖的秀丽风光,历代文人不吝笔墨, 一位无名诗人赞道:“渚岸芦花,堤畔绿柳,农舍望湖,一水菱藕。须晴日,看波光粼粼,白帆悠悠,鸥雁阵阵,鹭凫潜游,渔舟唱晚,美不胜收”。姚士权先生有诗曰:“缥缈烟霞水吻天,夹河巨坝卧江边。长堤翠柳浮春意,古岸红楼听燕喧。十里荷塘芳村落,满湖菱藕兆丰年。轻舟棹浪夕阳里,回荡渔歌伴管弦”。诗人梁志成目睹龙窝湖磅礴气势叹道:“傍江兀立驭龙窝,吐雾吞云战水魔。一吼安澜三丈涌,浪花飞雪荡金波”。经治理后的龙窝湖,正如桂林诗所描述:“大江滚滚卷洪峰,万里长堤拍浪空。水患灾害成往事,纵横大闸锁蛟龙”。
今天的龙窝湖犹如一位待字闺中的处子,高贵典雅,丽质天成,吸引着世人的目光。阳春三月,惠风和煦,游人驻足螃蟹矶头,看10里长堤,犹如一条巨横卧在龙窝湖畔,目睹如此浩大工程,不禁赞叹当年“三山儿女气贯虹,斩断长江锁蛟龙”的英雄气概,感受“螃蟹矶头平湖月,嫦娥梦似广寒宫”壮美。望浩浩长江,激浪翻滚,千帆竟发,百舸争流。观十里平湖,碧波万顷,渔舟竟渡,心潮激荡,气冲牛斗。
在新区建设进程中,龙窝湖以其独有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秉赋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新区成立不久,区政府就着手对龙窝湖旅游项目进行科学规划,本着“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 市、区两级政府联合成立项目公司,采取政府推动,政策引导,市场参与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对龙窝湖及其周边地区进行综合开发,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将龙窝湖建设成集观光旅游、休闲渡假、娱乐健身、水产养殖为一体新兴文化产业园。
(俞学玉)
峨溪河源于繁昌范冲,流经繁昌繁阳镇南门桥(古称上峨桥),于峨桥(自然镇、古名下峨桥)并入漳河,流程约23公里,流域面积160平方公里,河底宽5至60米,深4至6米,最大泄洪量每秒290立方米。平槽河宽50至350米,属季节性河流,雨季(4至7月)洪水暴涨,枯水期上游断流。
过去繁昌县城对外交通非常不便,陆地都是崎岖小道,水路仅靠南门外一条峨溪河。六、七、八月汛期,才可行驶大木船。本地木船名叫“峨船子”,最大的船载重量约四、五百担(大约廿余吨)。船主多半住在峨桥、保大圩一带,以邢、强、潘、从姓为多。另有一种小木船“小划子”,为芜繁水路乘载旅客的交通工具,船主多是湖北武汉一带客籍,每舟最多载客六七十,由舵手一人驾驶,沿小河慢慢航行。“咿哑!咿哑!”的摇橹划桨声,像是一支美妙的催眠曲,船身随着操桨荡漾,真象一只大摇篮,使乘船人昏昏欲睡。船行三十里到达峨桥,靠岸停泊,进入饭店打尖后,登舟启碇,复行廿五里而至鲁港,再顺水流出河口入扬子江,经过十五里水程始达芜湖。
峨溪风景十分美丽,曾有以下两景入繁昌十大景观中:
峨溪河两岸垂柳成行,绿荫排排,水中鱼 呷 鳞波,草木争翠亭台竞巧。细雨时,柔柳披风摇摆,似云烟缭绕。故有“峨溪烟柳”之称。
阳春三月,游人站在峨山头俯瞰峨溪河,尤如一条白色缎带,蜿蜒曲折地穿过两岸绿色田野,令人心旷神怡。故此,人们称其为“峨溪匹练”。
峨溪河两岸山圩交错,风景宜人。峨溪河盈盈碧流,使人魂牵梦萦。
(繁昌文史、繁昌县志)
三山河,原称小江、夹江,属长江南汊,蜿蜒于保定圩南部,亦为大龙窝西水道,自油坊嘴(古为营防嘴)至三叉河,长14公里,宽15至20米,深4至8米,水位升降原与长江一致,自设置上江坝、焦湾闸、螃蟹矶大闸后水位可控。其支流横山河和谷河,曾为长江主航道,现为内河。
魏晋以前,三山一带均在江中,约至晋末,浩浩江水流至油坊嘴以下,水势趋缓,因下游隐有众矶阻渫,至螃蟹矶段约25里,水波不兴,清澈见底,文人称此段江为“澄江”。
南朝宣城太守谢眺诗《晚登三山》有云:“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澄江始名,就是指的芜湖的这段江面。而有关典籍错注为“南京三山”,是一种误解。
澄江水灵奇秀,自小谢始多有题咏。谢眺云:“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杜牧云:“龙在石潭闻夜雨,雁移沙渚见秋潮。”张乔云:“湖平幽经远,船泊夜灯微。” 杨杰云:“昨夜暑雨暴,高低或成谷。”邓一儒云:“孤岑突兀俯招提,极目澄江匹练低。”……无不是澄江之美景的写照。&
清代的繁昌人谢泳,更引家乡的景物自豪,写下了这样的诗歌: “家在澄江接远汀,好山不断隔江青,藏云小阁闲曾到,护寺疏篱汩屡经。绝壁依松声谡谡,修廊荫竹影亭亭。清游偕从来嘉客,未信开山石果灵”抒发了乡绅逸韵,且以清游谢嘉宾的雅兴。
还有朱滋年君的《用小谢登三山还京邑韵》如是写道:“春雨如有情,留客住乡县。逶迤三日行,故山了不见。雾重绉吴榖,波翻碎越练。弥楫傍中洲,江花绣芳甸。良知敦古欢,密疑畅清宴。出门指危矶,怀古泪如霰。耿耿清南忠,日夜流不变。”瞧,如果天气好,他还要在美好的春天里,请朋友来三山游澄江、赏美景、忆忠贤,述古怀欢,把这作为盛宴款待他们。
这段江边还曾有龙王矶,又名浮鸠矶、鹊尾矶(荻港板子矶称鹊起矶,铜陵有鹊头山),矶上为鹊江,矶下为鸠江,是为鸠头鹊尾,立于古澄江中,老山脉尽于此,江月相映,水波不能混,最为奇观。昔矶上有龙王庙,今矶庙均无存。明制兵备自铜陵界至鲁港六所,龙王矶为其中一所。传宋宰相陈尧佐曾泊舟矶下,有大风暴至,众舟皆溺,尧佐独免,始谓灵矶。明代,官府在湖畔设置邮亭铎。邮亭夜柝,被誉为三山一景,诗人顾起元曾赋诗《听邮亭铎》:“瞑后三山生紫烟,寥寥古驿闭江天。铎声偏恼离人梦,夜半风吹到客船。”&
诸矶兀立江中,南有磨山、三华山、竹山屏障,浩浩长江水流到此,因有山矶阻扼被迫洄旋,形成数个矶涡口岸,如蔡家洼、军田港,矶涡岩等成为天然良港。同时由于山矶阻渫,迫使长江主航道北移,矶北便兴洲长,洲矶之间形成夹江、三山夹成。三山夹江水波不兴,清澈见底,两端通江,常年通航,千帆日行,夜泊涡湾,因有:“日见千人作揖,夜观万盏明灯”之奇观。
长江古道来往商旅者,多在三山矶(新张矶山)泊舟小市。俟三山夹成,小江成为商旅舟楫之安全航道,白天千帆竟发,江渚矶岸纤夫奔命,似驼翁作揖。夜晚舟船泊湾,露宿蔡家洼港,又听渔舟唱晚,见舟灯点点,何止万盏千盏。所以成为“千揖万灯”的景观。可见当年小江往来舟船之繁众,三山夹行旅商市之兴盛,也乃古镇三山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朱善芳有诗曰:“时人不识五矶头,浪泊蔡洼舶舸流”。“晨曦背去千人揖,夜搒归来万灯浮。”可以为此佐证。
小江两岸,自西向东曾设古渡五道,依次为官厅渡(上夹口、营防咀),教化渡(别名叫花渡)、焦湾渡、洋夹沙渡和三山渡,均为官渡。焦湾渡口是保定焦湾、三山孙滩、高安裕民三地河口,原是保定通往横山的必经渡口,所以有“古渡口新桥横”之说,早在明洪武三年前就设有焦家湾渡口了。教化渡是保定徐湾(永宁圩)到高安的必经渡口,明洪武年间设教化渡汛,派官兵司之。
明清时期,朝廷还将官渡兼作军渡、汛渡、布兵防,汛防,派兵专司。于武备之外,尚设烽燧及烟墩夫报水讯、兵警。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三洲汊汛(上夹口官厅渡,即锦卫洲头)设营房3间,巡兵2名;洋夹沙汛设营房3间,巡兵3名;教化渡汛设长房1座,守兵2名;三山汛司明设营房3间,巡兵4名,额设弓兵30名,清道光六年存留弓兵6名,烟墩夫6名:嘉庆十九年于营防立码头,添设窝蓬一座,冬令季节又添一座。
除官渡之外,还有私渡、义渡。如新街口渡、上渡、下渡、三岔渡、小圩拐渡、窑头渡、孙滩渡、西站渡、南站渡等。
建国后多数渡口已为桥梁、路闸代替。如三山新街街口老渡和上渡已为保定大桥取代。1983年新建焦湾大闸,路通孙滩,焦湾渡口遂废。随上江坝闸通高安官厅渡始不用。洋夹沙渡将由华电大道路桥变通途。
美丽澄江,水阔波平,千帆竟发,百舸争流。矶湾渚岸,天然良港,渔舟唱晚,舟舣泊岸,登龙王灵矶,探石岩仙洞,闻古寺钟声,听邮亭夜柝 ,赏芦荡清月,伴涛声寻梦。黎明晨清,沐曙光玉露,望旭日东升,看山岚水雾,睹汀洲穷芦,堤岸烟柳,悦双诸烟帆。芦岸渔舟。及踏岸探幽,祭水神,拜城隍,参文昌,凌三华圣境,饮醴泉,悟惮丈,诉沧桑。乐哉,悠哉,意绵绵,顾环寰。
陶辛赏荷,桃花潭踏歌,泾川漂流,秦淮河听曲,何似澄江——三山河。
(俞学玉)
三 &山 &矶
三山矶位于古澄江(后称三山夹)中。狭义的三山矶指张矶山,广义包括江渚之“三里五矶”,泛指三山这个地方。自王安石题诗后声名鹊起,为三山古名。
张矶山因张氏先人祖嗣而名,地理位置独特,前有石矶山横亘,阻扼波锋,后有矶头山渫流,逼波洄旋,因使张矶山成为当时极好的涡湾,颇宜舟船泊岸。张矶山环境优美,景色宜人,临江石壁之上有九莲洞,洞口北向,斜而下,内窥坎镗鞳啷有声,其深无测,古籍曾有残句“九莲洞口竹风凉”之说。传“洞有九孔,每昼夜十二时,分燮阴阳之气,虽远公莲漏,不足方此”(江上志)。
山之北坡曾有九莲庵,清末民初九莲庵为三山九莲诗社社址。南麓有张公祠,西有五显庙,底通地下河。现洞、庵均不存,而今为选矿场。
清户部尚书黄钺曾作《游九莲洞(一名张矶山)》诗曰:“朋游三华山,路访九莲洞。山楼势嵌空,风磴陟龙踵。古佛身半苔,老僧衲金缝。旁龛窈窕姿,珠冠耸金凤。云为张祖姑,时有甿荐贡。洞门宽容人,夏簟凉可梦。其深造未能,有几榻是供。息慵养腰脚,偷窥笑仆从。惜哉江流远,不得栏槛弄。汀洲互掩重,风帆乱飞送。行当北观叠,吠觉衣裘重。辉煌阳气浮,去去步姑纵”。可见旧时风光。
石矶山为五矶之前卫,远观江波涌流,近看芦烟柳,引月子(月亮)荡洲,古有穴子桥。现华电大道前陈,山上为林场,绿树满岭。
矶头山峭立江滨,双龙锁口,凌绝远眺,见千舟。观万灯,心潮涌流。现为烈士陵园所在地。烈士纪念塔高耸,忆当年,“过江鏖战三华麓,泪洒长江九天哭”,看今朝,“宝塔巍巍日月明,矶头山岭慰忠骨。”&
隐矶山(又呼尹矶山)居于新街和老街境中,扼老街拘新街,亦为要冲。当年日本人在山上修碉堡、布寇兵,留下斑斑血泪。过去山下北麓有大片荷花塘,绿荷红莲,沁人肺腑,摄人心魄,过去的莲池,现在为鱼塘了。
官矶山(又名观音山),傍流油坊沟,前有芦苇荡,是赏芦花秋月的好地方。昔有城隍庙,热闹非凡,现前辟湖滨公园,也为一新景观。
三山矶,三山夹作为地名,港湾、市集、景观、闻名遐尔,让人流连,文人墨客多有题唱。宋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首作《三山矶》曰:“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烟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宋绍圣元年进士,时喻“二陆”(陆机、陆云)之一的徐迪,有诗咏“檐影荫游鱼,江声鸇崖竹,云帆天外去,龙刹空中矗,霞明晚渡红,草暖晴沙绿。澄波见归鸟,纷霭迷飞鹜。有时雪浪吹,玉马争追逐。青霄皓月满,琉璃莹极目。”“天葩动惊俗”,“清风感隹木”。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称“蓼岸藤湾隔尽人,大江小汊绕成轮。”“芦挥麈尾话清秋,柳弄腰支舞绿洲。”明泓治进士兵部尚书,大文学思想家王阳明作《阻风二首》其一云:“东风漠漠水沄沄 ,花柳沿村春事殷。泊久鱼樵来作市,心闲麋鹿渐同群。自怜失脚趋尘土,长恐归期负海云。正忆山中诗酒伴,石门延望几斜曛”。又作《三山晚眺》有句云“天高双橹慕明月,江阔千帆舞逆风。花暗渐惊春事晚,水悠应与客愁穹。”明万历四才子,学博王焞云:“避地三山上,聊家万壑中。里名函谷口,人有太皇风。三面重冈匝,南流一线通。”清?繁邑,郡庠生古传诲阻风三山夹作诗曰“江路阻归人,三山引游屐。”“涛惊松风吹,林披竹翠滴。亭高瞰澄江,景入射古壁。流连山阿中,延赏倏已夕。心暇动遐思,旷观淡尘役。咏归忘客愁,快酌秋月白。”清?刑部尚书,山东人王士正作《三山矶》曰“澄江日夕净,归鸟投前浦。明霞散沦漪,轻飙淡容与。南临春谷溪,北眺濡须坞。何处是三山,沙头驻鸣橹。”清?朱滋年作《逆风行三山,登江中孤屿韵》“风顺船矢直,风逆船弓旋。三山正当面,江路故回还。树色沐朝雨,岚光浮霁川。蛾眉镜中秀,华旒天外鲜。贪胜不厌久,会心谁与传。天为草草客,赐以区区缘。欹枕日过午,流览如小年。”&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写诗盛赞了三山矶的美,可惜现在许多好景不再复现了。
(俞学玉)
螃 &蟹 &矶
螃蟹矶,原是屹立于长江之畔(现大龙窝内)的一个石矶,是繁昌沿江五矶之一,也是长江24矶之一。
在长江未北移,保定小洲未成圩之前,江流矶畔,是帆船必经之所,所以矶虽小,却闻名遐迩。明代诗人宋棠曾有螃蟹矶诗:“杨子江头古石矶,秋来却羡蟹鳌肥,卷舒不及鸱夷子,安得垂纶钓夕晖”。从前,常有客船停泊矶下,有些文人登矶赏月吟诗,螃蟹矶成了文人述宴之地。传说诗仙李白到此,留下一上联“螃蟹鸡(矶)头好饮酒”,至今下联无人对出。
磅蟹矶,以形似螃蟹而得名,矶高三丈有余,方园十亩左右,矶上杂树丛生,以枣榴为多。矶的西南有一小径,通往矶顶,矶顶建有龙王庙一座、庙宇三间,有一杨姓僧人住持。矶头,清代设有螃蟹矶汛司,巡兵六人,负担烽燧之事。
夏季涨水,矶似螃蟹浮在水中,冬天水落,矶与陆地相连。旁有一天然石田,约二分左右。明代诗人杨宗臣咏《蟹矶钓踪》曰:“楚水吴山问落星,石田深处理丝纶,鳌擎巨浪撑王屋,足据横波壮帝城,几度棹歌催晓日,数声渔笛薄残云,芦花夜月任竿冷,风景依稀似富春。”蟹矶钓踪遂为一古景。
明清时代,三山夹经螃蟹矶至鲁港,仍是长江主航道。因螃蟹矶地处三江口,水流湍急,舟筏过矶时,往往船翻人亡。旧时迷信,以为水龙王作祟,湘汉水商放筏前总要烧香许愿,过矶后打蘸演戏还愿,热闹异常。其它舟筏过矶也都提心吊胆,生怕出事,筏主往往跪在筏上祈祷,有的还撒黄豆“喂龙王”,擂鼓呐喊助威,并请当地人为其背纤,附近传有民谣:“船到三江口,二十文钱就到手”。因此矶头岸边聚居了五十多户人家,以此为生。横山桥贡生鲍时楹,每岁捐竹缆一条,长四十八丈,专供舟筏攀缆过矶(见《繁昌县志》)。
民国初年,长江主航道北移,三山至螃蟹矶一线,变为风平浪静的内江。
民国二十年(1931),江水陡涨,矶顶淹没,庙宇被水冲毁。一九四一年,日军扩修芜繁公路,炸毁螃蟹矶头,以矶石铺路,使矶身削小,变陡。建国后,重修芜青公路(芜湖至青阳),先后三次在矶上取石铺路,终至螃蟹矶荡然无存。
一九六一年,繁昌县委为了开发螃蟹矶附近的资源,大搞水利建设,从小洲下拐至螃蟹矶头,筑起了拦江大坝,螃蟹矶被圈在大龙窝内。矶畔江面形成了龙窝湖。
而今,螃蟹矶虽不存在,但螃蟹矶这个地名依然很出名。
(高歌民)
( 原载《中志沟》)
浮山曾名隐玉山。地处浮山、峨山二乡毗连地带,为一侵入构造孤山,三面圩区环绕,唯南向一条余脉和千军岭相连,主峰高程431.6米,地表近等轴状,面积18平方公里。
《繁昌县志?舆地志?山川》载:
隐玉山 ,一名浮邱山,产茶最佳,有洞曰浮邱,洞详古迹,在县东十五里灵岩乡,十景“浮邱丹井”即此。
《图经》云:“山高三百仞,周环四十里,有浮邱洞、石坛、丹井、龙池,相传龙潜于此。又有锁虎石、观音岩,仙人浮邱公隐处也。山顶有资圣院,旧名浮邱院。明正统五年,僧佛贞建。”(张志)
邑人王焞云:“浮邱山,世传为浮邱烧丹处,草木蒙茏,岩壑窈冥,环匝四十余里。山产茶,岁可数千钟,近日士民烘焙得法,谓之炒青。品味精美,不在松萝龙井之下。但其利尽佈于四方,每谷雨时,四方之人,提筐携篓,鳞集场市,笼之以去,而士民消渴,反不得其七 碗 之用,所谓笠家露顶,屐家赤脚,此贫而遇者也。”
浮山山脉雄伟壮观,高低峰十八对立,山势奇形怪状,逶迤起伏。山上古迹风景颇多:浮丘丹井位于主峰,井中常年有泉水。传说浮山寺在建庙宇时,木材缺乏,寺中方丈正急得发愁,突然井中冒出木料,一根接着一根,方丈大喜。待到寺庙建成,有人叫喊木头够了,井中木材嘎然停止外冒,至今井底还有一根隐约可见的“木头”。
另外,浮邱石洞、观音岩、锁虎石、神仙拱桥、石蛙拜龟处、地藏王脚踏印等,均为神奇的遗迹。
浮山竹木成荫、景色秀丽:数百亩茶林郁郁葱葱;数千种名贵中草药材取之不尽;繁昌县电视差转台铁塔立于主峰高耸入云;盘山公路直达峰顶,此乃春游夏纳秋赏冬观的最佳去处,也是修身养性之圣地。
浮山曾有古寺,历史十分悠久。据九华山志和繁昌志记载,浮山古寺为慈峰老僧募资修建,始建于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之久。始名为“大王庙”,北宋真宗年间庙宇增容更名为“地王庙”;明初朱元璋曾亲临浮山私访,督修三进庙宇,改名为“浮山寺”(后称为浮丘院,资圣院)。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乾隆帝来浮山寺,亲手种植了红白牡丹两株,(据说牡丹花开到九十九朵以后再开的话,多余的牡丹花就被凤凰衔走了,大概意味着皇帝乃九五之尊,九为最大),并赐名这里为“隐玉寺”。是时,浮山古寺晨钟暮鼓、佛号经声不绝,香火旺盛一时。
浮山圣境曾引来高人归隐。《繁昌县志?人物志?仙释》载:
“相如 ,一名象如,合肥人。爱隐玉山巅之胜,止于悬崖断壁中,缘竹编茅,不蔽风雨,虎狼暴至,率相曵尾去。山有寺颇饶,僧众欲迎养之,相不许游人往参,馈果蔬粟麦则受,虽金钱满彀弗顾也。静夜空林,经声从云际出。所居无半榻,朝夕枯坐其间。癯面方瞳,支节棱棱可数,涅磐先数日,与山邻别云,后十余年,当复至。阅三岁启龛视之,肌肉纤毫不损,里人涂体以金,争拟之辟支佛云。”
浮山览胜,诗书流云。最早吟诵浮山的诗歌,为东周浮邱伯所作《原道歌》。描写浮山最翔实的诗篇是(明)汪宗伊的《隐玉山歌》。
民国初期,仍有普航老僧对庙宇进行过维修,但岁月沧桑,浮山古寺曾几遭劫难,终毁于战乱之中。
而今国泰民安,经上级批准,有关部门正着手恢复重建浮山古寺。
(强世山、鲁庆元、程依宝)
三山区有两座铜山,一在三山长坝村,一在峨桥石谷村。石谷村西三四里处的铜山巍峨秀丽,因其矿藏多含金属铜而得名。
长坝小铜山亦有战国时期采、冶铜矿遗止。
石谷铜山背倚狮子山,足抵东山河,左藏龙(财龙山自左翼蜿蜒而出,越过东山河,一直飞腾到石谷村,欲获周页湖中宝珠),右卧虎(山南麓有老虎宕),有五峰八涝之雄姿,三荡一湖之丽容,山势迂回,山峦起伏,如丹凤朝阳,翩翩起舞,静中见动,平中见奇,异彩纷呈,各臻其妙。身临其境,耳目清新,树密林深,绿霭笼翠,黄岩流金,时闻松涛澎湃,泉水叮咚。花香阵阵,鸟语声声,风光秀丽,景物宜人。
漳河、峨溪两水系相连绕于东北,溪流直达鲁明江。沿江高速横跨飞越山峦之上,宛如一条玉带飘然而至。浮邱、城山诸峰罗列于西南,山脉逶迤,水光山色,相映生辉,朝晖夕阳,气象万千,则又如一幅壮观的立体画卷,展开在山重水复之间,供人们欣赏游览,陶冶情操。对此前人曾有“浮邱西列,锦帷翠帐重重;铜阙东开,胜景迭迭”的评价。这里山、水、林、泉、阙皆为景胜,是难得一见的仙境小奇葩。
山坳有铜山寺,原是石谷山村张氏之家庙,建于唐朝初年,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为当地有名的古刹之一。迭经历代修复,古迹依稀可考,至清代道光十年(1830年)冬,寺僧普惠募化重修,并刻石立碑,以记其事,至今石碑尚存,可资考阅。
这座古寺三面环山,在四周竹树掩映之中,风景清幽,云霞明妙,禅房花木,古色古香。游人到此,时而曲径通幽、暗香浮动;时而豁达开朗、别有洞天,颇有“山重人而起,人在画中行”之趣。太平府推官胡永顺称此间为福地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从来名山古寺,必留有名人足踪为之增色,地以人传,人杰则地灵。唐明皇天宝元年(公元762年),我国伟大诗人李白携女儿平阳,儿子伯禽,由山东任城来到南陵山中安家。他遍游江南名山大川,于同年秋来到铜山,饱览此间山水奇景,颇有留恋之意,于是乘兴挥毫,题下了一首绝句:“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举杯回午袖,扫尽五松山。”
南北朝时,高僧杯渡和尚(按传灯录云:“杯渡禅师,不知其姓名,尝乘木杯渡河,故此为名”,飞舄铜山寺,曾在寺前手植双松,后人称其为“杯渡松”)。
清末民初,三山名士姚觉庐先生游铜山寺,留句云:“偶来古寺净无尘,杯渡禅师几渡人!多年不见频伽鸟,百岁长留丹桂根。”(有关典籍载“怀渡松”在五华山)
这些名人佳话,无不与铜山寺胜景相得益彰。
铜山寺庙宇历经沧桑,如咸丰之乱、十年浩劫,寺中所有古文物几经毁坏,村中父老目堵心揪。
改革开放以来,古刹重新得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1993年,经繁昌县佛教协会批准,在本村姑娘张筱华(住寺为尼)的主持下,将庙宇重新修建起来,村民们出资出力,加上远近信士们的捐资捐物,不到一年功夫,就将这座古刹复建完工,以崭新的姿态重现在广大信士和游客面前。
寺外有涌珠泉、古银杏、五连洞等景点,人们称之为“铜山三奇”。铜山“三奇”引人入胜,慕名来游者必欲一睹为快。六十年代初,这里成立了石谷林场。石谷山人以勤劳智慧的双手垦荒造林、栽茶种竹、描翠添彩、蓄珍储宝、美化环境、造福子孙,将铜山建设得花团锦簇,实现了全面绿化,真可谓:
故园佳境数铜山,谪仙题句未拟还。
杯度种松传奇迹,银杏绽开道长香。
珠泉涌出胡公字,乾隆御笔千古传。
伯乐何期来开发?无限风光此处藏。
铜山寺东南麓距约三、四百米处有神仙洞,这是个天然石窟,洞口向北,由洞口向下去,便觉得其中有神秘感,想下去看个究竟。入内可见五洞连环,洞中有洞,洞洞相通。
一洞很宽敞,面积有数十平方米,洞顶、洞壁长满钟乳石,如浮雕、如云彩,小巧玲珑,色彩斑谰。洞中多蝙蝠,石棱凹陷处便是它们的巢穴。洞顶有一天窗,光线直射洞中。
洞后右侧有个小门,佝偻而入,便是二洞。二洞内漆黑,须火照明才能摸索前进。中有小井,泉水清冽,传说为仙人汲水炼丹处。洞西北隅有小口,斜向上,可通洞外,仅容一人出入。此处凉风飕飕、寒气逼人,不可久立。
由此向洞后小门匍匐前进可至第三洞。这里更狭小,至于其中,似觉幽寂深深,迷离恍惚,不知身在何处。故洞愈深入者愈少。
据说四洞里面有一柄生锈的大刀和人的骷髅。五洞有石桌石凳,是传说中的“仙人之家”。然而,四洞五洞现已堵塞,游人不得其门而入,至今谁也不能窥其奥秘。
“问仙寻往迹,古洞陷荒郊”。据民间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云游道人,从九华山来此洞修炼,他原名陈大有,道号洞仙。当他寻得此洞后,便深居洞中修身养性,六根清静,七情泯灭,排除一切干扰,参禅悟道。苦修若干年后,悟彻禅机,得道成仙而去,“神仙洞”由此而得名。
传说唐明皇时期,铜山寺住持斋公道长在寺前手植鸡爪、盘松和白果树各一株,排列成弧形。年湮代远,世事沧桑,鸡爪、盘松已不可见,惟独白果树如老寿星一般,至今仍然屹立在铜山寺入口处,像彬彬有礼的主人在迎来送往游客似的。它已活了千余岁,饱经风霜,到如今依然是绿叶婆娑、英姿焕发。奇妙的是,近年来枝繁叶茂旺于往年。
这颗千年古树高耸入云,顶天立地,体壮根固、巨干长枝、势若蟠龙,蔚为壮观,六七人才能合抱,故游人争欲瞻仰其风采,以饱眼福。在树冠的枝丫上,又长出一株桐梓树,桐梓现已长成1米多高了。“杏怀桐梓”更乃奇观:
白果,本名银杏,又号称长寿树,是我国特有的独科,独属独种的珍稀树种,也是古树中的老寿星。早在第三冰川时期,世界各地的白果树都被冻死,树种灭绝。而我国山地气候温和,受冰川影响较小,因此便成了白果树的避难所,庇护它们幸存下来。所以,人们都称它们为“劫余植物”,又叫活化石。这些幸存者就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它为我国丰富多彩的灿烂文化增添光彩,是最有生命力的活着的文物。
涌珠泉,是在唐代铜山寺庙宇建成以后,由僧众发现后用大青石块构筑而成的。井面约1.5m2左右,位于庙后右侧凤冠山麓下,是一泓天然的泉水井。千百年来,只有溢流,从未干枯,无论旱涝,井水从无涨跌,井深约80厘米,任尔汲水多快,井底随即冒出晶莹的水泡,故名“涌珠泉”。
涌珠泉是嵌在风光奇特的凤冠峰下的一颗璀灿明珠,井水清澈透底,不断有小水珠自井底涌出,似粒粒珍珠在水镜中滚动。泉水冬暖夏凉,中有小虾蟹如钱如粒,常出没于井壁石罅中,悠闲自得,逗人喜爱。
据测定,泉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和人体所必须的微量元素,常期饮用,可以防病治病,增进人体健康。
天启元年(1621年)五月,明神宗万历年间进士、太平府推官胡永顺因公赴贵池,途经陶村铺,慕名来游铜山寺。见此泉奇特,观赏之余欣然题名“涌珠泉”,并作《铜山寺涌珠泉记》以付寺僧一庵。后一庵将泉名刻于井傍石壁上,旁镌一行小字:“太平府胡四爷题”,以作纪念,从此,涌珠泉名字便流传至今。
380多年来,风雨剥蚀,苔藓兹生,而石壁上那笔力遒劲,洒脱奔放的“涌珠泉”三个行书大字仍清晰可见。晚清廪生碧宗国有诗云:“井制煌煌传御笔(乾隆皇帝),珠泉滚滚涌登潭。”诗中说明“涌珠泉”石刻是乾隆皇帝手笔,姑并志之,以备考正。
(张时清)
三山因三华山而名。三华山(俗称老山)图经云:其三峰秀起:一老子,二方丈,三秦望。卓如文笔,为一邑文明风气之会。三山屏列,状若三花,云蒸霞蔚,鹊岸奇葩。三华,三花之谓也。
三华山为皖南山区北延山脉之余脉,面江临矶,山下水阔波平,山上茂林修竹、郁郁森森、兽行鸟鸣、云烟氤氲、秀色怡人。
东侧有笔架峰、飞来石。老山腰有天虹洞,又名天仙洞,且为上下两洞。上洞洞口直径3米—4米,洞倾斜而下,人必须爬进,深不可测。游人环绕逡巡皆不敢下,孩童常以土石击入,嗡嗡有声,现洞已壅塞。
下洞在老山坡上,容积较上洞为小,今尚存。昔石场放炮,常有人蹲此洞躲避。顶有天香洞,洞口长宽约10米,洞口有几案,石室有桂枝迹。
中间那座山顶上有石棋盘,南斗星、北斗星,二首对奕正酣。据传马兰腰处还留有地藏王脚印。月白清风之秋夜,可赏山月倒影,乃三山秋月之美景。
山之东南,香炉峰曾有香云院(后称香云寺)。唐元和8年(公元814年),油杜凡者建 。828年,铸大钟一只。明宣德七年(1432年),和尚信儒重修香云院,一时香火旺盛。
西北有三华禅院,规模宏大、气势非凡、时信者众、香客如云、久负盛名。传说寺内有一大活石,昼在院内,夜跑院外。寺后有大小雨天井,底通长江,中秋之夜可现明月双轮。
三华山控江扼矶,锁古道之咽喉,进可攻退宜守,为兵家要隘。宋设老山寨,寨主王瑛,原有碑记,石碑高约一米左右,宽约60公分,厚约5公分,现已不存。
清代湘军首领曾国藩、曾国荃率军沿江东下,进攻太平天国首府天京(今南京),曾在三山江滨诸矶和竹山、公堂山、三华山等地扎营。
日—22日渡江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曾在老山脚下激战两昼夜,二十九位烈士壮烈殉国。
三华山上林木葱茏,山下矿藏丰富,白云石为甚,铜铁煤均有。
现三华山西麓有简易三华庙,原庙址现为三华中学(已更名芜湖市第四十中)。三峨公路绕其半周,东北麓为芜湖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区。有绿色食品工业园、双鹤药业,天池圣居等企业。
附近竹山顶有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军营遗址;窑山有明陶窑遗址;双龙口为津关锁钥;矶头山烈士陵园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渡江烈士纪念塔高耸入云,令人景仰。登顶可瞰镇区全貌,极目远眺,可望长江龙窝湖,且有“登上三华感万千,风光旖旎意绵绵,舒心悦目穷千里,锦绣山川壮丽篇”(黄刚泽)之感慨,又可感受“临绝登山眺,心舒景入眸,江河多壮阔,一泻向东流”之雄浑。
扬子江畔,三华毓秀,游人趋之,墨客书之,骚辞咏之,游子思之。明末清初芜湖画家肖尺木(肖云从)创作的《太平山水图》十三幅,“三山秋月”幸入画轴。唐?李白有诗云“太华三芙蓉,明星玉女峰”,“树绕芦洲月,山鸣鹊镇钟”,“寻仙下西岳,陶令忽相逢,问我将何事,湍波历几重。”
嘉庆丁已年三月,清翰林院主事、桐城学派创始人之一、大文学家姚鼐阻风于三山矶,偕陈硕士及儿侄游三华山,也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五首,字字珠玑。如《又寄方值德之》“草青云碧接孱颜,一经深林记共攀,步屧只为前两岁,停舟仍在上三山。空岩松响含风急,春尽花枝著雨殷。寄语闭门千帙畔,梦魂曾否到江关。”
又有清翰林院庶吉士张星焕,游三华山著十章,赞道:“谁能参天工,扛此清霄笔”,“三峰天外落,古寺逼澄江,山色六朝剩,钟声长夜撞。”于是“携手同行半日闲,卧游翻笑频年拙。云霞滃涌足底生,星斗历落怀中撷,俯瞰江流信步归,夕阳欲下灯明灭”。
在当时交通极不方便的情况下,他们不畏艰难,临绝览胜,为空谷松涛所陶醉,尽管春雨殷殷,仍然乐乎怡然,回到船上赶快记录下来,汇成书卷,这才让我们后人能从诗文中了解当时的胜景。
还有的在山中赏景、吟诗,乐不思返,想把天上落下的星星兜回,直到夕阳西下灯明灭的时分才离去。回来以后仍然思绪翻腾,魂绕梦牵:“上有九华几探寻,下有金焦几登临,到此恍若旧相识,三年信宿经睛阴,惊人有句何处问,搔首青天情更深,安得同游追曩哲,咳吐珠玉词缕金”。这是他们的赞叹:三华山可比九华金礁,真是太美了。
还有的以为这里是灵山圣境,下次要邀画家同行:“安得黄笙写生手,同游重与绘山灵。”异乡的灵山秀水,使他由三山而想到老家“忽怜归去路,山面忆湘帆”。回去以后“纵许梦游仙,亦与乱山乱。”希望有机会再来,“何期去复来,永此巨鳌冠。入山手斧柯,岂为观棋烂 ”。那时再来就不走了,可是“法说宰官身,大愿恒沙算”。官服在身,身不由己啊,只能是“识我有山灵,默默心神粲”把这美好的记忆永远刻在心里了。
值得提起的还有乾隆年间,本邑学博谢潜斋邀户部尚书黄左田,太守王子卿,文博周最峰、金叶山等人同游三华山吟诗作联,互有唱和,有诗章十余首,开三山文人述宴之先河,扬三山文明风气之先声。此后,三山文风颇盛,以致建起九莲诗社,春山诗社等等。
三华山是三山的标识,闻三华山而知有三山。三华山乃邑人心中的圣殿,忆三华山而思乡,念三华山而恋毋,游子尤甚。三山区谢家苑嗣子,国大代表谢鸿轩先生,解放前夕赴台湾,为台湾师范大学教授,2000年作《千禧新秋》云:“三华遥望红华岭,二水中分锦卫洲。喜见飞帆归获浦,繁阳烈马自回头。”俞乃蕴,本区浮山人,曾任省政协办公厅主任、副秘书长,现为安徽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安徽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作《暮春过三山》云:“艳阳天里过三山,欲览风光久倚窗。梦里几番寻故迹,归来难识旧时颜。”无不为家乡自豪。
物换星移几多秋,沧海桑田说从头。如今三华山虽无当年之容颜,然灵气犹在,人们心中的圣殿永存。
正如芜湖诗词学会副会长、繁昌诗词学会会长、繁昌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表位书写的三华山雄伟壮丽的新诗章:“三华景物画图中,远近高低造化动,遍野禾苗淋露秀,无边柳絮沐烟浓。殷勤紫燕穿崖岸,快意黄莺啭翠丛。大好春光关不住,登临正值日升东。”绿满江南帆正举,碧血凝成草木鲜。在新三山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古老而年青的三山,必然会建设得更好。
(鲁为新、汪福绥)
& & & & & & & & &&
泊口河与虬塘湖
& 泊口河源于新林乡荷花岭,自南向北,与龟山附近湖洼融成一片,至浮山乡泊口闸泄入漳河。流程近9公里,流域面积约35平方公里。河宽5至20米,深3至5米,最大泄洪量每秒100立方米。初步勘察,列为响水涧蓄能电站主要水源。&
虬塘湖在新淮乡南部。汛期水面南北长1.7公里,东西阔1.2公里,面积0.8平方公里。局部名称有马家港、洪家涝等。枯水期可见古道遗迹“姚桥埂”。
(摘自《繁昌县志》)
洋灯夹与野鸭套
洋灯夹上自下江坝,下至江心公路,全长4,693米,原来也是长江支流,上自头棚长江入口,下至螃蟹矶与长江汇合。1932年下江坝开始筑坝截流,变成内河。1971年建成江心公路,变成内湖,旱可以开闸引水灌溉,涝可以从下江坝排水入江。
何名洋灯夹呢?因其出江口有长江航标灯(俗称洋灯),故名洋灯夹。洋灯夹东面是小洲,西面是大洲,北衔长江,南接龙窝湖,呈梭子形的夹江。现在,既是保定重要的水利设施——排灌渠道,又是水产养殖场。
“杨子龙湖中隔洲,梭沟管夹锁流喉,洋灯明灭辨航道,蟾影波光娱白鸥。鱼悦菱荷蜓蛙闹,苇风拂柳鹭凫游,机声滃滃除水患,造物神工利民谋”,这就是今天洋灯夹的写照。
野鸭套在小洲乡境内,原系长江沙凸(洲)夹汊,1972年围成联合圩后,遂成固定水域。其东西长4.7公里,宽20至35米,水质优良,是该乡的综合水产养殖基地。这个十里长套是小洲境内极具活力的自然水域,水质优良,水草丰茂,水下鱼游,水上鸟啾,渚岸芦荡,堤畔烟柳,是人们休闲、游览、垂钓的好去处,综合开发前景甚优。
(俞学玉)
仰洼套与团套
仰洼套是天然鱼场,早在明洪武三年(1370年),就设有仰洼河舶所,设官司之。顺治三年(1646年),日税课局俱省。当时水面面积约3000亩,水深丈许,为权势富户占有,每年捕捞成鱼10~15万斤。农民只有在帮助捕捞时按二八分成(地主八成,捕捞人二成),有时只得到少量的金钱报酬。
建国后,仰洼套收归地方政府所有,每年投放鱼苗15~20万尾,捕捞成鱼10~15万斤,还有大量的菱藕收入。1958年至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时,口粮低标准供应,广大群众以藕辅助口粮不足而渡过了困难时期。1975年在大抓粮食的口号下,把套改为水田,当时由渡口、黄垅、洋沙、保定中学分种。
1977年又收归乡集体耕种,从各村抽调部分农户组成农场大队,改水田为棉田,部分种植杂粮。1984年为保持生态平衡,退田还套,复蓄水养鱼。改农场为养殖场。1985年春,对仰洼套进行整修,放养鱼苗18万尾,蟹籽二两,并开辟鱼池50多亩,饲养子鱼45万尾,当年捕成鱼二万斤,以后每年可捕成鱼5~10万斤。不仅做到自繁自养,多余鱼苗,还可供应本乡各村和远售外地。
仰洼套是保定圩最大的天然水池,涝可以蓄水,旱可以调水,对调节水源作用很大。湖中有人工岛,游船登岛垂钓观光,赏心悦目。上世纪九十年代个人承包经营后,陆续在套边滩涂修建起精养鱼塘,办起了特种虾养殖场,堤岸植柳,汀渚养芦(芦柴),浅水种植菱藕,深水养鱼殖蟹。而今仰洼套多种经营齐上,综合开发利用,景色美,物质丰,白莲红菱,绿柳黄芦,让人一饱眼福,流连忘返。
团套位于保定圩东北部,界于渡口、江坝两村之间,地势低洼,宜于蓄水,成套时水域面积可达900余亩。
建国初,团套尚有水域面积约500余亩,不需放养鱼苗,每年可捕野鱼一至二万斤。其时,两岸芦花,一水菱藕,水丰鱼美。后因无人管理成为荒套。1985年套心的水面,由几户农民承包,投放鱼苗三万多尾,团套又成为养鱼的水域。
1995年保定乡倾全乡之力对团套进行综合整治,使塘成块池成方,造出标准养鱼塘二十多口,总面积近1200亩,现有农户分别承包经营,此处建有垂钓中心。
(俞学玉)
三华禅院小考
三华禅院,旧志称为“三山禅院”,其他别署甚多。故址位于三华山西南山麓,始建于清初。
相传,山腰有巨石自山顶坠落,乡人祷之,颇有灵验。清顺治六年(1649年),邑令赵应祯“为盖数椽,仅蔽风雨,名曰灵石。”不久,楚僧山若来山驻锡,是为三华山兰若之始。
山若,湖南永州人,明清鼎革之际,以进士出家,隐于三华山。圆寂后,建塔于寺左。百余年后,桐城姚鼐舟次三山夹内,因游三华禅院,作诗悼之曰:“胜国传遗老,开山托巨矶。三衣茂服冔,一钵寄餐薇。名姓尘寰灭,波涛过客稀。只听松竹韵,三叹出岩扉。”
山若之后,道培和尚继之募建,初步奠定了丛林规模,并正式定名为三华禅院。至清道光时,禅院经祖崑、先达师徒以及殡雨和尚苦心经营,已然成为“庄严整肃,弁冕繁阳”的禅林宝刹。
禅院依山构建,殿宇错落有致,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汉传佛教寺院。全寺主体建筑沿中轴线依次向山顶延伸,自山门而上安插五进建筑,宽敞大方。山门上有一匾额,题曰:“三华禅院”。自山门始依次为天王殿、地藏殿、大雄宝殿和观音阁。观音阁后有一座院落,禅院的客堂就设在这座院内。天井内植有牡丹、芍药各一株,后来牡丹繁衍颇盛,芍药移栽别处。每逢牡丹盛开,花繁叶茂,满园生春,堪称国色。清嘉庆二年(1797年),姚鼐游览三华禅院,恰值暮春花开时节,不禁大有惜花之意。写下一首《阻风三山夹因偕陈硕士及儿侄游三华庵庵内牡丹颇盛而僧不知惜也》,诗曰:
岩松坞竹俯江皋,小槛凭虚散郁陶。
南障近围春谷县,东风遥送广陵涛。
堂无钟梵从僧懒,径有苔踪记客劳。
冷落国香聊与慰,午晴扶向石台高。
大雄宝殿与观音阁前分别植有两株桂树。观音阁上供奉观世音菩萨宝像,上有“子孙堂”匾额,楼下为戒堂,堂东为常住僧人住宿的觉善堂。堂西即供奉开山神石的灵石堂,清代道光时繁昌县令张星焕曾为之题诗云:“朗公犹有橘,杯渡尚余松。借问此灵石,何年卓碧峰。”
灵石堂前有小院,植满枇杷与柑桔。清末三山拔贡姚琢如先生在此设帐授徒,榜其馆曰“与石居”,又作序文一篇,一并书于匾上,悬于堂中。其序文曰:“一巨石自山顶坠山麓,邻村牧童玩石上,忽头痛不止,归家告母,母询儿因在石上玩,头忽痛,认为石有神,备香烛冥钱,往石旁焚钱叩祷。母归,儿头即不痛,于是远近传播,来祷者日益增多,因筑草屋覆石上,后又改筑瓦屋,是为建院之始。”
整个禅院坐拥在密林修竹之中,寺前有细石甬道下山,净土深幽,到此涤荡身心,尘虑冰消,足可饱览四时风光。寺东开有池塘,寺西凿有古井,可供山僧汲饮之需。其他斋堂寮房等附属设施皆依寺构建,更兼殿阁精美,布置得宜,愈显禅院庄严肃穆。而民间传言寺有房屋九十九间半者,实与传统文化崇九的文化基因有关,盖言其多,并非确指。
寺内常住僧众十数人,佛事活动亦颇繁荣。晨钟暮鼓,常年萦绕山谷。尤其每逢戒期,十方戒子海会来集达数百人,开坛授戒,一时盛况如云。旧时的三华山临江矗立,三峰碧秀,堪为一方胜境。舟人行船至此,泊舟三山夹内,亦必上山游览,故山寺文士题咏实多。清人景燮游览山寺,寄寓感慨,兴诸笔端,写下了一首诗才雄劲的《三山寺巨梅歌》:
“三山寺中梅一株,不知何代初被春风嘘。其下深埋绝壑底,其上高出岑楼之巅而有余。横枝离披干倔强,自如神龙攫物怒爪舒。约略冷蕊几千万,自顶至踵密复疏……呜呼!不逢赏识寂寂无声誉,或者表彰原待余。”尽管借物抒怀、感时伤己,但也尽显当年巨梅的风姿。
抗战军兴,三华禅院迭遭兵燹,先是日寇轮番轰炸,后又盗挖牡丹,乃至墙倾垣圮,僧众凋零。
解放后,芜专炼铜厂曾设在寺内,后又改为三山初中校址。历经三百年沧桑的三华禅院盛极一时,最终在历史的尘埃中谢幕,以献身说法的方式向世人演示了佛法的“无常”!
(杨良月)
道教名胜文昌宫
文昌宫位于三山街道老公路南侧,始建于明初,重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民国年间曾重修,是三山境内一处重要的道教名胜。在明代,该处位于江岸,据传三山文昌宫为宿松县客商沿江贩卖木材时酬愿所建,主要供奉道教尊神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是道教信仰体系中执掌人间功名禄位之神。文昌本为星宿名,亦称文曲星或文星,古时认为是主宰功名文运之星。到了元代,文昌宫星宿的信仰与梓潼神张亚子合并,元仁宗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于是梓潼神张亚子始被称为文昌帝君。
在清代小说《儒林外史》第一回中,写高士王冕“左手持杯,右手指着天上的繁星,对秦老说道‘你看,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 贯索是凶星,主牢狱。文昌受到贯索的冲犯,失去主宰文运的权力,人间的文士将会失去保护,文章也会失去权衡,造成文风颓堕,所以说一代文人有厄。表现了作者对明代实行八股取士制度以后仕人命运的深深忧虑。
在古代,文昌帝君的信仰很普遍,大到通都大邑,小到穷乡僻壤,大都有文昌宫、文昌阁之类的建筑,以至于乡村学堂、世家大族都有文昌帝君的神位,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人“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也使“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愈加根深蒂固。而且随着《文昌帝君阴骘文》等劝善书籍的广为流传,更使文昌帝君的影响深入到社会各阶层。
明清以来,三山文风大盛。尤其姚氏一族自元末从铜陵义安镇(今顺安)徙居以来,繁衍生息,代有宦达。自明代姚孟昱以后,晚清时还出了一位进士及第的姚楷,可谓乡贤载誉,合族殊荣。所以,兴建文昌宫当然更是顺天应人,不足为奇。
三山文昌宫主体建筑有三进,重檐歇山顶,雕梁斗拱,四角垂铃,因矗于大江之滨,江风过时,铃声作响,甚为悦耳。前为山门,后为楼阁,中进大殿供奉关圣帝君、文昌帝君、孚佑帝君(吕纯阳)三尊神像。神像高丈馀,钧彩塑镏金。大殿有“富贵神仙”匾额,左右俱有寮房,整个建筑气势雄伟,开阔无余。平素香火旺盛,法事活动颇为繁盛,充分显示了道教作为本土宗教的强大群众基础。
不幸的是,文昌宫在1954年的大水中被沖塌,余下的部分也在后来被拆除。据说拆除残存的斗拱时,还使工匠们颇费心力,最后只能锯断了事,可见当年建筑之牢固。
(杨良月)
漫话三山城隍庙
三山城隍庙坐落于三山官矶山西麓,坐东朝西,为繁昌县城隍庙之行宫。据说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后经历代增修,至清末民国时已然形制规整,壮观巍峨,是一座典型的佛道合一、颇能体现明清时期民间信仰习俗的宗教庙宇。
在中国古代,城隍之神的信仰由来已久,其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礼记》,后为道教所信奉。目前见于史籍记载最早的城隍庙为三国芜湖城隍庙,始建于吴赤乌二年(239年),唐以后郡县皆祭城隍,至明太祖时封京师城隍为帝,还正式规定各府州县的城隍神并加以祭祀。从此,城隍的信仰就走红了大江南北,城隍庙也就成了各地必不可少的建筑。
明清以来,三山古镇日趋繁荣。尤其大洲长成以后,三山夹内泊船增多,往来商贾云集,逐渐形成了“千人作揖,万家灯火”的盛况。于是船民为祈求行船顺利,市民为祈求生意兴隆,士绅为祈求文风昌盛,就兴建了各宗教派别的庙宇,同时举办含有不同宗教信仰特点的各式庙会。
每届会期全镇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尤以旧历正月十五的“杨泗会”和五月二十五的“城隍会”为盛。清代咸丰年间,乡民还集资在三山城隍庙营建戏楼,以备酬神演戏之需。
戏楼位于城隍庙前厅,规模宏大,构筑精巧,有串阁与大殿相连,与城隍庙诸殿浑然一体。因为系酬神之用,所以台口正对大殿,观众可在台前广场上露天看戏。据说当年曾延聘三山名匠刘承楷与宿松县名师等参与营建。整个戏楼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脊上置有宝顶,四角设有砖雕脊兽,角尖悬挂木雕金鸡与铃铎。阁梁有柱,围以木雕蟠龙。主楼两侧另有一丈见方的小阁楼各一,阁檐四周,均为透雕花饰,阁前装有木雕栏杆。
戏台离地面高六尺五寸,台口高一丈有馀,台宽两丈,台深一丈四尺,后台离地七尺,宽三丈,深一丈。戏台两侧进出场门分别悬有“出将”、“入相”字额,台上有“盛世原因”匾额,匾额下有冰冻纹花饰,唱戏时悬挂福禄寿三星。
舞台上为彩绘藻井,正中悬挂一只木雕金凤,凤颈弯曲如钩,上悬走马宫灯。前后台柱均有对联,台边竖有彩绘隔板,演戏时启闭自如。台上设有木质画屏,上绘渔樵耕读并配有红日山水图案。整个戏楼无论建筑结构,或是绘画雕刻,都细腻别致,巧夺天工,人称花戏楼,实非过誉。
戏楼建成以后,除每年杨泗会、城隍会定期演戏酬神外,平时也有外来班社售票演出。主要演出的剧种有京剧、徽剧和目连戏,民国以后还上演过文明戏。
戏楼下左右塑立着两尊高达丈余的黑白无常。无常,本是佛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基本思想之一,而在中国人看来,世间最为无常者,大约无过于生命,所以在中国民间将无常演绎为手执铁链枷锁、瞠目张舌、专拘人命的“无常鬼”,而且塑立了高大恐怖的形象。其实即使释迦如来重生,见到中国人如此巨大的想象力,只怕也要叹为观止。
戏楼东侧为降福殿,供奉唐代名臣张巡、南齐云与雷万春塑像。西侧为更棚,为乞丐、流浪汉栖息之所。旧时乞丐组织——“灰屋帮”就在这里聚集,每逢外地或本地的新叫花来三山行乞,必须在此经过许可,否则就不能在本地谋生。
戏楼下有通道,穿过广场十五丈与城隍庙山门、大殿遥遥相对。广场两侧为十王殿,分塑阴司十王,这当然也是中国古人充分想象的产物。
东边首间为财神殿,主要供奉身骑黑虎、手执钢鞭的赵公明,并配塑五猖,西侧首间供奉土地与社稷神四尊。戏楼正对的是城隍庙山门,因为后来增建了花戏楼,所以山门实际变成了一座串阁或拜殿。山门居高临下,由石阶拾级而上,殿中立柱四根,分别悬有对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女断臂电视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