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找一本书可是我忘了英文书名号和作者就只记得男主角叫唐聿成家住北斯城是个军长女主角叫安小兔是个德语老师

《黄埔是一所怎样的学校》之黄埔一期四杰(四)
“黄埔一期四杰”之一:杜聿明(1904-1981年5月7日),字:光亭;陕西米脂人,国民党员,最高职务或军衔:中将,剿匪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在校时与胡宗南、桂永清和关麟征合称“黄埔一期四杰”。
父亲杜良奎,清末,在堂执教时参加,曾数度回,鼓动县里的民团赶走了清政府官吏,并参加了反对称帝的斗争;
1916年,在表哥(在《》一文中提到过)办的成家坌小学读书;
(不久,祖父母相继去世,当家的伯父杜良辅也病故了。杜良奎一直在外教书,素来不问家务,杜聿明只好承担管家的重担了。杜虽是少年当家,很快掌握了一套经营家务的本领。)
1920年,父亲由返家,见其因操家务,学业基本荒废,大为失望,决定将家务交侄儿杜聿成管理,随父到继续读书;
(榆林中学校长是杜聿明的堂哥。杜在读书期间,爱好体育,并且很快学会了步枪射击瞄准要领。他立下志向:要么学好英语,能够出洋去看一看世界强国,学一学他们富国强兵的方法;要么投笔从戎,自己能够训练出一支保家卫国的精兵。毕业考试时,英语成绩不佳,遂决心做军人。)
1923年,榆林中学毕业。8月,与比他大两岁的结婚;偶尔在《》杂志上看到黄埔军校招生的广告,同时也在报刊上看到办洛阳军官学校的招生广告,经过考虑,最后选择投考;
(曹秀清也是米脂县人,父亲是该县工商界的头面人物。她原先在家中学习诗文绘画,婚后才到女子师范读书,曾参加,后在清党中被清理。)
1924年3月,和堂兄、陕籍青年、、等十一人,从取道,搭乘英轮南下。因为的推荐,全被录取,成为黄埔军校的第1期学生。于右任赠他一副对联:安危天下重,博大圣人心。开学不久,学校办理入党登记,杜聿明同时收到和国民党员两份登记表。他填写了国民党党员登记表,成为国民党党员。毕业后,被分配到第1教导团第1营第3连当见习官兼军需上士;
(据说他把在家练就的管家本领用到了部队军需上,每天精心安排士兵每月六元的伙食费,带着炊事兵上街买菜,又跟着下厨房做饭,把全连伙食办得很好,深受连长和士兵的称赞,不久擢升为第2排副排长。当副排长后,却对士兵要求苛刻,以致不得人心,处境困难。)
1925年春,随教导第1团参加。时任该团宣传队长的,见杜在连里呆不下去,便把他调到宣传队当队员,担任检查军容风纪的任务;
(杜聿明是个既亲身又绝顶认真的人,只要发现任何一个官长或士兵,哪怕是打破老百姓的一只碗或损坏一棵庄稼,都要有关人员照价赔偿,不稍假借,有时甚至自己掏钱赔偿。攻城时,挑选敢死队员,作为爬城先锋,他自告奋勇,但未被入选。东征军攻克淡水后,杜聿明长了一身疥疮,请假回广州医治。治愈后与其他三人回黄埔军校谒见党代表,廖说:“你们来得正好,(国民军副总司令兼第2军军长、军务督办)要办军官学校,连连打电报请广州派人协助,现在派你们到河南去,帮助胡筹备建校。”临行前,廖将一封信交给他,要他经过北京时面呈。3月初,一行四人到了北京,受到的接待,见到了已处于昏迷状态的,杜聿明将的亲笔信交给了孙先生的副官,又给廖先生写了一封信,汇报了孙中山的病情。他们转赴开封,在的直接领导下,协助苏联顾问,筹办军校。一个月之后,胡因病去世,新任军长(原第2师师长)对苏联顾问和黄埔学生都不相容,杜等被迫返回。不久,国民革命军第2军团补充营营长重金聘请杜聿明为副营长兼第1连连长。补充营在被晋军缴械解散后,杜被押至太原监狱。太原警备司令孪生达是老同盟会员,对黄埔学生有好感,将杜释放,还摆一桌酒饯行。杜郑重地给广州大本营及黄埔军校分别写了信,汇报自己的情况,请示行动。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即回信指示:希望杜聿明仍留北方,争取机会和联系,参加在北京的孙中山灵柩的守护。这时,正好奉令率部开赴北京,担任京畿的卫戍勤务,重新组编的吴宝山补充营也随团北上。到达北京后,将补充营改为营,派该营进驻西山碧云寺,守护孙中山灵柩。杜聿明仍任该营副营长兼第1连连长。)
1926年7月,开始,杜聿明决心南下归队。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南京,却被的稽查队抓获,关进老虎桥监狱。逃狱后到达武汉,在张治中的学生兵团任第1营第3连中校连长;
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因不明确表示反蒋,被武汉国民政府囚禁,后来他设法越狱逃到,通过张治中见到蒋介石,被任命为总司令部训练处的校阅委员会中校委员;同年8月,蒋介石被迫下野,张治中出国考察,杜聿明跟着失了业,靠南京黄埔同学会每月十二元津贴维持生活;
(在南京入狱后一天深夜,他约同牢囚犯数人,越狱逃出,乘船到达武汉,去见(时任国民党总司令部兼主任,政务委员会主席等职)时,邓问:“你现在准备到那里去?”他说:“我准备到找校长。”邓却叫他到学兵团找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兵团团长。当时,武汉正发生“血花剧社”事件,张治中问他对此事件的看法,他说:“我反对血花剧社有人提出反蒋的口号,我认为反对校长就是反革命,此中定有人捣鬼。不过我们国民党的处理也有不当之处,这种小事不必弄成惨案,搞得舆论哗然,不利于革命。”张连连点头赞许,并提醒他,现在外面情况很复杂,一定要有自己的坚定信念。张还劝他,在南昌方面战局未定以前,不必去找蒋介石,可以留武汉工作,并任名他为第1营第3连中校连长。宁汉分裂后,武汉方面的倒蒋运动达到了鼎沸的程度。有一天,校武汉分校在武昌召开大会,枪决——洪是张治中的内弟,黄埔一期生,在学生兵团任职,因为洪的传令兵告密说:“张治中、洪君器等企图将学生兵团带到南京。”于是,张治中出逃,武汉政府逮捕了洪君器。在枪毙洪君器的大会上,众人高呼“打倒蒋介石、枪毙洪君器”的口号,杜聿明既不举手,也不呼喊口号。当天晚上,3连召开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员大会提出质问,他却始终一言不发。最后,全连以党员大会的名义,决定将杜先行禁闭,待请示上级彻底查办。有一天,他听到闲谈的守卫说:“这些都是反动分子,很快就要枪毙掉。”遂于当晚出逃,扮成商人模样,乘船前往。
杜聿明到南京后,找到了张治中(任总司令部训练处校阅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带他去见蒋介石。蒋很高兴,给了杜一些钱,并叫他到总司令部黄埔同学会登记处登记,委任杜为校阅委员会中校委员。)
1928年夏,张治中考察回国,任训练部主任,任命杜为该校杭州预科大队第2中队中校队长;
1929年初,任军校第7期第4队中校队长;同年冬,任新编第1师第2旅参谋主任;
1930年初,教导第2师成立,任师长,杜聿明任该师第2旅第5团1营中校营长,不久升为该师第6团团长。同年冬,教导第2师改编为陆军第4师(师长),任第12旅第24团团长。要求部属甚为严格,看到多数团队都是松松垮垮的样子,唯独杜团认真遵照其指示办事,教育训练各方面井井有条,操练娴熟,因而对杜大加赞赏;
1932年初,第4师奉命开赴参加中共,在与红军部遭遇,关键时刻,徐令第24团全力反攻,杜聿明率部穿插,突入霍丘,反败为胜,徐庭瑶为他记首功,并晋升团长。同年冬,徐升任第17军军长,杜被委为该军第25师(师长)第73旅旅长,不久升为该师副师长;
1933年2月,日军分兵三路进攻,第25师奉命从徐州、一带开往集结,阻击日军。3月9日,第25师到达,杜聿明和关麟征驱车往古北口,与军长王以哲联系。王要第25师接替第112师的长城阵地,在第一线担任防守,关不同意接防长城阵地,坚持在古北口占领第二线阵地,双方相持不下。杜乃向关建议说,从地形上看,长城比古北口地势高,高屋建瓴,得之则占先制之利,可以瞰制来犯之敌,关不同意,将第25师布置在南城东西两侧高地,形成第二道防线,而第112师主力却撤守古北口以西高地,仅留一个团守备长城第一线。第二天,日军西义第1军及骑兵第3旅团迅速突破左翼第112师阵地,进占古北口关口,并乘胜向第25师阵地发起攻击。关麟征指挥第75旅反攻,在争夺高地时负伤。杜聿明代理师长职务,指挥该师继续同日寇浴血奋战。3月12日,杜奉命将阵地交与第2师,率部撤至整补。同年秋,进入南京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进修。学习期间,经一期同乡介绍参加了;
1936年春,从中央军校高级教育班毕业,因不愿久居师长关麟征之下,不愿返第25师供职。徐庭瑶即向蒋介石保荐他到新成立的南京陆军交辎学校担任学员队队长,协助培训指挥机械化部队作战的军官。10月5日,授予少将军衔;
1937年5月,交辎学校营、交通兵第2团所属装甲汽车队合编,并补充一批战车,建成中国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团,任第一任团长。“八·一三”淞沪抗日时,率领装甲兵团第1营的2、4两连,在汇山码头协同阻击企图登岸的日军;
1938年,装甲兵团撤至湖南整训,不久该团扩编为第200师,任师长(第200师后来成为之一的第5军的主力师);
(杜聿明认为:一支军队拥有优良只是胜利的条件之一,最重要的是能够使用这些装备的官兵;否则,优良的装备就是一堆废铁。他集中全部精力练兵,决心在短期内将第200师练成一支能够驰骋疆场与日军打硬仗的劲旅。杜聿明主张练兵先练官,练官先练自己。任装甲兵团团长开始时如此,当师长后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他经常穿上工作服,认真学习驾驶和修理,常常钻到车底下修底盘;还把新发现的问题,随时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如:战车和步兵联合战斗如何协同;单车与群车之间的配合;战车射击和伪装;战车与炮兵协同等问题。他善于学习,不耻下问,深入探索,逐渐系统地掌握了的作战指挥要领。在他的带领下,全师官兵钻研技术,刻苦练兵。随军记者评论他说:“他虽非机械专科出身而钻研机械知识,极有心得。治军之暇,仍手不释卷,将来学问之造诣,兴事之成功,无可限量矣。”
杜聿明说:“我们不但要加强作战指挥和战斗训练,还必须注意到加强精神训练,丰富官兵文娱生活。”他特委了一批政治干部,经常向官兵灌输爱国主义思想,要求连队成立小型俱乐部,创办黑板报,教唱军歌,经常组织球类、田径比赛,深受官兵的欢迎。)
1938年12月,第200师扩编成新编第11军,从湖南湘潭移驻全州,任副军长(军长徐庭瑶)。不久,第11军又改为第5军,任军长。该军是国民政府在初期成立的唯—的机械化新军。杜提出:“操场就是战场”、“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等口号,要求新军具有“五除”(除骄、除惰、除伪、除欲、除恶)和“三习”(习精、习诚、习勤)的朝气;
(杜聿明认为,战场上决战的胜负,阵地攻防的得失,完全依靠步兵来完成,机械,旨在火力协同,用火力的优势来压倒敌人;要达到攻必克,守必固,全部歼灭敌人于战场上,是要由步兵师来完成的。所以,他非常重视士兵体格,并注重射击、刺杀、投弹、夜战、近战等训练。他每到各团、营、连看士兵训练时,都一一做示范,同士兵用步枪、轻机枪射击比赛,提出谁打得满分,当场发奖金;发现教育上有发明创造的,当场讲评表扬,并传令各师派军官来观摩。后来重庆军事委员会派员来校阅,第5军的军事训练列为全国第一。此时,杜聿明年仅三十四岁。)
1939年夏起,为截断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日军集结兵力,准备开辟战场。11月17日,日寇在防城、登陆,进占钦州,19日,又突破小董防线,向南宁进击。第5军奉命从向附近集中,准备攻击由、登陆的北进之敌。11月24日,号称“钢军”的日军第5师团第12旅团(旅团长)进占,一个月后,又攻陷了桂南战略要地。杜聿明向重庆最高统帅部提议:“乘敌孤军深入后援未济之时,集结优势兵力,配合地方民众,迅速反攻,以击破侵敌而恢复国际之重要交通。”12月16日晨,奉命率第5军担任对邕宾路的正面攻击,意在先行击破昆仑关及八塘附近之敌。杜召集团长以上会议,宣读作战部署:以荣誉第1师(师长)从正面进攻,第200师(师长)为总预备队,新编第22师(师长)迂回敌后进出南宁以北,向六塘守敌攻击,以截断南宁、昆仑关交通联络,孤立昆仑关之敌。第二天,和到谭蓬村第5军司令部视察,严令要如期攻克昆仑关,直下南宁。12月18日拂晓,反攻开始,在战车、下,第5军对昆仑关守敌进行了猛烈的攻击,戴安波师与日寇展开白刃战,首先占领了,当晚各部乘胜进行夜袭,相继占领了老毛岭、、441高地,最后占领了昆仑关。可是,19日午后,日军在大批飞机掩护下,进行反攻,昆仑关又被夺去了。此后,双方反复争夺,官兵伤亡甚重。杜聿明随身携带一部电话机,一架,冒着敌军炮火的轰击和敌机的轮番轰炸,来到便于瞭望的前沿阵地,观测敌情战况,了解昆仑关周围地形和敌阵兵力火力,并据以制定正确的作战方案。经过缜密的研究比较,并同各师长研究后,他决定采取“要塞式攻击法”,逐步缩小包围圈,一口一口地吃掉敌人。命令第200师副师长率部从公路左侧越过昆仑关,形成包围之势;邱清泉师把战车埋伏在公路两旁的丛林地带,郑洞国师则加强右翼攻势,再度进入昆仑关内敌军纵深阵地,将敌指挥部及炮兵阵地摧毁。战斗整整打了十八天,于31日以中国军队获重大胜利而告结束,史称;
(昆仑关一战,日军损失空前巨大。据日本战后公布的材料统计,这次战役,第12旅团班长及军官死亡达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士兵死亡四千余人,旅团长中村正雄在九塘被戴安澜的第3团击毙。中村正雄临死前在日记本上写道:“帝国皇军第5师团第12旅团,之所以在中获得了‘钢军’的称号,那是因为我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但是,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支比俄更强的军队……”当时的《》在题为《记杜聿明将军》的文章中称:“我国机械化部队开始歼敌,则自杜将军聿明督率始,在后,敌人开始认识到我国军队已踏入世界近代军队行列。”战后,杜聿明在昆仑关上建立了一座“第5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并亲笔写了四百多字的悼念碑文。他对记者说:“这次抗战胜利,各位在战场上都亲眼看到了,请如实宣传,用不着格外夸大,但有一点是需要着重宣传的,那就是要强调本军是民众的武力,民众是本军的父老,所以诸位要记载这一次胜利,千万要带一笔,本军的胜利,其实也是民众的胜利。”)
1941年2月,作为中缅印马军事考察团成员,赴缅甸、印度、作军事考察;
1942年初,日军第15军率四个师团分两路向缅甸进攻,中国派出,杜聿明为第1路副长官兼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滇缅对日作战;
&(中国和集结后,策定作战计划,分三路南下迎击日军,第5军为中路军,于3月9日接替英缅军在同古的防务。杜聿明根据所获敌人文件,了解到当面敌情及作战意图后,认为当面之敌,最多不超过两个师团,决心集中兵力,利用同古,击破当面之敌,进而协同英缅军收复。杜的方案,得到了(第1路司令长官)和美国将军(参谋长)的同意。3月20日,同古诸战开始,一连数日,敌陆、空配合并与炮兵、战车协同进攻。至26日,正面敌人以其三个联队向同古西北角猛攻,第200师第6团阵地被突破;27日,新编第22师到达同古以北,与敌遭遇,双方彻夜对峙。28日,日军北守南攻,在同古北修筑工事,企图阻止新编第22师前进,而集中主力猛攻第200师,并施放糜烂性毒气,第200师官兵伤亡甚重。新22师对当面之敌施行猛攻,进占车站,以解第200师之围,但日军凭借附近建筑物固守。两军反复争夺,激战至30日。这时,远征军东路第6军,西路英缅军,均正与日军展开激战,不能如期按原协定进入前线,而日军从派出的后续部队将很快加入攻击,对第200师实行强行包抄。第200师已连续战斗十二天,补给中断,粮弹两缺,有被敌各个击破的危险。杜聿明遂决心令第200师突围撤退,以图集结兵力,俟机再与敌决战。史迪威坚决反对,坚持以不足兵力向敌攻击,并派参谋窦尔登监督杜实施。杜以“保全战力,这是任何一个指挥官的常识和义务”为由拒绝,不服从史迪威的命令,开始实施有计划的主动撤退。经过缜密部署,杜令指挥第200师城内部队向敌佯攻,主力迅速撤退,于30日退出同古;安全渡过色当河。第200师师长戴安澜事后深有感触地说:“下令冲锋,原本是步兵打仗的口头禅:紧要关头敢于下命令撤退,才是指挥官的真功夫啊!”第200师撤退后,杜聿明鉴于同古被围的教训,制定了“利用隘路预设纵深阵地逐次抵抗优势敌人攻击”的战术,这就是中国抗战史上著名的斯瓦逐次阻击战。30日晚,杜命令新22师在斯瓦河南北两岸构筑数个梯形阵地,两侧埋伏阻击兵,阵地正面埋设地雷。新22师采用这种战术,运用灵活,虚虚实实,使日军捉摸不透。远征军先攻继守,用逐次抵抗战术与日军五个联队激战达十二次之多,半月之久;敌军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人员装备极大消耗的代价,达到了,以劣制优的目的,成为抗战史上一罕见的战例。4月13日,英军要求中国军队接替英缅军西路防区,史迪威、罗卓英重新部署作战方案,准备在会战,命令第5军、第66军分布在长达三百公里的平(满纳)曼(德勒)公路上。杜聿明认为这样分散兵力,会被敌人各个击破,一再申述棠吉的重要性,主张要么退守棠吉,守住前方门户;要么就在平满纳打下去,反对无准备的曼德勒会战,但未受到史、罗的采纳,杜只得从命,放弃了棠吉。于是日军重新进占棠吉,并直取,从西南面截断了集结于曼德勒准备大战的中国主力军后方,在曼的第5军,不得不向伊洛瓦底岸撤退。从此,远征军走上了惨败境地。此间,史、罗丢下部队只身逃往印度,并电令部队全部向温藻撤退,而蒋介石又命令部队向、片马转进。杜决心按照蒋介石的命令,向国境撤退。第5军各部回国经过之处需翻越,都是些崇山峻岭,人烟稀少的地方,给养困难,而又蚊蚋成群、蚂蟥吸血。沿途官兵死亡相继,尸骨暴野,惨绝人寰。杜本人亦感染重病,几乎殒命。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在同敌激战中负重伤,不治去世。杜聿明的远征军分三路撤退,他本人率200师为一路,第5军96师为一路,均撤离回国,而率新38师,率新22师则向西撤退到印度,编为驻印军。杜率第5军残部回国后,一再向蒋介石检讨说:“这次作战失败是学生指挥无能,未能完成任务,为国争光,请校长处分。”蒋不仅没有给杜处分,反而擢升杜为第5集团军总司令。)
1943年1月,任第5集团军;
1944年,任第5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
1945年2月20日,晋升为陆军中将,秋季,率部围攻,10月迫使龙云辞去省军事行政职务,10月26日任保安司令部司令长官。上任后第四天,蒋介石对杜当面指示,要与接洽,接收东北领土主权。经过近十天的联络,发现苏军已经离去,被中共接收。杜向:要接收东北非用武力不能解决。11月5日,飞重庆向蒋报告,请求迅速抽调兵力,由美舰掩护从或营口强行登陆。11月8日,到达,指挥第13军、第52军向榆锦进攻。14日下达向进攻的命令,决心在东北民主联军主力部队未到达之前,夺取要点,分兵两路继续向追击前进,之后,占领、、葫芦岛三个要点。到后,按原定方针,向攻击前进,并于26日率部进入锦州,同日还占领了山海关。12月16日,国共举行和谈,杜已于12月23日命令第52军冒雪进占北镇、,然后又分兵两路,分别向、营口进攻,占领了、朝阳、等城;
(1945年4月初,蒋介石突然电召杜聿明去。蒋说:目前准备对日本侵略军进行总反攻,必须先安定后方,统一云南的军事政治,保障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现在拟调龙云到中央任军事参议院院长,恐其不服从中央命令,你要在军事上作彻底解决龙云的准备,先将昆明附近的国防工事全部控制,然后在我明令到达的同时,即以龙云的全部武装,限龙云于3日内到重庆任职。可是,(时任陆军总司令,驻昆明)认为,劝龙云自动辞职是可能的,龙不会顽固恋栈,这样解决可免于动武。杜聿明也表明同意,于是,何和杜从多方劝龙云自动辞职,历经三个月之久,龙云却毫无退意。8月9日,蒋介石再次电召杜聿明到重庆,指示:你这次回去做解决龙云的准备工作,除军事准备外,还要对云南的通讯、交通及各机场作周密的布置,防止龙云逃跑。8月11日,杜聿明飞回昆明,立即进行解决龙云的准备工作。在军事方面,杜假借到沦陷区大城市解除日本武装作准各为掩护,对排长以上军官亲自教授沙盘模拟演习,对龙云在昆明的兵力、驻地作了调查研究,拟定了对策,以期在短时间内将龙云的武装彻底解决。昆明通全省的电话、电报、公路、铁路及飞机场,也制定了严密控制办法,使龙云与外界隔绝,无法逃走,只留五华山弹丸之地和一营卫队,让龙云自己决定去从。9月27日,蒋介石派秘密到昆明,送亲笔信给杜聿明,告知他日内就要颁布免除龙云在云南军事政治本兼各职的命令,调龙云为军事委员会军事参议院院长,并指示杜将飞机、大炮、坦克一齐准备好,万一龙云不服从命令,就集中火力轰击,要杜“绝对保证龙云的生命安全”。杜聿明考虑到在私人感情方面二人相处很好,对于龙云加以危害的事绝不能做,而且,万一龙云在事件中死去,社会舆论必然加罪于己。于是,杜连夜复蒋一封信,大意是:龙云只有一个弹丸之地,不足为患,轰击五华山,会波及、西南联大的安全,引起学潮,在政治上造成极端不良影响。蒋复信同意杜的意见,不使用大炮轰击及飞机轰炸。9月29日晚,杜聿明即赴北郊岗头村准备好的指挥所内,召集团长以上干部及新任厅长、代理省主席等开会,下达行动命令,并将解决龙云的命令送交美军一份,将中央任免龙云本兼各职的命令送交龙云。以上各项命令及措施下达后,已至午夜。各将领纷纷报告时间来不及,杜提醒说:“一切详细部署具体办法,就是你们在沙盘上演习过的,你们参照去执行,不会来不及的。”各部队长至此才恍然大悟,便分头执行去了。30日凌晨5时,杜部都到达进攻位置,并将军委会命令送给龙云各部队。事出龙云各部队意外,猝不及防。仅五十多分钟,就结束了战斗,仅剩下一座五华山。龙云拂晓听到东门枪声时,即从住宅奔上,随即发出勘乱的电报,由于通讯机构皆被监视或破坏,勘乱电文俱未发出。云南省的保安部队有近十万人,龙云自恃这支力量可以与中央军较量一番,决心在固守待援,负隅顽抗。杜几次派人上山与龙见面商谈,拟定了几条宽大方案,开放了市区的一部分电话,便于龙云同地方上取得联系。龙感到大势已去,不得不表示服从命令。10月3日,飞昆明,上与龙长谈,龙愿随宋于10月4日离昆明去重庆。起飞前,杜和龙的亲属都到机场送行,杜向龙道歉说:“对不起院长!”龙说:“你是奉命行事,不怪你。”龙云离开昆明后,杜就照蒋的指示着手改编龙云的军队,将龙的旧部集中起来编为一个师、一个宪兵团,还下令昆明市所有文武官员的私有,要限期办理登记,不得私藏军火。10月14日,杜接到命令到重庆去。15日飞抵重庆,蒋介石很有兴趣地询问了解决龙云的经过。继而说:“你解决龙云对国家立了功,可是得罪了。你应该为国家背过,任劳任怨。我表面上先公布将你撤职查办的命令,以后再任你别的职务。”杜慷慨地说:“只要于国家有利,个人不计较任何名利地位。”蒋听了很高兴,16日发表命令:“杜聿明在云南处理失当,着即撤职查办,调任关麟征为云南警备总司令。”
18日,杜聿明被撤销昆明防守总司令及第5集团军总司令之职后,离开昆明回到重庆。同一天,就发表了任命杜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的命令。)
1946年1月10日,抢占了等重要城市。任私立东北中正大学董事长;
(杜聿明自发动夺取东北的战役以来,多次奔赴前线指挥,日夜不息,疲劳过度,肾病发作,于2月18日乘专机飞,秘密进入白塔寺中和医院治病。3月16日,动手术割去左肾。4月16日返回沈阳后,得知在他卧病中,、曾指挥由美舰从上海、广州、越南等地陆续调来的五个军,进占了、、、等地,但如何消灭共军主力,成为杜苦心思考的核心问题。他决心一方面利用现有优势,让郑洞国继续向前进,一方面搜集东北民主联军的情报,寻找主力,一战决胜。杜认为:从地形上看,为沈阳门户,如将东北民主联军压迫于山海关以南,就可扼要据守,抽出一个军到四平方面,以优势兵力向四平进攻。于是命第5军、新编第6军对本溪准备攻势。4月28日,在掩护下,两个军分两路占领本溪后,迅速全力进攻四平街。他先调第195师及第88师至铁岭,掩护中长路的安全,又令迅速集中附近,用火车输送至,以击破四平街,一举收复、永吉为目的,部署两翼攻击,压迫中共东北民主联军于套内而歼灭之。5月14日开始猛攻四平,经过激烈战斗,于5月19日进入四平。杜聿明与来东北视察的副总参谋长一起分析双方态势:
(一)进攻四平的目的,就是为了击败共军主力,一举收复长春、永吉,如不继续前进,则前功尽弃;(二)国军整训,共军也整训,而共军扩充非常迅速,必然坐大;
(三)进攻命令已经下达,中途变更会引起混乱,有被敌各个击破危险;
(四)长春为东北首府,永吉、小丰满水电站电力可以利用,在地形上可依天堑与共军隔江对峙。
5月23日,国军进占长春,至5月31日止,又占领了松花江以南永吉至之线。杜聿明到东北仅仅半年,就先后占领了全部及沈阳外围铁岭、抚顺、本溪、辽阳、、、营口等重点城市,一路把中共东北民主联军赶过了松花江。
不过,根据白崇禧回忆录所说,当时他坚决主张一鼓作气,直接打到哈尔滨,不给中共喘息的机会,但蒋介石拘泥于国共和谈的条款,命令杜聿明停止进攻,等待国共谈判结果;而杜聿明坚决执行校长的命令,不听他的,才使得林彪在东北坐大。)
1947年5月15日,北满的中共东北民主联军渡下,展开夏季攻势。18日,攻占。24日,占领四平街外围重要城市。26日,攻入法库。27日,攻入。6月15日,开始总攻四平。7月8日,杜聿明到上海治病;8月,保安司令部并入国民政府主席东北行辕,任东北行辕副主任;
(杜与郑洞国等研究了全盘情况,认为本溪的中共东北民主联军对沈阳威胁甚大,决心以第53军为主力进行扫荡,以固沈阳门户,然后集结可能集结的兵力去解四平之围。根据这一决定,由郑指挥对本溪的攻击,20日攻下。杜又根据电台侦察,中长路以东电台甚多为判断:共军主力可能在中长路以东的山区,并可能在移动之中。他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开始攻击,指挥右翼兵团向四平街左翼包围攻击前进,击破东北民主联军后,大胆分头猛进,力求包围消灭东北民主联军;中央兵团由现地发起进攻,击破当面之敌,即迅速追击而歼灭之;左翼兵团协助中央兵团向双山、昌北以北占领阵地之敌右翼包围攻击,击破当面之东北民主联军后,即向追击前进。6月30日,中共东北民主联军败退,四平之围随之而解。)
1948年3月,当选国大代表。6月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2兵团司令官,指挥第2、第16、第13兵团增援。途中获悉济南于9月24日被中共解放军占领,第2绥靖区司令被俘,令部队停止前进,掉头转向徐州、等地。9月21日,中共东北解放军发起,10月初,中共东北解放军包围锦州,切断了东北与关内的唯一通道。蒋介石为了挽救败局,将杜聿明调回沈阳,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官。10月15日,杜聿明从徐州飞抵。次日,锦州失守。19日,蒋介石电召杜等人去北平参加军事会议,研究收复锦州事宜。他乘飞机飞锦西,再乘汽车到葫芦岛,转飞北平。21日,杜聿明回到葫芦岛,召集高级将领开会,传达蒋介石必须攻克锦州的命令,他说:“打仗要打巧仗,而不是笨仗。你们过去攻不是打巧仗而是打笨仗,不是打活仗而是打硬碰死拼的仗,所以死亡大而任务完成不了。现在我们任务仍然是打塔山,但是我们不去打塔山本身,而要选择敌人的弱点,突破一点迅速扩张战果,包围敌人的后方,一举歼灭。这样可以牺牲少而战果大。这就是打巧仗,而不是同敌人死拼。”“打活仗的战法是要稳扎稳打,即要大家先将现有阵地巩固,站稳脚跟,再找敌人的弱点去打,等到把敌人打垮以后再全力出击,包围迂回敌人。只要抓住对方弱点,打得猛,追得快,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同时警戒搜索的兵力要用得少而派得远,主力兵力要集中,就可达到一举击破。”11月指挥东北国军从葫芦岛撤退。11月6日,战役开始,转任徐州剿匪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12月17日毛泽东为中原、华东两解放军司令部写一个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广播稿;12月25日中共新华社发布43名国民党战犯名单,杜聿明为第36号战犯;
(10月的北平会议前,杜聿明和商定,不同意进攻锦州,认为此时强攻锦州,将会招致全军覆灭。蒋介石则坚持收复锦州的意见,当晚,蒋派参军罗泽闾去找杜,要杜接之职就任东北剿总总司令,他以有病为由拒绝。第二天早上,杜聿明谒见蒋介石时,反问道:“校长看收复锦州有几分把握?”蒋说有六成;杜引用孙子兵法对蒋说:“庙算胜者得算多,庙算不胜者得算少,多算胜,少算败。现在我们算到六成,只会失败,不会胜利。”杜又问蒋介石有多少兵力,蒋说少于共军,杜又引孙子兵法对蒋说:“五则攻之,十则围之,倍则奇正并用。有奇无正,有正无奇,每战必殆。以目前的敌我兵力比较,不仅没有五倍、十倍的兵力围攻敌人,而且是敌倍于我,敌人有奇有正,并可能集中五倍、十倍兵力攻围,消灭我军,所以我认为目前收复锦州是凶多吉少并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蒋介石不听杜聿明的意见,命令杜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辽热边区司令官,指挥兵团以营口为后方,全力进攻锦州,并说:“光亭去指挥,我相信收复锦州是有把握的。”)
(10月23日,第9兵团进攻黑山,26日全军覆没。27日凌晨,蒋介石派专机到葫芦岛接杜聿明去北平,商讨对策。杜认为应赶快撤退营口的部队。当晚回到沈阳,在家中研究如何巩固沈阳防务及撤退营口的方案。11月2日,中共解放军占领沈阳杜在葫芦岛部署第、第52军、第由葫芦岛撤往上海。11月8日上午,在锦西机场乘飞机飞往北平。)
(此时的杜聿明已然成了中华民国的救火队队长。他11月上任徐州剿匪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之前,蒋介石指示拟就了一个“集中兵力于蚌埠附近,以击破共军攻势为目的”的计划,当蒋派(国防部第3厅副厅长)征求杜的意见时,杜表示同意,并写信请蒋饬令会战部署由刘峙(徐州剿总总司令)指挥,迅速按计划实施,否则有被解放军牵制而无法撤退的可能。可是,当他11月9日晚匆匆由北平飞抵南京时,却获悉蒋介石已采纳(国防部长)和(参谋总长)提出的“守江必守淮”的主张。10日飞徐州,指挥解之围,他根据过去的经验,作如下判断:1、共军目前还不是直接攻徐州,而是集中主力先消灭兵团,以有力一部打援;2、徐州以西、以北至不老河北岸之共军,只有极少数一部牵制国军,可以大胆抽调兵力。他还判断主力可能南下阻止兵团的北进,于是提出两个方案:1、集中绝对优势兵力,迅速击溃中共中原野战军六个纵队,然后回师击破中共,以解之围;2、全力解之围。刘峙、李树正坚决反对第一案,认为第二案符合蒋介石的意图,但要召邱清泉(第2兵团司令)商定后,方可行动。10日中午,刘峙得到中共中原野战军确已南下,当面只有两个纵队的情报,才决心将第2兵团东调,协同第13兵团解黄伯韬之围。杜聿明即令邱清泉兵团主力星夜向徐州东南附近集结,李弥兵团向徐州以东苑山附近集结。他力主寻求解放军之一翼实行迂回包围,击破后再向其主力攻击。后苦于情况不明,刘峙的坚决反对,以及顾虑徐州机场安全,他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来的设想,而实行正面攻坚。12日,杜聿明将主力展开于创集、苑山、不老地区。13日开始攻击前进,战斗一直打到16日,非常激烈。17日,解放军大部队经向东南分路撤退。刘、杜都误以为解放军崩溃,令全线追击,结果受到解放军在第二线阵地的继续顽强阻击。22日,黄兵团在碾庄地区被歼。兵团被歼后,刘峙有放弃徐州西逃之意。杜认为泄气了,想的只是下策,如果增加五个军到蚌埠,兵团、黄维兵团和徐州部队南北夹击,打通津浦路,这才是上策;中策是坚守徐州,尚可以牵制敌人南下。但是,杜聿明的决策没有得到蒋介石的采纳。11月28日,蒋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放弃徐州。12月3日,各兵团按计划向方向撤退,忽然接到蒋介石空投的亲笔信,令杜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口攻击前进,协同蚌埠北进李延年兵团南北夹击,解黄维兵团之围。杜感到蒋的命令必然导致全军覆没,又恐不解黄维之围,将承担整个失败的责任,遂决定服从命令。果然,当杜率部按蒋的命令到达规定位置后,便发现解放军追击部队已形成包围态势。4日,杜聿明采用遂次攻击战法,严令第2兵团攻击前进,第13、16兵团加紧构筑工事。6日,解放军向被围困在—带的国军发动全面进攻,、见态势险恶,主张突围。杜召开会议,最后决定分头突围,到集合。未几,杜又改变主意,决定邱清泉、李弥兵团不突围,继续向解放军发起攻击。同时,他迭电蒋介石,催促速调大军与解放军决战。自10日起,解放军停止对陈官庄、集地区的进攻,对国军展开了二十多天的政治宣传攻势。17日,毛泽东发表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但杜未曾看到。陈毅给杜写了一封信,他拿这封信去试探邱清泉的态度,见邱将信撕掉烧了,就立即告辞而去。19日夜,杜聿明又写了一封信给蒋介石,提出上中下三策,请蒋介石作最后决定:上策是必要时放弃武汉、西安,集中力量与共军决战;中策是各兵团持久固守,争取政治上的时间;下策是突围。到了年底,蒋介石电杜:“听说吾弟身体有病,如果属实,日内派机接弟回京医治。”杜感到抛下数十万将士只身逃走,决不忍心,即复电蒋:“生虽有残疾在身,行动维艰,但不忍抛弃数十万忠勇将士,请钧座决定上策(指上中下三策的建议),生一息,誓为钧座效忠到底。”)
1949年1月3日,杜接到命令,按原定空军掩护突围方案实行,自5日起投足三天的粮弹。6日解放军开始攻击。7日,李弥兵团司令部所在地青龙集阵地被突破。9日黄昏前后,杜到陈官庄第5军司令部,指挥部队按照蒋介石的命令于10日上午突围。然而邱清泉、李弥等人威胁式的劝杜,必须当晚突围。他被迫给了最后一个电报:“各部队已混乱,无法维持到明天,只有当晚分头突围。”之后,他仅带着副官、卫士十来个人单独行动,10日凌晨,在现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张庄寨镇张老庄村为所俘;并送至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杜聿明是管理所里唯一身兼战犯与战俘双重身份的人;
1959年12月4日,第一批被;在北京中朝友好公社劳动。
1961年3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协文史专员;
早在北京监狱期间,杜聿明就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帮助,与在美国的大女儿、女婿取得了联系。1958年,又与由台赴美的妻子取得了联系;
1963年6月,由美国飞赴北京。7月,杜聿明携妻同在北京团聚的战犯和他们的家属一起,到各地参观一些建设项目,游览;
1964年,被特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
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大代表、政协第五届常委和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军事组副组长;
1980年,发表《纪念二·二八寄语台友》一文,呼吁在台湾的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们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1981年5月7日,因患肾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说内容搜索找书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