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最有名的诗散文有哪些?

Sina Visitor System【图文】一个永恒的范仲淹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一个永恒的范仲淹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积分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北宋天圣七年(1029年),仁宗皇帝要在冬至节这天,率领百官为皇太后祝寿,并行跪拜之礼。此举悖逆皇帝事亲的仪规。然而,大臣们却面面相觑,无人敢言。对此,时任秘阁校理的范仲淹上书,直言此举不当:天子有事亲的本分,却不能用做臣子的礼节。有向南的位...
一、穷时 宋魏泰《东轩笔录》:公与刘某同在长白山醴泉寺僧舍读书,日作粥一器,分为4块,早暮取2块,断齑数茎,入少盐以啖之。如此者3年。 范仲淹年轻的时候,勤奋读书。每天煮一锅粥,等冷却凝固了,分为4块,早晚各吃两块。就着几根咸菜,稀饭里拌一点盐...
文 / 赵元波 北宋时期,权臣富弼富可敌国,他家的府邸富丽堂皇,金银满库,奇珍异宝不计其数,富家的富有让人咋舌的同时,也让有些人打起了他家的主意。 富家死了个家人,葬礼极为奢侈豪华,棺木由八个人抬着,紧跟其后的是吹吹打打的乐队,送葬的队伍排了一...
文 / 赵元波 对于范仲淹,我们最熟悉的就是他的那篇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一直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为人忧的人生理想。 60 多岁 时 ,范仲淹 告老还乡。...
文 / 赵元波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范仲淹二岁时,父亲因病去世,贫困无依,只得随母改嫁,小小年纪就过早地尝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范仲淹青少年时期,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这番艰苦生活的磨炼,使他后...
每日重点推荐
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一...
一周热点文章
点击:7096
点击:2122
点击:2047
点击:1962
点击:1634
点击:1540
点击:1527
点击:1514
点击:1452
乐读随机推荐
路粽子【】
黄毓璜【】
张小平【】
马丁.科恩【】
李异鸣【】
郭庆晨【】
王绍斌 王秀菊【】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一个永远的范仲淹 》 阅读 散文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一个永恒的范仲淹
山东青州为中国最古老的行政区之一.当年大禹治水后将中国分为九州,即有青州,禹贡图上有记.现在人们到青州来,主要是两件事,一是上山“拜寿”,二是到城里凭吊范仲淹.
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一山名云门山.自山脚下遥望山顶,崖上隐隐有一寿字,这就是人们要来看的奇迹.一条石阶小路折转而上,两边一色翠柏,枝枝蔓蔓,撒满沟沟壑壑.树并不很粗,却坚劲挺拔,都生在石上.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树干破石而出,如大迎风.偶有一两株树直挡路中,那是修路时不忍斫损,特意留下的,树皮已被游人摸得油光.环视四周,让人感到往日岁月的细密.片刻我们爬到半山望寿阁,在这里小憩,山顶石壁上的大红寿字已历历在目.回望山下,街市远退,田园如织.再鼓余勇,直迫山顶,这时再仰观那寿字犹如一艘多桅巨船,挟云裹雾,好像就要压到头上.同行的一个小伙子贴身字上,还没有寿下“寸”字的一竖高.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寿字,是书法的精品、极品,日本的书道专家还常渡海西来顶礼膜拜呢.这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青州衡王为自己祝寿时所刻,距今已四百多年.山上残雪未消,我在料峭春风中,细细端详这个奇迹.这字高七点五米,宽三点七米,也不知当初怎样写上去、刻出来,却又这样不失间架结构,点画笔意.这衡王创造了奇迹,但他当时的目的并不为艺术,正如古墓中出土的魏碑,今天我们看作书法精品,当年不过是死者身边一块普通的石头.衡王刻字希冀自己长寿百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族的威风.但是数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风也早风吹雨打去.倒是这个有艺术价值的寿字,寿到如今.从寿字前左行,进一洞,洞如城门.回望门外云气蒸腾,这是云门山的由来.由门折上山巅,如鲤鱼之背,稍平,上有石阶,有亭,有庙,有佛窟.扶栏远眺,海风东来,云霭茫茫,山川河流,远城近乡,都渺渺如画.遥想当年大禹治水,从这里东去导流入海,天下才得从漫漫洪水中解救出来,有此青州.从此,人们在这里男耕女织,一代一代地繁衍作息.范仲淹曾来这里为官,李清照曾在这里隐居,衡王在这里治自己的小天地.人们在这石山上摩崖刻字,凿窟造像,嘁嘁喳喳,忙忙碌碌.惟有这山默默无言.我想当年云门山神看着那个花钱刻字,顶礼求寿的衡王,肯定轻蔑地哼了一声便继续打坐入定了.我环山走着,看着这些从唐至明的遗迹,看着山下缭绕的云雾,真为云门山而骄傲,它蔑风雨而抗雷电,渺四野而越千年.林则徐说山:“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它无求无欲,永存于世.
从山上下来,到青州城西去谒范公祠.这是人们为纪念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修,千年来香火不绝.这祠并不大,大约就是两个篮球场大的院子.院心有一井,名范公井,传为范公所修.这井水也不一般,清冽有加,传范仲淹公余用此水调成一种“青州白丸药”,治民痼疾,颇有奇效.如同情人的信物,这井成了后人怀念范公的依托.宋人有诗云:“甘清汲取无穷已,好似希文昔日心.”(范仲淹字希文)现在这井还水清如镜.正东有祠堂,有范公像及其生平壁画.祠堂左右供欧阳修和富弼,他们都是当年推行庆历新政时的主持.院南有竹林一片,翠竹千竿,蔚然秀地灵之气.竹后有碑廊,廊中刻有范公的名文《岳阳楼记》.院心有古木三株,为唐楸宋槐,可知这祠的久远.树之北有冯玉祥将军的隶书碑联:“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忧乐观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这两句话准确地概括了范公的一生.范仲淹从小丧父,家境贫寒.他发愤读书,早起煮一小盆粥,粥凉后划为四块,这就是他一天的饭食.以后他科举得官,授龙图阁大学士,为政清廉,且力图革新.后来,西夏频频入侵,朝中无军事人才,他以文官身份统兵戍边,大败敌寇.西夏人惊呼“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边民尊称为“龙图老子”.连皇帝都按着地图说: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后又调回朝中主持庆历新政的改革,大刀阔斧地除旧图新,又频繁调各地任职,亲自推行地方政治的革新.无论在边防,在朝中,在地方,他总是“进亦忧,退亦忧”.其忧国忧民之心如炽如焰.范仲淹是一个诸葛亮、周恩来式的政治家,一生主要是实践.他按自己认定的处世治国之道,鞠躬尽瘁地去做,将全部才华都投身到处理具体政务、军务中去,并不着意为文.不是没有文才,是没有时间.宋仁宗皇三年(公元1051年)范仲淹到青州任知府,这是他的官宦生涯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第二年即病逝了.《岳阳楼记》是他去世前七年,因病从前线调内地任职时所作.正如《出师表》一样,这是一个伟人后期的作品,也是他一生思想的结晶.我能想见,一个老人在这小院中,在井亭下、竹林中是怎样地焦虑徘徊,自责自求,忧国忧民.他回忆着“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戍边生活;回忆着“居庙堂之上”,伴君勤政的艰辛;回忆赈灾放粮,所见到的平民水火之苦.他总历代先贤和自己一生的政治阅历,终于长叹一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声大彻大悟的慨叹如名刹大庙里的钟声,浑厚沉远,震悟大千.这一声长叹悠悠千年,激励着多少志士仁人,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
《岳阳楼记》并不在岳阳楼上所作,洞庭湖之大观当时也不在先生眼前.可以说这是一篇借题发挥之作.范公将他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将他一生经历的政治波涛,将他胸中起伏的思潮,一起借洞庭湖的万千气象,倾泻而出,然后又顿然一收,总成这句名言,化为彩虹,横跨天际,光照千秋.
春风拂动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摆动着嫩绿的叶片,这古祠在岁月长河中又迈入新的一年.范公端坐祠内,默默享受这满院春光.我在院中徘徊,面对范公、欧阳公和富公的神位,默想千年古史中,如他们这样职位的官员有多少,如他们这样勤勉治事的人又有多少,但为什么只有范仲淹才教人千年永记,时时不忘呢?我想一个人只有辛苦的实践,诚实的牺牲还不行,这些只能随寿而终,只能被同时代的人理解.更重要的是,他要能创造一种精神,能提炼出一种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规律的思想.是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是这种进步的忧乐观使范仲淹得到了永恒.
走出范公祠,上车出城.路边闪过两个高大的石牌楼,突兀兀地在寒风中寂寞.人说这是当年衡王府的旧址,多么威风的皇族,现在只剩下这路边的牌楼和山上的寿字.遥望云门,雾霭中翠柏披拂,奇峰傲立.在山上刻字的人终究留不住,留下的是这默默无言的山;把门楼修得很高的人还是存不住,长存的是那些曾用生命去肩动历史车轮的人.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宋朝人物评说·范仲淹在我看来,孔老夫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学家、思想家、理论家,称之为圣其实并不太过。中国的古话说,人死为大,一个做古了的人,而且古得很古了,他又确实留下了思想遗产,影响了几百代的中国人,封一个大成至圣文宣王,既能收买他的徒子徒孙,又博一个重贤纳才的好名声,反正只是荣衔,对当朝的皇帝毫无损失,何乐而不为哉。但是,从此读圣贤书的士人们就有了很大的问题,范仲淹就是颇令人惆怅的一个例子。
在评说范仲淹之前,我们先说点其他事,比如先聊聊中国的官场。当然首先要申明,我说的只是我从书本上得来的关于官场的知识,是历史的,封建的,古代的官僚机制。
权力是一个好东西,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一个地方。有了权力,刘邦就可以嘲笑项羽,无人敢为他分辨一句:这说明正义在手;朱元璋就可以诛杀功臣,不需要任何理由:这是生灭在手;赵高就可以指鹿为马,大家只有附和的份,于是真理在手;和绅就可以富可敌国,拉个屎估摸也要千两黄金,当然钞票在手。可以证明权力是好东西的论据很多,因此,这已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了。
我观察过,路上如果有一堆屎,几只狗就会争得落一地毛,折腾出一片惨叫。而权力这东西既然这么好,争的人自然更多。更关键的是,如果没有权力,在中国的古代社会里,活得甚至不如一只狗。所以,我们得出第一个题外话的结论:在这条路上混的,绝不仅仅是只读圣贤书的人。
我们再说一个其他的题外话,比如说说读圣贤书。在我考证了宋朝人的读书情况后,我了三个读书人的代表。
一个代表人物是蔡京。蔡京的事,前面在宋徽宗的一节里略有提及,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他确实是一个人才,诸子百家无一不晓、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更精绝的是他始终紧跟路线不动摇,始终是紧跟时髦。神宗喜欢变法,他就是变法的坚决执行者;司马光喜欢废除变法,他就是废除变法的先头兵;哲宗推行更化,他就是用行动支持的第一人;宋徽宗时代,他更是得风气之先,俨然是皇帝的代言人。在我看来,要说为官之道,蔡京比之五代时期的政坛不倒翁长乐老冯道,还要工于心计,还要不知廉耻,还要胜出若干筹,还要还要强出百倍,堪称国手级人物。如果要用一个字概括的话,我以为“鬼”这个字给他很是贴切。( 网:www.sanwen.net )
一个代表人物是朱熹。朱熹的文章人品自不待言,几百年来的造神运动已经将他圣化到遥不可及的地步,以后我还要找个细细说他,这里暂且按下对他的分析不提。不过除了官方对他的正面宣传,民间关于朱老夫子的绯闻也不少,比如他和名妓严蕊的故事,和狐狸精的故事,和小妾的故事,等等。抛开这些绯闻的真假问题不谈,分析这些绯闻产生的原因,我以为,正是由于老夫子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这么一部葵花宝典,试图把满天下的百姓阉割了当奴才。尽管他为官清声颇著,仕途一样崎岖坎坷多灾多难,但同情的不多,包括我老人家对他的为人虽然尊重,但是骨子里却大不以为然,虽然不敢妄言他的私,想来总是别扭得很。也用一个字送给他,“神”,再朴实不过了。
还有一个代表人物,就是本文要说的范仲淹了。
先说点范仲淹的事吧。范仲淹小时候亲生去世,改嫁,继父对他还算不错。但他一旦知道的身世,出于对正统的认识,离家出走,并从此更发愤读书,二十七岁中了进士,开始当官,就把老娘接过来供养。从这点看,估计他的心里是因为母亲未能从一而终感到耻辱而发愤,当然这是我的臆想,当不得真。不过不管怎样,这些透露了他对于礼法的重视,虽有那么些许不近人情,多少表现了他从小就有不愿寄人篱下的强烈自尊心。
“有客狂且淳,少小功名。”在独尊儒术的时代里,功名是读圣贤书的唯一去向。范仲淹的读书,和中国历朝历代的读书人一样具备功利性质,但是与许多在权力斗争里扭曲了性格的读书人不同,他货于帝王家的只是知识,并没有把人格也一并做价卖了。
范仲淹的政治生涯四十余年,一生中在政坛上四起四落,说起来也是跌宕起伏,颇有特色。第一次贬官,是他插手管他认为不合体制的事情。当时垂帘的刘太后生日,仁宗要率百官在前殿给她叩头庆寿,范仲淹认为这个行为不合体,有损皇帝尊严,上奏反对,结果吃了刘太后的一记闷棍。那时候虽然太后掌权,毕竟皇帝,在我看来,他很有拍皇帝马屁的嫌疑,虽然这么想难免被目为是用小人之心来揣度君子。因此他的这次贬官外放,我不怎么佩服。第二次贬官,是因为他履行言官的,大张旗鼓地反对宋仁宗废皇后。照我们现在看来,这个行为很无聊,人家当了皇帝,总不能连也不让离吧?但是在宋代,这也是很不合体制的问题,关键的原因是皇后并没有大错,不让皇帝乱离婚,这也是抑制君权独大的方式之一,否则的话,皇帝高兴起来一天休一个妻,这就麻烦了。范仲淹在这件事上严格履行谏事官的职责,纠集了一班孔夫子的忠实信徒,“伏阁吁请”,没人理睬后又扣击宫门,大喊大叫。说实在的,废后这件事情虽然比较不严肃,但这毕竟也是皇帝家事,如果是狡猾世故的人,估摸着劝几声也就由他了。从这第二次被贬,我发现范仲淹的可爱,做为一名谏事官,他是敬业的、正直的。第三次贬官,他嬴得了我的尊重。他敢于向腐败开刀,敢于抨击当朝的宰相吕夷简,尽管最终免不了一贬,但是他也籍此树立了威望,为今后的重新起复进行吏治改革奠定了基础。
在宋仁宗的支持下,最后范仲淹再次执政时,他开始了以整顿官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的庆历新政。这次改革的内容比较多,但十条里倒有六条与官僚人事体制有关,多少反映了范仲淹对于官场腐败的深恶痛绝。这次新政算是王安石变法的前奏,尽管由于前文说过的原因,专制体制下的内部改革总归要走向失败,他本人也由此遭遇了第四次贬官,但是他给后人也留下了宝贵经验,从一定的程度上说,后来宋神宗的思想靠山,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和宋仁宗这次流产了的改革。
看范仲淹的一生,不管是他在朝庭、边陲,还是在地方当官,一以贯之的始终是他那种百折不挠的信念,他努力,失败,再努力,再失败,但是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尊严,没有在权贵面前折腰,始终秉持着一份忧国情怀。当然,最后的结果,就象题目所说的,在权力斗争中,他最终免不了要失败。因此,他的能力是有限的,要用一个字给他的话,只有一个字,“人”。
说到这里,题外话总算说完了,说得分明比正文还长。现在,我们还是开始切入正题。
综观范仲淹一生的言行,他是一个睿智的学人,并不是一位古板的老学究,我想,从他行事始终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看,这既是孔老夫子给予信奉他的读书士子的优良理念,而从范仲淹的坎坷仕途看,也是老夫子强读书人所难而给的重担。前代的不说,光是宋这个朝代,这样的例子就很多,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范纯仁、苏轼、文天祥、陆游、李若水、……等等一批名单。当看到这些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信念的人们在政治斗争里纷纷败下阵来,我就既为老夫子有这样正直的传人喝彩,又为老夫子没有教会他们如何保护自己而失望。然而,就是因为有这些不宜做官的直臣存在,才为宋这个君主暗弱的朝代增添了一丝亮光,如果连这些人也没有,满朝里都是蝇营狗苟之徒,这个狗屁不通的宋朝,还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呢?
因此,最后,我抄录了范仲淹的一段,这也是他一生的自我写照,就借用它来弥补我老人家稍显暗淡无彩的文笔,升华这个章节的主题吧: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首发散文网:本文作者的其他文章06-0405-2503-0307-1406-1306-1306-1306-1306-1306-13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网友推荐的文章最新发布的文章&
sanwen.ne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范仲淹的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