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妃福建人开茶庄要冲喜吗里都是些什么人,他们真的懂普洱茶吗?

关于普洱茶的八个常见问题
在中国爱喝普洱茶的人不在少数,有些人喜爱普洱茶醇厚的味道,有些人则看重普洱茶的升值空间。但是爱喝普洱茶并不代表懂得普洱茶,普洱茶不仅有生普和熟普之分,储存方式也有干湿仓的分别,今天小编为大家总结了关于普洱茶的八个常见问题。
1.生茶与熟茶到底有什么区别
普洱茶分为生茶和熟茶,两者区别还是挺大的:
从工艺上来说:生茶是没有经过发酵的普洱茶,而熟茶是经过人工渥堆工艺发酵的。简单来说就是——生茶是少女,熟茶是人妻。
从陈化上来说:生茶有更大的陈放价值,合理仓储条件下,时间可以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而熟茶则放不了那么久,市场上提到的老茶多指生茶,但生茶是绝对不会放成熟茶的,之所以有这样的误区是长久存放的普洱生茶茶汤会变红。
从饮用历史上来说:生茶饮用历史悠久,而熟茶是上世纪年代才创制的茶叶,它的出现是为了模拟生茶的陈化口感。
从茶汤和滋味上来说:熟茶汤色为红褐色,生茶汤色较浅,呈黄绿色不包含老茶生茶口感较绿茶来得浓强,易出苦味,熟茶口感似红茶般醇厚、浓郁、温和。
2.普洱饼茶为什么又叫七子饼一饼克的重量是怎么确立的呢
旧时,清政府规定“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按当时的重量计算,饼普洱茶克,饼普洱饼茶为筒,筒就有约公斤,而筒为一件,一件约公斤,马帮运输时一匹马驮件,就刚好公斤,无论是按量交税还是交易都非常方便,因而沿用到了现在。
还有另一个说法:当年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为了配合出口每件公斤的普洱茶,每件按国际惯例包装为一打筒,每筒饼,每饼就是克。
上个世纪年代初,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希望找到更有号召力、更利于宣传和推广的名称,他们称普洱茶为“七子饼茶”,七子饼茶的称谓也随之被传称。
3.普洱茶真的能减肥吗
许多茶友都表示,长期饮用可以达到瘦身效果,但事实上,除了降血脂、促消化的功效以外,并没有官方的科学研究表明普洱茶有直接瘦身的作用,所以不要把它当成减肥茶来喝哦。
4.称呼普洱茶时常用的、等编号是指什么呢
这些号码其实是唛号,“唛”字是音译自英语“”,也就是标记号码的意思。
普洱茶的唛号是这么来标示的——前两位数字说明这款茶使用什么年份的拼配方法,第三位数字是原料的主要毛茶等级数字越大等级越低,第四位数字为生产茶厂编号昆明茶厂是,勐海茶厂是,下关茶厂是,普洱茶厂是。
举个例子来说明:如,说明用的年的配方、原料的主要毛茶等级为等、生产茶厂是勐海茶厂。
5.在家里应该如何存放普洱茶
普洱茶的存放并不难,只要注意避光和透气,还有适宜稳定的温度和湿度就可以了,像家里的干燥柜子,有条件的还可以放在专门的紫砂缸或瓷罐、锡罐中。
不过存放前要检查外包装符不符合存放标准,比如包装严不严密、是否是塑料包装塑料包装不利于普洱茶的存放等情况,如果不符合仓储条件的需要重新包装,此外,要隔绝有异味的物品,防止茶叶“吸味”。
6.什么是干仓、湿仓为什么最好不要购买湿仓茶
干仓指的是较干燥、避光、透气的仓储环境湿仓指的高温、潮湿的仓储环境。
由于干仓茶的陈化需要很长的时间,为了快速地让茶叶发酵,人们便研发出“拔苗助长”的湿仓存放技术,以求加速普洱茶的熟化。但由于对湿度和温度控制力不足,许多湿仓茶都易霉变和腐坏,对人体会带来一定的危害,所以买茶时最好不要购买湿仓茶。
那干仓和湿仓两者改怎么区分呢买茶时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干茶的样子——干仓茶的干茶色泽油润、叶梗清晰,湿仓茶的干茶颜色暗淡、条索有凝结现象。除此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品尝,干仓茶茶汤自然,最多会带一点仓味类似灰尘般闷闷的味道,合理退仓后仓味就会消失,湿仓茶味道带着霉味、腐味,有的还会产生令人不适的锁喉喉咙似有异物现象。
7.什么是古树茶
在市面上,我们常常会看到“古树茶”三个字,那么什么是古树是不是年龄够老的茶树就可以称作古树呢
当然不是。被称作古树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乔木茶,像树一样而非灌木一般的茶树种类二是种子种植,且要自然生长、人工干预少、靠共生环境生长的茶树再者是上了一定树龄才能叫做古树。
通常市场中将百年以上的大树统称为古树。但是事实上业内一直未有统一的官方说法。由于古树茶数量较少,产量也较少,再加上自带着本产区的特殊滋味,所以一直是茶友们所追捧的对象。
8.普洱茶有哪些形状
常见的普洱茶形状除了散茶、饼茶、砖茶之外,还有沱茶、迷你沱茶、柱茶和金瓜茶等形状。
本文版权归厦门聚祥春实业有限公司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作者:聚祥春茗茶
厦门聚祥春实业有限公司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新华路号华建大厦楼
电话:(林经理)(蓝经理)
手机:(林经理)&(蓝经理)
聚祥春手机网站:
公司传真:
电子邮箱:
茶叶加盟客服:
聚祥春茗茶留言簿:
聚祥春手机网站留言簿:
&&&&&&&&&&&&&&&&
聚祥春微信公众号聚祥春手机网站二维码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作者:聚祥春茗茶
厦门聚祥春实业有限公司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东渡路51号裕成大厦a栋705
茶叶加盟热线:400-
电话: (林经理) (杨经理)
手机: (林经理) (杨经理)
公司官方网站:
公司传真:
官方网上商城:
电子邮箱:biz@jxc-tea.com
茶叶加盟客服QQ: &&&
欢迎加入聚祥春茶叶加盟QQ群:
茶叶加盟热线:400-
24小时加盟热线:
(杨经理) (林经理)zt--勐海茶厂创始人:一个人的普洱茶秘史【下关沱茶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8,678贴子:
zt--勐海茶厂创始人:一个人的普洱茶秘史收藏
序言: 李拂一先生和范和钧先生都是佛海茶厂的创建人。李拂一先生1939年写的文章《佛海茶厂概述》中记载到:佛海茶叶制茶,计分初制,再分两次手续。土民及茶农将茶叶采下,入釜炒使凋枯,取出于竹席上反复搓揉成条,晒干或晾干即得,是为初制茶。或零星担入市场售卖、或分别品质装入竹篮。入蓝需湿以少许水分,以防齑脆。竹篮四周,放以大竹(俗称饭笋竹)一人立蓝外,逐次加茶,以拳或棒捣压,使其尽之紧密是为“筑茶”,然后分口堆存,任其发酵,任其蒸发自然干燥,所以遵绿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叶,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此项初制之茶通称曰“散茶”。制作商收集“散茶”分别品质,再加制为“圆茶”、“砖茶”及“紧茶”。同一文章中,李拂一先生又写到了紧茶的制作,“紧茶”以粗茶包在中心曰“底茶”,二水茶包于茶底之外曰“二盖”,黑茶者再包于二盖之外曰“高品”,如制圆茶一般,将各色品质按一定之层次同时装入一小铜甄中蒸之,其柔软,倾入紧茶布袋,由袋口逐渐收紧,同时就坐櫈边沿照同一之方向,轮转而紧揉之,使成一心脏形茶团,是为“紧茶”。“底茶”叶大质粗须剁为碎片。“高品”须先一日施以相当之水分曰“潮茶”,经过一夜于是再行发酵。成团以后,因水分尚多,又发酵一次,是为第三次之发酵。数日之后,表里皆发生一种黄霉。藏人自言黄霉之茶最佳。( 注:发酵工艺,湿水—入篮—筑茶—分口堆存发酵)。李拂一先生明确的结论是:所以遵绿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叶,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但疑问,不规则发酵是如何不规则,是指多次发酵,还是篮中各部分发酵不规则?暗褐色红茶,是指干茶暗褐色,汤色红,还是叶底暗褐色,汤色红?可以确信的是,解放前“散茶”指的是装篮发酵茶。
正文:日晚9时,李拂一先生于台北过世,享年109周岁。作为一个普洱茶历史的研究者,惊闻此讯,一种悲痛、失落、空洞的感觉充斥内心。毕竟,李拂一先生是我们和遥远的清朝、普洱茶的过去、金三角那个混沌时代的时空连接点。他是大清边疆最后的见证人,是普洱茶雄起的缔造者,云南合作事业的实践者,是金三角这个边境怪胎的助产士,是勐海茶厂主任,是企业家、政客、学者、民族文化的传播者……我们所推崇的普洱老茶,有很多就是经他的手运到缅甸、泰国的。有他在,我们的茶喝得很真实,普洱茶的历史也很鲜活,他的逝去,将这种真实感带走了,历史走入了干瘪、枯燥的文献状态。茶寿人生李拂一先生祖籍广西,其父1898年来到云南,1901年十月初三(公历11月13日),李拂一出生于云南普洱县(今宁洱县)。其实,拂一并不是李先生的名,他原名李承阳,字复一,拂一是他的笔名。后来,因笔名用得多,他便以笔名行世,各种登记表上也用笔名,真名反倒被人们忘记了。先生少年时命运多舛,9岁时父亲病故,11岁时母亲去世。他只有领着两弟一妹靠父亲留下的二百两银子艰难度日。在普洱读中学时,父亲的同僚为他谋了个电报生的位子,他半工半读,于1918年6月在普洱中学毕业。后来虽然他在广东读过大学,担任南京《新亚细亚》杂志社的编辑,但他并不愿意对外宣传,而更愿意以自学成才的形象出现。难怪姚荷生在《水摆夷风土记》中称他“少年时并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没有得到什么遗产,完全凭自己优秀的头脑,不断地学习和勤勤恳恳地工作”,“成了边地进步的象征,佛海的意见领袖”。1921年,他与西双版纳最高行政长官——普思沿边行政总局局长柯树勋之长女柯韵桐在思茅结婚,1923年,李先生辞去思茅电报局工作到车里发展。1925年他担任富滇银行车里(今景洪市)分行经理。二年后,云南省建设厅厅长张邦翰把他调到昆明,担任党务工作,这使他与云南的上层建立了一些联系。随后,他在云南省建设厅、教育厅、西双版纳各县当一些教育局长、合作社经理、政府秘书之类的小官,并把家迁到了佛海县(即今勐海县勐遮镇)。这段时间,李先生先后著译了《车里》、《泐史》(傣族史)、《暹程记略》及《车里宣慰世系考订稿》(傣王宫廷史)、《滇边失地孟艮土司之考察》等著作。大约在1923年,纳西族商人杨守其联合腾冲洪盛祥、鹤庆恒盛公麝香号、腾冲云和祥等发现了一条从佛海经过缅甸再到印度葛伦堡,并转运进入西藏的运茶之路,此时,西双版纳茶叶生产和加工中心从六大茶山和思茅转移到佛海。从年,佛海从过去只有一家茶庄发展到二十多家。百年普洱茶路历史上,茶大多是以产地命名的,普洱茶也不例外。尽管普洱茶的产地在今天的西双版纳,但那时西双版纳是普洱府辖地的一部分,并且,普洱又曾经是这些茶外运的主要通道,因此,普洱茶就以大地方命名了。在清代,普洱茶的销售主要有四个方向:一、通过四川的叙府(今天的宜宾)运往四川、湖北、京城等地;二、通过老挝、越南出口香港、南洋;三、通过大理、丽江运往中甸、大凉山、西康等藏、彝地区拉萨和成都方向。这三条路运输的都是紧压茶(早期成都方向也是散茶为主)。第四路为云南本省销售,主要是散茶。那时,滇茶进藏道路艰辛,除去大雪封山的时间,每年只能跑一个来回。沿途还时常发生的土匪抢劫、寺院搜刮、部落之间的战争,军队的劫掠也使这条路成本奇高。杨守其他们发现的这条新路虽然要穿越两个国家,运输路程加长,运输方式也混杂着马帮、汽车、火车、轮船等形式,但终究是现代化运输为主,没有土匪,安全性非常高,同时,时间、金钱上也都大大地节省了。民国时期,边地的公务员工资是很低的,但土地并不要钱。李拂一为补贴家用,申请了百余亩茶山,于1930年,在佛海开起了自己的茶庄——复兴茶庄。当时,佛海主要生产蘑菇头紧茶,这种茶虽说制作工艺比较麻烦,但用料粗老,价格低廉,西藏方面需求量极大。复兴茶庄也是生产紧茶,年产量二三百担。此外,佛海还生产另外两种茶,一种是砖茶,一种是圆茶(现名七子饼茶),主销缅甸、泰国。经常往来于其间的李拂一也想改革,他发现泰国、缅甸的咖啡馆都在卖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红茶,如果能用勐海茶制作成红茶,市场前景无限。1934年,他将自己试制的红茶寄到汉口,请专业评茶师审评,认为品质优良,气味醇厚,但不知何故,最终没有形成生产。也是在1934年4月,李拂一以体弱多病为由,辞去南峤县(辖今勐海县勐遮、景真等地)教育局长,回佛海担任教育局长,这样可以更好地照顾茶庄的生意。那时,佛海最大的茶庄是腾冲董家(总号洪盛祥)开设的洪记(经理姓叶)和鹤庆张相时(总号恒盛公麝香号)开设的思茅恒盛公号,这两家资金充足,运输量也比较大。洪盛祥由于在缅甸、印度经营石璜、翡翠、茶叶等物资,资金相当充裕,并与当时主政的英国殖民者关系密切,因此,他们可以在沿途印缅各地委派自己的代理人帮助包装、理货、联系陆运海运等。而那些中小茶庄做这些工作则需要花很高的成本,加上中小茶庄银根紧张,他们往往要向印度放债人借高利贷,茶运到印度的葛伦堡等待和藏商交易的时候,他们又急于出手,好还掉债务。而此时,洪记就开始降价倾销,压低市场价格。当这些小商人以较低的价格卖掉茶叶离开葛伦堡后,洪记又把茶价提起来。这样,吃亏的永远是中小茶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拂一联合佛海当地的中小茶庄,成立佛海茶业联合贸易公司,李拂一任经理,由公司负责在沿途寻找代理,在加尔各答、葛伦堡租用仓库,统一运输,统一销售。一时各茶庄如周文卿的可以兴(李拂一最忠实的盟友)、马鼎臣的鼎兴号、王球时的时利和(后加入反对联运的阵营)以及一些边民的合作小茶庄纷纷加入。
被遗忘的制茶工艺由于长年生活在茶区,又亲自经营茶叶,李拂一对整个思普区版纳的茶叶非常熟悉,因此,他在1933年出版《车里》一书时,专节对当地的茶业作了介绍,并在他担任主笔的南京《新亚细亚》杂志撰写了《西藏与车里之茶叶贸易》一文。一九三八年,李拂一受省政府委托,去泰国、越南侦察日本人的动向,在回昆明汇报的时候,他顺便写就《佛海茶业概况》一文,文中对佛海——包括从佛海出境的车里(今景洪县)以及南峤(今勐海县)等地的茶业从产量、质量、制法、包装、运输、价格等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其中有一段文字是介绍当年的紧茶工艺的:“‘紧茶’”以粗茶包在中心曰‘底茶’,二水茶包于茶底之外曰‘二盖’,黑条者再包于二盖之外曰‘高品’。一般将各色质量,按一定之层次同时装入一小铜甑中蒸之,俟其柔软,倾入紧茶布袋,由袋口逐渐收紧,同时就坐凳边沿照同一之方向,轮转而紧揉之,使成一心脏形茶团,是为‘紧茶’。‘底茶’叶大质粗,须剁为碎片。‘高品’须先一日湿以相当之水分,曰‘潮茶’,经过一夜,于是再行发酵。成团之后,因水分尚多,又发酵一次,是为第三次之发酵,表理皆发生一种黄霉。藏人自言黄霉之茶最佳。”这段文字中,李拂一对发酵的描述并不完善,如果再参考范和钧先生《佛海茶业》的记录:“须高品、梭边各百五十斤,概须潮水,使其发酵,生香,且柔软便于揉制。潮时将拣好茶三四篮(约百五十斤)铺地板上,厚以十寸为度,成团者则搓散之,取水三喷壶(每喷壶之容量为一○六盎斯)匀洒叶上,然后用耙用脚,翻转匀拌,又再铺平,洒水拌搅至三次为止。大约每百斤茶用水六百三十六盎斯(约三十斤余),茶与水之比例为七七与三三(此处有误,应为六七与三三之比-笔者注)。潮毕则堆积一隅,使其发酵,热度高时中心达华氏一○六度,近边约华氏九十二度。皮面易被风干,故须时加以水,曰被单水。水量为一壶半。如为细茶,则所须水量较次。潮工非熟练者不能胜任,水量过多,则茶身易于粘袋破烂,且干后收缩,茶身变小不合卖相。过少则揉时伤手,且分量太重,不适包装轮运。底茶绝不能潮水,潮水者内起黑霉,曰中心霉,不堪食用,劳资纠纷时,工人时用此法,为报复资方之计。”则可以更具体地了解当年的发酵工艺,由此可以搞清一个困惑我很久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印度人多年来觊觎云南茶在藏区的销量,他们在印度仿制的心脏形紧茶却总是中心发霉而无法被藏民接收?可见,技术的细节决定了一个产业的命运。李拂一先生的文中还指出,佛海除生产普洱茶外,由于佛海茶价格低廉,如制成红茶,则在南洋的销售价格将是印度、锡兰茶价格的一半,竞争力相当突出,如运往欧美,“前途之发展,尤为不可限量。”而恰在此时,他在昆明遇见了中国茶叶公司董事长寿景伟,寿对他的见解非常认可。是时,中国东部传统的出口茶产区已经沦陷,寿也正在为中俄,中美之间以茶叶交换抗战物资寻找新的茶叶产区。所以,当年12月与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联合成立云南中国茶叶公司时,他立即委任李拂一为云南中国茶叶公司的职员。
佛海风云虽然有李拂一的报告,但云南中茶公司仍然对佛海当地的茶树品种、茶叶资源、政治、经济、金融、民族、民智、劳工等状况等是否适合设厂并不十分明了,为慎重起见,拟定计划之后决定先派范和钧前往调查。1939年4月,范和钧带着清华大学毕业的张石城来到缅甸,等待正在印度处理联合贸易公司仓库着火、紧茶被烧事件的李拂一。随后,他们一起回到佛海。在佛海,范和钧住在李拂一家,每天,他们共同调查茶业情况和边区经济、政治、文化情况,招收学生,筹措生产资金,共同展望未来。此时,李拂一历年所积累的气象报告和对西双版纳、印、缅等地的考察笔记对范和钧帮助极大。同时,李拂一利用在当地的人脉把当地几大茶庄的子弟和自己的学生,介绍到筹备中的茶厂当职员(职员的地位比工人高),他们相当肯干,是茶厂与当地少数民族打交道时的重要力量。8月,在李拂一的帮助下,范和钧试制出白茶一种,红茶三种,绿茶二种,砖茶二种,紧茶一种,老青茶三种,共1170市斤。随后,他将这些茶样分寄香港及伦敦各处,探询市场的评价。1940年1月,佛海实验茶厂(勐海茶厂的前身)正式成立。为了给茶厂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云南方面委任南洋华侨,汪精卫的亲戚梁宇皋(马来西亚建国后,历任马来西亚司法部长、卫生部长、马六甲州州长等职)为佛海县长兼富滇新银行佛海分行经理;同时成立佛海服务社。服务社的业务和权力非常大,有金融的,有百货的,也有医疗、交通运输等方面。服务社的理事长是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的缪云台,范和钧兼经理。由于李拂一具有办佛海茶业联合贸易公司的经验,服务社的运输股长就委托李拂一兼任,同时,他也是佛海茶厂不领薪水的专员。此时,佛海茶厂的房屋还没有完全建好,范和钧与职员们还住在李拂一家。1941年,佛海服务社借助自己具有政府、银行背景,资金充足的优势,开始经营紧茶进藏的联合运输(简称联运)业务。首先,加入联运的中小茶庄可以向云南中茶公司申请低息贷款,答应他们茶叶运到葛伦堡后,按销售利润,大家分成。那些没有贷款的茶庄也可以将自己的茶卖给联运。联运方面先是将范和钧的妻舅汪师艺派往缅甸的景栋,做办事处的联络员,随后又改派另一个上海人金松明负责。他们购买了六辆汽车,李拂一过去的客户缅甸人伍温、台湾人郑崇英、纳西族商人杨守其则在景栋、仰光、加尔各答等地协助理货。沿途的总协调自然就落在李拂一身上。年,茶厂和服务社一共运往葛伦堡紧茶一万多担,运往加尔各答绿茶78箱。同时,他们还向易武同昌号订购了400担圆茶(七子饼茶),加上茶厂生产的红碎茶,红茶和圆茶通过联运,作为外销茶销往了缅甸、泰国、印度。联运工作是相当复杂和艰苦的,首先要跨过两个不同的国家,当地的英国殖民者看到这么多茶叶过境,认为有利可图,就公布政策,开始收过境税。中方借助领事馆和中茶公司,力陈这些茶是内销茶(殖民时期缅甸只属于印度的一个省),用料粗老,对印度茶业没有影响;同时,收过境税不符合中英已签署的外交条约。最终加税政策被取消。另一个在印度的大麻烦是,绿茶运到加尔各答后也被海关扣留,要求上税。同时,李拂一昔日的朋友勐海的洪记、恒盛公、思普企业局(由财政厅主办)、王球时、勐海土司等人认为联运影响了他们的利益,筹集巨资,不断晋省公关、告状。最严重时,思普企业局总办白孟愚带人用枪托将佛海茶厂的三名员工打成重伤。李拂一非常气愤,于日在缅甸《中国新报》,用笔名发表文章,公布这一令人气愤的事件,争取社会舆论的支持。内部,由于工作的见解不同,以及一些利益冲突,范和钧与梁宇皋、傅孟康(原是恒盛公勐海茶厂经理,此时为佛海服务社理事)、李拂一等人产生一些矛盾,最终导致范辞去服务社经理,专任茶厂厂长,所留服务社经理一职由李拂一接任。1942年夏,日本人攻入缅甸,李拂一和联运办事处撤回佛海,留在缅甸未运走的两千多担紧茶或是被炸,或是被日本人没收。而1942年在佛海收购的紧茶还有三千多担没有运走,他们将这些茶疏散到当地的各个茶庄。这样,即使某一个茶庄被日本飞机轰炸,损失也会小一些,分散一些。范和钧带着茶厂的大部分员工撤走了,只留下少数几个职员留守。茶厂的厂房、设备、枪支以及收购来的紧茶都归李拂一调动,他的职务是佛海茶厂主任。又由于他担任校长的佛海师范学校搬往思茅,李拂一只能思茅、佛海两地跑。年,佛海茶厂每年只做少量的高档白茶和红碎茶,以维持开支。分散存在各茶庄的紧茶,由于战时道路不畅,人心惶惶,几年没有销售。直到1944年,开始有商人寻价。勐海的茶庄思茅恒盛公号兜了很大一个圈子,通过云南中茶公司丽江办事处订购这批紧茶。而此时,鼎兴号老板马鼎臣则直接在勐海与李拂一接洽,将存茶中品相较好的抢先挑走。这批紧茶到1945年全部售完。由于佛海紧茶几年没有进藏,这批老紧茶都在西藏卖了好价钱,马鼎臣和恒盛公也都收益丰厚。随后,李拂一当选云南省参议员、车里(今景洪市)县县长,离开了佛海,佛海茶厂的留守工作交给刀国栋、周光泽两人负责。又由于有人控告李拂一与青年党联系密切,试图走当年岳父的道路,在泰国、缅甸、西双版纳的傣族地区搞独立王国,他被迫辞去了县长职务。辞职后,他办理了华侨证,以华侨身份在昆明经商。1949年他与省建设厅林业改进所主任何宏德一起赴台湾学习樟脑制造提炼技术,他的身份是佛海绅士。走时,他多年抄录的边疆文献、社会调查、气象记录以及茶庄的卷册、账本、日记等都留在了勐海,由于社会的变迁,全部损失,殊为可惜。
1950年2月,他被李弥请去金三角,跻身于军事、政治的决策层,他的日记、著作等是那个时代的重要文献。撤军后,他在台湾出版了《十二版纳志》、《镇越新志稿》、《鸡卦图谱》、《复庐存牍》、《南荒内外》等著作。2005年笔者去台湾,来去匆匆,没能去拜访李先生,心中很是遗憾。2007年,笔者又委托台湾的朋友去采访李拂一先生,那时的李先生精神矍铄,对我的采访提纲给出了很多有用的回答。2009年6月,李先生的秘书通过电子邮件告诉我:“李爷爷现在的身体很虚弱,如果您想与他进行访谈,以他现在的状况,他没有办法一次讲很久的话。”但她还是转述了李先生当年和另一个茶庄的老板纳成芳在勐海打老虎的故事。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回复我的采访。李先生走了,带着超过一个世纪的记忆走了,他做的普洱茶也没有样品留下,但他对普洱茶,对边地民族文化研究的贡献,却会永远被人们铭记。
早年间牛人无数。
一段历史,一段说不出的感情
好文,值得看的文章
中兴的祖师爷啊!
人生乱世,亦可有为,况今日之盛世乎?
好文,值得看的文章
今天看了两篇长文,一篇讲李拂一先生,一篇讲杜月笙先生。人若坚持自己的追求,时间长了,总会有收获的。
佛海二三十年代的紧茶属于什么茶?如果属于普洱茶的话,潮水发酵工艺貌似属于熟茶,那为什么说1973年前没有熟茶,初入茶门,还请专家们解惑!
学习了。下关茶厂出的宝焰紧茶,算是生茶还是熟茶?
我尽然看完了,真是风云人物!这样的人生,不遗憾!
看文里制紧茶工艺,好像也发酵。@永久伤心帝
支持好文章!
登录百度帐号龙润普洱茶是一个怎么样的企业啊,怎么没怎么听说过啊?_百度知道
龙润普洱茶是一个怎么样的企业啊,怎么没怎么听说过啊?
想了解一下龙润普洱,可是网上又没好一点的介绍,只有特供、钓鱼台之类的,有没有比较了解的啊
我有更好的答案
云南龙润茶业集团是龙润集团在中国市场的旗舰。龙润茶业依托集团在北京、香港和美国等地强大的医学研究能力,借助云南作为世界茶树原产地的地理优势及其得天独厚的茶山资源优势,以高素质的员工团队为后盾,创茶业界一流企业。
龙润集团用青春作抵押,打造普洱茶产业,与200多万茶农建立了“企业+茶农+基地+市场”的产业链,以86道质量把关,生产高品质茶产品;独创以“体验式学习”的方式来了解、学习普洱茶文化,先后和云南大学一起创建了全球首个普洱茶学院;并独创以茶学为载体的特色专项教育,举办茶艺师、评茶员等国家职业技能培训班,为省内外培训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健康,与每个生命息息相关,选择健康产业,龙润茶业集团以实现“双健康”(地球的健康和人类的健康)为已任,奉献出所有的真诚,全力以赴,服务全人类。
采纳率:34%
龙润的误区来源:作者:吴疆
新浪博客有一些讨论普洱茶现象的文章颇为流行,这些文章通篇叙述的用两个词就可以概括:表象和猜测。这是目前普洱茶评估的一个现状,普洱茶产业或者说云茶产业得以发展的真实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国家对三农政策的扶持和倾斜。2003年开始不仅仅是云茶得到发展,贵州茶、湖南茶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浙江、福建两省由于原有的基数本身就大,所以市场表现就不明显。至于说台湾人也好,炒作也好,只是一颗稻草和一马车稻草的关系。台湾人,我们可以定义为一种道具。至于炒作,本身就是一种市场经济行为,准确地说,就是“资本运作”。首先资本运作本身无可指责。商人牟利、资本逐利何成为批判的理由?如果说“资本运作”有罪,那就先把股市推翻了再说。其次,适度的炒作对于行业的发展而言,不但无害,相反有益。任何事都有个“度”,你超过这个“度”,量变到质变,有益也变得有害了。我们可以看得见炒作对于普洱茶发展的推动作用,炒作的结果是大家都喊非常难过的08年普洱茶的销了5.8万吨,超过了04年的2.5万吨,超过了05年的5万吨。炒作的结果是“大益”、“下关”两个品牌天下人皆知,相反其他茶类呢?你数得出绿茶的品牌有几个?花茶的品牌呢?铁观音的呢?这就是炒作留给我们的遗产——品牌和销量。现在的情况是大家都被这种假象迷惑了,不断走入被惑——解惑——再惑的怪圈当中。这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个企业的问题,而是整个产业的问题。不管台湾人如何忽悠,你不受“悠”,又如何?不管炒作如何无理,你不参与,与你何干?问题是大家都高举反对“增值的邪说”,大家又都延续这种思维。炒作巨亏是什么原因?是因为贪婪!不是因为炒作。贪婪是因,巨亏是果。贪婪是本性,炒作是表象。总想以小博大,总想坐地生财,个人如此,企业如此,行业如此,当然会失败。这是普洱茶的症结,也是中国许多企业的症结,没有人想过为什么不能以“大”博“小”呢?稳定发展呢?个人、企业、专家、商人、协会、政府不都在鼓吹“涨涨涨”吗,这当然会吹破气球,你为什么不能不吹破啊?说到炒作,我们必须清楚龙润茶叶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就是:融资啊。融来资做什么?上市。上市做什么?把后二十年的利润提取到今天来用,然后反哺茶产业啊。茶叶不过是道具。在这个行业中有好多家都在玩这个游戏。在此说明,本人不是指责这种玩法,而是非常赞同,因为这可以说是经营的最高境界,这和这次金融危机美国为什么不救实业,而去救金融业的道理一样。的确,实业能解决就业的问题,但救活了金融业,就可以解决美国人高负债高消费的问题,消费的信心有了,消费起来了,实业不就活过来了。资本运作不就是这个道理?做营销的,可以不去搞资本运作,但一定要清楚资本运作的道理。换句话说,做营销的,一定要清楚自己企业的目的,根据这个目的去做营销。我们都知道,一个企业也好,一个行业也好,最重要的是取得定价权。取得定价权的前提是什么?垄断、垄断、再垄断。垄断就必须是吃掉整个产业链。要吃掉整个产业链,就需要巨量的资金支持。当然,普洱茶的情况特殊,但是,无论任何特殊的政治因素,它的前提一样是需要一定量的资金。一些人连资本运作的一些基础的概念都没有搞清楚,妄谈什么微软收购雅虎,博闻兼并勐海,什么是兼并?什么是收购?两者之间的区别是是否现金支付的问题,博闻可是付了真金白银的(至少媒体公布是这样的),这是兼并?哪家的并购学教你的?这些基础概念对于普通人而言,就是一个屁,放了就是了,可对于一个企业的高管而言,却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然而,这种是似而非的理论,却成为一种独特的商业模式大加宣扬,导致一个企业的失败是必然的,但引起茶业界营销思想的混乱,后果却是严重的。宋丹丹不就批评了嘛:“那是相当的严重!”。传统和非传统产品之辩首先,我们必须清楚是需求产生市场,而不是产品产生市场。普洱茶的需求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存放,一个品饮,而这两个市场终归是一个市场——品饮。只是目前存在的状态不一样,让大家都误认为是两个市场。我们先来说存茶市场,因为它事实存在,所以我们必须说它。不管任何原因,07年5月之前是全民皆藏,07年5月之后是全国的茶商。姑且不论其中的对与错,市场就是这样的,一方有买,一方有卖,市场商路不都是这样而得来?就好比为什么有“鸡婆”?有这么多男人喜欢去杀“鸡”么,它是错,但你不能否认它不是一个市场,而且还很庞大。一方面,自然是品饮的需求。当然,存放的目的是为了好喝。但是现实是我们没有这么多的老茶,我们就必须依靠存放的这个环节。而新茶大量的存放,就让大家都误认为新茶就是市场,于是乎,大家都生产生茶,大家都拼命推销生茶。连昌泰这样非常懂普洱茶的企业也喊出:生茶就是我的事业的口号。台湾人弄一个“生茶增值”的概念糊弄消费者,怎么编得连厂家自己也相信了呢?龙润的奥运茶、龙润和建行推出信托理财产品不都是这种概念的延续?既然市场都已经否定了增值说,龙润也反复否定了增值说,那为什么还要玩下去呢?是玩否定之否定?这样混乱的营销思路,如何不遭到失败。我们还是接着说品饮需求,品饮的市场又分为多种,茶艺品鉴需求和普通需求,当然,我们还可以细分下去,送礼需求、减肥需求、保健需求、接待需求等等等等,这是各个厂家的需要时细分。我们现在讨论的是普洱茶的基本需求。而这种需求我们基本上又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种是传统茶叶的品饮需求,一种是现代时尚产品的需求,也可以这么说,普洱茶将分化为传统型产品和非传统型产品。而产品的不同,又将导致销售渠道的不同,销售渠道的不同,又将导致营销定位的不同。当然,无论是产品,还是渠道都可能发生交叉。你不能说我是销售传统产品的,所以我的茶庄不销售袋泡茶,那你的客户既需要自己品茗的产品,又需要单位接待用茶呢?所以,产品不是影响我们渠道选择的。但是,市场细分是一个必然,这就为我们带来一个问题,我们企业侧重点在哪里?龙润非常清楚地表明是以销售非传统产品为主。而一个不容质疑的事实是,复古、崇尚自然是引发普洱茶这一波热潮的原因之一。一个市场可见的普遍现象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女孩子喜欢普洱茶呢?答案是:茶艺!是普洱茶的那一套复杂、复古的“冲泡流程”吸引了她们,而不是“茶”。请注意,速溶茶、袋泡茶是没有冲泡这个流程的,或者说简化了这个流程。这为我们引出一个话题,营销如何做?是为卖茶而卖茶,还是可以寻找“它途”。当然,我此处所言,不是那种狗屁不通的创新。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现代生活的节奏将越来越快,那么,时尚、快消、符合这个现实节奏的产品必须出现,这是现实必然。(茶叶都是快消品,你不能说茶等同于汽车、冰箱吧。但是,实际情况是普洱茶的传统类产品附加了许许多多茶文化的概念,所以造成事实的“慢销”。)但是,中国人做生意,讲究一个“天时地利人和”,不适当的时机主推不适当的产品,就会遭到失败。这就是一个垃圾小厂生产出来的生饼也可以大卖特卖的时候,龙润却一头投入到以速溶普洱的典型例子“创新”失败的怪圈当中的原因之一。试错还是创新?创新,在龙润的营销词典上频频出现,速溶、袋泡、快消、奥运茶、金融产品衍生物,做连锁、进酒店、进4S店,每一个新产品、每一个分销渠道的建立、每一种营销理论的倡导,都引起市场的一片惊叹。然而,高调出台的各种营销新理论,掩盖不了速溶茶不成功、连锁大幅度萎缩、商超溃败、4S店撤退,酒店撤退的问题,事实上,龙润已经成为了普洱茶行业里在频频试“错”的急先锋,龙润仿佛是一个无意中推开了一间玩具仓库的小孩子,见到每一个玩具都是新的,然后,见到另一个新的,就迅速地抛弃了旧的。但是,正是龙润抛弃掉的玩具,被别人吸取了龙润的教训之后,捡了起来,并且都玩得很好。比如,有些商家就把龙润进入4S店的模式,复制到机场、复制到高档餐饮店,进入到上海、中山等地。毫无疑问,龙润普洱在普洱茶行业当中永远都走在创新的前面,第一个把渠道细分摆到桌面上的企业,第一个实现产品细分的企业。但第一个倡导,不等于第一个尝到甜头。龙润一会说立顿的市场份额让其“眼红”,一会自划为大益一类的普洱茶一级企业,我们不禁试想,是不是这种无限制的拔高自己,导致自己的营销方案不切实际呢?那种新产品是拯救市场的法宝论和创新的商业模式论,简直是让人发狂的论调。首先,普洱茶的魅力就在于传统,就在于普洱茶的大智若愚,这与我们现代人呼吁回归传统的心理是相同的,这是根本,所谓“新”,没有传统,没有根基,何来新?没有旧,就没有新。普洱茶的营销创新、独特的商业模式模式被人反复提及。产品形态的改变、连锁模式是新商业模式?这简直是闻所未闻的奇异营销说。以前云南人叫上厕所是上茅厕,现在文明点的说法叫上卫生间,功能一样,难道换了个马甲,卫生间就不是厕所了?这是哪家的营销学?且不说云南历史上那么多商号在全国、全世界都有分号的事实。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连锁业的起源,就是茶叶店,名字叫:美国大西洋和太平洋茶叶公司。这是连锁业最基本、最普通的知识啊。你去问问外资连锁业的任何一个员工都能回答出来的问题,何以在普洱茶界成了“独特的”、“新”的商业模式。这为我解答了心中的一个疑问,龙润不懂营销。那是真的不懂。而这种事实让人觉得可怕。龙润是我尊敬的一个公司,把一个单品(排毒养颜胶囊)卖成一个集团的公司,全世界难寻几个案例。龙润茶叶也是普洱茶行业中有名的“大公司”,也的确是相对规范的公司,就是这样的公司都出现这样初级的认识错误,那普洱茶的其他企业呢?但仔细一琢磨,包装好、广告多、产品线丰富、甚至茶艺师漂亮,这些都是表象,都是任何一家公司只要有“钱”都是可以做到的,都是有钱的公司都可以复制的,那么,龙润不可复制的东东是什么?大益有其他企业不可复制的资本运作能力(起码目前是),七彩云南有别人不可复制的“商业地产+直销茶叶”的商业模式,其他的企业有没有什么别人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呢?把小众化市场和大众化市场对立,把传统茶叶和快消品对立是普洱茶的典型思维。不是说你定位于大众就普洱茶就可以大卖特卖起来,定位于小众就可以通过小众传播开来。难道普洱茶定位于高档?它就好卖了?没有普洱茶的这场风波,普洱茶依然在茶友的小圈子里转圈,普洱茶不会天下扬名。“小众”和“大众”,只是一个营销定位的问题,与其他无关。普洱茶目前的问题是没有营销基础,没有营销细分,当然不会有广泛的市场。普洱茶和其他茶叶一样,本来是简单的事,我们把它搞复杂了。这和普洱茶在香港是日常饮品,到了台湾就发展为一种茶文化的道理一样,在香港就是简单,在台湾就是复杂。既然我们现在已经把它搞复杂了,就要按复杂的来说。要纯粹就纯粹到底,要复杂就再复杂化一点,营销学叫细分。说直白一点,如果你要追求品质的需求,好,我们把它品质搞到最好,我们可以看得见,那些年之前成立厂家或多或少都有各自拥趸,不管他们的品质究竟如何,起码他们让人相信他们的品质比后进入这个行业的品质要好。要追求品质的恒定,也就纯粹的商品茶概念,不附加茶文化的做法,那就必须把最终的消费群体提取出来。但终端的消费者是谁?大益邓增永的回答是:所有喝普洱茶的,不论年龄、学历、收入……都是他们的消费群体。这是一个典型的荒唐的营销思维,消费品市场总是要细分的。但这样荒唐的思维,体现在大益的身上是不一样的效果,从中茶倒掉后,大益是实际的普洱茶第一品牌,甚至可以说大益就代表了普洱茶,但是这样一条荒唐的理论体现在龙润、澜沧江、柏联普洱这样的后进者身上,反应却是两吗事。因为你既无法获得品鉴爱好者的青睐,又没有搞清楚终端消费群体在哪里。所有的营销理论总结下来,就是“卖东西”三个字。读书人读了后段,不读前段,当然生搬硬套,自然营销失误。商业模式的道理在于此,商业模式没有好于不好,不存在先进与落后之说,只在于适合与否,符不符合当时之情况,适不适合自身企业的情况。肯德基、麦当劳不就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卖东西的“前店后厂”的模式,它落不落后呢?喝普洱茶和今天大家喜欢吃野菌子的道理一样,事物的两面性的体现就是这样,本来落后的一种制作工艺,可能在无意识中形成了回归自然的一种现象。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发展客观上都会有一些混乱,尤其是云南企业自身的落后,导致今日普洱茶是中国最为复杂的茶叶市场,大量炒家入场正是利用这种混乱,但这种混乱并不能等同于我们需要营销思维的混乱。分销渠道的问题龙润连锁当初是以茶业界的“星巴克”的定位进入的,而后进入了流通领域,而后进入了商超渠道,连锁、批发、商超终端都摆开了架势,看似要一统江湖的局面,但这恰恰是营销思维错乱的一个明证。首先是服务和销售的对立。星巴克是卖服务,龙润是卖产品,这是两码事,怎么复制?如何运作?当然,我们可以提炼出“体验营销”这个生动的词语,那我们必须要知道做连锁的目的,是以产品销售为主,还是以服务为主?同时,我们必须清楚,思想是指导行动的,说一套做一套,只会让下面的员工产生混乱,结果是整个企业的混乱。其次,连锁业和批发业的对立。连锁的目的是什么?连锁的目的对于渠道而言,是要压缩渠道,让产品尽量能在扁平化的渠道中快速地到达消费者手中,是产品——连锁店(零售商)——消费者这样一个传递的过程。相比连锁,批发市场是使这种渠道延长,是产品——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这样一个产品的传递过程。这是两个严重对立的渠道,一个是尽量缩短,一个是把渠道拉长。把进入批发市场,称为“抄底”,是哪一本书教你这样做的?是连锁学?还是科特勒的营销学?再次,广泛分销和单一分销的对立。复制快消品行业的经验,是龙润举起的又一面大旗,这面大旗好不好?好。龙润的标杆就是立顿,立顿的渠道就是商超,这是立顿茶除开直接的消费终端外主要的一个销售渠道。但是,龙润做或者龙生做,都存在一个问题,连锁是单一式分销模式,也就是产品是通过连锁渠道内部消化,你见过哪家连锁专卖的产品是广泛分销的?也许大家都有疑问,大益、茅台酒都是连锁店有、其他终端都有啊,是的,这是实情,但是,无论是大益还是茅台酒他们都是历史悠久的企业,历史悠久代表什么?代表他们的产品销售历史长,广泛的分销早就是一个事实,正是意识到广泛分销的弱点,所以,希望建立连锁来实现打击假货、规范终端零售价的目的。这叫渠道控制。这叫渠道控制,从这个层面来分析,这种连锁基本与分销体制无关。龙润和龙生几乎都同时提出要快速复制快消品行业的经验,那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什么是快消品行业的经验?简而言之,快消品行业的经验就是“深度分销”,就是“厂商联销体”,就是厂家——经销商——零售商都成为一个整体,在这个线路上没有谁优谁劣、谁控制谁的问题,而是相互依托、相互扶持这样一个过程。好,这时候问题就出来了,大家都希望用现代营销理论去知道销售,但大家都延续传统销售的思维。做深度分销,大部分的企业是交给经销商完事,龙润和龙生却反其道而行之,干脆厂家包打天下,从产品设计到销售线路设计,从谈判到终端上架,厂家大包大揽。可以告诉大家的一个事实是,宝洁公司够不够大?够不够牛逼?宝洁公司也需要经销商来完成全中国的分销任务。这就是我们的问题了,形似而神不似。速溶茶的失败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传统茶叶的营销对象是谁?应该来说,绝大部分是35岁以上的人群。而这个人群反映的消费特征是几乎都形成了定性的思维,这意味着我们很难改变他的消费习惯。同理,龙润的速溶茶,在这些消费者眼中属于大逆不道的产品。那么,好了,你只有将消费者的年龄段下行。这种年龄段的下行接近于立顿红茶在中国市场的定位,也接近于软饮料的定位。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茶饮料的定位,第一是产品属于软饮料,软饮料最大的特征是消费者定位在35岁以下,甚至下行到4-5岁的年龄段。第二是“甜饮料”,也就是口感和传统茶叶的口感不一样。速溶茶呢?显然不是。第三,打造时尚的理念,龙润的目标立顿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立顿清楚地知道不是中国绿茶强大的品饮基础的对手,打时尚牌,把红茶的消费群体的年龄段下行到25岁-35岁之间,速溶茶的定位呢?我看不到一个清晰的营销定位。龙润老是宣称自己知道消费者是谁、消费者在哪里。但是,我们无论从产品分析、还是渠道分析,得出的结论都是——龙润根本不知道。这也是后进者如普洱茶集团、柏联普洱、澜沧江等等众多后进入普洱茶产业者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国内的普洱茶的消费者的第一个波次的群体实际是一个非常小的一个群体,具体表现就是这个群体几乎都是“茶友”(这也是大众、小众之争的来源之一吧),但自从“马帮进京”以后普洱茶的消费群体开始急剧扩大,茶友是、茶商是(收储为目的)、还包括众多希望了解普洱茶的普通消费者。首先,我们来界定茶友的定义——“茶艺品鉴爱好者”。好了,那么,这个群体的消费者是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他们需要时至少是他们自认为满意的产品,他们需要的产品是“传统茶叶”。我们为什么要强调传统茶叶这个概念,因为传统茶叶有冲泡这个流程,非传统则几乎没有或大大压缩,如速溶茶、袋泡茶。那么,好了,对于普洱茶的后进者而言,他们天然的不信任这些后进者。速溶茶和袋泡茶都是非传统茶叶,那么,非传统茶叶制品的消费者在哪里?(大益、滇红严格意义上来说,也是后进者,但区别是他们继承了原有强大的品牌)龙润的做法显然是想用渠道区隔的方法,用商超渠道把自己需要的群体提取出来。的确,相比较而言,茶叶店的消费者年龄偏大,大卖场的消费年龄偏小,这个方法是能区隔出或者说细分出部分客源,但是,我们必须清楚,深度分销是一个体系,不是仅仅把货摆上终端这么简单的事。产品、包装、谈判、配送、拉排面、pop、促销,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每一个环节都是必须。速溶茶、原生茶饮料的失败。正如我们上文所言,传统茶叶(无论任何茶类)是保留了茶叶的这种形态,茶客要的就是传统茶叶的“片状的存在”,享受“冲泡”这一流程,你把我要享受的东西都去掉了,那我肯定不消费。速溶茶、原生茶饮料的想法是对的,但是,就针对普洱茶目前的销售环境而言,非传统产品的销售肯定要复杂得多。龙润的溃败清楚地表明这种产品方案的失策,是在不适合的时间销售了不适合的产品。而不是产品不对,这个要搞清楚。茶立方,新商业模式还是融资?建设银行云南分行、云南龙润茶业集团、国投信托有限公司联手,推出了一款龙润普洱茶立方壹号财产受益权信托理财产品。说直白一点,推出龙润普洱茶立方壹号,不过是在做融资。它说明了一个问题,企业的现金流出现问题,这不是某一个企业的问题,是整个行业的问题,下关如此、滇红如此、戎氏如此,说白了,也就是说卖了一张纸,具体的产品仍然没有销售出去。即使是该类产品销售一空,但与实际的产品营销是两回事。因为购买人关注的是收益率的问题,同时误认为有担保公司和银行的双重保险。这种金融衍生产品的扩大化,在保住经济增长的同时,有可能也保住了泡沫。由于监管部门的严厉,银行并不为此类产品提供担保,而是希望树立投资人投资自负的观念,所以,普洱茶与金融创新的结合,一定不能成为一种有力推动茶产业的创新与发展的商业模式,企业切勿进入为融资而融资的误区,为未来的茶产业发展留下隐患。当然,对于目前的普洱茶大多数企业而言,这番话是杞人忧天,但谁知道以后呢?3000万的金额对于龙润这样的企业而言并不多,如果发行金额过大,政府就会考虑短期资本对金融环境的影响。从现实出发,以龙润、下关、滇红这样的大公司,一个承兑汇票就能解决的问题,怎么需要如此复杂化?这让人想不明白。当然,票据类产品也在“瘦身”,但是,大把的人在资本市场玩各种游戏啊。----------------《普洱茶营销》部分内容
来源:作者:吴疆
新浪博客《营销普洱》一书部分内容有一些讨论普洱茶现象的文章颇为流行,这些文章通篇叙述的用两个词就可以概括:表象和猜测。这是目前普洱茶评估的一个现状,普洱茶产业或者说云茶产业得以发展的真实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国家对三农政策的扶持和倾斜。2003年开始不仅仅是云茶得到发展,贵州茶、湖南茶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浙江、福建两省由于原有的基数本身就大,所以市场表现就不明显。至于说台湾人也好,炒作也好,只是一颗稻草和一马车稻草的关系。台湾人,我们可以定义为一种道具。至于炒作,本身就是一种市场经济行为,准确地说,就是“资本运作”。首先资本运作本身无可指责。商人牟利、资本逐利何成为批判的理由?如果说“资本运作”有罪,那就先把股市推翻了再说。其次,适度的炒作对于行业的发展而言,不但无害,相反有益。任何事都有个“度”,你超过这个“度”,量变到质变,有益也变得有害了。我们可以看得见炒作对于普洱茶发展的推动作用,炒作的结果是大家都喊非常难过的08年普洱茶的销了5.8万吨,超过了04年的2.5万吨,超过了05年的5万吨。炒作的结果是“大益”、“下关”两个品牌天下人皆知,相反其他茶类呢?你数得出绿茶的品牌有几个?花茶的品牌呢?铁观音的呢?这就是炒作留给我们的遗产——品牌和销量。现在的情况是大家都被这种假象迷惑了,不断走入被惑——解惑——再惑的怪圈当中。这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个企业的问题,而是整个产业的问题。不管台湾人如何忽悠,你不受“悠”,又如何?不管炒作如何无理,你不参与,与你何干?问题是大家都高举反对“增值的邪说”,大家又都延续这种思维。炒作巨亏是什么原因?是因为贪婪!不是因为炒作。贪婪是因,巨亏是果。贪婪是本性,炒作是表象。总想以小博大,总想坐地生财,个人如此,企业如此,行业如此,当然会失败。这是普洱茶的症结,也是中国许多企业的症结,没有人想过为什么不能以“大”博“小”呢?稳定发展呢?个人、企业、专家、商人、协会、政府不都在鼓吹“涨涨涨”吗,这当然会吹破气球,你为什么不能不吹破啊?说到炒作,我们必须清楚龙润茶叶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就是:融资啊。融来资做什么?上市。上市做什么?把后二十年的利润提取到今天来用,然后反哺茶产业啊。茶叶不过是道具。在这个行业中有好多家都在玩这个游戏。在此说明,本人不是指责这种玩法,而是非常赞同,因为这可以说是经营的最高境界,这和这次金融危机美国为什么不救实业,而去救金融业的道理一样。的确,实业能解决就业的问题,但救活了金融业,就可以解决美国人高负债高消费的问题,消费的信心有了,消费起来了,实业不就活过来了。资本运作不就是这个道理?做营销的,可以不去搞资本运作,但一定要清楚资本运作的道理。换句话说,做营销的,一定要清楚自己企业的目的,根据这个目的去做营销。我们都知道,一个企业也好,一个行业也好,最重要的是取得定价权。取得定价权的前提是什么?垄断、垄断、再垄断。垄断就必须是吃掉整个产业链。要吃掉整个产业链,就需要巨量的资金支持。当然,普洱茶的情况特殊,但是,无论任何特殊的政治因素,它的前提一样是需要一定量的资金。一些人连资本运作的一些基础的概念都没有搞清楚,妄谈什么微软收购雅虎,博闻兼并勐海,什么是兼并?什么是收购?两者之间的区别是是否现金支付的问题,博闻可是付了真金白银的(至少媒体公布是这样的),这是兼并?哪家的并购学教你的?这些基础概念对于普通人而言,就是一个屁,放了就是了,可对于一个企业的高管而言,却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然而,这种是似而非的理论,却成为一种独特的商业模式大加宣扬,导致一个企业的失败是必然的,但引起茶业界营销思想的混乱,后果却是严重的。宋丹丹不就批评了嘛:“那是相当的严重!”。传统和非传统产品之辩首先,我们必须清楚是需求产生市场,而不是产品产生市场。普洱茶的需求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存放,一个品饮,而这两个市场终归是一个市场——品饮。只是目前存在的状态不一样,让大家都误认为是两个市场。我们先来说存茶市场,因为它事实存在,所以我们必须说它。不管任何原因,07年5月之前是全民皆藏,07年5月之后是全国的茶商。姑且不论其中的对与错,市场就是这样的,一方有买,一方有卖,市场商路不都是这样而得来?就好比为什么有“鸡婆”?有这么多男人喜欢去杀“鸡”么,它是错,但你不能否认它不是一个市场,而且还很庞大。一方面,自然是品饮的需求。当然,存放的目的是为了好喝。但是现实是我们没有这么多的老茶,我们就必须依靠存放的这个环节。而新茶大量的存放,就让大家都误认为新茶就是市场,于是乎,大家都生产生茶,大家都拼命推销生茶。连昌泰这样非常懂普洱茶的企业也喊出:生茶就是我的事业的口号。台湾人弄一个“生茶增值”的概念糊弄消费者,怎么编得连厂家自己也相信了呢?龙润的奥运茶、龙润和建行推出信托理财产品不都是这种概念的延续?既然市场都已经否定了增值说,龙润也反复否定了增值说,那为什么还要玩下去呢?是玩否定之否定?这样混乱的营销思路,如何不遭到失败。我们还是接着说品饮需求,品饮的市场又分为多种,茶艺品鉴需求和普通需求,当然,我们还可以细分下去,送礼需求、减肥需求、保健需求、接待需求等等等等,这是各个厂家的需要时细分。我们现在讨论的是普洱茶的基本需求。而这种需求我们基本上又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种是传统茶叶的品饮需求,一种是现代时尚产品的需求,也可以这么说,普洱茶将分化为传统型产品和非传统型产品。而产品的不同,又将导致销售渠道的不同,销售渠道的不同,又将导致营销定位的不同。当然,无论是产品,还是渠道都可能发生交叉。你不能说我是销售传统产品的,所以我的茶庄不销售袋泡茶,那你的客户既需要自己品茗的产品,又需要单位接待用茶呢?所以,产品不是影响我们渠道选择的。但是,市场细分是一个必然,这就为我们带来一个问题,我们企业侧重点在哪里?龙润非常清楚地表明是以销售非传统产品为主。而一个不容质疑的事实是,复古、崇尚自然是引发普洱茶这一波热潮的原因之一。一个市场可见的普遍现象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女孩子喜欢普洱茶呢?答案是:茶艺!是普洱茶的那一套复杂、复古的“冲泡流程”吸引了她们,而不是“茶”。请注意,速溶茶、袋泡茶是没有冲泡这个流程的,或者说简化了这个流程。这为我们引出一个话题,营销如何做?是为卖茶而卖茶,还是可以寻找“它途”。当然,我此处所言,不是那种狗屁不通的创新。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现代生活的节奏将越来越快,那么,时尚、快消、符合这个现实节奏的产品必须出现,这是现实必然。(茶叶都是快消品,你不能说茶等同于汽车、冰箱吧。但是,实际情况是普洱茶的传统类产品附加了许许多多茶文化的概念,所以造成事实的“慢销”。)但是,中国人做生意,讲究一个“天时地利人和”,不适当的时机主推不适当的产品,就会遭到失败。这就是一个垃圾小厂生产出来的生饼也可以大卖特卖的时候,龙润却一头投入到以速溶普洱的典型例子“创新”失败的怪圈当中的原因之一。试错还是创新?创新,在龙润的营销词典上频频出现,速溶、袋泡、快消、奥运茶、金融产品衍生物,做连锁、进酒店、进4S店,每一个新产品、每一个分销渠道的建立、每一种营销理论的倡导,都引起市场的一片惊叹。然而,高调出台的各种营销新理论,掩盖不了速溶茶不成功、连锁大幅度萎缩、商超溃败、4S店撤退,酒店撤退的问题,事实上,龙润已经成为了普洱茶行业里在频频试“错”的急先锋,龙润仿佛是一个无意中推开了一间玩具仓库的小孩子,见到每一个玩具都是新的,然后,见到另一个新的,就迅速地抛弃了旧的。但是,正是龙润抛弃掉的玩具,被别人吸取了龙润的教训之后,捡了起来,并且都玩得很好。比如,有些商家就把龙润进入4S店的模式,复制到机场、复制到高档餐饮店,进入到上海、中山等地。毫无疑问,龙润普洱在普洱茶行业当中永远都走在创新的前面,第一个把渠道细分摆到桌面上的企业,第一个实现产品细分的企业。但第一个倡导,不等于第一个尝到甜头。龙润一会说立顿的市场份额让其“眼红”,一会自划为大益一类的普洱茶一级企业,我们不禁试想,是不是这种无限制的拔高自己,导致自己的营销方案不切实际呢?那种新产品是拯救市场的法宝论和创新的商业模式论,简直是让人发狂的论调。首先,普洱茶的魅力就在于传统,就在于普洱茶的大智若愚,这与我们现代人呼吁回归传统的心理是相同的,这是根本,所谓“新”,没有传统,没有根基,何来新?没有旧,就没有新。普洱茶的营销创新、独特的商业模式模式被人反复提及。产品形态的改变、连锁模式是新商业模式?这简直是闻所未闻的奇异营销说。以前云南人叫上厕所是上茅厕,现在文明点的说法叫上卫生间,功能一样,难道换了个马甲,卫生间就不是厕所了?这是哪家的营销学?且不说云南历史上那么多商号在全国、全世界都有分号的事实。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连锁业的起源,就是茶叶店,名字叫:美国大西洋和太平洋茶叶公司。这是连锁业最基本、最普通的知识啊。你去问问外资连锁业的任何一个员工都能回答出来的问题,何以在普洱茶界成了“独特的”、“新”的商业模式。这为我解答了心中的一个疑问,龙润不懂营销。那是真的不懂。而这种事实让人觉得可怕。龙润是我尊敬的一个公司,把一个单品(排毒养颜胶囊)卖成一个集团的公司,全世界难寻几个案例。龙润茶叶也是普洱茶行业中有名的“大公司”,也的确是相对规范的公司,就是这样的公司都出现这样初级的认识错误,那普洱茶的其他企业呢?但仔细一琢磨,包装好、广告多、产品线丰富、甚至茶艺师漂亮,这些都是表象,都是任何一家公司只要有“钱”都是可以做到的,都是有钱的公司都可以复制的,那么,龙润不可复制的东东是什么?大益有其他企业不可复制的资本运作能力(起码目前是),七彩云南有别人不可复制的“商业地产+直销茶叶”的商业模式,其他的企业有没有什么别人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呢?把小众化市场和大众化市场对立,把传统茶叶和快消品对立是普洱茶的典型思维。不是说你定位于大众就普洱茶就可以大卖特卖起来,定位于小众就可以通过小众传播开来。难道普洱茶定位于高档?它就好卖了?没有普洱茶的这场风波,普洱茶依然在茶友的小圈子里转圈,普洱茶不会天下扬名。“小众”和“大众”,只是一个营销定位的问题,与其他无关。普洱茶目前的问题是没有营销基础,没有营销细分,当然不会有广泛的市场。普洱茶和其他茶叶一样,本来是简单的事,我们把它搞复杂了。这和普洱茶在香港是日常饮品,到了台湾就发展为一种茶文化的道理一样,在香港就是简单,在台湾就是复杂。既然我们现在已经把它搞复杂了,就要按复杂的来说。要纯粹就纯粹到底,要复杂就再复杂化一点,营销学叫细分。说直白一点,如果你要追求品质的需求,好,我们把它品质搞到最好,我们可以看得见,那些年之前成立厂家或多或少都有各自拥趸,不管他们的品质究竟如何,起码他们让人相信他们的品质比后进入这个行业的品质要好。要追求品质的恒定,也就纯粹的商品茶概念,不附加茶文化的做法,那就必须把最终的消费群体提取出来。但终端的消费者是谁?大益邓增永的回答是:所有喝普洱茶的,不论年龄、学历、收入……都是他们的消费群体。这是一个典型的荒唐的营销思维,消费品市场总是要细分的。但这样荒唐的思维,体现在大益的身上是不一样的效果,从中茶倒掉后,大益是实际的普洱茶第一品牌,甚至可以说大益就代表了普洱茶,但是这样一条荒唐的理论体现在龙润、澜沧江、柏联普洱这样的后进者身上,反应却是两吗事。因为你既无法获得品鉴爱好者的青睐,又没有搞清楚终端消费群体在哪里。所有的营销理论总结下来,就是“卖东西”三个字。读书人读了后段,不读前段,当然生搬硬套,自然营销失误。商业模式的道理在于此,商业模式没有好于不好,不存在先进与落后之说,只在于适合与否,符不符合当时之情况,适不适合自身企业的情况。肯德基、麦当劳不就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卖东西的“前店后厂”的模式,它落不落后呢?喝普洱茶和今天大家喜欢吃野菌子的道理一样,事物的两面性的体现就是这样,本来落后的一种制作工艺,可能在无意识中形成了回归自然的一种现象。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发展客观上都会有一些混乱,尤其是云南企业自身的落后,导致今日普洱茶是中国最为复杂的茶叶市场,大量炒家入场正是利用这种混乱,但这种混乱并不能等同于我们需要营销思维的混乱。分销渠道的问题龙润连锁当初是以茶业界的“星巴克”的定位进入的,而后进入了流通领域,而后进入了商超渠道,连锁、批发、商超终端都摆开了架势,看似要一统江湖的局面,但这恰恰是营销思维错乱的一个明证。首先是服务和销售的对立。星巴克是卖服务,龙润是卖产品,这是两码事,怎么复制?如何运作?当然,我们可以提炼出“体验营销”这个生动的词语,那我们必须要知道做连锁的目的,是以产品销售为主,还是以服务为主?同时,我们必须清楚,思想是指导行动的,说一套做一套,只会让下面的员工产生混乱,结果是整个企业的混乱。其次,连锁业和批发业的对立。连锁的目的是什么?连锁的目的对于渠道而言,是要压缩渠道,让产品尽量能在扁平化的渠道中快速地到达消费者手中,是产品——连锁店(零售商)——消费者这样一个传递的过程。相比连锁,批发市场是使这种渠道延长,是产品——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这样一个产品的传递过程。这是两个严重对立的渠道,一个是尽量缩短,一个是把渠道拉长。把进入批发市场,称为“抄底”,是哪一本书教你这样做的?是连锁学?还是科特勒的营销学?再次,广泛分销和单一分销的对立。复制快消品行业的经验,是龙润举起的又一面大旗,这面大旗好不好?好。龙润的标杆就是立顿,立顿的渠道就是商超,这是立顿茶除开直接的消费终端外主要的一个销售渠道。但是,龙润做或者龙生做,都存在一个问题,连锁是单一式分销模式,也就是产品是通过连锁渠道内部消化,你见过哪家连锁专卖的产品是广泛分销的?也许大家都有疑问,大益、茅台酒都是连锁店有、其他终端都有啊,是的,这是实情,但是,无论是大益还是茅台酒他们都是历史悠久的企业,历史悠久代表什么?代表他们的产品销售历史长,广泛的分销早就是一个事实,正是意识到广泛分销的弱点,所以,希望建立连锁来实现打击假货、规范终端零售价的目的。这叫渠道控制。这叫渠道控制,从这个层面来分析,这种连锁基本与分销体制无关。龙润和龙生几乎都同时提出要快速复制快消品行业的经验,那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什么是快消品行业的经验?简而言之,快消品行业的经验就是“深度分销”,就是“厂商联销体”,就是厂家——经销商——零售商都成为一个整体,在这个线路上没有谁优谁劣、谁控制谁的问题,而是相互依托、相互扶持这样一个过程。好,这时候问题就出来了,大家都希望用现代营销理论去知道销售,但大家都延续传统销售的思维。做深度分销,大部分的企业是交给经销商完事,龙润和龙生却反其道而行之,干脆厂家包打天下,从产品设计到销售线路设计,从谈判到终端上架,厂家大包大揽。可以告诉大家的一个事实是,宝洁公司够不够大?够不够牛逼?宝洁公司也需要经销商来完成全中国的分销任务。这就是我们的问题了,形似而神不似。速溶茶的失败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传统茶叶的营销对象是谁?应该来说,绝大部分是35岁以上的人群。而这个人群反映的消费特征是几乎都形成了定性的思维,这意味着我们很难改变他的消费习惯。同理,龙润的速溶茶,在这些消费者眼中属于大逆不道的产品。那么,好了,你只有将消费者的年龄段下行。这种年龄段的下行接近于立顿红茶在中国市场的定位,也接近于软饮料的定位。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茶饮料的定位,第一是产品属于软饮料,软饮料最大的特征是消费者定位在35岁以下,甚至下行到4-5岁的年龄段。第二是“甜饮料”,也就是口感和传统茶叶的口感不一样。速溶茶呢?显然不是。第三,打造时尚的理念,龙润的目标立顿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立顿清楚地知道不是中国绿茶强大的品饮基础的对手,打时尚牌,把红茶的消费群体的年龄段下行到25岁-35岁之间,速溶茶的定位呢?我看不到一个清晰的营销定位。龙润老是宣称自己知道消费者是谁、消费者在哪里。但是,我们无论从产品分析、还是渠道分析,得出的结论都是——龙润根本不知道。这也是后进者如普洱茶集团、柏联普洱、澜沧江等等众多后进入普洱茶产业者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国内的普洱茶的消费者的第一个波次的群体实际是一个非常小的一个群体,具体表现就是这个群体几乎都是“茶友”(这也是大众、小众之争的来源之一吧),但自从“马帮进京”以后普洱茶的消费群体开始急剧扩大,茶友是、茶商是(收储为目的)、还包括众多希望了解普洱茶的普通消费者。首先,我们来界定茶友的定义——“茶艺品鉴爱好者”。好了,那么,这个群体的消费者是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他们需要时至少是他们自认为满意的产品,他们需要的产品是“传统茶叶”。我们为什么要强调传统茶叶这个概念,因为传统茶叶有冲泡这个流程,非传统则几乎没有或大大压缩,如速溶茶、袋泡茶。那么,好了,对于普洱茶的后进者而言,他们天然的不信任这些后进者。速溶茶和袋泡茶都是非传统茶叶,那么,非传统茶叶制品的消费者在哪里?(大益、滇红严格意义上来说,也是后进者,但区别是他们继承了原有强大的品牌)龙润的做法显然是想用渠道区隔的方法,用商超渠道把自己需要的群体提取出来。的确,相比较而言,茶叶店的消费者年龄偏大,大卖场的消费年龄偏小,这个方法是能区隔出或者说细分出部分客源,但是,我们必须清楚,深度分销是一个体系,不是仅仅把货摆上终端这么简单的事。产品、包装、谈判、配送、拉排面、pop、促销,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每一个环节都是必须。速溶茶、原生茶饮料的失败。正如我们上文所言,传统茶叶(无论任何茶类)是保留了茶叶的这种形态,茶客要的就是传统茶叶的“片状的存在”,享受“冲泡”这一流程,你把我要享受的东西都去掉了,那我肯定不消费。速溶茶、原生茶饮料的想法是对的,但是,就针对普洱茶目前的销售环境而言,非传统产品的销售肯定要复杂得多。龙润的溃败清楚地表明这种产品方案的失策,是在不适合的时间销售了不适合的产品。而不是产品不对,这个要搞清楚。茶立方,新商业模式还是融资?建设银行云南分行、云南龙润茶业集团、国投信托有限公司联手,推出了一款龙润普洱茶立方壹号财产受益权信托理财产品。说直白一点,推出龙润普洱茶立方壹号,不过是在做融资。它说明了一个问题,企业的现金流出现问题,这不是某一个企业的问题,是整个行业的问题,下关如此、滇红如此、戎氏如此,说白了,也就是说卖了一张纸,具体的产品仍然没有销售出去。即使是该类产品销售一空,但与实际的产品营销是两回事。因为购买人关注的是收益率的问题,同时误认为有担保公司和银行的双重保险。这种金融衍生产品的扩大化,在保住经济增长的同时,有可能也保住了泡沫。由于监管部门的严厉,银行并不为此类产品提供担保,而是希望树立投资人投资自负的观念,所以,普洱茶与金融创新的结合,一定不能成为一种有力推动茶产业的创新与发展的商业模式,企业切勿进入为融资而融资的误区,为未来的茶产业发展留下隐患。当然,对于目前的普洱茶大多数企业而言,这番话是杞人忧天,但谁知道以后呢?3000万的金额对于龙润这样的企业而言并不多,如果发行金额过大,政府就会考虑短期资本对金融环境的影响。从现实出发,以龙润、下关、滇红这样的大公司,一个承兑汇票就能解决的问题,怎么需要如此复杂化?这让人想不明白。当然,票据类产品也在“瘦身”,但是,大把的人在资本市场玩各种游戏啊。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普洱茶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一元茶庄加盟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