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望病人红包吉利数字远在天边的病人,发个红包求诗一首 远方的爷爷病危却又不能回去,我想发个红包以表心意,求诗一

扫一扫短文学APP
扫一扫短文学APP
欢迎访问短文学 您还没有
当前位置:>>文章内容
描写家的优美的句子
时间: 09:49:40 && 阅读: 次 && 来源:
家,是归来时爱人递过来的一双拖鞋;家,是孩子蹦跳着贴进怀中的笑脸;家,是餐桌上冒着热气的一羹一饭;家,是床头灯辉映下透着甜蜜的双人床&&
1、家是心灵的港湾,的驿站;是感情的归宿,灵魂的延续。
2、拥有一个温馨和美的家是温暖的。拥有一个灵魂歇息畅游的港湾是幸运惬意的。
3、家,似船只停泊的港湾,似树木踏着的土地,似鸟儿停歇的巢儿,那是无论何时都会依靠的肩膀。它似花、似玉,清新淡雅,温暖四方。即使是《N次方》的,依然如故。幸福,便是心灵的家。
4、每个人的中,都有一个蕴含着的地方DD家。她永远不会离弃你,清晨,迎着朝阳,她送你出门;傍晚,踏着夕阳,她候你归来。当你因失败而颓废时,她给你力量,引你走出黑暗。当你因成功而喜悦时,她送你警钟,告诉你胜不骄、败不馁,勇攀高峰,不断超越。当你受了委屈无处诉说之时,家是最好的聆听者。当你出门远行之时,时时魂牵梦萦的是家。
5、家是什么?家,是一个避风的港湾。家的和谐,家的静谧,家的惬意&&家啊,是一个理解奉献呵护,是圣洁宽容接纳和谐。
6、家是夕阳西下时可供飞倦的鸟儿歇息的地方,是风雨狂泄时可供怜弱的鱼儿躲避的地方,是海外游子日思夜梦、有母亲温柔笑容的地方。
7、家是什么?家,是难舍的亲情,是温馨的集体,是充满了爱的世界,是一个永远温馨而动人的话题---在这里,父母用慈爱的伞为儿女撑起一方晴空,儿女用孝顺的心给父母奉上一杯香茶;在这里,洋溢着浓浓的师生之情、伙伴之谊,甚至在神奇的动物世界中,也演绎着一幕幕至深的。
8、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亲爱;家是港湾,是人生漂流休息的温暖港湾;家是岸,是我们人生航行的起点和终点。
9、家,是一个最温馨的地方。在家,可以随心所欲,不用拘束、不用害怕,自由自在。在社会上碰什么不顺利,就会发现--家,才是你最温暖的港湾。
10、家为我们遮风挡雨,给我们无穷的力量。漫漫人生,家与我们相伴永远。
11、家是什么?家,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一首漫长而精彩的人生插曲。他承受着我们的一切。当我们内心受到创伤的时候,我们不必,因为家成了我们一生的伙伴,我们的知己。(:)
12、鸟儿有一个温馨的家,鱼儿有一个幸福的家,花儿有一个美丽的家,我有一个温暖的家&&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家。
13、如果我是那盘似的银月,那么光明如火的太阳才是家,因为它,给予了我光明。如果我是一颗尘埃,那么广阔无垠的大地就是家,这里有我无数的同胞兄弟。
14、家,不仅仅是一间四四方方的房间,不仅仅是美丽豪华的布置。组成家的最重要的元素是我们的情,我们用心灵去经营的情,因为这种关爱的情,所以感到温暖,让我们感到放松。因为情,所以牵挂,因为情,所以眷念。
15、家是什么?是一方温馨的港湾,是一把育树的黄土,是一点柔和的荧光,是一把慈爱的花伞,是天边一抹最美丽的云彩。
16、家是什么?家,是人生的驿站,迷茫时得知路灯。在一生中,总会有累了或迷失方向的时候。生活的琐事,学习的烦恼,会压得你喘不过气来;金钱的诱惑,对物质过高要求会让你迷失方向,这时的家就像一位长者,让你迷途知返。
17、家,是浓浓的爱语;家,是絮絮的唠叨;家,是一页一页翻过去的琐碎的日子;家,是一串串穿起挂在房檐下的红辣椒&&
18、家是什么?家,是一盏灯、一个屋檐、一张柔软的床。有了灯,不再害怕夜晚没有星星和月亮。有了屋檐,不再害怕风吹和雨打。有了床,累了,困了,可以睡上甜甜的觉,做个美美的梦。
19、家很温暖很温馨,它可以缓解人们在冬天的寒意,给人带来心灵的慰籍。
20、家是什么?家,是一轮太阳。爸爸妈妈欢乐的笑容,合成一缕缕和暖的阳光。
21、家是一片沙漠的绿洲,使黯然失望的人感到久违的希望;家是一片黑暗的灯火,使孤寂无助的人看到美丽的方向;家是一片海洋的小岛,使疲惫不堪的人找到歇脚的地方。
22、家是一盏灯,家是一个屋檐,家是一张柔软的床。
23、家是温暖的港湾,在你疲惫的时候,可以停下歇一歇;家是生活的加油站,在你无力的时候,可以停下加加油;家是的源泉,在你烦闷的时候,可以停下静静心。
24、家,是慰藉心灵的港湾;家,是心灵的创口贴;家,是冬日温暖的阳光。
25、家是停泊的港湾,家是幸福的源泉,家是生活的动力,家是温暖的依靠,家是心灵的乐园。
26、家是冬日的阳光,在失望时带来温暖;家是坚固的小船,在困难时驶向彼岸;家是拂面的春风,在懦弱时带来希望。
27、家是一把伞,帮我们遮风挡雨;家是心灵绿洲,带给我们快乐,排遣我们的烦恼;家是一盏灯,帮我们照亮前行之路。
28、家是慰藉心灵的港湾;家是治疗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家是寒冷冬日温暖的阳光;家是远方游子的精神寄托。
29、家是夏天的冰淇淋,为我们除去心灵的炎热;家是冬天的炉火,为我们除去心中的寒意;家是春季的春雨,滋润着我们这些花草;家是秋季的清风;为我们带走心中的烦燥。
30、家是什么?家是那一团炉火,大家围坐在一起就有说不出的温暖;家是母亲的叮咛,永远环绕在耳畔;家是父亲背我上学的脊背,宽厚而安全;家是参天大树的根,无论枝叶多高,也要回到你的身畔。
31、家是什么?家是筑建在心灵原野上的一幢精神大厦;家是点亮你人生的一盏七彩路灯。
32、家是一首多味的诗,只有用心去品,才能读出其中的滋味;家是一盅药,只有坚持去尝,才能感受神奇的疗效;家是一座城堡,只有倾心鉴赏,才能品出深奥的内涵。
33、如果把人生看作四季,那么,家就是轮回在四季中交替在身上的衣服;如果把人生看作一次漫长的旅行,那么,家就是旅途中栖息的温馨驿站。
34、家是一只船,它带给人们的感受是&温馨&;家是温暖的港湾,它带给人们的感受是&温暖&;家是永远的岸,它带给人们的感受是&梦魂萦绕和永远的牵挂&。
35、家是一副永远画不倦的风景,每一片朝霞都会带来无限的遐思,每一轮落日都会勾起满腹的牵挂;家是一本永远读不够的好书,每一篇都记载着刻骨铭心的亲情,每一首都凝聚着亲人间相互关爱的温暖;家是一份永远抹不去的回忆和思念,每一个沦落天涯的游子都盼望叶落归根,每一天夕阳西下的时刻有谁不想着回家?
36、家,只是一个字,却是在经历了纷纷扰扰的世间情,世间事,世间人纠缠喧嚣之后,一个最温暖的去处。家里家外,亲人,朋友,爱人,亲情,,,每天围绕着家展开、伸缩,或远或近,或浓或淡,或离或散,或真或假的、苦辣辛酸在家的左右上演,诠释。家,很简单,内容,却丰富。
37、孤独时,家是黑夜里的北斗,是沙漠中的绿洲。虽然可望而不可及,却带给我无限的遐思与慰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圣杜甫早已道出了对&家&的牵挂。失足时,家是谅解的甘露,是宽容的怀抱。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孩子的企盼,浪子毅然回头,方知犹未为晚。
38、家,一个多么温馨的港湾,承载了多少人的梦。烦恼的时候,想到它,豁然开朗;忧郁的时候,想到它,微微一笑;沉闷的时候,想到它,如释重负。
39、家是人们最牵挂的地方,家是爱心的归宿;家是魂牵梦绕的爱巢。家就是你和你相爱的人坐在沙发上聊,收藏他(她)的点滴哭或笑;家是和他(她)一起慢慢变老的地方。家是温馨的、家是温柔的、家是快乐的,家也是丰富多彩的;家是纯洁的情感的地带;家是我身心依赖的一个港湾;家已经深深地驻扎在我心里,挥之不去&&
40、家,这个词包含的太多太多,也许谁也无法准确说清楚家的定义,也许也没有人能诠释家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41、太平时,家是一座博物馆,又是一个加油站。家里的一本书、一封信、一帧照片,都可以引出一段属于你们家的故事,流传天南与地北;一把茶壶、一顶帽子、一把椅子,都储存着家的文化传统和信息,绵延一代又一代。
42、家&&能给我动力的一个词,也给了我决心,给了我信心。不能不说,家是伟大的!
43、家是你忙碌奔波疲惫时。最想回去好好休息的温床。家是你在外面受委屈回来后,可以痛痛快快哭一场而没人笑你软弱的地方。家是你日行千里夜走八百后。离你最远却始终与你记忆最近的画面。无论你的人生是如何的辉煌或者是落魄。家。永远是你最牵挂的地方。
44、家给我留下了永不忘却的美好记忆,给了我无法估算的温暖。
45、富裕时,家是一帖清醒剂。时时提醒你&衣食足而知荣辱&,切不可&富贵思淫欲&。家不是酒店,不是茶馆,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家是扶老携幼的承担,是传宗接代的责任。即使富甲天下的比尔。盖茨,也只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而把巨额财富捐给了那些需要家的孩子和需要孩子的母亲。&有钱能使鬼推磨&,却惟独买不到亲情,买不到家。世上没有不老的容颜,不散的筵席。当珍惜时且珍惜,莫等老来有家回不得,&空悲切&。
46、家有着净化心灵的神奇魔力,家有着质朴纯洁的情怀,家有着容纳所有苦痛的巨大能量,家有着承载一切幸福的源源动力。
47、家,简简单单的一个字,(网:)却包含了太多,只有亲情才是无法泯灭的永恒。
48、家,就是经历世间艰难之后,让心灵停靠的港湾。在人生的海洋中打拼疲惫之后,回到属于我的这个家,在家人无言关爱的目光中,无语的默默抚慰中,修复自己千疮百孔的心灵之舟,这个小港,风平浪静,没有灯红酒绿的浮躁,没有莺歌燕舞的妖娆,只有温情,只有安宁。
49、家的概念在不停地变换着,生命在这种变换中匆匆地走着。
50、家,不是一个地址,是最温暖,最亲近的港湾,走的在远,家都是心在牵挂和思念的地方,家留住过我们童年的记忆。存放了一份祝福的情。
51、我常常在思考&家&究竟是什么?有人说:家是酝酿爱与幸福的酒坊,是盛满温馨和感动等待品味的酒杯。是在疲惫时回到家后爱人真情的拥抱,是彼此相守默默注视的目光&&还有人说:家是风雨中的一间小屋,家是大雪天里的一杯热酒,家是一次次失败后的鼓励&&
52、要你成为了家中的一员。你就应该有责任保护好你的家。做好你该做的一切。扮演好你在家中的角色,要知道人活着不光是为了自己。更多的是为了他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谁有这份洒脱。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唱的不是独角戏。有时我们是自己的主角,更多的时候,要学会去做别人的配角。
53、家也许就是一种期盼,是每天下班后放弃一切急匆匆赶回去的地方,有时候,无论你走多远、在外过多么舒适的生活,你都会牵挂着它,即使远在天边你也会想到立刻回去的地方。这就是我们牵挂的&家&。&家是一个人点亮灯在等你。&记不得这样温馨的文字出自哪本书了。确实,家从一个人生下来起就是他生命中一束橘黄的灯光。因为有家,因为有深沉的牵挂,生命才不会因无根而枯萎;也声是因为有家,以内为有如此深沉的牵挂,生命才会熠熠生辉。
54、童年时,家是一声呼唤。那时的我似乎比今日的孩子拥有更多的自由。放学后,不会先在父母前露面,而是与左右相邻的小朋友聚在一起,天马行空,玩的天昏地暗,直至炊烟散去,听见焦急的父母在四处:&回家了,吃饭了。&这样的声音伴着我的童年,月复一月,迄今仍在我的耳畔回响。
55、家,多么温馨的名字,坐在这里,突然很想家,远方的那个家。&
短文学微信号:duanwenxuewang,鼠标移到这里,一键关注。
赞赏金额:随机金额
选择支付方式:
赞赏金额:20元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 (短文学期待您的每一篇作品)
猜你喜欢精彩阅读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海量美文&&/&&积分兑现&&/&&免费商城&&/&&文集出版
微信扫码登录,即可获取文学资料
关注微信,获取更多精选美文
让我成为你眉心的小确幸和大惊喜求 中秋之夜 思念远方的亲人的诗句
求 中秋之夜 思念远方的亲人的诗句具体原因:我老爸 出差了 中秋没回来 描写 我家里人 想我老爸的诗句有不?可以帮我把解释写上的 我就这五分了 都给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有点不太合适吧 想不起来其他的
我有更好的回答:
剩余:2000字
与《求 中秋之夜 思念远方的亲人的诗句》相关的作业问题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除夜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 愁字了得!
有一天晚上,老奶奶一个人在家里.忽然,她听见了哭声.出门一看原来是个大概五六岁的小女孩.奶奶看她独自站在一旁,可能是被人抛弃了.于是奶奶收养了这个小女孩. 奶奶的生活条件并不好,只有靠女儿从县城寄回来的500块钱.还靠平时自己捡瓶子卖来的钱功效女孩读书.但小女孩没有辜负奶奶的希望她读书非常刻苦.有时间还帮奶奶扫扫地.就
飞鸽传书,一. 古代通讯方式 飞鸽传书与鸿雁传书是一个意思,就是古人之间联系的一种方法,将信件系在鸽子的脚上然后传递给要传递的人. 古代通信不方便,所以聪明的人利用鸽子会飞且飞得比较快、会辨认方向等多方面优点,驯化了鸽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通常来讲,鸟类本身会认回家的路,就像倦鸟归巢一样,古人所用的飞鸽传书是,例如我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维《杂诗》  岭外音书断,经冬夏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
又是圆月当空照,相思之情成倍增.但得苍天知我意,你我长伴度今生!又是圆月当空照,相思之情成倍增.可知相思心最苦,长夜漫漫对孤灯!----------------------------------------------------君去雁回又一秋.七夕初别,霜月如钩.夜寒尤畏孑影重,星河鹊桥,欲现还休.独泛扁舟恨复愁,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客中寒食  【唐】李中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  欲饮都无
好简单呀.当然是“明月和时照我还”.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译文 草木枯黄凋零,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充满寒意.我家在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楚地,仿佛在茫茫云端.客居生活让思乡的眼泪已经流尽,孤帆远在天边,此情此景不忍再看.我想找人问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只见海水漫漫.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扣诗题“早寒江上”.“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见“早寒”景象
  1、(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有很多描写鸟但不带"鸟”字的,没再给你写)  2、(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不知算不?)(4)此夜曲中闻折
中秋之夜是个美好、祥和的夜晚.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品尝月饼和瓜果,享受天伦之乐.“每逢佳节备思亲”,谁都希看在中秋佳节能够得以全家团圆,这是人之常情,但又总不能家家如愿.我爸爸是位电视新闻工作者,由于忙于工作,就有好几个中秋节都不能和我们一起度过.想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苏轼的《水调歌头》:“希看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⑴除 夜 作 〔唐〕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⑵归 家 〔唐〕杜 牧  稚子牵衣问, 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 赢得鬓边丝?  ⑶乡 思 [宋]李 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⑷京 师 得 家 书 〔明〕
中秋月圆 这个中秋到来了,我感动了一番.似乎一切都来去匆匆,转眼间,已是第11个中秋了.今夜,心总是不能平静,在澎湃着,翻腾着,不知道"心切"是否能表达.月,英貌依然,那样的皎洁,使我不曾想过她会改变.静谧的月,已经悄悄月悄悄地爬上了树梢,像孩子天真的脸庞,幽幽地照在树叶上,又轻轻地反射回来,把树点缀,一片片,一点点,
中秋节的作文适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见一轮圆月,但不是我们常说的一轮皎洁的圆月,天空中有层层清云,如烟似雾,弥蒙在月光下.月晕恰恰是这圆月与清云的红娘,牵于二者之间,淡淡的点上一圈,既不喧宾夺主,又有万般娇态. 有人说,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圆月如西子之明眸.这似明眸的圆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实为不妥,谚语有“八月十五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缝佳节倍思亲
每一次从读书中有所收获时,我就想起了列宁说过的话:书籍是巨大的力量.我市今年建造了大量的经济适用房,改善了许多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这一举措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好评,这正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惧欢颜.” 在奋斗过程中,我们必定会经受许多挫折和失败,只要我们坚信“沉舟侧畔千翻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树立信心,鼓足勇气如果正在想念一个人,他却远在天边,又不能写信.那该怎么思念呢?_百度知道
如果正在想念一个人,他却远在天边,又不能写信.那该怎么思念呢?
我在这,他在那...想念无止尽~
我有更好的答案
如果有照片 拿出照片 看看照片然后闭上眼睛回忆如果没照片有短信的话 看以前发过的短信回味一下如果没有实际的可以看的东西那就自己躺在床上 闭上眼睛想想他的好 想想你们拥有的回忆
我和我男朋友就是分开很远的,我在读书也不可能去那每天就只靠打电话发消息在不行就冲去网吧两两相望下每天都很想他~但只有无尽的无奈
沉默不是简单地指一味不说话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远在天边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朱英诞诗歌欣赏(二)
亲爱的梦的造访者,
你说是自雪中走来;
我却更喜欢留下些封尘,
为了看看鼠的行迹。
每一粒种籽是精美的,
但撒在松动的土壤里——
一犁春雨,或是蚯蚓翻泥;
牧女来开花而去。
这里是没有花草生的;
而且也不长百谷;
于是他们叹息着了,
没有话,他们走远。
播种,独自醒来,又对菊睡去;
每当破晓的时候,天也放晴;
“这么大了,还说这个话”;
于是梦笑袅袅,像一个小孩。
选自《残梦》()&
沉默冥想者的呓语
——朱英诞《晓梦》赏析
诗人朱英诞虽然由于与“时代的错位”而未能进入中国现代文学史,也未能在诗坛上获得很高的声誉,但是他笔耕一声,始终对诗歌充满热情。他的诗歌用语精巧、联想奇特、不拘陈规、勇于探索以及诗人本身跌宕起伏的思维方式、情感流动的回环往复,使得朱英诞的诗歌具有一种“妙在不明言”之美。正如蔡庆生所言:读朱诗常常在一知半解中滑行。也正因为朱英诞的诗多是作者个人内心感受的表达和个体生命的体验,是“情绪冲击”的结果,因此在诗歌跳跃的思维、突兀的意象组合里透露出作者捉摸不定的一己情绪。所以我们读他的诗很多时候让人觉得不知从何下手,一知半解。正如林庚先生在《朱英诞诗选读后》一文中所说:“他似乎是一个沉默的冥想者,诗中的联想往往也很曲折,因此有时不易为人所理解。”
初读《晓梦》这首诗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此诗的前言不搭后语,像是梦中人在说梦话,也正如徐守忠先生在《朱英诞先生的诗》一文中所说:“我觉得朱先生的诗应该属于意识流罢。他有内在的联系,但因为跨度大,读者往往追踪不上他想象的深度与速度,因而有时觉得难以理解。”其实我们加以仔细的分析会发现这首诗的诗文是由内在的联系的。
&&&&一、跌宕起伏的思维方式、回环往复的结构
看到《晓梦》,会使人想到的是李商隐的《无题》,想到其中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佳句。我们会想“晓梦”与“庄生晓梦”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庄生晓梦来自《庄子.齐物论》,主要讲述了庄子梦到自己变碟的故事,从此晓梦被我们多用来梦幻迷离、往事追忆或梦中佳趣。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有很多诗人也借梦来表达诗人的心境,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记梦诗《晓梦》就是典型的代表,表达了诗人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寻求精神解脱而不得的苦闷。显然《晓梦》这首诗是作者在黎明拂晓的时候的一种梦幻迷离的一种状态,借梦来追忆往事。《&晓梦》结合了晨雪的日常情景与诗意想象写出了梦醒时的遐想与遨游。
全诗以“亲爱的梦的造访者,你说是自雪中走来”开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幅优美的画卷,轻盈纯洁的梦来到作者面前,拜访作者,和作者进行对话,她轻轻的告诉作者她是从洁白的雪中走来。清晨的雪洁白美丽,没有经过任何事物的踩踏,在寂静的清晨,梦踏着雪而来,我们可以想象梦在雪中走的姿态是何等的美妙。这本是多么美的意境啊,可是作者的笔峰一转,却说“我却更喜欢留下些封尘,为了看看鼠迹。”看到鼠迹我们可以想到《世说新语》之德行第一中的一句话“晋简文为抚军时,所坐床上尘不听拂,见鼠行迹,视以为佳。”文中说晋简文帝还在任抚军将军的时候,他坐床上的灰尘不让擦去,见到老鼠在上面走过的脚印,认为很好看。作者在清晨闲暇无事的时候喜欢留下一些封尘,只是为了看看鼠的行迹,可以看出这时作者的淡然,平静。第一句在写梦的造访,梦来访和作者进行对话,正要进入梦的时候,作者却说他想看鼠的行迹,把梦幻迷离的状态隐晦的表现了出来,梦与现实的交叉,把梦与现实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从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我们知道:现实中失去的理想在梦境中才能得到补偿,黑暗里渴求的光明的乐土在梦境中才能得到实现,幻梦中美与温暖的破灭只能寻觅于梦中迷离的道路,梦是超越于现实的存在而更为人们所向往的东西,它是无限美丽的。所以作者写到“每一粒种籽是精美的,但撒在松动的土壤里——一犁春雨,或是蚯蚓翻泥;牧来开花而去。”也就是说作者把自己想要的生活寄托在梦中,精美的种仔,适合种籽生长的松动的土壤,一场春雨过后,可以在地上看到蚯蚓翻泥。这些都是大自然中很美的图画,而这些清新淡雅的意境也正好说明了朱英诞“诗近田野,文近庙廊”的特点。这么美的自然理应有很多人向往,此时“牧女来开花而去”,牧女在我国的诗歌也多次出现。比如在我国的古代诗歌中像《诗经》出现过很多牧女这一意象,借以指代美丽纯洁的形象。在戴望舒《秋天的梦》中“迢遥的牧女的羊铃,&摇落了轻的树叶”也出现了牧女这一代表着青春美丽的形象,在这样美丽的原生态的大自然中本就有牧女来映衬,可是最后牧女却开花而去,这就为作者第三节中的内容作了铺垫。
“这里是没有花草生的;而且也不长百谷;于是他们叹息着了,没有话,他们走远。”突然作者转到现实中,像是呓语,同时也在回答第二节中最后一句的牧女离开的原因,“这里是没有花草生的;而且也不长百谷;”没有花草,也没有百谷,那就意味着这是一片无人的荒原,在这里作者引用了艾略特的“荒原意识”,不一样的是诗人只是客观地描写,用平淡的语气告诉我们这里没有花草,也没有长白谷,一片贫瘠的土地出现在我们眼前,但作者这种平淡的语气中浸满了强烈的反讽的感情和笔调,无形中透露着一种无法言喻的荒凉感。所以“于是他们叹息着了,没有话,他们走远。”看到这样的情景,他们只有悲哀的叹息,没有话,短短的三个字,很平淡,但却包含着广阔的内涵,他们不是没有话,他们只是用叹息包含了所有的无奈。而这一节中用平淡语言描写了环境的枯竭,这就和第二节梦中的春天被春雨滋润的土壤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四节作者又回到自己的梦中,“播种”与第二节的种籽相映衬,可是此时却醒来,然而作者却不愿从这美好的梦中醒来,依然想沉浸在梦中,梦中的一切是那么的美好,于是作者“又对菊睡去”,“菊”在古典诗歌中经常被用到,他们喜欢菊,因为菊是那么的高洁、高雅、脱俗,所以这也象征着诗人高雅、不同流合污的气质。然而“每当破晓的时候,天也放晴”,在希望刚出现的时候,天放晴了,梦醒了,又回到了现实。醒来之后发现一切都没有变化,依然是那个环境,依然是这样的社会,作者半感慨半训斥的说“这么大了,还说这个话”,这句话和前面的两节遥相呼应,已经到了这般年纪,依然像孩子一样做着不现实的梦,还说如此不切实际的话,作者没有告诉我们说的是什么话,其实已经隐晦的在第二节中已经表现出来!“于是梦笑袅袅,像一个小孩。”梦只是笑,像一个孩子那样的笑,孩子的纯真在梦身上尽显。诗歌以这样的方式收尾,让读者产生意犹未尽之感,给人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作者留下的是未来美好的憧憬还是时间的无形流逝中对往事的追忆,亦或者借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都可任读者去理解,俗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回环往复的结构,整首诗有四小节组成,乍看似乎没什么关联,细读之后就会发现整首诗的内在结构,梦与现实的交叉,梦与现实的对话,梦中的情景与现实的对比,都使整首诗的结构显得跌宕起伏,给这首诗披上了朦胧的外衣,就像梦中人那种断断续续、不完整的呓语。
二、古典与现代交涉的意象美
《晓梦》这首诗采用了很多的意象,特别是隐喻性的意象。意象,尤其是隐喻性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语言中的一个宝贵特色。中国古代诗人不仅喜爱将自然意象做歌咏意象,而且大多表现出人与自然的物我相得,欣然融合的意趣。而且这种中国文化意识的自然意象情结依然深深植根在中国现代诗歌意象之中,从朱英诞的诗歌中自然我们就能看到这种影响。同时就中国古典诗歌来看,现代派诗人群系的作者们,在广泛的涉猎与阅读的基础上,把眼光更多的注意于“一些富于情调的唐人绝句”,特别是以李商隐、温庭筠等人代表的“晚唐五代时期那些精致的治艳的诗词”,更对戴望舒、废名、林庚等人的诗歌创作有很深的影响。当然也包括废名、林庚熟悉的诗人朱英诞,他们的创作,着眼于写自己内心的情绪和感觉,传达中又给这种情绪与感觉以一种迷离惝恍的朦胧的外衣。自然朱英诞也不例外,在这首诗出现了大量的古典意象,如“梦、雪、鼠、牧女、种籽、菊”等,这些意象的出现正好印证了这一点,作者借这些意象写自己内心的情绪和感觉,同时给这首诗一种朦胧感。
同时朱英诞将传统诗歌的和谐、优雅、含蓄、意境化的抒情意义与西方象征主义注重多重暗示、朦胧、隐晦、婉曲跳跃等意象化的表现艺术相结合。从这首诗的题目《晓梦》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化用了中国古诗“梦”意象,但是诗人又使它与象征主义的“梦”意象找到了契合之处。梦是非自觉地潜意识心理活动,梦意象是诗人根据自己的情绪,改造实有的梦或者虚拟一个梦,创造出恍惚若幻的具象,既连接了现实和记忆,使诗的意境清浅而深邃,同时也使全诗弥漫了象征主义的色彩。他不仅继承了中国的古典诗歌采用自然意象的特征,而且他从自然意象森林走出,让意象接近当代生活与日常生活,努力在被人们日常化的生活意象中发现诗,并赋予诗歌意象鲜活的生命气息,比如在《晓梦》中出现的“雪、鼠、种籽、土壤、春雨、蚯蚓、花草、菊、梦”这些意象贴合中国古代中的自然意象,更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同时这些意象朦胧、隐晦,把西方象征主义加进来,三者结合在一起,这些意象给这首诗更深厚更广阔的内涵。作者故意把明白清楚的物象模糊化了,也就是进行了黑格尔所讲的“暧昧化”处理、意象和生活中的形象被象征化了。类似的表现方法以及类似的意象的选择及处理,都表现了作者的审美追求:赋予意象以更深厚更广阔的内涵。
从朱英诞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自身的思想状态和诗的审美价值的取向,决定了他诗歌创作的内容走向的总体轨迹:对于时代风云变幻和民众生活疾苦的疏离感和冷漠感,而将创作的凝聚点更多地集中于个人的内心世界的审视与开掘,或者通过内心世界的具象化来影射的折光,与时代感受相联系。而《晓梦》这首诗恰好体现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彭金山、刘振华:“美丽的沉默”与时代的错位——&论现代诗人朱英诞的诗歌艺术成就[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
[3]陈芝国:朱英诞诗歌:古典与现代互涉的美学[J].江汉大学学报,2010年2月第1期.
[4]倪贝贝、王泽龙:朱英诞、废名新诗理论比较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2012年10月第5期.
[5]王泽龙: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砭人肌骨的寒冷我忍受了,
这里每一块石头我是熟悉的,
而且我可以摸索着归宿,
虽然走在暮色里如穿过魑魅。
沦落绝塞的边城,
(吹着杨柳,这里只有号角像春风。)
和冰与雪周旋了三十年,
我的语音也早已经完全改变了。
像是孩子的哭里的一丝笑意,
唯有诗是昙花,
它还诸一点温暖给我;
但那是上帝所赐与的。
虽然很暂短,我到过更远的地方,
它们是没有方言的呢,
我奇异鸡、犬和我的精灵的猫儿;
但江南永远隔在雾里以致雾会变成了雪。
一点乡音如一片笛膜的距离,
说吧,说吧,我喜欢听着;
让我们生着红泥的小火炉,而
勿告我以暮春三月和你的乡愁。
选自《西沽》(1947)
朱英诞诗《试茶》读解
蔡庆生先生说:“读朱英诞的诗,常常在一知半解中滑行”[1],我与他有相同的感觉。初读《试茶》这首诗,我觉得十分疑惑,因为诗题目叫做《试茶》,可是全诗却无一“茶”字,乍看之下也摸不清诗的内容与“茶”有什么联系,这就引起了我对这首诗的兴趣。于是我对这首诗进行了反复品味,感觉自己似乎看出了一点门道,以下是我对《试茶》一诗的一些粗浅的理解,与大家分享。
我以为,从内容而言,可以对这首诗做这样的理解,诗篇描写的是诗人在一个寒冷冬夜出门,去往同样羁旅在外的同乡友人处相聚试茶的一段经历。全诗的第一节描写诗人行走途中的情境;二、三、四节则是诗人在途中的所思所想,或者说内心剖白;最后一节则是描写诗人终于到达目的地,与友人围炉试茶、把盏谈天的景象。诗歌内容经历了由实入虚,再由虚入实的两次转折,以时空转换和诗人的意识流动为顺序,自然流动。从情绪而言,诗人的情绪也经历了孤寂——失落——欣慰——惆怅——快慰的几番起落,而不管情绪如何变化,诗人羁旅异乡、久不得归的愁绪一直贯穿在全诗始终,时隐时现。而这些情绪又通过相应诗节含蓄而自然地表达出来,达到了诗思与诗情的圆融贯通、合而为一,是一首难得的佳作。接下来我将分节对朱英诞的《试茶》一诗进行解读。
第一节,实写诗人在凄寒的冬夜在外独自行走的场景。首句介绍环境,提起悬念。照理来说,在这样一个寒风刺骨的冬日,诗人应该待在家里悠闲度日才对,有什么事情如此重要,使得诗人要忍受着彻骨的寒冷到室外来呢?这“砭人肌骨的寒冷”只是单纯指的天气吗,是否也暗指诗人的心情呢?二、三句表明诗人对环境非常熟悉,恶劣的天气并不足以对他的出行造成阻碍。然而第四句以“虽然”这个关联词起笔,语气陡然一转,把暮色比作“魑魅”,“魑魅”即是鬼怪,在寒冷冬夜的街头独自行走,确实容易让人联想到妖魔鬼怪,从这一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情绪并不高昂,反而心中充满了孤寂与不安。虽然天寒地冷,然而外出访友终该是令人愉快的事情,何以诗人如此愁苦呢?让我们接着往下读。
第二节开始,转入诗人的内心剖白,由实转虚。原来诗人所处的地方是荒凉的边城,城中的一切都充满着寒冷的气息,只有悠远的号角声像春风一般吹动着杨柳。读此一句,不禁让人想起古人们所写的那些边塞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塞》)还有“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在他们的诗中,总有杨柳、春风这些意象的出现,大概从古到今,羁旅边城的人,他们的思绪总是相似的,都倾向于用柳树表达别绪,用春风寄托乡愁。三、四句进一步写明离乡的时间,虽然不知道“三十年”是虚指还是实指,但时间肯定是极长的,以至于诗人的口音都全变了。我们知道,语言是人最重要也最常用的交际工具,相似的语言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建立情感的联系,尤其中国是一个多方言的国家,有“十里不同音”之说,乡音更是人们与家乡感情的重要维系。《回乡偶书》中有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作者贺知章虽然也是久客他乡,但到底“乡音无改”,我们的诗人却连家乡的语音都已失去了,由此生发出一种强烈的无依感与失落感。作者并不直接抒发自己的失落之情,而是借语音的改变从侧面进行暗示,使得这种情感显得更加含蓄而又深沉。
第三节,继续内心独白,由前诗中提到的语音联想到作诗。边境苦寒,思乡心切,诗人只得把一腔热情与心事寄托在作诗上面,唯有作诗能给诗人带来温暖。这温暖虽然很少,如同“孩子的哭里的一丝笑意”,也很短暂,只如昙花一现,却能使他寂寞与失落的内心稍感欣慰。然而可惜的是,诗思(或者说灵感)是那样捉摸不定、时隐时现,像是上帝赐予的那般,充满了虚幻感,因此,诗人心中的愁绪依然无法排遣。
第四节,又回到关于语言的思考。前三句诗人推己及物,把关注的眼光转移到了动物身上,发现不管相隔多远,鸡、犬、猫这些动物各自的语言都是一样的,并无地域的差别,因而不会因语音的改变而产生远离家乡的失落,诗人不由对人有语言差异这一事实感到惆怅与不公。其实,就算动物界真有方言,它们又哪里能感受到乡愁呢,诗人不过是故作荒诞之语,以此冲淡自己心中浓郁的乡愁罢了。末句用自然天气喻指人际交往,并引申到人与故乡的关系。语言的差异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人们就像笼罩在雾中,只能看到彼此模糊的影子,却不能真正看清对方,久而久之,朦胧的雾变为了能够遮盖一切的雪,暗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漠,人与故乡之间的牵绊也越来越单薄,甚至故乡的影像也逐渐从朦胧的影子变为了一片空茫。
最后一节写诗人与同乡的友人试茶、谈天的情景,由虚转实。第一、二句写诗人听到熟悉的乡音,彼此的距离瞬间就拉近了,就像轻薄的笛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故乡的语言是如此动听、令人喜爱,为了听到这熟悉的语音语调,为了与人分享同样的思乡之情,诗人等了太久太久,他不由地催促着,说吧,说吧,多说一些,与我分享关于故乡的一切,我喜欢听着……第三句“让我们生着红泥的小火炉”,让我不由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寥寥二十个字,生动地描写出诗人在一个风雪飘飞的冬日傍晚邀请友人前来把盏畅饮的场景,这场景,与本诗何其相似,虽然白诗中的“新酒”换成了“新茶”,但那种温馨明快的气氛却是相同的。窗外寒风萧瑟,大雪纷飞,诗人却捧着袅袅冒着热气的茶水,围坐在烧得通红的炉火旁,与同乡的友人畅谈,连心中的寒冷也被驱散了。给诗人带来温暖的,不仅仅是芬芳的热茶,也不仅仅是跳动的炉火,更是他乡遇故知的快慰。末句“勿告我以暮春三月和你的乡愁”,暮春三月,正是春风骀荡、春花绽放的时节,见此美景,不免让人想起故乡江南的一草一木,勾起人对家乡的思念。唐有李白名句“一叫一会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南朝有丘迟作“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与陈伯之书》)劝降陈伯之。诗人十分享受与同乡人相聚的愉快气氛,然而毕竟未能亲自还乡,不愿互诉乡愁,再度勾起彼此的愁绪,因而有此一劝。而这一句无奈的劝慰,也使我们再度清楚地感受到在诗人快慰情绪的背后隐现的愁绪。
最后,通过以上的解读,我也总结出了《试茶》一诗在写作上的两个特点。
其一,对传统诗词意象和诗句的灵活化用。读《试茶》一诗,我们能够轻易发现,其中有许多传统诗词诗句的影子和常见的意象,如杨柳、春风、暮春三月、红泥小火炉等等,使得诗句古意盎然,颇有韵味。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诗人并不是对这些意象和诗句进行简单地套用,而多进行反用与化用,灵活变化,使它们与自己此身此时富有现代性的情感体验完美贴合。比如第二节的最后两句就是对贺知章《回乡偶书》“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反用,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诗人直接套用这一诗句,把这一句写成“和冰与雪周旋了三十年/我的语音依然没有改变。”固然也能表现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却不免落入俗套,也无法表现出那份因乡音丧失而产生的失落与伤感。并且,他也没有仅仅停留在自身,而是在此之上更进一步地对语言与人的关系进行了形而上的思考,将个人的情感升华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其实,对传统诗词因素的吸纳,是朱英诞诗的共同特点,许多学者对此都有所注意。与诗人交往密切的废名在《林庚同朱英诞的诗》中就盛赞说“在新诗当中他等于南宋的词”[2]。
其二,情感表达的含蓄与曲折。这一特点在诗作多个方面都有所体现。首先就是我在文章开头就提到的,诗题“试茶”与诗歌内容之间关系的隐蔽性,在此不再多叙。其次,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除第二节外,诗作的每一节的最后一句都由一个表示转折的关联词语引起,这就避免了诗歌的平铺直叙、单调呆板,而显得曲折多变、起伏有致,从而形成一种内在的韵律与美感。另外,通过我上面对诗歌的详细读解,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绪是非常丰富多变的,而全诗几无一句直抒胸臆的句子。全诗只有最后一句出现了一个“愁”字,而弥漫全篇的愁绪却通过联想、暗示、反衬等手法曲折地传达出来,情绪的流露显得克制而含蓄。这个特点,与诗人对诗歌风格的理解是有关的,他自己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晦涩与朴素,难与易,本来是两种并行不悖的风格,却非泾渭之分。当然,诗写得晦涩,往往是由于在‘大胆、热情、省力’这些原则上多所缺陷所致,而明白的诗比较起来倒是难写的”[3]而“在晦涩与明白之间,他‘不甚责难趋易避难’,更倾向于写晦涩风格的诗”[4]。因此,林庚在读了他的诗后才会评价他的诗:“联想往往也很曲折,因此有时不易为人所理解”[5]并称他为“沉默的冥想者”。
参考文献:
[1]蔡庆生.妙在不明言——朱英诞诗歌欣赏[J].诗评人,2008,9.
[2]废名.林庚同朱英诞的诗[A].陈建军,冯思纯.&废名讲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朱英诞.略记几项微末的事——答友好十问[J].新诗批评.2007,2.
[4]陈芝国.抗战时期北京诗人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5]林庚.朱英诞诗选书后[A].朱英诞.冬叶冬花集[M].北京:文津出版社,.、
岩崖间的青天,
旷野里走着望见远山,
孤独者面对蜂衙作片刻的迟留,
像雪一样。
一枝桃花斜出在竹梢之外,
仙人为什么舍此而去呢?
暗香在有无之间打湿了我,
如沾衣的密雨,如李花初开。
听山果一颗颗的落满地上,
它们仍有着青色的璀璨的背景吗?
雨夜不眠的岑寂里,
我遂做种种的遐想。
你可是任意的仰望或俯视,
因为你有一双看山的眼
和那永远放在别处的不倦游的心,
像天一样。啊美丽的青色莲!&&&
选自《花开顷刻》(1947年&)
诗意孤寂中的理想坚守
——《山居》赏析
读罢朱英诞的《山居》,我的脑海中遂映出一个场景:一个孤独者在旷野中望着远山,漠然地行走着,在与蜂衙对视的片刻中感受到一阵孤寂。走入山中,看到桃花斜出,可是却寻访不到仙人的影子,桃花散发出的清幽香气打湿了孤独者的衣襟。夜幕降临的雨夜中,孤独者听窗外山果的坠落声,遂引起他片片情思。在如此冷寂而又充满诗意的环境中,孤独者想起了青色莲,纵使飘泊寂寞,但应有一种超脱的、不倦的、坚持理想的澄明之心。我认为朱英诞的诗歌《山居》,在延续古典韵味与探求现代性的同时凸显出的是诗意孤寂中对于理想的坚守。
首先,诗歌整体上营造了一种诗意的孤寂之境,诗的第一节中的意象&“青天”、“旷野”给人一种孤独空寂寥感觉,奠定了诗的情感基调,随后就出现了“孤独者”的形象,望着远山走着,面对蜂衙停留的片刻,是诗人之思。李白在"独酌"中叩问苍天大地,在花间月下的醉影里,找到自己心灵的安栖之地,而孤独者则是“独立”于旷野,在静待中体味心灵的孤独,一如李白“独坐敬亭山”时的感受,但是孤独中也蕴含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像雪一样”中的“雪”虽为主观臆想的意象,但显出一种冰冷孤寂的意境,把孤独者那种内心漠然的感觉渲染了出来,暗合了诗人的心境。
第二节描写到了山中的桃花斜出,“桃花”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传统意象,有春天、美人、爱情、仙隐、悲情、情色等意蕴。在此我们可以从虚实两方面来理解,一则指明了时节,另外就是蕴含有一种仙隐的情趣,也正暗合了下句“仙人为什么舍此而去呢?疑问中有反问,蕴含着一种遗憾,哀叹如此之美景却空幽无人。”同时一枝桃花斜出在竹梢之外,化用了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抒发的情愫不一样,但是那种景色的别致性却是油然而生,孤寂中充满了诗意。“暗香在有无之间打湿了我,如沾衣的密雨,如李花初开”则更具有一种诗意之美。暗香”不禁会让人想到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和王安石“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虽为咏梅,但桃花也如此,清香飘散,具有清幽香逸的风姿,一种诗意的灵动画面首先就会映入读者的脑海中。这里的“密雨”、“李花”都是想象性的意象,“沾衣的密雨”化用张旭《山中留客》中的“纵使晴明无雨色,如云深处衣沾衣”,空山幽谷,云封雾锁,水气朦胧,花叶露浓,即使天气晴朗,也不免站湿衣服,李花初开悄无声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运用具象的情景用通感的写法把有无之间沁人的香气赋予了动态之美,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
第三节中写到了岑寂的雨夜,听窗外山果的坠落声的,更是一种诗意的孤寂。“夜”本来就是中国文人笔下常见的审美意象,与“孤独”相通,它在人的视觉中呈现着一个巨大的深不可测的虚空,&在精神上则表现出某种无形的威压,它的安谧常常使人因寄所托,放浪形骸。&而“雨”也是惹闲愁的意象,是复杂心境的渲染,“雨生而愁生,雨生而愁涨”&在李商隐笔下雨的朦胧、雨的冷景都融铸了他多愁善感的内心世界,所以两种意象的融合下的“雨夜”则更让“我”凝神静思&,听着山果的坠落声陷入复杂的情感之中,同时“山果“之声配以听觉,与之前的嗅觉、触觉融合起来活跃了整个画面。
总体上前三个诗节,从悬崖间的青天到旷野、远山、桃花、、雨夜、山果等,可以看到诗人笔下的意象具有跳跃性,任意的想象切断时空的整体性,违背了物理的时空逻辑,但是内在的诗意审美的逻辑仍是有序而稳定的,整体呈献给人的画面具有孤寂的诗意之美,同时也暗合了诗人内心的一种诗意的孤寂之感。同时诗节在人称上也存在变化,孤独者(他)——我——你,诗人让人从不同的角度去体验,其实细细品味他们都是一个“我”这个孤独者的集合体,呈现出一种自语体的形式。同时在第三诗节中的疑问句,“仙人为什么舍此而去呢?”“它们仍有着青色的璀璨的背景吗?”穿插在诗句之中,用以表现诗人与自我、与内心的对话。
除了意象与形式上的呈现,色彩的运用也衬托了诗歌的意境与诗人的心境。此诗的主色调就是青色,诗中有三处写到了青,“青天”、“青色”、“青色莲”,其中青色是诗人在雨夜对于坠落山果璀璨背景的遐想,也是诗人对于理想信念的一种哲思。这些青色一方面具有渲染诗境的作用,它属于冷色调,给人一种冷寂之感;另一方面也暗合了诗人的心境。《释名·&释采帛》&解释&“青&”&曰:&青,&生也。象物生时色。道家之推崇青色,主要在于其主虚静,青色与人类生存环境中的自然山水、&天地河海的青色色调形成契合,&有助于道家妙悟万物之美、&大道之真,达到一种心境合一的虚静恬淡境界。同时佛教也推崇青色,常用青莲来形容佛的眼睛,其主要原因和道家是相似的,即青色有助于心境的静默。所以这个从古典和传统中走出来的&“&青”&能表达人澄静的心灵体验和体合万物的生命和谐。这也是诗人在如此孤寂的心境之中仍能够体验万物,冥思人生而坚持自我理想信念的一个重要原因的显现。
通过对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所营造的诗境是寂美的,意象是充满古典诗意的,呈现出一种清冷但是诗意盎然的山居画面,而又加以“青”色彩的调和,让人诗意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孤独寂寞下的另外一种情愫——对于理想的坚守,这也就促使诗歌在情感上产生了一种张力。&诗人的孤寂的诗意的感受已经从形象的感知、意象的描述以及色彩感方面充分的表现了出来,而诗人对于理想的坚守以及人生的哲思,在前三节诗中铺垫的基础上,在最后一诗节中更有力的表现了出来。“你可是任意的仰望或俯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是一种体察万物与穿透世俗的眼界,这正是和看山的眼睛相媲,“山”可以理解为诗人坚持的一种理想信念,这样与第一节中“孤独者走着望着远山”构成了对应,形成了一种回环的结构。并且人在孤寂中应该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还需要永远放在别处不倦游的心,如天一样阔达。最后的一句赞美“啊美丽的青色莲!”更让人感受到诗人之心如“青莲”般的澄净,能够在冷寂的困顿的人生之路中仍旧保持心灵的高洁,追求理想。这种情感的张力圆融浑然地构成了此诗的魅力。
一枝最动人的,魔术的箫,
拿在那花一般的人的手里;
它是一切有生物和无生物,
它是你的故乡
那是一面最精密的蛛网,
它完美得正如那纺织出十二角平行线的
蜘蛛的经纶的组织
完美得一粒微尘也不能脱身
当采薇的人已经长眠之后
古代的乌江彼岸曾经有一夜
它用心的歌哭着
在宜人的风林明月之下
而使得那听到它的每一个怀疑着
这是神仙的智慧;呜咽着,
于是那幽微的但是浩荡的风
使得三千人不约而同的一齐动容
而被吹散如一张薄纸和纤细的草啊
那些背井离乡的幽灵们
惟我们是两点之间的一条最短的直线
距离不长,可是很远:
使得一匹最娇贵的小马不致于
流下一滴血汗
但为了那迟缓的春雨来得慢
你们感到疲倦
求生的小姑娘,我的
如果你们的流水活活
开始你们的广长舌
你们也唱唱那魔术的歌
选自《逆水船》(卷三)
寂寞飘零人的夜歌
——朱英诞的《箫》赏析
箫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意象,文人墨客常借助箫声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寄托情思,抒发感想。如晏殊的“咽云箫鼓传声沸,临水楼台倒影多”、吴文英的“河桥径远,玉箫吹断,霜丝舞影”、苏轼的“和风春弄袖,明月夜闻箫”,这些使用箫意象来表达离别或相思之哀伤的作品不胜枚举。诗人朱英诞选择古诗词中这一常见意象“箫”作为心灵情感的宣泄口,将古典与现代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空灵、寂寥的意境,在这感伤美的背后传达出幽微、渺远的现代人的思乡意绪,抒发了抗战时期沦陷区远离故土的“小人物”的普遍心声。&
诗作起笔用“最动人的”、“魔术的”来形容这支神奇的箫,设下疑问,让读者思索这箫到底有何神奇之处?“拿在那花一般的人的手里”,中国自古多美人吹箫图,文人的审美体验并不纯粹来自于乐器的外形,更多时候是箫与演奏者共同表现出的美感,也许只有美的人才能吹出最动人的乐章吧。“它是一切有生物和无生物,/它是你的故乡”,这一句点出全诗的主旨,“箫”可以包罗万象,可以抒发各种情绪,更是游子心灵的寄托。
诗歌第二小节,“那是一面最精密的蛛网,/它完美得正如那纺织出十二角平形线的/蜘蛛的经纶的组织/完美得一粒微尘也不能脱身”。林庚曾指出:“他(朱英诞)似乎是一个沉默的冥想者,诗中的联想往往也很曲折,因此有时不易为人所理解”。朱英诞诗歌的这种晦涩朦胧的特点与他自觉地吸收现代象征主义技巧是分不开的。这一小节,诗人使用的通感手法,以蛛网来写箫声,将听觉效果转换为视觉感受,把感官难以把握的箫声化为有形的、可视的波形,写出了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动态,令人闻其声,如见其形,给人以新鲜而强烈的感受。不由让人想起北岛的《古寺》:“消失的钟声/结成蛛网,在裂缝的柱子里,/扩散成一圈圈年轮”。(从图中可以看出)蛛网的十二角都是完美的、精密的,箫声每一个音符也是那么的和谐、完美。如丝般的箫声,编织成思念之网笼罩万物,网罗的是一个个孤寂渺小的异地流浪的心。
诗歌第三小节引入了“采薇”和“乌江”的典故。“采薇”出自《诗经·小雅》,开头四句是“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是名句,诗中既有士兵归家的心切,又有对故园物是人非的感慨,后人多用“采薇”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乌江之夜”则化用了“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典故,一夕楚歌不知承载了多少人世悲哀。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将两个历史时序缓缓展开,用心歌唱的箫声穿越时空,无论何时何地,总能引起共鸣。而“风林明月”则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静的烘托下,箫声才显得更加空灵、哀怨。这与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有异曲同工之妙。箫之空远与月之清冷、林之萧瑟颇为相合,对于诗人而言既可以在行为上完成对月、林与箫的审美体验,亦可在创作中完成虚构情境的架构。若隐若现的箫声穿越沉静的夜,擦破了自然景物的静寂安逸,勾画出:迷离月光下,飒飒风声里,哀伤箫乐中,一幅撩人肠断、扣人心弦的孤魂哭泣图!
&&&&第四小节,“而使得那听到它的每一个怀疑着/这是神仙的智慧;呜咽着,/于是那幽微的但是浩荡的风/使得三千人不约而同的一齐动容”。用“呜咽”写箫声,将其拟人化,似乎箫可以发出人的声音,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有写箫声的名句:“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箫的发声与人的心境紧密联系,是抒发情怀的媒介,正如诗人心灵的叹息,是幽怨、辛酸、愁苦、迷惘等复杂情绪的独特音乐表白;是他内心隐藏愁绪的最真实的流露;是他哀叹生命苦旅的困顿诉说;也是他漂泊失落的灵魂寻求心灵归宿的祈盼。箫声可以说是诗人内心波澜的最好代言!“于是那幽微的但是浩荡的风/使得三千人不约而同的一齐动容”,“幽微”和“浩荡”是两个反义词,“幽微”含有隐微、细微、若隐若现之意,“浩荡”则表示汹涌壮阔、广大旷远,用这两个词来写风,实则也写箫声,清代《日下旧闻考》中有提到吹箫时“每发声清韵彻室,飘飘然若有凌风之意”。又如李白的《春夜洛阳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都写出了箫声的空灵飘渺似驾风而行。在一个风林月明的夜晚,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玉箫之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风儿传远,声音时高时低,断断续续、若隐若现,扣人心弦,使得听到的人为之动容。
第五小节“而被吹散如一张薄纸和纤细的草啊/那些背井离乡的幽灵们”,将“草”和“幽灵”并置,古典诗词中“草”多是作为寄托离别情怀、怀人相思的物象,朱英诞化用“草”的意象,将其演变为具有鲜明时代性、表现新的生命感受的现代意象。被风吹散的草,如同离开故土、无根飘零的游子,暗喻游子的生存现状,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同时也写出了身处这个“大时代&”中所有“小人物”的普遍心境:他们内心是没有归属感的,甚至是异常的迷惘、失落和惆怅。由此将中国传统的乡愁母题上升为对现代人精神无所归依,生命漂泊无向的感慨。“唯我们是两点之间的一条最短的直线/距离不长,可是很远”。“我们”既包含诗人自己也包含背井离乡的千千万万无家可归的人们,游子与故乡的距离虽然不长,一匹最娇贵的小马不费气力足已到达,但是现实的重重阻隔却让“我们”无法回到家乡,好像远在天边,体现出抗战时期现代旅居人的特有情感心理,与采薇之人、乌江一夜相呼应,历史情绪与现在乡愁找到契合之处,在抒情氛围中融入的是诗人对历史、现实、人生的知性体验。
诗歌到此,全诗沉浸于伤感、悲惋的氛围中,诗人似乎并不满于此,紧接着又写到对“求生的小姑娘”的劝告,现实的困顿无法改变,那么就在这魔术之歌中寻找希望吧。诗歌至此,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完成了诗人情绪由平和温婉转向哀婉低沉,再由寂寞孤独回归平静的回旋,谱写了一曲寂寞飘零人的夜歌。
整首诗歌多使用幻象型意象,如同是诗人的意识流动,诗人在寂寥的深夜无意间听到箫声传来,遂展开一系列联想,将几个“蒙太奇”式的画面拼接,给人一种飘忽朦胧的整体感受。全诗第一小节,这一幅唯美的画面十分纯净、安详,一位如花一般的人儿手持一支玉箫,在明月松林之下,吹奏起动人的乡音;紧接着将读者的目光聚焦于一面精密的蛛网,这箫声向四面八方传播,温婉轻柔,网罗下每一个听众的心;之后诗人的意识随着箫声流向历史远古,宜人的风林月明下,戍边的战士吟唱着采薇之歌,乌江彼岸又传来低沉哀婉的楚地民声;这悠悠箫声,如同仙人之乐,随着浩荡的风阵阵传来,仿佛穿越千年至今犹在耳畔隐隐回响,使得三千人为之动容;画面陡转,从远古回到当下,一群孤独飘零的游子们,望着被风吹散的草,感叹自己的身世,故乡虽近,骑上一匹娇贵的小马便可以回到梦中的故土,却似远在天涯,孤独、无奈、倦怠、落寞之感溢于言表;既然现实无法改变,求生的小姑娘们,不如在箫声(故乡之音)中去寻找慰藉吧!几个片段按照箫与演奏者、箫声的完美、音乐的感染力、听乐者心灵的净化、现代旅居人的心声的顺序依次展开,从空间上、时间上是意象的并置组合,从情感的纵向流动中则采用了意象的幻化和虚写,打破了传统的空间逻辑,给人一种飘忽朦胧的整体感受,呈现出一种陌生化的审美特征。而这一系列意象又都围绕核心意象“最动人的、魔术的箫”展开,体现出内涵的整体性,传达出诗人对抗战时期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哲理思考。漂泊无依的现代人,在都市生活中迷茫、孤苦,找不到生命的归宿,只有故乡之音才能使“我们”找到生命的慰藉,这既是诗人对游子的希冀,也是诗人自我的安慰。悠久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相互交织,历史追忆与现代体验共生共存,营造出一种空灵寂寥、浑圆清浅的象征化的意境,读者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随着悠悠的箫声,徜徉于古今长河之中,聆听游子的心声,感悟生命的体验。
&&&&短短的一首《箫》,朦胧静谧的意象,消涨起伏的节奏,宛如短短的一曲夜歌,吟咏断肠人的追寻与喟叹。这首诗既有象征主义诗歌虚幻不可捉摸的迷离感,又吸收了中国传统诗歌意境营造上的营养,将古典“箫”意象赋予现代色彩,以“温柔敦厚”的情感方式隐约表露出关于时代的个体感悟的“薄命之感”,巧妙地契合了沦陷区诗人的心境,透过它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内心深处的那份孤独和对亲人、家乡的思念,寂寞惆怅之中又不失对人生理想的寄寓。
听取海天私语,
阳光为你再满斟一杯。
天秤颠簸像小船,
小,但安放着死亡
在一端而另一端是
把死亡掷到夜空的手指。
无限大的欢乐传递着,
从心到眼,从眼到心,
这里没有航道,
码头吗?座落在海岸线的任何一点?
无数人践踏过的
路并不一定是最坏的一条,
但,这新发现的一条呢,
仿佛昙花一现,
走来的人啊,多多益善。
高大起来,
从患难者之群里,
那比孤独更大的安静:
将永远回声吹奏法螺?
听取海天私语
阳光为何再满斟一杯。
选自《夜窗集》(丁三稿)(1944)
黑夜中的徘徊
——浅析朱英诞的诗歌《探险家》
摘要:《探险家》是诗人朱英诞的一首诗作,表现了诗人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的寂寞与坚守,绝望与寻求。诗歌运用大量象征性意象,呈现出贯穿于中西文化之上的审美意识。
关键词:《探险家》;意象;现代诗歌;古典诗词
&&&&上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黄金时期,呈现了纷繁多向的探索局面。相比初期象征派诗歌,现代派诗潮有了极大的超越,更表现了诗歌现代意识和情绪的自觉,对诗歌的现代性思考和审美方式的探寻标志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诗人朱英诞的创作始于20年代末,受到其老师林庚、废名的影响,其诗歌自然有着新的美学追求,在融古化今中探索着现代新诗的新方向。他创作出近3000首诗歌,留下了25个诗集。在这些作品中不仅蕴含着古典和现代的多重元素,同时也包含了诗人在时代风云中的情愫和思考。
&&&&一、孤独落寞的身影
朱英诞与恩师们的诗歌风格不尽相同,但都表现出一种京派作家的特质,即“远避于时代政治斗争以外,高蹈于现实功利之上;不趋新求奇,不迎俗媚时,在时代变革中,始终持从容矜持的学人风范和艺术虔诚的文人风度。”[1]这种超然于政治之上的文学观念,使诗人倾听内心世界的声音,更多地关注个体生命的生存方式,表现创作中的诗意与诗心。
《探险家》是朱英诞的一首代表作,探险家是诗歌的中心人物,至于是何人、去何地、为何探险我们不得而知。“听取海天私语,阳光为你再满斟一杯”。读罢诗歌的开头,清新明亮又温暖柔美之情洋溢在读者心头。一望无际的海边,汹涌澎湃的海浪不断冲刷着沙滩,喷溅着雪白的泡沫。遥远的海平线似乎与天际融为一体,苍茫朦胧中海与天悄悄地咬着耳朵,仿佛在讨论远方神秘之地,那充满生命力的土地上有着不同寻常的力量。而灿烂明媚的阳光也为了此次征程而斟酌,为一颗勇敢之心喝彩鼓舞,等待凯旋的喜讯。在这里,一切场景似乎都是那么和谐安谧,蓝天、海洋、阳光这三个充满能量、象征光明的自然之境营造了一份温暖的基调。
“天秤颠簸像小船/小,但安放着死亡/在一端而另一端是/把死亡掷到夜空的手指。”诗的第二节基调一转,由温暖明媚骤变为阴冷、萧瑟伴随着令人悚然的阵阵寒意。探险的过程并不会一帆风顺,历经艰险与动荡,在风暴中颠簸的小船似乎显得那么小,那么轻。小舟在狂风恶浪中飘摇,在波谷浪尖上时隐时现的场面让我们对探险的路途怀揣着一份不安与畏惧。这一切似乎是冥冥之中的宿命。若有不测,小船虽小却能容纳下死亡这么神圣的事,它与理想一起并在。在浩瀚无垠的夜空中看到了命运的终点,演绎着悲剧的结束。死亡在一边,另一边便是自己制造的死亡。为了心中的圣土,甘愿把死亡置之度外,可以忍受死亡,但不能亵渎崇高的理想。读到这里,我们被探险者那执着倔强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明知道路途遥远,明知道未知路上将会充满艰辛与动荡,生命将面临着巨大挑战,但是心中之梦仍引领着自己前行。这么坚定而决绝的态度让人联想起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寻求精神,那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韧品格。通向死亡之门的道路并非常人所能想象和忍受,但一旦选择带着信念出门,就注定是崇高的付出和永恒的轮回。死亡让人敬畏,而把死亡投掷到夜空中的“手指”让未来的路途更有意义。
“无限大的欢乐传递着/从心到眼,从眼到心/这里没有航道/码头吗?座落在海岸线的任何一点?”如果说第二节是在叙述探险者身体上所遭受的痛苦和坎坷,那么这一节则是从心灵方面着手展示探险者内心的满足与喜悦之情。虽然面临难以想象的艰险,虽然很有可能走向生命的尽头,但是经历的痛苦也即拥有的欢乐,肉体在遭受着折磨,但是灵魂却在夜空放歌。发自内心的欣喜溢于言表,离目标越来越近,内心深处涌现的欢乐仿佛也要伴随着旅途而散落在各个角落。即使没有让探险者前行的路,那又何妨?漫长无尽的海岸线,海天交汇的一片,任何一点便是自己建造的码头,任何地方都是他的停泊处,心中的信念能点亮前行之路,让征途人充满力量。坚韧和执着让一切不可能都变成了可能,饱受摧残的身躯却在心灵的洗涤中熠熠生辉,倔强的身影消失在海平线。无所归的人啊,脚下的土地便是你的家!
“无数人践踏过的/路并不一定是最坏的一条/但,这新发现的一条呢/仿佛昙花一现/走来的人啊,多多益善”。诗歌第四节在号召更多勇于冒险、甘于牺牲的勇者加入到探险的队伍中来。这与鲁迅先生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怀揣理想的有志之士,只有勇往直前,不畏艰险才能实现心中的梦想,到达花开满地的彼岸世界。新开拓的路途似乎饱受争议与质疑,面对人们的嗤之以鼻,“我”熟视无睹,仍坚守着自己心中的净土。备受冷落却不轻言放弃,充满期待却自甘落寞,这就是探险家,一个艰难跋涉的勇士,一个蕴藏美丽梦的理想家。另辟蹊径的人必然会受到非议和否定,人们习惯了在已有的道路上前行,日复一日地墨守成规。如此一来探险便也失去了意义,就如昙花一般,虽绚丽夺目却转瞬即逝。
“高大起来/从患难者之群里/那比孤独更大的安静/将永远回声吹奏法螺?”在备受探险者的艰辛、品尝寻求者的寂寞之后,坚强的面对世俗的眼光,坚定地倾听内心的寂寞,坚毅地在内心进行着悲剧性的反抗。在逆境中变得高大,心中的蓝图在此刻更加清晰。只是自己失欢于群体里,感受到的是一股不可名状的痛苦和寂寞,看到的是寂寞的灵魂在空中漂泊。难道这种孤独将一直存在于心头吗,永远在心房回荡着怅惘的沉寂。内心的寂寥充斥着身体中的每一处细胞,安静到几乎只能听见心碎的声音,压抑之情无以言表。空旷无垠的大地上,静默无语的山谷中,阴郁辽阔的天空下,悠长的法螺响彻了整个宇宙,回声也如同石子般敲击着内心。那回音让人愈发寒冷,耳边的回响、心中的绝唱让寂寞更紧地包裹住了自己。
&&&&而诗歌的最后一节与开头遥相呼应,形成回环往复的整体美。面对旅途中的种种困难,遭受世俗的万般讥诮,自己是否仍应坚持下去,该不该勇往直前?而“阳光为何再满斟一杯”,这是对上述疑惑的肯定回答。即使前方再坎坷,也要收集勇气上路。前后出现两次“听取海天私语,阳光再满斟一杯”,情感上却有着潜在的变化起伏,显露出清冷心灵在自我的鞭策下虽孤独更加坚强,迈向远方的步伐也愈发坚定。
&&&&从这首诗歌中不难看出诗人所写的主人公实际上正是朱英诞自己,用诗情绪展现灵性的真实与自由。诗人在探寻着内心真实的世界,却在当时环境中受到屡屡挫折,在通往梦想的路上踽踽独行,漂泊乃至死亡是注定的宿命。当身心疲惫的自己终于快要接近理想之巅时,又遭受现实无情的嘲讽与质疑。现实的寂寞感来自人对于自身精神危机的自我平衡。这种寂寞不是诗人自己的,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落寞。朱先生在这里讲这种情绪上升为一种普遍的生命体验,赋予了它们一种形而上的深层意蕴。正如废名所强调的诗歌要有诗人自己的人性和真诚,同时也应注意诗的普遍性。“普遍与个性二事俱全,才是白话新诗的成功。普遍与个性二事俱全,本来是一切文学的条件,白话新诗又何能独有优待条件。”[2]个人性和普遍性的统一是新诗的内在品格,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对于理想的坚守,不屈从于世俗的大流,而是勇敢保卫心中的圣土。遭受冷眼却不失信念,满怀憧憬而品味孤独,这就是朱英诞,一个伟大而坚定的战士,寻梦的艰难也蕴藏着收获的喜悦,孤单的心灵愈发明亮透彻。
&&&&二、古典与现代的交融&
30年代现代诗歌借鉴了西方现代诗歌观念,又对中国古典诗歌中温庭筠、李商隐一派有所继承和发展。像大多数新诗人一样,默默耕耘的朱英诞也受到了英美浪漫派和现代派的影响。在1944年前后,他在一篇诗序中对自己&10余年的写诗经历,有如下的交待:“十年间我对于诗的风趣四变,本来我确甚喜晚唐诗,六朝便有些不敢高攀,及至由现代的语文作基调而转入欧风美雨里去,于是方向乃大限定。最初我欣赏济慈(J.&Keats),其次是狄更荪(E.&Dickinson),此女即卡尔浮登所说的“温柔得像猫叫”者是。最后是&T.&S.&Eliot,此位诗人看似神通,却极其有正味,给我的影响最大,也最深。”[3]可以说,朱英诞既接受了西方诗歌的影响,也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将二者完美结合,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意象的丰富性
意象是中国传统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形态,诗人们将内在的情趣、心绪、体验凝聚在意象之中。而象征主义最早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的法国,在艺术表现上,重视通体的象征和暗喻,重视“通感”;在诗的境界上,而主张含混和朦胧。30年代的诗人们汲取中外诗歌双重营养,“注重象征意象的暗示性与意象的呈现的深远性的结合”,[4]追求一种以意象象征情绪的主观与客观完全契合的境界。
朱英诞的这首《探险家》便是在意象的组合中创造一种象征的意境。诗人用小船这个象征漂泊的事物,暗示自己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注定孤独无助。由此我们想到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中的“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刘睿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中的“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都将旅途中的漂泊无所依表现得淋漓尽致,渲染了一种孤寂的氛围。而用“颠簸”来形容风浪之大、环境之苦,更加暗示诗人信念的坚定,执着的精神。随后死亡的出现又给全诗营造一种阴冷灰暗神秘的意境,象征着在追逐的路途中所面临的巨大风险乃至代价。这些意象的呈现与象征性的结合造成了主观与客观契合的意境。围绕这种氛围的渲染,诗中出现了航道、码头、海岸线三个象征处所的意象,代表着诗人带着希望之心去探寻未知世界,即使没有前进的道路也要勇敢开辟。
而后诗人用“路”象征着追求人生的理想,世人往往易于随波逐流,而对新的探寻不屑一顾。朱先生用“昙花”一词象征精神的满足稍纵即逝,很快便被功名利禄所取代。昙花一词源于佛教,最早出现在《妙法莲花经·方便品》,而后有苏轼的“优钵昙花岂有花,问师此曲唱谁家”,都象征着时间之短暂。法螺是佛教的一种乐器,佛家讲经说法时要吹法螺,其声音悠长,能够响彻四方。在这里诗人运用法螺这个意向暗示灵魂的寂寞和深沉的痛苦,犹法螺在心中回响一般,那无限惆怅的声音难以覆盖孤寂的心灵,也难以消逝于怅惘的宁静中。可见朱英诞受传统文化熏陶之深,追求诗歌的禅意和玄思,而这些玄思也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体现的,真正做到了“玄思感觉化”,即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之中“隐藏着玄思和跳跃着的观念”。[5]最后诗人选择了海、天、阳光这三个美好的意象,意在强化情绪,与前面的意象群构成诗的情绪的延伸与补充,情感上起伏变化,暗示朱英诞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无须世俗的肯定,只求个体生命的自洽与自足。
诗人运用了大量具有跳跃性的意象和现代派的手法,使诗充满隐喻、暗示、象征,在朦胧的意象呈现中传达自身的感情与思绪。诗歌的每一节都含有内涵丰富的意象,或化用典故,或具有象征之意。而每节诗歌间又相对独立,使得整首诗歌较为晦涩,可以说这是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之作。
2、抒情方式艺术化
上世纪30年代现代诗歌意识开始确立,诗的情绪是诗的核心,而这情绪是经过诗人心灵这条“白金丝”的“完善的消化和点化种种为它充材料的激情”。[6]诗歌已成为诗人心灵升华过的内在情绪的表述,那种奔放的抒情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内敛式的自我开掘,诗歌由此变得更加深沉。
《探险家》面向内心,表现内在生活的深邃性,探索自我深层的心理。诗人用多个寓意丰富的意象来象征追求理想的艰辛。环境的恶劣,身体的苦痛都不能阻止他在精神上的享受,当肉体与灵魂做着生死博弈时,诗人毅然选择了后者。在理想和现实的十字路口犹豫徘徊后,仍旧选择了心中所苦苦追寻的永恒价值。在这里诗人将情感的微妙变化通过象征性的意象含蓄地表达出来,从而让人感到一种美感,上升到诗人的灵魂深处,呈现的是潜意识中的真实思绪,在剖析自我的内心世界的同时将最美好最淳朴的感情展现在读者眼前。
而这种内心世界的开掘可以说吸收了古典诗词传统的精髓,特别是以李商隐、温庭筠为代表的晚唐五代时期的冶艳诗词。朱英诞在《我对现代诗的感受》中说:“蔡普门(A.Chepman)在《诗与经验》里,‘严格的把真诗和辞藻分开’,他认为‘真诗是绝对不能用散文来代替的’。这是我最初接触并接受了的一种现代诗的理论。因之,我联想到‘晚唐诗’,尤其是李商隐的《无题》之类的诗,是足供我们借鉴的。”[7]30年代的“晚唐热”现象让诗人着重书写自己内心的情绪,“传达中又给这种情绪与感觉以一种迷离惝恍的朦胧的外衣”,[8]这种含蓄的艺术表达方式使诗人找到了古今中外诗歌之间的艺术契合点。温李的诗歌借助丰富的想象来传达生命体验之情,他们的想象自由驰骋,天马行空,或依靠幻想,或用典故使情绪转化为客观对应物,表达自己的心绪。这也影响了朱英诞的诗歌,使其通过朦胧隐蓄的形式思考人生哲理,探寻形而上的深层意蕴。
《探险家》将视角向内转,在低回感伤的律动中徘徊着一个倔强的寻梦人,真实地展现了诗人绝望与寻求的心路历程。诗歌题为探险家,实际上象征着诗人自己,既是充满冒险精神的前行者,又是开辟新域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受到质疑的孤独者,当然也是执着梦想的坚守者。每个人何尝不是人生旅程中的探险家?未知的领域蕴含着美丽的梦想,充满期待,令人憧憬。但是想要成功抵达目的地,必须付出毕生的艰苦代价。也许是身体上的苦痛,也许是灵魂上的寂寞。这一象征代表着现代民族的探寻精神,使整首诗歌更加神圣化。
而艰难跋涉的探险家形象是通过暗示、隐喻、象征来塑造的,诗人不直接说明自己在探寻路上的感觉,而是运用意象来强化这种感觉。于是出现了“把死亡掷到夜空的手指”这个新颖的意象,强化了诗歌的情绪。我们确能体味其清冷、含蓄的意蕴,这又与晚唐诗歌遥相呼应。
&&&&三、结语
朱英诞是寂寞的,与时代的错位使其在心灵的探险途中孑然一身,而正是因为这种孤寂,才使得他与内心对话,在独语中显露出心绪和情思,也让我们看到诗人寂寞灵魂伴随着倔强的身影消失在海平线,这样一份怅惘与感伤弥漫在整首诗歌中,也飘荡在诗人的一生之中。勤恳博学的朱英诞在30年代是一颗不可忽视的璀璨之星,用个体生存方式表现了灵性的真实与自由,相信这样一位出色的诗人定会受到更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李俊国:《三十年代“京派”文学思想辨析》,《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
[2]&冯文炳《谈新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36页
[3]&白药(朱英诞):《〈逆水船〉序》,北京:《文学集刊》第2辑,日。转引自陈芝国《朱英诞诗歌:古典与现代互涉的美学》,《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第1期
[4]&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页
[5]&许霆:《中国现代主义诗学论稿》,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99页
[6]&T.S.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7]&朱英诞《:我对现代诗的感受》,&引自《新诗评论》2007&年第&2&辑
[8]&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7页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看望病人包红包合适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