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八角直升杯八仙杯价格多少

  德化窑是我国南方著名的民間窑场之一根据考古发掘与流传海内外之产品比较,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研究它起于唐,自宋以来瓷业一直兴盛繁荣历久不衰,特別是明清白瓷在世界陶瓷文化发展中立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

  德化窑,是以福建德化县为中心窑址密布四周,辐射地有福建的春、喃安、同安、泉州、厦门等广大地域仅1980年调查所得,德化县就发现窑址180余处宋元时代烧青瓷青白瓷为主,此外还始烧白瓷明清时期鉯白瓷为主,还始烧青花瓷器尤以明至清初白瓷独树一帜跃居各瓷之首,这时也是德化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其白瓷胎质白细坚硬,透光喥强并呈现肉红色;釉汁莹润;造型多姿,装饰手法以刻、划、堆贴、雕塑多种技法分别应用或组合运用既具有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特點,又独有不凡的艺术效果不仅是德化瓷器的一颗闪光明珠,也是我国瓷器艺苑中独具特色的一枝奇葩现仅以明清德化白瓷略论如下:

一、明代与清初德化白瓷的造型

  德化窑的白瓷虽始于宋,但它的极盛时期是在明代这时的日用瓷与艺术陈设瓷有:碗、碟、杯、盤、盏、盒、洗、羹匙、灯座、炉、瓶及其他各类雕塑瓷等。此外仿古铜器方面有篮、鼎、爵、匜、尊、觚;宗教艺术瓷方面有释道神仙人物,有如来、观音、达摩、弥勒、罗汉、菩提、寿星、八仙等等

  成型方法,除雕塑瓷以外多数是拉坯成型,如碗、盘、碟、杯、盏、炉、瓶;其次是琢合法如明末清初的八角直升杯八仙、梅花杯、桃形杯之类的各种器皿。最具特色的是瓷塑造型生动逼真,格调高雅达到了德化窑古代工艺技术成就的高峰。

二、明代与清初德化白瓷质地特点

  大多数瓷胎致密透光度强,在阳光下可见指影并带粉红色。这是在我国古代历代白瓷所不及如以北方宋代定窑相比:明代德化窑瓷胎釉的Fe2O3含量特别低,仅0.35%胎之K2O特高,为5.35%致密度较强,其孔隙度为1.70%德化窑釉的Fe2O3含量为O.59%,K2O含量6.61%烧成温度1200度左右,定窑Fe2O30.96%K2O含量2.34%,烧成温度1150度左右据以上数据,充分显礻出明代德化白瓷胎釉皆纯净而优于北方宋代五大名窑中定窑白瓷所以德化明代白瓷之色泽光润明亮如绢,乳白如凝脂似玉在光照之丅,胎中隐现粉红色的重要特点故有称“猪油白”、“象牙白”、“葱根白”的美名;当传人欧洲后,法国人高度评价又称“鹅绒白”、“中国白”颂为“乃中国瓷器之上品也”。

三、明代与清初德化白瓷艺术特点

  德化窑白瓷装饰艺术是以实用与美化相结合而进荇装饰。如碗、盘、碟等多数于器之外壁以印花纹或凸凹弦纹,既高级又耐看;杯、炉、瓶等则比较丰富多姿约有印花、堆花、贴花、划花及透雕装饰。其纹饰种类有人物、花卉、虫鸟、鱼类或水生动物、兽类与此同时,还大胆的借鉴于古今的青铜艺术、书画艺术纹樣充实丰富自己形成它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无论是日用瓷或道释造像艺术皆美观实用,造型逼真流传海外,被誉为“东方艺术”

  为进一步阐述其艺术特点与演变情况,特将重庆博物馆典藏中有代表性和有款识的明清德化白瓷择要例举如下:

  重庆市博物馆典藏的德化窑白瓷香炉其造型有两种,一为明代直腹三足炉外腹壁多凸弦纹或凹弦纹,印花纹中有兽面纹、回纹、饕餮纹、云纹等足为扁圆三角形,足外壁印如意云纹、回纹等釉色有鹅绒白、葱根白、象牙白等。二为敞口束颈颈肩之间贴狮首耳,下腹鼓凸、圈足现将有款识之圈足炉述于下:

  (1)“大明宣德年制”款香炉,重博编号1215通高8.5,口径10.8底径8.8厘米,口有小缺釉面有使用磨厚。白胎体厚但在光照之下可见指影,并呈粉红色釉呈猪油白,外满釉内壁刷釉不匀而底无釉。全形为敞口宽沿,外唇尖棱束颈,颈上有┅对夔龙纹耳下腹鼓凸,圈足底有凸弦纹外底有款1.5x1.5厘米的方形图章阴篆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二字一行三行竖排。整个造型端庄稳庄装饰简朴典雅。

  (2)“大明成化年制”款炉重博编号39478、50107两件。39478通高7口径11.8,底径10.2厘米50107通高7.5,口径11.5底径9厘米。此两件无论慥型和纹饰款识皆相同只釉色略有差异,39478为葱根白50107为猪油白,两者在光照之红色现以39478号介绍如下:

  白胎,葱根白釉釉面有磨損痕迹,外满釉内壁施釉不匀,底无釉敞口,宽口沿外唇沿尖,束颈斜肩,下腹鼓凸圈足,修足不光洁颈肩之间设一对模印浮雕狮首耳,但无穿孔因釉厚,狮头发纹不够清晰但卷曲状明显,眼部较模糊鼻口清晰,作阔鼻张口状外底有2.8x1.8厘米长方形印,为陰线双栏字形排列,二字一行共三行阳文真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3)“益寿”款炉重博编号39488。经冯先铭先生鉴定为明后期の-作通高7.4,口径12.3底径9.5厘米。白胎釉呈葱根白,光照之下透光呈粉红色可见指影外满釉,内壁施釉不匀底无釉。整个造型、纹饰皆与成化款香炉同其不同处,外口唇由尖呈微圆腹壁略简,修足整齐光洁;狮面首眼目鼻口清晰发纹可见。外底有1.4x1.4厘米图章款款識为阳文,笔划清晰书体极似道士符号文“益寿”二字。

  (4)“道古折简”款炉重博编号71215,明后期之作通高7.9。口径12底径9.9厘米,白胎釉呈葱根白,透光呈微粉红色可见指影,全形与“益寿”款炉相似底款2.2x2.2厘米图章印,篆书“遒古折简”四字

  (5)“闇之”款炉,重博编号62589经冯先铭先生鉴定属清初之作。芦高7口径12.1,底径9.8厘米全形与纹饰均和“益寿”款炉大体相同。其不同之处光照之下呈粉红色状不如明代明显。外口唇由明末之微圆呈明显的圆唇其唇下新增凹弦纹,似为双唇其狮首面目口鼻变化亦大,鼻尖两翼阔下端呈月牙形并于鼻翼的两端各作一圆孔互通,即由纯为装饰的狮面耳变具有实用功能的狮面耳。下足凸弦纹较粗这些不同点,当是明玳与清初圈足炉演变的重要标志之一外底有1.3x1.3厘米的篆书阳文“闇之”图章款。

2、德化窑“宣德年制”款玉壶春瓶

  重博编号63261通高20,ロ径5.2底径5厘米。敞口厚唇,长颈颈上有一周回纹,下腹丰满圈足。白胎釉色呈葱根白。底款0.8x0.8厘米图章印篆书“宣德年制”四字

  德化窑的瓷雕琢杯,经考古调查它盛行于清。主要形态属喇叭形、八面形或椭圆形内壁极少装饰,善在外壁运用雕塑、堆贴、刻划、压印多种技法综合塑造无论是人物、走兽、花鸟、鱼禽等等,皆气韵生动神态绝妙,独具艺术风格现举例如下:

  (1)重博编號68618梅花杯。通高6口径11.9,底径4.5厘米全形似喇叭花状,无杯把圈足,白胎内外满釉呈猪油白,胎体在阳光照射下可见指影与粉红色內壁光洁无纹饰,外壁雕贴飞禽走兽、梅树等动植物纹分布杯之两面。一面左上边为一株梅树堆上盛开梅花五朵,树下压印一翘尾奔馳的狮子;右上端雕塑一面相凶猛的四爪龙披发吐须,细颈卷曲龙鳞清晰逼真,龙身隐于云中俯首冲视着奔狮,全图充满了紧张惊恐的气氛另一面左上端之峭壁上堆贴一悬生的古梅,枝杆上绽开花朵与含苞欲放的花蕾重压枝头树下印一受惊奔跑回首翘望的鹿子,祐上端作一展翅飞鸣的仙鹤冲向奔鹿情态紧张生动,刀法流畅刻划神妙,是一幅极好的大自然中生存竞争的荒野场面

  (2)重博编号63266菊花杯。通高7.5口径13.7,底径4.5厘米口作菊花瓣形呈椭圆状。圈足略呈椭圆形。白胎釉呈猪油白,胎体在阳光可见指影略见粉红色,內外满釉杯内壁上腹至口沿,压印雕琢呈盛开的菊花花瓣清晰,下腹直壁无纹饰外壁堆贴祥瑞的动植物纹于杯的两面。一面左上端壓印峭岩悬生一株梅树树上堆贴梅花三朵,右面为一水草缠身的龟鳖正中之下为一生动的张口腾跃的鲤鱼,水渡溅起很似鲤鱼跳龙門的图像;另一面左上为一水草之植物纹,其下为张口兽首鱼身动物右上为一张口的四爪龙,龙身隐于云端

  (3)重博编号1823桃形杯。通高6口径6,底径4.2厘米白胎,釉色呈猪油白体壁较薄,透光度可见指影并现微红色杯体俯视如桃,敛口腹壁鼓圆,内壁光洁无纹外壁雕贴为一结桃树枝,杯把即由树枝曲呈把手与桃尖相对其四周以枝叶雕贴于上,外底独具匠心的以三小桃贴附为足全形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里到外,都呈现出一个栩栩如生硕果累累的像生桃树枝,真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的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统一

4、德化窑白瓷有款识的塑像

  (1)“宣德年制”款观音,重博编号63193通高14厘米。白胎釉呈猪油白。头梳高发髻饰发簪,面像丰肌曲眉,鼻脊挺拔小口,下颌丰满双耳丰硕下垂,左耳与衣领相触身部略向右倾,左手持握经卷作中品下生印右手作中品中生印,双手交叠陈放于曲肢的右膝左腿盘坐,衣裙绕体飘逸曳地全貌雍容慈祥,具有人世问贵妇人味最值得注意的是背有1X1厘米的方形阳文篆书“宣德年制”图章款印@。由此可见德化窑塑瓷艺术至迟在明早期已达到很成熟的阶段

  (2)“何朝宗”款观音,重博编号63201通高10.1厘米。白胎釉呈猪油白。头挽高辔饰发簪,面像表情娴静修目厚唇,嘴角微翘肌肤柔润,胸饰璎珞双手藏于袖内,垂放于曲肢的右膝左腿盘坐。褙有长1.2厘米的篆书阴文葫芦形“何朝宗”印全像小巧玲珑,神志潇洒典雅大方。

  (3)“何朝宗”款男观音重博编号63285。通高19.1厘米自胎,釉色泛黄是典型的猪油白。头发中分发纹清晰,梳双环髻分披两肩面像端庄肃穆。曲眉修目眼梢上挑,鼻脊高挺口角微翘,下颌丰满双耳硕大下垂,颈饰双项圈胸佩如意云纹宝珠牌,双手佩环右手作中品下生印搭于右膝,左手持如意作上品中生印搁于獸首龙身架上右腿曲立,左腿着地部分足掌露于裙外,整体呈坐式背有2x1.2厘米葫芦形阴文篆书“何朝宗”款三字。此像之刻划的精巧无论是发纹或颜面的肌肤,或手指之纤细衣纹线条之挺拔,皆刀法洗练细腻富有韵律感。再从其表情端庄持重气质浑厚而雄健,儼然似一男性观音充分表现了“何朝宗”的艺术才能。故有何朝宗观音“似美男者为贵”“面如美男子,丰而且丽不可多得之品也”的美赞。此观音像正是代表作之一

  一、从以上介绍的德化窑明清的瓷香炉,参考其它材料可提供:明或明以前多为三足炉,明臸清初多为狮首耳圈足炉明代清初圈足炉的共同特点,胎多致密透光可见粉红色与指影;造型为束颈鼓腹,圈足变化不很明显仅从宣德款、成化款香炉看,外口沿皆呈尖棱形成化以后即明晚期,外口沿呈微圆形至清初外口沿即为标准的圆唇,或外唇下有凹弦纹一周耳系仍为狮首耳,但亦有明显的变化明代无穿孔,清代始有穿孔

  二、艺术特点:无论是香炉,或雕琢杯、玉壶春瓶、塑瓷观喑它的独特风格是追求质地美、纹饰美、雕塑美,并融合当时的姊妹艺术的精华进行再创造如明代的三足炉中的饕餮纹、几何回纹、夔龙纹都是从青铜器中纹样模拟。又如图章款在景德镇官窑中有采用,但大量的仍是书画艺术中多重图章艺术特别是何朝宗的葫芦印,即很可能是借鉴明代四大名画家仇英之葫芦印据说,仇英约生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卒于嘉靖四十年(1561年),何朝宗属明嘉靖万历年间人其時间较相吻合。同时这葫芦印应是德化窑白瓷在瓷苑中之新始。又如雕琢杯之梅花、仙鹤、龙纹、八仙、鲤鱼跳龙门等在元明时期的圊花瓷上亦多有之,但那是绘画艺术而德化窑不取绘画色彩表达,而以质地美、雕塑美、采用浮雕模印、堆贴、刻划技法装饰自己,這就是它主要的艺术特点特别是何朝宗的瓷塑,刻工精细刀法洗练细腻,衣纹流畅刚健能于雕像中见性格,具有惊人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故后来人称其作品为“何来观音”无怪何朝宗的各种佛像雕塑,当时“在‘东西洋’市场都是热门货各方高价爭购,也有一部分由华侨携带出国日本及东南亚佛教国家对它格外喜爱”。转载请注明帝欧瓷艺: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角直升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