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诗人洛夫几位诗人的代表作品品有( )。

在台湾不是诗人的李敖代表作秒杀著名诗人余光中和洛夫和席慕蓉在台湾不是诗人的李敖代表作秒杀著名诗人余光中和洛夫和席慕蓉毒舌特点百家号在台湾不是诗人的李敖,他的代表作秒杀三个著名诗人余光中,洛夫和席慕蓉在台湾文化界中,李敖、余光中、洛夫、席慕蓉非常著名。几乎被家喻户晓。就算在大陆对他们的名字和他们的作品也不陌生。四个人的共同点是都出版过诗集和散文集。除了李敖,其他三人均被冠以著名诗人。看著名诗人的诗歌水准。只要看他的代表作就可以了。笔者认为不经常写诗的李敖,他的代表诗作秒杀其他三位诗人。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人。台湾现代派诗人。诗集有《舟子的悲歌》、《余光中诗选》等,诗风题材表达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细腻而柔绵。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曾朗诵演出他的名诗《乡愁》。余光中余光中代表作《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点评:诗人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是单纯、明朗、集中、强烈。它们又是丰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席慕容,蒙古族女诗人。席慕容出生于四川。原籍内蒙古查哈尔盟明安旗。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容的第一本诗集 《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席慕蓉席慕容代表作《一棵开花的树》如何, 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点评:席慕容书写的爱情、人生,淡雅剔透,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语言浅显易懂,像一位雅致的文艺女子,时而感叹时而抱怨,也像倾听一位朋友的诉说。洛夫:原名莫运端、莫洛夫,衡阳人,国际著名诗人、世界华语诗坛泰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中国最著名的现代诗人,被诗歌界誉为"诗魔"。在台湾诗坛堪称第一人,名望压过余光中。洛夫代表作《烟之外》在涛声中唤你的名字而你的名字已在千帆之外潮来潮去左边的鞋印才下午右边的鞋印已黄昏了六月原是一本很感伤的书结局如此之凄美——落日西沉你依然凝视那人眼中展示的一片纯白他跪向你向昨日向那朵美了整个下午的云海哟,为何在众灯之中独点亮那一盏茫然还能抓住什么呢?你那曾被称为雪的眸子现在有人叫做烟点评:洛夫的诗歌有钳住人生和语言的魔力。由幻爱通向幻灭之美,推演出了一场生命的启示和领悟,是诗人对于生命美的追求和幻灭的挽歌。爱的失落过程中所显示出的人生领悟。李敖日生于黑龙江哈尔滨,1949年举家赴台,定居台中。被誉为思想家,自由主义大师,国学大师,中国近代史学者,时事批评家,台湾作家,历史学家,诗人;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所以自诩为“中国白话文第一人”。李敖李敖代表诗作《只爱一点点》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别人的爱情像海深,我的爱情浅。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别人的爱情像天长,我的爱情短。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别人眉来又眼去,我只偷看你一眼。点评:李敖说了一些他对爱情的观点,替"唐璜情结"做了进一步的诠释。他用类似"登徒子"的玩世态度,洒脱地处理了爱情的乱丝。爱得越多,伤得越深,爱情应该是适时的时候凝固。转换成另一种感觉得以保存,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常温。总结:窥一斑而知全豹。作为思想家的李敖。他的诗歌水平比其他三位著名诗人在诗歌的表达上更率真。不做作,看似平淡。其实蕴含着最大技巧。以无招胜有招完胜其余三人。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毒舌特点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你最精彩的历史细节!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知名诗人洛夫在台北去世|洛夫|诗人|台北_新浪网
知名诗人洛夫在台北去世
知名诗人洛夫在台北去世
中新社台北3月19日电 知名诗人洛夫19日在台北去世。综合中央社、联合新闻网等台媒报道,洛夫家属目前仅授权证实,洛夫于19日因肺部疾病过世,家属希望低调并感谢各界关心。洛夫本名莫洛夫,1928年生于湖南衡阳,1949年来台,毕业于淡江大学英文系,曾在东吴大学任教。1954年,他与张默组成“创世纪”诗社,发行同名诗刊。洛夫著作甚丰,出版《时间之伤》《漂木》等多部诗集、散文集和译作。其诗歌意象繁复,表现手法近乎魔幻,被台湾诗坛誉为“诗魔”。2001年他被评选为台湾当代十大诗人之首。洛夫曾被大陆多所高校聘为客座教授。近30年来,他常到大陆讲学、交流。2016年12月,洛夫在高雄参加“新诗百年——两岸诗歌高端论坛”时曾表示,希望写诗的朋友努力将中国古典诗的语言之美重新找回来。台湾大学教授廖咸浩称赞洛夫为上世纪50年代台湾诗坛的拓荒者之一,是开创台湾现代诗坛新局面的诗人。(完)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是..?_百度知道
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是..?
我只知道余光中是其一。
我有更好的答案
「十大诗人」之名,首见於一九七七年源成版《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此书由张默、张汉良、辛郁、菩提、管管共同编选(五人皆为「创世纪」诗社同仁),主动出击加上举贤不避亲的结果,面世后自然备受争议。他们所选出的台湾十大诗人为:纪弦、羊令野、余光中、洛夫、白萩、瘂弦、罗门、商禽、杨牧、叶维廉,已故作家及几位编委则不予列入。
采纳率:65%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现代派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2-台湾诗人-洛夫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2-台湾诗人-洛夫
&&台湾文学 台湾小说家 琼瑶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8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台湾著名诗人洛夫
洛夫原名莫洛夫,1928年出生于湖南衡阳,1949年赴台,毕业于台湾淡江大学英文系,曾在东吴大学执教多年。1954年,他与张默、痖弦在台湾共同创办《创世纪》诗刊,其诗歌意象繁复,表现手法近乎魔幻,有“诗魔”之称,出版了《时间之伤》《因为风的缘故》《漂木》等大量诗集、散文以及译作,曾被评为台湾当代十大诗人之首。
因为风的缘故,送他随风而去众人告别诗人洛夫   新华社台北4月11日电(记者石龙洪、贾钊)“昨日我沿着河岸/漫步到/芦苇弯腰喝水的地方……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以衡阳乡音吟诵写给妻子的诗,诗人洛夫向亲友告别,也为自己“送别”。  上月19日,洛夫在台北逝世。一代诗人就此随风而去,台湾文学界、洛夫故乡衡阳乡亲和众多两岸民众为之叹惋。11日,台北“至真”礼厅,烛光中,按照洛夫遗愿,通过播放生前录音的形式,他本人第一个在追思仪式上“发言”。  前来送别的很多是洛夫老友,也有许多年轻人。听到洛夫说这首诗写于1981年,是写给妻子的时候,人们无不为之动容。  在送别厅,洛夫遗像居中,他手执诗集,目视远方,背后则是草书所写的《因为风的缘故》这一名作,两岸亲友致赠的挽联分布于侧。在哀而不伤的音乐声中,人们鞠躬行礼,与家属握手、拥抱,表达安慰。  “洛夫为当之无愧的‘诗魔’。”台湾艺术家陈青狄接触洛夫的诗已近40年。她说,洛夫的作品文字优美,风格锐利,在中文诗坛地位举足轻重。  “60多年的老朋友走了,心里十分难过。”1954年与洛夫、痖弦共同在台湾创办《创世纪》诗刊的诗人张默说,自己和洛夫都是离乡背井来到台湾,有相似的背景、话题和共同奋斗的经历,非常不舍老朋友离开。  洛夫曾说:“我虽然是一个现代诗人,但我写的诗完全是中国诗的身份。”他的诗歌中处处体现了浓厚的中国传统精神。  “洛夫的现代诗充分汲取了中国古诗词的养分,意向运用超前而迷人。”比洛夫小一岁的诗人管管称洛夫为老师。他说,洛夫做一件事,不但要做成功,而且要做第一,意志令人感佩。  洛夫原名莫洛夫,1928年生于湖南衡阳,1949年来台。数十年来,他对故乡的思念化作一首首诗句,广为传诵。在告别仪式上,近百幅照片制成的纪念短片,重现了他近年返回大陆寻根、探亲、讲学、交流、办展的画面。  “为何雁回衡阳,因为风的缘故。”最近20多年来,洛夫先后9次回到衡阳。  “洛夫的乡愁不亚于余光中。”衡阳市回雁诗社社长李镇东曾说,洛夫的《边界望乡》《衡阳车站》等作品,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洛夫曾说:“生命的价值不能以时间的长短来衡量,只要心中有诗有爱,瞬间即是永恒。”一位福建读者说,洛夫走完一生,那些不朽的、强烈的、抹灭不去的,都留在诗人永恒的书写与凝望当中。(来源:&新华网)通讯:“漂木着岸”――送别“诗魔”洛夫  中新社台北4月11日电 题:“漂木着岸”――送别“诗魔”洛夫  中新社记者 张晓曦 陈小愿  知名诗人洛夫的告别式11日下午在台北市立第二殡仪馆景仰楼举行。在小提琴伴奏曲中,亲友、台湾文化界人士向诗人遗像鞠躬、告别。&&& 4月11日,知名诗人洛夫的告别式在台北举行。洛夫1928年生于湖南衡阳,1949年赴台,今年3月19日在台北去世。中新社记者 陈小愿 摄  现场,洛夫手执诗作《背向大海》的照片置于鲜花之上,其代表作《因为风的缘故》中诗句“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此时仿佛诉说生命无常。  3月19日在台北逝世的洛夫,原名莫洛夫,1928年生于湖南衡阳,1949年来台;自淡江大学英文系毕业后,曾在东吴大学执教多年。诗作受超现实主义影响、表现手法有魔幻色彩,他也因此被称作“诗魔”。  1954年,洛夫与张默、痖弦组成《创世纪》诗社,在台湾发行同名诗刊,与《蓝星》《现代诗》三足鼎立,对台湾现代诗影响深远。  洛夫常在作品中表现自我放逐、离乡背井、乡愁等意象。上世纪80年代末,他开始回到大陆探亲、讲学、办展。他自述身上有两种乡愁,一种是离开父老乡亲那种人性意义上的乡愁,另一种是离开精神家园的文化意义乡愁,后一种乡愁对诗歌创作影响更大。  1996年,洛夫携妻移居加拿大。5年后,73岁的洛夫出版3000行长诗《漂木》、反思人生历程,以“漂木”“鲑”“浮瓶”“废墟”表达他个人对思维、生命、美学的认知。2016年,他与妻子再返台定居。  11日告别式现场,用图片串起的短片回顾了洛夫一生。洛夫之子在片中描述,父亲少小离家老大回,衡阳乡音无改;他既是一位诗人,也扮演着夫婿、父亲、祖父的角色,更成为影响他人、给予正向能量的良师益友。  得知洛夫去世消息,他在湖南、福建、广东、云南等大陆各地的老乡、朋友纷纷致赠花篮。  前来参加告别式的张默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洛夫是他认识60多年的朋友,老朋友走了,心里十分难过。他说,自己和洛夫都是离乡背井来台,共同奋斗的经历令人难忘。  张默评价,洛夫的诗歌充满现代性,不管是语言、意象都很“新”,是台湾诗坛的重要代表。  知名诗人、年近九旬的管管痛失良友,几度哽咽。他对记者表示,洛夫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养分,作品是超前的,对当代华语诗坛贡献很大。  台南艺术大学应用音乐学系助理教授叶青青去年曾策划举办洛夫诗作专场音乐会《因为风的缘故》。她告诉记者,洛夫的诗展现了对故乡的怀念,谱曲后更朗朗上口,传播更广。未来,她会继续举办洛夫诗作的音乐会,让更多人了解他。  台湾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主任、《创世纪》原主编须文蔚曾说,台湾长期对立的社会氛围让洛夫写出长诗《漂木》。“漂木着岸”,洛夫的诗已扎根在台湾土地上。  告别式上播放着洛夫生前朗读的《因为风的缘故》。在他平静温和的嗓音中,参与者默默品味其中承载的情怀。一批又一批的友人默默行礼、离去。许多人祝福洛夫――终于“漂木着岸”。(完)(来源:中国新闻网)著名诗人洛夫在台北病逝  新华社台北3月19日电 台湾著名诗人洛夫19日凌晨在台北“荣总”医院去世,享年90岁。  综合台湾媒体报道,洛夫家属目前仅授权证实,洛夫于19日因肺部疾病过世,家属希望低调并感谢各界关心。  洛夫原名莫洛夫,1928年出生于湖南衡阳,1949年赴台,毕业于台湾淡江大学英文系,曾在东吴大学执教多年。1954年,他与张默、痖弦在台湾共同创办《创世纪》诗刊,其诗歌意象繁复,表现手法近乎魔幻,有“诗魔”之称,出版了《时间之伤》《因为风的缘故》《漂木》等大量诗集、散文以及译作,曾被评为台湾当代十大诗人之首。他自评诗歌创作经历:“小学时代学习背诵唐诗宋词等传统文学经典,青年时代希望有所突破,因此又学习了大量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但是我不久发现它晦涩难懂,又回过头重新审视和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学经典,流连在‘那个烟雨朦胧的埠头’,最后完成了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古典的升华。”  自上世纪80年代末起,洛夫经常返回大陆寻根、探亲、讲学、交流、办展。(来源:&新华网)新闻链接:诗人洛夫,躺在了时间里&&& 2016两岸诗会“桂冠诗人”颁奖典礼在台湾佛光山举行,洛夫先生(右二)站在领奖台上。&海南日报记者&宋国强&摄2016年,两岸“桂冠诗人”洛夫在台湾。洛夫给同获“桂冠诗人”的海南诗人雁西题词。  文\海南日报记者&王玉洁   洛夫,原名莫运端、莫洛夫,1928年生于湖南衡阳,1949年前往中国台湾,1996年从台湾迁居加拿大温哥华。于今年3月19日凌晨在台北逝世。洛夫与余光中在台湾被称为“文坛双星,是台湾诗坛“三巨柱”(罗门、余光中、洛夫)之一,一生获奖无数,有“诗魔”之称,2016年获两岸诗会“桂冠诗人”荣誉称号。他先后出版40余部诗集,出版过散文集、评论集等,其作品先后被译成英、法、日、韩、荷兰、瑞典等多国语言。  诗友海口相聚忆洛夫  日,在海峡对岸的台北,诗人洛夫辞世,享年90岁高龄。他的作品是海峡两岸共同精神财富,不少诗作广为传诵,对中国现代诗的发展影响深远。  后人若想再与他交谈,再与他亲近,便也只能再读一读诗罢。  孟春雅集,诗歌之夜。3月24日晚,来自北京、杭州和海南省文艺界的百余名作家、诗人、朗诵者及诗歌爱好者聚在海口,共同追悼诗人洛夫,以做诗、吟诗的方式缅怀追忆洛夫非凡传奇的诗意人生。  “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手掌开始生汗/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著名演诵艺术家胡乐民专程从北京赶来。为现场观众深情朗诵洛夫诗作《边界望乡》,将晚会主题推向高潮。  “孩子,别说不认识我/这乡音/就是我守护了一辈子的胎记……”(洛夫诗作《回乡偶书》)  一行行诗歌,一声声吟诵,缓缓散落在海岛春宵的夜色之中,款款诉说洛夫游子怀乡咫尺天涯的伤痛、落寞和无奈。  海南日报记者与洛夫见面,是2016年12月在台湾高雄佛光山,当时他应邀参加2016两岸诗会,并获得“桂冠诗人”称号。那一次,也是两岸诗会第一次走进台湾。  身着中式立领粗布衫的洛夫先生头发花白,笑容慈祥。讲起诗歌的他,言语柔和坚定,“恰逢中国新诗诞生百年,两岸诗会来到台湾,自此‘两岸诗会’便真正名副其实了。”  欣然接受两岸诗会“桂冠诗人”奖  “惊悉洛夫先生不幸逝世,海南省台办同仁和海南文化界不胜悲惋,深表哀悼。”两岸诗会组委会执行主任、海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刘耿在写给洛夫家人的悼念信中说道。  2016年,是两岸诗会在海南成功举办五届后,首次走进宝岛台湾。之所以将“桂冠诗人”奖颁给洛夫先生,是因为两岸诗会组委会深深为洛夫对诗歌、对两岸文化交流的贡献折服。  当洛夫听到这一消息后,他欣然接受,很高兴,也很看重。“在我们心中,洛夫先生是享誉海峡两岸、在国际有影响的著名诗人,一生潜心现代诗歌创作。”刘耿回忆说,洛夫先生民族情怀深厚,致力弘扬中华文化,为促进两岸交流身体力行,他的作品是海峡两岸共同精神财富,不少诗作广为传诵,对中国现代诗的发展影响深远。  心灵契合,能促进两岸文化交流,诗歌恰恰是两岸文化交流最好的途径,因为诗歌是最能打动心灵的语言。  洛夫先生一生获奖无数,他如此重视两岸诗会“桂冠诗人奖”,源于他内心深厚的民族情怀。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两岸诗会已成为华语诗坛极具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品牌和诗歌盛会。  经历残酷战乱,远离故乡数十载,接受多元文化熏陶,遭遇过重大曲折的人生变化,倒也铸就了洛夫丰富的大人格。“洛夫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同时他的诗作又是现代诗歌中少有的贯通中西,具有国际影响力,尽显大家风范、诗人本色。”刘耿1982年读到并喜爱洛夫的诗作,他说自己很幸运,后来能因工作关系,与洛夫有更深入的交流。  2016年,恰逢中国新诗诞生百年。在诗意盎然的佛光山,参加活动的台湾诗人洛夫、雨弦等,大陆诗人舒婷、陈仲义等,畅谈中国新诗百年未来的发展,分享个人创作体会,吟诗、话诗、唱诗,度过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夜晚,不亦快哉!  时光流转,斯人已逝。一份共同的经历也在当下变得愈加难得,弥足珍贵。  他是纯粹的诗人  “他是纯粹的诗人。”许多诗歌评论家、诗人、诗歌爱好者都如此评价,“对现代诗探索比较彻底的,还是洛夫。他毕生致力于诗歌创作,而且直到晚年还能写得那么好,这是非常难得的。”  中国新诗诞生百余年,洛夫毕生写诗70余载。今年3月初,在台北,临终前半个月,他的动物诗集《昨日之蛇》出版。  洛夫把自己的诗歌创作分为抒情时期、探索时期和回归时期,描写战争的《石室之死亡》就有着浓烈的西方现代主义诗风。后来,晦涩的文风有了变化,他创作三千行长诗《漂木》,充分展现了他重谋篇炼意又不忘炼字炼句的精心。  1954年,洛夫与张默、痖弦共同创办了《创世纪》诗刊,历经动荡,该诗刊已经办刊六十多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诗人。现代青年杂志总编辑、2016两岸诗会“桂冠诗人”获得者雁西就是其中一位。  雁西见过洛夫先生两次,一次在北京,一次是在台湾佛光山与他同台参加两岸诗会。“在我心中,洛夫先生犹如大山一般的存在,能与他同台领奖,我是诚惶诚恐的,是仰慕的,敬爱的,尊重的。”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追悼会的雁西情难自已,他说自己至今都忘不掉当年与洛夫先生的交流,“时间虽短,但印象深刻,他话虽少,但极具分量。”  雁西回忆说,当洛夫先生为我写下“我们不但拥有诗歌,也希望诗歌拥有我们”的寄语时,我还不甚理解,近日我才真正悟出:“只有写出优秀诗歌的人,才值得被诗歌拥有。”  于是,雁西在悼念洛夫先生的诗作中写道:让火熄灭,不再敲门/大片大片的春天排队到了,我们握到了/真的握到了你诗中的暖意……”  中国著名朗诵艺术家胡乐民带着《洛夫诗歌演诵集》也来了,这是他和先生最为珍贵的合作,一对忘年交,两岸不了情。艺术气质浓郁、功底深厚的胡乐民追忆与洛夫先生在诗歌朗诵中的情缘。而今,穿过胡乐民直击人心的感人演绎,人们无比怀念“一无所惧的躺在时间里”的洛夫。  读诗、诵诗时,洛夫的音容笑貌,恍若还在。如果一定会在,那一定在他的诗歌里。听上去,倒也是件幸事。(来源:海南日报)“诗魔”洛夫本报记者&吴亚明&孙立极  洛夫旧影。  (资料图片)  享誉华文诗坛的台湾著名诗人洛夫,3月19日病逝台北,享年90岁。自16岁开始写诗,洛夫就醉心创作、笔耕不辍。2001年出版3000行长诗《漂木》反思人生历程;今年3月3日,发表了最新作品《昨日之蛇》。自上世纪80年代末起,洛夫经常返回大陆寻根、探亲、讲学、交流、办展。回首洛夫一生,可以看到他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他的主张“生命的价值不能以时间的长短来衡量,只要心中有诗有爱,瞬间即是永恒”。  洛夫原名莫洛夫,1928年出生于湖南衡阳,1949年赴台,毕业于台湾淡江大学英文系,曾在东吴大学执教多年。1954年,他与张默、痖弦组成《创世纪》诗社,在台湾发行同名诗刊,与《蓝星》《现代诗》三足鼎立,对台湾现代诗影响深远。  洛夫著作甚丰,出版过《灵河》、《外外集》、《时间之伤》《因为风的缘故》《漂木》等大量诗集、散文以及译作。作为台湾现代诗重要的开拓者,洛夫早期诗作受存在主义与超现实主义影响,节奏明快,语言奇诡。后期诗风蜕变,作品表现手法魔幻,因而被誉为“诗魔”。近年洛夫的诗风由“魔”入“禅”,通过诗将西方超现实主义与东方禅宗思想贯通,开辟崭新境界,近作《唐诗解构》、《昨日之蛇》即是明证。  在评述自己的诗歌创作经历时,洛夫曾表示,“小学时代学习背诵唐诗宋词等传统文学经典,青年时代希望有所突破,因此又学习了大量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但是我不久发现它晦涩难懂,又回过头重新审视和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学经典,流连在‘那个烟雨朦胧的埠头’,最后完成了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古典的升华。”  洛夫诗歌研究专家、元智大学中语系副教授李翠瑛表示,洛夫以白话文的表现形式,意境与内涵却直达古典诗歌的高度,从西方超现实的影子走出,进入东方禅境的深谧境界,融铸古今、横贯中西,只有洛夫有大师气度。  诗人罗智成形容洛夫是“意象的魔术师”。他认为,读洛夫的诗有门坎,因此他的读者多为创作者。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廖咸浩说,洛夫以强烈自我风格著称,语言有很强的力道,“会重重打在心头上。”  曾担任《创世纪》主编的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主任须文蔚说,洛夫的古典抒情与离散情怀,才是他最深沉的部分。须文蔚说,台湾长期处于对立氛围,让洛夫写出长诗《漂木》,他相信,“漂木着岸,洛夫的诗早已扎根在台湾的土地上。”  (本报台北3月23日电)《&人民日报海外版&》(&日&&&第&04&版)(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著名诗人洛夫也走了 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原标题:爱深圳的洛夫也走了▲洛夫和好友周友德(右)。(周友德供图)▲洛夫在深圳。 深圳商报记者 韩墨 摄▲洛夫早年照片。 (周友德供图)  <FONT color=#月19日凌晨3时21分,著名诗人洛夫因病在台北逝世,享年91岁。洛夫1954年参与创办《创世纪》诗刊,任总编二十余年。后旅居加拿大温哥华,于病中迁回台湾。洛夫在现代诗坛享有“诗魔”的美誉,2001年,他因长诗《漂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台湾版《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曾将洛夫列为十大诗人之首。洛夫又与余光中并称台湾诗坛双子星座。  是落叶总要归根,是游子总想回家。洛夫曾自言他一生曾“二度流放”,他总结自己《漂木》的主题是“寻找精神家园”,那么,他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了吗?  “寻找精神家园”  洛夫生前说自己当年赴台,一是为战乱的形势所迫,再就是出于一时的冲动,想出去“闯天下”。在以后的生涯中,洛夫开始走向诗坛,也促使他对生命对世界进行深刻反思。他和张默一起创办了《创世纪》诗刊,1958年他创作了长达640行的长诗《石室之死亡》。  1996年,洛夫选择移居加拿大温哥华。移民海外,远奔天涯,隔断了两岸地缘与政治的过去,他体验到所谓“二度流放”的生活。初抵加拿大,他在陌生的环境中强烈感受到冷清与孤独,黄昏时独立在北美辽阔而苍茫的天空下,他深深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却又感受到自我的定位是如此暧昧与虚浮,至少在形式上已经失去了祖国的地平线,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认同对象。  洛夫在加拿大完成了他晚年最重要的作品《漂木》,正因这首长达3000行的诗篇,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洛夫过去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曾认为,这首长诗不可能在国内写成。因为他在温哥华应酬很少,连电话都不接,集中精力写作,这就是所谓“自我流放”。他称这首诗的主题是“寻找精神家园”。  成就卓著 此生无悔  白居易诗中有“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句,后人称之为“诗魔”。洛夫是超现实主义诗人,表现手法近乎魔幻,有论者称其为语言的天才和意象大师,他被诗坛誉为现代“诗魔”。  洛夫晚年表示自己此生无悔,因为他认认真真地写了几十年诗,创作成就得到海内外华语文学圈的公认,台湾版《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曾将洛夫列为十大诗人之首。更让他高兴的是,他的诗得到了祖国大陆读者的喜爱和认可,大陆出版有包括《洛夫诗全集》在内的各种洛夫诗歌版本。2015年,洛夫获得首届李白诗歌奖,他获奖后在第一时间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他说:“我是李白的隔代‘粉丝’,我获得这个奖,感觉就像李白本人在肯定我。”李白诗歌奖至今已评选两届,第二届空缺,至今获奖者仅洛夫一人。2017年,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等联合举办“中国新诗百年”全球华语诗人诗作终身成就奖评选揭晓,从胡适、闻一多、徐志摩以降,洛夫排名第15,他更在台湾诗人中排名居首,其后为郑愁予、余光中。  2014年,洛夫诗歌创作70周年,诗人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他坦言:“我对文学有高度的洁癖,在我心目中,诗歌绝对是神圣的,我从来不以市场价格来衡量诗的价值。我认为写诗是一种价值的创造,包括人生境界的创造,生命内涵的创造,精神高度的创造,尤其是语言的创造。”  结缘深圳 聊慰乡情  洛夫与深圳有缘。1979年3月,洛夫应邀访问香港,当时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的余光中亲自开车陪他参观落马洲边界,落马洲的对岸就是皇岗。当时轻雾氤氲,他从望远镜中隐约看到的故国山河,也就是深圳的山河,耳边响起数十年前的鹧鸪啼叫。近乡情怯,洛夫写下了《边界望乡》一诗。诗中有句:“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15年后,洛夫终于跨过边界,来到深圳。那是1994年,华文诗人笔会在深圳召开,洛夫作为“海外诗人”应邀出席。12月21日晚,他还出席了深圳诗友在帝豪酒店举行的“兰亭沙龙”。乡愁是洛夫诗歌的重要主题,在这次聚会上,洛夫解释了两种乡愁――一种是人性意义上的,另一种是文化意义上的,而后一种乡愁在诗歌创作上影响更大。  洛夫晚年以为深圳是自己的精神家园,曾一度产生移居深圳的想法。洛夫与深圳结缘,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他结识了同乡诗友周友德。周友德告诉记者,他是在洛夫1988年第一次回乡探亲时与他相识的,此后他调入深圳,以后洛夫每次来深圳他都热情接待。日,洛夫、陈琼芳夫妇金婚,周友德专门在深圳为他举办庆典,北京大学教授谢冕、扬州大学教授叶橹及近百名深圳文学艺术界人士出席。得悉洛夫病重的消息,周友德于去年12月专程赴台北探望。  审美回归 创作不辍  洛夫早年从超现实主义的角度进入诗坛,扮演反传统的角色。晚年他的审美角度有回归传统的趋势,“唐诗解构”即是一例。他写了一系列“古诗新铸”的创新作品,冠以总题《唐诗解构》。他认为这种创作是一种实验工程,“我不是恋旧,更无意复古,而是希望从旧的东西里找到新的美,或一些久被忽略未曾发现过的美。”他首先选出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唐诗,包括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李商隐等大诗人的作品。  日,洛夫回到深圳,在雅昌艺术馆举办“诗情铸书魂――诗人洛夫书法回顾展”,向他的诗迷和深圳艺术爱好者展现了他艺术创作的另一面――书法。作为最前卫最先锋的现代诗人,却投入最古老最传统的书法创作,这两者是否矛盾?洛夫为此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回答:“作为美的艺术都富有创意,而美是超越时空的。唐代怀素和尚的草书在今天看来仍是气韵生动、魅力无限,它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在洛夫看来,诗歌和书法本质上都是追求创造性的永恒之美。那一次,在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时,洛夫又简短回顾了自己被迫离开故土并从事诗歌创作逾一甲子的历程,他称自己“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诗歌创作,现在仍然在路上”。  那是洛夫先生最后一次莅临深圳。而现在他终于走完了自己91年的人生旅程,也走完了自己75年的诗歌创作历程。(记者 夏和顺)(来源:深圳商报)曾为爱妻写下名篇台湾诗人洛夫昨在台北病逝 洛夫与夫人陈琼芳。(厦大中文系教授俞兆平供图)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 记者 林路然)  据新华社报道,台湾著名诗人洛夫昨日凌晨在台北“荣总”医院去世,享年90岁。洛夫的夫人陈琼芳生于鼓浪屿,5岁前生活在厦门,后来随家人迁居金门,洛夫也称自己是鼓浪屿的女婿,他最具知名度的作品之一《因为风的缘故》就是为夫人所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离乡数十载后,已过花甲之年的洛夫再次回到大陆,感慨良多。据厦门多位文学界人士回忆,洛夫至少来过厦门两回,参加2016年鼓浪屿诗歌节,倡议恢复菽庄吟社,也曾在厦大和集大举办过讲座,反响热烈。  鼓浪屿女婿对菽庄吟社复办帮助很大  或许,娶了一位鼓浪屿姑娘就注定了洛夫与小岛结缘。  著名诗歌评论家、诗人舒婷的丈夫陈仲义说,洛夫和夫人陈琼芳至少来鼓浪屿、到他们家中做客两次,一次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是洛夫第一次来鼓浪屿,稍作停留,另一次就是在2016年鼓浪屿诗歌节。“闲聊中,陈琼芳还提起,她曾经就住在龙头路一带。”  2016年鼓浪屿诗歌节,洛夫作为嘉宾参加,并联名倡议恢复菽庄吟社。负责接待的是时任鼓浪屿管委会副主任的叶细致,他提到,洛夫在诗歌节上的建议对后来菽庄吟社复办起到很大帮助。“当时,我们正在为诗社是否以现代诗为主感到苦恼,担心这会伤害一拨热爱古体诗的前辈的感情。洛夫告诉我们,现代诗是循着古体诗自然发展而来,诗社应以现代诗为主。”叶细致说,作为诗歌界的前辈,他的话很有说服力,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2016年,菽庄吟社顺利复办。  叶细致还回忆,在鼓浪屿诗歌节之后,洛夫在岛上小住一晚,有个小插曲。洛夫走进安排在鼓浪屿干部疗养院的房间,十分惊喜,因为一推窗大海就在眼前,他感叹:“就连在台湾也很难得有这样的景致!”但第二天一早,当叶细致问起昨晚休息得如何时,洛夫却苦笑答道,没睡好!原来,大海太近,汹涌的海浪声吵得洛夫睡不着,“我从来没有这么讨厌过大海。”他开玩笑说。  曾在厦大集大做演讲,数十载乡音未改  参加鼓浪屿诗歌节之前,洛夫还应邀分别在厦大和集大做了演讲。一口湖南乡音吟诵诗歌,再逐一剖析感想心得,令台下观众听得入迷。  在厦大演讲时,洛夫吟诵完《因为风的缘故》后,还播放了以此诗为歌词的CD,这首歌的演唱者是洛夫先生的儿子莫凡,台湾“凡人二重唱”乐队组合的歌手之一,缱绻柔情蔓延整个会场。洛夫说:“这不仅是一首情诗,也是对生命与人生的感悟。记得1988年回衡阳时,我曾题下‘为何燕回衡阳,因为风的缘故’,这‘风’便是时代之风。而今天我坐在这里与大家一起交流,也是‘因为风的缘故’,30多年前,我怎么会想到有一天我能在厦大演讲。”  在厦门逗留的几天里,“乡情”也浸透在诗人生活的点滴。负责接待的诗歌爱好者陈茂才回忆,夫人陈琼芳为洛夫点菜时,总是点辣菜,还要交代厨房尽量做辣一些,“一时间我才想起洛夫是湖南人,在外五十多年,他仍没有改变家乡的饮食习惯。”陈茂才说,洛夫很喜欢听大陆的歌曲,看大陆的连续剧。逛街时,到了一家音像店,洛夫就折进去找连续剧。夫人只得无奈叹气,“这次来已经买了40多张,带不动了,别买吧。”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登翰与洛夫相识多年,他说,洛夫乐于请大陆的诗人、文学爱好者朋友到家中做客,刘登翰就去过洛夫在台湾的家和在加拿大的家。“他在加拿大的家是一栋别墅,可写诗的房间却很小,堆叠着各种书籍,只留下约一平方米的书桌写诗。”  【其人】  写万字长诗获诺奖提名  洛夫,原名莫洛夫,1928年生于湖南衡阳,15岁时就在报纸上发表作品,后毕业于台湾淡江大学英文系,并在东吴大学外文系执教多年。1954年,他与张默、痖弦在台湾共同创办了《创世纪》,并任总编辑20余年。《创世纪》是中国现代诗歌的标志性刊物之一,强调纯粹性、独创性、世界性,主张整合中国与西方、现代与传统,以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现代汉诗诗学体系。  洛夫拥有多部经典著作,出版诗集《时间之伤》等37部,散文集《一朵午荷》等7部,评论集《诗人之镜》等5部,译著《雨果传》等8部,其中《石室之死亡》广受诗坛重视。2001年推出3000行的万字长诗《漂木》后,获诺贝尔奖提名,2004年获北京“新诗界国际诗歌奖北斗星奖”,2005年被评选为台湾“当代十大诗人”,名列榜首。有“诗魔”雅称。(本报记者林路然 整理)  【其诗】  手法近乎魔幻 他被称为“诗魔”  早年满腹的激情  曾撑得我沿室游走  如一怀了孕的猫  积多年的阵痛  只产下一窝骨多于肉的意象  DD自嘲诗《戒诗》  和余光中齐名 述说另一种乡愁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  DD《边界望乡》(节选),作于香港  因为风的缘故  昨日我沿着河岸  漫步到  芦苇弯腰喝水的地方  顺便请烟囱  在天空为我写一封长长的信  潦是潦草了些  而我的心意  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  稍有暧昧之处  势所难免  因为风的缘故  此信你能否看懂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  你务必在雏菊尚未全部凋零之前  赶快发怒,或者发笑  赶快从箱子里找出我那件薄衫子  赶快对镜梳你那又黑又柔的妩媚  然后以整生的爱  点燃一盏灯  我是火  随时可能熄灭  因为风的缘故  【其事】  本报编辑回忆洛夫夫妇伉俪情深  如同洛夫写过的爱情名句:共伞的日子/我们的笑声就未曾湿过。他与陈琼芳伉俪情深也很是出名。  夫妻俩在厦门参加活动时,本报编辑黄静芬曾与他们同桌吃饭。席间,洛夫告诉黄静芬,与夫人在金门认识,结婚40周年那年重回金门,写了《再回金门》。“大家小声议论,洛夫与夫人面容很像,而这大概就是幸福婚姻的表现之一。”黄静芬说。陈茂才也发现,洛夫全身心投入诗词创作,而夫人陈琼芳则负责他的饮食起居。买衣服时,夫人做主,出门时,夫人提醒梳头穿衣,将洛夫照顾得无微不至。  (本报记者林路然)(来源:厦门网)大陆诗歌界悼念台湾知名诗人洛夫图为日,洛夫游瘦西湖。 赵军&摄  中新社北京3月19日电 (记者 应妮)知名台湾诗人洛夫19日在台湾溘然长逝,享年91岁。消息传来,大陆诗歌界表达痛悼之情。  中国诗歌网“今日头条”栏目报道“台湾诗人洛夫去世”的消息,刊登多篇纪念文章和洛夫代表作等。该网站由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是大陆唯一一家官方主办的诗歌网站。  《诗刊》主编叶延滨以旧作《漓江秋月夜》纪念洛夫。他回忆,1988年中秋,洛夫一行首次回大陆,“我携妻杨泥,从四川赶到桂林,与湖南李元洛教授同陪洛夫一行漓江上中秋赏月”。叶延滨事后写了《漓江秋月夜》一文纪念这次聚会,“足见洛夫先生为两岸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  中国诗歌春晚发起人、总策划屈金星向中新社记者介绍,洛夫是诗歌春晚的顾问,曾三次为诗歌春晚题词。去年秋,他还抱病出席了2018年第四届中国诗歌春晚启动仪式,并欣然题词“新丝路,新诗路,文化自信铸脊梁”。  屈金星表示,对中国古典诗歌,洛夫强调回眸而不是回归,不是完全回到古典,而是加上自己的创造。“他一直保持着诗人不盲目依附任何一种文化的独立风骨,这一点深刻体现了文化自信。从这个意义上说,洛夫为世界诗歌注入了中国元素。”同时,屈金星也对洛夫不吝对包括他在内的年轻人多有提携表示感激。  洛夫的诗歌意象繁复,表现手法近乎魔幻,被台湾诗坛誉为“诗魔”。诗人刘知白19日在其新作《悼洛夫先生》一诗中写道:“是人是魔/那只是耳旁不绝的无聊/淡定的转身/成为永久的新生……”(完)(来源:中国新闻网)家乡亲人诗友忆洛夫:衡阳乡音是一辈子的“胎记”  新华社长沙3月20日电(记者白田田)“孩子,别说不认识我/这乡音/就是我守护了一辈子的胎记”――19日凌晨,著名诗人洛夫在台北逝世。在洛夫家乡湖南衡阳,他那些饱含家国情怀的诗句,被乡亲诗友不断传诵。  “洛夫的乡愁不亚于余光中。”衡阳市雁诗社社长李镇东说,洛夫的《边界望乡》《衡阳车站》等作品,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衡阳市作协主席陈群洲回忆,上世纪80年代,20多岁的他将自己第一本诗集邮寄给远在台北的洛夫。洛夫的回信言辞恳切,对于家乡有这样的年轻诗人感到欣慰,勉励他好好创作。  “为何雁回衡阳,因为风的缘故。”最近20多年来,洛夫先后9次回到衡阳,探亲寻根,参加诗歌节等活动,在学校发表演讲,鼓励青年学子。  洛夫的出生地位于衡南县燕子山。多次陪同洛夫的衡南作家胡朝阳说,洛夫第一次看到老屋,眼泪一下就出来了,往事历历在目:儿时住在阁楼上,在那里读过《红楼梦》《水浒传》;屋后是养马的地方,在那喂过马。  “而我挥动的手/依旧悬在四十年来/未曾冰解的/乡愁里。”在《再别衡阳车站》里,洛夫写下这样的诗句。胡朝阳说,几乎每次回乡,洛夫都要在衡阳车站看看那的老站牌,在一棵大树旁徘徊又徘徊,感觉“故乡永远在这里”。  胡朝阳说,家乡面貌发生了变化,洛夫便去寻文化的根,他很喜欢寻访南岳、王船山故居、石鼓书院等人文景点。在南岳衡山,洛夫告诉她,他16岁时的文学处女作就是在衡山写的,“是南岳的烟云成就了我的诗歌”。  1949年,洛夫离开大陆赴台时,家乡仍积贫积弱。当他重返故土,大陆已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迎来时代巨变。  李镇东说,洛夫和亲朋诗友见面、交流,对家乡人总是称呼“各位乡亲”,他常感叹家乡发展日新月异,表现出对故土的浓浓依恋,对家乡的事业也是尽力支持。  2015年,洛夫当选为雁诗社终身名誉社长。李镇东说,对于其他地方一些诗社的相关邀请,洛夫大都婉拒,但对于家乡诗社的邀请,他欣然应允。  洛夫的弟弟莫运征今年80岁,兄弟俩分别排行老二和老五。莫运征说,1988年二哥回来后,在他家过春节,吃年夜饭,喜欢家乡腊肉的味道。今年二哥原计划农历五月回衡阳过90岁生日,兄弟俩做好了见面的准备,没想到只差了几个月。  听闻洛夫去世的消息,衡阳诗界纷纷自发纪念,并积极筹备追思会。“边界望乡,一望就是几十年……越过海峡,让不尽的乡愁生根发芽……”19日,李镇东写下悼念洛夫的诗行。  “诗歌永在,精神永存。”陈群洲说,洛夫的诗歌感召了家乡很多后辈诗人,并将继续鼓励他们在创作道路上前行。(来源:&新华网)追忆知名诗人洛夫:扬州是他的第二文学故乡&&&&图为日,瘦西湖向洛夫颁发收藏证书。 赵军 摄  中新网南京3月19日电 (记者 崔佳明)知名诗人洛夫19日在台北去世。在他的第二文学故乡扬州,文化界人士追思缅怀他。  扬州文化界人士在追忆洛夫时说,在大陆,洛夫写过三首诗的城市,独有扬州。洛夫喜欢扬州,他称:“扬州是他的第二文学故乡”。图为日,洛夫夫妇泛舟瘦西湖。 赵军 摄  从2005年开始,每年在金秋时节,扬州就会迎来一位老朋友--著名诗人洛夫。扬州是一座充满诗意的城市,对于洛夫来说,扬州有三美:美景、美食、美人,此外,扬州写诗的人很多,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诗歌的现代群落。洛夫每年来扬州走一走,看一看,见一见那些因诗结缘的好朋友。  “洛夫来扬州,如同回家。”作为洛夫的好友,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诗评家叶橹说,自己为很多诗人写过评论,写得最多、评得最多的,就是洛夫。图为日,洛夫游瘦西湖。 赵军 摄  有一个细节,至今还让叶橹感怀。叶橹回忆道:那是一次多年前的同行,刚到旅馆,洛夫和他就被一群诗歌爱好者团团围住。当时,洛夫毫无架子,不顾旅途疲惫,当即就和大家谈起诗歌来。这个场景,一直记存在叶橹的脑海里,他也因此感叹:“一位大诗人,不仅诗要写得好,人品更重要”。&&& 图为洛夫的作品《西湖瘦了》由瘦西湖景区管理处永久收藏。《西湖瘦了》一诗洛夫创作于2006年10月。 赵军 摄  扬州市老艺术家协会主席、石涛书画院执行院长曹如诚告诉记者,与其说洛夫的成就在于诗歌,不如说洛夫重新解构古代诗歌,创造了关于诗歌新的传统。  洛夫本名莫洛夫,1928年生于湖南衡阳,1949年到台湾,毕业于淡江大学英文系,曾在东吴大学任教。1954年,他与张默组成“创世纪”诗社,发行同名诗刊。图为日,洛夫的作品《西湖瘦了》捐赠仪式在瘦西湖熙春台举行。 赵军 摄  洛夫著作甚丰,出版《时间之伤》《漂木》等多部诗集、散文集和译作。其诗歌意象繁复,表现手法近乎魔幻,被台湾诗坛誉为“诗魔”。2001年他被评选为台湾当代十大诗人之首。(完)(来源:中国新闻网)台湾知名诗人洛夫肺癌病逝北荣 享寿91岁图片来源:台湾《中时电子报》&&& 华夏经纬网3月19日讯: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前“立委”、作家李敖昨天过世,今天又有一名文坛巨擘殒落!知名台湾当代诗人洛夫今天凌晨3点21分病逝北荣,享寿91岁。 &&& 据报道,家属目前仅授权证实,莫洛夫不幸于今日因肺部疾病过世,家属希望低调并感谢各界关心。&&& 莫洛夫1928年生,笔名洛夫、野叟,生于湖南省衡阳,退休后移民加拿大,2016年返台定居,曾任教东吴大学外文系,受聘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华侨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山西中北大学等大学客座教授。&&& 洛夫1954年与张默、痖弦共同创办《创世纪》诗刊,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荷兰、瑞典等文,并收入各种大型诗选,包括《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是台湾十大诗人首位。《寄鞋》是洛夫的招牌诗之一。&&& 洛夫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就是与袁惟仁共组凡人二重唱的歌手莫凡。洛夫今天凌晨3点21分病逝北荣,享寿91岁,家属随侍在侧。相关文章:台湾诗人洛夫:心中若有诗 瞬间即永恒  从11月15日到12月5日,洛夫先生入住中国泰州秋雪湖国际写作中心从事文学交流活动,他还就诗歌创作、欣赏及评论等方面的话题为泰州文学爱好者作了一次专题讲座。  在有“诗魔”之称的台湾著名诗人洛夫看来,今天更是一个需要诗的时代,因为这个世界太缺乏价值感、美感,太物质。而诗人以优雅而真诚的语言,忠实地呈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最高的使命是“希望”:给这个麻痹的没有感觉的消费社会写出感觉,给缺乏温情的冷酷现实写出温暖,给缺乏价值意识的荒凉人生写出价值,给低俗丑陋的世界写出真实的美来。  依洛夫先生的理解,“诗意的活着”这个追求,不但是一个诗人的生命与美学实践,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生存境界与精神内涵的表现。比如,陶渊明罢官之后“采菊东篱下”,王维晚年隐居终南山麓,杜甫因安史之乱流落成都。如以世俗眼光来看,这个时期也许是他们生命中、事业中最黯淡的岁月,但他们却活得有境界、有品位、有尊严,他们寂寞的生命点燃了历史上千万人心灵的光和热。  “写诗不只是一般的写作行为,更是一种价值的创造。而生命的价值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只要心中有诗、有爱,瞬间即是永恒!”在洛夫看来,写诗首先是生命内涵的创造,如杜甫、莎士比亚的诗;第二是艺术境界的创造,如李白、王维的诗;第三是意象语言的创造,如李商隐的诗。他认为,诗可以使语言增值,使一个民族的语言更加新鲜、丰富而精致。  洛夫认为,感受诗歌之美,首先要有美学修养,培养美的概念,审美的心态。他觉得,诗歌的意义不在于描述或解说或模拟我们生活其中的现实世界,而是强调诗是经由诗人的想象去创造一个有意蕴、有情趣的心灵世界,而这个心灵世界是透过意象语言来表现的,诗的美更是要从意象中感受到。 本报记者 顾介铸(来源:新华日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几位诗人的代表作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