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是“根文学”?

  也许,人类最耐不住的是寂寞,所以才有人写书,有人读书。
  以前,曾经断断续续读过几遍《红楼梦》。
  年龄比较小的时候,可能因为认字不多,以及阅历、水平等原因,对其中的诗词部分自动忽略了。
  如今想起来,这样做似乎对作者并不公平。
  因为作者在开卷第一回就专门赋诗一首,最后两句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所以,为了作者曾经付出的十年,我决定一字不落的读一遍《红楼梦》。
  据说,《红楼梦》曾被网友评进“死活读不下去排行傍”,并高居榜首。
  其实,这是不难理解的。
  在当今这种快节奏的社会背景下,许多人都为了生活辛苦奔波,为了未来百般谋划,又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有心情慢慢品读一部与金钱名利并无太多关系的著作呢?
  读与不读,什么都不代表,与所谓的学识、境界更挂不上钩。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现在许多人读的作品是发生在当代社会大背景下的故事,容易感同身受。
  或者,那些稀奇、玄幻之作,更能引人入胜。
  再或者,还有其他的原因……
  闲话少说,边读边评马上开始。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70次 发图:0张 | 更多
  1.  提示:此贴中的“我”字,是指楼主;“作者”是指《红楼梦》的写作人。  我读的是长春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其卖点是“无障碍读原著,注音解词释疑”。  书中对一些字词作了注音或解释,省了读者翻词典的时间,也避免了许多懒得查询工具书的人对某些词意乱加猜测了,当然对高手来说,这些也许是多余的,不过对我来说,却是必要的。呵呵,显得楼主很没文化不是。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终于一个字一个字地坚强地读完了第一回,中间恍了几次神,总觉得作者显得非常纠结,貌似有许多事情要向读者交待,似乎有很多不放心的地方。  我觉得我们最要感谢《红楼梦》作者的是,如果没有此书,我们无法了解古代闺阁女子如此详尽生动的生活场景。  作者直接告诉读者此书究竟在写谁!  原文:“但书中所记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  “闺客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已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原来,此书主要写的是“女子”,并且作者认为,这些女子的“行止见识”皆在作者之上,作者不会为了护自己的“短”而让这些女子的故事泯灭在历史的尘埃中无人知晓。  要注意的是作者提到的“女子”,在词典中大概有这样四个意思,即“女性”、“处女”、“女儿”,以及在古文中同“汝子”等。  能过整本书来看,作者主要指的是“处女”。  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五十九回,作者借宝玉的丫头春燕重述宝玉的话来表明其观点:“怨不得宝玉说:‘女孩儿未出嫁时是颗无价的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  由此可见,《红楼梦》主要是写未婚女子的美好,注意是“主要”,而不是全部,因为其中也描述了一些已婚女子的生活,而对这些已婚女子,“不美好”的情景描写是常常出现的。
  @那座野山 1楼
13:59:17  1.  提示:此贴中的“我”字,是指楼主;“作者”是指《红楼梦》的写作人。  我读的是长春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其卖点是“无障碍读原著,注音解词释疑”。  书中对一些字词作了注音或解释,省了读者翻词典的时间,也避免了许多懒得查询工具书的人对某些词意乱加猜测了,当然对高手来说,这些也许是多余的,不过对我来说,却是必要的。呵呵,显得楼主很没文化不是。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  -----------------------------  确实如此。楼主何不去讨论红楼梦的大本营——天涯的“书话红楼”板块?
  写的好
  2、《红楼梦》中的“真事”与“假语”  原文:“作者自云,因曾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  作者好像在说,自己如同经历了一场梦幻,所以才将真事隐去,借“通灵”之说,写出了《石头记》。  所以文中用了“甄士隐”和“贾雨村”,即“真事隐”和“假语村”的谐音,作为开卷部分两个人物的名字。  但其中究竟有没有隐藏当时的皇权斗争的故事?或者历史的阴谋?或者影射了像当代某些红学研究者探佚或揭密的那些事件呢?  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原文:“开卷即云‘风尘怀闺秀’,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阅者切记之。”  可以看出,作者在第一回之所以如此担心,就怕某些读者偏离了其“本旨”,误以为作者是在“怨世骂时”,所以,才在本回题目上作些文章,用了“怀闺秀”字样。  但是,后来的读者根本顾不得作者的提醒,还是自high地启动了自己无比强大的小宇宙,去寻找各自喜欢的故事,而对作者的苦口婆心置若罔闻!  作者在提醒“阅者切记之”后,为了表达其的确不想“涉于世态”,又写了诗一首来表达自己著此书的心境。  原文:“浮生着甚奔苦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梦尽荒唐。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经历了一番“梦幻”后的心态,即一切皆是“幻泡”。  “幻泡”出自《金刚经》:“一切皆有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作者受佛教影响颇深,认为一切事物都会转瞬即逝,须臾即灭。  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还花十年的时间写这样一个故事?  我还是觉得是寂寞,为了抵抗寂寞,作者花了十年精雕细刻了一部自己的作品。  作者已经看淡了,当然也许是不得不看淡,世间的悲欢离合,功名利禄。  但是,这短促而又漫长的人生,还是需要做一些事情才能走完,特别是作者本身才华横溢,且又有一番寻常人不曾有过的“梦幻”的经历!  所谓“梦幻”不过是作者曾经亲历的“盛席华延”的人生,也是作者写作的素材。  因此,作者所说的“真事隐”在我看来,不过是把作者真实的经历隐去,也就是不写真名实事,不出现朝代纪年而已。  原文:“至若悲欢离合,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哄人耳目而反失真传者。”  作者前面刚说过“真事隐”,这里又再一次表明自己所写的故事“不敢稍加穿凿”,也就是来自真实的经历。  这说明什么?其实就是为了告诉读者除了姓名年代,这个故事是作者生活经历的或听说的。  为什么作者反复强调无关世态?我想两个原因,一个是怕文字狱,另一个就是怕某些特别聪明的读者对号入座,这就类似于现在无论你写什么样的小说,都要注明“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3.  作者写此书的动力之源是什么呢?  其实,作者已经借杜撰出的一僧一道中的僧说了出来。  原文:“那僧道:‘历来几个风流人物,不过传其大概以及诗词篇章而已,至家庭闺阁中一饮一食总未记述;再者,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真情发泄一二。’”  不难看出,作者欲写前人之未写,也就是现在的创新是也!  作者对前人的作品不满意,因为一是不曾记述闺阁中一饮一食,也就是前人把最真实的生活细节给舍弃了,只顾着“传奇”;再就是,作者很不满前人不曾写出儿女真情。  看来《红楼梦》就是要写出一饮一食和儿女真情。  关于“一饮一食”,举一个例子,第四十九回的“脂粉香娃割腥啖膻”。  关于“儿女真情”,举两个例子,第三十回的“龄官划蔷痴及局外”和第二十六回的“潇湘馆春困发幽情”。  从这一点看出,《红楼梦》的作者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思想的确是超前的,不但能够看出前人作品内容方面存在的巨大的不足,而且自己能够著作一部伟大的作品以弥补缺憾。  假如没有《红楼梦》,我们又怎样想象清代官僚世家的日常生活呢?  即使你能够想象出其奢靡的生活,你又怎么知道当时的环境存在着这么一群鲜活之躯?  你又怎么知道他们的吃什么?喝什么?想什么?为什么忧伤?为什么而欢笑?甚至为什么蛋疼?呵呵。  要知道,作者写的这些内容,在当时的环境之下,甚至包括现在的环境之下,都不符合“问世传奇”的规则,因此作者在第一回也做了解释为什么要写这些所谓的生活琐事,而没有写当时比较流行的内容。  原文:“石头答道:‘……再者,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适趣闲文者特多。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 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  至此,作者已经很明白地讲出,他其对当时的一些文学作品是很不满意的,都落了俗套,不如他看到和听说的几个女子!  他要靠着自己的才华和“亲睹亲闻”的素材,再写了一部“新奇别致”的作品来。  所以,第一回作者作了充分的解释,这部作品究竟在写谁?写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写?  也就说,这部作品要写的是女子,内容是一饮一食和儿女真情,因为前人的作品中,这些东西几乎是空白。
  4.作者写作时的生活状态  我们先来看作者写作时的生活状态。  原文:“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  此时作者过着的已经全然不是锦衣玉食的贵族生活了,此前作者的生活我们也只能猜测为“繁华似锦”,因为书中并没有明说。  写书时,作者住的貌似是普通的民宅,做饭用的是瓦灶,坐卧用的也是寻常的家具。  不过,仍然能够感觉出环境还是不错的,“风晨月夕,阶柳庭花”,说明作者显然对其庭院布置也是下了几分功夫的。  台阶上有垂柳,院子里有鲜花,说明作者当时不但衣食无忧,同时也是个注重生活情趣、心态平和之人,即便在普通的环境中也能够自得其乐。  还有其他证据,说明作者的状态。  在第一百二十回,空空道人要“寻个世上清闲无事之人,托他传遍。”但找了一遍发现“不是建功立业之人,即系糊口谋衣之辈,那有闲情……”,显然这两种人都不合适写文传文。  于是继续找。  原文:“……真寻到急流津觉迷渡口,草庵中睡着一个人,因想他必是闲人……”  作者当时还能够作为“闲人”,显然生活费还是足够的。  即使作者真的家道中落了,但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是过着比普通老百姓有保证的生活。  谁能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情况下还依然能够体会到晨风庭花之美?  谁能在老板的打骂之下,随时面临炒鱿鱼,吃了上顿找不到下顿的情况下还有心情写出风花雪月的故事来?  因此,作者的生活至少还是过得去的,也许还不止如此。
  5.索隐派可以歇歇了  完整的看完第一章后,我觉得索隐派可以暂时歇歇了,作者并没有任何地方暗示此书隐写了什么历史上的政治斗争故事,而是一直在提醒读者不要误入歧途。  第一百二十回快结束时,正文:“雪芹先生笑道:“……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就是在表达作者对那些纠缠本书到底在写历史上谁家故事的那些人的当头棒喝,更是对那些认为其中隐含“吊明反清”情怀人的无可奈何的苦笑。  也许,当时就有人问作者本人此类的事情。  作者是个实在之人,在第一回就明示了不想写出到底是谁家的故事,不愿意说出书中的林黛玉是我二表叔家的妹子某某某,也就是不想显露真名实姓,这就是所谓“真事隐”。  但作者有过一番经历,即所谓“梦幻”,想“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耳目”的那种欲望还是很强烈的。  至于“梦幻”的内容,那只能靠你去猜了。  悟性不能,猜到的东西自然不同,但你不能瞎猜。  我想这不难理解吧,如今在网上发个帖子大家不都还要披个马甲吗?  除了某些心理极端人士,谁愿意不停地向全天下暴露自己的隐私?  难怪胡适曾说索隐派是在猜笨迷!  刘心武的所谓秦学,什么秦可卿是王爷家的女儿,就更让人“呵呵”了。  退一万步讲,如果有人非得说里面藏了什么朝廷斗争,反清复明的故事,作者开头就说“真事隐”不是更显得欲盖弥彰吗?这不是自找死路吗?  如果连我们现在的读者都能看出背后有个阴谋,意欲彰显朝廷争斗等,那么在当时那样的社会环境下,对于上层社会的人来说,不更是一眼就能看出来在写什么吗?  作者会这样自找麻烦吗?  当然不会。  如果你非得说会,那我也只能“呵呵”了。  所以,某些读者自我想象的《红楼梦》隐藏了一个惊天的故事,或者意欲透露被历史掩盖的真相等等,我也只能再次呵呵了。  要知道,这世上还有人信鬼呢,还有人在修仙呢?  王林都敢说自己是靠意念穿山越岭把蛇运到他的洗脸盆下的。
  @四季之人 2楼
14:05:28  顶  -----------------------------  谢谢第一个顶贴的朋友
  @我的乖叭叭 4楼
17:30:14  写的好  -----------------------------  呵呵,羞涩了
  @那座野山
13:59:17  1.  确实如此。楼主何不去讨论红楼梦的大本营——天涯的“书话红楼”板块?  -----------------------------  当时没看到有那么一个版块,你一说我仔细一找,还真有,但已经写在这里了……
  @那座野山
13:59:17  1.  提示:此贴中的“我”字,是指楼主;“作者”是指《红楼梦》的写作人。  -----------------------------  @但见花开落 3楼
16:54:42  确实如此。楼主何不去讨论红楼梦的大本营——天涯的“书话红楼”板块?  -----------------------------  当时没看到有那么一个版块,你一说我仔细一找,还真有,但已经写在这里了……
  6.“通灵”之说和书名  故事在开始前,用一个神话故事作为“通灵”之说的来源。  作者在第一回开头说完此书本旨是“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后,接着介绍“此书何来”。  当然,书中所用的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自然是作者杜撰的,目的是引出“通灵”之说,即作为贾宝玉诞生之时口中所衔玉石的来历。  这个故事中作者通过一僧一道说出“红尘中荣华富贵”不过是梦一场。  原文:“……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持;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联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显然这是作者人生有了一番大经历之后的感悟,有些借着宗教思想劝诫世人之意,也是对书中故事结局的自我总结,意指虽然红尘中有着繁华富贵,但最终一切都将烟消云散。  作者带着这种看上去消极的认知,却仍能描写出生动的儿女真情,更属难能可贵,证明作者虽看似已经洞察人世沧桑,却并没有一味消沉避世。  接着又说书名“改‘石头记’改为‘情僧录’”,又“孙梅溪题曰‘风月宝鉴’”,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由此可知,此书原名并不叫“红楼梦”,作者提到的几个书名中也并没有“红楼梦”这三个字。  关于书名的改变过程,还要靠考证派的学者去分析了,本文只是阅读过程的一些认识。
  7.故事终于开始了  第一个人物来了。  原文:“……且看那石上是何故事……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  第一个人物粉墨登场了,姓甄。  而书中提到与贾家世交的江南甄家也姓甄。  我认为,作者就是再一次提醒,书中所写的“贾”家的故事,是发生在“甄”家。书中故事是真实的,不过是没有实名实姓而已。  刚出场的甄士隐就被作者安排做了一个梦,又梦到了那无处不在的一僧一道两位仙尊。  作者前面通过女娲补天的故事引出了“通灵”说,现在又杜撰了一个故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用以引出爱哭的林妹妹用一生偿还对其有灌溉之恩的宝哥哥眼泪的故事。  呵呵,看来以前写书的作者是非常在乎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的。  要是搁到现在,可能被韩寒批评为“他们会用两千字描写一颗树了”。  如果是网络小说这样写,读者可能都被吓跑了。  用网络编辑的话说,要在五十个字内开始写故事。  毕竟,社会变了,读者变了。
  8.又出来一个姓贾的  原文:“……隔壁葫芦庙内,寄居一个穷儒,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者……”。接下来写了穷儒贾雨村得到了甄士隐的接济而成为到任的“新太爷”,而助人为乐的乡宦甄士隐却“祸起”接二连三,先是女儿丢失,再是甄家受葫芦庙失火的牵连,“早烧成一片瓦砾场了” 的故事。  劫后余生,甄氏夫妇及家人性命还在,但又错投岳丈封肃,被封肃“半哄叶赚”而日益穷困潦倒,最后竟跟了一跛足道人“飘飘而去”。  甄士隐原本是姑苏富贵风流之地的乡宦,用现在古装电视剧中的常见的人物比喻的话,那应该算得上一个有钱的员外吧?  然而,他这种衰败的节奏,也太快了吧。  作者在开头就奉上甄士隐这样一个大悲剧,是否预示着贾家也将面临同样的命运?  贾雨村转眼间飞黄腾达是否又暗示着某些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规则从而改变命运?  用跛足道人念的《好了歌》结束纠结且悲凉的第一回的阅读与感慨吧。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本贴已经移至--书话红楼  贴名改为:谁在误读《红楼梦》?--逐字逐回在线边读边评
  咳,我又回来了!
  9.“侥幸”的娇杏?  终于开读第二回了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娇杏这丫头在贾雨村时运不济之时偶尔看了他两眼,却发生了一段传奇般的爱情故事。  娇杏从此深深存在了贾雨村的脑海里、梦里、心里、歌声里。  巧的是,至从娇杏随甄士隐投奔其岳丈封肃,从姑苏搬到了大如州,没想到,偏偏贾雨村“……至大比之期,不料他十分得意,已会了进士,选入外班……”,现又升了大如州的知府。  更巧的是,就在贾雨村抵达如州第一天,就碰到了在娇杏门口买线。  这是高富帅要迎娶灰姑娘的节奏吗?  这样的事情哪有不容易的?  况且还有那个连自己女婿都要坑的封肃“……喜的屁滚尿流,巴不得去奉承,便在女儿前一力撺掇成了,乘夜只用一乘小轿,,便把娇杏送进去了。雨村喜欢自不必说,乃封百金赠封肃,外又谢……”。  贴子里有几位朋友一直在纠结,说如果红楼梦背后没有“故事”那还是红楼梦吗?我想说,仅仅作者把女人当人,而且还认为这些女人“行止见识比出于我之上”这一点还不能说明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吗?  要知道那是什么时代?那时的女人不但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还要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你看看娇杏,固然做了高富帅的二房,但有谁真正问过她的意见?她的意见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何其难也!  就是现在,男女平等吗?你有没有看到过家暴?  家长和孩子平等吗?你有没有看到家长为了自己的所谓理想,或者打着爱的名义将意志强加于孩子。  老师和学生平等吗?  当官的和老百姓平等吗?  没有制约的权力就是野兽。  扪心自问,当你手中有权力的时候你会不会挥舞着狼牙棒去敲击手无寸铁之人的天灵盖?  作者通过作品喊出的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声音,是红楼梦最了不起的声音!  要知道当时的男人手里掌握着女人的命运,哪个男人愿意放下自己手中的权力?  你能想像奴隶主放下权力对奴隶说我们是平等的吗?  作者却说出了“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  你的老板什么时候向你说过“我真笨,不如你这个打工仔哉”?  权力就是毒品,一旦拥有,绝不放手。  你有没有滥用过你的权力?  别给我说没有。  放到现在,娇杏算得上一个小三逆袭成功而又不遭人唾骂的励志的故事吗?  但是在清朝,这真的是“侥幸”,幸亏贾雨村有意于她,否则她也有可能像迎春一样嫁给“中山狼”而被活活咬死。  娇杏的故事,是她自己的幸运。  却也反衬出当时无数女子仅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观念,就必须要和从未谋面的男人捆绑一生的悲哀。  而且,男人只要写一纸休书,女人就不得不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10.贾雨村到底招谁惹谁了?  既然有朋友提到贾雨村,那就提前点评一下吧。  我严重不同意许多红学人士对贾雨村一边倒的负面评价。  为什么呢?听我娓娓道来(呵呵)。  先看他的出身,“……这贾雨村原系湖州人士,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  这么来看,此人也算得上根正苗红吧?只是时运不济,到了他这一辈,啥也没有了,这不正像赵本山小品中说的“人活着呢,钱没了。”  无论如何,生活总要继续下去。  贾雨村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要靠读书改变命运。  再者,从这里理解,造成家里“根基已尽”的应该不是贾雨村吧?或者是他爹?或者他家也像“甄士隐”家那样就是个“倒霉孩子”?  贾雨村为嘛就住在甄士隐隔壁的葫芦庙内呢?  原来是“……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  看来进京赶考路上,没了盘缠,不得已滞留葫芦庙。  贾雨村认识了甄士隐这个乡宦,也并没有人穷志短的向别人伸手借钱,而是靠自己读书得到的知识自力更生。  显然“卖字作文”并没有挣下多少钱,只够糊口罢了。  而且两人之间交往,从没有看出贾雨村有什么低下之态。  穷到这个份上,还能够如此不卑不亢,就是放到现在,又有几人能做到?多少人为了钱而去做鸡做鸭?  我们来看贾雨村被甄士隐邀到家里做客,结果又来一“严老爷”,不得已贾雨村给晾在那里之后的表现。  当甄士隐起身去见更重要的客人时,贾雨村说的是:“老先生请便,晚生乃常造之客,稍候何妨?”  何尝有一丝一毫的忿怨?说话也很得体啊,就放眼下,多少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能够回答得如此这般呢。(待续)
  11.穷男人也会骚情  自上次两人见面被“严老爷”冲散后,再次相见就到了中秋佳节。  原文:“……士隐家宴已毕,乃又另具一席于书房内,……至庙中来邀雨村……”。  可见雨村为人颇得士隐认可也。  此时雨村正在想念那个“回顾”他两次的娇杏呢,再加上又逢佳节而心生感慨,端的是骚情中透着蛋蛋的忧伤。  人一骚情,就容易作诗。  这不,雨村对着月亮就来了一首五言: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这意思是说,壮志未酬,所以总能感觉满腹的惆怅。因为郁闷时常皱起眉头,想要离开却不断回头。风中相伴我这枚孤单男子的只有自己的影子,谁人愿意与我月下相伴?月光啊,如果你能够明了,请上她的闺房传达我的情谊。  雨村寄居庙中,形影相吊,怎能不备感孤单。  那个对他两回头的娇杏,又怎能不在他心中掀起波澜?  我不禁想起来最近挺火的歌曲《离不开我》中的一句,“你掀起波澜,揉碎了我……”。  雨村用自己强大的自尊伪装的坚强就此融化在娇杏鼓励的眼神中。  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  在娇杏的眼中,雨村“必非久困之人”。  你可以说这两人是王八对绿豆,也可以说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总之,爱情来了,挡都挡不住。  我能说,接下来,贾雨村得到甄士隐的周济后,走的那么毫不犹豫,某种程度也是为了娇杏这个“风尘中之知己”吗?
  12.该张口时就张口  雨村如果是个只知道穷骚情的雨村,那么也许他永远无法拥娇杏入怀。  想完他的娇杏,他又对天长叹,吟出一联: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就这两句中的“玉”,许多人解释为什么宝玉、黛玉,甚至丫鬟红玉,再甚至于皇帝或者八阿哥,“钗”又解释为薛宝钗、这个妃那个妃的。  我只想说,我去,我去,我了个去。  难道因为两主人公中有玉,作者就不能再写真正的玉和真正的钗了吗?  这就是展现作者抱负的比喻好不好?  有时,想的太多,就容易走偏,搞的太复杂,就让人讨厌。要知道甄士隐这个人也是会“吟诗”的人,只是人家“不以功名为念”,当然能够听懂雨村的诗句。  于是乎,两人就着美酒佳肴,直喝到意兴阑珊。  酒后吐真言,才华横溢的雨村又作了一首绝句: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甄士隐大叫妙哉,说雨村“飞腾之兆可见……”。  酒不醉人人自醉,贵人当前,雨村终于开始要盘缠。  他不能再等了,也等不下去了。  面子诚可贵,前程价更高。  当然,雨村也知道,士隐必然会给他盘费。  轻易莫开口,出语必有得。  其实,甄士隐早有此意,只是人家没开口,“未敢唐突”。  此刻,雨村终于放下坚持了两三年的矜持。  于是士隐“命小童进去,速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  看看,做好事,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否则出力不讨好,说不定还会伤了人家的自尊心,都跟士隐学着点!
  12. 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原文:“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  这是内心强大?还是穷人为了自尊而伪装?还是知道也许“并不介意”是接受别人善意帮助时最好的礼貌?  士隐真是个好人,不但送银送衣,本打算第二天“再写两封荐书带至都中去,使雨村投谒……”。  可是,雨村已经一刻也不能等了,他已经等了太久!  虽然雨村表面上没有显示出来这些银衣对他多么重要,但是“……五鼓就进京去了……”还是出卖了他的急迫。  五十两银子,有时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士隐原本建议雨村趁“……十九日乃黄道吉日,兄可即买舟西上……”。  我想士隐之所以这样建议出行日期,一方面是因为以前的人有出门选吉日这个说话,另一方面也可能知道穷人讲究多。  可是雨村好似根本不理会这些,托和尚留话:“……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理事为要,不及面辞了……”。  读书使人明理,所以雨村说不在黄道黑道,但也许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虽说穷人讲究多,但到了他这步田地,也可能在乎不起了。  雨村走了,走得如此匆忙。  你能满怀想象走在“五鼓”(约凌晨4点)时分雨村那高大却又孤单的背景吗?  这透露出他对成功的渴望,对改变命运的急迫,显示了他性格中的果敢。  当然他的经历、个性也为“腾飞”后的“贪酷之弊”埋下了种子。  雨村也是一个悲剧。
  13.新手上路,危险啊  却说雨村自升了大如州知府,也算得上是如鱼香水,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其“才干优长”,单看其才,是个当官居的材料。  在他的治理下,我想至少大如州的经济GDP能够稳定增长吧。  然而,官有官道,不是光有才能就能够应付得了的。  古语有云:“朝廷有人好做官”,他是没有的。  贾雨村毕竟年轻,根基尚浅,且当初得到甄士隐资助时,因内心急迫,走的那么匆忙,以至于连士隐原本想再给他写的“荐书”都没有拿上,以至于不曾有个“投偈”。  也就是说没有投奔一个靠山。  要说这个贾雨村也确实够厉害的,就完全是凭真才实学拿到了“知府”这个官职啊。  一时之间,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也占了至少一半。  那时的皇帝,需要有人来治理国家,维护统治地位,所以开“科举”招贤纳才,也正因如此,才成就了贾雨村。  但是,皇家为了维稳,对一些有钱的势力也是得罪不起的,况且朝廷也需要钱啊。所以,也不是每个“官”都是考进来的,还有人是“捐”进来的,也许还有通过其他方式,如“潜规则”啊,“日后提拔”等位列“仙班”的。  总之,当时的官场是不好混的。  贾雨村若光“未免有贪酷之弊”也还罢了。  贪,应该是经济方面可能有些小瑕疵吧,这搁以前算不得大问题吧?当时那些当官居的彼此应该心知肚明,你说谁还没有点小把柄?  酷,应该是管理手段有些严苛,对老百姓和属下比较严厉,新官上任三把火嘛,这也还罢了。  可问题是他“虽才干优长”,后面却还有个但是,而且这个但是,也暂时中断了这个刚刚在官场混了两年的青年的仕途。  这个但是究竟是什么?竟然“但”的这么严重。  原来,贾雨村“恃才侮上”。  你虽然有才,但你现在毕竟毫无根基,家里无钱无房,亲戚里又没有达官贵人,你竟敢“侮上”。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官场,这不是自找死路吧,这家伙还嫩啊。
  14.女人和敌人是男人的两所学校  男人要至少经历两所学校,才能炼出男人味。  一所是女人,雨村已经有了娇杏。  一所是宿敌,雨村已经遭到参革。  初涉官场的雨村第一个跟斗栽得不轻啊。  要知道,他的这份成功乃是煎熬了多年,得遇士隐这等奇人慷慨解赠才得来的。  谁人能够轻易得到这样的幸运?  谁曾经赠予你“白银五十两”?还有两套“冬衣”?  算算当时的五十两白银约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  有“专家”说约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800元左右,50两也就是4万多块。  我了个去,4万!  应付个高考绰绰有余了吧?  两件冬衣就当两件羽绒服的价来估算的话,至少也要千把块吧?  当这个生于末世的穷儒终于一脚进入体制内,刚刚过上拥有车子、票子、马子的时候,一刹那间,却轰然倒塌。  雨村得到罪了上司,呵呵,呵呵,呵呵。  “上司”是个得罪不起的东西。  雨村能够“会了进士”,证明其IQ还是过关的。  但是,“EQ”还是有待提高的。  特别是“EQ”中的“AQ”,也就是官商,更是需要提高的。  从雨村整个的人生发展来看,这个跟斗栽得好。  有些事,早点发生比晚了好;有些亏,小点吃比大了好;有些罪,年轻时承受比老了好。  雨村遭到“官员侧目”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贪酷之弊”,另一个是“恃才侮上”。  我看了某些专家的解释,说“贪酷”是贪污和暴政的意思。  我个人的理解,“贪酷”乃是雨村初任知府后,正新官上任三把火,心里着急着做出些成绩,行政手段有些过于严苛之意。  试想,他一个刚刚从政的年轻人,刚上来就大贪特贪,似乎有些说不过去,从这个层面上理解,“贪酷”并不是“贪污+酷政”之意,本人更倾向于“贪图酷政”,急于出政绩,这样一种说法。  当然,这只是本人的浅见,欢迎各位红友的高见。  如果这样来看,贾雨村就犯了两个刚入官场的年轻人常犯的两个错误。  第一个乃是急着显示自己的才干,所以做事不免急躁,想着改变局面,实现自己的想法,所谓“贪酷”也。其实,就是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职场新鲜人易犯类似的错误,尤其是一些海归,以及那些“空降”的高管们,往往因此而让现实的环境弄得灰头土脸,抱头鼠窜。  第二个就是“恃才侮上”,自己有点本事,就瞧不起周围的“土鳖”,看谁都不顺眼,于是乎就被上司“寻了一个空隙,作成一本”。  我们来看看他的上司怎样参的雨村。  原文“参他生性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  一条条用放大镜来看吧。  “生性狡猾”,这个属于主观的判断,似乎是说他心术不正,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雨村至少是聪明的,也就是IQ还是过关的。  “擅纂礼仪”也就是雨村的所作所为并没有完全按照官场的规则。可见,雨村是给当时的政坛带去了新鲜空气的,不过,这种空气得不到当时的同僚待见而已。  “且沽清正之名”,是说雨村这样做,都是为了骗得名声。那么,是不是当时雨村在他的行政领域内,百姓也已经给了他较好的名声呢?如果是,自然让那些“老家伙”不开心了,你一上任就比我们强?  接下来的罪名,可就有点不地道了,“上司”们果真心狠手辣!  “暗结虎狼之属”这不是说雨村拉帮结派吗?难道想搞个自治什么的?这会不会危及朝廷的稳定?  “地方多事,民命不堪”,上司果真是上司啊,朝廷最怕的是什么吗?就是无事生非,地方生乱啊。
  15.要玩聊斋,就要做千年的狐狸  成仙要耐得住寂寞。  雨村给上司这么一参,惹得“龙颜大怒”。  能不怒吗?前两条还好,后面几条罪名,就足以让龙颜变色了。  小家伙,你搞什么搞啊?这是谁的地盘?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皇上心想,你才来了几天,就敢挑战我的制度?  你这不是说我没本事吗?就你行!  千不该,万不该,不该触动当时的这个最大的既得利益群体。  呵呵。  雨村还是嫩啊,虽有两把刷子,一腔热血,但还是远远不够的。  有些规则你能看得见,不过那只是冰山一角。  有些规则你要用心去悟的,它们潜藏在海水的下面。  贾雨村被革职的文书一到,“本府官员无不喜悦”。  好一个“无不喜悦”,简直跃然纸上。  贾雨村到底做了什么,才让这些当官的这么不爽?  应该是触及到了他们的利益了吧。  贾雨村不是等闲之辈。  他的心中固然是“十分惭恨”。  “惭”当然是面对无颜面对同事、亲戚、朋友甚至那些上司吧?  “恨”是恨自己多年的拼搏又毁于一旦。  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修炼去吧。  歌也是这样唱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贾雨村具有成为老狐狸的潜质,遭遇这么大的挫折,竟然是“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  雨村“交代过公事……担风袖月,浏览天下胜迹”。在经历了这番仕途波折,还能够如此坦然,哪怕是伪装,也非凡人也。  不过,此时的雨村,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寄居庙宇的“穷儒”了,能够游山玩水了,旅游也是要花钱的,虽说当时的景点,应该都不收门票,虽说是自助游,省了旅游公司的那部分抽成,少了导游的引诱购物的钱,可是这一路吃喝行住,也是要颇有花费的。
  16.这又是要成神的节奏吗?  接下来,贾雨村演了一出一边打工一边自助游的戏码。  而且,此次出游,他还是挺会选地方的。  这不,某日就来到了“维扬”,鼎鼎大名的扬州是也。  扬州要是不发生点故事,就对不住它在历史上的名气。  贾雨村将这里引出林黛玉,也将开始他的另一番人生。  浪漫的唐朝的诗人们真是咏不尽的扬州情,做不完的扬州梦。  看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看张祜的《纵游淮南》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州。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此时的雨村已经不再是落魄时默默寄居于葫芦庙的穷儒了。  他虽看上去好似一个不闻不问的闲游客,实则是耳听八方的有心人。  原来,雨听早已经听说“今岁鹾政点的是林如海”。  “鹾政”乃是管盐的官,盐在那时意味着什么?据说是个肥差,呵呵。  还是看看林如海的背景吧。  “乃是前科的探花”,探花是古代科举考试的前三名哦。  “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虽可能只是一个虚构的职位,可“大夫”二字在古代乃是相当高的官衔了。  “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这姓林的就是林黛玉的爹,不光是祖上有钱有地位,还能靠自己读书取得功名。  现在的雨村已经不是昔日的雨村了。  经过一番游玩,“盘费不继”的雨村已经不再屑于干葫芦庙里卖文卖字的营生了,他的劳动力不是当初的价格了。  再说,他已经在官场上混了几年,积累了些人脉资源。  于是就听说如海“……欲聘一西宾……”,便“……相托友力,谋了进去”。  职涯需要规划,人生更要谋划。  这个家教工作还是很不错的“……功课不限多寡,十分省力”……,教的就是本书的一个女主,林黛玉!  呵呵,先不管她。  贾雨村找了个不错的临时工来干,不但有了收入,还有时间“赏鉴那村野风光”。  又是某日,他先去了一坐破寺“智通寺”,见了一个龙钟老僧,读了一副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这意思都懂吧?洒家就不解释了。  又到了一家“村肆”喝酒,无巧不成书地遇到了都中旧相识“冷子兴”。  呵呵,小日子貌似不错,又玩又喝。  至此,贾雨村人生四大喜事皆已撞上。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是成神的节奏吗?  贾雨村在听了冷子兴演说了一番荣国府后,马上又红运高照,即将开始职场生涯的第二春。
  17.光有智商是万万不行的  要想做人上人,当然自身要有一定的能力。  能力是基础,贾雨村已经通过科举考试证明了自己的智商。  But,这是远远不够的。  用小沈阳的话说,必须成为“社会人”。  呵呵,如果不学会这种社会生存能力,人生的发展必定会有许多坎坷,有的人会因此感慨怀才不遇,而有的人则会一蹶不振,穷困潦倒。  显然,贾雨村不是只有智商的人物。  他在旧日做官时,三教九流的人物都有接触,而这个古董行中的贸易商“冷子兴”就是其中的一位,而且他即将在贾雨村面临新的人生机遇时,助上一臂之力。  所以,小伙伴们注意了,没有智商是不行的,光有智商也是万万不行的。  人脉才是人生发展的核武器。  且说贾雨村和冷子兴是旧相识,一直以来两人是惺惺相惜。  原文:“……雨村最赞这冷子兴是个有作为大本领的人,这子兴又借雨村斯文之名,故二人说话投机,最相契合……”。  左一个“最赞”,右一个“契合”,看来虽不能说是一对好“基友”,但至少算得上人生知己,彼此的贵人啊。  贵人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两杯酒下肚,话也多了起来。  雨村的对话题的所迫是很有分寸的,他知道自己此刻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看看有没有东山在起的机会。  想成功的小伙伴们,好好学着点啊。  雨村开始慢慢引入正题:“近日都中可有新闻没有?”  这个问题是有讲究的啊,这不就是在寻找机会吗?  这冷子兴的答案按说是令人绝望的,“……倒没有什么新闻……”。  但俞敏洪不是说过吗?“在绝望中也能寻找到希望,平凡的人生终将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冷子兴虽然没有提到朝中有什么新的让雨村兴奋的政策,但面不改色是贾雨村一贯的素养,他仍然兴致勃勃的听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呵呵。
  18.八卦中寻找机遇  冷子兴因为是个古董商人的关系,其客户多多少少都是有点钱的人,所以他也会听闻很多有钱人家的“八卦”。  因雨村问起都中新闻,他虽不了解多少朝中内幕,但还是奉上了“荣国府”的故事。  呵呵。  倾听是一种很多人缺少的能力  就连楼主自己都会不停的感慨,人生缺少的也许不是机会,而是缺少发现。  谁的境遇真的悲催到没有遇到过任何一个贵人?  谁的人生真的荒芜到没有生长出任何一个机会?  贾雨村不但能够结交社会人物,但重要的是他能够认真听别人讲话,并从中接受有价值的信息。  要是换了别人,也许会和冷子兴就着小酒,吐沫横飞别家的故事。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可贾雨村就是贾雨村,他能够寄居在葫芦庙卧薪尝胆两年,就能让星星之火开始燎原。  在冷子兴学说荣国府的过程中,贾雨村表现出了非一般的倾听的能力,且能够适实的插话助兴。  当然,还要有所收获。  张绍刚老师主持节目的时候,常批评某些选手不会聊天。  我们来看看贾雨村和冷子兴这两货聊天的过程。  原文:“……子兴道:‘倒没有什么新闻,倒是老先生你贵同宗家出了一件小小的异事。’……”  你看看人家冷子兴多会讲话啊,贾雨村问有没有什么新闻,他若只回答前半句“没有什么新闻”,就显得很二很愣很天真。  别急,接着他就会点燃贾雨村的热情,马上说出贵同宗家倒有点消息。  也许,本来这个所谓的“同宗”与贾雨村是八杆子打不着的关系,但人家这么人为的往上一靠,再聊起来这话题就显得有意义了许多。  成功的人生都是相似的,悲催的人生地不需要解释,到后面章节再扒冷子兴的故事,这货也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典范。  也许正因为此,这俩人才如此这般投缘吧。
  19.冷子兴冷眼观贾府  且说贾雨村因冷子兴提到同宗,忙说自己同族中无人在都。  原来同宗是同宗,同族是同族,同宗未必同族,不同族却有可能同宗。  不懂的自行问度娘吧。  很多人说贾雨村是“奸雄”,貌似都是源自“脂砚斋”。  本人评论时,还是主要依靠自己的判断。  原文:“若论荣国一支,却是同谱,但他那等荣耀,我们不便去攀扯,至今故越发生疏难认了。”  可见,此前的雨村对“拉关系走后门”还是有些不耻的,并没有厚着脸皮仗着同姓去与贾府靠近乎。  至少到目前为止,看不出奸在何处吧?  好吧,看看冷子兴说了贾府哪些信息。  第一点,宁荣两门日渐萧索。  对此贾雨村当即提出疑问,提到去年其游览金陵时,看到贾家老宅并不像衰败之家。  冷子兴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并分析原因“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  在冷子兴看来贾家衰败的根本在于没有治家的人才。  第二点,日用排场不能省俭。  原文:“如今外面的架子未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第三点,儿孙一代不如一代。  宁国府管事管事的贾珍不肯读书,“……只一味高乐不了,竟把宁国府翻了过来”。  荣国府贾政倒是个爱读书的人,但其子宝玉虽聪明乖觉,但言行奇怪。  第四点,贾宝玉行为乖张  贾雨村听到冷子兴判定贾宝玉“将来色鬼无疑了”时,雨村罕然厉色予以制止,并用了好长一段话解释宝玉这一群人乃是秉赋天地间亦正变邪两股气而生。  原文:“若生于宝贵公侯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如前代之……陈后主、唐明皇……”。  为毛看了贾雨村这一番见解,我倒觉得他才是真正懂得大观园内这一群痴情男女的人呢?  其他人都会或多或少看他们不顺眼,或者不理解吧?  当然冷子兴还提到了宝玉的祖母对其是爱如珍宝。  预告,下一节,我将开始点评一下这个令人讨厌的贾母,史老太君,我无法掩饰对她的厌恶之情。
  20.雨村才是最懂宝玉的人?  冷子兴提到贾宝玉这一干人的时候,引出了贾雨村的好大一番引经据典的颇为严肃的评论!  而且,还说起了自己过往的一段经历。  原来,贾雨村还曾经是 “甄宝玉”的启蒙老师。  原文:“去岁我在金陵,曾有人荐我去甄家处馆”。  看到这里,我只能说,贾雨村这个角色在这部书的开头,确实是一个奇怪的角色。  本人读起来也只能就事论事,或许这个人物就起到了一个简简单单引子的作用,或者也有其他的一些超出本人理解力的因素,对于本人不太确定的事情,就不敢妄加揣测了。  贾雨村不但教过林黛玉,还竟然教过甄宝玉。  我了个去!  如果按照某些专家的说法,贾宝玉与甄宝玉本是一个人,而在艺术上故意虚虚实实的话,那么就意味着这个贾雨村是宝玉和黛玉共同的启蒙老师了?  总之,有些诡异。  或者,是我们这些读者太过较真,作者写作的时候并没有特别安排?  原文:“……但这一个学生虽是启蒙,却比一个举业的还劳神……”。  看完这段你就会知道,这个甄宝玉的林林总总与后面出现的贾宝玉真的言行特别相似,也是个在姐妹中混的主儿。  更重要的是也有一个祖母,特别像贾宝玉的奶奶史老太君。  原文:“……为他祖母溺爱不明,每因孙辱师责子,因此我就辞了馆出来”。  贾雨村刚去甄家处馆时,对甄家的评价是“谁知他家那等显贵,却是个富而好礼之家,倒是个难得之馆”。  但后来,因其祖母溺爱孙子,不尊重老师,所以才辞职不干了。  这个甄母,如果真的是影射贾母的话,我觉得作者有意借雨村之口作了批评,那就是对孙子溺爱。  事实上,贾母史老太君如果仅仅是溺爱也就罢了,她在家族管理中犯下的错却不止一个。  后面的相关章节,我将对此专门分析,贾家如何因为贾母的愚蠢的行为搞的整个家族鸡犬不宁,愈发凋零之事。  如果《红楼梦》的作者真的善用谐音的话,我甚至邪恶地认为,史老太群的史谐“死”字,要知道我们国家许多的地方“shi”和“si”是不分的。  虽然我不是那么的肯定,但却有几分理由,会在后面详细点评,这一点也欢迎对此有理解的朋友探讨。  按说,甄家也是有钱有势之家,贾雨村并没有向权贵低头,在自己得不到尊重时,他选择了辞职。  如果他真的是“奸雄”,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变坏吧?  接着又提到了甄家的几个姐妹少有,冷子兴立刻配合着话题也说贾府中的三个也不错。  两人谈到最后,雨村给出了结论“你我方才所说这几个人,都只怕是那正邪两赋而来一路之人”。  冷子兴虽有着商人的敏锐,听说或者看出了贾家的发展现状和人口特征,但毕竟比不上饱读诗书的贾雨村有这么强的归纳能力,给《红楼梦》中的几个主人公做了理论上的定性。  那就是这一帮人亦正亦邪。  越往下读,越能感觉到,《红楼梦》价值也许并没有某些人评价的那么伟大,当然也肯定不像某些人认为的那么渺小。  至少它在两个方面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一是如实记录了清朝官宦人家真实的日常生活,而这些资料,是其他文献中少有提及的;二是它的文学价值,特别是遣词造句的能力是罕见的。  至于许多人提到的人性的觉醒,或者革命意识的萌牙,甚至什么其他的等等,也许在那个年代是伟大的,但与现在的诸多作品对人性的刻画来比较的话,还是欠丰富的。
  21.给前两回作个总结接着扒第三回  第一回,主要通过一个女娲补天的故事作为《石头记》的缘起,呵呵,这样也行?  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批判的话,这不是胡扯?  但是,如果换个词,就可以称为浪漫主义的手法。  真真是“想要怎么讲,全凭嘴一张”。  其实这种写法就是放到现在,也不算过份。  要知道现在的网络文学,穿越都成了TMD一种写作体裁了,而且还大行其道,有愈演愈烈之势。  因此,此书的作者也不能免俗的用了这样一个神话故事。  当然神话毕竟只是一个神话,就像穿越也只是开头穿出那么一下,结尾再穿回那么一下,最重要的还是中间的故事。  此书前两回主要写了两个好人倒霉,一个穷儒发迹的故事。  世间真有因果?  如果有因果,甄士隐那么好一个人,唯一幼女被拐,又接二连三横祸不断,连其岳丈都落井下石,最终红尘中渐渐无其立足之地,不得不因绝望而看破红尘逃避而去。  林如海也是好人吧?可年已四十的他,仅有的一个三岁之子去年死了,另有一女还体弱多病,而且没多久也撒手人寰。  世间没有因果?  可贾雨村十年寒窗,忍辱负重,两遇贵人,人生得以平步轻云。  人生也许有因果,但这个因果,却不是常人能解得了的因果。  作者通过《好了歌》对当时的人情世故进行了反思,颇受佛教影响。  冷子兴的话又提示出了看似富贵人家,其实内部也已经岌岌可危。
  22.贾雨村重出江湖  第三回又一字不落的读了一遍!  我再次怀疑某些人士是否认真读过《红楼梦》的文本,还是他们仅仅读了某些评书人的批语?  在下觉得,别人的话听听即可,参考一下没有什么不好,但若全盘照搬,奉为圣旨,则颇有偷懒之闲!  别人的评语就百分之百的正确?  我怎么也想不透怎么能够轻易拿来作为论据。  毫无疑问的,文本,只有文本才是第一论据!  其他的,还是那句话,不是不可以看,但绝不能直接拿来作为作者的意思。  如果想知道作者的意思,最直接的就是文本。  感慨一下,还是继续往下读。  人要是倒霉的时候,喝凉水也塞牙。  贾雨村曾经有过倒霉的时候,竟然在进京赶考时,因盘费不济在葫芦庙耽搁了两年。  两年啊,人生有几个两年?  可是,他就给赶上了。  时运两济时,承蒙贵人相助,中了进士,成功踏上仕途。  再次倒霉,惨遭革职,又因缺钱,不得不干些家教的工作贴补。  当然,好运来的时候,挡也挡不住。  这时的贾雨村已经不再是几年前羞于启齿向士隐索要盘费的人了。  官场上混过,又经历过风雨,此时的雨村头脑已经“灵活”多了。  须知“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脉是金牌,思维是王牌”。  学历,雨村有了,进士出身。  能力,雨村有了,初入官场,便显示出“才干优长”。  人脉,雨村有所欠缺,生于末世,根基已尽,上头没人啊!  不过,他正在慢慢积累,就连去谁家当家教也是有所选择的!  天涯的同学们,学着点吧。  更重要的是,他有脑子,有“思维”。  呵呵。  现在的雨村不再是某日那个羞涩的书生了。  在他从一同革职的“张如圭”那里得知“起复旧员”之信后,“次日便面谋之如海”。  张如圭也在“四下里寻情找门路”。  呵呵,好一个“四下里”。  贾雨村表现也不比张如圭差。  次日啊次日,如果当日能谋的话也许就当日了,因当日游玩遇子兴回来肯定不早了。  对比当初在葫芦庙两年都没有向士隐要盘费,此时的雨村聪明多了。  该出口时要出口。  雨村总能碰上好人?  林如海不但“修下荐书一封……”,连“费用”都不劳雨村多虑。  如海这是什么精神?  难道仅仅是为了酬报训教女儿之恩吗?  我们不懂古人的心思,总之这事让雨村碰上了。  有了关系,贾雨村要去都中走林如海的“二舅子”贾政这个门路,以其东山再起。  碰巧林如海的岳母“史老太君”不放心林黛玉无人教养,派人派船来接。  贾雨村连上京的船票都不用买了,搭了顺路船和黛玉一路过去了。  女主终于下面出场了。
  23.林妹妹终于出场了  经贾政协助,甄宝玉和林黛玉共同的启蒙老师,贾雨村“不上两个月……择日上任去了”。  真是朝廷有人好办事啊,古今同理,中外一样。  命里若有跑不了,命里若无追不上。  有福之人不必忙,无福之人忙断肠。  “忙”与“不忙”不仅仅在表面也。  写到这里此书的主人公竟然都还没有露个正脸,作者写了一个拖沓冗长的布满大道理的开头。  别怪现在的读者读不下去,就连我老人家,都晃了几次神。  何也?  道理很简单,快节奏的社会环境,容不得这种慢节奏的故事。  呵呵,耗不起啊,大家都很忙的!  我现在写这个东西,也算是吃饱了撑的。  要搁现在,绝不是一个好的开头,不精彩!  要放当时,交代如此清楚,却能够大大地吸引读者,当时的读书人有那些个闲情逸致也。  此一时,彼一时。  各领风骚数百年?  非也,数年几个月就不错了。  还好,6岁的林妹妹来救场了。  原文:“那女学生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  与其说黛玉不忍弃父,倒不如说年幼舍不得离开亲父!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如海一番话:“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内顾之忧,何反云不往!”  虽然没有明写,至少大约看出以下情况:  一是如海貌似没有尚三妻四妾,难道如海和贾敏是真爱?  至少没有信得过的妾,因为如把黛玉放在身边会有内顾之忧。  二是林如海的确后继无人,唯一的儿子三岁死了,贾敏(包括其姬妾,如果有的话)也没有给他很好地开枝散叶。  要不然,即使贾母来接,也可以不把黛玉送走。  贾母闻听自己女儿病逝,即刻派人来接外孙女,这本身就说明她了解林如海的状况,并不乐观,难以令人放心。  三是林如海经济状况堪忧。  难道林如海是个清官?  为什么说林家经济状况一般呢?看看黛玉的随行就知道了,只带了奶娘和一个十岁的丫头。  再就是林黛玉的表现知道林家与贾家实力相去甚远。  “……这林黛玉常听见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  先到这里,下一节再8自卑又自傲的林妹妹。
  24.自卑和自傲如影随行  如果说冷子兴像一个望远镜一样让我们远远地看到了荣国府的概况,那么林黛玉则像一个放大镜一样让荣国府在我们面前逐渐清晰生动起来。  呵呵,黛玉初进贾府,好长的一个长镜头。  原文:“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生恐被人耻笑了去”。  我想凡是家境不好,怀着自卑之心去过富贵场合,又不愿被人瞧低了的小伙伴们,对林黛玉这种状态是感同身受吧?  如果是一个有钱人去穷人家做客,断不会担心穷人耻笑自己的,而是怀着居高临下的态度去“贵脚踏贱地”,等着别人讨好的。  林家的确没有钱,要不养出的孩子怎么会这么小心翼翼?  人穷志短!  当然林家这个穷,也是和贾家比较,才显出来的。  接着又通过贾府大门和看门人的描写来进一步烘托贾家的威严。  几经曲折,终于黛玉见到了贾母,一老一小抱住痛哭。  此番都是真情实意,贾母自然是伤女之心,黛玉自然是悲母之意。  自此开始,精彩的描写才算真正开始了。  此前的描写即不生动,又充满了说教,尤其不对现在年轻人的味口。  瞧瞧吧,作者语言描写的功力端的老道,非常人能及。  原文:“台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才刚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  真是受过良好培训的巧嘴丫头,说的话即让客人爱听,又符合主人之意。  再看贾母见到林黛玉的描写:“……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劝解住了。”  这才是《红楼梦》描写最动人心魄的地方,没有生活的积淀和敏锐的观察力,怎么可能写出这样面面俱到、细致入微的场景。  贾母出场,一个“搀”字即写了年龄,又描了神态,确实省却无数笔墨,又能给人生动画面。  怪不得,我前几年曾经也对《红楼梦》流连忘返,现在想起来,恰恰是这些动人的生活场景给我最强烈的震憾。  现代的人最怕的是什么?大道理啊。  现代的人最想看的是什么?别人的生活细节。  有人说的好,如今的人都患有“偷窥癖”,喜欢八卦。  显然作者通过这些描写满足了我们“偷窥”清朝富贵人家日常生活细节的欲望。  再看贾母的动作,黛玉正欲拜见时,作者用了一个“搂”字,写出了贾母对其已故亲女的怜惜之情,拥在怀中,如同拥自己亲女入怀,欲再给一丝母爱。  当然,贾母的这份对子女的爱固然真实动人,但这依然无法改变我对她的厌恶。  这么短短几行字,不只写了贾母,还写了侍立之人,用了一个“掩”字,何其生动也,无一处闲笔,却展现了多么鲜活的镜头。  我想,那么多对《红楼梦》死也读不下去的读者,大概都没有坚持读至此处,就已经弃之案边了吧。
  25.终于到了好看的部分了  林黛玉见过贾母后,又见了一众女眷,包括迎探惜三春。  作者写人物外貌是很刁钻的,对于林黛玉,几乎没有下面描写,可是人人心中却都能浮现出一个怯弱风流独一无二的美女。  如果一旦下笔写了,那么无数人心中自我想像的那个黛玉的形象将顷刻间灰飞烟灭。  首次写黛玉如此下笔,原文:“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呵呵,言谈不俗,固然是林如海教养有方,或许也有贾雨村的功劳,更甚还有林黛玉怕人耻笑了去的伪装。  人到陌生的环境,自然会全副武装起来,小小年纪,的确不易,身体不好,再加上要维护自己的自尊,免不得要生活得累些。  《红楼梦》作者最成功的地方,绝对不是什么“悼明反清”,什么皇宫动乱,是写人情,是对当时贵族生活的实录,进行艺术加工后,呈现在读者面前,以便当时的读者得以一览别人的生活,亦能够让现在的读者,有机会一窥清朝富贵人家的生活场景。  鲜活人物的塑造,是《红楼梦》最动人的地方。  我以为,应该将此书中的某些被时代淘汰的地方去掉,从中孵化出一个更符合现代人阅读需求的简写本,也就是只保留最有价值的内容,即人物和故事,将那些所谓的大道理和诗词部分,在不破坏原意的前提下,以不影响现代读者阅读的方式加工,或者索性摘除某些部分,也许《红楼梦》将从最难读下去的书中下榜。  看看对王熙凤的描写,多么生动,真正是一个字也换不得,换了就不是王熙凤了。  先看出场阵势:“……只见一群媳妇丫鬟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拥”字用得好。  再看未见人,先闻声:“……只听后院中有人笑道,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我前面就说过,贾母这个人,是特别典型的失败家长的代表,对她喜欢的人,过度溺爱,对她不喜欢的人,却残酷无情。  如果是放在朋友圈内,或者同事之间,这种人有可能会被人赞叹为有性格,但作为家长,如此作为,我只能说是脑子不够用。  贾母的这种差别待遇,导致了整个家庭不睦,且留下了重大隐患,以至后出了大乱子,如家人嫉妒暗害贾宝玉和王熙凤,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嘛,更可怕的是,其对两个儿子不同的态度,进一步加速了家庭的衰败。  看到有的帖子竟然称贾母是什么人精,是什么能人,我了个去,这个世界太疯狂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力怎么相差那么大,我真怀疑某些人的阅读理解水平。  由于贾母的溺爱,王熙凤的表现就比较嚣张,导致她的婆婆邢夫人看她不顺眼,婆媳关系恶劣。  就连林黛玉都感觉到了不对,原文:“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  看到没有,林黛玉觉得王熙凤很无礼。  黛玉的疑惑的是,为什么有人小心翼翼,有人却可以恣意妄为,这恰恰是由于贾母的差别待遇营造出来对比鲜明的两种表现,。  后面王熙凤的妆扮,更显示出她仗着贾母的宠爱行事高调,不知收敛的作风。  尤为让人不忿的是,通过贾母和王熙凤的语言互动来看,王熙凤对待贾母,少了些长辈与小辈之间的那种拘谨,按说这是贾母开明的一面,在当时等级森严的封建礼教制度下,是罕见的。  但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政策让贾母所谓的开明带来的正能量,完全抵不住由此带来的负作用。
  26.王熙凤是职场上的宠儿  地球人都知道,贾母最疼爱的两个人,一个是贾宝玉,一个是王熙凤。  宝玉得宠,有点理所当然,他是贾母的亲孙子,而且长得可人心。  王熙凤是什么东西?不过是孙子媳妇,并没有血缘关系,能够在二叔家里当家不说,还能讨贾母如此欢心,没有两把刷子,很难实现这一点的。  王熙凤的本事,可供现在职场人士学习的地方,在本回几百字的描写,就表现出了以下几点:  第一点,是拍马讨好。  拍马屁是需要技术含量的,王熙凤一开口,贾母就爽翻天。  原文:“这王熙凤携黛玉的手,上下细细的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这表面是在夸林黛玉长得好,实则为了强调贾母的DNA好。  接下来,王熙凤又当着众人及黛玉的面,展示贾母疼爱外孙女。  原文:“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这句话又显示出了贾母的慈爱之心,贾母能不高兴吗?  正所谓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要想赢得主子的欢心,溜须拍马的功夫是要练好的,而且要不动声色,不能太露骨。  第二点,是善打情感牌。  光靠拍马,有点太初级了,关键时刻,打出感情牌来,方能显得真诚,才能打动老板,要悲则悲,要喜则喜,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原文:“‘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  王熙凤自然早就得知贾母疼爱林黛玉她妈贾敏,就像贾母刚见黛玉就说起“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虽然不免有些夸张,但通过贾母在女儿去逝后,急着把外孙女接过来养育,还是能够看出其对女儿贾敏还是有较深的感情,这时王熙凤挤出几点眼泪来,方能显得和老祖宗一条心。  当然,这场戏王熙凤演得稍稍有些过了。  不过好的演员要能瞬间入戏出戏,即刻转悲为喜。  原文:“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  你瞧瞧,王熙凤能够成为贾母的红人,并不是偶然的。  第三点,较强的工作能力。  要想在职场上风光,只靠拍马或者情感,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工作能力才是长久之道。  接下来看王熙凤展现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表达、提前筹备等。  原文:“又忙携了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林姑娘的行李可搬进来了?”  还要考虑老板未曾考虑到的。  王熙凤不光要在贾母面前展示自己,在王夫人面前也要滴水不漏。  原文:“(王夫人)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吧,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这一番描述,端得需要十分功夫,没有生活,绝难有此笔触。  虽然只有一两句话,却显示出王熙凤提早做完了王夫人未曾安排的事情,不过我似乎通过作者的描写,能够感觉到也许王熙凤并没有给林黛玉预备好裁剪衣裳,只是此时如此说出来,贾母面前显得自己尽了心,表现出她的能够提前做好预备工作的能力。
  27.宝玉黛玉初相逢  接下来,贾母命人带林黛玉去见两个舅舅,大舅贾赦和二舅贾政。  当然接待的是两个舅母,邢夫人和王夫人。  不过,这种安排,其两个儿子都知道是虚礼罢了,并未现身见面。  接下来,《红楼梦》的两玉就要见面了。  在贾母那里吃完晚饭,贾母让其他人散去,包括王夫人、李纨和王熙凤等,为的是和黛玉自在说话。  但是,即使在自己的亲外祖母面前,林黛玉也是十足戒备的。  原文:“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  黛玉此时老老实实回答了贾母的问题。  原文:“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就罢了”。  黛玉好像听出了贾母对女孩读书并不是十分在意,就留了小心。  后来和宝玉见面后,宝玉当着贾母的面问黛玉:“妹妹可曾读书?”时,林黛玉考虑到了刚才外祖母对女孩读书的态度,就不再如实回答。  原文:“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呵呵,寄人篱下,就免不了看人脸色,哪怕寄居在富亲戚家,还要是时时在意的,难怪黛玉在后面每每写诗时,总是愁恨满怀。  后来,贾宝玉因为林黛玉没有像他一样也有一块宝玉,登时发狂摔玉,黛玉以为是自己引出宝玉的狂病,更是难过自责。  原文:“今儿才来,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来。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我之过”。  貌似有一个红学前辈周汝昌,在其红学研究文章中多次说过不喜欢林黛玉。  林黛玉多愁善感的个性养成,和她6岁开始就寄养贾家有相当的关系。  对一个这样经历的女孩公开说喜欢和不喜欢,充分显示了,即便是红学专家,也有其幼稚和天真的一面。  就连贾母,我也只是认为他在子女教育方面失职,并不完全否定这个人物。  当然宝玉和黛玉是一见衷情,黛玉的感觉是:“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宝玉认为:“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这是作者提前暗示了两人的缘份。  这样读下去,我们就会发现,《红楼梦》的本质和价值核心,还是最真实的日常生活,最真实的情感情绪,并没有一厢情愿的那么伟大。  如果你说里面隐藏了什么宫斗,不如去看历史,如果你说里面有佛学,不如去学释加摩尼,小说就是小说。
  28.高富帅和白富美的日子终于开始了  前两回作者绕啊绕,从远及近的写贾府。  好吧,那是作者的自由。  至第三回,终于开始以林黛玉的视角正面描写贾府了。  第三回出场的人物不少啊,作者这么密集的描写贾府的人物,确实有点让人目不暇接,也难怪很多读者因为搞不清人物关系而失去了阅读兴趣。  为了捍卫《红楼梦》的威严,有些人总习惯性地怪别人阅读水平低,而不敢一丝一毫地去怀疑作者写作方面的问题。  光看第三回,里面出现过的人物(或仅出现名字)就有:贾雨村、张如圭、荣公、贾赦、林如海、林黛玉、林黛玉之母、贾府的仆妇、丫头、贾母、迎探惜三春、奶嬷嬷、癞头和尚、王熙凤、王夫人、邢夫人、贾源、王穆莳、李纨、贾宝玉、雪雁、王嬷嬷、鹦哥、李嬷嬷、袭人(珍珠)、薛家姨母、薛蟠和王子腾等。  许多重要的人物粉墨登场了。  当然,这种写法并不影响《红楼梦》的文学名著的地位。  不过,由于这种让读者没有轻松阅读体验的写法,也注定会把一部分读者拒之门外。  我相信,有人会为此叫好。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人人都能读懂,那还叫《红楼梦》?  可能否容许我们这些普通人弱弱的说一声,高贵冷艳的你们,难道不能稍稍降降身段,照顾一下矮穷挫们?不要把我们落得太远。  好吧,第三回开始了,精彩也就开始了,除了红学研究的大师,几百年后的屌丝们,终于也有机会,得以窥探清朝高富帅和白富美们过的什么样的日子了。
  29.薛姨妈比李**之母有过之而无不及  林黛玉来的第二天,她的二舅母王夫人就贪上事了。  当然不是她本人,是她亲妹妹,嫁给皇商薛家,现在称作薛姨妈的便是。  什么事?人命官司。  对普通人家来说,这是天大的事,对王家来说,貌似问题不大。  我倒觉得,王夫人和薛姨妈保证是亲兄妹,都不用去化验DNA!  证据何在?  这两姐妹,谁娶谁倒霉!  因为她们在教育子女方面,都是彻彻地地的失败者,至少在当时那个朝代,她们的独生子都不具备独立生存能力。  这两姐妹还有一个哥哥叫王子腾,官做的不小,后来也出了事,这兄妹三人,真是让人无语。  有人也许会说,当时的社会制度决定了这三个人的下场,你如果非这样说,我也只能呵呵。  薛姨妈竟然能教育出来一个杀人犯!  我靠,现在的李**之母,也比不上薛姨妈啊。  当然,在第四回的开头,作者在写人命官司之前,还忙里偷闲地介绍了一下王夫人大儿(早夭的贾珠,贾宝玉的亲哥哥)媳妇,李纨的背景,主要想表达的就是李纨还有一子,名叫贾兰。  作者在写人物方面,特别是如此众多的出场人物方面,的确具有相当的功力,但这些多人,这么多场景,也必然有副作用,故事不紧凑,零散,没那么扣人心弦。  在第四回的开头,是这样描写李纨的, “……青春丧偶……侍亲养子……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闻无见……”。  也许这和她接受的教育有关,因为她爹,名李守中,认为“女子无才便有德”,只叫她读了《女四书》、《烈女传》和《贤媛集》等几本书。  放到现今社会,我们也许会赞叹这样的女子,也许会骂他父亲给了她不正确的人生观,毁了她的人生。  生活在多元化价值观的读者们,你们觉得她可以改嫁再找第二春吗?  但是,这一回的主角绝不是李纨。  是谁呢?你肯定猜不到。  呵呵,开个玩笑!  是葫芦僧,葫芦庙里的旧和尚啊,连贾雨村都是配角,至少表面上是。  事情是这样滴,呵呵,今天比较晚了,下次再讲吧。
  30.冯渊,一个GAY的短暂而悲剧的一生  人这个东西,还真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你说,哪个孩子刚生下来不让人怜惜,可是 “天屎” 也许慢慢会变成“狗屎”。  这种改变,有时浑然不觉,有时“迫不得已”,有时理所当然,有时故意为之。  贾雨村刚下马上任,就有“……人命官居详至案下……”。  呵呵,新官上任,就遇到一个“大活”啊,我们来看看他怎么应对。  最清楚这件官司来龙去脉的是“门子”,曾经在葫芦庙里做过小和尚,因后来失火找不到地方安身,还俗做了这个差事。  所谓门子,就是衙门管传达之人,大概类似于现在的前台加行政秘书吧?反正他知道的事不少。  这件事情简单说来就是这样滴,金陵本地有一个年轻人叫冯渊,父母双亡,没有亲兄弟,一个人守着些薄产过日子。  还不到二十岁,也挺不容易的。  这个冯渊原是个GAY,并不喜欢美女,可能是前世的冤孽,他遇到拐子在卖一个丫头,也不知道为什么就给看上了。  冯渊的例子说明,GAY还是有机会变直男的,呵呵,当然得遇上像英莲这般的女子。  英莲就是甄士隐的宝贝女儿。  如果人生有“如果”,如果当时没遇到薛蟠这个冤家,也许冯渊和英莲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小日子。  BUT,人生总是充满了“BUT”,好像游戏少不了“BUG”。  被拐子打怕了的英莲,如今已长至十二三岁,被拐后至今的时光,自然是过着苦日子了。  怪不得第一回里有个癞头和尚曾对甄士隐说过这样一句话:“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  不过,至目前为止,英莲的悲剧人生,还有一点点的小幸运。  一是因为这个拐子,算是个“高级拐”,原文中,门子是这样说的:“这种扣子单管偷拐五六岁的儿女,养在一个僻静之处,到十一二岁时,度其容貌,带至他乡拐卖。”  这么说来,由于这种拐子做的是长线的勾当,所以估计对这些被拐的孩子,不会往死里折腾。  二是,英莲后来遇到了喜欢他的冯渊。  因此,英莲在得知自己被卖给冯渊后,甚至还有一些人生的希望,原文:“我今日罪孽可满了”。  可是,有些人的人生,没有最惨,只有更惨。  此时的英莲,虽小小年纪,却已知道世事无常  原文:“后听得冯公子三日后才令过门,他又转有忧愁之态”。  果不其然,“三日”成了英莲人生过不去的坎。  没想到这个拐子第二日又把英莲卖给薛蟠了。  至此,英莲和冯渊的“梦幻情缘”变成了“薄命儿女”。  因为这个薛公子不好惹,人称“呆霸王”,这个外号有点熟啊,有点类似什么“银枪小霸王”吗?
  我觉得贾母是个不错的家长啊,尤其是在贾家被抄家后,贾母所做的贡献是很大的,也是真个贾府的定心丸。  当然了,仅是一己之见
  @乖小孩ing 41楼
10:54:15  我觉得贾母是个不错的家长啊,尤其是在贾家被抄家后,贾母所做的贡献是很大的,也是真个贾府的定心丸。  当然了,仅是一己之见  -----------------------------  什么贡献?
  给自己的小说打个广告  送上链接 http://ebook.tianya.cn/buke/66011.aspx
《男女皆妖孽》
  31.门子,有些人狠起来很可怕!  正所谓,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  这个门子挺狠的。  我们接着往下捋。  薛蟠“最是天下第一个弄性尚气的人”,把冯渊打死,将英莲拖去。  有的时候,这种恶人还往往活得很嚣张跋扈、不可一世,而良善之人反小心翼翼,忍气吞声。  案子搞清楚了,看雨村的态度。  原文:“雨村听了大怒:‘岂有这样放屁的事。打死人命竟白白走了,再拿不来的。’”  这句话足以证明,此时的雨村还是蛮幼稚的,也说明他此前被革职,也许并不是因为贪污,而是真心想做一个好官。  不过,此时的雨村已经有过一次教训,因此当他看到门子的一个眼色,就让本打算“发签”“海捕”薛蟠的他“停了手”。  门子先和贾雨村叙了旧,又递给雨村一张“护官符”,接着又教育贾雨村“相时而动”。  在听到门子建议雨村“顺水行舟,作个整人情,将此案了结,日后也好见贾王二公的面。”  这个门子果真消息灵通啊,早就听说:“老爷补升此任,亦系贾府王府之力”。  贾是贾政,王是王子腾。  本来,贾雨村是这样想的,原文:“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实是重生再造,正当殚心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废法,是我实不能忍为者。”  可门子是这样冷笑的:“老爷说的何尝不是,但只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  这不是在说贾雨村不懂事吗?是的,门子是在骂他太NA?VE了。  门子继续教育雨村:“……趋吉避凶者为君子,依老爷这一说,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还要三思为妥”。  当时的环境真是逼着好人变坏啊。  于是贾雨村就胡乱判断了此案。  从此,贾雨村就变成了另一个贾雨村,他才彻底的给那个某日葫芦庙里的穷儒说拜拜,穷小子的梦和英莲一样,从此断送。
  31.门子,有些人狠起来很可怕!  正所谓,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  这个门子挺狠的。  我们接着往下捋。  薛蟠“最是天下第一个弄性尚气的人”,把冯渊打死,将英莲拖去。  有的时候,这种恶人还往往活得很嚣张跋扈、不可一世,而良善之人反小心翼翼,忍气吞声。  案子搞清楚了,看雨村的态度。  原文:“雨村听了大怒:‘岂有这样放屁的事。打死人命竟白白走了,再拿不来的。’”  这句话足以证明,此时的雨村还是蛮幼稚的,也说明他此前被革职,也许并不是因为贪污,而是真心想做一个好官。  不过,此时的雨村已经有过一次教训,因此当他看到门子的一个眼色,就让本打算“发签”“海捕”薛蟠的他“停了手”。  门子先和贾雨村叙了旧,又递给雨村一张“护官符”,接着又教育贾雨村“相时而动”。  在听到门子建议雨村“顺水行舟,作个整人情,将此案了结,日后也好见贾王二公的面。”  这个门子果真消息灵通啊,早就听说:“老爷补升此任,亦系贾府王府之力”。  贾是贾政,王是王子腾。  本来,贾雨村是这样想的,原文:“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实是重生再造,正当殚心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废法,是我实不能忍为者。”  可门子是这样冷笑的:“老爷说的何尝不是,但只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  这不是在说贾雨村不懂事吗?是的,门子是在骂他太NA?VE了。  门子继续教育雨村:“……趋吉避凶者为君子,依老爷这一说,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还要三思为妥”。  当时的环境真是逼着好人变坏啊。  于是贾雨村就胡乱判断了此案。  从此,贾雨村就变成了另一个贾雨村,他才彻底的给那个某日葫芦庙里的穷儒说拜拜,穷小子的梦和英莲一样,从此断送。
  32.门子,聪明反被聪明误  门子给贾雨村出的建议是“扶鸾请仙”。  其实这个点子是需要有点小聪明的,基本过程如下:  第一步,就是让贾雨村在堂上设“乩坛”,令“军民”都来看,这就是说老百姓和当兵的都可以来庭审旁听吗?呵呵,应该是为了显示公平。  第二步,当庭让乩仙批示冯渊和薛蟠是前世冤孽,今世相遇,并说出来被拐的英莲的真实身世,并欺骗老百姓说薛蟠已被冯渊冤魂索命病死。  第三步,接下来,老百姓亲眼看到乩仙的批示后,再让拐子如实招供,于是老百姓看到拐子说的和乩仙说的相符,就被糊弄,最终实现堵住众人的悠悠之口。  当然,最后贾雨村并没有完全听从门子“扶乩”的建议,而是笑道:“不妥,不妥”。  贾雨村自行斟酌后,又全面设计了一下,以期“压伏口声”。  因为门子给贾雨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冯渊本就是一个孤儿,“冯家也就无甚要紧之人”“不过为的是钱”。  雨村抓住这个要害,才能够顺利地“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  贾雨村因为是托了贾政之力才能重新做官,且此时的雨村已不再是初出茅庐的愤青,再加上门子的“教育”,官场经验丰富了许多,在案子完结后,立即讨好贾政和王子腾。  原文:“疾忙做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不过,门子也并没有好下场,贾雨村怕他说出“当日贫贱时的事来”,后来找了个错,把他远远地打发掉了。  由此可见,现在的许多名人风光的背后,也可能有些和贾雨村一样有过贫贱之日。
  33.娇生惯养的典型  薛蟠,父母教育失败的典范也。  在第三回的最后一段,作者就通过林黛玉的视角开始引出薛蟠。  黛玉“次早起来,省过贾母,因往王夫人处来”。  在这里黛玉正好碰到了王夫人与熙凤在拆看金陵来信,这自然是薛姨妈那边来的信。  同时,王夫人这里还有其兄(王子腾,时任京营节度史,据说这个官名是虚构的,应该类似于管理京都的城管局长?或市长?)遣来的两个媳妇,来和王夫人商量将薛家母子唤取进京。  这当然应该是薛蟠出了人命官司,薛姨妈写信找其兄(王子腾)和其姐(王夫人,贾政之妻,宝玉之母也)进行融通善后。  一个不孝子,足以搅得亲戚四邻不安也。  因黛玉初来乍到,这时并不知原委,不过探春等却都已知道是“姨表兄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人命,现在应天府案下审理”。  自古慈母多败儿!  原文:“这薛公子学名薛蟠,表字文起,从五六岁时就是性情奢侈,言语傲慢”“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而已”“一应经纪世事全然不知,尽赖祖父旧日情分”。  小小年经就已经惯娇惯成这番模样,谁来承担责任。  原文:“……这薛公子细年丧父,寡母又怜他是个独根孤种,未免溺爱纵容”。  呵呵,薛姨妈,您这是闹哪样?是爱子还是害子?  其实,薛蟠即使没出这人命官司,也打算离开金陵。  原文中门子说的:“这薛公子原是早已择定日子上京去的,头起身两日前,偶然见了这丫头,意欲买了就进京的,谁知闹出事来。即打了冯公子,夺了丫头,他便没事人一般,只管带了家眷走他的路。他这里自有弟兄奴仆在此料理,并非为此些微小事值得他一逃。”  由此可知,贾雨村上任金陵应天府时,薛家一行早已进京了。
  34.薛家进京的真实目的  前面说过,薛家进京并不是为了逃避人命官司,即使没遇到这事,他们也早已择好日期进京了。  出了这事后,仍然“没事人一般,只管带了家眷走他的路”。  那么薛家到底因何进京呢?  第四回其实说的明明白白。  原文:“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为亲自入都销算旧帐,再计新支,----其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  所谓“送妹待选”原文也说的很清楚,那就是皇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除选聘妃嫔外,在世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  望亲,当然是看望舅舅王子腾和姨妈王夫人了。  第三个原由则是因为“……自薛蟠父亲死后……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京都中几处生意日渐消耗”。  薛蟠名为“销算旧帐”,实为入都中逍遥享乐。  果然,待恭家在贾府梨香院安定下来后,薛蟠不但没有去管理生意,反而被贾府的纨袴之弟“引诱的薛蟠比当日更坏了十倍”。  薛蟠变坏进一步推动了薛家的没落。  那么为什么来到贾府后薛蟠反而更坏了十倍呢?
  35.贾兰是唯一的希望  贾府之败,败在教育!  要知道贾雨村这样一个生不逢时的“末世”之人尚且通过教育实现了命运的转机,而贾府里面这帮“酒囊饭袋”却白白看着祖宗建起的大厦将倾;  贾雨村从两手空空开始,到小有所成,至遭参跌倒,再到东山再起,平步青云,而贾家却从“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变得“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作者将贾雨村的步步高升和贾家的树倒猢孙散淡淡的交织而写,不知是否有对比之意?  刚入京时,薛蟠是很怕和他舅舅王子腾或其姨爹贾政一起住的。  原文中这样描写薛蟠的内心活动,在他听说王子腾“升了九省统制奉旨出都查边”时,心中是窃喜的:“我正想进京去,有个嫡亲母舅管辖,不能任意挥霍。如今却好升出去了,可知天从人愿”。  薛蟠是和薛姨妈是这样商议的:“咱们京中虽有几处房舍……须得先着人去打扫收拾才好”。初时,他本想单独住自家在京的房子,不愿意和亲戚一块住着。  薛姨妈是这样想的:“……咱们这一进京,原该先拜亲会友,或是住你舅舅家,或在你姨爹家……”。  母子意见相左。  薛姨妈心中有些希望在贾府居住,以便能够“拘紧”些薛蟠。  但是,薛姨妈的小算盘彻底落空,因为贾家对子孙的教育之差比薛家有过子而无不及。  人生有两件事不能假手旁人,一是自己的人生的选择;二是子女的教育。  薛姨妈在薛蟠的教育上是严重失职的。  在贾家梨香院住了一月之后,薛蟠的担心被约束的事情并未发生,反而更结识了一帮狐朋狗友。  原文:“……住了不上一月的日期,贾宅族中凡有的子侄俱已认熟了一半……今日会酒,明日观花,甚至聚赌嫖娼……更坏了十倍”。  呵呵。  贾家的教育到底如何?  原文中是有评价的:“虽说贾政训子有方,治家有法,一则族大人多照管不到这些;二则现在族长乃是贾珍,彼系宁府长孙,又现袭职,凡族中事自有他掌管;三则公私冗杂,且素性潇洒,不以俗务为要,每公瑕之时,不过看书着棋而已,馀事多不介意”。  这段话硬生生接在薛蟠住了一月的感受之后,其实是作者对贾家教育状况做的一个中肯的评价。  显然,作者在此指出了以下几点:一是贾家族大,规模大到很难控制;二是宁荣两府族长贾珍失职,管理荣府的贾政又不便过于干涉族务;三是贾政本人个性“不以谷务为要”,其实就是管理能力不行。  贾府后继无人,似是死路一条,不过尚有星星之火,在此千里伏线,那就是偌大家庭中还有一个明白之人在为贾家作最后的努力,那就是青春丧偶,“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闻无见;惟知侍亲养子”的李纨的儿子贾兰。
  36.第四回是极其重要的一回  这一回信息量太大了,以至于我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说的清楚。  第三回和第四回这两回,作者想方设法把林黛玉和薛宝钗都“赶”进了贾府,现实中和自己姑表妹和姨表姐同住一起的毕竟是少数吧。  总之,作者先写死了林黛玉之母,“派船”接来了黛玉。  又写死了薛宝钗之父,再加一个人命官司,终于也让薛家住进了贾家的梨香院。  也亏作者想得出来,只是不知真有故事原型,还是巧妙构思,总之这贾林薛三家人就理所当然的住在一起,而且开始参加演出一幕幕故事。  至此,文章开始渐渐精彩了,作者文笔开始生动了,人物慢慢鲜活了,生活场景渐渐呈现了。  到第四回,读者至少明白以下几点:  第一点,红楼梦主要人物开始聚齐了,宝玉、黛玉和宝钗在作者的笔下上演了中国第一个著名的三角恋故事,当然也成了中国几百年来无人不识的“名人”。  第二点,贾家的教育环境之差,管理之乱导致家族的必然衰落,而这个背景下的三角恋情也注定有一抹悲哀的色彩。  第三点,贾家的内部环境极其复杂,男子里面贾珍是族长,而贾政管理荣国府且是贾珍之叔,贾政上面还有亲哥一枚,名为贾赦。女眷里面贾母是尊老佛爷,可她的儿媳妇娘家不是等闲之辈,王子腾升为九省统制,那么王夫人的地位能低了吗?王熙凤为什么这么受宠?子女里面更有嫡庶之争,内外之别;下人丫鬟也是暗流汹涌。  你以为真的是你以为的吗?  当然,作者写的很精彩,虽然这本质上就是一个闲得蛋疼的故事。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37.宝钗来了  黛玉到了荣府,过得是什么日子呢?  这不是一般人能享受到的,基本与宝玉的地位相当。  先看贾母对黛玉的态度,原文:“……贾母百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  按贾母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经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