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的说陶渊明什么意思的文化什么

弘扬优秀文化 振奋民族精神 介绍民族瑰宝 宣传中华精英
突出海西特色 报道台港澳侨 坚持古为今用 力求雅俗共赏
品味陶渊明的文化心态
www.fjsen.com
啸& 马 来源:
陶渊明画像
读过一点中国古诗文的人,对于陶渊明(又名潜)的印象,往往定格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实,如果品读陶渊明的全部作品,了解其人生全过程,就会发现他的文化性格、文化心态,是相当独特而且多元复杂的。
与官场决裂的心路历程
陶渊明29岁出来做官,到41岁辞官归田,13年间,几进几出,每次做官,时间都很短,最后当彭泽县令,动机是萧统《陶渊明传》说的“聊欲弦歌(当个地方小官),以为三径(指隐居的处所)之资。”也就是为了拿一点薪水回乡后有酒喝,有饭吃。但只当了80多天,就因为“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主动交出官印。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普遍人生道路。陶渊明很难有别的选择,何况他自己也出生于官僚家庭,曾祖陶侃靠军功做到了大司马祖父,父亲也当过郡守、县令。陶渊明少年时代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读了许多古代典籍,“大济苍生”的壮志。可仕途的现实把他的初衷撞得粉碎。晋宋之际,贵族世袭门阀制度发展到了顶点,门阀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出身庶族寒门的人,备受压抑。陶渊明的曾祖陶侃不是门阀士族,虽居显位,却仍被豪门权贵骂为“小人”,“溪狗”(对少数民族溪族的辱称)。到了陶渊明,家庭已经衰落,根本得不到重视。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评论&&&姜希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辽宁政法职业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00
&&&&&&& 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在文学史上做出过划时代贡献,他的诗歌尤其是田园诗给晋宋之交的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活泼的风气。他的诗歌明晰高远内涵神韵,透露着平淡自然宁静的特色,诗风真切、清新、纯朴、大方,不加雕琢,而丝毫没有浅薄乏味之腐气,相反却醇厚有味,生活底蕴深厚;他的诗歌思想感情深切静穆,山水田园诗作寓情于景,由景生情,景物和情感相融相生;他的语言色彩清丽质朴,平淡新奇,没有堆砌的辞藻,没有不必要的修饰以及浓墨重彩的铺展,通俗无奇的&田家语&使他的诗作近似口语化,因而作品鲜亮清丽,形象鲜明。他的诗歌创作对后世的文学影响有着深刻的意义。
&&&&&&& 一、开辟了田园诗这个诗歌题材的新天地
&&&&&&&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内容,开创了田园诗歌崭新的艺术境界,使田园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他的诗成功地将自然与劳动提升为一种美的境界,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意韵特别醇厚而又质朴无华的恬淡美。
&&&&&&& 他把日常生活诗化和诗意化,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生活的意义和恬淡美丽的诗味。他重视写普普通通的生活,普普通通的劳动者,用家常话写常事,并且写得诗意盎然,生机勃勃,让人回味无穷。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今天看来,仍然有不可替代、无法企及的审美价值,倍受现代人关注,倍受现代人的崇拜与学习。
&&&&&&& 二、自然与纯真的审美风格
&&&&&&& 陶渊明把&真&作为自然的本色,把&真&看成审美的最重要的因素。正因如此,陶渊明把平淡率真看作是为人处世的最珍贵的人格。也是因为这样的思想思维,陶诗更加地体现了再现了大自然和真实的农村生活,体现了他淳朴自然纯真率直的行动风格。把生活实际化,把纯真的情感和优美的艺术交融在一体,形成物我合一,达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把自己的人生艺术化,把自己的言行和诗文生活化是他追求个人本性的体现。
&&&&&&& 陶渊明有着平和的生死观,认识到人即是万物之一,命来自于天,死也归天所管。他把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临终前陶渊明为自己写下一篇《自祭文》,&寿涉百龄,身慕肥遁,从老得终,奚所复恋&,他十分客观现实地看待生命,以淡然而又平和的心境,看待生死问题,寻求与自然合二为一,水乳交融。
&&&&&&& 三、诗歌艺术情景理的完美结合
&&&&&&& 陶渊明诗的内容很多都是表现隐逸的思想和生活,因而,平淡与醇美的融洽统一,情、景、理的完美结合,是陶诗的显著的艺术特色。陶诗描绘常景、述写凡事、抒发真情,他依照生活本来的面貌、人性自发的情感和宇宙客观的规律来创作诗文&&通过一个事物或者场景表露一种可感知的情感,在情感表露下又蕴含着一种可感悟的人生真理!这样,与其说陶渊明在写诗,不如说陶渊明是在写心,且寓&理&与&趣&。
&&&&&&& 陶渊明诗歌善于写自己的心灵感受,写众人经常见到的事、经常见的物,并能从中发掘、感悟、体察现实社会的人、情、事、理。他写种菜、锄禾、见南山等事物并不是要表达目的,而是抒发心灵感受的艺术手段。他尤其要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体现在他所见到的景物上,做到物我合一,他写自然景物,虽然有形有体,有模有样,但他并不追求形似惟妙惟肖,他不像同于古代诗人那样把客观现实描绘得色彩缤纷,活灵活现,只是追求&形散而神不散&,把自己胸中的那块优美的田园表达出来。也正因为如此,平淡自然中充满了情趣与理趣便成了陶渊明诗歌的一大特色。诗人不在乎其他,就是用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自然风光、农村生活交流。
&&&&&&& 《归园田居》中,写诗人从田野劳动回家,自己亲手杀鸡,摆上两壶小酒,在自家的小院子里,盛情邀请左邻右舍一起通宵宴饮,那田家风味是多么的浓厚啊,令人向往。《饮酒》其九&诗中写诗人一大早听到有人敲门,因急急忙忙去开门,结果把上衣下裳都穿颠倒了,这样的生活情景,这样的生活故事,展现在诗歌里,形神毕肖,活灵活现,那种心旷神怡的心情也是令读者如醉如痴的。陶渊明用自己的真实的心灵和诚挚的情感看待世间的景、人、事,把对世界、社会、历史和生命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然后用诗歌与通俗的语言用文章把这些平凡的事物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取得了言深而意思深远的艺术表达效果,他的诗就是这样把情景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陶渊明的这些诗句,含义隽永,意味深长,耐人琢磨。陶渊明表面上看是一位诗人、作家,其实他更是一位思想家、哲学家,他很重视个人的素质与涵养,追求思想家的深度和广度。他以哲学家的思维、以思想家的头脑、以文学家的形象来思考社会,思考人生,洞察历史,t望现实,以老百姓平民诗人的表达手动地来作诗,来写文章。
&&&&&&& 四、影响了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 陶渊明的诗篇以及高尚人品,影响了唐宋如李白、苏东坡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为中国诗歌和散文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陶渊明诗中有代表性的自然之物是菊和酒。酒让他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而菊成了他化身的象征。他的诗歌将日常生活诗意化,是诗意化了的生活。情景事理浑然一体,平淡中有哲理,朴素中有华彩,后世文人的创作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诗歌中所表现的高尚的品格和与黑暗势力势不两立、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影响了后代文人不向权贵屈服,不同庸俗之辈为伍。唐代诗人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的性格,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思想境界是传承相通的。而平淡自然、享受自然、品味生活成了他和后世文学家心中崇高的艺术境地。
&&&&&&&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陶渊明都是立体的诗,大写的人。读陶渊明的诗,品味他的生活、思想和人生观,会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无论是文学创作上的还是人生价值、世界观方面的,他都带给我们很多的人生启示。
&&&&&&& 1.劳动创造了诗歌之美
&&&&&&& 仔细地研读过陶诗的人,都会知道他是个外表淡泊静雅,而内心充满了火一样热情的人。他有过过去许多文人未曾有过的田园生活,并且躬身劳动,与劳动人民有了广泛而深入地接触,这样在思想上就得到了许多新的感受和启发,因而他能创造出有自己风格的清新质朴的田园诗的新形式,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非凡的贡献。
&&&&&&& 陶渊明用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生活给予了陶渊明创作的丰厚积累。在观察、体验和感悟中,陶渊明构建并完善了自己自由不羁的个性和率真淳朴的人格。崇尚自然成为陶渊明人生的标的和旨趣,当他在劳动中触碰到某一客观景致或者情致的时候,他的心灵被触动而灵感就会迸发,故而要以诗文的思维和方式表达出内心的澎湃的情感。把平常的日常生活诗情化是陶渊明在诗歌创作中的一大创新,这对他确立和完善了崇尚自然的思想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内涵有了极大的影响。
&&&&&&& 劳动创造了诗歌之美,同时也为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劳动创造了诗歌,也创造了生命,劳动是生活的源泉,这是陶诗带给我们的启示。
&&&&&&& 2.保持恬淡宁静的思想境界
&&&&&&& 我们说回归慢节奏式的田园生活,偶尔让心境慢下来,然后保持平静。这是陶诗传达给我们的最明显的精神,这种&淡&属于陶渊明。&&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不慕荣华的质朴襟怀是淡;&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是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淡;&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的自然的温柔也是淡;这种淡,是宁静,是恬淡,是超脱,它是一种出世的美。他的这种美,不同于中国审美中的崇高阳刚之美,淡然是没有目的的,是放下眼前的目的,抛开利益的纷扰,回归心灵的平静。&&
&&&&&&&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是古代志士对淡泊的解释,而陶诗云:&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这两种淡应该是相同的吧。对于朋友,大概也是因为有这种故人、知己,才是幸福。与朋友把酒相欢,最后&我醉欲眠卿可去&,这是多么的率真啊!
&&&&&&& 能保持淡然的心境是难得的,我觉得这是陶渊明身上最值得被学习和汲取的部分。尤其在快节奏,浮夸之风盛行的今天,淡然更是一种内在的宝贵的品质。大到奉行的处事标准人生理念,小到用于设计创作中的抽象概念,都是有益的。
&&&&&&& 3.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
&&&&&&&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多少年来一直传为美谈。诗人秉持的高尚理想和淡然的志趣,不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共在屋檐下的品格,成为以后的文人和普通百姓的榜样。陶渊明的人生境界让人敬仰。他品尝过人生不得志、仕途不顺利的艰苦,但他仍然能把自己融入生活,忧国忧民,仍然能以一种洒脱超然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和人生,这是多么的了不起!
他嗜酒、闲静少语、性情认真,脱颖不羁,不慕荣利,常著诗文自娱已示其志,不计较得失。做官无法忍受吏府拘束,看不惯官场黑暗,便辞官而归,将自己全身心地安身立命于田园中,接着喝他的酒,作他的诗,在他的田间快乐地劳作,他深深向往的是飞鸟游鱼般的自由生活。
&&&&&&& 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他那敢于抉择,坚持到底的精神,他不愿要金钱、荣誉,也不要自己的仕途,回到大自然中,去追求他所喜爱的,这并不是我们普通人能做到的。他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才能以一般人所没有的心境,写出这么多至今仍为我们所熟悉的田园诗。他的高尚精神,豪爽的性格,他对理想的追求,为实现自己人生的理想而奋斗的精神,都是我们所要向他学习的。
[1]袁行霈 陶渊明研究(修订版)[M].中华书局,。
[2]北京大学中文系 陶渊明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2003:2。
[3]李长之 陶渊明传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26。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一生平淡无奇的文化伟人陶渊明
我的图书馆
一生平淡无奇的文化伟人陶渊明
&&&&&& 在中国文化史上,陶渊明是一位非常独特的人物。他的一生平淡无奇,没有名垂青史的功业建树,也没有激动人心的复杂经历,却最终成为受到后代士人无比敬仰的文化伟人。清代龚自珍甚至说:“渊明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杂诗》)
陶渊明,一位隐居的穷苦读书人,怎么会与功盖三国的诸葛卧龙一样雄豪?其故居的平常松菊为何会成为万古高标的象征?
陶渊明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在陶渊明生活的那个年代,整个社会陷入缺乏道德准则的混乱状态。借用鲁迅的一句话说,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可谓“一塌糊涂的泥塘”,陶渊明便是那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陶渊明的人格魅力
那么,陶渊明的光彩和锋芒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首先,当整个社会都争先恐后地趋附权势与财富时,陶渊明却以清高、狷介的品格鹤立鸡群。
晋朝的门阀制度根深蒂固,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既非德行,也非才能,而是门第。门阀制度下的价值观必然导致全社会追逐富贵的不良风气。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身居高位,家财百万,还每天晚上与妻子在烛光下摆弄筹码算计。和峤家财万贯却为人吝啬,人们说他有“钱癖”。
陶渊明对以王谢为代表的高门贵族从未投过一丝歆羡的目光,相反,他对历史上那些贫寒终生的高士极为倾慕。陶渊明写过《咏贫士七首》,专咏古代安贫守贱的高士,比如荣启期、原宪、黔娄、袁安等。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黔娄,陶诗曰:“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后二句说既不以高贵的爵位为荣,也不接受丰厚的馈赠,正是陶渊明的处事态度。
其次,当整个社会弥漫着虚伪、浮躁、放纵的风气时,陶渊明却以真诚、笃实、纯朴的行为鹤立鸡群。
道德沦丧的社会必然是虚伪的,晋代士人的假清高便是明证。比如享尽富贵荣华的王衍,竟然嘴里从来不说“钱”这个字。又如潘岳作有《闲居赋》,表达了恬淡高洁的情怀,但他事实上是个“望尘下拜”的卑劣小人。陶渊明对此深恶痛绝。陶渊明曾经数度出仕,做过江州祭酒等小官,41岁时决然辞官归隐。考察陶渊明在江州祭酒之后做过的几任官职,他做官的时间越来越短。他当桓玄幕僚达三年,当镇军参军仅一年、建威参军仅5个月,而最后一个官职彭泽县令只有80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挂冠了。陶渊明为什么会辞官?是彻底看穿了官场的黑暗,从而回归自然。
陶渊明认为人们应该自食其力,为了衣食而参加劳动是人生的正道。他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辰岁九月于西田获早稻》)
陶渊明的社会意义
大家也许会问,陶渊明的辞官归隐仅仅是他个人的人生选择,为什么后人会给予高度的赞颂呢?其中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我认为,真正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对于整个社会的意义。
只要不是无政府的社会,便需要有人做官,一个人选择做官为职业,当然是完全正当的。财富是生活的必要条件,人们追逐更多的财富,当然也是完全正当的权利。但是毋庸讳言,假如一个社会的成员全都不顾一切地追求官职,而做官的主要目标仅是猎取荣华富贵甚至贪污狼藉;或者一个社会的成员全都不顾一切地追逐财富,而发财的目的仅是挥霍奢华甚至为富不仁,那么毫无疑问,这样的社会必然会陷入尔虞我诈、道德沦丧的境地。
古人为什么要提倡廉退之风?其深层原因就是想用此来调节社会的秩序。所以陶渊明的出现,确实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陶渊明用他一生的行为树立了一个安贫乐道、廉退高洁的典型,对现代社会也具有巨大的教育意义。
第二,是对于个体人生的意义。刚才说过,担任官职和追逐财富都是人生的正当选择。但是假如你除此之外别无所求,假如你为了达此目的不择手段,那就会在人生道路上迷失方向,从而丧失自我。如今有许多人志在必得地参加公务员考试,如果屡考不中,便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其实人生有多种途径,难道不做官便不能度过有意义的人生吗?其实生活有多种形态,只要达到温饱,朴实的生活自有其乐趣,过多的财富其实并无实际价值。在当前这个浅薄、浮躁的时代里,许多人在精神上陷入了焦躁的高烧状态,陶渊明就是能帮他们退烧的一帖清凉剂。
被视为良师益友的陶渊明
陶渊明被后人视为良师兼益友,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人生在世,当然应该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最好能为国家、人民多作贡献。但毫无疑问,事实上能够建功立业的只是极少数人。假如你只是一个普通人,你又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呢?你怎样才能让平凡的一生过得愉快、充实,而且很有意义呢?请看陶渊明是怎样度过一生的。
陶渊明本来是心怀壮志的,年轻时也盼望着做一番事业。他歌颂不怕牺牲反抗暴秦的义士荆轲,他赞美以微弱之躯衔着树枝去填平沧海的精卫,都是这种精神的表现。但是陶渊明身逢乱世,作为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士人,他根本不可能有所作为,只好放弃兼济天下的雄心,转而追求独善其身,当他看透官场黑暗后,便义无反顾地辞官归隐。
隐居生活毕竟是清贫,乃至艰苦的。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繁重的农业劳动是格外的艰辛。陶渊明家境贫寒,耕种所得不足维持全家温饱,有时竟不免向人乞食。但即使如此,陶渊明还是坚决拒绝地方官府乃至朝廷的征召,这是高风亮节,这是对黑暗政治的批判和抗争!陶渊明41岁辞官归隐,63岁去世。这长达20多年的隐居生涯,就是一部精神抗争的历史,是高洁的品节战胜富贵荣华的诱惑的胜利记录。
请看在陶渊明去世前一年发生的一件事。当时江州刺史檀道济上门来拜访,这位檀道济不但是江州的地方长官,而且是朝廷的宠臣,他一进门就以居高临下的语气规劝陶渊明出仕,此时的陶渊明贫病交加,处境窘迫,但他断然拒绝了檀道济的劝说。檀道济临走时赠送食物,陶渊明也坚决不接受,“麾而去之”,即挥挥手让他拿走。一向待人彬彬有礼的陶渊明为什么会不顾礼数?因为檀道济的举止触犯了陶渊明的道德底线,“麾而去之”是对“嗟来之食”的拒绝,是对物质诱惑的坚决抵拒。
但是从整体上看,陶渊明总是保持着平和、安宁的心情。隐居生活尽管艰苦,但在陶渊明却是充实、愉快的。他用优美的诗句描写了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劳动的艰辛,也有收获的喜悦。既有贫穷的烦恼,也有亲情的可爱。最主要的是,陶渊明在美丽、安宁的田园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他深情地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故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之一)
他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了许多乐趣,比如用普通的饭菜招待邻居: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归园田居》之五)又如夏日北窗下的一缕清风:“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他特别珍爱亲情、友情,对于几个孩子关爱备至:“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和郭主簿》)对纯朴的邻居也十分友好: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
说到陶渊明的生活状态,许多人会联想到写《瓦尔登湖》的美国人亨利·梭罗。陶渊明比梭罗早一千四百多年,而且陶渊明生活在农耕时代,梭罗却生活在后工业时代,但两人的生活态度确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抵拒物质享受的引诱,并回归自然去过简朴的生活。但是我觉得陶渊明的境界更高一层,因为他更有实际意义。梭罗独自跑到瓦尔登湖边去隐居,那儿寂寥无人,只有草木虫鱼为邻,《瓦尔登湖》中的一章就题为《寂寞》。陶渊明追求的却是“心远”,他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二十首》之五)
在陶渊明看来,要想远离喧嚣的红尘世俗,不必躲进深山老林,只要保持清静、安宁的心态就可以了。
不妨说,梭罗是在空间距离的意义上追求远离红尘,陶渊明却是在心理距离的意义上作同样的追求。所以梭罗的行为事实上是无法仿效的,如今的地球如此拥挤,我们能到哪里去寻找一个瓦尔登湖呢?陶渊明的行为具有典范的意义,因为只要你抵拒外在的诱惑,“心远”是随时随地都能付诸实施的。哪怕你身居熙熙攘攘的现代都市,哪怕你把家安在水泥森林中的一间公寓,你同样可以实现心境的宁静。
不甘心沉沦的,请阅读陶渊明
也许有人会问:我们怎样才能达到“心远”的精神境界呢?我认为有一个好办法,那就是阅读陶渊明的诗文。陶渊明诗文的最大特色是什么?千古读者公认的评价是真淳、自然。感情真挚而毫无虚饰,形式平淡而毫无雕琢。后人对这种艺术境界佩服得五体投地,千方百计模仿却难以接近。其实奥秘全在于陶渊明的写作态度。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自称其写作是“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可见他吟诗作文,只是为了自娱,而不是想在文学史上留名,更不是为了取悦他人。这样的诗文,怎会不真淳、自然呢?
陶渊明其人与陶渊明的诗文是二位一体、无法分离的。陶渊明的诗文作品正是其平凡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其人生态度的真实披露。如果不了解陶渊明的高洁品行,那些平淡质朴的诗文便不会如此激动人心。如果离开了陶渊明的诗文,陶渊明这个一辈子平居穷巷的人物便不会在千古读者面前音容宛然。
陶渊明的最大意义在于,他用实际行为阐释了人生的意义,证明了与功业建树毫无关系的平淡人生也可以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陶渊明诗文的最大意义在于,它们生动地展现了平凡人生的种种有意味的内容,清晰地揭示了蕴藏在平凡生活中的美感和诗意,从而引导人们保持原有的善良、纯洁的本性,并抵御尘世的种种诱惑。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陶渊明故里门票_陶渊明故里门票价格_陶渊明故里门票多少钱
线路 门票 目的地 旅行社
手机服务更方便
您的位置:
陶渊明故里门票
江西·九江 德安县吴山乡中部
很抱歉!没有找到符合条件的内容。
陶渊明故里风景区位于德安县吴山乡中部,距县城21公里.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2006年,德安县蔡河村发现陶渊明墓碑及陶氏后裔墓葬群,后又逐步发现与陶渊明相关的景点:陶里冲---陶渊明第二故居及白鹤山渊明古墓;婆婆地---第一古墓群,陶母孟太夫人墓;路边陶遗物展,乌龟石、渊明醉石;古驿道、丁家桥;靖节祠,修书堂遗址;牛眠地,第一故居;桃花洞,官保堰等。
  该景点不仅自然旅游资源生态环境极佳,而且文化氛围浓厚,家家户户诵陶诗、习陶文,是一个鲜为人知的二千八百余年的古村落。尽管朝代更迭,然而千百年来,渊明的文化遗迹、遗址、遗存、遗风,一直薪火相传。陶里冲&陶渊明第二故居白鹤山陶渊明古墓
  陶渊明的第一故居遇火烧毁,于是他便迁到三里地外的陶里冲,建造&茅屋八九间&,同母亲相依为命,艰难度日。37岁时,母亲孟太夫人病故后,索居至47岁迁居星子县栗里,同在星子县的大伯住在一起。在60岁时贫病相加,自知不久人世,毅然返回故里,叶落归根,直至63岁病逝陶里冲。
  陶渊明古墓
  2004年8月,村民陶相红一天早上放牛吃草,早饭后,牛忽然不见了。在寻找中,发现牛在巴茅深处,当他牵牛时,突然发现巴茅林中有一个奇异现象,即巴茅中心带一块两平米处不长杂草。低头一看,原来地面露出麻石一角,是一块石碑。出土后,麻石现出&故陶公潜公之墓&几个大字,字迹若隐若现。经专家考证,确是真碑,目前在国内还尚属首次。古碑现身,鼓励了村民继续寻找史料和现场的物质文化。果然在穿越周围的各个山头后,发现了大量的古墓群,都是渊明五代以后的子孙。
  婆婆地,陶母孟太夫人墓及尚书中证墓
  婆婆地
  是第一墓区(已开发三个墓区),如今一片竹园,有几十座古墓。其中陶母墓最值得关注。孟太夫人墓原本是最完整的,-前,孟母墓周围有三棵四人合抱的大古樟,&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然而-期间,林木被砍,连墓碑也荡然无存。有渊明九代孙尚书陶中证墓,碑文清晰。这是清朝时立的碑,碑文记述&渊明还迁陶里冲&字句,更具传真。尤其是墓碑头,很是有趣,雕刻的一个陶渊明骑着白鹤,手握酒壶,如醉如痴,神情栩栩如生,富有生活气息。类似古墓有1217座,均登记编号。
  路边陶文物展和文艺表演
  凉棚桌上陈列的是一年来收集的各种文物:汉代网纹砖、晋代铜钱砖,以及唐宋元明清各朝的陶瓷片,有的已作出了标识,有的还待进一步验证,如五脚香炉、手心石、东林佛经、石砚等&&。从中也可以一窥陶文化的古老丰富。另外,这里民风淳朴,村民背诵陶诗陶文蔚然成风。村委会还编了一本《陶渊明诗文精选必读》,号召陶氏后裔和村民诵读,作为陶渊明文化的一种传承,学精神、学文化、学国学,每家陶氏家门头都有&五柳世家&、&五柳遗风&的家族标志。这里的村民说:&我们不但会喝酒,还会造酒,不但继承陶公的高尚思想品德,还要提高文化素质,不辱陶渊明的子孙&
  路边陶&乌龟石&醉石
  在上古时,尧帝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禹便称帝不禅,还对陶氏实行政治-。有一个叫陶佬的祖先,-南逃。动身时带着尧帝的塑像,说:&太公,我们要南边逃难了,在什么地方落户,你给我们一个示意,如果可以,箩绳就断。&当他们一家逃到乌龟石时,突然八根箩绳都断了,从此,陶佬在此落户,男耕女织,繁衍后代。于是乌龟石就成了陶氏在德安的发祥地。解放后,灵龟不好听改成谐音:林居。
  陶渊明生性嗜酒,每饮必醉,他沿着小溪而行,行至乌龟石,酒力倍增,朦胧中忽见龟前一块两丈余的赤石横卧溪边,溪中有潭,潭水清彻见底,溪边有一棵大古樟,档风蔽日,于是陶公每醉必眠石上。后人为怀念他便称&渊明醉石&,醉石近村傍溪,足以可信,可见诗人浪漫的情怀。
  古驿道&丁家桥
  古驿道从南向北的古道穿越全村,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曾任八州总督,江州司马,修国道直达第一故居凹里陶家大院。
  丁家石拱桥,宋代以前的叫丁家桥(丁柴桑故居在附近)。象这样的桥在四里溪流上就架起了七座石拱桥,五座平板桥,共有12座桥。其中完好无损的有五座,有两座毁损仍有残迹。一条小溪平均每500米就有一座桥。
  牛眠地&第一故居
  此地原来有三座井,五棵大柳树,(《五柳先生传》的原型)五柳就是陶公的五个儿子。陶家大院是一个300余户的望族,人丁兴旺,仅石碾就有17座,石磨有多个,现在还一个石碾残留;
  桃花洞
  桃花洞在长山脚下,因为这山上从古至今遍山盛开野桃花,历代砍不绝,常年花不败,每年春天,山上是姹紫嫣红。山脚下就是洞,称之为&桃源洞&,洞高不深,横深不可测,据传陶渊明少年时代,每逢盛夏便呼朋唤友来洞里乘凉,弃官回乡也在此约友叙谈,在石上对奕。在洞前方50米处,就是官保堰,这是陶侃在为官时用官银修建的,保住下面数千亩良田灌溉。据记载,官保堰当年河面宽阔,水流湍急,古时远载货物的船只,川流不息,向外运出矿产,是一片商贸繁荣景象。陶渊明弃官归田时,从鄱湖进入德安敷阳河(《九江府志》)沿博阳河而上过柴桑山,进入蔡家河而入官保堰,抵达故居牛眠地。&
& 站点 里程(KM) 车型 发车时间 途经站点 票价(元) 全程耗时 周边景区 备注 九江&合肥 358 大型 7:00 太湖、潜山、高河、桐城 72.5 4.5
10:20 13:30 九江&东至 137 中型 7:50 马垱、湖西、香口、香隅 26.5 2.5
13:40 九江&太湖 117 小型 12:40 黄梅、宿松 21.5 4
九江&安庆 240 大型 8:20 宿松、太湖、潜山、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陶渊明是什么的创始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