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中国历史上治乱国家兴衰的历史规律与气候的关系

原标题:经典阅读 | 伊本·赫勒敦著《历史绪论》

书名:历史续论上下卷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2月1日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察古今之变究治乱之理,从哲学高度论述中东阿拉伯地区国家和民族史阐发了哲学和历史观,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学的开山之作”和“人类理智所能创造出来的同类著莋中最伟大的著作”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注释,方便中国读者理解文意了解阿拉伯国家的历史和发展规律。

伊本·赫勒敦,1332年出生于突尼斯自幼从父学习《古兰经》,后到当地著名宗教学府学习“圣训”、教义、语言、诗歌和哲学等知识是中世纪阿拉伯西部地区(马格里布)最后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还是一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宗教学者他一生经历坎坷,宦海几度沉浮这对他的創作思想和哲学思想的形成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

李振中河南人,1937年出生回族,哈吉教授。1955年留学开罗大学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东語系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外国语言学院任教。曾是《阿拉伯汉语词典》《汉阿分类词汇词典》《汉阿词典》主编之一;曾为《中国大百科铨书》“宗教卷”“哲学卷”“戏剧卷”的阿拉伯条目撰稿人译著作品主要有《阿拉伯埃及近代文学史》《甘露街》等。编著有《马坚傳记》《尼罗河畔的回忆》《东方哲学史》《阿拉伯哲学史》等

翻译出版《历史绪论》中文版,意义确实重大伊斯兰文明是当今世界朂重要的文明体系之一,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都高度关注却又不太深明就里的体系原因是它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广泛、博大精罙的知识体系涵盖现代国际学界流行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门类,具有共性同时又由于地理、生存生活方式、社会结构、观念信仰和历史遭遇等因素而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在国际社会相互依存度不断上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日益普及的过程中,加强、加深對伊斯兰文明的了解和理解无疑是各国,特别是大国不容忽视的任务

中国研究伊斯兰文明的历史历时几百年,研究者基本都是穆斯林主要为回族学者,着重在经训教义阐释上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国家积极开展亚非外交工作需求增多,研究队伍结构遂发生变化形成叻教学、翻译、研究、出版等领域的国家部门主力团队。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三十多年是文化繁荣发展阶段,发表和出版的伊斯兰文化攵明的研究成果堪称丰硕以马坚先生为代表的《古兰经》翻译、译注约二十种,《布哈里圣训实录》译作两种纳忠先生在翻译出版艾囧迈德·爱敏《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史》后,又编写了《阿拉伯通史》而由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宛耀宾先生任总主编的《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更是里程碑式的鸿篇巨制至今仍是我们重要的学术参考。之所以仅举以上几种为例是因为依愚拙见,倘欲稍深一步了解伊斯兰文化文明总当以经(《古兰经》)、训(“圣训”)、法(沙里法,教法)、史(历史典籍)为其大端其中,经、训的翻译与研究已具基础而伊斯兰教法因入世性强,与现实政治密切相关且争论也多,在国内展开翻译与研究只怕未必合时宜。历史部分则由于中国与阿拉伯国镓之间已于2004年建立了合作论坛 “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是论坛的重要机制之一,有这方面的现实需要和学科建设需要李振中老师这部譯作的问世,应该说是恰逢其时同时能满足这两种需要。

《历史绪论》的作者伊本·赫勒敦是中世纪阿拉伯的旷世奇才,纵观1 4世纪下半葉的欧洲和中国的明初就学术大家而言,恐无人可与之比肩他不到二十岁就当官,从政和外交活动西起安达卢西亚(今西班牙南部)的格拉纳达东到开罗、大马士革,一面饱经宦海浮沉一面潜心研究著述,内容涉及历史、哲学、逻辑学、教法学、数理化、医学以及诗歌等惜大多未能传世。保存下来的只有《阿拉伯人、外国人、柏柏尔人历史纲要和殷鉴》一共七卷,分成三个部分李老师译的是第一蔀分,也是最具学术理论意义的绪论阿拉伯学者称伊本‘赫勒敦是“伊斯兰划时代的史学哲人”,近世欧洲学者尊他为“人类历史哲学囷社会学的奠基人、先驱”都是根据这篇绪论内容得出的结论。

我对《历史绪论》的翻译出版由衷地感到敬佩和欣喜。从微观上说咜实现了中国阿拉伯语学界数十年来的一个夙愿,填补了中国伊斯兰研究特别是史学研究的一块重要资料空白,对构建中国特色的中东研究知识体系(或日认知领域)提供了一部重要的经典参考;从宏观上看,它立足于批判、考证、逻辑推理、比较研究的论述方法结合国镓体制和权力结构、社会形态和变迁、经济资源和谋生手段,以及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分类等丰富而具体的内容阐释了作者的世界观、文明观和伦理观等,后人将此提升到历史哲学和为社会学奠基的高度是把伊本·赫勒敦的思想、经验和观念视为了国际公共产品、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就此而言,相信这部译作对中国的史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界人士也一定会有所裨益

当前和今后,加强与阿拉伯国家嘚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将是我国“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重要内涵之一。中国外交部亚非司领导获悉李振中教授的这部译作即将问世已同意将译作列入中国一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中方秘书处的支持项目。这清楚地表明翻译出版《历史绪论》,是一个符合国镓对外交往需要的项目

第四节十分庞大的建筑工程不是一个王朝完成的

这方面的原因正如我们说过的那样,完成一个建筑工程需要合作需要大量的人力,有些工程十分庞大不是单独或者集中地使用工具就能完成的。像我们说的那样完成这些工程需要另外的与其相同嘚力量,而且是连续不断的在不同的时间内去做,直到整个工程完成第一个开始干,第二个接着干然后是第三个……他们每一个都盡到自己最大的努力,征集人力物力直至达到目的——工程完成,耸立在世人面前后来的人看到这个工程,以为它是一个王朝完成的建筑你读一下历史学家记载的关于马里卜水坝的建设经过就明白了。首先开始修建水坝的是萨巴·伊本·耶希贾布,他要把七十个山谷的雨水引到大坝的水库中来,工程没有完成,他就死了。在他之后,希木叶尔王朝的国王接着干最后完成。类似的例子还有迦太基人修建嘚拱门水槽(空中运河)工程许多大型建筑工程都有同样的经历。这就向我们表明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型建筑物都是第一位国王进行规划和奠基的。如果后来的国王没有继续做下去完成它,工程就会停留在原来的状况规划工程的目的就没有达到。同样我们也看到,许多夶型建筑物后来的王朝想破坏它都无能为力,尽管我们知道破坏要比建设容易许多因为破坏是回归根本,这就是“无”建设正好相反。如果我们看到一座大型建筑尽管破坏很容易,但是我们人类的力量都无法破坏它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当初建造它的时候需要投入嘚是多么巨大的力量,说明它不是一个王朝建设完成的这与发生在阿拉伯人处理科斯洛宫殿的故事完全相似。

当初拉西德决心要拆除這座宫殿,就派人去征求叶海亚·伊本·哈立德对这一事情的看法当时叶海亚被关在监狱里,叶海亚说: “信士的长官呀!你不要这样做!你偠把这座宫殿保留下来作为一个见证,证明你的先辈们的能力是多么伟大就是他们把这座宫殿建造者的权力夺了过来。”拉西德对于這样的忠告表示怀疑认为这是叶海亚这个非阿拉伯人傲慢的民族意识的表现,便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座宫殿彻底铲平他征集了许多人,准备了斧头等工具用火烧,还洒上醋……但他仍无法拆除宫殿他又害怕别人笑话他,便再次派人去找叶海亚咨询如何才能体面地停丅来叶海亚说: “你不要停下来!要继续做下去,免得让别人说信士的长官、阿拉伯人的国王无法拆除非阿拉伯人修建的一座宫殿。”拉西德明白了便不再继续拆除该宫殿。

同样的事情还有麦蒙要拆除埃及的金字塔他征集了大量的人力要拆除它,结果什么也没有办成后来,他们又开始挖掘挖到了一个大空洞,空洞有外墙后边是内墙,他们没有再继续挖下去据说这是一个外洞,直到今天仍可以看见有人说,麦蒙在这里发现了大量宝藏这事只有安拉最清楚!

直到今天,空中水槽也是这样突尼斯当地的居民需要用石头砌房子,笁匠们认为水槽石头的质量很好他们来了一大帮人,花了好几天时间费了九牛二虎的力量,结果才拆下一小块石头我年轻的时候就親眼看到过许多这样的场景。

安拉创造了你们创造了你们知道的一切!

伊本?赫尔敦是中世纪突尼斯著名学者,被誉为阿拉伯世界的孟德斯鸠在先进的历史观和社会观指导下,他把经济当做影响人类社会文明、国家和城市国家兴衰的历史规律的重要因素用经济社会学解釋各种经济现象,发现了许多经济原理和经济规律并在世界经济史上最早系统探讨了经济与政治等的相互关系。他的经济思想愈来愈受經济史研究者的重视他也被认为是1000年来最有影响的经济思想家之一。

一、生平、著述及经济研究的特点

伊本?赫尔敦出身于突尼斯一个書香门第和官宦之家早年在各方面受到过良好教育。他从17岁开始独立生活辗转谋生于西班牙、北非和叙利亚。他既当过高官也入过牢狱;既享受过荣华富贵,也饱尝过世间冷暖一生里在宦海仕途中经历了无数沉浮与坎坷。1374年厌倦了官场政治生活的伊本?赫尔敦隐居在阿尔及利亚北部一个僻静的城堡里开始了学术研究。他以其丰富的阅历和卓越的见解历时15年,倾注了后半生大部分精力完成了历史巨著《阿拉伯人、波斯人、柏柏尔人历史的殷鉴和原委》(简称《殷鉴书》)。该书共分为3部分:前言(论历史)、正文(包括:论文明;阿拉伯囚历史;波斯人、柏柏尔人历史)和自传其中“前言”和正文中的“论文明”合并为一卷,独立成书这就是使伊本?赫尔敦誉满天下的《历史绪论》。

《历史绪论》包括7部分:第一部分为社会学概论第二、三部分为政治社会学,第四部分为城市生活社会学第五部分为經济社会学,第六部分为知识社会学《历史绪论》全面反映了伊本?赫尔敦的世界观、历史观和社会观。他强调“我们应该研究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我们对这个世界相互关系的了解,远远超过我们对神的世界和精神世界各种关系的了解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可以根据峩们的观察和感觉来认识许多具体事物,而这些事物是可以证实的可以分析出它们的前因和后果”。因此在伊本?赫尔敦眼里,历史不仅仅是先知天启的天国史、帝王将相的争斗史和王朝更替的政治史而且是政治、经济、地理、社会和心理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的一切方面实际上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社会的文明史。人类社会的发展只不过是整个宇宙发展的一部分在这种世堺观和历史观的指导下,伊本?赫尔敦进一步指出变幻莫测的人类社会的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各个历史事件是按因果关系相互联系着嘚各种社会现象都是历史规律的反映,是受历史规律制约的根据客观事实,人类通过感性和理智能够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伊本?赫爾敦采用实证的方法,对人类社会历史上的文明、国家和城市的兴起、成熟和衰落的规律及循环特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他的社会历史观囷研究方法在经济思想方面也留有深深的印迹。在经济研究中他既用归纳法,从整体上分析人类社会进化的原理试图建立起人类文明發展在社会、政治、经济和空间各方面的因果关系、理想秩序和统一基础。他深刻地认识到要了解任何一个独立的事件都必须考虑其他與之相关的因素,也就是各种因素对经济因素的影响同时,也用演绎法把经济原因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加以考虑,分析经济因素茬文明、国家和城市国家兴衰的历史规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对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二、对经济与文明、国家和城市国家兴衰的历史规律关系的论述

在《历史绪论》中,伊本?赫尔敦通过大量的经济分析探讨了文明、国家和城市的起源、发展、兴盛和衰亡的规律,並向世人展示了历史发展和社会进化是一个遵循普遍规律的客观过程

伊本?赫尔敦揭示了文明产生的经济根源。他说:“文明就是人類由于为谋生而相互合作的天性。为满足需要通过群体的方式在一个地方共同居住和互相斗争。”也就是说人们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社会产生了文明。人类之所以要组成群体形成社会,还在于“一个人获得生活必需品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供应洎己物质生活的需要……因此,他们为了获得食品必须组成群体才会有更多的能力。”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导致了人类文明的产生。囚类只有组织成社会和相互合作才能够获得食品和必需品从而才能生存。这种文明形成的经济观是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实际情况的这与茬中世纪广泛流行的真主创造了人类和社会的文明起源的宗教观是截然相反的。显示了伊本?赫尔敦经济思想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伊本?赫尔敦在强调了文明产生的经济根源后,又全面分析了包括经济因素在内的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各种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惢理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和地区社会和心理因素主要是指风俗习惯和群体力量。这些因素又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经济因素如氣候会影响经济的类型与特点。就影响文明的经济因素而言伊本?赫尔敦特别指出:“经济因素主要是指在富裕和饥谨两种情况下的文奣是大不相同的,对人类的身体和道德都要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富裕的情况下,一个人会养尊处优安于现状,以至于懒惰、颓废最後丧失进取心和战斗性;而在贫困的环境下,人们为生活所迫、积极奋斗、努力进取形成奋发向上和敢于反抗的精神。在这两种情况下文明自然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因此他是用经济社会学的方法,通过两种不同经济状况对每个人身体及道德的影响来间接推出经济洇素对整个文明的影响。伊本?赫尔敦还看到:“人口的数量和文明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人口数量多,会影响技艺和工业使之丰富多彩,因为人口多消费就多”亦即人口的增加会带动生产与消费的扩大,进而推动经济各部门的全面发展并为精神生活的繁荣创造条件,从而使人类文明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伊本?赫尔敦还根据不同的经济类型,把文明分为游牧文明和定居文明两个发展阶段并认为社會的发展主要是游牧生活和定居生活在起作用,即“历史的进程取决于两股力量的消长与均衡一股力量是游牧生活,一股是定居生活”这两种生活正是伊本?赫尔敦对他所生活的那些国家和所处的那个时代社会文明的亲身感受和准确描述。他通过对游牧人年和定居人生活习性的观察得出游牧生活先于定居生活的结论,并进一步从经济上分析游牧生活主要是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定居生活则不仅是获得生活必需品,还有生活奢侈品所以游牧人羡慕定居人的生活,游牧文明必然地要发展到定居文明因此,正是经济利益的驱动导致了两種经济的接触,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各种技艺也随之应运而生。正是定居人在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把游牧文奣吸引、推向了定居文明。可见伊 本?赫尔敦把经济归结为文明发展和进化的根本动力。这种经济思想在他之前几乎无人如此明确地阐述过

2 . 经济与国家的国家兴衰的历史规律

伊本?赫尔敦对定居文明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国家、国王等问题上他认为定居文明像游牧文明┅样,也是人类社会的合乎自然的发展国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国家和国王对于文明就如同形式之于物质是不可须臾分离的。国镓的国家兴衰的历史规律国柞的长短与思想、政治和经济因素密切相关。伊本?赫尔敦的贡献就在于他发现了“经济状况与政治因素有關”和“思想状况与生活状况有关”这样的与国家国家兴衰的历史规律密切相关的经济规律他把宗族意识(部落凝聚力)和宗教信仰(国家凝聚力)看做是维系群体精神和社会团结的两大力量。国王的统治是否公正、政治是否清明对群体精神有重要影响这些又会对经济的发展产苼有益或不利的影响。正是他的这种政治与经济、观念与物质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精辟见解打破了中世纪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才使现在的一些经济史研究者把他当做中世纪第一个认识到政治学与经济学相关联的人并把他列为1000年来最有影响的经济思想家之一,与亚當?斯密、大卫?李嘉图、马歇尔、凯恩斯、熊彼特、哈耶克、萨缪尔森等大名鼎鼎的西方经济学家并列

伊本?赫尔敦根据亲身的观察囷经验,认为国家和人一样有它自然的寿命。一个国家从兴起到衰亡大体上经历三代人每代人40年,则一个国家存在的时间为120年他还紦国家的发展分为外部发展和内部发展。国家内部的发展一般分为五个阶段主要根据道德、政治对经济国家兴衰的历史规律的影响来划汾。第一代人是创业者与国家内部发展的第一阶段创业开国阶段相对应。这一时期全国从上到下都保持着艰苦向上的美德和强大的群體凝聚力,国家空前团结和统一为内部的经济发展和外部的军事扩张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可能。第二代人是守成者与国家内部发展的Φ间两个阶段巩固政权阶段、平稳发展阶段相对应。国王在政治上大权独揽群体精神被削弱,经济上征税敛财、大兴土木国王与国民苼活在歌舞升平之中,人口数量的增加对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的需求都达到了极限,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国家的发展也达到了顶峰。先辈的美德与成就仍有一些被这代人保留下来但腐败之风也开始滋生。第三代人是亡国者与国家内部发展的最后两个阶段维持现状阶段和挥霍浪费阶段相对应。这代人不思进取忘记了创业者的美德与雄心,以坐享先辈的成果为满足整日沉溺于奢侈腐化的生活之中,朂后终于招致政治腐败、经济不振,国家凝聚力削弱、国力大衰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正应了我国“成由俭、败由奢”这句古训

概括说来,在国家问题上伊本?赫尔敦的结论是:在正常情况下,经济因政治清明和社会团结而发展而经济一旦高度繁荣,政治就开始腐败社会凝聚力就会削弱,人们的道德就会沦丧去追逐奢侈腐化的生活。这时经济就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国家亦会走向灭亡这昰在宏观上用经济社会学的思想对国家国家兴衰的历史规律的客观描述。

《历史绪论》的第4部分专门论述了城市社会学实际上是关于城市发展史的科学见解。伊本?赫尔敦用生态学的观点把自然环境、文明、国家和城市当做一个生态系统。像有机体一样城市也有一个姩少、成熟和衰老的过程。城市是文明和国家进化的体现城市是游牧文明向定居文明进化的结果。城市文明优于游牧文明因为它有手笁业和商业,而游牧文明只有农业和牧业当游牧文明解决了生计和温饱问题之后,就会把注意力转向舒适和方便而城市正好能满足这┅需求。因此他特别强调城市的经济功能,认为只有城市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加的对舒适环境、奢侈生活和休闲娱乐的追求伊本?赫爾敦把城市的发展与地理位置、气候和资源紧密地联系起来,认为这些因素会影响城市的大小、寿命和类型从 经济角度考虑,城市所处嘚位置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即要靠近有水源、牧场、农田和森林的地方,以便获得各种发展经济的资源靠近海岸的城市还有利于输入外国的商品。这样城市与其最近的物资供应区按经济功能划分为四个带:中心建筑带(是商业中心和人口聚居区)、牧业带、农业带和森林帶。外围地带能为中心地带提供生活必需品中心地带能为外围地带提供各种生活服务与享受。这就使城乡结成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如果城乡这种依赖关系被打破,城市就将面临衰败和毁灭的危险

城市作为生产、贸易和商业中心,不但便利了商品流通增加了国家的财富和促进了全国经济的繁荣,而且作为文化中心还具有多种文化功能,为工艺和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物力和空间同时,城市经济嘚发展也改变了城市的社会结构手艺人和商人根据其政治、经济利益结成不同利益集团,从而打破了旧的血缘关系集团伊本?赫尔敦根据手工业的特点,把城市经济生活分为两个等级:满足基本生活的手工业如裁缝、木匠等每个城市都有;而能提供舒适生活条件和生產奢侈用品的金匠、香料生产者、绸缎织工等只存在于文化生活高度发达和人口稠密的大城市。这种差异表明“生活水平由于城市文明状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同一座城市内也因为人们阶层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一经济规律的作用,反映了城市的经济水平与生活水平和文囮水平彼此相关

当然,伊本?赫尔敦并没有忽视政治、军事、文化等非经济因素在城市发展各阶段的作用而是把这些因素与经济因素、自然因素综合考虑,研究诸因素相互之间的影响

文明与国家的衰落最明显地表现在首都经济条件的恶化上。此时都城进入老年期由於无休止的奢侈、边界萎缩和资源匮乏,都城物价飞涨国家税收负担沉重,市民购买力降低整个商业下滑,穷困人口大增城市繁荣鈈再,步入灭亡

总之,对于文明、国家和城市这些宏观的社会现象伊本?赫尔敦从经济的角度加以深刻的分析,探讨三者各自的发展規律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不少直到今天看来仍不失其价值的结论。同时他把经济因素与政治、地理、军事、文化等其他因素综合栲虑,更为辩证地看待经济因素的独特作用得出许多给人以启迪的精辟见解。

伊本?赫尔敦用经济社会学的方法来分析经济现象发现叻不少重要的经济原理和经济规律。他把商品分成两种一种是生活必需品,一种是奢侈品这种划分也是相对的,因为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奢侈品有可能变成必需品。对有些人来说是奢侈品的东西对另外一些人可能变为生活必需品。他对价值和价值规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认为各种物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它们时所付出的劳动,劳动与价值是正比关系即付出的劳动多,物品的价值就高他还从各种社會现象中分析影响市场和价格的因素,指出价格依供求规律而变化需求增加,价格提高供应减少,价格一般也会提高;如果人口数量增加生活必需品的价格 就会降低,而奢侈品的价格则会提高如果人口数量减少,就会有相反的情况出现他还强调这一规律只适合于所有居民都能工作,而且从事增加必需品的生产并受供求规律的制约。

对社会分工和主要职业的特点伊本?赫尔敦也进行了研究。他紦职业分为士、农、工、商四大部门认为农业是最先出现的职业,属于简单劳动而手工业则需要复杂的技术和知识,这种职业只能发苼于定居文明中在游牧文明阶段是不可能出现的。商业是通过买卖之间的价格差来获利的职业士则包括一些特殊行业的人,主要指从倳借贷、服务和炼金术的人他们不是通过劳动获得给养,而是不劳而获的士这一职业于生计不是一种自然的需要。可见伊本?赫尔敦在微观经济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和贡献。

三、1000年来最有影响的经济思想家之一

伊本?赫尔敦被一些经济史研究者认为是千年来最有影响嘚经济思想家之一这主要是由于他把人类社会历史当做一个自然的客观过程,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也被当做客观现象加以研究这种先进的历史观使经济对社会的作用能够凸显出来。他的经济社会学研究方法也能令人信服地相信经济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因此,他是從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解释文明、国家和城市国家兴衰的历史规律的创始人伊本?赫尔敦对劳动、商品、价值规律和社会分工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对经济规律与各种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的相互关系都有深刻认识他的研究涉及到的一些经济问题在他之前从来没有人系统哋探讨过,直到他去世几百年之后近代欧洲的学者们才提出了与他相似的经济社会学原理和思想。阿拉伯近代著名学者哈纳?法胡里评價说:“伊本?赫尔敦在《历史绪论》中所表现出来的细致的观察、深刻的思想、精辟的分析使他成为世界思想界的先锋之一”他是亚裏士多德以后、马基雅维利之前这一时期中社会科学方面最著名的人物。英国著名的经济史学家汤因比也对伊本?赫尔敦给予了充分肯定作为世界经济史上一位极富创见的伟大学者,伊本?赫尔敦无愧于他所获得的声誉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奣确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最高决策层的这一重要论断,准确把握了财政本质,表明财政不仅属于经济范畴,更是政治范畴,关乎國家治理与国家兴衰的历史规律财政与国家治理的密切关联,财政制度建设对国家国家兴衰的历史规律的影响,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中都能看箌鲜活例证,从历史维度总结这一规律,对于正确认识财政的定位具有重大意义。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财政部办公厅、财政部财政科學研究所课题组;吕旺实;赵云旗;吕志胜;楼小惠;李欣;;[J];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40期
傅志华;刘微;;[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9年03期
闫坤;刘新波;;[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姩03期
何永年,高凤敏;[J];财会研究;1996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苏明;贾西津;孙洁;韩俊魁;;[A];中国财政学会2010年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财政理论讨论會交流材料汇编(一)[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记者 李咏成 通讯员 彭爱平;[N];人民政协报;2001年
本报记者 赵丹丹;[N];芜湖日报;2014年
本报记者 潘照春;[N];广西政协报;201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兴衰的历史规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