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云海芳草庄园市海东镇名庄到马江有几公里

1.298元/1年/1个账号2.主从账号方便管理3.集中开发票,方便报销风险评测中我们将持续追踪该企业,并及时自动完成信息更新浏览:48电话:1398700****查看更多邮箱:暂无信息网址:暂无信息地址: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海东镇梦云南海东方A-078简介:暂无信息更新时间 :下载报告关注监控产品/资质/团队编辑信息企业暂无信息编辑该模块信息浏览企业的用户会大幅提升编辑信息李建雄他有1家公司,分布如下云南共1家大理名庄农林种植有限公司等注册资本注册资本:注册资本,又称额面资本,是指公司成立时注册登记的资本总额。注册资本一语,在各国公司法中并不...* 名词解释由天眼查合作伙伴北大法宝提供注册时间注册时间:一般指公司注册日期,即公司是向工商局申请营业执照登记的时间。依法设立的营利法人,由登记机关...* 名词解释由天眼查合作伙伴北大法宝提供公司状态登录查看自身风险0条周边风险0条预警提醒0条查看样例暂无相关信息,看看该公司的其他信息登录后查看更多信息暂无相关信息,看看该公司的其他信息暂无相关信息,看看该公司的其他信息暂无相关信息,看看该公司的其他信息暂无相关信息,看看该公司的其他信息暂无相关信息,看看该公司的其他信息暂无相关信息,看看该公司的其他信息我想联系这家企业,因为我要合作我要投资我要投诉这家企业是我的,我要查看合作意向1个投资意向0个投诉意见0个认证该家企业后,可查看所有的信息-->收到的赞共个赞点赞
收到的评论
同地区同行业公司置顶反馈APP微信天眼查公众账号下载天眼查APP电&&&&&&&话 : 400-871-6266工作时间 : 周一至周五 9:00-18:30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 官方论坛 :&官方微信 : 官方QQ群 : 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版权局固定电话:400-871-6266版权所有:北京金堤科技有限公司(C)2015 JINDIDATA 京ICP备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71-6266举报邮箱:[转载]大理市部分村庄的白语名
喜洲(Hexjeix)。历史源远流长,西汉置叶榆县,原治所即在此。南诏时称“史赕”或“大厘城”。据《大理县志稿》记载:“唐大历十四年异牟寻立功迁史城,贞元初始改筑羊苴咩城”。遂将大厘城作为拱卫羊苴咩城的北部屏障,很快就发展成为“邑居人户尤众”的重要据点,故改称“史城”,即“第二城”之意。对喜洲白语名Hexjeix较为详细的考释见于杨文辉著《白语地名考索》一文,其中jeix即是史料记载中的“睑”字,这一点应该没有太大的异议。对hex的解释有四种:①线、丝。如缝衣线称haofhex。②(伤口)痊愈,愈合。③旺盛,兴旺。如小孩长得个高健壮称guof
hex。④与“好做,很好相处”之“好”同意。如hex zil好做,容易做,hex
cvt(原文作cvd,音调有误)好相处,容易相处。杨文辉先生认为当取①义项。笔者赞同杨先生的观点。
周城(Zilzerd)。原名“龙泉邑”,因村中有龙泉寺得名。后因大理国王为保护开奇异花的“朝珠树”,将该村围在御花园城墙外,改名为“周城”。查[清]黄元志[康熙]《大理府志》卷二十七“寺观”,“龙泉寺”条载龙泉寺在:“城北湾桥村西,明天顺间建。”又周宗麟总纂[民国]《大理县志稿》卷三十二“杂志部”“寺观”中的“龙泉寺”条,记载龙泉寺“在城北湾桥村”。皆未见周城村有龙泉寺的记载。所以周城先名“龙泉邑”,后改“周城”之说不符合事实。尽管围“朝珠树”一事未必存在,“周城”当源于白语Zilzerd一词。很有可能由于该村人口较多,可当一城(白语“城”叫zerd),故名。
guerf)。在上关村公所北部,点苍山云弄峰麓,距洱海边仅50米左右。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南诏王皮罗阁统一六诏后,定都太和城,在南北两面,筑关隘设防,因该城昂然突起,为游龙之矫首,故名“龙首关”,又叫“龙首城”,俗称“上关”。白语叫“斗国”(Doux
guerf),意即上边的一个关口。
波罗(Baollaol
boud)。在上关村公所中部。系村公所驻地。据传唐朝官员张波罗入滇后,定居于此,后人以其名作村名,故名波罗。汉、白相居,汉族居多。从该村汉族居多的情况看,所谓“张波罗”若真有其人,当是明朝时期才定居于此。
仁里邑(Merzmerz
ye)。在仁里邑村公所中部,系村公所驻地。古时因该村本主名叫高仁义,村以人名,为“仁义铺”。南诏时,为放牧战马之地,后改称“牧马邑”。民国初年,取“仁里为美”之意,改村名为“仁里邑”。据《大理县志稿》卷三“建设部”“乡镇”,仁里邑属“仁义铺”,而该铺只有“仁里邑”一村,所以“仁里邑”和“仁义铺”是同村异名,不存在孰先孰后的问题。倒是“牧马邑”之称当是白语Merzmerz
ye的汉语音译,至于是否为放牧战马之地则有待考证,因为白语中“放牧”叫hal,如:hal
nged(放牛),hal merx(放马),hal
youd(放羊)等等;仁里邑的白语名中既无“马”(merx),也无“牧”(hal)。白语merz直译为汉语为“买”,整个村名直译为汉语为“买买村”,是否来源于商业交换待考。这个名称应早于“仁里邑”和“仁义铺”,并且在白语中一直沿用至今。
角盈村(Ga
nao)。在仁里邑村公所(即仁里邑)西0.5公里。因该村“角挂诗书,半耕半读,盈仓黍稷,丰衣足食”的诗句流传,故名“角盈村”。角盈村的白语名Ganao不知是何含义,但汉语名中“角”字大概是音译Gaonao中Ga这个音,又经过一些演化遂成为今名。
峨崀哨(Ouflouf
sou)。在永兴村公所驻地(即美坝村)北50米。据《大理府志》载:清代为传递公文信件,在此设过哨房,又因村旁大青树北有一块田,形似一只鹅,加之点苍山沧浪峰顶正对该村,故以哨、田、山取名“峨崀哨”。白、回相居,白族居多。
文院滂(Seit
weizboud)。永兴村公所南0.5公里。因该村坐落于马安山脚,原是一个大村,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洪水冲毁了村庄,村民多数死亡,少数幸存者,在此地方重建了几院小房子,取名“小院滂”。解放后,村民希望村中多出人才,故改名为“文院滂”。
星登(Xerl
def)。在永兴村公所南1公里。因村内原有七个大土堆,像七颗星宿。“登”为土堆,故名“星登”。
文阁(Ga’daot
boud)。系村公所驻地。原名“阁洞滂”,因坐落于“魁星阁”和“天降洞”旁而得名。1953年建乡时,将文院滂、阁洞滂和三舍邑并为一乡,并以文院滂、阁洞滂两村首字,取名“文阁乡”,将阁洞滂改名为“文阁村”。笔者以为“阁洞滂”三字当是白语Ga’daotboud的音译,其意义代考。
三舍邑(Salhaot
ye)。在文阁村公所(即文阁村)北0.5公里,点苍山沧浪峰麓。该村早年由赵、何、段三家建村,故名。白语名Salhaot
ye当直译为“三家村”。白语中“家”和“房屋”都叫haot,所以三家村就被译为汉语的“三舍邑”。
def)。在文阁村公所东北2公里。据传该村在二百年前由旧城南(村)西边搬来。故名“新登村”。白语xif是“新的”之意,def是“一块地方”的意思;所以“新登”直译就是“一个新的村子”或“一片新的地方”。
凤阳(Zidteilguerf)。在文阁村公所西南0.5公里。点苍山沧浪峰麓,万花溪畔。原名是“晨登村”,因背靠凤山,地势高而向阳。据传很早以前,飞来一只凤凰,落在该村大青树上,取“丹凤朝阳”之意,故改名“凤阳村”。白语名含义待考。
上院滂(Doux
weizboud)。在文阁村公所南1公里。点苍山五台峰麓,万花溪畔。因该村下边有座魁星院,故名“上院滂”。
下院滂(Erx &weizboud)。在文阁村公所南1公里。因位于魁星院下边故名。
城北(Zerd
be)。沙村村公所驻地。因坐落于“史城”(喜洲办事处)东偏北,故名“城北村”。
深江(Seit
kaot)。在沙村村公所北1公里,洱海岸边。原名“小沟尾”。据传很早以前,该村系邓川渔户迁来。因坐落于万花溪支流水尾,故名“伸江”,后改“伸”为“深”,转今名。白语seitkaot意为“小沟”,可见该村原汉语名“小沟尾”和白语名还基本相同,只多了一个“尾”字,现在的汉语名和白语名的差别就大了。
沙村(Saolzidssuf)。在沙村村公所(即城北村)东1公里,洱海之滨。因该地系万花溪下游河床冲击而成的沙坝,后外地渔户迁此定居,取名“沙村”。
河矣村(Aodyid
zerd)。系金河村公所驻地。旧称“桂城”,因村中有一棵千年老桂树而得名。该村是洱海边的一座土城。水边为“涘”,遂改名“河涘城”,后人讹“涘”为“矣”,得今名。从白语名来看,“河矣城”的“矣”字是汉字记白语yid的音,不能简单地说是讹“涘”(sh&)为“矣”。
金圭寺(Jilguid
ssit)。在金河村公所(即河矣村)北0.5公里,洱海岸边。据传很早以前,村内寺庙很多,由于该村本主辅化景帝手捧金圭,故名“金圭寺”。
河矣江(Aodyid
gvf)。在洱海岸边,系(河矣江)村公所驻地。据传在三百年前,万花溪洪水暴发,此地被冲积成一片大沙坝,后外地人迁居于此,日久成村。故名“河涘村”。“涘”为水边之意,后误读为“矣”,转今名。笔者以为“矣”字未必是“涘”字之误,“河矣”大概就是白语名中aodyid的音译,“涘”字则语音差别太大。白语gvf是“江、河”的意思。Aodyid一词含义待考。
和乐村(Certut
gvf)。在河矣江村公所西南0.5公里。古时该村地处万花溪支流水尾,由于长期红土淤积,形成平地,故名“赤上(土)江”。1943年取和平安乐之意,改名“和乐村”。“赤土江”之名乃意译白语村名Certutgvf。
江上村(Kaol
mel)。在河矣江村公所北0.5公里,洱海岸边。因坐落于万花溪支流上游旁,取名“小江尾”。后来村民认为此名不雅,改名“江上村”。白语kaol指溪流的上游,特别是溪水被拦截作为水碓的动力的地方;mel指“…地方”。Kaolmel即“溪流上游处”之意。“江上村”一名基本符合白语原名。
寺下(Ssit’erx)。系寺里村公所驻地。因坐落于“绿瓦寺”(又名大慈寺,建于唐代)下边,故名。
中和邑(Berpta
berd)。在寺里村公所东北1公里。白语叫“白塔北”,因坐落于“龙湖雁塔”下边,故名“白塔坪”。解放前改为“中和邑”(中和二字含义待考)。“白塔坪”一名与白语名Berptaberd含义相符,“中和邑”一名则与白语名相距甚远。
城东(Zerd
dvf)。在寺里村公所北0.5公里。因坐落于史城(今喜洲办事处)东部,故名。白语zerd为“城”,dvf为“东”。喜洲街上的人又称之为Zerd
dif,该词大概是zerddvf一词的音变。
坡头(Fvxded)。在寺里村公所西北0.5公里,据传明洪武年间,万花溪洪水泛滥,冲毁良田,村民迁至沙滩,改造农田,当时挖出的泥沙堆成一个大坡,上边称“上坡头”,下边称“下坡头”。上坡头原住户不多,1958年一部分回民迁往珂里庄,一部分白族迁至下坡头,于是上坡头村不复存在,遂将下坡头改名为“坡头村”。白语名Fvxded含义待考。
新城南(Xif
zerdnaf)。在寺里村公所西1.5公里。原与旧城南为一个村,名“城南村”。明洪武间,万花溪改道,部分村民迁此,新建一村,取名“新城南”。白语名Xif
zerdnaf中naf是nad(南)的音变。
旧城南(Gex
zerdnaf)。在寺里村公所西1公里。原名“城南村”。因坐落于史城(喜洲)南部,故名。明洪武间,万花溪改道,部分村民迁移(至)另一村,名“新城南”,留居的叫旧城南。
珂里庄(Kaollil
zouf)。在寺里村公所西南1.5公里。村民取古对联:“珂玉四藩茹古含(涵)今成国宝;里传为美光天化日乐丰年”。上下联首字“珂里”,加之当时南有田,北有园为“庄”之说,故名“珂里庄”,为回族村落。
庆洞庄(Kerxded
zouf)。在庆洞村公所中部,点苍山五台峰麓。该地有一天然岩洞,素有“洞天佛地”之称。古时附近村民常到此洞烧香拜佛,祈求吉庆,故名“庆洞庄”。笔者认为“庆洞庄”中的“庆洞”两字可能是音译白语kerxded,是何含义待考。
江渡村(Gvldvt)。在庆洞村公所东北1公里。原与凤阳村、新登村、上、下院滂为一村。因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万花溪溪水暴发,该村被冲毁,部分村民渡水迁居到此建村故名“江渡村”。白语“江”叫gvf,gvl是gvf的变调,也有可能早期白语“江”读gvl,现在剑川白语就把“江”读作gvnl;“渡”白语叫dvt,当是从汉语中借用的。
朝阳村(Seitbixzoud)。在庆洞村公所南1公里,点苍山五台峰麓。原名“小壁墙”。清道光丙午年间(公元1846年)山洪暴发,该村遭水灾,村民在村中建了一座牌坊,以镇洪水。牌坊落成之日,知县在牌坊上题了“朝阳”二字,故改村名为“朝阳村”。白语名Seitbixzoud含义待考。
凤鸣邑(Merxmerd
ye)。在庆洞村公所南0.5公里。点苍山五台峰麓。原名“大牛邑”,1953年从吉祥愿望出发,改名“凤鸣邑”。白语merx是“马”的意思,merd是“鸣、叫”的意思,ye是白语村落通名相当于汉语的“村”。白语名的直译为:“马鸣邑”。
上作邑(Doux
zouye)。系作邑村公所驻地。白语叫“宗因”(zouye),“宗”(zou)为雀,“因”(ye)为村。据传该村在南诏时,为王室养鸟的地方,故名“宗因”,汉语释为“雀邑”。后“宗”字演变为“作”(实际上是用汉字音译白语),故名“作邑”。分上、下两村,该村居上,故名“上作邑”。
下作邑(Erx
zouye)。在作邑村公所东0.5公里。因坐落于上作邑村下,故名。
上湾桥(Doux wafqaol)。系湾桥办事处驻地。原名“上营”。白语叫“斗叶”(Doux
yerd),因村南茫涌溪水湾上,建有一座石桥,名“湾桥”,以桥名村。分上、下两村,该村居上,故名“上湾桥”。
下湾桥(Erx
wafqaol)。在湾桥办事处东250米,原名“下营”。白语叫“耳叶”(Erx
yerd),因坐落于湾桥村下边,故名“下湾桥”。
向崇(Erxcix)。在上湾桥村西1公里,点苍山莲花峰麓。白语叫“尔齿”。“尔”为“下边”。“齿”是捕鱼的竹栅。因古时洱海水位很高,村民以捕鱼为生,故名“向崇”。
中庄(Werf
zouf)。系中庄村公所驻地。原名“中和庄”,因土地肥沃,有南庄田,北庄地之说,该村地处南北庄之间,故名“中庄”。
古生(Gouzherl)。在中庄村公所东1.5公里,洱海岸边。白语“稿亥”。即“放生”的地方,传说佛教经书被鱼抬去,亏得泥鳅将它抢夺回来。所以佛教徒每年七月廿三日将泥鳅放回洱海,故叫“稿亥”。另据传村里有一莲花池,池中有一鼓形大石,自古存在,年代久远,故名“古生”。石鼓之说明显系附会,而且是为了解释古生的汉语名的起源,与白语地名Gouzherl没有任何关系,白语中“鼓”借用汉语称gux。
zouf)。在中庄北200米。因坐落于中庄北面,故名。
zouf)。在中庄南200米。因坐落在中庄南面,故名。
向阳溪(Erxhhep
qil)。洱海岸边。系向阳溪村公所驻地。因坐落于阳溪下游,以溪名村,故名“下阳溪”。后因“下”与“向”近音(指在大理白语中),转今名。明代白族文学家杨黼诞生于此。
下登(Ceiqel
def)。在向阳溪村东北200米,洱海边。原名“螺蛳登”,因村民以捞卖螺蛳为业,故名。又因该村坐落在阳溪下游入海处,改名为“下登”。“登”白语叫村子,“下登”就是阳溪下面村子的意思。白语名Ceiqel
def,cei是“捞”,qel是“螺蛳”,def是“一块地方”或“一个村子”的意思,直译就是“捞螺蛳的村子(地方)”,与原名“螺蛳登”相合。
上阳溪(Douxhhep
qil)。在点苍山莲花峰北麓。系上阳溪村公所驻地。因坐落于阳溪上游,故名。
北阳溪(Behhep
qil)。在上阳溪村公所北100米。该村在明朝阳溪改道前,坐落于阳溪北岸,故名。
内官村(Youdqil)。在上阳溪村公所南150米。原名“中阳溪”。传说村里出了一名太监(内官),故改名“内官村”。白语名Youdqil可直译为“阳溪”,与原名“中阳溪”相合。是否历史上阳溪流经现在的内官村,后来才改道,逐渐北移(参考“北阳溪”条),待考。
中甸(Duizgerf
def)。系甸中村公所驻地。白语“碓裕登”。因该村地势较平坦,故名。白语名含义待考。
上甸(Beidmid
def)。在甸中村公所西南0.5公里。白语叫“剥蔑登”。因该村该村坐落于中甸之上故名。白语名直译就是“剥蔑登”。
北甸(Seitded
zouf)。在甸中村北200米。因该村坐落于中甸之北,故名。
datwerf)。在甸中村公所南1公里。原名“小农村”。因该村坐落于中甸南面,故名。
江心庄(Gvlxil
zouf)。在中甸南1.5公里。因该村坐落在锦溪中游,夹于锦溪主流与支流心腹地段,当地人叫溪为江,故名“江心庄”。现在的大理湾桥白语将“江”字和“心”字分别读作gvf和xif,gvlxil可能是较早时的读法,在地名中保留了下来。现在的剑川方言中这两个字就分别读作gvnl和xinl,大理市挖色镇大成白语“心”仍读作xil。
佛堂南登(Nad
def)。在云峰村公所中部,点苍山白云峰麓。系村公所驻地。古时,大理佛教盛行,莲花峰上建有不少佛教庙宇,有“小鸡足”之称。该地是通往小鸡足必经之路口,难于登山拜佛的民众便在此地设堂拜佛,故称“佛堂”。分南、北、上3个村(登),该村居南,故名“佛堂南登”。白语名Nad
def就是“南登”之意。
小庆洞(Kerldvt)。在佛堂南登南0.5公里。据传该村早年缺少水源,有一仙女,因洗涤困难,其父母就在灵泉溪上游,戳通两个小洞,使部分溪水流入锦溪,解决了水源(问题)。人们因此庆幸,作为纪念,取村名为“小庆洞”。笔者认为汉语名“小庆洞”大概是白语名Kerldvt的音译,为了与喜洲镇庆洞庄(Kerxded
zouf)区别而加了一“小”字。
佛堂北登(Zilfvlzix
def)。在云峰村公所北300米。原名“棕村(登)”。因该村坐落于佛堂北面,故名“佛堂北登”。白语名Zilfvlzix
def,zilfvl是棕树的意思,zix有“街、集市”之意,def可意译为“村庄”,合起来可译为“棕树村”与原名相合。
佛堂上登(Doux
def)。在云峰村公所西北150米,因该村坐落于佛堂南、北登之上,故名。白语Doux
def可直译为“上登”。
钏邑(Cuix
ye)。在云峰村公所东北1公里。据传唐代时,阳溪泥石流暴发,村庄被埋没,后钏姓迁此建村,故名“钏邑”。
杨家登(Zoupded)。在洱海边。系石岭村公所驻地。原名“石头登”,因该村坐落于茫涌溪下游入海处,石头冲击较多得名,又因全村都姓杨,后改今名。白语名Zoupded,zoup是zoupkuil的省略,“石头”之意;ded是“头、首”之意,zoupded可直译为“石首”或“石头(“头”字读阳平)”,与原名“石头登”相合。
石岭(Zoupngerx)。在杨家登北0.5公里。明朝时期,茫涌溪洪水暴发,大量山石冲积于此,堆积如山岭,建村后取名“石岭”。
新溪邑(Seifqil
ye)。在石岭村公所北0.5公里。很早以前,阳溪泛滥,该村地处新河道改流的入海处,故名。
大林邑(Daot
jerdye)。在石岭村公所南200米,洱海边。原名“宁邑”,据传明朝时,由南京应天府移民到此,住户为了安宁,故名“宁邑”。因“宁”,“林”同音,改“宁”为“林”,故名“林邑”。后村子逐渐扩大,遂分为大、小两村,该村较大,故叫“大林邑”。该村白语名中的jerd(安宁)可能是个古白语词,现代白语中“安宁/安静”一般说qexjel或qerlqit。汉字“宁”,“林”在白语中音读都读作niep,所以说它们是同音。
小林邑(Seit
jerdye)。在杨家登西南1公里。该村从“林邑”分出,村小,户少,故名“小林邑”。
lao)。洱海岸边。系(向阳)村公所驻地。晋永嘉间曾在挖色设东河阳郡东河阳县(东河阳县包括现今之宾川县),称九阳(即九个行政区划)。《大理县志》称九里。今挖色乡为上阳,中阳。海东乡为下阳。村由此得名,后改“下”为“向”转今名。白语zix
lao为“街上”之意(以洱海西岸的白语来说则是zix nao)。
ded)。在向阳村公所南1公里,洱海岸边。白语“汤陀”。据传古时有师徒俩比赛造塔技术,师傅在海东罗荃寺。徒弟在海西苍山脚下。师傅诚心实意用砖、石建造。徒弟却投机取巧,用竹子扎了个塔架,白纸裱糊,一夜竖成。师傅见自己的速度远不如徒弟,一时气愤,将塔打倒,塔尖落在五指山上,建村后,便取名“塔村”。白语ta
ded为“塔尖”之意。
波许(Baolhuixzoud)。在向阳村公所东南1.5公里。白语“驳许走”,“驳”是拨动,“许”是水,“走”是箐,全意是拨水箐(即各村分水的岔沟口),故叫“驳许走”,后以谐音,将“驳”改为“波”,简称“波许”。此种解释不正确,汉字“许”确实与白语中表示水的词xuix音近,但波许村的白语名中并无xuix这个音。另据《大理海东志略》白语zoud意为山箐边的平坦地,而不是箐。白语名的确切、完整的含义待考。
江上(Gvldoux)。在向阳村公所东300米,因该村坐落于一条小江(大沟)上游,故名。现在的白语南部方言中“江”称为gvf,gvl大概是古白语,还保留在地名中,比如喜洲镇的江渡(Gvldvt)、湾桥镇的江心庄(Gvlxil
zouf)等(见上文)。
文武曲(Werzded)。在文武村公所中部,系村公所驻地。原名“瓦窑头”。据传很早以前,有个“地师”路过此村,认为村名不雅,遂取名“文武曲”,意为出文臣武将之地,故名。《大理海东志略》中将文武三曲并在一起介绍。三曲分别是:文曲(白语名叫“瓦窑孔”,Werzkv)、武曲(白语名叫“瓦窑头”Werzded)与和曲(白语名叫“和鼻岭”Wodbierdlao)。
老太箐村(Laozteilqel)。在文武村公所东北3.5公里。因该村坐落于两山之间的箐沟内,箐内建有“老太庙”,故名“老太箐”。
表树甸(Biaotsit)。在文武村公所东北1公里。白语“表素赕”。“表”是芽齿草,“素”是花椒(洱海西岸白语“花椒”叫yidjouf),“甸”是赕,意为长满芽齿草和花椒树的地方,村以物名。
磨房(Wizmel)。在文武村公所东北1.5公里。因该村原有九座石磨,故名。wiz是白语“石磨”的意思,wizmel直译就是“石磨在的地方”。
沿桥(Yedgud)。在文武村公所东2公里。原名“油壶”,因地形似油壶状,故名。后认为不雅。以村北有座石桥,遂名为“沿桥”。白语中“桥”、“壶”同音,都叫gud,只以量词区别,如:gud
sex(一座桥)和gud derp(一个壶)。
和曲(Werz
ngv)。在文武村公所南150米。据传该村原无人居,后从其他地方(据记载是从鹅头山下大弯处。)迁来三家人,其中两家争夺地盘,第三家出面调解,几经曲折,矛盾终于得到解决,自此三家人和睦共处,故名“和曲”。
zouf)。在名庄村公所中部。系村公所驻地。相传,三国时孟获曾在此设营,迁山民入寨,故名“民庄”。后以谐音改“民”为“名”,转今名。《大理海东志略》中则说该村因人丁兴旺、人才辈出,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足山村,因名“名庄”。
白秧箐(Berpzoup
gouz)。在名庄村公所北1.5公里。因该村坐落于山箐里,过去箐内白杨树较多,故名“白杨箐”,后“杨”讹写为秧,转今名。《大理海东志略》中则说白语名Berpzoup
gouz是“白秧条箐”的意思,因山坡、箐沟到处长有白秧条而得名。
大箐村(Daot
gouz)。在名庄村公所北2.5公里。因该村坐落于山箐之中,以箐名村,故名。白语daot
gouz就是“大山谷(箐)”的意思。
玉龙村(Gua
gouz)。在名庄村公所西北3.5公里。原名“蕨菜箐”。因该地蕨菜较多,且象龙头,故美化为“玉龙村”。gua是白语guacet(蕨菜)的略称(或者古白语gua就是“蕨菜”之意,后又增加了汉语成分cet),gouz即是“山谷、箐”的意思。
ye)。在南村村公所中部,洱海岸边。系村公所驻地。因该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中间小坝子,村民沿北山麓建村,故名“北村”。
ye)。在南村村公所南200米,洱海岸边。因该村沿南山麓建村,故名“南村”。
南七场(Ludqi’zoud)。在南村村公所北0.75公里。因该村坐落于海东乡政府南面,到乡政府需经七条箐,故名“南七场”。白语名含义代考。
大竹园(Daotcvlsuaf)。在南村村公所南1公里。因该村很早前,周围竹子较多,故名。按照上面村名来历的介绍该村白语名当为Daotzvsuaf,而赵政忠先生(海东向阳村人)的发音则是Daotcvlsuaf,笔者以赵先生的发音为准。
水井(Xuixjerxbaod)。在南村村公所东1.5公里。原名“龙弯村”(Lutwerf)。后因村内有一水井,以井名村,转今名。白语名Xuixjerxbaod直译为“水井旁”。
海岛村公所。在海东乡南2公里,据东岸150米。因该地四面临水,两头高阔,中部低狭,形如梭,故名“金梭岛”,俗称“海岛”。解放前,属宾川县文龙乡。解放后,1950年属宾川县第八行政区。1954年划归凤仪县为海岛乡。1958年属大理市凤仪公社海东管理区。1962年为海东区海岛小公社。1964年为海东公社海岛大队。1969年为海岛大队革命领导小组。1983年为海东区海岛乡。1987年属海东乡,改称今名。
上登(Sitmef)。在上登村公所中部,系村公所驻地。原名“庙登”,因村里有一寺庙,得名。又因坐落于附近各村之上,故改为“上登”。“登”白语“村子”。白语sitmef(洱海西岸喜洲、湾桥一带称Ssitmef)是“庙在之处”之意与原名“庙登”相合。
石头村(Zoupkuil
def)。在上登村公所东南1公里。因该村石头特别多,故名“石头村”。白语名Zoupkuil
def直译为汉语是“石头登”。
尊庄(Juil
zoul)。在上登村公所西北2公里。白语“巨走”。“巨”是一尊,“走”是石头,意即一尊大石头。因村旁有一块大石,且土地肥沃,人口发达,故名“尊庄”。据《大理海东志略》中的解释则是:juil在海东白语中为“佛尊”之意,zoul为“庄”,因村西南有一山如弥勒佛,取意为佛尊下的村庄,因名尊庄。《大理海东志略》中的解释似乎更准确些。“尊庄”(Juil
zoul)在洱海西岸白语中读作Juif zouf。
龙头(Lvdded)。在上登村公所西北0.5公里。因村背后有一座山,形状象龙头,故名“龙头村”。
上和村公所 在海东乡东南7.5公里。因村公所驻上和村,故名。
上和(Gedded)。在上和村公所中部。系村公所驻地。原名“上河”。据传古代该地有一条河,该村坐落于河上部,故称“上河”,后以和睦安定之意,改“河”为“和”,转今名。白语ged为“(水)流”之意,ded为“上、头”之意,gedded可大致翻译为“河流的上游”与原名“上河”相合。
中和(Seitged
zouf)。在上和村公所西北1公里。因该村坐落于上、下和之间,故名。白语seitged
zouf ,seit是“小”的意思,ged
是“(水)流”的意思,zouf是“庄”,可译为“小河庄”。
下和(Erxged
zouf)。在上和村公所西北3公里。因该村坐落于中和之下,故名。白语名Erxged
zouf可译为“下河庄”。
文笔村公所(Daotqi)。在海东乡西北6公里,因该村山上,曾建有一塔,形似一支笔,故名文笔村。解放前,属宾川县文龙乡。解放后,1950年划归凤仪县为文笔乡,1958年属大理市凤仪公社海东管理区。1962年为大理县海东区文笔小公社。1964年为海东公社文笔大队。1969年为文笔大队大队革命领导小组。1983年为海东区文笔乡。1987年属海东乡,改称今名。以自然村建制。据《大理海东志略》:“文笔村居于玉案山脚坡上,东行爬山,西往过海。……玉案山坡到处是石灰岩和红壤土,无论是下雨还是干旱,人身、器物就沾上洗之不尽的红尘,大风浪时,喝的水也是澄不清的红水,因此白语名Daotqi”。
下银(Tagud)。在银桥镇北部,点苍山三阳峰麓。系银桥村公所驻地。原名“塔桥”(据《大理市地名志》“银桥村公所”条补。)据传村中有一座两孔桥,桥墩上建有一塔以镇水患,故名。后因村民大多数从事银匠手艺,改名银桥,分上、中、下三村,该村居下,故名“下银”。白语Tagud即是“塔桥”的意思。
磻曲(Baodkv)。在银桥村公所北1.5公里。白语“薄枯”,“薄”是坡,“枯”是弯曲,意思是弯曲的坡地。因该村坐落于地形弯曲,石头较多的地带,汉语叫“磻曲”。
三阳(Yidxouf)。在村公所南250米。因该村坐落于点苍山三阳峰麓,以峰名村,故名。白语yid有“寻找”之意,xouf是“香”的意思,Yidxouf含义待考。
南磻下登(Nad
biaotqil erx def)。系磻溪村公所驻地。因该村坐落于“磻溪”(Biaotqil)南面,叫南磻。分上、下两村,该村居下,故名“南磻下登”。
南磻上登(Nad biaotqil doux
def)。在下登西0.6公里。因该村坐落于磻溪北面,故名。
biaotqil)。在下登北200米,洱海边。因该村坐落于磻溪北面,故名。
城外庄(Zerdwa
zouf)。在磻溪村公所南1公里。白语“则弯奏”,“则”是“城”,“弯”是“外面”,“奏”是“庄子”。意为城外面的庄子。
大邑(Daotye)。在上波淜北0.5公里,白语“朵因”,朵是大,“因”是村(邑),意为大村子。该村虽小,但土地面积大,耕地多,故名“大邑”。
西城尾(Seif
zerdngv)。在上波淜北1公里。白语“赛则乌”,“赛”是西边,“则”是城,“乌”是尾。意为西城的尾部。因该村坐落于南诏三阳城的末端,故名。
古主庄(Gaozjit
zouf)。在上波淜西1公里,白语“搞子奏”,“搞子”是古主,“奏”是庄子。据说从前有一个张都督,从南京迁来此地,开垦良田,建立粮庄,认为自古未有,表明他是田庄的永远主人,故名“古主庄”。这种说法可备一说,但若说张都督是最早的主人,则该村的开发历史当在明代以后。白语gaozjit是“草帘子”之意,zouf即是“庄”,可译为“草帘子庄”,因何得名待考。
保和(Sal haot
ye)。系阳波村公所驻地。白语“散合因”,“散”是三,“合”是家,“因”是村子。据传最早迁居本村的“白安女”,生下三子,长大后分家,故名“三家村”。解放初期,改名“保和村”。白语Sal
haot ye即是“三家村”之意。
富美邑(Ngvguerf
zouf)。在保和东0.5公里,洱海边。白语“乌国奏”,意即“木瓜庄”,因盛产木瓜得名。“乌”是五,“国”是官,(实际上白语“五”是ngvx,“官”是guaf跟ngvguerf并不相同。)“奏”是庄子,汉语释为五官庄。又因过去该村田园荒芜,村民贫穷落后,1919年建白石溪拱桥,村民相信完工之后,会富裕美好起来,故名“富美邑”。白语名ngvguerf是当地方言“木瓜”的意思(湾桥、喜洲一带则称为meguerf),zouf是“庄”的意思,直译为“木瓜庄”。
以上仅考释了大理市部分白族聚居的村庄名。由于笔者才疏学浅,且未深入到每一个村子进行直接调查、询问,错漏之处肯定不少,希望识者不吝赐教。笔者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引起学界对白语地名的关注,以期通过学者们的努力,将来能有完整、系统的白语地名工具书出现。如果这篇小文能成为引玉之砖给大家些许启发,笔者将不胜荣幸。
&&&&&&&&&&&&&&&&&&&&&&&&&&&&&&&&&&&&&&&&&
& (刊于大理州白族文化研究所编:《白族文化研究2012》)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理云海芳草庄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