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寥昕)二字出现在一首诗里

《静夜思》好在哪里? - 知乎205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5分享邀请回答4234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2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古代诗词中典故的使用(二)
&&我们总觉得学习古诗词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其实只要搞清两个东西:意象和典故,很多事情也就迎刃而解了。之前,很多同学问我,什么是典故?典故包括以下两个内容:
1、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或有来历的词语。
2、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
这次我们学习林黛玉的《五美吟》,目的就在于让大家对诗歌中的典故有一定的了解。之前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大家下去先搜集资料。
1、了解西施、虞姬、明妃、绿珠、红拂的生平事迹。
2、去查找相关典故:
《西施》:倾城、效颦、浣纱;《虞姬》:重瞳、黥彭;《明妃》:明妃、画工;《绿珠》:金谷园、石崇;《红拂》:风尘三侠、唐传奇、尸居余气
3、每一位美人,再找出另一到两首描写她的诗歌,并能够给大家讲一讲。
第一首《西施》:
&&&&&&&&&&&&&&&&&&&&&
&&&&&&&西&&
&&&&&&&&&&&&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在这首诗中,出现的典故是:倾城、效颦、浣纱。西施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时代。她又名夷光,本是苎(zh&)萝村的浣纱女,后来成为了吴王夫差的宠妃。据说长的非常漂亮是四大美人之首。四大美人号称“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其中“沉鱼”指的是西施,“落雁”指的是王昭君,“闭月”指的是貂蝉,“羞花”指的是杨玉环。都是说她们天生丽质,让这些动植物都感觉到了羞惭。
西施天生有心痛病,发作起来很难受,所以她常捂着胸口皱着眉头。美人本来就美,病美人捂着胸口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她这个动作在文学上有一个非常好听的称呼叫做“西子捧心”。由于姿态非常美,引起了他人的羡慕,据说邻村有一个叫东施的女子就想模仿她皱眉的姿态,可是由于长的不美,模仿起来反而难看,徒惹人笑柄。这在文学上被称为“东施效颦”,这个成语和我们学过的一个成语“邯郸学步”有异曲同工之处。《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和贾宝玉初见面的时候,贾宝玉对林黛玉说了这样一段话:
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贾宝玉说:“林妹妹眉尖若蹙,我送你个小字叫颦颦。”所谓“颦”就是皱眉之意。
“倾城”的典故,大家应该比较熟悉。汉武帝时期,有一个名叫李延年的人,妹妹长得非常美,他就想将自己的妹妹进献给皇帝。但是人家是皇帝啊!见过的美人实在太多了,怎样才能引起皇帝的注意呢?李延年精通音律,后来的官职就是协律都尉。他的歌唱得非常好听。于是,在一次宫廷宴会上,李延年就唱了一首歌: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我想考考大家,“顾”是什么意思?我们之前学到过,还有一个人也很精通音律的,他是谁啊?周瑜,史书记载:
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周瑜精通音乐,每次宴会的时候一听到弹错了,马上就回头去看,看是谁,是谁?由于周瑜这个人长得又非常帅,这些歌姬伶人特别想以引起他的注目,最后弄出了个什么结果呢?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顾”就是回头的意思。“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说这个美人啊,一回头,一个城的人就给倾倒了,再回头,一个国的人也倒下了。皇帝听后非常动容,不禁感叹:世上哪有这样的美人呢?皇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就马上推荐了李延年的妹妹,我发现平阳公主老干这事儿啊!皇帝招来一看果然妙丽善舞,貌美非常。最终李延年的妹妹成为了汉武帝最宠爱的妃子,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李夫人。后来文学上称一个女子很漂亮,就叫做“倾国倾城”。
林黛玉的这首诗讲西施,说她虽有倾城之美但却历经波折阖然早逝。不像东施虽丑,却过着平静的生活平安到老。这样看起来,西施的命运还比不上东施呢。其实当年红颜薄命的何止西施,一同被送往吴宫的还有一位美女名叫郑旦,大家也可以去查一查,她们的命运都非常凄凉。当时吴越之战,越国战败濒临亡国,为了取得吴王的宽恕,赢得喘息的机会,谋取将来的东山再起。越王勾践亲自给吴王做奴隶,西施、郑旦这些美人当年被送往吴宫,也承载着重要的使命。
另外,再让同学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咏怀诗。所谓咏怀诗是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明面上是在讲古人,但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的感慨。现在我们来看一首以西施为主题的诗歌,唐代王维的《西施咏》:
&&&&&&&&&&&&《西施咏》
&&&&&&&&&&&&&&&&&&&&&&&&&&&&
(唐)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这首诗的意思是:天下之人都爱重美人,西施这样的倾国倾城,怎么可能长久的地位低微呢?早上还是一个普通的浣纱女,晚上已经成了吴国宫中的妃子了。在那里有君王的盛宠,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当年和她一起浣纱的同伴谁还能和她平起平坐呢?邻村的女子啊,想模仿她,怎么学得来呢?其实,是王维在感叹自己的不受重用。
第二首,《虞姬》:
&&&&&&&&&&&&&&&&&&&&&&&
&&&&&&&&&&&
肠断乌骓(zhu&#299;)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
黥(q&ng)彭甘受他年醢(h&#462;i),饮剑何如楚帐中?
虞姬生活于楚汉争雄的时代,她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姬。在垓下之战,项羽全面战败的前夕,她自刎而死,成为了一段历史的佳话。这件事被我们民族世代传颂,现在的京剧剧目里还有一个名段叫做《霸王别姬》。
刘邦当时与项羽决战于垓下。但是,考虑到项羽这个人素来心高气傲一定会负隅顽抗,绝不轻易投降。所以,刘邦就玩起了心理战,命令手下的将士,深夜唱起了楚地的歌谣。项羽的士兵多为楚人,连年征战饱经风霜,今日一听故乡的歌谣,思乡之情犹然而发,顿时丢盔弃甲再无战心!
项羽听到四面楚歌传来,也知自己大势已去,于是流泪唱出了《垓下歌》:
&&&&&&&&&&&&&&
&&&&秦·项羽《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感叹自己一代英豪,但是时运不佳,只能面临失败。这个时候他甚至都不能保护自己心爱的东西。不忍跟随自己多年的爱马乌骓战死,想把马赶走,但马恋恋不舍,不肯离开,自己也没办法。虽然心里很爱虞姬,但是现在大势去矣,也没法保护她。所以只能反复的感叹,虞兮虞兮奈若何!若,在文言文中常表示“你”的意思。虞姬虞姬,我该拿你怎么办啊!
据历史传说,当项羽唱完这首歌的时候,在旁的虞姬马上就和了一首歌,文学史上把它命名为《和项羽垓下歌》,这首歌的内容是这样的:
&&&&&&&&&&&&
&秦·虞姬 《和项羽垓下歌》&&&
汉军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古代的诗人之间常常交相唱和,那么什么叫做唱和呢?你们应该看过刘三姐对歌,你来唱来我来和。诗歌的唱和大体可以分成两种形式:一、一问一答式。第一首诗提出问题,第二首诗来回答。二、大家一起来吟咏同一个主题。那么虞姬的这一首应该是属于第一种形式。项羽问,虞姬虞姬,我该拿你怎么办啊?虞姬就回答:“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现在君王你已经大势已去打算力战而死。贱妾我还能怎么办呢?我也不活了,跟着你往那边走呗!
我们之前还学过一首诗叫做《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就属于第二种类型。当年时任中书舍人的贾至先写了一首诗叫做《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描写了当时宫廷早朝时的气象,并拿给两省的同僚看。两省指的是门下省和中书省是宰相的办公厅。看完之后,于是就有人写诗进行唱和,当时参加的人有王维、岑参和杜甫。四首诗同一题材、同一形式,常常被后人拿来做比较。王维和岑参因其诗歌颇具盛世气象而难分高下,贾至的诗写得平平,而身为“诗圣”的杜甫这次很不幸,在比试中完败!
接着,我们讲一下“重瞳”的典故。所谓重瞳就是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据说当年舜帝就是这样的长相,所以又被称为重瞳子。相传,在历史上长有重瞳的人还有两个,一个是西楚霸王项羽,另一个是南唐后主李煜。李煜其实并不适合当皇帝,但当年他的父亲当年一心想把皇位传给他,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这种长相被看相的人称为有帝王之相。因此,以后大家读古诗文如果读到“重瞳”两个字,你马上应该想到的就是舜、项羽、李煜这三个人,然后你再根据具体的情况判断,你当时看的那篇诗文到底是在讲谁。
至于底下提到的“黥彭”,确实指的是两个人,分别是黥布和彭越。黥布本名英布,因触犯秦法,受秦律被黥(在脸上刺字并涂墨,这样的痕迹一生不消),又称黥布,等于是个外号。他骁勇善战,本是项羽帐下五大将之一,被项羽封为九江王。后叛楚归汉,汉朝建立后又被封为淮南王,后来被人告称谋反,汉高祖刘邦率军亲征,最后将他杀死在番阳。
彭越原本是秦末一支起义军的首领,后来投降了刘邦,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梁王。后来也是被人家告他谋反,刘邦将其废为庶人,流放蜀地青衣县。他在往蜀地去的道路上,正赶上刘邦的老婆吕后从长安来打算去洛阳。他以为自己看到了希望,就对着吕后痛哭流泣,极力分辩自己没有谋反,希望能回到故乡昌邑去。吕后答应下来,和他一块去洛阳。到了洛阳后,吕后就对刘邦说:“彭王是豪壮而勇敢的人,如今把他流放蜀地,这是给我们自己留下祸患,不如杀掉他。所以,我带着他一起回来了。”于是,夫妻二人合作,吕后指使彭越的门客再次告他谋反,刘邦就借此机会诛杀了彭越,并灭掉其家族。
黥布、彭越与韩信并称汉初三大名将,三人都不得善终。一方面是他们自己心怀鬼胎;另一方面也是刘邦不放心这些异姓王,时时刻刻想方设法要除掉他们。正应了那句话——“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林黛玉的这首诗说,黥、彭二人当年最无气节、反复无常,投降刘邦后,自以为以后荣华富贵享之不尽,谁知却被人剁成了肉酱,下场可悲。醢,就是肉酱的意思。还不如虞姬一个女子,刚烈坚贞,宁死不降!
第三首《明妃》:
&&&&&&&&&&&&&&&&&&&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薄命古今同。
&&&&&&&&&&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b&)画工?
这首诗中间的典故是:明妃、画工。明妃,汉元帝时宫人,姓王名嫱,又被称为王昭君,当年和亲嫁给了匈奴的呼韩邪单于,被封为宁胡阏氏。后来因为避晋文帝司马昭讳,称为明妃,也被人称为王明君。所以,大家以后要注意了,凡是看到王嫱、王明君、王明妃,它都是在讲一个人——王昭君。
为什么她一个人有这么多的称呼呢?主要的原因就是避讳。我们来谈谈什么叫做避讳。在中国古代主要有这样两个形式:
一、避尊者讳。比如说,皇帝的名字,你就不能乱叫,当你一定要用到这个字的时候,你不能讲这个字而用另一个字来代替。如唐太宗名叫李世民,所以那个时期的人称“民风”为“人风”,清代的康熙皇帝名叫爱新觉罗·玄烨,那时候黑色被称为玄色的,但是由于不能乱叫皇帝的名讳,所以玄色就改称为元色。王昭君之所以被称为明妃,就是在避皇帝讳。
这为我们现代人带来了一个好处,比如:我今天打算去买一本古书,这个卖书的人就不停的忽悠我说,这个书是哪个哪个朝代的呀,要卖几十万呀。那我怎么来判断这本书是真的呢?我可以从好几个方面来判断,如:纸张、装订、用墨等,我还可以从它的内容上判断。就像刚才说的,康熙时期的书,里面绝不会出现一个“玄”字,因为这是皇帝的名讳,谁敢乱说乱写,那是要直接杀头的。如果我今天翻这本书,你又告诉我说这是康熙时期的书。那么,只要我翻出了一个“玄”字,那么这本书是假的无疑了!
二、避长者讳。比如:在古代,你就不能随便喊自己父母、师长的名字。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第二回中谈到,当年贾雨村在教林黛玉读书的时候就觉得很奇怪,
雨村拍案笑道:“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我心中就有些疑惑。
林黛玉每次念书念到“敏”这个字的时候,她都读成“密”,写这个字的时候,也要专门少写一两笔划。贾雨村觉得很奇怪,后来,他才明白原来林黛玉的母亲名叫贾敏。林黛玉之所以这样做,是在避她母亲的讳。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例。杜甫的诗歌写的好,他的诗里面写了很多的动物、植物,但他从来不写海棠。因为《古今诗话》有注:“杜子美母名海棠,子美讳之,故《杜集》中绝无海棠诗。”这也是避讳。
其次,我们来讲讲和亲公主。一般,在我们打不赢周边少数民族的时候,就会派公主前去和亲,以换取安宁。历代以来和亲公主的命运是非常悲惨的。早在汉武帝时期,公主刘细君远嫁乌孙时,就含泪哭诉过:
吾家弃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l&o)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h&)兮归故乡。
她是历代和亲公主悲剧命运的缩影。像乌孙啊,匈奴啊这些国家民族,在我们汉人看来,那就是蛮夷。在汉人心中和野人是一个档次,茹毛饮血,人都未开化的,我们虽然打仗打不过他们,但从心底来讲也从未瞧得起他们。和亲公主们要嫁给野人做老婆,心中的那种屈辱可想而知。
更何况刘细君小小年纪来到这遥远的蛮夷之地,嫁给的还是年纪都可以做她
爷爷的乌孙王。到了这里。房子没的住,只好住在帐篷里,每天吃着腥臭难咽的东西。这些都还罢了,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胡人的习俗——父亲死了她的妻妾还要转嫁给他的儿子。也就是说,如果前一任单于死了,这公主给爸爸当够了老婆,还要再给做儿子的当老婆。这是我们汉人简直难以想象的。
刘细君嫁到乌孙才两年,老乌孙王就死了。按照他们的习俗,新王要继承旧
王的所有妻妾。细君公主无法接受,向汉武帝上书强烈要求归国,但当时汉武帝为了联合乌孙打击匈奴,所以不同意她的请求,明确要求她“从胡俗”。细君被迫再嫁给新王。一年后,便忧愤而死。
正因为她们如此悲惨屈辱,历代皇帝除非万不得已都不愿意将自己的亲生女
儿送去和亲。去的公主一般分成几类:一、长的美貌的宫人,王昭君就属于此类。也是先嫁给呼韩邪单于,之后又转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的儿子。二、罪臣之女,比如:刘细君她是汉武帝的哥哥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建当年谋反触怒武帝被杀,他的女儿就被送去和亲。刘细君死后。汉朝又马上把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嫁到了乌孙,真是前仆后继。这个刘戊是当年“七国之乱”的二号人物,所以他的孙女儿也被送去和亲了。包括我们最有名的文成公主也是一位和亲公主,在她之后再嫁吐蕃的金城公主是废太子李贤的孙女。&
千百年来,她们的这种幽恨,受到了很多文人的吟咏,如杜甫的《咏怀古迹》:
&&&&&&&&&&&&&&&&
&《咏怀古迹》其三
&&&&&&&&&&&&&&&&&&&&&&&&&&&&&&&&&&
(唐)杜甫
&&&&&&&&&&&&
群山万壑(h&)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
一去紫台连朔(shu&)漠,独留青冢(zh&#466;ng)向黄昏。
&&&&&&&&&&&&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首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死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上,王昭君人去不能再归,千百年后虽骨留青冢而魂归故国,思恋之深难以言表。那声声的琵琶更是无穷怨恨。
后来,唐代的诗人戎昱写诗《咏史》讽刺汉朝的和亲政策说道:
&&&&&&&&&&&&&&&&&&&&&&&&
   &&&&&&&&&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说你们这些君臣,平时的时候一说起,一个个厉害的很、了不得完了。等到国家真的有事了,啥用都没有,只好靠女人去和亲。真是一针见血的指出这些须眉男子的无能!
第四首《绿珠》:
&&&&&&&&&&&&&&&&&&&&&
&&&&&&&&&&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
&&&&&&&&&&
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这首诗中的典故:绿珠、石尉。绿珠是西晋时代石崇的爱妾。石崇曾修筑了一座金谷园,在里面挥霍无度,过着极其糜烂的生活。《世说新语·汰侈》里记载了石崇的很多事迹。汰侈,指的就是骄纵奢侈。
石崇厕,常有十馀婢侍列,皆丽服藻饰;置甲煎粉。沉香汁之属,无不毕备。又与新衣著令出,客多羞不能如厕。
在石崇金谷园的厕所里放着甲煎粉、沉香汁之类的名贵香料,凡是上厕所的,都能看到厕所里有十多个穿着华丽的新衣、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仆恭立侍候。当时晋朝的一位官员刘实有事去拜访石崇,上厕所时见到这情景,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走进了石崇的卧室,吓得落荒而逃。
石崇还是个极爱争强斗胜之人,他最喜欢与人斗富,看谁有钱。
王君夫以糒(b&i)澳釜,石季伦用蜡烛作炊。君夫作紫丝布步障碧绫里四十里,石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石以椒为泥,王以赤石脂泥壁。
王君夫指得是当时晋武帝的舅舅王恺。王恺家的生活也很奢靡,他家用麦糖刷锅。石崇知道后就让家人用蜡烛烧火做饭。王恺为了防护自己,在路两旁用紫色的丝布衬上绿缕里子做成40里布障,石崇得知后为了压倒王恺,命令手下用锦锻做成布障50里。王家用赤石脂涂墙,石崇得知后就用香料涂墙。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悄。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悄,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悄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借,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于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悄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
石崇和王恺经常比阔绰,两人都用尽最鲜艳华丽的东西来装饰车马、服装。晋武帝由于是王恺的外甥,所以常常在私下里帮助王恺。他曾经把一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送给王恺,这棵珊瑚树枝条繁茂,世上很少有和它相当的。王恺拿来向石崇炫耀,石崇一看直接就拿铁如意把它打碎了。王恺既惋惜,又认为石崇是嫉妒自己的宝物,一时声色俱厉。石崇说:“不值得遗憾,现在就赔给你。”于是就叫手下的人把家里的珊瑚树全都拿出来,有三尺、四尺高的,树干、枝条举世无双而且光彩夺目的有六七棵,像王恺那样的就更多了。王恺看了,惘然若失。大家可以想见石崇家里富到什么程度,所以古诗文中常用石崇来代指富贵。
金谷园中美女如云,但石崇最为钟爱的是一名名叫绿珠的歌女。石崇命人在金谷园里为她专修了一座华丽的妆楼,取名“绿珠楼”。谁知好景不长,随着石崇的政治靠山贾皇后被废,石崇也被免除了职务,朝廷中石崇的政敌赵王司马伦掌握了实权。司马伦手下一员大将早就垂涎绿珠的美色,只是害怕石崇的权势不敢轻易造次,得知石崇倒台后便多次派人到石崇的家里索要绿珠。绿珠不愿相从,坠楼而死。
孙秀未能如愿,便向皇上诬告石崇谋反,皇帝听信了孙秀的话,将石崇及家人抓起来斩了,石崇的家产也被朝廷没收。从此以后,繁华的金谷园一天天败落荒废了。唐代的诗人杜牧曾写了一首诗《金谷园》来凭吊此事:
&&&&&&&&&&&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第五首《红拂》:
&&&&&&&&&&&&&&&&&&&&&&&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红拂,原名张出尘,本是隋朝权臣杨素的侍妓。在唐传奇《虬髯客传》中,红拂女为司空杨素府中的婢女。因手执红色拂尘,故称作红拂女。红拂女、李靖、虬髯客号称风尘三侠。介绍她的目的,是要让大家了解一下唐传奇。这是小说的雏形,在唐朝开始出现。除了《虬髯客传》,像《李娃传》、《霍小玉传》等也非常好看。虽然都是文言文,但是较为浅近。我还是建议大家看文言文的时候可以结合注释,但不要去看翻译。因为很多翻译不太准确而且看白话翻译也失去了文言的味道。
本诗中写到了三个人,“长揖雄谈态自殊”,指的是前来拜访杨素的李靖气宇轩昂,不同凡响。“美人巨眼识穷途”,虽然当时李靖穷困潦倒,但是红拂女慧眼识英雄,一眼就看出这个人将来不得了。至于“尸居余气杨公幕”指的就是杨素。尸居余气,用的是司马懿的典故。三国后期,8岁的曹芳即位,朝政由司马懿和曹爽共同执掌,曹爽借机扩大自己的党羽。而司马懿故意装做不理朝政,暗中监视。曹爽的党羽李胜去司马懿家探听虚实,司马懿装出一番尸居余气的模样,使得曹爽放松了防备,不久被司马懿一网打尽。尸居余气,本义是指像尸体一样但还有一口气,指人将要死亡。后比喻人暮气沉沉,无所作为。别看他杨素现在位高权重,我以前讲过司空为“三公”之一,好像有多么了不起,其实在真正识货的人眼中,也就比死人多一口气罢了。所谓的“尸居余气”与当年曹操评价袁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年,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说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当时刘备极力掩饰,想转移曹操的视线,说天下英雄人物多的很,我刘备真不算个啥,你就别天天盯着我不放了。就列举了很多英雄,其中说道:“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曹操当时轻蔑一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
当时,袁术的势力也是大得不得了,兵强马壮。但他在曹操的眼中,只不过是个死人而已。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求一首古诗词_百度知道
求一首古诗词
要比较短的,写的好的,不要很常见的,比较适合高中生学的,最好要有详细的解析
我有更好的答案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背 景】[编辑本段]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这首诗选自《白氏长庆集》卷二十。写于长庆三年(823),是一首七言律诗。钱塘湖就是杭州西湖,那里气候宜人,山川秀丽,更兼楼观参差,映带左右,自唐代以来,一直是游览胜地。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骀荡的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陶然观景的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 白居易少年时代就对杭州神驰向往,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秋,他由忠州刺史改任杭州刺史,终于实现了这一夙愿。长庆四年夏,他又改任苏州刺史。在杭州任职的六百天里,诗人不仅带领民众筑堤浚井,为地方做了不少好事,而且也饱览西湖的山光水色,写了许多吟咏西湖风景的诗篇,《钱塘湖春行》即其中之一。【注 评】[编辑本段]选自《白氏长庆集》。钱塘湖,及杭州西湖。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太原(现属山西)人。唐代大诗人。注有《白氏长庆集》。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天嘉(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位于西湖的北部,坐落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孤峰耸立,景色秀丽,为湖山登临胜地。2、贾亭:即贾公亭。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初:副词,刚刚。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指向阳的树木。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5、乱花:各种颜色的野花。渐:副词,渐渐的。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6、行不足:百游不厌。阴:同“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自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诗 意】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白沙堤。《钱塘湖春行》生动的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当剌史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要算是唐朝和宋朝的两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苏东坡了。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人缅怀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来许多描写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诗词文章与传闻轶事,所以又有人们称他们为“风流太守”。白居易的七律《钱塘湖春行》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合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了。“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贾亭,又叫贾公亭,据《唐语林》卷六载,贞元中,贾全任杭州剌史时,曾在西湖造亭,杭人称其为贾公亭,未五六十年后废。贞元是唐德宗的年号,从公元780年到805年。白居易写此诗时,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处名胜。白居易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春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野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她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她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她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在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之后,白居易又把视线转向了脚下的植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也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花而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诗句中,很少有这种写法,而这种独到的感受,却正是白居易在欣赏西湖景色时切身的体验,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白居易简直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也无从分辨出个高下优劣来,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呀。“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是驻足细看,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呀,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忍不住将其写入了诗中,没想到就是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恰恰说明了这一美学欣赏真理。因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无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因为他不但善于观察,而且更善于发现和体验。我们现在每每有逛景不如听景的体会,或是听朋友介绍,或是在影视风光片中,听说和看到名胜山水美不胜收,心中不由得生起无限向往之情,可是往往一旦身临其境,面对真山真水,却反而觉得远没有预期的那样动人美丽。这就是因为我们不能带着一种发现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山水,而是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过高的甚至是带有几分挑剔的眼光去游山玩水的原因呀。试想古往今来,西湖向人们展示了多少次美妙的春光?而又有多少人见证了西子湖的春色?可是到头来,我们仍然只能吟诵几位大诗家不多的几首作品,莫不是西湖只有等到像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光临的时候,才像孔雀开屏般地展现她那惊人的美艳?西湖的鸟儿,只有到了大诗人白居易面前,才“争暖树”、“啄春泥”不成?其实不论何时何地,西湖都是最美的,我们不是也知道这样的名句吗:“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白居易就是因为有着这样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才能在无数西湖的游客中,独具慧眼地发现它的动人之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白居易并没有看到很多的“早莺”和“新燕”,只有“几处”、只见“谁家”而已,要是我们,说不定还会因为没有到“处处”闻莺、“家家”有燕的时节,而感到遗憾,心想要是再晚来十天半个月就好了。可是白居易却不这样认为,少有少的好处,正因为少,才是“早莺”,才是“新燕”,才有一种感知春天到来的喜悦,如果诗人没有一种年轻的心态和热爱生命与春天的胸怀,恐怕就不会被这为数不多的报春者所打动,所陶醉,而欣然写下这动人的诗篇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闻花花香,见草草美,为四处点缀的各色野花而心乱神迷,为没过马蹄的草地而唏嘘感叹了。仔细想一想,没过马蹄的草地其实是最平常不过的了,观赏这样的草坪根本用不着在春天赶到西子湖畔,在我们的街头绿地就可以了,不过,横在我们与草坪之间的恐怕有一块醒目的标牌:“请勿践踏草地”,于是,一切与自然的拉近,也就在刹那间,变成了一句严肃的警告,而今天都市里的人们对自然景观而非人造景观的漠视或无动于衷也就情有可原了。不过,白居易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双发现美、发现春天的眼睛,所以他会在西湖美景中,不能自已,乃至流连忘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沙堤,即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西湖三面环山,白堤中贯,在湖东一带,总揽全湖之胜。而白居易任杭州剌史时,也确曾修堤蓄水,灌溉民田,不过其堤在钱塘门之北,可是后人多误以白堤为白氏所修之堤了。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钱塘湖春行》的优美诗歌来。事实上,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那种对于春天或美好事物的敏锐观察与体验,在许多古代诗人中都是非常常见的,唯其如此,他们才能像白居易一样,在春天刚刚来到人间时,就已经欣喜地发现,并为之感动不已,激起他们创作的欲望,写下动人的诗篇,留给后人以丰富的美学享受。像白居易那样,并不会因为只有几只黄莺在树上啼唱,只有几家房檐下燕子在搭窝而感到遗憾,反而会因此感觉到春天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而感到欣喜异常,从而写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这样动人的诗句的例子是很多的。 前人说“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又说“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田雯《古欢堂集》)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自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
——柳永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上邪》出自汉乐府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译文:天啊!我愿与你相爱,让我们的爱情永不衰绝。除非高山变成平地,除非江河干得不见一滴水,除非冬天打雷,夏天下雪,天和地重合到一起——到那时才敢对你说出一个“绝”字。《上邪》是热恋中的情人对于爱情的誓言。它语言质朴、参差不齐、全无修饰,却有令人惊心动魄的力量。诗中主人公连用了五种绝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晴示爱对方一直要爱到世界末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汉乐府民歌感情激烈而直露的特色。首句“上邪”是指天为誓,犹言“天啊”!古人敬天畏命,非不得已,不会轻动天的威权。现在这位姑娘开口便言天,可想见她神情庄重,有异常重要的话要说。果然,姑娘终于把珍藏在自己内心,几次想说而又苦于没有机会说的秘密吐出来了:“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相知”就是相爱,相好。姑娘经过自己的精心选择,认为这位男子确实值得相爱。“长命无绝衰”是说两人的命运永生永世连结在一起,两人的爱情永生永世不会衰退。前一句是表白爱情的态度,后一句是进一层表白爱情的坚贞。爱情,只有与坚贞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是无比纯洁美好的。姑娘当然懂得这一点,因此她要进一步表明心迹。不过,她不愿再从正面直说,而是通过出人意料的逆向想象,从反面设誓。她先举出了五件非常之事作为设誓的前提:“山无陵,江水为竭”,是说世上最永久的存在物发生了巨变;“冬雷震震,夏雨雪”,是说自然界最永恒的规律发生了怪变;“天地合”是说整个宇宙发生了毁灭性的灾变,然后吐出了“乃敢与君绝”五个字。由于这五个字有五件非常之事作为支撑点,因此字字千钧,不同凡响;又由于设誓的前提没有一个会出现,因此“乃敢与君绝”的结果也就无从说起了。
本人自创作品:已发表过。七绝《中秋》送爽金风皓月明,
迷人夜色气清澄。流芳丹桂香瓢逸,结果园田硕满盈。 解释:在秋风送爽的中秋夜,皓月当空明亮,
迷人的夜晚整个空气多像被过滤过似的显得那么清澄。
走在外面空气中飘溢着丹桂的芳香,
高兴的是 望着田园内种植的作物都已结果,硕果累累。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作者前两句一反常调,标新立异,认为秋色更比春光好,以颂秋开篇。后两句写秋天万里无云,晴空里一只白鹤排云而上,“排”字使全诗的意境开阔,本句反映了作者豪迈的气概,借景抒情,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怀以及作者昂扬进取的精神。 排云:冲破云层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古诗词的相关知识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福昕pdf怎么编辑文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