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熊超薄风扇厂家在那里二熊你好旧时光番外,我前几天买了一个达摩熊超薄风扇,现在不能使用不转了,请问在上海那里有

超薄 风扇_超薄 风扇价格_优质超薄 风扇批发/采购 - 阿里巴巴
您是不是在找:
月均发货速度:
月均发货速度:
月均发货速度:
月均发货速度:
月均发货速度:
共35页到页
阿里巴巴为您找到2046条超薄 风扇产品的详细参数,实时报价,价格行情,优质批发/供应等信息。您还可以找超薄散热风扇,usb风扇,无叶风扇,超薄静音风扇,迷你风扇等产品信息。
感兴趣的产品
感兴趣的厂家
感兴趣的内容
48小时发货
48小时发货达摩禅经讲解
我的图书馆
达摩禅经讲解
《达摩禅经》:秘密中的秘密
--------------------------------------------------------------------------------&你懂呼吸吗我不好意思每个人考问,你真懂了气吗?真懂了自己的呼吸吗?不要说诸位,乃至很多出家
人,用功一辈子,自己呼吸还认不得耶!翻开《达摩禅经》,上面祖师的批注“安般者二种:
一见二触,钝根不见”。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当下就看清楚自己的呼吸;愚痴的人听了白听
,一辈子也不晓得自己的呼吸,连影子都没有。……我现在浓缩跟你们讲,《达摩禅经》首先讲修行容易退转,一般人开始很愿意修行,慢慢都
退了,有三四十种退,实际上还不止。譬如你们这几天在这里看起来很精进,只要上了车子
回去,就已经退了。像我这样努力勤劳的还没有耶!一般人不会干的。根据《达摩禅经》安那入息,般那出息,简称安般法门,有两种含义:一是见,看得见,不
是眼睛看见,你心里头、心眼已经看到这个气了。第二种是触受、感触、感受,感觉得到。
他说钝根不见,愚笨的人根本看不到。所以将来我给学科学的同学上课,就是不是这样讲了
罗汉门的呼吸法昨天到今天提出的六妙门,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我们的老师父,他并没有讲。谁讲的呢?
是我们的大师兄们,五百罗汉从修持经验提出来的方法,所以要非常尊重。我们研究发现,
佛的确有讲过,只不过不是讲那么多,当年时代不同嘛。我常常笑你们学佛很少人拜罗汉,
罗汉很值得拜呢!罗汉就是三皈依僧,他们是出家有成就的罗汉圣僧。苏东坡专拜罗汉,他
很懂。《达摩禅经》里头只提到一下六妙门,不是主要方法,没有详细分析。为什么?这是问题了
。现在找根源,佛在小乘《阿含经》里,曾提出安那般那法门。学佛依经为主哦,戒律部分
是次要的;论的部分是后代祖师们及阿罗汉们的经验,更次要。照佛的原话,佛在《阿含经》提到“息长知长,息短知短,息冷知冷,息暖知暖”。这是他老
人家当时传给弟子们的,不过讲“长短冷暖”而已,当年这些不阿罗汉圣贤僧们,以及我们的
祖师们,智慧高,一听就懂了,不像我们这样笨。譬如我们现在呼吸,夏天在禅堂,你感学
呼吸气是暖的,但看不见。你到冬天看,尤其在西藏或西北地区,呼出来是白话,看得见的
,那是有形有相了。《达摩禅经》你们去研究,来不及跟你们讲,文字很难懂。尤其用魏晋时代的文学来写,文
化程度低一点就抓不出重点。这些大阿罗汉祖师们修行经验传下来,中国有一段说,息有长
中长、长中短,有短中短、短中长,把你头都看昏了,这就是科学了。如果我们正式办一个
研究所,就会发现,不要说修行人,连普通人的确都有这个状况。譬如你们病了感冒发高烧
,那个呼吸非常粗,非常短。有细菌的叫感冒,中国医学叫伤风。伤风不一定是感冒,是气候的影响,不一定有细菌的。但是伤风久了,去化验可能就有细菌
了。因为停留了一段时间,培养了细菌。医学是这个道理,如果我到医学院上课,会这样给
他们讲清楚, 能说伤风就是感冒。不管中医西医都是一样道理,不能把医学弄得像有个界限
。空气里头本来有细菌,但是在我们健康时,鼻腔里的鼻液会控制细菌。细菌的传染经过呼
吸到鼻腔里,有时候停留一两个星期,如果内部健康的人没有关系,如果一碰到肠胃不好,
或者性行为出了问题,或者其他方面出问题,就可能发烧,成为并发症。所以当你发烧的时候,呼吸非常急促,短中短。若是一个细心的中医,望、闻、问、切。望
,一眼就看到脸上气色,是哪里出毛病,是肝脏,是心脏,气色都不同。闻,听到呼吸很短
促,已经知道问题在哪里了。老了快死以前,呼吸是短中短,马上要断气了。可是在短中短
的时候,偶然听到一个长的,还有救的希望,可以下药来救。现在讲粗的呼吸,你们用功,
体验自己内在的气息,有长中之长、短中之短,有短中之长、长中之短,你说这是佛经还是
科学?是生命科学吧!
秘密中的秘密我们回过来研究,为什么当年跟着佛的人,当下证果得道,证阿罗汉的很多,他教的是什么
东西?除了智能上悟道以外,这个工夫一下就到达,是什么原因?我研究过,讲了半天离不
开禅定,禅定的方法总有个入门的。除非智慧很高的,像中国禅宗的六祖一样,叫做上上智
,头等头等人。世界上有几个头等啊?何况头等中的头等,那找不出来的。他们当年都是上
上智。现在人学佛了三辈子,还没有影子。所以我告诉你,我遍学了一切外道,遍学了一切
道家、密,一切方法等等,发现都有问题。究竟快捷的路是哪一条?只好回过头来再找佛经,看来看去还是安那般那、白骨观。奇怪,
为什么安那般那、白骨观那么简单?原来它秘密里头有秘密。我当年为这个,有时候搞不清
楚,就哭啊流泪。我的命怎么那么不好?没有碰到佛在世,向谁去问呢?学道的人太多了,
每当听人说他那个师父有神通,活了几百岁,我听都不要听,都是鬼话,若跟着他去,会上
很多当。“哇!我那个表哥的师父,两百五十岁了,真得道了。”“好,去,去。”去了以后找到
表哥,“哎呀,你听我表弟乱讲,我没有见过,是我舅舅见过的。”好,一起去找舅舅。东找
西找最后没有影子的。上这一种当,我上得多了,可是本身不经历过,你不知道啊!这本《达摩禅经》,这个达摩不是那个禅宗达摩祖师。达摩两个字是总称、总论,等于写博
士论文,综全一切祖师们修持的经验学问。可是佛陀跋陀罗在中国译出《达摩禅经》,也成
功了,他的徒弟慧持法师,我给你们介绍过的,在树洞里坐了七百年的那位。他同佛陀跋陀
罗,和达摩祖师,都是同门的。这本书你不读百遍千遍,看不出来。我每次读这种书,有时当小说一样,虽然形式很随便,
内心是无比地恭敬在求,你总要告诉我一个消息吧!后来看出来了,《达摩禅经》有消息,
秘密都留在里头。
观离欲 观灭尽 观弃舍由安那般那知息入起十六条,一条一条告诉你特胜法门,只有这一条最好的路,什么禅啊、
密啊,通通推翻了,就是这一条路,是佛讲的一路成就法门。所以《达摩禅经》非常辛苦地
告诉你这一条路。然后更要注意,他讲这个法门以前,先讲到修行人最容易退,天天讲发心
修行,天天退步,走一步退三步;就算不退也会减,就是慢一点退;或者是住,就是停留在
那里,没有进步。《达摩禅经》粗略地讲四十几个退,仔细分析的话,不止这些退。所以你
觉得自己在修行用功,其实你天天在退步;不退步当然就是进步。所以《达摩禅经》很难搞
懂,这就是大秘密的法门,要升进,不要停留了,要向前进。退减、住、升进,进到最后灭
尽定还要弃舍,才证到一切皆空,真达到空的境界,才见到空性。今天先要把六妙门到十六特胜的修法仔细地记住,要自己一步一步去实验,去推进,这是非
常重要的。
——摘自《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南怀瑾 著述& &
达摩禅经-讲解(南怀瑾讲于香港1992)
达摩多罗禪经
南公怀瑾老师1992年讲于香港
达摩多罗禪经 第1-14讲&&&&&&&&&&& 【注】本帖转载自山海藏云 师兄发表于准提共修论坛,原帖地址
第一讲我们上课以前先听孙医师的报告。
孙医师的报告:昨天想到有关做人的问题,既然现在没有境界可见,反而对每一件事的看法
就实在一点。人就是人,大厦就是大厦,房子就是房子。有所差别的是什麼呢?就是以前多
差别,现在少差别。如此来看报身、法身、化身的差别又如何呢?想到这里脑子一下爆炸了
,眼前一亮每一个人的三身都现在眼前,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个人的三身都是清清楚楚。
三即是一,一即是三。就在那个时候我体会到智与识的关系。以前是识,现在是智。原来每
一个人三身都是一样?这是种性的果报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结果。三身之中所现的少许分别
,能转的是法身,所转的在报、化二身。因此我看到大道的终极,报身成就,就在不求而得
之下示现出来的。
师示:很好。比以前有进步。
我们现在讲达摩禪经。我从离开台湾之前到现在,差不多十年之间,不讲真正的佛法。為什
麼呢?因為真正的佛法没有人修的。包括你们诸位。儘管标榜自己在学佛,都不是真的,都
是自欺、欺人、被人家欺。没有真正学佛的人。
一般所谓的学佛,都是求菩萨保佑我发财。自己站不起来,靠一个看不见的力量,想要他对
我有所帮助,这都是迷信,不是真正的佛法。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世界上是不是有一个看不
见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这是人类几千年来的一个大问题。一切宗教都在我们本身生命以外
去求一个不可知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这叫做宗教。一般人学佛都是宗教的迷信,没有资格学
其次,你们学是為了好玩,或者是身体健康,或者是好奇。尤其现在流行练气功、特异功能
等,受到这些影响才来学佛。
第三点,一般学佛的人连做人都没有做好。人都没有做好,没有做对,那怎麼能学佛。我基
於这三个理由,几十年都不讲真正的佛法。平常逗你们玩玩的,没有真正谈功夫。现在讲达
摩禪经,这就是真的佛法了。
要讲真的佛法,你们要先认识出世法。佛法是出世法不是入世法。怎麼样叫出世法呢?拿现
在的话来讲,所谓佛法是脱离现实。绝对脱离现实,跳出现实,这叫做出世法。你们这些学
佛的人,哪一个人能够跳的出来?不可能。以我自己来说,在我二十几岁的时候,功名富贵
都有了,前途灿烂,我跳走了,到峨嵋山闭关去了。你们哪一个做到了?很多人虽然出家了
,可是他们也没有跳出来。那只是讨厌现实生活的形态,换一个生活的形态而已。也不是真
正脱离现实。所以没有人真正有资格学佛,都是闹著玩的,我骗你,你骗我。
还有一点,大家叫我老师,我到现在还没承认过哦!我不是老师 !你们以為我客气,不是哦
!换句话说是我傲慢。我没承认过你们是我的学生哦!这是很严重的话,不好讲太明白,所
以只说我不是老师而已啊!
真正学佛,拿现在话来讲是追求自己生命的真諦。生命究竟是个什麼东西?不是讲生命的价
值是什麼?不是这个意思。生命真諦——这个生命究竟是怎麼来的?是追求这个。这个是专门
的学问。拿现在话来讲是个大科学。要经过求证的。要跳出现实的圈子去求证。你们一边想
要现实的一切,一边想成佛得道。没有什麼便宜的事。世界上如果有这麼便宜的事。这个要
特别声明。
我们就从孙医师的报告,三身这个问题讲起。佛说我们这个生命有三个身体,摸的到这个肉
身,是父母给我们的肉体。这个肉身是假的,是租用的房子,用了几十年以后一定没有了。
当我们生下来第一天已经开始死亡了。一个婴儿生下来第二天,比第一天已经老了,第三天
更老,前面已经死掉了。所以庄子也讲到“人不要看自己活著,人活著是不亡以待尽。”你活
一百年也要死的,所以生命等於是在等死啊!所以这个身体是业报的身体,是来受罪的。也
就是说你活一百岁是受一百年的痛苦。我们也為了这个肉体要吃饭、要穿衣、要追求享受,
这一切都被他骗了。
这个业报之身是不究竟的,是报应来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的身体為什麼天天有病?
有痛苦?是业报的关系。自己有病、有痛苦、还不晓得自己业报很重,自己以為了不起,真
是一个笨蛋。假使我们的生命活得只有快乐,没有痛苦,那个才是究竟。可是事实上这个身
体不是我的,是借用的,所以这个是业报之身。我们现在的身体是报身,是受报来的。这一
期生命,如果身体健康、有钱、又穷又苦、或者是残废,是前生的罪孽(业)带来的。受苦
报。所以这个不是道。要找到法身才是道。我们的法身是不生不死的。找到了以后他的功能
是千百万亿化身,可以变化出来。这是普通佛学告诉我们的。
我们现在本身就有这三个身。这个肉体是报业的身。男人跟女人在一起会生出孩子来。这也
是化身的作用,变化不已。本身也在变化。我们的精神生命是法身。所以法、报、化三身在
现在这个身上就可以体会到。
我们学佛真正要追求的是转化自己的报身。把业报的身体转化了,转成无病无痛,在绝对的
健康中、快乐中。这个是初步。慢慢的由这个报身证到不生不死的法身,然后起千百万亿化
身的作用。这才是学佛的主要道理。至於一般人讲空啊!有啊!讲什麼禪啊!密啊!都不要
谈。空与有是讲法身的原理。所以一般人学佛谈空说有,都是倒果為因,那是佛已经成就了
,证到了,所讲的最后的东西。我们听了最后的东西,打起坐来就想求空求有,都是见鬼了
。你空也空不了,有也有不起来,这是不对的,所以要求证。求证佛法最基本的要从小乘法
门的三十七菩提道品入手。三十七菩提道品要特别注意。
第二点:讲修持你们不要迷信气功。那个是不究竟的,不对的。我们父母所生这个肉体,当
生下第一天我们已经死亡了。事实上我们现在还活著,真正活的是以哪一样為主体?请大家
回答这个问题。就是风大,就是这个气,这点首先要认得。所以中国古人讲一口气不来这个
生命就没有了。佛也说过生命的快速就在这一呼一吸之间。但是这个呼吸是外表的现象。能
呼吸的是什麼?这个地方找到了,你才能真正修持,然后也懂得密宗,懂得气功,懂得道。
第三个问题:我在如何修证佛法中也讲过,佛告诉弟子们修行的十个法门,念佛、念法、念
僧、念戒、念天、念佈施、念安那般那等。安那是出息,般那是入息,这是两回事,不可以
混淆。我们平时头脑不够清楚,把一呼一吸连在一起。(十法门:念佛、念法、念僧、念戒
、念天、念佈施、念安那般那、念身、念休息、念死)
我们这个身体是由地、水、火、风、空这五大所构成的。可是五大的性能是分开的,水是水
,气是气,它是偶然组合来构成这个生命的存在。所以念身是另外一个法门。第九个是念休
息。念休息对於现代人来讲很重要,一般人的脑子随时都在忙乱中,没有休息过的,促成快
死。所以真正休息足够的人很不可能。并不是睡眠是休息,而是说真得定、放下、那才是休
息。所以楞严经上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歇就是休息,真的放下来休息了就可以得道。你
们打坐也不是算休息,因為你心里头还闹得很。
第十个是念死。念死很重要。所以佛所归纳的十念法门,第一个是念佛,最后一个是念死。
你想成佛要做到念死,随时都会死,要把死看清楚。没有一个人是永远活著的。你忙碌了一
生最后是為了死,可是你们只晓得忙碌,没有準备死,很可怜。所以我向大家提到过,佛的
这十种修持法则最重要的是念出入息。
道家、密宗都有修气脉的法门,甚至於天台宗的六妙门都是从气来的。我常说你们学数息观
,还是学会计?光去记那个数字干什麼?所以真正数息,要怎麼数?有方法。你们要注意。
因此六妙门,还有密宗的修持,都是根据增一阿念经里头,佛教罗睺罗修行的法门,就是安
般品。这个资料我们今天不讲。你们回去先看。
安般就是安那般那,就是出入息。小乘的法门、大乘的法门都是以这个為基础。今天主要的
课程是达摩禪经。这一本经翻译很久了。文章翻的并不好可是你们要注意,这一本经是翻译
在一千多年前,佛法进入中国不久,而且是由印度的法师传来中国,他自己先学会中文再翻
译的。很难得。
【修行方便道安般那念退分第一】这就是说我们要学佛,修行做功夫,观想也好,念佛也好,念咒子也好,听呼吸也好,都是
方便道,不是究竟道。怎麼叫做方便呢?是一种加工的方法,入门的方法叫做方便。不是他
的目的,目的是究竟哦。这个方法讲什麼?修这个呼吸出入息,安那般那,修这个法门。什
麼叫做念退分呢?譬如说你修了一段时间都没有进步,懒得去搞了,就退步了,叫做念退分
。这个念头,这个精神,退道了。
前礼牟尼尊& 炽然烦恼灭
流转退住者& 度以升进道
修行微妙法& 能离退住过
亦灭一切恶& 成就诸功德
他说顶礼释迦牟尼佛。我们凡夫心中的烦恼如火一样的烧,但是修安那般那这个法门,烦恼
就会清净的。流转退住者:可是修行人都在轮廻中,永远跳不出来。甚至有些人修一修就退
道了,没有信心了。他说我要引导你们以升进道,怎样去求进步。修行微妙法、能离退住过
。所以修行要懂得这个方便的方法。这个方法很微妙的,你真正理论上懂了,去求证,能够
离开退道的心,离开了退住的错。也能消灭心中一切的罪恶,可以成就一切修行的功德。
佛世尊善知法相,得如实智慧,灭烦恼盛火,出炽燃之宅,乘诸波罗蜜船度无量苦海。以本
愿大悲力故不捨众生。為诸修行说未曾有法,度诸未度,令得安稳。
他说这个法门是释迦牟尼佛这位大导师,他善解一切法的现象,已经得到了真实智慧的境界
。成了佛。已经灭除心中一切烦恼了,得到究竟的快乐,跳出了炽燃的火宅了。所以他成佛
了,然后把他的经验告诉我们。乘诸波罗蜜船度到了清凉的彼岸。已经度过了无量苦海。但
是佛以本愿大悲的力量,要把经验教给我们。他的悲心不愿意抛弃了任何一个众生。因此佛
為修这个法门的人,说了平常不曾说过的法门。他是為了要引导没有跳出苦海的人,也使他
们跳出来,使一切众生成佛,都得到安稳快乐的境界。
谓二甘露门,各有二道。一方便道,二胜道清净。具足甚深微妙,能令一切诸修行者出三退
法,远离住缚,增益升进,成就决定。尽生死苦,究竟解脱,兼除众生久远痴冥。
甘露是比喻诸佛菩萨不可言喻的圣水,你喝下去百病皆除。甘露也是我们做功夫到一种境界
的时候,从头顶起,从脑下垂体下来的一种甘味的液体,从头顶下来。
他说甘露门有两个方法。第一个叫做方便道,第二个是胜道清净。他说这两种方法具备了非
常深奥、非常微妙,能令一切修行的人,跳出了三种退步的境界,远离不能进步,被烦恼所
束缚、所困住。增益升进:使你一步一步的进步,决定可以成功,可以跳出生死之苦,得到
究竟的解脱。兼除众生久远痴冥:修这个方法同时可以除灭,一切众生没有智慧,长久的痴
迷,可以跳出这个无明的境界。
佛灭度后,尊者大迦叶、尊者阿难、尊者末田地、尊者舍那婆斯、尊者优波掘、尊者婆须密
、尊者僧伽罗叉、尊者达摩多罗乃至尊者不若蜜多罗,诸持法者以此慧灯次第传授,我今如
其所闻而说是义。
他说这个法门是释迦牟尼佛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的。歷代这些成就的祖师,以此智慧的法门
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翻译这本经的人说,我现在把这个法门说出来。
我今如所闻& 演说修行地
方便胜究竟& 如其修所生
修行於善法& 先当知四种
退减住升进& 决定诸功德
我现在把歷代祖师传承下来的方法,演释开来,修行一步一步的功夫,由方便道到达胜究竟
。如其修所生,修行於善法:好好去修行这个呼吸法门。应当知道有四种现象。哪四种现象
?修行退,退步了。住,也没有进步也没有退步,停留在那里。升是升。进是进步。所以他
这裡讲修行用功是很科学的,分析很严谨。决定诸功德:这句话说你修行怎麼会退步呢?怎
麼会停止呢?怎麼样升进呢?这个中间有决定性的。一步有一步的功德,这个功夫有成就了
才叫功德。
先当起等意& 习行慈心观
须当止瞋恚& 令暂息不行
烦恼暂止息
他说做功夫不能进步,第一个同你心理影响大有关系。也就是说你的慈悲心还没有发起。他
说做功夫起等意,要起平等的意识。就是说我们修行打坐,做功夫,不是為了自私自利,我
修行好了是為了帮助别人。你先要有这个心。如果以自私自利的心来修,不会成功的。先要
起平等心意,习行慈心观,习惯自己的心理,要爱一切人、一切众生。要发起慈悲心,没有
慈悲心你不要谈修行。我们大家学佛都是自私自利,都是為自己,要别人来慈悲你,不是你
去慈悲人,这个心理自己没有检查出来,没有用的。
还有一点很重要,要止息瞋恚心。怨恨别人,埋怨别人,生别人的气,都是别人的错,自己
永远是对的。这是嗔恚心,这个瞋恚心不能止息,不会进步的。
令暂息不行:要你真做到慈悲心你做不到,但是假装一下,暂息这个瞋恚心不动,烦恼要暂
时把它止息了。换句话说,你要做呼吸的功夫,你这个平等的慈悲心没有生起来,你想修这
个法门做不到的,所以不会有进步。
“次当净尸罗& 尸罗既清静 三昧於中起
尸罗就是戒律。尤其是男女的性行為必须要停止。戒律清静了你才能得定。三昧是梵音,意
思是正受,正正当当的领受。玄奘法师另外翻成三摩地,就是定境。那个定的境界就生起来
三昧已修起& 观察应不应
善知应不应& 修向所应作
既向所应作& 专念繫心处
他说你慈悲心生起来,戒律清静了,这个三昧境界已经有了。这个时候你要观心了。观察自
己应不应,不是坐在那里没有思想,这个思想来的是应该、不应该。譬如说你坐在那里背部
发胀,那代表骨节有问题,你是应该动一下或者是不要动呢?这个就要有智慧观察了,这就
要依靠真有修持的老师了。要知道应该用运动或者吃药来帮助,或者是不动忍一忍,让他自
修向所应作:修行方向应该这么作。既向所应作:确定了这个方向。专念繫心处:最后要专
念一心了。什麼叫做繫心?就是你把心用绳子一样拴住,你心不向外跑了,到这个时候你做
到心繫在那里不动了,每一个思想,每一个感觉,每一个动向,你都很清楚。但是专念的心
在这里拴住了,你晓得心拴住了才可以修这个出入息。上面所讲的都是準备的功夫。所以你
开始就要听呼吸、闭气、计数啊,都是自己搞的,没有用的。
两句话非常重要。这个时候你定下来,心里头发生快乐之感。心定下来,不再向身体外面乱
跑了,才开始正观。依风开始,我们这个鼻子它自然在呼、在吸。譬如你们现在一边听课,
鼻子照样在呼吸,大家都没有感觉到自己呼吸在动。為什麼没有感觉到?因為你没有繫心一
处,心没有收回来,所以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呼吸在动。等到你心收回来,自然晓得自己呼吸
的来去。正观依风相,要观这个风。
正观依风时& 其心犹驰乱
止心在入息& 如繫调御马
这个时候你心定了,听这个呼吸、感觉这个呼吸。正观依风相,依风是我的感觉思想,心和
气两个合為一了,两夫妻一样相依為命,这个时候你心跟气两个配合了,正观依风时,其心
犹驰乱:你的心还在乱跑,要怎麼样不乱跑呢?止心在入息。你感觉到这个气进来了,就不
放出去,忍在这里,止心在入息上,这是第一步。这就是所谓的寳瓶气了。并不需要另外吸
一口气,自然进来,你心停住。开始时很短暂慢慢练习。止心在入息。
安般者二种:一见。二触。钝根不见。
他说这个气由鼻子开始,到全身的毛孔都在呼吸。整个宇宙同我们的生命都是在呼吸往来的
。他说修安般有二种现象。
有一种修持高明的人,他看得见气同我们生命的关系,怎麼进来,怎麼出去。第二种是看不
见有感觉。我们普通人只有感觉看不见。為什麼?因為我们是钝根。
如繫调御马,这个时候心和气相依。进气的时候停止,如一匹马一样,把它拴住。哪一匹马
会那麼乖,让你拴在那里啊?要有方法:
心既止入息& 思惟正忆念
冷暖与轻重& 柔软粗涩滑
这个现象要注意。你打坐起来随时定在入息上,这一匹马慢慢拴嘛,拴了以后马就乖乖站在
那里。你的心同马一样到处乱跑,你这个息等於是拴马的绳子,你要把他拴好。心定在入息
上。这个时候你有思想没有?当然有。思惟修嘛。思惟正忆念,心和气合一,这个时候你身体内部,会因為身体健康不健康的关系而有这些现
象,有时候全身发冷。有时候发暖。有时候感觉身体轻灵的飞起来。有时觉得身体粗重的不
得了。有时候身体连骨节都软了。有时皮肤的很粗很痒,药都吃不好。有时涩,皮肤长出一
粒粒的东西来。有时皮肤变得很滑,不但是外面,里面自己也感觉到。有时大便是通的,有
时不通。这里只讲八种,还有酸、痛、胀、痒都会发生的。修行諦觉知& 随顺善调适於触复不了& 是说修行退上面告诉你这些现象是必然的,所以你在修行的时候要諦觉知。“諦”就是很仔细。“觉”是要感
觉到。“随顺善调适”,跟到他的境界,善於调配。你要懂得医药,懂得作功夫把它调整过来
。这里只告诉你原理,要你调到舒适的境界。“於触复不了”,你修了半天对这些现象都感觉
不到,知道了又没有方法去对付,这叫做修行退步了。数一以為二& 数二以為一至九犹错乱& 是说修行退这里讲数息观,我们这个气出去了知道,进来也知道。比如数入息,进来数一,气呼出去了
。再进来数二。数到第三、第四结果忘了,这个思想配合不起来。数一当成二,数二当成一
,搞不清楚了,是说修行退。心没有专一不算。还有一个方法是数到十以后,再由十倒数回业数到一。再由一数到十。每一数都要念念清楚
。这个进来的气越停越久的话,真正的寳瓶气就来了。你身心的定力越来越大了。至於说气
功治病,那不是问题了。这是讲数息观,佛并不是叫你做数习观哦!这是假设你修数息观,
而数到心错乱,这是修行退。若於修行退& 更数从初起十数满足者& 远离诸过行假定修行退步了,重新再来。数一到十,十口气不乱,心境不乱,你已经差不多了,远离诸
过行,这就不错了。不修与过修& 或有异修起有此诸过生& 是说修行退不修是自己不想修了,心里起了反感。或者有些人过度的修习,或者有异修的心念起来。比
如说念佛好吧!观想不错,转来换去,有这种毛病出现,都是修行退步了。修行若俱数& 心惧生惑乱惑乱若增长& 是说修行退修行若俱数,一般在进修的阶段,用数息来摄念。数的观念最后要丢掉,你忘不掉,一天到
晚像数钞票一样,一、二、……十。你这是在干什麼?自己的心或者起害怕了,这个法门恐怕
不对吧?修得没有利益,自己烦恼又来了。这个惑乱的思想增长了,是说修行退。心理障碍
起来了,是修行退。气息不流通& 衝击於鼻面头顶悉苦痛& 内或绞风起息乱失其道& 而彼不知治身体极烧热& 其心生憒乱四种既错乱& 依风极违挣修行欲令息& 而不善方便不知对治法& 是必疾退减他说有时候你修行,你身体不一定对,或者感冒,或者内在有病气息不流通。你身上的气息
不流通,鼻子这里堵住了,太阳穴这里痛,头顶这里痛,那就证明你身体里头有病了。所以
有些人打坐会怕冷,其实并不是怕冷而是反应灵敏。所以这个时候气息不流通,鼻子、头顶
都不对了。或者身内有一股力量在绞动,这就是绞风起,气路不对,气没有归元。
息乱失其道,息乱了,不照奇经八脉,三脉七轮的路线走。所以修行要懂得医药,什麼都要
懂,要知道对治的方法。自己不知道对治,身体就会发烧、发热。慢慢思想也乱起来了,乃
至发脾气,或者性欲增强了,各种毛病都来了。这四种会错乱都是气息不调的关系,你想要
修行到达一个寧静安祥的境界不知对治法,很快就会退步了,不想修了。修行缘入息& 而反缘出息修行缘出息& 而反缘入息於二心俱静& 是应修行果寂止定意生& 而复更求数有此诸过谬& 是皆修行退他说修出入息的法门,应该修入息,你反而修出息,或者应修出气,比如说你今天心里很烦
燥,甚至欲念特别重,要赶快修出气,把气呼出去。当你修出气的时候,你又起一个念头,
改修入气。像这样应该修进,你修出,该修出你修进。於二心俱静,进也好,出也好,如果
你心境很平静是对的。寂止定意生,如果得到定的境界,这个时候要立刻放弃了数息,不计
数字了。如果在这个时候更来数,就发生很大的过错了,反而修行会退步。急喘而安般& 则令念错乱由是错乱念& 修行心发狂其心发狂故& 不知应不应於二无分别& 是说修行退他说当你呼吸还没有调整好,你就修止要把它停止,这样乱来的话,实际上那个不是气而是
风。急喘而安般这反而使你的思想乱起来了,会火气上来。这样子你妄念会更多,甚至睡不
著觉,心就会狂乱,脾气会越来越大。其心发狂故,自己也不知道应或不应该,於这个应该
与不应该之间不晓得调整。这会使你修行退步的。修行数已成& 息去亦随去去已处处住& 於彼善观察既观令息还& 还已起清净不善知大种& 是说修行退数已成是说心气合一了,得定了。呼吸好像停止了,自己不要呼吸了,心很定。这个时候就
不要数了,就要随息了,这个气出去,跟到就空掉了。空掉了以后如何?一切皆空。你到空
的境界不要怕。去已处处住:气也停了,好像呼吸都停上了,死亡了一样,很舒服。于彼善
观察:要氢这个境界仔细看清楚。既观令息还:身心内在是一股清净。不善知大种:这个时
候要认识气,如果不认识也是退步。长短悉分别& 遍身尽觉知身行渐休息& 一切应决了於此不善知& 是令修行退你在修这个法门的时候,气出来长你知道长,短你知道短。长长短短你都清楚了,而且全身
内外气都充满了,你都知道。这个时候身体非常快感安祥,完全达到休息的境界。一切应决
了,自己要认為还没有到,或者还求进步,或者觉得自己气候不到,那就糟了。於此不善知
,你自己智慧搞不清楚,反而退步了。上面所讲的同三十七菩提道品的四念处有关系。知善亦知乐& 勤方便意行当复制心行& 令不至掉乱这是初步从修气开始慢慢进入心境,非常的高兴。喜是心理的状态。乐是身体的轻松快感。
努力的勤修安那般那这套法门,心意和气配合為一,渐渐使心的杂念妄想清净下去。制心不
动,可以慢慢到达初禪的境界,这个时候才不会散乱,也不会昏沉。下面有小字注解,说这
是受念处的境界。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还有心理上的忧喜,共有五种。次分别知心& 修行正观察又生欣悦心& 还复摄令定非是不定心& 定已心解脱其次呼吸停止了,要观心了。每一个思想,每一个心里动念都很清楚。观心法门,每一个思
想念头,不观迎他来,也不拒绝他来,来了就来了,过去就过去了,慢慢生出无比清净的喜
悦。那麼呼吸和心境都定住了,随时在定的境界。定了以后此心得解脱,烦恼分别不起了。
这个时候身心可以得到解脱,解脱什麼?解脱烦恼。善修解脱者& 不令心退没若人退减分& 则无有解脱观察无常断& 离欲与灭尽出息入息灭& 是名修行胜善修解脱的人,这个心永远是清明的。如果退化了,退灭了就解脱不了。所以小乘修行得解
脱,由安那般那入手,最后是观心哦!观察诸行无常一切皆空,然后离开一切欲,一切妄想
,欲都没有了,离欲得四禪定,最后得灭尽定。得到定的时候呼吸就停止了,不呼也不吸,
这是修行的胜境界。如是十六行& 自在心廻转觉触之所获& 见得亦复然上面所讲的十六行,由呼吸开始达到观心的境界。观察自心的法门。自在心廻转了,由感觉
开始起修。见得亦复然,最后见到空,得到定的境界。若於见与触& 不善识分际是过应当知& 无智令修退所以说心的境界要看得清楚。见道不是眼睛看。触是感受得清楚。如果这个分际没有搞清楚
就不对了。所以对不对你应该知道,如果不用智慧的观察,随时会退步的。修行上增进& 不应缘於下缘下亦如是& 不应上增进修行一步有一步的功夫,当你还在基本的法门,你不要先跳到前面一步。当你已经进到前面
了,就不要再去管后面。苦见二增进& 心住而等观任之则自成& 还到修行处见世间一切皆苦,所以努力增进。此心平等而住,听其自然,还到修行处。这一本经告诉你怎麼是修行退步,这个教授法很好,先告诉你失败的,到后面才告诉你正确
的、成功的。日讲于香港
第二讲孙医师报告:老师突然从《指月录》转到《达摩禪经》。我也由参禪改為出入息。我也觉得
数出息使身体感到舒服。於是就依照经文中的指示修习,我依正念於定中开始数息,原来在
定后要数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万念已经放下,哪有时间去发起数息的念头,但是也开始数
息了。数到第三个出息时,一时之间自己就跟著出息一下子就出去了。这个现象很难解释,
四周变成深蓝色的天空,满天一望无际的星星,有大有小。自己观察了一会儿就定下来。由
粗的观察转為细的观察,慢慢的,我也觉得我也是这个空间的一部份,好像飘飘浮浮的,感
觉上是无牵无掛,了无一事。忽然我太太叫我,我便跳回这个现实的生活中。师示:这是孙医师的报告,这报告里头有很多的问题,刚才诸位听了,不知道注意到没有?
等一下我们再讨论。大家来听课,没有进步就是没有做小学生的精神。我一辈子不做人师,
这不是客气,真做老师不是这样子。我一辈子立志不做老师。為什麼?没有一个我看得上的
。后来学佛以后,看到很人做法师,做上师,都堕落了,被人捧得堕落了。这个堕落比什麼
都严重,叫骄慢堕。所以我一辈子希望坐在学生的位置上,不做人师。虽然各地都叫我老师
,其实我心里没有答应,这是讲内心话,你们不一定懂。但是我有时候也摆起老师的架子,
真要讲佛法的时候,打禪七时,很严厉的,你们都受不了。我谁都骂,不管你什麼地位。走
路不对也骂,态度不对也骂。所以很多人受不了。在这十几年已经没有真正讲过佛法了。人求学為什麼没有进步?尤其到了中年以后,自己当自己是一个大人。人对老师最恭敬是小
学阶段,到了中学对老师的态度马虎一半了,到了高中就更严重了,到了大学心中根本没有
老师了,也没有自己,自己也忘了,所以永远没有进步。读书毕业进了社会,根本就是堕落
。这是没有尊重自己。我自己十几年如一日,读书也好,做事也好,我自己没有一分鐘马虎过,人家说我学问好,
那是假的,努力来的。你看我现在那麼大的年纪,有时候想到佛经一句话不清楚,我可以一
夜不睡,非要把它翻出来不可,还是这个精神。你看我生活很马虎,我从小到现在自己的规
律很严格。哪一分鐘该做什麼,都有规律的。长大以后,因為為了别人的事情而妨碍了自己
的事情,先将就别人,把别人的事办好。但是自己的事还是要补上。这是第一点。虽然是笑
话,可是你们真要学佛法,虽然我讲的是笑话,要比鞭子打在你身上还痛苦。有这个精神才
能学佛。因為你们年纪也不小,社会地位也高,不用这个方法是不行的。第二点:為什麼我们要讲《达摩禪经》?这是讲真修实证做功夫的。我们打坐修行,你有没
有想到把自己的身体丢开。為这个身体我们受罪很多。念身不净:我们活了六十年,一半在
床上,只剩餘三十年了。十岁以前不懂事,老的时候十年没有用,去掉二十年了。再去掉三
餐吃饭,大小便,讲恋爱,真的活到做人没有几年,你把时间算一算。而这几年我们大部份
為身体在忙,穿衣,吃饭,生病等,你看哪一样不為它忙。此身不净。不说跳出三界,跳出这个身体都做不到。但是这个跳出,不是孙医师报告的跳出
。所以随时要念身不净,要有这个警觉性。这是显教的教理。如果进一步跟你讲密教的修法
,那又不同了。密法也是从这个教理来。我身不净,要把它转过来变成乾净,很难。小乘修
法念身不净,证得空性,证得阿罗汉果就走掉了,这个身体不要了。如果修密宗,念身不净
以后,还要用念力把它变过来,这就难了。这个就要从安那般那入手。念受是苦:你看我们感情上,思想上,一天到晚都是烦恼。所以修密教是身转了,感受则是
时时刻刻在极乐的境界里,只有乐没有苦。念心无常:要一念万年定在那里。念法无我:报身、化身都要成就。所以叫你要注意配合教理。下面这个五根、五力。你们现在学佛根都没有扎好,怎麼会发出力量?一点定力都没有,毛
病一大堆。你自己的定力不够,这个习气业力的力量改不了的,要注意这个。你看五根第一
个是信根,你真信了没有?没有。信根、定根、念根、精进根、谁做到了?也就是说要把根
扎稳了,以后才能变成力量。譬如说你力量有了,真必要的时候,拿一根手指头就可给人家
治病,这是定力,念力的问题。七觉支,念觉支、择法觉支等。念觉支有好几种,譬如说心里起一个念头,自己知道了,应
不应该,就是念念本身都要知道。另外每一个起心动念,念念清楚,得了空,得了清净,这
个是念。那麼这个里头有个择法觉支,比如说空的境界,这个空是偏空,还是正确的空,或
是感觉的空。譬如刚才孙医师的报告,身体跟到出息出去了,这个对不对?不对。他没有懂
出息的道理,这个就是择法觉支。譬如修白骨观,四个字最重要「知时知量」,道家叫做「
火候」。师父可以告诉你做菜的方法,火候是没有办法告诉你的,这个要靠自己。你唸咒也
好,修出入息也好,哪个时候该多修一点,哪个时候该停止,要知时知量。择法觉支包括很
多,大家听了这个东西,听了要背来。刚才孙医师的报告,六妙门你知道吗?第一个是数,第二个是随,第三个是止,再来是观、
还、净。天台宗的小止观六妙门也是根据《达摩禪经》来的。一开始是数,数到心定了,每
一念都没有忘记,就不要数了,要随息了。进来跟著进来,出去跟著出去。不只鼻子,乃至
身体每一个毛孔都在呼吸,心息配合為一了。然后止息不呼也不吸。如果止息定久了,得初
禪、二禪、就可发神通了,真正的神通。如果神通发起来,般若智慧还没有通,还是外道,
还是魔道。可是也是道。如果真到止息境界,心也停止了,念不起了,呼吸也停止了,定久
了以后要起观慧。要观察正思惟,这是观。观了以后,晓得一切功夫、一切境界,都是唯心
所造,身心皆空,回到本来净土,这是还。然后身和心通通空了,我所在这个世界就是极乐
世界,我的身体就是阿弥陀佛,乾乾净净,一念不生全体现,这是净。大概提一下,至於怎
麼止,一步有一步的功夫。实际上我们每一念都可以有六妙门。比如你一上坐,数也好,不
数也好,很清净没有杂念,已经到达随息皆段了,你就跟到第三步止了,然后起观。一念之
间就可以俱足六妙门,到达清净的境界啊。我们上次讲过,為了身心健康要注意入息。达到止息可以治百病,甚至可以不死,如果要不
死,自己把息止住了,定住了,就可以不死。这些都是实际的功夫境界。所以真到达了止息
,这里头东西就多了。你的心跟著息出去了,你没有专一,你知道吗?换句话说,你觉得跟著气出去了,你觉得看
到太空。我问你,你身体还在这里没有?你这个肉体有没有死亡呢?当然没有死亡。既然没
有死就还有出入息,可见你的心念没有跟到真的息。是妄念的出入息,你知道吗?你跟本没
有得止啊。这次我特别為你开这个课,就是告诉你随时要注意四加行。四加行一步有一步的
功夫,暖、顶、忍、世第一法,真正得了止,一定发暖。一步一步的功夫都有四加行。什麼叫暖?心暖;心里的行為暖。所以自己的思想,自己坏的习气,譬如爱嫉妒啊,爱发怒
啊,好名啊,好胜啊。慢慢自己的起心动念都觉察到了,这是念觉支。都知道了,知道了以
后呢?就如黄医师刚才讲的,明明觉得这个人很讨厌,自己心里头气极了,讨厌极了但是也
不能露出不悦的样子。慢慢的就觉得不是那麼严重了。这个讨厌的心生起来,你觉察到了,
转為慈悲,甚至慢慢真正变成爱心了。这是心暖了。在功夫方面,到了暖位,整个人像泡在
那个热水里头一样。得暖以后,慢慢头顶这里,一直线一样起来。这个时候,你心里怨恨的
心起不来了。所以头顶打通了,妄念才起不来。这个时候所生起的思想都是智慧的境界。什麼叫忍呢?我们忍气怎麼忍的?本来想揍他,吞一口气,自然就会停下来。那个时候呼吸
停掉了,杂念切断了,就是过去心不可得,末来心可得,现在心空了,这是忍的境界,切断
了一样。那麼这个时候到了世第一了。并不是说你成佛得道了。在世间上你是第一的。这是
身心两方面。所以三十七菩提道品配合,都要真的做功夫才能做到的。佛法是要真修实证的
功夫,不是普通讲书。你们反覆的去研究。不要听完了就摆到一边去,浪费你的时间,也浪
费我的精神。    胜念己成就      懈怠竟沉没    是则為退像      无堪於所求所以你修道做功夫,这个念已经有一点境界了,就像孙医师的报告,己经有一点境界了,但
是因环境的影响,或因生病的影响,懈怠了。懈是鬆懈,怠是怠慢。我们自己原谅自己,鬆
懈怠慢就会陷入昏沉。譬如说我今天应该用功,可是因為其他的事就马虎过去了,你这个修
行就沉没下去了。至於说去睡觉则更严重了,这是修行退步的现象,无堪於所求,不会有进
步的。    不染污无记      起诸烦恼退    垢浊热燄生      由是失正见你们都不严格的要求自己,你们看三十七菩提道品,你自己检查一下四念处,四正勤、四如
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每一项都离不开精进,努力的求进步。《大学》上说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所谓苟日新就是说今天的成就进步都不算,要求明天更进步。所
以我们懈怠沉没、不精进。他说无堪於所求。不染污无记:什麼叫不染污呢?我什麼事情都
不想,外面好的、坏的都不管。可是这样子好不好呢?好啊。这也是一种修养方法,可是你
却在无记中。你的头脑整天昏昏沉沉的,记忆力也没有。什麼事情都不清楚就是昏沉的阶段
。起诸烦恼退:会慢慢因昏沉而起烦恼,而退堕了,这个样子会影响到你的生理垢浊而热燄
生,身体内都会发炎,因為这个样子修行的正见、智慧起不来。    振掉或闪烁      浮飘粗涩滑    是五退减相      修行应分别振是心里头很散乱。掉是掉举。心里头不安定或者闪烁,思想不能清净下来,像闪电一样乱
飞。那麼这个时候就如刚才孙医师的报告,有飘浮在外面的感觉了。浮是浮在水面上的感觉
。有些人做功夫,觉得上半部浮起来,下半部沉下来。这要功夫境界才知道。飘是飘到外面
去,孙医师的境界就是飘。粗是有时候感觉到身体非常粗,很难过,好像生病一样。涩是身
上起疙瘩一样。或者是皮肤非常光滑。他说发生这五种现象,你要警觉到,这就是退减相,
应该要分别清楚。    望远绝所希      有见己坠落    还顾睹深嶮      是皆退减相修行一段时间以后,会觉得搞了半天,没有希望了。你们有功夫境界,我都没有,觉得很失
望,很绝望。这个佛法到底是不是骗人的,好像前途渺茫,不知道怎麼办。绝所希:自己所
希望的一点都没有了。有见:我不如现实一点,讨个老婆,生个孩子,或者去跳舞。都落於
有见里头。你是求空,结果堕落在有的现象里头,己经堕落了。还顾睹深嶮:修行还要盘腿
,四禪八定几时到?这个没有意思,看起来好像很深的深坑一样,搞不好会掉下去,很危险
。有这心理现象起来,是退减相,退道了。    长病诵止挣      多业远游行    彼时解脱种      是五退减因人為什麼会生病?业生的。业是前生宿业种子带来的。这一生的病苦,他本身已经在地狱界
了。因為病痛使他没有时间用功。这就要懺悔,这个就是前生的业报。诵就是背书,读经之
类。止挣:停止在意见上挣论。学理上搞不通,一直在文字上、意见上挣论。多业远游行:
到处走。像这种情形想得到解脱,不可能。解脱种子没有,是五种退减的原因。信戒闻捨慧      於是渐衰退身重与惛钝      耽睡及沉没是五应当知      修行退转相      信是正信。戒是守戒。捨是随时放下。慧是智慧。如果几种现象,因多病,因远行,因事业
等。对於正信,对於守戒,对於多闻,对於放下,对於慧的境界不会起精进,於是渐渐衰退
。这个果报是什麼呢?身体感觉到不轻灵了,有病的现象。头脑昏沉了,那麼这个时候喜欢
睡觉了,耽著睡眠。或者上坐就昏沉。这几种现象都是七觉支的择法觉支,自己应该要观察
清楚,这是修行的退转相,换句话说,你一天没有进步就是退转相。    恐怯多豫犹      惊畏不欣乐    懈怠离所欲      不迴向修行    不习过修习      是二俱為失    彼时解脱种      於是修行退恐怯是起恐怖的心理,怕魔障,胆子小,不敢精进。恐怕我这一生没有希望,犹豫不决。恐
怯是一种,豫犹是一种。惊畏:有些人进步了,他却害怕了。有些人修行没有现象出来,没
有进步起惊畏。这是第三种。第四种是不欣乐,不高兴这个东西。我看过很多,有些信佛的人后来去信基督教了,基督教
信了两天又不干了,信回教去了。也有些人别的宗教信一信,又跑来学佛。这种心理现象,
都是心理懈怠。换句话说己经堕落了。第五种是懈怠离所欲。甚至於已经修行有好的境界,想丢掉。第七个是不迴向修行。迴向是佛学专有名词,这个很难解释。比如说我年轻的时候,向法师
顶礼,法师马上给你回礼而且会说:「迴向十方一切眾生」。也就是说他不接受,把你的功
德迴转给一切眾生。什麼是迴向?我们这个世界都有迴向,迴向就是果报。你在这里丢出去
一个东西,它转一个圈还是回到你这里。你想害人最后是害自己。你能处处恭敬人,最后是
恭敬自己。迴向是物理作用,你到太空就知道了,太空里真空的时候,你在太空把这个玻璃
杯丢出去,它一定迴转到你这里来。所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是迴向,那是必然,这是迴
向的道理。我们修行人怎麼迴向?一上坐就发愿,我要成就,我成就不是為我自己,我有任
何一点功德,全都迴向给一切眾生,我自己不要,都给大家,修行是為大家修的,这是第七
个不迴向修行。第八个是不习,今天不用功不求进步,或者因為进步了以后过度的修习,这也错了,太过了
。所以不习与过度的修习,这两头都是错的。上面这些情形犯了,彼时解脱种,於是修行退
。    三昧离相乐      尔燄皆消尽    粗涩四大种      还从身内起三昧就是定的境界。正受,梵文叫做三摩地。真得定了就有离相乐,万相都离开了。尔燄皆
消尽:你的妄念像冒烟一样。我常常做一个比方,一个蜡烛点起来,火光越亮,旁边的黑烟
越多。你知道妄想多,你那个蜡烛光并没有熄啊!这个黑烟就是尔燄,烟的影子,你怕他干
什麼?你真得到三昧定的境界,尔燄皆消尽,这些黑烟自然会没有了,这个时候你就会感觉
身体的问题所在了,很粗涩,障碍你的四大种,四大就是地、水、火、风。还从身内起,你
身体哪里不舒服都感觉到了。     掉动失正念      由是意憒乱     其心不恬静      斯从行者生  那麼这个情形掉动散乱心起来了,慢慢使你失去了正念。这个时候你意念不会专一了,
憒乱了。恬静是像水一样很平静,这时你的心就不恬静了。这都是从你修行者的本身起来的
。一切诸瑞相      不显现分明修行如是观      欲见為甚难  到了这个时候四大种,身体的障碍开始感受到了,好的境界没有了。不是过去有,现在
没有,而是说没有显现好的境界。实际上你作功夫已经进步了,好的现象不显现分明或不清
楚,你在修行当中都要观察清楚。所以欲见瑞相,心不清净,一切的好现象不出现那是当然
的。诸根悉驰纵      随欲向所缘邪意普流散      乐著诸境界形消意愁惨      其身皆烧然如是烧然者      是说為忧退  如果你放纵了,你的六根就向外跑,跟到外境界走。 随欲向所缘:跟到世间的欲望去
了。邪意普流散:不走正路。偏了叫做邪,走偏路了。乐著诸境界:喜欢跟现实跑。形消意
愁惨,其身皆烧然:他说你这样跟著外境界跑了,慢慢的你身体也消瘦了,意识也不痛快了
,忧愁烦恼多了,慢慢身体内部也多病,发烧了,等於是被烦恼之火所然烧。这是因為心里
的忧愁烦恼所发生的。方便不精勤      后则生悔恨闻所应成就      欲进劣无能不趣喜胜处      或见胜不取皆由无智故      是说修行退  现在他告诉你修行退步的现象。方便道各种方法,你不精进去修,甚至后来生出悔恨的
心。听到应该怎麼做,怎麼修,想去做,心里的劣根性太强所以做不到。不趣喜胜处:不向
好的方面去努力,明知道努力的修行有好处,你却不去做。都是因為没有智慧,所以修行退
步了。自念有越戒      疑悔及诸觉意淡无滋味      是说修行退  还有一种,自己觉得犯了戒,这下子我完了。前面的功德没有了,白修了。自己对自己
又疑又悔。这种心理生起来,意淡无滋味,所以是修行退。诸过定意羸      三昧渐消减心乱盖所覆      是说修行退  有时过份的反省自己,责备自己,自己对自己都没有信心了。羸是瘦的只剩下骨头了。
所以定意就没有了,打起坐来也不上路了。心里很烦乱,被五盖覆盖住了。所谓五盖是色、
声、香、味、触,是大五盖。笑、视、交、抱、触是小五盖。这些现象也是修行退步了。心举调顺捨      不观时非时不了住起缘      无智故修退  心里头散乱,掉举起来了。不观时非时:修行要观时,譬如说这个时间不适合打坐,就
不可勉强,就如吃饭一样,吃药一样,要自己调整自己。不了住起缘:自己不了解自己,该
休息,该放鬆,该抓紧,这个搞不清楚,自己没智慧也使你修行会退步。不知六时行      六界亦不善亦愚亦巧便      是说修行退  不知道一天十二个时辰,也不知道六界,不晓得六根六尘的巧便,也使你修行会退步。  问:我数息越数越紧张,就放下来不数了,就随著息,可是我随的时候是很慢、很微细
、感觉没有呼吸了,或者是气停下来了。  师示:对。你不是用过很多法门吗?你用了宝瓶气不是觉得这里很挤吗?我叫你放开,
你不是懂了吗?你今天的报告有一句话讲的很好。有时候我不用这个法门,觉得不呼也不吸
了,那个就是息了。假设你观想明点,或者观想準提菩萨,你那个时候的呼吸接近於宝瓶气
。你现在问的问题,在那个时候好像不呼也不吸,你问是不是停止了呢?还没有。正在止。
止的时候,你觉得这里的呼吸没有了,你有没有体会到,内在的各部份感觉都很清楚。你坐
在这里如果没有静下来,老实讲不会感觉到内部的,在道家叫做「内观」。道家《九天玄女
经》是容成内视之学。内视就是观自在。这个在佛法没有来以前中国就有了。就是《参同契
》上面讲的「内照形躯」。你在这个时候感觉到呼吸好像若有若无,好像停了,自然就会达
到内照形躯。比方说这个气到这里堵住了,堵住了以后你把止的念,就止在堵住那个地方,
其他身体内部还是清楚。等到堵塞的地方打通了,他就嗝气起来了,慢慢的全部都打通了。
打通了才是真止的境界,内呼吸就起来了。内呼吸怎麼起来?你觉得鼻子没有呼吸了,身体
没有呼吸了。但是男人在小腹这地方,女人在子宫部份,感觉到在动。鼻子好像完全没有呼
吸。内呼吸起来还没有得止。得止了以后有个现象会来,你会感觉到这个身体像一块硬化了
的木头在这里,会害怕的,这就是刚才经典上所讲的「涩」。僵在这里一样。这个时候不能
害怕,你把意念放鬆,呼吸不要放鬆。慢慢气走遍了以后就是真气在转,但是要做到这程度
有一个条件,肠胃一定要空。肠胃不空,大部份都是功夫在替肠胃做消化。这个越乾净,气
脉越容易修成。修通了才真能得定,然后身心两面才能解脱,分开。还有功夫到这里有一种
情况,道家所讲的「脑后出声」。可以听到空中的声音。以前我在峨嵋山顶的时候,真的是
听到天籟之声。从医学的道理上也可讲是脑部的气脉要净空的时候所发出的现象,可以认定
这个是我本身所发出的声音,并不是外来的,你可以这样认定,可是内外都有这种境界。  以你目前的功夫,可以听到心臟的跳动,尤其是夜里坐的好的时候。有时候打嗝长气呼
出来了。这个打嗝的气,有些从胃上起来,有些从肝臟起来,有些是从胸部起来的。如果你
打嗝的气从丹田起来,譬如女性从子宫,从阴部起来的,男性从海底起来,那个就了不起了
。那个气出去,止息。定在那个息上,切断。把它封住。那个才是出息的止息。这都是最高
的密法。到了这个时候才是止息。而且到了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我这个意念怎麼那可怕,一
切动都是意念动。这个时候身心轻灵,这个时候你怕睡觉了,因為睡了一觉以后气脉又堵住
了。这个里头就要懂得医学。我们的左脑、右脑,一个管思想,一个管记忆。这个皮下神经
,你睡眠或者这样,或者这个姿势。静止一下以后,它皮下神经缓和了,知道是在休息,但
是不会堵气。头轮的脉打不通,我们脑下垂体的分泌就减少了,老化死亡都在那里。这个我
很少讲,多送一点给你。你们没有问我就懒得讲。你现在用功的不错,但是没有达到四加行
的暖。唯识学上说「暖寿识三位一体」。所以你气通到了脚底,两足尊打通了,你对寿命的
把握就多一点。  问:(声音很小,听不清楚)。  师示:如果你讲修气息的话,你这个是气散了,没有止住。你意识跟著出去,道家讲魂
魄,这个魄就是讲息。不是这个呼吸的气。魂就是讲这个意识,魂飞魄散开了。如果讲定的
境界,三昧境界,佛说一念有八万四千烦恼,我们的三昧境就有八万四千不同的境界。这也
是一种定境,不能说不是,如果你的智慧懂了,这个定境也不坏,不懂的话,魔跟佛一张纸
都不隔的。对了就是佛,不对就是魔。  问:《指月录》上讲的和《达摩禪经》有什麼关系?师示:《指月录》上讲的是形而上的道。这里讲的是功夫。没有定的功夫是狂慧。《楞严经
》上叫乾慧。那个慧是乾的。乾的种子不会开花结果。智慧要用定水去浇灌,功夫就是定。
定水去浇灌那个乾慧的种子,才能开花结果。《楞严经》叫乾慧地,没有用的。有许多人佛
学理论很好,一点功夫也没有,这是没有用的。1992年4月1日讲于香港
第三讲&&& 孙医师报告:安那般那是入出息。我是在入息确定后而进入随息。随息时心随息转,所以
没有数的主观任用了。跟著是止、观、还、净。老师说六妙门可以一念之间做到。记得一年
前,在见到老师之前,我在坐中及走路时都观出入息。有一次我一边走一边观,结果观也净
了,在没有我的情况之下,我在人群中醒觉,自己吓了一跳。这个是完全放弃了第六意识及
第七识,第八阿赖耶识的功能直接控制前五识的现象,是“还”的现象。由此可知第八识不可
思议,一片虚灵,非妄心能思议。(师示:这一段报告得很好,有一点内容,有一点份量。
)这两个晚上。我上坐在一呼一吸中我定下来了,我存在一个知的境界中,知道室内的儿子已
经睡了,室外老婆在弄衣服。儿子入睡前的一剎那都很清楚。这些外在的一切是否对我产生
喜悦,或者困惑的现象。我感觉到外界的声音在帮助我得定,直觉上我知道要打开眼睛,房
中的一切现象也在帮助我,越看就越舒服,我知道这个花花世界都是佛法,都在帮助我得定
。这些喜悦是一种虚空中的喜悦。是一种既无所喜也无所忧的轻安。时间的观念也起了一些
不平常的现象,直觉上这些境界好像是几分钟的时间,原来又过了一个半小时。4月7日的报告:今天心里有说不出的清净。所见到的及所听到的,每一样令我起清净心。每
一件都在说法。我今天禪定在坐、不在卧、不在行、住。砂在内不在外。还在这个空间中的
每一样东西,甚至东西以外的每一寸空间,无所不在。(师示:很好。这两天的报告很有进
步,很有价值。)现在达摩禪经进入出入息修止的方法。一般人把出入息当成气功,气功和出入息不相干的。
一般气功都是拿鼻子一呼吸,以深呼吸来修练,有许多种方法。几十年前我就说过,我们人
很奇怪,很会玩花样,鼻子自己的,空气不要钱买,你们都不干。气功就是利用这个鼻子。
在我所知道气功的方法有两百多种,就是利用鼻子深呼吸,这是讲气功。修安那般那,修止观,佛為什麼不叫它是气功呢?安那般那它把这个出气、入气分开来讲。
為什麼又叫做息呢?这个我再三强调的讲,不知道你们听进去了没有。息的境界有往来,也
可以说在旋转,也可以说在出入。也可以说昇降,这个是安那般那。我们这个生命的息,现
在医学上的报告叫做全息。他们拿各种生物来试验,就连植物也在安那般那出入息。可见这
个出入息,不止鼻子在出入息,每一个细胞都在呼吸,这个生命是个全息的阶段。可是為什
麼不叫做全呼吸呢?所以你们真做功夫的人,是修止息喔。不是修呼吸,这个要搞清楚。所谓息,是说这个气出去再倒回来,或者说昇降这个阶段,中间有一个短暂的停留,这个是
息的境界。所以数息、随息是息哦!并不是讲数出入气,随出入气哦!这一个观念特别要搞
清楚。很重要的。不然你搞了半天,都在出入气上面搞,不懂息的作用,不懂全自的作用,
你功夫到息的阶段,好像呼吸停止了,可是你的细胞还在往来,这个要注意。这都是科学性
的,不是宗教哲学的问题。当你在止息的阶段,譬如孙医师这两天的报告内容,我认為很好,不管是息啊、止啊、观啊
,你要注意:这里头有两个东西,一个是我意识的知觉,知觉跟息两个互相配合。这个生命
也可以如易经上讲的阴阳两个东西结合。孔子提倡仁,但是他没有对仁下定义。后来的儒家把他下一个定义,是拿医学的定义来下。
仁等於水果种子的核仁,如杏仁,桃子的桃仁,我们吃穀子,它的中心叫做米仁。你把他解
剖打开来是两半,中间是空的。我们现在这个生命存在,除了出入息,往来的息以外,比如
得定,你知道得定。有一个东西不是这个东西,不是息,但是跟息结合為一,才能寧静下来
,这个是意志思想,也就是第六识,也就是知觉。所以你说我修出入息都得不到利益,乃至做气功也得不到利益,叫你做气功,你只管鼻子哼
啊、哈啊,意识都在散乱中,没有与息相结合。所以真到心息相依,心如息转,或者做到息
如心转的人,可以有特别的境界了。那个不是特异功能,可以发起神通了。这一点一定要搞
清楚。如果拿正式学佛讲。我讲你们听,没有心得,只是听热闹,我们这个不是普通的演讲
。要垦切的去学习,要真正求证的。我们上次讲到修行胜道住分第四,就是告诫我们不要得少為足,要不断的精进。上次讲的是
身念处,得止的一种现象,还没有讲完。无智住所缚& 繫著於彼处乐著生诸过& 是相今当说真正的佛法并不是在功夫上,做功夫是属於加行,不是主要的目标。主要是目标是得道。所
谓菩提是智慧的境界。所以这里自己智慧不清楚,停住在功夫的境界上,被功夫所綑绑住了
,繫著拴在那个地方。乐著生诸过:因為功夫进步身体舒服,或者气脉通了有特殊的功能等
。你自己贪恋功夫,自己以為是道,这样会产生一切的偏差与过错,这种现象现在告诉你们
。尔燄渐损坏& 分离及交乱破散叵和合& 是则住相缚什麼叫做尔燄?燄就是如放燄火嘛!燄就是那个蜡烛旁边的影子。譬如我看电视,电视的影
像也是燄。幻灯也是燄。或者我们眼睛有毛病,或者有精神病看到这些境界,都是尔燄,都
是影子。尔燄有很多种。安那般那真做好了的人,慢慢会认识自己生命的气。有时眼睛爬坡 到前面有烟雾的现象,也
就是说虚空中那个电子波动的情形,你都能看的很清楚。慢慢会看到光点,这个虚空中电子
的走动,都看得清楚。一般没有修行的人会认為是著魔了,这个境界和精神病所看到的境界
差不多,但是有很大的差别。那个病态的境界他是有痛苦、有烦恼的。修行的功夫到这个境
界感受是喜悦的。“尔燄渐损坏”可以有两种讲法。你心中的妄念慢慢减少了。也可以说你外面光影的境界停留
在这里不动了。分离及交乱:有时候觉得有分离的现象,自己觉得自己出去了,身心可以分
离的。如果修练得好,有一个好处。要死的时候走得很轻鬆,因為很习惯了。你修行到这个
境界一定是气住脉停,身心可以分离。相反的你身心可以结合的更坚固。也可以做到不死。
再留个五十年、一百年,那就看你怎麼修了。能够分离,它就能结合,这个原理懂了吧。这
个交乱是气息和身心发生交乱的现象。破散叵和合:有时你会感觉到身体好像散了一样。痠
痛分散我们容易感觉到,可是你修的好的时候,他没有痠病,有一种快感要脱离开一样。但
是可以分散,当然也可以和合,再把它凝结。这许多的境界正反都告诉你了。是则住相缚:
还只是一个过程,不是了了。是住的境界不要停留,还要求进步。於身不巧便& 自生分离想交乱或尘碎& 是為住所缚那麼在这个时候,你的感受有时会很讨厌这个身体。你看小乘的经典上记载,有一些佛的弟
子功夫到了这里就自杀了。所以佛的戒律不準自杀。他因為功夫到了这一步,觉得这个生命
很厌烦,每天要给他吃,有时候生病很痛苦,於身不巧,自生分离想,早一点走算了。或者
是精神和身心两方面交乱。自己念力强的话可以把身体破坏了,这些都是境界里头的一种过
程,是為住所缚,都还在身念处里头的一种过程的境界。所以修行真要有福报智慧。智慧才
是真福报,要看得清楚,不然自己就被境界困住。有时候被一个境界困住很久,自己想跳出
来,跳不出来。等到真跳出来了,哈哈大笑,非常感谢这个魔障。经过一次魔障,就是一次
大跃进。可是当你处在那个境界里头,就是很难解脱。守常无异想& 众色不次生种种众妙想& 亦不次第起流出而不住& 其身渐消减守常无异想:自己觉得功夫到,经常守住那个境界。道家讲守一、守窍、守在那里,一个功
夫境界里,其他的妄想不起了。众色不次生:渐渐的这个身体上,乃至每个细胞变化,不次
生,新陈代谢不快了。心里头也没有欢喜,很枯槁。禪宗讲的枯禪也叫枯木禪。流出而不住
:有时候也会遗精。也可以说心情很落寞不充实。身体慢慢越来越消瘦了。想或来复去& 修行不增长寂止既不生& 於身无长养这种现象有时候来,有时候空,分开了,你修行停留在这个境界里头不能进步。那麼真正得
定,寂灭清净。得定的境界起不来。枯木禪不是真的清净定,枯木禪对身体没有长养的功能
。过去很多庙子里老修行,一看脸都发青,一付枯槁像,但是我对这些人都很恭敬。这些人
真守戒,真修行。可是他不懂,於身无长养。我们这个身体是阿赖耶识的一部分,真修行对
身体是有帮助的。心不起悦乐& 是说不净捨彼不清净捨& 所见不鲜白亦不能昇进& 亦复不退转所以在这样的修行境界里,就如庄子讲的身如槁木,心如死灰。你看很多病人也是这样,这
人世间好像没什麼喜乐之处。是说不净捨:悲观的、讨厌这个身体,想丢掉它。所见不鲜白
:实际上他所见到的不是真正的空灵、鲜白的道理。也不能向上昇进,可是也不会退步。如戏沙门像& 不会生悦乐譬如借衣服& 亦如梦所见為命不清净& 諂曲及餘恶他说这个时候有一种错误的心理也可能起来的。戏弄出家人。楞严经也提到这种魔障的境界
。上不见有佛,下不见众生,对世间一切都觉得没有意思,少时生悦乐:心境每天都在枯槁
难受当中,很少生起高兴的心情。譬如借来的衣服,也如梦当中所看到的。他觉得这个生命
就像借来的衣服,偶然穿穿而已,没有意思,要丢就丢。一切都是在梦幻中。為命不清净:
始终认為这个生命是可厌恶的。諂曲及餘恶:觉得世界上都是在骗人。这一套没意思。一切
看起来都是罪恶的。聚落知识所& 自显其功德覆藏诸过恶& 犯罪不发露聚落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社会、村庄。在社会大众前面,或者有知识的人前面表演功夫,现特
异功能啊,以气功治病啊。自显其功德:这一种心理经常很容易犯罪。覆藏,把自己的错误
盖覆起来。一切的过错自己尽量掩饰起来。佛的戒律,犯了错,改过自新,这是懺悔的道理
。相反的就是掩饰。盖覆。普通的人犯了错误,尽量掩饰,把他覆藏起来。及餘一切缚& 垢污修行者髣髴有事相& 而便起实想他说讲不完这些错误。其他的一切都是功夫进步的境界,可是各种现象把你綑绑住了。并不
是有个魔的力量来困住你。所讲的这些是自性的心理现象,自己綑绑起来停留在那里。因為
人的习惯都是贪恋,抓一个东西。自己进步了,有一点境界,他抓的很牢。这些都是修行者
自己的污染。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有功夫,髣髴有这种事相,而便起实想,自己认為功夫真
对了。未熟谓為熟& 未灭想已灭方便不等满& 而欲求昇进如割含穗苗& 是则住所缚所以这样一来就永远停留在这里,不能求进步了。像一个果子一样,尚未成熟,自己认為已
经成熟了。未灭除一切妄想,自己认為已经到达这个功夫了。检查不出来。一切修持方法不
能平等圆满,而天天认為自己在修行。他说比如割断了的苗,永远不会结果的。就如运动一
样,体能到了一个极限就上进不了。有些人读书也好,智慧也好,到了极限叫他再进一步,
就是进不了。并不是进不了,而是自己下意识满足这里,停留这里而束缚了。业始无方便& 相现坚守持过进心矜兴& 如是住所缚不懂修行的方法,有了境界的现象,自己停留在那个境界。过进心矜举:因為进步了,自己
起了傲慢的心理。朋友劝他或者善知识点他都不听。矜是傲慢起来。举是掉举。禪宗所讲的
空腹高心,空腹是内容空空的。高心是心很傲慢高举。这些现象都是停住了,被束缚了。或有修行者& 而起断常见是见令心乱& 则為缚所缚或有一类修的人,功夫到了而起断常见。自己认為空了就是道,同唯物论的观点一样,死了
什麼都没有,空的。空同唯物的断见是差不多的。常见:譬如宗教家说万物是由上帝所创造
的,这个神是永远不生不死。道家认為长生不死也是常见。佛法是非断非常。也就是非空非
有。即空即有。如果落於断见,认為人死了以后什麼都没有了,那因果也空了,那就不会相
信因果,更没有六道轮廻,没有前生也没有后世,一切唯物的。常见就是认為浅嚐则止生不
死,到天堂可以永生,这是常见。所以你看世界上的宗教哲学,不落於断见就落於常见。真
正的佛法是非断非常,不来不去,佛法的奥妙就在这个地方,他说有些修行人到了这个境界
而起断见或者是常见。这个见不是看见的见,是思想观念,思想观念错误了。是见令心乱:
你被知识的见解,把自己困住了。或有修行者& 身身细微观彼為住所缚& 厌心不增长厌心不增进& 不能离贪欲若不离贪欲& 何从有解脱还有一些修行人,身身细微观:是加重语气,就是对身体仔细的观察。彼為住所缚:比如说
道家密宗讲气脉,太贪恋这一方面,智慧搞不清楚,就被气脉所困住了。厌心不增长:厌离
心,想跳出三界、跳出身心,就是想昇华那个心理,超脱的心理,并没有增长进步。因為厌
离心不增进,认為这个世界已经很好了,够美满的,有什麼不对啊?没有脱离贪欲之心,所
以贪瞋痴、爱欲,尤其学密宗的人,什麼双修啊!毕修啊!要发财就是有财神法。一般人学
佛都是求佛菩萨帮忙的,不是学佛。我来拜拜菩萨应该帮忙我,都是这种心理,都是贪欲心
,离不开贪欲之念。何从有解脱:这不是真正学佛,怎麼能够得到解脱呢?解脱不成就& 终不得漏尽不断诸漏者& 则无实智慧於彼身念处& 住相已分别&& 修安那般那这个功夫,并不是一天到晚在那里吸啊、呼啊。又不是拉锯子,也不是拉风箱
,不是叫你搞这个啊!如果你只是搞这个,终不得漏尽,不能得道。所以外道都能修成五通
,天眼、天耳、他也,神足、宿命通。第六个漏尽通只有佛法才能成就。漏尽是智慧的解脱
,没有渗漏了。如这个杯子一样,没有隙缝,圆满了,所以无漏是这个道理。这时你呼吸也
停了,一切都在定中就是无漏了。不断诸漏者,则无实智慧:所以叫你们三十七菩提道品,
八十八结使,百法明门,这个心理念头,没有检查出来,没有改变过来,你说修行,不是欺
骗自己吗?这个就是身念处。离不开的道理。所以从上次讲到现在,都是由身体的观念来的
。住相已分别:停住在这里,这些毛病现象都告诉你。受心法念处& 如是应广说&& 下面开始就不是身念处,他的心理作用。以及法念处,法是思想、思惟、意识的心理状态
。受念处、法念处、心念处,心念处要大概的告诉你们。修行心不悦& 彼喜亦不生身无寂止乐& 当知是住相你要注意了,在修行过程中每天没有进步,心境上没有喜悦。闷闷的、经常昏昏的,喜悦心
没有起来。禪定是定生喜乐,你们有没有喜过啊?上面所讲到的死板板的停留在那里,所以
喜悦心生不起来,看一切众生就不会有高兴的面孔。同样道理,这个时候,你说你天天打坐
,没有用的。没有得寂止之乐啊,虽然是在打坐,坐起来是一付讨债的面孔,在那里装死相
,然后坐在那里很难过。身无寂止乐:身体没有真正得到清净,里面也没有得到安那般那止
息之相。止息到了以后心有喜相,而没有乐相。乐相会有快感,这种快感没有办法讲。比男
女性交那个乐感还要乐。男女性交的乐是很粗的,而且短暂。禪定寂止之乐,全身每一个毛
孔都是乐的,是真的喜乐之相,可是你功夫不到它起不来。没有得定所以是住相,停留了。修行所受获& 信戒闻捨慧常守其少分& 是则為住相在修行上略有心得的人,或者是信心坚固的人。比如我刚才讲你天天照时间打坐,这没有错
,是信念的作用。或者是守戒的作用。或者是看经典、教理、正思惟。闻也包括了思想的任
用。捨:有些人不看经典,坐在那里求空,随时求空掉。慧是智慧的观察。这五个不管是哪
一个,经常的守住其中一少部分,认為是在修行了,也是永远停留在那个境界里。这些境界
是感受上、感觉上起来的。有住缚比丘& 往到阿难所迷於所住相& 是今当略说他说譬如佛住世的时候,有一个停留在这个境界上的比丘,来见阿难。迷於所住相:他自己
迷惑了,进步不了。这种现象我要大略的讲一下。得无相三昧& 六年住所缚乐欲闻所说& 常随逐阿难不能进所业& 亦复不退转住於住境界& 不得解脱道他说这个比丘跟著阿难,他停留无相三昧的境界中。三昧是定,也是功夫。无相:他一切都
是空的。空是空哦,无相是无相,现在对你们这些外行的人只好随便乱讲。无相是空的,实
际上空是无相的。什麼是无相?讲了你们也不懂,因為我吃过,你们没有吃过嘛。他说这个
比丘得到无相三昧,这个无相,你说是不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那随便你去猜吧?他
六年都在这个定境,停留在这个境界。乐於闻所说,阿难去讲经说法,他也跟去听,而且喜
欢。经常随逐师父阿难。可是他永远没有进步。不能进所业。虽然他没有进步,永远停留在
无相三昧中。住在所住的境界。这只能讲是在进修的功夫中,没有证得罗汉的果,没有解脱
。不来亦不去解脱已而住,住已复解脱,解脱已还缚,他永远在这个境界,一切相无所动心
。不来也不去,好像很高明,得中道观了。自己也觉得很解脱,也无烦恼也无忧愁。住已复
解脱:认為这个是解脱,实际上给解脱绑起来了,被解脱的见解绑起来了。或有修行者& 住在不退地微细烦恼起& 而不能觉知不觉烦恼故& 不能到胜处有一些修行人功夫也好。也没有退步。最微细的烦恼,第六意识的根据所起来的烦恼,人我
之见,人我是非的观念,八十八结使等,就是微细的烦恼习气起来,自己不能觉察到。不觉
烦恼故,不能到胜处:所以佛法是唯心的。心里的观念转不过来,永远不能到达道的境界。於地无分别& 亦无有退过地诸过不起& 如是止於住地地不能上进,可是也没有退步。地诸过不起:地就是初禪、二禪等。爬楼梯一样,一层一
层上昇。如是止於住:停留在这里。讲了半天你要注意哦,都在感受的境界里头停留住了。
什麼叫做感受?感受是感觉的部分。你说是生理的呢?还是心理的?要严格的检查清楚。有
时候感受是生理的,有时候是心理的,很微细。你分别不清楚修行就不要谈了。或於住分中& 而失众妙相众妙相虽灭& 意犹顺彼地或者停住在这个境界里头,在定的境界有很多的妙相,会转变。他没有,甚至於有些退掉了
。可是他意识境界也有,因為他嚐过了。意顺彼地时& 餘力乐相生已有少乐故& 心依寂止住因其寂止心& 自谓作已作安止不具足& 不得具足果由於意识带有这个经验,生理上有一些乐感也会发起来。因為在意地上也觉得有修行的境界
。我看现在有很多出家、在家学佛的人,都称大师了。徒弟也很多。你说他有东西没有?也
有一点。真正是道吗?不是的。就是这个道理。他心里头也有一部分很清净的感受。他觉得
也是定的境界。因其寂止心,自谓作已作:自己认為已经到家了,可以作明师了。安止不具
中,不得具足果:自己停留在这个不圆满,不具足的境界上,所以不能证果。无智翳心目& 而自谓為智修行无智障& 不觉所应用觉所应用者& 於地能究竟所以修行重点,虽然讲出入息作功夫,那是个方便法。后来还是要了心地法门。修行如果没
有智慧,无智就是一种障碍。不觉所应用:不管任何功夫,它的重点是知时知量。觉所应用
者:自己随时调换方法来用,於地才能达到究竟。彼住其地中& 种种垢所污若使修行者& 成就不共地如是知过患& 彼终不為缚一般修行人,在凡夫共业的这个地位当中,被种种染污的心理,尘垢所污染。所以真正的修
行人成就不共地,与一般人两样。超越跳出来了,不共法是佛法。如是知过患,所以告诉你
,要认识这些都是修行境界上的毛病。自己了解了,就不会被这些境界所束缚了。不识烦恼过& 愚痴无实智於禪觉吉安& 犹如象繫树修行观尔燄& 莫知所起处自己不认识心地法门,烦恼过错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愚痴。没有真实智慧的境界,於
禪定中感觉到吉祥平安。这等於把象绑起来,拴在树上。修行观尔燄:修行人你看心中这个
妄念,你知道自己妄想在乱跑,其实你那个知道有妄想的那个功能,他是很清明的。等於蜡
烛的光。你虽然看到妄想,可是妄想哪里来,哪里去不知道。从其所依出& 而自不能知不涌亦不没& 不见相所起亦不知灭处& 过亦无过是烦恼妄想起来,心就跟著乱转了,自己不知道。像海水的波浪一样在动。“不见相所起”:自
己看不清楚,也不知道灭处。过亦无过是:这是修行很大的过错。所说诸障碍& 皆是坚住相谓不由彼住& 斯非明智说前面所讲的障碍,是修持过程的错误。為什麼构成障碍呢?皆是坚住相:也是定的一种境界
。谓不由彼住:因為作作不了主,你不知道调整,斯非明智说。与造诸过患& 若干因缘缚能用诸对治& 众妙复显说一切的境界,好的、坏的,都是因缘所生。譬如你今天功夫进步,你或者是受到外感了,这
是障碍。如果你善於对治,如医生一样诊察这个病源在哪里,或者是為风寒所起的,或者是
饮食引起的,或者是因為观念搞错了。你要检查清楚,诊断清楚,然后对治它。众妙复显说
:这里头很巧妙。所尊不恭敬& 亦不捨憍慢自隐覆其过& 不向明者说最可怕的是你对于善知识、老师失敬。自己很傲慢。自己有过错又想办法覆盖起来,不坦白
的发露懺悔。我年既衰老& 已為众所弃或能失利养& 令我生苦恼心常怀忧畏& 深卢长叹息这是讲那些老和尚们摆架子,做师父久了的,年经大了,我怕把过错讲出来,大家看不起我
,也失去了供养。自己生起忧畏苦恼,只好关起门来叹气。我后当死时& 将欲作何计隐过心忧恼& 愚惑作所缚横自生罪累& 失大功德海或者想想自己老了,修行也不得力。虽然徒弟那麼多,实际上是我骗人。人骗我。我死了以
后不晓得怎麼办。前途茫茫,心里头忧愁苦恼来了。愚痴惑乱把自己綑绑起来,自己在鸡蛋
里挑骨头。横自生罪累,失去了大功德。这一段是讲检查自己的过错最重要。当众发露懺悔
才能进步。味著现法乐& 贪餐黠无慧弃捨后世果& 兴此诸过恶自己修行贪
第四讲孙医师报告:这一两天真的是惭愧,以自己浅薄的知见来批评佛法的演绎罪过。我在上次报
告中提到的四正念及禪宗思想等,都是我个人对佛法未有深入探讨的误解,后来我再看一些
佛法辞典,原来三十七菩提道品中有无漏与有漏的的分别。四正念是有漏分,七觉支是无漏
分。四正念是破执的法门,眾生皆有所执。所以佛法的修持需要大善知识的引导。如果有自
杀及自我摧残的现象出现,那是因為缺乏正确指导產生边见的影响。我数安般,坐下来几息之间就进入定中。请问老师修安般不见法相,是不是就跳过这些境界
。老师说我功夫不到,这一两天我就放下观心的功夫,实实在在的修安般。(师示:对了。
规规矩矩去体会这个法门是怎麼样)。我数息很快就进入随息。鼻息出入由清的,冷的,慢慢鼻尖冰凉,好像结了冰一样,随即发
白了。当定境加深时,鼻息转慢了,发生粗重的现象。出入息的空气好像有异常的重量,越
重气息就越慢,但是没有空气不足或者辛苦的感觉。不久,能感觉的随气息出入,自我好像
与气息合而為一。自己一出一入,一段时间之后,整个身体变成一个大气袋一样,一开一闔
,整个身体都在做出入息。忽然我起一个念头,要小心这些境界,心息相依是功夫,要提防
堕进受阴区宇。另外一个发现:气息本来是自然的与胸部并用,但是不久,它自然停止了。胸部的呼吸变成
肚子的呼吸了,到全身呼吸时,我也不知道是在肚子的呼吸之中。因為那个时候的思想已随
著出入息了。师示:对了。这是真求证。可是后面有一点你要小心,既然走求证这个路线,就要求证下去
,我就看看这个境界是怎样。这就真正的怀疑了,大胆的怀疑。佛说的教理我要去求证,我
并没有对佛不恭敬啊。你这报告说要提防堕到受阴区宇。我在讲经到处告诉人家,你们讲气
脉,每一个人都在受阴里玩弄自己,这个禪宗叫做「向上半提」。钓鱼一样,钓鱼竿向上半
提,不是全提。你这傻孩子就是笨,受我的骗,受佛的骗。受阴有什麼错?真的受阴转了以
后是报身的境界。四大的报身就转成佛身了。那个报身有种种的神通,可以飞起来等等,这
不是受阴的功能吗?所以你达到受阴的境界,胆子又小了一点,该打。可是你今天的报告很
好。為什麼我讲禪宗的《指月录》突然转到《达摩禪经》来。因為禪宗很容易超出,但是功夫不
到。一般人学禪都有这个毛病,那你将来谈禪是上无诸佛,下无眾生。所以我一看,就慈悲
。不能向这条路线引导你。赶快做确实的功夫,你懂这个道理吗?这就是教育法,方便般若
。你要有这样的程度,我才肯讲,不然那麼辛苦干什麼?上一次讲到注视鼻端,有些书讲注视鼻端白。鼻端哪有白啊?今天孙医师的报告有这个经验
。所以道书上说「諦观鼻端的白」,我们眼睛这样低下来看,看到鼻子。但是不一定要那麼
看。这个地方要注意,不然你初步太注意了,血压会有问题的。将来你们出去教人家要注意
。血压高,或者低的人,不要教这个方法。就是随息,眼睛闭到。所以他说这个时候鼻子发
白,当定境加深的时候,气息就慢慢变了,这个时候发生粗重的现象。出入息的空气好像有
特别的重量。一有重量,气的呼吸越慢,但是没有感觉到气不够,或者呼吸很辛苦,这个感
觉没有。这样不久,能感觉与气合為一,变成一个了。就是自己本身在一进一出。这样一段
时间以后,整个身体变成一个大气袋。不是在呼吸,是一开一闔,整个身体好像都在做出入
息。这就是现在医学上所讲的「全息」。其实我们普通人也都在全息啊!这个全息普通人是
没有的,但是最健康的婴儿有这个现象。他熟睡时呼吸没有了,可是身体还在全息,在成长
,生生不已。我们长大以后就没有这个功能了,除了修道有功夫以外。    修行缘不寂      意寂止摄来    身中清凉起      灭除诸热恼他说修行一切因缘扰乱。思想是因缘,感觉是因缘,病痛是因缘。这个缘不空掉,没有办法
达到寂灭。所以达摩祖师讲:「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心怎麼如墙
壁?就如这个墙壁,门关了,内外就隔绝了,外面打不进来。所以修行缘寂了,如果缘不寂
就不行,有一点放不下就不行。这个时候你的第六意识不随外缘,就是不依他起了。完全不
依他起,你就不会遍计所执,就不会抓得牢牢的。圆成实:意念就清净了。所以唯识难懂,
你要用功夫来懂。这些高妙的道理越听多了,越不能成功。所以你这个外缘真的放下了,第六意识就清净了。
这不是说不起妄念,普通讲就是不起妄想。怎麼会没有妄想?缘不寂你的意识就不会寂。意
识静止了,就如庄子所讲的「万物皆归於我,与天地相往来」。就如刚才报告所讲的,你的
身体与大气层变成一个了,意念停在这里,你觉得整个宇宙的功能都到手。这个时候已经没
有身体了。意寂止摄来:慢慢的,你的身体变化了。身中的清凉就起来,这个清凉不是一股冷气,也不
是一股凉气。有时候做功夫从头顶凉下来,那个还不算数。清凉不是我们夏天进到冷气房那
个清凉。那个是外来的。这个内心的清凉你讲不出来的,清净凉爽的。所以我们一天到晚都
在热恼中。尤其是我们工作忙,脑子用多了。身中清凉起:这个时候自然念头清净了,这个时候心中那个清净舒服,得定的境界就来了。
小乘这一定就下去了,下去了对世间法就没有意思了,就放下了。你们的放下都是你骗我,
我骗你。这个时候什麼男女关系,功名富贵都不想了。但是菩萨戒告诉你,耽著禪定是犯戒
的。可是你初步必须要在这个定境定住。    掉踊不静心      摄之令寂止    勤方便迴转      其身悉充满这个时候你心中轻微的散乱、掉举,念头的跳动,不静的心还是稍有一点功力的。如神秀大
师的偈子「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有灰尘就要扫掉,任何念头来都要扫掉。摄之令寂止:收摄拢来,令它寂止。勤方便迴转:用各种方便法,努力不懈的使你的心回到定境上来。这个时候你进步的身心。
密宗、道逐所讲的奇经八脉,三脉七轮等,谈都不要谈了,已经丢开了。因為你气脉已经通
了,这个身体是充满的。充满不是鼓涨,这个要注意。    长养四大种      当知从息起    是种复增益      行者执四大这个要用科学来求证了,你看婴儿刚生出来就这麼一点大,放在那里一下子就变这麼大了。
这个时候长大的不是靠后天的营养。长养四大种这个息充满了。如婴儿刚生出来,肚脐剪掉
,哭过了以后,有一段时间完全没有呼吸,一下子长的很快。所我们想返老还童要长养四大
种。这个时候你身心气色清明,可以却病延年。四大种地、水、火、风都会改变的。当然这
个里头过程很多。譬如你肝有病,这个时候就更痛了,自己就要晓得里头有病,要用医来帮
助它,用功夫来帮助它,那就能脱胎换骨。当知从息起:你要晓得生命来源就是这个息啊。后天是以这个身体為主。所以你看佛教他的
儿子罗喉罗修这个法门。可是迦叶尊者走禪宗的法门,是管意念的哦,意到了息一定到。生
命是靠自己把握的。是种复增益:你们的四大种败了,很难调回来的。譬如道家就很科学,一天有多少呼吸,或
者发一顿脾气灭少多少寿命,他是有本帐的。四大也是这样消耗掉的。拿现代的话来讲,我
们生命这个电能消耗完了就死了。但是四大是可以恢复的。可是行者执四大。这个时候有两
种情形:第一个要我们注意身体,是执著四大,可以那麼讲。也可说警告我们不要太执著四
大。他原文交待不清楚,我把正反两都告诉你们。我的经验,越不执著四大,四大成长越厉
害,恢复越快。    阿那力能起      寂止善法分    我所大恶刺      亦能拔令出阿那是入息。这是告诉你一边的话,讲的很清楚。就是说你要使身体健康,阿那力能起:入
息进来,停止了,寂止了。得到定的时候,这个时候是生长力的功能。但是他可以使你拔起
大恶刺。譬如你的习惯爱发脾气的,爱思想的,爱埋怨的,这些习气的根根也可以拔起来。
道理在哪里?生命充实了,那个根本就可拔起来。比如我们一颗钉子打在这里,你拔不出来
。有一个办法,你再打一个钉子下去,把它挤出来,再把这颗打进去的拿掉,以楔出楔就是
这个道理。    息短而渐灭      修行心安静    是故佛世尊      说名為阿那慢慢的入息充满了以后,譬如刚开始不习惯,就要用很长的时间。等到息充满了,就不需要
那麼长了。很短。只要意念动一下,息进来就够了。息短而渐灭:慢慢的可以达到不要呼吸。你这个时候心很安静,所以佛说这估叫做阿那。    复次般那相      是今当略说    毛孔诸窍处      先净治息道    前出名般那      始由入风起    修行出息时      诸根随所缘    心心法俱顺      是亦说般那现在开始说出息。為什麼这里说毛孔而不说鼻子呢?因為全息嘛。我们大小便,九窍,十万
八千毛孔都在呼吸。所以要先净治息道,不能有障碍。譬如我们这里有一个疤,把这个地方
盖住了,就没有呼吸了。前出名般那:呼出去就叫做般那。始由入风起:开始是吸气进来。修行出息时:你要注意呼出去。诸根随所缘:要你把身心放鬆。心心法俱顺:你心里头一切念头清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熊你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