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懒字的由来来

“奸”字的由来,细数中国历史上五大奸臣“奸”字的由来,细数中国历史上五大奸臣毒蛇电影百家号“奸”是个会意字,在古代是重男轻女的,所以用女字旁的多为贬义,而“奸”的繁体字是由三个女组成的“姦”;“干”在先秦时期是表示冒犯的意思,所以就组成了“奸”,它的本意是表示阴险奸诈。1.伯嚭——害贤祸国,国破被诛伯嚭(pǐ),春秋晚期人,生于楚国贵族家庭。因躲避父难投奔吴国,在伍子胥的引荐下担任了吴国的太宰(大夫),与伍子胥一起共图国事。起初,由于他在吴国尚未站稳脚跟,与伍子胥同舟共济,后来羽翼渐丰的伯嚭却忘恩负义,开始残害伍子胥。尤其是吴王得了美女西施后,大动土木,修建了姑苏台,日夜与西施等美人享乐。伍子胥看出了越国的意图,苦苦相劝,令吴王十分反感。公元前484年,吴王想出兵攻打齐国,伍子胥不同意,并陈述了利害,吴王非但不听,却萌生了要杀掉伍子胥的念头。伯嚭落井下石,使出借刀杀人之计,想除掉伍子胥,但没有得逞。伯嚭并不甘心,又编造谎言,陷害伍子胥,最终使伍子胥自杀而死。公元前482年,也就是伍子胥死后的第三年,越国趁机攻打吴国,几乎使吴国灭亡。公元前478年,越国再次攻打吴国,吴军大败。公元前473年冬,越军攻破吴都姑苏,吴王夫差自杀。伯嚭以为自己对越国有功,竟厚颜无耻地向勾践请功。没想到,勾践对他早已深恶痛绝,遂命武士将伯嚭斩首,并灭了他的全家。祸国殃民的奸臣最终落了个可耻的下场。2.安禄山——祸国奸雄,安史之乱的发动者安禄山(703—757),营州(今辽宁朝阳)人,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个突厥巫婆。相传,其母多年不生育,便去祈祷扎荦山(突厥尊扎荦山为战斗之神),遂于长安三年(703)正月初一感应生子,故名扎荦山。其父死得早,他从小随母在突厥部族生活。后其母改嫁于突厥将军安波注之兄延偃。开元初年,其族破落离散,他与将军安道买之子孝节,安波注子思顺、文贞一起逃离突厥,遂与安思顺等约为兄弟,从此即冒姓安氏,名禄山。安禄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并建立燕政权,年号圣武。安禄山曾多次诱骗奚人、契丹人,设宴款待时在酒里放入麻醉草药莨菪子,预先挖好土坑,等到契丹人昏迷了,砍下头来就埋掉,动辄杀数千人,前后做了四次这样的事。后来因其宠爱幼子,二子安庆绪见安禄山对自己不加宠幸,心中怨愤,命令安禄山宠幸的宦官李猪儿在替他穿衣时,以刀刺其腹而死,安方势力开始走下坡路。3.秦桧——通敌卖国,遗臭万年秦桧(1090——1155),字会之,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出生于一个中小地主家庭。25岁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金兵大举南下,秦桧被俘押到金国。他贪生怕死,投靠了金国,成了宋王朝的叛逆。回到宋朝后,他窃取了右宰相的高位,为实现他卖国的阴谋打下了基础。绍兴二年八月,秦桧被免了宰相职位。宋高宗一心想与金人议和,知道秦桧与金人的特殊关系,便于绍兴八年初重新任命秦桧为宰相。他一直里通外国,为了完成金人的使命,不惜采取一切手段残害抗金的大臣和将领。他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等人,酿成了千古冤案。不仅如此,他还制造党祸,打压政敌,在他当宰相的18年里,不知道有多少人遭到他的打击和陷害,使南宋王朝变得十分黑暗腐败。南宋军民对他无不切齿痛恨,人人欲杀之而后快。秦桧做贼心虚,惶惶不可终日,终于一病不起,于1155年10月一命呜呼,结束了罪恶累累的一生。4.严嵩——巨奸大恶,抛尸荒野严嵩(1480——1567),字惟中,号介溪,又号勉庵,江西分宜(今江西分宜)人,出生于普通士人之家,25岁中进士,步入官场。因患病在身,在家乡修养达十年之久。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还朝复官,但并不如意,直到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才升为礼部右侍郎。为了谋取更大的官职,他极力巴结顶头上司夏言,在夏言的举荐下,严嵩青云直上,升为吏部左侍郎,不久又升为南京礼部尚书,接着又改任南京吏部尚书,爬上了六卿的高位。夏言当上首辅大臣后,把严嵩调入北京,当上了礼部尚书,做了高官。严嵩并不满足,违心地编造谎言献媚世宗,得到世宗的宠信,加他为太子太保,升为一品官阶,并赏赐了大量钱财,使严嵩达到了升官又发财的目的。但他忘恩负义,对提携他的夏言恩将仇报,踏着夏言的尸体爬上了首辅宝座。他陷害同僚,必置之死地而后快;他结党营私,贪赃纳贿,富甲天下。他的党羽和子孙更是为虎作伥,横行朝廷,不可一世。严嵩的专权乱政,使明王朝的国力衰弱,边疆防御受到严重破坏,人民惨遭蹂躏,但他却找人当了自己的替罪羊。嘉靖四十一年(1562),严嵩的恶迹终于败露,世宗下昭将严嵩罢职,勒令回籍修养,他的子孙以及党羽也都遣戍边疆。严嵩的儿子严世蕃和党羽罗龙文在去戍地的途中逃回原籍,招纳亡命之徒,横行乡里,无恶不作,被朝廷斩首,严嵩被削籍为民,家产被抄,奸党与家人一一治罪。隆庆一年(1567),87岁的严嵩贫病交加,在举国一片唾骂声中死去。他死的时候,寄食于墓舍,既无棺木下葬,更没有前去吊唁的人,直到万历初年张居政执政,才吩咐分宜县令埋葬了他的尸骨。5.张邦昌——卖国求荣,自缢身亡张邦昌(1083——1127),字子能,永静军东光(今河北东光县)人,进士出生,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官运亨通。到了宋钦宗即位时,他官拜副宰相一职,成为朝廷中权倾内外的人物。早在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金兵分两路向宋朝进攻。张邦昌畏敌如虎,害怕战争一起,耽误了自己的前程,因此力主议和。宋钦宗派他的弟弟康王赵构与张邦昌一道去金营,被金人当作人质扣押。张邦昌奴颜婢膝,委屈求全,答应了金人割地的无理要求。金人暂时退兵后,钦宗以为张邦昌有功,竟然由副宰相提升为正宰相,而一大批主张抗金的大将却受到朝廷的排挤和打击。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金兵再次大举南侵,次年正月攻破了宋朝都城开封,徽宗、钦宗被掳入金营,张邦昌则被金人推举为大楚皇帝,当了傀儡。虽然登位时间仅仅33天,但他对金人更加百依百顺,甘愿卖国求荣。宋高宗即位以后,张邦昌极力讨好,不但保住了自己的身家性命,而且还被拜为太保、奉国军节度使,封其为同安郡王,这对宋王朝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1127年,李纲等正直大臣力谏宋高宗惩治卖国贼张邦昌,高宗知道了张邦昌的种种罪恶行径,最终下了决心,下昭让张邦昌自裁。张邦昌只得上吊自杀。史上很多朝代是奸臣当道,祸国殃民,其罪行令人发指,或横征暴敛,挟天子以令诸侯,或偷奸耍滑,陷害忠良于不义,或当权干政,视国库民脂为己出,而往往是兼而有之,败坏朝纲,祸害忠良,贪赃枉法,卖官鬻爵是他们的共同本质,而结局是民怨鼎沸,国力日衰,最终闹得是国将不国,这些奸臣无不是巨贪大腐,无不是千古罪人,实在应引今人为鉴,奸臣自古难有好下场。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毒蛇电影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每个人,都有一段讲不完的故事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V”字手势的来源是什么? | 十万个为什么
读过这篇文章的人还喜欢武(汉语汉字)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汉语汉字)
武,从字形上看,第一种解释是:“一个正,一个弋,正弋是武,意为,没有任何攻占是以邪恶之名发起的,没有任何攻占不是以‘正义’、‘正弋’名号发起的。”第二种解释是:“一个止,一个戈,但绝对不是什么”以暴制暴“的意思。止,古代同趾,就是脚趾;戈,是武器。武字的本意是指,打斗时的要领是把脚站稳,站好打斗的身势,就是俗话说下盘要稳,这样才能取胜。曰:夫文。又曰:夫武,禁暴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宣公十二年》
。武,是维护仁义、和平的实力。以任何理由发起的干戈,都是暴力行为,是蔑武、灭武所为。半步(),为三尺。尺,指尺骨。三尺,指一腿之距。武与同音通义:戊,wu,会意。从从戈,。“丿”意为“不”。“戈”与“丿” 联合起来表示“不动之戈”。戊位中央,与“武保半步之安”一致。”
,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楚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华夏文化之外,自楚庄王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一定的作用。春秋末期,曾到访楚国,称楚庄王的政治思想与儒家学派的“”的思想基本相符。
武,是维护仁义、和平的实力。以任何理由发起的干戈,都是暴力行为,是蔑武、灭武所为。
武百度字典
武,将戈举起来,停战事(戈)。
【汉字】武
五笔86:GAHD五笔98:GAHY仓颉:MPYLM
笔顺编号: 四角号码:13140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B66
汉字首尾分解:弋正汉字部件分解:弋正
笔顺编号:
笔顺读写:横→横→竖→横→竖→提→斜勾→点
武武的释义
止戈为武。只有别人动戈时,才会通过武来制止。
武是止戈,而不是动戈;是自保、制止战事,而不是制造战事。
扛着武器去打仗。
武字是戈两字合成的,但它的意思不是“止战”,恰好相反,“武”的本义正是要扛着武器去打仗!因为“止”的本义不是制止,而是指人的脚,引申为行走。
戈ge,古代的一种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
,一只脚,脚趾朝上、脚后跟朝下,停止前行的意思。
,是一前一后两个脚印。后面的脚印没了,只剩下前面的脚印,为“”。
所以,“止”是指人的脚,没错,但这是“停止前进”的意思,而不是行走的意思;
所以“武”不是“扛着武器去打仗,”而是“停止战事”。
正弋是武,正义是武。
yi,带绳子的箭。
弋,指进攻、侵占;指代发起侵占、战事。
没有任何攻占、是以“邪恶”之名发起的;没有任何攻占不是以“正义”、“正弋”名号发起的。
,羊我结构,我向上呈献真善美。以任何理由发起侵占的行为,其本质都是摧毁真善美、破坏义,即是邪恶。冠以“正义”之名只是方便其行驶邪恶的手段,却难改变其邪恶本质。
所谓以“替天行道”、“正义之战”发起的战事,其本质是没有“义”的。
以任何理由发起的干戈、弋事,都不符合正道,都是邪恶所为,是蔑武、灭武的言、行。
所谓“止戈为武”,“武是解决暴力的行为,而不是用暴力去解决的行为”的说法,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解。
《康熙字典·止部》载“《·宣十二年》:楚子曰止戈为武。”东汉在《说文解字》中也沿用:“曰:夫武定武戢兵,故止戈为武”的说法,书中又进一步强调:“武,从戈从止,有阻止动武的含义”。
汉时也常有“以武禁暴,止息干戈”的提法。在古时“干戈”是两种用途不同的兵器,戈主以攻杀,干主以防御。在战争交斗时,常常是一手执戈,一手持干,类似后来的。“干”为象形字,上面一横指的是“干”,下面的“十”指的是“戈”,有“以干抵戈”的意思。是指将中的兵器都拿出来,充实于军队而准备打仗。毋庸质疑,动干戈或大动干戈,就是用武力的一种形式,而止息干戈,就是以武禁暴。与“武”字的本意有本质的区别。
很显然《·宣十二年》中的:“楚子曰止戈为武”是对“武”字的错误认识,以至影响到今日。
从甲骨文、金文的“武”字,到如今的“武”字,经过了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古代的先人与现代的后人,对“武”字的理解是有区别的,最直接的原因取决于它的实用性和扩充意义。
从文献的整体看,古时对“武”字的理解,主要是引申意义上的“武”,即上要手持兵器,下要步走行军。而其他方面的含义都是后人赋予的。
竖儒蜂起壮士死,神州从此夸仁义。国家、团体的存在需要依靠切实的武力作为保障,而不是口头正义。“制止暴力就是武”,“以任何理由发起的干戈,都是暴力行为,是蔑武、灭武所为”并不正确,因为他没有回答,也无法回答如何制止暴力。“以武力制止暴力才是武”,维护和平与正义是建立在有相应能力基础之上的。
基本解释  
1、关于军事或技击的,与“”相对:武装。武器。武警。武林。武坛。武生。武旦。武丑。武净。武举。
2.勇猛,猛烈:英武。威武。武断。武士。武夫。
3.半步,泛指脚步:步武。踵武。行不数武。
5.用军械正天下。
6.玄武,指龟蛇,神兽。
7.皇帝的谥号,如汉武帝,光武帝。平定祸乱曰:武。
根据字形解释。会意。字从正,从弋。弋”为“戈”省,意为“巡逻之戈”、“游行之戈”(游戈)。
楚庄王曰,夫文,。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春秋·《·宣公十二年》
武(wu)的发音出自于。舞是在武未出现之前,用于向他人彰显身强力健、雄壮灵活的行为。后来,因为出现争斗,继而立武:停止争斗的行为。六尺为,半步()为武。武,即界定了人的安全范畴。
武与同音通义:戊,wu,会意。从从戈,。“丿”意为“不”。“戈”与“丿” 联合起来表示“不动之戈”。戊位中央,与“武保半步(三尺)之安”一致。
武大为于大君。——《易·履》
孔武有力。——《·郑风·羔裘》
诚既勇兮又以武。——战国·《··》
又如:英武(英俊威武);威武(武力;权势;力量强大);武色(凶猛的神色);武车(威猛的兵车);武健(勇武刚健);武断乡曲(以威势主断曲直)。
1.指干戈军旅之事。
德不厚而行武。——《·五蠹》
用武之国。——西晋·《·诸葛亮传》
无用武之地。——北宋·《》
精神折冲于千里,文武为宪于万邦。――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诰》
2.士,兵,卒。
勇武一人,为三军雄。——《》
古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
夫目之察度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国语·周语下》
3.舞蹈。通“舞”。溺者,非不笑也;罪人,非不歌也;狂者,非不武也。——《吕氏春秋》
4.足迹。昭兹来许,绳其祖武。——《诗·大雅·生民》
5.古州名。南朝梁置,治所在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
6.金属打击乐器。始奏以文,复乱以武。——《礼记》
继承。下武维周,世有哲王。——《诗·大雅·下武》
半步。古代六尺为步,半步为武。夫目之祭度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国语》
1.武备 wǔbèi
[defence preparations] 军备
虽有文事,必有武备。——《谷梁传·定公十年》
2. wǔdǎ
[acrobatic fighting in Chinese operas or dances] 戏曲中表演武术搏斗
3.武旦 wǔdàn
[a female character type versed in shadowboxing,swordplay,etc. in Bwarrior woman] 扮演有武艺妇女的一种戏曲旦角
4. wǔdòu
[struggle debate conducted by coercion] 即用武力打架,争斗
5. wǔduàn
[with high hand] 主观轻率地判断
6. wǔfū
(1)[a brave and strong man]∶武士;勇士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诗·周南·兔罝》
武夫力而拘诸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武夫出于波间。——唐· 李朝威《柳毅传》
(2)[warrior]∶指军人
7.武工 wǔgōng
[skill in acrobatics in Chinese operas] 亦称“武功”,为戏曲中表演的武术
8.武工队 wǔgōngduì
[armed working team] 武装工作队。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进行武装斗争和宣传组织工作的抗日军队的小分队
9.武功 wǔgōng
(1)[military accomplishments]∶专指在军事方面取得的成就;战功
(2)[skill in acrobatics in Chinese operas]∶武工
10.武官 wǔguān
(1)[military attaché]∶外交代表的军事顾问,为国家军事机关派驻外国的代表,是使馆组成人员之一
(2)[officer]∶指军官
11.武汉 Wǔhàn
[Wuhan] 市名。湖北省省会。辖武昌、汉阳、黄陂、新洲四县。市区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合并组成。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和汉水汇合处,面积4,480平方公里,市区1,557平方公里,人口420万,市区320万。钢铁、机械、造船、纺织等工业发达,中国重要工业基地之一,扼长江水运中枢,在京广线中段,为水陆交通枢纽
12.武火 wǔhuǒ
[high heat (on cooking)] 烹调上指旺盛的火
13.武将 wǔjiàng
[military officer] 指军官;将领
14.武警 wǔjǐng
(1)[armed police]
(2)配备武器的警察
(3)武装警察部队
15.武净 wǔjìng
[“the painted face” playing acrobatic fighting in Chinese operas] 亦称“武花脸”,净角一种,在戏曲中扮演以武打为主的角色
16.武举 wǔjǔ
[military successful candidate in the imperial provincial examination] 指武举人,明代各省武生在省城乡试,考中的叫武举人
武举黄略守东门。—— 邵长蘅《青门剩稿》
17. wǔkù
(1)[arsenal]∶军械库,贮存武器和军事装备的地方
(2)[talent]∶旧时也比喻富有才能的人
18.武力 wǔlì
(1)[violent force]∶停止战事的力量,练武者的力气,是指通过军队或某种行为实施反制的一种措施。
(2)[force of arms]∶指军队的战斗力及人员多少
19.武略 wǔlüè
[military ability] 指在行军打仗,指挥作战方面的才能
雄毅寡言,严重,有武略。——《旧唐书·王忠嗣传》
20.武林旧事记 Wǔlín Jiùshìjì
[name of a book] 书名。元代 周密撰。十卷,密生于宋末,入元后追忆南宋都城杭州诸事,撰成此书。杭州别称武林,因而得名
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21.武庙 wǔmiào
[temple enshrining and worshipping Guan Yu and other famous generals in ancient Ctemple to military herose] 指关羽、岳飞的合祀庙,有时专指奉祀关羽的庙
22.武器 wǔqì
(1)[iarms]∶直接用于杀伤和破坏的作战器械和装置。如枪、炮、地雷、炸弹等
步枪是步兵的基本武器
(2)[means]∶泛指斗争的工具
23.武人 wǔrén
(1)[army man]∶指军人
(2)[general]∶指将帅
(3)[warrior]∶勇武的人
武人不乱,智人不诈
24.武生 wǔshēng
[actor for a manly role in Cman playing martial role] 扮演有武术男子的戏曲生角
25. wǔshì
(1)[warrior]∶习武的人;勇士
(2)[samurai]∶日本封建时代大领主的军事侍从,实行骑士时代武士道的礼教,准许佩带两把剑,对平民操有生杀大权
(3)[palace guards]∶宫庭守卫
(4)[man of prowess]∶勇力过人的人
(5)[soldier]∶兵士
26.武士道 wǔshìdào
[bushido] 旧时日本武士遵奉的绝对效忠于封建主的道德
27.武术 wǔshù
[wushu,martial arts such as shadowboxing,swordplay,etc.] 打拳和使用传统兵器的技术
自幼好武术。——民国· 《清稗类钞·冯婉贞》
28.武侠 wǔxiá
[a person adept in martial arts and given to chivalrous conduct(in olden times)] 精通武艺的侠客
29.武艺 wǔyì
(1)[skill in wushu]∶指武术上的技艺
(2)[martial arts]∶指骑马、射箭、击刺等军事技术
30.武装 wǔzhuāng
(1)[arm]∶用武器装备军队
把战斗的士兵武装起来
(2)[battle outfit]∶指军队等的武器等方面的装备
1. military
2. of the martial arts
3. brave and daring 
拼音:wǔ 注音:ㄨˇ
部首:止 部首笔画:4 总笔画:8
康熙字典笔画( 武:8; )
GAHD  五笔98:GAHY  仓颉:MPYLM
四角号码:13140  UniCode:U+6B66 规范汉字编号:0946
汉字五行:水 吉凶寓意:吉 是否为常用字:是
姓名学:姓
[ 首尾分解查字 ]:弋止(yizhi) [ 汉字部件构造 ]:一弋止
[ 笔顺编号 ]:
[ 笔顺读写 ]:横横竖横竖横折捺
【辰集下】【止字部】 武; 康熙笔画:8; 页码:
【】文甫切【集韵】【韵会】罔甫切,$音舞。【玉篇】健也。一曰威也,断也。【书·大禹谟】乃武乃文。又【伊训】布昭圣武。又【左传·宣十二年】楚子曰:止戈为武。【又】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武有七德。 又諡法之一。【汲冢周书】刚彊理直曰武,威彊叡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 又周乐名。【前汉·礼乐志】武王作武。武,言以功定天下也。 又【礼·乐记】始奏以文,复乱以武。【郑注】文谓鼓,武谓金。【疏】金属西方,可以为兵刃,故为武。鼓主发动众音,无兵器之用,故为文。 又迹也。【诗·大雅】履帝武敏歆。【礼·曲礼】堂上接武,堂下布武。 又【礼·曲礼】牛曰一元大武。【疏】牛肥则迹大。 又【尔雅·释诂】武,继也。【诗·大雅】下武惟周。【笺】言後人能继先祖者,惟有周也。 又冠卷曰武。【礼·玉藻】缟冠?武,居冠属武。又【杂记】委武。【注】秦人曰委,齐东曰武。 又冠名。【蔡邕·独断】武冠,或曰繁冠,今谓之大冠,武官服之。 又水名。【前汉·地理志】东郡有东武阳县。【应劭曰】武水之阳也。又:泰山郡南武阳县,武水所出,南人泗。 又关名。【地理通释】《左传·哀四年》:楚人谋北,方将通於少习,以听命。【杜注】少习,商县武关也。《舆地广记》:商洛县东有少习,秦谓之武关。《贾谊·新书》所谓建武关函谷临晋关者,大抵为备山东诸侯也。 又武都,州名。【广韵】本自白马氐地,魏文徙武都郡於美阳,今好畤县界,武都古城是也。後汉平仇池山筑城,置武都鎭,卽今州是也。又【地理通释】唐大中五年,以原州之萧关置武州。 又广武,山名。在荥阳。【前汉·项籍传】羽与汉王临广武,闲而语。 又县名,属太原郡。又修武、阳武、原武,皆属河内郡。又灵武,今陕西环县,唐肃宗卽位於此。又湖名。【广舆记】在黄州府黄陂县,相传黄祖习射处。 又溪名。亦山名。【广舆记】在辰州府卢溪县。马援门生善吹笛,援作歌和之曰滔滔武溪一何深,卽此。又武山,亦在卢溪县。 又眞武,湖名。【六朝事迹】吴後主宝鼎元年,开城北渠,引後湖水流入新宫。今城北十三里有古池,俗呼为後湖是也。 又星名。【梦溪笔谈】北方眞武七宿,起於东井,终於角。又?武,北方七宿也。【礼·曲礼】前朱雀而後?武。又姓。【广韵】《风俗通》云:宋武功之後,汉有武臣。又汉复姓,六氏。汉有乗黄令武安恭,出自武安君白起之後。《风俗通》云:汉武强侯王梁,其後因封为氏。世本云:夏时有武罗国,其後氏焉。《何氏姓苑》有广武氏、武成氏、武仲氏,又《西秦录》有武都氏。 又与珷通。石似玉者。【史记·司马相如传】瓀石武夫。 又【正韵】微夫切。与无通。【礼·礼器】周坐尸,诏侑武方。【郑注】武,读为无。考证:〔【汲冢周书】刚彊直理曰武。〕 谨照逸周书及北史于忠传,直理改理直。〔【广韵】本自白马元地。〕 谨照原文元改氐。
[ 上古音 ]:鱼部明母,miua
[ 广 韵 ]:文甫切,上9麌,wǔ,遇合三上虞明
[ 平水韵 ]:上声七麌
[ 唐 音 ]:*miǒ
[ 国 语 ]:wǔ
[ 粤 语 ]:mou5
[ 闽南语 ]:bu2,sek4
踏平宇内:曰,武。
《·宣公十二年》
丙辰,楚重至于邲,遂次于衡雍。潘党曰:“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楚子曰:“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武王克商。作《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尔功’。其三曰:‘铺时绎思,我徂求定。’其六曰:‘绥万邦,屡丰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今我使二国暴骨,暴矣;观兵以威诸侯,兵不戢矣。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犹有晋在,焉得定功?所违民欲犹多,民何安焉?无德而强争诸侯,何以和众?利人之几,而安人之乱,以为己荣,何以丰财?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其为先君宫,告成事而已。武非吾功也。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于是乎有京观,以惩淫慝。今罪无所,而民皆尽忠以死君命,又可以为京观乎?”祀于河,作先君宫,告成事而还。
翻译:六月十五日,楚军的辎重到达了郊地。
便临时驻扎在衡雍。
潘觉说,“君王何不修筑军营显示武功,收聚晋人战死的尸体来起造京观?我听说古人战胜敌人,一定把克敌之事告示给予孙后代,使他们不忘先君的武功!”楚庄王说:“这些事不是你所能晓得的。
从文字构造看,止戈合起来叫武。
周武王战胜殷纣王,周人作《周颂?时迈》说:‘武王让把子戈收藏起来,把弓矢装进囊鞘里。
武王求有美德之士来治理天下,把求贤之意颁布于中国,武王实在能保有天下。
’又作了《周颂。武》篇,它的诗章末旬说:‘武王伐纣,使他把丰功伟绩固定下来。
’《周颂》的第三篇说:‘武王能布政陈教,使百姓归往以求安定。
’《周颂》第六篇说:‘武王安定万邦,屡获丰年。
’所谓武:包括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七项。
所以使子孙后代不忘那些诗歌的篇章。
今我一战使晋楚两国之民暴露尸骨,太残暴了;显示兵力来威胁诸侯,战争不能消弭了;残暴并且不停止战争,怎能保大?晋国这个强敌尚在,怎能得到定功?违反民众希望的事还很多,民怎能安呢?没有美德却强争诸侯,拿什么来和众?乘人之危丽为己利,改人之乱两为己安,乘晋师危乱攻而胜之以为楚荣,拿什么来丰财?用武有七项美德,我对晋国用兵却没有一项美德,用什么来告示子孙后代?还是给楚国的先君修建宗庙,把服郑胜晋之事告予先君罢了i用武不是我要追求的事。
古代英明的帝王,征讨不事王命而肆意作乱的人,捕杀那些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而用土封盖其尸骸,把它作为被人责笑的最大耻辱,然后在这里封土埋葬起造京观,用来惩戒邪恶。
晋国没有罪过,而晋民都能尽忠,为囤君的命令效死,又用什么作为京观来示戒呢?”楚王在河上祭祀了河神,起造了先君的宗庙s把楚国服郑胜晋之事告予先君,然后班师回国。
武称解第六:
大国大国不失其威,小国不失其卑。敌国不失其权。岠险伐夷,并小夺乱,□强攻弱而袭不正,武之经也。伐乱伐疾伐疫,武之顺也。贤者辅之,乱者取之,作者劝之,怠者沮之,恐者惧之,欲者趣之,武之用也。美男破老,美女破舌少。淫图破□,淫巧破时,淫乐破正,淫言破义,武之毁也。主
赦其赦其众,遂其咎,抚其□,助其囊,武之闲也。饵敌以分,而照其储,以伐辅德,追时之权,武之尚也。春违其农,秋伐其穑,夏取其麦,冬寒其衣服,春秋欲舒,冬夏欲亟,武之时也。长胜短,轻胜重,直胜曲,众胜寡,强胜弱,饱胜觊,肃胜怒,先胜后,疾胜迟,武之胜也。
追戎追戎无恪,穷寇不格,力倦气竭,乃易克,武之追也。既胜人,举旗以号令,命吏禁掠,无取侵暴,爵位不谦,田宅不亏,各宁其亲,民服如合,武之抚也。百姓咸骨,偃兵兴德,夷厥险阻,以毁其服,四方畏服,奄有天下,武之定也。
大武解第八:
武有六制:政、攻、侵、伐、搏、战。善政不攻,善攻不侵,善侵不伐,善伐不搏,善搏不战。
战术核武器
无用武之地
左氏春秋.《左氏春秋》.楚国:中国,公元前651年:全书
.网易新闻.[引用日期]
许慎.《说文解字》.中原:中国,东汉:全书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死侍由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