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的李蟠夏隼佑这个人存在吗是否真实存在

师说--国学素养网
关于举办首届“全国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展示活动”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话指示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激励青少年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
全国青少年国学素养展示活动
&&&&全国青少年国学素养展示活动是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国学研究中心主办宣扬国学文化...
地方组委会
发布日期: 14:19:51&&&作者:&&& 来源:
&&&&&&&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 师说
&&&&&&& 古之学者(1)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人非生而知之(3)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4),终不解矣。生乎吾前(5),其闻(6)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7)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9)?是故(10)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 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17)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8)。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9)。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20)也,则耻师焉,惑矣(21)。彼童子之师(2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23)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24),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5),小学而大遗(26),吾未见其明也。巫医(27)乐师百工(28)之人,不耻相师(29)。士大夫之族(30),曰师曰弟子云者(31),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32)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3)。&呜呼!师道之不复(34),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35)不齿(36),今其智乃(37)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8)!
&&&&&&& 圣人无常师(39)。孔子师郯子(40)、苌弘(41)、师襄(42)、老聃(43)。郯子之徒(44),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5)&。是故弟子不必(46)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7),如是而已。
&&&&&&& 李氏子蟠(48),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49),不拘于时(50),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51),作《师说》以贻(52)之。
&&&&&&& 1.学者:求学的人。
&&&&&&&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
&&&&&&&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述而》载:&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4.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 6.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 7.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 8.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做动词。
&&&&&&&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需要知道他的生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庸,岂,难道。知,了解、知道。年:这里指生年。之,结构助词,无实义。
&&&&&&& 10.是故:因此,所以。
&&&&&&& 11.无:无论、不分。
&&&&&&&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 13.师道:从师的风尚。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 14.出人:超出一般人。
&&&&&&& 15.犹且:尚且,还。
&&&&&&& 16.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 17.下:低于,不及。
&&&&&&& 18.耻学于师:以从师学习为耻。
&&&&&&& 1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 20.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 21.惑矣:(真是)糊涂啊!
&&&&&&& 22.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 2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习,使&&学习。其,指书。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
&&&&&&& 24.句读之不知:句读不明。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之,宾语前置标志。
&&&&&&& 25.或师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从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不从师。不,通&否&。
&&&&&&& 26.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遗,丢弃,放弃。
&&&&&&& 27.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逸周书&大聚》有关于&巫医&的记载,被视为一种低下的职业。
&&&&&&& 28.百工:各种工匠。
&&&&&&& 29.相师:拜别人为师。
&&&&&&& 30.族:类。
&&&&&&& 31.曰师曰弟子云者:称&老师&称&弟子&等等。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
&&&&&&& 32.年相若:年龄差不多。相若,相像,差不多。
&&&&&&& 3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足,可,够得上。盛,高,大。谀,阿谀、奉承。
&&&&&&& 34.复:恢复。
&&&&&&& 35.君子:古代&君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这里为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
&&&&&&& 36.不齿: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看不起。齿,并列、排列。
&&&&&&& 37.乃:竟。
&&&&&&& 38.其可怪也欤:真是奇怪啊。其,语气副词,表示反问。也欤,虚词连用,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相当于&啊&。
&&&&&&& 39.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
&&&&&&& 40.郯(t&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北)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少皞(h&o)氏(传说中古代帝王)时代的官职名称的由来。
&&&&&&& 41.苌(ch&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 42.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师,乐师。
&&&&&&& 43.老聃(dān):即老子,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向他请教礼仪。
&&&&&&& 44.之徒:这些人。
&&&&&&& 4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出自《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46.不必:不一定。
&&&&&&& 47.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各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 48.李氏子蟠(p&n):李蟠,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 49.六艺经传(zhu&n)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注解经典的著作。通,普遍。
&&&&&&& 50.不拘于时:指没有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不以从师学习为耻。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 51.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嘉:赞许,嘉奖。
&&&&&&& 52.贻:赠送,赠予。[1][2]
&&&&&&&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师说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7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韩愈在《师说》中提到的李蟠后来要什么成就_百度知道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的李蟠后来要什么成就
我有更好的答案
李氏子蟠:李蟠(pán盘),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后为官,再然后。。。不知道了。。。。。
采纳率:24%
嘉其能行古道
没什么成就吧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韩愈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师说》中的李蟠后来怎样了? - 知乎1被浏览144分享邀请回答暂时还没有回答,开始写第一个回答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m 师说第二课时[要点]理清文章思路,引导学生根据内容层次背诵全文。[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掌握了文中字词句的含义。今天,我们一起来研习课文思路,在此基础上,当堂背诵全文,希望同学们一定要集中注意力。二、检查朗读或试背情况三、研习课文1.研习第1段(1)教师范背第1段。(2)提问:本段可分为几层?概括每层大意。学生思考后,明确:本段可分三层:前两句为一层,总说教师的职责;三、四两句承“解惑”,谈从师的必要性;最后三句承“传道”,谈择师的标准,即以“道”为师。(3)提问: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本段运用了下定义、作结论的方法来说理。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其间层层衔接,环环相扣,一气贯通,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板书:&2.重点研习第2段(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2)提问:本段内容可分几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学生思考后,明确:本段可分三层,即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的流俗。作者先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进行对比,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议论或抒情的句子,想一想,作者借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点拨:如下列两句: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①句重点在感叹从前,表遗憾之意。②句重点在悲叹现在,抒发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感,比①句递进了一层,给人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之感。再如下列三句:①其皆出于此乎?②“惑矣”和“吾未见其明也”。③其可怪也欤!本段的三组对比,每组对比都把着眼点放在后面的对象上,针对这些现象,作者都给予不同的评价。①句是对“圣益圣,愚益愚”做出的评价、推测,质疑的语气中含着十足的肯定成分。②句是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小学而大遗”现象的评价。“矣”“也”表示肯定语气,明确责备认识的错误和做法的不明智。③句用强烈的感叹语气,对“士大夫之族”的错误行为作了猛烈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对“士大夫之族”的强烈不满。&3.具体研习第3段提问: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做出了什么论断?明确: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师道、师生关系,做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论断。这个论断,既是对前面有关从师学习态度的申述,也是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新概括。该思想表现了一种动态观,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4.具体研习第4段(1)提问:韩愈为何要给李蟠写这篇文章?原因有几条?明确:概括地讲,原因只是“余嘉其能行古道”;具体分析,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好古文,文艺经传皆通习之”,一是“不拘于时,学于余”。(2)提问:为什么李蟠能做到以上两条,就值得韩愈为他写这篇文章?结合背景与原文去分析。学生思考后,明确:先说“不拘于时”。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可做官,因此都耻学于师。而李蟠能不受时俗限制,不管对方身份如何,甘愿从师学习,这正是作者在首段提出的“师道”主张的体现,也正是作者赞许的不管“年之先后”“无贵无贱”的“师道”精神。再说“好古文”。这里的“古文”跟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中的“古文”内涵是一致的,指的是先秦两汉的文章,也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其实就是在传承儒道,弘扬儒家思想,当然就更值得称赞了。由此看来,李蟠是韩愈古文运动思想的忠实实践者,所以韩愈才“作《师说》以遗之”。5.由以上分析,谈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师”“道”的实际内涵及关系。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文中的“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不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的“彼童子之师”,而应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这里的“道”从后文看,应是“六艺经传”即儒家思想。由此可知“师”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6.根据以上内容层次的分析,学生自由背诵课文。四、探究阅读探究课题:如何认识《师说》的中心论点。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然后教师可出示投影,提供参考例子。如:1.文章有一个中心论点(节选)(黄德焘)《师说》由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第四节)而提出一个要不要从师的问题。作者的基本看法和主张是:要从师,要大力提倡从师。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只是没有直书,没有加以概括,而是派生出两个分论点,在第一节一并提出:一个是回答“为什么要从师”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一个是回答“怎样从师”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接着在第二节、第三节加以分析,给以解决的办法。分析论证“为什么要从师”和“怎样从师”,目的只有一个:要从师,要大力提倡从师!从第一节“古之学者必有师”,到第二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到第三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到第四节“余嘉其能行古道”(古人从师之道),仅仅从这些,我们也不难看出,“要从师”“要大力提倡从师”真是“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它贯穿全文的始终,是全文的一个“纲”,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第二节仅仅论述“为什么要从师”,第三节仅仅论述“怎样从师”,第四节是交待写作缘由,可见“古之学者必有师”与“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两个论点都没有贯穿全文始终,都不是全文的“纲”,都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所以,《师说》只有一个中心论点。2.可以把分论点综合起来(节选)(吕其憨)《师说》一文提出了两个分论点,即“古之学者必有师”和“圣人无常师”。全文可分两部分,1~3段为第一部分,第4段为第二部分。1~3段又可分两小层,1~2段为一层,第3段为一层,分别提出并论证了一个分论点。那么《师说》有没有中心论点呢?《师说》提出的若干观点,它们之间不存在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也不能从中选出一个“主要的”作中心论点。然而我们却可以把两个分论点加以综合,总结出其中心论点,即:本文阐明了一切学者必须有师并相师的从师之道。一篇文章的若干分论点相加,共同组成全文的中心论点,是议论文中分论点与中心论点相互关系之一种,这种情况所在多有。例如,茅盾《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阐述了两个分论点,即《水浒》的人物描写值得学习,《水浒》的结构艺术值得学习;而全文中心论点可以是这两个分论点的综合:《水浒》的人物描写和结构艺术是值得学习的。《师说》的中心论点也可以概括为:文章明确指出,必须恢复儒家(或古代)的从师之道。3.没有中心论点句却有中心思想(节选)(郑金法)根据本人多次教学《师说》的体会,读文应着重段落内部分析,不必拘泥于找中心论点句,这更有利于理解和研读课文。或许有人要问:《师说》的中心论点究竟是什么?《师说》没有像《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和《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那样有个现成的句子作中心论点,只好自己去概括。如1991年版的《中语参》说,本文的中心思想是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并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五省(区)编的1983年版《中语参》也说,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论述教师的重要作用以及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阐明有道者为师的道理,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两者大同小异,值得一提的是两者都未用“中心论点”一说,而是用“中心思想”之语,说明《师说》确实没有中心论点句。4.“古之学者必有师”不能看作《师说》的中心论点(节选)(丁勤中& 赵存志)笔者认为“古之学者必有师”不具备中心论点的资格。其理由有四:第一,依写作目的,可知“古之学者必有师”不在论证之列。韩愈作《师说》的目的是借为文送李蟠来抨击当时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看不起别人,不肯从师学习,甚至讥笑别人从师的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阐发从师学习的原则,弘扬从师学习的传统。作此文的目的根本就不在于论证“古之学者”是否“有师”这一问题。第二,析文题含意,可知“古之学者必有师”不属从师道理范畴。师说,即“谈从师的道理”。“要不要从师”并不取决于“古之学者”是否从师,而是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又因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由此看来,“古之学者必有师”根本就回答不了“要不要从师”的问题。它也不属于从师道理的范畴。第三,看论证过程,可知《师说》并没有把“古之学者必有师”作为中心论点进行论证。文章第二自然段用了三组对比都是通过批判反面现象表明了倡导“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正确从师原则的必要性,有力地论证了这一文章的中心论点。第四,说到底,“古之学者必有师”这样的观点有必要论证吗?显然没有必要。那么,“古之学者必有师”在《师说》中的作用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它只是一个话题的切入点。由“古之学者必有师”引出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因为“人非生而知之”不能无惑,那么要解惑,就必须从师。接着阐述从师的原则,即提出中心论点“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故”一词就表明“古之学者必有师”是为中心论点的出现服务的,它应从属于中心论点之下。“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话题切入点独运匠心,它既为下文“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慨叹设置了一个伏笔,又为第三段构建对比提供了一个备用参照。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古之学者必有师”没有任何理由作为《师说》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只有一个,还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5.《师说》论述了两个观点(李义& 谢林)文章的段落是作者思路进展的阶段的表现,是作者逻辑推理的过程的体现,应该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段落只能证明文章的一个观点,它不可能证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点。否则,思路就不清楚,文章就无章法。《师说》一文结构严谨,构思精巧。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关于从师学习的两个观点。其一是“古之学者必有师”,作者从师之作用及从师的必要性予以简洁有力的阐述;接着又对从师学习的目的进行探究,从而归纳出第二个观点“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二段揭露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行径,从批判反面的现象中证明了第一个观点。第三段正面论证了第二个观点。第四段交待写作的原因,并以赞扬李蟠“能行古道”即从师之道,择师之道,总结全文,呼应第一段提出的两个论点。(以上5个观点均选自《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1期)五、课文总结《师说》真不愧为千古佳作,其中的“尊师”“重道”的观点(“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知识爆炸、信息激增的现代社会仍有借鉴意义。除此之外,我们学习本文后,还应树立起匡正世俗流弊的勇气,做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六、布置作业1.清代郑板桥曾提出:“学问二字,须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请结合自身,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熟练背诵全文。3.阅读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见《语文读本》P208)●板书设计&●延伸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4题。送李愿归盘谷序(节选)韩& 愈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埃拦沤穸⒌拢攵环场G及爰眨迳闾澹阃舛葜校狁眨璩ば洌郯作炻陶撸形荻芯樱食瓒菏眩×4笳煞蛑鲋谔熳樱昧τ诘笔勒咧病N岱嵌翊硕又怯忻桑豢尚叶乱病“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秽污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1.下列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太行之阳有盘古& &&&&&&B.才C.起居无时,惟适之安&&&&&&D.孰若无忧于其心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佐天子出令(辅助)B.妒宠而负恃(依仗)C.吾非恶此而逃之(罪恶)D.车服不维(约束)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组是①起居无时,惟适之安。②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A.①时起时睡,只满足于舒适。②与其自身享受,不如心中无忧无虑。B.①起居没有定时,只安于舒适。②与其在形体上享受欢乐,倒不如在心中无忧无虑。C.①起居没有定时,只安于舒适。②与其自身享受,不如心中无忧无虑。D.①时起时睡,只满足于舒适。②与其在形体上享受快乐,倒不如在心中无忧无虑。4.作者借李愿之口,描绘了哪三种人?参考答案:1.B(俊)& 2.C(讨厌)& 3.B4.①“坐于庙朝,进退百官”的达官贵人;②“穷居而野处”的山林隐士;③趋炎附势,投机钻营的小人。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m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