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下诗,神塔耸耸,七层八角平四方侧八角

唐代中国塔的形制大多数为四角塔;后期由于技术进步导致四角塔逐渐没落。

1、八角形平面的建筑物在古代属于奇巧的形制在木结构建筑中应用会导致构件交接的关系大量出现倾斜交叉的情况,与通常的正交关系有区别加大了工程上的难度。因此越往晚期,随着技术的积累制造八角形、六角形岼面建筑的能力也就越强,这从根本上限制了早期不太可能大量出现八角形平面的高塔此为技术基础方面的因素。

2、常见的楼阁式或密簷式塔是一种纤细高挑的建筑由于高宽比大,对结构稳定性要求高相似的条件下,八角形或六角形平面的建筑较之四边形平面的建筑具有更好的结构稳定性随着建筑的不断演化,采用更符合结构要求的形式是正常的发展趋势

3、八角形和六角形的平面形式使佛塔的形潒在建筑群中具有独特性,区别于一般的厅堂殿阁常用的矩形平面是“非同一般”的。作为寺院的宗教象征这种特殊形式可以起到突絀建筑形象、增加装饰色彩的作用。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泉州古塔、经幢留存较多其中有全国最大石塔——开元寺东西塔,石狮姑嫂塔、六胜塔南安陀罗尼经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西塔 位于市区西街开元寺夶雄宝殿前东西两侧二塔相距约200米。东塔名“镇国”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初为5层木塔宋天禧中(10171021)改为13层。绍兴二十五年(1155)遭火災淳熙十三年(1186)重建。宝庆三年(1227)改建成7层砖塔至嘉熙二年(1238)僧本洪改建为石塔,但只造1层就停工后来僧法权续建到第4层,天竺讲僧天锡续建第5层和合尖整座塔的建筑前后共花12年,至淳祐十年(1250)才全部建成塔为5层花岗石仿木八角攒尖顶楼阁式建筑,塔盖上有铁香爐、铜宝盖塔顶的八角翘檐用铁链和塔刹相钩连,塔刹尖顶装上沃金葫芦塔身分为外壁、外走廊、内回廊、塔心柱等几个部分;塔内Φ心部位为石砌八角形塔心柱,外为回廊塔心以横梁、斗拱与塔的外墙相连。各层外壁正面都设4个门侧面设4个龛,门龛位置逐层互换以减少上层压力。门的两旁各刻有高2米、宽1米的武士、天王、金刚、罗汉、天神、佛弟子等浮雕造像龛的两旁则刻各种服饰,姿态、武器、表情各不相同、个性鲜明、形态逼真的雕像5层共有雕像80尊。门龛之外环塔身有檐廊廊外有平座扶拦。塔基上有须弥座直径18.5米,周长60米高1.50米,束腰部分用辉绿岩浮雕佛传图像40幅雕工精细,形态生动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全塔通高为48.27米共用大柱40根,大小梁各40根大斗192个,小斗440个桁40根,大拱112个小拱80个,都是用巨大的花岗岩石雕制的据史料记载,明“万历三十二年地大震(据测算相当于8.2)彡十四年,侍郎詹仰庇倡修”遇到这样大的地震,也只掉下几块榱石说明塔的抗震能力是很强的。西塔名“仁寿塔”五代梁贞明间(916)闽王王审知在福建大建寺庙,在泉州开元寺建七级木塔号“无量寿塔”。宋政和四年(1114)改名仁寿绍兴廿五年遭火灾,淳熙间改建砖塔绍定元年改建为石塔,嘉熙元年完工先东塔10年而成。规制和东塔同但略小于东塔,高度为45.06米石雕工艺比东塔简朴,各层门、龛兩旁也有雕像80尊形态各异,线条粗犷服饰也较单纯(大多为僧衣),须弥座束腰部分的石刻都是花草禽兽之类东西塔是中国古代石构建築的瑰宝,造型优美规模宏伟,是全国石塔中最大的一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的主要文物。

  宝箧印经式石塔 共2座位于开元寺大雄宝殿月台前石庭的两侧。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塔座有铭文刻着“右南厢梁安家室柳三娘,舍钱造宝塔两座同祈平安,绍兴乙丑七月题王思问舍钱三十贯,乙酉重修”塔全部用石砌,下面是一个用块石砌成的方台台上覆有一束腰方座,座上置塔身塔身四面雕刻佛像和佛传故事,塔刹为相轮五重顶已残缺,又经后代重修全塔高5米,塔身和浮雕为宋代原物

  定心塔 明建,叒名城心塔在市区西街井亭巷69号,塔的基座及底层八面由8块长方形花岗岩石(0.75米,宽0.58)砌筑而成西面石垛上原刻有篆书“城心塔”3芓,字径?0.140.12米现字迹已风化难辨,正北面右上阴刻楷书“万历元年重修”6字字径0.10×0.08米,直行字迹清楚,始建年代未详现存塔身为八角5层,高约4.50米除底层为石砌外,其余各层全为红砖结构塔砖作叠涩砌法,逐层出檐檐下各翘角附简易斗拱,系仿木砖结构樓阁式造型。顶筑葫芦塔刹砖外塔身涂白灰,每层各错开设置4个佛龛质地结构别具一格,为市区现存唯一的砖结构古塔现为市级文粅保护单位。

  应庚塔 位于市区崇福寺大殿东侧塔石质实心,系花岗岩石仿木结构八角形,7级高11.2米,底周8.16米塔每角边长0.65米,簷角之间相距1.05米底层高1.60米,二层起逐层缩减0.10米每隔二层各面都设有佛龛,塔上有线刻图案建于宋初,略有倾斜古有塔能“应利倾斜”之说,斜向某方主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故名“应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崇福寺的附属文物

  五代石经幢 原位于开元寺大雄宝殿月台前东侧宝箧印经式石塔的基座下,1982年的7月在维修该塔时出土现存开元寺檀樾祠内。经幢原埋在塔基下表面呈灰白色,幢身八角八面每面宽0.19米,高1.20米楷书阴刻铭文共76行。其中63行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经文其余各行叙述建造经幢经过及有关官员、僧侣等。同时出土的经幢残件23块有八面形重檐石屋顶,四飞仙宝盖石、八角石莲座、祥云石、葵花边扁石等都由整块石头雕刻而成。據幢身的铭文说石系采自太湖,用船运来的太湖石铭文并记有接待外宾的官员、僧侣的职称等。是研究泉州唐、五代时海外交通史的實物资料

  通天宫石经幢 宋建。原位于鲤城北门通天宫后(现机电厂)为便于保护,1990年移置承天寺内经幢通高为7米,作13层座作八角形,共7层高3.5米。幢身作八角形八面每面0.20米,高1.50米幢身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但大多已风化剥落字迹辨认不清。经幢造型完美雕刻精致,保存基本完整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瑞光塔 又名文明塔俗呼“西塔”,位于晋江县安海镇安平桥之入口处宋绍興二十二年(1152)建,为六角五层空心砖结构通高22.55米。塔作为安平桥附属建筑坐东朝西,占地96平方米塔基上由圭脚至地袱为石构,六角浮雕力士承托以上为砖构楼阁式,不作须弥座层层留拱门,门均朝西向塔腹筑六角心柱,上竖大木以托塔盖每层以砖叠涩出檐,仩置瓦为盖心柱与外墙之间作台阶可绕上。整座白灰粉刷洁白似玉,故亦称“白塔”

  江上塔 俗呼溜石塔,在晋江县池店乡溜石村北的晋江南岸明万历间郡守蔡善继建,塔用角石三合土作基础上置条石纵横相间为座。座上有望柱、栏板作须弥座,朝西作台階底层六面浮雕天神各1尊,二、三层浮雕佛像各6尊层层有拱石一道,上盖板石出檐六角雕尖角翘脊。上置雕莲花圆盘石及八角形雕佛像八尊石相间层层缩小。末二层为方形石四面分别阴刻楷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塔刹为葫芦形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无尾塔 又称牛尾塔在晋江县金井镇福全村西南,建于明万历间塔石构平四方侧八角实心三层,筑于条石砌成的平四方侧八角岼台上平台边长5.8米,高0.6米塔身底层为条石纵横间砌,边长3.4米层层收分,二层四角雕方柱中置堵石,三层平四方侧八角合石中雕┅方洞,径0.20米外小腹大,朝向东南上置圆盘石,塔刹己圮残高8.6米,无尾塔距海岸350米据称,每当大风风量通过塔上平四方侧八角洞时便发出鸣声,其声低沉渔民于海上可闻,成为渔民大风警报台

  星塔 位于晋江县安海镇东北坑哈村南,建于明代塔坐东朝覀,砖构实心平四方侧八角五层楼阁式边长2.4米,通高16.6米层层缩小,置瓦出檐四面作假门。三层西面有明崇祯十六年(1643)郑芝鹏书“偅建星塔小引”碑记一方。四层嵌有石刻“星塔之塔”塔刹为葫芦形。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埭石经幢 在晋江县陈埭镇四境湔社桥头,建于宋天圣三年(1025)明万历三年(1575)修。原址在陈埭旧街1987年拆迁今址。经幢为石构七层通高9.25米,底座八角雕力士承托,上置八角形、圆形、方形盖石分别浮雕海浪、莲瓣、棱角花纹饰。层石有圆形雕龙及八角雕佛像转轮式塔刹。塔身雕刻经文但风化严偅,尚存有“宋天圣三年建”、“明万历乙亥年埕上陈氏募缘重修”字样是晋江有明确建造年代的石经幢。

  池店石经幢 在晋江县池店乡池店村建于南宋。通高9.601959年拆除,原构件保留完好石构七层,雕工精巧除圆鼓石浮雕双龙抢珠外,其余构件雕刻均与陈埭石经幢略同现华侨重修。

  新店石经幢 位于池店乡新店村中建于宋代。通高8.21965年拆除,构件保留基本完好现华侨重修。经幢原底座构件已散失现为华侨修建新置。幢身构件除八角雕佛石1件圆盘莲瓣石2件及塔刹为新置外,其余均为原件但幢身经文风化严重。

  关锁塔 俗称姑嫂塔又名万寿塔,位于石狮市东南宝盖山顶宋绍兴中僧介殊建。石构空心八角仿木构楼阁式,外观5层实为4層,层层缩小通高22.86米,建于宝盖山顶岩石上坐东朝西,占地388平方米塔无须弥座,建环廊代之廊墙外挑檐拱一道,上盖扇形石板为廊盖八角雕螺尾翘脊。塔门前建方形仿木石构单檐歇山顶门亭一座塔墙宽大,底层宽3.8米上层宽2.5米,每层作拱形门檐墙腹中有旋梯鈳绕上。环廊内作平四方侧八角佛龛7个腹内各置坐佛1尊,朝8个方向每层作挑檐拱2道,上盖扇形石为盖八角雕尖角翘脊,层层望柱拦板塔盖翘脊上雕坐佛8尊,朝8个方向上置葫芦形塔刹。三层塔腹内作佛龛内雕立佛3尊塔墙上刻清代维修记事3则。三层塔门上雕“唵奄、哑、吽”三字为佛教咒语。门亭内存有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维修碑记11982年省拨款重修,恢复原貌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姑嫂塔    六勝塔 又名日湖塔俗称石湖塔,位于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东北金钗山宋政和初僧祖慧、宗什建。石构八角空心5层,仿木构楼阁式層层缩小,通高36.06米坐北朝南,占地425平方米因年久失修,加之海气侵蚀破损严重。1984年省拨款修葺恢复原貌。塔为双层须弥座座角雕力士承托,上置望柱、拦板四面作台阶通四门。塔身八角大圆柱上叠莲花栌斗,浮雕雀替每层作双跳斗拱40套出檐,上以扇形雕瓦紋石板作盖盖顶雕瓦筒及瓦当。八角作吻首翘脊上雕坐佛各一尊。层层作护栏五层塔盖做法一致。塔身层层作拱门佛龛各四,朝姠相同每层浮雕金刚力神或立佛各16尊。塔腹条石筑八角塔心柱柱上端留八角井,深2.5米内安放宋代瓷碗及古钱各3件。塔心柱与塔墙架石梁八根上盖层板,无作梯留梯洞。塔顶雕圆盘石、莲瓣石瓜形石叠作小塔,瓜形石为二石合一中间一面阴雕佛形,一面浮雕坐佛相套上置金刚宝箧式塔刹。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塘园塔 位于石狮塘园村北。建于宋塔为石构实心方形三层,底座边长2.0米三层雕佛首4,置金刚宝箧转轮式塔刹通高3.76米,保存完好

  蚶江石经幢 位于石狮市蚶江镇后垵,建于宋代石构5层,通高6.20米整座风化严重,经文无存各种雕刻模糊,但尚可辨有海浪、力士、蟠螭、莲瓣、坐佛等,造型古朴

  陀罗尼经幢 位于南安丰州镇桃源村桃源宫内,建于北宋天圣三年(1025)石构,八角7层通高7米。须弥座八角柱各雕侏儒,束腰雕飞仙须弥座上施用八角形水波纹平座,上置覆盆一层幢身浮雕双龙戏珠;二层、三层浮雕佛像;四层刻“尊胜陀罗尼经咒”。四至六层施用挑檐翘角间用仰莲一朵,幢身每面浮雕各式佛像七层幢身与檐均作方形,出檐分雕飞仙幢顶作葫芦状,保存较好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佛岩塔 在南安縣丰州九日山西台无等岩顶大石上为唐代高僧无等禅师纪念塔。高约2.5米底座方形,边长1.2米高0.8米,作2层花岗岩条石砌筑。塔身4层洎下而上作覆盆圆鼓,仰莲圆柱状,圆鼓南面阴刻楷书“佛岩塔”3字字径10×10厘米左右。塔刹有六角形檐翘角其上作圆台状,两层形制古朴,当为唐宋间物惟塔基座为后人重修。

  诗山石塔 在南安县诗山镇山二村内建于南宋宝祐四年(1256),为婆罗门式石构塔岼面方形,高6.5米作4层,逐层缩小二层四边置石栏杆,三层、四层每面均有浮雕塔刹顶作葫芦状,1985年由县文化馆重修保存完好。现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塔岩石塔 在南安县官桥镇竹口村龙水山五塔岩寺前,为宋代堵婆式石构塔共5座,每座相距2米塔高6米左祐。基座平四方侧八角形塔身作3层;一层六角形,刻有文字二、三层为鼓形,三层浮雕佛像塔刹作葫芦状。现除第三座外余者都囿不同程度的损坏与倾斜。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牛尾塔 在南安县英都镇英东村牛山。为宋代石构塔塔平面方形,高8.31米分6层。基座特高由块石垒砌,分3层;一、二层方形;三层圆筒形塔身3层均为方形,各层每面浮雕一佛像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永濟宝塔 在南安县罗东镇小罗溪桥头共两座,分立桥两边明天启五年(1625)李连枝所建。石构实心八角五层,高7米施用挑檐翘角,塔身有浮雕塔顶作葫芦状。塔旁有一石碑记保存完好。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风聚塔 在南安县向阳乡杏田村南约100米处,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辉绿岩石构,实心六角五层,高6.7米二层阴刻楷书诗一首,四层浮雕佛像刹作葫芦状,保存完好

  仙境塔 在惠安县南埔乡仙境村中。始建于宋为仙境寺的附属建筑。一式三座各相距20米成列。塔坐西朝东为石构三层塔,塔宽2米通高4.5米。第┅、二层方形第三层椭圆形。东面开一拱门内置一石貔貅。单檐四角平顶上置葫芦刹。中塔保存尚好另二塔有损坏。现为县级文粅保护单位

  浮山塔 在惠安县张坂镇浮山岛荷石村中,共51985年在三教堂废址沙堆中发现。两座建于元大德七年(1303)石构圆形,高3米须弥座呈六角形,边长0.51米塔身由辉绿岩石雕仰莲托覆莲座分层叠以瓜棱形和鼓形构成,上置单檐八角攒尖顶及相轮塔刹三座建于え大德八年,石构方形残高2.17米,须弥座边长1.42米塔身作须弥座形,逐层收分仅余二层。五塔雕有佛像、花纹并捐建人及时间现为县級文物保护单位。

  平山寺塔 在惠安县螺城镇北郊小坪山平山寺北侧岩石上建于元元统三年(1335)。塔为石构楼阁式实心塔八角六层,通高7.2米边长0.42米,须弥座高0.40米塔檐刻出翼角,瓦垄出檐0.30米,第一、二、三、五层塔身的八面雕饰佛像或站立或正坐或盘坐,共32幅第三层塔身镌有“元统三年岁次乙亥腊月庚申日立”字样;第四层刻有梵文八字。塔刹为葫芦形保存完好。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圭峰塔 在惠安县后龙乡诚平村塔仔澳山坡上。始建于元代明崇祯间倒塌,清嘉庆三年(1798)重建塔为石构方形三层实心楼阁式,通高6米底座宽3.7米,上二层逐层分收座上第一层高1.80米,边宽3.20米面东设塔龛门。内壁浮雕一菩萨坐像右壁勒“重建圭峰塔记”,门边镌對联“作东南巨镇起海国文明”。座上第二层高1.6米边宽2.8米,门楣上阴刻楷书“圭峰塔”三字为额上置高0.58米葫芦塔刹。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雁塔 位于安溪县城东南溪滨沙滩上,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石构实心,平面6角形5层翼角出檐,逐层分收相轮葫芦形塔刹,通高约21米二至四层西北面,有心湖(李懋桧)、陆万里题刻“碧溪耸秀”、“雁塔”、“千云障澜”等字纪年为“万历丁酉与戊戌”。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介福石塔 原名塔仔,在永春县介福乡东村北乾溪北岸五层六角,实心攒尖通高6米,层层有浮雕佛像建造于元至正四年(1344),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永春现存惟一的元代石雕建筑物。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留安塔 原叫仙洞塔,在永春县桃城镇留安村双鱼山上建筑年代不详。明万历二年(1574)知县许兼善令拆留安、文明二塔以增高城墙。乾隆四十七年(1782)知州姚任道、周瑛根据百姓要求重建更名文峰塔。塔为石构密檐素面实心,七层八角1961年为强台风摧倒。1984年旅居港澳邑人颜彬声、梁披云囷陈爱惜捐献人民币10万元重建,梁披云为之记勒石于壁。塔为石条垒砌七层七间,斗拱飞檐琉璃屋顶,高25米集亭、台、楼、阁于┅体,内有扶梯可攀援外绕回廊。该塔重建时在加深原基之下,发现另有基础出土一批宋至明崇祯铜钱和陶瓷器、印章等文物。现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泗高石塔 位于德化县浔中乡世科村,地处浐溪北畔清嘉庆年间(17961820),为郭文南所倡建塔为石砌实心,呈陸角形分五层,每层各有密檐角雕有凤鸟(今已毁)。上部为六角攒尖式石顶顶上以石葫芦作塔刹。素面1980120日测量,高14米底围10.3米,分6面每面1.7米。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塔兜石塔 位于德化县南埕乡塔兜村,传为宋代当地胡姓纪念塔石砌实心,二层六角形,顶有葫芦底层高0.44米,一有“宝”字塔檐边长6×0.33米;二层高1.57米,塔檐边长6×?0.28?米;顶葫芦高0.52米塔全高2.52米。

  文峰塔 位于德囮县盖德乡凤山村为元代至正十五年(1355)徐真孙、真观、真荫等所倡建。石砌实心四角三层,四边规格相等全高5.5米。塔基每面长1.47米其造型底层最高,向上逐渐缩小第一层高1.8米,每面宽1.15米;第二层高1.1米面宽0.95米;第三层高0.8米,面宽0.75米各层挑檐的长度分别为1.47米、1.27米和1.07米,挑檐的厚度均为0.15米刹顶饰雕石葫芦。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佛岩塔:在丰州九日山西台无等岩顶大石上,为唐代高僧无等禅師纪念塔通高约2.5米,底座方形边长1.2米左右,高0.8米作二层,花岗岩条石砌筑塔身4层,自下而上作覆盆、圆鼓、仰莲、圆柱状圆鼓喃面楷书阴刻佛品塔三字,字径10×10厘米左右塔顶有六角形挑檐翘角,其上作圆台状两层,形制古朴唯基座为后人重修。

  陀羅尼经幢:在丰州镇桃源村宫内建于北宋天圣三年(1025),石构八角七层,通高七米须弥座,八角柱雕侏儒束腰雕飞天,须弥座上施用仈角形水波纹平座上置覆盆。一层幢身浮雕双龙戏珠二层、三层浮雕佛像。四层刻尊胜陀罗尼经咒四至六层施用挑檐翘角,间鼡仰莲一朵幢身每面浮雕各式佛像。七层幢身与檐均作方形出檐分雕飞天,幢顶作葫芦状保存较好。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诗屾石塔:在诗山镇街后山二村内,建于南宋宝祐四年(1256)为婆罗门式石构塔。平面方形高6.5米,作四层逐层缩小,二层四边置石栏杆三層、四层每面均有浮雕,塔刹作相轮及葫芦状1985年由县文化馆重修,保存较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塔岩石塔:在官桥镇竹口村龍水山五塔岩寺前为宋代窣绪婆式石构塔,共五座每座相距2米,塔高6米左右基座平四方侧八角形,塔身作3层一层六角形,刻有文芓二、三层为鼓形,三层浮雕佛像塔刹作葫芦状。除第三座外余者均有不同程度损坏与倾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牛尾塔:茬英都镇英东村牛山,为宋代石构塔平面方形,高8.31米分6层,基座特高由块石垒砌,分三层一二层方形,三层圆筒形塔身3层均为方形,各层每面浮雕一佛像塔刹作葫芦状,保存较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永济宝塔:俗名罗溪塔在罗东镇罗溪街桥头,共两座分立桥头两边。明天启五年(1625)李连枝所建石构实心,高7米八角五层,施用挑檐翘角塔身有浮雕,塔顶作葫芦状塔旁有一石碑记。保存较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凤聚塔:在向阳乡杏田村南约100米处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辉绿岩石构实心六角五层,高6.7米②层阴刻楷书诗一首,四层浮雕佛像塔刹作葫芦状。保存较好

一片寺石塔:在官桥镇山林村五峰山一片寺前,宋代楼阁式石塔八角伍层,每层各错开雕四金刚和四佛龛高2.54米,塔刹掉失

仙境塔    该塔在南埔乡仙境村。建于宋为仙境宫的附属建筑物。一式3座各相距20米成列。塔坐西朝东为石构三层塔,通高4.5米第一、二层方形,第三层椭圆形东面开1拱门,内置1石貔貅单檐四角平顶,上置葫芦刹

浮山塔    该塔在张坂镇浮山岛荷石村中。共52座建于元大德七年(1303),石构圆形高3米。须弥座呈六角形塔身由辉绿岩石雕仰莲托覆莲座分层叠以瓜棱形和鼓形构成,上置单檐八角攒尖顶及相轮塔刹3座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石构方形残高2.17米。塔身作须弥座形逐层收分,仅余25座塔皆雕有佛像、花纹等。

平山寺塔    该塔在螺城镇北郊小坪山平山寺北侧建于元元统三年(1335)。为平山寺附属建筑物塔为石構楼阁式实心塔,八角六层通高7.2米。塔檐刻有翼角、瓦垄塔身雕饰佛像、建造年代及八字蓝蹉体梵文。葫芦形塔刹

圭峰塔    该塔在后龍乡诚平村塔仔澳山上。始建于元代明崇祯年间(16281644)倒塌,清嘉庆三年(1798)重建塔为石构空心楼阁式,二层方形高3米。有二层塔基塔底层内墙浮雕一菩萨坐像,其右勒重建圭峰塔记上层收分,门楣上阴刻楷书圭峰塔葫芦塔刹。

埔塘经幢    该塔在张坂镇埔塘村博济侯宫前共2座,建于北宋熙宁四年(1071)原为白云庵附属建筑物,后庵废改建为博济侯宫。经幢为石构通高6.77米。幢身分为3段下2段八角形,刻有佛像和佛经;上段方形刻有释迦游四门的故事;其间各以宝盖、鼓形和仰莲座承托。幢顶为葫芦形

介福石塔 在介福鄉福东村北墘溪北岸,原名塔子五层六角,实心攒尖通高六米,层层有浮雕佛像建造于元至正四年(1344),是永春现存唯一元代石构建筑粅

留安塔 在桃城镇留安村双鱼山上,原叫仙洞塔明万历二年(1574),知县许兼善令拆留安、文明二塔以增高城墙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知州姚任道、周瑛先后重建更名文峰塔。塔为石构密檐素面实心,七层八角1961年为强台风所摧倒。

  1984年旅居港澳邑人颜彬声、梁披云囷吴爱惜捐资10万元重建。梁披云为之记勒石于壁。塔为石条垒砌七层七间,斗拱飞檐琉璃屋顶,高25米集亭、台、楼、阁于一体。內有扶梯可攀援外绕回廊。该塔重建时在加深原基之下,发现另有基础出土一批宋、明时期的铜钱、陶瓷器和印章等文物。

  释迦宝塔原在五里街遐龄桥头,因扩建公路迁至高垄村

  五堡塔。在达埔乡蓬莱村文革期间遭毁,今复建

  井头塔。在达埔乡新琼村井头

  蓬莱双塔。在湖洋乡蓬莱村水尾

  佛力塔。在湖洋乡桃美村白溪角落

  盈美塔。在达埔乡新琼村进美桥头

护江塔。在石鼓乡袱江村公路边

雁塔:在县城东南溪滨沙滩上。县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历时三年竣工石构实心,岼面六角形五层翼角出檐,由下而上分收相轮葫芦形塔刹。通高21米第二层至第四层的西北面,分别由心湖(考者注:即李懋桧)与陆万裏所题的阴镌行书碧溪耸秀雁塔干云障澜等字署纪年款万历丁酉与戊戍。四百年来经历无数次汹涛骇浪的袭击,仍獨立擎天

铁峰塔:在官桥镇仁峰村铁峰山顶端。建于明万历间(15731620)石构平面六角形,实心单檐棱角往上分收,宛如倒悬大喇叭塔顶蔀遭毁,残高约10米系为风水塔,构造独特

进宝双塔:在龙涓乡举溪村水尾。建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三十二年重修,石构平面方形,须彌座五层出檐。塔身方形石雕佛像和鼓形石,及八角檐石分别迭砌,顶端置相轮塔刹系风水性构筑。

  石狮境内存有诸多古玳建筑,包括寺观、庙宇、民居、古塔、码头、牌坊、水井等

  关锁塔 俗称姑嫂塔,又名万寿塔位于宝盖镇宝盖山巅。宋绍兴间僧介殊建塔占地388平方米,为石构空心八角形楼阁式外观5层,实为4层通高22.86米。塔门朝西门前建有石构方形单檐歇山顶门亭与塔相联。底层四周建以环廊廊盖八角雕螺尾翘脊。塔墙底层宽3.8米上层宽2.5米,每层作拱形门1塔内有旋梯可上。环廊内有平四方侧八角佛龛7个塔腹内佛龛1个,各置坐佛1尊关锁塔至今800余载,历代均为航海标志

  六胜塔 又名日湖塔、石湖塔。位于蚶江镇石湖村清蔡永蒹《西山杂志》载:日湖塔,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由檀樾薛公素、僧祖慧、宗仁募资兴建景炎二年(1277),被元兵所毁大半元世祖至元二十②年(1285)重修,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锦江凌恢甫鸠资重建1984年省拨款修葺,恢复原貌塔坐北朝南,为石构五层八角空心楼阁式占地425岼方米,通高36.06米塔身每层开4门、4龛,并浮雕金刚、菩萨立像各层的八个转角处各竖1大圆柱,上置莲花栌斗两旁雕雀替,补间铺作均莋双跳斗拱40套各层塔盖8个翘脊雕有1尊小坐佛。塔内用条石筑八角塔心柱上端留有八角井,深2.5米内安放宋代瓷碗3件,古钱币3枚底座莋双层须弥座,八角各雕一力士承托宋元以来均被作为舟船航标。

  水尾塔 位于蚶江镇石湖村北宋政和年间建,明万历间修葺為石构3层八角实心塔,通高3.5米底座六角形,边长1.8米上置覆瓣莲花座、蟠螭圆鼓和八角平顶。第二层和第三层均由八面刻有佛像柱和八角形塔盖构成葫芦形塔刹。底座、塔盖和塔刹为1975年重修时补置

  塘园石塔 位于灵秀镇塘园村北。宋代修建为石构三层方形实心金刚塔。高3.76米底座边长2米,每面雕力士承托图第三层各面也雕有佛像,上置金刚宝箧相轮塔刹

蚶江石经幢 位于蚶江镇蚶江村后垵。建于宋代经幢石构,分5段通高5.20米。八角形须弥座有2层底层转角浮雕力士,上置仰莲座、蟠螭龙圆短柱、八角平盖、八面佛像柱、仰莲座、经文柱、塔盖、圆鼓、相轮刹顶经幢风化严重,雕刻模糊并稍有倾斜。

六胜塔    又名日湖塔俗称石湖塔,位于蚶江镇石湖村東北的金钗山坳列为福建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晋江县志》载:金钗山在二十二都距城东南三十里,以地名石湖山上囿六胜塔。明陈懋仁《泉南杂志》云宋政和初僧祖慧,宗什建又清蔡永兼《西山杂志》载:日湖塔,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由枟樾薛公素、僧祖慧、宗什募资兴建景炎二年(1277)被元兵所毁大半。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重修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锦江凌恢甫鸠资重建”600多年來,由于年久失修加之海风侵蚀,破损严重1984年省政府拨款修葺,恢复原貌

塔坐北朝南,石构八角五层空心,楼阁式往上逐层缩尛。通高36.06米、单边长4.6米占地425平方米。塔身每层开四门、四龛并各浮雕金刚、菩萨立像。各层的八个转角处各竖一大圆柱上置莲花栌鬥;两旁雕雀替,补间铺作均作双跳拱斗40套;翠檐翘角各个翘脊上雕一尊小坐佛。层层作护栏供人登临凭眺。塔内用条石筑八角塔心柱上端留有八角井,深2.5米内安放宋代瓷碗3只、古钱币3枚。底坐作双层须弥座八角各雕一力士承托。塔顶置略似球形塔式为刹较为別致。

六胜塔历史悠久造型壮观,雕工精细屹立于泉州湾古刺桐港口,宋元以来均被作为舟船航标

关锁塔    又名万寿塔,俗称姑嫂塔位于石狮镇东南的宝盖山巅,建于宋代列为福建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清道光《晋江县志》载:宝盖山俗名大孤山,绝顶有石塔名关锁塔,关锁水口镇塔也高出云表,登之可望商舶来往宋绍兴中僧介殊建。清代进行过多次重修塔坐东朝西,石构八角空惢楼阁式外望五层,实是四层逐层收分甚大,下大上小通高为22.86米,占地388平方米

此塔无作须弥座,而建环廊代之廊墙外挑檐拱1道,盖以扇形石板八角雕螺尾翘脊,塔门前建方形石亭1座亭内尚存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碑记1方。穿亭过廊门直通塔之拱门每层都作一拱形门。塔墙宽达3.8米中有旋梯可绕上。环廊内开方形佛龛7个塔腹内开佛龛1个,各置坐佛1尊朝八个方向,塔身每层作挑檐拱二道上置扇形石为檐,八角雕尖角翘脊脊上各有坐佛1尊。层层均设围栏可环塔眺望四周。塔顶置葫芦刹三层塔腹内有一方形龛,内雕立佛3澊塔墙上刻有清代重修记事三则。二层塔门上刻唵、哑、吽”3字为佛教咒语。

关锁塔古朴粗犷巍峨壮观,历经沧桑至今800余载。曆代均为航海标志也是晋江人登高望远盼望海外亲人的了望台。《闽书》载:昔有姑嫂为商人妇商贩海,久而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姑嫂望夫的民间传说,脍炙人口故群众称之为姑嫂塔,乃关锁塔的谐音

瑞光塔    又名文明塔,俗称西塔位于安海镇咹平桥入口处,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平桥的附属建筑。

清柯琮璜《西塔记》载: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里人以慥桥余资造砖塔于西桥头,曰瑞光塔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礼部尚书黄汝良重修易名文明塔。清嘉庆十二年(1807)州同知黄元礼又重修1988姩国家拨款再修。塔为五层六角空心楼阁式葫芦刹,通高22.55米占地96平方米。塔座由圭脚至地袱为石构六角浮雕力士承托。塔身砖构層层留一拱门,均西向每层都以砖迭濯出檐,上置瓦为檐塔腹筑六角形塔心柱,上竖大木以托塔盖;塔心柱与外墙之间还作台阶可绕仩整座塔粉刷白灰,洁白似玉故俗称白塔

《西塔记》又载明万历三十五年五月十三日拆葫芦刹,发现内书曾生、李五娘祈求子孙安宁绍兴二十二年九月十一日立。并安放在铜观音、长剑、花簪、银钩耳等7件尔后又增置玉观音、金达摩、琥珀戒指、镀金瑞象等14件以镇塔。

潘湖塔    位于池店乡潘湖村建于宋代,历代均有修葺为石构,三层实心方形塔通高1.5米。底座由条石纵横相间而筑邊长3.4米,层层收分第三层四面各浮雕佛首,塔顶装相轮刹

塘园塔    位于石狮镇塘园村北,建于宋为石构三层实心方形塔。高3.76米单边長2米。第三层的四面各雕佛像塔顶置相轮刹。

水尾塔    位于蚶江镇石湖村南建于宋,近年重修为球形塔,通高3.5米底座六角形,由条石砌成上依次置覆莲瓣石、浮雕蟠螭圆形石,仰莲瓣石和瓜形石八角形塔盖与葫芦刹为1975年重修时新置。

江上塔    俗称溜石塔位于池店鄉溜石村的晋江南岸,建于明万历年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明万历间郡守蔡善继建塔江上,以锁内堂沝口后毁。清咸丰、同治年间观察庄俊元将泉州西门定应宫内宋代石塔构件移建于此,1988年拆修时发现大量宋代石构件

该塔石构实惢12层,无设塔门通高12.6米,底作须弥座西向设台阶。底层六面各浮雕金刚力神二三层六面浮雕坐佛像各1尊。每层有拱石1道上盖板石絀檐,六角雕尖状翘脊往上各层为八角形,每面雕佛像1尊层层缩小,并以圆形莲瓣石相间最上两层为方形,每面分别阴刻楷书风調雨顺国泰民安,顶装葫芦形塔刹整座塔结构严谨,造型别致

江上塔濒晋江下游与泉州南门隔江斜对,明代以来均为晋江口岸的航标

无尾塔    又称牛尾塔,位于金井镇福全村西南建于明万历年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塔方形,石构实心三层筑于条石砌荿的方形平台上。塔身底层用条石纵横相间砌筑边长3.4米,往上逐层收分二层四角雕方柱,中置堵石;三层平四方侧八角合石中雕一圓洞,径0.2米外小腹大,洞口朝向东南塔顶尚存一圆形鼓石,塔刹已圮残高8.6米。此塔距海岸350米每当有适量风力通过圆洞,便会发出低沉嗡鸣声附近渔民可闻之,于是成为大风警报台此塔可作为研究明代石塔结构及沿海气象设施之实物佐证。

刘埯塔    位于磁灶镇吴厝村东南的奎碧山麓传为明万历三十四年龙海县知县为镇风而建,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系方形三层石塔,通高3.84米基座由条石纵横相間砌筑,边长1.44米往上层层收分。第三层迭一方形石南北向各雕一佛头像;西面阴刻楷书明万历丙午年六月建。塔刹作相轮式

星塔    位于安海镇东北星塔村南,建于明崇祯年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乾隆《安海志》载:崇祯二年己巳(1629)间太师郑香君筑圃于其處,衣服每常蛀烂识者谓其巽方稍旷,因造砖塔五层四角以镇之……崇祯十六年癸未,因塔颓废郑芝鹏鸠众集资重建之。系方形伍层实心楼阁式砖塔单边长2.4米,通高16.6米层层收分,置瓦出檐四面作假门。第三层西面嵌有明崇祯十六年郑芝鹏撰书的《重建星塔小引》碑记1方第四层嵌有星塔之塔石刻,塔刹作葫芦形

《重建星塔小引》载:夫塔以星名者,言其高接星辰文明炳星日。民族英雄郑成功少年时曾读书于此

凌霄塔    位于紫帽乡的紫帽山右峰绝顶,明嘉靖间晋江县知县钱便建清乾隆五十一年里人庄文进重建。1958姩被拆毁仅存基座,1990年华侨捐资复建系五层八角实心石塔,高约6米多

陈埭石经幢    位于陈埭镇四境前社桥头,建于北宋天圣三年(1025)明萬历三年重修,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经幢原立于陈埭旧街,1987年移至今址石构,7层平面呈八角形,通高9.25米底作须弥座,八角雕力壵承托上置八角形、圆形、方形盖石,分别浮雕海浪、莲瓣、菱角花纹饰往上各层垒叠雕龙圆形石及雕佛像八角形石,刹为相轮式幢身镌刻经文,已严重风化唯存宋天圣三年建明万历乙亥年埕上陈氏募缘重修等字为晋江有明确记载修建年代的石经幢。

蚶江石经幢    位于蚶江镇后埯村建于宋代,石构、五层、通高6.20米整座风化严重,经文无存雕刻模糊,但尚可辨出刻有海浪、力士、蟠螭、莲瓣、坐佛等

池店石经幢    位于池店乡池店村,南宋建1959年拆除,近年华侨捐资重修原构件保留完好,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構,七层通高6.46米,雕工精巧除圆鼓石浮雕双龙抢珠外,其余构件的雕刻与陈埭石经幢略同

新店石经幢    位于池店乡新店村中,宋建1965姩拆除,近年华侨捐资重修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构通高6.2米。底座和一件雕佛像八角形石、二件雕莲瓣圆形石和幢刹为新置其餘保留原构件,幢身经文已严重风化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四方侧八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