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逝去要过从满月吹到头七的乐器到满七,百天到三年

频道本月排行
随机推荐文章
Copyright (C) 2006 - 2016 www.eorder.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人过世后第七天,烧头七,三七,五七,百天都需要烧什么?_百度拇指医生
&&&网友互助
?人过世后第七天,烧头七,三七,五七,百天都需要烧什么?
人过世后第七天:头七需要烧什么?三七需要烧什么?五七需要烧什么?百天都需要烧什么?
拇指医生提醒您:问题下方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头七由儿子办理 烧纸钱 烧香 备牲畜菜肴奠祭
三七由女儿办理 烧纸钱 烧香
五七由出嫁孙女办理
烧纸钱 烧香
七七为满七 由儿子办理
烧纸钱 烧香 备牲畜菜肴奠祭
白天之后 烧香祭祀
回答完毕 谢谢您的采纳
看当地的习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是不一样的。
为您推荐: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
向医生提问**俗&|&澄海民间办丧礼的详细过程,原来孝心背后还有如此多讲究!慎终追远 大孝无疆——澄海民间丧礼程序录作者:许旭绵人皆有父母,不论父母多么长寿,一旦油尽灯枯,撒手人寰,便是三魂渺渺,七魄茫茫,落花流水千古恨,春露秋霜百年愁。从此以后,他们的存在,以意识的形式,另存于子女孙辈的记忆之中。丧礼始源于周公制礼,定型于孔子所编《周礼·仪礼·礼记》,历代相沿相**,成为封建礼制,至清末二千余年未有太大的变革。古人虽也提倡厚养薄葬,但薄葬之薄,只在于节俭,非鄙薄或者放弃。然而,丧礼是子女克尽孝道的最后一次机会,仍是大孝的延伸,虽然礼仪繁杂,为人子孙者仍会出自内心去履行。澄海自古是礼仪之邦,又是开放之邦,二百余年的红头船文化,使得澄海文化比潮汕其他地方更加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更加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外来事物,更加容易移风易俗。澄海民间的丧礼,自清末以来,已历经了多次革旧鼎新,到了20世纪末,澄海全面实行火葬制度,丧礼又经历了一次最彻底、最全面的变革。过去的繁文褥节被大量革除,丧事从简深入人心。十多年过去了,旧俗的丧礼已经渐行渐远,一些记忆已经模糊,笔者并非食古不化之人,也非主张复古主义,只是想从史海钩沉的角度,重现澄海民间在火葬普及以前的丧礼,作为数代人的记忆保存下来。一、初丧阶段1、含殓(也称小殓)。父母去世之后的第一时间,子女就必须通知村中专职理事人(古代称为仵作),为老人更衣含殓。①盥洗。准备新陶缽一个,内盛温水半盆,新面布一条,香三支,将三柱香倒放于盆水中,就是香水,由大儿媳跪在眠椅前给逝者从上到下洗脸擦身。家婆去世时,还必须由大儿媳为逝者梳头。此时主事者会在一旁做四句,四句曰:柴梳擎来赤哩哩,来给我母梳鬓边,儿媳共你来打扮,打扮我母拜阿弥。大儿媳完成梳头仪式之后,可以得到婆婆一对耳环或者一双“七叶”耳坠作为纪念。②穿寿衣。澄海民间男用清式,女用明式,男式为长衫马褂、长裤、枣仔帽、布鞋、布袜、枕头、纸折扇,内衣穿大同衫布衫三件,长裤款式为清朝、民国时期盛行的“四旗裤”(民间称其为“三拧一塞”),旧时则依据逝者有几个女儿就穿几件,无女儿的老人则内外二件,长裤用麻皮作裤带。女式除了外衫用明代Y字领绣花长缎服,帽子用褶边圆帽之外,其余与男式相同。穿寿衣时做四句曰:寿衣擎到团团圆,放在慈父(慈母)个身边,慈父西天拜佛祖,保佑子孙赚大钱。寿衣由专职人员穿戴完毕之后,鞋袜由女儿给去世父母穿上。穿戴整齐后,给逝者的右手塞上一支纸折扇,左手塞上一叠冥纸。③牒袋。生前信佛的逝者,皈依佛教时,法师给的一张度牒,可以作为阴间通行证,去世时放在牒袋里挂在胸前,一般的老百姓去世后,主事人也会在逝者的胸前挂两个牒袋,不过里面只塞满了剪碎的冥纸。④压舌。这就是含殓中“含”的环节。穿戴完毕后,要在老人的舌根下放置压舌物品。汉唐时代,王侯将相去世后用白玉蝉压舌,明清富人用金币银币,慈禧太后用夜明珠,平民百姓一般用铜钱结成坠。到了近现代,有寿衣店专门制作用于逝者压舌的铁钱坠。这个环节很重要,但现在因为火化的原因被革除了,以前我们澄海人批评人家喜欢乱说时会骂:你是上世死了无压舌下。⑤垫遮。含殓完毕后,逝者身下垫白布,身上遮盖镶边红缎遮。⑥点脚尾灯。照亮逝者脚下前往天堂的路。⑦酵母钱。老人去世时,身上留下来的钱,在含殓时交由子孙保存下来,在荐斋日分发给直接系子孙,称为酵母钱或者发财钱。&2、除红。老人去世之后,家人要在第一时间把家中所有春联撕掉,要把天公香炉和祖宗龛上的香炉用红纸遮住。老人如果停入公厅,还要把原供在公厅神龛上的祖宗香炉请入退厅(每个宗族的公厅都安排有一个小厅或偏厅,称为退厅,专门用于丧事时临时供奉祖宗)。&3、报丧。父母小殓完毕之后,孝子孝孙们就要分头给房亲、族亲、姻亲、世交、朋友报丧了。解放前乡绅富户用报丧贴报丧,现在的港澳台在报纸上刊登讣告,无论报丧贴还是讣告,其内容和格式基本按照南宋理学家朱熹所著《白虎通义·丧服》中所载的程式,其文曰:“不孝男某某等,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显考,某大夫,某府君,痛于某年月日时寿终正寝,距生于某年月日时,享寿积闰(积闰是潮汕人特有的记岁法,即把老人一生经历的闰月折算成岁,这样会比实际年纪多出两三岁,可以让未达五十岁去世的人享有上寿的待遇,去世时可以移入宗族公厅,而本来已高寿的老人会显得更高寿,子孙脸上更有光彩)若干岁,不孝某某随侍在侧,亲视含殓,遵礼成服,谨择于某年月日安葬,叩在乡、学、世、寅、戚、谊、哀此讣闻。孤子某某泣血稽颡”。如果父亲去世母亲健在,报丧贴则以母亲的名义发出,自称“未亡人某某率子女某某等哀哀泣告”。手机电话普及之前,平民百姓报丧要由孝子孝孙们亲赴受报人家门口报丧,不能进人家大门,只在门口喊出房亲族亲等,告知父母去世,何时出殡,然后讨一口水漱口就行。&4、买棺。买棺时孝子先跪告逝者,然后用一小竹棍立于眠椅一侧,据说这样到了长生店之后,所选棺木必然大小合适。&5、择墓地。一般由当地风水先生及山工陪同孝子们到山上踏堪地脉山陵,在风水师的指导下,选择一块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风水主要由靠山、面堂、手沙、案山、大利朝向五大要素构成。最好的风水必须是坎山离水,即背山面水。墓地择定之后,以树枝插标立记,然后由山工落实施工。&6、买冥纸、生活用品。此项可由家眷分头购买,冥纸必须购足三四十捆,主要用于装垫棺底。生活用品主要是碗箸、扫把,旧时居丧百天内不可以买这些东西,要一次性购足三个多月的用量。&7、准备孝服。孝服是整个丧礼中最显眼的装扮,旧时人家出殡,外人只看装扮就知道这是死者的什么人,因而有着严格的规定:孝子:麻盖头,白元洋布大同衫,如果父亲去世,母亲健在,上衫两袖只穿左袖露右袖,母亲去世则相反,父母都已去世,则两袖均不穿,只披在后背,用麻皮作腰带扎紧。裤子同是元洋白布,外面再围两开麻裙。孝孙:麻盖头下围向上折一圈,以示与孝子区别,上衣两袖全穿,不围麻裙,白布裤与孝子相同。孝妇:麻盖头、白衣白裤、下围四开麻裙。孝女:装扮与孝妇相同,唯盖头用白面布。孝婿:白衣白裤头戴“白脚裤”。外孙、孙婿白衣头戴“蓝脚裤”。内胞侄:白衣、白毡帽、左臂围麻手圈。姻侄、五服内堂侄:白衣、白毡帽、左臂围蓝手圈。五服外族亲、朋友、世交旧故一律白衣、白毡帽、左臂围黑手圈。旧丧礼要求直系孝眷赤足送葬,不穿任何鞋袜。殡袋仔:这是一种用元洋布缝制的二寸见方的小袋,里面由孝妇**一把米和两个硬币,封口缝紧,再分七个、五个、三个缝在孝眷的麻皮腰带的背后位置上,孝子、孝长孙七个、孝妇孝女五个、孝孙三个。取其子孙背后有钱袋子、米袋子之意。&8、守灵。老人去世后的第一个晚上,孝子孝孙和其他房亲族亲要在公厅守夜,这是子孙们最后一次陪伴老人的机会,同时还要防止有老鼠出来啃食遗体,更要防止怀孕的母猫、母鼠从遗体上爬过,老辈人因袭相诫:如果时机凑合,这样就会发生诈尸现象,不可不小心。所以公厅或村集体福寿厅均应备有扫帚倒竖,放在遗体不远的地方,据说这是发生万一时应对的武器,旧时木制鼎盖也可一用。&9、报地头。地头即地头伯爷,伯爷公也称社公,是一方土地的神祇,民间认为伯爷公是管理一村百姓出生入死的第一神,其上司是各级城隍,再上司是南岳大帝(中南六省由南岳大帝管辖)和冥司阎王。潮汕每个村子都有地头宫,报地头一般在第二天上午由主事者或族长持白灯笼,带领逝者男性子孙穿孝服到伯爷宫报告。孝长子手持木漆盘,盘中放着死者的年庚贴、乌糖、麻丝、香火钱锭。到庙上香之后,主事者取出年庚贴,对着神像说:生从地头来,死从地头去,时辰报与老爷知。接着念出逝者生卒年月日时,享寿多少岁。庙祝依所报岁数敲钟,一岁一响,每敲一响,长子抽出麻丝一条,凑成一束,系于神座,并题捐香火钱与庙祝,主事者将逝者庚贴及钱锭焚化后,带领子孙绕道回门。报地头这一风俗在澄海大部分地方已被革除,但莲华镇的隆城、溪西等乡村仍然保留至今。10、买水。家有丧事,意味着不洁,理论上不能与同村人共用河水、井水,但又不能不用,于是就有了买水这一环节。孝子在主事者的带领下,拿着酒瓶或者沙锅缽,向河边、井里投下二枚铜钱或者硬币,然后装水回家,用红花枝醮水洒在逝者身上。这就是买水。11、讨饭顿。如果老人家在上半夜去世,这就意味着三顿饭吃完了,对儿孙来说是不吉利的,所以要向逝者讨回饭顿。由主事者教导孝子们,手持米袋,袋里放菜脯一个,跪在逝者身边,然后说:阿爸(阿妈)留些饭顿给子孙吧。说完把米袋封口扎紧。12、饲生。取自古人“事死如事生”之意。准备生豆干一块,米饭一小碗,竹箸一双,孝子、孝妇、孝女、孝孙逐个依次跪在逝者身边,用竹箸夹几粒米饭,再夹一小块豆干,放在逝者嘴上,然后说:阿爸,你饲我大,我饲你老。孙辈则说:阿公,你挢我大,我饲你老。13、扇风。抽出逝者右手上的纸折扇打开,孝子、孝妇、孝女、孝孙逐人依次跪在老人身边,每人给逝者扇风三次,边扇边说:阿爸,给你扇凉风。14、入院。也称插棺。按照孝子、孝孙、兄弟、孝妇、孝女、女婿、内胞侄、胞妹、妹婿、五服内房亲、姻亲、五服外族亲、世交、朋友这一由亲到疏的顺序,腰间围上水布作为“缠腰布”,然后在老人遗体旁围站一圈,一齐手执遗体身下的白垫布边缘,按日常对老人的称呼,齐叫一声:请入院。15、大殓。由殡葬人员从长生店里抬来空棺,用两只条椅架放在门口,里面礼节完成后,由大孝妇托出一盘供品,盘里放着糖和米,放在空棺上,点香向棺祭拜,拜完起身,手执榕枝衣包,即用逝者穿过的一件衣服,包上一枝榕树枝和刚拜的三柱香,对着棺材从头到尾扫三次,称为“抹棺”。抹完之后把糖米倒掉,三柱香丢在棺下,回头边哭喊阿父(阿母),进入内厅,殡葬工随即扛起棺材跟着哭声进入。殡葬工把棺木抬到遗体旁边,打开棺盖,先铺上一丛厚厚的钱纸,然后一起用力把遗体扛入棺内,风水师拉开墨斗线,以逝者鼻梁为中间线,校准遗体在棺内的居中位置,然后再铺上一层钱纸,如果还有空间,就填塞碎纸或纸条,保证出殡过程中遗体不移位,然后盖棺。盖棺意味着人生的真正结束,所谓盖棺定论者也。解放以前,棺盖上钻了六个钉孔,要订上六颗棺材钉,这是子孙们最伤心的时刻,幽明永隔就在这六声钉声之间。执事者会在此时做四句:安一钉,应时昌盛;安二钉,家门长兴;安三钉,富贵长命;安四钉,克振家声;安五钉,祯祥吉庆;安六钉,累代功名。安钉圆满,世代居官,六钉安完,福禄寿全,房房富贵,财丁兴旺。安钉完毕之后,移出脚尾灯,放在棺盖上,放上一盘包子作为供品,和新香炉一个放在棺上中间,大孝子持三柱香跪拜四下,其他孝眷(送葬女眷手持一香,人数必须单数)集体罗拜,随后棺木扛出大门外,置于条椅上,将扛棺大梁(澄海称大灵)与棺木同向置于其上,用大条布捆扎,其他殡葬工迅速安装上两头托架,形成八抬,盖上彩色大棺遮,将两条椅踢倒,起棺出殡。16、出殡。大孝子在起棺同一刻,摔破一陶钵(昨天给老人洗脸的陶钵),送葬子孙及女眷听到这一声响,就会一齐大哭起来,同时按上述次序列队送葬。一直走在棺木前面的导灵人(称为“放纸”)手里挎一竹篮,里面放着榕枝和冥纸、桥牌(用拜神的银锭去掉大钱再折三折,中间用一根香穿过,用于棺木出殡路过大小桥梁、关津、渡口时,可以顺利通过的令牌)。女眷不上山,当送葬队伍到达见水的地方,可以是大河、小溪或者池塘边,就是女眷辞灵的时候,这时,整支队伍会停下来,女眷一齐跪在水边,望棺四拜,把香插在水边地上,放纸工把竹篮放在她们面前,每人摘取一枝榕枝,起身按早先队列顺序绕道回到灵厅。17、下葬。送葬队伍到达山上墓地时,山工已经把圹位挖好,大家把棺木抬到矿位旁,稍作休息之后,或者候待下葬吉时已到,众人把大梁连同棺木抬进圹位上悬空,大梁两头挂在圹**上下方,然后利用大梁的吊力,两边四个人解开捆扎棺木的布条,利用扛杆原理,两头四人同步缓慢松手,让棺木逐渐脱离大梁入圹。这时候,风水师就会拿出罗盘格庚定方位,然后用墨斗在棺木上弹出正中一条墨线,再用丁字木尺顶着墓碑平面,用墨线校准棺木上的直线,保证棺木与墓碑垂直,保证风水正位,方可抽出布条,移开大梁。接着,山工在棺木上铺上一两层厚纸,然后开始覆盖灰塗,此时,主事者要求孝子孝孙内胞侄等直系亲属,按顺序排列站在墓**上面,每人用手拉出衣襟,装上一把灰塗,向圹**里抛去,称为“帕灰塗”。帕灰塗时风水师做四句曰:灰塗盖灵,金地开成,福荫子孙,财丁大盛。或曰:吉时来帕灰,子孙贤如飞,年年添财富,代代大登科。帕灰塗结束之后,子孙在一旁休息,山工进行覆土作坟。18、拜墓、释服、回灵。安葬结束后,孝眷用糖粒拜墓,点上三柱小香一柱大香,拜完之后,众人脱去送葬时穿的孝服,大孝子**大香,然后说声:阿爸,请您老人家的香火回家奉侍。然后众人按次序排在大孝子后面,步行回灵厅,称为回灵,回灵一路上所经过的桥梁、关津、渡口,大孝子均要轻声叫唤逝者才能通过。19、接灵、安灵。当亡者香火将达灵厅的时候,主事者会先告知孝妇等女眷,跪在大门内两侧接灵,香火进入大门之前,要先给门神烧香烧纸钱,然后才能引灵入厅。接着,张挂遗像、设置灵椅、洗脸盆、面布、安放一双逝者平时穿的鞋在灵桌下,灵桌上摆放竹箸一双,茶杯酒杯各一个,大孝子将香火插在香炉上,再点三柱香,供上一盘糖果,是为安灵。20、定荐斋功德日期,告知亲友。安灵结束之后,初丧就到一段落了,主事者就会与孝子孝孙们商量定出荐斋功德日,一般定在头七、三七或五七进行,如果老人在腊月二十四诸神上天之后去世,头七适逢过年,三七、五七都在正月里,而正月里是不响鼓做斋的,所以必须等到二月的七七荐斋。荐斋日期定下之后,就应马上告知亲友。21、扛饭。读“刊饭”。置灵后第二个旬七开始(第一个旬七每天两次只供糖粒),每日两午中间上陈祭品,一般是一碗饭和一碗菜,菜可以是一条油条或是一个鸡腿等,放置供品的竹篮必须用麻盖住,不得见天。这就是古代所谓的“丁忧”。22、成服上孝。在第五天上午进行,此前一天,男眷要剃头,女眷要挽面、洗头,此后四十九天内,不能再进行了。成服这天,先由主事者布置灵堂,悬挂白布作挽遮,灵床上放灵前花,灵厅张贴黑底白字挽联,对联曰:遗容寓遗志子孙承志,哀乐寄哀思亲友永思。横批:音容宛在。大门联:身骑黄鹤归西去,魂乘莲花托梦来。横批:泪洒冰天。或:守孝不知红日落,思亲只望白云飞。横批:瑶池赴会。布置完毕之后,众人拜祭,拜完之后,孝妇、孝女、孙女逐人依次跪在灵前,由主事者给予戴孝,孝妇戴白如意夹麻丝,孝女戴白如意夹白羊毛条,孙女用发夹附戴蓝羊毛条。&23、做头七。做头七的前晚,要点香祭告,告诉逝者明天做七。做头七第一件事就是换身,即为亡者沐浴更衣。准备纸衣包半套,内有衣帽鞋袜面布六件,准备大脚桶一个,草席围在木桶上面,由经师唱佛赞,然后引导亡灵沐浴更衣,把衣包火化。接着祭灵,祭品有五碗头一付(即五个碗里面分别盛着豆干、香腐、猪肉、猪肝、尖头鱼)、白饭三碗、甜糯米饭三碗、落汤糍三碗,白包一盘,大块猪肉一盘、其他菜式六样。经师唱念开咽喉神咒三遍、甘露水神咒三遍,谓之教食。然后孝子献酒三次,献饭、献菜,最后献钱纸。24、附录①:停棺。民间称为企厅。即在大殓之后,将棺材停在灵厅百日。这此期间,每天下午四点,必须请漆工上门为棺材上漆,防止尸水渗出,经过百天的油漆,棺材乌黑透亮,称为乌金漆。每天漆完之后,大孝妇带领其他孝妇,抱棺痛哭。百天过后,方才出殡安葬。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儿子过番未回,或者风水师还未卜择到“龙真**的”的牛眠宝地,百天过后仍不能入土为安,但依礼制又不能停棺在家了。于是,子孙另在村外旷野,设建临时停棺小屋暂厝,这种小屋被称为“棺材厝”。解放以前,在东陇北溪对岸石头坑至后沟窑这一段南溪河堤上,分布着**小小几十座棺材厝,有的已经停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有的因为子孙零落,无力营葬而长期停棺荒野,有的破败不堪,有的尸骨外露。更有甚者,民间传说一些干尸最后浑身长满绿毛,成为为害一方,导致天气长期干旱的“旱魃”,这在清代众多笔记小说中多有记载。停棺这种**俗已在解放后被全面革除。25、附录②:孕妇殓葬。孕妇因故去世,或因难产,一尸二命,其葬法与其他人并无太大的差别,唯独不可用石灰,而改用秕糠(谷壳)。大概因古代妇女产难之时,痛极难忍,发生假死的现象比较普遍,采用秕糠覆坟,大概是亲属有个良好愿望,想给死者留条生路,一旦复活,比较容易出来。26、附录③:大丧期逢丧。俗传老人去世四十九天内,家中再有第二个老人去世,如果不及时补塌,将会发生连死三人的情况,所以在第二位老人去世之后,必须扎一草人随之一起下葬,还要摘一大桠桑椹枝一起下葬,桑椹潮汕话读成“相随”,就是要草人与去世者相随,不必再来拉第三个家人而已。现在火葬之后,改成在荐斋日扎一纸人火化来代替。附录4:百岁喜丧。老人如果活过百岁,或者五代同堂而去世,子孙就会把丧事当成喜事来办,第五代玄孙可以穿红衣服送葬。称为喜丧。&二、荐斋功德1、准备物品:①衣箱。分正灵箱和寄灵箱,正灵箱稍大,用深绿色或深蓝色纸糊成,里面放置全套十二件衣帽,填满纸镪,上面放置纸被,并需用逝者生前用过的帽子或衣服放在纸被下面,方便亡者认领。寄灵衣则用于追荐先灵公妈所用,一律用红色纸糊成,里面一般放置男式女式各一套十二件衣帽,同样填满纸镪,上面放置纸被。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又出现了一些纸制的生活用品和家用电器,甚至别墅、汽车等。②招魂幡。招魂幡由专职荐斋人员制作,用白纸制成条状,上面用彩纸剪成宝盖、下面剪成莲花座装饰,系在竹枝上,上书:弥陀接引唵√√√一泗天下南赡部洲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潮州府饶平苏湾都某乡某村亡者故考(故妣)某某×府君(×门某某×氏妈)一位之灵(笔者一直弄不明白,饶平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置县,而澄海则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置县,相距不足一百年,为何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澄海东部莲下、莲上、溪南、东里、盐鸿数镇的老百姓去世时,仍然自报家门为饶平苏湾都?持续四百多年不承认澄海县的存在,莫非冥司四百多年尚未作行政区划的调整?但据笔者近年来了解,现在乡间亡斋专业人员大多采用汕头市澄海区这一当代地名来为逝者招魂)。③纸马、纸塔。④祭品。五碗头一付,五粿五晏(即五种米粿:圆粿、长粿、角楼、豆目粿、团粿)这五种粿摆放在一盘发粿的上面,米酒一樽、白粿一盘、猪头一个(或猪肉一大块),肉菜六大碗,白米饭一大碗,将一双竹箸竖插于饭上,米饭三小碗、甜糯米饭三小碗、落汤糍三小碗,其中各有一小碗插上红花,表示长孙份额。⑤供品。指用于佛坛供佛的斋品,素菜六碗,水果二大盘,白米饭一碗,干茶一杯。2、祭告。荐斋日之前夜,要先用一盘粿拜祭,告知逝者明天将为他老人家举行隆重的荐斋,请老人家来格来飨。3、设佛坛。荐斋日一早,请来的专业亡斋班就开始布设佛坛,张挂西方三圣佛像(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但有的亡斋班悬挂的是华严三圣,即释迦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有点文不对题),佛坛悬挂潮绣彩门,门联:迎诸佛降临东土,度众生往生西方,横批:佛光普照。或:观音化身坐南海,文殊禅步达西天,横批:万德庄严。供桌上摆放八洞神仙折叠画像和护法神韦驮、坚牢之像,上供香炉三个,中炉为诸佛菩萨,右炉为司命帝君,左炉为土地灵祇。法器为大磬一个,引磬一支、大小木鱼各一个、檀香惊堂木一块、经架一个、经遮一幅、手炉一个。乐器分文武两边,武边为大鼓、中鼓、小鼓、铜锣、苏锣、深波,文边为扬琴、二胡、椰胡、唢呐、横笛、箫等。4、设灵座。如在村里比较空阔的地方搭棚做功德,还须从灵厅引灵设座,引灵时由经师一路摇铃持念阿弥陀佛名号,大孝子手捧香炉,次子手持雨伞盖住香炉使其不可见天。5、响鼓。亡斋开始时,先有一通热闹的大锣鼓,就是响鼓,意味着荐斋功德正式开始。6、净坛请佛。唱杨枝净水赞,召请诸佛降临,持念大悲咒时主法经师用杨柳枝醮净水遍洒佛坛、灵座及场内空间。7、通关文牒(洗马报呈)。经师扮成骑马信使,手执纸马和马鞭,在大锣鼓的节奏中,作出洗马起程的动作,就象舞台上的武生,不停翻滚,用洗脸盆作出泼水的动作,用剪刀修剪纸马的鬃毛,最后,大步跳跃到佛前,报一声:关文到!8、佛前经忏。佛前经主要是《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也称《千佛宝忏》,总共一千尊现在佛的名号,佛教教义中佛有三种形态,即过去庄严劫千佛、现在贤劫千佛、未来星宿劫千佛。佛前经忏程序是:①大弥陀赞。②开经偈四句,开宝经菩萨摩诃萨三称。③唱念《千佛宝忏》。《千佛宝忏》中每一百佛就可以停顿休息一下,或者经师换人,一般每一百佛名号中的前十六佛用潮州音乐版伴唱,余下佛名念白。④三皈依(唱大皈命或者古皈命)。9、灵前经忏。灵前经忏主要是净土四经,程序是:①小弥陀赞(或莲池海会赞)。②金刚经一遍。③阿弥陀经一遍。④普门品一遍。⑤心经一遍。⑥往生咒七遍,能力比较好的经师可以念大悲咒七遍。⑦迥向偈四句。每一本经念完,用一小盘,内放冥纸,再把经本放在盘上,让大孝子献灵。10、供佛。这是中午午供,用佛教的大供仪轨。孝眷跪于佛前,长子掂香进献,由经师手执引磬唱念。①戒定真香赞,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②南无灵山会上佛菩萨三称。③南无常住十方佛至南无大乘紧那罗王菩萨三遍。④变食真言三遍。⑤甘露水真言三遍。⑥普供养真言三遍。⑦天厨妙供赞。11、供灵。孝眷跪于灵前,长子掂香进献,手执托盘,盘里垫些钱纸,次子手执酒樽司酒,由经师手执引磬唱念莲池海会赞、叹灵文,酒三献、饭三献、菜三献、其他祭品三献,最后献钱纸。12、午筵休坛。指中午吃饭休息。中午吃饭时不可以用勺子添饭,只能用碗代替勺子添饭,解放前要吃全素的斋饭。13、响鼓。下午两点左右,又是一通热闹的大锣鼓开始了。14、扮仙。这跟潮剧开锣的前奏一样,唱潮剧《五福连》,但亡斋只唱其中的《仙姬送子》和《京城会》两折(其他三折分别是《十仙庆寿》、《跳加冠》、《唐明皇净棚》)。这是一个图吉利的节目,并非固定程序,要丧家加一个红包给亡斋班才会演奏,故澄海民间有“多钱多功德,少钱亡斋无唱曲”的俗语。15、请八洞神仙。经师配合潮乐伴唱,诚心祷请铁拐李、何仙姑、张果老等八洞神仙到坛助法。16、掉斗。“斗”代表魁星,魁星是文昌帝君手下一名专管人间科举文事的神,一手持笔,一脚踢斗,世称“魁星踢斗”。经师在锣鼓的强烈节奏中,把一个用于量米的斗抛到空中,然后准确接住,共掉七次,谓之掉斗。据说斗掉得越高,子孙读书就会科甲鼎盛。掉斗这一环节随着清末科举的结束,在解放前就已经在澄海民间做功德的程序中消失了。17、散花。如果逝者是母亲,才有这一环节,准备一迭用冥纸剪成的纸花,代表一年十二个月间不同季节开的花,中间放一藤席,子女每人十二张纸花,大孝子手捧香炉,其他子女手持一香,经师唱出十二个月所开花名,在经师的带领下,绕席十二匝,每圈投放纸花一枚。18、礼血盆。同样是母亲去世才有的环节。准备小矮桌一张,上面放上几碗红水(有几个子女放几碗),象征母亲生孩子时流的血,亲生子女围坐小桌一圈,经师手持招魂幡,坐在上首位置,唱念《血盆经》,感念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和养儿育女的劬劳,最后,每位子女都要端起一碗红水,亲尝一口。19、挨塔。准备纸塔一个,用竹条作骨架,共四层,糊上彩色纸,四层四色,共六面,上绘神佛凡人图像,最上一层为诸佛菩萨,第二层为神仙,第三层为凡人百姓,最下层为塔门,塔下方摆一大盆。经师左手持招魂幡,右手摇铃,大孝子手捧香炉,其他亲眷按亲疏次序排列,经师唱叹灵曲,带领孝眷绕塔七周,最后,每人扶塔左旋三下,右旋三下,向盆里投下一个钱币,挨塔结束。20、过桥。也称过奈何桥。先架设一木桥,桥上供包子一盘,红烛一对,把亡者香炉置于桥**,桥下置一大盆水。经师手持招魂幡,叩请桥头官开桥放行,另一经师扮桥头官,问明过桥原因,逝者生卒年限,与上午通关文牒所报是否相符,验明身份之后,开桥放行。这时撤去供品红烛,孝子捧起香炉,其他子女手捧库钱,持香一支跟着经师从桥上七次通过,称为过七洲桥。每过一次,孝眷人等均须向桥下水盆投下钱币,意为买路经过。过桥曲每句七字,每一洲桥四句,配合舒缓哀怨的潮乐,最能扣动孝眷心弦,引人落泪,也是整个荐斋功德中最好看的环节。21、还库。过桥结束,意味已到西天,亲生子女要向神库缴纳库钱,库钱的多少以逝者属相而定,属牛最多,属鼠最少。还库结束后,经师代表佛祖赐予每人长寿香一支,大家持香跟随经师反向过桥一次,意为送灵之后回家,经师手持招魂幡,和大孝子捧香炉站在桥中间,这就是“望乡台”,向家乡,向亲友最后一望,经师代表亡灵向家乡,向亲人告别。&22、宣疏。库钱交清之后,经师宣读《三宝证盟荐亡往生功德文疏》,疏首偈曰:大圆满觉,应迹十方,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上来今有,三宝证盟,荐亡往生,普佛功德文疏。所有义文,今对佛前,至诚披宣,大圆镜中,祈垂朗鉴。疏文曰:伏以:佛天浩荡,圣凡等受帡幪,法利宏深,幽显均蒙加被,有求皆应,无感不通,仰叩洪慈,俯垂洞鉴。爰有一泗天下南赡部洲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潮州府饶平苏湾都某乡某村孝眷人等,秉释迦如来遗教,奉行主修法事功德。今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潮州府饶平苏湾都某乡某村吉向居住,奉佛修因,启建荐亡生西,普佛道场。孝眷×××,暨领阖家善眷人等。是日沐手焚香,一心皈命:娑婆教主释迦文佛,极乐世界弥陀慈父,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十方常住三宝,如是各宝金莲座下。愿舒绀目,俯鉴丹忱。痛思九泉路远,难招已往之魂,固知三宝恩深。展俯提之臂,不施荐拔,曷由解脱!愿仗佛力,定归莲邦。由是恭就某村某处,启建荐亡生西普佛一堂,仗凭戒德师僧,称扬弥陀万德圣号,虔礼莲池海会,佛及圣众,以此功德专祈:当斋正荐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潮州府饶平苏湾都某乡某村亡者故考(故妣)某某×府君(某门×氏妈)一位之灵,仗弥陀之誓愿,及海众之威德,众罪消灭,五蕴皆空,不离当念,即生西方;证法身而位登不退,尽未来际以度脱群萌。又祈历劫冤亲,等蒙解脱;现在眷属,咸获寿康;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谨疏。时维:佛历×× 年,岁次××年×月×日,弟子××暨领诸孝眷人等,和南具疏。23、追荐。也称荐祖,一般追荐三代,即逝者的曾祖父母、祖父母和父母,另设供桌于佛坛旁,上供三代祖先临时牌位,牌位用红纸书写,用小竹片贴成小牌,上书:显祖考某某×府公、显祖妣某某×氏妈灵位,供品酒若干杯、白饭若干碗(每碗竖插竹箸一双)、红包子若干盘、红猪头若干个,先由各代先祖的嫡系子孙各持三柱香,到室外见天的地方跪请先灵,引接入坛,将香插于牌位前方,然后经师唱佛赞,仰仗佛力,三召三请牌位上的先灵,来飨子孙福荐。孝长子洒酒三次,献饭、献包子、献钱纸,初献、再献、终献三献既毕,最后献衣箱。24、献衣。先灵献衣箱之前,正灵箱先献,由子孙扶着正灵衣箱到灵前三献,然后其他先灵依辈份献衣箱,献衣箱毕,将祖先牌位附插于衣箱上。25、化衣箱。衣箱献毕,由内外亲属一起把这些纸料衣箱搬到村外空旷的地方火化。正灵箱在正中,其他按祖先辈份排列,点火必须从上面开始,不会导致上面倾倒。对面一段距离的地方,摆上条椅作为供桌,上供押衣供品大粿一盘,三柱香插在粿上,逝者已经结婚的女儿执杖下跪“把衣”(把衣的作用是防止其他恶鬼来抢夺逝者衣物),哭喊父母来领衣物钱财。点火的同时,锣鼓大作,经师手持摇铃,口唱佛偈、心经、往生咒,协助逝者及先灵顺利领到衣物。26、谢佛。化衣箱毕,众人回到功德厅,经师开始谢佛,另备素菜六碗,水果一盘,唱赞谢佛。同时用猪肉一盘、红包子一盘答谢司命帝君和土地神。27、插红花。古制:孝子斩衰服三年,孝孙及出嫁女儿齐衰服二年,曾孙、胞侄大功服一年,堂侄小功服半年,族侄缌麻服四个月,这就是“五服”。除了逝者的直系子女、孙辈之外,其他房亲、族亲、姻亲、世交、朋友均可在荐斋日完成后插红花。其法跪于灵前,由主事者摘一小枝石榴花枝、一小段红鬃索,插于头发上,男子则挂在耳廓上。28、移灵。荐斋结束,请灵回灵厅,仍需由大孝子捧香炉,或者将香炉置于新红塑料桶中(桶中先铺上一层大米),二孝子打伞,经师持铃一路念诵佛号,请回灵厅继续受飨。29、居丧禁忌。一直到20世纪九十年代,澄海民间丧事禁忌仍然颇多,主要有衣食住行几个方面:①衣。不能穿任何红色或者艳丽色彩的衣服,解放前孝子孝妇出门要有明显戴孝标志,居丧四十九天内孝妇不得洗头发。②食。四十九天内不能吃带壳的海鲜河鲜,连蛋类也不可吃。三年内不能做青叶粿、鼠曲粿、红壳桃等粿品,但别人送的可以吃。③住。居丧四十九天内室内墙体不得订钉子,三年内不得用灰、建房,如果老人去世前已经开工的,则可继续进行。④行。四十九天内子孙不得走亲访友,不能进入别人家里,不可有看戏、听歌等一切娱乐活动。30、附录:活亡斋。活亡斋是民间通俗说法,佛教称为延生功德。这种功德一般不能由民间亡斋班来做,而是必须在寺庙中由僧尼或者居士来做,在老人生日当天进行。设置老人长生禄位,正中书“善男子(善女人)某某某长生禄位”;禄位右书:福星九曜,本命元辰;左书:二十八宿,北斗七星。也设香炉,但里面供活香,即不点燃。供红烛七枝,摆成北斗七星勺子状。供品寿桃一盘、寿面一盘。然后开始延生普佛,仪轨如下:①戒定真香赞。②礼佛大忏悔文。③药师赞。④药师赞偈。⑤绕佛。⑥拜愿。⑦三皈依。⑧上供。⑨禄位前迥向。⑩放生。条件好的家庭还可以请高僧大德做《瑜伽大焰口》法会,更是功德无量。三、做七除了头七和荐斋当七之外其余几个七,均须按头七安排的祭品祭拜。另外,如果旬七当天适逢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则提前一天做七。&四、收灵尾七就是收灵之日,一般会在正常的旬七之日再提前二天进行。当天先按做七祭拜,然后再祭拜一碗福丸(龙眼干)、一碗瓜册、一碗柿饼,然后由村中专职主事人给逝者宣告结七,撤去灵桌和灵厅布置,把逝者灵桌香炉安放在厅角,熄灵前灯,撕下灵厅、大门的白字对联,子孙一齐吃一口甜供品。大丧期结束。&五、挽忌在老人去世后第一个生日进行的祭拜称为做挽忌。祭品仍是五碗头、五粿五晏一付,白包子、猪肉一盘,时菜六碗,另加一碗冬粉卵,加在冬粉条中的二个鸡蛋必须是荷包蛋,不能和在世生日一样生煮剥壳,以示区别。六、对年老人去世一周年,称为做对年,供品五碗头、五粿五晏一付,猪头、白包子一盘,女儿拜红包子一盘,红猪头一个,其他时菜六碗,需准备对年衣箱一个,里面仍是全套十二件衣帽,钱纸装满,押衣大粿一盘。祭拜完毕,到空旷地方化衣箱,仍由女儿把衣,女儿把衣完毕,回到灵厅,进行除服脱孝,至此女儿孝事完毕。其他男丁则上山扫墓,准备猪肉一盘、白粿一盘、酒一樽拜墓,另备红包子一盘,猪肉一盘拜土神,扫墓时用红纸条挂纸。对年意味着除孝子外其他人都已经除服无孝了,所以去年初丧时的缠腰布等要送还当事人,称为送手尾。&七、过桥潮俗中所有亡者过桥均在六月初六同一天进行,凡逝者到这一天时去世满百天,就可以过桥。祭品:①西瓜五个(或视孝子多少就拜多少,但起码五个)。②五果二盘(五果在这里专指:桃、李、荔枝、黄皮、葡萄)。③桥板粿七块,必须由三斤六两大米磨粉分成七份做成鞋底状蒸熟。④五碗头一付。⑤五粿五晏一付。⑥白毛雄鸡一只,红毛雄鸡二只。⑦猪肉二盘。⑧时菜六碗。⑨白纸鸡一只。⑩东里一带还需供拜甜“秋瓜烙”一碗,溪南一带需拜“乌耳鳗”一碗,让亡者用于奉敬桥头官。另准备竹筐一担,扁担一枝,筐里各放西瓜一个,筐索缠在扁担两头,两头再挂上一串银镪。供桌左右两上角各放西瓜一个,用盘子托底,下面再垫上钱纸。供桌下两角各放一半切开的西瓜。供桌右边缘铺上七个钱纸圈,把七片桥板粿垒叠成多米诺骨牌形状,初五下午祭拜时朝向内,晚上改向外,七块桥板粿下面平插上九根筷子,筷子一半露于桌外,挂上九串银镪(七洲桥七串,桥头桥尾各一串),祭拜开始后,每块桥板粿上要插七落小香。供桌中间摆放纸鸡,其颈部**一小圈银镪,纸鸡下午朝内,晚上朝外,下午祭拜完毕后,其他祭品撤下,只留西瓜一个、桥板粿不换,晚上再上其他供品,一直拜到凌晨鸡鸣时刻撤桌。桥板粿必须蒸得结实,不能开裂或者折断,拜完后,必须在初六当天中午十二点前吃掉或者送人喂猪,否则将会耽误亡者过桥。西瓜切成小块,和粿品一起分送亲友。&八、三年除服老人去世第二个周年,就是守亲制满做三年了。祭品和对年差不多,但白包子换成红壳桃,另外三年衣箱由家中孝子把衣,火化衣箱完毕,孝子们脱孝释服插红花,原灵厅、大门换上红对联,三年联曰:守亲须尽三年孝,追远常怀一片心。横批:三年礼毕,门目:五世其昌。大门联:今日换红添瑞气,从此一门永平安。横批:守亲制满。换红之后,另备糖果一盘,大桔一对,点香祭拜,拜完把香炉请上祖宗龛,称为升龛,从此以后,逝者就与祖先一起接受时年八节的祭祀了。然后子孙照例上山扫墓,祭品同样是猪肉一盘,红粿一盘,酒一樽,用红纸条挂纸。另备猪肉一盘、红粿一盘拜土神。&结论澄海民间有“复杂过死人事”一句俗语。通过笔者对澄海民间丧礼程序的梳理,己经很能印证这句俗语了。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里,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多少显得有些拖沓冗长。老人去世了,可是子孙的生活还要继续啊,这样繁复的丧礼,不但搞得大家筋疲力尽,单是开销一项,带给子孙们的,就是巨大的经济压力啊。无怪乎火化政策一经推广普及,澄海老百姓特别是老人群体非常拥护,殡葬风俗为之一新。但是,古人认为百善孝为先,整个封建社会儒家思想把个人修养浓缩成“忠”和“孝”两个层面,不但可以“移忠作孝”(如李密《陈情表》),而且可以“移孝作忠”(如官员丁忧其间被朝廷征用,称为“夺情起复”)。所以,民间丧礼不但是一种个体孝行行为,是私德;也是一种弘扬孝文化的社会行为,具有教化民风的作用,是公德。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因而,整个封建社会的官员,辞官回籍丁忧守制,既是为人子者的本份,也是朝廷的礼法制度。明代万历初年内阁首辅张居正贪恋权位,父亲去世隐瞒不报,不按礼法辞官回家丁忧守制,最后在万历皇帝追究的过程中作为大罪之一。澄海民间老百姓把参加丧事活动称为“沐刺”,外人对别人家的丧事是避之惟恐不及的,即便是参加亲戚朋友的丧礼,过后也须摘取一枝带刺的植物洗洗手之后,方可回家,惟恐把晦气带回家,这就是“沐刺”的由来。所以,写这一题材的民俗活动,对一般人群来说,是有些避忌的,甚至害怕、恐惧的,更谈不上深入别人家的丧礼现场去进行系统的观摩和了解了,故而全方位展示澄海整个旧俗丧礼,并且揭示每一环节所要表达的意涵,似乎还没有。笔者认为,一方面是民间丧礼**俗多半依靠口头传承或者师徒帮带,很少形成文字,笔者查考《大清律例》中的礼律仪制,也仅从国家法典的层面作出基本规范和违律惩罚而已。另一方面是民间丧礼主持者大多文化不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者大有人在,以其昏昏而何以使人昭昭者哉!澄海虽然不大,但弹丸之地依然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限于笔者之笔力学力见闻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金刚经》语),均以澄海东部数镇为主,作为历史记忆,抛砖引玉,敬请我区民俗专家,予以补充斧正。【参考文献】:1、《潮汕民俗大观》(方烈文主编)2、《新编潮俗红白事吉语做四句》(陈丁林编)3、《澄海县志》(雍正版及1992版)4、《大清律例》(田涛、郑秦点校,法律出版社出版)5、《白虎通义》(朱熹著)作者:许旭绵作者授权转载,转载需联系!该作者最新发布网友推荐的文章最新发布的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满月吹到头七的乐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