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若小红帽的作者是谁是谁

九曲溪,我们来了(作者:红若扬)——三年级
冬季的暖阳照射在我稚嫩的小脸蛋上,心情真的很美丽。我一起床就迫不及待地出发了。想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要和我的好朋友刘丽莎一起去远近闻名的九曲溪参加一元畅游武夷呀!
约上好朋友,我们就乘坐的士出发了。坐了大约半小时的车,我们终于到了无比壮丽与神奇的九曲溪。看到眼前美丽极致的景色,我和刘丽莎不约而同地张大了嘴巴。看到前面就是“游排”码头,我们不约而同地冲去去排队了,坐竹排的人比比皆是,还好我们溜得快,因为我们刚排上,后面就挤满了人。
终于轮到我们了,兴奋的表情不知不觉地从脸流露出来。坐上了竹排,我觉得这种感觉十分奇特,仿佛上了天堂,进入了伊甸园。
九曲溪的水十分清,清得没有一点儿杂质,清得可以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泡得发黑的树叶,能看见在溪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的七彩鱼儿。九曲溪的周边还有许多怪石,比如幔亭峰边的方石,这块大石头十分像一个巨大的正方体,所以叫做方石。九曲溪周围的树木还十分茂盛。树木丰富多彩,有:松树、杨树、喜树、樟树……各种各样的树木仿佛在向我们问好呢!
这时,竹排进入一个狭窄的山沟,偶尔向上望时还能看到几朵绽放在峭壁上的艳丽的小黄花和散发出淡雅的香味的小红花。这时,船夫老爷爷告诉我们,另一个“游排”码头快到了,我们快要下竹排了。舍不得地说:“时间过得真快啊!我还没坐够呢!”船夫老爷爷笑笑,说:“小朋友,下次再来玩吧!天色已晚,你们别太迟回家,否则你们的父母会担心的。”
时间像个蹦蹦跳跳的小孩,过得总是那么快。我该回家了,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九曲,准备明天登天游峰啦……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把握思维的奥妙知识点 & “杜牧在《江南春》中写有“千里莺啼绿映红”...”习题详情
16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60.0%
杜牧在《江南春》中写有“千里莺啼绿映红”,但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却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杨慎的观点强调文学创作要尊重创作的客观规律没有看到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具有能动性没有看到艺术想象并不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单选题&|&来源:2014--2014学年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高二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杜牧在《江南春》中写有“千里莺啼绿映红”,但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却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杨慎的观点”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而杨慎的观点“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则没有看到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即没有看到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因此答案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尊重客观规律,A不符合题意;C说法错误;D和题意无关。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杜牧在《江南春》中写有“千里莺啼绿映红”,但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却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杨慎的观点...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杜牧在《江南春》中写有“千里莺啼绿映红”,但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却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杨慎的观点”主要考察你对“把握思维的奥妙”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把握思维的奥妙
与“杜牧在《江南春》中写有“千里莺啼绿映红”,但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却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杨慎的观点”相似的题目:
“没有景物,何来情感”与“没有情感何来景物”两者的根本分歧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否承认矛盾
日,广东省韶关市一家玩具厂部分新疆籍员工与该厂其他员工发生冲突。事件发生后,境外“三股势力”大肆炒作,借机对中国进行攻击,并煽动不明真相的各族群众上街进行示威,最终一件普通的刑事案件引发了新疆的暴力犯罪事件。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①联系是有条件的,要具体分析和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②国家必须积极履行好政治职能,维护社会稳定③要防微杜渐,注重量的变化&④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发挥意识的直接现实作用①③②④①④②③
据报道,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能控制光线运行方向的材料,这项重大突破使长期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隐形衣”由梦想变为现实。这启示我们&&&& ①意识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正确预测未来②利学创造往往需要利学幻想的激发和推动&&③科学幻想向现实的转化离不开科学实验④发挥意识活动的创造性就能将科学幻想变为现实①②③④①④②③
“杜牧在《江南春》中写有“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杜牧在《江南春》中写有“千里莺啼绿映红”,但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却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杨慎的观点”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杜牧在《江南春》中写有“千里莺啼绿映红”,但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却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杨慎的观点”相似的习题。  《红楼梦》的作者究竟会是谁呢?
  ——《红楼梦》阅读随笔之二十四
  看到这个题目后,大多数人都会说:《红楼梦》作者不就是曹雪芹吗?难道这有什么问题?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笔者也坚信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作者,或者说从来就没有意识到,曹雪芹作为《红楼梦》的作者会有问题。但近年来,随着研究者们不断对该书的作者提出质疑,对于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定论,笔者也越来越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弄清《红楼梦》这样一部杰作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尤其是他的作者或者原作者究竟是谁,不光可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也有助于读者、研究者加深对《红楼梦》的理解和认识。
  其实,自从《红楼梦》一书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正式问世以来,关于《红楼梦》作者的各种说法就一直没有断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研究者所提出的《红楼梦》的作者或原作者,在曹雪芹之外累计已有六十多人,照目前的势头发展下去,这个数字必定还会不断增加。不过,尽管《红楼梦》作者候选人的名单越来越长,而且推举者皆言之凿凿,认为自己找到了真人,但遗憾的是,尚没有一个人有令人信服的直接证据,所有说法基本上都是间接推论乃至虚妄臆测。看来,要把《红楼梦》的作者或原作者从历史深处挖掘出来,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曹雪芹作为《红楼梦》作者的种种疑问
  有关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说法,最早是由胡适先生在1921年出版的《〈红楼梦〉考证》一书中提出来的。也就是说在此之前,曹雪芹从未作为《红楼梦》的作者在书上署过名,大多数读者也不知道作者是曹雪芹。最初的《红楼梦》,是以抄本的形式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流传,上面以脂砚斋为主的批书人所作的批注中说,曹雪芹是其作者。但一般人看不到这个所谓的脂评本或抄本,后世人们长期以来看到的,是程伟元、高鹗整理刊印的程高本。该书第一回中说作者是“石头”,最早的书名叫《石头记》,后经曹雪芹精心整理,才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红楼梦》。胡适先生看到脂评本后,经过了一番复杂曲折的考证后认为,《红楼梦》真正的作者是曹雪芹。胡适先生的这一观点被其学生、同仁所追捧,于是所谓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说法,逐渐被人们接受而成定论。近年来,随着对《红楼梦》研究的深入和拓展,许多人又有了一些新的发现和看法,因而相应地对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观点,也产生了较大的疑问。
  其实有疑问也是正常的,因为《红楼梦》的原作者当初不但没有署名,反而在书中设下包括作者是谁的一系列的迷魂阵,本身就给后世人们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不是曹雪芹呢?肯定者与否定者目前都拿不出确凿有力的直接证据,因而谁也说服不了谁。笔者虽然对曹雪芹作为作者也产生了怀疑,但也是没有什么可靠的证据,在此只是想对一些现有的资料做一些粗浅的分析,并提出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此就教于大方之家。
  大致梳理一下曹雪芹作为作者的主要依据,我们就会发现,疑问也并非从近年来才开始,而是从该书正式问世时就随之产生了。
  原书在第一回的正文中,将作者归之为“石头”,这自然是一种无法验明正身的假托。之后又说道:“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意思是说,《红楼梦》原作者另有别人,曹雪芹所做的工作不过是整理。但批书人却对此不以为然,而是以知情人的身份指出,作者就是曹雪芹。甲戌本在此批注说:“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意思是说,曹雪芹故意使用障眼法,不让人知道作者究竟是谁。但这里因此也产生了一个疑问,如果作者真是曹雪芹,而曹雪芹又真不想让别人知道他是作者,又何必写上“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把读者的注意力往自己身上吸引呢?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脂批还反复提示说,书中有许多事取材于曹家史实。由于脂批中透露批书者与曹雪芹关系密切,甚至还参与了《红楼梦》的创作或整理,因而人们便对脂批有很强的信任度,认为曹雪芹确系作者。
  除了《红楼梦》书中以及脂批直接说到作者,后世人们从曹雪芹友人的诗作中,以及同时代或稍后的一些文人笔记中,也发现了曹雪芹与《红楼梦》的一些关系。
  曹雪芹的好朋友敦敏与敦诚兄弟俩,是清
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的五世孙,在他们的诗中有不少关于曹雪芹的记载,后世对曹雪芹生平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他们与曹雪芹交往时吟咏的诗。从诗中可以得知,曹雪芹曾经在江南有过短暂的繁华生活,家族衰败后回到北京,后因穷困潦倒而移居西郊,年纪并不很大时便去世了。他十分有诗才,敦敏、敦诚在诗中把他比作曹植、李贺;他也善于绘画,敦敏还专门为他的画题过诗。敦敏与敦诚是与曹雪芹同时代的人,而且看样子,兄弟俩与曹雪芹的交往十分密切,如果曹雪芹真是《红楼梦》的作者,或者说他十年如一日地对其“披阅增删”,敦敏与敦诚应该是不会不知道的。令人纳闷的是,在兄弟俩的诗文中,找不到关于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任何记载,甚至也没有提到过有《红楼梦》这样一部书。敦诚的诗中虽提到过曹雪芹著书一事——“不如著书黄叶村”,但这只是泛泛而谈,不能证明所著之书就一定是《红楼梦》。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曹雪芹的另一位好朋友张宜泉,是曹雪芹搬到西山之后的邻居,如果曹雪芹在著什么书,或者整理什么书,应该说他也是不会不知道的。但张宜泉也没有提到过曹雪芹著有《红楼梦》一书,只说“其人工诗善画”。张宜泉为什么没有对《红楼梦》说过一句话呢?
  从目前发掘出来的资料老看,除《红楼梦》本身和脂批之外,最早明确指出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人,大概是与曹雪芹同时代的宗室诗人明义。明义在其《题红楼梦》诗序中说:“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从诗序以及二十首题红诗的口气来看,明义应该是和曹雪芹认识的,似乎交情也不错。据红学家们考证,明义这一组诗大概作于乾隆二十五年到乾隆四十年间。
  另一位与曹雪芹同时代的宗室诗人永忠,也在作于乾隆三十三年的咏《红楼梦》诗题中说:“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其中第一首曰:“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永忠的诗第三句说得很明白,他与曹雪芹并不认识。但墨香是永忠的堂兄弟,又是明义的堂姊夫,还是敦敏、敦诚的叔父,想必由于欣赏《红楼梦》,有关曹雪芹的信息他也是会知晓的。
  明义与永忠的说法,大概是目前除脂批外,正面说明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较为有力的证据,应该说有相当的可信度。明义、永忠与敦敏、敦诚是亲属和亲戚,又都是当时很有名气的宗室诗人,关系应该都十分密切,但他们有关曹雪芹与《红楼梦》的记载,为什么在敦敏、敦诚留下的资料中得不到印证呢?而且,把敦敏、敦诚眼中的曹雪芹,与明义、永忠所描述的曹雪芹作比较,会发现双方对曹雪芹的评价重点不一样:敦敏、敦诚强调曹雪芹“工诗善画”,但只字未提其创作《红楼梦》的事;明义、永忠主要着眼于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却似乎未提其“工诗善画”。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另外,在与曹雪芹同时代或稍晚的其他一些文人的笔记中,也发现了有关曹雪芹与《红楼梦》的记载。比如裕瑞在《枣窗闲笔》中写道:“闻旧有《风月宝鉴》一书,又名《石头记》,不知为何人之笔。曹雪芹得之,以是书所传述者,与其家之事迹略同,因借题发挥,将此部删改至五次,愈出愈奇,乃以近时之人情谚语,夹写而润色之,藉以抒其寄托。曾见抄本,卷额本本有其叔脂研斋之批语,引其当年事甚确,易其名曰《红楼梦》。”裕瑞的这段文字意思有三层:一是听说有《石头记》这样一部书,但原作者是谁不知道;二是曹雪芹得到了这本书,发现与自己家史有相同处,于是借题发挥,删改五次,使其成为情怀之寄托;三是他见过《石头记》的抄本,上面有脂砚斋的批注。裕瑞的上述记载,对于《红楼梦》的作者是谁,以及曹雪芹从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看法与程高本序言中的说法十分相似,都说曹雪芹并非《红楼梦》的原作者,而只是整理者。
  众所周知,《红楼梦》真正面世,是从程高本才开始的。程高本序言中说:“《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一般认为,《红楼梦》问世近三十年之后,才出现了由程伟元、高鹗两人整理刊印的程高本,也就是说不到三十年时间,作者是谁就已经成为一个谜了。序言中对于作者究竟是谁,说得很有分寸,只说“相传不一”,说明程高他们自己也搞不明白;所谓“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意思是曹雪芹只是编辑整理者,而非原作者,这其实是重复了楔子中“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的说法。据一些红学家们考证,程高本中明显留有脂评本的痕迹,也就是说,程高是必定见过脂评本的,或者说他们就是在脂评本的基础上整理《红楼梦》的,但是,他们为什么没有支持和附和脂砚斋等批书人的说法,认为曹雪芹就是该书的作者呢?
  自然,有关曹雪芹的生平和家世,可能是其作为《红楼梦》作者最重要的证据。在这方面,红学家们作了大量的考证,理出来的大致线索是:曹雪芹的先世本是汉人,但在很早的时候就加入满洲旗籍,成了清朝皇家的奴仆。随着清人入关,曹家逐渐受到皇家的重视,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的妻子成为康熙小时候的保姆。康熙当了皇帝后,任命曹玺为江宁织造,曹玺病故后康熙又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接任。曹寅小时候做过康熙的伴读,深得康熙的信任,因而康熙六次南巡,曾四次以曹家为行宫,曹家此时到达鼎盛时期。曹寅病逝后,改由其子曹颙继任,不久曹颙又病亡,康熙特许曹寅弟弟曹宣的孩子曹頫过继给曹寅,继任江宁织造,此为曹家所出的第四任江宁织造。康熙驾崩后,雍正皇帝即位,曹家从此由盛转衰。雍正以亏空国库、行为不端及骚扰驿站等罪名,将曹頫革职抄家,遣回北京。到了乾隆上台,曹家再次遭受灭顶之灾,彻底结束了贵族大家庭的幸福生活。有人考证,从江南被遣回北京时,曹雪芹为十四岁。红学家们认为,曹雪芹个人际遇和家族所遭受的重大变故,给他心灵造成了巨大的震撼和创伤,从而使他萌发了创作《红楼梦》来反映家史的想法。由此不少红学家也都认为,《红楼梦》就是曹雪芹的自传体小说,书中的好多事例,比如赵嬷嬷所回忆的接驾、后四十回中所写的贾府被查抄等,都是以曹家的生活经历为素材的。平心而论,这种说法也十分有道理,《红楼梦》中贾府由盛转衰的轨迹,确实与曹家的历史有一定的相似度。
  但是自传说也有一些致命的弱点,又令人对曹雪芹作为作者产生了很大的怀疑。比如,如果《红楼梦》确实是曹雪芹的自传体小说,书中的很多人物都是以曹家子孙甚至长辈为原型,那书中的男性人物如何普遍地形象不堪呢?曹雪芹会大面积地对其家族的男性人物持负面看法,并在书中如此无情地映射和讥刺吗?再如,如果曹寅真是曹雪芹的祖父,曹雪芹也确实是此书的作者,按说他应该在书中对其祖父的名字有所避讳,即使不避讳,也不至于拿“寅”字开玩笑,小说中为何借薛蟠之口先是把“唐寅”二字念为“庚黄”,此后又说:“谁知他是‘糖银’是‘果银’的”。对于这种情况该作何解释呢?
  对于所谓自传说更加不利的说法是,在所谓曹雪芹祖父的曹寅家的两个家谱中,都找不到曹雪芹这个人,而古人却是非常重视家谱的。对此欧阳健先生指出:“现在人们看到的曹氏家谱,绝无‘曹霑’之名,甚至连‘曹雪芹’也没有,那么,这个家谱要么就是假的,要么就与这位‘曹霑’毫无关系,二者必居其一”。而且,曹寅有一号为雪樵,古代给孩子起名、取号,非常注意避讳,如果曹雪芹真是曹寅的孙子,如何又能与其爷爷的名字重字呢!一些研究者在考证曹雪芹的来历时,实在是茫无头绪,一抹两眼黑,于是出现乱猜测,有人猜曹天佑是曹雪芹,有人猜曹寅儿子曹顒之妻马氏遗腹子是曹雪芹,还有人猜曹頫儿子是曹雪芹。所有的猜测都不能满足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曹雪芹究竟是不是曹寅家的人呢?这个关键性的问题至今都没有解决。
  总之,概括以上诸种说法,对于《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谁,大致分为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批书者脂砚斋等人,以及与曹雪芹同时代的宗室诗人明义、永忠都认为,《红楼梦》的作者就是曹雪芹。第二种意见,《红楼梦》一书本身以及程高本的整理和刊印者,与裕瑞等一些清中叶及其之后的文人都认为,《红楼梦》原作者另有其人,曹雪芹只是整理者。目前,对于《红楼梦》作者的问题,大家争来争去,仍然主要集中在这两种意见上。可以说,以上两种意见旗鼓相当,各有道理,也均有比较可靠的材料来佐证,但同时也都有许多疑问,至今都没有说服力很强的直接证据。
  除了上述对于各家记载和观点的疑问之外,笔者在长期的阅读和研究中,也产生了一些基于文学创作一般性规律的疑问,下面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个疑问:既然曹雪芹的朋友敦敏、敦诚、张宜泉等,都说曹雪芹其人“工诗善画”,那为什么曹雪芹没有留下一本诗集,甚至连一首完整的诗都没有留下呢?如果《红楼梦》真是曹雪芹所撰,从书中人物名下的诗来看,应该说曹雪芹诗才远在敦敏、敦诚、张宜泉之上,那为什么敦敏、敦诚、张宜泉的诗都流传下来了,而曹雪芹的诗除了敦诚转述的“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两句外,再也无人见到其他的篇章呢?是否诗人,是否诗写得好,关键要靠作品说话,为什么曹雪芹作为诗人,后人只是从其朋友留下的资料中间接得知,而看不到其实际作品呢?也许有人说,怎么不见曹雪芹的诗,《红楼梦》中的那么多诗,哪一首不是他写出来的呢!这里便有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作者所写人物名下的诗,不能算是作者的诗,否则,《水浒传》中宋江在浔阳楼所题的反诗,就要算在施耐庵名下了。
  而且,脂砚斋也在批注中说,“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意思也是指出曹雪芹是一位诗人,写此书也有借小说传播自己所写诗歌的意图。这也令人纳罕,在《红楼梦》产生的那个年代里,诗歌是阳春白雪,小说是下里巴人,小说借助诗歌的地位传播还说得过去,怎么诗歌反而要借助小说来传播呢?像敦敏、敦诚、张宜泉、明义他们那样,正儿八经地刻印诗集,传诗的效果不是更好吗?曹雪芹借助小说传播诗的结果,竟然是后世无法看到真正属于他的诗,他的诗人的身份和地位究竟该如何定位呢?
  第二个疑问:既然曹雪芹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创造了我国文学史上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为什么除了《红楼梦》孤零零地存在于世间之外,几乎见不到他的其他作品呢?一位作家有可能一辈子只写了一部平常的长篇小说,但写出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长篇小说的可能性不大。能够称得上是杰作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据了崇高地位的作品,必定不会是孤立和偶然地产生的,而应该是有其他一批作品做基础、做铺垫、做积累的,这样才符合文学创作的一般性规律,也符合人类认识和思维的规律。这也像珠穆朗玛峰之所以能矗立在青藏高原上,是因为周围有众多山峰拱卫着它,无形中给它作了很大、很坚实的基座,很难想象珠峰会孤立而突兀地存在于平原地带。说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却看不到曹雪芹还有其他的作品,总令人感觉不像是符合常规的事情。
  当然,要说完全看不到曹雪芹的其他作品,会有人提出异议。已故著名红学家吴恩裕先生曾经撰文指出,根据风筝工艺美术家孔祥泽先生提供的资料,曹雪芹有一部《废艺斋集稿》传世。但这部书稿是一部记载我国工艺技术性的科普读物,书中详细记载了金石、风筝、编织、印染、烹调、园林设计等八项工艺艺程,类似于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其内容、主题和情趣与《红楼梦》实在是大相径庭,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人们无法想象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曹雪芹,竟然还有时间、精力、兴趣去研究、撰写民间工艺读物,因而不得不发出疑问,这两部著作的作者会是同一个人吗?如果曹雪芹真研究过民间工艺技术,撰写过《废艺斋集稿》,他的好朋友敦敏、敦诚、张宜泉等人怎么会不知道,并且在他们的著作中没有提起过呢?
  综上所述,曹雪芹作为《红楼梦》的作者,实在是疑问重重,拥护者与反对者基本上一样多。面对目前走马灯似的不断被推出的原作者,大多数人看了推荐者所作的考证以及言之凿凿的结论,普遍的感觉和印象是,哪一位似乎都有点像是原作者,但哪一位身上又都存在明显的漏洞,因而到最后仍然是真假难辨,无法认定。毕竟由于时间久远、史料匮乏,研究者们所能找到的材料,绝大多数都是间接的、零散的、似有似无的,很少有直接的、完整的、真真切切的资料,因而这些资料所反映的情况,也就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待续)
楼主发言:14次 发图:0张 | 更多
  @张黎明观点   标题序号没有标好,请版主在标题“《红楼梦》的作者究竟会是谁呢?”后面,加一个“(1)”,作成这样:“《红楼梦》的作者究竟会是谁呢?(1)”,此稿一共三部分,现为第一部分。谢谢!
  楼主这个离题太远了。  
  @张黎明观点   第一个疑问:既然曹雪芹的朋友敦敏、敦诚、张宜泉等,都说曹雪芹其人“工诗善画”,那为什么曹雪芹没有留下一本诗集,甚至连一首完整的诗都没有留下呢?  =================================  许多网友在论坛里发表一些文章以后,希望出一本书。  符合以下一个条件就可以出书:  1.某出版社的编辑看中了你的文章。  2.自费。大约需要两到三万块钱。如果一个月存两千元,一年也就差不多。  3.集资。比如我退休以前是教师,我向以前的学生呼吁,请大家帮忙。  在清朝,自费刻板印一本诗集,我估计曹雪芹负担不起。因此他就没有诗集传世。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最有力的证据在最后一回,只不过江宁曹家目前看来并没有曹雪芹,这是新红学派最尴尬的地方,至于其他作者的说法都是胡说八道
  @邯郸夏
15:29:00  楼主这个离题太远了。  -----------------------------  主要观点在第二部分,贴出来后请指正!
  搞笑!  所谓————  戡叹水落石犹在,笑评灯熄灰即飞~~~~~~  近30多年过去之后,早有人看清爽了一切,也就不禁疑惑起来了:当年的河上,明明是有桥的了,你为嘛要下水去摸石头呢?!一定是司马昭之心…………  同样的,关于曹雪芹,关于“‘糖银’、‘果银’”之说,其实“前人之说备矣”,  轮到他欧阳健现在才出来大惊小怪吗?!好象前人都不会游泳似的,直到他下了水摸到了石头,…………  转贴
  郑无极:《红楼梦》避讳谈  …………  古代文献中的避讳(包括避祖、父家讳与避皇帝国讳两类),本来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避讳不避讳,避讳到什么程度,在中国古代往往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当事人拥有很大的自由选择的空间。严格的、绝对意义上的避讳,往往非常少见。譬如,《礼记?曲礼上》云:“二名不偏讳。”郑玄注:“谓二名不一一讳也。孔子之母名‘徵在’,言‘在’不称‘徵’言‘徵’不称‘在’。”按这种解释,君主或长辈是二字名,只有在二字同时出现的时候才需要避讳。比如,康熙皇帝名玄烨,只有“玄烨”二字同时出现,才需要敬缺末笔,单独出现一个“玄”字可缺笔,也可以不缺笔。只是清人多畏惧朝廷挑刺,所以单独一个“玄”字也普遍缺笔的,但不缺笔、不避讳的实例亦大量存在。另外,韩愈《讳辩》云:“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如果长辈之名涉及特定名词,也有人主张可以不避讳的。比如,曹寅的“寅”字在涉及“唐寅”这一人名、“寅时”这一时辰名时,可避讳也可以不避讳。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实际的做法是只有一处避讳,表示自己知讳就行了。——这本不足为怪。但在红学领域,偏偏有一些“脂伪”论者和民族主义索隐派,喜欢拿避讳问题说事,以《红楼梦》不避“寅”字讳为由,强说该书作者不是曹雪芹,又以甲戌本不避“玄”字讳为由,强说其为民国时书贾“伪造”。本文即针对诸如此类的谬论,以实际例证说明避讳在清代文献中从来就不是绝对的!  一、清代小说不避作者家讳的实例:  1、《聊斋志异》不避“盘”字讳(蒲松龄之父名蒲盘):  王喜,即秤付之。成囊金,拜赐而出。主人怼曰:“我言如何,子乃急自鬻也?再少靳之,八百金在掌中矣。”成归,掷金案上,请主人自取之,主人不受。又固让之,乃盘计饭直而受之。(见《聊斋志异·王成》)  2、《儒林外史》不避“旦”字讳(吴敬梓祖父名吴旦):  看到戏场上小旦装出一个妓者,扭扭捏捏的唱,他就看昏了,忘其所以然。(见《儒林外史》第10回)  不要说姑娘标致,这姑娘有个兄弟,小他一岁,若是妆扮起来,淮清桥育十班的小旦,也没有一个赛的过他!(见《儒林外史》第30回)  左边一路板凳上坐着十几个唱生旦的戏子。(见《儒林外史》第30回)  我心里想做一个胜会,择一个日子,捡一个极大的地方,把这一百几十班做旦脚的都叫了来,一个人做一出戏。我和苇兄在傍边看着,记清了他们身段、模样,做个暗号,过几日评他个高下,出一个榜,把那色艺双绝的取在前列,贴在通衢。(见《儒林外史》第30回)  3、《儒林外史》不仅手犯“旦”字讳,而且口犯“旦”字的读音:  卜诚道:“没的扯淡!就算你相与老爷,你到底不是个老爷!”(见《儒林外史》第22回)  ——在蒲松龄口中“盘”字作何读音尚不得而知,但吴敬梓既然写出“扯淡”二字,足证此人绝不避讳“旦”的读音。这与曹雪芹在《红楼梦》第26回中既写出“寅”字,又读出“银”的读音,乃是一模一样的。  蒲松龄之于《聊斋志异》的著作权,以及吴敬梓之于《儒林外史》的著作权,迄今为止都是无可质疑的。蒲盘之于蒲松龄的父子关系,吴旦之于吴敬梓的祖孙关系(或者嗣祖孙关系),也是无可质疑的。而《聊斋志异》亦不避作者之父“盘”字讳的地方,《儒林外史》不避作者祖父“旦”字讳,更到了比比皆是的地步。这已经充分清代小说是不讲究严格避家讳的。民族主义索隐派以《红楼梦》不避“寅”字讳为由,来否定曹雪芹的著作权,根本站不住脚!
  清刻本不避国讳的实例:  1、广东中山图书馆藏《韩文恪公文集》,有康熙8年胡大定序,为康熙间刻本无疑。但是“玄”字不避讳。  2、2005年嘉德拍卖行秋拍康熙时初印的《席刻唐百家诗》。其中不乏大量的带点的“玄”字。  3、程甲本《红楼梦》中亦有避讳不严的实例:  程甲本第54页:卷首“绣像”第二十二幅“女乐”后“调寄菩萨蛮”赞辞:“弦管无情,竟作晨钟侣”。——其中的“弦”字,就不避讳。  程甲本第311页:第10回,尤氏和璜大奶奶谈论秦可卿的病情:“话也懒怠说,眼神发眩”。  ——其中的“眩”字,也不避讳。  程甲本第321页:第10回,张先生说秦氏的病症“头目不时眩晕”。——  其中的“眩”字,还是不避讳。  程甲本第328页:第11回,尤氏说吃了张先生的药“今日头眩的略好些”。——  其中的“眩”字,依然不避讳。  ——欧阳健等人以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不避“玄”字为由,将其打为民国时的“伪本”,依同样的逻辑,《韩文恪公文集》、《席刻唐百家诗》连同程甲本《红楼梦》岂不也成了民国时的“伪本”? 所以,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欧阳健所谓“以史讳鉴定版本的准则”其实止是一种机械化、教条式的认识。
  有人说脂评本的“宁”字是避道光皇帝(旻宁)的“宁”字讳。  实际上,那个“宁”是异体字,不是避讳
  关于玄字的写法.在清三代中是比较严格的.而玄字缺末笔的写法始于宋.康熙时候避讳虽然比较严格.但是仍然存在大量的不缺少末笔的玄.例如去年嘉德秋拍过一个成套的康熙时初印的席刻唐百家诗,其中就不乏大量的带点的玄.  ……在清代避讳较为严格的雍乾时代,仍然有大量胤字不避.俺地观点就是民间刻本,不管是家刻本还是坊刻本,避讳一说都不是严格的.即便是内府本,恐怕也不是铁板一块.因为严厉的制裁与粗心大意的写手刻工是并存的.  弘字亦然,在见过的几个乾隆写刻本中,有大量带点的弘.弘缺末笔也非清代所创……  乾隆初年避讳并不十分严格,很多乾隆初年的书并不避“弘”字。避讳开始严格起来始于乾隆三十四年的《字贯》案,出现了不避讳就要杀头的情况。  避讳从来就不是绝对的。可以根据某个文献避某个皇帝的讳来判断其时间,但不能反过来根据某个文献不避某个皇帝的讳来判断其时间,这是常识。
  转  曹雪芹对避家讳的态度乃是知讳而不严避讳!  曹雪芹明显不赞成严格避讳、处处避讳,只是主张避一两次显示自己知讳就可以了。  红玉因避宝玉、黛玉之讳而改叫小红,但春燕并没有避三春之讳而改名。足见,作者意在告诉读者:宝玉、黛玉享受了过分的娇宠。  林黛玉“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这也是作者所不赞成的过分的心机。比如,贾宝玉之写《芙蓉女儿诔》,其中有“昔叶法善摄魂以撰碑”,不避其祖父贾代善之“善”字讳。
  @冒魔仙6猫摸先
11:38:00  搞笑!  所谓————  戡叹水落石犹在,笑评灯熄灰即飞~~~~~~  近30多年过去之后,早有人看清爽了一切,也就不禁疑惑起来了:当年的河上,明明是有桥的了,你为嘛要下水去摸石头呢?!一定是司马昭之心…………  同样的,关于曹雪芹,关于“‘糖银’、‘果银’”之说,其实“前人之说备矣”,  轮到他欧阳健现在才出来大惊小怪吗?!好象前人都不会游泳似的,直到他下了水摸到了石头,…………  转贴  -----------------------------  司马昭之心?太夸张了吧?不过是各讲各的看法而已。
  @冒魔仙6猫摸先
11:48:00  转  曹雪芹对避家讳的态度乃是知讳而不严避讳!  曹雪芹明显不赞成严格避讳、处处避讳,只是主张避一两次显示自己知讳就可以了。  红玉因避宝玉、黛玉之讳而改叫小红,但春燕并没有避三春之讳而改名。足见,作者意在告诉读者:宝玉、黛玉享受了过分的娇宠。  林黛玉“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这也是作者所不赞成的过分的心机。比如,贾宝玉之写《芙蓉女儿诔......  -----------------------------  这个说法我倒是同意80%。
  @冒魔仙6猫摸先
11:41:00  清刻本不避国讳的实例:  1、广东中山图书馆藏《韩文恪公文集》,有康熙8年胡大定序,为康熙间刻本无疑。但是“玄”字不避讳。  2、2005年嘉德拍卖行秋拍康熙时初印的《席刻唐百家诗》。其中不乏大量的带点的“玄”字。  3、程甲本《红楼梦》中亦有避讳不严的实例:  程甲本第54页:卷首“绣像”第二十二幅“女乐”后“调寄菩萨蛮”赞辞:“弦管无情,竟作晨钟侣”。——其中的“弦”字,就不避讳。  ......  -----------------------------  冒先生考证本领了得,欣赏!但有时候也显得武断,呵呵!
  @张黎明观点   我的意思,有些问题其实是早已经基本上解决了的,比如曹雪芹与曹寅的关系,当年胡适鲁迅之流、俞平伯顾颉刚之辈,难道就没有认真研究过他欧阳健抛出的那些问题吗?!  答案是否定的,换言之,胡适他们“考证”红楼梦是下了一定的功夫的了,现在不应该对前人的研究一并否定而推倒重来另砌炉灶的!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是“水落石出”的例子,30多年前的河上难道没有桥吗?!有的!那谁胡说什么“下水摸石”就是包藏祸心!  同样的,关于红楼梦的作者的研究,目前的态势就是还没有更多的证据能够找出来足以推翻胡适的观点(曹雪芹著)的!  当然,作者问题还是有很大的争论的,只不过目前“胡说(即胡适的说法‘曹雪芹’)”仍然是最有可能最为大多数人接受的一种观点!  在“胡说”形成的前后,其他“非曹(雪芹)著作”的观点也是很多的,有些人提出的质疑曹雪芹的证据甚至比他欧阳健提出来的更多更狠,但是结果就是并不足以推翻“胡说”!  所以  我上面才说,关于曹雪芹、关于“‘糖银’、‘果银’”,“前人之说备矣”,  目前,打着怀疑曹雪芹的旗号,但是又提不出更新鲜的内容了,无非是在“炒冷饭”罢了,诸如“‘糖银’、‘果银’”之类
  同样的,关于红楼梦的作者的研究,目前的态势就是还没有更多的证据能够找出来足以推翻胡适的观点(曹雪芹著)的!  -------------------------------  关于与曹雪芹有关的零星的一些证据,  包括二敦、张宜泉(胡适的“考证”,貌似有两个都叫张宜泉的人,曹雪芹只是接触了其中的一位)、永忠、明义、裕瑞等等人诗集、笔记;  还有曹家3代4人的“江宁织造”位置上的经历、“李煦家事”、曹寅和康熙的那些事;  曹家败家之后的“北漂”、落脚蒜市口“17间半的房子”、“(曹雪芹)举家食粥酒常赊”…………  诸如此类,基本上是1920年代之后几十年的时间里逐步挖掘出来的!换言之,当年胡适“考证”红楼梦时所掌握的一些材料,跟今天他欧阳健所能掌握的材料,几乎是一样一样的了,  欧阳健,不过是在“炒冷饭”而想达到哗众取宠的目的
  @张黎明观点   “梦话红楼”的标签加错了,请版主去掉吧!谢谢!
  @冒魔仙6猫摸先
13:13:00  @张黎明观点  我的意思,有些问题其实是早已经基本上解决了的,比如曹雪芹与曹寅的关系,当年胡适鲁迅之流、俞平伯顾颉刚之辈,难道就没有认真研究过他欧阳健抛出的那些问题吗?!  答案是否定的,换言之,胡适他们“考证”红楼梦是下了一定的功夫的了,现在不应该对前人的研究一并否定而推倒重来另砌炉灶的!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是“水落石出”的例子,30多年前的河上难道没有桥吗?!有的!那谁胡说什么......  -----------------------------  曹雪芹算是有关《红楼梦》作者的一个最大公约数,但疑点还是存在不少的。  近年来不断推出的新作者,95-99%肯定都不会是。  到底谁真正是,看来还有待于直接的、可靠的、让别人不容置喙的证据。  本文也无法考证出说到底是真正的作者,第二部主要讲了考证的思路一定要正确,现在95-99%的考证,其思路、方向都是缘木求鱼,与目标背道而驰。
  @张黎明观点   曹雪芹是写“‘糖银’、‘果银’”,但是在书中他写寅时这个时间却又是避免提寅字只写的“敲了四点”啊!  关于避讳的问题,  只热心于找看上去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而刻意的无视对自己不利的证据  这就是哗众取宠
  @冒魔仙6猫摸先 时间: 13:48:00  关于避讳的问题,只热心于找看上去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而刻意的无视对自己不利的证据
  这就是哗众取宠  ==============================  关于避讳的问题,我同意黎明兄的意见。冒魔兄“只热心于找看上去对自己有利的证据”,未免太片面了。
  自由讨论,晒晒观点,各抒己见!
  如今大多数研究者所推出的《红楼梦》作者或原作者,都没有可靠的记载说明其能写小说,或写过小说,有的甚至连文人都不是,这样的人怎么能写出《红楼梦》呢!
  在所谓曹雪芹祖父的曹寅家的两个家谱中,都找不到曹雪芹这个人,而古人却是非常重视家谱的。对此欧阳健先生指出:“现在人们看到的曹氏家谱,绝无‘曹霑’之名,甚至连‘曹雪芹’也没有,那么,这个家谱要么就是假的,要么就与这位‘曹霑’毫无关系,二者必居其一”。而且,曹寅有一号为雪樵,古代给孩子起名、取号,非常注意避讳,如果曹雪芹真是曹寅的孙子,如何又能与其爷爷的名字重字呢!一些研究者在考证曹雪芹的来历时,实在是茫无头绪,一抹两眼黑,于是出现乱猜测,有人猜曹天佑是曹雪芹,有人猜曹寅儿子曹顒之妻马氏遗腹子是曹雪芹,还有人猜曹頫儿子是曹雪芹。所有的猜测都不能满足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曹雪芹究竟是不是曹寅家的人呢?这个关键性的问题至今都没有解决。
  作者究竟是谁?有定论吗?
  说得很严谨  
  闲石写了一本《扫红录》,他可能认为作者是吴伟业,据他所称,证据十分确凿。目前发到二十几章,还没谈到直接证据,但论证十分严密,推荐一读。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日的作者是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