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易经经,从此人生无大过,人人都想,怎么做

周易40讲:读懂周易,人生从此无大过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个人的头脑中可能就有10万个关于关于易经的看法、认知或者是期望与迷惑
有的人认为,易经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书,近于巫祝的诬词,卑不足道
但是,有更多的人认为,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
推崇它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致予无上的敬意
让我们先来看看古今中外的一些智者是怎么评价周易的:
虞世南:不读易不可为将相。
南怀瑾:我始终怀疑《易经》的文化是上一个冰河时期留下来的,不是这一个冰河时期的产物,因为它的科学、哲学的道理太高明了。
张协和:近代学者由于易理之启示获得诺贝尔奖金者已有四:德国汉森堡,其论文为《测不准原理》;丹麦之玻尔教授,其论文为《相生相克原理》,并在庆祝酒会上以太级八卦纪念章赠人;中国杨振宁、李政道,其论文为《不对等定律》,并自称得之易经之启示。今后由此书而得奖者,当犹有其人,愿周易学者多为现代科技服务。
爱因斯坦:“西方科学家做出的成绩,有不少被中国古代科学家早就做出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之一是古代科学家自幼学习《周易》,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学家们不曾掌握的一把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金钥匙。”
李约瑟认为易经的太极图显示了宇宙间力场的正极和负极的作用:“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中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
荣格:谈到世界人类惟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出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惟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距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颇多相同的地方。
双双瓦雀行书案
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
不知春去几多时
宋人叶采的这首七言诗,描绘了一副陶醉于读周易的惬意画面
苏东坡说:抚视《易》、《书》、《论语》三书,即觉此生不虚过
孔子晚而喜易,以致韦编三绝
感慨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周易到底是什么样的一部经典?为什么它有那么大的魔力,让历代先贤与智者趋之若鹜、皓首穷经、推崇备至?
“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等哲学品格。
《周易》是中国本源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巨著,历经七千多年的历史至今经久不衰,奠定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开创了东方文化的特色,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和巨大影响。
《易经》的思想智慧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神龙易学》,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
《周易》不仅对中国哲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各个学科发展都发生了作用。《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小序》中说:“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音员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正如国学大师、新儒家开山祖师熊十力所言“:中国一切学术思想,其根源都在《大易》,此是智慧的大宝藏。”
如何读懂易经?
学“易“之难似乎是人所共知的事情,尝试着去读易经的人不少,但是真正能读下来,读得懂的人少之又少。
之所以如此,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易经成书甚早,用词简约,确实难以让人轻易读懂,尤其是经的部分,字字珠玑、句句金石,微言大义,古奥深邃,不得要领很难理解。
二是易经虽名曰”易“,但它蕴含的哲理至深至弘,难以让人轻易领悟。
三是关于易经的资料很多,但是系统的、适合入门的、深入浅出的而又全面细致的资料却非常少。这些书要么侧重训诂、要么侧重自我的发挥,有些难免随意发挥,挂一漏万,有些随便抽取几个概念,大家渲染,要么故弄玄虚,神乎其神,不知所云。
第三个原因是个人自身的限制,个人的阅历与悟性。
要研究好易经,有几条值得参考,如下:
1、要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
2、要有一定的国学基础,易经是国学之根,要顺藤摸瓜,方可以追本溯源
3、要有一定的知识面。易经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天文地理,人文艺术,心理伦理,哲学宗教无所不包,没有一定的知识面,读起来会非常吃力。
4、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人生的经历是人最重要的财富,它能帮你更好的理解和认识世界。
5、注意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先从整体上对易经有一个把握,切勿偏听偏信,误入歧途,迷途而不知返,然后结合自身的阅历和人生经验,必能有所得。
6、决心、信心、恒心。前边提到,读易的人很多,半途而废、误入歧途者大有人在,唯有三心,才能让我们真正读懂易经。
7、读原著。反复的读易经的原文、易传的原文的基础上,结合参考各类阐发、注释的书。
今天读易经,我们比古人更有优势
近年来,随着考古和古文字学研究的推进,让我们比几百年前甚至一千多年前的人,反而更有优势。
历来研究易经,说文解字、康熙辞典都是必备的工具书。但是许慎的时代和清朝却看不到甲骨文,对一些古字的解释只能靠猜和附会。
生活在现代是幸福的,对甲骨文的研究,让我们想比古人来讲更容易切近周易的本义。众所周知,汉字是象形文字,象形、表意、指示、会意都是汉字的一些基本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的表意、象形的特性相对弱化,趋向于抽象。而甲骨文则更接近于易经形成与发展的年代。
以”字“为主线,从甲骨文、金文、《说文》古字、《说文》篆字、竹书文字、帛书文字所蕴含的易经文本的变化中更好的理解易经形成与发展的脉络,也便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易经。
读懂周易,人生从此无大过
综罗百代,易经无非讲的是知变与适变。
象数理占,此四者,是我们学习易经、应用易经,用易经指导我们的生活的工具和方法。
理:探讨宇宙人生形上、形下的能变、所变与不变之原理。
象:是从现实世界万有现象中,寻求其变化的原则。
数:是由现象界中形而下的数理,演绎推详它的变化过程。
宇宙万象,变化莫测。人生际遇,动止纷纭。
读懂易经,掌握变化之理,洞察变化之机,运用适变之法,让我们的人生从此无大过。
本次易经的课程,共40讲:
第一至四讲,主要讲易经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学习易经的方法和核心的观念。
第二至三十六讲,每讲讲一对卦,比如乾坤、屯蒙、需讼,精讲每一卦的卦爻辞,以及该卦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启示和帮助。
第三十七至第四十讲,主要讲如何更深入的研究易经,以及易经如何更好的对我们的生活进行启示和帮助。
六十四卦,实为人生、社会、生活的64个领域或者是64类现象。如果遇到什么人生困惑,难以抉择,你只要找到《易经》中对应的那一卦,进行查阅,然后进行联想,琢磨其中的启示,反省自己的言论和行动,悟出其中的教训,重新作出选择,调整自己的战略、策略、措施,你的生活、事业、爱情、财运、官运,就会有新转机、新局面、新气象出现。
圆满的人生,从无大过开始,让我们一起读懂易经,人生从此无大过。
一苇 本名贺伟,齐鲁书社编审,资深出版人。 《100字读懂周易》获2016年度全国古籍优秀普及读物奖(十种之一)。专长:佛学、易学、文学、古文字学、考古学。
| 授课形式
儒风学社APP语音直播授课
| 授课时间
日 - 12月1日
周一至周五早6:30 - 7:00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读懂易经,从此人生无大过,人人都想,怎么做!读懂易经,从此人生无大过,人人都想,怎么做!心怀若谷百家号易经,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熟悉到从小就有,陌生到对其一点也不了解。现在突然发现一些最基本的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事事物物都与易经相关,而现在科技的发达也归于易经,真得感觉很奇妙。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人的头脑中可能就有10万个关于关于《易经》的看法、认知或者是期望与迷惑。有的人认为,《易经》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书,近于巫祝的诬词,卑不足道。但是,有更多的人认为,《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推崇它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致予无上的敬意。一、《易经》究竟有哪些内容?《易经》指《连山》《归藏》《周易》三本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现在的《易经》一般即《周易》。《左传·昭公十二年》,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所谓《三坟》指的就是是古《易》。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后人多学习其哲理,因而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连山据《周礼》记载,《连山》相传为伏羲氏或神农氏所创,成书于夏朝。《连山》和《周易》、《归藏》并称为占卜的三易之法。 连山是三易之一,以“艮卦”为首。《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郑玄于《周礼注》称:“名曰连山,似山出内气也”。顾炎武《日知录三易》:“连山,归藏非易也。而云易者,后人因易之名以名之也。” 相传连山至汉初时已失佚,桓谭《新论》云:“山(连山)藏于兰台”。北宋邵雍认为:“连山蓍用九十七策,以八为揲,正卦一0一六,互卦一0一六,变卦三二五0一二,以数断不以辞断。其吉凶一定不可易”。又一说《连山》即《数术略》之《夏龟》。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收有《连山》一卷。[4]归藏《归藏》,传统认为是商代的《易经》,魏晋以后已经失传。《商易》以坤为首卦,故名为归藏。《归藏》是三易之一,《周礼·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意思是说《连山》、《归藏》、《周易》是三种不同的占筮方法,但都是由8个经卦重叠出的64个别卦组成的。相传黄帝作《归藏易》,有四千三百言[3]。宋代家铉翁称:“归藏之书作于黄帝。而六十甲子与先天六十四卦并行者,乃中天归藏易也。”。一说《归藏》在汉朝已佚,因为《汉书·艺文志》中没有著录,《隋书·经籍志》亦曰:“《归藏》汉初已亡,晋《中经》有之,唯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明朝杨慎以为汉代时《归藏》未失,“《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见桓谭《新论正经》,则后汉时《连山》《归藏》犹存,未可以《艺文志》不列其目而疑之。”清人朱彝尊云:“《归藏》隋时尚存,至宋犹有《初经》、《齐母》、《本蓍》三篇,其见于传注所引者。”1993年3月,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了《归藏》,称为王家台秦简归藏,重启研究《归藏》的热潮。有人认为“秦简《易占》不仅是《归藏》,更准确一点,应当是《归藏》易中的《郑母经》”周易《周易》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5]《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6]《周易》主要有8卦:乾卦、坤卦、震卦、艮卦、离卦、坎卦、兑卦、巽卦。很多人误以为易经就是周易,周易就是易经。其实是错误的,简单的说周易和易经的区别就是从属关系上的不同,易经包含了周易,照南怀瑾先生的说法周易和易经的区别在于:《周易》,是周文王在坐牢的时候,他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我们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都是从文王著作了这本《易经》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所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这本书,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其实易经有三易之说。一、《连山易》,二、《归藏易》,三、《周易》。二、为什么这么多人在研究《易经》?让我们先来看看古今中外的一些智者是怎么评价《周易》的:虞世南:不读易不可为将相。南怀瑾:我始终怀疑《易经》的文化是上一个冰河时期留下来的,不是这一个冰河时期的产物,因为它的科学、哲学的道理太高明了。张协和:近代学者由于易理之启示获得诺贝尔奖金者已有四:德国汉森堡,其论文为《测不准原理》;丹麦之玻尔教授,其论文为《相生相克原理》,并在庆祝酒会上以太级八卦纪念章赠人; 中国杨振宁、李政道,其论文为《不对等定律》,并自称得之易经之启示。今后由此书而得奖者,当犹有其人,愿周易学者多为现代科技服务。爱因斯坦:“西方科学家做出的成绩,有不少被中国古代科学家早就做出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之一是古代科学家自幼学习《周易》,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学家们不曾掌握的一把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金钥匙。”李约瑟认为易经的太极图显示了宇宙间力场的正极和负极的作用:“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中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荣格:谈到世界人类惟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出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惟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距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颇多相同的地方。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宋人叶采的这首七言诗,描绘了一副陶醉于读周易的惬意画面。苏东坡说:抚视《易》、《书》、《论语》三书,即觉此生不虚过孔子晚而喜易,以致韦编三绝感慨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三、《周易》到底是什么样的一部经典?《周易》到底是什么样的一部经典?为什么它有那么大的魔力,让历代先贤与智者趋之若鹜、皓首穷经、推崇备至?“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等哲学品格。《周易》是中国本源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巨著,历经七千多年的历史至今经久不衰,奠定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开创了东方文化的特色,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和巨大影响。《易经》的出现,迄今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其内容广博宏大,无所不备,涵盖天地宇宙、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把抽象的哲理和生活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的典范。《易经》的思想智慧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神龙易学》,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孕育了中华文化的三大理念,即大道至简、大道相通和阴阳相生。这三大理念是道、儒、法、兵等诸子百家思想的重要源泉,深刻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性格。《周易》不仅对中国哲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各个学科发展都发生了作用。《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小序》中说:“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音员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正如国学大师、新儒家开山祖师熊十力所言“:中国一切学术思想,其根源都在《大易》,此是智慧的大宝藏。”《易经》的思想有两大基本内核,一是朴素的辩证法“一阴一阳谓之道”,即宇宙万物都存在着阴阳这种基本矛盾,既对立又统一,互生互换;二是周期性的演进观“盛衰周期律”,即天下同归而殊图,一致而百虑。尤其精彩的,是《易经》这种思想对事物发展转化以及革故鼎新充满辩证法的论断和提示,千载以下,仍然对今人有亘古常新的深刻启发。《易经》是由一套象征符号系统六十四卦组成。用阳爻(一)和阴爻(--)来分别象征天、地,男、女,阳、阴,刚、柔,动、静,升、降等,象征着相互对立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据说伏羲把阳爻、阴爻排列起来,每三爻组成一卦,得出了八种排列方式: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象征自然界的八种基本事物: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卦是《易经》假象喻意表现形式的基础。四、如何读懂易经?学“易“之难似乎是人所共知的事情,尝试着去读易经的人不少,但是真正能读下来,读得懂的人少之又少。之所以如此,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易经成书甚早,用词简约,确实难以让人轻易读懂,尤其是经的部分,字字珠玑、句句金石,微言大义,古奥深邃,不得要领很难理解。二是易经虽名曰”易“,但它蕴含的哲理至深至弘,难以让人轻易领悟。三是关于易经的资料很多,但是系统的、适合入门的、深入浅出的而又全面细致的资料却非常少。这些书要么侧重训诂、要么侧重自我的发挥,有些难免随意发挥,挂一漏万,有些随便抽取几个概念,大家渲染,要么故弄玄虚,神乎其神,不知所云。第三个原因是个人自身的限制,个人的阅历与悟性。要研究好易经,有几条值得参考,如下:1、要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2、要有一定的国学基础,易经是国学之根,要顺藤摸瓜,方可以追本溯源3、要有一定的知识面。易经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天文地理,人文艺术,心理伦理,哲学宗教无所不包,没有一定的知识面,读起来会非常吃力。4、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人生的经历是人最重要的财富,它能帮你更好的理解和认识世界。5、注意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先从整体上对易经有一个把握,切勿偏听偏信,误入歧途,迷途而不知返,然后结合自身的阅历和人生经验,必能有所得。6、决心、信心、恒心。前边提到,读易的人很多,半途而废、误入歧途者大有人在,唯有三心,才能让我们真正读懂易经。7、读原著。反复的读易经的原文、易传的原文的基础上,结合参考各类阐发、注释的书。五、今天读易经,我们比古人更有优势近年来,随着考古和古文字学研究的推进,让我们比几百年前甚至一千多年前的人,反而更有优势。历来研究易经,说文解字、康熙辞典都是必备的工具书。但是许慎的时代和清朝却看不到甲骨文,对一些古字的解释只能靠猜和附会。生活在现代是幸福的,对甲骨文的研究,让我们想比古人来讲更容易切近周易的本义。众所周知,汉字是象形文字,象形、表意、指示、会意都是汉字的一些基本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的表意、象形的特性相对弱化,趋向于抽象。而甲骨文则更接近于易经形成与发展的年代。以”字“为主线,从甲骨文、金文、《说文》古字、《说文》篆字、竹书文字、帛书文字所蕴含的易经文本的变化中更好的理解易经形成与发展的脉络,也便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易经。读懂周易,人生从此无大过。综罗百代,易经无非讲的是知变与适变。象数理占,此四者,是我们学习易经、应用易经,用易经指导我们的生活的工具和方法。理:探讨宇宙人生形上、形下的能变、所变与不变之原理。象:是从现实世界万有现象中,寻求其变化的原则。数:是由现象界中形而下的数理,演绎推详它的变化过程。宇宙万象,变化莫测。人生际遇,动止纷纭。读懂易经,掌握变化之理,洞察变化之机,运用适变之法,让我们的人生从此无大过。从《易经》里,我也学会了顺其自然,顺势而为,顺应规律,一切不需要强求,也不必着急。该来的必然要来,该去的终究要去。比如生命,比如四季。斗转星移,周而复始,交替而已,变化而已,轮回而已,用一个字来总结,就是——易。知“易”不易,知易行难。天空之下,大地之上,众生之间,我们每个人既自身渺小又汇入茫茫,既生命有限又思绪无涯,如何把“易”中的道理融入生命的过程,真是一个需要代代人研究并传承的文化啊。今天春日融融。当春风轻轻吹拂着我的心,《易经》的真谛似乎就融化在我的胸怀里。眼望遥远的天边,在静静的冥想中,仿佛我已经化身为白云,飘在无界的天空。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心怀若谷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分享有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及人生导向的内容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易经四个字,道破人生四种境界!
▲ &关注「了缘师父」,弘扬中华文化,功德无量!? 投稿、交流,请加师父私人微信号:《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汉初刘向校书时《三易》仍存,汉后下落不明),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易经》讲道,而对于道讲得最早、最系统的是道家鼻祖老子。辩证法思想萌芽于《易经》体系建立于《老子》。陈鼓应指出:「老子由万事万物的对反现象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发展规律,从而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性的辩证法,它发端于《易经》,而体系的建立则完成于《老子》」。《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传统文化中元、亨、利、贞,就是天地变化的规律,也是《易经》中最常见的四个字。读懂这四个字,便知《易经》如何经世致用、指导人生。宋代大儒程颐在 《程氏易传》中说, 「元亨利贞,谓之四德。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易经难懂,但并不神秘。易经里面有四个字最常见:元、亨、利、贞,比喻人生和事业历经的四个阶段:「元」是启始,「亨」是发展,「利」是收获,「贞」是守成。那么我们如何把握这四个阶段呢?简而言之:以仁心开启事业、以诚信发展事业、以大义收获成果、以守成巩固成果。|元 o 最好的开始|▼仁者初心,是最好的开始。「元」是万物的开始,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生。」所以「元」,就是讲开始。那么什么样的开始才好?《易经》告诉我们「元者,善之长也。」我们的开始,要确保是善增长的方向,所以有句话叫做「君子慎始」,我们的开始一定要特别小心。《易经》告诉我们,只有向善增长的方向才是好的开始,才是我们要的开始,如果是向恶增长的开始,那绝对是不允许的。进入 21 世纪的今天,世界时刻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飞速发展,而人口不断增长;经济水平迅速提高,而环境遭到大面积破坏;人类寿命得以延长,而新的疾病继续出现等等。既有好的也有坏的。在面对物质高度文明的同时,我们似乎更要注意到人的心灵问题,物质的丰富和心灵的孤独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这也是现代人的主要特征。在 1993 年,世界宗教大会在芝加哥召开,大会发表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宣言认为:若人类没有一种伦理方面的基本公识,人类迟早会走上混乱或专制的威胁;若没有全球伦理就不可能有美好的人类未来。大会通过两条伦理金律,其中一条是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条是人道原则,把人当作人而不是物。其实「人道原则」用儒家的话来表达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意思就是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这都是仁学思想的内容,可见仁学思想在重新确立现代伦理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正在广泛地被采纳。孟子说:「仁者无敌。」事业要有好的开始,初心需发乎仁念。仁人者,以利益社会的角度出发,而不单纯为追名逐利。仁人从来不需要大张旗鼓宣传自己的仁念。因为他们的仁心,自可通过他们的事业,传达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亨 o 事业亨通|▼诚信严明,方能事业亨通。「亨」又是讲什么呢?讲发展,什么样的发展,才是我们要的发展呢?《易经》讲,「亨者,嘉之会也。」「嘉」是美好德行的意思。能够把「嘉」会集过来的发展才是我们需要的发展,所以「元、亨」都是讲以善、以嘉为基础。「嘉之会」就是诚信严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德行的基础。「诚信」是儒家所一贯提倡并力求践履的,《大学》将「诚意」列为「八条目」之一,而《中庸》更把「诚」视为一切德行之本,是承载三达德以实行五达道的坚实基础。从继承儒家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代诚信观,完全可以为全人类普遍接受并且身体力行,因而具有普世性,「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是现代企业和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奉行的生存信条;而对于每个社会成员而言,「诚信」则是立身之本,处世之道。要想事业亨通发展,必须以诚信原则来经营,建立严明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如此才能迅速成长。孔子认为诚信是维系人际交往的道德底线,人只有先取信于人才能与人合作交往,只有不失信于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所谓「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诚信」是有经济价值的,能带来良好的商业信誉和经济效益,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信用就是金钱。」诚信是一种无形资产,离开诚信,社会竞争就会进入无序状态,部分人不讲诚信,大搞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使全社会都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孔子还主张诚信是君子进德修业的基本要务,认为「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利 o 收获富足|▼以义为利,方能收获富足。「利」是什么呢?我们做任何事,不能不考虑到利益的问题,利就是取用的原则。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什么样的「利」是我们可以要的,什么样的「利」是我们不能要的,《易经》给了我们这样的取用原则:「利者,义之和也。」《易经》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事的时候,在我们的人生当中,都会涉及到利益,要有一套取用的原则,这个「利」不是随便的「利」,一定要建立在义的基础上;义,就是正义,是利益他人的、利益社会的,这叫做义。求富是人的本能欲望,关键在于如何去求?儒家义利观的精华就是:以义去求。在求利的同时,以义为准绳,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就会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孟子说:「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可见,孟子并不在乎利大利小,关键在于是否有义,有则利再大不为过,无则利再小也不能受。朱熹指出「利是从那义里面生出来,凡事处置得合宜,利便随之,所以‘利者义之和’盖是义便兼得利」,可见儒家主张的是见利思义,以义导利,强调人的主体利益意向要与道德的价值取向一致。所以我们当事业发展到该收获果实的时候,应以大义处之,而不是耍弄手段,损人利己。李嘉诚经常引用孔子的一句话:「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李先生一生浮沉商海,经历无数大风大浪,靠的是一个「义」字:「一生之中,我还没有强迫收购过一家公司。到今天为止,我所收购的公司,都是友好的,大家好商量。」《大学》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财货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又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不义之财不能久享。小义则聚小利,大义则聚大利。而巨义如李嘉诚,则聚六十年之商业帝国而不倾。|贞 o 事业常青|▼守成防亢,方能事业常青。《易经》:「贞者,事之干也。」程颐说:「贞者,万物之成。」「贞」既代表事物、事业的守成,也代表事物、事业的新发展,再开启下一个「元、亨、利、贞」的循环,这用《易经》话语表达就是「贞下起元」。而能否开启新发展,戒骄戒躁和求新求变同等重要。《周易·乾》上九爻辞:「亢龙有悔。」意为居高位的人要戒骄,否则会失败而后悔。事业有所成就后,就算不会骄傲自大,也要警惕故步自封、墨守成规的心态,应该保持求新求变的旺盛心态,寻找新的突破,使事业有新的发展。「经营之圣」稻盛和夫 27 岁创立陶瓷公司,52 岁创立通讯公司,这两家公司都在他有生之年成为世界 500 强企业。晚年被请出山,成功挽救濒临破产的航空公司。为什么他能够在完全不同的事业都有重大成就呢?就是因为他不以已有的成就为满足,也不被原有的经验桎梏,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学习能力,从而开始新的事业,开创新的高峰,所谓「贞下起元」。易道变化万千,《易经》中留下来的智慧,「元」、「亨」、「利」、「贞」,细细思量,对经营人生事业的裨益极大。深刻理解和把握这四个字,也就理解了人生和经世致用之道。元亨利贞表天道地道(五行)人道四方四时气候四义元木仁东春温生亨火义南夏凉养利金礼西秋燥成贞水智北东湿终《周易》是中国本源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巨著,历经七千多年的历史至今经久不衰,奠定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开创了东方文化的特色,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和巨大影响。&《易经》的思想智慧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神龙易学》,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黄帝内经》是元素论五行文化和阴阳文化结合的典范,解决了大易「医病」的问题;思孟学派的《五行》是德性论五行文化与阴阳文化融汇的渊薮,解决了大易「医人」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大易医国、医人、医病。《周易》研究被称为「易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三易》在周朝不是随便可以见到的,孔子在得到周易之后爱不释手,《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纬编三绝,而为之传。」《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许多学者皓首穷经,考证训诂,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为大观。《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汉族文化之根。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汉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与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不久前,教育局颁发了一份文件,意在收集信息,为建立名师库做前期准备。这份文件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乃是它所列举的名师入选条件,概括的说,主要的条件乃是在各种竞赛考试(应该是所教班级学生考试)中是否获取名次及获取的是哪种名次,给人的暗示就是获取名次的规格档次越高越,获取的名次越靠前越能体现其教学能力。至于其它两个条件,则似乎是一篇文章中的“非典型性材料”,给人一种“另类”的印象。几天前,一位学科带头人送教下乡,我有幸听了她的课。坦白的说,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她在评课时的一番话:此举有为完成任务而作秀的意思,平时的课并不是这样上的,因为“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评课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发生了一个小小的争执,她举例解释说她曾经听过某全国有名的特级教师的课,“就是从头讲到尾。人家是名师,反正怎么讲都是好的。”我相信这是一句很实在的话,而不仅仅是礼貌、谦虚、辩解等原因使然。我不知道我这里所说的两件事是否与我要谈论的问题有关,但是,我所要谈的的确是由此而引发的。这使我接下来想说这样的话:如果上面两件事有一定的代表性,足以成为我们现在评审中、小学阶段名师的通行标准,也足以反映当今中、小学阶段名师体认教育教学的真实状态的话,我认为,由这样的标准衡定出来的名师应该是有缺陷的老师,因此,也就不是真正的名师。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想谈一谈几个与名师有关的问题。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名师?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这句话能不能倒过来说呢?这个问题十分有趣。我的意见是,在当前维分数论名师的背景下,人们关注的是分数这个结果,而并不是取得这个结果的过程。我认为过程远比结果重要,从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长远影响来看,仅仅关注结果而忽视取得这个结果的过程是一种目光短浅的做法。因此,毫无疑问,这句话是不能倒过来说的。我以前有一个同事,在我的记忆中,一直是毕业班的数学把关老师,他几乎年年能为学校夺得理想的名次。但是,他却是同事们取笑的对象:他始终是一幅正经危坐、严肃刻板的样子,他没有任何爱好和课余活动,整天除了备课改作业就是出题目、争课上。他有一个特殊的习惯,就是每逢上课必带小黑板,小黑板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题目。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还能找到很多类似的例子。这样的老师是不是名师呢?& & 名师一定会视教育教学为一生的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职业。这是名师与一般老师在本质上的区别之一。这样的老师对教育教学有独到和全面的理解,有超前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有善于从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的自觉意识和能力。这样的老师教书和育人并重,求索意识和实践精神并重。在这样的老师心目中,不断探求先进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方法,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经验和技能,不断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遭遇的困难是一种值得以一生的精力和热情去追求的目标,是一种莫大的乐趣,是一种完全不依靠外界影响而进行的自觉行为。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在为自己的事业而奋斗。他们崇高的敬业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 名师一定拥有高超的教育教学水平。这是名师与一般老师在技能上的区别之一。如果分数的确是衡量一个老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唯一指标,而且有人有兴趣来问这个问题:“名师教出的学生会不会取得好的成绩?”的话,那么,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这是一定的。说到这里,我觉得我很有必要再告诉你:对于一个名师而言,仅仅能使学生有好的分数、有好的成绩还不够。因为他拥有高超的教育教学水平。他高超的教育水平体现在对学生成长的导向性影响上:他不一定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不一定苦口婆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不一定用心良苦、正面激赏,他的学识涵养,他的人格魅力,他的价值取向,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我们说好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终生的,原因也在这里。他高超的教学水平体现在对学生学习自觉性的导向性影响上:第一,他的教学使人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让人相信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在这样的教师引导下,学习成了学生的一种主动行为。第二,他的教学具有启发性,让人找到了通向未知世界的正确途径。在这样的教师引导下,学习成了学生的一种证实自我、超越自我的自觉行为。& & 名师一定拥有丰富的知识素养,尤其是专业知识素养。这是名师与一般老师在气质上的区别之一。丰富的知识素养,尤其是专业知识素养形成了作为名师特有的气质:谈吐优雅风趣有品位,目光敏锐有洞察力,思想深邃独到有深度,敢于实践而不乏独创性和开拓性,善于总结提高而不乏理论高度,卓有成效的工作业绩,丰厚乃至于独创的理论,勇于开拓的实践,无不显示出他对教育教学的前瞻性。因此,他是一位教师,也是一位集丰厚的知识素养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于一身的专家学者,他在游刃有余的胜任教书育人的工作,同时也在兼任着教育教学的科研工作,甚至还可以胜任其它需要有专门知识才能胜任的工作。& &名师一定拥有独立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这是名师与一般老师在能力上的区别之一。名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学科研能力。概括地说,这种能力就是在遵从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使教学取得最理想的成效的能力。第二,教育科研能力。对于处在教育教学一线工作的名师来说,他的教育科研能力主要体现在探寻科学的教育规律和方法上。第三,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联系具体的教育教学对象,立足于教育教学对象所处的现实环境条件,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总结提高,把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到理论高度的能力。& & 我曾经慕名拜访过一位在县内名望隆盛的语文特级教师。坦白地说,这一次拜访让我有一种眼见不如耳闻的陌生感。现在谈起这一次拜访,又让我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使许多像他一样的所谓名师失去了名师应有的风采呢?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对此,有识之士见仁见智,自有高论。我认为,当前社会追求教育教学短期效益的取向是遏制名师成长的主要原因,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原因。具体一点说,又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 &在历史上,由读书而科举,由科举而晋身官僚阶层,这是一种公认的社会准则。退而下之,通过读书而识字断文,由此既抬高自己的身份,又免遭因为是文盲而遭遇的欺凌,这也是一种社会公认的准则。换一句话说,从传统的维度来看,我们中国人是带着现实的、功利的目的来读书的,这是一种居于主流位置的价值观念。受这种价值观念的影响,人们评价一位老师、一所私塾、一座书院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位老师、一所私塾、一座书院能教出几个举人进士,或者有名气的学生。这是一种极为直观的方法。这种风气沿袭至今,就演化成了以升学率为评判一所学校优劣的主要标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应该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应试教育思潮的前身。在应试教育思潮的影响下,评价一个教师优劣最主要的标准,自然而然的就是分数和升学率了。套用时下坊间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以成败论英雄”——我们大家谁不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呢?& & 但是,仅从历史的维度来讨论问题显然是不够的。我们不妨把目光投放到当今社会这个舞台上来。一个人学生时代的结束乃是他走向社会的开始,这时,他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自己寻找一份职业。大家都知道,在正常的环境条件下,我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第一张通行证就是文凭(含各种技术、技能培训等级证)。在当前的社会,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追索这种现象,我们不难发现至少是下面一些有趣的现象:& & 其一,文凭的含金量越高越容易被录用。含金量高的文凭出自名牌学校,而且,越是名校毕业的学生越受就业市场青睐。这给学生的暗示是:为了更容易找到职业,你必须先成为名校的学生。由此就引领了一种争上名校的风气。反映到学校教育上来就是把追求升学率分解为努力争取理想的优秀率:看一所学校直上名校的学生有多少。& & 其二,有文凭的比没有文凭的更容易找到职业,或者说,有文凭的比没有文凭的更容易找到理想的职业。这给学生的暗示是:为了更容易找到职业,你必须先拥有一定的文凭。由此就引领了一种争上高一级学校的风气。反映到学校教育上来就是把追求升学率分解为努力争取理想的合格率:看一所学校被高一级学校录取的毕业生有多少,看一所学校被高一级学校中的名校录取的毕业生有多少。& & &其三,尽快取得职业,取得理想的职业不仅仅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还是学生群体背后无数个家长的事情。在为谋求职业而努力的共同目的支持下,学生和家长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这个利益共同体对学校教育形成了一种不小的冲击力。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压力”,它反映到学校教育上来就是中、小阶段择校风气的普遍存在,“以成败论英雄”,把升学率当成了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的指标。& & 这里有必要说清楚几点:第一,择校风气的存在,原因很多,但是,争上升学率高的学校乃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第二,择校风气的结果之一是生源分配不均,导致部分学校因为生源不足而面临存与亡、发展与停滞的严峻考验。第三,择校风气是中、小学阶段追求升学率风气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之一,结果,一种正常的校级竞争和督教督学风气演变为消极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第四,择校风气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风气同时存在,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其中任何一种风气的存在都会使另一种风气愈演愈烈。我前面说学生和家长这个利益共同体对学校教育形成了一种不小的冲击力,它的具体表现也就在这里。& & 其四,升学率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发展。任课教师取得的升学率的总和就是一所学校取得的升学率,督促任课教师取得理想的升学率既是一种最直接的方法,又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以成败论英雄”的教师评价标准也就“生得其所”了。& & 写到这里,我觉得很有必要讲一讲“这个利益共同体对学校教育形成了一种不小的冲击力”的问题,虽然我在前面已经对此做过相应的解释。& & 我认为这种说法可以表述为“社会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表现之一为择校风气的存在。这一点,我已从四个方面做过解释,这里不再叙述。我想借用学校对社会的人才供需关系来继续解释和说明社会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影响。我想大家也许不会否认这样的事实:一所大学所设的专业与社会需求的人才有一种隐性的供求关系,这就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大学即设立相应的专业。换一句话说,就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至少决定了一所学校的专业设置,从长远发展的趋势来说,也就是决定了一所大学的发展趋向。那么,这种供求关系能否比附到中、小学阶段上去呢?我还得套用前面的话来说:渴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好,能顺利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这是每一个家长十分正常的愿望。学校如何应对家长们的这种愿望?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种答案背后隐藏的含义是:在中、小学阶段,家长,也就是社会期望一所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好、升学率高,学校自然就要狠抓教学成绩和升学率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中小阶段追求升学率、“以成败论英雄”评价老师最为现实的原因所在。& & 在讨论当前社会追求教育教学短期效益取向的原因及其表现时,我们不应该忽略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管理问题。& & 目前,对中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教学产生直接、间接影响的有两个体系:一是以国家教育决策部门为代表的社会精英体系,他们制订国家教育教学政策策略,在宏观上调控着一个国家的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形成一种间接的管理。现阶段,以素质教育为代表的教育国策正在引领着一场教育改革热潮,这正是社会精英体系间接管理中、小学阶段教育教学的具体体现。二是包括学校领导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和机关为代表的行政体系,它们直接对中、小学校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管理各个学校教育教学的具体事物。& & 不可否认,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适应我国现代建设需要而提出的一种正确的国策,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从其出台背景来看,素质教育乃是针对此前的应试教育而提出的返正举措。但是,在讨论现阶段的教育改革问题时,坊间却流行这样一种说法:素质教育的口号越喊越响,应试教育越搞越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结果呢?原因很多。作为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教育教学改革措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它关注的是这种战略决策的宏观指导意义,直接指向教育教学终极目标。而对于实施这种国策过程中阶段性期预达到的目标及达到这样的目标所面临的困难、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实施方案、步骤等具体细节则可能考虑不周到。这样,就造成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步调不一,终极目标及其结果与阶段性的目标及其结果相矛盾。我觉得这是出现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所在。当前,在推行素质教育理念时所遭遇的阶段性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它集中体现在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关注学历文凭等现实问题上。二是以城乡差别的存在所引发一些列社会问题,特别是城乡之间因文化教育水平的差异所造成的教育教学环境、条件问题,在教育行业内部,它最主要的表现是城乡之间教育教学资源的分配不均,施教者与受教育者起点不一致,重视教育与淡漠教育的教育氛围不同。三是惯性思维的影响,它集中体现为教育行政管理者与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的观念、实践能否及时更新,以及由此带来的正面、负面影响问题。四是文化传统的影响,简单地说,就是社会普遍看重的升学率及由此带来的实际好处对教育教学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推行和实施必然是一件曲折艰难而又任重道远的事情。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构成了教育管理的行政体系。当前,这个体系在行使其行政管理职能的时候,习惯于不恰当的把对其它部门实施行政管理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尤其是对工作成效的考评方法移植到了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管理上。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自然很容易看到下列现象:& & &一是各级地方政府总是把以中考、高考成绩,也就是辖区内各中小学校的中考、高考升学率与它们的政绩联系在一起,作为各级政府官员,特别是主管教育的官员的工作实绩来考察。这样一来,各地方中小教育教学的成效就不单纯是教育部门及各个学校的事情了,它直接攸关着这个地方地方政府的工作成效。在这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也就在无形中被置换为为地方政府政绩服务了。由此一来,在地方政府、地方教育行政职能管理部门和各中小学校的领导、教师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垂直的责任关系,自下而上依次是:一线教师对学校领导负责,学校领导对地方教育行政职能管理部门负责,地方教育行政职能管理部门对地方政府负责。当这样一种责任体系反弹琵琶,自上而下追索的时候,就变成了地方政府向地方教育行政职能管理部门、地方教育行政职能管理部门向学校领导、学校领导向一线教师索要教育教学成绩以确保理想的升学率的责任落实形式。我认为,这是行政体系追求和催生教育教学短期效益取向的主要外部原因之一。& & &二是所谓的量化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将教师的工作及其成效具体分解为一系列可以操控比较的数字,并以此为依据来分配教师可以得到的各种利益。& & &量化管理可能来源于生产企业,脱胎于计件工资制度,它的基础是一个人的工作量及其工作成效可以完全以具体的数据来体现,表现为一个个产品。对教师的管理能不能借鉴和使用这种管理模式呢?这的确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就工作的组成部分来说,一个教师的工作应该包括两个部分:课时的多少、备课量的多少、作业批改量的多少、所教班级学生人数的多少,都是直观的、可以比较的,因此,也可以量化。我们不妨称之为显性工作。与此相对应的就是隐性工作了:一个教师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工作方式方法、与学生的沟通互动等等,你能感觉得到、你能看得到但无法用大小、多少、高低、长短表示出来,但是,这一部分工作往往最能反映一个教师的实际工作情景并决定着它的工作实效。我们在施行量化管理的时候,能否跳过这一部分工作呢?就工作的性质来说,教育教学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它的成效既取决于一个必不可少的工作过程,又取决于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我们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种意义是教育工作攸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长远发展大计,它指称的是教育的重大意义,另一种意义乃是要教育好一个人、一代人,必须付出长年的艰辛劳动,它概述了教育成效取得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量化管理是否关注和体现了教师工作的过程呢?古时候有“教学相长”的说法,这是从积极的一方来说教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从消极的一方来说,教育学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这个问题,我们不应该避而不谈。这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平常有优秀学生、后进生,还有学困生的说法,这就承认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进一步追问下去,我们就会发现下面三个问题:对于工作认真的教师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教优秀学生与教后进生、学困生所付出的劳动是否一样?在取得的结果相同的情况下,他们的教育教学过程是否一样?单纯以分数来表示学习成绩并以此来衡量和比较两者的工作实效是否合适?我认为基于学生差异而决定的教师工作及教学成效的差异是量化管理模式无法体现的。这种管理模式只能用以考察教师的显性工作,而以此考察教师的隐形工作则是不科学的。& &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采用量化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个中的原因当然很多,但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避难就易,将教师两种性质的劳动相提并论,以此简化管理过程及其遭遇的难点,这是将管理工作简单化的必然结果。& & 二是以追求教育教学阶段性结果的明确目标为目标,用阶段性的结果与教师的奖惩直接挂钩的方式,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也许是管理者的初衷所在。但是,就像种瓜不能得豆一样,一种缺陷明显的管理方式不可能管出好的结果来,这是一件极其自然的事情。这种管理模式最为明显的缺陷就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在奖罚并重的情况下,极容易把教育教学行为置换成一种纯粹追求阶段性结果的行为。我认为,这是行政体系追求和催生教育教学短期效益取向的主要内部原因之一。& & &三是社会文化影响问题。受社会文化负面因素的影响,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教学行政管理体系中存在着很多不利于名师成长的东西。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 &1、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产生的监督、督察意识。这是一种十分微妙的意识,它往往以“潜台词”一样的方式隐藏在合理化的制度文件背后,虽然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查教案,查作业批改记录,这在各中小学学校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考查这些行为,我们在体察其合理的一面的同时,往往会不由自主的想到了它的另一面:若不如此检查,老师们会自觉地做好这些事情吗?这是一个大家司空见惯的例子。对此大家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既然有监督、督察就会有因应监督、督察的正面反应,这必然就是你需要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 2、维上级意识是听。这里面所隐含的意思是:上级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制订规章制度,颁布行政决议,如此等等,是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履行其行政管理职责的正常行为。但是,操之在偏就成了惟命是从了,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批改作业,一定要废分数而打等级。这就操之在偏,也失之在偏了,结果还会引人落入这样的俗套:你需要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 &除了追求教育教学短期效益取向的原因之外,当今社会真正的名师难觅还与教师的培育机制有很大的关系。& & 当前,我们培育教师的机制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两步走的机制。第一步,也是第一个阶段,就是学校教育阶段,包括中小学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组成部分。当前活跃在各中小学教育教学一线的老师,其主体基本上是80后及此前的70后,还有60后,甚至50后。这一部分人经受了应试教育的洗礼,他们一方面承受了这种教育的弊端,另一方面又对这种教育有着特殊的印象,使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会自觉不自觉的将这种教育模式中的东西移就过来为己所用,因为这些东西是有用的,结果是缺乏求索意识和创新意识。进入专业教育阶段以后,我们培育教师的各种师范、师专院校的培育模式在处理专业知识与实践知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念的关系时,又存在着严重的重视专业知识学习而忽视实践知识学习、理论学习安排过重而实践体念安排不足的倾向,表现为《心理学》、《教材教法》、《教育学》等实践知识课程学习内容少而浅显、学习时间严重不足,教育教学实习时间严重不足,使得一个新教师上岗后适应角色的周期偏长。& & &第二步,一个教师上岗以后的自主学习和岗位培训。不可否认,当今中小教师的自主学习状况是不容乐观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淡薄,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教师缺乏可以自主支配的学习时间和选择机会,且至少在乡村、小县城这样的区域内,有越是所谓的名校,教师可以自主支配的学习时间和选择机会就越少,越是所谓的名师,他可以自主支配的学习时间和选择机会就越少的趋势。关于教师可以自主支配的学习时间少这一点,有兴趣的人去看看教师的作息时间安排就知道了。这里要特别提出一点:教师集体办公制度推行之后,这种情况就更为糟糕了。关于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机会少的问题,有兴趣的人只要考察一下教师的学习笔记就可以知道。这里也要特别提出一点,就是几乎是所有的乡村和小县城中小学校,教师的学习是作为学校的一项活动、借助学校劳动纪律而推行的。至于说所谓的名师教师可以自主支配的学习时间和选择机会更少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这一部分老师往往被当作把关老师使用,担任毕业班的任课老师,他们的教学任务实在太繁重了。& & &当前,教师的岗位培训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教师脱产集中培训学习,二是以学校为中心的校本培训。考察教师校本培训的人一定会很惊人的发现,低沉的热情与严重不足的师资力量使这一部分培训便成了一件由冷一时热一时到冷热俱无的事情。脱产集中培训学习则是另外一种情况:以政策宣讲和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为主要内容,侧重于集中授课使其与教育教学一线的实践实际严重脱钩,于是,脱产集中培训学习成了绕过现实问题的一种形式。往消极的一方面来说,这样的培育体制和方法无异于士兵手中的纸上兵法。& & 上述陈述使我们知道:我们的社会和文化传统给教育教学赋予的功利色彩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消退,我们的教育行政管理中许多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东西还有一个匡正的过程,我们的教师自身的工作热情、敬业精神和事业心还有待改观。在这样的情形下,真正的名师还有一个漫长的成长和培育过程。& & &说到这里,我想补充说明一点:当今社会,真正的名师难以造就,这与教师本身自然有一定的原因。我这里不讨论这个问题。随喜转发,功德无量!【了缘师父】你身边的风水命理大师。公众微信号:了缘师父私人微信号:每一天,我都努力追求做的更好,您的轻轻一点,分享到朋友圈给更多人,就是对我付出的最大认可!还没关注的小伙伴赶紧关注哦。一滴水可以荡漾整个湖面,一篇文章可以触动整个心灵。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账务处理最新文章
微信号:gzhjcz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本中心专业从事会计类考试培训,会计真账实操学习,税务申报,税务咨询;统计证年审;代理记账,代办公司等业务.特设:计算机办公软件操作等学习培训.备注:自学考试高升专,专升本学历提升毕业考试等.电话:08..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账务处理
Copyright2017.杨邱自媒体资讯站,让大家及时掌握各行各业第一手资讯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真正读懂了易经的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