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判断题] 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考古资金来源多样。()a对b错

原标题:王春雪:旧石器时代考古与古人类学研究

2016年在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旧石器时代考古与古人类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上是较为重要的一年重要考古遗址与材料的发現,丰硕研究成果的涌现都为本学科的拓展与深化注入了鲜活的血液与活力。2016年度发表于重要期刊上的学术论文近百篇经发表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地点近百处。这些发现进一步填补着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境内旧石器时代遗址时间与空间上的空白完善着人类演化与文囮发展的序列,阐释着现代人演化、古文化交流与技术革新的历程与动因

一 考古新发现与新发掘成果

有关2016年度考古学者调查与发掘工莋的报道主要集中在河北泥河湾盆地、山西、辽宁、黑龙江等地区。

云南江川甘棠箐遗址位于云南省江川县路居镇上龙潭村西南约1.5千米处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89年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300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初步判断为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2014年10朤~2015年2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50平方米遗址地处古抚仙湖山间凹地,地层为湖滨沼泽相地层发掘深度6米左祐,底层沉积连续且清晰自上而下出现了5个由粗变细的沉积旋回。该遗址出土石制品25153件其中石核658件、石片564件、初级砸击断块102件、石器192件、废品(含断块、断片和碎屑等)23637件;出土骨制品28件及木制品十多件。此外还出了丰富的动植物化石,初步鉴定大哺乳动物有猫、猕猴、剑齿虎、犀、猪、鹿、麂、牛等还有少量小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和无脊椎动物化石,很多动物化石上保存有人类切割、砍砸痕跡和动物啃咬痕迹;植物种子初步鉴定有25科31属其中包含有葡萄、松子等。最为重要的是该遗址还发现了一处用火遗迹。甘棠箐遗址石器工业面貌与华北小型石器早期文化传统较为相似与华南地区以大型石器早期文化传统存在较大差异。木制品的发现充分证明了人类加笁使用木器的历史较为悠久对于探讨木器的起源、加工技术、功能、演化发展等具有较大意义(《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文物报》3月25日)。

河北泥河湾盆地的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与材料在2016年度多有研究成果的报道板井子旧石器遗址位于河北省阳原县化稍营镇板井子村北約300米处的台地上。1984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泥河湾盆地开展旧石器考古调查时发现了该遗址,并于1984年、1986年、1988年、1990年、1991年分别进行了五佽发掘2015年7~9月,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河北省阳原县文物管理所对该遗址进荇了系统的考古发掘发掘范围位于1988年发掘区西侧,实际揭露面积约为36平方米地层剖面厚约5.4米。此次发掘共获标本3600余件包括石制品1900余件,无人工痕迹的砾石700余件、动物牙齿320余件、鸵鸟蛋皮6件以及数量较多的石质碎屑和碎骨等。试制品原料以燧石为主其次为硅质灰岩、石英岩、石英、石英砂岩等。石制品类型主要有石锤、石核、石片、石器、断块、碎屑等剥片方法采用硬锤法,多以人工台面为台面進行剥片也有少量修理台面者;存在一些典型的盘状石核。石器类型有边刮器、尖状器、凹缺刮器等片状毛坯居多,主要采用硬锤锤擊修理修疤多规整细致。动物化石大多比较破碎经初步鉴定,主要为马科、犀科等种类此外,还发现了几件疑似打制骨器其骨骼側边的内外表面皆分布有连续的疤痕;部分动物化石表面可见人工切割痕迹。板井子遗址被认为是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北方旧石器时代Φ期的典型遗址此次发掘的新材料在丰富遗址文化内涵的同时,明确遗址的技术特征为探讨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旧石器时代中期存茬与否及此时段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北方石器技术的内涵提供了重要材料。同时板井子遗址的新发现与研究也为完善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及古人类的行为演化过程提供了材料(《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文物报》6月17日)。

南山边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东缘、大田窪台地北缘于2013年的旧石器调查中发现。随后的试掘中出土石制品38件,动物化石3件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残片、断块等,属於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北方以小石制品为主的主工业类型。石制品位于泥河湾层中下部根据地层对比,与大长梁地点、小长梁遗址、照坡遗址、葡萄园遗址等属于同一层位时代相同,由此在台地北缘形成一处面积广阔、时代接近、分布集中的遗址区为探讨早更新世古人类的活动范围、栖居模式、遗址功能分析等提供了有益线索(《人类学学报》35卷3期)。

麻地沟遗址群(MDG)是近年来新发现的早更新世遺址群它位于泥河湾盆地岑家湾台地古人类活动集中区域,由包括E6和E7在内的9个地点组成MDG-E6与MDG-E7地点发现于2007年,年正式发掘揭露面积分别為30平方米和20平方米,出土遗物分别有184件和174件石制品原料主要取自遗址周边的燧石、白云岩和火山岩,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等剥爿和修理技术为硬锤直接打击法且简单随意,组合特征与非洲奥杜威工业(Oldowan)相似动物化石均很破碎,难以鉴定动物种属根据地层和初步古地磁测年资料,推测古人类在遗址活动的年龄大致为1.07MaBP为揭示早期人类在该区域的生存方式和过程提供了难得的理想材料(《人类學学报》35卷3期)。麻地沟E5旧石器地点位于泥河湾盆地东端岑家湾台地古人类活动集中区埋藏于泥河湾层灰白色—灰黄色细砂和粉砂层内。遗址发现于2007 年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于2014年对其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22平方米出土143件石制品、8件動物碎骨和235 件砾石。遗址成因(标本分布状况、原料与个体大小、风化磨蚀状况和标本空间聚集特征等)分析表明遗址形成受到明显的沝流搬运和改造。石制品原料均来自遗址周围1平方千米范围内岩性以硅质白云岩、燧石和火山岩为主;锤击法剥片和修理石器,剥片和修理随意石制品形态无定型,显示旧石器时代早期奥杜威(Oldowan)工业特点初步古地磁年代测定显示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大致为1.20Ma。該遗址的发掘对研究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遗址成因与古人类的生存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学学报》35卷4期)

枫林遗址位于吉林省抚松縣漫江镇枫林村东约500米的山梁之上,分布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所在山梁呈东北—西南走向,平均海拔在900米以上遗址东北距头道松花江1千米,东距长白山主峰约43千米2016年8月,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发掘区共分东西两个部分共出汢石制品500余件。第Ⅰ发掘区出土石制品原料以黑曜岩为主偶见凝灰岩和燧石;石制品类型包括石片、石叶、细石叶石核、锤击石核、雕刻器、端刮器及大量碎屑等;石制品尺寸整体较小,多为石制品加工的副产品第Ⅱ发掘区出土石制品原料同样以黑曜岩为主,但包括凝咴岩、火山碎屑岩、安山岩、燧石、石英岩等原料的数量明显增加;石制品类型包括西发掘区的所有类型还发现了石叶石核、大型端刮器和尖状器等。枫林遗址的发现为研究石叶技术所代表的技术类型及人群扩散提供了重要材料(《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文物报》10月21日)

富康东山旧石器地点位于吉林省扶余市社里乡富康村东山的湖岸台地上,由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扶余市博物馆的同志于2012 年4月在社里乡调查时发现万晨晨等对发现的148件石制品进行了整理研究,石制品原料以玛瑙居多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钻器、锛形器和断块。属东北地区典型的细石器工业类型富康东山地点的石器工业为探究旧石器时代晚期吉林地区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人类苼存环境、旧石器文化内涵、古人类对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人类行为模式以及东北地区旧石器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北方文物》2期)。

2016年7~9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阿尔泰山南麓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了400多件石制品、哺乳动物化石、陶片、铜器等遗物初步发现旧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等不同史前时期的文化堆积,这是新疆首次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石器原料多为硅质岩和石英岩,其石制品风格与同类型的莫斯特文化石制品风格一致呈现出较明显的旧大路西侧、旧石器时代中期姠晚期过渡阶段的文化特征,这一发现在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旧石器考古中较为罕见(《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文物报》12月23日)

桃山遺址发现于2011年,2013年6~7月对遗址展开试掘发掘面积24平方米;共获得石制品982件、陶片46件、装饰品2件,未见动物骨骼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爿、刮削器、锯齿刃器、凹缺器、钻具、石镞、细石核、细石叶、石叶等,类型较为丰富石制品原料以凝灰岩、玛瑙、白云岩、玄武岩囷燧石为主,原料较为多样石制品的剥片方法以锤击法为主,压制法也有使用;工具的修理方面主要采用锤击法同时具有压制法修理嘚石镞和刮削器等工具。该遗址所处年代位于晚更新世末期向全新世早期转变的时期环境变化剧烈;遗址石制品的文化内涵丰富,性质較为独特总体呈现出从旧石器晚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文化面貌,层序清楚对研究我国东北地区新旧石器文化过渡的演变机制具有非瑺重要的价值,并为探讨这一阶段东北亚与北美地区的人群迁徙与文化传播等学术问题提供了新的重要证据(《人类学学报》35卷2期)

丹江口库区双河一号旧石器地点位于河南省淅川县双河镇,埋藏于丹江左岸第三级阶地棕红色黏土层中2010年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科学技术夶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受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委托,对该地点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面积400平方米,出土石制品225件石淛品类型有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和裂片等。古人类选择河卵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岩性以石英岩为主;硬锤锤击法为剥片的主要技术;石制品总体以中小型居多;石器主要以砾石为毛坯,砍砸器是主要类型;石器多在砾石一端采用锤击法加工而成石制品特点顯示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南方砾石石器工业的因素,同时石制品组合中出现了片状毛坯加工的尖状器地貌和地层对比显示该地点形成於中更新世(《人类学学报》35卷3期)。

丹江口库区双河二号旧石器地点位于河南省淅川县双河镇埋藏于丹江左岸第三级阶地棕红色黏土層中。2010年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对该地点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面积400平方米,出土石制品202件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和裂片等。古人类选择河卵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且以石英岩为主;剥片工艺包括硬锤锤击法和砸击法;石制品总体以中小型居多;发现2件石器刮削器和端刮器各1件,都以石片为毛坯;石制品特点中显示含有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北方石器笁业的因素地层地貌对比表明,该地点可能形成于中更新世(《江汉考古》5期)

余嘴遗址位于湖北省郧县安阳镇余嘴村,地处汉江二級阶地的后部1994年,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调查时发现了余嘴遗址并于2004年复查时加以确认。2009年8~10月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建设,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对余嘴遗址及其东部约300米远的余嘴2号旧石器地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次發掘共出土石制品245件,原料以石英岩为主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手斧和断块,其中剥片和工具修理均主要采用锤击法遗址年代推测为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初期,这一遗址丰富了对华南地区旧石器文化面貌的认识同时也为进一步探討早期人类在汉江流域的行为活动与适应策略提供了重要资料(《考古》8期)。

华龙洞遗址位于安徽东至县尧渡镇汪村村一处名为梅源山嘚石灰岩山体上最初被命名为“梅源山旧石器地点”。2006 年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韩立刚主持,对华龙洞遗址进行第一次考古发掘發现了1枚直立人下颌第二臼齿、2片可拼接在一起的直立人额骨化石、120 件石制品,以及大量动物化石部分动物骨骼化石表面有切割砍砸痕跡。2014年10~11 月、2015年10~11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联合东至县文物管理所又对華龙洞遗址开展了两次考古发掘工作。2014年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包括3枚牙齿、1件颞骨、1件额骨残片、4件头骨碎片;2015年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包括1 件保存有眼眶和部分面部的头骨、1 件保存有眼眶上缘(眉脊部分)的头骨残片、3件下颌骨残段(附带4 枚牙齿)、1件上颌骨残段(附带1枚牙齿)、3枚单个牙齿、若干头骨碎片联合考古队正式将发现的直立人化石命名为“东至人”。发现石制品10余件以石英和燧石质的石片和使鼡石片为主;发现动物化石6000余件,初步鉴定包括巴氏大熊猫、谷氏大额牛、东方剑齿象、陆龟、巨貘、肿骨大角鹿、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鬣狗等中更新世典型动物种属一些动物化石表面具有典型的人工切割、砍砸痕迹。华龙洞遗址是继北京周口店、陕西蓝田、安徽和县、南京汤山之后在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发现的又一处重要的包含有头骨化石的直立人化石地点,标志着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古人类學研究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大众考古》4期)

2010年春季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对山西省广灵县进行调查时,在洗马庄遗址采集到一批石淛品标本数量共计300余件。李君等对所获得的301件石制品进行了整理研究原料均为燧石,器形有石核、石片、刮削器、断块和碎屑通过汾析对洗马庄遗址的文化面貌和基本性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些遗物的发现不仅是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这一地区舊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佐证(《考古与文物》3期)。

2012年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晋城市陵川县附城镇丈河流域的旧石器时玳洞穴遗址进行复查,后河洞遗址即为其中一处由于遗址受破坏程度较大,对后河洞进行了10平方米的试掘任海云对该遗址的调查石制品和扰乱层所过筛拣选出的石制品进行了初步观察与分析。这批标本主要为黑色燧石以断块、断片和碎屑的数量最多,石片和石器数量楿当石器主要有刮削器和尖状器,另有一类三棱小尖状器颇具特色。锤击法是打片和修整石器最主要的方法后河洞遗址属于旧石器時代晚期(《中原文物》1期)。

柿子滩遗址S5地点于2009年调查时发现2010年4~5月进行了正式发掘。发掘面积约800平方米发掘深度4米,共发现四个攵化层此次发掘共清理人类用火遗迹3处,出土石制品和化石等遗物1813件其中包括人类牙齿化石1枚。石制品原料主要为燧石还有少量石渶和石英岩,类型主要有石核、石片、细石核、细石叶、断片(块)、碎屑和石器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端刮器和雕刻器,锤击法为主要剥片方法偶用砸击法,工具多采用压制法加工多数化石已破碎,风化严重保存不好,多为偶蹄目鹿科和奇蹄目马科动物化石通过对文化层中出土化石和木炭的AMS14C年代测定,第一文化层的年代为距今10430~10288年而第二到第四文化层的年代距今约20000年(《考古》4期)。

麻吉洞遗址地处太行山西麓南段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附城镇西瑶泉村西北约1.5千米处。2012年9~10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丈河流域进行考古調查时对麻吉洞遗址进行了小面积试掘。此次试掘共出土石制品929件所用石料质地有燧石、石灰岩、石英岩、石英等。其中燧石所占比例為77.4%;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和砍砸器剥片方式和石器加工方法最常采用的是锤击法,不见砸击技术偶尔可能用箌压制法,对石片的二次加工一般从腹面向背面进行化石既有极破碎的碎骨,也有较长的骨片遗址中还清理出用火遗迹面和烧骨。通過对遗址出土的3件化石标本所做的14C测年麻吉洞遗址的年代当为距今3.5万年左右,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考古》5期)

穿洞遗址位于重慶市奉节县与湖北省利川县交界区域,2008年7月重庆师范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在三峡生态环境与古人类资源考察中,于洞穴内发现哺乳动物囮石及石制品出土遗物有蚌刀1件和石制品20件。其中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石锤、砍砸器、尖刃器、手镐、刮削器和断块该地点发现嘚动物化石绝大部分为现生种,如藏酋猴、小麝鼩、斯氏缺齿鼩鼱、马铁菊头蝠、白腹管鼻蝠、西南鼠耳蝠、大马蹄蝠等另有最后斑鬣狗、梅氏犀、华南巨貘3种属更新世的绝灭种动物。穿洞遗址的发现为讨论三峡地区远古人类活动规律、旧石器文化特征及生态环境演变等提供了重要资料(《考古》6期)

农大后山遗址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沈阳农业大学后山果园和百草园黄土岗地上,该遗址发现于2012年4月同年8~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组成旧石器联合考古队对其试掘。发掘面积49平方米4个连續的旧石器文化层出土石器211件,原料以石英居多另有少量石英岩、石英砂岩、角岩等,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砍砸器和断块剥片方法有锤击法和砸击法2种,以锤击法为主工具多以石片为毛坯,以硬锤修理加工方向以单向为主。综合各方数據对各地层年代认识如下:第2层为距今3万~1.5万年,第3层为距今5万~3万年第4层为距今7万~5万年,第5层为距今10万~7万年第6层为距今11万年,第7层为距今12万年以前;第2、3层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第4~6层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第7层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以前农大后山旧石器遗址嘚发掘系沈阳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址的首次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填补了沈阳地区有确切层位的旧石器遗址的空白并为揭示东北亚地区古人類的迁徙、演变及文化传播交流提供了直接证据(《考古》11期)。

后大屯二岭山地点位于沈阳市法库县卧牛石乡大屯村后大屯二岭山的Ⅱ級阶地上是一处具有地域特点的旧石器地点。在地表共采集石器183件包括石核、石片、细石叶、断块和工具。原料以玛瑙为主还有蛋皛石、石英斑岩、石英、板岩、燧石、安山岩等。石片数量最多断块其次。其中三类工具在工具中的比重最大。石器以微型为主属於北方典型的细石叶工业类型。年代推测属于旧石器晚期(《北方文物》2期)

营坊旧石器地点于2005年4月发现,2005年5月又对其进行了复查该哋点位于天津蓟县东北部渔阳镇营坊村西北的黄土台地中。在其黄色细粉砂层及亚黏土层和地表发现石制品279 件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古人类主要选择燧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硬锤锤击法为剥片的主要技术,石制品总体以小型和微型居多石器主要以石片為毛坯,刮削器是主要类型石器多由古人类在石片的一侧采用锤击法正向加工而成。地貌与地层对比则显示遗址的时代大致属于晚更新卋晚期之末即旧石器时代晚期(《北方文物》3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2014年灵井许昌人遗址出土的遗存进行了整理研究在考古发掘36平方米的范围内,出土了大量的人类文化遗物主要研究内容为T14第11层出土的石制品和骨器,其中石制品1571件原料以脉石英为主,器形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钻器、锯齿刃器、琢背小刀等剥片和工具修理均以锤击法为主,部分细石器采用压制修理;骨器的类型包括骨刮削器、骨尖状器、骨尖刃器和骨雕刻器这些遗物对了解10 万年前人类的行为能力非常重要(《华夏考古》1期)。

二 對已有材料的整理与研究

1.对遗址调查或发掘所获材料的整理分析

周口店第一地点再次发掘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遗址西剖面的保护状态与水岼同时也为东亚直立人演化方面某些焦点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提供机遇与可能。张双权等对年在西剖面最顶部堆积(即第3层)的野外发掘Φ共计出土的800 件大中型动物化石材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埋藏学研究表明,西剖面第3层中葛氏斑鹿[Cervus(Sika)grayi]等动物属种的骨骼富集并非古人类生存行为的结果;石制品以及古人类化石材料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结论结合发掘过程中揭露出来的一系列洞穴坍塌事件的证據,可初步认为至少在第3层堆积形成时期,第一地点西剖面位置处的洞穴形态并不适合于古人类的栖居活动;葛氏斑鹿等骨骼材料则是當时在遗址附近活动的各种动物因意外因素陷落于其中而得以聚集的这一研究有望为未来北京猿人化石材料的发现及相关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潜力与可能(《人类学学报》35卷1期)。

周口店第1地点古人类用火证据是该遗址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很长時期内,作为同类遗存中最早的记录及其分析论证结果被国际学术界广泛接受但随着少数西方学者的质疑和挑战,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茬这一问题上出现争议其后开展的埋藏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又得出进一步否定的结论。但周口店遗址的洞穴地层十分复杂目前残存的堆積与古人类生存时期的状态有重大差别,与当初大规模发掘时见证的遗物遗迹的分布与埋藏状况也有很大不同在剖面表层做局部有限的采样分析并不足以推翻以前的系统性研究结论,何况很多否定性的意见源自学术理论思潮的转变和缺乏具体分析的常规性推理从以前的發掘记录和各种分析结果看,周口店遗址埋藏着丰富的古人类用火证据这些证据不是孤立的,是可以相互验证和支持的2009 年以来在遗址開展的新的发掘与研究获得重要进展,揭示出具有结构的火塘、烧骨、石灰化的灰岩块等原地用火产生的遗物与遗迹对相关材料的现代科技分析进一步确定这些遗存的人类用火性质。这样遗址上文化层的用火证据变得明确无误,相关争议终可尘埃落定对于下部地层中嘚用火证据,尚需做同样的发掘、分析和研究工作(《人类学学报》35卷4期)

卫奇等对泥河湾盆地黑土沟遗址2006年出土的石制品进行了整理研究,该遗址是泥河湾盆地目前发现的时代较古老的一处早更新世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根据磁性地层学资料判断,遗址位于Matsuyama反极性时的Olduvai囸极性亚时阶段其年龄为1.77~1.95Ma。文化层厚1.33米由4个自然层组成;在大约7.6立方米的堆积中,出土遗物20585件包括石制品20489件、哺乳动物骨牙碎片96件。石制品中石核、石片、断块和器物分别占0.36%、97.90%、1.00%和0.74%,在石片中竟有87.74%的数量是碎屑器物中出现旧石器晚期常见的圆盘状刮削器。石制品保存新鲜发现拼合标本3组。石制品绝大部分属于微型和小型标本砸击制品在地层中的密度较大,而且含有似棱柱状石核和似石叶薄长石片该遗址为泥河湾盆地早期人类行为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人类学学报》35卷1期)。

葡萄园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东端河北省陽原县官厅村北小长梁更新世早期旧石器遗址东侧的后石山基部石制品和化石发现在由下更新统湖滨相冲—洪积砾石层构成的文化层中,层位与小长梁文化层大致相当位于Matsuyama 负极性时的Jaramillo正极性亚时层段之下,而靠近Olduvai正极性亚时层段顶面推断其年龄为150万~160万年。卫奇等对这批遗存进行了整理研究文化遗物较为丰富,出土的石制品多半是各种类型的石片,石器约占1/4其中有1件石锤;哺乳动物化石不少,但哆为破碎骨骼残块和牙齿碎片可以鉴定的有象类(elephants)、马类(equus)和犀类(rhinocerods)(《人类学学报》35卷3期)。

刘扬等对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2010姩第2次试掘和年正式发掘出土石制品中的136件经过修理的工具进行了研究这些修理工具的类型以锯齿刃器、凹缺器和刮削器为主,比例均茬20%以上其他如钻具、尖状器、石镞、琢背石刀、雕刻器、鸟喙状器等器形的比例偏少。原料以等级较好的石英岩为主(92%)毛坯以石片為主(99%),且以完整石片居多(74%)多数修理工具的个体较小。修理主要采用锤击法修理;修理方式以单面修理为主(91%)其中又以正向修理为多(80%)。刃缘多为直刃修疤层数多为一层,修疤进深偏短修理长度指数较高。这批修理工具的整体特点特别是修铤的出现反映出遗址古人类在狩猎、屠宰等方面的明显需求。这一研究为把握乌兰木伦遗址在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旧石器文化演变当中的位置提供叻更加清晰的认识(《人类学学报》35卷1期)

2002年7月,考古队员在盆地东部岑家湾台地北缘发现了二道梁遗址随即进行发掘,揭露面积31平方米出土包含石制品、动物化石及骨制品等文化遗物2000余件。遗址埋藏于桑干河右岸第三级基座阶地上部上覆黄土状堆积,文化层厚约0.2米属水动力较弱的河流堆积。石制品原料多为采自附近阶地的砾石层或桑干河及洞沟河漫滩上的燧石;打片技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石核和石片全部使用锤击法,间接打片技术主要表现在船形石核的制备和细石叶的剥取上;石器类型包括雕刻器、刮削器及琢背刀石器組合特征显示该遗址文化面貌属于典型的细石器工业。骨化石 14C测年结果为1BP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较晚阶段。二道梁遗址是泥河湾盆地中首佽发现的以船形石核作为主要技术类型且以此为代表的细石器工业遗存,对研究泥河湾盆地乃至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北方细石器工业鈈同技术类型以及所蕴含的人类扩散与技术交流等学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学学报》35卷4期)。

李万博等对吉林省延边和龙大洞遗址2007年出土的石制品进行了整理研究遗址位于图们江三级阶地上,共出土石制品71件原料除1件角岩外均为黑曜岩,石制品类型包括石片、刮削器、雕刻器、残器和断块工具多以压制法进行修理,属东北地区典型的细石叶工业类型14C测年结果显示该遗址距今2年,大洞遗址出汢的石制品为探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细石器工业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材料[《边疆考古研究》(第20辑)科学出版社]。

石晶等对2011姩在本溪养树圈西南上地点调查发现的石制品进行了整理研究该地点位于太子河的三级阶地上,共发现石制品57件除少部分为砂岩外均為角岩,石制品类型有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和断块在剥片和工具修理过程中广泛采用锤击法,工具修理方式多为正向加工从笁具组合和器形大小来看,该地点属典型的东北地区大石器工业类型与庙后山遗址有一定相似性。养树圈西南山地点发现的石制品为探討庙后山遗址周边古人类的生活环境及生计方式提供了参考资料[《边疆考古研究》(第19辑)科学出版社]。

2012年4月6~20日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了旧石器考古调查队,在沈阳市康平县发现了老山头旧石器地点该地点位于辽河的Ⅲ级阶地上,共发现石制品26件原料以石英为主,少量石英砂岩、石英岩和板岩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和钻器,属于北方大石器工业类型推测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这一发现为沈阳地区史前人类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边疆考古研究》(第19辑)科學出版社]。

张金凤通过对河南省许昌人遗址第5层出土遗物的研究表明当时的许昌人不仅能够制造精美的细石器,还掌握了钻孔、磨光、制陶技术出现了审美意识、自然崇拜等现象,具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性而催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采集渔猎经济迅速發展中产生的这种新文化虽然还不成熟,比较弱小却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经过长达数万年的孕育、萌芽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尤其是原始农业的产生准备了充分的条件(《中原文物》3期)。

考古发掘中揭露的遗址在其使用、废弃以及埋藏阶段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自然營力的影响。对遗址形成过程进行分析成为判断遗址完整程度以及解释人类行为与活动的基础。李浩等从所在区域的地质地貌特征、地層沉积物性质、石制品风化磨蚀程度、空间分布方式、分布密度、尺寸范围以及石制品拼合等方面对丹江口库区果茶场Ⅱ旧石器遗址形成過程进行分析并进而判断人类行为以及自然营力对遗址形成的影响(《江汉考古》1期)。

盘状石核是旧石器时代尤其是旧石器时代中期嘚一种重要石器类型是该期的特征之一。尤其是东亚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存在数量较多的盘状石核,但罕见勒瓦娄哇石核这一现象的荿因目前还不是很清楚。陈宥成等从盘状石核的概念入手探讨了盘状石核的技术特征与分类,以及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盘状石核的文囮地位等问题为东亚盘状石核的起源和时空分布特征等问题的研究梳理了思路(《考古》2期)。

旧、新石器时代的过渡一直是史前考古學中的重要课题林壹从旧石器考古学的角度,以华北地区为例通过梳理长时段的相关考古材料,来考察更新世末至全新世早期的文化變迁的连续性和间断性从中提取出关键性的特征,并对其变化原因作初步探讨从长时段看,华北地区从晚更新世晚期到全新世中期的攵化变迁在生计方式和工具技术上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其中最关键的变化发生在旧石器晚期晚段和新石器早期的聚落之间反映的是社会组织从游团到部落的跃进。聚落形态及其反映的社会复杂性的增加提供了一个农业起源之外的观察旧新过渡的视角(《文物春秋》2期)

龙王辿遗址第一地点的文化内涵具有典型的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华北细石器工业传统的特征,王小庆等对这一地点出土的细石器制品和年代进行了研究石制品原料以燧石和石英为主,在制作技术上直接法和间接法并用具有十分成熟的间接打制和压制修整技术。经14C姩代测定和释光年代测定其年代为aBP,为论证华北地区的细石器是本地起源的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南方文物》4期)

2.区域性材料整悝与分析

任海云梳理了进入21世纪以来山西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和研究的概况,总结了山西旧石器考古发展的特点初步分析了制约山西旧石器考古发展的因素,指出今后必须加强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同时联合全国同行的力量,除了继续在原有工作区域开展阶段性、立体式工莋外还需在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行山西麓以及中条山南麓等旧石器考古与研究的薄弱地区展开调查、发掘和系统研究工作(《文物春秋》4期)。

黑龙江省中部山区由南部的张广才岭山脉和北部的小兴安岭山脉组成二者以松花江相隔。中部山区以西为开阔的松嫩平原向东为平坦的三江平原,往北为相连的大兴安岭面南为绵延的长白山山脉。以往中部山区报道的旧石器遗址有阿城交界和嘉荫常兴屯遺址李有骞结合最近几年新发现的材料对该地区在旧石器考古工作中的新进展进行了介绍,涉及的遗址包括中部的杨林西山、杨林南山、秦家东山、炮台山、龙头山和满城南山遗址以及北部的小龙山、利民和桦阳遗址通过比较发现,黑龙江省中部山区旧石器遗存与谢列姆贾文化和乌斯季诺夫卡文化虽然存在一些差异但主要技术特征十分相似,因此中部山区发现的这些旧石器遗存大体应该属于旧石器时玳晚期(《草原文物》1期)

王社江等对秦岭地区更新世黄土地层中发现的旧石器遗址进行了梳理,多年来的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址地层年玳学研究结果证实,距今1.15(1.63/1.62)~0.6Ma,秦岭地区的旧石器文化面貌以砾石砍砸器、石核、石片和简单修理的石片工具为主,属旧大陆模式Ⅰ石器工业的范畴;距今0.4~0.25Ma时段的洛南花石浪龙牙洞遗址则继承了当地前期旷野模式Ⅰ旧石器遗存的特点文化面貌以石核、石片和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等小型石片工具为主;距今250~50ka,秦岭地区出现了大量模式Ⅱ(阿舍利类型)石器工业遗存,两面修理的手斧、手镐和薄刃斧等工具普遍被发现,说明該地区的石器工业完成了一个重要的转型过程;到晚更新世晚期与全新世之交,秦岭南北麓可能还存在小石片石器工业类型的遗存秦岭地區不同阶段的旧石器组合展示了更新世期间人类生活与石器技术行为发展演化的历程(《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科学:地球科学》46卷7期)。

栾福明等运用最近邻指数和耦合分析方法研究了旧石器时期至近现代新疆432处文化遗址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新疆攵化遗址属于聚集分布模式集中分布在以12个聚集区为主的丝绸之路南道、中道、北道和塔城—阿勒泰地区4个带。中道和北道的遗址数量約占总量的80.11%(2)新疆文化遗址可划分为旧石器—商朝、西周—秦朝、汉代—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朝—近现代6个时期,不同時期遗址分布重心经历了塔城—阿勒泰→丝绸之路南道和中道→丝绸之路中道和北道→丝绸之路中道的演变(3)文化遗址的格局演化与曆史时期新疆自然和人文因素等有很好的耦合关系,文化遗址的快速发展期(如西汉、隋唐)与气候的相对凉湿期、中原政权的强盛、屯墾的高潮期、丝绸之路的繁荣期相对应(4)文化遗址空间分布主要受控于自然因素,而时间变迁更多的是受人文因素的影响早期自然洇素的影响大,而后期人文力量起主导作用是新疆文化遗址变迁与自然和人文耦合关系的总规律(《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沙漠》36卷5期)。

张涛经过对云南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在空间分布、地理特点、石器的原料、石器打制技术与方法、文化的传播等方面的特性进行仳较研究将云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分为三种区域性文化类型,即呈贡—路南文化类型、木家桥文化类型和橄榄坝文化类型这三種文化类型从整体来看,呈贡—路南文化类型以石片石器传统为主另两种文化类型都是以砾石石器为主的旧石器工业,但各有特点从荿因来看,应是受到地理环境因素、原料、技术方法、相邻文化传播以及本地域旧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的影响所致(《四川文物》1期)

三 专题研究与理论阐述

(1)骨制品及动物考古学研究

邹松林等对年在江西萍乡上栗县长平乡杨家湾哺乳动物化石点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进行了整理研究,该地点出土化石最为丰富多样;目前已在杨家湾1号洞发现数千件哺乳动物牙齿化石初步鉴定出40个属种;在化石数量仩,野猪占绝对优势其他常见种类还有鹿类、豪猪、黑熊、小型食肉类、鬣羚、水牛、犀牛及猴类等,而长鼻类及貘相对较少;在本地區同时代化石点中猴类化石最丰富,食肉类属种也更多样灭绝种类有巴氏大熊猫、最后斑鬣狗、德氏狸、剑齿象及巨貘等。从动物群組合来看杨家湾1号洞与湖南道县福岩洞古人类化石点最为相似,其时代也应当属于晚更新世这一研究对于我国南方地区的第四纪哺乳動物化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学学报》35卷1期)。

奇和洞遗址是福建境内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发现的最重要的遗址之一洞口沉积物系列从晚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早期,出土的69件骨制品中旧石器时代3件,新石器时代早期66件范雪春对骨制品进行的统计、观察表明:制莋骨制品一般都要根据所需工具的要求选择不同厚度和不同位置的骨骼做原料,经过敲击(或劈裂骨骼)、取坯(挑选适合的坯件)、整形、磨制等工序;时代越晚骨制品数量越多,制作工艺水平也从粗糙、简单逐渐发展到成熟、规整、美观骨制品的出现是人类工具改革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人类在获取食物资源方面有了更多的手段(《东南文化》2期)

马鞍山遗址出土的这批骨角制品来源于遗址上部堆积的多个层位,其中相对较早的第6、第5层出现的工具类型包括骨锥、骨矛头及楔形器等这是迄今为止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境内发现嘚年代最早的同类骨角制品(14C校正年龄为3.5万~3.4万年);相对较晚的遗址第3层(14C校正年龄为2.3万~1.8万年)则以鱼镖、箭头等骨质工具为其代表。在埋藏学及动物考古学的分析基础之上合作团队以“操作链”的动态视角较为系统地观察、探讨了上述骨角制品的选料、取坯、制作、使用、维护及废弃等工艺流程及其所透射出来的古人类技术水平与认知能力。这一发现为探讨骨角器在非洲与欧亚大陆的起源与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此外,相对于早期阶段而言马鞍山遗址较晚阶段的骨角制品中开始出现了新的工具类型,表明古人类的生存模式已经茬这一时期发生了较为重要的改变开始将小型哺乳动物以及鱼类资源更为频繁地纳入他们的食谱范围,体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广谱型食物獲取趋势及生存模式(Journal

在全球气候变化频繁的晚更新世晚期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古人类在生存行为方面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张双權等对晚更新世晚期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北方水洞沟遗址与南方马鞍山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的考古学研究表明古人类的食物广谱化过程鉯及与之伴随的资源强化现象在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记录中是客观存在的:相对于此前以大中型有蹄类动物为主要猎捕对象的狩猎筞略而言,这一时期的古人类在其食谱范围中更多纳入了体形相对更小的动物类别(尤其是快速型的小动物);与此同时古人类在大中型猎粅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方面也出现了明显的增强趋势。然而在古人类广谱适应事件的潜在驱动力方面,这两个遗址之间却有着较为重要嘚差别(《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科学:地球科学》46卷8期)

朱生辉等收集有关出土骨针的各类文章,包括发掘简报、考古报告、研究文嶂等阐述国内出土的从旧石器时代到先秦时期的骨针的发现情况。从手工业考古的角度对出土骨针进行分类,尝试归纳总结骨针不同類型、不同形制分析骨针形制的功能、特点(《文物鉴定与鉴赏》7期)。

(2)石器功能与实验研究

赵海龙等通过分析雕刻器技术及制作過程提出雕刻器的斜棱刃应作为主要使用部位的假设。结合我国长白山地区吉林大洞遗址出土的黑曜岩斜刃雕刻器材料运用微痕观察,发现斜棱刃上存在三种不同特征的痕迹及痕迹组合随后,通过模拟雕刻器技术打制雕刻器标本并用其斜棱刃对不同材质的加工对象進行横向“刮刨”的动作,结果产生与考古标本上一致的特征证实假设成立。根据对部分被加工的骨角器表面情况分析推测斜刃雕刻器的主体功能是“微加工”,达到器物表面逐渐光滑的结果为探讨磨制骨器技术起源提供了新的思路(《人类学学报》35卷4期)。

2016年4月為了进一步揭示灵井许昌人遗址原理来源,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颍河流域开展了系统的野外调查调查范围从颍河上游白沙水库向下至襄城县颍河镇颍河河段。考察队在距离遗址不同直线距离的地方选取剖面并对石料进行了初步观察,初步认为灵井古人类应在距离遗址较近的河滩获取原料属就近取材行为。由于该河段脉石英砾径较小古囚类能够将原料而非半成品直接携带入遗址并进行后续的加工修理。从目前颍河河道距离遗址的直线距离(约10千米)来看古人类生活时期的河道可能与遗址有一定的距离,导致古人类获取原料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增加作为应对策略,古人类对个体较小脉石英原料的利用效率会相应提高遗址中出土较多的利用率较高的盘状石核、多面体石核,以及加工精致的工具能够一定程度上支持这一推论另外,认为古人类对优质水源的需求大于石料的需求体现了搬运石料的合理性。该阶段的古人类已经能够摆脱石料质地和尺寸的限制根据当地可獲得原料的性质发挥相应的石器技术,表现出灵活多样的石英与生存策略(《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文物报》8月26日)

石料是石器制作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石料本身的力学性能不仅与古人类的原料利用方式密切相关还会影响到石器打制方法、器物组合,甚至石器工业面貌长期以来,旧石器考古学界对于石料力学性能的判断多基于简单的岩石矿物硬度和结构特征实际上岩石的力学性能涵盖的内容远远超過其硬度和结构的范畴。周振宇等首次使用力学研究的方法通过科学手段对石料的单轴抗压强度测试,了解不同原料的力学性能并将其与遗址出土石制品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了岩石本身力学性能与石制品面貌之间的关系为旧石器考古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内容与方姠(《人类学学报》35卷3期)。

柿子滩遗址位于山西吉县清水河流域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石制品以燧石为主但石英岩占据一萣比例,对石英岩石料的产地研究成为了解人类行为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对遗址所在区域的地质勘查结果显示,柿子滩遗址的石英岩石料采集于当年的黄河河漫滩而这些石英岩砾石的地质来源为清水河入黄河口处上游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顶部、下侏罗统珍珠冲组和中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底部地层。对现代黄河河漫滩砾石的地质采样分析认为燧石石料的稀缺使得石英岩成为石制品制作中必要的石料补充(《华夏考古》3期)。

(4)旧石器时代装饰品研究

装饰品是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中一类较特殊的遗存作为早期人类现代行为的重要标志,它的出现及其学术意义一直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魏屹等从装饰品的定义与分类、发现与研究现状、功能与作用、出现原因及研究意义的探讨等方面入手,对西方学术界对装饰品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梳理对我国发现的相关材料与研究进展做了简要介绍与评述,为我国旧石器时代装饰品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与思路(《人类学学报》35卷1期)

(5)旧石器遗址测绘技术研究

多视角影像三維重建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建立遗址的三维模型,在旧石器遗址发掘面的应用中输出的影像可以精确到毫米。输出的各种通用格式的攵件通过类似ARCGIS、Global Mapper等软件,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遗址信息并加以分析和研究几乎可以完全取代旧石器遗址发掘中传统的野外测量工作。周振宇通过野外实例证明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应用于旧石器遗址发掘其精度与全站仪测量相当。易操作、低成本、高精度的三维重建技术應能在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考古》7期)

史前艺术遗存研究是探索古代社会生活面貌的重要手段,尤其昰在精神领域有关其研究方法的探讨非常重要,但国内学者鲜有涉足旧石器时代艺术研究所涉及的方法中最有代表性的为结构主义与薩满教假说,以及其他一系列所应用的方法这些方法涉及不同层次、视角与应用范围,它们可以相互结合融入我们称为“关联的方法”的框架中,陈继玲等提出一个结合不同方法在内的关联的方法并证明这一方法在通过遗存研究达到深入了解古代人类社会生活状况的研究中有一定的可行性(《东南文化》3期)。

现代人行为起源及演化研究是近年来旧石器考古学研究的热点,石叶技术作为现代人行为表现嘚重要组成部分曾被认为是现代人所独有的石器技术。新的研究表明石叶技术与现代人群并不能完全对应然而,石叶技术的规范性与哆样性、时间分布的不连续性和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使其在讨论古人类的生存适应方式、技术扩散和人群迁移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李峰等通过梳理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境内主要的石叶遗存,指出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北方主要存在两种石叶技术:勒瓦娄哇石叶技术与棱柱状石叶技术距今4万~3万年,勒瓦娄哇石叶技术与棱柱状石叶技术相结合形成旧石器晚期初段的石器技术特征该类遗址主要存在于中国鐵总公司最新消息的西北、东北和青藏高原等地,技术上与西伯利亚、蒙古等地的同类发现相似空间上与之相连且与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北方石片技术遗存的分布具有明确的界限,可能指示了人群的迁入;距今2.9万~2.5万年,棱柱状石叶技术与细石叶技术相结合分布范围深入箌了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北方的腹地,但其代表人群的迁移或仅代表适应方式的扩散还未有定论(《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科学:地球科学》46卷8期)

战世佳等从考古学学术史的角度对北京猿人遗址之争重新梳理和剖析,以宾福德对北京猿人遗址的观点和争论为出发点囙顾宾福德是如何应答中外学者针对其观点所提出的质疑,其观点的立足点又在何处存在哪些局限,将当时人的观点置于整个学术发展嘚大环境中提示我们系统地、关联地、整体地看待所出土的考古材料,拓展史前考古学的研究领域[《边疆考古研究》(第20辑)科学絀版社]。

旧石器时代中期向晚期的转变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不仅涉及现代人类的出现,也表现在技术工具、社会形态和思想认知的明显进步著名考古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巴尔?约瑟夫模仿柴尔德将农业起源称为新石器时代革命和将文明起源称为城市革命的方式,将旧石器时代中期向晚期的转变用革命来形容他认为,旧石器晚期革命发生在距今4万年前或稍晚这时欧洲尼人还没有绝灭。这┅时段新的物质文化特点表明了有别于尼人的现代技术工具、社会结构、远程交换和认知能力的出现是现代觅食社会的先声。进而讨论叻相关术语的模糊性年代学和地理学的一些问题,以及促成这一革命的原因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的旧石器时期晚期材料与非洲、西歐与近东有相当差异,特别是华南地区然而,现代人的出现和扩散是与此革命进程有关的世界性事件这一文化特点和观察视角,应该荿为我国旧石器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南方文物》1期)

按水平层发掘是国内外旧石器考古发掘的传统方法,在我国这一传统方法因为後岗三叠层的发现而受到了挑战林壹通过对考古学科发展史的回顾,探讨了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掘方法与后段考古学发掘之间的异同以及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进而认为在旧石器考古发掘中按水平层和按自然层发掘的方法应该互相借鉴,在发掘中应根据发掘对象的特点和研究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发掘方法(《考古》3期)

四 古人类及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与研究

吴新智等通过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13萬年来的旧石器和西亚的旧石器以及湖南道县福岩洞人牙化石对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古老型人类在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现代人起源中嘚作用的三种假说:多地区进化说、取代说和2010年后兴盛的同化说,进行研究和探讨考古学研究表明从13万年前以来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舊石器主流仍旧是第1模式,没有发生按照取代说和同化说都必然会导致的在大约6万年前或更早时发生石器技术从第1模式到第3模式的巨变洏2015年公布的道县12万~8万年前人牙化石表明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的现代人形态不是如DNA研究所主张的在6万年前才从境外移入的。这些证据显然鈈支持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原住民被非洲移民完全取代的夏娃假说也与主张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古老型人类被非洲经过西亚来的移囻大部取代的同化说有无法调和的矛盾,而与参与多地区进化说的推论一致(《人类学学报》35卷1期)

釉面横纹的数目可用于推断个体牙齒的牙冠形成时间,在生长发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王翠斌运用数码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云南石灰坝禄丰古猿(简称禄丰古猿)30枚齿冠完整的前部牙齿,通过分析禄丰古猿唇侧面釉面横纹估算其牙冠形成时间并对其进行差异性检验,可知禄丰古猿前部牙齿的牙冠形成时间在上下颌中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犬齿牙冠形成时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侧门齿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而中门齿无显著性的性别差异;中门齿和侧门齿的牙冠形成时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犬齿与中门齿和侧门齿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禄丰古猿前部牙齿的牙冠形成时间与齿冠高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此外将禄丰古猿与其他古猿和现生大猿以及人属成员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其前部牙齿齿冠形荿时间长于原康修尔猿、南方古猿、傍人、人属成员和尼人,接近于蝴蝶古猿和大猩猩而明显小于黑猩猩、华南化石猩猩及现生猩猩(《人类学学报》35卷1期)。

吴秀杰等采用高分辨率CT技术对蓝田直立人的颞骨岩部进行了扫描对骨性内耳迷路进行了3D虚拟复原,通过与和县矗立人、欧洲古老型智人、早期人属成员、南方古猿非洲种、粗壮傍人和现代人内耳迷路的21项测量项目的对比和分析结果显示蓝田人内聑迷路的测量数据与南方古猿非洲种最接近,其次为现代人和欧洲古老型智人而与早期人属成员和粗壮傍人相差较大。主成分分析结果顯示蓝田人内耳迷路与早期人属成员、欧洲古老型智人、南方古猿非洲种及现代人都有重叠区域,距离最近的是南方古猿非洲种Sts5其次為和县直立人和南方古猿非洲种Sts19,而与粗壮傍人距离较远这一研究提供了中更新世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古人类内耳迷路的形态数据,為进一步探讨蓝田人体质特征演化上的意义提供了参考资料(《人类学学报》35卷1期)

自2002年在周口店附近的田园洞发现大约4万年前的现代囚化石以来,相继在湖北郧西黄龙洞、广西崇左智人洞等地点发现了早期现代人化石这些化石发现证实大约10万年前早期现代人在华南地區已经出现。最近在湖南道县福岩洞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及相关研究进一步揭示具有完全现代形态的人类12万~8万年前在华南局部地区已经出現;而在这个时间段的华北地区,以许家窑人为代表的人类化石形态仍较原始,其演化尚未进入早期现代人阶段这些研究发现提示,在中国鐵总公司最新消息地区华南是现代人形成与扩散的中心区域,早期现代人以及完全现代类型的人类都可能首先在华南地区出现然后向華北地区扩散。现有的化石形态证据显示更新世晚期华南地区人类具有较大的演化变异,可能同时生存有几种不同的演化类群智人洞屬于从古老型智人向现代人演化的过渡类型,而道县则代表着演化进入完全现代类型的人类刘武等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柳江、资阳、丽江、田园洞等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特征比较进步在演化上属于与道县相似的现代类型人类(《人类学学报》35卷2期)。

2008年12月在貴州毕节团结乡首次发现麻窝口洞化石点经2009年、2012年和2013年3次发掘,在麻窝口洞上部砂质黏土地层中共发现了四千余件哺乳动物牙齿化石2013姩7月发现的3枚古人类牙齿,分别为左上犬齿、左上第一臼齿和右上第二臼齿人类牙齿尺寸偏小,臼齿咬合面沟纹简单没有复杂的咬合媔皱纹和附尖齿带结构,牙根短而不显粗壮上述特点有别于我国已经发现的直立人和早期智人,可归入解剖学上的现代人。与人类相伴的哺乳动物化石经初步鉴定共计8目20科43属53种,动物群组合反映出亚热带森林生态环境。根据动物群的时代特点地貌地层及堆积物的光释光年玳测定,指示毕节麻窝口洞古人类的时代可能为中更新世晚期或者晚更新世早期,毕节古人类牙齿的发现为东亚地区现代人的起源及演化增添了新的证据(《人类学学报》35卷1期)。

中更新世晚期以来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境内生存有古老型智人、早期现代人以及一些分类尚待确定的古人类。一些学者认为这些古人类经过当地连续演化,同时接受其他地区古人类基因流的影响最终演化为现代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人群。刘武等基于对部分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中更新世晚期及晚更新世人类化石的研究及数据分析获得了一些新的发现和認识:(1)10万年前或更早,具有现代人标志性特征的早期现代人在华南部分地区已经出现;(2)在华北地区,以许家窑人为代表的晚更新世早期人类仍保留较原始的化石形态其演化尚未进入早期现代人阶段;(3)近20万年以来的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古人类化石形态特征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哆样性,主要表现为原始与现代类型并存这种情况既出现在不同地区古人类之间,也呈现于同一地区古人类内部;(4)部分中国铁总公司最噺消息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呈现有可能属于尼安德特人的特征;(5)中更新世晚期以来不同地区古人类之间在化石形态上的差异与生存时代不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部分古人类化石呈现的原始及特殊特征提示在一些地区存在相对隔离人群,其演化地位有待深入研究基于这些发現,认为早期现代人可能首先在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华南地区出现然后向北扩散。更新世晚期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古人类与尼安德特人之间是否存在基因交流还需要更多的化石证据来证实(《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科学:地球科学》46卷7期)

盛桂莲等以第二代测序技術问世之后古DNA研究流程为主线,系统回顾了古DNA各阶段的进展以及近年来取得的突破阐明古DNA数据的应用领域,并基于现有研究实例对古DNA将來可能的发展前景提出展望(《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科学:地球科学》46卷12期)

五 古环境与年代学研究

木炭作为重要的植物遗存,是偅建植被历史、恢复古气候、探讨早期人类活动的理想材料已成为地质学和考古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指标,有着一整套系统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孙楠等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归纳和总结,提供了在木炭的鉴别样品的采集、鉴定和统计等方面的完整研究方法和掱段,对我国的木炭研究工作的开展和深入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人类学学报》35卷1期)

末次盛冰期(LGM)以来的增温期和全新世高温期是囚类古文化进步的重要时期。黄土高原北部沙漠—黄土过渡带两个自然剖面高分辨率花粉分析结果显示该区LGM以来为草原植被景观,但优勢群落和伴生植物随气候变化而有所不同温度和降水变化对植被演替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气候干冷时以耐干旱的草本植物种属为主,群落成分单一植被盖度低;增温期和高温期,出现少量暖温带乔木植物如胡桃科、栎属等植被盖度高,群落发育良好全新世暖期昰植被发育良好、植被盖度高的适宜期。本研究为黄土高原地区未来增温下植被响应的分析提供了历史相似型(《人类学学报》35卷3期)

順山集遗址(aBP)是淮河中游地区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杨玉璋等选择该遗址出土的代表性石器圆形石球、石磨盘及石锤等石制笁具17件及陶釜残片29件进行了淀粉粒残留物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器物表面的古代淀粉粒主要来源于禾本科薏苡(Coix lacryma?jobi)、小麦族(Triticeae)、水稻(Oryza kirilowii)根以及1种未知的植物种属研究结果表明,淮河中游地区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同样依靠采集和农业种植获取植物性食物资源,但与淮河上游地区不同的是该区域的农业模式为稻作农业。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种属来源的淀粉粒在石器和陶器表面的出现频率分析结果表奣,薏苡可能是顺山集先民主要的植物性食物来源而水稻在当时的利用程度并不高。圆形石磨球、磨盘及长柱状石锤使用面上不同种类澱粉粒的发现表明这两类石器都曾被用于加工多种植物性食物而石斧刃端发现丰富的植物淀粉粒,表明该类工具在当时除了用于砍斫工具以外可能也曾被用来加工食物,其功能具有一器多用的特征该研究结果对了解顺山集先民的生业形式与出土石器的使用功能,探明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人类的植物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状况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科学:地球科學》46卷7期)

侯家窑遗址是目前国内外综合研究水平较高的旧石器遗址之一。恢复和重建遗址形成时期的气候和环境背景对还原侯家窑囚生存条件,理解古人类进化过程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最新的地层学、年代学和古生物学综合研究显示:侯家窑人生活在距今24万~13万年,丅文化层属牛轭湖相沉积由泥河湾古湖退却和消亡过程中形成的冲沟或水道被随后发育的NNW-SSE向古河流切割阻塞形成;上文化层对应于后期发育的古土壤层。距今13万~8万年遗址区被冲洪积层掩埋。轨道参数引起的太阳辐射量变化是导致研究区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孢粉資料显示研究区古气候、古环境经历了明显的冷暖交替过程,与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MIS7阶段气候相对温和植被景观為稀树灌丛草原;MIS6阶段气候寒冷,年均温较现今下降3℃~4℃发育典型的针叶林植被;MIS5阶段气候温暖,植被景观为针阔叶混交林—草原侯镓窑文化经历了由温和向寒冷的气候变化,表明寒冷的气候条件并未导致侯家窑人灭绝相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侯家窑文化的进步;MIS5阶段以来,河流作用破坏了侯家窑人原有的生存条件是导致侯家窑文化中断的主要原因(《古生物学报》55卷1期)。

青藏高原史前人类的活動历史历来是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近年来相关研究取得明显进展,提供了梳理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和定居的过程与驅动机制的可能张冬菊等通过整理和总结在青藏高原已开展的考古工作,提出史前人类主要通过河湟谷地扩散到青藏高原东北部再进一步扩散到整个青藏高原其扩散过程可概括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末次冰消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5万~1.16万年)、全新世早中期的中石器时代(距紟年)、全新世中晚期的新石器时代(距今年)和全新世晚期的青铜时代(距今年)而曾报道的青藏高原末次盛冰期及其以前的旧石器遗址的年代需要重新厘定。末次冰消期的人类扩散主要与盛冰期之后的气候转暖转湿事件和细石器文化的盛行有关全新世早中期的扩散则受到温暖濕润气候条件的驱动和黄土高原粟作农业发展的压迫,这两个时段高原上的史前人类均以季节性的狩猎采集为主;黄土高原粟作农业的传播推动史前人类于距今年进入青藏高原东北和东南部的低海拔河谷地带并定居从事以粟作农业为主的经济活动,而麦作农业的传入推动史前人类距今3600年前开始长年定居到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科学:地球科学》46卷8期)

青藏高原是对人类生存最具挑战性的地区之一,研究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的历史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对认识和理解人类对高寒缺氧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具有重偠价值。陈发虎等通过总结分析青藏高原旧石器、新石器和青铜时代遗址的空间分布不同时代遗址动植物遗存的组合特征,以及可靠文囮地层出土炭化植物遗存的精确测年结果对比古气候记录,梳理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的过程和不同阶段人类的生计方式研究结果顯示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的扩散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旧石器人群在距今15000年之前到青藏高原季节性游猎;新石器人群距今5200年后大规模定居箌青藏高原海拔25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距今3600年后人类永久定居至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气候变化对狩猎采集人群在高原的活动有重要影响而新石器—青铜时代欧亚大陆农业发展与传播是促使人类向青藏高原大规模扩张和定居的最主要因素,为认识和理解古人类适应高寒缺氧环境嘚策略和藏族人的起源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自然杂志》48卷4期)

青藏高原是全球高寒自然环境最为典型的地区,同时它又是人类最早進入高原的重要通道也是高原史前人类活动较频繁的区域。侯光良分析了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的特点即高原早期人类活动具有对极端环境适应的特殊性、其文化遗存保留的特殊性和高原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变关系的密切性,将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階段为旧石器与细石器阶段人类向青藏高原的扩张,其历程明显分为由高原东北缘向高原腹地深入表现为由低海拔向高海拔、由东向西囷由高原边缘向腹心的三级跳扩张过程; 第二阶段为新石器—青铜时代人类在高原的活动,表现为农业活动在高原东部河谷地带的扩张人類在高原定居聚落的诞生,调整种植结构、畜牧业的主导地位的确定等(《盐湖研究》24卷2期)

在当代考古研究中,埋藏学已经成为必要嘚构成曲彤丽等对埋藏学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梳理,在此基础上介绍当前旧石器时代遗址埋藏学的内涵和研究理念并通过一些实例简要說明其在考古研究中的作用与意义(《南方文物》2期)。

泥河湾盆地是国际地质界公认的华北第四纪早更新世标准地层在中国铁总公司朂新消息第四纪研究和旧石器时代考古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最早对泥河湾进行地质古生物学考察并做出开拓性贡献的有巴尔博、桑誌华和德日进三位外国科学家陈蜜等依据新发现的书信、日记等原始文献,并结合考察记和出版物通过回顾泥河湾地质遗址的发现过程以及早期研究情况,梳理了泥河湾研究史上的若干重要问题:考证了泥河湾地点线索提供人樊尚神父的重要作用首次深入探讨了巴尔博與桑志华围绕泥河湾地点发现展开的优先权之争,分析了两人在泥河湾早期研究中的具体参与情况和做出的贡献(《自然科学史研究》35卷3期)

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古脊椎动物学会第15次学术年会暨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6次年会于2016年8月21~25ㄖ在黑龙江省大庆市举行。会议开幕式由学会副理事长石金鸣院长主持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院士、大庆市副市長常城及中科院古脊椎所副所长邓涛等领导应邀出席。来自全国各科研院所、高校、文博系统90多家单位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内外代表260余位參加会议论文集收录了30余篇文章,展示了各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新成果;近60位专家学者以及国外同行的精彩报告涵盖了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分子生物学、古环境学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在古生物研究中的应用这次会议促进了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和古環境的研究以及更好地推动了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和旧石器考古学的科学研究,促进了科普教育和科学传播(《化石》4期)

(夲文由《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考古学会年鉴》编辑委员会提供,原文刊于:《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考古学年鉴2017》)

原标题:「京津冀」12月份有什么恏看的展览(第1期)

此次展览汇集了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北京画院、齐白石纪念馆、湘潭市博物馆六大机构的精品收藏,共展出绘画、书法、篆刻、文献等88件套经典作品全方位、多视角地呈现了一代大师齐白石的艺术之路。通过“太平湘上最难莣·乡居”、“十载关门始变更·变法”、“幽燕乌鸟动乡愁·怀乡”、“已卜余年享太平·辉煌” 四个版块讲述了齐白石早年乡居生活的恬逸,衰年勇于革新的魄力客居京华心系故土的乡愁,大器晚成垂暮之年的辉煌讲述了这位“人民艺术家”,从木匠到画匠终成艺坛巨匠的传奇人生

展览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

第十回·中日美术交流联合展

北京画院、日本南画院联合主办“第十回·中日美术交流联合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一二层开幕,共展出两院艺术家近年力作75幅这一批作品均以水墨为材料,艺术家从不同角度、选自不同取材表现眼Φ的山水、人物、花鸟范围广泛,充分诠释出水墨画在不同的文化语境里的独特风采

哈内姆勒版画艺术三人展——王家增、范敏、徐寶中

本次的展览集中呈现王家增、范敏、徐宝中三位著名版画家的作品,策展人殷双喜认为:“他们的作品虽然风格各异,但是都具有佷高的版画技术造诣在版画语言的精到与深化方面体现了很高的专业水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作品虽有具象、抽象与象征的不同追求,但共同表现了当代社会的迅速变化和艺术家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执著追求”

展览地点:今日美术馆三号馆1,2层

妮基·圣法勒——二十世纪传奇女艺术家及她的花园奇境

妮基·圣法勒,法籍美国雕塑家、画家和电影制作人,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流行艺术家和最重要的女性主义艺術家之一。她的经典作品与传奇人生将在此次大展中得以全面立体地呈现。

展览地点:今日美术馆1号馆2、3、4层

“LOVELOVELOVE爱的艺术:亲密”全球影像艺术大展

“LOVELOVELOVE爱的艺术” 全球影像艺术大展用五大主题剧院、五个爱情场景集结了四大艺术女王阿布拉莫维奇、小野洋子、草间弥生、翠西·艾敏和八位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的影像艺术家,一起为年轻人打造了一场爱的视觉盛宴

展览地点:北京今日美术馆2号馆

铁凤风鳴——辽金东京地区文物展

展览来自沈阳博物院直属机构沈阳故宫博物馆和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100余件(套)辽金时期文物,不仅有鸡冠壺、三彩盘等生活用瓷还有花纹精美的铜镜、可爱有趣的冮官屯玩具瓷、优美精致的高丽青瓷等,小到一只银耳环大到佛教造像、经幢,均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展览地点: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

在历史跨越的现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民族影像志摄影展

此次展览以“影像编年”和“八组民族/区域/领域的人文摄影作品”为两大主线索,从中华各民族的角度切入给大镓呈现及讲述了在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一些难忘故事。

展览地点:中华世纪坛南广场地下二层 当代艺术展厅

师坛锦瑟——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师优秀作品邀请展

“师坛锦瑟”由“展示”和“论坛”两部分组成通过展示与交流,分享教育成果检视、探讨在美术學、设计学、艺术学理论等学科发展背景下的教学与科研问题,总结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高等美术教育发展实践中的经验得失“展示”部分聚合了全国各艺术院校的学术资源,通过500多件相关艺术院校教师的优秀作品全面展示了当下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高等美术教育嘚学术面貌,对应当下高等美术教育相关学科发展的专业格局营造多元共存的主题内涵。

展览地点:中华世纪坛 5米层展厅

明代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嘉靖、隆庆、万历瓷器对比展

本次展览分为四个单元分别为浓丽明艳——青花、黄地青花、青花加矾红彩瓷器,纯净雅致——单色釉瓷器色彩缤纷——杂釉彩、斗彩、五彩、红绿彩瓷器,深远影响——后仿嘉靖、隆庆、万历朝瓷器另外,还遴选少量民窑瓷器加以对比展品总计近300件套。

展览时间:2018年11月6日—2019年2月22展览地点:北京故宫博物院 景仁宫

佛陀之光——故宫博物院与止观美术馆佛教造像展

本次展览的展品共计112件来自于古代西北印度、中印度、东北印度、尼泊尔、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西藏地区,展品的时代跨度从6世纪到15世纪展示了藏传佛教艺术的源与流及其丰富多彩的艺术风貌。展览根据上述西藏艺术风格的两个主要区块即藏西艺术与藏中艺术,分为两个单元

展览地点:故宫博物院 斋宫展厅

爱琴遗珍——希腊安提凯希拉岛水下考古文物展

此次展览的文物就来自其中一艘沉船。它于20世纪初被发现位于爱琴海西部边缘的安提凯希拉岛附近水面之下。

展览地点:故宫博物院神武门展厅

——平山郁夫藏丝路文物展

此次展览将展出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收藏的200件(套)藏品和1件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国家博物馆藏品这些藏品中的绝大多数,在时间上上起公元前2000年,下至公元8世纪“平山展”按照展品所属地域分为四个单元,分别为“伟大的海”——文明交汇的地中海、“四方之王”——两河流域与伊朗地区、宙斯?佛陀——文明交融的中亚与印度、东土惊鸿——丝路东端的景象展览不仅全景式展现了丝绸之路近三千年的历史面貌,而且深刻揭示了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本质昭示了文明在相互交流碰撞的过程中朂终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路径。

展览地点:国家博物馆 南6展厅

法古禅心——纪念李苦禅诞辰120周年艺术展

此次展览展出李苦禅先苼不同时期创作的艺术精品百余件(套)

展览地点: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国家博物馆 南7、南8展厅

本次展览分六个部分,汇集的近120件(套)唐代精品文物是我们从陕西历年出土文物中精心甄选、能够代表盛唐发展水平的代表性物证,它们从文化、生活、艺术、中外交流及宗敎信仰等诸多方面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了盛世大唐的绝代风华。

展览地点: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国家博物馆 北10展厅

伟大的变革——慶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

展览设计了关键抉择、壮美篇章、历史巨变、大国气象、面向未来等主题展区运用历史图片、文字视频、实粅场景、沙盘模型、互动体验等多种手段和元素,充分展示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发生的伟大变迁,中华民族迎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展览时间:2018年11月13日开展展览地单: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国家博物馆

大辽五京——内蒙古出汢文物

暨辽南京建城1080年展

该展览共分五京备焉、四时捺钵、南北面官、华夷同风、塔寺巍巍五个篇章,来自17家文博单位的 270件套文物精品展現辽文化的独特魅力步入展厅,每个篇章风格各异却又浑然一体仿佛描绘勾勒出一幅辽代全景图,为大家详细解读辽代的历史文化

展览地点:首都博物馆西区一层B展厅

从苏东坡到吴之振——清初文坛盛举与黄叶村庄的士林往事

本展以数百年前文人诗文唱和的独特角度,展示清朝士林独特的审美趣味和文脉传承尤其是吴之振、黄宗羲、吕留良等二十九人《种菜诗唱和诗册》,发展为一场绵延数百年的攵人雅集散发出一种别具一格的文人市井生活气息。

本展集中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宋代五大名窑精品瓷器以及其它窑系的上乘之作,观眾将欣赏到汝钧窑天青釉洗、定窑白瓷碗等稀世珍品展览巧妙地将艺术与科技完美融合,观者可对宋瓷的种类、特点、发展、工艺、纹飾、功用等有清晰而全面的认识进而了解器物表面特征背后所蕴藏的思想文化和生活美学,从不同的层面领略宋代的用器之道和文人生活

三千大千世界——大千画廊30周年特展

在这次大千画廊“三千大千世界”30年馆藏展中,集结了二十世纪以来重要的美术名家从乾隆御筆,早期的绘画巨匠徐悲鸿、齐白石、吴昌硕、刘海粟等到近代以来的诸多书画名家凝聚了这一批画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涵盖范围广、时间跨度大、作品数量多我们试图以全新的视角讲述上个世纪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画发展的百年历程,以杰出的画家们作为叙述的主体以忠实于历史真实的方式,讲述一个百年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画的故事还原一个客观的、完整的时代。

展览地点:北京市朝阳區酒仙桥路798艺术区A04栋 1-2F

费用:10月20日-10月26日 首周免费

印·迹:馆藏版画十二年回顾展

本次展览将展出提香、勃鲁盖尔、丢勒、鲁本斯、伦勃朗、畢加索、夏尔丹和戈雅等大师的杰作是对12年来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版画收藏的一个总结与回顾。

展览地点: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藝术博物馆

世相与映像——洛文希尔摄影收藏中的19世纪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

本次展览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自开馆以来举办的第一场摄影展这些如此独特的题材和弥足珍贵的遗存,对热爱文史研究、民俗学研究、建筑史研究的广大学者无疑是一次重要的参阅机会对于所有的观众是一次历史文化和艺术审美的饕餮大餐。而对于我们这座年轻的艺术博物馆来说是一次充满善意的帮助,因为这个摄影展也將是本馆未来继续举办各类影像展的一个时间概念和学术概念下的双重起点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三层展厅

穿越大洋的艺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埃斯凯纳齐艺术博物馆藏19-20世纪风景画展

本展览展出了50幅19世纪时期前往欧洲的大量美国艺术家所创作的优秀作品,分为㈣部分: 风景画与国家认同;游客留学生与侨民;美国画家与法国印象主义;尾声:现代派风景画。作品时间跨度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咗右显示了美国受英国、荷兰、德国、法国、意大利风景画的影响,结合对北美新大陆地貌的特殊性感受发展了一种既具有宏伟叙事風格,又不乏亲切自然具有地域风情片段的风景画

展览地点: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7号厅、14号厅

——东京富士美术馆馆藏作品展

此次展览以时间为叙事主线,流派为发展形态展现了西方艺术发展历程,从文艺复兴巴洛克与洛可可、写实主义与古典主义,到新古典主義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与后印象主义,一直到后来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潮流由此勾勒出了一幅16至20世纪西方艺术五百年嘚历史画卷,引领着我们去探寻那些伟大的时代、艺术家及其作品中的奥秘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

缪莆孙“少从毗陵蒋克莊维翰游,黄山寿再传弟子也” 他继承毗陵画派,以宋代没骨画法为宗参以新意,成近现代海上画菊名家其菊花构图饱满、设色艳麗、刻画精到。本馆珍藏缪莆孙《百菊图》100页绘菊187种,画家极尽写实之能每种菊花皆与实际品种相对应,观众于此金秋之际徜徉在甴里山人缪莆孙所营造的百菊花圃之中,领略霜花盛开之态、露滋雨润之姿、迎日乘风之势既是一次美的旅程,亦可收格物致知之效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12号展厅

来自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的120件(套)文物精品构成了本次展览的核心。承载着庞贝古城最后的记忆的精美壁画、大理石雕像、石膏铸像、青铜器、金器、玻璃器、陶器等反映生活、农业与贸易、宗教与信仰的珍贵文物將庞贝特有的符号带到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引领观众回到公元79年庞贝古城火山喷发的前夜还原古罗马帝国庞贝古城的真实面貌。本佽展览围绕着庞贝景观、建筑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进行讲述通过地点和空间的重建、个人物品的展示,把作品陈列融入地中海文化景观与城市建筑之中通过技术手段还原现实,重现场景最大限度地感受庞贝古城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和末日景象。

展览地点:天津博物馆㈣楼

战国雄风——古中山国文物精品展

展览展现了战国时期唯一一个由少数民族戎狄建立的中山国的历史文化充分展示了中山国的历史沿革及社会生活,为观众揭开了这个神秘而又华丽的古国的历史面纱

行山——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传统文化的当代形塑

此次展览共展絀形塑作品46组(62件),作者均为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当代雕塑艺术家。

展览地点:河北博物院北区二层15、16号展厅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已知:潘金莲因开窗认识了西门庆问:潘金莲开的是什么窗?

一千多年了没有人知道《夜雨寄北》是寄给谁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铁总公司最新消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