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三清山”山水画配诗词诗词,最好把“诗清阁”放入。谢谢

王林森山水画作品专家座谈会发言记录
摘要: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王林森先生从政数十年,业余时间研习山水,描绘江西的秀水青山。对于赣鄱热土,他不仅有艺术家的审美眼光,更有施政者总揽全局的超拔视角和以山水比江山的刚健情怀。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他从事山水画创作的一批硕果,它们充分地体现了画家的艺术…
推荐关键字
  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王林森先生从政数十年,业余时间研习山水,描绘江西的秀水青山。对于赣鄱热土,他不仅有艺术家的审美眼光,更有施政者总揽全局的超拔视角和以山水比江山的刚健情怀。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他从事山水画创作的一批硕果,它们充分地体现了画家的艺术认识和审美情感。此刻在这里举行座谈会,请各位专家发表对王林森山水画艺术的高见。  刘勃舒(中国美协顾问、中国国家画院前院长,研究员):  我看过王林森先生的画册,今天看到原作,非常不容易!现在咱们的形势好了,大家都喜欢文艺,喜欢美术。今天看展览,我觉得王林森同志很不一般,应该讲,首先他不是个专业画家,但实际上他真的达到了专家一级的界限,绘画比一般的名家还要好。他很不容易,感悟力很强。本来政治跟文化就不可能脱节,因为搞政治要接触群众,接触社会,接触最基层的东西,包括接触政策,这些都是我们搞艺术不可缺少的,或者说是我们搞艺术的过去比较缺少的、不太注意的,他把两者结合起来了,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他恐怕从一开始就没有把它(画画)当做职业,只想尽量地发挥他感觉的能力,通过它(画画)来谱写具体事情、具体人物、具体风情,(可以说)是一种心态的介入,(借此)抒发自己的心态,所以很多画画得非常不错。你比如,那个胡杨树,我们去过新疆,这个树是不得了的耐渴、耐冻,还有耐腐蚀,死不了,王林森的画突出了这三点。一般人画这个树是因为好看,他画这个胡杨,我觉得一般画家达不到。他其他山水画也是这样的,所以我觉得他还可以画出新的东西。因为他不受限制,能量很大,当然现在退下来以后,更舒畅了。从这次搞这个展览的规模看,我们很多画家达不到。我们看得出来,他方方面面的才能都能够达到容纳出更好的作品,所以我祝愿他。他现在才六十五岁,活个一百零五岁的话,还能画画,因为他身体好,他不封顶的。  邵大箴(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从跟王林森先生这两三年的接触里面,我发现他非常勤奋,做事非常认真,对自己的中国画创作要求很严格,而且进步很快。他已经画了十多年了,这十多年他坚持自学,读古书、研究古画,对近现代大师的绘画包括李可染、傅抱石等,以及当代的一些著名画家的作品,他都认真地研习、体会,并非常勤奋地付诸实践。他注重写生,这次展览的名称叫《赣鄱神韵》,说明他是画他的故乡赣鄱,画这一带的山水。他的画很注重笔法、墨法、构图、章法;他的国学底子也是比较好的,文史、诗词、书法,他都进行研究,有相当的功底。由此他走进绘画这条路径就比较近一点,不像有的长期做行政工作、国学基础差的人,画起画来要有所领悟很困难。我感觉他很快就领会到了水墨画的原理,笔墨上的功力也不断地有所提高。他举办这次展览很不容易,是十多年艺术创作的一个小结。前不久,他在八大山人梅湖艺术馆也举办了展览,并在江西文联办过展览,都受到大家的好评。  王林森的画很有气势,就跟他为人处事一样。他视野开阔,不拘谨,他的画有气度,有一种正大气象,有从自然中来的生气和活力,这就使他的绘画形成了一个很好的格局,而且可以看得出来,他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发挥。刚才,刘勃舒先生讲,王林森现在他才六十几岁,说老实话,画山水画是年纪越大,生活的积淀越丰富,艺术的经验就会积累得越多,从而山水画的成就会越大。所以,可以想象,王林森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还会有新的格局、新的篇章。  假如一定要给他的画提一点意见的话,我认为他的小画画得比大画好。刚才跟龙瑞一起看他的画,龙瑞评价说王林森走到这一步很不容易,不要说是做行政工作的人,就是一般专业画家用十多年时间磨练能画成这样子也是难得。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他的画是在自然与主观的感受之间的艺术创造。客观自然与主观感受,这两者都非常重要。一方面是从自然中来,面对客观自然,有客观山水本身的魅力;另一方面,山水画里面的主观感受是富有感情的,是有情感魅力的。在主观感受和表现客观自然之间,他的客观自然的东西多了一点,主观感受还少了一点。假如再加强主观感受,他的画还会上一个新的台阶,还会有很大的进展。看他的一些小画,包括画一些岩洞等,我跟王镛都觉得他画得很出色,看大画就感觉到心中丘壑少了一点,客观自然的东西多了一点。我觉得这个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画画主要靠画家的主观体会和领悟,这有个过程。王林森是有悟性的画家,他有修养,他的艺术将来一定会有新的、开阔的空间。  我祝贺他这次举办展览取得成功,也非常感佩王林森先生的谦虚,包括作品的标题、展览的名称他都反复斟酌、征求意见,那种认真负责的态度、严肃的创作精神,都是很可佩的。他的绘画会更上一层楼,这是可以期待的!  薛永年(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过去不熟悉王林森先生,这次我看了他的画册、画展,有两个非常突出的印象:一个是,业余而有专业水准,他不亚于专业画家。王先生是高级干部,有点像古代的士大夫画家、文人画家,工作本身长期都是政务,画画是业余的活动,但是他画得很专业。二是,我看他的材料(介绍),他没有上过美术院校,纯属自学成才,但是走的路子不是民间的、老传统的那种,当然他也可能研究过芥子园画传,但不是那种从临摹入手的路子,是写生入手的路子;不是模仿秀的路子,是创造的路子,是以写生为纽带进行创作的路子,也画出了自己的风格、面目。所以,总的观感是,虽说他出身于业余,但是超越了业余,既保持了业余的那种开阔视野,又与美术专家有同样的水准,更有突出的人文精神。特别是(他)画的胡杨,心胸超越了绘画本身,神韵超越了造型。总的是这样两点印象。  再谈四点感想:一个是,我翻画册的时候注意到有很多闲章,(并特别)注意到两块闲章:一块叫&君子不器&。这&君子不器&大家都知道是《论语》的典故,&君子&当然是指有道德的人、是文化价值的承担者,君子为政,需要的是能打通各个领域的通才,不是只能够搞一门艺术、有一种才艺这样的人。王先生引用这句话作闲章,我觉得他的含义就是说一个当干部的画家,即使画得很好,也不应该只满足于专业技能,而要像古代的仁人志士一样&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有更高的目标,有人文关怀,能&德体器用&,就像朱夫子朱熹讲的一样,要修为。画画不光是个技术问题,(还)是人品、修为、阅历、修养、思想各方面的体现。这方面他很自觉,不被某些专业、专长所局限,有自觉的社会责任感。这个画展不仅仅显示了他的才能,也表现了他的修为。这是第一个图章。第二个呢,我注意到是&天行健地势坤人尽性&。前六个字古已有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宇宙不停地运行,君子也要不断前进;&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讲君子要像大地那样承载万事万物。这后三个字&人尽性&,我不知道这典故出自哪里,也许啊,是王林森先生自己的。我猜测他的意思是,画画的人,要顺其本性,发挥本质力量,真实地表现艺术家的感情和个性,这是完全符合艺术规律的。他的画有道义,但又不是过去五六十年代那样简单地为政治服务,而是按艺术规律来发挥艺术的作用。这是就两方图章谈我的一点感想。  第二点,就是乡土的题材跟写实的路子。他的画大多都是画江西景观,而且是景中寓情,这种情是多种多样的感受,画的题材包括革命老区、名山胜地、自然(环境)保护等方方面面。一幅画崇山峻岭的作品,上面还有索道;《八大门前柳色新》、《乐安香樟林》等,都有比较具体的景观;也有些画大山大水,像什么《云海拥月》哪,《云自三清出》哪,《赣鄱腾飞》哪;还有一个胡杨系列。这个胡杨系列,特别强调了绘画的精神,通过特定的取材,来表现这种给人以激励的高亢精神。  我们看王先生的作品,感觉他的艺术来源主要是近现代的艺术流派,其中那些写实路数的画家对他影响更大。他的画有一部分来源于写生,在写生的基础上进行加工。他很注意观察大自然,有不少画的构图是吸收了焦点透视的这种空间处理的,像《八大门前柳色新》就是如此。另外呢,他画水中的倒影,表现光感,而且山石的结构比较立体,笔法是苍劲的,用墨是淋漓酣畅的。也有古代传统,但是不是那种符号化的。他画面里的图像,都是来自实际观察的、来自生活的比较多。  另外一点,像开幕式上冯远副主席讲的那样,作为江西画家,江西的前贤像八大山人、像傅抱石,对他肯定是起到了作用的。我看他们对王先生的影响或者启示主要在两点:一点是,八大重视的绘画学理深度。他(王林森)在《八大门前柳色新》里面有题跋,大体讲的是这个意思,所谓主于妙悟、道法自然、重在神韵、不蹈袭前人的踪迹。还有一点,就是通过傅抱石所阐释发挥的石涛(画语录)来理解艺术的与时俱进,&我用我法&,&笔墨当随时代&,我觉得这两点是最主要的。  看王先生的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弘大的气象、开阔的胸襟,特别是画云上的突破。他的画虽然是实景多,但是是大气象,(使)人经常会感到&大风起兮云飞扬&、风起云涌、龙云风虎、山高水长。他擅长画云,也是来自观察与写生,得益于江山之助,而且可能与江西的庐山有关系,庐山就在云雾之中,云气弥漫升腾、千变万化。但是,我觉得还有一点,说不定跟苏东坡论画的一些主张也不是没有联系。苏东坡讲,画有的有常形,有的无常形而有常理,像水波云烟,没有常形有常理,是最难画的。那个有常形的,一般画家都能画;这个无常形有常理的,那要高人逸士、有修养的人才能画好。那么,我们看王先生画的云哪,就是无常形有常理。他能把握云的这种规律,所以就能够曲尽其形、曲尽其态。传统的云在画里面表现手法往往是留白,以虚代实,有勾云的,也有染云的,还有用口吹云的,但是我们看王先生画云,是把留白、勾云、染云变成了写云,强调书写性,强调笔墨形态,不是涂抹,是有书写形态的,又能起到写实的作用,所以就像他自己说的叫&拖水带墨,写云见笔&。这个见笔很重要,很多人没有他这个云画得这么写实又这么有气韵,这是一种融合中西的创造。其中,像《云漫井冈》、《云海拥月》、《云呼山应》、《墨写云山》就是这样。这个《云呼山应》、《墨写云山》画得非常好,而且一块一块云之间还有浓淡灰白的对比,体现了云蒸霞蔚的变化。  第四点, 王先生的画有没有一些美中不足呢?我也去吹毛求疵地找了找,找出一个错字,这个《八大门前柳色新》,篆书的&大&字中间是一个弧形,上面这笔竖下来之后跟这下面两笔要连着,如果断开了,这两笔跑到弧形的两边去,那就念&六&不念&大&了,所以应该把下面两笔往中间归一归,跟上面那一点接上,这是一个小毛病。另外,有几张画用很鲜的绿色画树,像《井冈春晓》,像《龙潭飞瀑》,像《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几张画画了树之后,同样都拿绿来打点,画树上的叶子。我不清楚王林森先生用的是石绿还是广告里的绿,画些绿色很给画添彩,但是使用这个绿完全是在一个色阶上,太平了,是用一种装饰的手法来画画,是不是以后可以在这方面想想办法,像你用朱砂就比用石绿用得好。后面,还有一件作品,我看画册的时候以为是纸本画,结果今天在展室里面王林森先生给我当面一讲,我才知道是在一个团扇面的瓷板上画的,叫《三清山高》。这个画在画册里面放大了三个局部,两个局部像长卷,一个局部像另一幅,我觉得好得不得了!我看那个局部笔法像谁呢?像晚年的赖少其(笔法)。哎哟,我说他能画得这么出神入化,真是没有笔墨痕迹、又有笔墨效果。他说这是在瓷上画的,画瓷的时候还让它上下左右都动了动,所以出现了一些特殊的效果。我想这一类的画以后可以进一步画,在瓷上画也行,瓷板再大点也行,不要画成团扇面,非常好的局部就是一张画,现在画成团扇面显得小气了,这是第三个美中不足。  龙瑞(中国国家画院前院长、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主任):  王林森先生为这次画展确实是做了大量工作,在和王先生探讨中国画的过程中,他多次强调办这次展览主要想与专家学者进行探讨,我很感动。我们当年中国画研究院曾组织画家上井冈山,上八大山人纪念馆,上景德镇,上三清山、龙虎山、庐山,等等。去井冈山写生的时候呢,(王林森)当时那会儿是王专员(地委书记),请我们吃饭,当时包括我们的邓林也说,你当什么官,你干脆去演毛主席,因为当时王先生抽烟、拿烟的姿势也很像(毛主席)。没想到呢,今天在这里能够来看王先生的这个山水画展。  王先生所画的这些题材呢,大家都比较熟悉,包括井冈山,也是非常难画的一个地方。井冈山山势非常雄浑,但是呢,它是南方的山,它基本上是常年隐在云气之中,并且树木非常葱郁,基本上看不到山石。那么,今天看了王先生的画呢,我有一些感觉,首先一个,王先生作为一个领导干部,能够如此地倾心于绘画,这是多少年来并且一以贯之,才能有今天所取得的这个成绩,是难能可贵的。他的画呀,从笔墨上、从境界上,可以说已经是和专业水平非常接近的。(不仅)笔墨是娴熟的,并且在这里边,对传统的理解、对生活的观察,我觉得都是非常到位的。  另外一个呢,就是王先生的山水画,从气象上看,既有南方的比较沉郁的、灵秀的这样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呢,我觉得当领导、当官,在画画的时候也有一定的好处,视野开阔、胸襟博大。从这点上来说,很多方面我看都有体现,就是胸中有丘壑。看到王先生的画,我觉得实际上画画就是画人。所谓山水画,我个人觉得无非就是境界而已,说什么叫画得好、什么叫画得不好,什么笔墨呀、传统呀、创新呀,那都是&技&,最后是进乎于&道&,进乎于&道&就是你境界的高低,你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境界,这是山水画的最高追求。看王先生的画呢,我觉得有这么几点:一个呢,就是说从境界上分析,相对地说,我觉得最下一层就是物境,物境就是我们周边处处有境,处处都有物境,物境就是风景而已。但是现在呢,从审美观上说,我觉得是古人更尚意,我们更尚境,相对要比古人更加退到写实的东西越来越多,这可能是受电影的影响,还是受什么的影响。王先生的画里边,对他周边的三清山也好、井冈山也好,这些物境观察得是非常细心的,是了解的。第二点是情境。王先生的画里边是有浓郁感情的,因为他在这个地方工作,这里边体悟是非常深的,多数是把他周边的环境和他这个为官的过程勾连在一起的。所以说,这个情境也非常重要。我想在王先生的画里边在情境的体现上,不管是对井冈山的云,还是对三清山的风,还是对他周边的一些生活环境,情境是非常到位的。看王先生的画,它不空泛,有感情、有投入。但是,我想呢,还有最重要一点,就是从物境、情境,最后能不能上升到心境、上升到意境这一块,就是说最后你要营造出一个什么样的意境来。在这点上,我觉得,今天看王先生的画,感觉到这里边还有值得我们共同探讨的,就是能不能够今后在这个整体的意境上,再有一些更加高妙的、更加深邃的、更加淳厚的这么一种追求,就像黄宾虹说的,把外围的向内围转化。所以说,刚才薛永年谈了,我也有同感,王先生画井冈山等南方山体上的云,有时候可以说是长江大境,有时候是薄如轻纱,有时候是行云流水,那么在这些云的描绘上,如果再从写实上逐渐地提升到一种更加简约的、更加带有一种&写&的表现方法,在造境上更加出人意料地表达出一些方面,我觉得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后王先生还会有更加好的作品呈现给大家。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导):  我发言的题目是《云横九派浮黄鹤&&王林森的山水画境界》。  我同意龙瑞先生说的,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最重要的是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如果按照王国维的观点,这个画展的主题&赣鄱神韵&不如改成&赣鄱境界&更贴切,境界比神韵更高级。我读了王林森先生的画册,读了邵大箴老师和吕品田等先生的全部评论,今天又参观了他的画展,我感到王林森的山水画有境界,而且境界大、境界真、境界新。  一是境界大。王林森长得很像毛泽东,他的山水画境界也接近毛泽东诗词的境界,当然气势还没有毛泽东诗词的境界那么博大,但是他在追求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宏壮&。他画过一些毛泽东诗意的山水画,像《万山红遍》、《无限风光在险峰》、《一山飞峙大江边》等,有些山水画即使不画毛泽东诗意,往往也追求毛泽东诗词的博大气势和宏壮境界。我觉得,更能够体现他个人的创造,又能够接近毛泽东诗意的作品是,他今后还应该创作一幅气势更加博大、境界更加宏壮的山水画,题目就叫《云横九派浮黄鹤》。正是因为王林森在追求毛泽东诗词的博大气势和宏壮境界,所以我形容他的山水画境界就像&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登庐山》)&云横九派&,毛泽东自己注释说,&九派&是指&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黄鹤&,通常注释是指黄鹤楼,但是也可以联想到仙鹤。不过,境界的高低并不与画幅的大小成正比。我刚才跟邵大箴老师看他的画,我们更喜欢他那些小幅的作品,画幅虽小,境界很大。大幅的作品虽然也有境界,但有的境界还比较空泛。因此,创造宏大的境界不一定画幅很大。但是,如果画一幅巨大的《云横九派浮黄鹤》,可能会把他的山水画境界发挥得更好,尤其是他擅长的云的画法。  二是境界真。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也就是说,写真景物是境界,写真感情也是境界。我同意龙瑞的分析,王林森的山水画偏重于写真景物,在写真景物方面已经达到了境界之真,但还没有完全写真感情。画家并非没有真感情,只是这种真感情在画面中还可以表现得更加充分而强烈。他非常热爱乡土,热爱江西的山水,特别熟悉和偏爱画云,自称&高者乐云&。云也是江西山水的特色。我也去过庐山,住在庐林饭店,早晨一打开窗户,白云就飘进屋里来了。啊,特别美!所以他喜欢画云,这是对乡土的一种爱,也是写江西山水的实景。但是如何把这种实景进一步提升,还有待于进一步努力。我觉得对山水画来说,写真感情比写真景物更重要。也就是说,&造境&比&写境&更重要。王国维把境界分为&造境&与&写境&,他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写境&是指写生,写实的美;&造境&是指写意,理想的美,升华的美,也就是王国维、黄宾虹所注重的&内美&。如何从写生进入写意,从写实进入理想,从&写境&进入&造境&,这是中国画的一个飞跃,而飞跃的关键恰恰在于既写真景物又写真感情,尤其是写真感情。  三是境界新。王林森的山水画的新境界主要体现在他的作品有时代感,有新的寓意,有新的笔墨语言。包括他的主题性创作《赣鄱腾飞》一类作品也是想体现新时代的一种新气象。我非常喜欢他的&胡杨系列&。胡杨虽然不是他家乡的植物,是内蒙古和新疆的,但是他在胡杨身上投入了真感情,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把胡杨变成了自己坚忍不拔、傲岸不屈的人格精神的化身。他说倒下的胡杨千年不朽,就像那些倒下的横七竖八的战士的躯体,这种悲壮的场面真正触动了他的情感。他创作的《残阳如血》,引用了毛泽东《娄山关》的词意,但他画的是沐浴在血色夕阳中不朽的胡杨,这种境界不仅宏壮,而且悲壮,这就是一种新的寓意。他的笔墨语言也是新的,特别是他独创的云法令人佩服。我也画过庐山,那个云很难画,能画得像他这样出神入化很不容易。我还注意到他的山水画的点景人物,除了《三清神韵》有古人之外,其他都是现代人物,包括《八大门前柳色新》的人物,是一个现代青年在画写生,挺好。我就不喜欢我们现在山水画的点景人物都画古人、高人隐士,附庸风雅,故作清高,这样的点景人物一看就很陈旧、迂腐,为什么不能画现代的点景人物呢?  我希望画家今后继续提升自己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继续开创当代中国山水画深沉而宏壮的审美境界。  陈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导、学位委员会委员):  我看了这次展览,而且看了王林森的画册,很好,祝贺他!感想很多,简要谈三点。  第一是题材问题。题材问题向来都是所有艺术家、艺术创作、尤其是组织展览都要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江西,首先重视革命题材,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江西确实是一个革命题材非常丰富的地方,有南昌起义,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有瑞金中央苏区,有兴国将军县,所以这里永远首先是革命题材,这也是江西很宝贵的一个资源,必然要重视的。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思想解放了,也逐渐考虑到另一面,即江西还有更丰富的文化资源,这方面的伟人、名人也有很多,像汤显祖这个被国际文化界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伟人,另外还有很多在江西出生或在江西呆过或者与江西有关的人,如王阳明、谢叠山、陶渊明、王勃、朱熹,这些都是很伟大的人物,有很多文化宝库值得我们去开发、很多题材需要我们去创作。从自然资源看,也很重要,原来最了不起的是庐山,它是一个很美丽的、一个中西结合的山,一个既蕴含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又承载近现代中外文化的山。还有一个就是井冈山,我在井冈山呆了六年&当然,只是户口呆了六年,实际上一半时间是借调回省里了&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地方。我在江西所呆的这十几年正是&社教&和&文革&年代,是和全国人民一道经历的最残酷、最痛苦的年代。但是,当这个狂风暴雨过去以后,井冈山给我留下的并不是痛苦,并不是伤痕,而是非常浓厚的一种审美的记忆,沉淀在我的脑海里的是一种崇高。井冈山当年那种古朴、淳厚的感觉,真是非常感人。后来,江西又比较多地宣传了三清山,像这些地方都是值得我们艺术家去开发的。林森同志的展览,我认为首先的贡献就是比较集中地向首都观众奉献出一批这方面题材的作品。也就是说,他能够更侧重于这样一个题材的选择,这是很重要的,起码他先走了一步。今天也来了很多江西的老朋友、年轻的朋友,很高兴,我希望新人里面有更多的人去画这些江西的文化、江西的自然景观、江西的特色。  第二,从创作的角度看,作者基本上是走写实一路。画面的效果很大气、很雄伟、很真实地表达了江西的山河壮美。再具体一点,从技法上讲,王先生画云画得很好,画得很厚重,非常有质感,这里吸收了一些西画的方法,运用得很恰当。大家也提了些对他进一步的要求,包括对他画作境界的要求、对他笔墨的要求,我也表示同意。我认为任何画家最终的水平高低当然都取决于画作境界的高低,要达到这个高境界是非常、非常难的,这是终身的求索。我觉得他当前比较优先要考虑的问题,是相对集中一下自己创作的取向,逐渐达到在某一个题材范围里面更熟悉一些、更熟练一些。修养深了,技巧娴熟了,水到渠成,自然会有理想的境界出来。另外我想,他画山的组合和画云画水的手法和笔墨的运用,基本上是走写实一路,就这样画下去也很好,不一定都要太拘泥于古人的那种山水套路。像白雪石那样,都是焦点透视画风景,他也成就了一种风格。只要执着追求,达到一种极致,就会有成果。我常说:&从艺之道,执迷有悟。&执迷,就是执着、着迷;有悟,就是有悟性,有才气。这是从艺的根本素质。作者具备了这样的素质,最终总会见效的。  第三个要谈的,就是关于官员涉艺问题。林森同志是个地道的官员,在位时就喜爱书画,重视有关队伍的建设,卸任后更是着迷,这很难得,起码江西的同行受益匪浅。现在的领导干部练书法的最多,但比较少的进入了画画的境界,这不管怎么样,也勿论动机如何,客观上都是好事。官员如果能够有这种喜爱,对文化建设也是一个贡献。如果他画画画得多了、画得好了,他肯定对文物保护、对城市的拆迁、对新城乡的建设会更理智、更科学,这是很有意义的。我多次在政协谈这个观点,应鼓励官员业余去玩这个,这比玩别的要好。  刘龙庭(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原《中国书画》副主编):  首先祝贺王林森先生的画展圆满成功。跟王先生在江西见过一次,知道他热爱艺术,坚持绘画。作为一位高级行政官员来讲,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他是一个代表人物。90年代,大概是内蒙古包头市一个副市长办了一次书法展。我当时提出全国的干部能有三分之一像那个副市长一样热爱书画,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振兴。  王林森先生对绘画下了很大功夫,而且他的画首先做到了&气韵生动&,这对山水画很重要,具体来讲,是笔墨大气、沉着。从这个画面的山水云气来讲,代表一种生气勃勃的景象。他的画是来自大自然的、来自生活、来自他的亲身感受。那年,我们到江西去,看到蔡超等人画的滕王阁&人杰图&,为了画这个&人杰图&,搜集了130多个江西的历代文人,结果在那个画里面画了87人。我觉得(如果)要画一个新的&人杰图&,也要把王林森先生画进去。他是江西人,作为一个高干能够把画画得这么好,很可贵,很不容易,我也很感动、很钦佩。  我这里把他的(画)我最欣赏的几幅说一下:第一个就是《峰峦叠起万里云》。刚才有位同志(在看展览的时候),我就跟他讲,这个画很完整、很浑厚。还有一幅叫《神乎龟峰》。这两幅画虽然是大画,但几乎是没什么毛病的,他这个画大气、浑厚、完整,但是不琐碎。当然,他的画归根到底带有某种业余的性质,预计在退休以后的老年阶段,他将向专业画家进军。他的画很有精神,比如胡杨树。我们那年到新疆去,(看到)这胡杨树的生活环境异常严峻,(但)这个树活着是千年不死,死了以后千年不倒,倒了以后千年不朽。当然,他画的是一种精神。所以,王林森先生画这个胡杨树,树的造型、树的构图,包括它的气势,都把这个精神内涵体现出来了。他想到了我们这个民族,想到了我们国家,想到了我们党的事业,这样他就体现出党政干部的思维,比一般画家画的小桥流水、画的不知哪朝哪代的人物、画个不知是人是鬼的仕女要好得很多。王林森先生的画,我认为他今年虽然六十多岁,感到还是一个很年轻的绘画,是中青年的绘画,他的画我认为是属于很有活力的那种。  我认为,王林森先生在师造化方面得益比较多,而在师古人方面,下一阶段还需要对古代绘画做比较深入细致的考察和研究。在他的画里面,我得说得比较直了,就是现代人的东西比较多。而中国画、中国的书法、中国的篆刻、中国的诗词,近代以来存在一种衰弱的征状。我认为,黄宾虹、齐白石、吴昌硕,包括潘天寿先生、傅抱石先生、李可染先生他们在建国前就打下了深厚的基础。解放以后的政治运动太多,画油画的可以,画中国画的学习苏联太多,就有一些负面的东西。王林森的山水画里面,我认为就是中国画的成分全都有,还带了某种西画的风格。像孙克文章中写的那样&转益多师&、广收博采,这是好的,但是里头的纯度呢似有些欠缺。我比较欣赏的一幅画是这个《归暮》,底下画的松树,上面画的白鹭,啊,我就想到董其昌的对联,叫&飞来白鹭即佳客,相对好花如美人&。这张画的味呢,是很纯的中国画的味道,没有那种水粉、水彩、油画、素描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所以这张画呢,我感到像&稻香村&有北京的南味那样,中国画的味道很足。另外,还有一幅小画叫《墨写云山》,这幅画虽然小,我认为这是一幅精品。他这个画就是画的云,在远处用水墨只画一个山头,这叫&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就是你虽画上千山万水也不一定赶上那个一山一水。所以王先生的画呢,还需要再精炼、再提纯。就是说对中国画的理解上,对中国画涉及的一些相关的书法、篆刻、诗词等艺术门类,还有黄宾虹所说的&五笔七墨&等还要多加研究。将来,我认为王先生的画还可以得到更大的发展。我认为王先生他也会从我们的意见里头吸收一些对他有启示的东西。王林森先生他是一个很和蔼、很平易近人、很诚恳、很有文化修养的人,所以我今天就发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如元代赵孟頫所言,&只可为知者说,不可为不知者道也&。  刘曦林(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馆研究员):  王先生,非常高兴来参加你这个画展的研讨会。我呀,平生去江西不多,只有三次,这三次都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整理了一下,有这么几个字:山雄、水阔、树多、云奇、雾迷、人亲。这个地方人杰地灵,这个地方的美呀,是雄、秀结合的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种美其实呀,也只有在你们那里才能领略到,也只有在鄱阳湖边上或者在滕王阁上、高山上才能体会到这个味道。看了您的画以后,进一步领会了这种意境。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画家,一方水土养一方画。所以这个王先生呢,作为一个文人,后来又做了文官,但是关心美术,对画家是非常好的,这是没说的,所以他们对你的拥戴呀,是因为您关心美术事业,和他们做朋友,而且自己在接近退休的年龄逐步地过渡,丹青不辍,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王林森山水画的特点,一个是大,这种大呀,是一种大气、是一种秉性、神采,与八大山人、傅抱石是不一样的,与蔡超也是不一样的。这种大呢,我觉得是一种非常难学的气质,这种气质是一种天才条件,这是先天性的东西,而且和这个江西的山河的气质是一致的。这种雄奇,大势,和你的笔法的雄健是一致的,所以说不是能轻易学来的。你画的是大山,画的是长云,而且这个大山、长云的气势不是一般的。另外,看到你的云的时候,我感到有一种动势。你的《云海拥月》也好,《云呼山应》也好,《庐山云瀑》也好,《井冈云瀑》也好,都感到有你自己所说的那种&高者乐云&的胸怀、气质、精神,都在这&动&的云里面得到一种&势&的体现、&大势&的体现。那么,与此相关的就是一种胆气。我认为他下的功夫呀绝对没有蔡超多,没有在座的专业画家多,但是,有一点难能可贵的就是能认真画,还能放胆画。认真画的,比如刚才所说的《归暮》那张,画得是很精绝的;放胆画的是那个&仙女湖&,大笔横扫的那张,还有那个&灵山&也画得非常好,笔墨非常大胆。一般人不敢那样画的,他一着笔的时候,得先考虑古人怎么画的、前人怎么画的、老师怎么教的,而你画的时候,就是自己的底气需要这样画,这样做是非常可敬的。因为用墨的大胆、泼墨的大胆是出于本性,发自肺腑,故能超过常人,超过一般画家。另外,就是他对于设色的胆量。设色之作在这个画展中并不占很大的比例,《雪映名阁》这张画不是很大,但是我觉得这张画还可以画大,这张画不画大,可能这个气势还出不来,那个蓝颜色用得非常好,是夸张的;《井冈日出》的金颜色,那接近金颜色的黄调子是用得非常好的,所以我说他用色还是非常大胆的。  再一点,我同意王镛刚才提到的&心&,提到的意境,提到的造境、写境。心动而入境,心动而写境,对于境界的追求,是很明显的,这正是您的美学追求。邓椿说:&画者,文之极也。&这就是说画画要有一种文思,没有文化修养的人是没有这个文化气质的。比如,你看到胡杨的时候,是想到了那些战士的躯体,没有打过仗的人可能没有这种体验,没有带过兵的人,没有上过战场的人,也没有这种感受。这个感受是非常苍凉的,非常雄奇的。还比如说,看到你画的鄱阳湖的那些群鹤,似乎可以改一下王勃那首诗句,是&落霞与群鸟齐飞&,这和古人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有你自己的感受,有你自己的体会,这就是一种人格的精神,这就是一种神韵,所以感到你的画是有一种神韵的,有一种意境的。另外一种神韵,是通过一种感受体现的,像《八大门前柳色新》这幅画,就是您对传承八大艺术的一种期望,您对当代艺术的一种期望,那个在船上写生的年轻人,也可能是你自己的艺术化身。这就是自己对艺术的构想,对艺术的构思,对一种艺术愿望的表达,我想这些都是非常可贵的。而且,这东西,最终归结于心,归结于一种境,归结于一种意。你走的这条道路呢,自己做了一个总结,就是&守正出奇&这样一条艺术道路,这是可以继续坚持的。  有两点建议:一点建议呢,你展出了两张瓷板画,其中靠墙角的 (《三清山高》)那张好,有好多效果是画不出来的。而且江西有玩瓷的这样一个方便之处,不妨多玩一点,可能能够玩出一点新的名堂来。再一条建议,就是书法要加强,宁可少画点画,不可少写字,以字的雄强、字的力度来带动你的笔法,回头你的笔法会进一步提高。另外,在题款时,可以写白话文,也可以写半文半白文,也可以写古体诗,有些东西用半文半白或者古体诗凝炼地表达意思的时候更精彩,白话文是达不到的。为此,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自身的兴趣,按照你自己的选择去办,一定会走向一个晚霞光耀的好阶段。  奚静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美术史论系主任,教授、博导):  我只谈一点感想。我比较早就看过王先生的画册,今天又看了他的这些原作,完全是不一样的印象,画册上所表现作品尺幅的大小和整个气氛,与看他的亲笔画毕竟是不一样的。他的画有气势,很大气,给人以震撼力。我觉得今天重新认识了王先生的作品。  再一个呢,我觉得作品并不在乎尺幅的大小,有的大的尺幅并不一定就表现得那么好,而小幅作品往往能比较充分表现自己的感情。我在王先生几幅小的作品里,看到了他内心真实的激动。这些杰出的小幅作品,刚才几位朋友都做了精彩的分析,我就不再重复了。看了王林森的展览,我到崔如琢那个展厅也去转了一下,发现他的小幅作品也很精彩。崔如琢也算是当代水墨画领域一个比较出色的人物吧,他的小幅画似乎更动人。王先生的作品呢,我更喜欢他那些小的,这里头包含了他的一种心绪、心里的一种&纠结&,他的所爱和所思。小幅画里笔墨语言也很到位。当然,大幅画里头,他的有些用笔也是非常好,比如画山,墨和色彩用得好,潇洒、飘逸,让人看了心动。  另外,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画的胡杨,胡杨树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被他充分表现出来了,我很喜欢。就像刘曦林等人刚才说的,这是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一种体现。胡杨的成长过程非常慢,在那么一种艰苦困难的环境中,它还是茁壮成长,即便是衰老了、枯了,它还站在那里千年不倒,倒了以后千年不烂、不腐。从王先生画的胡杨树里头我感觉到他的一种心情和一种心绪,我是感动和佩服的。祝贺王林森先生山水画展取得圆满成功!  李一(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观察》杂志主编、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领导干部能书者多,擅画者少,像王林森先生这样擅画且成为画家者更少。他是从政坛走上画坛的成功案例。他的作品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很值得研究。尤其是一系列井冈山作品,很壮观,很感人,画的是他生活的感受。井冈山一带曾是他工作多年的地方,作品饱含了他的深情。读其画就想到毛泽东的诗词,毛泽东当年在井冈山,写下了壮丽的诗篇。毛泽东之后有很多人写井冈山,画井冈山。写井冈,画井冈,是20世纪中国文艺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也是当代文艺史上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方面。一般的文艺家写井冈、画井冈,是到革命圣地采风,而毛泽东的诗词是在井冈山从事革命斗争时所写,是主人的歌唱而非客人的闲吟,所以体验深刻,写出了诗魂。王林森也是井冈山的主人,多年在井冈山地区担任领导工作,体验也深刻,他的作品画出了诗魂,不同于一般到井冈山采风的画家的作品,有自己的特点。同是在井冈,&打天下&时期的毛泽东,写下传之千古的诗词,读起来令人激动;&治天下&时期的王林森,画出了一些山水画精品,读起来同样令人激动。从毛泽东的诗词到王林森的山水画,可以看到政治人物的艺术胸襟和审美眼光。与其他画家画井冈山的作品相比,王林森虽不是独领风骚,却是独树一帜。  刚才大家都谈到气象,毛主席的诗词气象非常大,汪洋恣肆,但还要看到,毛泽东的诗词,格律是非常严谨的,贵在严谨的格律中,表现大气象。因为诗要讲格律,如果不讲格律,那就不成为诗了。诗讲格律,画讲笔墨,不讲笔墨也就不成为画了。中国画之所以成为中国画,是因有独特的笔墨语言。大家都认为王林森的画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是因为他重视笔墨,重视山水画语言的锤炼,注意用笔墨来表现丘壑云水。他对云气这种有常理无常形的景象,是有研究、有探索、有创新、有独特的表现手法的。&拖水带墨,写云见笔&,是他表现云水的独特之处,也是他能够在画坛独树一帜、令人佩服的地方。应该说他在山水画笔墨上有独到之处。  尚辉(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美术》杂志执行主编):  20世纪以来,江西出了傅抱石、黄秋园等山水画大师名家。大家还知道,江西是革命老区,是个山水胜地。新中国以来,大凡纪念建党、建军或者是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美协乃至全国许多美术家都会到江西采风写生,也出现了一些描绘革命圣地的佳作。相对而言,我们则很少看到描绘江西山山水水的本土画家。今天,王林森在国博举办山水画展览,这与其说是个人展览,毋宁说是提供给我们考量江西本土画家在山水画发展水准上的一次机遇,更深刻地说,是弥补我们对江西美术认识上的不足,这是第一点。  第二呢,就是大家刚才都谈到了,关于山水画如何发展的问题、关于笔墨和丘壑的问题,这是个自古以来就老生常谈但又是常谈常新的问题,哪个画家要是把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哪个画家就能脱颖而出。王林森的作品很显然带有很强的本土性。我记得他到我办公室的时候,对画册上的作品逐幅进行了介绍:这个是井冈山,这个是高岭,这个是鄱阳湖,这个是哪里哪里,就是说,他是根据自己长期的感受来创作这些山水画的。这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本土画家对于本地山水日久生情的生活积累,由这种生活情感而生发出来的对于山水画的创作激情;另一个方面,也说明如何处理丘壑与笔墨的关系,这对于山水画的发展,对于山水画艺术的探讨,无疑是个重要问题。大家应该清楚,20世纪以来,画名山大川涌现了一批大师名家。比如,李可染先生许下了&为祖国山河立传&的宏愿,但我一直认为他并不可能为所有的祖国山河立传,他实际上主要画的就是桂林山水,还有白雪石先生,也是画的桂林山水;画黄山的有刘海粟等人;画华山的主要有长安画派;画太湖的主要有钱松喦、宋文治;而更多的画家是画综合性的、概念性的山水。不论怎样,20世纪以来的中国画坛还是涌现出不少的大师名家通过画名山大川来提高自己山水画的境界、来形成自己富有个性化的笔墨语言。很显然,画名山大川,这对画家提出的创作要求难度极大。  评析王林森的山水画,我感到他在笔墨语言的师承上主要得益于20世纪形成的新传统,一是新金陵画派傅抱石创立的&散锋皴&,二是李家山水的李可染积墨画法,所以他的山水画在笔墨语言上也主要体现了傅、李对于他的影响。比如说,《三清神韵》,很显然是受到新金陵画派&散锋皴&代表人物傅抱石的影响。抱石先生是江西新余人,与王林森有家乡渊源。另一方面就是从&李家山水&变出,如《漫山红遍》、《山高水长》等,这些山水画很少渲染,更多的是用大笔头的积墨、水分饱满的积墨来构织画面的烟云变幻,他画云都像画瀑布一样的富有流动感。我觉得王林森特别善于画云,画云的流变与气象,通过这种大笔头的积墨来塑造云的形体,似乎将无常形的云塑造为可以触摸的有形的物体,而不是用大面积的渲染去模糊山石与浮云的衔接。  刚刚专家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我都赞成,比如说,修养啊,笔墨啊,境界啊,等等。但我更看好他的大写意积墨山水。当今画得好的山水画家并不多,像黄宾虹的山水是一路,但黄宾虹山水过分强调了笔墨的独立作用,而忽视了对于丘壑的自然感受;还有一路,就是通过各种写生去画的山水,实际上是一种写生山水,许多作品还提升不到山水画那样一种境界。我觉得今天的山水画发展中,忽视了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从大写意的角度来画山水,用大笔头、大墨块去堆塑山水,笔愈简而意更幽,墨愈苍而境更阔,这样一个传统看来今天继承得比较少。我记得上海画院林曦明的简笔写意山水,在80年代非常突出,就是用大笔头的墨块、用简约的笔法,去捕捉画面强悍飘动的气势。真诚地希望王林森能够在简笔、积墨、大写意山水画上有新的发展和突破。不管怎么说,王林森这么多年得赣鄱神韵的蒙养,自然造化的博大气象陶养了画家的胸襟,多年的积学养气应该迎来画家&衰年变法&,这个展览既是对自己艺术历程的总结,更是未来发展的起点。这是你艺术发展中的成熟时期,应当把自己前半生的经历、学识、积累最后凝聚在一个方面,让自己表现的赣鄱神韵的山水个性更加鲜明和强烈。实际上,今天大家跟你谈的主要还是自我个性面目的缺憾,这就要你超越写实性的山水丘壑,通过笔墨涵养提升山水画的境界。让我们拭目以待你在简笔、积墨、大写意山水画方面的出新和成就。  王端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外国美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王林森先生是一个很特殊的艺术家,至少在两年前,他还完全是一个业余画家,他的本职工作不像在画院专门从事创作或者在美术学院当教授的画家,他的职业是做行政领导,是一个副部级高级干部。在中国画界这样级别的艺术家有,但是这样级别的行政领导成为画家的还真是罕见,所以这是一个很特殊的个案。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有士大夫绘画传统,唐朝的阎立本就是宰相级的画家,但自辛亥革命胜利、封建帝制结束以后,这个传统几乎断裂了。当今社会职业分工越来越细,像王林森先生这样一个行政官员在业余时间能够把画画到这个程度,以至于能够进入国家博物馆办展览,这样的例子确实是不多,而且,他已经入选&当代中国画五十家&,达到了与中国画界著名画家平起平坐的地位。  再一个,和许多专业画家不一样的是,王林森先生的绘画创作不受市场趣味的限制。现在很多画家提笔画画首先考虑的是市场,是怎样迎合市场需要。就这个问题我问过王林森先生,他告诉我,他的画到现在还没有卖过,只是偶尔送给朋友。这也就是说,他画画纯粹是为了兴趣,在当今时代,像这样纯粹是为了兴趣而创作的画家真是少之又少。正因为如此,他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画自己的画,按照自己的方法来画自己的题材,也就是说他真正进入了自由境界,想怎样画就怎样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因为王林森先生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所以他的画风也比较独特。他的山水画不是传统的、程式化的山水画风格,也不是纯粹的当代学院派的绘画,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是靠着他的聪明和悟性来进行创作的。就总体风格来说,王林森先生的山水画还是属于解放以后那种现代新型山水画风格。王林森先生的山水画有一种清新的意境和宏大的气势,他性格豪放,其作品也有一种澄明的气象。他寄情山水,但不消极避世,他的所有作品都充满了强烈的生命活力,画面洋溢着怡人的生活气息。他将传统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山水样式与当代的对景写生式的山水风格进行了巧妙的、不着痕迹的融合,在写景和写意之间更多地倾向于写景,所以从他的画面中,我们能看到江西这个地方独特的山水景象,他甚至把当代现实的人文景观,比如电视塔、索道和大桥这些景物也描绘在他的山水画里面,毫无疑问,他的绘画所表达的不是古代文人山水画的老庄式的出世情怀,而是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王林森先生现在已经从领导干部的岗位退下来了,正好是人生的壮年,是艺术创作的黄金阶段。吴昌硕60岁开始画画,齐白石60岁才开始成名。以他对山水画的兴趣、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我相信王林森先生未来的艺术发展是不可限量的。  高岭(美术学博士、艺术批评家、策展人):  从王林森先生此次展览的作品看,他一部分作品是以江西为题材的,对江西一些重要的地方,包括他自己工作过、游历过的重要地方的名山大川的写景作品;还有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出来,就是他在吸收现代中国各家各派山水画的基础之上形成的综合性山水作品,它们并不(只)是江西的,不是写生的、实景的,比如说一些瀑布、一些山壑丘壑,显然有一部分就是现代中国山水画各家各派给他影响之后在脑子里形成的一种绘画样式。那么还有第三类,就是他根据现实的景物,真正地有感而发,而且非常率性地使用水墨的一些作品,比如说《云呼山应》。我记得王林森先生和我见面的时候,我就说,像《云呼山应》这样的一种作品,这种用积墨和淡墨表现山河和云海这种小品式的作品,非常率性,我觉得这是你的一种真正的绘画风格和特点。从这三类作品看,我希望王林森先生在对景写物寓情的方面,逐渐能够形成自己的一种非常鲜明的、非常独特的视觉语言和特征。从《云呼山应》还有几张类似小品的画里面,我看到了别的画家作品里面看不到的一种令人难忘的视觉语言,这是我对他作品本身的一种评价。我期待着王林森先生今后能够在自己衷爱的绘画领域取得一个又一个新成就。  另外呢,确实是像尚辉先生说的那样,我们一向对江西的美术印象比较朦胧。我也是因为张思永先生的关系(他一直在做江西美术的推广和普及的工作),所以才了解到江西的美术现状。现在有像王林森先生这样一个退下来的高级干部,他不像很多退休的老干部(那样)画国画、写书法只是健身娱情,他是把它当成了退休以后的第二个事业,或者说是第二种工作,当作一种新的事业和新的工作来做,他非常地真诚,而且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我有这样的感觉,因他所处的位置和他对江西的这种贡献,他可能会在创作上有更加长足的进步。非常期待王林森先生本人的创作能够越来越好,而且他身为江西美协的名誉主席,对江西美术事业的热爱,能够对江西画界的中青年人和江西的美术事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衷心地祝贺他展览成功!  吕品田:  我对王林森山水画作品的看法,已在他这次画展的前言中表达了,因时间关系,这里就不再重复了。今天的座谈会开得很好,时间虽短,但各位却谈得非常深入,推心置腹地就像是好朋友之间的亲切交流。大家对王林森的治艺精神、探索追求和绘画水平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认为他业余而为的山水画创作,水准不亚于专业画家,非常了不起。同时,大家也提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画家未来的发展寄予厚望。所有这些涉及艺术创作一般规律的意见和建议,不仅对王林森本人而且对每一个艺术家包括专业画家都具有启迪意义。  王林森:  因开座谈会而延误大家的吃饭时间,我很是不安。这次到北京来办展,我有一个指导思想,就是要&淡化行政色彩,强化学术氛围&,现在看来,通过今天这个专家座谈会已经达到目的了。听了大家的发言,我真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回去以后还要好好地消化。我一定会认真地、非常踏实地按照各位专家、各位老师给我提出的希望去努力。屈原的《离骚》里面有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艺术道路上,我今后一定会听从各位老师的指教,努力地上下而求索。谢谢各位!  (记录整理者:邹兆波、杜海燕)  (日,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责任编辑:杜耀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说说我的看法...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
预展时间:日 14:预展地点:杭州、北京、成都预展时间:日-22日预展地点:上海延安饭店预展时间:日-22日预展地点:吴东魁艺术馆
[] [] [] [] []
12345678910
论坛/博客热点
责任编辑:程立雪 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水画诗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