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睡觉脚踩空喜欢踩着床睡

微信关注医生
擅长: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哮喘、小儿腹泻、胃肠炎
已有 599 人关注
截图或保存上方二维码图片至手机相册 > 打开微信扫一扫 > 点击右上角“相册” > 选择本图片宝宝睡觉发现这些动作 家长们就要注意了宝宝睡觉发现这些动作 家长们就要注意了奶娃总汇百家号1、睡觉前烦燥不安,入睡后易惊醒,而且宝宝面色发红,呼吸急促,预示着宝宝很可能会出现发热病症,爸爸妈妈需要提前预防感冒之类的疾病。2、宝宝熟睡后经常蹬被子,而且宝宝的手心和脚心都比较热,这是呼吸系统发出的疾病信号。比如感冒、肺炎,肺结核等,爸爸妈妈要带着孩子去医院检查检查。3、宝宝睡觉不沉稳,经常翻来翻去,而且还伴有口臭,腹胀。因为宝宝消化不良,引起胃有宿食。晚上睡前不要让宝宝吃太多东西,不要让宝宝穿着厚衣服睡觉。遇到这种情况妈妈爸爸要帮助宝宝消食导滞,留心调整宝宝的饮食结构,多吃蔬菜和水果,预防宝宝患上胃炎等肠道疾病。4、宝宝总喜欢脸朝下贴着床睡觉,白天还容易流口水,这时爸爸妈妈应查看一下宝宝的口舌是不是因为心火大引起了溃疡。5、宝宝睡觉前哭闹,而且不停的摇头抓耳,小脸发红,体温偏高。这是在告诉爸爸妈妈宝宝患上了外耳炎湿疹或中耳炎,应及时就医。6、宝宝睡觉时四肢有时抖动,好像抽筋了一样。由于宝宝白天过于劳累,或是玩得过于刺激,受到了惊吓,夜间睡着之后就会出现手脚抖动。爸爸妈妈应避免让宝宝在白天长时间玩耍,或是室外活动过多。不要让大人吓唬宝宝,讲恐怖故事,或是突然做一些动作故意吓唬宝宝玩。7、宝宝睡觉时打鼾,用口呼吸。这是宝宝已经患上了扁桃体肥大症。8、有些宝宝在夜里睡着之后会出现咀嚼或是磨牙的现象,这种情况可能是宝宝肠道有寄生虫的原因,或是因消化不良引起。爸爸妈妈可以带宝宝去医院检查一下,如果是蛔虫病可用宝宝专用的驱虫药驱除,还应该合理安排宝宝的饮食。因为宝宝不会用言语来传达自己的不舒服,这就需要爸爸妈妈们平时要细心的去观察,而且宝宝的睡姿也能揭示他们的健康动态。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奶娃总汇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当妈不易,养娃艰辛,育儿路上我陪你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宝宝睡前总是各种爬 翻滚 头顶着床 屁股朝天 睡觉要趴着睡
来自妈妈帮社区:
睡觉还喜欢趴着睡 不去弄她 她就这么睡一整夜
最好不要趴着睡,对身体不好
妈妈帮百科热门内容
微信服务号
礼包领取指南NO.1
关注妈妈帮服务号
即送育儿百宝箱
还有海量免费试用不要白不要!
礼包领取指南NO.2
第1步:扫码成功下载后,首页即可领取新人专属礼包。
第2步:填写收货信息,轻松领取帮宝适新生礼盒,更有机会获得?198帮Box大礼盒!
&&手机客户端&&备孕&&相同预产期&&同龄宝宝2018年2017年2016年2015年2014年2013年2012年2011年&&同城(21个)(11个)(13个)&&妈妈兴趣&&宝宝兴趣&&特别关注&&非常有用&&微专题
||||||
上海丫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B2- 沪ICP备号注意!宝宝睡着后,千万别这么放!
早教好歌曲,和宝宝一起听吧~
根据卫生福利部统计:
3年内110起婴儿猝死……
90%的婴儿猝死发生在6个月内……
50%-80%婴儿的猝死都是在睡梦中……
这些数字让人不寒而栗,也提醒着我们“婴儿猝死”是多么的可怕!而事实上,这个叫“婴儿猝死”的病症离我们并不遥远。
什么是婴儿猝死症?
婴儿猝死症(简称SIDS),又称摇篮死亡,指外表似乎完全健康的婴儿(1岁内)突然意外死亡,一般半夜至清晨发病为多,常见于秋季、冬季和早春时分。
婴儿猝死的病因
关于婴儿猝死的病因,一直没有确切的结论。
目前广受认可的一种理论是:某些婴儿大脑中负责睡眠觉醒的中枢发育迟缓,使他们在某些情况下容易停止呼吸。
虽然医学界对于婴儿猝死还没有明确的指向,但是有关婴儿猝死的潜在因素却时刻威胁着宝宝的安全。
所以堂妈(ID:kexueyuer2013)在这里给所有的宝爸宝妈提个醒,警惕以下这些日常危险因素。
婴儿猝死的几大常见因素
NO.1 沙发、棉被等过软地方
研究发现,在沙发上死去的婴儿占据了婴儿猝死的13%,且婴儿睡在沙发上死亡的概率是睡在成人床或婴儿床的6倍。
许多家长都有这么个习惯:
自己在沙发上看电视时or在沙发上喂养宝宝or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时,都习惯把宝宝安置在客厅的沙发上睡觉。
觉得这样不管自己做什么都能看到宝宝,但是结局往往是父母因身体太疲惫而睡着,于是“沙发”就成为了婴儿睡觉最不安全的地方。
因为沙发是软的,松软的地方也就增加了宝宝发生呼吸问题和导致过热的机会。
也就意味着即使让宝宝在沙发上小睡而不是彻夜长睡,都可能让宝宝因窒息而丧命。
此外,像枕头、毯子、棉被、鸭绒被以及软软的毛绒玩具等,对熟睡的宝宝都形成了“固有危险”。
建议:安抚奶嘴
研究显示,在睡觉或小睡时使用安抚奶嘴的宝宝能降低婴儿发生猝死的风险。
所以,睡觉时候,可以考虑给孩子安抚奶嘴。
via:people
不同年龄段的使用建议:
小于6个月龄
有相关研究调查发现,睡觉时使用安抚奶嘴的宝宝发生猝死的概率要比没使用的宝宝低3倍。
原因可能是,安抚奶嘴会让宝宝保持仰卧或者侧卧的睡姿,不会因为俯卧而增加猝死的概率。
同时,吃安抚奶嘴会帮助宝宝习惯用鼻子呼吸,让睡眠更自然安稳。
如果婴儿含着奶嘴入睡,当奶嘴从嘴里掉出来的时候,TA可能醒来、大哭。
这时候可以帮助TA把奶嘴放回去;切忌挂在脖子上或者夹在衣服上。
母乳喂养的孩子应延迟给孩子安抚奶嘴,直到孩子习惯了妈妈的乳头,通常3-4周的时候就可以了,避免乳头混淆。
6个月~1岁
宝宝6个月~1岁之间,建议减少安抚奶嘴的使用。因为,6个月后的宝宝逐渐能翻身、坐、爬等,活动能力增加,对吸吮的需求开始慢慢下降。
如果看护人陪玩丰富,陪伴足够,在1岁之后大部分孩子除了睡眠之外都不会再需要安抚奶嘴。
绝大部分宝宝会在2~4岁完全停止使用安抚奶嘴,这是因为2岁之后,宝宝的乳牙渐渐长齐,可以通过咀嚼进食的动作锻炼口腔,安抚奶嘴就不再发挥作用了。
如果宝宝拒绝安抚奶嘴,也不要强迫,可以等宝宝大一点再试。
NO.2 过热的环境
很多家长总是担心宝宝在睡觉时冻着,于是就会给宝宝穿特别厚的衣服,还盖毯子等等。
但其实过热的环境常会使病毒或细菌性的疾病更加容易传染,而婴幼儿的上呼吸道(鼻孔、鼻腔、咽喉)及气管又特别狭窄。
因此很容易因感染、发炎、肿胀及分泌物增加而阻塞,进而增加窒息猝死的风险。
尤其现在正处于冬季,室内暖气散发的热度以及紧闭门窗带来的空气不流通,常会导致婴儿对热环境做出非特异性反应(生物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天然防御功能,也称固有免疫或天然免疫)进而增加婴儿猝死风险!
所以,合理控制好室内的温度以及宝宝的体温是关键。
对婴儿来说,白天睡觉的温度最好在16~20℃,晚上最好在17~18℃。
请不要把孩子的小床放在暖气旁边或者阳光直射的地方。
正常情况下,宝宝睡觉时穿的衣服比同室内的成人多一层就可以。
可以穿带脚套的睡衣,或者套一件连体衣,放到婴儿(无袖)睡袋(一种无袖睡衣,底边可封口,像个袋子)里。
(宝宝连体衣)
所有可能导致温度过高的东西,如厚被子、厚袜子、厚帽子、厚手套或者类似保暖的衣物,都不要让孩子在睡觉的时候穿戴。
给宝宝盖被子,就用一条薄毯子,只盖到宝宝胸部即可。
只要婴幼儿颈部温热,就可说明室温及穿盖合适。
穿得过多的标志
出汗、头发湿、长痱子,呼吸较快、焦躁不安等。
NO.3 趴着睡觉
因为宝宝经常会有吐奶的情况,所以许多家庭会让婴儿趴着睡,觉得这样可以顺利帮助宝宝吐奶。
但其实,这种理念是严重错误的!
当婴儿趴着睡觉时,不仅没有降低被自己吐的东西呛住的可能性,还会让宝宝因堵住口鼻而引起窒息。
除了趴着睡觉,侧卧睡对宝宝猝死的概率也是极高的。
这是因为当宝宝五六个月大时,就能自己向两侧翻身了,也就很容易翻身变成趴着睡。
所以你要随时留意宝宝的睡姿,尤其夜间要勤看,避免堵住口鼻。
如果总是让宝宝仰卧睡觉,有可能会造成宝宝头后部发生不同程度的扁平畸形。所以,我们最好采用多种体位睡姿来避免出现扁头。
另外,在宝宝醒着的时候,尽早让宝宝有足够的时间趴着,与他互动。
这不仅有助于宝宝的肌肉更好地发育,也能避免长期仰睡导致的头骨变形。
NO.4 和大人同床
在“婴儿应不应该和父母睡”这个问题上有一个常见的错误概念——“同眠等于同床”。
同眠是指:家长和婴儿睡在较近的位置(同一表面或不同表面),能够相互看见、听见或摸到彼此。
同床是指家长和婴儿睡在同一张床上。
在这里,我们建议家长和宝宝同眠不同床。
因为成人床并不是为婴儿安全设计的,这就额外增加了婴儿意外受伤和死亡的风险。
比如婴儿头部卡在床头缝隙间、成人翻身或者睡梦中伸腿伸胳膊压到宝宝导致窒息等等。
此外,如果父母一方是烟民或者有在服用药物或饮酒,也绝对不要和孩子同床。
可安排婴儿床靠近父母床。
喂奶的时候,可以把孩子抱到床上,但一旦妈妈有了睡意,就应该将孩子抱回小床。
如何选择婴儿床?
1.有自己的婴儿床
2.仰睡,背部着床
3.床上不放任何东西
4.脸上不要覆盖任何东西
5.禁止吸烟
6.不宜过热或穿过多衣服
7.坚固的床垫,紧密的床单
via:pinimg
孩子的小床或摇篮必须要坚固、平坦,枕头、被子、抱枕、羊皮等软的东西不要放在婴儿身下,也不要随意放在婴儿睡觉的地方。
不推荐在小床的围栏上面包裹软的保护垫或者床围,合格的婴儿床设计已经考虑了安全因素。
如果的确需要那些额外附件,婴儿床原装就会有,不用再额外为宝宝的婴儿床添置任何物件。
via:giphy
每个宝宝都是爸妈的心头肉,为了让每个小生命都能顺利长大,郑重呼吁:
请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或保姆在照顾婴儿时,一定要注意宝宝的睡眠空间是否安全。
多一些注意,就能减少婴儿猝死带来的遗憾!
记得点赞转发,让更多的人们注意到~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好不容易哄睡着了娃却一放就醒?试试国际睡眠顾问推荐的9步法!
​受《今日头条》的邀请和支持,8月12日我在今日头条的平台上开讲了《宝宝一放就醒咋办?国际睡眠顾问告诉你》。这是第三次在今日头条APP上开设直播课堂,令我意外的是,这个本该约会度假的周末晚上,竟然有高达25万多的家长收听了这节堂!
这也让我十分感动,感谢你们的信任,也更加意识到我的责任更重:传播婴幼儿发展理念,帮助更多的家长科学育儿,让宝宝吃好、玩好、睡好!
&PS:错过昨天直播的妈妈们,点链接可以重复听http://ic.snssdk.com/live_talk/wap/share/4179330/
&“放不下怎么办?”“好不容易哄睡着了可是一放就醒”,是我在做睡眠顾问为妈妈们做咨询的这么多年以来,听到提及率最高的睡眠话题之一。
其实,解决一次的放下就醒并不难。昨天的直播课程中分享的“九步法”是我结合了几千个睡眠咨询案例的研究数据,于2014年就提出的。
这神奇的九步法是什么呢?只靠这九步法就能一劳永逸了吗?
来来来,今天的文章有点长,既有治标的九步法,又有治本的睡眠能力法,搬好小搬凳,咱们来唠个十块钱的~
一放就醒?试试这个九步法!
睡眠对于婴幼儿的发育极其重要,宝宝的睡眠会受到自身感官发育多方面的影响,睡眠不好又会反过来影响孩子的发育。来到纽诺育儿学院咨询的客户妈妈中,有一岁多的宝宝一放就醒,需要妈妈一晚抱着。妈妈很累,宝宝睡眠也很糟糕。
今天,王荣辉老师将和妈妈们全面分析宝宝一放就醒的两大对策中的第一个:
1、放宝宝到床上时候,先放脚
2、宝宝的小屁股着床
3、宝宝的背部着床
4、宝宝的头部着床
这个时候,妈妈的手先不要急着抽出来
5、妈妈用腾出来的那只手固定住宝宝身体的一侧和头部
6、仔细观察宝宝,抽出一只手
当宝宝呼吸保持平稳均匀时,妈妈就可以轻轻的抽出放在宝宝脖子下面的手。
7、轻抚宝宝的手臂或身体
妈妈用抽出的那只手,轻抚宝宝的手臂或身体。观察宝宝,如果宝宝的呼吸仍保持平稳,恭喜你,可以在心里大喊“耶!成功了一半了”。
对,千万别以为这就大功告成了:当你把宝宝放下后千万别马上离去,要不然就前功尽弃了,哭的可能就不止宝宝了,还有你啊!
8、轻轻地做好离开的准备
妈妈轻轻的抽离自己的身体,不能快速离去
9、妈妈正式离开宝宝
妈妈的上半身先远离宝宝,然后逐渐全部离开入睡了的宝宝
我的助教是位英国归来的90后单身妹子,昨天听我讲到这里,她感叹“做妈妈也太不容易了吧!”
这个“9步法”是根据我几千个睡眠案例咨询经验在2014年提出的。粗略统计,九步法目前为止大约帮助了近百万名的父母。令人高兴的是,随着科技进步,分享变的越来越容易:仅仅昨天一晚,就又有约25万多位父母了解到由我发明的这解决一放就醒的9步方法。
很多孕妈妈可能都听人讲过“带宝宝没有什么难的,只要让宝宝吃好睡好就行了。”可是,如果宝宝的睡眠能力没有发展起来,让宝宝睡好就会变的十分艰难。像上面分享的九步法,就只能治标,解一时之痛。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宝宝一放就醒的问题,必须得知道导致宝宝落地醒的原因。
为什么同样月龄的宝宝别人家的哪里都能睡,而你家的为何一放就醒?
为什么你的宝宝一放就醒?
为什么你的宝宝一放就醒?可能是这四大原因。
宝宝一放就醒的四大原因和改善建议,我们纽诺育儿教研组的曾捷老师在2015年就已经原创文章分析过,今天在这里简要提及一下,想要看详细文章的,可以在文末的拓展阅读里看到。也可以在公众号“婴幼儿发展王荣辉”的后台回复“一放就醒”查看全文。
1、宝宝的内耳前庭发育滞后
原因分析:当你把宝宝放到床上时,由于体位的改变,会让宝宝感觉自己的身体失去平衡——就像我们成人有时梦见自己掉到坑里的感觉一样――宝宝的平衡系统立刻拉响警报,使宝宝立马惊醒来维持自己的身体平衡。
改善建议:科学严谨的内耳前庭活动会减缓宝宝在放下时的坠落感,这是解决落地醒的根本。使用上述的九步法,就可以改善由于内耳前庭原因导致的一放就醒。
2、原始反射还没有消退/抑制
原因分析:你可能不小心刺激到宝宝的原始反射,导致一放就醒。如果你是一手托着宝宝的头颈一手托着腰臀位置把宝宝放到床上,那么,宝宝的脊柱很容易受到你的手的刺激,激发宝宝的原始反射,导致宝宝醒来扭动身体或大哭。
改善建议:无论是在文章里,还是在睡眠课程里(微课堂,或是6小时在线课程《宝宝安睡技巧》),我一直在推荐婴儿应该在床上入睡,这样就避免了放下时刺激他们的原始反射进而干扰睡眠。
3、身体紧张,换个睡姿就醒了
原因分析:宝宝的身体紧张。刚出生的宝宝总是蜷缩起他们的小胳膊小腿,睡着时身体好像总不能平稳的躺在床上,这些都是宝宝身体紧张的表现。睡在妈妈的怀抱里,跟睡在小床上,宝宝的睡姿发生调整,身体紧张的宝宝就会惊醒过来。
改善建议:上过我的《睡眠与运动》工作坊的妈妈们都知道,运动对宝宝的睡眠质量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从出生开始,每天给宝宝进行充足的按摩、做肢体操和各类运动,帮助宝宝放松身体、控制身体的能力,便于他们保持身体的平衡和调整睡觉时的姿势。你想要了解婴幼儿运动有哪些吗?在我的公众号后台目录里,可以阅读运动系列的文章。
4、触觉和空间感影响宝宝睡眠
原因分析:
当我们把宝宝放下或离开宝宝时,触觉较敏感的宝宝能迅速的感觉到妈妈的体温不在了,原本让我感觉安全的空间一下子变的无限大,“无限大的空间”让宝宝感到恐惧。这些细小的改变都足以让宝宝马上惊醒,去找回那个温暖而安全的感觉才能重新入睡。
改善建议:宝宝出生的前三个月,如果他们的触觉和空间感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他们这种对类子宫环境的依恋会很快改变,会很快适应自己的小床。抚触、按摩、丰富的触觉体验可以帮助宝宝们迅速有效的发展触觉。户外活动和专业的前庭活动则可以提升宝宝的空间适应能力。如果你家宝宝是这样的表现,妈妈可以在我公众号的后台目录中多留意“感官发展”中的触觉发展系列文章。
让宝宝睡好每一觉,妈妈可以怎么做?
上面提到的身体紧张、触觉敏感,平衡感等都属于睡眠能力不足的体现。
睡眠能力发展的是很大的一个话题。关于宝宝睡眠,我一直在做“睡眠能力”的科普,希望妈妈们能重视起宝宝睡眠质量背后反映的感官发展和运动发展。睡眠能力发展好,不但现在你怀中可爱的小婴儿可以睡的像天使一样,将来他们在外求学或旅游的时候,即使每天睡的地方不一样,也完全不必担心失眠啦、认床啦、容易被吵醒啦等。
什么是睡眠能力?
“睡眠能力”是王荣辉在2014年提出的概念。是指婴幼儿克服外界感官信息干扰、放松身体、自行进入睡眠状态的能力,以及在睡眠过程中处理各种感官信息干扰、非大脑控制的肌肉活动和身体活动而不完全清醒、继续睡眠的能力。
想要让宝宝拥有良好的睡眠能力,妈妈需要帮助宝宝发展下面三项能力:
1、感官能力
主要包括触觉、听觉、视觉、内耳前庭等感官发展,这些感官对入睡时、睡眠中的声音、光线、味道、温度、湿度、空间等信息的处理能力。
每个宝宝的感官能力发展是个性化的,与众不同的,从而导致即使在同样的环境下,一些宝宝因处理不了这些刺激而难以入睡或频繁醒来,而一些宝宝则完全不受干扰。
其中有关身体重心和身体平衡对睡眠的重要影响,是王荣辉根据神经生理学、婴幼儿睡眠、以及大量实践案例总结出来的,其对于从根本上改善入睡难、易醒、早醒等常见睡眠问题效果十分显著。
2、身体控制能力(身体放松)
新生儿需要抱睡、仰睡易醒、半夜趴过去就抬头不睡了、翻个身就醒来了等,都和身体控制能力有关。
这一观点也是王荣辉综合了睡眠专家、脑神经专家、原始反射专家等的观点归纳提炼的,由纽诺育儿王荣辉(原婴幼儿发展王荣辉教研室)首先在国内使用和传播。
3、自我安抚能力(情绪放松)
婴儿自我安抚能力是其自行入睡的重要基础。特别提醒父母不要过度哄睡、过度接觉,以免阻碍婴儿自我安抚能力的发展。
婴儿自我安抚能力的发展分为0-3个月、4-8个月、9-12个月三个阶段,在这3个阶段中宝宝将从主要依靠看护人安抚哄睡到学习自我安抚,最后到完全自我安抚入睡。
也就是说1岁的宝宝基本都可以自行入睡了。你家宝宝的安抚能力发展跟上了吗?
宝宝的自我安抚方式可丰富了!有的听着睡前音乐就能睡着;有的吃着自己的手指也能睡着;有的抱着妈妈的手臂或是趴在妈妈柔软的肚皮上能睡着;有的宝宝会自己哼着歌哄睡自己;还有的抱着自己喜欢的安抚巾或玩具就能睡着;还有的只要妈妈给宝宝做抚触,一两分钟就能把宝宝哄睡了~~
太有趣了是不是!
你家的宝宝是怎么安抚自己呢?
睡眠能力是个大话题,聊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会尽力传播自己在婴幼儿睡眠与运动方面的专业研究成果,以帮助中国宝宝吃好、玩好、睡好!
不知不觉写到这里已经是近3500字的长文章了。这么干的知识,简直是育儿媒体界的一股泥石流啊!
在这里,我善意地提醒某些未经授权就使用我文章或观点的媒体:首先我感谢您为科学育儿做的一切。如果您是在传播科学育儿知识,需要专业的原创的宝宝睡眠类文章,我就一个要求:您要转,就请转走全文行吗?
别转了一半或是擅自修改一半,先不说这是对作者的不尊重,半半拉拉的文章能保证专业性吗?不完整的文章是对您的粉丝的不负责任。请转走全文,署不署名我不强求了还不行吗?
或者您还可以在后台留言给小编,为您开通转载授权的白名单。
每次看到我原创的文章被改的面目全非、甚至我的独家观点还被冠以别人的名义,都特别无语。
你们知道的,我是个处女座的王荣辉。
今天忍不住多唠叨了两句与正文无关的内容,谢谢大家的包容我的小情绪!非常感谢!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微信平台:婴幼儿发展王荣辉(微信号:W)
婴幼儿发展王荣辉,是纽诺育儿首席专家,美国Happiest
Baby快乐宝宝课程导师,国际孕妇及婴幼儿睡眠顾问。擅长婴幼儿护理、睡眠能力、进食能力、如厕能力、语言能力、专注力、情绪管理等。《宝宝安睡技巧》课程深受国内外万千妈妈喜爱,帮助更多父母学会用专业去爱孩子。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睡觉感觉脚踩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