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哪些诗把描写小孩的古诗写在诗里

古代诗人写的反映儿童的诗有哪些_百度知道
古代诗人写的反映儿童的诗有哪些
我有更好的答案
牧童 / 令牧童答钟弱翁朝代:唐代 作者: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小儿垂钓朝代:唐代 作者: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幼女词朝代:唐代作者:施肩吾原文: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回乡偶书二首·其一朝代:唐代作者: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鬓毛衰 一作: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所见朝代:清代作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观游鱼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采纳率:98%
来自团队: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小儿垂钓》作者:胡令能 【唐代】 赏析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所见》作者:袁枚 【清代】 赏析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1)中国古代充满童趣的儿童诗
我的图书馆
(1)中国古代充满童趣的儿童诗
&&&&&&&&&&&&&&&&&&&&&&&&&一、江&村&&&杜甫&&唐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天。这时杜甫结束了四年的流亡生活,靠亲友故旧的资助,在成都的浣花溪畔,建起几间草房,暂时安居下来。浣花溪幽静美丽的环境和难得的安定生活,使饱经离乡背井苦楚、备尝颠沛流离艰虞的杜甫深感愉快、宽慰和轻松。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拈来《江村》诗题,纵笔抒怀,优游愉悦之情实在难得。&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浣花溪清澈的江水,弯弯曲曲地绕村而流;在长长的夏日中,事事都显得恬静安幽。首联以疏淡的笔调,点染出环境的清幽宁静,诗人心境的恬淡闲适。“抱”字,看似脱口而出,未尝用力,却赋江水以情态,将草堂临江、江流曲折的清幽环境和诗人置身于自然美景的感受,表现得形象而又生动。“事事幽”提挈一篇旨意;“幽”是全篇的诗眼。照一般做律诗的规矩,中间两联在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么严格,但也应尽可能避免复字。现在用一对复字,却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有重复之病。“清江”,指浣花溪。&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自由飞翔、自来自去的,是那堂上的燕子;不离左右、相亲相近的,是那水中的群鸥。颔联写物情之幽静。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说这一联“见物我忘机”,在诗人看来,燕子与鸥鸟都有一种乐群适性、忘机不疑的意趣,衬托出诗人怡然自足的感情。在写法上,“梁上燕”应“村”,“水中鸥”应“江”。两句诗两个“自”字,两个“相”字,及“去”与“来”、“亲”与“近”,都属当句对,读起来轻快流畅,别具韵致。&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闲来无事,老妻展开素纸,画着棋盘;无忧无虑的幼子敲弯细针,作成钓钩。颈联写人事的闲趣。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犹觉可爱。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钓,愉悦之情,见于嬉戏之间,村居乐事,件件如意。经历长期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么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历代评家一致赞美前四句自然天成,深入浅出,清真优美,但对颈联则褒贬不一。批评者贬其“琐屑近俗”,赞美者称其“亲切近情”,“尽其伦理之和”,“宜与智者道”。我同意后者。&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只要有老朋友周济一些禄米,我这微贱之人也就别无所求。尾联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包藏着一丝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杜甫没有忘记,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痛点。一旦分禄供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中间两联,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江村幽事,结句用“此外更何求”一句,关合“事事幽”,收足一篇主题,很简净,很稳当。“故人供禄米”,戏指老朋友们给自己生活方面的资助。此联上句又作“多病所须唯药物”。不论需“药物”还是需“禄米”,都不免过于凿实。“微躯”,类似“贱体”之意,是自谦的说法。&
这是一首平淡自然的七言律诗,作者以清淳质朴的笔调,质朴无华的语言,点染出浣花溪畔幽美宁静的自然风光和村居生活清悠闲适的情趣,将夏日江村最寻常而又最富于特色的景象,描绘得真切生动,自然可爱,颇具田园诗萧散恬淡、幽雅浑朴的风韵。宋代蔡梦弼《草堂诗话》评价说:“其所以大过人者,无他,只是平易。虽曰似俗,其实眼前事尔。”&
诗的前半写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令人赏心悦目,人在自然中感到自由、亲切、融洽。颈联写洋溢着欢乐、生气勃勃的家庭生活情景,深涵着诗人对天伦之乐的欣慰和珍惜。末两句写不求仕宦的平淡心境。这是杜甫诗中难得多见的轻松愉快之作。清代黄生《杜诗说》谓之“杜律不难于老健,而难于轻松。此诗见潇洒流逸之致”。&
二、池上&&&白居易&&唐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天真活泼的农村儿童,他们撑着一只小船,偷偷地去采人家的白莲花。回来的时候,他们不懂怎样掩盖留下的踪迹,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荡开,船后留下了一道道清清楚楚的水路。暴露了自己的行踪~~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将一“偷莲&”小童的憨态描绘得惟妙惟肖.诗中最传神的当是“不解藏踪迹”一句,写尽小童顽皮、纯&真情态。&
三、小儿垂钓&&&&胡令能&&唐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1、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2、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3、莓:一种小草。
4、苔:苔藓植物。
5、借问:向人打听。6、应:理睬。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诗作。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由此亦可想见小儿不拘形迹专注于钓鱼的情景。“草映身”,不仅是在为小儿画像,在结构上,也为下句的“路人借问”埋下伏笔。因为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至于他在“招手”之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之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这首诗勾画小儿垂钓的神情动态活灵活现,富有生趣,堪称佳作。
四、牧童&&&吕岩&&唐&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咸通举进士,曾两为县令。值黄巢起义,携家入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词句解析: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五、清明&&&杜牧&&&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1、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
文学家。杜牧写景抒情的小诗,文词清丽生动,意境简明爽朗。其诗在晚唐成就&
较高。与晚唐诗人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
2、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在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3、欲断魂:指心里忧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样。&
4、遥指:指向远处。&
5、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赏析: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行&
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
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
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
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诗歌的结&
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董乃斌的译诗如下:&
“茸毛般的细雨像多情的手/给原野换上了嫩绿的新装/我的心,在清明梦一般的烟雨中荡漾/是谁担簦负笈从我身旁踽踽走过/一声叹息,那么轻/却引起我心魂的激荡/哦,你哼着山歌的牧童小郎/请告诉我,村里可有酒卖/好让我浇一浇胸中的惆怅/想喝酒吗?先生/瞧,那边杏花铺成红云的村庄/清脆的童音刚落/牛背上又响起了短笛/好不悠扬。”&
六、茅塘马上&&&&贺铸&&北宋
壮图忽忽负当年,回羡农儿过我贤。
水落陂塘秋日薄,仰眠牛背看青天。
这首诗是在诗人任和州(今安徽和县)管界巡检(一种小官)时作。诗开头一句写出了那种失意情怀:“壮图”,是过去的抱负;“忽忽”,形容时间的流逝;“负当年”,写官场的失意。诗人豪情满怀,无奈仅是区区巡检小职,只能在田野间巡视,白白地消磨时光,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这怎不使人忧闷、痛心!第二句写诗人回过头来看到牧童,顿生羡慕之情,认为还是牧童生活得有意思。为什么这样说呢?三、四两句道出了牧童生活的快乐:在浅浅的池塘边,在淡淡的秋日下,牧童仰卧牛背之上,悠然地看着青天,这正是对“过我贤”的注脚。牧童之所以“过我贤”,“过”就过在自在、闲适、没有烦恼,“我”与其在官场混日子、挨光阴,不如学牧童去过自食其力的生活吧。诗人隐退之意不言而喻,激愤之情溢于言表。
七、牧童诗&(黄庭坚·北宋)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这是一首饶有理趣的小诗,充分体现了宋诗多议论的特色。前两句写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在田间随风飘悠。“骑牛”与“吹笛”,生动地表现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神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与“垅”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开阔而又清净,显得“野”味浓郁、雅俗共赏。后两句发议论:有许多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权谋计诈,其实不如牧童的自在快乐啊!诗人由牧童的悠闲生活想到“长安名利客”,两相对比,褒贬自喻,从中也可看出诗人不与世俗同流、不与市井合污的处世态度。
八、村晚&(雷震·北宋)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释]&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象被山口咬住一样,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这后两句最常被引用来歌咏乡野黄昏晚景的可爱,村童牛背吹笛,悠然自得,纯朴无邪而快乐。
九、四时田园杂兴&(其一)&(范成大·南宋)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耘田:除草。除掉稻田的杂草。
3.&绩麻:把麻搓成线。
4.&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5.&未解:不懂。
6.&供:从事,参加。&&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十、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南宋)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新市徐公店:地名。  2.篱落:篱笆。  3.径:小路。
4.阴:树叶茂盛浓密。  5.急走:奔跑着。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扑蝶图。
头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的背景。这儿有一道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篱笆旁还有几棵树,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成阴。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花落未成阴”和结句中的“菜花”都说明这是暮春季节。
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将彩笔转入画面的中心,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急走”、“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维妙维肖,跃然纸上。而“飞入菜花无处寻”则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无处寻”三字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我们面前又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
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杨万里为官清廉,曾遭奸相嫉恨,被罢官后长期村居,对农村生活十分熟悉,描写自然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十一、闲居初夏午睡起&(杨万里·南宋)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吧?如此光景,长睡不起也未免可惜了。
十二、稚子弄冰&&&杨万里&&&南宋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瓈碎地声&
解释:译:铜盆里的水结成坚冰,儿童晨起,把它从盆里剜出。&这首诗写冬天孩子们的一场嘻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锣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锣敲碎碎落地,发出打破玻瓈的声音。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嘻乐与失望,宛然在目。&
十三、桑茶坑道中&(其七)&&&&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荫正眠着,一牛吃过柳荫西。&
解释:这是个雨后晴天,日头光灿灿的,微风清爽爽的,地面上的雨水已经蒸发得无踪无影,小溪里的流水却涨满河槽。溪水穿过碧绿的原野,奔向无处;夹岸丛生着繁茂的野草,盛开着绚丽的野花。堤岸旁的柳阴里,一位小牧童躺在草地上,睡梦正酣;那头老牛,却只管埋头吃自己的青草,越吃越远,直吃到柳林西面去了枣没有人担心老牛逃走,它和小牧童是形影不离的老伙伴儿。&这首诗描写的是初春景物,刚下过一阵雨,暖日和风,溪水盈盈.河岸上,草绿花红,柳荫浓密.渲染出明媚,和暖的氛围和生机无限的意境.&
赏析:这首诗描写的是初春景物,刚下过一阵雨,暖日和风,溪水盈盈.河岸上,草绿花红,柳荫浓密.渲染出明媚,和暖的氛围和生机无限的意境.&
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春的律"动";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静",加上第四句"一牛吃过柳荫西"的时动时静,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
十四、《安乐坊牧童》&&&&杨万里&&
前儿牵牛渡溪水,&后儿骑牛回问事。
一儿吹笛笠簪花,&一牛载儿行引子。
春溪嫩水清无滓,&春洲细草碧无瑕。
五牛远去莫管他,&隔溪便是群儿家。
忽然头上数点雨,&三笠四蓑赶将去。
水清草碧,正是放牧的好地方。牛儿悠然远去,牧童竟然不加理会,这是因为他们深知牛虽远游,但它们识得路,自己会回去的。这种牛儿、牧童两相逍遥的情态,表现了牧童的“老练”和“灵活”,颇有物我两忘、率性而动的天然之趣。
杨万里的这首诗歌语言精练,音韵流畅,形象鲜明,意境优美,内容广泛,意味隽永,为歌咏童真的千古名篇。
十五、舟过安仁&&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收篙停棹:篙和棹都是划船的工具
怪生:怪不得&&&&&&&(“怪生”除了有“怪不得”的意思,还包含着诗人了解原因后的恍然,也包含着理解了两个童子撑伞行为而由此产生的好笑有趣的心理。“怪生”一词看似平常,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
使:使用,利用
两个儿童坐在一只如扁舟般的小船上,奇怪的是他们在船上却不用篙和棹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梅子留酸软牙齿,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②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可以参阅。不同的是,《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十六、《雨后田间杂纪》&&&&杨万里
稻田滴水价千金,&溪涧求分不肯分。
一雨万畦都水足,&却将泻作溪水浑。
田水高低各斗鸣,&溪流奔放更欢声。
小儿倒捻青梅朵,&独立茅檐看客行。
行到深村麦更深,&放低小轿过桑阴。
再三传语春寒道,&好为农家惜绿针。
晴路无泥亦未埃,&野云尽薄不全开。
满山都是长松树,&无数杨花何处来。
正是山花最闹时,&浓浓淡淡未离披。
映山红与昭亭紫,&挽住行人赠一枝。
杨万里诗中描述了皖南一带“春雨贵如油”的气候特征,以及从杜迁到宁国县城一路
上青松夹道,杨柳依依,漫山遍野鲜花盛开的春日美景,表达了其愉悦的心情。
十七、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本诗描绘了一幅充满农村生活气息的田园图景。
??上阕头两句,开篇写景。茅舍低矮,是村民居所,与题目切合。屋旁清澈的小溪边,野草青青。这就构成了生机勃勃、幽美、清新的农村环境,为人物出场作了巧妙的铺垫。写这个五口之家,住在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里,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悠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
??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全词描绘了南方一户农家生活劳动的场景:老夫妇和洽,孩子孝顺,老有所养,少有所事,多么温馨、淳朴、自然啊!词中蕴含了词人喜悦之情。
十八、夜书所见&(叶绍翁·南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④篱落:篱笆。
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促织。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挑”字用得极为准确。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若,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十九、《村居》&&&&高鼎&&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江南见到的春日景象和放学的儿童放风筝之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孩子们欢蹦乱跳地在河边放风筝。儿童、东风、纸鸢,沐浴着如画春色,洋溢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和「儿童乐春图」,字裡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的礼讚、对儿童的羡慕,而对儿童的羡慕正是对未来、对希望的祈祷与祝愿,读这样的诗歌,谁都会心旷神怡!
二十、所见&&&&袁枚&&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欲:想要。
2、捕:捉。&&
3、鸣:叫。
4、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讲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山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牧童,指放牛的孩子。振,震荡的意思,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描绘了一幅十分有趣的农村牧童生活画。前两句描写了小牧童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祥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间接点出他的心情。后两句继续描写神态,只是“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止,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表现了诗人善于捕捉生活细节的过人能力。全诗纯用白描手法,语言清新流畅,把纯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馆藏&29596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小女孩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