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高3米,视高1.5米,办公室开间进深比例5米,在三米处有个衣柜,用分距点作室内平行透视景物的深度

【图文】平行透视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平行透视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到电脑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积分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学年第二学期 __透视学_______课程教课程类型: 必 修 36 专业 / 2案课 日总学时/周学时: 使用教材:开课时间: 09 年 3 月 2 日至 09 年 7 月 3 《美术技法理论》 授课对象:专业 : 美术学 专业 : 美术学 专业 : 美术学 专业 : 美术学 授课教师:姓名: 刘志年级:08 级 1 班 年级:08 级 2 班 年级:08 级 3 班 年级:08 级 4 班 职称: 助教黑河学院教务处制 教学日历(学期授课计划)周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起讫时间 09.3.2-3.6 09.3.9-3.13 09.3.16-3.20 05.9.12-9.16 05.9.19-9.23 05.9.26-9.30 05.10.10-10.14 05.10.17-10.21 05.10.24-10.28 05.10.31-11.4 05.11.7-11.11 05.11.14-11.18 05.11.21-11.25 05.11.28-12.2 05.12.5-12.9 05.12.12-12.16 05.12.19-12.23 05.12.26-12.30 课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日/月 2/3 30/8 6/9 13/9 20/9 27/9 11/10 18/10 25/10 1/11 8/11 15/11 22/11 29/11 6/12 13/12 20/12 27/12 节次 5-6 5-6 5-6 5-6 5-6 5-6 5-6 5-6 5-6 5-6 5-6 5-6 5-6 5-6 5-6 5-6 5-6 5-6 学时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内容纲要(章、节) 透视的基本概念 透视的基本术语及相互关系 平行透视的形成与特点 平行透视的立方体画法 平行透视的立方体画法 平行透视的室内画法及步骤 平行透视的室内画法及作品分析 成角透视的形成、形态、及特点 成角透视立方体的画法 成角透视立方体的画法及 成角透视的室外与室内画法及步骤 成角透视的室外与室内及作品分析 一点斜透视画法及步骤作品分析 斜面透视的形成,特点及原理 曲线及圆的透视画法 人物透视的画法 阴影的形成,一般消失规律 作业练习 开 设 意 义 教 学 目 的 本课程是一门以理论为主,并要结合一定实践的教学科目。通过对它的系统学习, 要求学生不仅能了解这一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自觉地运用这 些知识进行相关的美术练习、创作及艺术设计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视觉表达能 力与水平,从而达到完善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结构,为以后学生的良性发展奠定扎实基 础这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透视学的研究,使学生了解绘画空间的更多理论知识,并应用在绘画中。 无论是美术学专业,绘画专业还是设计专业的学生,透视学作为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 有其学习的重要性,并运用多媒体和讲授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正确科学 的观察方法和思维及表现方法,从而正确、生动、深刻地表现物象。教学内容 (按章写明知识,技能要点,难点)教学 方式 讲授与多媒 体教学时 数 4第一章透视的基本概念第一节:透视图的形成原理与有关概念 一、定义: 二、有关概念 三、透视学研究目的 四、透视图定义 五、透视学发展史 第二节、透视的基本原理及空间构成关系 一、透视基本原理 二、透视的基本术语及相互关系 第三节 透视的基本规律一、七种直线 二、消失点: 三、消失线 第四节 画面与透视图重点:透视的基本术语及相互关系和七种直线的名 称分类状态消失方向的比较 难点:透视学的定义,研究目的及透视图定义 第二章:平行、余角、倾斜透视 第一节、平行透视(重点) 一.平行透视立方体的形态 二.平行透视的特点: 三、透视容易出现的问题 四、平行透视作法: 1、立方体透视图作法;(先画单线的透视) 2、室内透视图作法; 五、作品分析 第二节、成角透视 一、 成角透视的概念及状况 二、成角透视的特点: 三 、透视容易出现的错误 四、成角透视立方体做法: 1、起点法:讲授与多媒 体教学24 2.测点法: 五、成角透视室内做法: 1、视线迹点法: 2、成角透视便捷法在室内外效果中的应用 3、作品分析 第三节、一点斜透视 一、由外向里画法 二、由里向外画法 第四节:斜面透视 一、斜面透视的形成 二、斜面透视特点 三、原理: 四、画法 重点: 平行透视的特点,平行透视立方体作法 平行透视室内作法,及成角透视的形成、形态、及 特点和易出现的错误。 难点:成角透视立方体做法,成角透视室内做法。第 三 章 、曲线透视 一、曲线的概念: 二、不规则平面曲线 三、圆的画法:八点画圆(图)讲授与多媒 体教学2 难点:圆的画法 第 四 章 、人物透视 一、视高是测定人物高低变化的基础 二、缩尺法:(图) 三、视高法:(图) 重点:视高法 难点:缩尺法 第 五 章 阴影透视 第一节:阴影的概念、分类、作用 一、阴影的概念 二、阴影的分类: 第二节:阴影的形成 一、阴影的形成 二 、影子的形状 三 、影子的一般消失规律 第 三 节 灯光下的阴影透视讲授与多媒 体教学 4 讲授与多媒 体教学 2一 、灯光下的地面上的物体投影 二 、灯光下不同高度平面上的物体投影 三 、灯光下墙面上的物体投影(图) 重点:影子的形状,影子的一般消失规律。 难点:灯光下不同高度平面上的物体投影 第 1 教学周/第 1―2 节(第 1 次课)第1 页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透视的基本概念 和透视图的形成原理与有关概念透视学的定义,研究目的及透视图定义 教学重点与难 点 讲授与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与手 段教学的基本内容透视第一章 透视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透视图的形成原理与有关概念 一、定义: 透视:一词来自拉丁文, “perspicere” 意为“透而视之” ,是一种视觉现象,可 以设想在画者和景物之间竖立一块透明平面,透过平面观察景物,并将景物描绘 在平面上的方法。并将三维景物的形状落在二维平面上。 二、有关概念 “透视” 是一种绘画活动中的观察方法和研究视觉画面空间的专业术语,通过 这种方法可以归纳出视觉空间和变化规律。 客观物体占据的自然空间有一定大小 比例关系, 然而一旦反映到眼睛里,它们所占据的视觉空间就并非符合原来的大 小比例关系了。 “一手遮天”“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 。 三、透视学研究目的 为何研究透视: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其体现着自然空间、视觉空间、艺术 空间的过渡过程。我们看见的景物是三维立体的,而画面是而维平面的,如何在 二维平面中塑造出我们所见到的三维空间形体呢?这就是透视学中所阐述的基 本内容。 四、透视图定义 作为“透明平面” ,透视图:是一种推理性观察方法,它把眼睛作为一个投 射点, 依靠光学中眼与物体间的直线――视线传递,在中间设立一个平面透明的 截面。于一定范围内切割各条视线,并在平面上留下视线穿透点,穿透点的连接 就勾画出了三维空间的物体在平面上的投影成像――透视图。 在透视理论上这个 成像表示眼睛通过透明平面对自然空间的观察所得到的视觉空间形象, 成像其有 立体空间感。 画好透视图要掌握两点: 1、 要通晓透视的变化规律,掌握透视变形。 教学的基本内容 2、 要看到变中的不变因素,即物体的固有联结。 五、透视学发展史 (一) 、透视学是人类对视觉空间不断探索的产物,它伴随绘画、建筑艺术 的发展而完善。 早期古埃及古王国时代(公元前 3200 年―公元前 332 年) 壁画中, 重叠法、遮掩法和透视缩减法。 四分之三侧面像。古希腊时 代(公元前 1200 年---公元前 146 年) 公元前六世纪希腊人便通晓透视缩减法则。 公元前一世纪维屈维阿 《论建筑》 透 视原理 古罗马时代(公元前 509 年---公元 476 年) 庞贝城镶嵌画《亚历山大与达留斯的战斗》 中世纪(公元四世纪---14 世纪)发展缓慢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在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思想指导下,意大利许多画家都 非常热心地研究这门学科。 早期著名建筑师布鲁涅列斯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 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透视原理,并教授给画家马萨卓。 1435 年著名建筑市兼画家列昂?巴蒂期塔?阿而伯蒂在&&绘画论&&中专门 论述了透视学。 1485 年比埃罗?德拉?弗昂酉斯卡所著的&&绘画透视学&& 1、艺术大师达?芬奇将透视分为三支。① 线透视:场景中的远伸平行线,看去愈远愈聚拢,直至汇合于一点,则称 为线透视。平行线远伸聚集一点,致使路面看上去近宽远窄,等大物体看上去近大远小,圆桌变成椭圆形,方桌变成梯形或扁的四边形,所有物体固 位置不同而呈现轮廓线变化都属于线透视。 大气透视对称(色彩透视): 色彩固大气阻隔产生变化称大气透视,近外色彩倾向 鲜明,接近固有色,远外色彩倾向暗淡灰紫,近处明亮物体总带有黄橙色调,远 处更蓝一些,总之近处色彩暖些,远处冷些。 ② 消逝透视:物体的明暗对比和清晰度随着距离增加而减弱,称为消逝透视。 近处物体明暗反差大,细节轮廓清晰可辨,远处物体明暗反差小,甚至混为 一片,细节和轮廓模糊。 《最后的晚餐》 运用平行透视线条汇聚特点,将观者实现引向主人公耶稣的头 部。近实远虚 2、进入 16 世纪透视学著作第一本出版物于 1505 年在巴黎出版,作者是牧 师让?佩雷休(1445 年――1524 年) 1525 年丢勒的著作&&圆规和直尺测量法&&出版,提出一种分格画法,试 图以平行透视正方形网格作精确的余角透视图。 3、进入 16 世纪透视学著作第一本出版物于 1505 年在巴黎出版,作者是牧 师让?佩雷休(1445 年――1524 年) 1525 年丢勒的著作&&圆规和直尺测量法&&出版, 提出一种分格画法, 试图以 平行透视正方形网格作精确的余角透视图。 ( 二 )历史上我国对透视的研究 今天称之为“透视”的术语,在传统中国绘画中叫做“散点透视”但由于中 国绘画重神似而不刻求形似,未能促使透视图法在东方形成和发展。 对于视觉图象中西画家所见相同, 中国传统绘画和西画的造型均以视觉图象 为基础。 中国传统绘画与西画的透视处理毕竟有很大差异 1、多视点:传统绘画构图多以单一固定视点观看景物,如同普通摄影一样,称 之视点透视或焦点透视。中国画中场景较大或幅面过长的立轴和长卷是将画 者在走动中众多视点所见场景经营布置在一幅画中。如同将电影镜头在移动 中摄得的多个画面拼接组合,称多视点透视也称散点透视。 中国画中幅画不大的平方册页或是场景有限的花鸟人物画中则无须多视点 透视采用焦点透视即可。 2、高视点:就是“以大观小” ,如见假山,画面中的高处就是场景的远处,必须 采用“远视距” ,要同时见到山前山后、东山西山、屋舍中庭和后巷必须采用 “高视高”和微俯视而完成。 对于小景、花鸟则采用一条视高即可 第 2 教学周/第 3―4 节(第 2 次课)第2 页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及空间构成关系和基本规律教学重点与难 点透视的基本术语及相互关系和七种直线的名称分类状态消失 方向的比较教学方法与手 段讲授与多媒体教学 教学的基本内容第二节:透视的基本原理及空间构成关系 一、透视基本原理: 焦点透视(中心投影) : 视网膜上产生影象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是视点在相对近距离观察物体的 投影方式。 视点是对物体各点投射和回收视线的中心, 它的发射场是一个锥形体, 透明画面与视线发射锥体相截后获得视域圈。 焦点透视对于空间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一个视域中的具体消失。 (注) :投影的分类:当投影中心在有限远时,投影线都相交于一点,这种 投影称为中心投影。 二、透视的基本术语及相互关系 1、基本术语 (1)视点:画者的眼睛位置,以一点来表示。 (2)视足:画者的立足点以一 点表示,视点对基面的垂 直落点。 (3) 透视画面:画者与景物之间置一透明平面,被画景物上各关键点 聚向视 点的视线,将景物图象映现在透明平面上,该平面称作画面。画面平行画者 颜面,垂直于视中线,平视的画面垂直于地面,俯、仰视的画面倾斜或平行 于地平面。 (4)基面:地面或摆放景物的平面。 (5)基线:画面与地面的交线,即取景框的底边。 (6)心点:视点对画面的垂直落点是画面视域的中心。(7)视平线:以心点为枢纽在画面上画一条水平线和一条垂直线。水平线称视平线,在平视时恰是平地与天空在远处相接的地平线的影线,代表视 点位置的高度是上下分割画面的基准线、地平线与视点等高。 (8)正中线:垂直线叫正中线是左右分割画面的基准线。 (9)视线:视点与物体间的连线。 (10) 视高:视点到足点的垂直距离即在画面上基线至视平线的高度。 (11) 视中线(视距):连接心点与视点的直线叫视中线。由于是视点至心点的垂 直距离是视中线离画面最短最正的一条, 代表视点注视方向与画面的距离又 称视距(视距的选择应在物体长、宽、高尺寸最大的后边) (12) 距点:如果将视距分别标在心点两侧的视平线上所得两点称水平距点,心 点与水平距点的间距代表视点到画面的距离, 视点与两个水平距点间形成的三角 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在画面上以心点为圆心, 心点到距点为半径所画的视域圈叫距离圈, 距离圈与正中线到心点垂直上下方相 交的两个点到心点的距离等于视距。 (注) :心距=心视=心天点=心地点 (13) 60°视域圈:人眼的视觉感应大体可分为能觉范围、能辨范围、最清晰范 围, 一般做画要求是将所描绘的对象空间纳入正常的能辨观察范围,其限 度是以 60°视角所构成的线被画面相截后所获得的视圈,60°视圈在 90°距离圈以内。 (注) :60°视域圈大部分方形不出现透视畸变,即在视觉上图形正常边长比例 正常但在 60°视域以外略出现透视畸变,但可以被人接受,60°――90°视域 范围透视物体虽不准但作为效果图外部可以让人接受可以烘托主题。 (14) 目线:过视点平行于视平线的横线是寻求视平线上灭点的角度参照线。 (15)取景框:画面中央取景,入画的范围称取景框,一般为矩形,位于 60°视 圈内。 2、透视基本术语的相互关系: 1、心点在取景范围(取景框)中的位置与视点的关系始终保持垂直状态。 2、 距点在透视画面上的位置与视距关系。 3、地平线在画面中的位置。 4、视点在透视画面中的位置与实际位置的关系。 5、透视画面、取景框与设计构图画面的关系。 (注) : 画面始终与观者面部平行状态, 视点通过视中线和画面保持垂直关系, 视点平视,视中线平行基面,画面垂直基面,视点仰视或俯视,画面与地面保持 倾斜状态。 第三节 透视的基本规律 一、 景物在视觉中发生透视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透视变化中景物点、线、 面的消失与不消失的规律性透视变化构成了透视变化的规律, 构成景物的 点、线、面在视觉中透视变化最明显的应该是直线段。 下面是七种直线的名称分类状态消失方向的比较。 第一组:原线――与画面彼此平行的直线 第一类:(不消失)①水平线 平行画面 平行基面 无灭点 ②垂直线 平行画面 垂直基面 无灭点 ③斜线 平行画面 倾斜基面 无灭点 消失到心点第二组:变线――与画面成角度,彼此平行的直线 ④直角线 垂直画面 平行基面 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二类:(水平消失)⑤成角线:与画面成任意角度 平行基面 消失到余 点 (与画面成 45°角的成角线消失到水平距点) 第三类:(倾斜消失)⑥正低远高线――与画面、基面均成正低远高角度,消 失到天点 ⑦近高远低线――与画面、基面均成近高远低角度,消 失到地点 原线的长度确定:透视缩尺法 变线的长度确定:测点法 二、 消失点: 透视画面上体现变线消失方向的点称为消失点。 消失点只在透视画面中存在。 三、 消失线: 透视画面上体现平面发生透视变化消失方向的线,称为该平面的消失 线。消失线的长度是无限的。 消失线只在透视画面上存在。 概括的说在透视画面与设计构图中 原线的确定:①透视方向保持原状②长度由视高测高法确定。 变线的确定:①透视方向由视点或转位视点做寻求,消失点的视线确定消失 点 ②长度由测点法确定。 余点:视平线除心点、距点之外的灭点都称为余点,不同角度的平变线有各 自的余点位置。 第四节 画面与透视图 一、 画面与透视图 1、 视图在画面上(图) 透视图是在平面图纸上工作,有必要用视点旋转的方法。(图) 从示意图到透视图的过渡。 第 3 教学周/第 5―6 节(第 3 次课)第3 页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透视的分类,平行透视的形成、平行透视立方体的 形态及特点。平行透视的形成与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 点 讲授与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与手 段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二章:平行、余角、倾斜透视 按视点方向不同,划分为平行,俯视和侧视。 按透视画面与方形景物的方位不同划分, 分为平行透视, 余角 (成角) 透视, 倾斜透视视向透视图分类平 仰 视 俯 视视 正仰视 平行斜仰 成角斜仰 正俯视 平行斜俯 成角斜俯平行透视 成角度透视 正仰视图 平行斜仰视图 成角斜仰视图 正俯视图 平行斜俯视图 成角斜俯视图(一点透视) (二点透视) (一点透视) (两点透视) (三点透视) (一点透视) (二点透视) (三点透视)第一节、平行透视(重点) (一) 、平行透视的形成 在 60°视域中, 视点对立方体平视运动观察,立方体不论在什么位置只要有 一个可视平面与画面平行,立方体就和视点画面构成平行透视关系,它的侧 面水平边棱均与画面垂直并向画面中心部位纵深、延伸,消失到心点。 一.平行透视立方体的形态 各立方体虽然都有一种平面与画面平行,但由于位置不同其形态特征不一样,基 教学的基本内容 本分三种: 1. 立方体恰处在心点位置,只能见到一个无透视变化的正方形原面(平行透视 立方体,只有一个叫重叠于心点,就开始进入这种状态) 2. 立方体处在心点以外的视平线上,正中线上(以及过心点的任意条直线上), 可见到两个面, 或正方形的原面加一个侧面,或正方形原面加一个水平面或正方 形原来加一个斜面。 3.除以上情况外, 立方体最多可见三个面,正方形原面加上一个侧立面和一个水 平面(或是正方形原面加上两个斜面) 二.平行透视的特点: ①、立方体边棱呈现三种状态,与画面平行的水平边,与基面垂直的垂直边(斜 置立方体是斜边),与画面垂直的直角边,前两种为与画面平行的原线不消失, 后一种是平行透视中的唯一变线。 ②、因仅有一种变化,只产生一个灭点,属于一点透视,这个灭点恰是视点对画 面的垂直落点――心点。在同一视域中,所有直角边线都要消失到这个心点上, 心点以上的向下消失,以下的向上消失,以右的向左消失,以左的向右消失,构 成一种辐射效果。 ③、 立方体有一个可视的面与画面平行,称平行面是空间平面中唯一不消失变形 的平面,它的边线属原线,立方体恰处在心点时,只能看到平行面,体现不出立 方体的深度变化,只有通过同类大小比较,才能产生深度感。 ④、立方体含有直角边的水平面、直角面、斜面都发生透视变化,比如水平面离 视平线越远越宽、越近越窄,指教面离正中线越远越宽、越近越窄,立方体水 平面只要与视平线等高,就会压缩为一条直线贴于视平线,同理,直角面、斜面 只要贴于正中线或过心点的斜线也会压缩为直线。 ⑤、等大的立方体,在同角度方向,不同距离位置上比较,不是同一形状的放大 缩小,它们之间在近大远小变化中,含有直角边的平面都要发生变形。 ⑥、立方体不论在视图什么位置,水平面的对角线都与画面成 45°角,分别消 失到视平线左右两个距点上, 同理,直角面的对角线分别消失到正中线与距离圈 相交处的天点地点上, 斜面的对角线分别消失到过心点同向斜度斜线与距离圈相 交的灭点上。 三、透视容易出现的问题 同一视域平行透视的不同物体在同一透视图中只有一个消失点――心点 (注) :平行透视表现范围广,对称感强,适合表现庄重严肃的题材,并为 题材主题配景,一般平行透视是指视点距物体放置(人左右高度状态下的视点选 择不好,容易使画面呆板) 以上是视点从立方体外部观察的效果,如果视点从立方体内部观察,视点正对室 内一面墙,就构成平行透视关系。室内平行透视最多可见 5 个面,正面顶面,地 面两个侧面。 第 4、 教学周/第 7―10 节 5 (第 4、 次课) 5第 4 页让学生掌握平行透视的立方体画法及步骤 教学目的 平行透视的立方体画法 教学重点与难 点 讲授与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与手 段教学的基本内容 四、 平行透视作法: 1、立方体透视图作法;(先画单线的透视) ①选画出视平线。 ②定视点 。 ③过视点引一条垂线交在视平线上, 定出心点。 ④过视点左右各 30?找出视域圈 ⑤根据预定的视高找出基线 ⑥过视点左右各 45?找出距点。 已知:ABCD 与画面成 90° AB=10 EF=20 AE=40 AD=20 BG=30 视高=40 已知:平行四边形 ABCD 与画面平行 AD=30 AE=10 视高=40 距点法:立方体透视图所用的方法 作业:画一张与画面有一定距离的立方体的透视图。 分割法:可称平行线分割法。 ①视平线, 心点, 距点 ②基点 ③原正方形贴与基线 ④以正方形边长等于基 线, 各个点向心总连线 ⑤从第 1 点向距点连线,与各条直角线相交 ⑥过各交点 画水平线,所有方格对角线都消失到距点。 第 6、 教学周/第 11―14 节 7 (第 6、 次课) 7第6 页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平行透视的室内画法及步骤教学重点与难 点平行透视的室内画法及步骤教学方法与手 段讲授与多媒体教学 教学的基本内容(三)视线迹点法 ①将平面图用画面横截,直接各角的点向顶端视点 ②在画面上对视线各截点垂 直上引, 视平线随便定 ③将顶端视点垂直上引至视平线上,定为心点 ④在透视 图四角向心点走线,画出室内框架 ⑤在向心点走线或画水平线过程中,每遇到 一条上垂线时,则改变一次画线方向,或画水平线,或向心点连线,互相交替进 行 ⑥柜子的高度是预先定好的,标在透视图右侧,再从其顶端向心点连线,在 墙面上把高度线段推到柜子同深度透视位置,找到柜子应有的透视高度。 四、平行透视便捷法在室内外效果图中的应用: 室内作法:1、先定出画面比例,一个室内的高乘宽。(1.5 米) 2.定视高,一般为从高左右(1.5),过 1.5 米画视平线。 3.在视平线上定心点,可根据效果来定。 4.在视平线画内外术距点,可根据心视=心距。 将 AB 线向右(或)向左做延长线,该延长线即为房间长度的测量线。找出 5 米的刻度。 测点定在 5 米以外的 5.5 米处。 五、作品分析 霍贝玛《林间小道》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拉斐尔《雅典学院》 第 8 教学周/第 15―16 节 (第 8 次课)第8 页让学生掌握成角透视的基本概念,形成、形态、及特点 教学目的 成角透视的形成、形态、及特点和易出现的错误 教学重点与难 点 讲授与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与手 段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成角透视 一。成角透视的概念及状况 (一)成角透视的形成: 视点对立方体平视运动观察,在 60?视域内,立方体没有一个平面与画面平 行,且有一条与基面垂直的边棱与画面最近,立方体就和视点、画面构成成角透 视关系, 它的左右两侧水平边棱均与画面成 90?以外的角度, 并向心点两侧透视, 消失到余点。 (二)成角透视立方体的形态、两种: 1、立方体在视平线上,可以见到左右两个成角面 2、立方体在视平线以外时,可见到 3 个面,两个成角面加上一个成角水平面 注:以上是外观效果,如果对立方体作内部观察分析,一般可见 4 个面, 一顶面、地面、两个侧面,另一种一点斜透视(成角特殊一种) 二、成角透视的特点: (1):立方体的边棱呈现两种状态,与基面垂直的垂直边,与画面或水平 90? 以外角的(左右)成角边 (2)两组成角变线,水平消失方向不一,形成两个质点,属于二点透视,两个 灭点都在视平线上。 视平线以上的成角边向下消失,视平线以下的成角边向上消 失。 (3)在同一视域中,由于立方体与画面所成的角度不同,决定了成角透视的灭 点在视平线上的位置是可移的。 (4)同一立方体左右两组成角边线的两个灭点出在心点两侧。 ①当立方体成角边与画面成 45?角时,两个灭点既左右距点 ②当立方体成角边与画面成非 45?角与 90?角时,一个余点处在同侧距点 之内,另一个在同侧距点之外,两个余点到心点的距离互为反比。 ③当立方体一组成角边与画面成角大于 60?时,其余点进入 60?视圈内接 近点,而另一个余点则在距点以外更远出。 (5)立方体的各个面都含成角边,所以产生形变 教学的基本内容 (6)立方体上下移动时,越接近视平线、顶底、两组成角边间的前后夹角越大, 体积越平缓,当立方体原理视平线,前后夹角越小,体积感越强。 (7)立方体作深度排列时,体积由大变小,而顶、底面两组成角边间的前后夹角 由小变大,越远越平缓。 (8)成角透视立方体在一般情况下,与画面成角小的,比较正的面见得宽为主侧 面,另一面称次侧面。 三 、透视容易出现的错误 1.同一 两组角边所组成的左右余点应该统一到同一视平线上。 2 互为平行的三个立方体的两组成角边应分别消失到左右两个余点上,不能各自 独立消失。 3.同一立方体组合上下两部分的左右成角边所组成的余点应同意到同一视平线 上,不能因屋而异。 4.平行透视立方体上有一个成角透视的立方体, 所形成的距点和心点应统一到同 一视平线上。 注:成角透视动感强烈,画面生动、活泼,表现范围较平行透视小,对称感 强,纵深感较弱,适合表现生动、活泼的题材,并为题材的主题配景。视点位置 与角度选择不得容易出现畸变或失重。 第 9、 教学周/第 17―20 节 10 (第 9、 次课) 10第9 页让学生掌握成角透视立方体的画法及步骤 教学目的 成角透视立方体的画法 教学重点与难 点 讲授及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与手 段教学的基本内容 四、成角透视图做法: 成角透视立方体示意分析(图) (二) 几种作图方法: 1、起点法: 所谓起点,就象图中顶视图及示意图,将立方体底面各成角边画面延伸,和基线 (顶视图的基线与视平线重合为一条代表画面的直线)相交后所形成的交点就是 起点,代表底面各条变线在画面上的出发点。 (图中 1、2、3 个点就是起点) 起点法作法:①先定顶视图,明确视点、画面、立方体。 ②从视点引正方形两组边的平行视线,交在画面上左右距点。 ③向下延伸正方形各边,与画面交出 1、2、3 各起点。 ④在透视图中画两条水平线,下边一天是基线,上边一条是视平线, 将顶视图的两起点 1、2、3 垂直上引到基线上,将距点也垂直上引 到视平线上 ⑤从基线上的起点 2 向左右两距点或余点消失,从起点 1、3 向有关 距点连线,线线相交,作出底面透视图。 ⑥有了底面透视图,将立方体原高度放到起点 2 上代表近角垂直边 的高度,再从高度顶端向两距点连线。 注:物体预先给定,视点成的角度根据物体与画面成的角度来定,也就是说,视 点到余点的连线,始终要与物体的成角边平行。 作法: ①延长桌子底面各边与画面相交的起点为 5 个。 ②作透视图时,原高已不再代表近角高度,遇到这种情况,可将原高立在某个起 点上, 它对余点的连线可以与底面有关角上引的垂线相交,所交线是桌子在该角 的透视高度。利用该角高度顶端向左右余点连线,由底面透视图个角上引垂线, 线线相交。 2.测点法: 由视点做出寻求两个余点的视线夹角始终是 90?关系,假设我们转动立方体物 教学的基本内容 体,相当于调整视点,会使左余点接近心点,右余点远离心点,余点在视点的控 制下会产生规律性变化。 (注)由视点做出寻求两个余点的视线夹角始终是 90°关系,假设我们转动方 形物体,相当于调整视点,会使左余点接近心点,右余点远离心点,余点在视点 的控制下会产生规律性变化。 作法:①定出视平线,根据视高确定视平线与基线的间距 ②根据预定的视点到画面的视距,在视平线下面确定视点的位置 ③根据预定的立方体与视点、画面的成角度数,直接由视点作一水平线, 将立方体顶视图置于水平线上,近角与视点重合 ④由视点延长顶视长方形两条成角边,与视平线相交出左、右余点 ⑤以左余点为圆心,将视点旋转到视平线上相交一点叫测点(又称量点), 可定为测 2,以右余点为圆心,将视点旋转到视平线上测 1。 ⑥在基线上定一点,相当于立方体与画面最近一角 从这点向两余点连线,找出立方体成角边的消失方向 ⑦根据预定的立方体长与宽、高的尺寸,作出立方体底面透视图,在基线 量取给定立方体的尺寸,右侧走向测 1,左侧走向测 2,在已定 一点的消失方向线上截取立方体成角边在透视图中的长度。 注:余点是立方体的消失灭点,测点只是量取长度的测点,不能消失。但它的 不足是左右两个灭点和站点往往图板以外,图幅越大,灭点或站点在图板 外越远。作图面积大,所得的有效图形却很小。 作业练习: 已知:AD=4 AE=9 AB=2 GH=2 视高:8 已知:AD=4 AE=9 AB=2 GH=2 A’A=5 视高:8 作法:①根据视点的高度,确定视平线与基线的间距。 ②根据预定的视点到画面的视距,在视平线下面确定视点位置。 ③根据预定的汽车与视点、画面的成角程度,直接由视点作一水平线, 将汽车顶视图置于水平线上面,近角与视点重合。 ④由视点向上延长顶视长方形下面两条边线,与视平线相交出左、右余 点。 ⑤以余点为圆心,将视点转移到视平线上相交一点,以左余点为圆心, 将视点旋转到视平线上相交一点叫测点(又称量点),可定为测 2,以右 余点为圆心,将视点旋转到视平线上测 1。 ⑥ 将右下图表代表汽车正侧图的高、宽、深“┻”形尺,根据需要放在 60°视域圈内基线的某个位置上。 ⑦由“┻”形尺交点向左右余点连线,从“┻”形尺水平线段左端向测 点 2 连线,从右端向测点 1 连线,分别与左右余点的两条连线向截出两个交 点(截出了汽车的透视长度与宽度) ,再从两个交点向左右余点连线。 第 11、 教学周/第 21―24 节 12 (第 11、 次课) 12第11 页让学生掌握成角透视的室外与室内画法及步骤 教学目的 成角透视的室外与室内画法及步骤 教学重点与难 点 讲授及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与手 段教学的基本内容 1、视线迹点法: 当成角透视房屋一个余点较近,另一个余点较远,仅利用图中显现 的一个余点, 取三点与视线迹点相结合的作法, 就可以推出透视图: 下图为视点通过画面观察房屋的顶视图,上图右侧为房屋侧视图, 体现各部位的实高。(图) 作法:①延长顶视图中房屋有关边线至画面,形成 1、2、3、4,B 与画面相接, 自然成为起点。 ②从视点连接顶视图中顶盖个角(外方形) 、中缝两端及围墙各角(内方 形) ,在画面上形成视线迹点。 ③将顶视图中右余点合格起点分别垂直上引至透视图中视平线上合基线 上。 ④从起点 1、2、3,B 向右余点作消失线,并由顶视图中画面上个视线迹 点向上作有关垂直线,两类线相交出交点。将有关的起点、交点 左右连线,房屋围墙及顶盖在基面的底面透视图即做出。 ⑤在起点 1、 处作顶盖各部位原高线,从标高线上各部位分割点向右余 B 点连线,与由底面透视图各外角、中缝端点所引垂直线相交,画 出房屋顶盖透视图。 ⑥右侧墙前后高度、顶角高度,是通过在起点 3 处所做标高分割点,向 右余点作消失线与该墙面有关垂直线相交而推出的。 2、成角透视便捷法在室内外效果中的应用 1、已知一条 AB 成角线与视平线的关系,灭点远无法在图上显示,现将 A 点 垂直下方 C 点(图) ①将 A 至视平线的距离分成若干分(5 分), 从离视平线 1/5 处作 AB 的平行线, 并与视平线交与 E 点 ②将 C 点至视平线距离等分 5 分,也从离视平线 1/5 处向 E 点连线 ③从 C 点作该连线的平行线并与 B 点所作下垂线相交出 D 点 教学的基本内容 2、成角透视室内: 方法 1: ① 先定出室内的高线,按比例等分,一般室内为 3 米 ② 在室内高线上定视高,一般为 1.5-1.8 米 ③ 过视高画视平线 ④ 在视平线上找出余点,一个余点在图内,另一个在图以外,根据余点定 测点,作出室内框架(两面墙的透视夹角约 150°为佳) ⑤ 过室内高线下端作一条平行于视平线的水平线,相当于基线,在这条线 上按比例平分等分 ⑥连接等分点与测点,(左侧等分点连左侧测点,右连右测点)延长测点与等 分点的连线,交于室内墙角线上若干点,在从若干点向余点连线,把室内分 割等分。 方法 2: (1)定 AB 真高线,按比例 3 米, (2)在 1.6 米左右处作出 HL(视平线) 。 (3) AB 两点做出两面墙的透视 过 (夹角约 150 度为佳) 并在 HL 上得到 VP1 , 和 VP2 两个余点。 (4)找到 VP1 到 VP2 的中间点 C,以 VP1 到 C 点为半径画弧交于 AB 延长线于 O 点; (5) VP2 为圆心, 到 O 点为半径画弧相交于 HL 得点 M1, VP1 为圆心, 以 VP2 以 VP1 到 O 点为半径画弧相交于 HL 得点 M2,得到两个测点。 方法 3 (1)与上图方法一样,做平行于 HL 的任意一条水平线 CD。 (2)以 CD 为直径做半圆与真高线 AB 的延长线相交于 E 点。 (3)以 CE、DE 为半径作圆弧交于任意水平线上得两点。(4)这两点分别通过 B 点延伸到 HL 上,得到 M1、M2 两个测点。3、成角室外透视:和单体成角透视画法一样,只是视平线不一样。 第 13 教学周/第 25―26 节(第 13 次课)第 13 页让学生掌握一点斜透视画法及步骤 教学目的一点斜透视画法及步骤教学重点与难 点讲授与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与手 段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一点斜透视 一、由外向里画 画法: (1) 、已知房间高度 3 米,长度 7 米,深度 6 米 (2) 、按房间尺寸定出画面框(外正方形的框,并按比例分好点) ,定出 HL(视 平线) CV 、 (心点选定在画面视平线偏左侧 1/3 处) 并向画内连线, , 利用距点 (一 般在画面外框附近任意定) ,在下面刻度线 2 米、4 米、6 米处向距点连线,求出 6 米进深。根据画面的需要选定 VP2 的透视线,在交点 b 除做垂线,在连透视线 即做出画面框的进深透视。 (3)、延长 2 的垂线交于 VP2 线于 a 点,a 点与 vc(心点)连接,过 b 作水平线, 得到 c 点,过 c 点做垂线得到 d 点,再过 d 点作水平线得到 e 点,连接 2、e 便 是 2 的透视线。 (4)、用同样的方法,求出 4、6 米的透视线。 二、由里向外 作法: (1) 、按一定比例画出内框 ABCD,长为 7 米,高 3 米,定出 HL(视平线)和 CV (心点)然后由 CV 分别向 A、B、C、D 引透视线,并根据需要通过 D 点作一 条斜线交得 E 点,再做垂线交得 F 点,向 C 点连线即作出内画框的透视。 (2) 、在 CD 线右侧 HL 上定出量点 M’,在 EF 线左侧 HL 上定出量点 M(约画面 一倍) 。从 E 点,D 点分别向左右作水平线,并在其上定出地面进深尺寸。 (3) 、再从 M'点、M 点向水平线上各分点连线,一直延长到两侧墙面与地面交界 线上,得到室内左右两侧进深的透视等分点。 (4) 、向地面左右边线上相应的透视分点之间连线,再从 CV 向 BD、AC 边上各分 点引出延长线。作出左右两个墙面和天棚上的透视网格。 六、成角透视作品分析 第 14 教学周/第 27―28 节(第 14 次课)第14 页让学生掌握斜面透视的基本概念形成与特点。 教学目的 斜面透视的形成,特点及原理 教学重点与难 点 讲授与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与手 段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斜面透视 一、斜面透视的形成 ① 当视点观察与画面或上下斜面角度的,且物体的斜面是与水平的放置面成 一定角度,就产生斜面变化 ② 空间中组成物体的平面,除了平行地面和垂直地面的以外,还有一些即不 平行地面也不垂直地面的平面,(与地面成一定角度)也就是坡状平面,如 楼梯、坡状路面 ③ 除了坡状边线与画面平行属原线,其余边都和画面产生是正倾斜关系,形 成上下消失的透视变化 ④ 被观察物体的斜面和画面成一定的角度,或近低远高,或近高远低 二、斜面透视特点: 天点或地点距地平线愈近,说明斜角的倾斜愈小,反之倾角越大。 三、原理:物体地面指教边应消失到心点,是平行透视关系 ① 主体侧面是直角面,侧面上的任何一条与画面成角度的直线,其灭点都在 正中线上, 那么近低远高边线一定消失到正中线上一心点垂直上方的天点 ② 天点的形成,由视点引近低远高边线的平行视线,恰与画面想心点上方正 中线交出天点 为了能在一个平面上直接确定天点位置,可将示意图中的视点到心点、天点 的三角关系,以正中线为轴转到画面上,结果,视点恰好落在距点上(心点 →视点→距点)的距离相等。因此距点与天点、心点组成了三角形与前一个 三角形相等(图) 四、平行关系的斜面透视画法 (注)距点夹角与物体斜面夹角相同 天点在心点上 地点在心点下 成角透视天点、地点原理: ① 成角透视底面或角边应消失到余点 侧面是成角面,侧面上任何一条与画面画成角度的直线,灭点都过余点的 教学的基本内容 ② 垂直线上,包括坡面近低远高边线的灭点-天点③ 天点的形成是由视点引物体近低远高的平行线,与余点垂线上方相交得到的,使用旋转法,以余点垂线为轴,将视点、天点、余点思念叫关系转移 到画面上,视点与测点重合。 从测点按已知斜面夹角度数,画线交于余点的垂直线上方,形成天点(图) 第 15 教学周/第 29―30 节 (第 15 次课)第 15 页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曲线透视的基本概念 和圆的透视画法圆的透视画法 教学重点与难 点 讲授与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与手 段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 三 章 、曲线透视 一、曲线的概念: ① 能附着一个平面转换方向的曲线叫平面曲线 ② 脱离一个平面转换方向的曲线叫立体曲线 ③ 有规律旋转的曲线是规则曲线 ④ 无规律可寻的曲线是任意曲线 圆和椭圆形属规则曲线,弯曲的小路,环山的梯田,天空的云条属任意曲 线。无论什么样的曲线,都不能脱离(近宽远窄)、(正宽侧窄)的透视属性。 二、不规则平面曲线 (一) 不规则的平面曲线透视画法 根据直中求曲的原则:网络法: ? 先将正面曲线形放在一个方形中,并等分成若干小格? 利用原高画出大的方形透视图,并用平行线分割法分割成对等的小方格透视图将正面图小方格内的曲线响应添入透视图中既可 (二) 不规则的平面曲线透视特点: ? 上下层次的曲度、宽窄、遮掩变化 越正越疏,越侧越密 (图) (三)圆的画法:八点画圆(图) 第 16 教学周/第 31―32 节 (第 16 次课)第16 页让学生掌握人物透视的基本概念及画法 教学目的 人物透视的画法 教学重点与难 点讲授与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与手 段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 四 章 、人物透视 一、视高是测定人物高低变化的基础 二、缩尺法:(图) 近大远小的原理 三、视高法:(图) 透视视高:是画者对景物作画时眼睛离开被画物体放置面(地面、台 面、、)的高度,绘画创作中的视高高度,按构图需要任意设定,人物画构 、 图中的视高高度,宜以标准人长度为单位计算。 如果水平基面上有几个等高的人,眼若低于人高时,人物不论远近,视平 线一定穿过人物的同一部位。 眼若高于人物高度时,人物不论远近,他们的头顶至视平线的间距比例相等。视平线是区别水平面与坡面的依据,上行坡面的灭线高于视平线,下行 坡面的灭线低于视平线。 (注) 站台阶上, : 头部线就加上台阶高, 站在坑里就从头顶减坑的高度。 视高是衡量人体比例变化的关键 人物的动态还直接影响着高度的变化。 坐在椅子上的人高相当于 5 个头高,弯腰相当于 4 个头高,蹲着为 3 个多 头高。 第 17 教学周/第 33―34 节 (第 17 次课)第 17 页让学生掌握阴影透视的基本概念分类、作用及形成 教学目的 阴影的形成,一般消失规律,灯光下的地面上的物体投影 教学重点与难 点讲授及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与手 段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 五 章 阴影透视 第一节 、阴影的概念、分类、作用 一、阴影的概念 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受光部分称亮面,背光部分称背光面,阴 面。同时阴面对临近的承接面形成遮光,遮光部分称阴影,阴影的承接面叫投影 面。阴面与影子统称为阴影。阴影透视主要研究阴影在视觉中的变化规律。 二、阴影的分类: 1、自然光:光源远而大,如阳光、月光。光线近似平行称平行光。早晨、傍晚 太阳相对光位低,光线斜,而影子长;中午光位高,光线正,而影子短。 2、人造光:光源近而小,主要指灯光,光线是放射状称辐射光,在室内高于灯 光的物体影子在上面,低于灯光的物体影子在下边;墙上物体的影子在墙上,物 体离灯光越近影子范围越大。 第二节 、阴影的形成 一、阴影的形成 光线是以直线为传导方式的, 物体阴影的投射过程, 恰是光源、 物体、 投影面三者的直线过程, 四点两线法:光源称光点,其在投影面上的垂直落点叫光足点,足 点可以限定出光点的确切位置,物体上端称顶点,底端称底点(四点)光点发 出的光线通过顶点射到投影面上一截止点代表影子的长度。 ① 找到光点 物体顶点对投影面的垂直关系后,才能准确投影。 ② 成影具体作法是 4 个点通过两条直线的连接相交而成的可简称“四点两 线法”③ 足点是影象的集中点,垂直投影面的物体投影受它的控制。二 、影子的形状 投影面不同,影子会因地而异。投影面不同,影子会因形而异。 教学的基本内容 三 、影子的一般消失规律 光点通过各条直线的顶端向下投射光线,到地面时,恰与足点对每条 垂直边底端的连接直线交出截点,背光部分的各条垂直边投影即作出。 ① 平行于画面的水平边的影子,仍然是水平的不消失 ② 垂直画面的直角边的影子,也仍与直角边同向消失到心点。 ③左右成角边的影子,与各成角边消失方向一致,分别消失到左右余点上。 第 三 节 灯光下的阴影透视 一 、灯光下的地面上的物体投影 灯光属近距离的光源, 在地面上垂直足点永远在地平线以下。有了光源及足 点的位置, 找到物体各主要的顶点以及其在地面上的垂直底点,就可以运用四点 两线法。 二 、灯光下不同高度平面上的物体投影 作法:①由灯线的顶端贴顶面画水平线,遇墙角线向下画垂线,每遇到桌子、柜 子、地面贴墙的直角线时,向室内画水平线。 ②分别与光点向下引的垂线相交出各高度的足点 ③运用四点两线法,就能做出不同高度平面上的物体投影。物体垂直边 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遇到墙壁时,要贴墙向上折成垂线,遇到光线作截点, 再与其他边的影线相接。 *家具贴墙的面顶点 A 连墙上的右墙足点,相对应的顶点 D 连光点,贴地的 B点连地点。三 、灯光下墙面上的物体投影(图) 作法:①将顶角 A 作为顶点 ②由底角 B 引墙面垂线――平行透视画水平平行线 BC∥墙面, 是水平 AD 线 ③成角透视 AD 是向余点方向消失 ④由 B 点向上引垂线 BC∥墙线 BC 与 AD 交于一点就是底面点 ⑤平行透视时连向心点 E 到成角时,连向左余点 ⑥灯点连 A 点延长,与足点底点连线延长交于一点 E ⑥ B E F 是投影教研室主任签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室内开间进深允许偏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