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舟泊烟渚的泊怎么读 日暮客愁新的思意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的意思,谢谢了,学霸_百度知道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的意思,谢谢了,学霸
我有更好的答案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黄昏时旅人又增加了新愁。
lydialilyzy
来自:作业帮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_百度知道
该问题可能描述不清,建议你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我有更好的答案
宿建德江①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②日暮客愁新。③ 野旷天低树,④江清月近人。⑤ 【注释】 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县的一段,在今浙江省境内。 ②泊:停船靠岸。 烟渚:烟雾迷蒙的水中小块陆地。 ③客:指诗人自己。 ④野旷:原野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⑤月近人:水中映照的月影在向人靠近。 【解析】 这首诗是诗人旅途中船停泊在建德江边时写的,是一首即景诗。诗的大 意说:旅途中暂时把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中小洲边上,苍茫的暮色给客旅 之人增添了一缕新的愁绪。由于原野空旷辽阔,极目远眺,在那天与地相接 之处,天比树还低;江水清澈,映在江水中的月影,好像缓缓移过来向人靠 近。 诗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写出了逼真的景象,写出了诗 人此时独特的感受,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采纳率:16%
宿建德江①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②日暮客愁新。③ 野旷天低树,④江清月近人。⑤ 【注释】 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县的一段,在今浙江省境内。 ②泊:停船靠岸。 烟渚:烟雾迷蒙的水中小块陆地。 ③客:指诗人自己。 ④野旷:原野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⑤月近人:水中映照的月影在向人靠近。 【解析】 这首诗是诗人旅途中船停泊在建德江边时写的,是一首即景诗。诗的大 意说:旅途中暂时把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中小洲边上,苍茫的暮色给客旅 之人增添了一缕新的愁绪。由于原野空旷辽阔,极目远眺,在那天与地相接 之处,天比树还低;江水清澈,映在江水中的月影,好像缓缓移过来向人靠 近。 诗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写出了逼真的景象,写出了诗 人此时独特的感受,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 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县的一段,在今浙江省境内。 ②泊:停船靠岸。 烟渚:烟雾迷蒙的水中小块陆地。 ③客:指诗人自己。 ④野旷:原野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⑤月近人:水中映照的月影在向人靠近。 【解析】 这首诗是诗人旅途中船停泊在建德江边时写的,是一首即景诗。诗的大 意说:旅途中暂时把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中小洲边上,苍茫的暮色给客旅 之人增添了一缕新的愁绪。由于原野空旷辽阔,极目远眺,在那天与地相接 之处,天比树还低;江水清澈,映在江水中的月影,好像缓缓移过来向人靠 近。 诗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写出了逼真的景象,写出了诗 人此时独特的感受,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注释】 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县的一段,在今浙江省境内。 ②泊:停船靠岸。 烟渚:烟雾迷蒙的水中小块陆地。 ③客:指诗人自己。 ④野旷:原野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⑤月近人:水中映照的月影在向人靠近。 【解析】 这首诗是诗人旅途中船停泊在建德江边时写的,是一首即景诗。诗的大 意说:旅途中暂时把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中小洲边上,苍茫的暮色给客旅 之人增添了一缕新的愁绪。由于原野空旷辽阔,极目远眺,在那天与地相接 之处,天比树还低;江水清澈,映在江水中的月影,好像缓缓移过来向人靠 近。 诗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写出了逼真的景象,写出了诗 人此时独特的感受,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唐
你是猪吗🐷
宿建德江 【标题】:宿建德江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体裁】:五言绝句 【写作背景】:作者漫游吴越时所作。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 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入长安应进士考落第,失意东归,自洛阳东游吴 越,即所谓“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张九龄出镇荆州,引为从事,后病疽卒。他是不甘隐沦而以隐沦终老的诗人。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的幽清境界,却不时流露出一种失意情绪,所以诗虽冲淡而有壮逸之气,为当世诗坛所推崇。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诗与王维齐名,号王孟。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 【原文】: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十一真;可&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通押。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注释】: 1.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径建德的一段。 2.移舟:靠岸。 3.烟渚:烟岚笼罩的江边。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译文】: 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 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鉴赏】: ??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而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自然而然给人一种淡淡的离愁。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颇有特色的。 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客”是诗人自指。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试想,此刻那亲近的明月会在诗人的心中引起什么呢?似有一丝喜悦,一点慰藉,但终究驱散不了团团新愁。新愁知多少?“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上让我们见到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上见不到而应该体味到的,则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这一隐一现,一虚一实,相互映衬,相互补充,正构成一个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是的,这“宿”而“未宿”,不正意味深长地表现出“日暮客愁新”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其他4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句意是什么?_百度知道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句意是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黄昏时旅人又增加了新愁.孟浩然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乡鹿门山隐居,四十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谋取功名,并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晚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聘他为幕僚.该诗作于730年(开元十八年)漫游吴越之时.《宿建德江》插图(图二) 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颇有特色的.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客”是诗人自指.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笑一个就是一头🐷
1条折叠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前女友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山水田园诗专题教学设想及反思_天涯博客_有见识的人都在此_天涯社区
山水田园诗专题教学设想及反思
对于选修课的教学,我们一直采用两线并举的方式,一条线索是基本篇目中的名家名篇,一条线索是拓展篇目中的诗词专题,两线并举,从名家到群体,由点及面,力求容量大一点,专题意识强一点。在备课时,我们高二语文组一直坚持集体备课,共同研讨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同时,又根据学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而做到同中有异,同题异教。拿山水田园诗来说,经过共同的研讨,我们确定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情与景”的关系,体会诗人在山水田园中所寄托的感情。然后我们设计出了三个同中有异的课型。这三个课型中,“湖光山色融心性”这一课例是针对学习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力求让学生借助课内诗篇的比较阅读而真正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行物,则万物皆着我之色”的道理,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拓展阅读有代表性的其它山水田园诗,通过练习的设计,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迁移运用相关技巧解读山水田园诗;课后所设计的练习,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促使他们对山水田园诗有更深入的研究,可以让他们对名家风格及风格的形成有更深入的了解;
“山山水水总关情――山水田园诗”这一课例是针对学习基础稍显薄弱的学生所设计的一个课例,在设计时,教师以《宿建德江》和《望终南余雪》两首诗为代表,从鉴赏山水田园诗的方法入手,引导学生学会抓住诗中的意象进行诗歌的解读。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所学习的方法去解读另外两首诗,以做到知识的巩固和学以致用; “山山水水总关情――披情入景解读山水田园诗”这一教学课例,是针对文科班的学生设计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较浓郁,基础也相对较好,加上老师本身的朗诵水平不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也很强,所以,这一课例的设计重点放在理解与诵读相结合上。老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品诗、赏诗、读诗。 并且借助拓展训练和课后练习,让学生把堂上所教的技巧运用于实战演练中。 作为老师,面对新的课程标准,如何让学生学有所获,又学得轻松,这是对每个老师的考验。适合学生的需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参与意识的课堂才是真正成功的课堂。老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情,是一件辛苦的事。同一篇课文,同一类诗歌,如果总是按部就班,千篇一律,没有变化,老师上得辛苦,学生学得无味,这样的周而复始,是会让人厌倦的。因此,同一课例,集体备课,同题异教,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教学,这对促进研讨和自身成长是大有裨益的,同时,可以做到资源共享,相互借鉴,这对减轻自身压力也是大有好处的。湖光山色融心性
――山水田园诗解读广铁一中  陈玉芬【教学设想】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已对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艺术风格有所了解,也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作为选修课,不能只局限于阅读讲解某个诗人的某首诗篇,而要引导学生学会由点及面,由名家到群体,广泛阅读赏析同类作家的不同作品,学会分析山水田园诗在写景抒情方面的共性及个性特点,真正学会从把握山水田园诗中“景”与“情”的密切关系入手,读懂作品,感悟作品的艺术情景。根据学情,为了顺利实施自己的教学,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拟定课堂学习与课前准备相结合。在课前准备这一环节,让学生大量阅读有代表性的山水田园诗,借助老师所设计的问题加以梳理与归纳,形成感性认识,初步明白山水田园诗中“景”与“情”的密切关系;在课堂学习中,借助《宿建德江》和《田家杂兴八首其二》(储光羲),引导学生把握“景”与“情”的关系,读懂作品,理解诗人的感情。【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习《宿建德江》和《田家杂兴八首其二》,引导学生把握“情”与“景”的关系,读懂作品,感悟作品的艺术情景;2.课外拓展阅读山水田园诗派中代表诗人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通过积累一些具有共性特点的景物,去体会诗人在山水田园诗中借这些景物常会寄托的感情,去体会景与情的交融,从而提高学生对山水田园诗的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课前准备――堂上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归纳――拓展研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让学生学会与自然交谈,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借助诗人所描绘的景物,通过分析景物的特点,再现意境而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重点)【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从山水田园诗景与情的关系导入)解读山水田园诗必须要掌握的一个方法是什么?――借助诗人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情感。山水田园诗,它们是自然的画卷,更是诗人情感的载体。田园一角,“鸡鸣桑树颠,狗吠深巷中”,“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湖光山色,“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王维〈新晴野望〉)这些景物,一旦进入诗篇,总是会打上诗人情感的烙印,或愉悦,或宁静,或闲散,或孤清……真是“湖光山色融心性”,一切景语皆情语。二、赏析《宿建德江》《田家杂兴八首?其二》(一)朗读这两首诗歌(读准字音,初晓诗意)(二)解读诗歌问题一:作为山水田园诗,离不开写景。请任选其中一首,仔细品读诗中写景的句子,看看诗人各自写了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各自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请学生各选其中的一首加以品味赏析――学生赏析回答,老师点拨归纳)《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烟渚”、“月”、 “舟” 《田家杂兴八首?其二》: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 老师归纳两首诗的画面特征――《宿建德江》:旷远迷蒙、孤寂冷清(色调阴冷)《田家杂兴八首?其二》的画面:清新和谐、恬静淡雅、富有生活气息(色调明快) 问题二:同是面对自然风光,为什么进入孟浩然视野的是旷远迷蒙的山野、低沉的天空、茫茫的江水、清冷的月光,而进入储光羲视野的却是碧绿清新的葵藿、茂密苍翠的桑榆和温驯可爱的禽雀?(学生思考,教师归纳)1.
诗人各自的心情不同、处境不同,(老师补充诗人经历)孟浩然是“愁”绪弥漫旷野;储光羲是 “乐”意撒满田园。 2.那么,孟浩然因何而愁?储光羲又为何而乐呢?看同学们能不能从诗歌中找到答案。――《宿建德江》从题目及诗中一“客”字、“舟”字(在诗中既是诗人自指,也可以看作是一个一个特定的意象――客居他乡,难免会生思家恋归之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独在异乡为异客”、“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旅夜抒怀》)、“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之一》))就告诉我们:日暮时分,本应是归家之时,诗人却孤身漂泊在外。因此,诗人难免会产生思归恋家的羁旅漂泊之感。点击链接:加上这首诗又是写于诗人因求仕失败而漫游于吴越之时。此前,孟浩然一直在鹿门一带隐居,希望走以隐求仕的道路,但未成功。730年,诗人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地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结果科举未中,他孤身一人失意东归,开始了漫游吴越的生活。面对迷蒙的江中小洲,诗人又难免产生理想幻灭之痛、前途暗淡之忧。――《田家杂兴八首?其二》从诗中的开头一句以及最后四句,我们大致可以推知这是诗人从官场隐退之后写的。点击链接:储光羲是盛唐著名田园山水诗人之一,曾入朝为官,官至监察御史。安禄山攻陷长安时,受伪职。安史之乱后,被贬谪,死于岭南。监察御史是个什么官呢?――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职位不高,权限很大,然处事若有不当,惩办也极严厉。作为这样一种官职,其中所承受的凶险和担惊害怕就可想而知了。官场的凶险和喧嚣可能早已让诗人疲惫不堪,官场之人对荣华富贵、蝇头微利的追逐让诗人鄙视厌倦。回到田园,其中的轻松自在、闲适自得是官场无法找到的。官场生活与田园生活暗中形成对比,诗人对官场俗务的傲视和回归田园后的闲适自得、平和恬淡之情融于景物之中。 3.探讨:王国维曾说过:“以我观物,则万物皆着我之色”。这句话告诉我们,当诗人心生愁绪时,笔下的景物也会浸染上诗人的主观色彩。请结合〈宿建德江〉,说说你的理解。因为有这样的一些愁绪,所以进入诗中的景物,也难免会打上诗人情感的烙印。当面对空旷辽阔的原野,茫茫的江水,自己孤舟一人,诗人会觉得有如置身于天涯海角一般孤独无依;看到江面上渐渐升起的沉沉的暮霭,诗人会觉得前路暗淡无光;看到远方的天空阴沉沉的,好象低压在树木之上,诗人的心情会更觉压抑;倒映在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与自己亲近,能带来些许的安慰,但是,此时此刻,只有孤月伴孤舟,诗人是否又会更感到孤寂冷清呢?因此,从诗人所描绘的景物及画面中,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诗人的羁旅漂泊之愁,前途暗淡之忧,融入了自然景物之中。 (三)两首诗情与景的关系(板书)看来,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一切景语皆情语。同学们在赏析山水田园诗,不妨从把握景物的特点入手,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四)归纳两首诗各自抒发的感情。《宿建德江》抒发了诗人的羁旅漂泊之愁和前途暗淡之忧。《田家杂兴八首?其二》抒写了诗人对官场俗务的傲视和回归田园后的闲适自得、平和恬淡之情。(五)有感情地再读诗歌在理解情感及内容的基础上,请再读这首诗歌,要读出诗人情感的变化。《田家杂兴八首?其二》前四句要读出诗人的对归隐田园的坚定冷静和对名利荣华的不屑(世人都追逐名利荣华之时,自己很冷静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中间六句,诗人生活田园之中,真正感受到了快乐自在,所以要读出诗人的闲适自得,平和恬淡,乐在其中――最后四句是诗人借景传情之后再次明志,坚定自己不悔的选择,因此,要读出诗人对归隐田园的不悔和傲世不羁。《宿建德江》要读出诗人的愁绪满怀,孤寂无奈。三、拓展延伸 表达对仕途官场的厌倦,对归隐山林的向往和对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热爱,是山水田园诗中最常见的情感。为了表现这些情感,诗人总会选择一些富有代表性的、融入了自己爱憎情感的景物,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结合课前印发的6首富有代表性的山水田园诗,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会借助景物描写来体会诗人的情感,进一步体会情与景的关系。(分类并进行归纳整理)(一)表达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mj,虚室有余e。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渭川田家》(王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g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问题:
这类诗歌中,诗人常会选取哪些富有特点的景物(意象)?你认为这些景物与诗人的热爱田园之情能做到和谐统一、情景交融吗?请结合诗歌举例予以分析。(学生讨论解决)1.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的诗歌中常描绘的景物有: 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葵藿、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2.这类景物的共性特点及情与景的关系:这些景物都与田园生活密切相关,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与官场的污浊和紧张压抑形成对比,与诗人身处其中的悠闲自在和轻松愉悦的心情是和谐统一的。)(二)表达希望归隐山林的山水诗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独来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终南别业
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问题:这类诗歌中,诗人常会选取哪些富有特点的景物(意象)?你认为这些景物与诗人的隐逸之情能做到和谐统一、情景交融吗?请结合诗歌举例予以分析。(学生讨论解决)1.常出现的景物有: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仙灵之鸟,超凡脱俗)、孤云(孤高傲世)、禅房、古寺、暮钟2.常出现的人物有:五柳、接舆、伯夷、叔齐、寺僧、道人、林叟、樵夫、幽人3.这些景物和人物的共性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这与官场的明争暗斗形成对比,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为诗人营造出一片清幽静僻,远宁尘俗的天地,与诗人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是和谐统一的) 四、作业(拓展探究)请结合王维和孟浩然这两位诗人的诗歌,谈谈“诗人经历对诗人创作的影响” ,写一篇小论文。(600字左右)问题的提出:对于山水田园诗的赏析,我们要学会抓住诗人所写的景物,从景与情的关系入手去解读山水田园诗。同时,要学会归纳总结同类诗歌常会选取的景物以及诗人常会运用到的一些表现手法,这对于自己快速、准确地解读诗歌可以多备一片钥匙。但是,仅凭这一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比如,同样是山水田园诗人,为什么王维的山水诗总是具有空明澄净的意境,总能让读者读出诗人沉浸在寂静之中的恬淡快乐。而孟浩然常在山水描写中融入游子漂泊之感,总能让读者捕捉到诗人心情的孤寂失意,读他的诗,总给人一种寂静而清冷的感觉。再比如,同是身在江湖,面对山川风物,为什么进入孟浩然诗中的是“烟渚”“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让诗人感到愁绪满怀的幽静清冷、旷远迷茫的景物?而流于储光羲笔端的则是让诗人心生快意的自然美景?要真正理解诗人的感情,还得了解诗人的经历,尤其是对其思想创作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生活经历。如:佛教对王维的深刻影响;孟浩然40岁应试的失败以及诗作触怒龙颜,诗人不甘隐退却不得不布衣终老的经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主动与官场绝裂等。不同诗人的不同生活经历必然会影响到诗人的感情。作为山水田园诗人,这些感情必然在诗作中借助景物描写表现出来。请结合王维和孟浩然两位诗人的作品,谈谈“诗人经历对诗人创作的影响” ,写一篇小论文。(600字左右)山山水水总关情――山水田园诗广铁一中
罗小慧【教学依据】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中的《山水田园诗》。【教学设计】
山水田园诗是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的山水田园诗继承了谢陶山水田园诗适意恬淡的精神旨趣,又融入盛唐气象形成了优美空静的意境。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传情。而山水田园诗的“情”并不复杂,或写游观山水的清兴,或抒隐居田园的闲趣,或表对官场现实的厌弃、或融愁闷不平之感,比较容易把握。其中有一类诗诗中有关键的传情字眼,而有一些诗却情感比较隐晦。针对这种现象,这节课我们对情感比较隐晦的《终南望余雪》采取缘景探情的方法,对情感表达明显的《宿建德江》采取由情入景的方法,通过诵读、探究去突破山水田园诗是如何以景传情的难点,达到以点带面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山水田园诗的鉴赏能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①回顾学过的山水田园诗,继续积累古典诗词。②掌握鉴赏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方法。《终南望余雪》:缘景探情;《宿建德江》:由情入景。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诵读欣赏,以读促品,培养学生感知画面,进入情境,领悟情感的能力。②通过探究实践,以点带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山水、热爱自然的。【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传情的特点。2. 教学难点:突破山水田园诗是如何以景传情的。【教学准备】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课件演示,在教学过程中运用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集文字、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声像合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教学过程】(一)导入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面对气象万千的自然风景、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诗人总会情动于衷,形诸于文。诗人以景传情,独抒性灵;我们就要诵其诗,绘其景,品其情。我们能不能诵读一下之前学过的山水田园诗呢?复习已知:唐代山水田园代表作家、作品。好,这些诗歌风光景致是其表,景中之情才是里,正所谓山山水水总关情。我们今天就来走过山水,走过田园,走进诗人的心灵。(二)引导学生缘景入情学习《终南望余雪》终南望余雪
祖 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1.读字词,通诗意。①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感知。②参考注释,理解大意,自由诵读,快速背诵。阴:山的北面,因终南山在长安南面,从城里只能望见山的北面;霁:雨雪后放晴;霁色:雨雪初晴是的阳光;寒:融雪要比下雪冷。③完成填空,明确诗意。 这是一首描写(
)的诗歌,写的是诗人在(
)时分,从长安城遥望(
)所看到的景象。 答案:终南山雪景,冬,日暮初晴,终南山 2.读画面,品情感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本诗呈现的图画,说明它的特征。小组讨论,代表发言。难点提示:浮:用一“浮”字,体现动态,终南山高出云端,阴岭积雪未化,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云在山腰流动的,高高覆盖的积雪如同漂浮在云端。明:落日余晖,积雪反照,两相辉映,明丽动人参考答案:一幅远望积雪图。从长安城遥望终南山的北面,山形秀美;山顶上的皑皑积雪,在阳光的照射下寒光闪闪,似乎浮动在云端;雪后初晴,林梢的日光和积雪的反光两相辉映,一片明亮;积雪消融,暮色渐起,城中更觉寒冷。画面特征:清冷邈远、明净秀丽 ②小组讨论,这样的画面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情感:“城中增暮寒”,由“寒”而“忧”,景美而情冷。山顶积雪消融,长安城内更觉寒冷,考场之中,心忧寒士。 3.融情感,读意境请仔细揣摩本诗的情与景,融入情感,回读全诗,读出意境。朗读指导:诗的前三句从“望”字着眼,句句写雪景,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因此在朗读时可以抒情些,最后一句露出作者原意,抒发了感慨,由雪霁后寒气加重,想到城中人的受冻,读时要沉重一些。 《终南望余雪》向来被认为是一首思想情感比较隐晦的诗,刚才我们通过品画面、抓特征,把握了诗歌的情感,这是鉴赏诗歌常见的方法之一;但是,很多的山水田园诗表达情感都很明显,我们就更需要把握住诗歌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三)学习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宿建德江
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1.整体感知明情感① 老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感知。② 自由诵读,快速背诵。③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愁”④诗人说“日暮客愁新”,这是种什么愁? ――客愁,羁旅思乡之愁。⑤愁因何而起?――求仕不成,怀才不遇,漂泊吴越链接诗歌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年)漫游吴越之时。当时,孟浩然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自己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但是,科举未中,他孑然一身失意东归,途经建德江时,正当黄昏来临,明月当空之际,建德江迷蒙的景物却触发了诗人的愁绪。于是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纷至沓来,生成这了这般“客愁”。2.情从景显寻踪迹①分组讨论:诗人是如何将这种“愁”情传达出来的?(假如诗中没有“客愁”二字提示情感,你能不能品出这股“愁”情来?诗中有哪些含“愁”之处。)提示:抓住意象的特定含义,感受画面的明暗冷暖,探讨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A.意象的寓意日暮:“日暮”为什么会撩起“客愁”呢?《诗经?君子于役》里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写一位妇女,每当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就特别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黄昏”历来是诗人喜欢用来寄托羁旅思亲之愁的常见意象。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李清照词中也有“最难将息是黄昏”之句。“日暮”的出现即暗示了客居羁旅之愁。由此可以看出此时旅人的心情: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油然而生。“客”“船”:直接点明是漂泊在外,思亲怀远之情也是必然。“月”:明月历来寄相思。这几种意象或直接或暗示都传达出一种客居在外的羁旅思乡之情。(相关链接:几种常见的意象的寓意。  江水:时光的流逝。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  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云:游子飘泊。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松柏: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     柳:送别、伤感、春天的美好)B.画面的色彩感提示:刚学过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红绿相映,色彩鲜明传达出无限温暖的浓厚友情。还有“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鹂”清新明丽的色彩传达出对田园生活的无比喜爱之情……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蒙的沙洲边,日落黄昏时,远处,原野苍茫空旷,阴沉沉的天空压得低低的,近处唯清江月影与人相伴,构成一幅迷蒙苍茫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清旷冲淡的意境,有效地烘托出诗人的羁旅思乡的苦闷之情。意象的色彩不同会构成明暗、浓淡、冷暖感不同的画面,传达的感情也不同,一般来说,明丽浓烈暖色调的画面常传达一种欢快愉悦之情。如杜甫的“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色泽交错,展示了春天的明媚景色,也传达出诗人难得的欢快自在的心情。而暗淡冷色调的画面则常传达一种伤感苦闷之情,如柳咏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暮色苍茫、秋雨刚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一幅凄清悲凉的画面,传达出离别的伤感哀怨之情。相关联接:王维《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首描绘初冬时节山中景色的小诗,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烂鲜明,很好地传达诗人心灵上的快感。C.表达技法的巧妙运用日暮生愁、旷野添愁:烘托旷野添愁、月影慰愁:对比3.含情诵读促领悟:  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既是点题,也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读得平和些;第二句“日暮客愁新”,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此诗前两句是触景生情,眼见日落黄昏,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因此朗读时应该是忧愁的。后两句是借景抒情,在诗人的眼里,原野空旷辽阔,远方的天空好象低压在树木之上,使心情更觉压抑,惟有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与人亲近,带来些许的安慰。从“江清月近人”我们似乎看到了诗人情感的波动,因此朗读时在“月”字上要轻松一些。(四)小结山水田园诗的特点与鉴赏方法:  ①特点:一切景语皆情语,山山水水总关情。②鉴赏山水田园诗的方法:要抓住山水田园诗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体会其营造的情感氛围,从而把握诗中所传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或观点态度。 情感表达不明显的,要缘景入情,通过抓意象、描画面,来品诗情揣主旨; 诗歌感情很明显的,可由情入景,从意象的寓意,画面的色彩感,表达技法的运用等方面来鉴赏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五)拓展训练:用本堂课所学的方法,品读储光羲的《田家杂兴八首》之二。田家杂兴八首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腴。我情既浩荡,所乐在畋渔。 山泽时晦暝,归家暂闲居。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 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1.储光羲一生仕途不得意,陷居终南山的别业。安史乱中陷贼受伪职遭贬。这首诗诗人意在表达一种什么情感?此诗写自己归隐田园之乐。(主旨)2.用散文化的优美语言描绘诗中的田园生活画面。山林河泽有时天气变化不宜渔猎,就暂且回家闲居一段时间。家里种了满园的葵花藿草,桑树榆树绕屋而生。鸟雀飞禽都知我闲居无事,纷纷飞来,聚集在屋宇前与我为伴。3.诗人是如何传达这种闲适傲世的情感的?①“山泽时晦暝,归家暂闲居,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六句,选取了一系列具有田园特色和情趣的意象,如山林、川泽、葵霍、桑榆、禽雀、南山等,构成一幅富有浓厚田园风味的风景画,具体写田园生活的乐趣。②开头四句将逐荣华、耻贫贱的世人一自己的坦荡闲逸情怀对比,中间六句运用白描,写出自己好渔猎的隐居志向和乐趣。③“所乐、所愿、兀然”更是直抒胸臆,表达出自己的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资料:v
通过对以上山水田园诗的阅读,你对山水田园诗的阅读理解有什么认识?山水田园诗,是以自然景物以及田园风光、农民、牧人、渔夫等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山水诗主要表现自然之美,田园隐逸诗主要表达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淡隐逸生活的愿望,或厌倦鄙视污浊社会的思想感情。谢灵运和陶渊明分别是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开创者,到了唐朝才成为重要的诗歌流派,唐朝代除王孟两位大家外,还有常建、储光羲、祖咏等,宋代的杨万里、范成大等都是这一派诗人中的杰出代表。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与王维齐名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生活经历简单。一生不仕,大部分时间隐居在故乡鹿门山,写了很多表现隐居逸兴的田园诗;40岁时曾往长安求仕不成,后漫游吴越,穷山水之胜,写了不少抒羁旅行役心情的山水诗。他的山水诗往往在抒写孤高的情怀中夹杂着失意的情绪,在以景自娱中融入了旅愁乡思的情怀。如《宿建德江》《江上思归》等。他的田园诗主要是写隐居生活的高雅情怀和闲情逸致。如《过故人庄》。 【附】山水田园诗的教学反思山水田园诗是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的山水田园诗继承了谢陶山水田园诗适意恬淡的精神旨趣,又融入盛唐气象,形成了优美空静的意境。在此之前,学生对孟浩然、王维、陶渊明、谢眺等山水田园诗人的部分名作已有所接触,加上我们刚学习过王维专题,学生对山水田园诗内容、主题和表现手法有了一定了解,但是还没有找到诗中情与景连接的桥梁。在这次教学设计中,我认为山水田园诗的重点难点就是要讲透诗中情与景的关系。因为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传情。而山水田园诗的“情”并不复杂,或写游观山水的清兴,或抒隐居田园的闲趣,或表对官场现实的厌弃、或融愁闷不平之感,比较容易把握。不管是表达什么情感,山水田园诗在传情的特点上有两种。其中一类是诗中有明显的传情字眼,如《宿建德江》中有“日暮客愁新”此诗想表达一种愁绪是很显而易见的,《田家杂兴》中抓住“所乐在畋渔”“所愿在优游”等也很容易把握情感;而有一些诗的情感却比较隐晦,如《终南望余雪》,针对这两种现象,我准备采取两种不同的方法来突破。对情感比较隐晦的《终南望余雪》采取缘景探情的方法,通过品画面,抓特征的方法来体会诗中传达的情感。对情感表达明显的《宿建德江》则采取披情入景的方法,先抓住情感,再分析这种情感是借助一些什么因素出打出来的。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再结合诗歌的诵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去探究,得出鉴赏山水田园诗的规律,有效突破山水田园诗是如何以景传情的难点,达到以点带面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山水田园诗的鉴赏能力。 山山水水总关情――披情入景解读山水田园诗 广州市铁一中学
瑛一、教学依据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中的《山水田园诗》。二、设计思想
“山水田园诗”是唐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唐朝的山水田园诗继承了陶谢山水田园诗的精神旨趣,在大自然中追求任情适意、怡然自足的乐趣,领会老庄超然物外、与大化冥合为一的境界;在盛唐进一步与仙境和禅境相融合,促使山水田园诗形成了优美空静的意境。形成寄情于自然美之中的基本表现方式。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掌握了鉴赏古诗词的一些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已明确了从思想感情、表现手法、意象的运用、语言的巧妙运用、艺术风格等方面浅析诗歌。在此基础上,以《宿建德江》为例,针对山水田园诗歌的特点,教师的适当从以下三方面引导和点拨,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层次得以提升。 1.诗歌美读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诗中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2.诗中品画(意境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诗中意境。3.画中品诗(情感把握) 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寄寓的感情。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山水田园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2.通过欣赏、探究、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诵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性。[情感目标]1.体会诗人在山水中所托的情怀。2.继续增加古典诗词积累,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景、情如何过渡与融合。五、教学准备
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课件演示,在教学过程中运用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集文字、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声像合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今天我们继续唐代诗歌欣赏之旅,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曾学过的山水田园诗。(略)在这些山水田园诗人的笔下,那一山一水,一花一草,都浸染了诗人的主观情感。这就是山水田园诗最突出的特点――情景交融。(学生答)因此,我们赏析诗歌意境,通过意象的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便是我们解读山水田园诗的一把万能的钥匙。这节课,我们的任务就是学习如何运用这把披情入景的万能钥匙去解读山水田园诗。(展示课题:山山水水总关情――披情入景解读山水田园诗。)老师先给大家朗诵一首妇孺能诵的五绝《春晓》,这首诗以天然不觉其巧的语言,写出微妙的惜春之情。知道它的作者吗? ――孟浩然好,让我们一起走进孟浩然的另一首山水田园诗――《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二)诗歌美读可以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中那形象、生动而立体的语言,感受它铿锵有力的节奏,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1. 诗歌朗诵欣赏:老师范读。(配乐)
2.诵读指导 (1)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好的诵读,能够感染听者,对深化诗歌的意蕴起到极大的作用。好的诵读包括这几个条件:形象而动情的语言描述,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朗诵者应力图造成一种氛围,用这来“冲击”大家,使大家受到感染。 其它还有语调、表情、动作、音乐等。 如本诗,语调忧伤、低缓;朗诵到“野旷天低树”时,可以有一个抬起头,望着远方沉思的动作。 诸多因素综合到一块,就形成了一种诗歌的情感基调。本诗已经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字,能够代表诗人的情感,这个字就是――愁。(学生答)那么,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就应该是“淡淡的忧愁、孤寂、惆怅、思念……” 实际上,诵读者的语言、语调、表情、动作,再加上音乐,这就是一种“暗示”,听众在不自觉中接受了这种“暗示”,不自觉中启动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觉中调动了自我的想象,因而也就进入了诵读者所设定的(实际是孟浩然的语言所设定的)特定情境。这些都是感性,是感性的表现。(投影)(2)理性的把握: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首先得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我们常说一句话,叫做“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就是你自己写的。在读《宿建德江》时你就要这样想,我就是孟浩然,虽说是唐代著名诗人,才华出众,但一直未能得到重用,一生都没能当上什么官儿,真是怀才不遇啊!为了排解心中的郁闷,我便常常外出旅行,散散心。在外久了,却又非常思念故乡。故乡的亲人们啊,你们现在境况如何,生活愉快吗?你们可知道,我是多么想念你们呀!  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必须要做到的。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投影)这便是诵读好的一个重要前提。 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既需要感性的表,也需要理性的把握;要做到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但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现。 我们就以这两条为准则进入到这首诗中去。 3.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4.师生共读,注意用情感去点燃情感。(三)诗中品画(意境再现)1.用想象再现诗歌的意境。诗歌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艺术,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浮想联翩,头脑中有大量形象闪现、组合。也就是说诗人在创作时必须借助丰富的想象,因此,我们在赏读诗歌的时候也要借助于想象。如果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话,那么也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学习与欣赏。诗歌想象的方法:(1)根据字词想象单个形象,如“日暮”,我们可以想见天色已晚,夜幕降临。(2)根据句节想象群体形象,“移船泊烟渚”,行船停靠在江中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3)根据全篇想象整体形象。(布置学生堂上口头完成)2.根据音乐想象整体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播放相关音乐,渲染气氛)3.创造新的形象提出思考题: 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像力和联想力,在低沉、悠缓的背景音乐中感受和创造性地体味诗的意境,把诗歌描绘的风景图用散文般的笔触,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参考:船儿在云雾缭绕的小岛边停泊,苍茫的暮色增添了流浪异乡的愁绪。远望空旷辽阔的原野,好像天幕比树还低,似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近看清澈的江水,映在水面的月亮好像是在亲近自己,又多少给人一些安慰。诗中淡淡的乡思,脉脉的烦愁,与幽清的江边晚景融在一起,组成了一幅清丽的图画。4.师生共读。(播放幻灯片设计的情景,配乐朗读全诗)(四)画中品诗(情感把握)中国古典诗歌 “一切景语皆情语”, 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并从意象语言的角度分析诗歌中作者透露出的思想情感及哲理思考。1.教师点拨指导A 纵向联想,即联想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诗人的生平遭遇及其性格特征,知人论世,鉴赏古诗。(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自由发言)诗歌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漫游吴越之时。当时,孟浩然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自己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但是,孟浩然科举考试失利,未能中进士,失意东归。途经建德江时,愁绪无法排遣,然而,当黄昏来临,明月当空之际,这建德江周围的景物却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一首名垂千古的写景抒情小诗就这样诞生了。B 横向联想,由此句联想到彼句,此意象联想到彼意象,其间关系可相类也可相反,在这一环节的联想比较中鉴赏诗的艺术氛围,体会其诗所写之景、所抒之情、所叙之事及所言之志。2.小组合作探讨,找出这首诗中的意象,并指出这些意象的寓意。3.小组同学交流探讨成果。4.教师评价,意象总结:在前面的环节,我们已经知道了,“愁”是这首诗的情感基调,那么诗人的愁绪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就是同学们找的这一个个意象。 [一、二句]“烟渚”:烟雾朦胧的小洲,平添几分惆怅和思绪的迷茫。“客船”:诗人的船儿在云雾缭绕的他乡小岛边停泊,让人感受到了淡淡的羁旅之愁。 “日暮”:苍茫的暮色增添了流浪异乡的愁绪。提问:“日暮”为什么会撩起“客愁新”呢?教师提示: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赏析] 前两句写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蒙的沙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三、四句]“旷野”:空旷辽阔的原野,诗人似乎要把满腔的孤寂惆怅融入到这无垠的旷野之中。“低天”:好像天幕比树还低,似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明月”:诗人怀着愁心,想起了家乡,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清江”:清澈的江水,脉脉含情,与天上的明月一样给了诗人些许的安慰。诗戛然而止。提问:清人黄叔灿<>:“‘野旷’一联,人但赏其写景之妙,不知其即景而言旅情,有诗外味。”你是怎样理解这诗外之意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教师提示: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描绘了一幅空旷广阔,寂寥清幽的景色。旷野空旷寂寥,江水清澈平静,明月倒影水中,在这个广阔的天地之中,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诗人的孤独寂寞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想翻腾的海洋。这一隐一现,一虚一实,相互映衬,相互补充,正构成一个人宿建德江,心随月去的意境。诗人飘泊在外,泊在小洲之上,面对傍晚黄昏,一个“愁”字点出作者情感。表现诗人羁旅之愁。(投影) [赏析] 后两句是借景抒情,在诗人的眼里,原野空旷辽阔,远方的天空好象低压在树木之上,使心情更觉压抑,惟有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与人亲近,带来些许的安慰。5.同学们有感情地在音乐和画面中再读本诗(五)小结赏读山水田园诗的方法与步聚:通过《宿建德江》的赏读和分析,我们一起找到了解读山水田园诗的万能钥匙――披情入景。具体做法是,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中的美景、美情,吟诵中着重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景物的特征)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诗歌美读――诗中品画(意境再现)――画中品诗(把握感情)(投影)(一)诗中品画(意境再现):看画面形、色、动、静,物象的组合方式(欣赏诗的画面美)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1.诗歌所描绘的意象。2.物象的组合方式(上下、远近、高低、里外、俯仰等);3.画面色彩;4.动态、静态;(投影)(二)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一切景语皆情语。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景物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画中品诗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2.描摹诗歌图景。3.剖析作者思想。(投影)(六)拓展训练,用本堂课所学的方法,赏读以下两首诗。(一)终南望余雪
祖 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背景补充]据《唐诗纪事》载,这首诗是祖咏考进士时的试题,按要求,应作成一首律体诗。可是祖咏只写了四句就交卷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做完?他回答说:“意尽”。此诗描写终南山残雪,不从正面着笔,而是抓住终南山“积雪浮云端”的特色和雪后城中聚增寒气的情景,很有生活实感。诗的构思别致,比喻确切,含意深婉。赏析题:1.读字词,通诗意这首描写了诗人在(
)时分,从长安城遥望(
)所看到的(
)景象。参考答案:冬,日暮初晴,终南山,积雪2.试分析本诗的画面美,体会诗人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参考答案:远望积雪图 从长安城遥望终南山的北面,由远及近,看到山形秀美;山顶上的皑皑积雪,在阳光的照射下寒光闪闪,似乎浮动在云端;雪后初晴,林梢的日光和积雪的反光两相辉映,一片明亮;积雪消融,暮色渐起,城中更觉寒冷。画面特征:明净秀美清冷 诗人情感: 因“寒”而“忧”“城中增暮寒”,俗语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又临黄昏,“日暮增寒”非常自然。诗人在考场之中,抒发感慨,由雪霁后寒气加重,想到城中人的受冻。3.理解用词之妙(布置课后思考)(1)积雪能“浮”于云端吗?为什么?明确:,作者用一“浮”字,体现动态,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云在山腰流动的;高高覆盖的积雪如同漂浮在云端。(2)“林表”“明霁色”似乎不太合理,但“林表明霁色”却被许多诗家赞同,请说说的原因。明确: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下之时的“霁”。诗人说的是林表上有阳光,而不说林中、林下,也不说山脚、山腰,是因为只有在终南山高处才有阳光,表明已是西山衔日,林表上的日光正是落日的余辉,既染亮了林表,当然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于是便带出了结句中的“暮”字。(二)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 赏析题:(1) 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情感:喜爱
体现情感的字是:怜
(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意象:春潮、 雨、 野渡、 舟自横
意境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感情 :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七、课后练习试分析《田园杂兴八首(其二)》和《游终南山》中的画面美及诗中所表现的感情。 【附】山水田园诗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设计能够较好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在设计中紧紧抓住山水田园诗“情景交融”的突出特点,整个教学流程由诗中品画(意境再现)――画中品诗(情感把握)――诗歌美读三大教学板块组成,在美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意境,在美读中享受到美的情感熏陶。教学中教师通过恰当的“导”、“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能够较轻松地融入诗歌意境,在宽松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教学中教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理性要求和感性要求,并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加上一步步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联想再现诗中画面,并由画面去把握诗人的情感,让学生在这三个环节中,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感悟,得到熏陶,形成语感。另外,教师教好地把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利用音乐、视频、精美的课件等形象化的教学手段较好地营造了与诗歌相配的课堂氛围,优化了教学过程 ,比较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总的看来,这还是算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诗歌鉴赏指导课,教师的教学观念新颖,语言亲和力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对我们落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施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好的尝试。
但教学过程学生还有些拘谨、内敛,特别是朗诵的时候,有些放不开,教师的授课激情也不够,这需要教师今后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多让学生大胆参与,积极动脑,真正地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也要更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感染力,让学生在文学艺术的熏陶中爱上文学,爱上语文课。
本文所属博客:
引用地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暮客愁新的上一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