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为什么爱写出轨续写小婉的绿帽子子,这就是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上下) (世界名著典藏)》 (俄罗斯)托尔斯泰, 力冈 书评 简介 电子书下载 Kindle电子书
iPhone/iPad/Mac
Android手机或平板电脑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获取Kindle阅读软件的下载链接。
电子书定价:
Kindle电子书价格:
Kindle Unlimited 徽标
免费阅读此书。
这些促销将适用于该商品:
部分促销可以同时享受;部分促销不可与其他促销同时享受。更多详情请查看促销条款。
发送至您的Kindle设备或Kindle阅读软件
发送至您的Kindle设备或Kindle阅读软件
加入心愿单
无法加入到心愿单。请重试。
安娜&卡列尼娜(上下) (世界名著典藏)
Kindle电子书
广告
亚马逊价格
全新品最低价
非全新品最低价
Kindle电子书, 日
¥1.50 购买
马上加入,即可免费借阅数万本畅销电子书
小说由两条平行的&#x7索构成:一条是安娜&#x8求爱情幸福的悲剧,她根本不爱了无生气的官&#x50丈夫卡列宁,而与&#x98流倜傥的年轻军官伏伦&#x65&#x57一见钟情和他&#x79家&#x51走,因此遭到上流社会的鄙弃,后与伏伦&#x65&#x57&#x51现感情危机,最终彻底&#x7望而卧轨&#x81杀。这&#x91&#x63露了19世&#x7俄&#x56上流社会的虚伪、冷酷和腐朽;另一条是外省地主列文&#x7历&#x79&#x79波折终于和所爱的贵&#x65小姐吉娣&#x5&#x7了幸福的家&#x5,以&#x53他面临农村破产而&#x8行的&#x7济改革。
更先进的排版模式:
第 1 页, 共 1 页
这项购物功能将继续加载商品。要导航到此轮盘之外,请使用您的标题快捷键,导航到之前或之后的标题。
(俄罗斯)托尔斯泰
Kindle电子书
Kindle电子书
(法)大仲马
Kindle电子书
(法)大仲马
Kindle电子书
(法)莫泊桑
Kindle电子书
(俄罗斯)陀思妥耶夫斯基
Kindle电子书
发售日期: 日
小说由两条平行的&#x7索构成:一条是安娜&#x8求爱情幸福的悲剧,她根本不爱了无生气的官&#x50丈夫卡列宁,而与&#x98流倜傥的年轻军官伏伦&#x65&#x57一见钟情和他&#x79家&#x51走,因此遭到上流社会的鄙弃,后与伏伦&#x65&#x57&#x51现感情危机,最终彻底&#x7望而卧轨&#x81杀。这&#x91&#x63露了19世&#x7俄&#x56上流社会的虚伪、冷酷和腐朽;另一条是外省地主列文&#x7历&#x79&#x79波折终于和所爱的贵&#x65小姐吉娣&#x5&#x7了幸福的家&#x5,以&#x53他面临农村破产而&#x8行的&#x7济改革。
小说由两条平行的&#x7索构成:一条是安娜&#x8求爱情幸福的悲剧,她根本不爱了无生气的官&#x50丈夫卡列宁,而与&#x98流倜傥的年轻军官伏伦&#x65&#x57一见钟情和他&#x79家&#x51走,因此遭到上流社会的鄙弃,后与伏伦&#x65&#x57&#x51现感情危机,最终彻底&#x7望而卧轨&#x81杀。这&#x91&#x63露了19世&#x7俄&#x56上流社会的虚伪、冷酷和腐朽;另一条是外省地主列文&#x7历&#x79&#x79波折终于和所爱的贵&#x65小姐吉娣&#x5&#x7了幸福的家&#x5,以&#x53他面临农村破产而&#x8行的&#x7济改革。
版本: Kindle电子书
文件大小: 4639 KB
纸书页数: 919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第1版 (日)
语种: 简体中文
ASIN: B0171IFTAY
品牌: 中央编译出版社
生词提示功能: 未启用
亚马逊热销商品排名:
Kindle商店商品里排第9,895名 ()
看过此商品后顾客买的其它商品?
Kindle电子书
Kindle电子书
列夫·托尔斯泰
Kindle电子书
(俄罗斯)托尔斯泰
Kindle电子书
4 星4 星 (0%)0%2 星2 星 (0%)0%与其他买家分享您的想法已确认购买整本书读完,最后的最后译者注上本书是缩译本!!!!!缩译本!!!! 百度百科的参数是本书是八部涉及150多个人物6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那么这本12万字的书究竟是个什么玩意?本书在情节上删减太多,不止列文线展开的不够充分,让人读起来莫名其妙.安娜与伏伦斯基感情降温的过程可能也删了好多剧情(百度百科上梗概里有安娜通过伏伦斯基对母亲的态度来看清他,在这本书里完全没有提到),我在本书中看到的更多的是安娜的嫉妒,猜疑,是被爱情困住的愚者,完全与网上评价的智慧,聪颖不符!我严重怀疑译者是不是为了黑安娜才缩译成这个样子!
||已确认购买我们,我的,我,,,有····有个大·有个大大……他……他还爱的男人和女人,有·他……但又不失个性妞的是一个小时左右……不过.
||已确认购买挺好的,电子书看着很舒服,小说很好看,心灵辩证法
||虽然还没阅过,但已久闻其名。托尔斯泰的经典之作还没仔细拜读,他的世界十大名著之一《安娜o卡列尼娜》是一定不能错过。这位世界级大师是近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所以他的作品无以伦比,慢慢欣赏。
||删减很多前后联系看的蒙蔽没什么感觉适合小学生看吧……
||还想再读一遍,感觉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该商品在亚马逊美国有 1 条商品评论
<iframe name="iFrameHMD" id="iFrameHMD" height="0" width="0" style="border:none" src="javascript:''">
如果您需要联系客户服务获取帮助或解答问题,。
您是否想要报告这本书的质量或排版问题?
您认为该书有不恰当内容吗?
您认为这个商品侵犯了版权吗?
查看产品详情页面完毕后,在此处了解返回您感兴趣的页面的方式。
查看产品详情页面完毕后,在此处了解返回您感兴趣的页面的方式。同是唐诗巅峰,李白和杜甫还有现实与浪漫的差异,人们有不同的喜好也是正常。以兴趣不同去贬斥另一方,是不可取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也许你在生活的某一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爱好兴趣,所谓“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  前人有百花齐放的文学,才有我们后人的比较欣赏。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这两个人的作品都读过,我的见识还浅,谈不出什么东西。不过他个人的观点也是受自己所处的环境影响的。比如:托尔斯泰对深受压迫的中国人民表示同情,提出的办法是:中国人放弃抵抗。稍微有点常识的国人肯定不会同意这个观点的。可是如果知道了当拿破仑进攻莫斯科,莫斯科人民把能烧的东西全烧了并撤出城市,只是留给法军一个空城,迫使法军在饥饿和寒冷中退兵,就会知道这个“不抵抗政策”在俄国可以取得胜利,在中国却是不行的。
  看得出来,你比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两个站得高望得远,也比他们有才华。但还是建议先读一下奥威尔的一篇相关评论,如果一定要独出机纾,至少也应该多读几篇莎士比亚作品。  
  回沙漠之舟:  大师只在自己的作品范畴内都是大师,离开这个范畴,他也是个普通人,见识和思维未必比别人高明多少。甚至根本不会高明,因为脱离作品范畴,势必进入世俗道德和政治,或宗教范畴,而这些范畴里的评价标准,都比作品范畴极端和偏颇,而在这个范畴内的宽容和温和,常被热衷这些范畴的人视为极端和偏颇。  比如,如果我说我对“放火烧出一个空城”很不欣赏,倘若进城的是日本人,不是拿破仑,估计肯定要被人痛骂作汉奸,哈哈    回杜01,  如果你现在谈论说当年秦施暴政,属倒行逆施,我肯定不会评论说你比始皇还高明,或有才华。  即便我真的是独出机杼,那我的论说也只针对我自己有意义,我从未宣称我认识到的东西,可以作为世界的真理,它们只是我的所谓真理或真相,其实任何别人的论说也是,包括你的论说^_^  奥威尔的相关评论叫什么名字,不妨提示一下,我看看能否找到,但最好莫告诉我,奥维尔的评论就是定评,我最怕定评,定评在我看来,是死评,我喜欢的是活评,呵呵  如果你细致看了,估计会发现,即便在我这篇文字里,对托尔斯泰和莎士比亚的态度,都是有变化的,我知道自相矛盾不符文法,但有时候,我还真挺喜欢我这种胡说乱变^_^
  &托&文集中有福音书吗?劳驾帮我贴出来.
  最佳传球兄:  奥威尔《托尔斯泰和莎士比亚》、《李尔王、托尔斯泰和弄臣》,见董乐山译的《奥威尔文集》。不是定论,但值得参考。  此帖的问题在于观点变化的幅度太大,原因可能在于你说“只读过很少的莎士比亚”。读得少,流于易。据我有限的阅读经验,让人信服的评论,某种程度上其倾向是单一的。
  楼主的认真回复   让我对这个帖子充满了期待  可惜本人暂时谈不出来什么  依旧期待仲  
  福音书没找到,奥威尔原文也没搜到,但找到一点相关的文字,奥威尔这个人,我没有多少好感,我只看过他的《动物庄园》,很糟糕,非常后悔心疼化买书花掉的20多元,毕竟贫穷如我,很少原价购书    我当然知道倾向单一的评论,容易让人信服,但一旦涉及一个较大的论题,我总是难以避免前后矛盾,这是顽疾了,呵呵。其实,前后矛盾,变化幅度大,但各自的言辞还是清晰明确的。我说对莎士比亚没有好感,有厌恶,也是把它的作品当叙事去看的,这和托尔斯泰一样,所以我说我赞同托尔斯泰对他的批判,但我后来转而对莎士比亚流露好感,是从诗的角度来说的,于是又有了好感。忽而厌恶,忽而好感,这是视角变幻导致的问题,不符合逻辑,但我又很推崇这种胡乱的方式。    至于说我阅读不够,我当然承认,但这不够也是值得一说的,即便有人通读莎士比亚,也未必可以说他很好领悟了莎士比亚,量与质,不可偏颇,但也不可绝对。    人生有限,阅读无限,倘要求绝对严谨的阅读和论说,大抵所有人都只有闭口不言的份儿了,还是那句话,评论就是限定,就是否定,夸张一些说,就是暴露自己的孤陋寡闻。这也是我对评论性的东西,看的不是很尊重的缘故    另,谢于是仆本恨人网友关注,期待你的自由参与,想到什么说什么,别怕说错话,呵呵,评论这东西,压根没有真理可言的,错误就是真理^_^
  3.托尔斯泰 * 奥威尔 * 莎士比亚     
梭罗说,只有伟大诗人才能读懂伟大的诗篇。这话是很对的。不过,即使伟大的诗人也不一定能读懂伟大的诗篇。这方面最耐人寻味的例子是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的解读。托翁说,不能把莎士比亚看作伟大的、天才的作家,甚至不能看作最平常的文人;最多只能说,他曾经是一位优秀的作者,颇为擅长诗歌,是一个聪明的演员和出色的导演。这种说法如果出自一个二三流的文人之口,我们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不幸的是它竟然是托尔斯泰的看法。而且,托尔斯泰的这一看法并非偶然兴之所至的故作惊人之谈,而是他花了50年的时间对莎士比亚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之后、在75岁的时候发表的确定论断。   
当《论莎士比亚和戏剧》这篇论文在1903发表时,它肯定给世界各地的莎学家和崇拜莎翁的作家带来了很大的震惊,不过大家似乎都用沉默不语来回敬托翁的扫兴。直到1941年,乔治&#8226;奥威尔才对托尔斯泰作出了回应。这一年的5月,奥威尔以《托尔斯泰和莎士比亚》为题,在英国广播公司作了十多分钟的对外广播。据奥威尔的理解,托尔斯泰之所以看不到莎士比亚的伟大,是因为他不是把莎士比亚作为一个诗人来批评,而是一个思想家和教师,按照这个方针,他要批倒莎士比亚是没什么困难的;这是一种从道德观点而不是审美观点出发的,也可以说是从反审美观点出发的批评。然而,莎士比亚的剧本有一些好的东西、经久的东西,它为千百万普通人所欣赏,尽管托尔斯泰恰好不能欣赏;也正是这些经久的好东西保证了莎士比亚不为托尔斯泰的批评方法驳倒,正像不能用讲道的方法把一朵花毁掉。   
过了六年,1947年,奥威尔写了一篇七八千字的论文,《李尔王、托尔斯泰和弄臣》,进一步阐明了托尔斯泰与莎士比亚的分歧所在。奥威尔认为,莎士比亚用人道主义的眼光来关照人世,他对人世的多样性充满着不可遏止的兴趣,而托尔斯泰却想用基督教的圣人要求来拯救人类。因此,莎士比亚的作品在托尔斯泰看来是一种十分危险的东西。   
奥威尔还发现一个莎学家们一直不曾注意到的问题:被托尔斯泰斥为“荒唐”的、“糟透了的粗制滥造之作”《李尔王》,它的主人公李尔的遭遇与出走前后的托尔斯泰的处境有着惊人的相似。《李尔王》的主题是放弃权利会引来什么样的灾难,而晚年的托尔斯泰正处在放弃权利(社会地位、财产)与反对放弃权利之争的旋涡中心。(奥威尔两文,见《奥威尔文集》,董乐山编)   
奥威尔竭尽全力为自己的同胞辩护,不过,他最终还是承认托尔斯泰的批评,至少是主要论点,是不能驳倒的。其实,这一争辩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谁最后做了赢家,而在于它给了读者一种全新的眼光:“反对的意见不仅能说明批评者的观点,而且也能说明被批评的思想家的观点。”(舍斯托夫《纪念伟大的哲学家爱德蒙&#8226;胡塞尔》)     转载,作者杨更生
  最近看了《复活》深感托翁也老实得如同火腿,莎士比亚没看过,或许浪头大如李白也说不定,再不然元曲人物同样生猛。如果是这样,看中国文学也够了嘛,节约时间还。
  一点随感    找不到奥威尔原文,不知道杨的文字是否是真实的奥威尔原意。奥说托尔斯泰从道德角度批判莎士比亚,也对也不对,托尔斯泰是有这个倾向,我帖子后面也提到一点,我也不喜欢,但他论莎士比亚原文,相当长篇幅是从叙事角度来评的,奥威尔不知道是否注意了没有,从叙事艺术和能力上,莎士比亚的确很糟糕,托尔斯泰说的没什么不妥。    另托尔斯泰晚年出走,如果一定要类比《李尔王》的情节的话,那也绝不是肤浅之人,所认为的是灾难和悲剧,托尔斯泰的出走,在他自己而言,是幸福,绝不是灾难,这是一个虔诚的教徒,脱离世俗荣誉,寻求上帝天国的真诚行动,倘若站在世俗角度去谈说,恐怕只能误解,多于理解
  流派,地位,座次,这些宏大的艺术名份,普通读者是爱把玩的,在势力趣味的阅读谈论中,它能产生代入的快感。其对象由几大文豪换成几大将领或几大恶霸或几大足球强队,它的欣赏谈论兴奋并不改变,其精神结构的实质并不改变,所以说,这种阅读兴趣,是初级的,它的激动愉悦的情感,也是初级的。  这样的初级情感对读者不是坏事,对艺术工作者也不完全是坏事,过去很多新派的艺术人物,就因这种可笑的欲望促使,产生过新的艺术。  普通批评家,或者热爱煽情的批评家,也爱把这些初级趣味挂在嘴上,他们的词汇特征是喜爱拔高,“若干年来的,广阔空间范围内的,几大文章,或几大作家”。  高级一点的批评家,是回避这些表面词汇的,尽量让文风显得细致冷静,显得不那么庸俗,但他们的情感并不一定就很高级,他们小心翼翼地分析一个文本,或一个作家的某一小段创作时期,绝对避免去横向,甚至纵向比较,但这种均匀成熟的气场,其实也在诉求一种流派,一种地位,一种座次。  谁都不能免俗,只是运用手段时,表情是否孩子气,就是区别。    托尔斯泰在旺盛时期,处于一种霸者自雄的写作状态,那样的低级比较趣味,不会产生于他的此间的精神结构里。他正务实。  托尔斯泰贬低莎士比亚,是发生在他的晚年时期,如果要进一步探究这片文章,就要看他这个时期的精神状态,显然,托尔斯泰的精神霸气没有了,他宗教化了,导师化了,儿童化了。同时,他必然感到生命的即将终结与虚幻。他在务虚。  流派,地位,座次,这些显然是务虚的东西,对艺术家的工作实质并无太大用处,往往会适得其反。但对老年性艺术家来说,这些却很重要。尽管他的动机是幼稚的,是返老还童的。这里面的悲观成分就是,用一生比一生。  托尔斯泰当然是站在高级别的比较中,来探讨他自己的写作功绩,莎和歌德的名声地位,对托尔斯泰的身份并不造成侮辱。  至于他所批评的内容,我个人认为,除了初级冲动,要从民族气质里寻找起因。  另一个俄罗斯作家表现的比托明显,陀氏在其欧洲旅行里,最细致的观感,是火车上的陌生旅客,这是很有讽刺意义的,至于景物和名胜,却走马观花不知所谓。  这种情感在欧化的作家屠格涅夫们那里找不到。  在托和陀的身上不同程度的很明显,尤其是陀的表现更明白一些,陀不仅象托那样从美感上拒绝欧洲气质,甚至生理也抗拒。  陀对欧洲的很多看法,就象对那些名胜的看法一样,用翻译过来的痛快话说就是,“都是一些什么破逼玩意儿。”  这是自卑在作祟,正是从自卑到自强,造就了托与陀的分庭抗礼的俄罗斯文学。
  &动物庄园&的命运是,引用它的人比它本身有名.  那帮丫们就是借用思想性而忽视艺术性.  给出了一个坏先例:只要你有寓意,你就能成名.就连写小人国那家伙也如此(想不起名字了)  中国的劣种就是&镜花缘&.
  国鸡的言语还是一如既往的气势盖牛^_^    你开头的话,我还是比较认同的,什么时候做到把所谓文学史上的巨人和身边的贩夫走卒等同来看,什么时候也就将其还归本质了,至少在人格方面,没谁比别人更高或更低。    但我现在之所以还热衷谈所谓巨人,应该是我自己思维还贫瘠还不稳定的缘故,这也是我渴望寻找书本阅读的原因,同时,我也试着对大师做一些我力所能及的还原。    此外,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从身边的贩夫走卒,看到的多是我厌恶极了的从前自己,看到的都是死亡和衰败的气息,夸张说,我看到的都是缺乏灵性的一具具行尸走肉,这既让我厌恶,也让我恐惧,我知道从前,甚至此时的自己,也是这样一副形容,老实说,我万分渴望摆脱这样的状态。    这也是我此时根本没有阅读空间的时候,倍加渴望阅读的重要原因,倘有一天,我自己成熟稳定了,可以平静看待我周围的人了,就像陀看火车上的陌生旅客,那我宁肯不读任何书,天天去街上逛,去找人聊天,去调戏妇女……
  回林黑:  
我就是一个典型上当案例,就因为看人说《动物庄园》好的人多,而且还都一脸真诚,所以遇到了,就不犹豫买下了,然后上当。    
当然贴子里也提到了,上当和绕弯总是难免的,只要能吃一堑长一智就成了,当然我比较笨,智没涨多少,只弄得我越来越多疑,一般人的推荐和鉴赏,总让我半信半疑,很惨
  作者:最佳传球 回复日期: 9:50:15 
      找不到奥威尔原文,不知道杨的文字是否是真实的奥威尔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看这里:http://etext.library.adelaide.edu.au/o/orwell/george/o79e/part48.html
  个人认为托尔斯泰和莎士比亚都感到了上帝的隐退和道德的不可靠,世界因此陷入危险。前者有强烈的基督之爱,希望借此拯救世界。而后者却不信任基督,认为人的拯救只能靠人对自身之可能性尽可能的认识,当我们把人性的可能性尽量探索清楚,人类也许可以因此而选择什么拒绝什么并因此尽可能让人的生存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莎翁自撰的墓志铭也许可以表明这一点:    耶稣在上,好朋友,切莫动手,    切莫发掘这掩埋着遗骸的土丘。    爱惜这里的墓碣会得到福佑,    移动我的遗骸者将遭受诅咒。    这也许是晚年的托尔斯泰反对莎士比亚的重要原因,据说之前他看莎士比亚的译本时是赞赏有加,后来学了英语再看原著就批评他。这可能和晚期托尔斯泰自己信念的转变相关,一个“死”的主题反复写,为什么?可能他最终认为人性本身连这么一个问题也解决不了。    有人把莎翁作品称之为人性的大百科全书,也不是没有理由的。这种转变应该主要是从《凯撒》开始,之后那些悲剧中有一些贯穿始终的考虑,前后有一种继续,比如哈木莱特和布鲁图斯,再比如《奥塞罗》中    苔丝狄蒙娜
“我要是为了整个的世界,会干出这种丧心病狂的事来,一定不得好死。”  爱米利娅
“世间的是非本来没有定准;您因为干了一件错事而得到整个的世界,在您自己的世界里,您还不能把是非颠倒过来吗?”  苔丝狄蒙娜
“我想世上不会有那样的女人的。”  爱米利娅
“这样的女人不是几个,可多着呢,足够把她们用小小的坏事换来的世界塞满了。”    我想上面的话自然会让我们想起2年之后上演的《麦科白》中的麦科白夫人。    -----  另外不知道哪位牛人对保罗约翰逊的《知识分子》一书关于托尔斯泰的描述有多大程度的可靠性作过研究?恳请告知,因为书中那些结论让我有些忐忑。    请大家指教。  
  我很喜欢他文字里散发出的某种浓烈的气势和情绪,这是我最向往文字的生命力。就真诚度和生命力而言,托尔斯泰很让人放心。  ----------------------------------------------------------  文字的美贵在气息  那种浓烈的充满活力的气息!  
  我也曾在心里怀疑过莎士比亚,但这种想法转瞬即逝,对我来说,莎士比亚简直比托尔斯泰还庞然大物,我怀疑我都没有怀疑的资格。  ------------------------------  当你相信你的眼,遵从你的心时    阅读才会是纯粹的阅读,充满乐趣的阅读。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学史,这才是最真实的文学史,然而人要想建立这样的文学史,却非常难,不止阅读,包括人的生存也一样,总有各种各样声音干扰我们的辨别力和鉴赏力,要想在浩如烟海的作品里,去伪存真,你不走一些长长的弯路,基本是不可能的事。  ------------------------------  干扰是存在的。  弯路是必经的。    重要的是独立。  独立的阅读,独立的思考,独立的经济,独立的人生。  
  只有系出天然,才能拥有如莎士比亚一般的澄清和活力,当然从他的作品里,还可以看到很多糟糕的东西和低能之处,但这都不能掩盖他作品里浓郁的诗意和某种天然的气息。  ------------------------------  我宁愿只看他的澄清和活力    至于其他糟糕之处,何必浪费时间去求全责备呢?
  那个题目是《天国就在你们心里(又名《基督教不是神学,而是对于生活的崭新理解》)》。  ------------------------------  也许  宗教是理解生话,理解苦难生话的另一个途径。  
  当崇高伟大与低俗油滑一同出现,当沉稳厚重与狭隘极端携手共舞,这个世界的某种真相,也渐渐在向人呈现,确切地说,不是世界的真相,而是人的真相,同时这也可能是阅读的真相。  ------------------------------  精辟!    世界的真相是:这个世界不合人的梦想!  
  国鸡和福斯塔夫的跟帖比较强,争论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所以推荐。
  道德感,首先是托尔斯泰的文学特征,其次才是他的做人品质  他曾经义正词严地批评法国的莫泊桑,说莫的小说缺乏道德而显得丑陋  他同时非常健康地,选择性地忽略他自己是一个禽兽式的地主,他婚前四处嫖妓,满脑子淫乱兴趣,他干他们家的女奴,还让他的私生子为他的婚生子拉车  他,还有几个人,是怎样调和真实生活的肮脏事迹与道德文学的高昂说教之间的矛盾呢?    莫泊桑在调和这些的时候,选择的写作方式是不反抗,消极,不做作,&所谓道德,就是那个逼样&,莫泊桑缺乏救赎乐观,这点他不及莎士比亚的活跃    莎士比亚站在莫泊桑的同一现实立场,(或者说莫泊桑玩了一种减法),莎进一步提出道德培养要求,因此在艺术上,多出一份傻气,这正是托尔斯泰所蔑视的艺术气质,在他看来是幼稚的,也许在英国看来是正常的东西.    至于陀氏,他可怕地站在反面,而且反向进攻,他更好(我个人认为)地解决了道德与写作之间的相处  所以陀是幽默,其它人不是,所以本来激烈的陀到晚年却豁达起来,其它人相反  陀才是正宗的托尔斯泰甘地式的不抵抗精神,是布罗斯基所说的不抵抗不代表不争取的道德精神    托是怎么解决的呢?靠投机取巧的人格分裂  托到晚年,才试图将自己完整起来,统一起来,但积年的习惯使然,骤然的变化,他受不了,神智不清是正常的    就是这么吊诡,正宗的托尔斯泰主义的文学力行者,是陀,不是托  托被神化的程度不比莎差多少,尤在其小说之外的事情方面,由于年代关系,莎象古董了,而托仿佛仍然起作用,很多人就不注意这方面,并不注意,托在晚年是很幼稚的,甚至很浪漫的
  回liulaoshi:  果然是正宗的原文,苦哇!    回福斯塔夫:  你呈现的正是莎士比亚的珍珠,但就叙事而言,他依然没能力生产项链,而文本之外的宏大意义,是阅读者对待珍珠的感悟,相信自己的感悟就是了,哪怕别人不承认它宏大。    回橘子在线:  继续踩着俺的肩膀灌水,加油    回国鸡:  他,还有几个人,是怎样调和真实生活的肮脏事迹与道德文学的高昂说教之间的矛盾呢?  --------  你说的几个人里,是不是包括果戈里和福克纳?  觉得你对托未必很理解,臆测太多,像前一个回帖,说他在乎“流派,地位,座次,这些显然是务虚的东西”,简直就是胡扯。  对于作家来说,我只能看到也只相信,他们作品中呈现出的道德,至于他们生活中的道德,我没有直接交往,感受不到,所以也无从谈论,一个生活中最恶劣的无耻之徒,如果写出了纯洁的如同羊羔般的作品,我照样喜欢他认同他,这完全是两个范畴  至于你说的托与陀的接近和统一,与我不谋而合,握手^_^
  过了六年,1947年,奥威尔写了一篇七八千字的论文,《李尔王、托尔斯泰和弄臣》,进一步阐明了托尔斯泰与莎士比亚的分歧所在。奥威尔认为,莎士比亚用人道主义的眼光来关照人世,他对人世的多样性充满着不可遏止的兴趣,而托尔斯泰却想用基督教的圣人要求来拯救人类。因此,莎士比亚的作品在托尔斯泰看来是一种十分危险的东西。  ___  对洞穴里光影变幻的兴趣。。。
  帮助贴图
  托同学
  沙同学的时代世界比较简单的说,  而且就英国标准来说,他当然很甜菜了。  托同学禽兽生活,道德高调,  俺觉得很摩登很酷
  对于作家来说,我只能看到也只相信,他们作品中呈现出的道德,至于他们生活中的道德,我没有直接交往,感受不到,所以也无从谈论,一个生活中最恶劣的无耻之徒,如果写出了纯洁的如同羊羔般的作品,我照样喜欢他认同他,这完全是两个范畴  ____________  如果生活与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道德是不一样的,似乎往往作品中的道德是拔高式的,理想主义的,纯洁的,单纯的,也不真实的(也许是因为道德只是他的想象而不是体验).而生活与作品能保持较大的一致性的,作品所展现的道德却往往是体贴的,温和的,细致的,不表面的,然而却可以看到&纯洁的如同羊羔般&的可爱.  很遗憾,不喜欢托尔斯泰.
  当然,从小说的艺术享受,上升到宗教的道德happy,神父,&黑社会的夜生活是很过瘾的&(古惑仔山鸡台词)
  最佳传球:  我们的衡量标准不一样,在我这,名份,道德,宗教,和真的联系都在艺术之下.托尔斯泰从小说家转型专业的道德家和宗教人士,属于不务正业,属于务虚,是走下坡路,不是人生的升华与提高  托尔斯泰主义不是晚年的结晶,不是写作与道德思考的延续,而是托尔斯泰原来的隐蔽人格一种,而且,这人格是幼稚的,尤其和他的小说比起来,严重失真,由于表现得晚,给人的错觉就是充满智慧或道德焦虑  然而他的焦虑来源于难以统一自己,他这套忏悔逻辑在他刚和老婆结婚时是一样的,充满热情的揭发自己的淫乱历史,这没什么大惊小怪,通常的变态行为而已    说的非常精炼:    小院夭桃 回复日期: 20:46:32 
    ____________    如果生活与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道德是不一样的,似乎往往作品中的道德是拔高式的,理想主义的,纯洁的,单纯的,也不真实的      反过来,托以为变态一把,生活就能行了,道德就能平衡了,结果不是那样  从这个意义上说,托在莎那是白学了,亏他还说读了五十多年,不明白文学本身就可以调养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说,托在道德方面指责莎,只说明托的白痴一面,不说明别的什么    当然了,托的小说质地,我是十分佩服的,但他的小说图案,的确象小院夭桃所说的那样,不是我所喜欢的,因为我也不喜欢理想化的东西
  我想,我这几张回贴,并没有跑题太远,试图理解托尔斯泰晚年贬低莎士比亚的动机,想要完全不理会作者的当时状态,不是很有意义的
  如果生活与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道德是不一样的,似乎往往作品中的道德是拔高式的,理想主义的,纯洁的,单纯的,也不真实的  _________  这个纯洁的该改成表面的.  这种单纯里面未必没有一种为自己辩护的情怀.如他的&复活&.  我是先看了&安娜&再看&复活&的,看了就再也提不起勇气看他的任何文字了.不过对于他的生平也并不了解,但大致会有个猜想.    作品所展现的道德却往往是体贴的,温和的,细致的,不表面的,然而却可以看到&纯洁的如同羊羔般&的可爱.  _  这个表述也不确.因为可能不一定温和,这也许得看个人脾性了.
    国鸡有些地方说的不对,陀思妥也夫斯基并不那么拒绝欧洲。  陀思妥也夫斯基和莎士比亚有些相同的地方,都是既有深刻的意味  也有肤浅的意味,而且不认为这是相互矛盾的。    托尔斯泰在某种程度与这两位不同,他要从胸腔发出声音,不喜欢  用低俗的技巧。作为小说家他甚至不喜欢惊心动魄的情节,这无疑  限制了他。但总的来说,这些区别无关紧要,他们在自己的最长处  都是登峰造极,无人能及。                  
      当然,托尔斯泰更不拒绝欧洲,他的&战争与和平&充满了法文。      
  在托氏那里,似乎因为忏悔或&复活&是一种高尚品德,故而似乎连带他原来的错误也变成了高尚的一种.    看楼主引的这段话:  苔丝狄蒙娜 “我要是为了整个的世界,会干出这种丧心病狂的事来,一定不得好死。”    爱米利娅 “世间的是非本来没有定准;您因为干了一件错事而得到整个的世界,在您自己的世界里,您还不能把是非颠倒过来吗?”    苔丝狄蒙娜 “我想世上不会有那样的女人的。”    爱米利娅 “这样的女人不是几个,可多着呢,足够把她们用小小的坏事换来的世界塞满了。”  ___________  托氏会不会有成为这样的女人的期待(或者说正是)呢?  落氏太直接了,简直时常是无情地揭开了人心卑劣的一面。    有时忏悔的姿态是让人不快的,因为似乎他会喜欢上了这个。这也是我不喜欢托的一个原因。    我猜想托也一定是不会喜欢莎而莎也一定不喜欢托。
  作者:小院夭桃 回复日期: 21:51:15 
    我是先看了&安娜&再看&复活&的,看了就再也提不起勇气看他的任何文字了.  ___________  还不如只看&战争与和平&      小说读者:  你好,你说的意思对,但我不喜欢登峰造极无人能及这些词,有点类似余华的杂文趣味,但你经常在论坛上这么用词,看习惯了,却也觉得没障碍    &战争与和平&是很难超越的,那是时代作品,无论内容,还是技术  但别的,还可一试,有了那个心理构造,其它并不神秘  
  小说读者:  拒绝欧洲,是相对的,是隐秘的,是分庭抗礼的动机,和表面交流融合没关系  你太喜欢简单化,阵营化,绝对化了  
    莎士比亚是戏剧,而且是最高水准的诗化的戏剧.是地中海正统精神世界的巅峰,血统高贵纯正.    用祭祀性精神性戏剧范畴而不是文本化世俗化叙事范畴说莎士比亚才有意义.    楼主偏好叙事角度的文本阅读经验丰富,但戏剧不是文本,没有舞台就没有戏剧.光看剧本是远远不够的.戏剧必须有场所感,多到剧场看看各种文化体系的戏剧感受感受,也许会理解戏剧,评论也许会有变化.    莎士比亚是剧作家导演演员剧场经营者.这不是托尔斯泰所能理解并超出了他的能力.也可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嫉妒吧.毕竟都是搞精神的,而在地中海正统精神传统中,叙事是无法和戏剧的地位抗衡的.
  回国鸡:战争与和平在我的书柜里躺了快二十年了,只翻过,没看.  不知以后会不会拿来看.  我现在正迷陀斯妥耶夫斯基和莎士比亚.所以就看了看这个帖子.
  作者:最佳传球 回复日期: 17:33:02 
  回橘子在线:  继续踩着俺的肩膀灌水,加油  -----------------------------------------------  传球同学,严肃点!    1.俺没灌水,是在与您认真对话。  2.你的肩膀在哪里?有巨人的肩膀坚实吗?嘿嘿。  
  国鸡,主要针对这句话:  
 陀对欧洲的很多看法,就象对那些名胜的看法一样,用翻译过来的痛快话说就是,“都是一些什么破逼玩意儿。”  
这个不对,陀不可能对贝多芬说,这是什么破逼玩意儿.    
陀对欧洲文学最深刻的部分,有很好的理解。    
总而言之,托的批评有他的道理,也有他的局限,他既无视了  莎的天才,同时也点中莎剧的缺陷,这个缺陷也是确实存在的。               
  Lear, Tolstoy and the Fool   by George Orwell  Polemic, March 1947           TOLSTOY’S pamphlets are the least-known part of his work, and his attack on Shakespeare1 is not even an easy document to get hold of, at any rate in an English translation. Perhaps, therefore, it will be useful if I give a summary of the pamphlet before trying to discuss it.     Tolstoy begins by saying that throughout life Shakespeare has aroused in him ‘an irresistible repulsion and tedium’. Conscious that the opinion of the civilized world is against him, he has made one attempt after another on Shakespeare’s works, reading and re-reading them in Russian, English and G but ‘I invariably underwe repulsion, weariness and bewilderment’. Now, at the age of seventy-five, he has once again re-read the entire works of Shakespeare, including the historical plays, and     “I have felt with an even greater force, the same feelings—this time, however, not of bewilderment, but of firm, indubitable conviction that the unquestionable glory of a great genius which Shakespeare enjoys, and which compels writers of our time to imitate him and readers and spectators to discover in him non-existent merits—thereby distorting their aesthetic and ethical understanding—is a great evil, as is every untruth.”
      Shakespeare, Tolstoy adds, is not merely no genius, but is not even ‘an average author’, and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is fact he will examine King Lear, which, as he is able to show by quotations from Hazlitt, Brandes and others, has been extravagantly praised and can be taken as an example of Shakespeare’s best work.     
  Tolstoy then makes a sort of exposition of the plot of King Lear, finding it at every step to be stupid, verbose, unnatural, unintelligible, bombastic, vulgar, tedious and full of incredible events, ‘wild ravings’, ‘mirthless jokes’, anachronisms, irrelevaricies, obscenities, worn-out stage conventions and other faults both moral and aesthetic. Lear is, in any case, a plagiarism of an earlier and much better play, King Leir, by an unknown author, which Shakespeare stole and then ruined. It is worth quoting a specimen paragraph to illustrate the manner in which Tolstoy goes to work. Act III, Scene 2 (in which Lear, Kent and the Fool are together in the storm) is summarized thus:     “Lear walks about the heath and says words which are meant to express his despair: he desires that the winds should blow so hard that they (the winds) should crack their cheeks and that the rain should flood everything, that lightning should singe his white bead, and the thunder flatten the world and destroy all germs ‘that make ungrateful man’! The fool keeps uttering still more senseless words. Enter Kent: Lear says that for some reason during this storm all criminals shall be found out and convicted. Kent, still unrecognized by Lear, endeavours to persuade him to take refuge in a hovel. At this point the fool utters a prophecy in no wise related to the situation and they all depart.”
      
    有一个参考系,维特根斯坦非常欣赏托尔斯泰,他欣赏陀思妥也夫斯基的是他的《死屋手记》,恰恰也是托尔斯泰喜欢的。维特根斯坦可以说是有洁癖,单纯而具有神意,也可以说是托尔斯泰的风格吧。
  这些回帖里面,国鸡的很多看法我都很赞同,杜01那个很搞笑,哈哈!    楼主说莎卑微出身所以轻浮,托贵族出身所以稳重,出身没有搞错,性格的评价在我看来正好颠倒过来。当然我这句话说得很不严谨,不管在引用原文还是我的立论方面。我困了,又对这个帖子感兴趣,还是多嘴两句……    继续继续……    国鸡说什么,托对好多欧洲的东西,就是那个,“粗口,什么破玩意!”这句话特形象也特别接近我所理解的托。    莎是那种在作品中消匿自身的作家,曹雪芹也是这种,到我们的当代文坛,韩少功也是这个路数,当然,韩的级别和其余几位不能相提并论,但是他是这个路子。这种作家,精神生活和日常世俗生活,基本是统一的平衡的,已经进化到用感性磨砺精进写作技术的程度,牛逼,巨牛逼。      托和陀,还有歌德那种,都是作品中充斥巨大的“我”,写着写着,就忘记自己是在写作了,写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写作,不疯魔,不成活啊!    不过,他们之所以是巅峰级别而不是二三流的贩卖个人隐私的,是因为伟大的天才啊!伟大的爱啊!特别的自恋,但是呢,又特别的恋他人和世界还有上帝……当然对哥德来说,是泛神了……称呼不一样而已。对于托和陀,主体性如此之强的人,他们的小宇宙很庞大很庞大,他们的那个上帝,其实和别人的上帝都是两码事了……    莎,歌德,在我看来是一个级别的,不过,那是古代吧,只有古代采有如此类似于神的人物。我非常喜欢爱戴他们。    托,和陀是一个级别的,他们已经到了近代了,近代,人类堕落了,失去古代的那种天真和健全和自信……但是,托和陀,仍然是大师。  就个人口味而言,我不是很喜欢托,尽管我承认他的伟大,我太喜欢陀了,尽管有时候我觉得他不应该这么被我喜欢。      国鸡有个话我特别不赞同,他说陀是幽默的,陀其实是最最缺乏幽默感的,这点和托很像,不过他们都是以不同的具体方式表现这种极度的缺乏幽默感。
  众人拾材火焰高  完全理解一位作家,是不可能,也是没有意义的,但我们从不同的方向无限接近    把昨天我的一个回贴换种言词重复说  对比莎士比亚,莫泊桑,陀氏,托氏,并不试图简单化,仅就作品来说,几位作家也是多面的,但以几位作家的区别特征为例,进行比较,看起来也许直观,且这四位作家具有代表性,所以不引入福克纳那些作家,那样容易跑题    文:作品及作品行进(创作与阅读)过程  道:道德理想,理想道德  载:“物体文”奔往“方向道”所用的力    以莎为标准  标准是文以载道  莎的过程: 文→ +载 →(作者与读者的,可以不同的)道  多余解释:所谓一千读者一千哈姆雷特,也是坐忘斋书话所说的作者隐匿    莎的三徒弟莫  特征是文不载道  莫的过程: 文→
→(读者的)道  多余解释:所谓零度写作,自然主义,由于不加力,作者进一步隐匿,道由读者一体承担(当然这是某种程度的假象,不引申,容易跑题)    莎的大徒弟陀  特征是文以载道  陀的过程:文→ -载 →(作者与读者的,可以不同的)道  多余解释:作者站在反方向,恶的呈现比例大,但同样是文以载道的基本过程,这就和小说读者回贴说的陀与莎的相似不矛盾      莎的不记名徒弟  蹩脚作家的过程:文→ +载 → (作者的)道  多余解释:作者霸权,以说教的名义强奸读者    莎的二徒弟托  托的过程:(作者的)道→ +载 →(作者的,甚至是读者的)文  多余解释:如果后面的括号里没有读者,只能是三流作家,但托的高超就在于后面那括号里有读者(显然,箭头还应该继续,读者之后又指向道,但不引申了,容易跑题)    莫是莎的减法,从陀与托的过程看,不同方式地对莎构成反动  然而,最接近莎的还是托,因为他们的物体方向和作用力的因素都相似,只是先后顺序颠倒  这可能是托看了五十年莎的结果  从作品和写作的意义上说,托指责莎的艺术,类似于蒙面人指责露脸人  托指责莎的道德,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且还有点忘恩负义    但托不象是忘恩负义的家伙,他为什么深恶痛绝对莎的五十年阅读呢?又回到那个话题,托是人格分裂患者,他有一个自己站了出来,推翻另一个自己就是莎士比亚      再重复一把:  以安娜&#183;卡列宁娜这典型人物为例    安娜在莎笔下  结局正常幸福或不幸福,但不会自杀    安娜在莫笔下  结局滋润,过程也很艳丽    安娜在陀笔下  有点单薄,陀写女性和他们比不行,但假设行,安娜不仅滋润,甚至可能性变态happy,平淡收尾,参照罪与罚主人公    安娜在托笔下  可怜啊,道德已经预定,不去不行          
  此帖的跟帖探讨非常好,楼主提出了一个好话题。  
国鸡最后的例举堪称精彩,但是,正因为安娜处在托翁的笔下,所以才“流芳百世”了,世人残酷,总喜欢看别人的悲剧,然后流一点同情而廉价的眼泪,我亦如此,没有脱俗。
  谢谢版主夸奖
  从个人的阅读经验来讲,这两个文豪都不属于我喜欢的范畴,倒是后来看了黑泽明的《乱》,开始慢慢回味莎翁的东西,觉得似乎年轻时候没看懂他。
  没看到真正有能力讨论托尔斯泰《莎士比亚与戏剧》这篇文章的,最后都成了阶级斗争苦大仇深。
  和楼主一样,喜欢托尔斯泰,领略不到莎士比亚的妙处。也不喜欢奥威尔,奥威尔曾说过,托尔斯泰批评莎士比亚,是出于对后者声望的嫉妒,觉得这句话很可笑。
      西方戏剧的诞生    西方戏剧的曙光,普遍认为是古希腊悲剧,而古希腊悲剧则是源于古希腊城邦的 蒂厄尼索斯(Dionysus)的崇拜仪式。在祭典中,人们扮演蒂厄尼索斯,唱“戴神颂”,跳“羊人舞”(羊是代表蒂厄尼索斯的动物)。古希腊悲剧都是诗剧,严谨古雅、庄重大气。表演时有歌队伴唱,史实表明歌队先于演员存在。关于这个起源,也可以参考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早期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    
在古代希腊 ,艺术被划分为音乐、绘画、雕塑 、建筑与诗,戏剧被划归诗的范畴。但是,真正的戏剧艺术应该包容诗(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建筑以及舞蹈等多种艺术成分,因而被称为综合艺术。     
每一种艺术都有特殊的表现手段,从而构成形象的外在形态。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戏剧融化了多种艺术的表现手段,它们在综合体中直接的、外在的表现是:①文学。主要指剧本。②造型艺术。主要指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化妆 。③音乐。主要指戏剧演出中的音响、插曲、配乐等,在戏曲、歌剧中,还包括曲调、演唱等。④舞蹈。主要指舞剧、戏曲艺术中包含的舞蹈成分,在话剧中转化为演员的表演艺术——动作艺术。     
戏剧中的多种艺术因素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它们在综合整体中的地位不是对等的。在戏剧综合体中,演员的表演艺术居于中心、主导地位,它是戏剧艺术的本体。表演艺术的手段——形体动作和台词,是戏剧艺术的基本手段。其他艺术因素,都被本体所融化。剧本是戏剧演出的基础,直接决定了戏剧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虽然可以像小说那样供人阅读,但它的基本价值在于可演性,不能演出的剧本,不是好的戏剧作品 。戏剧演出中的音乐成分,无论是插曲、配乐还是音响,其价值主要在于对演员塑造舞台形象的协同作用。戏剧演出中的造型艺术成分,如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化妆,也是从不同的角度为演员塑造舞台形象起特定辅助作用的。以演员表演艺术为本体,对多种艺术成分进行吸收与融化,构成了戏剧艺术的外在形态。    http://baike.baidu.com/view/43208.htm        
    托尔斯泰批评莎士比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可以说是嫉妒.小说家和戏剧家导演演员的差距是巨大的.小说家只有文本,戏剧家导演演员的文本仅仅只是一个起点.这就是差别.更何况只是强于叙事而弱于抒情的文本也很难说是最好的.    从另一个角度说,风雅颂,以采风为第一.莎士比亚的英国旭日东升照耀全球以至几百年日不落,托尔斯泰的俄国背负陷落的君士坦丁双头鹰撕裂凄厉奄奄一息.为其文化所化之愈深,其痛苦则愈宏.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之刻薄嫉妒亦可如是观.
  作者:张镔 回复日期: 12:06:32 
        --------  张同学的艺术鉴赏品位纯正,无论观点如何境界都远在一般人之上.    希望多多发表,提升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
  想不到还挺热闹    倘若世上有道德法庭,倘若上述某些人是这个法庭的主审法官,恐怕老托尔斯泰早被你们判好几个死刑了,一同跟他赴死的,估计还会有包法利夫人(倘若自杀没死的话),在小说面前,道德这东西最显得不伦不类,可我分明看到很多人最热衷这个,最热衷把道德和小说混为一谈,我想说,倘若中国人都这样阅读小说,只会一辈子距离小说十万八千里。    真诚的小说都是真诚心灵的呈现,也只有在心灵层面,我才相信世界上会有如羊羔一般的纯洁,世俗层面,任何都都离不开罪,不止托尔斯泰,还包括我们发帖的每个人,哪怕是自以为自己的道德纯洁无暇的人。    所以我才说我更看重作品里呈现的道德,而不是作者生活里的道德,倘若生活里的道德就能拥有值得信赖的智商,那么世界上压根就不需要小说这种东西了,甚至也不需要宗教和上帝了,世俗的法庭和期许的道德法庭,就足以解决世间的全部问题了。甚至人有没有心灵和灵魂都不重要。    当然托尔斯泰本人也总误入道德歧途,但这歧途对他来说是歧途,对其他读者来说也是歧途,没有什么区别。国鸡一口咬定托尔斯泰批判莎士比亚的动机,我就搞不懂,你这种坚定不移的理解,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这般深信不疑?    T20的提示对我很有启发,文本剧本和实际戏剧演出应该不能完全等同,仅以剧本来说三道四,或许真的不妥,但剧本毕竟不可能离戏剧本身太远,比如设想实际的演出正在进行,悲伤困顿中的哈姆雷特忽然对作为幽灵出现的他的父亲开出很滑稽的玩笑,除了为了取悦现场看戏的浅薄之人,我实在看不出这样的戏剧设置有什么高明。    无论如何,我都坚持一点,通过作品去领悟作者,仅此一个通道,别无旁门,而通过作品,无论莎士比亚戏剧,还是红楼梦,都让我看到过多的作者影子,我一点没感觉到他们多隐匿,严格地说,没有任何一部优秀的作品,作者可以做到很好的隐匿,区别之在于现身的高下,而不在于隐匿的高下,根据作者是否在作品里隐匿来评判作品,我以为这种方式根本就是错的。在这一点上,我依然赞同托尔斯泰,他说莎士比亚戏剧里的人物还是情节,都缺乏真实,它们只是莎士比亚自己拙劣的不断现身。    不过各位讨论的很精彩,个别发言,也让我很受启发,作为贴主,现在不对这个帖子拥有任何超越其他人的权利,我的发言可能有些不够友善,但希望各位只当我是一个讨论的参与者,而非帖子主人,大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吧。    国鸡的那个长跟贴有些可惜了,不如你补充完善,开个单独的话题,很担心你的独道理解,放在这里被淹没了。    
  世人残酷,总喜欢看别人的悲剧,然后流一点同情而廉价的眼泪  ————————————————————————————  yiping1914,呵呵,有点怀疑你把安娜当言情小说读了,倘若不是,为别人的悲剧而流泪,是世界上最美好最动人的眼泪,一点都不廉价。    而且,世人喜欢看别人的悲剧,在我看来,一点都不残酷,恰恰相反,倘若世人对别人的悲剧不理不睬,那才是真正的残酷。不仅是残酷,而且是可悲    因为世上的每个悲剧都与自己紧密相联,每个别人的悲剧里,都有着自己的悲剧
  回坐忘斋书话:  我的理解和你的确正相反  就作为叙事艺术的小说而言,历史时序居后的作者,多半都有着对居前的作家的超越,我可以承认人类社会很多倒退的地方,但惟独小说是一路向前和向上发展的,补充一下,我看见的这个事实,正好也是我特别推崇小说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作为叙事艺术的小说家而言,歌德和莎士比亚(它们好像都不是纯正的小说家),也包括塞万提斯,其叙事能力与其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根本不在一个高度上,即便撇出叙事艺术,但就作品的整体艺术性,后者也丝毫不逊前者,况且所谓整体的艺术性,本身就包括叙事艺术在里面,而且叙事艺术不是可有可无的配角,叙事艺术是小说整体艺术是否可以有效释放的关键通道,我喜欢偏激,所以我甚至喜欢说是惟一通道,也一点不以为过分。    当然我的所有谈论都是针对小说的,或者针对的是叙事艺术作品,而不是站在诗性的角度上,诗性对于小说来说,很重要,但它只是小说的一个魂,具体的叙事艺术才是小说的血肉,小说因为道成肉身,才成其为小说,才可与人类生活相等同,才可成为最高层次的文体。这时候的小说,又岂非单独一个诗性可以涵盖的。    
  回橘子在线:  —————  冤枉啊,灌水可是我对别人少有的赞美,你看,我现在不也在灌水^_^    至于我的肩膀,一般结实,肯定没巨人的结实,太胖的话,踩着可能会倒塌,但如果只是靠着,应该还比较牢固,嘿嘿
  倘若世上有道德法庭,倘若上述某些人是这个法庭的主审法官,恐怕老托尔斯泰早被你们判好几个死刑了  _______  真正相信道德的人,最多说&我不喜欢&,&我讨厌&,或者&我痛恨&,但绝不会说&你去死吧&或&你真该死&.我想喜欢和会判人死刑的,不是他们,是与他们相反的人.    楼主说看小说不必谈道德,可是&真诚的心灵&与&羊羔般的纯洁&又是什么呢?    所以我才说我更看重作品里呈现的道德,而不是作者生活里的道德,倘若生活里的道德就能拥有值得信赖的智商,那么世界上压根就不需要小说这种东西了,甚至也不需要宗教和上帝了,世俗的法庭和期许的道德法庭,就足以解决世间的全部问题了。甚至人有没有心灵和灵魂都不重要。  _________  这与道德本身的缺陷完全不是一回事.有的人是信,有的人是不由自主地去钻空子,去利用.尽管他的行为也许是不自知的.但如果他一直是不自知的,那么他也是迟钝的.我不信世上真有这样迟钝的人.
  最佳传球,有一点要说,我并没有看托翁的《论莎士比亚与戏剧〉这篇文章,我只是凭着我支离破碎的印象和记忆,对这两位,以及我漫长的痴迷小说的阅读史发言的。  我再找找那篇文章,如果找到我再仔细说说。  托翁对莎的恶评在我看来,是因为他挺矫情的,在不写小说的时候,当然他写小说的时候也矫情,啥啥都要听从那个僵化的道德追求,但是关键在于他的艺术天才总是战胜他那傻逼的道德追求。他看莎怎么也不顺眼那是因为莎根本就是对道德追求沉默,莎遵循的道德是千百年来已经沉淀下来的道德完善的精华,不是托那种标新立异诚心找别扭的道德追求,所以托觉得莎简直太他妈的肆无忌惮了,就开骂了。      如果衡量小说的艺术价值,认为随着历史的推移存在所谓的进化论,我觉得这种观点实在是贻笑大方。    其实这里我并不是区分小说和戏剧很严密,叙事文体,模仿现实的文体,这样形容才可以把莎纳入比较衡量的范围。    当然,就小说的技巧而言,肯定会有变化,后面的作家与前面的显著不同是,他已经见识过一种伟大的作品了,出于艺术家的本能,他都会换个方式写……但是这个根本不是进化的问题,平行的……    我觉得托和陀比不上莎和歌,并不仅仅是唯古的意思,莎和歌也有个前后吧,为什么我觉得他们是一个级别呢?    至于后来的普鲁斯特,乔伊斯,我的确是没有读到什么好的译文,能让我真正觉得接近于他们的名声那个水平,所以我都没有说他们,因为我没有办法比较。    我觉得你的观点有些混淆,但是又很倔强,非觉得只有怎么样怎么样才是对的。不过,估计你比我年轻十岁,我也理解。    我并不觉得作者隐匿得越多就等于作品艺术价值更高,而且作者隐匿我也是从叙述技术方面说的,从绝对的角度来说,当然不可能有作者隐匿的作品。如果我真的能够阅读普鲁斯特的作品,体验到评价所说的那样的话,就必须承认,他的作品也是莎和歌那个等级的,那么很明显,从叙事技巧来说,他完全不是走的那个路子,而是陀的那个路子。当然这些推论现在对我来说,都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关于普鲁斯特的这些,我指这个。
  作者对于道德的体悟,一定是来自生活.就是说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道德,一定是生活中给予他的体悟.托氏作品中的单纯天真的道德观(当然我只看过他的两个作品),很难想象他在生活中是不是真的有实践过甚至想过他所推崇的东西.他给我的印象是适合初中生甚至小学生作思想品德教育的.这种道德有点象口号,象旗帜,象号角声,象入团或入队时的宣誓.它太具煽动性,太热烈,太天真.我不喜欢.  另外我不知道他最终是不是真的相信了他作品中的那种道德观.如果相信了,我想这个人八成是返老还童了.  不过这也只是一点点印象.在我看来一个作品为什么打动我,是作品中展现出来的那种气质.就是楼主说的&真诚的心灵&.很遗憾,托写作时的心灵也许真诚,然而总体的感觉却是不真实.我忍着巨大的难受看了他的两个小说,只能说,很不好看.    抱歉了,在楼主的帖子里说这些不合时宜的话.别过吧.
  坐忘斋书话,我说的渐进或上升,只是针对小说叙事艺术,在我看来,小说艺术几乎就等同于小说叙事艺术,也只有这个存在渐进和发展的可能。至于别的,比如小说的思想,小说的人性,小说的其他,这些自古以来,都是恒一不变的东西,非常简单,小院夭桃下面总结的一点没有,甚至显得很天真,很幼稚,但真正纯正美好的东西,都并不复杂,所以小说在荷马(姑且认为他的史诗也是广义的小说)时代和在现时代,值得表达的,都是相同的东西,也就是说,在我眼中,所有伟大的作家,其实都在写作同一个主题,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与福楼拜笔下的包法利夫人,我实在看不出它们本质有什么不同,哪怕他们性别不同^_^    所以,我所说的发展和进步,都只针对小说叙事艺术而言,同时我必须强调,我所说的小说叙事艺术,对小说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几乎等同于小说本身,甚至完全和小说是同一的概念,小说叙事艺术=小说,这就是我的理解,当然你仍可以继续凭着你猜测的我的年龄,笑我幼稚,笑我混淆,笑我倔强,呵呵
  小院夭桃,我有些怀疑我是否哪句刻薄的言辞伤害到你了,如果有,请见谅。    我挺理解你说的陀的道德诉求,似乎适合初中生甚至小学生作思想品德教育,因为道德有点象口号,象旗帜,象号角声,象入团或入队时的宣誓.它太具煽动性,太热烈,太天真,所以你不喜欢,我理解。任何一个在中国经历过这种道德教育的人,恐怕都会不喜欢,从前我看待事情也是这样。比如一个女孩,最初因为屡次听人说“我爱你”,而感动而上当受骗,就很容易认为其后所有对她说“我爱你”的人是骗子,是恶人,这不是一种智慧的思考方式,因为它最容易扭曲真相。    就我而言,我是相信托尔斯泰的道德诉求是诚实的,当然这种相信,只能感觉,不能证明,我对他的理解,还真像你说的这个词,他是返老还童,当然确切说,我是认为他心灵一直都是这样一种童稚状态,倘若他有了世俗的那种成熟,老年的他也就不会那么对自己的名声厌恶了,像国鸡等若干网友,认为他批判莎士比亚是嫉妒,是别有用心,也就都可能成立了,但我之所以认为他们的猜测是胡扯,就是源于我对托尔斯泰的上述理解。    托尔斯泰是比较推崇卢梭的,而卢梭的心灵状态,和托尔斯泰如出一辙,倘若允许大言不惭的话,我还想说,我也推崇卢梭,推辞了近20年,从中学时代就开始,从感动盲从,到深入了解,看到无数对他的批判,但基本从未动摇过,这是一种特殊的理解才导致的推崇,打个比方说,我面对卢梭,就如同自己在照镜子一样亲切自然,就是这样一种感觉,这同样没法证明,纯粹是一种说不清的认知默契,我不知道别人是否有过这样的默契认知经历,对我而言,它充满了一种只可意会,不可原传的幸福感^_^
    小院夭桃:  
你可以看托的中短篇,托尔斯泰的最好的部分,最无争议  的部分是他的中短,(等成为他的fans后,再看战争与和平吧)  
莫伯桑,海明威都是短篇的高手,他们对托的赞誉应该是  信的过的。          
    从小说上说,托尔斯泰是提高了小说的视觉性的作家(现在中国  的很多年轻一代,据说是写小说的人视觉性极差,回到了托尔斯泰  以前),与之相关的是托尔斯泰对巴尔扎克小说的批评,这个批评  也很重要。      
  小院夭桃,我有些怀疑我是否哪句刻薄的言辞伤害到你了,如果有,请见谅。  _________  谢谢楼主.我是怕自己经常会说些不合时宜的话,这样不礼貌呢.  我想我理解的和你不一样.  我相信托是真诚的.在他书写的那一刻.但是他文字中展现出来的的道德太表面了.所以我猜想他并没有在生活中真正地实践过那些.或者说他只象个孩子,在某个时候他实践了,但是不会持久.那不过来自一时的热情.他并没有兴趣——或者说缺乏一种本能去体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到底怎样才算是道德的。他是个孩子。他只是在想象中构建那个道德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理解会不会错误。因为我曾相信在某些方面他未尝没有一种可能连他自己也不自知的虚伪。  如果一个这样的孩子告诉我“我爱你”,尽管我知道过后他就会忘了这句话,但我仍会被感动的。如果我认为他在那一刻是真诚的。所有真诚的东西就象我们对上帝的赞美,就象春天的那一朵花。谁说它不重要呢。你并不了解女人是吗?呵呵。  但是托尔斯泰的天真却不同于莎士比亚笔下的那些主人公。就拿奥塞罗来说吧,我也认为他天真,但是他也高贵。他不童稚。但正如你所说,托是童稚的。  至于他对莎士比亚是不是有着隐秘的嫉妒,我就不得而知了。也许是莎士比亚太直接,太不天真了,也太不给人自我辩护的机会了。甚至有时堵死了忏悔与改过的路。你看奥塞罗非死不可,是吗?现代人是不会死的。    我曾经也看过不少卢梭的书,的确,他是很天真。他的忏悔录里也未必没有自我辩护的成分。但相对来说,他会比托诚实吧。他的向往是真的。托也许自己也相信了自己书写时的那份真诚吧,书里的道德也感动了他自己,以致令他以为自己就是那样真诚的。但是我相信他不致于那样迟钝,所以老年时他自己也受不了了。  ——这是我的演绎,呵呵。    如果都拿孩子来作比喻,卢梭是个十来岁的孩子,但托已十五六岁了。
  谢谢小说读者。我不看他的书了,因为不喜欢。再说我又不要研究他。  至于上面的瞎说,唉,有时喜欢瞎猜。
  技巧会有变化,但是谈不上是“进步”。    我写过一篇论文,稍微涉及这个问题,你在这个版面搜索一下,就是关于整体性的分裂的。
  作者:小院夭桃 回复日期: 16:05:29   
    作者对于道德的体悟,一定是来自生活.就是说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道德,一定是生活中给予他的体悟.托氏作品中的单纯天真的道德观(当然我只看过他的两个作品),很难想象他在生活中是不是真的有实践过甚至想过他所推崇的东西.他给我的印象是适合初中生甚至小学生作思想品德教育的.这种道德有点象口号,象旗帜,象号角声,象入团或入队时的宣誓.它太具煽动性,太热烈,太天真.我不喜欢.  ————————————————————————    我比较理解你对托的道德观念,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创作的初衷中,的极端厌恶。    但是我认为在托的创作中,作为艺术家的天赋最后总是战胜了那个及其傻逼的道德教化的初衷。    就个人生活而言,托是个极品,没有人会觉得他会给自己带来幸福和愉快……虽然他很想这样做,而且企图做得像上帝一样好……    不过,这也很有趣,难道不是么?    我热爱一切的闪闪发光的天赋和才华。所以我有时候虽然很讨厌托,但是仍然也很喜欢他的小说。
  尽可放心说话,就言论而言,我推崇绝对的自由,成熟的人,是言辞伤害不到的人,被言论伤害了,只能说明被害者还不够成熟。    我不知道如何评判生活中的道德,看行为,抑或看言辞,还是看内心(内心看不到),但我认为,论道德,只有惟一的路,就是看内心,内心怎么看,就是看作品,透过作品,才能感悟内心,除此之外,所谓的道德,你根本感受不到,何谈喜欢和不喜欢,所谓喜欢和不喜欢的,也不过臆测而已,有多大意义?    我是相信托尔斯泰的内心是始终向往纯正的,这不等于他不做坏事,他之所以用呐喊般的姿态呼吁道德,我觉得其中很大程度,是他在向自己呼喊,类似古人所谓的吾日三省吾身,一个人在跟自己进行着善与恶,罪与罚对抗,这也是我说他与陀斯妥耶夫斯基有着相同本质的缘故,他俩实在太像了。    离开生活,走向优秀的作品吧,那是人惟一可以面对的真实,所谓的生活,未必真实,呵呵,我的这个建议也类似呐喊了,估计你也可能不喜欢。    至于说到了解女人,我从来都认为我比女人更了解女人,惟一遗憾的是,没有任何一个女人认同我这样的结论,呵呵,不过还好,昨天偶然看到王尔德的一句话,大意是,被第二个人相信的真理,可能就不是真理了,让我倍感安慰呀^_^
  &大师只在自己的作品范畴内都是大师,离开这个范畴,他也是个普通人,见识和思维未必比别人高明多少。甚至根本不会高明,因为脱离作品范畴,势必进入世俗道德和政治,或宗教范畴,而这些范畴里的评价标准,都比作品范畴极端和偏颇,而在这个范畴内的宽容和温和,常被热衷这些范畴的人视为极端和偏颇。&      单看你这段话,就知道你水平有问题.      任何作品都是对世界的解读,对世俗的提炼和延伸.政治和宗教也是世俗的一部分. 所以,如果是文学大师,势必在对世界社会伦理道德的认识上比普通人有过人之处.离不离开作品范畴他都是高人.只能这样说,他能洞察世俗,但自身不能超越世俗.  
  作者:最佳传球 回复日期: 15:00:07 
    回橘子在线:    —————    冤枉啊,灌水可是我对别人少有的赞美,你看,我现在不也在灌水^_^        至于我的肩膀,一般结实,肯定没巨人的结实,太胖的话,踩着可能会倒塌,但如果只是靠着,应该还比较牢固,嘿嘿  --------------------------------------------------------  研讨会请继续,同志们发言积极,论据充分,赞一个哈。    俺没啥说的,过来瞅瞅,借个一般结实的“肩膀”靠一下,嘿嘿。  
  作者:最佳传球 回复日期: 18:12:10 
    尽可放心说话,就言论而言,我推崇绝对的自由,成熟的人,是言辞伤害不到的人,被言论伤害了,只能说明被害者还不够成熟。  ------------------------------  认同。    成熟的人,是目标明确的人,有力量的人,不轻易去伤害他人的人。  
  至于说到了解女人,我从来都认为我比女人更了解女人,惟一遗憾的是,没有任何一个女人认同我这样的结论。  ------------------------------  幼稚,夸张!    为消灭遗憾,请拿出论据来。  若论据充足,且有典型案例说明,也许我会信,呵呵。  
  看来我多虑了.  我喜欢敏感的人.托尔斯泰不够敏感吧,或者说他在某些方面选择了不敏感.    我不知道如何评判生活中的道德,看行为,抑或看言辞,还是看内心(内心看不到),但我认为,论道德,只有惟一的路,就是看内心,内心怎么看,就是看作品,透过作品,才能感悟内心,除此之外,所谓的道德,你根本感受不到,何谈喜欢和不喜欢,所谓喜欢和不喜欢的,也不过臆测而已,有多大意义?  __  你这段话让我想起前生汉武帝的一个帖子:当秦桧高歌&我爱你中国&——当然托不是秦桧。  另外我想说,我几乎不了解托的生平。也许看过一点,但因为我对他不感冒,所以都忘光了。但是作品不会骗人。他的太过表面化的东西,就会让人怀疑他是不是真的有过那样的道德。道德是情动于衷的东西,不是简单的世俗要求。撇开公平正义或别的概念不说,它还是与人交往中的一种体悟。一个够敏感的人,真诚的人,才会设身处地地用自己的心去贴近他人的心,感受他人的处境,才会真正了解到人内心的感受。我想这是一个作家必不可少的品质。不管他对这个体悟对象是不是认同。很遗憾,我觉得托不够敏感。    因为他没有实践过,所以只能停留在表面,没办法深入。所以我不认为他会三省吾身。这是非常简单的问题。他晚年的不安是不是基于他本身的敏感而引起的一种不自觉的自我批评呢?有可能对于道德这回事他总是不自觉的。  陀斯妥耶夫斯基和他不同。至少比他要敏感一万倍。    离开生活,走向优秀的作品吧,那是人惟一可以面对的真实,所谓的生活,未必真实,呵呵,我的这个建议也类似呐喊了,估计你也可能不喜欢。  ————  是的,我不喜欢。我会说,投入生活吧,它比想象的世界真实、复杂、也美丽。为什么要读小说,是因为我在了解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人才能互相了解,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与爱。    另外,说到王尔德,他的作品很惟美,但太纤弱。我还是喜欢安徒生。    另外,我想,会被言辞伤害到的人,也许会有着一种“羊羔般的纯洁”呢。
  而是他花了50年的时间对莎士比亚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之后、在75岁的时候发表的确定论断。  :::::::::::::::::::    有一种可能,他始终没懂得应该怎样欣赏剧本。  好多人,包括很多热爱文学的人都不懂。  这个有时候靠直觉比靠所谓的思辨力理解力要靠得住---  因为那个时代的戏剧是要同时诉诸三教九流的直觉(现场反应)的。
    哈    戏剧是戏剧,小说是小说,这完全是两码事.而且戏剧比小说的精神地位更高在地中海是常识.小说家批评戏剧家如何如何是外行批评内行.    戏剧是娱神娱人的综合艺术,小说是娱人的文本艺术.小说还有一个重要定义是:一定长度的虚构情节的抒情散文.小说不光是叙事而且要抒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当然小说的叙事技术确实是可以积累进步的.叙事技术不进步是无法容纳更多的人类情感的.    莎士比亚戏剧其实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古希腊戏剧,一个是古罗马元老院雄辩和广场罗马公民演说.也就是说,莎士比亚是首席大祭师,用戏剧将两个源头和生气勃勃的时代风尚铸成一体,宣告继承辉煌的希腊伟大的罗马的日不落帝国的到来.戏剧本身也因此达到了巅峰,比古希腊戏剧更加雄伟壮丽激荡深沉.莎士比亚既是地中海戏剧的集大成者也是地中海戏剧的开拓者.戏剧之父当之无愧.不是身处焦灼煎熬俄国之地的小说家托尔斯泰所能够理解和欣赏的.采风第一,雅颂厚之.    没有一定的剧场经验和对戏剧知识如剧场场所感布景灯光舞美建筑音乐舞蹈人物表演的基本了解就评论戏剧是不行的.剧本仅仅只相当于菜谱而已.美食在剧场在舞台在演员在观众在氛围.通过一本正经的批评菜谱来批评美食这也太夸张了,就算是评价剧本实际上也有问题.莎士比亚剧本的主流中文译本是散文化的而不是诗化的.而莎士比亚戏剧恰恰就是最高水准的诗剧.差距太大了    至于嫉妒说,如果对欧洲大陆心理有了解,就会知道,整个欧洲大陆对真正继承了罗马帝国荣耀的英国都是嫉妒的.俄国最甚.因为俄国自认为自己是东罗马拜占庭和东正教的继承人.这种内心的煎熬是俄罗斯文学艺术最根本的母题.不论是宗教式的还是布尔什维克式的还是统一俄罗斯式的都是如此.    
    托尔斯泰对莎剧的批评有有道理的地方,楼上以嫉妒心解释之有些  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里的小人没有贬义,不是胸怀较小)    古希腊的悲剧与莎剧还是有区别的,某种程度上,易卜生,斯特林堡  甚至贝克特,在克制方面更接近古希腊的悲剧精神。          
    托尔斯泰是小说家不是戏剧家而且还是不理解戏剧的小说家,要批评莎士比亚不是不行,但一定要在戏剧范畴内批评才是对上了.光批评菜谱有什么用,何况别说做菜,连如何吃菜品菜都不内行.    至于嫉妒说,其实对欧洲大陆的心理稍微有点了解,就会知道全欧洲大陆都是嫉妒英国现在嫉妒美国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区别是有的用讥讽有的用大炮而已.    希腊戏剧不仅仅是悲剧,至于在克制方面更接近希腊悲剧精神什么的,这不是对希腊戏剧特别是悲剧有一定了解的评论.    在俄国,就小说家而言,陀思妥耶夫斯基比托尔斯泰更理解戏剧更叙事更抒情,对俄罗斯焦虑母题体现得更好.如果托尔斯泰是结构工程师,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是建筑师.
    楼上,我也没说希腊戏剧只有悲剧,至于谁理解希腊悲剧也不是  自己觉得是就是,起码我说的,莎剧与希腊悲剧的区别应该是显然的吧。      
  奥威尔的书评里最好的是狄更斯的部分,托翁和他不在一个频段上,评不到位。奥威尔的悲哀是他最出名的东西在他的作品里只能算二流,甚至连他的信念因为这些作品而被歪曲。
  首页推荐:)    http://cul.tianya.cn  欢迎访问天涯人文频道。
  小院夭桃:  你认为生活不会欺骗你,我的理解始终与你相反,而你,就恰是一个很典型的被生活骗到的例子,只是你自己还不明晰罢了,当骗局被揭开以前,被骗者从来都是这样对骗局坚定不移的。    我很想给你实实在在的提示,但又觉得我能力有限,而且在这样一个很随意的帖子里,对这样一个巨大的骗局展开论说,有些勉为其难,但我还是想尽力。    不知为什么,站在我的视角,我觉得我看见的是你内心深处巨大的悲观,你对生活对世界的认知,源于你从现实生活中提炼的经验和感悟,但现实生活是什么呢,是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复杂混乱的迷宫,它的本质就是欺骗,当你太过相信自己眼睛的时候,注定你走不出迷宫,也注定你要不断经历生活带给你的伤害,而我相信你内心深处有着近似羊羔一般纯净的倾向,或者向往,两相遭遇,注定你在迷宫中走路的历程,是一个不断受伤害的过程,这个迷宫让你没有安全感,你只能从你内心深处对一直深信不疑的道德的信赖中,提取你继续在迷宫中向前走路的勇气,但太多被迷宫墙壁阻挡的遭遇,让你看到光滑的墙一样的阻拦,就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曾经撞击过你的墙壁,到最后,你以为你聪明了,不再信任你所面对的任何墙壁,开始寻找墙壁之间的缝隙,寻求突围,这样的行走原则,已注定你永远无法走出这座迷宫,当然你未必会认可,因为不断穿行的缝隙,会给你以成功感,新的安全感,以及信心,但是我还是想提醒你,当你对它深信不疑的时候,没准它是引导你走向深渊(我知道我这样先知的语气,是你不喜欢的,但我只能这样说,我知道我说话很笨),人在迷宫中走路,一定要记住,要走窄门,而不要走那种一直让你感觉正确的大道,或者缝隙。    我为什么说现实生活是迷宫,中国有许多非常重要的成语,比如坐井观天,比如盲人摸象(嘿,好像不是成语),比如智子疑邻,这些都被人念的烂熟了,可人恰恰总容易忽略里面的价值。对于古人来说,迷宫只是整体的一个未知世界,相当于巨大的井口,他们是看不见外面的世界的,渴望看到怎么办,只能根据看到的,猜测看不到的,这个过程催生了形而上的哲,在一边猜测同时,人来还力所能及寻找办法,比如发明各种工具,比如发明各种概念,从井底开始建筑自己的巴别塔,渴望有遭一日,等塔跃出井口,看一看井外面的世界,真正天国的荣誉。但问题就出在了这个巴别塔上,人类为了建筑这座塔,将井里的空间不断细分细化,用知识的墙壁,建筑起一个又一个,一个套一个的迷宫,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现代文明的生活,而你和我,和所有人,一出生不但就被抛弃在这井底深处,也被我们聪明而愚蠢的先人扔进了这些细致而复杂的迷宫里,导致现代人首要面对的不是那个巨大的井口,而是我们现实的生活迷宫,这才是今天人类的所有困境,比古人更困境,这种困境是双重的,一种周围的迷宫更复杂细化了,更具欺骗性了,另一方面,要走出这些细化的迷宫,必须逼着我们认识和辨别非常细化的知识和学问,当人知识和经验越来越丰富的同时,丧失的恰恰是对整体突围路线的迷茫,当一个又一个自以为是的聪明人出现时,他们对身边的迷局了如指掌,但就是对整体的迷宫闭塞无知,你说这是人的希望,还是绝望呢?    记忆、知识、学问、聪明、智慧,这是人看待迷宫的若干可能达成境界,这世界聪明人太多,自以为是的聪明人更多,惟独智慧的人太少太少(当然你也完全可以说我就是自己说的这个自以为是的聪明人,完全可以说^_^),而人要想走出迷宫,恰恰需要的不是聪明,更不是学问,知识等东西,而是智慧,记住永远是智慧!!!    我不知道我说对题了,还是说跑题了,但我保证,我说的都是肺腑之言。你看这个帖子的回帖里,论学问,这些网友差么,论阅读量,都让我嫉妒,论才华,一个比一个强,论聪明论能力,我都自叹不如,这是发自内心的感受,但是论智慧,这太让人同情了,每个人都才华横溢,学问满车,但几乎无一例外,都从自己有限视野和经历得出的坚定经验,去评判其实已超越他们概念和认知的事物,而且每个人都坚定不移,这一下子让我想起了古语中的盲人摸象和智子疑邻。    人的学问可以不断积累,但智慧这东西,似乎可遇不可求,需要人敞开胸怀,不断置疑回答,然后再质疑,同时还要大量观察阅读思考,就是这样,我依然不敢肯定人就能够获得智慧,但敞开胸怀,承认自己无知是必须的,不是装样子,而是真正发自内心,拿出这样的虔诚,否则人人不过鼠目寸光而已,哪怕是骄傲的鼠目寸光。    我知道我这样的话,浑身是刺,听着愤怒的人,你们完全可以把这些刺调转过来,刺向我,我不在意。但我还是希望各位被我刺到的人,能警醒,能放弃自己的自以为是,能虚心求智,能超越困境,抑或迷宫。    小院夭桃,我说我推崇言论绝对自由,并不表示我已经足够成熟了,事实上,我深知我比任何人都敏感多疑,我连我自己都不相信,都时常怀疑,更别说别人了,我的成长过程,在我的记忆中,其实是个不断被伤害的过程,然而伤害我的人,都是一脸无辜,无比委屈,你说这样的我还不算敏感么,我的敏感都近乎病态了,我深知。    正因为我深知自己的敏感,所以才加倍渴望自己成熟,这成熟首先是为了保护自己,只有成熟了,才能抵御因敏感而导致的伤害,几乎可以说,我过去的每一天都在探寻人如何成熟,我看我身边的人,有各种各有优雅潇洒的成熟,可是我多疑我敏感,我对这些成熟反复观察置疑,也的确大多数都被我否定了,我拒绝这样的成熟,因为这样的成熟,是带有死亡气息的成熟,而我要的是仍具有鲜活生命感的成熟,我无限渴望,让我的成熟超越死亡,当然我在这条路上走出了一段距离后,当身边的人越来越少,我发觉自己陷入巨大的孤单之中,多疑的我又开始置疑自己,是不是自己走的方向又错了。    这也是我现在本来不该在论坛浪费时间,但还热衷于到论坛来的重要原因,我希望遇到比我更智慧(请原谅我的狂妄)的人,帮助我摆脱那种一个人走路的寂静,甚至帮我纠正自己选择的偏差。    小院夭桃,我罗嗦了一大堆,有些话是说给你的,因为因你而起,但更多的不是,我不知道是说给谁,也许仅仅是说给我自己,我知道我说话写字都没有文法,但我敢保证我句句真诚。    我知道我自己身在一个巨大的困境中,胆怯的我,无比渴望被拯救,我来这里行走,寻求获得拯救,可我看到的是更多该被拯救的人,但他们却自以为是的以为自己不需要,当说到这的时候,我都想说,再见论坛的话了,内心涌起深深的悲凉。    可我又知道,我能对论坛说再见,但不能对生活说再见,我仍在迷宫中,只有继续振作勇气,向前走,才是惟一的正确决定,这个时候,无论是论坛里的学问家们,还是我身边的贩夫走卒,我真的希望,从你们当中出现几个与我一样不幸的人,我感觉我太弱小了,害怕一个人走路,所以我无比渴望,人群中能够有与我同行的人,无比渴望……    
  作者:朴素 回复日期: 9:33:00 
    首页推荐:)   _______  如果作为发帖者拥有这样的权限,我想提个小小请求,请不要推荐,可以么?
  继续自说自话    人类对抗死亡,对抗困境,对抗迷宫,有各种办法,比如有米兰昆德拉所推崇的幽默,以及与幽默精神息息相关的艺术,我承认幽默和艺术,是拯救灵魂趋向死亡的灵丹妙药,可是生命毕竟是肉体和灵魂的一体,尽管肉体的注定死亡,使得所有拯救最终都将以失败而告终,但并不代表这个拯救的过程毫无疑义。    加缪论断说不断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是幸福的,海明威仍未空网而归的出海老人是胜利的,都是在赞同这个表面毫无意义的失败的巨大意义。这也是我阅读之处,就无比爱戴加缪和海明威的重要原因。    肉体生存的原则是实利主义的,但过度的实利主义,却将灵魂的生存压抑到了一个几近窒息的角落,打破了肉体与灵魂之间的应有平衡。    商业和政治是一体的东西,科技是它们的武器,道德是它们的信仰,现代人类就义无反顾地走在这样一个道路上,当然也有宗教,可是这却是被扭曲的宗教,是商业的宗教,是政治的宗教,甚至是科技的宗教,是哲学的宗教,是道德的宗教,惟独不是宗教意义上的宗教,不客气地说,它已经不再是宗教,而是邪教。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它是以麻痹心灵的方式拯救心灵,但麻痹毕竟不是拯救。    但艺术和幽默,就可以拯救心灵么,是的,我承认,它们能够,但当艺术和幽默推向极端的时候,也是心灵范畴被推向极端的时候,这个时候的艺术,又是对肉体原则的巨大倾轧,成了另一个方向上的极端,依旧是破坏肉体和灵魂之间的应有平衡。    如果归纳的话,理想的方式应该是介于艺术幽默和商业政治之间的道路,在过软和过硬的道路中间,也许存在着获救的窄门,但是现实如何呢,艺术幽默是以被商业政治吞没的方式,获得着自己的张扬,这时候,需要被拯救的已不再是人类自己了,还有人类的艺术幽默,如果宽容的话,也可以把如今被网友热衷的恶搞精神,归入广义的幽默精神。    艺术幽默与商业政治河流的最幽默结果,是形成了所谓的商业艺术(幽默)和政治艺术(幽默),如格非所言,原始的艺术气息,正在商业广告中蓬勃生长,艺术的巨大推动力,将以商业和政治模式生存的人类生活,变成了一场巨大的秀,所有人都在这场秀中享受,或发泄着自己的狂欢,但这一点没有拯救的前兆,反而充满了覆灭的气息。  
  继续自言自语    前些天,我在一个贴里提到我自己认可的一条拯救方向,当时我几乎不敢说出来,不是因为它玄妙,恰恰是因为它平易,平易的容易被人误解和歧视,以至让我的讲述也变成毫无意义,但今天我借着我的情绪,自由想说出来,这条路就是【作为叙事的小说】    严格地说,小说不是一个获得拯救的一个方向,顶多可以说它是一个拯救的启示。是的,是启示。小说,人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列夫托尔斯泰外貌描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