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言来电视台采访发言稿简短耳冻能预防是什么书

年统战工作新闻信息
年统战工作新闻信息2003年统战工作新闻信息聚焦教育界“两会”代表、委员学科带头人——全国政协委员司富春掠影“中医药教育发展既要按照学科自身的规律,又要结合当今科技的进展,尤其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更应拓宽中医药教育事业,加快中医药科研和现代化研究,促进中医药医、教、研、产、加、销产业链形成,加速中医药产业化的发展。”河南中医学院中医药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司富春教授,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和临床医疗工作,主持和完成国家、部委和河南省科研项目20多项,获得多项成果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6部。(《中国教育报》日第1版)参政议政 建言献策我院司富春教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应出席委员2238名,实到2150名。30名委员出席了大会。这次会议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通过全体委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是在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听取并讨论了李贵鲜、周铁农副主席代表全国政协九届常委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列席了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听取和讨论了朱镕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委员会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主题发表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会议选举贾庆林为全国政协第十届委员会主席,选举郑万通为秘书长,选举一诚等299人为常委。贾庆林主席在闭幕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会议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参加开、闭幕会,并多次参加委员的分组讨论,到会听取大会发言,参加小组和界另联组讨论的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两高”负责同志共计179人,是历年来最多的。这次会议的召开,对于人民政协在十六大精神指引下继往开来,更好地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院教师司富春教授参加了这次大会。并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主题,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根据中部地区高层次人才不足和中医药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他提交了《建议国家加大对中部地区高层次人才教育支持的力度》和《发挥中医药优势、培育中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提案,已被大会立案。在大会分组讨论中,他就加强学习,提高政协委员综合素质和参政议政水平、充分发挥京外政协委员的作用、加强民族优势学科和产业、发挥中医药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进行了发言,多次被大会简报采用。《中国教育报》等新闻媒体采访了司富春教授。《中国教育报》头版以学科带头人为题报导了司富有春委员,司富春教授认为,我们加入世组织以后,更应拓宽中医药教育事业,加快中医药科研和现代化研究,促进中医药医、教、研、产、加、销产业链形成,加速中医药产业化的发展。会议期间,司富春教授向参会的有关领导和专家介绍了河南省中医药教育改革、科研创新和产业化的发展,宣传了我省教育科技成就。(摘自学院宣传统战部宣传展版)要闻简报1、我院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司富春教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我院一附院农工党总支委员会副主委张东岳教授被河南省文史馆正式聘为河南文史馆馆员。(摘自校报日第二版)卫淑华爱人患重病三附院职工、民主党派成员捐款相助近一段时期,我院三附院职工卫淑华接连收到了众多捐款,数目已达两万多元。卫淑华的爱人患肾病多年,其间,家中又连遭不幸,所有积蓄已全部耗尽,如今,已负债累累的卫淑华又要面对其爱人10万元患肾费的严峻现实。三附院工会得知卫淑华的这一情况后,向全院职工发出了捐款倡议,得到全院职工积极响应,短短5天时间,为其捐款13000多元。院党委宣传统战部得知九三学社成员卫淑华的情况后部门全体同志为其捐款,并向各民主党派发出了倡议书,学院各民主党派成员也纷纷伸出友爱之手,为卫淑华捐款4750元。此外,一些了解卫淑华家境的教职工、针推学院2000级学生也向卫淑华捐了款。来自方方面面的援助使卫淑华深受感动,她希望借助我们的报纸向所有帮助她的人们表示深深的谢意!(摘自校报日第三版)同心同德抗击“非典”日下午,在我院召开“众志成城,战胜非典”的动员大会结束后,我院“农工党”、“九三学社”、“民盟”等民主党派负责人就立即赶到统战部纷纷报名,坚决要求参加“防非典”志愿者队伍。并一致表示,作为医学院校的教师和医务工作者,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民主党派成员责无旁贷、义不容辞。要象战士一样,冲在战斗的第一线,用自己多年的医疗经验和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精神,在祖国、民族、人民危难时刻,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同心同德、风雨同舟的优良传统,坚决到抗“非典”第一线,用自己的智慧和决心战胜“非典”。进入四月以来,我院各民主党派的许多老教授们,坚持活跃在抗“非典”第一线,我院“九三学社”基层委员会主委王汝琨教授不仅用丰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诊治病人,同时还积极支持自己在市五院工作的儿子,战斗在“非典”
病房的第一线。“九三学社”基层委员会副主委卫淑华同志不顾家里有危重病人,仍然为抗击“非典”努力工作。我院一附院作为我市的“非典”定点医院,一附院民主党派的同志们更是不顾个人安危,尽职尽责,坚守各自工作岗位,团结一致,无私奉献。特别是
“九三学社”一附院支社主委张金环同志为宣传白衣天使抗击“非典”的形象和事迹,多次冒着危险,亲临“隔离区”采访拍照,使真实快速的报道鼓舞大家的斗志,增强了抗“非典”战斗的胜利信心。
全院民主党派的同志们一致认为,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我们坚决在院党委领导下,同心同德,积极努力,忠于职守,直至取得抗击“非典”战斗的最后胜利。(摘自学院“抗击非典”简报)我院九三学社社员决心团结一致 战胜非典日,全院召开了《全院动员,全员参与,众志成城,战胜非典》动员大会,会上,彭勃院长和吴金良副院长作了动员报告。学院九三学社委员会及时向下属两个支社传达了会议精神。要求全体九三学社社员要与党委保持一致,同舟共济,模范遵守国家、省、市、学院的有关规定。尤其是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要坚守工作岗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并向病人、家属、亲友广泛宣传和指导有关抗非典知识。九三学社成员包括离退休人员都要积极参加校园值班,大家要团结一致,共同战胜非典。(摘自学院“抗击非典”简报)写给抗非一线的亲人与朋友们任小巧当我听说我院第一附属医院为防治“非典”要成立发热门诊,让全体医护人员主动报名时,我心里曾经恐慌过。因为,我知道我爱人的脾气,在这关键时刻,他绝不会退缩,他肯定会勇敢地冲上前去,果然不出我所料,吃过晚饭,他说,咱俩出去散散步,我明白他要干什么,就说:“你想干什么就直说吧。”他犹豫了一下说:“我要求到发热门诊去,希望得到你的支持。”我毫不犹豫地说:“你不能去,你的身体素质你又不是不清楚。”他说:“我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有是科室主要负责人之一,现在病人有难,医护人员冲上去是天经地义,这是职业道德,在关键时刻我不冲上去,让谁去。更何况科室里有些同志身体不好,有些同志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让大家去上一线,而我却在这场‘战役’中当逃兵?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更何况医生的天职就是奉献。”看他态度这样坚决,我也不好再阻拦,作为一名医学院校的老师,一位博士,此时此刻应给他一些支持与鼓励。有默默地为他准备了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第二天一早他就上了战场。我的思绪却如潮水般无法收敛。我由衷地感到和我朝夕相处、在平静的岁月里一个个普通而平凡的亲人和朋友们此刻是如此的伟大,当灾难袭来时,是他们义无反顾,矗立起高大的身影,挑起了最重的担子。看到天气一天天热起来,想想他们被裹在几层防护衣里并承担大量繁杂的工作,4个小时下来一定是以汉西移;同时为了大家的安全,他们又不得不被“割礼”,整日难见阳光,我的心在为他们哭泣。而他们却无所畏惧,是什么支撑着他们的身躯?是职业精神,是爱心,是责任心。我真希望这沸点病么赶快被击败,让这些可敬可爱的人,赶快回到正常生活中去。我从近些天的媒体中了解到我国的疫情还是比较严重,但是听了各级领导的动员报告和有关专家讲解消毒隔离措施,特别是面对来势凶猛、传染性极强的疫情,我院领导给与了高度的重视,纷纷深入到临床第一线,了解情况,周密部署,层层把关,迅速地采取措施,组织起了防治、遏制非典型肺炎的工作,已经消除了我的恐惧心理,我相信只要做好防护,严格按照消毒隔离去做,“非典”是一定能够战胜的。北大学子送给北医三院的慰问信,代表了我们的心声。“当祖国遭受非典灾害的突袭时,你们--伟大的白衣天使、生命斗士,毅然抛开了个人安危,本想抗击病毒狂潮的第一线。这是天使之爱!无私、纯洁、伟大、、、、、你们并不孤独,我们与你们同在,我们的心正和你们的节奏一起跳动。可爱、可敬的白衣天使们,你们用生命谱写的英雄赞歌必将向侧整个神州大的!你们用热血和青春树立起的丰碑必将矗立在人民心间。”我希望通过媒体告诉奋斗在康非典一线的亲人、朋友,当流星划过窗前,代表着我的思念和祝福,我们天天都在期盼着病人全部康复,期盼着那些奔赴前沿的朋友们个个平安,早日凯旋!(摘自校报日第四版)再次呼吁农大搬迁奶牛场、养鸡场日,全国政协委员司富春教授和河南省政协常委王正益教授再次呼吁农大搬迁奶牛场、养鸡场。反思“非典”肆虐,革除十大陋习,保持环境美好卫生,切断“非典”传播途径是我们每个公民、每个单位的职责。执行环境保护法是我们的义务。河南农业大学的奶牛场、养鸡场地处城市闹区,场内蚊蝇孽生蔓延,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臭气熏天,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附近居民和单位生活、环境卫生和人们的身体健康!抗击“非典”,搞好卫生,截断“非典”传染途径,刻不容缓!政协、人大多次提案,金水区多次以政府函和执法部门下发的责令整改通知书,要求农大搬迁市内养牛、养鸡场,可农大置若罔闻。前不久,我们几位在郑政协委员紧急呼吁有关部门敦促农大,在这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科学防治、战胜“非典”的非常时期,搬迁奶牛场、养鸡场!金水区积极行动下令,限于日前农大搬迁市内养牛场、养鸡场。可时至今日丝毫未动。我们再次呼吁河南省“非典”防治领导小组及有关主要领导,责成、督促农大立刻行动搬迁奶牛场、养鸡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政令一定要畅通!群众呼吁不能当儿戏!人民健康重于泰山!(摘自学院“抗击非典”简报)2003年省政协常委王正益同志的有关提案1、“发挥中医药优势,加强艾滋病防治”的提案,并进行大会发言;2、非典时期提出的“认识非典,加强公共卫生建设”的紧急提案,郭国三副主席在省政协二次大会提案工作报告中提到此提案。3、“河南农业大学奶牛场、养鸡场无视国家政令拒不搬迁,严重阻碍防非典工作的深入开展”;4、“切断非典传播途径,敦促取消农大奶牛场、养鸡场”;根据以上两项提案,郑州市人民政府下发文件(郑政建字[2003]32号,最终结果,农大搬迁了养牛场。5、“关于督查120急救‘五统一’管理提案”;6、“关于建议加快我省院前急救‘五统一’规范化管理力度的提案”;7、“关于规范执法检查减轻医院经济负担的建议”;8、“关于打击不法分子利用骚扰电话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建议”;9、“关于调整我省部分医疗收费价格的建议”;10、“关于取消辖市公安局附个别医院设立法医门诊的提案”;11、“关于科研体制亟待改革的建议”;12、“开发中医药旅游,弘扬中医药国宝”;13、“抗击非典、科学防治”;14、“认识非典、预先防治”;(摘自2003年省政协提案)我院“民进”支部正式成立在烈日炎炎的酷暑中, 在全国上下兴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形势下,在中国民主促进会河南省委的直接领导和我院党委的关心支持下,日上午中国民主促进会河南中医学院支部经过充分酝酿和筹备,在祝贺声中正式成立了!“民进”河南省委副主委祁葆珠同志到会并宣读了“民进”省委关于批准我院“民进”支部正式成立的决定,任命王祥麒同志任“民进”支部主委。吕久省、周庆伟二同志任“民进”支部副主委。学院党委副书记徐玉芳同志代表学院党委对“民进”支部的成立表示衷心的祝贺,她指出:中国民主促进会是我国八大民主党派之一。她诞生于解放战争的硝烟中,以发扬民主精神、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为宗旨。几十年来与共产党风雨同舟、并肩战斗,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进”全体成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她希望“民进”河南中医学院支部成立后,一定要发扬“民进”的光荣传统,要在多党合作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围绕学院的中心工作建言献策,为河南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亲密的友党,我院“农工党”、“九三学社”等民主党派组织也在会上对“民进”河南中医学院支部的成立表示衷心的祝贺。我院“民进”支部主委王祥麒同志代表“民进”支部全体同志向与会领导和兄弟党派表示诚挚的感谢,并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不辜负大家的希望和鼓励,决心带领“民进”支部全体同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政议政,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开拓“民进”支部工作的新局面。(摘自校报日第二版)“抗非典”光荣榜2003年7月一附院肿瘤科博士王祥麒被民进中央授予抗非典斗争“优秀民进会员”荣誉称号。(摘自校报日第一版)500元美金的故事去年10月的一天,天已亮了,萧瑟的秋风吹黄了路边的梧桐树叶,一附院消化内科这天收进了一位特殊的病人。这位五十岁的王先生来自台湾,祖籍为我省民权。病人患肝硬化已久,大量的腹水是他副部长除了脐疝,坐卧不宁,自述来之前已在台湾荣军医院治疗两个多月,但效果不不好。王先生是独身,这次回老家治病是由他85岁的老妇和姐姐陪同来的。入院一周后,由于涉及签证到期问题。王先生的父亲和姐姐要回台湾了,望着病床上骨瘦如柴的儿子,王先生心痛如刀绞。临上飞机那天,他为这负责给儿子治病的张兆兰主任医师,左右徘徊,几次欲说又止。后来又跟到医院食堂,把张主任叫到一旁,悄悄地到她手里500元美金,说是一点心意。张主任当即表示不要,老先生急得泪水“刷”的流了下来。张兆兰主任说:“为了让老人放心回台湾,我拿会儿决定把钱收下来。”当晚,他给病人写了一封信,告诉病人:“回到河南,你就回到了家,这儿就是你的家。你父亲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钱我不能收。请你放心,我们会竭尽全力,给你治疗的。”第二天,他用信卷着钱,悄悄放到了病人的针下。作为医生他要给病人尊严。从那天起,一直显得抑郁的病人心情明显好转,说是吃饭也显得香了。经过两个月中西医结合治疗,病人腹水消失。康复出院时,病人高兴的说,自己长胖了。其实,退红包的事在一附院屡见不鲜。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一年,一附院纪委就受到医务人员退还的红包金额7万余元,计263人。国医堂马荫笃、周围血管科周涛和肛肠科刘佃温一次退还红包2000元,每一次退还过程,都蕴藏着一个感人的故事。(摘自校报日第三版)要闻简报我院白云苹、高耀洁入选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3年度人物”。在全国25名首批入选者中,河南有4人入选,有2人出自我院。(摘自校报日第一版)高耀洁:在火山口上呐喊要把艾滋病拒之于国门之外,这个想法非常天真。在我们的许多地区,已经有许多人死于艾滋病,并留下许多孤儿。我们还是晚了。我们可能要遭受更大的痛苦才知道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的严重性。———高耀洁2003年,中国政府宣布艾滋病毒感染者人数为84万,发病人数为8万,中国的艾滋病患者人数已跃居亚洲第二,仅次于印度。2003年9月,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在出席联合国艾滋病问题特别会议时承认,“艾滋病防治工作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艾滋病在中国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中国严峻的艾滋病疫情,曾被国际社会普遍担忧为“坐在即将爆发的火山口上”。高耀洁,是坐在火山口上呐喊的人。2003年,是她呐喊的第7年。“知识是艾滋病的最佳疫苗”12月25日,小伉伉的父母来到高耀洁家,看到高医生墙上挂着的伉伉照片,夫妻俩又嚎啕大哭起来。4岁的伉伉,3年前因输血感染艾滋病,于日死亡。伉伉的父亲说,给伉伉输血的乡村医生打电话找血头,血头用三轮车拉来一个血型相同的人,当场给伉伉输血,没做任何检测艾滋病的手续。自从政府打击非法采血后,血头从公开转入地下,改成和医生联系卖血。今年4月20日,伉伉的父亲去找医生打官司时,他还在用类似办法给人输血。高耀洁送给伉伉的父亲2000册防艾手册去当地农村发放。这是他第三次来取小册子。“高医生77岁还搞宣传,30岁的我为什么不去宣传?还是那句话,只要有口饭吃,就宣传下去。”伉伉的父亲对自己当年的举动悔恨不已,那次直接输血比购买血库的血便宜很多,他还专门请血头和输血的感染者喝了酒。更让高耀洁感到可恨的是一个有4个女儿的农民,老婆和一个女儿已确诊感染了艾滋病,但为了生个儿子,他竟然又抱着侥幸心理要孩子。结果生下来的儿子被证实又感染上了艾滋病毒。“知识是艾滋病的最佳疫苗。”高耀洁说。她将世界卫生大会的“世界健康与人权奖”和亚洲“拉蒙·麦格塞公共服务奖”的奖金,都用在了印制防艾宣传品上。从1996年自费编印第一批防艾资料至今,宣传册已经印了17期,总印数达到67万份。“惟一的办法,只有预防,必须把‘防艾’知识交给群众,让广大群众拿起‘防艾’武器,才能控制艾滋病的流行与蔓延。”全国各地都有人来信索取防治艾滋病的书籍和资料。在她收到的近万封来信中,70%以上是此类信件。她还把书委托有关机构发放,去年8月的一次发放记录显示:省卫生防疫站21000本,省教育厅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3150本,省图书馆5075本。她最大的担心是这些书被堆在仓库里或被当废品卖掉。高耀洁是第一个广泛宣传“在中国,血液是艾滋病最大的传播途径”的人。一位权威的艾滋病流行行为专家称:中国的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63.9%以上是通过吸毒(共用针头)造成的,经采血(血浆)途径感染人数占9.7%。还有某专家在发言中再三强调,中国的艾滋病70%~90%是通过色情行业传播的。高耀洁不赞同这种观点。“据近万封群众来信尤其是乡村医生的反映显示,国内艾滋病绝大多数都是血传播。少数是母婴传播,而且在农村呈局灶性发病。在当年血浆经济越火爆的村庄,艾滋病发病率越高。”近千封“骗子信”“我和骗子进行较量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现在我实在太疲惫了。我不想再让媒体报道我,引来更多的骗子利用我的声望来骗艾滋病病人。” 用高耀洁的话说,她收到的近万封群众来信中,有1/10是“骗子信”。她辨认骗子信的标准有三:(1)自制药品(没有国家药字批号)专治艾滋病者;(2)自称艾滋病最好治,自制的药物有100%疗效,治好了若干艾滋病病人者;(3)祖传秘方专治艾滋病,其中疗效得到了名人的肯定、签名、题词甚至获奖等。以上三项,符合任一项的信件,高耀洁均不予理睬。但写信的人得不到答复就干脆直奔她家,找她合作研制治疗艾滋病的中药。坐下寒暄几句便试投敲门砖——“事成后如何分红”等。还有的想请她当艾滋病专科医院院长或名誉院长的。文楼村艾滋病患者程某告诉高耀洁,有不少人打着“送药”的旗号,将一些粗制滥造的伪药、劣药吹嘘为“神药”。有的拿着“药粉”让病人用鼻子吸,说是新发明的“气味学”、“气味疗法”,用鼻子一闻就好了。该村不少艾滋病患者深受其害。睢县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刘某在电话中告诉高耀洁:“有人告诉我北京有一种机器,艾滋病病人坐上摇几次病就好了……”高耀洁提起这些就胸口发闷,她心脏不好,但她还是忍不住一次次替艾滋病人悲伤——“我救助一个艾滋病人几千块,不到一周就被骗子们的‘神药’骗走了。”艾滋孤儿危机“有人问现在‘防艾’工作的当务之急是什么,关键是孤儿,中心是孤儿,孤儿第一,其他问题次之!否则,会埋下民族的灾难。”在河南的上蔡、新蔡、柘城、睢县等艾滋病感染者较多的地方,有些艾滋病感染者或他们的亲属开办了“孤儿院”、“关爱之家”等,高耀洁对之保持着足够的距离及警惕。在她看来,这些人有着利用孤儿名义为自己赚钱的嫌疑——“他们家里都盖起了小楼,来找我时,手里提着笔记本电脑……钱没花到孩子身上,孩子该受罪不是还受罪吗?”高耀洁也不赞同采取孤儿院模式救助艾滋孤儿。“孩子过早地遭遇了不幸,他们有相同的经历,聚集在一起,容易产生不正常的心理,结拜义兄弟弊端更大。集中办孤儿院还牵扯到经济问题,如租房、工资、生活用品等等,加重了社会的负担。”国际上也并不推崇孤儿院这种形式,因为孤儿院会令儿童被社会看成另外一个群体。美国现在有一种方式:找两个人分别担任父母角色,抚养一个孩子,孩子生活上得到的关怀跟正常人一样,因此他的人格是健全的。高耀洁能想出“分散抚养”模式,完全出自一颗母亲的心。“孩子们有个新家就好了。”她一直关心的6个孤儿在她的努力下,被山东曹县的农户们收养了。呐喊的回声“真正的英雄是那些在自己的国家不让(艾滋)这个问题溜走的人。”日,来清华大学参加“AIDS与SARS国际研讨会”的克林顿这样说。高耀洁7年来执拗地揪住这个问题不放,到今天几乎是心力交瘁。她甚至深深地被所救助之人伤害。日,疫区某村派人来找她为艾滋病病人要药,她交给他一箱药品,这箱药品未曾到村,便被来取药的人卖了换钱。近两年来,她多次为多个疫区的病人送衣物,每次经手人都说,已把衣物发送给了许多村民。日,她突然访问某县某村的经手人家里,发现她房间里大堆衣物。而络绎不绝的骗子又使出了新招。有一个人说是某中医院的,要为艾滋孤儿捐款。等高耀洁回信讲述孤儿情况时,他就原形毕露,索要病人地址,说自己有自配药,能100%地治好艾滋病。去年还怕影响住院率,大家都不愿意作艾滋病指定医院,今年“艾滋病研究会”之类组织却像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2003年11月上旬的一天,高耀洁从报纸上看到新华社消息:“我国作出五大承诺,免费治疗贫困艾滋病患者。”她流泪了。12月18日,吴仪副总理到达驻马店市著名的艾滋病村文楼村。她先去了村里的卫生所视察,后来还走访了两户人家。吴仪告诉同行的河南省领导,要严明疫情报告纪律,加强疫情监测,对瞒报、漏报和迟报要追究责任。吴仪研究艾滋病防治措施时出人意料地请来了高耀洁。高耀洁没有提自己7年的艰辛,她谈的是依靠她个人的力量难以解决的事。艾滋孤儿的生存问题、教育问题、心理问题急待重视。她讲了1960年政府出面使3000名上海孤儿进大草原成功被分散抚养的故事。第二个问题是打击艾滋病假药、治理假广告。第三个问题是廓清对中国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认识,消除歧视,最大范围地救助艾滋病人。对于艾滋病,在2003年或许被更多普通民众记住的,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艾滋病人握手的画面。温家宝看似很随意的举动,被赋予了更多的意味——他实际上在代表政府向外界传递一种明确而强烈的信息——中国政府重视艾滋病现状,并有决心最大可能地走出抑制艾滋病蔓延的一大步。高耀洁在火山口上7年的呐喊在2003年听到了清晰的回声。她从成捆成捆的防艾手册中抬起头来,揉一揉胸口,嘴里发出呼哧呼哧的声音。她太累了。(摘自《南方周末》日)我院新一届“台属联谊会”成立日下午,学院党委宣传部主持召开我院“台属联谊会”换届大会。学院党委副书记赵芬莉同志亲自到会并讲了话。近年来,由于我院原“台联会”会长、副会长先后退休,“台联会”组织急需换届,经多次酝酿、协商,在推荐候选人的基础上,与会同志一致选举通过高华同志为“台联会”会长。郭淑芝、林然同志为副会长,在热烈的掌声中新一届“台联会”诞生。会上赵芬莉副书记讲了话,她首先代表院党委向新一届“台联会”的成立表示衷心的祝贺,同时,提出了几点要求和希望,她说:新一届“台联会”组织要认真学习党的六中全会精神,全面学习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要充分发挥全院“台属”的作用,要为祖国的统一,为两岸人民早日团园做好纽带和桥梁作用;要发挥台属的优势,通过各种关系和途径引进资金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我院的发展做出贡献;要注重感情投资,尤其是要注重与我院的台籍学生的情感交流,要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要加强“台联会”的组织凝聚力,有组织、有计划的多开展活动,扩大组织的影响力。“台联会”组织代表也在会上表示一定不辜负院领导的希望,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做好“台联会“的工作。(摘自宣传统战部宣传展版)消
一、日至15日,无党派代表人士冯卫生教授参加了中央统战部于举办的第五期“党外代表人士高级理论研讨班”。二、2003年6月民盟主委梁华龙教授获得了3万元“华夏英才”基金的支持,为我院党外专家出版学术著作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三、2003年10月农工党总支委员会主委李安民教授积极参加省政协组织的赴周口扶贫义诊活动。(摘自宣传统战部宣传栏)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及党外代表人士座谈会为了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党委宣传统战部于日下午召开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全国、省政协委员、省文史馆馆员、省参事室参事以及党外处级干部等座谈会(共19人)。主要议题有四点:1、学习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2、我院的特色和优势是什么?和兄弟院校相比差距在何处?3、当前制约我院改革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怎样才能树立信心,抓住机遇,实现我院快速发展。郭德欣部长主持会议并讲话,他首先介绍了开学以来全院开展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的基本情况,并根据我院党委“三步走”的战略方针,结合各高校的发展形势和我院的实际情况,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找出差距,理清思路,科学定位,促进发展。为领导的决策和促进我院的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会上,各位专家教授发言涌跃,场面热烈,大家紧密围绕以上四个问题出主意、提建议、献良策、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用自己的才智为学院的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摘自宣传统战部宣传栏)院九三学社社员赴革命老区义诊为迎接第十五届世界科技与和平周,11月9日,九三学社省委与信阳市委组织50名医疗专家,赴新县革命老区开展义诊、宣传活动。九三学社我院基层委员会主委王汝琨及杨国宏、孙晓太三名成员应邀参加了此次活动。在新县义诊期间,杨国宏、孙晓太两位专家还应新县统战部邀请赶赴老红军家中,为他们检查身体,并指导他们如何进行疾病防治及老年保健。(摘自校报日第二版)九三学社第四届基层委员会成立在九三学社省委、学院党委及统战部的关心、支持下,日下午,我院九三学社基层委员会召开全体社员大会,进行新一届委员会换届选举。九三学社省委戚建庄副主委到会并讲了话。按照民主党派的有关章程和规定,通过投票选举,杨国红当选为九三学社基层委员会主委,卫淑华、李建国当选为九三学社基层委员会副主委,张婷、张卫红、张金环、常贵祥为九三学社基层委员会委员,我院九三学社第四届基层委员会正式成立。(摘自校报日第一版)简讯四则2、省文史馆馆员张东岳教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并担任带徒任务。3、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教科文卫“三下乡”活动的开展,省文史馆馆员张东岳教授积极参加省政协组织得到驻马店遂平和周口地区项城进行义诊和讲学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好评。4、日,河南电视台(6)在17:14分的《名医堂》栏目播出了张东岳馆员关于《顽固性便秘的防治》专题讲座,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摘自2003年省馆务信息)人道主义者高耀洁她有一双被裹过的脚,从5岁一直裹到11岁,1.60米的身高配上这双只能穿34码鞋的小脚,走起路来总是让人担心。于是,跟她在一起,你不自觉地会忍不住伸手扶她。有时候,她也会用手紧紧拉着你——那略显干涩、粗糙的老人的手给你的感觉温暖而踏实。而更多时候,她会轻轻却很坚决地推开你的手——她不需要帮助,她要一个人走。53年前的夏天,担心学校因"小脚"而不要她,她特地穿了一双球鞋,鞋尖里偷偷塞满了棉花,最终如愿迈进河南大学医学院的大门。4年后,这双脚又带她走进河南中医院产科病房和手术台。在其后的数十年里,她成为一名出色的妇产科医生,将无数生命带到了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上。从1996年开始,本已退休应该颐养天年的她又用这样一双脚,一步步走进了豫南一些艾滋病恶性爆发的乡村,为那些从肉体到灵魂都经受折磨的受难者送去药物和金钱、知识和慰藉。尽管在这场巨大而惨烈的灾难面前,她也意识到自己所能做的直到最后也仅仅是"杯水车薪"。但与此同时,她从未放弃地冲破重重阻力,让外界透明地了解到了正在这里发生的一切。"真正的英雄是那些在自己的国家不让(艾滋)这个问题溜走的人。"日,来清华大学参加"AIDS与SARS国际研讨会"的克林顿这样说。克林顿也许不知道,与他近在咫尺的台下,就坐着这位有一双小脚的7旬老太——高耀洁。这个平凡的她就是被他称为"真正的英雄"中的一位。这双小脚曾是旧世界的一个象征,但在这一刻,高耀洁,这位77岁的老人,却成了中国民间抗击新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的新灾难——艾滋病的伟大象征。在与这场灾难的战争中,中国新一届政府在针对艾滋病公共政策上的变化,或许是2003年最值得被记录下来的一页。中国严峻的艾滋病疫情,曾被国际社会普遍担忧"坐在即将爆发的火山口上"。2003年,中国政府宣布的艾滋病毒感染者为84万,发病人数为8万,中国的艾滋病患者人数已跃居亚洲第二,仅次于印度。2003年9月,中国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在联合国出席关于艾滋病问题特别会议时承认,"艾滋病防治工作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艾滋病在中国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实际上,自2001年以来,中国已进入艾滋病发病和死亡的高峰,2002年全年报告艾滋病病例数比2001年增长44%。有学者警告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至少有80%生活在中国农村,如果不能加大防治力度,就会由于病情恶化马上变成艾滋病病人。而由于医药负担沉重,一个病人会使两三名人口变成赤贫。如果按照现在艾滋感染者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全国将出现1100万感染者。再以现在的推算方式,以800万农村感染者计算,艾滋病所造成的贫困人口将高达2400万到3200万。克林顿曾在演讲中警告说:"如果有1500万到3000万人得了艾滋病,就将让你们的经济成果毁于一旦。"世界银行发表的报告也指出,如果继续对艾滋病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艾滋病就会在三代人的时间里毁掉一个社会。"已到了亡羊补牢的最后时刻!"此前不少专家这样大声疾呼,艾滋病甚至被广泛地提升至"国家安全危机"的高度来谈论。关于艾滋病,在2003年或许被更多普通民众记住的,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艾滋病人握手的画面。温家宝看似很随意的举动,被赋予了更多的意味——他实际上在代表政府向外界传递一种明确而强烈的信息——总理温家宝在医院停留的一小时,实际是中国政府展现其重视艾滋病现状,并有决心在最大可能下抑制艾滋病蔓延的一大步。相对政府所体现的国家力量,民间的防艾力量也许微不足道,但高耀洁作为这支特殊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符号,推动了有关部门对艾滋病现状的认识及决策的决心。到今年的10月1日止,这位老人自编、自写、自费印刷的宣传品《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已出了16期,总印数达61万份,远远超过河南省任何一级卫生部门及其他机构在这方面的宣传量。与此同时的一个事实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艾滋病、艾滋病感染者还是民间防艾人士,都处于边缘化地位。但到了2003年,正是这位步履蹒跚的老人的坚持不懈,使她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主流媒体上。尽管对于大多数民众来说,高耀洁仍是个相对陌生的名字,但那些经历苦难的人会永远铭记她、感谢她。也许我们无法判断高耀洁在国家防治艾滋病的政策选择上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但她的意义,更多在于唤醒国民对艾滋病的认知,呼吁大家对艾滋病人拿出爱心。第55届联大主席霍尔克里曾面对全世界的新闻媒介这样赞誉过这位堪称伟大的中国女性:"知识是艾滋病的最佳疫苗。在中国河南,就有一位倾尽心血义务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的人,她的故事跌宕起伏,她的精神让人钦佩不已......"2003年的高耀洁晚餐是那么简单:玉米糊粥,素炒土豆丝,一份熟食,两盘咸菜,外加一盘馒头。惟一的奢侈品是炒鸡蛋:"你不是客人吗?专为你炒的!"这是高耀洁家12月17日的一顿普通晚餐,一年中绝大多数老两口的日子都是这样过的。而在前不久,她刚刚在国际上获得了一笔5万美元的奖金,"这儿、这儿,都是我的钱!"她打趣地指着一个房间里挨着几面墙、码到一人高的书。它们是高耀洁几年来为宣传艾滋病知识而付出的全部心血,整个房间都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油墨味道。这些读物全部免费赠阅,一有来信索书,老人马上记下地址,以最短的时间寄出去:"咱不能拖着不办,人家以为赠书是假赠咧。现在骗子太多,咱不能再让人以为遇到骗子了。"吃完晚饭,高耀洁赶紧戴上老花镜,一头钻进小屋,开始修改书稿。别看快80了,老人还有自己的电子信箱,发邮件需要别人帮助,但自己可以收信打开看。从今年夏天开始,高耀洁主要忙于将几年来收到的群众来信结集出版,暂定名为《一万封信》。高耀洁一篇篇地看,不时念念有词,放下稿件,再一个字一个字地改。自谦"以前只会写病历"的高耀洁几年前曾拜过一位老师专门学写作。2003年是高耀洁"抗艾(滋病)"的第八个年头。12月4日,高耀洁刚刚从豫南有艾滋病疫情的地区返回,给那里的孤儿送衣物。"都零下2摄氏度了,孩子还穿着单裤跑。"高耀洁用很重的开封口音,有些生气地大声说。她一直想把那里的孤儿介绍到一个健全的家庭里,但最近又遇到阻力,虽然想认领这些孤儿的人有许多。"他们不叫出来",说是有官员担心"艾滋孤儿"出去,丢河南的脸。提起这些,老人总是显得怒气冲冲:"我对那些当官却不关心老百姓的,最痛恨了。"自1996年与艾滋病打上交道之后,太多的苦恼、无奈甚至愤怒,无法让她保存一颗平和的心。这位77岁的老人,爱也强烈,恨也强烈。进入得时间越长、越深入,她就越不平和。前几天在清华大学参加的研讨会上,一位专家曾发言称,中国的艾滋病感染者39%是吸毒感染,这与高耀洁所接触的大量因卖血或输血而感染艾滋病的现实相悖,她认定那位专家是出于种种考虑在"讨好某些人":"我虽然上前跟她握了手说了几句话,但我心里别扭得很,你瞎话不说行不行?"偶尔,这位面部线条一直显得很硬朗的老人也会流露出那么一丝疲惫和倦怠,"时间不够用啊"。她的声音有些虚弱,"我心里明白,这个岁数,马上就干不动了,这很可能是我的最后一本书了......"拉响警报的人"老奶奶,你想不清楚、竟想出艾滋病来了,咱这哪会有这个病啊!"1996年,已经退休的高耀洁去某医院会诊时遇到了一位女病人,极度消瘦、高烧不退,皮肤出现暗紫色斑点。她记得在一本书上看过"艾滋病"的介绍,好像有点症状比较类似,但她刚一提出自己的怀疑,便有年轻的医生不假思索地否定。那时候,大家都觉得艾滋离自己太远太远。这位病人后来被确诊,此前她曾接受过输血。"开始不相信是中国的事。"像许多人一样,高耀洁起初也怀疑病人或病人的丈夫"作风"不好。"抓她爱人来查,抓小孩,一下查了十来个",病人的爱人很不高兴,但还是接受了检查,结果都是阴性,高耀洁才相信病人是通过输血感染的。高耀洁遇到的第一例艾滋病人实际上也给她自己一个小小的教育:原来对艾滋病,自己也有许多偏见与误解。这年秋天,她开始把从各种资料上看到的知识摘下来,自费编印预防艾滋病的小知识。此后的二三年间,陆陆续续散发到河南许多地方。1999年8月,高耀洁收到河南某县一位检察官寄给她的信,信上寥寥数语,却明确告知一个信息:最近在上蔡县文楼村里,有很多艾滋病人。近似于一种本能,她立即警觉起来。其实在此两个月之前,武汉大学医学院教授桂希恩已经"注意"到了文楼村。他的一个河南籍学生告诉他,家乡流行一种怪病,夺去很多人生命,希望他能帮助看一下。桂希恩后来确认,"怪病"实际上是艾滋病,当时他已发现了数百名艾滋病携带者,都是90年代初在河南盛行的"血浆经济"的牺牲品。接到信后,高耀洁马上找了一位记者,于1999年9月第一次去文楼村。知道她是医生,当时的情况还不像后来那么紧张。一个叫吴拢的28岁女子扯了扯她的手:"俺给你煮花生吃吧",然后一拐一拐地进屋去了。下个月再去,吴拢已经死了。她和丈夫是在卖血时认识而结婚的,小两口、老两口,家里的两个孩子都是艾滋病感染者。"当地人都知道谁家是。走了十几家,拍门都是,没几家好人家。""难受啊!同样是命,来人世一场,咋就过成这样呢?"老人想不明白,回到家躺在床上,一晚上一晚上地睡不着。贫穷迫使这些村民靠出卖自己的鲜血换取暂时的财富,钱还没在他们手上捂热几年,更大的灾难不仅将原来的那些血汗钱席卷一空,更将一个个家庭彻彻底底地摧毁。11月,高耀洁联系到12位艾滋病人,过春节前,她给其中的8位每人寄了100元钱,让他们好好过年。谁知半个月后,她收到了四张退款单,写的都是"收款人已死"。"生命真脆弱啊!(当时)说话响当当的,说死就死了。"经常深入艾滋病疫区,高耀洁见到了太多的苦难和悲剧。2001年3月,42岁的艾滋病患者王有志给高耀洁写信,希望能见一面,"我赶到村子里,村子里正在出殡,走到棺材前,才知道死的人正是王有志,我嚎啕大哭"。老人起初有些难以接受,不过到了今天,对艾滋村来说,死亡是每时每刻都会发生的现实。最多的一次是看到一个村一天有9户艾滋病人出殡。"死了就死了,都有点麻木了,也没那么难受了。"老人长长叹了口气,好一阵沉默。最早认识的那拨艾滋病人,她一口气能说上二十几个人的名字,"现在那拨人都不找我了,死了,成一杯黄土了......"时间长了,一些艾滋病人也知道了高耀洁。他们知道,没人管他们,但这个老太太至少会提供帮助。"那会我当家,钱都大把大把地花出去了。他们一来、一哭,至少给50元、100元,刚走一拨又来一拨,几千块钱转眼就没了。"这几年在外面挣的稿费、讲课费之类的,全都贴了进去。一些记者也找到高耀洁,希望她能帮助探访艾滋村的真实情况,高耀洁从不拒绝这样的请求,尽管有时对她这样一位近八旬的老人实在困难。日早上5点,高耀洁便来到火车站,准备打开一个新疫区。上午10点便到了驻马店,再换乘汽车去新蔡,结果路上遭遇到非常严重的堵车。和她同去的两名年轻人憋闷得受不了,挤到窗前,一翻身跳了下去,可苦了70多岁的老人,呆在车里挤不出去,连气都透不上。从早上10点一直在车里堵到晚上8点半,连口水都没喝,等到了驻马店时腿都肿到膝盖了。渐渐地,上蔡、文楼、尉氏等艾滋疫情比较严重的地方,渐渐被外界所知。她也渐渐成了一些人眼里特别不受欢迎的人。原本预订好的一场"防艾知识"讲座,因为"河南至今还未发现一名艾滋病人"而被取消;一位摄影记者偷偷跑到尉氏县拍照,马上有人找到高耀洁家,怀疑她跟摄影记者"串通",让她把胶卷要出来。在艾滋疫情与数字仍与"政治"挂钩的时候,高耀洁曾面临很多难以言说的压力。有人说,河南的脸就被她给丢了,"安徽、湖北也有艾滋村,但那里人聪明,不闹,没有高耀洁!"高耀洁知道自己是个"有争议"的人,但她说:"我干的事,老百姓支持,只要他们支持,我就干下去。"如今,高耀洁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已经被"认可"的老疫区不去,"我要‘打'新疫区"。的确,每一次下疫区调查都有点"打"游击的意味。一次,听说尉氏县某地三个乡疫情都很严重,高耀洁带了两个年轻的记者去了。一进村,村干部并不直接撵她,而是客气地表示要用车送她回郑州。"俺告诉他们要去开封,俺娘家在那儿。"三个人上了车,走到离开封还有45里地的时候,"俺跟车上说,到了!"两个男记者跟着一起下了车。三个人在5块钱一晚上的小旅馆住下,第二天天刚蒙蒙亮,老人把还在酣睡的两个年轻人叫醒,"走,咱再回尉氏!"经验丰富的老太太知道谁是最可能的知情者,在以一顿饭"收买"了一个三轮车夫后,他们坐着小车歪歪扭扭地进了村。结果,一下子走了七个村,每个村都有十几家已感染上艾滋。一个被捂得很紧的县就这样被"炸开"了。"尉氏之战"是高耀洁的得意之作,但并不是每次都这样顺利。"新蔡、项城没打开,还要再打。"她像一个指挥官一样,给自己布置着任务,"有时这也像赌博一样,你去十次,未必能捞住一次。没人帮忙,进不去;进去也找不着,找着也不说。"老人自己也承认,很多是靠钱砸出来的,一个新疫点没有一两千块是根本打不开的。到哪儿去,高耀洁都能跟当地的司机关系成了"铁杆"。有一次,她和同去的人雇了一个车,拉着满满几箱东西去疫区,沿路不停地发放。路上只听到司机给家人打电话,偷偷说,"拉了一群精神病,净把东西往外扔"。跟着他们走了一天下来,司机终于明白他们的用意,执意以少收50元钱表达自己的敬意。"我的想法是,死的时候最好不要有‘隔夜食'。"这是高耀洁的看法。近几年在国际上获得的几笔奖金,她都用在宣传艾滋病知识的印刷上,"这些钱花完了是胜利,花不出去是失败"。高耀洁一再这样说,全然不顾自己现在还住在儿子的房子里。原来"像贫民窟"一样的旧房拆迁了,要再迁回去得拿出17万元,老伴很是发愁,但高耀洁压根儿就不想这些事。叫高耀洁不管闲事,似乎是件太难的事。1982年,高耀洁收了一个叫马淑蛾的病人(老人的记性很好,对年份和人名记得特别清楚),得了颗粒细胞癌。她刚刚和村里的一个人订了婚,对方给了马父500块彩礼钱,未婚夫想让老丈人再从中借出200块钱给未婚妻看病,哪知老丈人竟不舍得。"我问他你咋不给?他说留钱给他儿娶媳妇,一问,他儿才13岁,可把我恼死了!"高耀洁"威胁"马父,不出钱就去妇联告他,马父说:"这是俺闺女不是你闺女!"趁着高耀洁出去开会时,把女儿领跑了。高耀洁一气之下找到省妇联,省找到市、县妇联。三个妇联主任找到马淑蛾家,坐在那儿不走,"高老师可给我缠死了"。老头无奈,出钱给闺女治了病。几年之后,高家来了几位特殊客人——马父带着女儿、女婿、外孙来看高耀洁了。进门就说:"高老师,你闺女看你来了。"高耀洁还没忘"报复"他:"你不说那是你闺女不是俺闺女嘛?""那时候,我是很单纯地同情她们,觉得治好病是医生的天职。"从很小时候,高耀洁的儿子郭锄非记得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家贼难防","家贼"不是别人,正是高耀洁,"家里的东西经常找不着,都是她送人了。亲戚、朋友、素不相识的,在医院门口看谁可怜交不起看病钱、没饭吃的,她就给人送,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年两年,一辈子!"非"贤妻良母"的高耀洁高耀洁与老伴郭明久在年轻时是经人介绍,相识、结婚、生子的。两人育有一子两女。今年78岁的郭明久是东北人,毕业于沈阳的中国医科大学,24岁那年随"四野"进关,从此扎根河南,但至今还保留着纯正的东北口音。离休前,郭明久在河南省委做保健医生,是对"纪律"和"保密"要求颇强的单位,时间长了,便也造就谨慎、不愿惹事的性格,偏偏遇上这么位老伴。家里人都说,高耀洁在外面"闯祸",天塌下来也不管不顾,可苦了这位生性温和的老伴,替她担着心,也是"一晚上一晚上地睡不着觉"。"我这个老婆子是山东人的倔脾气。"郭明久老人一边说,一边笑眯眯地看着身旁的老伴,"我不怕你笑话,家里的洗衣服、买菜、做饭,哪一样都是我的事。她身体也不好,在外面压力也大,我尽量给她减轻负担吧。我再不帮她,她不就毁了嘛!"老人语调平和地说。"年轻时俺很差劲,一星期不洗脸,十年都用一块钱的雪花膏。"那时,她甚至一个星期都不回家,以至于孩子到现在进门只喊爸不找妈,"我咋回家?天天忙得跟驴子一样,不是病房就是手术室。一忙就忙到天明。"有时候太忙,高耀洁干脆就住在医院,"瞪眼看产房"。那时她负责47个病床,"今天这个生不下来,明天那个出事了,多少命在我手里啊!"高耀洁也替自己作小小辩护:"不是我不管家,是我顾不上管。我觉得自己的事业是第一位的。"高耀洁家里至今没有洗衣机。直到今年冬天才找到一个小姑娘,帮做做饭、洗衣服,快80岁的郭明久老人才算暂别自己洗衣服的历史。平时高耀洁要向外地寄书、寄材料,都是老人用自行车一点一点驮到邮局,帮着发出去的。寄书所需邮票都是索书人自己寄过来的,所以经常是邮局的人帮了半天,而他们"连一张邮票钱都不让人家赚"。一次、二次下来,对方脸色便有些难看,常常把他晾了很长时间再过来。在机关里多少受人尊重的老人脸皮薄,下次再换另一家邮局,路远也得换。但再怎么换,寄这么多、这么频繁总是要轮回来的。以后再去,老人索性"豁出去"低头不看对方,"办理完后连说几声谢谢,人家都不吱一声"。儿女们都心疼:"我这个老爸,可让我老妈折腾完了!""我跟老婆子说,咱不干这个行吗?咱安安心心地在家里呆着挺好的。她说,‘见死不救,咱学医的可不这么干'。"郭明久对老伴的态度也很矛盾。一些艾滋病人经常上家里找高耀洁,说句老实话,老人心里也有点怕:"特别是已发病的那些人,脸色很难看,眼睛也都是黄色的,一上门就要钱。"上门的艾滋病人,如果没药吃了,老伴一句嘱咐,郭明久得上街替他们买药;留这些病人在家吃饭,做饭的也是郭明久。吃完饭有些人还不走,"你给二三百,高兴地走了,不高兴的,还在这儿"。从2001年,家里的财权被郭明久老人收回,因为家里的钱都被高耀洁花在艾滋病人身上。每月高耀洁2000元左右的退休金归郭明久管,再"发"给高耀洁500左右零花钱。"她有时花得手痒痒了,跟我说,老伴儿,再给我点钱吧。我也心疼她,有时再给她几百的。"郭明久说主要是担心两人的"保命钱"都存不下。"平心而论,我真希望我的母亲是那种传统的贤妻良母。"郭锄非是高耀洁与郭明久的大儿子,谈起自己的母亲,听得出,郭锄非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不久前,高耀洁接受了中央电视台《面对面》的一次采访,一旦成为公众人物,家中的私事、琐事也意味着进入了公众视野。在那期节目里,高耀洁说自己将"艾滋孤儿"领回家过春节,儿子嫌弃、不回家过春节的事。问起这件事会不会让儿子不高兴,高耀洁毫不在意:"没事,他不在乎!"郭锄非说:"举反面例子,说别人不太好,说自己家人挺合适的。""她啊,是我的big
trouble(大麻烦)!"郭锄非叹了口气,转而有点戏谑地说,言语里更多的却是无奈。高耀洁在"文革"中的境遇并不好,被戴高帽,胃也被打坏,后来切除了3/4。因为"不说软话",她被断续关到太平间里8个多月。为了整高耀洁,当时只有14岁的郭锄非被逼着承认"反革命"举动,"他们让我咬她我不咬",结果,只有14岁的郭锄非被改了年龄,判了3年。"我也破了河南的纪录了——年龄最小的犯人。"
"她年轻时就是这样,从来不顾家,什么事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郭锄非说,"如果说‘慈母',她离得很远。"郭锄非记得,小时候自己在外边玩,母亲下班回来,手里抓着几个卫生棉球,把脸、脖子、手擦成黑的一扔,孩子又野得不知哪里去了。"你不理解她给我、给这个家带来的麻烦,你不会体会到把一个人置到有些人的对立面的那种压力,这种压力是难以承受的......"郭锄久有些激动,"她80了,怕啥?她从来不替孩子想。""父亲是个大好人,跟着她,承担太多太多的压力。"听得出,郭锄非十分心疼自己的父亲。"我对她谈不上钦佩。"郭锄非坦率地说。高耀洁与小女儿关系紧张。因为女儿也在医院工作,受她牵连工作受到很大影响,最后选择移民到加拿大生活,至今与高耀洁关系紧张。女儿埋怨她不为子女考虑,她说女儿"懦弱"。问她难不难过女儿对她的隔膜,老太太不假思索地说:"不难过!人家好多艾滋病人过得比她还惨哩!"高耀洁对子女的态度似乎也不能理解,"他们跟着我倒霉,但艾滋病人比他们更倒霉哩!""《面对面》的王志曾问她,‘你先把自己的事办好了没有?'我觉得这话问得对。按说我爸是解放前参加革命的老干部,他们俩晚年应该过得很好,你看现在,家徒四壁......随她吧,终究是我的母亲,摊上了,没办法......"郭锄非说。一个人的战斗在高耀洁家采访的最后一天是12月19日,因为第二天,高耀洁将赴济南,作为嘉宾参加一电视台元旦晚会的录制,讲述她和几位被安置到山东的艾滋孤儿的故事。从2001年起,高耀洁开始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救助艾滋孤儿上,她至今不能忘怀的一个场面是:大冬天,8岁左右的孩子光脚拖着一双破鞋,一崴一崴地走着。连冻带烂,脚后跟都露出里面的骨头来。这孩子倒也不笨,抹了点锅底灰敷在上面,原来他是一个父母都因艾滋病去世的孤儿。高耀洁一直遗憾后来再也没找到那个孩子,没把他"救"出来,"问题是不止是一两个孩子这样,太多太多了!"经她联系的孤儿有164个,以前高耀洁经常给孩子们寄钱寄学费,但后来她不得不改变了策略。日!"老人有点气冲冲地回答改变她决定的那个日子。那一天,她发现一个孤儿的叔叔把她寄过去的1100元钱用做赌博。此前,她给了一个叫冯团伟的13岁小男孩3个学期的学费600元钱,结果发现孩子一天学都没上,在河沟里挖沙土挣钱。钱都被孩子的大伯领走。"一个冯团伟就把我气得够呛!"因为钱和生活用品都落不到孩子手里,高耀洁于是决定不再给那些孤儿寄东西。高耀洁的老伴郭明久老人说:"艾滋病是个太复杂的大问题,吃饭、穿衣、住行,哪一样听起来都很简单,但哪件事情都很大。心都是好的,但如果没有政府支持,仅凭个人的力量,太难了!"高耀洁还是决定尽自己的力为孩子做点什么。经她介绍,6个艾滋孤儿落户到她的老家——山东曹县。其中一个孩子刚到山东时,身上脏得被妈妈放在澡盆里洗了几个钟头才洗干净,他的小手却死死抓住脏衣服不肯放松,怕扔掉后没有衣服穿。煮熟的鸡蛋剥皮后放在面前也不知道如何吃,因为以前从来没吃过。另一个孩子因为有馍吃,便觉得到了天堂,每个孩子背后的故事都令人心酸。12月18日中午,一位台湾商人辗转打电话找到高耀洁,表示想捐30万元,请她帮助,为艾滋病做点事情。高耀洁拒绝了。从某种角度说,"高耀洁"已形成了一种品牌效应,她振臂一呼,至少也是应者甚众。但越是这样,她越是小心地观察着,不轻易出让自己的名声。她谢绝了不同派别的邀请,推掉了一笔又一笔无条件信任她而捐出的钱。在旁观者看来,这种拒绝简直就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但老人对这一点毫不动摇。虽然她也承认单个人的力量远远没有组织起来形成的力量大。"我没办法啊,我也很矛盾,又想帮助人,又怕受骗上当。"老人坦率地承认自己的难处。当自己的防艾战争打得越来越有成果的时候,高耀洁也对周围的各种各样"防艾"团体或个人,保持着充分的戒心和警惕,有时候甚至令人感觉太过敏感、太过谨慎。但毕竟,我们无法理解和体会她8年来所面对的压力。"你一味地排斥跟团体合作,是不是太绝对了?"忍不住向她提出这样的疑问。"没办法,矫枉必须过正。"老人毫不动摇,"跟一些团体走,我不知道他们到底想为艾滋做点什么;跟财迷走,我遗臭万年。你没跟他们打过交道,你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复杂......我不如就现在这样。""我快80岁的人了,要留得清白在人间。"高耀洁不止一次这样说,"我就是担心这些东西以后交给谁,交给谁我都不放心。"老人家一次又一次以审慎而挑剔的目光巡视周围可能的人选,掂量这个"贪不贪",那个牺牲精神够不够。自然,无论在哪一点上,都没有几个人能再超过她的高度。此次去郑州采访高耀洁之前,曾在清华大学举办的防艾滋研讨会上见到高耀洁。一个大学生盛赞她是"grassroot(草根阶层)"的代表,老人有些茫然地看着对方。今年,高耀洁遭遇了一场官司,因为在她的宣传品中有一篇《你诈骗艾滋病病人的钱财不感到可耻吗》文章,湖北襄樊退休工人、"气味学专家"李德敏认为高耀洁是在贬损自己,因而起诉高耀洁。一审被判败诉后,原告李德敏在上个月不服判决,又将判决法院告到检察院。虽然在旁观者看来,对方无论从知名度还是影响力来说,都与她相差悬殊,但老人受到的伤害却是旁人难以理解的。她留心"对手"每一篇对她的反击文章,气愤地反驳,她甚至怀疑这起诉讼案背后有些别有用心:"他赢得了、赢不了,都是分散我的时间,我在世的时间有限了......""我的智力、我的能力,有时真的应付不了外面的环境,那真是四面楚歌啊......"谈及这场官司,不知触动了高耀洁哪一棵脆弱的神经。本来表情很坚定的老人突然神情怆然,一行清泪缓缓流下满是皱纹的脸。相关链接高耀洁得到的国际奖项◆2001年,高耀洁获全球健康理事会颁发的"乔纳森·曼恩健康与人权奖",这个奖每年只颁给一位,奖金为2万美元。但由于种种原因,她未能亲往美国领奖,而高耀洁说,在此之前,包括比尔·盖茨的夫人在内已预约见面并表示要捐款。在提及高耀洁时,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原文如下:"随后你将听到其中的一个人:高耀洁医生。今晚,我们向她独自在中国乡村推行HIV教育的工作表示敬意。同你们所有人一样,我非常遗憾她不能够亲自来领取这一奖项。"◆日,高耀洁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5位"亚洲英雄"之一,被列为第9位。"她只是位退休的医生,但面对疫情,她拒绝保持沉默。"向读者这样介绍高耀洁的是《时代》周刊驻上海记者汉娜·比姬(Hannah
Beech)。她是第一位去河南艾滋病村采访的外籍记者。日下午,马上要启程去机场、赴欧洲过圣诞节的汉娜·比姬向记者回忆,在去后来有名的"艾滋村"——上蔡县文楼村之前,汉娜在郑州见到了高耀洁。在此之前,汉娜以为这只是"很短的采访",但她们一下子谈了3个小时,虽然老人很重的开封口音让汉娜在理解上遇到点麻烦。"她(高耀洁)是一个非常好的人。她的坚强、她的勇气都给我很深的印象。"
◆2002年7月,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25位"亚洲之星"之一。颁奖晚会在10月22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英国前首相梅杰为高耀洁颁了奖。《商业周刊》以《艾滋社会活动家》为题,介绍了高耀洁。"我的余生,将会继续艾滋教育";"作为一个医生,我一天最多只能治十位病人;但是通过教育,我一天可以达到上千人。"文章里说,高耀洁"最近的事业是:为那些因为艾滋失去父母的孩子继续得到教育而奔忙"。◆2003年8月,获"拉蒙——麦格塞塞"奖,此奖被称为"亚洲的诺贝尔奖"(如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曾在1984年获此殊荣;中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在2001年亦获奖)。2003年的获奖者有7位,高耀洁获得的是"公共服务奖"(Public
Service)。颁奖大会8月31日在菲律宾举行,高耀洁请人代领了奖杯、奖品和奖金。马尼拉市市长赠送一金钥匙,并授予她荣誉市民称号。
组织方对高耀洁的评价是:"通过授予高耀洁医生2003年度的麦格塞塞公共服务奖,理事会借此表达对她在对抗中国艾滋病危机中表现的强烈个人献身热情和富于人情味的工作的赞赏。"(《三联生活周刊》日)(《新华文摘》2004年第5期全文转载)2004年统战工作新闻信息高耀洁教授被评为“感动中国2003年十大年度人物”历时3个月的“感动中国2003年十大年度人物”评选育约20日落下帷幕,我院高耀洁教授榜上有名。评为会授予高耀洁教授的颁奖词是:这是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但他在时间“但愿人皆健,何妨我毒品”的人生理想的道路上却卖者鉴定的边角部。她以渊博的知识、理性的思考驱散人们的偏见和恐惧,她以母亲的慈爱、无私的热情温暖着弱者的无助冰冷。他进自己最大的力量推动着人类防治爱此病者向繁重的工程,它把生命中所有的能量化为一缕缕阳光,希望能招进爱此病患者的信件,照亮他们的未来。(摘自校报日第一版)(校园网访问1552次)我院召开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春节座谈会春节前夕,党委宣传统战部组织召开了由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委员、省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区人大代表、省文史馆馆员、省参事室参事、侨联会负责人和党外代表人士、党外处级干部代表等参加的大型春节座谈会。院党委书记孙建中同志和院长彭勃同志出席了会议。会上,彭勃院长通报了2003年全院教学、医疗、科研、学生工作、宣传统战工作、外事工作及党团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尤其是全院师生在防非典工作中的突出表现以及我院新校址设计建设情况,同时提出了2004年工作设想。党委宣传统战部部长郭德欣宣读了党委副书记徐玉芳同志写给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一封信。徐玉芳副书记在病中时刻惦记着全院的统战工作和各民主党派及党外人士。她亲切的问候和热情的鼓励使与会同志深受感动,大家纷纷表示,决不辜负领导的期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出更大的贡献。最后,党委书记孙建中同志作了总结讲话,他指出:要回顾过去,正视现在,展望未来。我们的成绩突出,困难不少,前景美好。面对我院光辉灿烂的发展前景,他鼓励并希望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积极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为我院的改革发展做出贡献。并代表学院党委和个人给大家拜年。会上,大家纷纷表示,决不辜负院领导的期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出更大的贡献。(摘自校报日第二版)2004年省政协常委王正益有关提案1、“关心人民健康,千万不能忽视禽流感——市区预防禽流感,农大搬迁养鸡场”的题案获得省教育厅、省畜牧厅、省农业厅、省卫生厅、郑州市政府等多个单位答复及积极支持,目前正在解决之中。2、“加大农村能源革新,促进农民脱贫致富”;3、“关于人才强国、重在落实”;4、“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中药农业”;5、“尽快成立河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化工作技术中心的建议”;(摘自2004年省政协提案)简讯2004年2月省政协委员、我院药学院教授王正益,认真履行政协委员职责,积极为我省科教文卫体事业的改革发展建言献策,他所提的提案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有的建议被采纳,在不久前召开的省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上,王正益及其他五名政协委员受到了省政协有关领导的高度赞扬。(摘自校报日第二版)高耀洁:不懈“防艾”路有“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之称的高耀洁,3月25日来到上海,到上海大学、复旦大学以及上海市社科院做演讲、交流。这位年近八旬、身材矮小的老太太,戴着黑边眼镜,一副深沉思考的样子。让人隐约感觉到她的巨大勇气和力量的是:不管是面对官员、记者或者学生,她都直奔主题、畅所欲言,为防治艾滋病大声呼吁。“和艾滋病打了8年交道”“我是一个妇产科医生,较早接触艾滋病。”高耀洁的演讲没有丝毫的虚言应酬,说的都是大实话。“我一直在农村里转,和艾滋病打了8年交道。”1996年4月,高耀洁在一次偶然会诊中发现了一名因输血感染艾滋病的妇女,自此开始了她无尽坎坷的“防艾”道路。“我认为国内艾滋病的特点是‘血’。”她快言快语地说。高耀洁曾经走访过几十个乡镇,几百个村庄。在一个2000多人的村子里,竟有1000多人卖血,800多人感染艾滋病,到现在,留下了80多个艾滋孤儿。高耀洁说,“艾滋病并不是哪一个省的专利,不少省区都有相似的地区。”迄今为止,高耀洁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9920封信。无数患者向高耀洁求助,使她了解到:许多地方的情况基本一样,往往是因“血”生祸。高耀洁曾调查了很多艾滋病患者的家庭,发现性传播的几率远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高。“我自己生活得很累”“我觉得非常痛苦,常常有不想活下去的念头。”夜去采访高耀洁,忙碌了一天的老人脸上掠过几许疲惫。直面艾滋病问题的高耀洁,在为防治艾滋病奔走的同时,心里时时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家人都说跟我倒霉,但艾滋病人更无辜,更倒霉”。不久前,由于高耀洁的原因,原本在医院工作的女儿失去了工力,转而又说:“女儿现在一个月拿400元救济,就算是在那儿要饭,也总比艾滋病人好。”由于在民间防治艾滋病做出贡献,高耀洁近年获得了几项国际性的奖励。这些荣誉和奖金,没有改变老人和她丈夫俭朴的生活。最近,高耀洁刚从国际上获得了5万美元的奖金,却因此和外孙闹翻。“外孙说要买轿车,我说滚蛋!”说到这里,老人和实在地和记者算账:买车要多少钱,养车又要多少钱,还不如拿这笔钱来印防治艾滋病的宣传材料呢。好在,高耀洁的老伴郭明久对她的“事业”还比较支持——“那可能也是出于无奈吧。”高耀洁说。满布皱纹的脸上,第一次浮现出温柔的笑容。“我不停地写啊、编啊、印啊、讲啊!”几年来,高耀洁编印了六七十万张防治艾滋病的宣传材料和3万多本书。最近,让高耀洁感到欣慰的是:她已将自己8年来收到的近1万封信汇编起来,这本30万余字的书即将付印。“到时候你们看看这本书,就知道艾滋病问题有多严重。”在这本书里,高耀洁还绘制了一张艾滋病分布情况的示意图,力图说明“各个角落”的问题。“‘艾滋孤儿’是一个社会问题”“我的时间不多了,最怕别人来浪费我的时间。”高耀洁为此而焦虑。就在去年,由于高耀洁挺身而出,揭露了一些诈骗艾滋病病人钱财的游医,一句自诩为莫须有的“气味学”创始人、创制了号称“艾滋病病毒杀伤率100%”的“神药”的游医李德敏将她告上法庭。官司虽然了结,法院一审判决原告败诉,但高耀洁在诸多波折中感到了许多无奈和苦涩。在本该安享天伦之乐的年纪,高耀洁却要直面种种人间惨剧,以巨大的勇气与艾滋病魔以及顽固的保守势力作斗争,其内心承受的压力,常人难以相像。此外,“艾滋孤儿”的问题也格外让高耀洁心焦。2001年3月,高耀洁到河南一个艾滋病村,刚进村就碰到一个小男孩。他握着拳头说:“我长大了杀他哩!”高耀洁问他要杀谁,孩子瞪大了眼睛说:“抽我爸爸血的那个人……”高耀洁深深地感到心疼和忧虑:这些孩子是被艾滋病夺去生命人们的遗孤,他们本身健康无恙,却无法过上正常儿童的生活。以前,高耀洁认为他们最需要的是钱,便通过各种渠道筹集,给孤儿们寄送了近8万元,但后来发现,这些钱大多被亲戚拿走,根本用不到孩子身上。而集中办孤儿院,不利于他们成长。于是,高耀洁开始说服自己家乡的亲友里接养艾滋孤儿,让他们在温暖的家庭里健康成长。迄今为止,她一共带出6个孩子到自己的家乡。“孩子们到了那里,都特别勤快、懂事”。不过,这件事在当地已经遇到越来越大的阻力,当地有官员认为,这有损地方形象。在上海演讲时,邀请方为高耀洁摆了丰盛的饭菜。高耀洁吃得很卖力,胃切除了3/4的她,将一碗面全部吃下。她老实地说,从来没有吃得这么饱过。这是因为吃饭时想起了“艾滋孤儿”,有的孩子连馍都没得?吃……?(摘自《人民日报》日)大医高耀洁【编者按】2004年4月下旬,《上海宣言》(草案)在亚太经社会第60届会议上得到通过,其中关于“对本区域艾滋病毒、艾滋病问题协调努力,采取更为行之有效的全面对策,承诺充足资金,动员私营部门和民间社会,加强持续和全面的干预行为”引起了与会者和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再次采访了“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的高耀洁教授,倾听她的声音,感悟她的思想,庆幸她在“抗艾”的战场上已经不是“一个人的战争”。一个又一个的荣誉与一位老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2001年,获得乔纳森·曼恩健康与人权奖;2002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亚洲英雄”。同年,又被《商业周刊》评为“亚洲之星”;2003年,获得拉蒙——麦格塞塞奖。同年,在自己的祖国,被官方媒体评为“中国人物”、“年度人物”、“感动中国人物”。这位老人,就是被誉为“中国民间抗艾第一人”的高耀洁教授。“因为他们无助”对媒体而言,高教授可称得上是位绝好的采访对象,她几乎是有问必答,从不回避,也不会很外交的回答,令人不禁折服她记忆的精确和为人的爽直。我们能听到最多的,是她对艾滋病患者和艾滋遗孤深切的关注,尽管与这些有关的报道已经屡屡见诸各种媒体,但每次听到,都会有新收获和感受。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有人到河南省偏远贫穷的农村地区收购廉价血浆,用来制药,当时的行情是每800毫升45-50元。“血浆经济”不仅没有改变黄河儿女的生活状况,而且带来了血祸的临头。曾经满心欢喜的农民们,直到生命最后一息,依然如故。贫穷——卖血——感染艾滋病——治病——贫穷——亡——遗孤,每座坟头的背后都掩藏着这样的轮回。8年来,高耀洁不停地从艾魔口中夺人,为救助艾滋遗孤,付出一个老人的极限。高教授联系艾滋遗孤最多时有164位,其中6位已经被转移安置到老家山东曹县。无疑,被救助的孩子们是幸运的。“如果把他们统统送进孤儿院,从表面看来集中收养很方便有效,但是那么多不幸的孩子生活在一起,他们无法忘记过去的经历,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有阴影,阴影聚在一起,就黑天了。一些孩子心理扭曲,仇视社会,并染上恶习。集中一起,相互传染,弊多利少。我见过一些孩子手臂上刻着‘杀’‘仇’‘忍’这样的字,还有个小孩会着拳头对我说要杀‘血头’,如果现在不从心灵上对他们安抚,那么几年后他们长大了,对他们自己、对社会来说,将多么可怕。”这是老人的观点。现在,这些幸运的孩子们还常常给高奶奶写信,告诉她他们考试取得了好成绩,新家对他们很好,还有他们美好的理想。只是,孩子们没提到想回到河南,尽管那里曾经是他们出生并成长过的地方。老人相信“宣传是最好的疫苗”。在《艾滋病/性病的防治》一书已经印刷超过30万册之后,高教授着手新书的改版,并预计3个月之后付梓。新版删除了一些不常用的知识,增添了许多实用性很强的方面,比如艾滋病人如何服药,对病人如何护理与相处等。很多艾滋病人到高教授家,经常是坐上一天,老人给他们钱,给他们药,直到病人满意离去。为了打开每个新疫区,高教授要带很多生活物品沿途发放,衣服、日用品、鞋子。面对我们的不解,她只说了一句话:“他们的心理是变态的。然而,并不能因此责怪他们。因为他们无助。”“侠医”也有无奈高教授把目前艾滋病人的主要压力归结为“三座大山”——经济贫困,受到歧视,面临诈骗。从民间角度来看,在传统意识中,艾滋病是一种见不得人的脏病,让人看不起。这就形成了健康人与艾滋病人之间天然的屏障。在老人发现的一个艾滋村里,她发现很多人家将窗纸贴得厚厚的,当问及为什么时,他们说是怕艾滋被风吹来传染。艾滋病人去世后,连抬棺材的人都很难找到,显然还是怕传染。留下的健康孩子甚至也受到“殃及”。一个事例更让老人记忆犹新,“我为了解决艾滋孤儿的出路问题,拿着孤儿的一摞照片找到一个领导,他一边问‘它传染不传染?’一边跑,我就跟在后面撵,一直撵到一个照相馆附近。直到现在我去照相馆,里面人还记得,说那天那老头跑得可快。”另一个小插曲是下到农村的干部带资料到民政厅,打字员不敢打,原因是怕资料上有艾滋病毒。就患者们个人来讲,在歧视力量相当强的大环境下,普遍存在着一种自卑心理,当得知患了艾滋病后,除去经济方面的原因外,他们自身也认为得的病丢人,所以很多时候是坐着等待死神降临。更有些女性患者,在缺乏必要医学知识的情况下,仍然生育或照看孩子,因此许多儿童也感染了艾滋病,甚至一出生就是艾滋病患者。高教授很坦率地承认自己是“有争议”的人物,因为她发现了太多的真相和太多问题所在,讲了太多的实话,引起了太多的重视,这就使艾滋病宣传与防治不得不受到另外一种隐形的不利因素的影响,这也是更为诸多因素中最为不利的。曾有一段时间,高教授深入艾滋病村实地考察,某些人竟然放话说谁发现高耀洁就奖励500元。更有甚者,还扬言要杀掉高教授全家。对此,老人并无半点惧色,但她很是感叹,“我在河南呆了几十年了,我知道这里的作风和意识,也知道只能采取怎样的手段”。同样的阻力也反映在老人安置艾滋遗孤的过程中。山东曹县是高教授的老家,在那里,民风淳朴,生活水平较好,更重要的是有一百余户家庭需要孩子。而因为极个别人的地方保护主义思想和面子工程,他们不许孩子被送过去,因为“怕孩子乱说河南坏话”。高教授认为知识的贫乏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高教授对到过她家的人,不管老少,不管职位高低,都会问他们对艾滋病的看法。而回答都是惊人相似:我们不吸毒,不卖淫,不嫖娼,不会得艾滋病。这反映出“防艾”宣传只在城市解决了知晓问题,在农村尚有空白。具体为三个不足:对艾滋病大面积流行估计不足,对艾滋病严重危害认识不足,对艾滋病防治投入不足。三个不足直接导致具有艾滋病专业知识背景的医护人员(100多名)难以应对日渐扩大的艾滋病群体,其比例悬殊愈使“控艾”无力。因此,现在老人一边救助艾滋遗孤,一边又加大力度进行与艾滋病有关的各种宣传工作。在高教授看来,当下是防治艾滋病从局部高发向一般人群扩散的关键时刻。克林顿以国际防治艾滋病基金会主席身份演讲时说:“如果有1500万至3000万人感染艾滋病,中国经济成果将毁于一旦。”他的话并非危言耸听。艾滋病不仅蚕食经济,还涉及国家安全。胡锦涛说:“卫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部分。”而早在1998年,高耀洁即在宣传手册上写道:“艾滋病已超出医学范畴,它的血已流向政治、经济、心理、伦理、社会等综合领域。它已成为政府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此言符合世界银行人类发展首席经济学家之说:“应该把艾滋病从纯粹卫生部的职责扩大为整个国家的经济问题。让财政部长、教育部长决策时自觉意识到艾滋病也在考虑范围之内。”特别是在世界对艾滋遗孤都没有完全处理好的大背景下,中国如何处理艾滋遗孤就成为世界拭目以待的问题。爱,也许就是她的教义老人很喜欢讲一句话:“不说瞎话行不行?”她评价同行桂希恩教授:“他是个好人,他最大的优点是不说瞎话。”她痛恨骗子,不能容忍骗国家,“时值日,怎么还能说河南无一例艾滋病?”她不能容忍骗艾滋病人钱财的人,质问那些人还有没有良知。在那场倍受关注的官司后面曾有这样两段插曲——作为当事人,高教授原来聘请的律师曾问过这样的问题:“你印的小报还有吗?”高教授回答:“有。”“哪里印的?”“街上。”“犯不犯法?”“不犯!”后来,敏感的老人果断地换掉了这位律师。开庭前,当地一家电视台曾答应直播庭审经过,条件是要老人交100元钱。老人听后,幽默地说:“你们要是艾滋遗孤,我就每人给你们200元。”而就在这之前,去年采访过的那个叫伉伉的孩子在日离开了人世,他的妈妈长跪在地上,痛哭不止。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不会做人”的善良老人,却将“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当作座右铭,这也是她精神的真实写照。高耀洁教授老两口都已退休,超过4000元的退休收入在当地可称得上“小康”了,但其家中之简陋、生活之俭朴真可谓学者清贫之风了。除了数百元的月开支外,高耀洁将全部余款用于艾滋病防治事业。她尤为关心那些失去父母、无依无靠的孤儿患者,几年来共花费了8万多元救济了164名艾滋孤儿,而长年累计的资助款项已高达50万元之多。这位如同外祖母般和蔼而又刚毅的老人情感很是丰富,常常因为激动而在采访中泪流满面,回忆起来至今令人泪水盈眶。高教授的同事评价她“有太浓的爱和太软的心”,她至今都无法忘记她第一次接触并感受到艾滋病患者的痛苦而束手无策的感觉。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国外”评价高耀洁教授“是德兰修女的化身”,修女所作的是一位宗教徒的虔诚与无私。我们知道老人是九三学社成员,至于她有没有宗教信仰我们并没有问过,也不想问,但我们都深信,她必定信仰“爱”,对事业的爱,祖国的爱,人类的爱,源自灵魂,又在灵魂中得以升华。在清华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学子们称她是“grassroot(草根阶层)”的代表,想象得出老人当时的一脸茫然。从采访中得知,高耀洁教授1927年出生在山东曹县的一个大户家庭,这是个13代都是地主的大家族,良田千顷,名望甚高,今日“高新庄”的名字便是因高家世代居住而得名的。高耀洁在曾是前清翰林的外祖父的关照下,进了私塾读书。不知可否这样理解,老人心灵充实,是真正充实的个体,唯其真实,自然稳固;唯其稳固,所以坦然。又何妨把老人当作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浮躁空乏和浅薄虚弱。曾经有媒体用“一个人的战斗”来描述老人的事业,尽管这种提法引起争议甚至反感。但曾经又何尝不是?她,完全依靠民间的力量,与自己的智力体力极限较量,与妨碍艾滋病治疗和艾滋遗孤救助的势力较量,而值得所有善良人欣慰的是,如今,老人不再孤单,她已感动了不仅仅是中国,她已有了越来越多的同行者,各项相关的法规、政策、措施也相继出台,这一切构成了比春光还灿烂的亮色。高教授告诉我们她还要开发新的疫区,她恐怕有“艾滋黑洞”存在。她还说要将她收到的来信整理成册,书的名字就叫“一万封信”。老人向我们透露,现在信已经收集到9900多封了,其中十分之一是各式各样骗子的来信,她也要收进去,将它们公布于众,流传后世。孙思邈《大医精诚》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研茧,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无疑,这样的评价是最适合高耀洁教授的。(摘自《新民周刊》日)党委统战部带领民主党派赴济源开展义诊活动为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找专家看病难的困难,在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党委统战部日至23日组织部分民主党派专家教授一行22人赴济源开展高校与地市的统战协作义诊活动。来自我院三个附属医院的16位民主党派专家牺牲了双休日,不顾旅途劳累,先后在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梨林乡卫生院进行义诊,他们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当地人民群众交口称赞。济源市电视台和济源日报等报道了我院专家的义诊情况。这次义诊活动得到了济源市委统战部和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大力支持,也是高校统战部门和济源市委统战部联合举办的一次大规模的民主党派活动。这次义诊活动不仅服务了党的群众,促进了医疗事业的发展,而且也扩大了我院在济源市的影响。(摘自校报日第二版)省文史馆 简讯九则1、2004年1月张东岳馆员被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个人。2、日,河南电视台(6)在17:14分的《名医堂》栏目播出了张东岳馆员关于《顽固性便秘的防治》专题讲座,收到广大群众的好评。3、近日,省文史馆高耀洁馆员、毛光骅馆员分别被聘河南中医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员。4、到15日,张东岳馆员应邀赴广西桂林参加第九届中日大肠肛门病学术交流会。会议其间与日本肛肠外科的发展及多种疑难肛肠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增进了相互的友谊、沟通和合作。5、高耀洁馆员编写的《艾滋病、性病的防治》一书,在第一届河南省优秀科普作品评选中,被评为二等奖。6、9月8日,崔公让馆员应河南羚锐股份有限公司之邀,赴新县为县委、县政府、县党校二百余老干部作了两场生动的学术报告,讲授《关爱自然珍惜生命》及《亚健康状态》,反映很好。7、张东岳馆员于9月24日参加西安洋森公司在郑州组织的医学学术讲座活动,会上作了“大肠炎性疾病”诊治经验讲座及录像演示,受到来自全省各地肛肠学科代表的一致好评。8、11月22日--25日,张东岳馆员应邀参加省政协组织的专家义诊团,到豫北沁阳市义诊讲学。义诊团一行20人冒着严寒下到村里为百姓进行义诊,为德方医务人员江河,传授临床经验,深受群众欢迎。9、毛光骅馆员撰写的《饮食须知》(发表于《上海中医药报》),《孔子卫生要旨》(发表于《齐鲁文史》)两文,12月初在郑州市科普作家协会第五次优秀作品评选中,分别被评为第二、三等奖。(摘自2004年河南馆务信息)神奇耳针引来韩国医生针灸这一古老的中华医学瑰宝,是国外了解和认识中医的窗口,被国际友人称为“魔针”,在国内更是以“绿色疗法”而备受患者的推崇。7月25日至29日,河南中医学院第一届国际耳针学习班迎来了首批12名韩国学员,这12名韩国学员均是韩国医生。(上图为韩国学员在医院进行耳针疗法实习)省针灸学会理事王民集教授是这次学习班的辅导老师,据他介绍,耳针现在一般称之为耳穴诊治疗法,它可以治疗的范围很广,包括内分泌疾病(如:减肥、月经不调)、传染病(如:感冒、腮腺炎、红眼病等),还可辅助治疗戒烟戒毒、美容等。
摘自《今日消费报》日
中国耳针真神奇近日,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常可见到一行韩国人簇拥在中国针灸学会耳穴诊治委员会理事、河南中医学院教授王民集身边,他们一边饶有兴致地听教授讲解,一边在相邻朋友的耳朵上比划着、体验着麻、痛、沉、酸的针灸感觉,并不住地发出赞叹:阿久辛吉哈尼哒!阿久辛吉哈尼哒!(韩语译音,意为太神奇了!)原来这些韩国人是参加河南中医学院第一届国际耳针学习班的首批学员。王民集教授介绍,人体全身各部位都遍布着经络,大的纵行的主干叫经脉,小的横行的分支似网络,叫络脉,总称叫经络。当脏腑和体表发生病变时,必然引起经气不通,气血运行受阻,在人体经络循行路线上出现一定的病理反应。由于耳廓是全身经络汇集的部位,内脏的病变通过经络会反应到体表耳廓的不同部位上,因而通过小毫针、皮内针或其他疗法刺激耳穴可以达到治病的效果。
耳针疗法有广、廉、简、验、无副作用等特点。它主要适用于疼痛性疾病,如各种扭挫伤、头痛和神经性疼痛等;炎性疾病及传染病,如急慢性结肠炎、牙周炎、咽喉炎、扁桃体炎、流感、百日咳、菌痢、腮腺炎等;功能紊乱和变态反应性疾病,如眩晕综合征、高血压、心律不齐、神经衰弱、荨麻疹、哮喘、鼻炎、紫癜等;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糖尿病、肥胖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王民集教授提醒说,耳针疗法虽然简便有效,但也不是人人适用的。病人在大饥、大饱、大醉、劳累之后及体质极度虚弱、精神紧张、严重贫血、患有出血性疾病时应慎用。孕妇妊娠期前五个月不宜用针扎,可用其他刺激性小的疗法。老年动脉硬化、高血压患者,在针刺耳背沟等穴或放血前,应休息片刻,针刺后应观察半小时再离去,以防引起意外。耳廓冻伤或有炎症的患者,应禁针,以防炎症扩散。严重心脏病患者须慎用。
摘自《大河报》日
毛光骅馆员畅谈养生史8月25日是我馆馆员活动日,毛光骅馆员作《中医养生长寿发展史略》专题讲座。毛老师将养生长寿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加以详细的论述:一、养生学的起源。从广义上讲,即从远古时代到夏、商、周,整个奴隶社会时期,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为了保命强身、繁衍后代,逐渐认识到生命活动的一些规律,并学会了保健的一些方法,互相传授,当时人们已经有了防病保健的思想萌芽。对于饮食的营养也很重视。二、早期的养生学理论。主要指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此时社会形态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过渡,学术思想空前活跃,诸子百家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人和社会、自然等问题,中医养生学也相应突起,初步形成理论体系和养生学派。三、养生学的发展与充实。此指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养生之风,前所未有,达到高度发达时期,尤其是儒、道、佛三家著作的养生内容及在具体的修行理论与养生健身方法等方面,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有益的东西。四、养生学理论和方法逐渐完善,内容不断丰富。指宋、金、明、清这段历史时期,中医流派纷呈、学术争鸣,他们分别采用泻火、功邪、补土、滋阴等方法防治疾病,不仅开辟了老年病的防治领域,而且又出现了综合多元的特点,动静结合,练功与食物结合,还汇集了许多前人的成果,使养身学日趋完备。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的繁荣,健康与长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养生学亦得到蓬勃的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这次讲座,语言生动,活泼简练,使与会者听后对中医养生文化之历史悠久,内容之翔厚,有着进一步的了解,产生浓厚的兴趣。讲座在欢声笑语中圆满结束。(摘自河南馆务信息日第9期)我院在“三增强”、“四热爱”教育活动中获奖日由省委统战部举办的“三增强”“四热爱”教育活动演讲比赛日前结束,我院统战部荣获“组织奖”,民主党派参赛选手李建国荣获“创作奖”和“优秀奖”,黄俊卿荣获“优秀奖”。(摘自校报日第二版)宣传统战部召开各民主党派及党外代表人士“迎双节”座谈会
日下午,我院党政领导和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及各级人大、政协代表、省文史馆馆员及无党派代表人士欢聚一堂,喜迎建国55周年,共渡中秋佳节。党委书记孙建中、院长彭勃、党委副书记徐玉芳到会向大家表示节日的祝贺并讲了话。党委书记孙建中指出,我院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是学院改革发展的骨干力量和宝贵财富,是治校、管校、兴校的重要力量,他鼓励大家要紧密团结在一起,面对当前高校改革发展的新形势,积极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大计建言献策。
彭勃院长向大家通报了我院改革发展的整体情况,并着重介绍了招生就业工作,新校区建设工作,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他希望各民主党派及党外代表人士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同舟共济、齐心协力,为学院的快速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宣传统战部部长郭德欣同志还向与会人员传达了省委统战部部长曹维新的书面讲话精神,通报了新综合楼启用,近期我院统战工作的有关情况等。
党委副书记徐玉芳总结了一年来的统战工作,对宣传统战部和各民主党派在培养和举荐党外人士担任各级人大、政协、省文史馆馆员等职务上,为参政议政、智力扶贫做出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她勉励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加强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增强参政议政意识,紧紧围绕党委的中心工作,建言献策,建功立业。
(摘自校报日第二版)为生民立命一位年愈古稀的老太太,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揭开了河南艾滋病“血祸”这块硬疤。她是怎么做到的?经历八年“抗艾”,高耀洁已经成了一个77岁的老人。她弯腰捡东西的时候,会喘个不停。她已经到了让别人照顾的年纪。但是,这一切都是表面的。当你见到高耀洁时,会发现,她的力量和激情保持至今。为了一个官方公布的不实数字,她会从沙发中跳起来,面红耳赤地在屋里走上两圈以平息愤怒;即便是一个曾经诉说过多次的艾滋孤儿的故事,一提到细节,她就先红了眼圈。高耀洁的真正状态,用她老伴的话说,“这个老婆子不要命,你说谁能拦得住?”高耀洁从1996年开始在民间大声疾呼防治艾滋病——这些事,在河南也不是没人知道,但就是没人敢公开这么说。到1999年,她开始在国际上多次获得人道主义奖项。2003年中国关于艾滋病的政策开始改变后,人们才开始正视她的价值。2003年底,吴仪点名要见高耀洁,中央电视台将她评为“2003感动中国人物”。卧榻写“春秋”到达高耀洁的家时,是2004年夏末的一个午后,高耀洁正斜卧在床上修订着自己的书稿《艾滋之怪》(暂定名)。屋外面风雨如晦,她却怡然自乐,一盏自制的灯,简单到只有一个灯泡,照亮了她的脸,也将她的神色变幻铺陈开来。她忽而愤怒,一骨碌爬起来,抖着稿子说:“这些没良心的人,打着行医的幌子,其实就是向艾滋病人卖假药!”她忽而又红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采访发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