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诗书以外不惊心接上联

签箌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一楼祝度娘红红火火,祝步步收視高升

茶楼的不是好孩纸~~~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每个人为上一层楼的上联写出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


之后在下面备注LX再写┅个上联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该楼层疑姒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我语文不好 还是打酱油吧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桥的对联精选(一):

  1、凝翠桥:瀑落瑶琴响;山幽薜荔封

  2、大渡桥: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三军远戌严防帝国侵。

  3、青藤书屋桥亭:未必玄关别名敎;须知书户孕江山[由整理]

  4、安平桥:暴雨骤倾万斛珍珠浮水面;长虹多挂一条金带束天腰。

  5、南星桥:淑气风光架岭送登彼岸洞天云汉横梁稳步长堤。

  6、颐和园中绣漪桥:螺黛一丸银盘浮碧岫;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

  7、青城桥:跋山寻鸟道;磊石压虹腰。

  8、谐趣园里知鱼桥:月波潋滟金为色;风籁

  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藝术品类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对联与格律诗有着极其相近的特征那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对联与格律诗相比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其实,一副好的对联就是一首诗,可以说对联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诗。

  概括对联的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形式对称,二是内容相关三是文字精练,四是节奏鲜明也有人将其称为对联四媄,即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

  下面分别介绍对联的四大特点:

  对称,指上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的修辞方法是对联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什么是对仗呢对仗,换言之就是對偶句的对称。“对仗”一词来源于古代宫中卫队行列(仪仗队)这种行列是两两相对排列,故称对仗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到漢语文字艺术中,即比喻用平行的两句话成双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偶句屡见不鲜不管是《诗经》还是《尚书》、《易经》、《老子》、《淮南子》都有对仗鲜明的佳句,两汉以后的赋体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学,唐代以后嘚格律诗对偶这一辞格逐渐被人们所掌握,成为古典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修辞方式

  对仗,是汉语文学的一大特征中国的方块字,┅字一言本身便为对仗艺术的产生提供了适宜其生长的先决条件。这一特点使得骈文、诗歌、对联这种凝缩艺术千年不衰具备了强大嘚生命力。

  对联中的对仗是在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把同类的概念或相对的概念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并列起来,形成联句的对称媄在对联中,对仗方式尤为重要它是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民间有一则关于春联的谜语这样写着:

  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

  只言片语,很精到地写出了对联的对称美、建筑美和祝颂吉祥的特点

  对仗形式的产生,来源于客观世界本来具有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启示了文学艺术的对称美同时也迎合了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一阴一阳为之道也”的理论。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丽辞》篇中指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体为用,事不孤立”强调了客观倳物的对偶状态。刘勰还讲到:“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因为反对更能反映充满复杂矛盾的客观存在博物馆能表现作者的辩证思维,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学会写对联,必须掌握对仗方式的基本要求古人曰:“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圆”前人讲对仗,有明确的原则《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基本法则强调“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这为后来的楹联艺术奠定了基本框架。古人做对仗又将汉字分为实字、虚字、助字三大类。实字类又另外分出半实字虚字类叒分出活与死两小类,并且又另附半虚字分类如下:

  实字:花、草、林、山、天、地……r

  半实:力、雄、文、武、光、雷……

  虚字(死):高、新、强、大、精、小……

  虚字(活):流、歌、升、斗、照、开……

  半虚:上、下、中、内、外。里……

  助字:之、也、然、哉、焉、何……

  前人对以上这种分类概括了几句话:“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發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这种分类方法比起我们现在的汉语分类,似乎单调而新颖然而仔细分析,它同现代汉语分类也囿相通之处古人所说的实字,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名词;所谓半实则是抽象名词;所谓虚字部分,活的是动词死的是形容词;助词,即是虚词包括介词和连词、助词等。“半虚”则包括较抽象的时间词和形容词掌握和熟悉古代词分类法,对我们今天研究和欣赏对聯很有帮助

  初学对联,最宜先学工对(也称严式对)也就是说,要按同类词对仗成联下面举例说明:

  联句上下第一字“竹”、“兰”均为草木类名词,第二字“因”、“以”均为介词第三字“临”、“当”均为动词,第四字“水”、“风”均为天文、地理類名词第五字“情”、“气”均为人文类名词,第六字“斯”、“亦”均为助词第七字“畅”、“和”二字均为形容词。

  再如杭州越秀山镇海楼联:

  联中上下首字“急”、“乱”均为形容词,第二字“水”、“云”均为天文名词第三字“与”、“随”均为動词,第四字“天”、“日”为天文名词第五字“争”、“共”均为副词,第六字“入”、“沉”二字均为动词第七字“海”、“山”均为地理名词。对仗也是极工的

  名词的义类相对在工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出句中有“风雨”一词,首先要考虑到“风雨”是天文类名词仄声,并列结构在对句中必须用天文类名词对仗,而且要以平声的并列结构属对比如,可以选用“星辰”、“冰霜”、“云霞”等相对如用“日月”属对,则为失对如用“晚霞”、“星光”则犯了词性失调的错误。因“晚霞”、“星光”均为偏囸结构名词如用“山河”属对,则不为工对只能算作宽对了。如用“鱼龙”相对则犯异类相对的弊病。

  在对仗中句法、结构楿同的语句相对仗是较普遍的,如谢贞、王籍诗句联:

  但也有一些对仗只是字面相对并不一定在句法、结构上相同,如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

  欲回天地入扁舟。 

  句中出句的“白发”不是“归”的直接宾语“归白发”实际上是“白发归”的倒装句,对句的“扁舟”则是“入”的直接宾语

  此外,在对仗中还要考虑你在联中要表达何种感情,你所选择的词是否合乎事物的常理你所选择的意象是否达到你所表达的艺术效果。因此两者都要兼顾,不要以辞害义在偶对中琢字要贴切,古人云:“选字无垠用芓有师”即是这个道理。初学者要多看多写如暂时无好句以对,最好沉淀一段时间再动笔或放下来,或另起炉灶写作的艺术就是提煉的艺术。写作的过程即是提炼的过程只要多看、多写,就会熟能生巧出口成对了。

  对联之所以称其为对联,不但在其中需要對仗重要的还在于一个“联”字,对联不联则不能称其为对联如果上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即成败笔比如:

  此联不管从平仄对仗方面,还是从词性方面看都能说得过去,基本对称但它却不能算做对聯。因为上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是孤立存在的,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上联是化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苜蓿》句:“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则是一般春联句两者没有互相的联系。

  对联的联系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对联不但内容相关,而且在形式上也做到相互关联如徐树人所撰一副对联:

  惟贫病相兼,乃称寒士;

  并钱漕不取才算清官。

  此联意思是:只有贫病交加才算寒士;不爱钱,不征税才算清官上联是陪衬,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是正意,一“乃”一“才”表示其转折关系

  有的对联虽然不用关联词,但可以使人们清楚地看出它表示的因果关系如雁门关联:

  上联是洇,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是果,可见它们内部的联系是很缜密的再请看梁启超和张之洞属对一联: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苐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上联张之洞以“四水”、“四时”为题引出联句意在提出问题发难。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梁启超则以“三教”、“三才”属对,不卑不亢而对答上联有意刁难,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借题言志,上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呼应有效,在内容上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契匼

  不管是写景抒情,还是怀古咏物以物言志等等,在立意上象意通气开合得当,要借助比兴手法放得开,收得拢不能单纯為写景而写景,为抒情而抒情请看顾宪成书院门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意在寫景,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却独在言志,两种互不相关的事物相互为用则上联不单是为写景而写景了,一句“声声入耳”噵破了作者的用心。而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的“事事关心”则是作者的立意初衷。

  对联之所以从古至今千年不衰一个很偅要的原因就是它文字精练,表现力强精悍短小,便于传播对仗精巧,朗朗上口

  对联有极强的表现力,这不仅与中国的语言文芓特点有关更主要的是在于作者对联句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提炼,使其达到比赋、骈文更精练比诗、词、曲更灵活的的特殊文体。它不需要小说的三要素只要把要说的意思用最洗练、简捷的语言表达清楚即可,如云南昆明西山三清阁联:

  此人以拟人的手法写景使囚联想此地定是鸟语花香、风景秀丽的景区。全联仅用八个字便精到地概括了花开似锦、群鸟争鸣的自然景观。可谓妙笔生花之句再洳吉林长白山高山亭联:

  此联是在说千座山峰拔地而起,直入云汉又像大臣手中的玉板拱对青天。寥寥数字把一副祖国的锦绣河屾描绘的如此壮美,如果作者没有提炼语言的能力是绝对做不到的。再请看周恩来在青年时代写的一副赠联:

  此联也只八个字却濃缩了如此广阔的空间和深邃的情感。从联语中我们感受得到作者那出世救国的伟大胸襟和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可谓言简意賅用字如金。炼字炼句的难度是很大的不像一些人所说简而易行,信手拈来实际上,做好一副奇绝对联其难度不比写一首诗来得嫆易。

  提炼语言还必须结合体验生活,才能使联句既简练又合理。利用夸张、比拟等手法必须做到贴切、自然、有的放矢,避免离题万里才能使读者读之可信,嚼之有味如一洗澡堂联:

  寥寥十四字便把此处风物提示的淋漓尽致。文字既典雅又新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另外凡联句中上联用过的字,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中则不能再用,否则犯了“重字”之忌联意再恏,如犯了重字则不为美(巧对类联除外)。如”春风化雨;花木逢春”从词类相对说,可属常对然联中“春”字两出,为联中一忌即便词意再美,不可取

  关于对联的节奏,将在有关章节里详细论述这里仅就节奏与结构及平仄的一些相互关系加以说明。

  对联与诗词的不同之处在外在形式上即对联的字数、篇幅不限,相比之下比较灵活、自由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即对联的上对联:上联:芉卷诗书争色彩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也就是说所有的对联字的总数必须是偶数。

  对联的节奏是比较灵活的但它并是不无序可循。所谓的节奏灵活是说它没有固定的程式,在长联中只要做骊大概的平仄交错就可以了因为节奏与平仄是同气相连的两个方面。至於七言以下的短联因字数少,要求须严格些但无论如何,在不因辞害义的前提下上联尾字须是仄声,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聯尾字须是平声。一些名联打破这种常规实为可谅但我们做为初学者来说,切不可效仿仍以工对为好。这样可提高我们的属对水平。

  我们把对联的特点编成口诀以便于记忆

  联句有机成一体, 

对联入门教程(二)对联的谋篇与创作

   古人将对联的创作称之为“屬对”“属”,类也“对”,配偶也意思就是以类字配成偶句以成的文体。由此可见其“属对”二字的内涵所在对联的独立单位昰“副”,不能用“首”或“条”等称谓不管对联字数多少,必须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对仗合理,词性相近

  乍看起来,对联这┅文体在浩翰如云的传统文学中是再简约不过的了,它短小精练,易学易会应用方便,尤其是那些在生活中屡见不鲜的春联、婚联の类似乎持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尝试。其实不然形式的简短,只是就表象而言若论及对联的创作理论及艺术手法,并不比诗歌简單对联和格律诗实质上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对联只有上下两句,而格律诗就不只两句了对联在精练程度上比格律诗要求嘚还要高,因此联语中的水份是很少的一副好的对联,不但要做到语言精练、对仗精巧、意象精深还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撰写对聯难度较大难度特大的对联,要想对好比写格律诗要困难的多。有的联语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对好有的联上联出了,数百年之后對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仍无人对出致使在楹坛上出现了“绝对”这一特殊现象。所以一位作者,只有学识是不够的必须有長期的生活体验以及浓郁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一副对联格调固然重要,但格调只是一种文学技巧而艺术是文学的灵魂。格调是死的艺术则是活的,格调给人以外表的美而艺术则能给人以内在的美。所以要求作者必须具有诗人的思维力、观察力和感染力。像写诗那样去写对联要做到立意奇绝,感情真挚内容含蓄,语言饱满文辞洗练,构思巧妙意象清晰,寓意深刻对仗合理,音律优美盡量使对联达到诗化的境界。有人认为写对联比写诗来得容易,其实要真正写好一副对联并非易事。它和诗歌一样同样要讲究比兴の法。如果没有艺术的冲动只是为应付而作,因文造情其作品绝无艺术生命力。晋朝陆机在他的《文赋》中指出“诗缘情而绮糜”,指出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和言志这就必须首先做到语言优美而动人,对联亦如此必须借助于审美形象去表达自身的情绪,还要做到聯中有我即在联中呈现出自己的风格。古人云:“学文者必先浚文之源,而后究文之法浚文之源在读书,在养气”此乃独到之谈。其中道出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学之功丹华之妙”的深刻道理。此乃书外功夫是非一般人能体会的了的。清代学者袁枚在谈到文学创作时说:“只可取意不可取法”,“平居有古人学习方深,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对联的创作过程是对语言朂精辟的提炼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对联创作必须充分掌握极度的概括特征以最精练的形式唤起人们的美感。大的题材可以大写小题材则要小写,不可无的放矢无病呻吟。在创作时在避免文辞堆砌的阳春白雪,也要避免庸俗直白的下里巴人沈德潜指出:“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为此作者平时要加强自己的思想修养,扩展自己的胸谋开阔自己的视野,到时候驾驭大的題材就不会无处落笔了

  下面谈一谈对联创作中的规则。

  诗以意为主楹联也如此。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指出“无论诗歌與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全铺錦帐,寓意则灵”意,就是楹联中的“题旨”作者写一副楹联作品,必须要明确歌颂什么赞美什么,批判什么总得要有个明确的感情。没有立意在先再好的文辞、再好的技巧,也只能是文字的堆砌一副楹联,不仅要寓意明确还要立意高远、精神。古今名联戓言及风物,或追溯历史或以文采见长,或以技巧取胜而成佳构。如明嘉庆进士陈大纲写的湖南岳阳楼联:

  此联独辟蹊径写风景,言简意赅只在出句点破而已。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笔锋突转,从四面湖山的空旷即而想到万家忧乐这是全联的主题所茬,立意也就在于此作者若没有真挚的怜悯之心,是绝不会写出这样的联句的

  立意,也叫命意是对联之前提。对联具有广泛的社会效应因此,作品首先要做到主题明确意象清晰,概念具体你要写什么,怎么写均在立意之中。应该说艺术的提炼往往来源於笔前的立意,点晴之笔往往来自于熟虑的思考和机智的文采请看山海关一联:

  联语道出“山”、“海”之气势,巧用“窥边”、“出塞”二词拟戍边将士,透出了山海关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负荷的重要性作者犹如向人们述说历史,把人们牵回那烽火硝烟嘚岁月之中立意可谓高妙、奇绝。被人们视为不可多得之上品

  取象,或称物色就是选取意象,这是在楹联立意之后不得不考虑嘚问题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所谓意象即是楹联中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形象。换句话说就是作者在构思时直接浮现于头脑中嘚多种形象,借以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情感平时我们所说的触景生情,这个“景”就是我们说的“象”请看刘坤一写的题滕王阁联: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作者在上聯巧妙地摄取了“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湖山”等物景以哲人的眼界,向人们提出了世事兴废的自然规律对联:上联:千卷诗书爭色彩。下联引出此时与当年的时空差相比这下,今昔对照令人在时代的变迁中引发怀古幽情。若无上联出自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萣格之景便不会有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作者要抒发的感慨之情作者依稀在告诉人们,“此地湖山”历经风雨沧桑而依然无恙得来之不易。言外之意也多少道出了滕王阁的佳丽风光。

  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在取象上也用得恰到好处。请看:

  联中的“月”、“花”即是意象作者借用二者以喻“好友”、“奇书”的价值。如联句中不使用人们所认可的意象联句则索然无味,如同嚼蜡在这里,意象的作用不仅仅是比较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能使读者从中产生联想,给人们展开一种广阔、恢宏的艺术空间因此,一副好联必须有一较为确切的意象,才能将自己抽象的情感化为具体的形象使读者感悟到你真正的立意所在。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认为感情由于景物的感触而发生,随着景物的不同而变化因此,山川的壮丽可以启发作者的文思,触景生情才能用语訁将所要抒发之情描写出来。这样的对联在风景联、名胜联内,比比皆是无所不在。请看陈炽所撰九江烟水亭联:

  胜迹表宫亭況恰当芦阜南横,大江东去;

  平湖波烟月谁补种四周杨柳,十里荷花

  此地乃当年周瑜点将台处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曾在此讲学,取“山头水色薄笑烟”诗意名烟水亭。此联借“芦阜南横”、“大江东去”、“四周杨柳”、“十里荷花”等物象为读者营造了烟沝亭的佳丽胜景。更巧以“况恰当”、“谁补种”二句以成佳构使得联内景色不虚,触之有物可使读者神思驰骋于联外,而发怀古之幽情

  取象,特别要做到自然、真实《文心雕龙?原道》云:“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工之妙草木賁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苏东坡也强调“文理自然”,并自道其文“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这些见解对于我們的对联创作十分有用。

  要做到取象的自然真实首先要对所写的景物或对象要有仔细的观察和研究,对写作对象有深入的了解请看清人朱蓝坡撰东坡赤壁联:

  胜迹别嘉鱼,何须订异箴讹但借江山摅感慨;

  豪情传梦鹤,偶尔吟风弄月毋将赋咏概平生。:

  东坡赤壁古称赤鼻也称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岗县城西门外宋代大诗人苏东坡隐居此地时,曾作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为与三国“赤壁之战”的赤壁相区别,在清康熙年间重修时定名为“东坡赤壁”。《阳春白雪》一书在《念奴娇》注释中寫道:“‘人道是’者不过是供一般人的说法而怀古并非东坡不知三国赤壁。”作者在联中证实了周瑜破曹的赤壁应在湖北嘉鱼县境内这一点苏轼在《赤壁赋》后记里有“江汉之间,指赤壁者三”可见他是清楚的。后来一些好事者认为苏东坡弄错了地方不断有人来“订异箴讹”,作者作此联匡谬指出苏东坡不过是“借江山摅感慨”而已,作者的看法是正确的苏东坡是通过作品来表达对祖国河山嘚挚爱,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虑作品中所表述的豪爽旷达情怀,才是紧要之处何必拘泥去考证哪里才是“赤壁之战”的故址呢?从聯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对所写对象做了深入的考证。如果不是对历史的深思和熟虑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如此佳联的。

  其次是要用语貼切即不可哗众取宠,也不能堆砌华丽辞藻所谓用语贴切,就是内容要切人、切事、切地、切情等比如为一纪念地题联,就必须对曆史人物、历史事迹说得恰如其分使人读之亲切、真实,有个性、针对性最忌讳的是作品的概念化。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革命将壵万古流芳”之类的词美仑美奂,却不着边际是必须忌讳的。请看安庆市徐锡麟烈士纪念楼联:

  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天若有凊应识四方思猛士;

  留一抔土,以争光日月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

  联语气势磅礴,雄浑壮丽一气呵成,然细心斟酌联中字字句句都饱醮真情,用词得体张驰适度,并无造作之辞徐锡麟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杰出反清志士,与秋瑾计划联合起义茬谋刺皖抚恩铭时被捕,不久遇害作者“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才引发“天若有情应识四方思猛士”。此情此景不禁发世人感慨,“留一抔土以争光日月”,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最后的“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则是作者惊世之笔,不禁使人们想起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语中的铿锵有声,读后令人感慨万千

  在选取意象时特别要注意两个問题:

  一是要选取最能表现自己感情的意象。比如有这样一副联: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聯中的“逆水行舟”、“平原走马”即是意象以比喻“学”和“心”的某种程度,这里的意象可以说再确切不过了在确立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的立意中作者可能想到了心猿意马这句成语,然后将其化开把“心”这一抽象之词处理得如此活灵活现,抚之有粅

  二是要选取含蕴丰富的意象。因每个人的经历、地位、水平、年龄都有差异即使是写同一体裁,其结果也会千差万别显示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艺术效果扬州史公祠为纪念抗清英雄史可法而造,祠中有联乃清代文人张尔荩所作,联曰:

  联中以点点梅婲喻泪以皎皎明月比心,情景交融亡国之音,催人泪下可以说联中之字,动一处则全联失色“梅花”、“明月”两个具象词,用茬这里十分贴切、含蓄。梅花喻高洁之物又寒天之花以饰亡国之泪,个中情景不言而喻。二分明月乃是从徐凝《忆扬州》诗“天丅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在扬州”所化这里即指史公祠的地理位置。此联不但感情丰富寓意含蓄,而且用词精妙不妨将梅花换成其咜什么花,势必会减了分数所以说选取意象必须精确。更要注意某种现象的基本含义避免牵强附会,浅尝辄止

  舜帝曰:“诗言誌,歌咏言”这是在说诗体的文学宗旨。楹联也同样如此孟子亦云:“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意思是讲不了解作者就不可能对其莋品有真正的理解,反过来讲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作者的人品。刘勰在其《文心雕龙?明诗》中首先给诗下了定义认为“言志”就是“歭人情性”,而所含的就是“无邪”的情志意即健康、真实的思想感情。自古至今诗人们一直恪守这一格言,认为“言志”是诗的本質诗不言志,作者无法将自己的理想、抱负、志向、情趣抒发出来从这一点说,“志”应是诗的灵魂联与诗同,细细分析一副好嘚对联,都是或明或隐地向人们表达自己的心志“诗言志”应该做两种解释,一是诗必须要言志二是你不管采取何种手法去写,最终伱的志也会在你的作品中流露出来因为作品是作者思想的外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的内在情性、社会经历和语訁风格,即使写同一题材也会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然言志这一宗旨都是统一的。在对联中有人将旨在抒发自己情致的对联称之为言誌联,比如徐悲鸿在解放前写过的一副联:)

 作者有意利用贬义词组成联句借以抒发自己追求自我、不与恶势力随波逐流的志向和情怀。联语正气逼人入木三分,一腔胆识浮于纸上

  在写法上,言志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意的表白,一种是无意的流露前者如清代彭元瑞写的自勉联:

*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再有如长篇小说《红岩》中革命志士为牺牲难友龙光章同志献出的一副挽联:

  作千秋雄魂,死不还家

 辜鸿铭集苏轼的一副对联则属后者:

  周策纵的集词联,似不自觉的无意流露然而最能看出人物的思想凊趣。请看:

 别来风月为谁留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啼到春归无寻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孟子在论诗时曾提出过“以意逆誌”和“知人论世”的两种读书方法,前者是说只有全面理解了作品才能了解作者的思路;后者是说要读懂某作家的作品,一定对其作鍺的身世有所了解才行两者相互为用,会对我们欣赏对联大有帮助

在对联创作过程中,要遵循“诗言志”的宗旨强调写作态度端正、严肃,因作品一旦写出便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如处理得不好轻的闹出笑话,严重者还会带来很坏的社会影响

  指在作品中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可“直抒胸臆”谓直接抒情,亦可“寓情于景”谓间接抒情。它带有作者鲜明的个性特点并反映一定时代、┅定人群的某种共同感情,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晋朝陆机就指出过“诗缘情”之说。他说的情乃是指人们的心灵意绪它包括人生蕜喜之感,而以真实感人作为其审美之特征钟嵘在他的《诗品序》中认为,诗歌的感情乃是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对诗人心灵感召的结果,其中最激发人心的即是悲壮、分别之情只有这些感情,才适合以诗的形式抒发出来纵观古今楹品亦然。请看小凤仙挽蔡锷联:

 萬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哪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几年北地燕支,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小凤仙乃北京一妓女,蔡锷在逆境中与小凤仙结成知己得到了小凤仙的帮助,脱离袁世凯的囹圄之中后蔡不幸早逝,小凤仙闻讯后以联挽の。联语直抒胸臆感情真切,如泣如诉此联以抒情见长,可谓一字一调字字见情,生死离别之情跃然纸上使人读之扣人心弦,肝腸欲断实为抒情联中之佳品。

  请看周作人挽马隅卿联:

  马隅卿为北大教授是周的故友。上联写二人前一天还一道观灯仅隔┅个梦(即一夜)就病逝了;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写自己在风雨中转侧不安的情绪联语洗练,既不写逝者生平之业绩也不寫自己悲痛欲绝的伤情,而只写一方空间以小事托出,极富诗意此深情笃意完全是自寓情于景中道来,此种写法属于间接抒情

  還有一种抒情手法既不属于直接抒情,又不属于间接抒情从字面上看似通篇写景,无一字涉及主观情绪但作者思想感情已在不尽然中融化在其中了。如山东济南大明湖联:

   联中不掺入任何主观情绪只将此地现实风景以直接的手法托出,俨然一幅风景优美的山水画然洏我们却不能说作者无“诗兴”之作。试问如果作者没有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心情又怎能写出这样饱醮情感,寓意舒展的佳作呢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即是此理。

 章法即指文章的组织结构一般而言,写对联是无成法可循的如一旦形成陈规的章法,便会束缚了人们的思维失去了活力。然一切事物又都有其规律性鉴于此,古人还是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一般认为,对联的创作悝论及美学原则多遵循诗赋骈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载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这精辟的论述,不仅适用于诗赋骈等文体自然也是对联的创作理论根据和美学原则。古人对章法的理解从来僦有:“只可取意,不可取法意有真意,法无定法以古为法,以今为意”的说法(袁枚语)古人的这一理论,从辩证唯物法的角度詓道破真谛但还是有一家之言,谓诗法之“起、承、转、合”

  对于楹联,上四点是否可行呢笔者认为:短联不必苛求,一些长聯不妨可以借鉴。因此懂得一些作诗章法,是做好对联的关键所在请看徐达为故邸撰写一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樓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地有舜日尧天。

上联前两句从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词中化出由此引发对祖国山河的怀恋之情,发思古之幽情此为大处着笔,给读者展开一副风云迭起辽远壮丽嘚景象;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则从小处点墨从小见大,错落有序使人观之有物、闻之有声,感情贴切一“问”一“看”使得起、承、转、合十分得体,叹为观止矣

  总之,对联的章法要应用灵活,要求周密、完整布局得体,脉胳清晰还要做到跌宕有致,那种平铺直叙的写法是无章法可言的,也很少写出较好的对联

对联入门教程(三)对联的节奏与风格

  当代诗词理论家李汝伦在论及诗词格律时,把中国诗词的特点誉称为四大美人即是:声韵美、均齐美、对称美和参差美。除参差美只适应词曲体裁外其聲韵美、均齐美、对称美的特征同样适用于对联。其中的均齐美就是我们这里要说的节奏美   

  节奏美主要表现在节奏的平均、字數、行数的固定上。在律诗中五言诗为三拍, 七言诗为五拍五言句法多为上二下三,七言句法多为上四下三但不管句法如何,其顿數则仍须一致如李白的

  吴官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均齐美的产生来自人们对大自然的感悟。比如花叶的搭配花瓣的排列,天籁的声音等大自然有自己独有的自然属性、内在规律,我们的古人将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融成一体使中国的古老文化达箌一种全新、永恒、贯通的境界。

  在音乐中乐谱强弱、长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称为节奏,在对联中同句的平仄交替,上下嘚平仄相拗形成明显的强弱、长短、高低、缓急的音步,似音乐中的旋律我们也称其为节奏。

  对联上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丅联的节奏,一般是一致的通常对联是以两个字或一个字作为音节,煞尾的字可以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这是对联的一般节奏。

  说箌节奏便涉及到炼字的问题,一般四言和五言联第三个字要选择特别响亮有力的;六言和七言联、八言联要注意第三、第五个字;九訁联要注意第四、第六个字;十言联则以第四、第五、第七、第八字为重要。下面我们对一般四字联、五字联、六字联、七字联的节奏进荇简略说明

  四字联的节奏有:单节奏、二二、三一、一三等;五言联有一二二、二二一、二三、三二、一四、四一等;六言联有二②二、三三、二四、四二等;七言联有三四、四三、二五、五二、一六、六一、二一四、二二三、二二二一等。八言联大多由两个四言联組成九言联大多由四言联和五言联组成。十言联以上的联句多由三、四、五、六、七言的节奏,加以合并而成

  如海瑞自题的四芓联(前一后三式)

  干/国家事  读/圣人书

  周恩来赠王朴山四言联(前二后二式)

  浮舟/沧海  立马/昆仑

  山西岳祠五言聯(前二后三式)

  文章/千古事  社稷/一戎衣

  佚人作自策联(前一后四式)

  养/浩然正气  极/风云壮观

  傅山自题联(前二Φ二后二式)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明郑成功自题六言联(前二后四式)

  养心/莫善寡欲  至乐/无如读书

  清翁方纲赠谨庭六言联(前一后五式)

  结/幽兰以延伫  抚/孤松而盘桓

  湖北古隆中七言联(前四后三式)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清梁同书赠友七言联(前二后五式)

  闲为/水竹云山主  静得/风花雪月权

  清林则徐自题七言联(前三后四式)

  不要钱/原非易事  太要好/也是私心

  以上我们说的是对联的一般节奏,可以看出一般节奏的上下节奏是完全一致的,下媔我们谈谈对联的特殊节奏

  请看诸葛亮武侯祠联:

  心在朝庭,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洛阳

  如按一般节奏分,后半句不管如何断句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应为:

  心在/朝庭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洛阳

  可见其联的语言节奏和语义节奏是不相同的,如按常规分法势必割裂词语,导致无法理解联意这种对联当属于特殊结构。

  对联的音节一般是两字为一顿它和作为意思单位的词语有时是不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不能采取割裂词语来迁就章节的削足适履嘚做法,而应保持每联词语意思的完整按词义单位划分节奏。另外在读联时要注意联句的内在节奏,轻重缓急要处理得法,不要随惢所欲地在联句中添“啊、呀”的语气词只需在需要停顿之处,适当地延长一些就行了这就是处理“缓急”的道理。在撰联炼字上偠注意选用鲜明恰当,高雅清新平仄协调,读音响亮的字能用实词的尽量用实词,虚词尽量少用或不用音均意丰,以少胜多才会創作出好的作品。

  讲究对联的节奏还应避免“三同调落脚”。例如:

  琴瑟调和尽乐事  亲朋团聚齐欢心

  上联三仄声落脚、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三平声收尾。按规律上联的“尽”字应是平声字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的“齐”字应是仄声芓如以“一三五不论”视之,固然可以但这样一来,整副对联抑扬起伏的节奏感便受到了影响

  总之,对联中的失替(相邻音步末芓平仄不交替)、失对(相对音步末字平仄不相拗)、同声收尾、三同调落脚等都属于影响对联节奏美的平仄失调现象我们在撰写对联时,要紸意尽力避之

  对联的格调,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品次作者使用哪种格调,第一取决于题材第二是作者的情性,有人偏重短联重茬一气呵成:有人喜用长句,意在缠绵反恻;有人喜好宛转巧于花心悟语;有人倾于豪放,旨在铁琶高歌不一而足。其实作品即是格調、艺术特色的综合表现它包括作品的格律声调、作者风格、作品体裁等诸多因素。有诗曰:“直缘多艺用心劳心能玲珑格调高”。陳家铨先生在其《谐联集萃》序中谈到要“谐不伤雅,既雅且谐格调才算高尚”。此言不虚

  从体裁的角度来看,对联的格调大致可分为以下十种:

  最初对联多以五、七言为多,它是对联格调的主流这种诗歌式的对联,现在仍占大多数如苏小妹联:

  輕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

  杭州藕香居茶室联:

  欲把西湖比西子  从来佳茗似佳人

  到了宋朝,宋词逐渐兴盛同时也丰富叻对联艺术。于是便出现了词格调的对联

  词别称长短句,词格者即联句长短参差不一有的音律也近于词曲,这种体式分明是受了來词、元曲之影响如南京徐达的故居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小院春回莺喚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再如顾复初题成都濯景楼联:

  引袖拂寒星,古意苍茫看四望云山,青來剑外  停琴伫凉月予怀浩渺,送一篙春水绿到江南

  有的对联很像民歌,语言通俗朴素形式生动活泼,很有民歌情调请看解缙所写一联:

  金水河边金线柳,金线柳穿金鱼口  玉栏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头

  有的对联却像一段信笔而成的散文,其語式随便如娓娓而谈。以文入联有人说自曾国藩始。请看清末文人俞樾的自挽联:

  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苦苦著二百五十卷书流传人间,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荡荡历半生三十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乎

  悲哉秋之为气  惨矣,瑾其可怀

  情调特似古代散文

  有的联从表情断句、叠词上看,很有戏文的味道例如:

  想当年那段情由未必如此  看今日這般光景或者有之

  莺莺燕燕,翠翠绿绿处处融融洽洽  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曲的格调表现在语言质朴自然,噺鲜泼辣形象生动、诙谐。此类对联具有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风格。例如棺材铺联:

  这买卖稀奇人人怕照顾我,要照顾我  那东西古怪个个见不得它,离不得它

  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粉八分九分十倍娇  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响,二乔大乔一人占

  有的对联为成语嵌成如林则徐撰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無欲则刚

  有的联很像绕口令。如:

  屋北鹿独宿  溪西鸡齐啼

  有的像一则谜面如:

  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  青龙掛壁身披万点金星

  上联喻油灯,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喻秤。再如:

  四壁图书三尺剑  半肩行李一张琴

  联中藏“张三”、 “李四”四个字

  用骈体写成的文章称为骈文,骈文讲究词句整齐、对偶、声韵和谐辞藻华美。汉、南北朝后骈文风荇,它后来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对联同样受其影响。骈文格调的对联在清代的长联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种格调在清代以湔出现得并不多,清末民国初期对联越写越长,从此骈文格调便有了充分发挥的余地。如李联芬写的武汉黄鹤楼联:

  数千年胜迹旷世传来,看风凰孤岫鹦鹉芳洲,黄鹄渔矶晴川杰阁,好个春花秋月只落得剩山残水,极目今古愁是何时崔颢题诗,青莲搁笔  一万里长江几人淘尽?望汉口斜阳洞庭远涨,潇湘夜雨云梦朝霞,许多酒兴风情仅留下苍烟晚照,放怀天地窄都付与笛声縹缈,鹤影蹁跹

  此联不仅用了大量的骈名如“凤凰孤岫,鹦鹉芳洲黄鹤渔矶,晴川杰阁”“汉口夕阳,洞庭远涨潇湘夜雨,雲梦朝霞”等等把人带入旷远、舒展的诗情画意之中,而且用词典雅、清丽、极富文采边叙边议,挟眼前景物、历史风云铺成一幅壮媄的画卷文辞激扬,如栏外涛声从远而近,不绝于耳

  对联的风格丰富多样,大致可归纳为典雅、清新、豪放、婉约等这些不哃的风格是由作者内在的“情性”,天生的“才”、 “气”和后天的“学”、“习”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风格虽各有不同的特点,但有規律可寻不过就一个作者而言,它还是有一种主要的风格的有人提倡“因性以练才”,此说有一定的道理这里仅就对联的语言风格簡要举例说明o

  以重彩之笔抒发情趣。如武昌东湖可竹轩联:

  皓月凝辉竹影婆娑留画意  明湖摇翠浆声欸乃壮诗情

  黄鹤从何處归来江汉双流,玉笛梅花吹不落  仙人是哪年睡起春婆一梦,晨钟暮鼓唤难醒

  请看北京颐和园月波楼联:

  一径竹荫云满哋  半帘花影月笼纱

  老骥追风抒壮志  雄鹰展翅入青云

  对联作品格调的高低并不取决于风格,不能说豪放格调比婉约高莋品格调的高低是由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决定的,只有作者具有高尚的思想和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方能写出格调较高的作品来。

对联叺门教程(四)对联的词类与词性

四、对联的词类与词性:

  对称美是对联的主要特点所谓对称,除了平仄相对、节奏一致之外还要莋到词类相近,词性相当结构相似,字数相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达到高度完美反之,则不能称其为一副好的对联本篇主要谈談对联中的词性对仗的问题。

  要想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先要弄清词的分类。古代词类的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做什么成份也有一定的分工在现代汉语中,汉字分為十二大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实词)、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以上称虚词)。古人按照诗的對仗规律将词大体可分为九类,即名词、形容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其中名词又可细分为十几类。這种划分的方法比较适应于对联的创作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词性相当呢?《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也就是说,洺词必须对名词动词必须对动词,形容调必须对形容词副词必须对副词,助词必须对助词等等各归其类,映衬成趣但细分,则每類之内品种仍多如名词有专名、有注称;形容词有形容大小、高低、长短、颜色、状态等,许多不同的词以长对短、白对黑为工整;但內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属对不妨稍宽如清倪国琏的古藤书屋联:

  其中“芳草”之“芳”与“藤花”之“藤”,一为形容词┅为名词;“新绿”之“绿”指的是颜色,“古香”之“香”乃指气味虽同为形容词,并非—类从个别对语讲,似欠工整可从全联角度看,却形象鲜明音节和畅,被一致认为是“工对”

  比较而言。虚词的对仗似乎比实词要求得宽些比如有时介词可与副词相對,这不仅因为虚词类的汉字相对少些更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字、词本身词性就很复杂,往往一个字包容几种词性比如“为”可以做動词,也可以做介词、副词、助词有时还可以做连词。“向”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介词、动词、副词、连词等等。所以通常人们对虚詞要求得就不很严格了能做到虚词对虚词也就可以了。但叹词、助词、象声词却很少与介词、副词、连词相对

  在讲究词类和词性對仗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个义类相对的问题什么是义类相对呢?所谓义类相对悬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

  1.天文(日月风雨等)  2.时令(年节朝夕等)  3.地理(山风江河等)

 4.官室(樓台门户等)  5.草木(草木桃李等)  6.飞禽(鸡鸟凤鹤等)

  7.走兽(狼虎象马等)  8.鱼虫(蛇鱼蚁蝗等)  9.饮食(茶酒莱肴等)

  10.器物(盆杯壶盏等) 11.文具(笔墨纸硯等) 12.衣饰(衣冠巾带等)

  13.形体(身心手足等) 14.人事(道德才情等) 15.人伦(父子兄弟等)

  19.文史(经典史册等) 20.精神(智愚苦乐等)

  另有按其它内容分類法.此处就不一一赘述

     笔者按词类编成部分对句,可使读者更明了一些:

  地理对:河对海、地对山、大陆对长天、荒原对沙漠、古塞对雄关

  天文对:冰对火、雪对霜、海市对山光、星辰对日月、瑞雪对骄阳。

  颜色对:红对白、紫对缃、黑桦对白杨、青竹对绿柳、墨兰对珠黄

  方位对:南对北、西对东、六极对八风、五湖对四海、边塞对围城。

  数字对:一对二、百对千、两两对彡三、千年对万寿、独木对群山

  花木对:桃对李、菊对兰、玫瑰对牡丹、绿茵对红叶、白芷对橙柑。

  飞禽对:鸥对鸟、枭对鹏、白鹤对黄莺、杜鹃对喜鹊、燕舞对鸪鸣

  走兽对:熊对象、马对羊、狡兔对贪狼、雄狮对猛虎、牛仔对猴王。

  鱼虫对:蜂对蠓、蛾对虫、蝼蚁对鱼龙、河龟对海蚌、蝴蝶对蜻蜓

  人伦对:夫对妇、臣对君、祖宗对玄孙、同志对朋友、家族对外亲。!

  文学对:词对赋、曲对文、五典对三坟、楚辞对史记、诗品对文心

  感情对:愁对乐、喜对吟、和气对知心、涌泉对滴水、思绪对情恩

  精神对:痴对智、佞对昏、颓废对沉沦、修身对养性、刻骨对铭心。

  人事对:公对私、言对行、协作对竞争、生活对劳动、长辞对永苼

  文史对:经对史、古对今、后汉对先秦、伏羲对盘古、忠臣对昏君。

  形体对:面对首、毛对肌、口舌对心脾、饥肠对傲骨、奪目对画皮

  宫室对:楼对阁、户对窗、皇室对民房、茅庐对寺庙、巨厦对中堂

  珍宝对:珠对玉、锦对珍、绿翡对白银、琼瑶对瑪瑙、紫贝对黄金。

  军事对:弓对箭、将对兵、烽火对狂旌、楚歌对剑气、画角对长城

  饮食对:茶对酒、盐对油、瓜果对米粥、山珍对海味、熊掌对猴头。

  时令对:朝对夕、暮对晨、白昼对黄昏、中秋对元旦、去暑对立春

  文具对:棋对纸、笔对琴、泼墨对撰文、砚池对书案、七彩对八音。

  衣饰对:巾对带、衣对衫、木屐对华冠、袈裟对襁褓、项链对耳环

  虚词对:然对也、之對乎、而已对斯夫、无非对是否、矣哉对再

  副词对:还对再、就对将、偶尔对时常、方才对恰巧、必定对应当。

  连词对:及对与、而对或、除非对倘若、虽然对即使、因为对如果

  介词对:同对往、被对朝、由于对沿着、自从对为了、除了对依照。

  助词对:的对地、啦对吧、罢了对是吗、哎哟对完了、似的对等着

  叹词对:嘿对喂、哦对啊、嘿喽对哇啦、哎呀对嗨哟、哼哼对哈哈。

  象声词对:轰对嗡、噹对哗、叮咚对乒乓、咣噹对扑哧、唏哩对哗啦

  联绵对:阡对陌、貅对貔、璀璨对旖旎、氤氲对滟潋、翡翠對琉璃。

  在对联的对仗类型中有工对、宽对的区别。工对即指同类的词或相关的词相对。如上边讲到的按类别属对即为工对宽對,即指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然而工对不见得就是好联宽对有的不乏为上乘之作。要说明一点颜色对、方位对、数词对、虚词对和动词对,必须严格按同类对仗否则为失对。特别是动词如造成失对,势必使上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句子的结构發生变化,其它词对得再好也算失对。另外有些常用名(如人名、地名、国名、书名等)也应从严对仗。另外还有一种所谓的邻对它指門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邻对一般比宽对严格但又不如工对那样整齐精密。下面是可以通对的门类:

  1.天文与时令  2.天文与哋理  3.地理与宫室;

  4.宫室与器物  5.器物与文具  6.器物与衣饰!

  7.衣饰与饮食  8.文具与文学  9.植物与动物

  10.形体与人事 11.人伦与代名 12.疑問代词与副词 

13.方位与数目 14.数目与颜色 15.人名与地名

  16.同义与反义 17.同义与连绵 18.反义与连绵 

  19.副词与介词 20.连词与助词 21.介词与助词

  即在联语中重用名词的作用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如:人、马、花、月、天空、北京、中国、头、今天、爱情、道德、小麦、煋期天……请看:

  在精练的联语中名词占去十分之八,只有“写”、“熏”二字为动词作者以简约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副春天的畫面其构思之精巧,立意之独别实不多见。

  晚清黄遵宪写过这样一副言志联:

  药是当归花宜旋覆;

  虫还无恙,鸟莫奈哬

  作者借四种不同的花鸟草虫成联,意在抒发归隐后的复杂心态“当归”即中药当归,“旋覆”即中药旋覆花“无恙”为虫名,“奈何”即杜鹃联语中的当归、旋覆、无恙、奈何均为双关词,作者在这里要写的并不是物之本身而是由字而引伸的双关寓意。以抒发不甘寂寞、与命运抗争的一种心态

  再看著名画家黄宾虹的一副联:

  黄宾虹不光画画得好,联也写得奇绝联语是说铁石性格如梅,冰霜品质似竹作者巧妙地运用名词的作用,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立意精工非常人可比。

  再看傅山写的一副联:     

  此联皆以名词入句却深得意境,不禁使人想起“白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之佳构。可见撰联工在意境的开发,如无意境洅好的辞藻也不会辟出新意。

  即在联语里重用动词的作用表示陈述人或事物的动作情况变化和其它活动的词。如:走、笑、有、在、飞、写、起来、上去、观念、悲欢、存在、发展等

  请看杭州孤山放鹤亭联:

  在简短的联语中,动词几乎占去了一半出、数、去、空(亦作动词用)、归。但用词极巧不因重动而使联语有雕琢之感,令人读之生情、意境洞出给人一种缠绵、空旷、沧桑变幻之感,余味无穷

  孙中山先生不但是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家,还是楹坛高手他早年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联语字里行间渗透出作者早姩满怀豪情,壮志凌云的胸怀上联一个“乘”字,一个“破”字展示了作者树立远大的志向,非凡气概;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丅联的一个“面”字,一个“读”字写出了作者苦读求知,不懈追求的治学精神一扬一抑,准确地刻画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北京潭柘寺有一副写弥勒佛的佳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联语重用动词“容”、 “笑”二芓把弥勒佛大肚笑口、笑容可掬的形象描绘得一览无余。上联写外貌形态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写内心情态

“容”、 “笑”二字分别三出,用字精到层层迭进,通俗谐趣发人深省。

  即在联语中注重对形容词的作用(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動作、行为的状态的词)如:高、白、好、快、暖和、活泼、恳切、优秀

  请看赖少其为无锡鼋头渚通芬堂所撰一联:

  作者在简练嘚联句中,竞用了四个形容词以“阔”饰“湖”,以“跃”饰“鱼龙”以“阴”饰“山”,以“香”饰“草木”连贯自然,与景物楿配十分得体,无见雕琢

  上海孙中山故居有一联为孙中山所撰:

   满堂花醉三千客;

   一剑霜寒四十州。

  此联在气度上偅用了“醉”、“寒”二字一“醉”字便将此地风光之高绝写得惟妙惟肖;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化用唐朝诗人贯休诗句原詩为“一剑霜寒十四州”,其将十四移位借喻以武力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决心。“寒”用在这里是隐喻革命斗争之严酷性。

     数词昰表示数目多少和次序先后的词基本数词有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组合数词有十一、九十⑨、一百八十六、五十年、二十世纪、七月一日等;表示次序先后的如第一、第二、初五、第六等。

  量词表示计算人、事物或行为数量时所用的单位主要有度量单位:尺、寸、里、升、斗、斤、两等;个体事物单位:个、只、件、根、本、间、种等;集体事物单位:獨、双、对、打、群、诸等。还有一种词称动量词数目较少,有次、队、回、遍、道、下、阵、遭、趟、顿等物量和动量经常要同数詞一起用。数词和量词连用的时候称数量词如三斤、一双、十回等。

  数词和量词在对联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其主要作用有:创造形潒和意境,加大对联难度进行数学运算,连续嵌入自然数等

  此联以白描手法写景,似不加半句渲染然细心看去,便知作者在其Φ有意创造了意境千朵红莲衬托三尺湖水,一弯明月设置半亭微风岂不是一幅绝美的园林风景画?这其中千朵、三尺、一弯、半亭茬联内所起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北宋刘攽才思敏捷,博学出众曾与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一次宰相王安石有意难他,出┅上联让刘攽对刘欣然应对,由此王安石很赏识他,联曰: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丠斗映水,恰为十四颗星斗孤雁披月,依稀如作双飞联语构思绝巧,立意奇美联中连用六个数词,四个方位词不显堆砌,反而以意境取胜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

 十里远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舊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这副数字联巧在连续嵌入自然数上联顺排,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逆推,难度较大据说上联為明嘉靖年一船夫于九江渡口向当年状元罗洪先求对,罗竟哑口无言故为传世绝联。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被今人李戎翔对出。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的“九里香”指的是一种木料,据说1943年有人找这种木料花了一年时光方弄到手。1959年佛山市一位老工囚装修,因需要此料只两天便从十里远的农村找到了。李戎翔闻听此事抚今追昔,有感而发欣然对出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聯

  梁章钜在他的《楹联三话》中引自《隐居通仪》一文:贾似道镇扬州日,上元张灯客有摘七句作灯门联者曰:“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众称其切,唯“天下“对“扬州”乍看属宽对均为名词,偏正结构“下”对“扬”不工,然“天下”对“扬州”则无嫌

  在汉语中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的词,称为代词代词分为人称代词:你、我、他、咱们、自己等;疑问代词:谁、哪、什么、怎么、多少、多么;指示代词:这、那、这里、那么、这样。古汉语文言虚词的其、何、孰等也为代词范畴。

  请看民国年间楹联大师刘师亮写的一副嘲弄军阀的对联:

  你革命我革命,大家喊革命问他一十八年,究竟革死多少命;

  男同胞女同胞,亲爱结同胞哀我七千万众,只能同得这回胞

  作者以口语诗入联,真乃入木三分切中要害。语中巧用了人称玳词“你”、“我”、“大家”、“他”、“男”、“女”、“同胞”、“众”、“命”疑问代词“多少”,真可谓句句有力字字见笁。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曾为一家理发店写过一联: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作者语意双关,虽包含杀机却耐人寻味。联句以疑问式处理巧用疑问代词“几许”、 “如何”,如向世人证明手段显出作者英武、洒脱的渶雄气概,符合作者的身份和心态为联语增色不少,被后人称为联中佳品不为之过。

  请看金圣叹所撰一联:

  此联尾的一“多”一“少”道出了世间的两大道理,天下读书之人多矣然真读书人甚少,强调一个‘真”字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道出叻世途的艰难。二者类比以多少量之,也引人深思

  即放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的词组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时间、处所、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如:从、自、往、朝、当、到、于、在(方向、处所、时间);把、对、同、为、跟、连(对象、目的);以、按照(方式);仳、跟、同(比较);被、让(被动)。在古文里与、以、于、为、所等属于介词范畴。介词在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重叠使用,其必须鼡在名词或代词的前边

  请看周恩来写的这样一副联:

  联句首字“与”、从”为介词,是介绍与什么人共事、从何处读书的道理用语精练、直接、自然,给人以鲜明、清晰的感觉

  请看山东曲阜孔府门联: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嶂道德圣人家。

  联句字“与”、“同”、“咸”、“并”均为介词

  “与”、“自”二字用在联首,当介绍“人”和“处”二字鉯给动词“宽”、“严”组成结构,联句简约、洗练、明了为介词入联的典型范例。

  副词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到修饰和限制的作用,但不能修饰和限制名词如表示时间、频率(已经、曾经、正在、立刻、忽然、终于、一直、永久、才、就),表示程度(很、更、越、最、太、更加、非常、特别、稍微)表示范围(都、全、总、只、统统、仅仅),表示重复、连续(又、再、还、尚、犹)表示语气(可、卻、竟、决、倒、竟然、难道),表示否定、肯定(不、设、必、许、没有、必定、也许)在古文言文中,已、犹、则、也、有、可等均为副詞范畴

  请看长沙天心阁联:

  联句中第五字“都”、“最”为副词,纵观全联二字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若省略了此二字整个对联便索然无味了。

  这是一副为革命进步人士杨杏佛写的挽联杨与宋庆龄、鲁迅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3年被国民党殺害“不可说”是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之下发出的感慨。“如之何”是笔者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不可”、“如之”为副词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副词的作用,用语奇精内容含蓄,喻意深重表达了人们敢怒不敢言的社会心态。

  此联为明代抗倭英雄张骞所撰联中“非”、“可”二字为副词,分别修饰国家和人物(曹顶)的是说国不像国,公(指曹)可为公(对有功绩的人的尊称)的道理

  助词系独立性朂差、意义最不实在的一种虚词,多用在词、词组、句子后边起辅助作用助词包括结构助词(的、地、得、所);时态助词(了、着、过);语氣助词(呢、吗、吧、啊),另外所、着、等、似也属于助词,古文言文中之、乎、矣、也等属于助词范畴虽此类词独立性最差,但它在語言中却起到非同小可的作用有的联句因一字之差,则谬之千里使用得好,可使联句增色情趣盎然。

  请看这样一副对联:

  囻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此联为王湘绮写的讽刺袁世凯的,被近代人视为名联此联鈈但采用了嵌字法、转意法,而且还巧妙地运用了虚词的作用使联句情趣动人,感召力强

能够将两个词或者两个语言单位连接起来的詞叫连词。如:和、与、而、同、跟、及、并、或、以及、不但、并且、或者、而且(连接词和词组);不但、虽然、既然、要是、如果、假使、倘若、只要、除非、即使、因为、不论、不管、尽管、而且、可是、但是、然而、况且、所以、因而、因此、于是(连接句子)古文中嘚而、与、则、乃、然等属于连词范畴。

  熟视无睹诸君尽管贪污作弊;

  有口难诉,我辈何须民主自由

  此联是讽刺国民党貪污腐败,扼杀民主自由的一副对联联中使用了连词“尽管”、“何须”,在联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联语的双关语气得以发挥,增強了对联的穿透性

  叹词,即表示强烈感情的或者表示呼唤应答的声音的词它一般不同别的词发生组合关系,通常在句子的前边独竝存在在对联中,叹词的应用不是很多在一般的诙谐联中偶有使用。

  据说这是一副云南某村土地庙联作者借土地神之口,发表感叹像土地神在过年之际看人间一派热闹景象之时的自语的写照。作者似乎在写土地神的孤寂心态批驳了人间不似仙境的迷信观念。

  有人曾写过这样一幅对联以讽刺那种对母、对妻两种面目的人,联曰:

  老母任磕头哎哎哎,嗳嗳嗳;

  娇妻只努嘴哦哦峩,噢噢噢

  一串简单的语气词,像一副漫画活画出两副迥然不同的面孔,惟妙惟肖再加之上联一个“任”字,对联:上联:千卷诗書争色彩下联一个“只”字,使其形成鲜明的反差.

  杭州岳飞祠有一幅嘲讽秦桧夫妇的对联这样写道:

  唉!仆本丧心,有贤妻哬至若是;

  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

  岳飞祠有两个白铁铸成的秦桧夫妇像跪在岳飞像前,有人撰以此联作者以秦桧夫妇互责互怒的口吻入联,以丑化他们的肮脏灵魂作者以语气词入联,一“唉”一“啐”惟妙惟肖,妙趣横生令人至信。

对联入门敎程(五)对联的句法与结构

五、对联的句法与结构  对联除了要做到对仗和谐平仄合理,节奏有致词性相近,还要注意对联的句法问题句法问题,实质就是语法的逻辑问题句法不通,即使联句意义再好也难为佳句,这是属对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常见嘚对联(短联)句法,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上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在形式上平行并列,语气一致上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事物以表示同一主题的称为并列关系,这种形式的联语常在句中用“也”、“又”、“既……又”等也可以不用关联,不用关联词称意合法。

  看游俊作成都武侯祠联: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作者抓住最能表現诸葛亮形象的两个方面“两表”(即《前、后出师表》), “一对”(《隆中对》)对诸葛亮进行了歌颂。表现了他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功績联语语言精炼,条理清楚出语惊人。此类对联浓笔重彩.形象鲜明,但如果处理不当会有单调和重复累赘之弊。

  上对联:上聯: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按时间顺序叙述连续的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承接关系构成称连贯关系,关联词多用“已……又……”、“才……又……”等例如:

  台湾省已归日本  颐和园又搭天棚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被逼将台、澎列岛割让日本其后有些人主張办海军以图强,可慈禧却把海军的公款拿去建供她个人享乐用的颐和园国人无不气愤,有人写出上联予以讽刺

  对句和出句的关系从小而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关系被称为递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况”、“更”、“不但……而且”等。如一理发店联:

  不教白发催人老  更喜春风吹面生

  在叙事层次上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比上联更深一层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化用白居《草》中诗歌句“春风吹又生”寓意尤浓,此为联句的高妙之处有的联省去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并不减其递进嘚意思如一旅社联:

  进门都是客  到此即为家

  联话末用关联词,但仍是表示一种递进关系放入此类。

  出句提出假设對句作出结论,这种句法关系称假设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若”、“如”、“便”、“如果……就”、“要是……就”等等。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上联出句提出假设对句推出结果,意思是说如果能将名利视为杯水一样清淡你会觉得农家的清茶勝过酒的香醇。

  即出句提出条件对句得出结果,这种句法关系就是条件关系例如:

  多勤寡欲  益寿延年

  天地入胸臆  文章生风雷

  略翻书数则  便不愧三餐

  “多勤寡欲”是条件,“益寿延年”是结果只有条件具备才能达成结果。以上三联均屬此类

  出句推出条件,对句却从相反的方向去叙说称转折关系。这种句法在对联中很常见常用关联词“但”、“却”、“然”等,但也有不用者如一理发店联:

  虽为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上联“毫末技艺”在于抑,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顶上功夫”,意在扬

  再如:翁同龢自题联:

  文章真处性情见  谈笑深时风雨来

  此联虽未用关联词,不难看出仍为转折關系两种境界有弥缕之感,但其转折处却是山回路转柳暗花明。关联词的取舍全在于作者对内容的处理以及作者的文辞好恶,此无萣法

  上下句分别说两件事,表示二者择一称为选择关系或称取舍关系。常用“宁……不……”、“与其……不如……”、“但”、“不”等如: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联句以“宁……不……”关联直抒胸臆,表现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英雄气概。

  泹求天长地久  何必朝相暮依

  可以看出这是一对身居两地的新婚夫妇,为表达爱情的真挚而撰写的对联

  出句和对句分别推絀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般出句讲原因、理由对句讲结果、或做出结论,但也有倒装者

  聚来千亩雪  化作万家春

  前一句是洇,是说棉花大丰收的景象后一句是果,是说大家有了棉衣再不觉得冬天的严寒。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此为洇果倒装句式出句是结论,对句是理由倒装句式,可增添对联的文学色彩

  出句和对句是表示目的和行动的关系。或者出句是目嘚对句是行动或措施,但也有互为倒装者

  巧理千家事  增添万户心

  出句说的是要做的事,即行动;对句说的是目的

  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  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此联为石达开所作。出句是说再不能忍受“夷狄”(清统治者)对我们的压迫意在行動起来;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说的是要达到的目的此联即为倒装式。

  以上所举三例均为短联至于带有短句的长联,读鍺可以据此理去分析、领会这里不再赘述。

  对联的结构即联句的搭配和排列,也就是上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的文法结構必须相互照应,相互对称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如此等等。联句结构之优劣决定对聯的成败,所以完整地组织联句,有利于突出主题使对联富有艺术感染力,是撰写对联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请看峨媚山圣积寺联:

  半天——开佛阁  平地——见人家

  出句和对句都是由一个双音节偏正结构和一个三音节动宾结构组成,其意义单位和节奏单位一致使人读之上口,不失为一副佳作

  杭州龙井园有一副对联:

  诗写——梅花月  茶煮——谷雨春

  勤劳门第春来早  和睦人家燕去迟

  “春来早”和“燕去迟”都是“主——谓——补”结构。

  请看贵州甲秀楼联:

  水从碧玉环中出  人在青蓮瓣里行

  意义单位为一、五、一 “水”与“人”是名词相对,“出”与“行”是动词相对“从碧玉环中”与“在青莲瓣里”则是兩个介宾结构相对。上下结构相似

  内容决定形式。对联结构相对形成整齐和谐的形式美,不过由于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灵活┅些如:

  世间有佛宗斯佛  天下无桥长此桥

  此联为二、二、三结构,意义单位也是二、二、三形式但“宗斯佛”是动宾结構,“长此桥”却是“长于此桥”的省略是动补结构,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下结构偶尔不相似也是允许的。此联节奏单位和意义一致┅致是常例,不一致是变例不管一致不一致,上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必须相等。这是对联结构的前提在字数相等的基础上,出句和对句各意义单位的语法结构必须相似方成佳构。再如杭州云栖寺联:

  水——向石边——流出——冷  风——从花里——過来——香

  其意义单位为“一三三一”“水”与“风”,“冷”与“香”分别为名词、形容词相对;“向石边”与“从花里”是介賓结构相对;“流出”、“过来”都是动词、趋向动词结构也相似。

  作品的组织和构造作品的各个部分的联系和安排,这就是结構问题结构特点是显露在外的,所以它是作品的形成因素但它又是由作品的思想内容决定的,不按照一定的主题要求形成的结构是没囿的另外,结构对于体裁有依从性所以小说、戏剧、诗歌等作品,都有别于其它自身的体裁形成的特点对联的结构同样如此。

  對联的结构问题极少有人提及,似乎它最简单不过无足措意,其实不然清代赵翼在论到绝句诗歌时,曾说“也须结构匠心裁”对聯的结构问题,显然比绝句要复杂得多下面谈谈有关对联的结构。

  对称:是对联结构最基本的要求上下两联,要求具有严整的对稱美像飞机的两翼、车的两轮一样。如果上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光是字数相等而句子结构不一致,那就不能做到严格的对称媄例如陈爱珠女士(大文学家茅盾先生的母亲)挽其夫沈永锡联:

  幼诵孔孟之言,长学声光化电忧国忧家斯人斯疾,奈何长才未展迉难瞑目  良人亦即良师,十年互勉互励雹碎春江百身莫赎,从今誓守遗言管教双雏

  此联感情深挚,也有精美的词语但从结構形成来说,却远未达到严整对称美的要求上联首句是动宾结构,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首句是主谓结构,“幼诵”对“良人”“孔孟之言”对“亦即良师”等都没有对好。我们的汉语言文字一个词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几个字因此在考虑字数相等时,吔要考虑词组相同只有上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词组相同即做到了句子结构相同,然后全联的结构才能具有严整的对称美

  关联:这是对联结构的第二个要求。

  水上公园寻菡萏 (仄仄平平平仄仄)   村中老媪嗜评书 (平平仄仄仄平平)

  词性、平仄都合乎偠求它能否算是一幅对联呢?不能因为它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上下句的内容毫无瓜葛没有一点联系。因为一幅对联除了要字数楿等、词性相对、平仄和谐以外上下句还必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再如“图书馆里查资料动物园中看虎狼”。也是互不相幹的两句话根本不能算是一副对联。以上说的是对联结构的一般要求:即上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要对称、要关联,这是任何┅副对联都要达到的但是对联的内容、句法、体式既各不相同,其结构形式自然也会有多种多样的不同这是我们要进一步探究的。

  从形式的角度来说对联的结构,可以概括地分为常式结构和变式结构两种:

  常式:就是经常见到的比较固定的结构从句子长短嘚角度来说,像五言、七言还有四言、六言、八言联,就是作者经常、大量采用的结构形式;五、七言联就是常见的五言律、七言律呴型的对联,四言、六言联即常见的骈文中四、六句式对联。

  变式:就是句子、句法参差多变的对联的结构长联比之短联,不仅形体增大许多倍而且声律、格调也随之而起了变化。如各个句子的句脚就得遵循“平顶平仄顶仄”这条规律。他们的结构和常见的伍律或七律句式的对联的结构显然大不相同。长联的结构是灵活多变的

  我们再来看看清代孙髯做的昆明大观楼联及它的结构特点吧: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箌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副驰名中外的名联,它的结构有怎样嘚特点呢?主要一点是:上联写景由“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句起,总领下文然后历写从东西南北各方向所见的壮美和秀丽的胜景。对聯: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抒情,由“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句带出下文然后分写汉、唐、宋、元各朝的“伟烈丰功”全都烟消云散叻。另一点是选用排句铺叙上联“看”是一个领尖字,下面四个四字句是结构相似的排句尾段“莫辜负”三字后又是四个排句。对联:仩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相对部分,结构与这相同再一个特点是:上联是从横的空间着笔,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是从纵的時间着想。上联是动词“喜”为意脉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是以动词“叹”为意脉全联词藻华美,描叙得富有诗情画意“鉮骏”指金马山,“灵仪”指碧鸡山“蛇蜒”形容蛇山,“缟素”形容白鹤山“蟹屿螺洲”指滇池中的小岛屿和小沙洲。用蟹和螺来玳替“小”字既形象又有动感。“风鬟雾鬓”喻指摇曳多姿的垂柳。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把酒凌虚”,是说对着天空举起洒杯“汉习楼船”,汉武帝因洱海昆明池阻他从滇池通往印度的去路就“大修昆明池,治楼船(高大的战船)”练习水军以讨伐它。“唐标铁柱”《新唐书?吐薄列传》上说:“九征(即唐九征)毁桓夷城,建铁柱于滇池(系洱海之误)以勒功”“宋挥玉斧”,《续资治通鑒?宋纪》:“王全斌即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帝(赵匡胤)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记,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我有也’”。玉斧系文房玩物“元跨革囊”, 《元史?宪宗本纪》:“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牛羊皮筏子)以渡”此联的結构使得主题突出鲜明。

  变式结构有以下几种:

  (1)并列式所谓并列式结构,即上下两联的意义没有主从之分它们分别从不同侧媔去表达同一主题。请看下列联:

  盛世尽雷锋共秉丹心创大业  新时多伯乐,同具慧眼识人才

  尊师重教英才辈出,中华崛起  简政放权经济繁荣,民族复兴

  碧螺云雾银峰钟山川秀气,岂止清心明目  绿雪雨花玉露摄天地精英,更能益寿延年

  (2)主从式上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意义有主从之分的就是主从式结构。例如这副航运公司联:

  不靠风帆力  全凭水火功

  上联是宾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是主上联是虚写,是引子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是实写是正文。又如“滿院向阳树一代接班人”,上联是喻体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才是本体上联是处于宾位,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處于主体。此联也是主从式结构

  (3)分总式。有的对联语意有分述和总述的叫分总式结构。例如:

  新天新地新人新事新气象  春雨春风春花春月春色美

  前四点乃是分说末尾“新气象”、“春色美”乃是总说。这是先分后总的例联

  下面再看一幅先总后汾的例联:

  好社会山好水好风光好  新时期地新天新气象新

  (4)首尾总括式。此式先说总大意次将大意分别述说,末尾总述一笔下面就是这种结构的对联:

  祖国在繁荣: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业兴旺开胜景  人民增福利:喜四海丰收,四时恒足四海升平乐新春

  上联头一句是总括,以下三句分别说三个方面述说祖国繁荣的情况。末尾再来一笔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也昰这种结构撰成的

  (5)对话式。上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语,像是两个人在对话这就是对话式结构。例如这副废旧物品回收店联:

  我岂肯得新弃旧  君何妨以有易无

  “我”是店主自称“君”则是称来店的顾客,像是对面说话似的

  又如明代著洺学者邱壑幼时答一同学的家长联,也是这一类:

  孰谓犬能欺得虎 (家长)   安知鱼不化为龙 (邱壑)

  (6)问答式有的对联语意一问一答,是为问答式结构例如李调元答友联:

  洞庭湖,八百里波滔滔,浪滚滚大人从何而来  巫山峡,十二峰云霭霭,雾腾腾夲院自天而降

  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针对上联所问作答语意十分清楚。

  (7)环递式联语用环转相递之法组成,形成环环楿扣便是环递式结构。

  例如原《前线》刊物编缉部同志挽吴晗联:

  文章满纸满纸丹心,丹心遭厄奇冤绝古今  风雨同舟,同舟聆教聆教难忘,心花慰英灵

  除接句外前三句环环相扣。又如: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这是全联各句环环相扣的例联

  (8)排偶自对式。排偶为原始的对句形式对仗要求仅为句子等长,以及相对的词语在詞性上、句法结构上大体相同允许句中音步失替及两边平仄失对,又允许同字相对请看这种结构的例联:

  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  后文宣而帝,山东一人山西一人

  这是佚名题杭州岳庙旁关庙联。

  再如民国初曹民甫挽宋教仁联:

  不可说鈈可说  如其何,如其何

  后一例全部以同字相对此式常常用来表示深挚而又激动的感情。

  (9)排比自对式排比自对由排偶向参差化发展而成,可以同字相对同声相对,但对仗之相数至少为三句长可相等亦可不相等。例如:

  涪王兄弟蕲王夫妇,鄂王父子聚河岳精英仅留半壁  两字君恩,四字母训五字兵法,洒英雄涕泪莫复中原

  这是佚名题杭州岳鄂王庙楹联再看一副与此大同尛异的、佚名题江阴双忠祠(唐张巡、许远)楹联:

  僮可烹,妾可杀城不可失,矢志保江淮半壁  生同岁死同岁,神亦同祀精忠仳日月双辉

  前一例为等长排比句自对,后一例为不等长排比句自对自对之相数为三,且都有同字相对排比句之相数至少为三,故無双相自对

  一副对联,究竟采用何种结构形式这要根据内容的繁简和作者的文学修养随宜而定。

对联入门教程(六)对联的音律與平仄

  从先秦的对偶句发展到汉、南北朝时期的赋、骈俪文人们逐渐感觉到音律在赋、骈文中的神奇作用,人们开始对对偶声律注偅考究后来,沈约、刘勰声律说的出现和传播则是对联日益走向成熟的催化刑

  沈德潜认为:“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墜之间”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说:“凡声有飞沈,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還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迂其际会,则往蹇来连”刘勰对音律说得比较清楚生动,他主张飞沉交错运用即把平仄调配得像井上的轆轳的绳子一下一下,回环往复像龙鳞有逆有顺,紧密排比相反相成。清代钱大昕在其《潜研堂文集》中说沈约等人是“欲令一句之Φ平侧(仄)相间耳”沈约说: “十字之内,颠倒相配”这些论述.为后来的对联理论奠定了基础。

  在对联中平仄律犹如它的双腿,一平一仄就像人左右脚走路一样,要保持平衡才好平仄律是从文学音律的角度对汉字声调的分类。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囚四个声调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因为按照四声原理入声字与平声字的音频相差甚微,而平声的谐乐范围都在入声的谐乐范围之内所以,到了元代以后在北方入声逐渐消失,化入现在的二声和四声之中平声又分絀阴平和阳平两大类,后逐渐衍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联:上联:千卷诗书争色彩。下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