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职的制置是什么官

中国古代官制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中国古代官制
《中国古代官制》是199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天有。本书为介绍中国古代官制知识的普及读物,上起先秦,下迄明清,按明代先后分阶段叙述,对历朝的特点,机构设置,职官配备,品阶勋爵,俸禄待遇,都有简明扼要的介绍。
中国古代官制内容简介
本书编写认真,条分缕析,图文并茂,文字生动,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把钥匙。
中国古代官制作者经历
,山西临汾人,1944年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历史系硕士。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市历史学会理事。著有《晚明东林党议》、《明朝十六帝》、《明代国家机构研究》等书,并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中国古代官制著作目录
第一章 先秦官制
第一节 夏朝官制
第二节 商朝官制
第三节 西周官制
第四节 春秋战国官制
第二章 秦汉官制
第一节 秦朝官制
第二节 西汉官制
第三节 新朝官制
第四节 东汉官制
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官制
第一节 三国官制
第二节 两晋官制
第三节 南朝官制
第四节 北朝官制
第四章 隋唐五代十国官制
第一节 隋朝官制
第二节 唐朝官制
第三节 五代十国官制
第五章 宋辽金夏元官制
第一节 宋朝官制
第二节 辽朝官制
第三节 金朝官制
第四节 西夏官制
第五节 元朝官制
第六章 明清官制
第一节 明朝官制
第二节 清朝官制
.台湾商务印书馆[引用日期]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宣抚使 安抚使 转运使 制置使 经略使 观风使 各是负责什么 官职又属于几品?
宣抚使 安抚使 转运使 制置使 经略使 观风使 各是负责什么 官职又属于几品?
宣抚使 唐后期派大臣巡视战后地区及水旱灾区,称宣先安慰使或宣抚使.宋不常置,掌宣布威灵、抚绥边境及统护将帅、督视军旅之事,以二府大臣充.元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置,管理军民,参用土官.明清沿置,为武职土官.辛亥革命后仍有沿用旧名者.安抚使 为地方军事长官.隋代以安抚大使为行军主帅的兼职;唐代前期派大臣巡视经过战乱或受灾的地区,以安定社会秩序,称安抚使.北宋凡诸路遇天灾及边境用兵,辄派安抚使“体量安抚”,事毕即罢.仅陕西、河东、河北及两广等路常置安抚使司,掌管一路民政,以知州兼任安抚使,但必须由太中大夫以上或曾任侍从官者兼任,官品低者只称“主管某路安抚司公事”或“管勾安抚司事”.南宋初期,各路均设安抚使司,唯广东、广西两路仍于“安抚”前加“经略”二字.一般以各路最重要的州府长官兼任安抚使,如系二品以上,则称“安抚大使”.安抚使掌管一路兵民之政,有“便宜行事”之权,实际上成为一路的第一长官.元初,部分地区曾临时设安抚司,后只设于云南、四川、湖广行省的民族地区.安抚司设有安抚使一员,另有达鲁花赤及属官若干.明清两代沿袭元制,于少数民族地区设安抚使司,安抚使为世袭的武职土官.入民国后,仍有存者.转运使中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唐玄宗开元二年(714),置水陆转运使,掌洛阳、长安间食粮运输事务.十八年(730),置江淮转运使,掌东南各道水陆转运.肃宗乾元元年(758),又置诸道转运使,掌全国榖物财货转输与出纳.代宗后,常由宰相兼领,有时与盐铁使并为一职,称盐铁转运使,并于诸道分置巡院,五代废巡院.宋初为集中财权,置诸路转运使掌一路财赋,并监察地方官吏,官高秩重者为都转运使,简称漕,实为府、州以上行政长官.皇帝出巡时有行在转运使,出兵征讨则有随军转运使.辽南面财赋官亦有都转运使与转运使,掌赋税钱谷仓库出纳与度量衡制度,各路置转运使.元、明有都转运盐使,清有都转盐运使,专管盐务,与唐、宋、辽、金转运使职责不同.制置使唐大中五年(851),始以大臣充诏讨党项行营都统制置等使.北宋不常置,掌筹划沿边军事.南宋设置渐多,掌本路诸州军事,多以安抚大使兼任,可便宜制置军事,有四川、江淮、京湖等制置使.其秩高望重者称制置大使.经略使军事长官.唐贞观二年(628)始设于周边重要地区,后多以节度使兼任.宋代在西北、西南边境地区亦设置经略使,但不常置.明清两朝,凡遇有重要军务时即特设经略,统理一省或数省军务,职位高于总督,事毕即罢.清中叶后不设此职.观风使唐初遣官巡视天下,观风察俗,谓之"观风使".亦称"巡察使"、"采访使"、"观风处置使"、"观察处置使"等.清雍正中仿唐制遣官巡省,谓之"观风整俗使".在清代也指学政使.我就能查到这么多了,希望楼主有用!
我有更好的回答:
剩余:2000字
与《宣抚使 安抚使 转运使 制置使 经略使 观风使 各是负责什么 官职又属于几品?》相关的作业问题
简单的说 宣抚使在宋代早期是中央下派到地方 去巡视监督工作或者哪个地方出了灾祸去安抚慰问的官职 后来就成了区域内政治军事一起管的官职了 类似于后来的总督或者督师 举个例子 岳飞就是因军工受封宣抚使 经略使本来也不是一个固定的官 类似于唐代的行军大总管 和明代的经略 相当于抗日战争的时候的战区司令 出现了战事临时指派一个
74161是四位二进制可预置数的同步加法计数器,那它单片能实现最大计数为十六进制,并可通过外加门电路来构成十六进制以下任何进制计数器,因为是同步置数,当时钟信号一到来时会置数会复位,那么就在计数到8的时候通过门电路来产生进位信号,这个进位信号又作为置数信号,那么当时钟信号一来到计数到9,又刚好能将上一次的各种控制信号置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可排除A、B两项,因五代十国局面是在唐朝灭亡后出现,再由“盐铁、度支、户部”可知正确答案为C项.宋朝时设三司管理财政,以分割宰相的财权.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子罕就把美玉放在自己住的地方,让玉工雕琢它,然后又卖了出去,把钱给了献玉的人,让他成了富翁,然后送他回家去了.
原文: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译文:道路本来是平坦的,但陷入空想,抓住某点感受,就自恐命危的人,看到这个瞎子可以省悟了吧!原文: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译文:于是子罕把玉放置在自己居住的乡里,派玉人替自己雕琢、加工,(卖掉璧玉)使献玉者富裕之后,才让其人回到他的居所.
如今地方官虽然人数众多,然而帮陛下共同治理天下的官员,只有太守知州等官最重要.想找到合适人来做太守知州,请您下令丞相府和御史府全国范围内推选转运使.转运使能够胜任,就委任他自己选择下属的知州人选,知州有了合适人选,就委任 他自己选择下属的知县.所有不干实事的人,都罢免他.还是下令让各地好的官员长久在任,不要频繁更换,有
子罕把它放在自己的乡里,让工匠替自己雕玉,(卖掉玉)使献玉人富有之后,让他回到家里.
可以的 氯水里面含有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
C.降低温度因为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升高,还有加压力也可以使气体溶解度上升
因为夏朝之前,君主的位置是由上一任的君主选择一位德行能力俱佳的人来继任,也就是有能者居之.但是自大禹以后,君主的位置只会由直系血亲世袭罔替,难听点就是私相授受了.禅让是指古代帝王让位给不同姓的人,是一种“拟父子相继、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度,是对正统王位继承制的模拟,是上古政治舞台上部族政治激烈角力的结果,目的是让各大
蓝色石蕊试纸遇酸变红,之后被氯水中的氯气漂白褪色氯水亦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再褪色
封建君主专制向资本主义制度
对,煤气化是一个热化学过程.以煤或煤焦为原料,以氧气(空气、富氧或纯氧)、水蒸气或氢气等作气化剂,在高温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将煤或煤焦中的可燃部分转化为气体燃料的过程.
先在一个草图里画好圆a和线a 完成草图再刚才那个平面再新建草图 投影圆a和线a 再画圆b 再用相切约束这样就可以圆a和线a不动而达到你要的效果了希望回答能帮到你 祝你好运
上使外将兵:上头命令他外出率领军队.置人所罾鱼腹中:放在别人所捕获的鱼的肚子里
选B.考察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非常灵活.一定要看,看了就什么都明白了.
介词,在.于前,在……的面前
最小需要5.7平方毫米的铜漆包线 再问: 我大概缠200匝,那是直径多少的? 再答: 直径约是:2.695毫米
你想不通过140直接达到170是不可能的!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经过140这个阶段,但是这个过程比较快,因此反应产生的乙醚量是非常有限的.改变火焰长度也不能提高温度,因为都是酒精在燃烧呀.不过你可以将浓硫酸慢慢的加入到乙醇中,因为浓硫酸稀释会放热,如果操作的好的话温度就差不多能接近七八十度了,在稍微加热就能达到170.而且制置使-中国古代礼俗-专业词典
制置使 : 官名。简称制使。唐宣宗大五中年(851)始置,是在用兵前后为控制地方秩序而设置的官职。宋代不常置,徽宗政和年间,曾以童贯为制置使,并兼经略使,经画西北地区军务。南宋时因对金作战的需要,设置渐多,如钦宗靖康年间,曾置河东制置使、陕西五路制置使;高宗建炎元年(1127)置招捉盗 ......古代官职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古代官职指的是古代的从政人员的官职。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和两大类。
古代官职中央官职
古代官职综述
秦设丞相、和,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下设,分管各方面政务,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继而又是、。隋代演变并确立为。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后来又增设、、,分别行使行政权、军权、财权。明代虽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但实际上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相当于前朝的宰相)。清代康熙设立,于清内阁和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设立,由、、、侍郎、兼任,掌握政府大权。
古代官职六部
,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
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
,管典礼、科举、学校、祭祀等事;
,管军事;
,管司法刑狱;
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副职为侍郎。下设,副职称,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古代官职寺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
(2):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时并入。
(3):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明清为,掌天子宗族事。
(5):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
(6):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末废。
(8):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9):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曾任。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古代官职地方官职
古代官职综述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
此外,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明代改称,习惯上仍称为“省”。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2)除。拜官授职,提升官职,如“予除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而“左除”则是降级受职。(3)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4)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5)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6)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7)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8)举:提升官职,对无官人士的提拔。(9)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古代官职官职简介
【爵】即、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总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一般只设一个丞相,俗称大丞相,,有时分为左右两个丞相,专门管理国事,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不需要管理国事。
【】指官职又名
古代称太师、、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太子太师属“”为名义上的太子老师。太子太师、、为“东宫三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称&三孤&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周代,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处是清代雍正帝建造的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等事,地位略次于,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知府】即“太守”,又称“”。
【县令】一县的,又称“知县”。
【】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因之”是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并置。如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就是京城八十万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下有、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古代官职一览表
尹 史 卿  尉 令 
 太史    司马   
        
 工正 相国    公主 驸马 
丞相 宰相 御史      
将军 冼马 大夫 博士  侍郎   
  合阁 仆射 侍中  刺史 州牧 
主薄 郡守   从事 督邮 县令  
  主事    录事 护军 可汗
六部  学士  兵马大元帅 留守  巡检 
提辖    大人   太监 都司
        
     
   大将军  
  结事中  
     
     
观察使     
     
   国务院 
古代官职今昔对比
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市长。
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
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京兆特指现,京兆尹相当于首都市长。
太尉秦至宋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部长。
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对最高法院院长。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组织部部长。
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尚书令参议大政,综观政务,百官之长。相当于总理。
地位尊崇,相当于元帅军衔。
御史 古代最高的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知府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宋朝州的最高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略低于“知府”。
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府之副职。相当于副市长。
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厅长。
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中央警卫局官员(一说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古代官职官制简介
古代官职简介
:战国时魏国为国君保各种文字资料的人员。
御史大夫: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丞相缺位时,往往由御史大夫递补。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负责文书工作。
:汉代郎以下负责文书工作的官职。分:令史、尚书令史。隋:唐以后,令史变为三省、六部御史台低级事务员的称谓。
宰相:封建时代“宰相为君主之。”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谏议大夫:西汉时称秘书工作人员的谏大夫。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隋、唐时录属于门下省,职责是侍从和规谏。宋代设谏院,辽金沿置,明代废除。
:西汉时在宫内内服务的郎官。东汉时黄门侍郎为专职,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南朝以后黄门侍郎负责掌管机密文件。
:汉代处理皇帝文书的官职。这种官职不是专职,而是加职。大臣能得到左右曹加官,就能处理皇帝的文书。
译官令:汉代设置的翻译官,负责翻译异国来信之语言。相当于当代的外文秘书。
:东汉时掌管天子印玺及符节的官。
:汉代御史大夫的下属官员,负责中央馆、图书馆,处理直达君主的一切奏章,监督在外行使巡察权的各部刺史等。汉以后御史中丞为御史的长官,与国为最有权威的督察官。
从事:汉代刺史的佐吏,如、、等都为从事。当时各郡国也有从事。
:汉代主管文书的小吏。像、典郡书佐等,负责起草和缮写文书。
尚书: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汉代在宫廷中主管文书的官称为尚书。
尚书:汉代郡国守相的官傣为二千石,古习惯上称地方行政长官为二千石。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郡国守相文书的尚书被称为二千石曹尚书。
尚书: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三公职掌的文书的尚书被称为三公尚书。
尚书令:尚书的主管为尚书令。隋、唐时逐渐形成以尚书为长官的制度,这样尚书令就不是主管文书的官,而是中央行政监督各部门的最高首长。
丞相:秦、汉时期定的制度。以丞相为辅佐皇帝的最重政务长官,与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汉代初期有时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一般只置一人,不分左右。明初亦说左右丞相,不久即废,此后不再有丞相之名。
中书令:汉武帝时以充任,职掌传宣诏令。即位后设及中书令,监令同等,其权任相当于宰相,习惯上监在令前。隋、唐以后,中书监废止,只存中书令。
中书监:魏时曹丕即位后所设,与中书令同等权位。
中书省:魏晋以后,尚书令之权被中书监、中书令所代,开始以中书省为中央总机构。至梁、陈时,中书省内部事务官中有中书舍人五人,领主事十人,书吏二百人。
中书舍人:唐、宋时中书舍人是相当尊贵的官职。明代设中书舍人,仅掌书写诰敕等事,。开始名为中书省直省舍人,后固中书省废而改称中书科中书舍人。中书舍人不为人重视,仅作为外观装点而已。其中有以工书得名实际担任缮写者,清仍其制,一般称中书科中书,是无是轻者之官。
:汉末为,初置秘书令,掌机要文书。曹丕即位后,改为和中书令。
登仕郎:文散官名。唐始置,为文官第二十七阶,正九品下。宋正九品。徽宗崇宁二年(1103)用以代知录事参军、知县令,政和六年(1116)改为,为文官第三十六阶。金正九品上。元升为正八品,掌管宗卷、钱榖的属吏。《元史·百官志一》:“照磨一员正八品,掌磨勘左右钱榖出纳缮料例,凡数计文牍簿籍之事。”明正九品初授将仕郞,升授登仕郞。清正九品概授登仕郞。
古代官职等级与管理权限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
丞相(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
——(文)、、太保、大学士、太尉、司徒、司空。(武)。
——(文)、、、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各总督、各部院尚书、、国公。(武)将军、、嗣王。
——(文)、、、各省、各部院左、、、、开国郡公。(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各省布政使、京兆河南太原等七府牧、、大都护、。(武)、副将。
——(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使、卿、詹事、、、奉天府府尹、各省、侍中、中书令、、门下侍郎、、、太常卿、宗正卿、、上都护。(武)、、、、、、、左右、左右、左右英武六军大将军、大将军、左右、内、中、。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御史大夫、、光禄、卫尉、太仆、大理、、司农、、国子祭酒、、、、诸卫,。(武)。
——(文)通政司副使、、詹事府、、、、各省道员、门下侍郎、、、侍郎、太常少卿、太子左、太子少詹事。(武)都司。
——(文)翰林院、侍讲学士、、学士、各省知府。(武)
——(文)左右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知州。(武)守备。
——(文)鸿胪寺少卿、各、翰林院侍读、各部、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骑都尉。
——(文)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文)左右春坊左右、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直隶州、州同。(武)部千总。
——(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顺天教授、训导,京县外县县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文)、中书、、、、州判。(武)游牧副尉。
——(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从八品——(文)翰林院、府、州、县训导。(武)委署。
——(文)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武)外委把总。
——(文)翰林院侍诏、、州、巡检。(武)额外外委。
——(文)京、外县、、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古代官职唐朝官职
唐朝建立后,合并州郡县,设立郡和县。但是唐朝将天下划分为23个道,分兵驻守。贞观十三年全国有358州,1551县。玄宗天宝元年,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后复称州。
上州刺史从三品,其下佐官有别驾1人,从四品下,长史1人,从五品上,司马1人,从五品下,录事参军事1人,从七品上,录事2人,从九品下,此外还有司功、司仓、司户、司田、司兵、司法、司士等七曹参军各1人,皆从七品下。又有市令、丞、文学、医学博土等;中州刺史正四品上、下州刺史正四品下,其下佐官仿上州,但不全置。别驾(中州不置)、长史、司马称为“上佐”,唐制规定,凡刺史缺员或为亲王兼领时,上佐可代行州事。诸曹参军分掌各州府的军政、财政、刑法、农田以及户粮诸事务,称为“判司”。未设司马之州,录事参军为刺史之佐,处于综领督察的地位。
  州府的判司及县的簿、尉,虽然职位不高,但一般也是进士及第后的起家之官,若上有官员提携,下有州县推荐,几经迁转就可能入朝为郎官、御史,甚至可以外派为州刺史,直至藩帅,所以唐代一些高级文职人员大多在基层担任过这类职务。
古代官职任免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高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署(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一、关于任职授官的有:
任(担当,担任)《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毅,,人名)
授(授官,任命)《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除(任命,授职)《陈情表》:“。”
拜(授给官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用于布衣任官的多为“征、辟、荐、举、起、拔、点”等: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古时写着“徵”,现简化成“征”)《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
辟(音bì,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当初受司徒府征召,拜官为佐著作郎)
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古时写着“荐”,现简化成“荐”)《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荀)彧荐嘉。”
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孟子·告子下》:“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于鱼盐之中,举于士,举,举于市。”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战国策·秦策二》:“不如召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三人者,皆之雠也。”
提(提拔)《北史·传》:“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名行:名望和德行)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李白《与韩荆州书》:“山涛作,甄拔三十余人。”
此外,还有: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孔丛子·答问》:“(陈涉曰)六国之后君,我不能封也。”《史记·李斯列传》:“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后一例“封”动作名用)
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卒,追赠皇后。”
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汉书·苏武传》:“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或爵位)《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
世凯,特赏侍郎。”
二、关于提升职务的有:
擢、升、拔擢(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汉书·赵充国传》:“擢为后将军。”(:武官名。)李密《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进(用于较高职务)《史记·孙膑传》:“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起复(恢复原职务)《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雨村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枉法,是实不忍为的。”
超迁、超擢(越级破格提升) 《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与、、等同参预新政”。《史记·贾谊传》:“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三、关于调动职务的有:
转、移、调、徙(一般的调动,调迁)《汉书·袁盎传》:“调为都尉。”《》:“徙齐王信为楚王。”《宋史·理宗纪》:“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汉书·翟方进传》:“方进转为博士。数年,迁朔方刺
史。”《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再迁为太史令。”
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指张衡离京任的相。)
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汉书·萧望之传》:“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
四、关于兼职的有:
领(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晋书·谢安传》:“又领。”《宋书·传》:“(范晔)服终,为司马,领新蔡太守。”(服终,为父亲服丧结束)
摄(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摄司马。”(羊舌鲋,人名。)
权(临时代职)《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权知,代理主管)
假(暂时代理)《汉书·苏武传》:“武与副及假吏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行(代理官职)《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行备武将军。”欧阳修《泷冈阡表》:“特进行。”
署(也有“代理,暂任”的意思,指代理无本官的职务)《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以亮为,署左将军府事。”
护(原官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护”有“统辖,统率”的意思)《》:“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
五、关于降级免职的有:
罢、免、解、黜、夺(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大怒,乃罢逐、王臧等。”《汉书·贡禹传》:“免官削爵。”《国语》:“公将黜太子而立奚齐。”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放(“委任委派”的意思,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
贬、谪(因过失而降级)《旧唐书·刘禹锡传》:“贬刺史。”《》:“。
革、褫(皆为“革除”的意思,指撤职查办。褫,音chì)《上搜才表》:“进而坐以褫爵。”(张勃因推荐陈汤而被革除爵位)
左迁(降级使用,贬官)《三国志·魏书·卢毓传》:“心犹恨之,遂左迁毓。”
还有开缺(官员因故去职或者死亡,职位一时空缺,另选他人充任)、致仕(带职退休)等等。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官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