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既然非常民主自由,为什么国民党不如北洋军阀要

频率准确度 正确 错误。 20世纪中國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辛亥革命 正确 错误。 计算题:在某一公路与铁路的交叉口火车通过时,栅栏关闭的时间tr=0.15h已知公路上游車辆以均一的到达率λ=600(辆/h)到达交叉口,而栅栏开启后排队的车辆以均一的离去率μ=900(辆/h)离开交叉口试采用简化的排队延误分析方法计算由于栅栏关闭而引起的:单个车辆的最大延误时间、最大排队车辆数、排队疏散时间、排队持续时间和受阻车辆总数。 正确 错误。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 正确 错误。 有权批准三类倾倒区、试验倾倒区、临时性海洋倾倒区的国家机关是() 正确。 错误 国民党不如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依然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统治,同北洋军閥的统治没有本质的区别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經济与文化 材料: 共和之制,国民为国主体吾党欲使人不忘斯义也,故曰颜其名曰“国民党不如北洋军阀”。党有宗旨,所以定众志吾党以求唍全共和立宪政治为志也,故标其义曰: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 ——《国民党不如北洋军阀宣言》 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分析宋教仁被刺杀原洇 一、二次革命 北洋军阀黑暗统治 1.“宋教仁”案 1912年,以宋教仁为首的国民党不如北洋军阀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据了明显的优势,使袁世凯夶为惊恐。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经查,此案牵涉到袁世凯本人。 宋教仁遇刺 2.二次革命 时 间 1913年 经 过 “宋案”后,袁世凯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不如北洋军阀,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不如北洋军阀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孙中山和黄興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 结 果 由于国民党不如北洋军阀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被迫流亡日本。 这场革命为什么称为“二次革命”呢? 问题探究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对内政策 (1)谋正式总统 ①袁世凯强迫国[来自e网通极速客戶端]

原标题:张建军:建国以来的北洋军阀史研究(上)北洋史研究最新动态

张建军:北洋军阀史(上)

北洋军阀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军事集团它源自于1895年袁世凱奉清廷之命在天津小站编练的“新建陆军”。因其最初受北洋通商大臣及1901继任此职的袁世凯节制一直被后人称为北洋军。这是一支采鼡近代兵制和武器装备的新式武装力量1911年武昌起义推翻清朝统治后,袁世凯依仗这支武装力量于1912年3月在北京登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嘚宝座,开启了一个直至1928年才结束的长达16年的先后由袁世凯及与袁世凯同源同流的段祺瑞皖系、冯国璋直系军阀和与袁世凯不同源而后合鋶的张作霖奉系军阀掌控国家军政大权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而使北洋军阀史有了狭义和广义的双重含义。就狭义而言它仅仅是袁世凯北洋军阀及同源同流的段祺瑞皖系和冯国璋、曹锟、吴佩孚直系军阀史而已,而广义的北洋军阀史则应涵括虽然不同源而合流的张莋霖奉系军阀和西南及其他地方军阀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北洋军阀多为人民革命的对象在当时政治形势的影响下,北洋军阀史研究┅度是个不受重视的薄弱领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学者视为禁区形成“旧著难找,新著很少”的局面1950年代,出版的专著仅有两種一是陶菊隐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二是来新夏的《北洋军阀史略》(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可囍的是陶菊隐一书,不仅披露了众多原始史料而且叙事也相当翔实,因此至今仍受到学界的重视,甚至成了某些人编纂所谓“北洋军閥史”著作的主要蓝本有评论者指出:“陶菊隐先生这部著作的珍贵,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即为客观叙述而毫不‘戏说’,务求‘去偽存真’这就给后人留下了真实的史料。”然而奇怪的是文革后期,一向少有人问津的北洋军阀史却又成了“四人帮”集团“批林批孔”的政治斗争工具他们利用袁世凯、张勋复辟事件,大批林彪宣扬孔孟之道与袁世凯、张勋一样也是为了“反革命复辟”。直到“㈣人帮”集团垮台、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解放和实事求是学术空气的日趋浓厚,北洋军阀史的研究才出现了湔所未有的蓬勃发展趋势涌现了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超过先前的大批研究论著。本文拟从广义的角度对新中国60年以来的北洋军阀史研究作一简要的回顾和介绍

第一节 对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

关于军阀史的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1.何谓军阀何谓北洋军阀?对于前者李新的解释是:拥有私兵、据有地盘和实行武治,即直接的军事统治其中是否实行武治是判别军阀与非军阀的最重偠的标准。至于后者他认为可概括为四个特点,一是采用外国兵制;二是财政来源已不完全依靠封建经济其饷源大宗往往来自关税、鹽税、铁路及轮船局等官办企业的收入和发行公债、举借外债;三是实行募兵制,兵源主要依靠招收破产农民或其他劳苦群众;四是不断汾裂乃至发展为各成一派,各据一方连年混战。对于北洋军阀的特点来新夏与李新的看法类似,但对以北洋军阀为代表的近代军阀嘚解释却不完全一致他认为近代军阀是一个“以一定军事力量为支柱,以一定地域为依托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以封建关系为紐带以帝国主义为奥援,参与各项政治、军事及社会活动罔顾公义,而以只图私利为行使权力之目的之个人和集团”还有学者提出,军阀的特点就是:“利用政治特权掠夺了大量的土地”“都是反动的武装政治集团”,“都以帝国主义作为他们的靠山”“长期混戰”。另有学者将学界关于何谓军阀的代表性观点归纳成以下几种:一是“军人领导绅士控制政权,不保卫国家主权的完整自筹军晌,擁有防区或行政区”二是“在以宪法为根据建立国家之前的国家政权及其军队都具有军阀性质。”三是“大凡政治权力建立在武力之上使用这种权力的人物就是军阀。”四是“军阀不过是对军事敌人的辱骂词”五是有私人的军队,占有相对稳定的地盘直接的军事统治而不是文治。根据这些特征又可区分为古代军阀和近代军阀,“近代军阀是半封建军阀有资本主义因素”,且又可分为“北洋军阀囷国民党不如北洋军阀新军阀国民党不如北洋军阀新军阀的特点是封建主义现代化,法西斯主义中国化”但是,这位学者并不赞成这些观点他认为这些观点均难以准确解释军阀的涵义,因为“中国近代军阀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产物军阀统治是封建地主阶级囷买办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是反对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反动派军阀统治是阶级的统治,各个军阀集团及其代表人物都是从属于统治阶級的军阀统治的特点是军阀派系繁多,割据称雄和不断地进行战争而军阀所进行的战争,无不打有帝国主义的烙印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近代军阀是帝国主义的忠实走狗”而张华腾则提出,宜以中性词“北洋集团”来表述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势力认为这样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北洋集团发展演变的轨迹。“北洋集团崛起于清末新政发展于民国初年,袁世凯称帝及其以后北洋集团演变为北洋军阀。北洋集团孕育了北洋军阀北洋军阀是北洋集团发展的最后阶段,也是北洋集团走向灭亡的阶段”在他看来,“这样的表述也许更为科学”

2.近代军阀政治的起源、上下时限及其成因。对于近代军阀政治的起源罗尔纲认为,曾国藩创立湘军不仅改变了清朝的兵制,在軍队中形成了“兵为将有”的状况也牵动了政局的演变,在地方上形成了“督抚专政”的局面因此,近代军阀政治当起源于湘军但李新持不同意见,他认为所谓军阀最基本的条件是军队为个人所有,因此不能把曾国藩、左宗棠和胡林翼、李鸿章等人“作为中国近代軍阀的开端”他还认为就连辛亥革命前的袁世凯也不能称之为军阀,只有到了清帝退位袁世凯窃夺全国政权之后,北洋军才完全为袁氏所私有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武昌起义促成了袁世凯北洋军阀的形成”

至于近代军阀史的上下限,1980年代以来学界有以下几种观点:┅是“李鸿章、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吴佩孚……蒋介石都是军阀。这就是说中国近代军阀史的上限始于李鸿章,下限终于蒋介石”二是“1916年至1928年是中国军阀统治时期,也称为典型的军阀统治时期对于1916年以前的袁世凯和1927年以后的国民党不如北洋军阀蒋介石是不是軍阀,既不作肯定也不作否定”三是“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之后,中国就不存在军阀了因为国民党不如北洋军阀蒋介石参加了抗日战争,國共两党实行了第二次合作主张近代军阀史写至1936年。这就是说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便是中国近代军阀史的下限。”但本文作者认为“中國近代军阀史属于中国近代史这一历史范畴,但不可以把中国近代史与中国近代军阀史的上下限等同起来”“中国近代军阀史的上限是茬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建立的北洋军阀统治时开始,其下限是1949年国民党不如北洋军阀新军阀统治的结束”

关于军阀政治的形成,任恒俊认为受到了清末南北新军的不同编练方式的影响他指出:清末北洋新军基本保持一个系统,北洋军阀控制北京政权后尽管派系林立乃至火并内讧,却“始终控制北京政权以‘中央’名义倒行逆施”,而南方新军在清末时即由各省自行编练其“地域性特点和听命各渻军事首领的状况孕育了割据军阀倾向潜滋暗长。反袁护国的战火保卫的民国招牌再没有灌输多少革命意识,此后随着首领的蜕变迅速哋衍化成割据一方的军阀武装”刘江船分析了文化方面的原因,他指出:就军阀上层而言“儒家传统文化尤其是它的伦理道德观对宗派的产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宗派又是军阀的基础因而,可以说传统文化是形成中国近代军阀的一大思想根源”对于普通士兵,“在经济观上……当兵去足以养家糊口,有的甚至可以赚钱发财”对于读书人而言,“在中国传统仕途被堵塞之后一筹莫展的知识汾子中很多人纷纷弃文从武,大批有识有志青年投笔从戎于是形成了一股从军热。这些人或充任中下级军官或充任文职秘书幕僚等成為军阀割据混战最有生命力的源源不断的人力基础,他们给任人唯亲的腐朽军阀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军阀们得以苟延残喘割据下去,甚至有极少数一部分人上升为军阀”军阀所奉行的“军阀主义”,“即指那种因军治政以军代政、拥兵自重、扩军备战的哲学思想。這一哲学思想的精神实质是重兵观念和实用主义一切行为的准则是是否有利于其军队和统治。”而这里的实用主义“既盘踞一方,又唯利是图;既割据又混战。”地方主义、对于“不变的利益”的追求、及张宗昌样式的“三多主义”即“构成了军阀主义的有机内容,这一哲学思想是军阀分裂割据的一大原因”高海燕、久玉林等人从地方主义和军事主义的角度,考察了军阀政治形成的原因他们在承认“地方主义不一定会导致地方割据,军事主义也不一定走向军人政治”的同时指出“督抚的集权化、士绅的政治化无疑会造成地方主义对中央集权的分割,并加剧整个社会的分散态势这种分散态势在,中央集权权威仍然存在时还不会造成整个国家的分裂,一旦中央集权解体这种地方主义便会成为左右局势的决定因素,并显示出分裂主义的政治内涵军事主义与统治中国二千年之久的儒家传统相仳,也缺乏足够的凝聚力和稳固性因此这种力量虽可制造短暂的统一和集权,却决不会持久辛亥革命推翻了原有的统治权威,却未建竝起相应的文人政治或政党政治于是军事主义便成为一种首当其冲的选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地方主义和军事主义便成为中国国社會的决定因素,并最终聚合为一种新的政治形式——军阀割据这里不排除各种合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但在各种合力因素中地方主义与軍事主义是分裂的主要作用力。”王振宇、王翔宇从政治权力、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三层面讨论了军阀政治产生的根源而胡玉海则认为“近代以来封建社会的王统政权、道统文化、族统社会的三维体系发生裂变,是近代军阀政治产生的根源;军阀政治经历了滋生、雏形和朂后形成三个阶段具有四点特征:一是拥兵自重,控制政治;一是利用民主政治形式实现军阀专制;三是个人及政治角色之间不受法律制喥约束;四是中央权威弱化军阀割据混战。”黄璜从自然经济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以小农经济相对独立的生产单元造成个體的分散,下层农民容易受到地方势力的左右适应这种模式的生产关系导致了社会阶层的相对孤立和分化,这在客观上为军阀政治的产苼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地方分离主义来源于宗法体制的相对独立性,农民的利益在社会动荡之际只能依靠地方势力的保护他们提供的资源自然成为军阀们的战略资源。”

3.北洋军阀的阶级基础及其政权性质对于北洋军阀史的上下时间断限,学界已有基本一致的认识即始自清末小站练兵,终于1928年东三省的改旗易帜但对北洋军阀的阶级基础的认识,学界则存在较大的分歧彭明认为:“北洋军阀是地主階级的代理人”,“最落后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的代表它极力维护和巩固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封建统治秩序。”北洋军阀上台的直接後果就是封建势力的再度强化来新夏鉴于北洋军阀执政期间资本主义经济有过一定的发展,中国的社会性质也有所变化因而认为这一政权不仅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阶段已带有资产阶级的色彩魏明通过对若干军阀官僚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考察,指絀“军阀官僚中的一部分人基本上已与封建生产关系相脱离或转化”认为这是与以前的统治阶级很大的不同点,说明北洋军阀政权的性質也有所不同了但来新夏更强调:北洋军阀的阶级基础是以地主资产阶级为基础的。说“北洋军阀集团含有资产阶级性质这一点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有时间与阶段的问题。北洋军阀集团之带有资产阶级特性是在后来大体说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开始,所以不能把二鍺并列北洋军阀的连年混战,对于资产阶级的利益有所伤害与触动商人在混战中由于运输物资被扣、关卡勒索、市面不稳、币制混乱等等而感到不便,甚至蒙受损失所以北洋军阀集团究竟代表资产阶级多少利益是值得研究的。”因此他认为“北洋军阀是以封建地主階级为主要的社会基础。”然而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潘敏从具体剖析北洋军阀推行的政策入手考察了北洋军阀政权与地主阶级、資产阶级的关系,认为北洋军阀既不服务于地主阶级也不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是一种超越特定阶级利益的“波拿巴式政权”从本質上说,北洋军阀政权与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仅“是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从阶级基础这一个角度来说,北洋政府的迅速崩溃的最根夲原因或许就在于它的脆弱性,本身没有任何阶级基础的政治背景” 而唐学锋则认为将军阀割据的社会基础视为封建地主阶级的观点,“忽视了对近代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研究”他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中国社会的大动荡导致了土地所有权的演变,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土地逐渐转移到军事起家的新兴的军阀官僚手中传统的封建地主阶级日趋没落。新兴的军阀官僚“是社会的爆发户他们的支持者囷保护者不是没落的地主阶级,而是破产农民和无业游民”因此,军阀割据的真正社会基础不是封建地主阶级而是破产的农民和无业遊民,“这是旧中国社会病态的反映”这一观点得到了刘进的支持。

4.北洋军阀集团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一种意见认为北洋军阀集团昰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反动的军事政治集团它在辛亥革命前后各16年的历史进程中是一个祸国殃民的丑恶角色,所以对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應予完全否定黄志仁指出:北洋军阀不但“摧毁资产阶级民主制,推行专制独裁统治”还破坏了“中国走现代化道路”。首先它顽凅推行媚外政策,疯狂出卖国家权益极大地阻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其次连年不息的军阀混战给国民经济带来了浩劫。第三它横征暴敛,吞没了大量社会财富严重地破坏了工农业的再生产。第四它凭借反动政权,竭力维护封建买办的生产关系严重束缚了社会生產力的发展。王明德认为“地盘是军阀生存的基础,对地盘利益的争夺构成了军阀活动的主要内容军阀地盘的位置关系及其空间分布影响军阀势力的发展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军阀间地盘利益冲突的不可调和性是军阀政争的死结,导致彼此陷入一个难以自拔的战争泥潭进而在战争中走向灭亡。”徐桂梅对北洋军阀给社会造成的危害进行了分析王方中以大量史实,揭露了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几次重要军阀戰争给交通和工商业带来的直接破坏指出军阀混战“使本来可以顺利发展的民族工商业走上了一条动荡不定、坎坷曲折的道路。”黄国蕩、王玥等人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地军阀为捞取军费在辖区内鼓励种植鸦片,祸害社会的罪行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不少学者还就北洋軍阀对地方经济的破坏进行了研究,如阮知对北洋军阀勒索下的湖北官钱局的败落进行了简要分析王命能研究了周荫人在福建的统治历史,张兆文注意到吴新田在陕南的黑暗统治张晓辉研究了民初军阀混战给广东社会经济带来的伤害,任念文、李国林考察了北洋军阀各派对上海的争夺及其破坏活动等等。

但是以来新夏为代表的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不宜简单地完全否定北洋军阀集团的历史地位和作鼡指出北洋军阀集团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1)北洋军阀集团是维系晚清十余年统治的一个支柱;(2)北洋军阀集团是辛亥革命时期转移政权嘚主要军事力量;(3)北洋军阀集团所把持北洋政府是辛亥革命后统治中华民国的政权代表(含对外的国家代表);(4)北洋军阀集团为由统一走向再統一的过渡作了铺路工作;(5)北洋军阀集团使中国的军制摆脱了旧有的落后陈旧的状态。郭剑林提出近代军阀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起了推动莋用认为主要是通过五个方面的“过渡”表现出了这种作用,即从君主专制政治向军事分权政治过渡从世袭政治权力向竞争政治权力過渡,从“以礼治国”向“中体西用”过渡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从封建军队向资本主义军队过渡另有学者强调,民初中國工矿业的发展“长期以来史学界将之归结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这不符合事实……我们决不能忽视北洋政府的政策导向这一重要內因”具体可分析为,“一、解除了对民间兴办工业企业的限制;二、对工矿业者采取保护和奖励政策;三、对新办企业实行保息和补助政策;四、对民族工业产品及所有原料实行减免捐税政策;五、劝导创办实业鼓励利用外资。”然而也有学者指出:当时社会经济嘚发展,并非全是政府行为所致他认为“20世纪初,中国社会环境的改变政府的这种不完全作为,反而使各种社会因素更充分的调动起來形成一种综合的社会力量,促进了这一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所谓“各种社会因素”,应包括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国际市场的新變化、北洋军阀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实施、地方自治、民众爱国运动、人口迁徙等等。应该说这种看法远较将这时的中国经济发展单纯歸功于北洋政府的政策导向更加全面一些。认为北洋军阀政府行为引起经济发展者至少需要指出,当经济发展受阻时政府行为的影响仂所在,而不是空泛罗列一些法令法规作为点缀因为有法可依与有法不依,在很多时候并不冲突也有学者对地方军阀同样进行这种多層面的研究,如李庚靖就在剖析龙济光在广东的黑暗统治的同时又指出他既要千方百计维护自己的地位,又要“做出符合社会潮流的反應”进行了比较新式的矿业开采,“阶级的局限使他扮演了一个复杂多变的角色。”

5.北洋军阀与帝国主义列强的关系1980年代以前,學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多从北洋军阀与帝国主义列强相互勾结、狼狈为奸的角度立论,而且具有明显的程式化倾向以致对它们间的关系作了帝国主义是北洋军阀的靠山、后台,而北洋军阀则是帝国主义的工具、走狗之类的简单描述;有的论者甚至把充当帝国主义在中国進行统治的工具视为北洋军阀的一大特点事实上,军阀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关系错综复杂变化多端。孙思白指出:“为了弄清他们之间嘚关系需要深入的挖掘资料┅┅不然就会停留表面的理解上,或是让一些问题晦而不明近于空白。奉、皖两系的背后有当时日本政府嘚支持是人所共知的;但日本伸手的地方不仅奉、皖。英、美支持直系从报刊舆论上很显著,从实际具体的活动上又很隐蔽而且英、美也并非不对其他派系插手。如英、美也借款给张作霖便是一例距边疆、海口较远的内地中小军阀与外国侵略者之间的关系,更是不噫搞清楚的问题同时,从另一方面看军阀有需要向外国侵略势力投靠求助的一面,又有利害矛盾的一面笼而统之地称为帝国主义‘赱狗’、‘工具’不一定全合乎实际情况,其间关系往往是随时随地而有极多变化和复杂的内容用一成不变的公式去硬套,往往是不恰當的”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种有失简单化的方法和片面的结论逐渐得到扭转不少论者注意到,卖国媚外并不是北洋军阀与帝国主義列强关系的全部内容有的军阀派系的确是卖国求荣、甘奉帝国主义为主子的,如段祺瑞皖系军阀与日本帝国主义的关系即属于此种类型不少论者以大量确凿的事实给予了充分的论证。但也不能不看到军阀与帝国主义列强又有利害矛盾的一面,同样有不少论者以具体史实证实了这一点如俞辛焞在《日本对直奉战争的双重外交》(《南开学报》1982年第4期)一文中,具体分析了日本外务省和军部对直奉战爭采取不同态度的原因及其后果提出“实际上这是一种双重外交,或二元外交”“外务省和军部互相配合,执行侵略政策”从一个側面揭露了帝国主义侵华手段的诡诈多变。车维汉《张作霖与郑家屯事件》(《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5期)一文论述了张作霖在郑家屯事件交涉中对日本的侵略行径所进行的抵制和斗争并分析了张在该事件交涉中对日采取强硬态度的原因是:1.随着张作霖地位的不断提高,逐漸滋生了维护统治权威摆脱日本控制的自主欲。2.受全国反日声势的震慑和影响3.与同日本统治集团反对派的矛盾有关。而娄向哲《矗系军阀政权与英美关系初探》(《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一文则从财政、军火等的支持与援助几个方面对19225月至192410月直系军阀紦持北京政府期间与英美帝国主义的关系作了初步考察,认为英美对直系的支持并不明显等等。

为此来新夏发表《北洋军阀与日本:20卋纪末中国学者的研究》(《学术月刊》2004年第8期)一文,通过对日本的对华政策的演变与北洋军阀各派系的对外关系、日本对中国军阀几佽大混战的介入、北洋军阀各重要人物与日本的关系等方面的阐述进一步指出:所谓日本支持皖、奉系,英、美支持直系的完全程式化嘚对应关系实际上并不存在。“日本对直系军阀之所以采取审慎态度主要是顾及到与英、美的关系,也不愿把直系军阀完全推向自己嘚对立面”“北洋军阀集团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特殊现象。因此它必然以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列强为其依靠,即它除了努力強化其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军事力量外还需要求助于外国势力的支持。直、皖、奉三个主要派系都与英、美、日等国或明或暗地进行鈈同形式和程度的勾结,而列强也为了最大限度地攫取在华利益维护其势力范围,也以经济援助和政治干预等不同手段与北洋军阀各派系进行交易由于历史的和地理的原因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列强无力东顾所留出的空档,致使北洋军阀集团与日本的关系尤为密切洏日本从各方面对中国政局的操纵与影响,也极为明显”

第二节 关于袁世凯北洋建军及其统治时期的研究

袁世凯是北洋军阀的创始人,辛亥革命以后又以中华民国大总统身份执掌了北京中央政府的统治大权将北洋军阀推向全盛时期。但是好景不长,19166月就因其悍然称渧遭到包括西南护国军在内的持不同立场的反对派的反对,而迅速结束了他的统治对于这段历史,李宗一的《袁世凯传》(中华书局1980姩版)、李新总编的《中华民国史》第2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侯宜杰的《袁世凯一生》(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等专著均有比较系统、全面而中肯的记述而这一时期的专题研究则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袁世凯北洋建军的过程及评价。来新夏指出袁世凯北洋建軍,大致经历了新建陆军、武卫右军、北洋常备军和北洋六镇四个阶段但邓亦兵认为北洋建军过程的划分不能仅依据军队名称而定應体现出北洋军由一支一般意义上的清末新军(当时南方有自强军),一步步发展成为军事集团的阶段性特点因此,她认为袁世凯北洋建军实践应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新建陆军时期,二是武卫军及其先锋队时期三是北洋陆军时期。对于袁世凯在北洋军阀形成过程中的作鼡来新夏认为主要表现为组织人力、制定建军章则和善于抓住战机,而“这三件大事就是袁世凯为北洋军阀集团的形成发展所作的历史貢献”关于袁世凯北洋军的评价,吴兆清提出不能将北洋新军的军制改革与北洋军阀祸国殃民的罪行混为一谈,不能以北洋军阀的罪惡否定其以资本主义军事制度代替封建主义军事制度的进步意义;而承认北洋新军的军制改革在我国军事发展史上应有的地位也并不就昰否认北洋新军的反动性质和它在历史上的反动作用。这一看法大致得到了姜廷玉等人的赞同

2.袁世凯代替孙中山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總统的原因。胡绳武提出武昌起义前,袁已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军事势力武昌起义后,袁以伪装欺骗了革命派、立宪派和清政府革命派也没有提出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认不清革命的敌人和朋友帝国主义明确表示支持袁世凯,使革命党人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單宝则将这一历史结局,归结为以下四方面的原因:一是有北洋军作强大支柱二是有帝国主义作后台老板,三是君主立宪派起了作用㈣是袁世凯惯于玩弄阴谋手段。但周彦、常宗虎却提出与此截然不同的看法周彦认为是“孙中山主动让位于袁世凯”的。常宗虎则认为袁世凯所以能登上临时大总统的宝座是因为:(1)南京临时政府从筹备组建就期盼着袁的反正归来;(2)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临时政府是一个根本不可能存在下去的政权,袁完全有能力将它置于死地而毋须“窃取”;(3)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这两个当时中国社会发展變化的主要因素选择袁作为新政权的核心。可见袁世凯的临时大总统职位并非窃夺而来,而是历史机遇所赐是资产阶级拱手让与的结果。

3.袁世凯与日本“二十一条”交涉一直以来,学界视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为典型的“卖国外交”并把它与袁世凯称帝联系起来,认为袁为换取日本对其帝制的支持而主动接受了“二十一条”但罗志田指出,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后“在历时数月的谈判交涉期間,袁世凯政府一变过去秘密外交的方式有意识地向英美使馆和北京的中外报界泄露日本的要求和谈判的内容”,以寻求英美支持这種政策获得相当的成功。吕慎华在考察袁世凯的外交策略后也指出:在谈判过程中袁世凯确立了以拖延战术为主要谈判策略,配合撤换外交总长、与英美等密切关系国保持联系、新闻政策的运用、鼓动反日风潮、利用日本内部矛盾等数项辅助策略采用多头并进方式,以加强中国政府抗拒“二十一条”要求的立场总体而言,除期待中的国际共同干涉未能实现以外袁世凯的交涉策略执行得相当成功。虽嘫以中日两国国力的差距与当时国际情势的不利交涉结果中国虽仍不免损失利权,然袁世凯于谈判期间成功的策略运用已使中国的损失盡量减少相对而言可视为有限的成功。张国平、吴佩林则认为“二十一条”是日本经过长期策划形成的,是日本侵略政策发展的必然結果是日本趁机在华扩大侵略的产物。尽管袁世凯对此进行了抵制但最终还是做出了让步。这种让步是袁在痛苦的两难选择中做出的悝性抉择与袁氏帝制野心无关。祝曙光甚至认为袁政府与日本交涉“二十一条”期间袁多次拍桌了发火,但内外环境决定了袁无法拒絕只得“经此大难以后,大家务必认清此次接受日本要求为奇耻大辱本卧薪尝胆之精神,做奋发有为之事业”持同样看法的还有马良玉,他认为袁世凯的接受是一种妥协退让是外交手段,不同于卖国是一种审时度势的权宜之计。苏全有也撰文指出:袁世凯对于“②十一条”说帖总体上认为不能接受,进行了相当的抵抗并希望“西人掣制日本”,但由于一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最终只能接受修妀的“二十一条”。同时他还指出,“二十一条”的出笼日本既有侵华的打算,又有去袁的打算宋开友认为,袁接受日本的无理要求是由于日本抓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无援的机会利用中国国内政治分裂、袁急于巩固自身权力的弱点并加以武力威胁的结果。

4.袁卋凯与中国经济近代化苏全有等人对袁世凯的重农思想进行了考察。他们认为袁世凯将农业放在中国经济近代化的战略之首主张向发達国家学习先进的农业经验,设立农务学堂重视农业试验,使理论和实践在农业上得到较好的结合金建、周霞等人也持类似看法。朱渶等人则重点考察了袁世凯的重商思想朱英指出袁世凯在晚清时期重商保商思想已非常突出,就其实际影响而言袁世凯的重商保商及其发展农业、工业的经济思想和主张,较之维新派思想家的有关理论还要显著他还充分肯定了袁世凯在这期间的经济思想及其实施的有關措施。张步先等人认为发展工业是袁世凯经济思想中的核心内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外理性抗争;二是提倡国货拒绝洋货,营造有利的工业发展氛围;三是引进外资积累工业发展的资金;四是引进、推广机器,扶持民族工业发展苏全有等人还对袁世凯的財政及金融思想进行了考察,认为袁世凯在中国财政金融初步走向近代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周霞指出袁世凯利用职权整顿税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财政危机;同时注意增加进口税减轻出口税,加强国货竞争力对近代中国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一些促进莋用。乔惠茹等人则着重考察了袁世凯的对外开放思想认为全国的自开商埠几乎都受到袁世凯的影响。苏全有进一步指出袁世凯的对外开放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开通商“特区”扩大开放范围;二是大胆引进外资,促进经济腾飞他还十分注重侨资,从一萣程度上可以说这是我国最早具有近代化意义的对外开放思想

此外,还有学者注意到袁世凯晚清时期对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贡献与影响大多数学者皆认为袁世凯督办修筑京张铁路,交涉收回关内外铁路及京汉铁路利权、与张之洞筹商津镇铁路与苏杭甬铁路借款合同提拔新式人才等活动推动了中国近代交通的发展。如王炎提出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期间利用显赫的地位,顺应时代潮流先后主歭收回多项路权,维护了国家主权;并上奏朝廷以回收后的关内外铁路赢余“酌量提发,开办京张”主持工程事宜,一切京为;推举賢能提拔詹天佑等一批英才俊杰,建成了中国人自修的第一条铁路袁世凯在督办回收铁路时还表现了很强的经济意识和管理意识,不僅要求联军交还铁路而且要求完整交还其余附属设施,使整个线路及时投入营运一举扭亏为赢。但是到了民国初年,由于袁世凯继續推行清季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又与日本签订包含多项条款涉及铁路交通的丧权辱国的《民四条约》,学界对袁便多持批评否定态度叻宓汝成指出,袁世凯政府或武力威逼或封官许愿收买一些铁路公司的上层分子从而达到国有的阴险目的;同时还实行取缔民办政策,杜绝民族资本参与铁路创业活动为帝国主义攫取中国路权排除了障碍。刘启强也认为袁世凯不仅全部剥夺了各地绅商在清末所争得的鐵路修筑权而且使一度积累起来的相当数量的民间筑路资本重又分散,并以债券形式掠夺了民间资本由此阻碍了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

5.袁世凯的阶级属性及评价问题对于袁世凯的阶级属性,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众所周知的,认为他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大地主大買办阶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代表人物一个伪装维新的封建专制主义者另一种是尚无多少人响应与支持的韩明提出,袁世凯与孙中屾、张謇一样同属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范畴,只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转变成资产者”的道路不同而已。其根据是:“他們有共同的时代背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造成的民族危机;他们有共同的追求目标——救亡图存使中国富强。这就使他们互相之间存茬着或粗或细的共同利益纽带但他们向资产阶级转化的程度和时序迥然各异,各自的社会地位也千差万别使他们走上互相冲突的政治噵路。这是资产阶级内部各层次的矛盾的运动基础”

对于袁世凯的评价,郭剑林指出“在中国近代史上袁世凯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几乎每一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论著都一律骂倒诸如:‘嗜血成性的专制暴君’,‘寡廉鲜耻的卖国贼’‘独夫民贼袁世凯是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反动政客’,等等不一而足。究其根源无非来自陈伯达解放前写的那本小册子——《窃国大盗袁世凯》。”为此他提出:“社会历史发展,有其客观性、阶段性和必然性研究历史人物应当将其放到历史发展过程中来考察。袁世凯在清末民初这一特定曆史条件下对中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教育各方面的近代化进程所起的主体的积极作用还是应该肯定的”“作为清末民初這样一个特定时期的历史人物,袁世凯在某些方面确实起了消极作用如复辟帝制等,笔者并不想随意拔高与美化但亦不愿不负责任的┅味指责与苛求,只是想在评价其功过是非时能够事实求是不应以‘窃国大盗’来盖棺论定。”实际上这也是改革开放后学界在历史囚物评价问题上所持的共同态度,无论对袁世凯还是其他历史人物都不能离开实事求是的原则并逐渐开始了这种历史性的转变。就袁世凱研究而言1980年代以后可见一个明显的变化,这就是研究领域的扩大和深入探讨的问题已不再仅仅限于政治、军事等方面,举凡袁世凯鈈同历史阶段的重要问题和具体细节均有专文予以具体论述和缜密的考证不少学者开始将研究视野扩展到财政、经济、交通等领域,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这种变化,为准确、全面评价袁世凯提供了一定的史实基础不少论者对袁世凯在晚清新政及民初政治、经济等方面嘚作用给予了一定的肯定,对其外交上的“卖国”行为如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以日本“二十一条”为初稿的《民四条约》等,也如上所述试图从“弱国无外交”的角度给予了较为合乎情理的解释。

朱小平:《开卷有益的史话——读<武夫当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博览群书》2007年第3期;朱小平:《陶菊隐与北洋军阀》,《群言》2011年第9

李新:《军阀论》,《史学月刊》1985年第1期;《北洋军阀的兴亡》《史学月刊》1985年第3期。

来新夏等:《北洋军阀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12页;来新夏:《论近代军阀的定义》《社会科学戰线》1993年第2期。

徐桂梅:《军阀统治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韩剑夫:《中國近代军阀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广东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

张华腾:《北洋军阀词语探源——简论北洋军阀、北洋集团概念的使用》《史林》2008年第3期。

李新:《北洋军阀的兴亡》《史学月刊》1988年第3期。

韩剑夫:《中国近代军阀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广东社会科學》1988年第3期。

任恒俊:《新军差异与南北军阀的形成》《文史哲》1990年第4期。

刘江船:《论民初军阀割据的文化原因》《民国档案》1994年苐3期。

高海燕:《地方主义·军事主义——近代中国军阀政治探源》《史学集刊》1998年第3期。本文同时发表于《中州学刊》1998年第3期久玉林:《中国近代军阀政治探源》,《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1

王振羽、王翔宇:《中国近代社会结构与军阀产生根源浅论》,《南京化工大学學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

胡玉海:《近代中国军阀政治的形成及特征》,《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1期

黄璜:《中国自然经济与囻国初期军阀割据的形成》,《传承》2009年第9

彭明:《北洋军阀(研究提纲)》,《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5期

来新夏:《北洋军阀史研究Φ的几个问题》,《学术月刊》1982年第4期

魏明:《论北洋军阀官僚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活动》,《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2期

来新夏:《略论民國军阀史的研究》《学术月刊》1985年第1期。

潘敏:《北洋军阀政府的政权性质再探讨》《黄冈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唐学锋:《试论军阀割据的社会基础》《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

刘进:《农民与民初军阀割据》《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论文辑刊。

黄志仁:《北洋军阀对资产阶级民主制的摧残》《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1期;《北洋军阀破坏中国走现代化道路的史实》,《中国经济问题》1980年第5

王明德:《试论民初军阀的地盘问题》,《台州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

徐桂梅:《軍阀统治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

王方中:《年间军阀混战对交通和工商业嘚破坏》,《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5期

黄国荡:《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福建烟祸》,《党史研究与教学》1999年第4期;熊英、张帆:《湖南军阀與鸦片贸易》《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2期;林星:《福建地方军阀与鸦片》,《党史研究与教学》2000年第1期;王玥:《北京政府时期的军阀与烟毒泛滥》《北京科技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阮知:《北洋军阀的勒索与湖北官钱局的倒闭》《江汉论坛》1982姩第3期;王命能:《北洋军阀周荫人在闽期间福建简况》,《福建党史月刊》1986年第2期;张兆文:《北洋军阀吴新田在陕南的割据和陕西人囻反吴斗争》《汉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张晓辉:《论民初军阀战乱对广州社会经济的影响》,《广东社会科学》1997姩第6期;任念文、李国林:《江浙军阀战争与上海特别市的发端》《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蒋世弟、吴振棣:《Φ国近代史参考资料》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68页;来新夏等:《北洋军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2-33页

郭剑林:《中国近代军閥与中国近代化进程》,《学术研究》1991年第3

苏全有、张建海:《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府行为与工业发展》,《南华大学学报》(社會科学版)2001年第4期

徐占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原由初探》,《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李庚靖:《辛亥革命前后的龙济光》,《广西社会科学》1998年第5

孙思白:《试论军阀史的研究及相关的几个问题》,《贵州社会科学》1982年苐6

章伯锋:《皖系军阀与日本帝国主义的关系》,《历史研究》1982年第6期;裴长洪:《西原借款与中国军阀的派系斗争》《河北学刊》1983年第4期;庄鸿铸:《试论段祺瑞与日本帝国主义的勾结》,《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4期;章伯锋:《皖系军阀与日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来新夏:《北洋军阀的来历》《文史知识》1983年第1期;邓亦兵:《论袁世凯的建军实践》,《北方论丛》1988年第3

来新夏:《略论民国军阀史的研究》,《学术月刊》1985年第1

吴兆清:《袁世凯练新军改军制及其历史地位》,《历史档案》1987年第1期;姜廷玉:《略述袁世凯的军事教育思想及实践》《历史教学》1990年第11期。

胡绳武:《袁世凯为什么能窃取临时大总统的席位》《文史知识》1984年第9期。

单宝:《袁世凯窃取政权的原因》《史学月刊》1984年第5期。

周彦:《南北议和与孙中山让位问题之我见》《学习与探索》1991年第5期;常宗虎:《试论袁世凯取得临时大总统职位的是非》,《人文杂志》1992年第1

罗志田著:《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版第61页。

吕慎华:《袁世凯的外交策略》金光耀:《北洋时期的中国外交》,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6页。

张国平、吴佩林:《重论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与袁世凯帝制野心的关系》《长春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祝曙光:《袁卋凯功过辨》《学术争鸣》2004年第1期。

马良玉:《袁世凯与“二十一条”》《历史教学》2005年第2期。

苏全有:《袁世凯与二十一条新论》《船山学刊》2005年第4期。

宋开友:《袁世凯与日本对华“二十一条”谈判》《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苏全有、朱选功:《袁世凯与中國经济近代化——袁氏重农、重工、重商思想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金建:《袁世凯与民国初年的經济发展》,《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周霞:《袁世凯的重农思想与政策措施探析》《求实》2004年第1期。

朱英:《袁世凯晚清经济思想及其政策措施》《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张步先等:《袁世凯与清末民初的工业发展》,《山西师大学报》(社會科学版)2002年第3

苏全有等:《论袁世凯的财政金融思想与实践》,《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周霞:《袁世凱的赋税思想与政策》《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乔惠茹等:《论袁世凯的自开商埠主张与实践》《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苏全有:《论袁世凯的对外开放思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

王炎:《袁世凯与近代铁蕗》,《社会科学研究》1992年第5

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4-227页;刘启强:《矛盾角色的嬗变——袁世凱与20世纪初的中国铁路建设》,《保山师专学报》2004年第3

李宗一著:《袁世凯传?前言》,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页。

韩明:《孙中山让位於袁世凯原因新议》《历史研究》1986年第5期。

郭剑林:《关于袁世凯评价的几个问题》《河北学刊》1994年第6期。

沈家五:《从农商部注册看北洋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档案》1984年第4期;刘桂五:《交通系概述》,《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3期;张学继:《论袁世凱政府的工商业政策》《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朱宗震:《袁世凯的币制改革》,《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2

侯宜杰、任恒俊:《袁卋凯“新政”评议》,《河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1987年第1期;另参阅沈家五、刘桂五、张学继、朱宗震等人的文章

张鉮根:《对国内外袁世凯研究的分析与思考》,《史学月刊》1993年第3

文章来源:当代中国近代史研究

张建军,内蒙古达茂旗人内蒙古師范大学教授,图书馆副馆长内蒙古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北疆史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民国北京政府军事史、近代蒙古民族教育史、近代内蒙古政治史、民国绥远农村经济史等

为了注意培养促进史学新人,有关北洋史研究相关硕士博壵已发表学术论文亦可以通过平台发送。增进北洋新人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投稿邮箱

每一个大咖都曾年轻,这里可以为你提供一个平台助你成长,让你从一个小boss变身大boss你的青涩之作,可能日后看来有些幼稚但是我们都是从幼稚逐渐成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民党不如北洋军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