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怀楚水吴山外得意唐诗晋字汉文章帖间是赵朴初五六年书写的吗

【公示】西递楹联征文大赛十强文章
2017徽黄旅游杯·“西递楹联飞余韵,九州妙笔唤文章”暨西递楹联文章征集大赛已于日结束专家评选环节。十强文章已被选出,现对十强文章予以公示,公示截止日期为:日。
天下第一等好事是什么
编号091,86.3分
西递古村落,至今保存明清古民居二百多幢,走进去,仿佛人已穿越到旧时光里。在这些精美的石雕木刻砖制的古建筑群之间流连,如入桃花源,真不知今夕何夕。
一直叫我念念不忘的,是那些厅堂悬挂的古楹联。楹联是汉语独有的艺术形式,其文字简洁,内涵丰富,书法呈现,韵味无穷。这千百幅各色各样的楹联中,有一幅是深获我心,现在还记忆犹新,就是“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也许你没注意,这幅泥金木刻楹联就挂在履福堂中堂上。
履福堂位于西递村“司城第”弄内。它的主人胡积堂,酷爱读书、吟诗、作画,终生不入仕,潜心收藏,后将收藏书画编写目录登记成册,刊印为《笔啸轩书画录》,流传于世。
胡积堂的祖父是徽商泰斗胡贯三。胡贯三一人经营了36家典当与20多家钱庄,遍及长江中下游各大商埠,财力资产居于江南六大巨富之一。与宰相曹振镛结为儿女亲家后,生意做的更是如日中天,风生水起。胡积堂的父亲胡元熙是曹振镛的女婿,任杭州知府。胡积堂的兄弟胡积成道光元年(1821)举人,官至户部员外郎。胡积堂无意科举,一心诗书画,沉浸在艺术的天堂。也只有累世官宦之家,才有财力收藏数以千计的宋、元至清精妙上品书画。胡积堂在西递建笔啸轩,专为收藏保存这批书画古董。可惜,在长毛造反时,被洗劫一空。幸好笔啸轩主人早已作古。
这幅楹联充分体现了笔啸轩主人胡积堂的思想,他希冀子孙多做善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无论做官经商,都要有知识,所以说读书是“第一等好事”。胡积堂深知“德、智”教育的重要性,列为家族的头等大事,是睿智的先见之明。
现在大家知道了,明经胡氏本是李唐后代之后。婺源考川明经公胡昌翼的五世孙胡士良,北宋元丰年间迁居黄山脚下西递,繁衍生息,成为一大村落。因胡昌翼倡导子孙研究经学,所以胡氏家族恪守祖训,隐居山村,专研学问,其中宋元时,有七人学问最深,被时人誉为“七哲”。故此,西递建有“七哲祠”,纪念先贤,充分说明西递胡氏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徽州一府六县的徽州人,宋代以来,就有重信义、尚礼仪、好读书等特点。徽州境内山多、地少、土瘠、人稠,生存问题千百年来困扰着当地人,除了传统的业儒、务农之外,经商也是谋生的一个途径。南宋开始,以经商为业,明嘉靖以后,徽州从事商贾的人数大量增加,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商界的一支劲旅,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乃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不少徽商致富后,或弃贾从儒,或让子弟专习儒业。大多数徽商是“亦商亦儒”,读书一直是徽州人的魂牵梦萦的理想生活。
写《桃花源记》的陶渊明就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见,古人早就知道读书是人生一大乐事。
英国培根在《论读书》一文中总结的更加准确:“读书可以作为消遣,读书可以增长才干,读书可以使人充实,读书可以使人明智,读书可以改进人性。”古今中外,都将读书认定为一项无上幸福的事情。文学家博尔赫斯甚至认为:“如果有天堂,我想一定会是图书馆的样子。”这是死也忘不了读书的书痴之语。
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大潮冲击下,金钱成为衡量人的价值标准,“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又悄然泛起。这是一种缺乏远见卓识的近视。读书,不是为做官,读书不是为发财,读书是人生的修行,能够荡涤社会浮躁的尘埃,为你的心灵找到一处超凡脱俗的栖息之所。
所以说,履福堂悬挂的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借鉴的。
楹联:西递古镇,待你如诗
编号83号,89分
古镇如梦,总是在猝不及防间引发我们内心的悸动。
“青山云外深,白屋烟中出。双溪左右环,群木高下密。曲径如弯弓,连墙若比栉。自入桃源来,墟落此第一”。这是乾隆朝户部尚书曹文埴笔下的西递。
民谚曰:”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西递,它是历史上的著名徽商故里。
而今漫步在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的西递古村落,除却美景与商镇,感觉更像是在翻开一本厚厚的教科书,接受一次艺术文化的巡礼。踏着青石板铺成的古道,行走在狭窄幽长的巷弄,寻访着曲径通幽的一宅一巷,在斑驳的粉墙黛瓦马头墙中感受着魅力无减的古建风姿,西递这个积淀了近千年光阴的古风小镇安详的伫立在时光里,守护着代代传承的文化。
历经近千年时光磨洗,西递是否一如记忆如旧呢?它大抵还是有话要说的吧。
西递被誉为“东方文化明珠”、“中国传统文化缩影”、“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如今还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是担得起这些称赞的。它的三大特色:古民居、古楹联、“三雕”艺术,每每参观,都让人们称赞不已,驻足流连。
如果说乌镇的灵气在“水“,那西递的韵味一定在“史“。
游行西递,处处可见高挂在家中大厅墙壁上的、镌刻在楹柱上的楹联,字迹俊秀,千百形态。这些门堂印迹在时光中,静默不语,却字字珠玑,映入我们的眼帘,敲打在我们的心上。
一副楹联一堂课
篇篇锦绣的楹联,被谱写在明清几代留存下来的厅堂、厢房、屋柱、照壁、花窗、檐角上,也被谱写在门额、牌匾、碑刻、铜鼎、字画、诗书里。它们如一串凝重的音符,在千百年中无声的诉说各自背后妙趣横生的故事,也在寥寥数语中道出疾苦哀乐的百味人生。“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一联用辩证法理论以极其轻松明了的方式指出读书营商、创业与守成之间的关系,也刻画出了敢于思变、富于冒险的亦儒亦商的徽州商人形象。这套商业准则即使放到今天也是极具指导意义的吧。“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即勉励世人要有一颗善于观察的心,万事万物皆学问,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学习;还要通达熟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文章;这一观念放到现代也是极为适用的。印象最深的当属这一对“迎送远近通达道,进退迟速遊逍遥“,同旁楹联,趣味横生,既传递出对客人的祝福,也包含着对人生的一种感悟,学会保持一颗平常心,达观的享受人生最是人生潇洒姿态。
行走在西递,品读这些楹联,仿佛置身于历史文化的长廊中。面对西递深厚的文化底蕴、质朴的人文情怀,我们不得不为先人的聪颖和智慧感叹,作为世界的文化遗产地,西递的一切无不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内蕴着徽文化的精髓。
别具一格的文化艺术
楹联虽短却足够妙,它们构成了西递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西递楹联以简洁的语言文字、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生动的艺术手法,把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浓缩成格言,让子孙后辈能朝夕相见并世代受益。它的存量之多、品味之高、教化之深、书法之美、刻技之精等,都是其他古村落难以相比的。
它们对仗工整,平仄合律,诵读起来既顺口又有音调美和音乐美,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美感盎然。如:“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但须求己莫求人“
它们运用大量修辞艺术手法,变化灵活,遣词用字精炼巧妙,大多讲究通俗易懂、朴实率直。如:“有酒吃酒,读诗学诗;让人上人,抑我益我。“”迎送远近通达道,进退迟速遊逍遥“
它们书法风格迥异,雕刻与装潢技艺精美,既给古朴典雅的古建筑增添了浓烈的文化氛围,也给游人增添见闻游兴并予深刻的思想启迪和高品位的艺术享受。
诗书耕读传家远
如果你要问西递村为何对读书楹联如此偏爱?《西递村志》会告诉我们:西递村自古就崇文,文风昌盛、家风淳朴,所谓“十户之村,不废诵读”,所谓“深山茅屋书声琅,放下锄头赛一场”,便是古时书香西递的真实写照。数百年来,古楹联已成为西递古民居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村人们每日掸灰除尘,每年防蛀除虫;文物贩子出再高的价也绝不动心,日子过得再怎么拮据也不变卖家风楹联……才让我们得以有幸欣赏到完好无损的西递语言特产。
西递楹联的完好保存,不但使我们能够沉浸在浓郁的文化气息之中,而且它们所传出的经验道理,也深深地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习俗里,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然后支配着我们的思想观念。即使再经历数百年,这些富有哲理的文学艺术精品,也依然可以发挥它们极强的内在魅力,打开千百万来自不同国度、层次、职业、阅历、性格的游人的心扉,引起心灵上的共鸣。
履福堂游记
编号16号,89分
囊余与二三子共游于皖南黄山,叹其山水鬼斧神秀,雕梁神工玲珑。粉墙黛瓦,寻桃花胜境;奇峰云海,追人间仙阙。有堂名履福者,因其精致雅秀、楼台古朴,以匾额楹联众多,而名扬于四海,适逢此时,故略记之。
履福堂,黟县西递村“司城第”弄内,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至今二三百年矣。堂为笔啸轩主人胡积堂之故居,积堂之父元熙,字叔咸,又字篴农,经商、为官、筑园,有盛名,众人皆赞之曰“引经断狱,有汉儒风”。户落青山,排闼洞天非人间;堂连绿水,纵横人家数经年。吾与友徒至堂前,见门随墙而开,黑石门框,其上有门罩,凸立于墙面,蓬草生于其间,门楣左右两边俱以石雕为饰,奇花异草,飞禽走兽,与堂内楼台亭阁、人物戏文之木雕相映成趣,三人循序入焉。
步入厅堂,便觉别有乾坤,书简琳琅,器物满目。履福堂以砖石为基,以秀木为骨,梁托、爪柱、叉手、霸拳、斜撑相掣,珠联璧合;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为邻,无处不景。堂分前后二厅,三间三楼,入之方知其深、其广,其精,楹联尤众。前厅中堂上方,“履福堂”三字匾额悬于中央,用墨饱满,笔势豪纵。匾额下方,一幅“松鹤”中堂画飞入眼帘,画中苍松之下有一白鹤,双爪分立,头颈微缩,似有动意。画之两侧挂有红底黑字对联一幅,上书:“孝悌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左右两侧楹柱上亦有所书:“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 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楹柱前设“压画桌”,桌上东置花瓶,西设古镜,取谐音“东平西静”之意,中有小自鸣钟一座,两侧立瓷制“帽简”,以备置帽之用。压画桌前是一四方桌,两侧有椅,堂下右侧立双椅,左侧又一四方桌,甚小,其上有“祖德流芳”匾额,下有先祖画像,画像右侧有“古风”二字副匾,左右两边楹柱上有泥金木刻楹联:“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 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此联对面亦有一联:“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俱为泥金木刻楹联。
转入后厅,见一奇物,有木制风扇悬于堂内梁上,扇面由木板与坠布相连,板上有字,曰“清风徐来”,人立其侧,以绳索拽动,凉风自来。扇后又有一联,书曰:“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出,入后厅天井,天井两侧各有十二扇木门,合之则《二十四孝图》成矣。天井之下,金鱼池、假山盆景杂列其间,别有景致,楼上厅阁挂有胡氏祖容,无愧书香门第,当然诗礼之家。
游闭,三人出,刘君问之:堂内器物众多,景物别致,何其楹联居首?陶君听之,大笑曰:楹联外为器物,内含精神。诗分唐宋,有气象筋骨之别;词里境界,有婉约豪放之疏,文体殊途,心性同归,实为一家!何况楹联兼具诗词之余韵,博采众长,能述诗词所不能述者,与黟县人好礼尚书、经世致用之风相合,又有警示修身之用,以此二点,足以发扬光大,流芳百世!吾听之,甚觉有理,故记之。
打马西递,亲赴一场琼林宴
编号71号,90分
峰峦如聚、钟灵毓秀的徽州历来文运昌盛。
古徽州人,仰望星空,思考生命的意义,渴望给人类一对超越现实的精神翅膀,给世界文明史点一盏最灿烂的思想明灯。朱熹、戴震……一代代人薪火相传,生命哲学一路浇灌,八百里皖江连海平,星汉灿烂,文脉律动,建安文学、桐城文派独领风骚数百年,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文化百川归海,卷起安徽文化千堆雪。
听——数百年前,崎岖不平的徽州山道上,一串马铃声奏响了徽商的历史强音。创业意志并未因贫瘠丘陵及闭塞山崖而消磨的徽商,困中逆起,凭着坚韧沉默实干巧干的“徽骆驼”精神,雄踞中国商业舞台长达五百年。这是徽州地域“气场”和“性格”沉默经年后的首次大爆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其影响力、号召力及创造力举世瞩目。
从朱熹、戴震,到新文化运动发起人胡适、陈独秀、陶行知,无不彰显着融责任、道义、科学为一体的徽州人文精神。
地杰人灵。从立于岩崖上的黄山松、清香扑鼻的黄芽、嘹亮山野的黄梅戏中,可大略感知徽州山水自然历史人文,无处不具人情之美。
广博深邃的徽州文化极具地方特色。作为与敦煌学和藏学并称走向世界的中国三大显学之一,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之密码,包含着海量之信息,其一大特色就是楹联文化。
楹联,承载着民俗文化的悠久传统,更将古典诗意与文学书法精粹荟萃其中。小小一方楹联,何以恰恰深藏着华夏文化的优秀“基因”?正所谓“浓缩的都是精华。古楹联,以格言的方式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理念,配上遒劲的书法,让子孙后代抬头可观低首可睹,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而终生受益世代相传。
徽州自古以来民风纯朴醇厚,以行善积德、创业守成、重读好学、豁达宽容等为核心理念的家风家训遂以楹联的方式得以传承。
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楹联文化,作为皖南名镇西递颇具特色的当地文化,宛如镶嵌在民族文化王冠上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展示徽州文化的一大橱窗,引得八方宾朋以朝圣的心态信步走来,欣然赏读。
古徽州人重商、重仕、求真、崇善的人生观,在当下有着深意,值得经商为官、处事做人的当代人借鉴。楹联非小道,细读有大观。楹联包涵的文化理念需要传承,徽州精神亟须发扬光大。
一脚迈进西递村落,扑入眼帘的是谱写在明清几代留存下来的建筑里的古楹联,耳畔好似听到历史的钟声凝重奏响……
读书好 营商好 效好便好
创业难 守成难 知难不难
读书和经商、创业和守成同样重要。儒、商二合一是徽商将自己与其他商帮鲜明区别开来的重要标识。“儒”是徽商的一大骄傲,也是传承给子孙后代的一笔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字箴言惟勤惟俭
两条正路曰耕曰读
当我读到这幅楹联时,禁不住热泪盈眶。曾记否,父亲在世时,每年春节都嘱我写上大门楹联:“家住青山龙虎地,门迎绿水凤凰池”。门框边还有一副楹联:“山之高水之清清高门第,书也读田也耕耕读人家”。
古徽州人殷殷告诫子孙:人生在世,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生活态度:勤劳俭朴;要选择合理的生活方式:渔樵耕读。
——徽州人分明以“渔樵耕读”的生活模式营造超现实主义的精神桃花源,抵达后现代的灵魂伊甸园啊!
襟怀旷达云中鹤
品德清高崖上松
做人的最高境界是襟抱宽广,明朗豁亮,若能抵达此种境界,则像云中仙鹤一样逍遥自在;而那些品性高洁的志士,则如植根高山的青松一般令人仰止:有气度有德行的人方能益寿延年。
梅兰竹菊可养性
琴棋书画能陶情
古徽州人不仅务实,亦提倡务虚。重视培养那些看似无用实则有益身心的爱好,可以陶冶情操。
腹有千家墨
笔无一点尘
看到这幅楹联,心中一凛。此联像一茎羽毛,轻柔地扫去心灵的灰尘;又像一溪清泉,缓缓地涤荡胸中的浮躁。古徽州人认为,做人有格调,笔下方有气象。生存固然不易,务实固然重要,但,从事文学艺术之人,要爱惜羽毛,要警惕自己,规避恶俗,不要被世俗的大染缸染得面目全非。
放怀楚水吴山外
得意唐诗晋帖间
身处高山远水,犹心怀天下;归隐山林,则醉心文艺。
漫研竹露裁唐句
细嚼梅花读汉书
多大的气魄!
书可读田可耕 山中宰相
仰不愧俯不怍 世上神仙
看到这里,我不禁引吭高歌:“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我考状元不为把名显,我考状元不为做高官……”古徽州人为人有胸怀,更有情怀。把楹联里的哲思与情调融入自己的精神血脉,人生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西递一游,如同打马赴一场琼林宴。我俨然骑着高头大马的头名状元,眼观海阔天空气象,胸纳光风霁月情怀。不觉口吟一联:
秀水绕西递 飞檐腾角铺锦绣
青山邀宾朋 泼墨展笔构宏图。
西递楹联,中国的眼睛
编号111号,90.6分
那一对对高挂在民居、宗祠的楹联像什么呢?
像西递的眼睛,不,中国的眼睛!通过它,可以读到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文化人格。
都在说“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中国文化。
怎么了解?怎样将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最快捷、方便地让外人感知、了解?
到西递去!去看看、读读那三百多对穿过百年岁月的楹联!
“一超直入如来地”。那些楹联会形象、直观地告诉你什么是中国人、中国文化。
余秋雨先生多次在国际论坛上说,中国文化的特性是“三道”:在社会模式上,建立了“礼仪之道”;在人格模式上,建立了“君子之道”;在行为模式上,建立了“中庸之道”。
而这“三道”,皆可在西递数百年前的楹联中读到:
“圣代衣冠光宇宙;儒门礼乐壮山河“、“诗书执礼;孝悌力田”、“千经万典,孝义为先;天上人间,方便第一”、“万世家风惟孝悌;百年世业在读书”、“孝悌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悌义为文章;忠教作良图”、“仁心为质襟怀广;善气迎人趣味长”等楹联,弘扬的是中国的“礼仪之道”。
“守身如执玉;积德胜遗金”、“勿求珠玉富;但望子孙贤”、“克己最严,须从难处去克;为善以恒,勿以小而不为”、“清以自修诚以自勉;敬而不怠满而不盈”、“水惟善下方为海;山不矜高自及天”、“襟怀旷达云中鹤;品德清高崖上松”、“寿本乎仁,乐生于智;勤能补拙,俭可养廉”、“德从宽处积;福从俭中来”、“书可读,田可耕,山中宰相;仰不愧,俯不怍,世上神仙”、“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二字箴言惟勤惟俭;两条正路曰耕曰读”、“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但需求己莫求人”、“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善为玉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文以载道,史以载事;义者为己,仁者为人”、“君子不忧还不惧;丈夫能屈也能伸”等楹联,宣传的是中国的“君子之道”。
“世事每逢谦处好;人伦常在忍中全”、“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 “事能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忙里偷闲、坐且行、行且坐;劳极思逸、谈而笑、笑而谈”、“人莫心高,自有生成造化;事由天定,何须苦用机关”、“忍片刻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气忌燥,言忌浮,才忌露,学忌满;胆欲大,心欲小,知欲圆,行欲方”、“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一忍最高”等楹联,倡导的则是中国的“中庸之道”。
有哪个地方的楹联,能如此全面、艺术地概括丰富、博大的中国文化特性?唯有西递!
特别是“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书是良田,传世莫嫌无厚产;仁为安宅,居家何必构高堂”、“绵世泽莫如积德;振家声还是读书”、“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田,惟俭与勤”、“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等楹联,极力倡导读书,甚至将读书提到“必”、“第一等好事”的高度,更道出了“中华文明之所以能成为人类几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消亡的幸存者”的秘密。
也许有人会说,犹太人也相当重视读书。没错,但他们是怎样提倡的呢?把蜂蜜滴在书本上,诱导孩子。而中国人,西递人,别出心裁,用楹联这一艺术形式,将之悬挂于厅堂醒目处,让男女老少抬头即见,天天可见。久之,读书的理念便融入心魂。在他们心中,“第一等好事”就是读书,读书是人生一切好事的起点、基点。
在那一对对劝学楹联,还有教人如何为官、做人、经商的楹联熏陶下,西递,这块偏居一隅、四面环山、交通闭塞的小村,人文蔚起,英才辈出。仅明清两代,七品以上、学而优则仕者就达一百多人。另外,还走出了一群“亦贾亦儒”、称雄中国商界三百余年的"三大商帮”翘楚——徽商。西递的胡贯三,更被推誉为“徽商泰斗”。
孔尚任云: “东南繁华扬州起,水陆物力盛罗绮。”但陈去病一语破的:“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那“甲天下”的扬州园林,那轰动艺坛的“徽班进京”,那名垂青史的“扬州八怪”,那“盛于江南”的“文宴之风”,那将清代学术推向高峰的“乾嘉学派”著作的刻印……背后都有西递徽商的大力托举、巨资推助,而这些徽商之所以能“富可敌国”、“执商界牛耳”,且能 “贾而好儒”、崇尚风雅、兴学好文,不能不说没有老家楹联曾对他们润物无声的滋养、教诲、训育。西递楹联,功莫大焉!
楹联处处有,西递最耀眼。西递楹联,对中国人的为人处世、生命追求、文化品性作了最直观、最凝练、最审美的艺术表达。在众多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因楹联而成为亮点、特色、品牌、名片的,唯有西递!
西递楹联,徽州的眸子,中国的眼睛!穿过岁月的风风雨雨,如今,依然炯炯有神,闪着深邃的智慧之光。通过那一对对心灵窗户,可以洞见一个古老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与精神支撑。有了那文化基因、精神支撑,一个东方古国的复兴曦光已在地平线初现……
墨香联韵传久远
编号102号,91分
中国是诗书大国,也是楹联大国。诗书传家,楹联继世。品诗书,西安碑林首当其冲;赏楹联,徽州西递当仁不让。古徽州,青衣小帽,石板拱桥,烟黛微岚,白墙灰瓦,掩映在翠色微雨中。撑着油纸伞的姑娘穿着花格子衣裳,游走在石板路上,活在戴望舒的诗行里,定格在刘海粟的画框中。在徽州文明的浸淫、濡染下,从那里走出来的人都沉静内敛,收放自如,张弛有度。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气度,小百姓有小百姓的追求。楹联的教化功不可没。
行走在西递,随处可见闪烁着真知的楹联,触手可及迸发出灼见的诗书。这就是积淀。从这里走出去的人,无不镶着徽文明的烙印。徽州文明不仅是个地理上的概念,更是一个地域文明的象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着安徽的文化与形象。
撷珍珠,串项链,句句珠玑落玉盘。好联多如鲫,在平静的水波里翻腾着智慧的浪花。现向摇曳生姿的楹联文丛中撷取几朵小花:
气忌躁,言忌浮,才忌露,学忌满。
胆欲大,心欲细,智欲圆,行欲方。
我们年轻时,多半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知天高地阔,误打误撞,容易跌入深坑,轻则头破血流,重则万劫不复。这让我想起自己少不更事时,不知人心险恶,不知仕途维艰,初生牛犊不畏虎,却被咬得遍体鳞伤,卧在一角舔舐着喋血的疼痛。这不仅是肉体的疼痛,更是心灵的巨创。从此就有点缩头缩尾,畏首畏尾,胆战心寒的意味了。在冷风中听箫管,在苦雨里奏埙音。希冀空旷辽远带走我的愁怨。心下霜凝转露白,胸中冰结化水流。下联告诉人们要成就事业,要敢于冒险,要有胆识,但要从细微处着手,智慧圆融,行止方正。只有这样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上联告诫,下联促成。语谆谆,言昭昭。
忽地我又变作一白面书生,赏读下联,心有戚戚:
书是良用,传世莫嫌无厚产
仁为安宅,居家何必构高堂
徽州读书成风,求学遍地。由来已久,于斯为盛。徽州六山三水一分田,天地逼仄。田少人多,稀稠不均。唯有读书,才可踏出一条康庄大道。茅檐蓬牖,瓦灶绳床,犹不弃读书;卧薪眠榻,望月怀人,也不肯辍学。童子读书,三更灯火起来早;商贾读书,夜半月沉不厌迟。读书撑起了徽州人的脊梁,成就徽州人的筋骨。走南闯北,褡裢里装的是书;奔东达西,背包里揣的是书。心中有书,即为手中有剑,在刀光剑影的江湖中常立不败地。腹里有书,便是掌中握弓,在强手环伺的世界里箭矢每能中的。
即使不在读书,也在想着读书;即使自己不读书,也盼着儿孙读书。这就是此联传达的意思。
孔子门徒三千,文脉播散中华大地。这是华夏精魂,无论北国还是南疆,总有读书的儿郎。仁义心中藏,肚里有文章。在小小的西递,文脉像清泉淙淙。嵌在墙上,烙入心房。即使烽火连天,干戈四起,仍在幽暗处闪着微光。唤醒睡狮,满天星象。灿然河汉,银波流淌。在书剑中磨砺锋芒。一朝出手,自是不同凡响。皖人自古不俗,徽州从来有样。一管管血脉中奔腾的都是风流豪放,一方方水土里灵气潜滋暗长。在野,耕读时刻不忘;在朝,仁义撒播四方。就是经商也要以文兴邦。有联说:交友当交诤友,读书宜读奇书。徽州书院,在长江上熠熠生辉,如灯塔,指照夜行人。那是光明的眼,智慧的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吟咏间,吐纳珠玉声;眉睫前,卷舒风云色。读书即与古人对话,便为今人攀谈。读到兴起时,秋波流转,击节赞叹。微言大义便在胸中潺潺。
我又化身古代一士子,迈步摇扇,在青砖斑斓里漫品细看:
泪酸血咸,悔不该手辣口甜,休道世间无苦海
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哪知头上有青天
当今之世,物欲横流,人心不古。造假售假大行其道,都是为了孔方兄。尔虞我诈,蝇营狗苟,人心即江湖,眼前即世界。制毒贩毒别有市场,全是为了那美刀。枪林弹雨,杀伐屠戮,铜臭便遭蚊蝇,血腥能引秃鹫。地球上从来就没太平过,于是童话和诗人就诞生了。抚慰受伤的小心肝。
乌托邦与假想敌双脚并行,桃花源和北大荒同时存在。在恐龙统治的世界,强权就是一切;在人类丛生的天地,争斗更未止息。因为争斗不止,世界失序,纲常违忤。才有此联教化喻世之功。所谓头上三尺有神灵,不是虚言,更非妄语。那些心怀歹意,行动猥琐之辈终究难逃天诛。
楹联墨香飘散在西递,传播在徽州大地。历经战火,几经动乱,依然牢牢地深嵌门庭。亮在万户千家的眼前,刻在黎民显贵的心头。成为人生坐标,行动指南。
我读着那些楹联,心头一紧或一热。
编号76号,91分
第一次去西递是十年前,那次短暂的旅游经历留给我的,是之后十年,一次又一次反反复复地故地重游。
我在西递拍过一张照片。照片中,我穿着白色的衬衫,灰色的长裙,站在某个家族的祠堂里,那“忠孝节悌”四个大字似浑然天成,我站在正中间,阳光照在我的脸上,满脸灿烂。
在那之前,我始终保持着一种质疑,我怀疑我们的传统文化随着“五四”运动后白话文的普及,已日渐式微。但当我走进古西递村落时,看着古老的建筑,随处可见的诗词楹联,心中忽然升起了希望。这些对偶工整,平仄协调的楹联中,涵盖了老祖宗多少智慧与文化的传承啊?
对任何一位有情怀的人来说,关切无非家国事!那一次的西递之行,唤起了我对我家族的关切。
我们举家迁往城市的时候,我还很小。此后我多年未回过我出生的村落。事实上,那块土地上不知掩埋着我上溯不知道多少代的老祖宗,我在灯火辉煌的城市,渐渐忘记了家乡空旷的原野上那一座座孤独的坟塚。
直到十年前邂逅西递,那祠堂白墙上雄浑的“孝”字如闪电一般击中了我,如一块石子投入平静的池塘,漾起一波波涟漪。
此后的每一年清明,我必和父母姐妹回家乡给祖先扫墓。一年又一年,形成了惯例,那一天,姐妹相见,亲友团聚,浓浓的血脉相连的家族深情也在一次又一次的相聚中逐渐升华。以至于后来, 每当我跪在祖坟前,内心就会油然升起一股正气,那肃穆的家国情怀就像一根旗杆一样深深扎进了我的心里。
清明,敬天祭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孝字当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脉相承,那是家族的传承。一个人应该知道自己从何处来,如此,才能更好的知道自己将往何处去。祭奠祖先的过程就是与祖宗对话的过程,感谢他们在天之灵护佑子孙后代,感谢他们赋予我们生命,报本答恩,教育后人。在神圣的对话过程中,你会油然生出对家族的敬佩与依赖,增长出强烈的使命与责任感,进而衍生出对国家民族的大爱与忠义之心。
古时,官员丁忧,三年又一个月。不管你位居多高的官,丁忧期间,吃、住、睡在父母坟前,不喝酒,不洗澡,不剃头,不更衣,并停止一切娱乐活动。礼法之重,使人肃然起敬。可见当时的执政者就已经强烈地意识到:人无孝心,又怎能有大义?
在我看来,一部孝经,当在四书五经之首位才是。
楹联里不光教你国事家事。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五常五德之道更是给万千中华儿女树立了为人处世之准则。
我由此也想起在西递看到的那幅楹联: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传家的道理没有什么高深的,就在于做人要厚道;处事的方法也没有什么怪招,关键就是待人要直率而诚恳。
翁同龢有一联,境界很高,足以见出读书人的胸怀:“兰有群清,竹无一曲;山同人朗,水与情长。”兰聚成丛,但清清爽爽;竹自生长,但不曲不弯;人和山一样清朗,情如水一般悠长。人群中保持自我,孤独时顽强向上,山高水长,都有我的情怀。人要认清历史潮流,也要知道自己的守候。与人相处要保持自我。
你看,这短短的16个字里,蕴含了多少人生的哲理?
西递的楹联里实实在在地囊括了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啊!
每当我走在这钟灵毓秀的古徽州土地上,都会由衷感叹:青山无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这雕梁画栋,烟雨濛濛的新安大地,如一幅水墨画呈现在世人眼前,古村沿着唐宋一路走来,站在古村深处,依稀回到千年前的前朝旧梦里。
我坚信,历经千年文化积淀,肩负着文化传承使命的西递古村必将风雨兼程,一路向远!
编号112号,91.6分
西递,一直蛰居在安徽黟县之南,如一位不染纤尘的女子,将“中国十佳最具魅力名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等七项美誉,环珮一样扦插于发间,无需多余的修饰,亦无累赘的衣袂;华夏第一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称号,又赋予你恰恰好的庄重典雅;众多老楹联灌溉的家风,宛若境内的两条河流的温婉,默然流淌至今,熏染着南来北往的游人。
西递,你一直萦绕在我的梦里。
我时常在想,你这黄山脚下的古村落,你的身体里何时溢出春澜,秋风如何吹出你怀里的稻香;我也在想,千百年来,两条溪水向东而流,溪水一样的楹联,是否无意间衬托并书写着你不落俗套的婉约和柔美?
一溪碧水穿古村,刺史牌坊初见君。西递,我是望见“荆幡首相”的刺史牌坊上的四个雕刻大字时,第一次看见你的!
“淡泊明志,青白世家”“梯山航海,裕蕨嘉猷。”“友天下事,读古人书。”。那一刻,我从繁华的现代化都市,瞬间穿越到风韵古朴的“明清时代”,只感时光倒退,恍如隔世;透过斑驳的门扉和楹联,我仿佛望见,翻山越海经商的西递人,怎样在学海商海宦海间穿梭,不辞辛苦,铸造胡氏鼎盛数百年!当我走近粉墙青瓦马头墙,沿着青石板小道,端详寓意多样的装饰和石雕,真不曾想到,不经意间,你就用整齐错落的岁月,宁静安逸的流光,分分秒秒击中了我。
都说四月裂帛,人生相聚难免别离。殊不知历史的硝烟成就了至尊,无意间也拯救了亡者。“是是非非地,明明白白天。”当唐昭宗李晔落难,被贴身侍卫胡清带回家的那一刻,为其子改姓胡避了杀身之祸,他们怎样也想不到,成为临时的护身符的胡姓,除了用肝胆相照搭救了爱恨情仇,也成就了胡姓千古忠义的名声!他们更想不到,这个村子的的兴衰会与嫁接的胡姓人息息相关?他们绝然想不到,凭借骨血里一脉相承的儒雅,能抽出商贾的智慧,让房、祠、路、桥,舒适、气派、堂皇地兴隆在曾经逃难的古村,并借楹联拓下流芳后世的名声!
“静者心多妙,飘然思不群。”村里古民居“瑞玉庭”前静坐着一位古稀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写着菊花一样的笑容。无疑,老人过着自足和惬意的生活。“西递原来不叫西递,叫西川。因为我们有三条水,又叫西溪。以后呢,因为我们这里三华里以外,有个地方,原来是我们的古驿道,有一个传递站,所以后来改名为西递”。我静坐在老人面前,听他为我介绍西递村名的来历,顺手递给他一瓶农夫山泉,待我用微笑与他道别,远远望去,老人复如夕阳般沉默。
“事业从五伦做起,文章本六经得来。”可以相见,商人胡时虎初建时,怀着怎样的一颗儒雅之心;“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从吃亏来。”漫步其间,看花饰隔扇、古木楹联、三间两楼,加之寓意深刻的楹联,富丽中不失典雅,诙谐中耐人寻味。房屋主人的人生哲学治家经商之风,借楹联表达的淋漓尽致,并感召着后人。
是啊,西递,你的故事是现实的存在,我跟随如织的人群,飘忽于昨日的高墙深巷里。雕刻和楹联是游人绕不开的景观,它们像岁月里的纹身,时时冲击着我的视觉和感觉。我想轻声问询每间房屋,这满目的镂空雕刻,这渗透民间淳朴的手艺,在凸凹间,为谁留下血脉相连的名姓?履福堂工整有力的“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似在用无声的对联,告诉我积淀在历史洪流中曾经的“儒商并举”; “大夫第”门额下的“作退一步想”,是否在用智慧和寓意诠释着曾经的气派和辉煌?流连在狭长的青石板路上,我时时在叩问时空,这儒学向建筑的渗透,是不是冥冥之中彰显一种皇家的气度和风范?
“粉署精明题柱早,朱潘盾政下车转。”东园的不对称和奇巧美吸引了东坡大学士;清代西冷八大家之一陈鸿寿所题“结自得趣”尤显珍贵家风,让东园,于显赫中不失徽州诗画的底蕴。凌云阁的清风明月成就了一桩桩好姻缘;瑞玉庭的云霞林籁唤醒的泉草木石;桃李园承载着浓郁的书卷之风;敬爱堂的气宇轩昂、肃穆粗犷,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应天齐艺术馆等20余处的楼台、祠堂、民居,应景励志的楹联呼应着古老的时光,若满目的云霞锦缎。
情为水,爱做谷。事实上,巷内高高的马头墙下,都隐藏着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花能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想当年,选婿的小姐,依栏杆靠窗扉,于彩楼飞檐间,透过楼上井的木雕扶栏,俯瞰来来往往的客人,谁的一抹相思点亮最初的金风玉露?而今,岁月流转,只遗下“抛绣球,选佳婿”的旅游项目。
敬爱堂前,一顶色彩艳丽的花轿吸引了我,帷布垂挂的矫顶,龙凤、花卉图案的红绸遮围的轿身。我在想,需要有什么样的机遇,才能让曾经以兰木作浆看莲采莲蓬的两个人,在经历了心海荡漾,对了无数首诗禅赋后,能用一生中最温柔的眼神掀开帘子的一角,看见红布下莲步轻移的人?“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在时光的隧道里,西递,我终于坐在了你的怀里,坐在新娘曾经的位置上,与昨日的美好交融轻语;昨日的画面里,你能否预见千年之后,有一位叩问前尘,与你深情私语的人。
西递啊,从巷之头到巷之尾,我贴着你的脸颊,借助每幅楹联的想象缔结你九百多年光阴,在每幅楹联前,我回神、驻足、仰望。
胡文光刺史坊旁,潺潺溪水洗濯着曾经的沧桑,告诉我,你曾经的辉煌与荣耀;12座牌坊碎裂并非真的消失,村中每一个人都是活的口碑。三百余户的居民,一千多口人,每一户都是徽派美的构建者、营造者和守护者;三幢祠堂,124幢民居,四合院、马头墙、小青瓦,众多楹联营造的内涵,“世界上最美村庄”的桂冠,西递,这些就是你水洗般清澈的容颜啊。
当第一声鸟鸣和着村妇的洗衣声,谁在“桃花源里人家”,顺着溪流和山峰的指引,在曙光中撑开一艘小船的黎明?当纵向的街道,依偎着保存完好的近二百幢明清民居,南来北往的人群里,谁是你今生步履匆匆的相遇?晋才子王羲之曾流连忘返,在你的身影里穿梭,留下“悌义为文章,忠孝作良图。”为后街平添了一枚纯正的翡翠。清代诗人曹文植在《咏西递》里写道:“青山云外深,白屋烟中出。 双溪左右环,群木高下密。曲径如弯弓,连墙若比栉。自入桃源来,墟落此第一。 ”,无数墨客留下的痕迹墨宝,西递,用“人杰地灵,风景如画”真的委屈了你!
“以八千岁为春,之九万里而南。”西递啊,郑燮的胸襟除了能表达大夫第曾经的荣光,在现代化的今天,我唯有借郑燮的不凡手笔和矫健雄风,才能说出你的超尘脱俗的阔达!
如今,你固守着一弯宁静,借鳞次栉比的豪华古建筑和楹联,诉说出曾经的汗水和智慧;昨天今天和明天,你的美被复制、演绎;淼淼水纹之上,哲学和辩证在你文化的波光里重演。你是悠长,是相思,是古黟和徽州古文化的缩影,是中华民族文化用深厚典藏的一页华章。
夕阳余晖下,一群写生的学生云朵一样地点缀在粉墙碧瓦间,他们在画下与黄山一体的盛世画卷,每幅画仿佛新添的楹联,有着新生蓬勃的活力。
我开始整理好纷披的哲学与思绪,从梦境回到现实。在一家古朴的店铺里,收了一件文艺范衣衫,一朵带着古朴与现代交织的彩云,放进双肩包。这时候,透过粉墙青瓦,狭长的小巷,传出悠长的郎朗读书声,如每个清晨的第一声新鲜清亮的鸟鸣。
旧西递,老楹联
编号:148号,92.6分
去西递。从车水马龙、钢筋森林的城市行至这座被群山环抱的古老村落时,夕光正打在粉壁黛瓦马头墙上,呈现出一派淡然而温婉的旧,令人顿生误穿时空的刹那恍然与潜入世外桃源的意外欣喜。在这个簇新的世界里,它旧得那么安然自得,却又熠熠生辉。
虽说临行前做过攻略,且对西递之名早有耳闻,但真的置身此地,之前所有的认知与期待还被眼前的景境所抵消而重建。因为,西递有你意想不到的旧,并且,这旧还不是做旧的旧,而是切切实实的旧。这座四面环山的村落,溪流潺潺,青石布地,街贯巷连,虽长不过700米,宽不过300米,却有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并延续着古村落的原始样貌。记得曾看过一幅无人机从高处俯瞰拍摄的西递图片,在图片上,它就像一只安静停泊的舟。而事实上,它也就是一只经风雨历跌宕的舟,载着繁衍生息的胡氏族群,在岁月之河里悠悠地行了九百五十余年。
一个村落,能躲过近千年的乱世与天灾,不仅保持着村落的原始形态,更沿袭与传承着古风,真是得天福获神佑。说来也奇,地上水流一般东向西流淌,而此地,却有悖常规地“东水西递”了。据资料记载,北宋元丰年间,婺源胡士良途径此地,因诧其水势西流,而请了一位风水先生前来勘测,先生称此处东水西递,其地主富,且山峰呈笔架形状,文运极佳。胡士良大喜,乃举家迁到此地。自此,西递拉开了与胡氏家族共同繁盛与繁衍的序幕。
如今,在西递,除了吸引胡士良背井离乡搬迁此地的“东水西递”外,吸引我的还有那些木刻、竹雕、墨写的楹联。无论是作为景点的明清古居还是普通的民居,厅堂上都高悬着祖传家训的楹联。这令我想起记忆中的祖屋,祖屋的堂屋里也曾挂着一副楹联:“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后来,祖屋消失在了现代化的进程里。而我们“现代化”的家居里,再也没有了恭敬悬挂祖训的中堂。所以,当我在西递看见所有的人家都像我记忆中的祖屋一般悬挂着楹联的时候,我感到既怀旧又震撼----西递不仅是形式上的旧,它的骨子里,也是在认真地循着古礼啊。
据说,这些楹联也旧得可以,有联已悬挂百年。百年沧桑,为何它们还未老朽、毁灭?静静仰望着这些楹联,不由默默地记诵着:“襟怀旷达云中鹤,品德清高崖上松”;“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事无奇但率真”、“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这些意形俱佳的堂匾楹联,不仅寓意深刻,而且技艺高超,表现出极高的视觉艺术美感和深刻的思想文学内涵。 西递所属黟县,古黟乃程朱理学之乡,细细体味这些楹联,可见其内容多突出“仁、义、礼、智、信”,“忠、贞、节、孝、勇”的儒家思想,同时,也能从“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唯俭与勤”、“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义气平”、“书可读天可耕山中宰相,仰不愧附不怍世上神仙”看到那种耕读传世的中国传统的精神向往。比较有趣的是,西递旷古斋的错字联“孝弟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联中故意把“孝悌”写成“孝弟”,意表“兄弟和睦”;“文章”的“章”字下面的“早”竖出头,寓意为饱读诗书方能早一点出人头地。此外,还有一幅全是走之旁的楹联:“迎送远近通达道,进退迟速遊逍遥”,此 “遊”今为“游”,游历之意。这两幅楹联令我不由联想到“徽商”。这或许是正是耳闻目濡在这样的楹联世界,守着这样的祖训,徽商才会商儒并举,而以贾而好儒、崇文识礼的特质成功地行走天下并扬名天下的吧。有此祖训家风,自然会训出优秀的胡氏子孙,像清代“江南六大首富”胡贯三、开封知府胡文照,一进西递村口就看见的“刺史牌坊”主人、荆藩首相胡文光以及红顶商人胡雪岩、“新文化运动”先锋胡适之等等,令人感叹个大山深处的弹丸之地居然走出了如此多胡氏精英。
在追慕堂,导游一字一顿地读完一幅楹联: “义祖大于始祖,儿孙不得复宗”。听讲解方知,原来,西递的胡家本是李唐王朝的李姓。公元904年,企图篡位的梁王朱温,胁迫唐昭宗李晔迁都,途中,怀有身孕的何皇后诞下一皇子,李晔自知此去凶多吉少,找到贴身侍卫,婺源人胡三,临危托孤。胡三将小皇子 带回家乡,改姓胡,取名昌翼。果不出李晔所料,唐昭宗一行走了一半,朱温就杀了昭宗身边的人,后又杀了李晔。胡昌翼成了李唐王朝留下来的唯一皇子。公元925年,后唐同光三年,胡昌翼进士及第。此时胡三公他取出当年的御衣和珍玩,对儿子细说身世。当得知自己从皇子到平民的经历后,胡昌翼决定,终生不仕,耕读乡里,讲经于书院,怀古于幽谷,成了隐居乡间的著名的学者,直到96岁逝世。后从婺源迁居西递的胡士良乃他的五代孙,所以说,西递胡家其实是唐皇后裔的李姓。而“义祖大于始祖,儿孙不得复宗”一联则是胡昌翼在辞世前留下的遗训。
西递的历史都牢牢地夯压在楹联里,而楹联又深深地牵引着西递的灵魂。
离开西递时,在村口的溪水交汇处伫立,想起李白诗:“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我想,或许李白说的小桃源就是此地吧。在西递,旧的场景与老的楹联相互辉映着,映照出一个不随波逐流的小天地,而西递胡氏作为唐皇后裔的存在,更是对应了《桃花源记》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的起源。在西递,你会感受到那份“旧”里藏着的隐逸与智慧。那是比“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积极地瞭望与坚守。而在那些老楹联里,则蕴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向上向善的精髓。正是智慧引出了精神的活水,渡着西递这叶舟稳稳地航行。
楹联中的家风
编号45号,94分
西递青石的街巷不语,温婉的小河不语,雕花的门窗不语,斑驳的砖墙不语,风中摇动的老树不语……我也不语,而我的眼神四处奔走,贪赏皖南这朴素淡雅、韵味有致的古老村落,坐实我千里之外奔赴而来的虔诚。
走进一户家门,再走进一户家门,说不尽富丽的宅院、别致的花园、纷呈的亭台楼阁、精美的木雕石雕,绚丽的壁画彩绘,每一处转角,都掩着意味深长的故事,每一道砖缝,都镌刻着悠远的历史。
更有那厅堂上的楹联,古朴而熠熠生辉,让我深深陷入。这是一场华丽的视觉盛宴,从宋朝吹过来的轻风,从明清透出来的月光,一时间全跳进眼睛里,浮在心旌间,荡漾在千年的时空里。这些楹联,或言读书、或言农耕、或言修德、或言齐家,内容各不相同,却无一不工,无一不巧,无一不饱含人生经验、处世哲学和主人的精神品格,一幅幅触及灵魂,一句句憾人心扉。
我在楹联间久久逡巡,细细品味,一字一句默念,我想把其中的道理念到骨头里。念着念着,我得出一个结论,西递之所以成为西递,西递之所以有那么多的达官显贵功成名就,有那么多的巨商大贾财富立家,有能力建设这一片富丽雅致而又有文化存量的美丽村落,得力于他们的诗书执礼,得力于他们的积善修德,得力于他们的惟俭惟勤,得力于他们的孝悌传家。并且,他们把这一切作为传家宝,交给他们的后世子孙,演绎成一种良好的家风,代代传承。
这些好家风就浓缩在楹联之中,浓缩在尺幅之间,像经世的陈酿,历久弥香。
楹联可以说是天下最短小的文章,但也是天下最简洁、最讲究、最小而精萃的文章。小中有大苍穹,小中有大境界,小中有大学问,小中有大宏图,小小的入口,深藏着宏大,如果你读懂了西递的楹联,也就读懂了西递。
“千经万典孝义为先,天上人间方便第一”,告诉子孙孝悌乃人伦根本,无孝便不成德行;“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告诉子孙行善积德才能百年传家,读书学问乃为人生头条;“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一忍最高”,告诉子孙做人切记鲁莽,做事且得忍让;“寿本乎仁乐生于智,勤能补拙俭可养廉”,告诉子孙修身、仁智、勤廉乃为人之厚道,处事之良法……
楹联是祖先的大千世界。祖先心中藏着千言万语,楹联是其中最紧要的那几句。
这些良言,未呈递于高高的庙堂,而供奉在自家的香案之上,先给自己阅,再与后人览,楹联之中装着的德操和信念,在时光中不断发酵,不断提纯,遂成为传世的家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处世规则、规矩、方圆,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风尚,是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顺着血缘的脉络,铺陈为一个个家族的传统。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于每一个人的德行和素养。人是家庭的元素,家是社会的细胞,好家风能够兴盛家道、美满人生,坏家风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西递楹联上的孝悌、读书、行善、忍让、勤俭……字迹或会模糊,但好家风却如化雨的春风,护着家、护着国,承续着华夏民族的美好基因。
家风是祖先的眼睛,看着一个家,看着自己的子孙行走的步履,看着他们的未来;家风是指路的明灯,照耀着一代代后人的灵魂,照耀着他们在这个人间的蓝图和梦想;家风是孝悌传家的课堂,高高悬挂在一个厅堂最核心的位置,无声地讲习,无声地教诲。家风书写在西递户户尊崇的楹联之上,千年的村落,千年的风霜,千年明亮。
当我沿着石板路,走进村中大街“旷古斋”的时候,正值傍晚,夕阳从天井那边射过来,照在书桌上。
一位老者铺开宣纸,忝毫濡墨,落笔若有故事,俯仰顿挫之间,情思溢满。那滴下的一点墨,是怀抱中装不下的一缕深情;那贯笔直下的途中停顿,是突然想起了一件事,那件事狼烟四起,腾起的阴云曾停泊在头顶,遮蔽了阳光,但一阵风来,云开雾散,前进路上欢声再现;最后落笔的一顿一扬,精炼帅气,逸兴神止,心满意足。那俯仰之间透出的生动,那笔起笔落荡溢的精气神,时隔数年,犹在眼前。
自拟楹联,自书楹联,是西递人自古以来的传统,也是泱泱中华根深蒂固的民族性。那些书本上现成的联,看似完美,其实暮气沉沉,一派陈腐,波澜不兴,因为那是别人的。别人的气韵,不动心扉,不入血脉,他们不要,他们要的是属于自己的生命命题。
可以想象,西递人的这些院落,那一间间书房的主人,曾经都有过提笔在手的时候,楹联是胸中运转的乾坤,反复地斟酌,反复地酝酿,反复地润色。也许有一些时刻,他们一手执笔,一只手按住纸边,久久未动,目光突然变得深不可测,许多东西在里面此起彼伏。而当万千心事万千感慨万千所得,终于酵成一幅好联,便落笔成文,用一时半刻走完半生的路。
楹联是一扇窗口,是他们敞开的心扉,透出气韵,透出胸怀,透出品性;楹联是一面旗帜,让他们的道德理念,行为准则,迎风招展,昭示天下;楹联是一种表达,是他们作揖寒暄之外,在舌卷春风、笔吐莲花之外,另一种畅快淋漓的陈述。
“教子教孙须教义,栽桑栽茶胜栽花”,“守身如执玉,积德胜遗金”,“勿求珠玉富,但望子孙贤”、“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常无限天机”,西递的前人留下了300多幅意蕴深厚的楹联,不仅成为良好的家风家训,也成为徽州珍贵的文化景观,并为徽派建筑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久久流连在这些楹联之中,读之品之,越发爱之,并从楹联深处 ,慢慢品出了徽州人不动声色的骨气,品出了他们令人肃然起敬的魂魄。
而今,西递楹联站在新时代的风中,与二十一世纪家风的崇尚和导向相携相融,相互映衬,一脉同根,一并发展,成为安徽,乃至中华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黟县徽黄旅游集团
感谢您看到最后
既然来了就到底下说两句吧!
PS:图文源于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黟县徽黄旅游集团
创立于2012年
下 辖10 大 景 区!
拥 有 丰 富 的 旅 游资 源!
我们打造黟县旅游目的地,却不仅仅只做旅游!
关注黟县徽黄旅游集团,了解你不知道的黟县
合作电话:7、2266616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诗三百首全集字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