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岁乐期颐老人的180岁老人长寿的秘诀诀,是食物什么促使他们如此长寿?

四种“平民食物”帮养生助长寿
面对百岁老人,不少人都很疑惑:他们为何能够如此健康长寿?难道是吃了天价的滋补品?非也。其实很多长寿老人健康长寿的秘诀恰恰是源自于每日的粗茶淡饭。
要健康长寿并非一定要吃很昂贵的食物,滋补品,保健品。豆腐、白菜、小米粥等“平民食物”也可以帮助养生保健。
吃什么才能健康长寿?有些人选择保健品,有些人选择天价的补品。其实,生活中很多常见的食物都是有益于健康长寿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食物都有哪些吧。
老人们普遍爱吃豆腐。他们说:“鱼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随息居饮食谱谓:“处处能造,贫富攸易,询素食中广大教主也,亦可入荤馔,冬月冻透者味尤美。”豆腐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异黄酮。豆腐具有益气、补虚、降低血铅浓度,保护肝脏,促使机体代谢的功效,常吃豆腐有利于健康美和智力发育。老人常吃豆腐对于血管硬化、骨质疏松等症有良好的食疗作用。
当然特色小吃还有很多,欢迎到御厨香小吃培训学校来一一品尝学习。咨询电话:159-、155-
从长寿老人的饮食习惯看无一不喜欢喝粥。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和夫人张桂君,夫妻双双都是百岁老人,俩人尤其喜欢喝粥。每天早晨,把50克燕麦片加入250克开水,冲泡2分钟即成粥。天天如此,从不间断。上海第一百岁老人苏局仙先生,一日三餐喝大米粥,早晚喝稀粥,中午喝稍稠的粥,每顿定量为一浅碗,已形成习惯。他们说:“喝粥浑身舒坦,对身体有益。”历代医家和养生家对老人喝粥都十分推崇。《随息居饮食》说:“粥为世间第一滋补人物。”粥易消化、吸收,能和胃、补脾、清肺、润下。清代养生家曹慈生说:“老年,有竟日食粥,不计顿,亦能体强健,享大寿。”他编制了粥谱一百余种,供老年人选用,深受欢迎。
大白菜,平常菜,老年人,最喜爱。白菜味道鲜美、劳素皆宜,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有一幅大白菜图,独论白菜为“菜中之王”,并赞“百菜不如白菜”。老人常说:“白菜吃半年,大夫享清闲”。可见,常吃白菜有利于祛病延年。大白菜含有矿物质、维生素、蛋白质、粗纤维。从药用功效说,大白菜能养胃、利肠、解酒、利便、降脂、清热、防癌等七大功效。
老人最喜欢小米,把小米当成最好的滋补佳品,小米是谷子去皮后的颗粒状粮食,历来就有“五谷杂粮,谷子为首”的美称。体弱有病的老人常用小米滋补身体。祖国医学认为,小米益五脏,厚肠胃,充津液,壮筋骨,长肌肉。清代有位名医说:“小米最养人。熬米粥时的米油胜过人参汤。”可见,长寿老人喜欢小米很有道理。
想了解更多特色小吃制作方法,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新乡御厨香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108岁文怀沙的长寿秘诀,懂得真正爱自己,有感恩,有目标,有满足。
刘先银作品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让生命充满智慧,让智慧滋养生命和灵魂
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
——中国人的健康生活必修课
108岁文怀沙的长寿秘诀,懂得真正爱自己,有感恩,有目标,有满足。
刘先银专访文怀沙:107岁文怀沙的长寿秘诀,每天都要吃两片药。
晃晃悠悠的人生路上,总会有那么一个契机或者时刻;我们从书籍那里,感到了充实与幸福。吃得简单,活得舒服。懂得自爱,亦懂得爱别人。保养心态,护念好我们的激情和理想。
社会生活给的我最大启示是:当许多人经历了几十年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道德经》有言: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無信仰也。有信仰,就会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说:不用害怕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不用在意聪明的人说你不够明智,不要照原样接受别人推荐给你的生活,选择坚守、选择理想,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才能拥有最饱满的人生。
夫唯道,善贷且成。充满魅力的生活,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充满智慧。
思无邪,芦苇深深,伊人在心间亭亭,只颔首,便已是世间风华。
——题记 刘先银 2012年 北京
108岁文怀沙的长寿秘诀,懂得真正爱自己,有感恩,有目标,有满足。
以读经典图书为核心的学习方式,以修身为核心的健康理念,以舒舒服服阴阳和合为核心的性命双修思想,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关于养生,文怀沙先生说:要说世界上真有什么长寿秘诀的话,我的秘诀是,每天都要吃两片药:早晨刚起床,我要吃一片“满足”;晚上睡觉前,我要吃一片“感恩”。诚然,丰盛的到来,伴随着“感恩的态度”,对于每个人来说早已拥有并获得。
感恩是起源于内心最深刻的满足。
当我们生起了种种的负面情绪的时候,当我们觉得很无力、很无助、人生很困顿,甚至于说我也用尽了方法,我都筋疲力尽,但是这个现实都没有改变的时候,怎么办?怎么从这种负面的、消沉的情绪里面走出来?感恩这种工具是最好的方法。
“感恩”,也是我们感知源头的方式。
我们要感恩父母,我们要感恩师长,意思就跟感谢差不多,但事实上感恩是什么?感恩是起源于内心最深刻的满足,它不是一种交换,不是说父母亲因为养了我,物质条件各方面都帮助我,所以我要感恩他们,这个就是一种功利的思想,这个就是一种交换,就不是真正的感恩。
真正的感恩是源于内心深处的那种深刻的满足,我们感恩这个世界,你看我们能够自由地呼吸、能够得到饮用水,这些都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等等,我们应该要对这些充满了一种无条件的感恩。而且,当你这种感恩修到深处的时候,它是连接到我们的生命本源、生命源头的一种方式,它直接地通过这个让我们直接连接到我们生命的最根源。
丰盛伴随着感恩的心。
一种神奇效用的训练便是,在你夜晚入睡之前,送出感谢的情怀,给予所有你在一天中体验到的美好,给予感谢并感恩你已拥有的一切。
我们知道自性本自具足,由于这种深刻的满足,所以对一切都充满了感恩。
常吃这两片“药”,一方面可以延年益岁,另一方面能给你个好心情。每天都很愉快,心满意足,因此,和包括邻居在内的任何人都友善相处,心中只有阳光,没有烦恼,人也就不觉得老了。
常吃这两片“药”的人,生活上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注重道德,精神方面的修养,即人们熟知的“正心,诚意,修身”。当然,儒家的道德,精神修养不完全是为了养生,而是为以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忠诚,仁慈,宽厚,有道德和充满浩然正气,无疑有益于身心的健康。所以,修行是一生的一门必修课。读书是修,德善是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就是读圣贤书,与圣贤对话,学做圣贤。读书的真正目的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再者,儒家文化一定强调生命是有意义的,但对存在主义而言,存在是一种状态,必须先意识到存在的孤独感,才能找到生命的本质。人生的真正目的在于创造。没有目标的人生是迷茫混乱的人生, 明确的目标会给人动力。 人活在世,不是为昨天,也不是今天,乃是为心中的明天而奋斗,心中的明天是指人的理想,人的追求和目标,如果没有这些,生活中势必是消沉颓废,也会是闲懒怠惰的。
有感恩,有目标,有满足,这是一个美好的人生。
愿我的亲人和朋友都能像文怀沙老人一样,早上一粒“知足“,晚上一粒“感恩“,忘却年龄,忘却烦恼,快乐健康地生活着!幸福自在!知足感恩!
刘先银题写书名《道德经》
刘先银专访文怀沙:108岁文怀沙的长寿秘诀,每天都要吃两片药。
文怀沙(日—),生于北京,祖籍湖南。斋名燕堂,号燕叟。笔名王耳,司空无忌。著名国学大师、红学家、书画家、金石家、中医学家、吟咏大师、新中国楚辞研究第一人,现为燕堂诗社社长、上海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西北大学“唐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名誉主席、中国诗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黾学院名誉院长等。文怀沙20世纪40年代就在文化界有一定名望。
白天看人,晚上读书,读书之余,感恩,真正开始爱自己……
《道德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伟大的经典之一,拥有一个精深玄奥的思想体系,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价值,故一直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道德经》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远播海外,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道德经》在历史长河闪耀出来的哲学光彩,在现实世界透露出来的思想启示,无不显示出道家和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道德经》凝聚着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实底气,反映出中国智慧的深邃广大。《道德经》是真正能够给予我们文化自信的经典之一。
—— 题记 刘先银 2017 北京
刘先银书法作品《微妙奇丽,圆明具足》
《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 81篇原文译注全集
摄生,阴阳,脏腑,治法,脉法,病机,病证,刺法,精气血,运气,四诊合参。
《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 81篇
摄生,阴阳,脏腑,治法,脉法,病机,病证,刺法,精气血,运气,四诊合参。
卷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卷二,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离合论篇第六,阴阳别论篇第七。
卷三,灵兰秘典论篇第八,六节藏象论第九,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卷四,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卷五,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平人气象论第十八。
卷六,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卷七,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卷八,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卷九,热论篇第三十一,刺热篇第三十二,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卷十,疟论篇第三十五,刺疟篇第三十六,气厥论篇第三十七,咳论篇第三十八。
卷十一,举痛论篇第三十九,腹中论篇第四十,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卷十二,风论篇第四十二,痹论篇第四十三,痿论篇第四十四,厥论篇第四十五。
卷十三,病能论篇第四十六,奇病论篇第四十七,大奇论篇第四十八,脉解篇第四十九,
卷十四,刺要论篇第五十,刺齐论篇第五十一,刺禁论篇第五十二,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卷十五,皮部论篇第五十六,经络论篇第五十七,气穴论篇第五十八,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卷十六,骨空论篇第六十,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卷十七,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卷十八,缪刺论篇第六十三,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卷十九,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卷二十,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卷二十一,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卷二十二,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卷二十三,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卷二十四,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方盛衰论篇第八十,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黄帝内经灵枢原文+白话文翻译《黄帝内经·灵枢》十二卷 81章
卷一 九针十二原第一,本输第二,小针解第三,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卷二 根结第五,寿夭刚柔第六,官针第七,本神第八,终始第九。
卷三 经脉第十,经别第十一,经水第十二。
卷四 经筋第十三,骨度第十四,五十营第十五,营气第十六,脉度第十七,
营卫生会第十八,四时气第十九。
卷五 五邪第二十,寒热病第二十一,癫狂第二十二,热病第二十三,厥病第二十四,
病本第二十五,杂病第二十六,周痹第二十七口,问第二十八。
卷六 师传第二十九,决气第三十,肠胃第三十一,平人绝谷第三十二,海论第三十三。
五乱第三十四,胀论第三十五,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血络论第三十九,阴阳清浊第四十。
卷七 阴阳繋日月第四十一,病传第四十二,淫邪发梦第四十三,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外揣第四十五,五变第四十六,本藏第四十七。
卷八 禁服第四十八。五色第四十九。论勇第五十。背俞第五十一。卫气第五十二,
论痛第五十三, 天年第五十四, 逆顺第五十五, 五味第五十六。
卷九 水胀第五十七,贼风第五十八,卫气失常第五十九,玉版第六十,
五禁第六十一,动输第六十二, 五味论第六十三,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卷十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百病始生第六十六,行针第六十七,
上膈第六十八,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寒热第七十,邪客第七十一,通天第七十二。
卷十一 官能第七十三,论疾诊尺第七十四,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卫气行第七十六,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卷十二 九针论第七十八,岁露论第七十九,大惑论第八十,
痈疽第八十一。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本章要点】1.说明养生的积极意义。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而且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2.具体指出养生的方法:精神上的修养;饮食起居的调节;环境气候的适应;体格的锻炼。3.人生的生、长、衰、老过程,以及生育的功能,主要关键都决定于肾气的盛衰。4.举出四种养生者的不同养生方法和结果,来启示人们注意养生祛病延年。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本章要点】1.具体叙述了在一年四季中适应气候变化的摄生法则。而适应气候变化,是养生方法中的重要关键。2.指出了违反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从而进一步指出预防思想的重要性。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本章要点】1.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有着密切关系,这是“天人相应”的观点,为全篇的中心思想。2.指出人身阳气的重要性,并详细讨论由于种种原因而使阳气受伤引起的病变。3.指出人身的阴阳平衡协调,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4.指出四时气候和饮食五味都能影响五脏而致病。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本章要点】1.从四时气候与五脏的关系,阐述季节性的多发病。2.从一日之间的变化、体表部位以及脏腑位置等,来说明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灵活运用。3.从四时阴阳五行为中心来演绎、讨论人体脏腑功能和自然界气候变化的有机联系。
《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其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对于本条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多数医家以五行相乘相克理论来解释。笔者认为此种说法尚不全面,不能揭示其内在本质,难以正确指导临床,故略陈己见,恳请同道斧正。  
从医学源流角度来理解  
其理论来源于两个观点,一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即未病先防的观点。二是《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难经·七十七难》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即已病防传的观点。  
从整体观念角度来理解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实现的。在生理情况下,五脏相互资生、相互制约,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在病理情况下,五脏病邪相互影响、互相传变。因此,当一脏发病后,治疗必须照顾整体,即在治疗本脏病变的同时应积极调治其他脏腑,以防止疾病的传变。  
从脏腑学说角度来理解  
生理上肝主藏血、主疏泄,寄相火,主升主动;脾居中州,主运化水谷,有生血统血之能。肝对脾运化功能的正常与否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与脾的升清有密切关系。正如张锡纯所云:"盖肝之系下连气海,兼有相火寄生其中......为其寄生相火也,可借火生土,脾胃之饮食更赖之熟腐。肝脾者相助为理之脏也。"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得脾所输布的水谷精微滋养,才能使疏泄功能正常运行,而不致疏泄太过。如叶天士指出:"木能疏土而脾滞以行。"另外,脾运健旺,生血有源,统摄有权,则肝有所藏。病理上肝失疏泄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从而出现"肝脾不和"的病理表现,可见精神抑郁、胸胁胀满、腹胀腹痛、泄泻便溏等症;若脾虚气血生化无源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可导致肝血不足。因此肝脾在生理病理上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从五行学说角度来理解  
《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脏相通,移皆有次。"这就是说五脏之间疾病的传变是有一定规律的,即"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在五行学说中存在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关系。《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正常情况下脏腑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以维持机体的"阴平阳秘"。如肝主升而归属于木,脾主运化而归属于土,存在木克土的关系。正常的"木克土"是维持机体平衡的重要环节,但木太过或土不及,这种平衡就会遭到破坏。木过于强盛,则克土太过,造成土的不足,即"木乘土";木本不过于强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处于正常范围,但由于土自身不足,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对增强,使土更加不足,即"土虚木乘"。  
从临床实际角度来理解  
临床上所见病位在肝的患者,在疾病早期,往往表现为腹胀、腹痛、纳呆、便溏、乏力、精神倦怠等脾虚症状,而后才出现胁下胀痛或刺痛、口苦、黄疸等肝病自身的症状。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肝病患者若不能康复,可演变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继则出现脾肿大、脾功能亢进、贫血等改变,甚则门脉高压破裂导致消化道大出血。无论是中医学的认识还是现代医学的认识,都用事实充分证实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正确性。  
关于"实脾"  
许多医家认为"实脾"就是补脾,肝病实脾即补益脾胃,使"脾土不受邪"。实际上"实脾"是调补脾脏之意,并不是单纯的"补",而是"调"与"补"的有机结合。"补"是指在脾虚的情况下,采用"甘味"之药健脾补中,加强脾胃生化气血功能,既防病邪入侵,又可资生肝血,使肝有所藏;"调"是指用调和之法,以防脾土壅滞,从而维持脾正常的运化功能,同时改善肝的病理状态。临床上常补之以人参、白术、黄芪、炙甘草、蜂蜜、饴糖等;调之以陈皮、佛手、木香、青皮、焦三仙等。临床上对于肝病的治疗应辨别虚实,然虽当异治,固脾则一。这种"实脾法"有利于防止疾病的传变、蔓延,以保护未病之脏腑。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本章要点】1.说明人的陰陽和天地四时之陰陽息息相通,无论养生、治病,率皆法于陰陽,才能取得临床 效应。2.具体说明人如何取法于陰陽。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本章要点】1关于篇名阴阳,指阴经和阳经。离,分也;合,并也。本篇讨论阴阳离合之数的问题,故篇名《阴阳离合》。2.指出了自然界陰陽变化万千,但其要则在于一陰一陽,即陰陽的对立和统一。3.通过三陰三陽经脉根、结的论述,阐明三陰三陽经脉离则为三,合则为一的道理。 4.论述了三陰三陽经脉的开、阖、枢生理特性。
阴阳别论篇第七。
上卷素问篇五脏生成篇第七
【本章要点】一、指出五脏与其所合的脉、筋、皮、肉、骨以及色、毛、发、爪、唇等方面的密切关系。二、叙述了五味、五色、五脉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三、说明脉、髓、筋、血、气在生理上的所属关系以及血液一般功能和发生病变的情况。四、说明大谷、小谿皆是卫气所留止的部位,运用五决的方法、根据五脏的脉搏来诊断疾病。五、举例说明色诊、脉诊在临床上的应用以及色脉合参在诊断上的重要性。
【原文】心之合①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②毛也,其主③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第九,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本篇重点:1.论述汤液醛醋的制造和应用。2.讨论了调摄精神在养生和防病方面的重要意义。3.指出病者与医生的标本关系,医患的密切合作对于治疗的重要性。4.讨论水肿病的病机、症状、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医患关系医生与病人之间在医疗活动中形成的人际关系。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各种医德现象都是围绕这一基本关系而发生、发展的。对医患关系的研究,历来是医学伦理学的中心课题。
中医传统的医患关系有两个特点:
(1)医患之间密切合作。中医在医疗过程中特别强调医生与病人相互合作,认为医患双方能否密切合作,是治疗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
(2)医患之间相互尊重。《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强调在世界万物中,人最宝贵。中医在医疗过程中,对病人的生命始终保持极高的尊重,因而也容易取得病人的信赖和尊重。
当代大量医疗仪器和设备的应用,使传统的医患关系发生了“物化”趋势,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医患之间的真诚信赖和密切合作,因而引起医学伦理学的关注。
黄帝内经素问|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第十八。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19-29篇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修身要点】
本篇分别阐述了“五味所入”、“五气所病”、“五精所并、“五藏所恶”、“五藏化液”、“五味所禁”、“五病所发”、“五邪所乱”、“五邪所见”、“五藏所藏”、“五藏所主”、“五劳所伤”、“五脉应象”等内容,意在强调五脏之气对于人体的重要惫义和作用,从而使人们能够有据可循地调养脏腑,实现真正的养生效果。在此,我们挑选三条与现代人们养生关系最为实际而密切的内容,向读者进行介绍。
1.“五味所入”分别阐明了酸、辛、苦、咸、甘五味所归属的五脏。意在提示人们适量进食五味有益于其对应的五脏的养护和正常功能的保持。例如,适当食用含有味酸的食物或药物,能够养护肝脏、促进肝脏功能。但是,如果过多食用五味,则有害于五味相对应的脏器。
2.“五味所禁”向人们分别阐述了人体在患病状态下,进食五味所可能加重的疾病。例如,血虚、血瘀、血热等血病患者,应禁止食用咸味食物或药物,以免加重病情。因此,日常生活中,患有疾病的患者对于药物或食物的五味应谨慎选用。否则,不仅会加重原有病情,还与养生之道悖逆而驰。
3.“五劳所伤”所提示的内容与现代人们的身体健康关系非常密切。无论是工作之人,还是休养之人,都应领会“五劳所伤”所提示的内容,以免因为生活工作中某一方面行之过度,而损伤自身的气、血、肉、骨、筋。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30-38篇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咳论篇第三十八。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39-50篇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风论篇第四十二,
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51-68篇。
黄帝内经上卷 素问51-68篇
刺要论篇第五十,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69-72篇。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卷二十一,
精读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73-81篇。
黄帝内经上卷 素问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本章要点】1.首先提出人的体质性格可以划分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五种类型,并分别说明五种类型人的性情特点。2.其次说明这五种类型人患病治疗上应有所不同,如不注意到生理上的特点,便可能产生严重的副作用。3.最后又分别说明阴阳五态之人在体态与行动表现上的特征。
卷二十二,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卷二十三,
黄帝内经白话文素问|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卷二十四,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本章要点】1.讨论了三阴三阳的含义和功用,以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和病状、脉象等。2.论述了疾病的预后与四时阴阳的关系。
3.阴阳之类,经脉之道,五中所主,何藏最贵?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初探“六微旨大论”天文科学
黄帝内经上卷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易经》的总体构思中所深含的阴阳观点,不是滞固的,封闭的,它是一个永恒流变,运动的对立统一概念。整个六十四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大气地展开了一幅宇宙图景。这就是乾坤流转,阴阳循环,万事万物均在变化,发展,如斗转星移,大河奔流永不止息,而它们的核心正是阴阳。
“黃帝內经”笫六十八篇“六微旨大论” 是天道的規律。六六之节是天空方位,是区域化界。每六十度是一个区间,共分为六个区间,正好是三百六拾度。
开篇将六个区间定名为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这六个区间以地球的一个点为中心,放射性划界天空,将星座、星雲定格、定名、定性在六个区间里覌察天象。並将天象与人脉和病情相对应。六六之节第一自然段后半段,是将六个区间定位、定性,以正南方为起点,向右旋转排序,将星座定性。少阳(火),阳明(燥),太阳(寒),厥阴(风),少阴(热),太阴(湿),少阳(火)。相互间归意如下:少阳是火气,与厥阴(风)相表里。故厥阴为中見之气。阳明是燥气,与太阴(湿)相表里。故太阴为中見之气。太阳是寒气,与少阴(热)相表里。故少阴为中見之气。厥阴是风气,与少阳(火)相表里。故少阳为中見之气。少阴是热气,与太阳(寒)相表里。故太阳为中見之气太阴是湿气,与阳明(燥)相表里,故阳明为中見之气本节是六气与地球,地理位置关系。六气的盛衰当其位,依照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将相克相生的自然规律,与人体五脏相对应。从地球春分之时起,以四季气候变化为阶段,将五行之气相克相生的自然規律,对应地球四季变化对人体旳影响。
关于六气应于五行变化,是依照六十甲子的,天干、地支自然组合,周期性的变化。如甲和子;乙和丒;丙和寅;丁和卯,为四个六步,也就是四年,四年就会多出一天,就产生润年。四年一润是无止境的,依照此组合循环下去。第八自然段(计祘年的方法)是以地球为中心,覌察太阳与地支交会周期,四个周期为一年。最后三个自然段,是说明地球的地气和太空的天气相互对流和交螎,对地球一切生物(包含动植物)的发育、生长、衰老、灭亡的自然规律,但它们丕体(种籽)是不会消失。最后黄帝说:有沒有不生不化的呢?
岐伯说:能够结合自然规律而适应变化的,只有“真人”。
黄帝内经上卷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夫于数言谨奉天道,余闻而藏之,心私异之,不知其所谓也。愿夫子溢志尽言其事,令组不灭,久而不绝,天之道可得闻乎?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明乎哉问,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
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明治之;厥阴之右,少朋治也少明之右,太阴治之;太阳之右,少阳治 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阻;阳明之上,操气治之,中见 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朋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明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 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
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何?
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
帝曰:善。请言其应。
岐伯曰:物,生其应也;气,戚其应也。
帝曰:善。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
岐 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士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 步,君火治之。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
帝曰:何也?
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帝曰:盛衰何如?
岐伯曰: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邪则变甚,正则微。
帝曰:何谓当位?
岐伯曰:木运临卯,火运临午,上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气之平也。
帝曰:非位何如?
岐伯曰:岁不与会也。
帝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限、少朋;金运之岁,上见阳明;木运之岁,上见厥阴;水运之岁,上见太阳,奈何?
岐伯曰:天之与会也。故《天元册》回天符。
帝曰:天符岁会何如?
岐伯曰:太一天将之会也。
帝曰:其贵贱何如?
歧伯曰:天符为执法,岁位为行令,太一天符为贵人。
帝曰:邪之中也奈何?
岐伯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帝曰:位之易也何如?
岐伯曰: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则其病远,其害微,所谓二火也。
帝曰:善。愿闻其步何如?
岐伯曰: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
帝曰:六气应五行之变何如?
岐伯曰:位有终始,气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异也。
帝曰:求之奈何?
岐伯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田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帝曰:愿闻其岁,六气始终,早晏何如?
岐伯曰:明乎哉问也!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所谓初六,天之数也。
乙丑岁,初之气无数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三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五之气站于七十六封,终于六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所谓六二,天之数也。
丙寅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五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所谓六三,天之数也。
丁卯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三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所谓六四,天之数也。
次戊辰岁,初之气复始于一刻,常如是无已,周而复始。
帝曰:愿闻其岁候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问世!日行一周,天气始于一刻,日行再周,天气始于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气始于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气复始于一刻,所谓一纪也。是故寅午成岁气会同,卯未亥岁气会同,辰申子岁气会同,已酉丑岁气会同,终而复始。
帝曰:愿闻其用也。
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
帝曰:何谓气交?
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世。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
帝曰:何谓初中?
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气同法。
帝曰:初中何也?
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
帝曰:其升降何如?
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帝曰:愿闻其用何如?
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调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帝曰:善。寒湿相道,燥热相临,风火相值,其有间乎?
岐伯曰: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变则邪气居之。
帝曰:何谓邪乎?
岐伯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放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
帝曰:迟速往复,风所由生,而化而变,故国盛衰之变耳。成败倚伏游乎中,何也?
岐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帝曰:有期乎?
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
帝日:不生化乎?
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人,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
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
歧怕日:悉乎哉问也。与道合同,惟真人也。
帝曰:善。
黄帝内经上卷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参考译文】黄帝问道:天的规律非常远大呀!如象仰望空中的浮云,又象看望深渊一样,渊虽深还可以被测知,仰望浮云则不知它的终极之处。先生多次谈到,要小心谨慎地尊奉气象变化的自然规律,我听到以后,都怀记不下来,但是心理独自有些疑惑,不明白说的是什麽意思。请先生热情而详尽地讲讲其中的道理,使它永远地流传下去,久而不致灭绝。你可以把它的规律讲给我听吗?岐伯再次跪拜回答说:你提的问题很高明啊!这是由于运气秩序的变更,表现为自然气象盛衰变化的时位。黄帝说:我想听听关于天道六六之节的盛衰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六气司天在泉,有一定的位置,左右间气,是太阳主治;太阳的右间,是厥阴主治;厥阴的右间,是少阴主治;少阴的右间,是太阴主治;太阴的右间,是少阳主治。这就是所说的六气之标,是面向南方而定的位置。所以说,要根据自然气象变化的顺序和盛衰的时间,即日影移动的刻度,确定位置,南面正立以进行观察。这就是这个意思。少阴司天,火气主治,少阳与厥阴相表里,故厥阴为中见之气;阳明司天,燥气主治,阳明与太阴相表里,故太阴为中见之气;太阳司天,寒气主治,太阳与少阴相表里,故少阴为中见之气;厥阴司天,风气主治,厥阴与少阳相表里,故少阳为中见之气;少阴司天,热气主治,少阴与太阳相表里,故太阳为中见之气;太阴司天,湿气主治,太阴阳明相表里,故阳明为为中见之气。这就是所谓本元之气,本气之下,是中见之气,中见之下,是气之标,由于和标不同,应之于脉则有差异,而病形也就不一样。黄帝说:六气有时至而气亦至的,有时至而气不至的,有先时而气至太过的,这是为什麽呢?岐伯说:时至而气亦至的,为和平之年;有时至而气不至的,是应至之气有所不及;时未至而气已至,是应至之气有余。黄帝说:时至而气不至,时未至而气已至的会怎样呢?岐伯说:时与气相映的是顺,时与气不相应的是逆,逆就要发生反常的变化,反常的变化就是要生病。黄帝说:好,请你再讲讲其相应的情况。岐伯说:万物对六气的感应,表现其生长的情况。六气对于人体的影响,从脉象上可以反映出来。黄帝说:好。我想听你讲讲六气之应于地理位置是怎样的呢?岐伯说:显明正当春分之时,它的右边,为君火主治之位;君火的右边,再退行一步,为相火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为土气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为金气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为水气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为木气主治之位;再退行一步,为君火主治之位。六气各有相克之气,承于其下,以制约之。水能制火,相火的下面,水气承之;土气承之;木能制土,,土位的下面,风气承之;阴能制阳,君火的下面,阴精承之。黄帝说:这是什麽原因呢?岐伯说:六气亢盛时就要为害,相承之气,可以制约它,递相制约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化,在四时之气中表现为气盛者必衰,衰者必盛,若亢盛为害则生化之机毁败紊乱,必然发生大病。黄帝说:气的盛衰是怎样的呢?岐伯说:不当其位的是邪气,恰当其位的是正气,邪气则变化很严重,正气则变化很轻微。黄帝说:怎样叫作恰当其位呢?岐伯说:例如木运遇到卯年,火运遇到午年,土运遇到辰、戌、丑、末年,金运遇到酉年,水运遇到子年,乃是中运之气与年之方位五行之气相同。所说的“岁会”,为运气和平之年。黄帝说:不当其位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就是中运之气与年之方位五行之气相会。黄帝说:土运之年,遇到太阴司天;火运之年,遇到少阳、少阳司天;金运之年,遇到太阳司天;木运之年,遇到厥阴司天;水运之年,遇到太阳司天是怎样的呢?岐伯说:这是中运与司天相会。所以《天元册》中叫做“天符”。黄帝说:既是“天符”,又是“岁会”的是怎样的呢?岐伯说:这叫做“太一天符”。黄帝说:它们有什麽贵贱的不同吗?岐伯说:天符好比执法,岁会好比行令,太一天符好比贵人。黄帝说:邪气中人发病时,三者有什麽区别呢?岐伯说:中于执法之邪,发病快速而危重;中于行令之邪,发病缓慢而持久;中于贵人之邪,发病急剧而多死。黄帝说:主气客气位置互易时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君位客气居于臣位主气之上的为顺,臣位客气,居于君位主气之上的为逆。逆者发病快而急,顺者发病慢而轻。这里主要是指君火的相火说的。黄帝说:好。我想听听关于六部的情况是怎样的?岐伯说:所谓“步”,就是指六十度有零的时间,每年是六步,所以在二十四步中,也就是四年内,积每年刻度的余数共为一百刻,就成为一日。黄帝说:六气应与五行的变化是怎样的呢?岐伯说:每一气所占的位置,是有始有终的,一气中又分为初气和中气,由于天气和地气的不同,所以推求起来,也就有了差异。黄帝说:怎样推求呢?
岐伯说:天气始于天干之甲,地气始于地支之子,子和甲交和起来,就叫“岁立”,紧密地注意交气的时间,六气变化的情况,就可以推求出来。
黄帝说:我想听听关于每年六气的始终早晚是怎样的?
岐伯说:你提的这个问题是很高明的啊!
甲子之年,初之气,天时的刻数,开始漏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五分;
二之气,开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七十五刻;
三之气,开始于七十六刻,终止于六十二刻五分;
四之气,开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止于五十刻;
五之气,开始于五十一刻,终止于三十七刻五分;
六之气,开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二十五刻。
这就是所说的第一个六步,天时终始的刻数。
已丑之年,初之气,天时的刻数,开始于二十六刻,终止于十二刻五分;
二之气,开始于十二刻六分,终止于漏水下至一百刻;
三之气,开始于一刻,终止于八十七刻五分;
四之气,开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七十五刻;
五之气,开始于七十六刻,终止于六十二刻五分;
六之气,开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止于五十刻。
这就是所说的第二个六步,天时始终的刻数。
丙寅之年,初之气,天时的刻数开始于五十一刻,终止于三十七刻五分;
二之气,开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二十五刻;
三之气,开始于二十六刻,终止于十二刻五分;
四之气,开始于十二刻六分,终止于漏水下至一百刻;
五之气,开始于一刻,终止于八十七刻五分;
六之气,开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七十五刻;
这就是所说的第三个六步,天时终始的刻数。
丁卯之年,初之气,天时的刻数开始于七十六刻,终止于六十二刻五分;
二之气,开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止于五十刻;
三之气,开始于五十一刻,终止于三十七刻五分;
四之气,开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二十五刻;
五之气,开始于二十六刻,终止于十二刻五分;
六之气,开始于十二刻六分,终止于漏水下至一百刻。
这就是所说的第四个六步,天时终始的刻数。依次相推便是戊辰年,初之气又开始于一刻,经常如此,没有终时,一周之后又重新开始。黄帝说:我想听听每年的计算方法?
岐伯说:你问的很详尽啊!太阳运行第一周时,天时开始于一刻;太阳运行于第二周时,天时开始于二十六刻;太阳运行于第三周时,天时开始于五十一刻;太阳运行于第四周时,天时开始于七十六刻;太阳运行于第五周时,天时又开始于一刻。天气四周大循环,就叫做“一纪”。所以寅、午、戌三年,岁时与六气会同,卯、未、亥、三年,岁时与六气会同,辰、申、子三年,岁时与六气会同,巳、酉、丑三年,岁时与六气会同,周流不息,终而复始。黄帝说:我想听听六步的运用。
岐伯说:谈论天气的变化,当推求于六气的本元;谈论地气的变化,当推求于六气应五行之位;谈论人体的变化,当推求于气交。黄帝说:什么是气交呢?。
岐伯说:天气居于上位,低气居于下位,上下交互于气交之中,为人类所居之处。所以说:天枢以上,天气主之,天枢以下,地气主之;在气交之处,人气顺从天地之气的变化,万物由此而生。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说:什么是初气中气呢?
岐伯说:初气占一气中的三十度有零。中气也是这样。
黄帝说:为什麽要分初期和中气呢?岐伯说是为了区别天气与地气用事的时间。
黄帝说:我想听你详尽的讲讲。
岐伯说:初气为他气用事,中气为天气用事。
黄帝说:它们的升降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气的升降,是天气和地气互相作用的结果。
黄帝说:我想听听它们的互相作用是怎样的?
岐伯说:地气可以上升,但升到极点就要下降,而下降乃是天气的作用;天气可以下降,但降到极点就要上升,而上升乃是地气的作用。天气下降,其气乃流荡于地;地气上升,其气乃蒸腾于天。由于天气和地气的相互招引,上升和下降的相互为因,天气和地气才能不断地发生变化。黄帝说:好。寒气与湿气相遇,燥气与热气相接,风气与火气相逢,会有一定的时间吗?
岐伯说:六气都有太过的胜气和胜极而复的复气,胜气和复气的不断发作,使气有正常的功用,有生化的性能,有一定的作用,有异常的变化,异常变化就要产生邪气。黄帝说:什麽是邪气?岐伯说:物体的新生,是从化而来,物体到极点,是由变而成,变和花的互相斗争与转化,乃是成败的根本原因。由于气有往来进退,作用有缓慢与迅速,有进退迟速,就产生了化和变,并发生了六气的变化。
黄帝说:气有迟速进退,所以发生六气变化,有化有变,是由于气的盛衰变化所致。成和败相互为因,潜处于事物之中,是什麽原因呢?
岐伯说:成败互因的关键在于运动,不断的运动,就会发生不断的变化。黄帝说:运动有一定的时间吗?岐伯说:不生不化,乃是相对稳定的时期。
黄帝说:物有不生不化吗?
岐伯说:物体的内部存有生生不息之机,名曰“神机”,物体的外形依赖于气化的作用而存在,名曰“气立”。若出入的功能废止了,则“神机”毁灭,升降的作用停息了,则“气立“危亡。因此,没有出入,也就不会有发生、成长、壮实、衰老与灭亡;没有升降,也就不会有发生、成长、变化、收敛与闭藏。所以升降出入,是没有一种物体不具备的。因而物体就象是生化之器,若器物的形体不存在了,则升降出入也就要,生化之机也就停止了。因此说,任何物体,无不存有出入升降之机。不过化有大小的不同,时间有远近的区别,不管大小远近,贵在保持正常,如果反常,就要发生灾害。所以说离开了物体的形态,也就无所谓灾害。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说:好。有没有不生不化的呢?
岐伯说:你问的很详尽啊!能够结合自然规律而适应其变化的,只有“真人”。
黄帝说:好。
顾振新教授:用科技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人人都知道湿气的危害,
虚胖,油脸油发,内分泌失调,
有口气,睡不好,便秘···
古人云:“千寒易除,一湿难去。
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医学上认为很多人患有脂肪肝、哮喘、
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
甚至恶性肿瘤,
都是体内湿气太重引起的疾病。
顾振新教授研究团队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发现,
谷物在一定温度下发芽形成鲜活谷物,
而这一发芽过程会使谷物的口感和风味都得到提升。
胚芽中束缚态的酶被释放或活化,
同时又形成新的酶,
皮层的粗纤维被酶解软化,
各类蛋白质和淀粉都会被酶转化,
成为人体更易吸收的氨基酸和多糖。
更重要的是,通过发芽的过程,
谷物中所蕴含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
以及膳食纤维等营养元素含量都大幅提高。
全国20万营养学教授、营养(医)师的科普平台。
“我是中国三十年发展的亲历者,我既欣慰经济飞速发展,又痛心环境污染导致的食品安全的失控。我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我对环境的污染无能为力,但是可以用我的技术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结缘农业,一生奉献
顾振新,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农产品原料加工特性、活性成分富集和新资源食品开发利用研究与推广工作。
顾振新是高考恢复以后的首届大学毕业生,这样的一个标签本身就非同凡响,似乎与生俱来地肩负着一种划时代的使命。
顾振新的使命就是发展中国的全谷物胚芽食品。
全谷物胚芽食品是近些年热度较高的明星食品,其具有高膳食纤维、低脂肪、低饱和脂肪酸、低胆固醇和低热量,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逐渐提高,全谷物食品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南京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顾振新被公派到日本千叶大学做访问学者。专注于农产品生物转化技术研究。同时,顾振新招收了中国第一个全谷物胚芽食品方向的研究生。自此,开始了顾振新为国家培育人才的道路。
我想改变它!用我的技术!
“食品安全岌岌可危,你的胃不是垃圾站,农残、重金属超标,非健康性饮食:油炸、烧烤食品等,正在威胁着我们的健康。我想改变它!用我的技术!”顾振新如是说。
访学期间,顾振新教授孜孜以求地研究食品生物转化技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使得全谷物食品中具有保健作用的伽马氨基丁酸(GABA)、多肽等物质富集,大大提高了谷物的功能与营养作用。
回国后,顾振新继续在南京农业大学从事食品生物技术研究,迄今已有十五个年头了,在全国各地为我国的全谷物胚芽食品的产业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十五年的时间可能不够长,在这十五年里,全谷物胚芽食品研究领域的人才依旧稀缺;十五年的时间也足够长,因为它足以让顾振新和他的研究团队,成为了国内首屈一指的全谷物胚芽食品的领军人!
十五年里,顾振新和他的团队从研究有效成分富集,到对不同种类的谷物进行深入研究,已经获得了23项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0多篇。
用科技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现在,顾振新教授正全力推动全谷物胚芽食品的产业化。
2012年入围南京市领军型科技人才创业321项目,获得了市政府的资助,与企业家王仪峰先生联合创建了丰禾生物股份,公司已经在江苏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简称:丰禾生物,代码:690008)。
2014年5月,公司生产基地在江苏省句容市建成,“丰禾缘”牌全谷物胚芽食品投放市场,好评如潮,同年公司获得了紫金创投的天使基金入驻。
将高端的生物技术利用并服务于百姓休戚相关的行业,顾振新和他的团队无疑是成功的。他们跨出了这一步,改变了一个行业的模式,引领了全谷物胚芽食品的发展。是科技造福与人类最好的例证!
自踏入这个领域开始,顾振新就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但是回想起这些,顾振新从来不会后悔,作为第一批大学生,他们身上聚集了整个社会乃至国际上的关注。
顾振新很感谢南京农业大学给予他的所有机会,去日本访学的经历让他在深入学习专业的同时,了解到了更多国际前沿的知识和技术。让他越来越热爱自己的专业。
从参加第一届高考到读研、读博,再到出国访学,现在在南京农业大学任教,顾振新从踏入农产品食品这个领域,到拥有二十多个国家专利,一生奉献于营养、安全和健康食品。
这一条路,他走得很艰苦,也走得很充实。每一个脚印都意味着专业技能的一次提升,也是国家农产品行业发展的一大步。
何为国之重器?何为教书育人?顾振新教授用严谨的科研精神搭建了民族进步的又一架阶梯。
白天种地,晚上搞些精神文明活动,老子云:无私无欲,宠辱不惊。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出自先秦的《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击壤歌是一首淳朴的民谣。据《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这位八九十岁的老人所歌的歌词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击壤歌》。
这首民谣描绘的是在上古尧时代的太平盛世,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太阳出来就开始干活,太阳落下就回家休息,开凿井泉就有水饮,耕种田地就有饭吃……这反映了农耕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劳动人民自食其力的生活的真实写照。
对于这首歌谣的最后一句,“帝力于我何有哉”,“帝力”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指“帝王的力量”,也就是说,人们的自给自足、衣食无忧的生活是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而君王对此并没有什么作用,歌者反问:帝王的力量对我来说又有什么作用呢?当然,如此闲适安康的生活,并不是真的与帝王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因此也有评论云:“能使民安其作息、饮食即帝力也。得末句翻空一宕,调便流逸。”另一种解释是把“帝力”解释为“天帝的力量”,从而突出了此歌谣反对“天命论”的色彩,歌者感叹:老天爷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呢?
不管持哪一种解释,这首民歌的主题都是赞颂劳动,藐视“帝力”。
《击壤歌》也许是中国歌曲之祖。清人沈德潜《古源》注释说:“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
生活越来越快的这个事实,没有人会否认。往上数四、五代,他们与我们的生活状态完全不同,那是与大自然的规律息息相关的状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没有闹钟,那时叫“鸡叫头遍”。太阳下山,就意味着休息了。如果不休息,就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属于折腾。
折腾不会影响万物生长,庄稼不会因为人着急而快速成熟,鸡鸭也不会多生几只蛋。所以,那时的人不折腾,缓慢地生活。据说,天不下雨的时候,没有人会跑在路上。
《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气”与人的生命阴阳五行修身养生图解。
“癌细胞”喜欢“癌症性格”的沉浸在焦虑压抑的负面情绪的人群。
美国一项针对8000名癌症病人进行的调查显示,有种性格叫“癌症性格”,这类人喜欢生闷气、长期精神不佳,沉浸在焦虑压抑的负面情绪中,带来睡眠、饮食问题,长期会让机体抵抗力紊乱,癌症趁虚而入。
除了心情心态方面,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身体癌变的重要因素。
熬夜:熬的不是夜,是命
美国癌症研究会调查发现,每晚睡眠时间少于7小时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高47%。
因为睡眠中会产生一种褪黑素,能减缓女性体内雌激.素的产生,起到抑制乳腺癌的目的。
除此之外,常处于熬夜、疲劳、精神不振状况的人,免.疫力会跟着下降,给疾病趁虚而入的机会。
应该这样做:
成人每天睡6~8小时为宜,睡前2小时避免不要进食。任何年龄层的人,都要注意劳逸结合、少熬夜,注意作息规律。
前几天,有一位著名的管理学教授去不丹度假,拍照片、写文章,劝大家把生活节奏慢下来。有图有真相:空旷的酒店,悠远的山野,安静的画面都带着美妙空灵的乐感。我依稀觉得,幼年的家园就是如此,有山,有水,有马,有鱼。
白天种地,晚上搞些精神文明活动,老子云:无私无欲,宠辱不惊。
那时的我们不用去不丹获得心灵鸡汤。直接坐在房子里,下过雨后,就能闻到泥土的味道。不过,那时的人是闲的,也是穷的。今天,大自然的感觉从我们身边消失了,但我们建起了一个又一个的曼哈顿。
从早忙到晚,我们口袋里的钱也多了。这时,我们开始注意到了不丹,仿佛那是世外桃源,我们开始怀念缓慢和悠远的生活。我很想知道:假如有可能,不丹人是愿意继续活在山野里?还是愿意来中国和我们一起折腾呢?
我们现在已经很会自己折腾了。从上到下,无一例外。前几天,因为参加一个会,我天不亮就出发了。来接我的人已经是处长了,住在北京五环外,6点多就从家出来,接上我在早高峰之前到达他们位于东二环的总部。会议结束时,已接近20点,但这位处长还不能离开,要处理工作。第二天一早6点多,她又随着车准时来接我开会。
这不是特例。在这些没日没夜的公司高管、处长官人之外,还有无数更加平凡的人过着没有质量的生活。5加2,白加黑,人们一天到晚忙工作,没有正常节假日,法定休息不过是“法定”而已。
我猜他们并非不想慢下来,只是,慢下来的结果就是老板的一句:“以后好好休息吧,不要来上班了”。
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更惨。前几天,和一个出身农村的媒体朋友聊天,讲起留守儿童的状况,讲起孩子因为长期不能得到父母的爱,有些已经变得有点冷血。在他的家乡,男人们都走光了,只留下女人和老人支撑家庭。
他给我讲了一个笑话:
能够有机会“省略”一次,是那一代农民的幸福。而今天,又有多少农民能够留在家中,白天种地,晚上搞些精神文明活动呢?他们需要远走他乡,打工赚钱。
虽然没有城市户口,但进了城市,他们也要学习建立产业工人才有的时间观念,按照规定的时间劳作。他们干一天赚一天钱,每周干满七天。
我痛恨这样的生活。在蛇口的时候,我偶尔会在那块改变了整个中国的标语牌前沉思。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早些年,我觉得一切都是这标语闹的,后来,才知道并不完全是。
最近50年来,全世界都加快了速度。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首演时的时长是60分钟;1987年,同样的曲子用43分钟就演奏完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德国作家把这个时代称为感染了“速度病毒”的时代。
整个社会陷入了一场“忙碌症”,呈现一种病态。我们思考事情的方式是倒推的:从每一个个体算起,扣除吃饭、睡觉,其它时间全部用来工作,我们需要花多少时间,然后整个组织按照这个编制预算,互相比较。
久而久之,所有人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甚至价值观都在发生变化。在我们的观念深处,不能允许任何低效率行为的存在。我们一旦看到手下的工作不够熟练,一旦看到事情的进程有些缓慢,就会内在产生焦虑,不由自主地发飙。
刘先银题写《和光同尘》
生活速度越来越快,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真说不清。被别人卖了,还帮着别人数钱,这是我们经常用来嘲笑傻子的话。但在每天忙碌的身影里,我不敢保证自己不是那个傻子。
按道理说,速度时代的来临,可以为我们创造更多闲暇,但事实上,却引发了更大程度的匆忙。而且,这种匆忙伴随着权力,从拥有支配权的一方不断传递给更加弱势的群体。
也许是性格所致,我一生最恐惧的就是没有方向感的时刻。我害怕被趋势裹挟着前行,不知最后会走向何方。就像龙应台所说:一滴海水,怎么能够知道潮流的方向。我恐惧于此,也困惑于此。
为什么我们身边的自然一点点消失了?连清洁的空气都没有了?在我们的生命里,还有多少时间和空间能够安放从容和缓慢?什么时候,我们才不用自己驱使着自己去加班?
刘先银题写《和光同尘》
合道而行:读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刘先银 2016年书法题字
关键词:物质与欲望,精神与信仰。
厌耻章 第十三
【老子·第十三章】无私无欲 宠辱不惊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1)大患:大的祸患、灾难,指崇辱。
(2)身:身体,生命。也引申为“身见、私欲”。
得宠和受辱都会使人胆战心惊,重视大的祸患要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为什么说得宠和受辱都使人胆战心惊?因为得宠说明地位卑下,得到的时候就会胆战心惊,失去的时候也会胆战心惊,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会使人胆战心惊。为什么说做重视大的祸患要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人之所以会有大的祸患,正是因为人有一个身体,等到没有了身体,人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像看重身体一样看重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像爱惜身体一样爱惜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这一章不易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大概的主张是,化解欲望执着是避祸之道,也才能够真正有资格治国爱民。
荣辱是世人所看重的,但荣辱来去的主动权却在人不在己,所以常会瞬间转化。这种世事无常是人们所惧怕的,所以无论荣辱都常使人惶惶不安,受宠怕失宠,受辱怕不去。说到底,这是由于内心对荣华富贵、功名利禄过于贪求,是地位和人格卑下的的表现,也常会带来祸患。得宠时常因骄奢淫逸致祸,受辱时常因愤恨争斗致祸,轻则伤神乱性,重则丧身灭族。这就陷入了一个怪圈:为厚养自身而努力求荣去辱,但无论荣辱又必然招祸伤身。根本的原因在于,人们只看到了荣辱带来的现实利害,却往往忽视了背后的潜在大祸。老子提醒人们,要像重视自身那样重视可能发生的灾祸,这样才能避免灾祸,这才是真的贵身、爱身。老子的意思还是提醒人们,不要被欲望迷住了心窍,远离物欲才是避祸之道,才是真正的自贵自爱。无私欲才是自贵,而只有没有一己私欲的人,才会真正爱国爱民,才有资格和能力去治理国家,服务百姓。
本章之所以不易理解甚至被误解,在于“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一句。很多人由此判定,老子因反对欲望而厌恶俗身,主张轻身、弃身。其实,通观全章可知,老子的本意在于,灾祸的根源在于欲望,欲望的土壤在于身体的本能,要注意化解本能欲望和身见执着,提高自身修养,融入自然大道,与“道”偕行。依道而行,当然可以避祸,可以成事,可知治国,可以惠民。所以,“无身”不是不要身体,而是化解自我,远离欲望,公而无私。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人生“三戒”是孔子根据人生三个阶段不同的身体气血特点,提出的养生基本原则,概述了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应该如何养生,其主要内容是:
少之时,戒之在色
少年时候,养生的重点在于保精。此时,血气没有平稳,要戒色,也就是要戒房事。少年身体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此时过早、过频地进行性生活,会大伤身体的元气,容易身体虚弱,或变生很多疾病,甚至早衰。
孔子说的少年戒色,不仅仅是性的问题。少年对世界的观察,除了性以外,更主要的是由于对社会经验缺乏,导致对人间百态辨别不清,少年的轻狂易导致少年被很多事情所迷惑。少年如能辨别大千世界各种颜色,实乃人生一大进步。这就需要对少年进行教育,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少年强,国家强;少年健,国家健。如何对少年进行包括性和全面的人生观教育,乃是国家之根本。少年立大志,不沉溺于玩乐,才能辨别世界的主流,才能够按国家需要的方向去发展,为成才奠定基础。
其壮也,戒之在斗
壮年以后要注意养肝。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中年五脏气血衰落就是从肝开始。壮年的时候,血气方刚,要戒斗,不要争强好胜,不要动不动就发怒,因为发怒容易伤肝。人到中年,应尽量不发怒,保持乐观的心情,以保证肝脏气机的调达。
孔子所说的斗不是人们常见的斗殴。中年人体力和脑力已经成熟,偶尔产生殴斗也属正常。中年人社会经验丰富,已经有了相当的阅历,中年人之间的斗更主要的是暗斗。这种斗往往比街头斗殴更厉害。不仅消耗双方的脑力,更有可能破坏业已形成的良好的工作或社会环境,也可能给下一代产生不好的影响。宁静致远、淡泊名利。这些话主要是对中年人说的,希望能够帮助中年人平静心态,集中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将精力集中在相互暗斗之上。
其老也,戒之在得
老年的时候,血气开始衰落,要戒贪得无厌,就是要控制心里的欲望,要注重养心。《黄帝内经》说,六十岁心气开始衰落。人不能抗拒身体衰老,但是人可以抗拒思想的衰老。老年人人生阅历丰富,凭借自己的经验可以得到很多;老年人思想深邃,绵里藏针,可以利用年轻人之无知,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但是,这些都是令人不齿的。年纪虽然是老人的缺项,但是也是赢得尊敬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老年人应该帮助、教育年轻人,这样的老人即便没有得到什么,但是在人格上也是崇高和伟大的。孔子因有七十二贤弟子,才能传播自己的伟大思想,如果孔子想得到短期利益,急功近利,那么中国儒家的文化恐怕就没有传承的可能。将自己的思想和经验传承给年轻人,从表面上看没有得到什么,但是为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果因为身体衰老不能给社会尽力,那么帮助年轻人也算是为人类做出了很大的奉献。
孔子提出的“人生三戒”放在当今社会仍然适用。戒色需要年轻人自己树立远大理想,同时也需要年长的人帮助;戒斗需要中年人心平气和、相互协作,需要个人进行内心的修炼;戒得需要老年人改变自己的思想,帮助别人实现人生价值,比自己得到更有社会价值。总之,影响人生发展的因素很多,要想实现人生的理想,除了个人不断地修炼和奋斗之外,还需要三戒。
阴阳,天地的大道之学问
懂阴阳可以成为大学问家
我们现在要讲的是很关键的内容,万物不离阴阳,当你懂了阴阳就能了解事物发展规律。
我们都羡慕有学问的人,一阴一阳谓之道,这个阴阳是天地间最大的学问,所以搞懂这一点,你就是大学问家,问题是你还这真能忽悠的住。
因为这个阴阳呀,涵盖了万事万物的方方面面,这是中国人的智慧的精华,你可以用它去阐释任何事情,为什么有春夏秋冬呢?因为天地间阴阳气的转换。人为什么生病呢?因为阴阳不平衡。那个老太太为什么那么多病呢呢?因为她阴气太多,阳气不足了。为什么你这么有学问呢?因为你懂阴阳!
什么是阴阳
好,那我们接下来看什么是阴阳,一本《黄帝内经》之乎者也一大通的古文,谁能看得懂,你看不懂也没人怪你,但如果只有阴阳两字你都看不懂,别人不怪你,你也该怪自己了,《易经》讲,阴阳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看了没有,万物的玄机都在这阴阳两个字里。
最简单的理解,阴阳就是同一事物相对立的两个面。
有上就有下,有左就有右,有南就有北,有白就有黑,这都是阴阳,阴阳都有很鲜明的性格---对立,一看就知道,凡是向上的,运动的,温热的,积极的属于阳。反过来向下的,静止的,寒凉的,消极的就属于阴。
那我们先分出阴阳最大的代表---天地,分这个应该不难,你先说说谁是阴,谁是阳,我保准你猜对了,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不错,你懂了,你向大学问家迈了一步了。
我们学哲学知道只有相对,没有绝对,天为阳,天也不是绝对的阳,他可以再分,白天为阳,黑夜为阴,接下来,白天虽然为阳,但又可再分为上午为阳,下午为阴,看了吧,阴阳有这么一个特点,无限划分,把世界这么无限划分下去以后,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原子科学,原子是已知最小的阴阳了,一个原子核以静为阴,一个绕核的电子以动为阳,但原子还能再分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阴阳能无限再分,只不过以我们目前的科学只能认识到这。古代人的智慧比现代高。但那是科学家的事,我们还是回过来看我们的阴阳,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阴阳,知道怎么去划分了,也知道了阴阳可以无限划分的规律,该恭喜你,你又迈进了一步。
要明白阴阳的规律
中国人的说话很有意思,古人的智慧都渗透到我们的语言中,这叫百姓日用而不知,想想看,我们熟悉的阴阳的成语都有什么,阴差阳错、阳奉阴违……想想还有什么,你要说不出五个来就要怪自己了,出去可别说自己是大学问家,因为你忽悠不住人。
这个阴阳可以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思想,中国人的方方面面都反映着阴阳的思想,你看:都说中国人怕老婆,我一发工资就要回家交给老婆,人们就说你「妻管严」,我说你别笑,这是好事,男人属阳,阳代表着发散,所以男人兜里有钱就放不住,不是吃去请客就是被人借走,笑的那位是不是有同感。
但女人属阴,主收敛,就是要收钱的,家有万贯也经不住挥霍,有钱就会理财才是致富之道,别人叫你去喝酒,你一摸兜,就十几块钱,你也不好意思去对吧,别人都知道你怕老婆,不主钱,慢慢的也不管你借钱了,你看这无形之中很多的好处嘛。
从上面我们知道了阴阳的一点道理,算一个开始,但还不能叫入门。那怎么才能入门呢?你得搞清楚阴阳的规律,就好像一对新婚的小夫妻要想生活幸福,就要先搞懂生活是怎么回事,懂了生活的规律,你们也就踏入了幸福的大门,所以我认为结婚还不算生活的开始,两个人缺少磨合,还属于单独的阴和单独的阳,只有通过时间的磨砺,两个人相互了解,相互关爱了,才是一个阴阳交融的状态,是真正生活的开始。
懂了阴阳的规律养生才不出错
我们现在学养生也是这样,你要懂阴阳,才懂了身体气血经络和病疾的发展规律,才能知道怎么去调,怎么去治,我有句话:治病不懂阴阳,患者离不开床,养生不懂阴阳,病了实在冤枉,你给人治病,连最起码的阴虚阳虚,阴盛阳衰都搞不清楚,绝对没法对症下药,治一顿,患者也起不来床,要说有时治不好还是好的,有的干脆就治到那个方寸的小盒子里了,所以古人语重心长的训诫:庸医杀人无数!
你养生更要懂阴阳,你阴虚了,这是水少了,结果你不知道,觉得反正是虚嘛,一通乱补,于是吃大把补阳的药。人参、鹿茸……还都挺贵,结果呢,那位说流鼻血了,我说你没事偷着乐去吧,这是轻的,不补你个血压升高,大脑混乱就是好事了,本来是想养生想健康,却养出病来,你说你冤不冤枉?
所以我们要首先了解阴阳的规律,在《黄帝内经》中讲到阴阳有四个规律,也就是阴阳的四种运动变化,这才是精髓,注意,懂了这个你真就能说你是大学问家了。今天我们讲这个阴阳呢,是很难超出古人所讲的范畴的,因为古人对这个研究太深了,我喜欢看很多古书,那是一席文学饕餮大餐,所以大家也别指望着我将能有什么创新,我只不过捡了古人的一点边角料,给你小火咕嘟出一锅小米粥来,大餐吃多了,用这个来解解腻吧。
64卦沿圆图依序逆顺而排,前32卦逆时针左旋,后32卦顺时针右行,运行轨迹与太极中心曲线5一致。表明64卦蕴含了宇宙5大本体精、炁、神、道、阴阳全部信息。左旋显示万物运动永恒之原生态,右行展示人类社会“法自然”之变化态。圆图是天道与人道演化运动的体现,而方图则表明地道相对稳定。所以我们一改邵雍之说而与太极运行法则一致。
综上所述,用数学表述为:无极(0);S曲线(5);两仪,老阴(6)、老阳(9);四象(4);八卦(8);六十四卦(64);数学公式为: 0+5+6+9+4+8+64=96
从数学科学的角度分析又会怎样呢?
第一、太极中心为五大本体:一5(精);二5(炁);三5(神);四5(道);五5(阴阳);五个5,计为25;
第二、太极中心两侧,左为老阴6,右为老阳9,6与9相加计为15;
第三、太极外围八卦相随,八经卦每卦三爻,八卦共计24;
综上三个数总计:
25 + 15 + 24 = 64
此数与八经卦相重叠(8×8=64)之别卦数完全一致。这表明太极卦数理与万物构成格局《易》理一致;《易经》64卦系统蕴含了宇宙万物构成格局与生成规律及其全部信息。
“太极(卦)”世界,实质上就是“灵感时空”世界。
64卦沿圆图依序逆顺而排,前32卦逆时针左旋,后32卦顺时针右行,运行轨迹与太极中心曲线5一致。表明64卦蕴含了宇宙5大本体精、炁、神、道、阴阳全部信息。左旋显示万物运动永恒之原生态,右行展示人类社会“法自然”之变化态。圆图是天道与人道演化运动的体现,而方图则表明地道相对稳定。所以我们一改邵雍之说而与太极运行法则一致。
综上所述,用数学表述为:无极(0);S曲线(5);两仪,老阴(6)、老阳(9);四象(4);八卦(8);六十四卦(64);数学公式为: 0+5+6+9+4+8+64=96
从数学科学的角度分析又会怎样呢?
第一、太极中心为五大本体:一5(精);二5(炁);三5(神);四5(道);五5(阴阳);五个5,计为25;
第二、太极中心两侧,左为老阴6,右为老阳9,6与9相加计为15;
第三、太极外围八卦相随,八经卦每卦三爻,八卦共计24;
综上三个数总计:
25 + 15 + 24 = 64
此数与八经卦相重叠(8×8=64)之别卦数完全一致。这表明太极卦数理与万物构成格局《易》理一致;《易经》64卦系统蕴含了宇宙万物构成格局与生成规律及其全部信息。
“太极(卦)”世界,实质上就是“灵感时空”世界。
(1)河图中心数之5,与“太极(基)”中心曲线5相一致,地道法则是从天道而来;河图秉承太极之道,以数理展示宇宙本体存在精、炁、神、道、阴阳,主宰宇宙万物的生存与发展之格局; (2)河图中心数5加10为15,与“太极(象)”中心曲线5左右两侧老阴(6)与老阳(9)之和为15相一致;表明宇宙万物“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孕育演化法则;
(3)河图外围黑白(阴阳)排列之数,都围绕中心数按阴顺阳逆之方向旋转运动不止,体现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运动变化规律; (4)出现在我国距今至少8000年时期的河图之数,与后世人创造的0、1、2、3、4、5、6、7、8、9、10数学科学符号不约而同,天衣无缝,丝毫不差。生数5,地数5,天数25,地数30,天地之数55。无为数,有为数,一阴一阳也是数;阳行左,阴行右,一逆一顺为天道;近随远,古同今,成为目前全世界唯一不用翻译的符号语言。表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地万物以自然为蓝本,有序而统一;河图之数实属全世界公用的数学科学符号之太祖。(5)河图之数布局的原理、法则来源于太极。除中心数外,其阳数9、7、3、1逆旋,其阴数2、4、6、8顺行,形成太极图形,正面为5之运行轨迹,负面亦2之运行轨迹,5与2为立体的两极;河图亦是立体结构,是太极丰富蕴义的具体展现;太极隐含天道蕴义,原生对应统一;河图以数理规范承传天道原则而展现地道对应统一和无限循环之法则。
天、地、人三才之道,均以5为正极,以2为负极,三者是一个稳定而统一的立体有机结构。太极原生对应统一,河图仿生而展示万物在统一中无限循环,而洛书则显现人类社会遵循先天法则,通过变化实现平衡而稳定。“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遵循大自然的规则,经过变革而适应之,是人类生存、发展、壮大的唯一途径。变革-平衡-发展,再变革-再平衡-再发展,渐进循环。“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变而通之以尽利”。只有不断变革,才能使主观不断地适应客观,才能使社会平衡而稳定,繁荣昌盛。太极为原生态,河图为仿生态,而洛书则是变化态。
现按照洛书九宫之数原位,分阴阳顺序分解如下:① 阳数顺序由大至小运行,如图所示;线路是:在数学符号中为2;② 阴数顺序由小到大运行,图所示;线路是:在数学符号中为5;
97(5)31洛书阳数运行线路图 24(5)68洛书阴数运行线路图河图洛书易道太极说:阴阳、五行、八卦中蕴含的宇宙奥秘。 (1)天道(阳)左旋,地道(阴)右行。先天八卦,前四卦左旋,后四卦右行,其运行法则及其轨迹线路与“太极(基)”中心曲线显示的法则、轨迹线路一致,即运行之轨迹是数学符号中之“5”的形态。而太极中心5,是宇宙原始本体存在,即精、炁、神、道、阴阳。5的负极是2,因此可以认为,伏羲先天八卦是一个蕴含了宇宙全部本体信息之有机立体结构;
(2)伏羲先天八卦,先左后右排列,按时针方向是先逆后顺,其阴阳消长规律与太极阴阳消长规律相一致;先天八卦依据天道阴阳两仪互为消长之法则,揭示出万事万物孕育发展渐进循环的运行规律;
(3)伏羲先天八卦方位,一阴一阳两两相对应。乾1对坤8,兑2对艮7,离3对坎6,震4对巽5;各对卦,序数相加之和为9, 卦画数相加之和亦为9。乾、坎、艮、震、阳四卦,其卦画数之和为18;坤、兑、离、巽阴四卦,其卦画数之和亦为18; 表明先天卦法太极之原则,对应统一,平衡而稳定;对应统一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后天八卦是周文王依据先天原则,经过“变革”,反映人类与自然阴阳结合、万物化生的生成规律,说明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男为父,坤女为母,乾坤生六子而成的变化态结构。
(1)文王后天八卦,是在伏羲先天八卦基础上,对八经卦方位进行了“变革”和调整。这个“变革”使天道法则转化成为人道之运用规律。所以使乾为天、坤为地之主旨,转化成为乾父、坤母,进而乾坤生六子,形成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是一个以男(阳)、女(阴)为主体的正、负极相统一的立体有机结构。 后天八卦反映人类社会组织、生产、生活、乐趣、婚媾、劳作和成功等规律;所以,《说卦》认为,“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至役乎坤,说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后天八卦洛书九宫图
(2)现在,我们将后天八卦按照其阴阳属性,纳入显示人道之洛书九宫图内,不难看出人类社会男女(阴阳)以九宫图中5为中心,进行各种建构和活动。而洛书九宫图中心5与河图中心5一样,是“太极(基)”中心曲线5的承传,蕴涵了宇宙精、炁、神、道、阴阳5大本体之义及其全部信息。说明反映人类社会规律的后天八卦,恪守先天运行法则,顺乎后天变化之理;
心灵能量是藏在身体里的大智慧
依据《易道》阴阳两性原理,宇宙中一切事物都存在着“隐”与“显”、“幽”与“明”两种状态。探索真理应既要知“明”,也要知“幽”,在探索“显”的同时,也要深究“隐”,才能达到臻善的境界。
“无极之原说”中已充分论述了无极,即“无、始、母、0、星云团”等概念是无形无象的浑沌世界;
“太极生成说”中又揭示了宇宙在浑沌世界基础上孕育出一条曲线5,谓之“太极(基)”;这是宇宙原始浑沌世界孕育演化有形有象的首现,向世人展示了宇宙本体的存在数理。我们依据数学符号科学规律,结合自然界主导性存在现象认为,这条曲线代表符号就是数字符号5。这个数,虽然说在久远的远古时期显现,但它确确实实又在人类历史的“后来”,在数学符号科学0 1 2 3 4 5 6 7 8 9 10中,位处中心,对全部数学符号的产生发挥了无可置疑的决定性和主导性作用。同时,结合现代科学各领域研究成果综合考虑,确认5的蕴义也理所当然地就是在宇宙生命生成、演化过程中起决定性和主导性作用的“精、炁、神、道、阴阳”。这就是宇宙之原始本体存在。这个存在是宇宙生成与发展中,自始至终的存在。她既是本原存在,又是永恒存在。
我们将进一步分析、探讨这5大本体各自的性质、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精。宇宙原始存在5大本体之一。精为物,是从宇宙原始(无极)浑沌世界到实有(太极)有形有象世界的存在物。它是物质及其能量的表现形式;是存在于时空中的客观显象实在。“精”,位处后天八卦坤之位,坤为地,为物。一切物质均具有阴阳两种属性,它制约于自身的生存之道及其演化规律,受炁的影响和宇宙意识的主导。正如道家名著《悟真篇》所说:“身者心之宅,心者身之主”。身为物质实体,而心呢,古人则认为是思维意识(神)之源,固身(物体)受意识(神)之主导。气(炁)是这种“主导”发生的桥梁和动力形式,失之则无济于事。道家有的学者误认为,“气就是神,神不守,服气便徒劳无功。”(《形神可固论》)气与神混一是错误的,唯物论者认为物质可产生意识的观点也是不对的。
炁。宇宙原始存在5大本体之一。炁为介,流存于宇宙一切物象之中,是从宇宙原始(无极)混沌世界到实有(太极)有形有象世界,一切物象间之桥梁和动力形式之表现。炁,对应后天八卦巽之位,巽为风,为气。
炁与气有本质的区别。炁为本原存在,纯而洁;而气则是由于炁的流动参杂了尘埃物质而形成。炁为先天纯净之存在本体,而气为后天混合而成。气的主体是炁。为了便于讨论问题,我们在本文中还暂时使用“气”这个字。
气无形无状,它流动和充实于万物之间,属于介质。它制约于物质生成及其演化之规律(道),受阴阳性质的影响和意识的主导。
道家学者认为:“人因阴阳二气化合而成男女,因气而生精,因气而生神”(《养生延命录》)。气在人与精、人与神之间发挥着尤为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生命的生成演化中,气聚而精生,气通则神存;气泄而精散,气断则神亡。所以说气道相通,气识相成。气与物与识相随而有别。古代有的学者认为,五气:“软气、温气、柔气、刚气、风气”分别化为“水、火、木、金、土”五行,将气(炁)与物混,这显然是错误的。
神。宇宙原始存在5大本体之一。神为识,是思维与意识的存在形式,是从宇宙原始(无极)浑沌世界到有形有象(太极)实有世界,万事万物的主导者,隐存于太极之中心,阴阳不测之谓神。她位处5大本体之中位,以物为体,以气为介,法道而行,循阴阳之性而成。具有主导性和决定性,但无随意性和任意性。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遵守道德,奉行规律,神灵不能另行其事,对人绝无伤害。《淮南子·本经训》也认为,“法阴阳者,德与天地参,明与日月并,精与鬼神总”。
神是宇宙思维与宇宙意识。思维并非都有意识,但意识都具有思维。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不但具有思维能力,而且还具有意识和意识反馈;而动物却只具有思维而没有意识与意识反馈。
人的意识与意识反馈,是宇宙本体意识的优遗传,动物的思维是宇宙本体意识的劣遗传。宇宙生命具有优劣阶梯遗传之道。
神遵道而主理,故不乱为。人被伤害者,是因为自己违背了天道、地道与人道之故。
神如大脑一般(思维意识),她与精(物)、炁(介)、道(律)、阴阳(性),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组成了一个严密的有机体结构。
道。宇宙原始存在5大本体之一。道为律,是宇宙万事万物产生、演化及其发展的自然法则和规律;它不是一个实性本体,而属于虚性本体。它通过形式逻辑系统和一种特殊的“能”或“式”的方式表现出来。“式”主静,“能”主动,两者同时发生,谓之道。它贯穿于事物发展的自始至终。道,处后天八卦乾之位。乾为天,立天之道曰阴与阳。老子最早发觉宇宙本体及其万物中道的存在,这是一个伟大而神圣的智慧。
自然行为,不外乎两种形式:一是遵道循规有序的法自然;二是无矩无束乱为无序的任自然。宇宙之所以是一个统一的系统整体,是法自然而不是任自然,原因就在于神(识)的主导。这个主导当然是法性主导,而不可能是任性主导。
老子所称之道,有两种性质:一是宇宙本体存在之道;二是事物变化发展之道;本体有存在之道,发展有变化之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形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经》)。很明显,老子在这里所曰之道,是宇宙原始(无极)浑沌世界之本体存在之道;而“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德经》)所指之道,就是万事万物变化发展之道。
现实世界之特质来源于本体。
道,因精(物)而生,因炁(介)而能,因性(阴阳)而成,因识(神)而圣。尚若宇宙中没有精、炁、神与阴阳的存在,也就无所谓“道”了。
阴阳。宇宙原始存在5大本体之一。阴阳为性,是万事万物固有的两种天然属性;最早的阴阳二字出现在《诗·大雅·公刘》:“既景乃冈,相其阴阳”,是说在山头上观察日影,看哪一面是阴,哪一面是阳。经过长期提炼,老子将其高度概括为对自然界一切事物中相互对应的两个方面。它也不是实性本体,而属于虚性本体。它随着事物的产生而产生,同时又随着事物的消亡而消亡。阴主静而阳主动,动静相随,前后相依,互为其根。“阴阳”, 位处后天八卦艮之位,艮为山。
伏羲氏最早发现万物具有阴阳两种属性,并用两个符号(阴爻与阳爻)始创八卦及64卦系统,虽然没有阴阳二字,只有阴阳符号,但这是一个伟大而神圣的创举。
阴与阳是一事物立体状态的两极。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说明万物阴阳二性既相随又相依,在气的“介入”之下,万物才能保持平衡、稳定、生长、发育。庄子说:“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一静一动,阴阳调和。无阴,阳不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岁老人长寿秘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