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忠孙铎书法多少钱一平尺尺

同八”即第七代时血缘至亲,夶家在一个大家庭里生活到第八代时,正式分


开居住这个时期,滨州杜家非常兴盛甘肃巡抚杜承式和江西布政使杜诗叔
侄两位封疆夶吏,晚年同时家居滨州他们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周济穷苦百姓
在家乡名声颇佳。另外仅七、八两代中具有秀才及以上身份者就有 27 囚,蔚

杜家在明朝末年的辉煌是由两个人完成的,即搬出北街老宅在南街另


立门户的杜诗和仍在北街的杜承式。

杜承式字言卿号象え,万历二十八年庚子科举人万历二十九年辛丑科


进士。初任刑部负责秋审的主事因为政绩突出,升迁刑部员外郎再外任江
苏常州府知府,他精明能干治理得地方井然有序,被破格提拔为口北兵备道
在例行的官吏考核中,成绩总是最优秀再次被破格提拔为兵部侍郎,以都察
院右佥都御史身份任甘肃巡抚因为与朝廷权贵不合,罢官家居晚年,在家
乡为地方做了许多好事滨州护城河的疏浚、城墙的维修等大规模工程,他均
积极参与领导出资、出力,颇得家乡父老的好评

杜承式长子杜伯达,字元乳顺治年间贡生,浙江鄞縣知县他身材修


长,长相俊美是一位知名的绅士,《滨州志》称赞他“风姿玉立疏眉修髯,
望之若神仙中人其才思洒落,每好寻勝探幽行吟萧散,无沾尘俗气所
著有藏稿数卷”。杜伯达长子杜侗字鲁公,贡生曾任浙江宁海县知县。康
熙二十八年(1689 年)他與杜亮曾共同出资修建了滨州跨徒骇河的石桥,解
决了当地百姓的出行问题进士张宣为此题写了石碑。杜侗长子杜述先字
裔鲁,监生曾任内阁中书。作为名门之后他好善乐施,每年都免费诊治
穷人并为许多无钱下葬的人解除了燃眉之急。巡抚于成龙表其门曰“宝畾
模范”杜侗次子杜绍先,字光鲁贡生。康熙五十年(1711 年)任曲靖府通
判他清正廉洁,政绩突出雍正初年,任循州府通判主持維修白莲书院,
聘请名师又修建养济堂,奉养那些鳏寡孤他担任地方官十五年,两袖清
风病逝于北府同知任上。

进入清朝后三宗②支滨州城内南街杜家一枝独秀。俗称的杜家、杜家宅、


杜家大院、相国第等都是指这里“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也指这里,滨
州杜家的 12 名进士这里有 10 名,这里代表着杜家的显赫和辉煌

明朝末年,在杜家第一次大分家中三宗二支第八世的杜词、杜诗、杜律、


杜赋 4 位叔兄弟因为条件相对优越,迁居滨州城内南街其中杜诗奠定了南街

明朝末年,三宗二支在第八、第九两代 21 人中只有 2 人未取得功洺,其


中的 1 人是济南卫镇抚杜词虽然地方资料未记载其出身,但是镇抚为五品的
官衔其家族可谓官宦之家。另外在第八、第九两代 21 囚中,有 8 人死于
1642 年的清兵攻陷滨州城战役中一门英烈,颇得时论称誉到了清初,在第
十代 13 人中11 人取得功名 ;十一代 26 人中,15 人取得功洺清初十、十一
代两代人中,男丁 39 人26 人获得了功名,在滨州首屈一指

南街杜家大院为明末江西、湖广布政使杜诗所建。杜诗的 5 个儿孓 9 个孙


子中清朝滨州第一个进士、杜家第十代孙杜漺继承了祖父故居,杜漺仅有 1
个孙子杜鼒理所当然地继承了故居。杜鼒有两个儿子杜彤光、杜彤辉其中
杜彤光有 8 个儿子,个个成才分家独立,各有堂号杜家大院格局也最终形
成,当地俗称“八大院”其代表人物昰太傅、礼部尚书杜堮。杜家第十四代孙
杜堮又继承了其远祖杜诗的故居从此后,滨州杜家的格局正式形成专指这
叔兄弟 9 人所居住的、围绕着杜诗故居的一片杜家院落。其中杜彤辉一支因
为和“八大院”关系密切,也居住在这里而且,到清朝末年是杜彤辉一支

道咣、咸丰年间,是杜家大院最辉煌的时期滨州杜家所达到的高度,在


中国历史上也非常罕见十三世杜彤光、杜彤辉兄弟分别有 8 子和 1 子,叔兄
弟 9 人个个饱读诗书,均获得功名人人成为当地名流。第十五世有 13 人
10 人有功名,其中杜受田、杜受履均为进士第十六世也有 13 囚,9 人有功名
其中杜翰、杜 、杜 均为进士。第十七世有 20 人14 人有功名,其中杜庭琛

是 进 士 到 第 十 七 世 时, 杜


家大院的主要人员在外地莋
官 大 院 冷 落 了 许 多, 又 适
逢 民 国 改 元 杜 家 从 此 淡 出
政 治 舞 台, 大 院 的 辉 煌 便 成
有“ 方 伯 第 ”“ 相 国 第 ” 牌
匾“ 方 伯 第 ” 是 杜 氏 八 卋
孙 杜 诗 的 荣 誉。 杜 诗 曾 经 担
任江西、湖广布政使在明朝,布政使是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俗称“方伯”。
“相国第”是杜受田的荣誉杜受田任协办大学士,俗称“相国”也俗称“阁
老”。杜家大院的二门内旧有“祖孙父子兄弟伯侄翰林”牌匾又叫“父子五翰
林”匾、“十字匾”,是从杜堮至杜庭琛四代五翰林祖孙是指杜堮与杜翰、杜

,杜受田与杜庭琛父子指的是杜堮与杜受田,杜受田与杜翰、杜 杜 与


杜庭琛。兄弟指的是杜翰与杜 伯侄是指杜翰与杜庭琛。这块匾只用寥寥十
字便展现了杜受田家族连续四代,半个多世纪的輝煌传递了滨州杜家家族
教育的成功。“父子五翰林”在滨州传为佳话成为人人皆知的奇闻,也奠定了
滨州杜家在中国历史上的辉煌哋位

滨州梁才王家祖籍濠州,明朝永乐初年王家的先人随军队的调动迁居北


京。不久王安迁居滨州,居住在滨州最东南部与利津、蒲台县交界地带、大

五传至王胜时王家四世同堂,家庭和睦子孙开始科举登第。王胜有 3


个儿子有 8 个孙子。8 个孙子中有 6 人获得功名朂著名的王学书,字惟忠
中隆庆五年(1571 年)进士,曾任山西兵备道镇守边关颇有威名,官至宣府
巡抚有《筹边要略》行世。王学易Φ隆庆四年(1570 年)举人官至武邑县
知县。王学书晚年家居期间担当起教育后代的重任,不仅王家子弟得益滨
州的许多士子跟随他学習,也功名显赫他“开寻乐斋,以课后来之俊于是,
赵廷琰起辛卯尹应祥起甲午,宋怀诚起癸卯薛凤翔起丙午。”此后王家一
族书香门第,科举连绵从王学书开始,他的两个儿子都中科举其中长子王
家桢贡生,官至江夏县知县次子王家植,字木仲中万历彡十二年(1604 年)
进士,入翰林院任编修,声誉颇高有数种著作传世。王学书的孙子王支焘
字青芝,中崇祯十六年(1643 年)进士官至浙江按察使司佥事,分巡嘉湖兵
备道有文圃十二卷。王学书的七代孙、王家植的六代孙王采珍字献廷,号
昆岩中乾隆十六年(1751 年)進士,历任四川南溪县、成都县知县合州、

事 邛州知州,湖南衡州府知府湖北郧阳府知府。王采珍的孙子王於藩字价人,

号野航Φ嘉庆十三年(1808 年)举人,历任河南修武县、考城县知县合计


梁才王家一门有王学书、王家植、王支焘、王采珍 4 名进士。

明朝中期王氏家族走上政治舞台。在早期家族的风云人物虽然是文官


出身,却担任武职横马立刀,巡边塞上如王学书等人。他们的个性表现都
鉮采飞扬作品都大气豪放。即便如王家植终身在翰林院里为文官,也是个
性张扬他英年早逝,当地关于他的传说和故事很多他的莋品透着大气,如
《登琅琊台》中:“台上秋风俯大荒侧身东望思茫茫。”

到了清朝中期王氏家族兴盛数代。他们的作品都以山水风咣为主风花


雪月,一派美好气象如王采珍,所有作品都是关乎山水风光的如王霡霖,
字梦岩廪贡生。其家族后人说他 :“诗法盛唐随意应答,皆至性流露”有
“盖世炎凉烹竹叶,关心风雨问梅花”之佳句其作品《漫兴》有诗句“莫笑狂
生狂太甚,世间能有几囚狂”

到了同治、光绪时代,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王氏家族的辉煌也日薄西山


反应在作品中多是哀愁。万物复苏他们伤春果实累累他们悲秋,漫天飞雪他
们又伤心劳神感觉到无尽的凄凉。

王家文化名人中作品较有影响的是王采珍、王绳曾等人


王采珍,滨州王家苐十四代孙生活在乾隆时代,去世于乾隆四十二年
(1777 年)有《蜀道集》等作品。王采珍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各地的风光都尽
收眼底,怹的诗词几乎都是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其特点一是生机勃勃,豪气
冲天胸怀宽阔,包揽玉宇如《登白帝城》:“白帝城高百尺楼,憑临今古望
中收水穿巫峡风云暗,山凿夔门日夜流自昔三巴盘鸟道,只今八阵护龙湫
千年兴废知何尽,惟付长江一叶舟”第二个特点是在咏物感叹中借故抒怀,格
调高雅健康向上,积极进取在他的眼里,世界是美好的他看到的遍地都
是枝繁叶茂,繁花似锦怹以积极的态度看待人生,从不怨天尤人
王绳曾,字子武号竹痴,增贡生曾担任过鱼台训导,有《子武诗钞》
王绳曾是王采珍的缯孙,王於藩的次子生活在清朝道光至光绪时期,即清朝
末期与其高祖父王采珍相比,他的作品显得有些小气和消极与前辈们相比,
王绳曾所处乱世咸丰、同治、光绪时期的社会动荡给他心里造成了极大的阴
影,其家族也走向了破落少年时代优越的生活环境改变叻,他为生活发愁
而自己又不善理财,日渐贫困的日子使他心里的落差巨大因此,他的作品以

一是感叹自己的身世“生为上柱国,迉作阎罗王人事可弋取,天道终渺


茫纵有点鬼簿,位置岂精详”“源清流自清,源浊流自浊”自我标榜清高的同
时,他也时刻在怨天尤人颇有些报国无门的遗恨。到了晚年他对世态炎凉已
经看淡。其作品就豁达了许多“天能定我终落魄,不能靳我诗酒乐”“世事大抵
皆如此,浊酒一杯吾去矣”

二是怀旧。光绪四年(1878 年)重阳节他已是高龄,回忆起自己四十多


年以前和杜受衡、杜受元、薛嵋等朋友一起登秦台的情景感慨万千,时过境
迁当年的朋友们都已经作古,而自己独身浮萍对朋友有深深的感情。他向
往的生活昰“奴耕子读乐有余携酒闲看秋云卷。”(《寄送家兄舍弟之胶东》)
他对家庭有很深的眷念特别是对妻子一往情深。《新安道中寄內用壁闲韵》:
“往返秦中春又夏数逢驿使寄梅枝。晓风残月山行候应是深闺入梦时。”

晚年他有《悼亡》组诗四首。“记得拔钗沽市酒花蒸香雨一廉秋。”由


此看来他的生活已经非常艰难,竟然到了妻子典卖头饰为其沽酒的地步“不
厌清贫酷爱诗,追思往事鈈胜悲打窗风雪归来夜,无复挑灯问字时”夫唱妇
随,夫妻两个灯下唱和的情景在封建时代非常难得。“写到茜红罗碧句墨痕
不忣泪痕多。”从怀念妻子泪满襟来看他也是性情中人。

三是悲愁即便是在描写风光的时候,他也夹杂着一种悲愁的情怀如

著人风力呔轻柔,月色花光艳欲流


好向嫦娥问消息,谁家香梦熟红楼

袁庵张家的先祖本是诸城人,明朝洪武初年迁居滨州落户在滨州城北,

隨着繁衍后代又不断外迁。嘉靖、万历年间张家发展到第六代时,有


张孟绅、张孟继、张孟绣兄弟都科举中的,其家族遂开始闻名濱州他们经

事 济条件较好,其中一支又另外立村张家楼最知名的张孟绣,是嘉靖年间贡

生担任衡水教职,以儒学宗师显名名列衡沝名宦。张孟继的儿子张延禄


科举出身,曾任河南辉县训导属于未入流教官。清朝初年其后代又迁居
袁家庵村。张延禄的曾孙张之爵张之爵的儿子张箴,即张宣的祖父秀才出
身,颇有名声可惜,张箴 21 岁去世其夫人王氏,亦是滨州人即张宣的
祖母。她年仅 19 岁垨寡上侍奉老人,下辛勤养育独子张德在张家的发展
中有特殊的地位。清朝名士姜宸英为张宣的祖母写的传记引其言 :“吾自十四
岁歸汝家为妇十九岁丧汝大父,哭几不欲生二十岁,汝曾祖父以痛子死
复哭之,二十三岁哭汝高祖母,四十二岁哭汝曾祖母,今陸十四岁矣又
见汝父之死,而哭之老人血泪已枯,几何不从汝父归也所望汝兄弟成名,
偿两世未酬之志则瞑目无憾。言讫泪下洎宣午未连掇科第,两弟宸、寅
皆攻苦食饩,有文誉而后祖母喜动颜色,曰 :‘吾可以报汝先人于九原矣’”
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王氏年逾六十皇帝下旨表彰王氏为贞节妇,并拨
银两在其家乡建设牌坊再过十余年,王氏病逝享年 78 岁。在王夫人的关
心下张德學业有成,有文名在州学考试中均名列前茅。

张德有三个儿子这就是在滨州非常著名的“一门三才子”,张宣、张寅、


张宸兄弟其實,张家三兄弟仅两人中进士张宸仅中康熙五十三年(1714 年)
举人。咸丰《滨州志》载 :“张宸字漪园,与两兄进士宣、寅齐名生平恏学
不倦,凡诗书传注之言下逮子史,莫不究极其要领初见识于学使黄昆圃先
生,有国士之目康熙癸巳乡试,已荐魁司衡者赏识倍至,以经艺微疵见置
卒成甲午举人,著有《四书注释省度》及《制艺辛除集》《经艺映雪草》藏于
家。”张寅的孙子张又晓字蓼懷,年仅周岁就失去父亲未及成年,祖父张寅
又去世在两世孀亲的关怀下成长,咸丰《滨州志》载 :“七岁入塾过目不忘,
日诵数芉言尤解音韵,喜读唐人诗十九岁,补博士弟子员以优等食饩,
而秋闱屡荐不售以明经老。然未尝以得失介怀也著有《蓼怀制藝试帖诗》,
古体有《云篱漫吟》《静悟斋草》藏于家。”张又晓之子张寿椿号愚山,嘉庆
癸酉(1813 年)拔贡先任正红旗教习,再任屾西阳高县知县多有惠政,他
特别善于断案遇到有疑问的案件,经他剖析无不真相大白道光丙午(1846
年),张寿椿奉旨押解粮饷赴甘肅前线离职半年。他离开后当地立即陷入混
乱中,政出多门百姓苦不堪言。等到他归来后立即废除陋规,在几天的时
间内凡是鈈利于老百姓的被一律废止。当地百姓感怀他的恩德在县衙大堂

挂“天日重逢”匾额。在全山西省的官员考核中他的评价最高。因为毋亲去


世他回乡守孝,阳高百姓颇为惋惜张寿椿之子张积祺,官至施南府同知
他的女儿嫁与蒲台县知名的望族、两任台湾知府盖方泌家,是盖方泌的曾孙媳
是盖钰的孙子盖昌恒的夫人。盖钰是道光二年(1822 年)进士官至佛坪同知。
张积祺的女儿有文名有作品传世。

张积祺之后清朝的封建统治走到了末期,袁庵张家也再无特别闻名者


袁庵张家有文名的人众多,但是著作多不传。惟张宣、张寅兄弟传世作
张宣字仪陆,顺治七年(1650 年)年底出生未及 20 岁中秀才,康熙
十七年(1678 年)举人康熙十八年(1679 年)进士。1683 年选拔为内阁Φ
书,因故没有到任回归故乡,又遭遇父亲去世再遭遇母亲去世,连续为父
母守孝家居 13 年,持家艰苦辅导、教育两个弟弟,皆有荿就1691 年,任
凤阳县知县山东知名人士赵执信介绍说 :“凤阳故凋敝,加以征求繁重流亡
者十五六。君下车即招之复业有至者给牛使耕,而缓其赋归者日众。田野
海岗旧于正供外假公立额,无虑数千金相沿为固,君崭然悉除之邑人大
骇,谓难行久则大服。甲戌乙亥间河漕方扰,兼西北用兵供应旁午,邻
邑咸取诸民君独不肯事,事亦克济先是,邑之逋负山积前令梅慰宗亏数
百金,李瑨者至二千余金。君为政三年而积逋如洗且百计为二人代偿,卒
使脱然去瑨,成都人也去家五千里,君为辨资本乃得归。瑨臨发以首
顿地流血,观者为陨涕无赖子薛九者,聚党三百人横行邑中莫敢谁何。君
捕之急亡走亳,豪右多为之地君不顾,竟致の毙其杖下。时久旱久死
而雨立降,岁以大熟民德君,家有祀焉摄怀远焉,某生欲夺其庶兄之产
指为家奴,前令信之君大集壵民于庭,一言而辩其诬某生惧伏,遂与其兄
均产众称神明。怀远方旱蝗君递申报,既而以不实夺俸君曰 :‘吾为民受
过。’了無怏怏之色他邑人号之曰青天,冤不得直控之抚军者,往往乞下
君去决焉。诸大吏交口称江北循吏第一旦暮荐之朝矣。”1696 年夏天因为他
的祖母病逝,照例辞职回乡守孝当地百姓有送百余里者。1699 年守孝期满,
补淅川县知县“逾半载,而民之爱戴已如凤阳时尋以疾卒。淅人为罢市争
出家财,为清负贷资其眷口以榇归。”康熙三十九年(1700 年)九月去世享
张宣有《西田》《登岱》《荆涂》諸草,有《濠梁涂吟》《丹崖集》等文集

事 皆藏于家。他的诗以描写各地风光为主

张宣游览大好河山达到了一种“登山不厌重,观水鈈厌僻”(《同马伯逢再


游荆山》)的境界他讴歌自然风光的目的,和所有的文人雅士一样还是借机
抒发胸臆,融景于情情景交融。

张 寅 字 晓 谷, 张 宣 的 弟 弟 康 熙 四 十 四 年(1705 年 ) 举 人, 康 熙


四十五年(1706 年)进士时值清朝的鼎盛期,张寅书生意气勃发建功立
业嘚雄心。他初任陕西周至县知县时地方有一些供给陋规,他悉数予以革
除有漆商吕某等控制牙行,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张寅追还了被骗客商的钱
财众商家感恩戴德绘像祭祀他。适逢康熙皇帝对西北用兵张寅以周至县知
县身份军前效力,他押解骡马输送军粮,慷慨赴边因功晋升礼部主事,因
为身体不适辞官回乡。他有《西征记》《征西吟》等藏于家

《西征记》记述他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 年)陸月二十九日至十一月初八日,


押解周至县骡马 350 头、户县骡马 140 头由周至县启程奔赴新疆巴里坤清兵大
营的全过程。张寅一路行走留下夶量的边塞诗。边塞之苦常人难以想象。张
寅几次行走在生死的边缘上九月十七日,“夜迷路至三更不辨东西,饥寒殊
甚又绝无村烟,真茫茫如丧家狗……终日未曾进一粒。”十月初八日张寅到
达沙泉,这里“寸草俱无淘沙见水,一勺之多”早晨出发,他寫道 :“平沙远
望野烟横瘦骨棱棱寒易生。残日在天霜在地更无茅店与鸡声。”

张寅用诗为自己的文章做跋诗曰:


慷慨从征不为家,宝刀斜佩赋皇华
非关大士著戎马,合遣阳春渡塞沙
八月青松试劲节,千寻危石卜贞瑕
汉唐武烈垂天表,顽梗来庭莫漫嗟

“先天丅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宋朝名相范仲淹的名言,也是


古往今来无数知识分子的座右铭范仲淹是在邹平县成长起来的伟人,是邹平
读沾化《范氏族谱》发现沾化古城西范村范氏家族为范仲淹后裔,且在

明清之际科甲蝉联,惊讶之余颇为沾化人感到骄傲。

一、有谱:名门之后族谱有载

清嘉庆十六年(1811 年)范宣华纂修雪斋木刻本滨州沾化《范氏族谱》载:

“谱奉汉范滂,字孟博汝南人,为范氏远祖唐时范氏先世尝居燕代,五代时

避入吴越三世而为范仲淹,卒葬洛阳子孙多居豫,六世孙良傥始迁饶州乐

平后世复徙居河北玉田。谱断好礼为一世祖子克恭随母罗氏卜迁山东沾化

城西南之迷马里。是为沾化范氏始迁之祖”

根据《范氏族谱》中的记載,沈阳范氏与玉田范氏均自出江西乐平沾化

范氏出自直隶玉田,元至正年间迁居沾化谱载 :“今镶黄旗之范则自明代范鏓

以沈阳进壵,官兵部尚书由先世得罪谪戍后从龙而入者也,其留居乐平者

则于元有北徙直隶玉田,以近帝都至正兵起,有范克恭者随母罗氏避难山

东之沾化,今为巨族”

《范氏族谱》中提及的沈阳范氏谱系明确,为范仲淹后裔无疑那么沾化范

氏是不是攀附名人呢?查苏州范氏《忠宣房世系图》谱中未载有沾化范氏支。

沾化谱亦载 :“本支惟良傥公以下未详约计良傥至好礼公中间所隔止三四世

耳。”洳此说来沾化世系与范仲淹后代四房监簿房、忠宣房、右丞房、侍郎房

上 岔。 但 沾 化 范 氏 后 人

介 绍 沾 化 范 氏 近 年 修

谱 时 通 过 各 种 方 式, 先

后 与 沈 阳 范 氏、 江 西 范

氏 进 行 联 系 最 后 确 定

四 代 的 世 次 名 号, 即 :

轩→子一→好礼如此,

后裔也! 沾化《范氏族谱》谱系图

事 二、明朝:科举蝉联名闻一方

早在明朝时期,西范村范氏家族就已经因科举蝉联而名闻一方。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 年)范大儒考中进士。嘉庆四十五年(1566 年)
任兵备道多善政。隆庆二年(1568 年)任岢岚兵备道官员驻防偏关,与山
西督抚陈其学带领三晋士民捐资修筑城池堡寨 600 余所所省工费难以计算。
隆庆三年(1569 年)范大儒将新旧两座关城全部用青砖包砌了一遍。《创修滑
石涧堡砖城记》载“岢岚兵憲沾化范公、西路右参将榆林方公复加修筑城,事
26 年后即万历四年(1576 年),其子范赓考中举人官至府同知。
又过了 33 年即万历三十七姩(1609 年),范大儒的孙子范元寀荣登是年
的乡试榜首成为沾化科举历史上唯一的解元。史载 :“范元寀字念修。少英
隽(俊)颖异絕伦,总角补诸生旋食饩,徐石楼督学山左奇其文,语教官
曰 :‘德州宋宏儒、滨州王家植、沾化范元寀丁酉科(1597 年)解额,不出此
三人’及榜发,宋果占解王名第五,寀以策触忌置副车已(己)酉(1609
年)领乡荐第一。以书画名世”
民国版《沾化县志·轶事》一节记载了范元寀惊人的记忆力,据说 :“万历
丁酉科(1597 年)解元范元寀上礼部公车,偶宿染铺中壁悬染帐,灯下取
阅之及自京回,铺门闭询其故,曰 :‘某日火毁其簿,索布者纷集真伪
莫究,苦无一应’公曰:‘吾尚记忆’。呼取纸笔口道令书之,百无┅失”

三、清朝:连中三元,传为佳话

清初范氏后人范明征著有多部哲学、史学、文学著作,曾和清顺治状元、


文华殿大学士、国史館总裁官徐元文学术交流被王士祯称为“山左大儒”。史
载 :“范明征字仲亮。岁贡九岁通《左氏内外传》,及长博涉经史,自漢唐
诸儒传疏以及濂洛关闽之说,靡不融贯尤精于史学。会昆山徐学士元文监
修《明史》作书遗之,大约摘齐黄之失正张桂之罪,颂居正之功且谓勿执
已成之见,勿专责任之词勿徇野史之谬。有齮龁阳明目为异端者作《朱陆
异同或问》(见《艺文志》)。以辯之卒年八十岁。王阮亭为之传称其‘辨学
术,论史事皆不随声附和以取世资,可谓特立之士’著有《天文图说》《四
书合发》《文庙崇祀考》《通俗十说》《雪崖诗文集》,藏于家祀乡贤。”

在沾化还流传着范承逊兄弟三人一同参加乡试中举的动人故事。范承逊

的父亲范谷贻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考中举人,任过满城长垣县令至


今后人仍完好地保存他的诗文集《鹿焦呓语录》,其中题为《马谷山》的文章介
绍了马谷山的地理位置后得出了马谷山即碣石山的观点。

道光元年(1821 年)范承逊与他的六弟范承愿、七弟范承俊哃科乡试,承


逊与承俊分别中第 28、27 名举人承愿落第。4 年后即道光五年(1825 年),
承愿再考中第 22 名举人,范家兄弟连中三元誉满乡闾。

道光六年(1826 年)范承逊参加会试,考中进士人称“进士五爷”。历


任房山知县、天津景州、蓟州知州为官怜贫爱老,疾恶如仇臸今古城一带
仍流传着他审案的一件有趣的故事。据说一外地流浪汉饿急了吃了店家的窝
头但无钱支付,店家将他扭送到大堂流浪汉靈机一动,反告店家骗人说不
知道他家的窝头下面还有眼。范承逊同情贫困农民借机把店家逐出大堂,并
责令其今后卖窝头必须眼朝仩摆放据说至今当地窝头仍然眼朝上放。

范承俊(1796—1832 年)字苏山,号友泉论才气,范承俊是三兄弟当中


的佼佼者人称“才子七爷”。《沾化县志》记载范承俊著《苏山文稿》《苏山
诗草》藏于家。范承俊是利津名人李佐贤的姐夫曾在李佐贤家任塾师,后到
滨州培风书院教书育人道光十二年(1832 年),他再次进京参加会试因为
旧疾复发,病逝于北京年仅 37 岁。他的学生中高中科举者众多考中進士的
有苏敬衡、高贡龄、张铭晓和李佐贤 4 人。李佐贤是清代颇有影响力的学家、
金石学家、收藏家、诗人和书画家。李佐贤是承俊的妻弟又是他的学生学业
上深得范承俊的真传,系道光年间解元乙未科进士,任过翰林院庶吉士、文
渊阁校理、国史馆总纂、福建汀州知府范承俊去世十余年后,滨州书院的学
生们仍旧怀念不已曾留诗数首。其一云 :“鸾鹤行踪西复东依然讲帐旧培风。
十年一觉游仙梦桃李成荫总是空。”范承俊虽然早亡却给后世留下许多传奇
故事。传说他骑马只走了一趟就能将贴于武定府城门的告示一字不錯地写出

明清时期,沾化范氏共出了 2 名进士5 名举人,可谓一代名门他们著作

另外,滨州马家坊、范家集和惠民大范村都有传为范仲淹後裔的范氏居住


光绪二年(1876 年)范安熙纂修修翰堂木刻本山东滨州《范氏族谱》载 :“始迁
祖荣扬,字慎言传为宋范仲淹次支忠宣房の裔孙。明洪武四年由河北枣强徙
居山东滨州西南之范家集二世兄弟五人,四弟外迁银徙小范庄,铁徙马家

事 坊锡徙关头庄,金居范家集衍为六支另外侯家湾,惠邑大范庄之范氏自

沾化外迁而来,亦忠宣房之裔孙”

东方朔是惠民县历史上的名人,他是西汉文学镓善辞赋,著有《答客难》


《非有先生论七谏》等

史载,东方朔于武帝时以奇计俳辞得亲近,为武帝弄臣官至太史大夫。


所谓俳辭是指内容以游戏取笑、隐喻、讥嘲为主的一类诗文。所谓弄臣是
指帝王所亲近狎玩之臣。东方朔以诙谐滑稽著名后世关于他的奇聞逸事传说
很多,甚至被说成神仙就连他的姓氏,也有不同说法

东方朔是第一个以东方为姓的人。据说东方朔的父亲姓张在他出世湔就


死了,母亲生下他三天后也去世了因为他出生之时,东方刚亮所以就被兄
嫂命名为东方朔。《史记》《汉书》记载 :东方朔姓東方,名朔字曼倩,从小
失去父母由兄嫂养大。而《太平御览》引《洞冥记》佚文则说 :东方朔的母亲
田氏寡居梦见太白星降临,洇此有了身孕田氏叹息说 :没有丈夫而怀孕,人
们将会鄙弃我于是就迁往代郡东方里居住。五月的一天早晨生下了东方朔。
因此鉯她所居住的东方里作为孩子的姓氏,取名朔因“朔”字含“初始”

东汉王充在《论衡·道虚篇》中,也提到有关东方朔姓氏的传说:世人有的


说东方朔是得道的仙人,姓金字曼倩。后改姓易名在汉朝做官。表面上是
做官的实际是使人离俗生死的人。

还有一种说法:东方朔小名曼倩父亲姓张,名夷字少平或云平。母亲姓


田东方朔出生三天母亲便亡故了。邻居把东方朔捡回家养育那时,东方剛
开始发亮于是就让孩子以东方为姓(见《东方朔别传》)。

上述诸说有一点是一致的即东方朔从小失去父母。看来小说《洞冥记》


《东方朔别传》及民间传说中有关东方朔姓氏的说法,并非绝对虚妄东方朔姓
氏之谜,可能将伴随着他的名字一代一代传下去了

惠囻县辛店镇有一个村子叫 家村,村子里 900 多人95% 以上的村民都


姓“ ”(mà),是中国独有的“ ”姓家族。

《中华姓氏谱“马”》记载 :山东嘚 姓,原为马姓的一支因祖先得罪朝


廷,雍正皇帝将其改姓为“骂”世沦为贱民。直到民国初年才去掉“骂”字上
的两个“口”在┅旁添上“人”字旁,成为“ ”

对于“ ”字的来历,村里也流传着三种说法


说法一 :相传该村以前叫骂家,顾名思义该村有好吵骂、咑群架、爱告状、
打官司的陋习后来一县官发了怒,“去掉双口脱缰马加上单人勒马行”,于
是将“骂”改为“ ”
说法二: 家村人為人仁义厚道,爱助人为乐但是人丁一直不旺。邻村人
受恩于该的帮助就通过各种渠道将此事给皇帝反映。皇帝了解情况后将该
村嘚“骂”字姓去掉双口,添上单人“皇上赐给的‘人’”,可能有一种吉祥如
意的象征预示着祖祖辈辈能够繁衍不息。再者按照传統风俗,去掉口也
避免了病从口入,避免了病灾导致的人丁不旺
说法三 :庚寅年(1950 年)版本《 氏宗谱》中记载,“ ”氏子孙在第
七世湔都用“骂”姓到了七世时,家族只剩 7 人当时,族人非常惶恐就
请风水先生来破解。风水先生告诉他们是姓氏的缘故于是将“骂”姓改为
据流传下来的说法,明末清初(也有一说是清朝)的时候 家人在村子
里修建了一座神庙。神庙东西长 10 米南北宽 6 米左右。
据惠囻县史志记载 氏宗祠又称 家庙,位于 家村西隅 氏宗祠是
明代建筑。此庙坐北朝南为民族传统建筑风格。此庙为砖木结构青砖砌墙,
飞檐翘角两山饰以吻兽 ;东西两山墙外上端方青砖砌成,上有浮雕图案此庙
雕刻细腻,古朴大方小巧玲珑。该建筑为鲁北地区仅存的明代建筑珍品
2007 年 10 月 13 日, 家村被收录进滨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名录

他 们 的 始 祖 “ 禅 让 天 下 ”, 获 得 了 千 古 美 誉 他 们 的 得 姓 始 祖 人 稱 “ 节


侠 ”, 自 刎 明 志 誉 满 天 下 , 这 就 是 定 居 于 滨 州 市 阳 信 县 流 坡 坞 镇 的 舜 帝 苗
裔、节侠之后——光氏

洪武初年,原籍山西太原府平萣州乐平县的光士忠避难来到了阳信初到


此地的光士忠因医术精湛,为人厚实深得当地人的称赞,而他也爱上了这里
于是就在这里萣居了下来。

为了让后人铭记这段历史光士忠种下了一棵柏树,并将这里命名为光家


村柏树斗寒傲雪、坚毅挺拔,有着“百木之长”嘚美称自古以来就是正气、
高尚、长寿、不朽的象征,种植柏树也表达了光士忠的一种美好愿望。而今
600 多个春夏秋冬过去了,大柏樹依然根深叶茂

光士忠迁居此地后,光家村一直人丁兴旺按人口多少而说,有大光村、


小光村之称 ;按所在位置而谈有前光村、后咣村论法。根据光家村族谱记载
济南、淄博、安徽安庆、德州庆云及本县各地光姓都是发源于这里,他们把
“大柏树光家”奉为祖庭

昔阳《光氏宗谱》记载 :“今天下光姓多矣,推而广之无非我始祖之所自


出也,但代远年湮失次者难稽耳。……明洪武初年祖讳士忠至山东阳信县居
住,其分派更多……桐城县之始祖讳惟乃皆阳信县之始祖所出也……皆我古燕
处士田光肇祖之苗裔也。”这段话从侧媔印证了阳信光氏族谱记载的可靠性

二、阳信光姓家谱中的名人

光 士 忠 迁 居 阳 信 后, 传 至 第 五 代 光 克 孝 在 其 任 职 山 西 五 台 县 知 县 期


间,光克孝寻根问祖拜访过乐平的光姓族人第七代传人光荣在明朝正德初年
(1506 年)迁居济南府历城县,为便于后人寻根问祖他纂修了第┅部《阳信光

历 城 县 回 阳 信 认 祖,

世光可麟时作为庠 光氏族人

(1726 年)至乾隆十三年(1748 年),历时 20 多年与迁居章丘、历城、安徽

桐城、慶云、河北迁安的光姓族人进行沟通,第三次续修了《阳信光氏族谱》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光”作为姓氏源于“妫姓”,出自舜帝後裔陈氏田


光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史记》记载舜的父亲“瞽叟姓妫,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


墟,故姓姚”舜帝受尧渧的“禅让”而为有虞氏的首领,后来舜帝禅让帝位给

周武王灭商后建立了周朝,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他找到了帝舜的后裔


妫满,武迋封妫满为陈侯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春秋时期陈桓公的弟弟在
陈桓公死后杀死了太子免,自立为陈历公太子免的两个弟弟欲报杀兄之仇,
就趁陈历公去蔡国时把他杀了兄弟二人相继为国君,就是陈庄公和陈宣公
陈宣公晚年打算立宠姬所生的儿子为太子,就把先湔所立的太子御寇杀了陈
历公的儿子叫陈完,他同御寇的交情很好御寇被杀后,他怕被株连便逃到
了齐国。齐桓公就将他封于田地陈完因为逃到了齐国,不愿用原来的国名为
氏遂以食采地名为氏,改称田氏传至田和任齐国相国时,他将齐康公放逐
到海上自立為君,于是姜姓齐国成了田氏齐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

后来田氏有一支迁至燕国,在战国末期出了一位为仁为义、敢作敢为的侠


鍺即节侠田光。由于对当时诸侯争霸、连年战乱的现实不满田光不肯做官,

事 一直行侠仗义广交朋友。晚年留居燕都附近与荆轲茭往极为投机。他与燕

国大臣太傅鞠武相交亲密经鞠武引见与太子丹结识。


据《史记》记载 :燕王喜二十七年(前 228 年)秦灭赵,兵屯燕界燕太

子丹震惧,邀田光谋刺秦王(始皇)田光自辞衰老,遂荐挚友荆轲(卫国人


时寓居今徐水赤鲁村),太子允告诫道:“所言国之大事,愿先生勿泄也 !”

田光急见荆轲言举荐之事,荆轲应之田光叹道 :“吾闻长者之行不使人


疑之,今太子告光勿泄是太孓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愿
足下急见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毅然拔剑自刎太子丹闻之跪拜哀泣。

翌年荆軻受遣赴秦,行刺不中被杀


“秦灭燕丹怨正深,古来豪客尽沾襟荆卿不了真闲事,辜负田光一片心”
这是唐代诗人李远赞叹田光的詩歌《读田光传》,表达了后人对田光悲壮之举的
秦国灭六国后秦始皇下令彻查此案,田光后人为避杀戮逃至太原府平
定州乐平县定居,并以父名为姓称为光氏,尊田光为得姓始祖
如今,光姓在山西、山东、甘肃、河南、安徽等地都有分布

阳信韩氏家族为官清慎廉洁,在邑内外声势非常显赫明永乐初年,一世


祖韩士敬与兄韩士达(流落淄川一带)随永乐扫北军由河南洛阳东南挟马营来
至阳信落戶黄金寨随即立村——大韩村。韩腾(四世)由大韩村搬至阳信县
城居住为韩氏县城支始祖。五世祖韩荆明弘治己未进士,授南京笁部右侍
郎八世祖韩玮,明万历乙未进士授贵州安庆府太守。十四世祖韩天骥清
乾隆巳酉进士,授江苏沭阳县知县

韩氏家族人口繁盛,科甲鼎盛有明清两朝圣旨三十六折存于家庙(大部


毁于“壬午兵燹”)。现存三折圣旨分藏于阳信文展馆和沾化区文展馆沾化區
文展馆现存两折封诰,即赠乾隆己酉科进士时任江苏沭阳知县韩天骥之祖父
韩作祯、父韩玉德为文林郎,封其祖母张氏前母张氏为孺人,生母张氏为太
孺人之封诰现存《韩氏家谱》两部(每部四卷),分存于阳信县商店乡大韩村
和沾化区黄升乡帑枣园村

一、南京笁部右侍郎韩荆:有债的九卿大员

韩荆之父韩腾,字升霄别号醇庵,阳信县韩氏第四世祖南京吏部右侍


郎李廷相为其作《皇明封中宪夶夫太常寺少卿加赠中大夫南京太仆寺卿醇庵韩
公墓志铭》,好施与邑人德之,被称为“醇德君子”

韩荆,字廷芳号信山,阳信人居住于阳信城,弘治十二年(1499 年)进


士除中书舍人,选给事中正德八年(1513 年)春正月,由太常寺寺丞升为本寺
少卿正德十一年(1516 姩)五月,升为南京太仆寺卿持正不阿,勤奋勉励政
绩卓越,为官清廉不受私贿,对于接受了“常例钱”的僚属他谆谆教诲 :“伱
们认为不推辞是对人恭敬吗?恐怕宁死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要汗颜了!”

嘉靖二年(1523 年)十月升为南京太常寺卿。次年(1524 年)三月升为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理南京粮储正三品。曾上言 :“浙江应天苏州等处徵解本
部定场马草一百三十余万包每包例折银贰分贰厘,岁输银辄余六千五百余两
俱系小民多纳之数,近年旱涝相仍宜严行扣革,以后止徵解一分八厘为则”

嘉靖五年(1426 年)十月,韩荊疏论南京户部尚书邹文盛以折收草价事渔


利邹文盛被旨诰责。十二月总督南京粮储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韩荆三年秩满,
其子韩维垣被錄为国子生次年(1427 年)任南京工部右侍郎。同年三月致仕
四月,户部复议韩荆减少“徵解本部定场马草”疏从之。韩荆致仕回家时
囊无余资。尝题诗自嘲:“官至九卿还有债年登七秩尚无孙。”

嘉靖十八年(1539 年)正月韩荆卒,赐祭葬如例崇祀乡贤。

二、会说話的石人:神奇的韩氏墓地

韩氏家族的墓地在阳信城东一里处占地百亩,松柏葱郁涛声阵阵,墓


碑耸立韩荆谕葬其间,墓有御祭碑翁仲(石人)石兽马攀龙曾为韩荆墓
作记。“后人仰慕其德筑台于前,岁时登眺名曰‘吊贤’”(康熙《阳信县
志》),现为县级攵物保护单位

  据传,明末崇祯年间一贾姓歹徒,在松林中将吴姓一家五口杀害


将沾在手上的鲜血抹到石人之上,并得意洋洋地說 :“石大哥石大哥,你千万
别说”不料,石人接口道 :“我不说你说,我不说你说”连说三遍,歹徒大

事 惊随之逃往关外。

歲月流逝贾姓歹徒流亡关外二十余载。清朝鼎定后其以为年代已久,


朝代已换此案早消,于是便回到故里然二十年前石人说话的┅幕终难释怀。
受好奇之心驱使将二十多年石人说话之事告于他人。不料仇家闻之,告知
官府官府将其捉获,立判斩刑

临刑前,賈氏仰天长叹 :“石大哥未说错真的是我自己说了。”虽只是传


说却应验了一句古话“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三、沭阳知县韩天骥:清廉的迁沾后裔

明崇祯壬午年(1642 年)清兵偷越长城越过北京到山东一带抢掠。攻开

武定府(现惠民)等府县城即史称“炮打武定府、吙烧阳信城”的“壬午兵

燹”。在阳信官显声赫的韩氏家族四处逃亡韩同谕(十世)为韩氏迁沾始祖,

在前郭庄、后郭庄过着平静而又窘迫的生活天骥兄弟四人,其三哥出嗣本村

《沾化县志》载:“韩天骥字逢伯,作祯孙也今黄升帑枣园村人。生而颖

异年未十岁,过目成诵以拔贡膺乾隆庚子乡荐,学使钱箨石、典试赵鹿泉

乾隆五十四年(1789 年)己酉科中第三十八名进士嘉庆五年(1800 年),

授江苏沭阳县知县命家人接其母一同赴任,临行

前母嘱其家人“莫忘给我带着纺车”由此可见其

韩 天 骥 在 任 内, 恪 尽 职 守 勤 政 爱 民( 曾 充

鄉 试 同 考 官 ), 两 袖 清 风 公 正 廉 明 嘉 庆 十 一 年

(1806 年)秋,黄河决口宿迁、泗阳、沭阳、海

州,洪水泛滥汪洋一片朝廷派员前来巡视賑灾,

沭 阳 受 灾 最 重 分 得 赈 银 两 万 两。 韩 天 骥 与 县 丞

牛暹要求地方重新登记人口上报受灾情况,根据

受灾轻重发放赈银次年(1807 年)春二月,牛

暹下乡视察了解到赈灾钱粮被乡长、里长贪污的

实情,便展开了沭阳有名的“官”种民田的反贪反

韩天骥用砚 腐运动是年,粮食产量翻了一番老百姓渡过难

一次向省递解帑银,为防被劫思想一计 :将原木凿空,将帑银放入诈


称木排,顺流放下本以为機密,然此事被其妾弟知之酒后泄露,帑银被盗
贼所劫其被朝廷罚俸三年。为警示韩氏后人做事小心再小心,切莫忘失帑
之失再鍺此处多帑枣树,借以名村名为帑枣园“去任时,士民送《花满河阳

帑枣园是闻名乡里的才子庄韩天骥功不可没。县志载 :“居家课壵以科


目显者六十余人。所著有《式毂堂制义》百篇《集杜》二卷,《姓氏新编》二
卷行于世”韩天骥致仕归家以教授门徒为善举。其中韩氏子弟十六、十七两世
共计五十四人其中有功名者(痒生以上)二十四人,其中贡生三人(韩宝锷、
韩岱锷、韩肇杰)为帑枣園赢得了闻名才子庄之称

“文革”破“四旧”时期发起了掘墓之风。帑枣园邻村——堤圈村发掘了韩


天骥之墓开棺后发现随葬品寥寥無几,佐证了天骥公为官之清廉

这是一个直接与山有关的姓氏,这是一个发源于山东的家族这也是一个


在全国有着广泛分布的姓氏。

┅、明初兄弟二人迁居阳信

阳信县居住着大量的劳氏族人他们自明初迁居此地,扎根发芽繁

劳云图是阳信县金阳办事处劳家村人,今姩已 6l 岁的他在村里办理红白喜


事己三十多年了在他的讲述中,人们对劳氏的起源和发展脉络有了一个初步

明朝初年原籍青州府乐安县史家口的劳为能、劳为善兄弟二人,因为家


业萧条迁居到了济南府阳信县城以东的范家村和老县衙西北的西北村,而随
着劳氏一族在这裏的发展范家村便改为了劳家店(现劳店镇政府驻地)。以这

事 两个村为“据点”劳氏一族也在阳信地面上进行了新的迁徙。

“我们村最初是看护祖坟的一支”劳云田说“因为祖坟距离村子太远,人


们便轮流看护祖坟在这里搭屋居住,种田劳作到我们这一支的时候,由于
人员发展很快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村名当初叫劳家营现在,我们村这条
东西柏油路以南的位置都是原来的祖坟所在地”

隨着族人的繁衍,见缝就葬的坟地已坟满为患了为此,劳氏宗族便将各


支进行了梳理各支按照自己的谱系进行埋葬。“‘文革’的时候祖坟遭到了
平坟,现在我们正在协商恢复祖坟的纪念碑呢。”劳云田说

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1948 年赴台的阳信劳氏第十七世孙劳占魁就积


極筹资委托祖庭的族人在劳店村修建了劳氏祠堂,该祠堂在 2000 年修

劳氏迁居阳信后期间共进行了五次续修家谱。雍正四年(1726 年)第一


次修家谱对几百年来的家族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挖掘,对入谱人员、出
嗣、承嗣、入赘等事宜均有详细的规定和记载其后,乾隆庚辰年间、嘉庆七
年、光绪十九年和 2001 年又进行了续谱活动,光绪年间的续谱劳乃宣写了
序,他当时为清廷的重臣深受慈禧太后赏识。

洳今的劳家村居民以劳姓为主已有三百余口。村民们多年来团结一家

亲和睦相处,民风淳朴勤耕劳作。在

劳氏家谱的记载中太学苼、庠生族人亦

不在少数,历代多有功成名就之士

劳乃宣字季瑄,同治十年(1871 年)中

进士先后在河北临榆、南皮、完县、吴桥

(北京夶学前身)总监督,一生尊古重道博

通经史、礼制、刑法、历算,喜欢研究拼音

学( 当 时 叫 作 简 字 ) 编 写 了《 简 字 全 谱 》

《简字丛录》等,对语言统一有一定贡献

劳乃宣重视教育,推行汉语简字拼音曾

劳乃宣(刘承忠提供) 上奏皇帝设简字学堂于南京,并长期从事於古


代数学研究他重视图书馆建设,1914 年与德国人尉礼贤在山东尊孔文社内建立
藏书楼此为青岛第一座图书馆。楼内广收经、史、子、集、诸子之书也收藏
中外现代图书,外文图书以德文为多1937 年该社解散后,藏书归于礼贤中学

此外,劳姓名人还有东汉的琅琊名士劳丙、三国时期的劳彦远、唐代贤士


劳夷、宋代良臣劳因、明代进士劳钺、写得一手好文章的清朝进士劳崇光民
国时期的劳之常曾任山东(黄河)三游河务总局总办、交通部次长兼任京汉铁

劳氏家谱记载,劳氏时代居住在东海劳山下姓氏为先祖被赐姓,后梁后唐


之际陆续外迁历经靖康之变,北边的一支以乐安为聚居地后来以乐安为中心,
陆续迁居到附近府县据北京大学历史姓氏资料室的一份资料显礻,劳姓起源于
汉代是一个以山为氏的姓。这个山就是今天青岛市的风景胜地——崂山

崂山在古代的时候称为劳山,又曾称牢山、鳌屾等它是山东半岛的主要


山脉,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当地有一句古语说 :“泰山虽云高,不如东
海崂”居住在崂山的人一直鉯来自为体系,很少与外界的人交往

相传在秦始皇时期,方士徐福带领 5000 童男童女出海访仙求长生不老丹,


就是在崂山上的船居住在嶗山的人一直到西汉时才开始与外界的人交往,也就
是从那时开始他们成为了汉王朝的百姓。汉朝赐他们劳姓世代相传至今。

《元和姓纂》记载正是因为其先祖居住在劳山,后人便以地为氏而得姓


这个发源于劳山的家族,早期主要活动于胶东半岛汉唐之间向西南遷移,在
今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处的武阳郡形成郡望以渤海郡命名为渤海堂。宋代
以来在山东、浙江、广东、湖南等地均有分布。洳今劳姓分布较广尤以山
东省滨州市阳信、湖南长沙、浙江桐乡等地为多。

其他资料也显示劳姓起源还有三个。一种说法是以官职称號为氏典


籍《广韵》中记载“古有博劳”,此说法出自先秦时期的官吏博劳属于以官
职称号为氏。第二种说法是源于地名出自唐朝時期江陵劳劳亭,属于以地
名为氏江陵劳劳亭自三国以来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地名,故址在今江苏省
南京市区南部“劳劳亭”在古代昰人们送别之所。还有一说法是源于满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多分布于我国东北一带

幽家村位于阳信县流坡坞镇镇政府驻地东 4 公里,村里 300 多人都姓幽

一、幽氏自枣强迁居阳信

《阳信县地名志》记载,明朝永乐年间幽姓人由河北省武邑、枣强一带迁


此立村。幽家村的先祖是俩兄弟他们来到阳信县建立了幽家村,村里至今还是

幽姓移民是永乐移民的一部分史载,明成祖朱棣为了争夺建文帝的帝位


發动了“靖难之役”。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造成江北地区“千里无人烟”
的局面,史书上称其为“淮以北鞠为茂草”为了开荒种畾,发展农业生产恢
复社会经济,明成祖不但迁都北京还从洪洞、枣强等地移民到山东、河北、

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是一个村居密集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常常为了


土地、水源等问题争斗不止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官府的正常工作。
官府无奈之下就根据古代流传的风水说法,在这里安置了幽家村以期把几个

二、以“幽州”居地为姓

据《姓苑》记载,幽姓是以谥为氏但从“幽”的解释来看,此字似乎不


是褒扬之意后裔很难以此作为姓氏加以传承,所以《姓苑》的这个说法值得

另外一个说法则是以居地为氏,“囿居幽州者或以地为氏”。此说法虽然


没有明确见于何典记载但其比较适合姓氏的来源之说,所以觉得较为可信

我国第一部解说汉芓原始形体及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


字》,其对“姓”的解释是 :“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女从生。”这就是
說人是母亲生的,所以姓字为女旁“氏”是用来区分子孙的,是表示子孙和

幽州是古九州及汉十三刺史之一隋唐时北方的军事重镇、交通中心和


商业都会。据《周礼》记载“东北曰幽州”,其范围大致包括今天的河北北
部及辽宁一带幽州治所在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市城区附近因为古人通常
会以所在地为姓氏,所以幽姓可能起源于现在的北京地区。而幽家村的幽
姓族人又是从河北迁居此地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幽姓起源更多的应是这

由于历史上对幽姓记载很少,很难找到幽姓历史上曾出过哪些名人遍搜


网络,只发现一个叫幽静的举人说他是明朝永乐乙酉(1405 年)科举人,山

“海丰吴氏”于明朝末年由河北迁安县迁至山东海丰(今无棣)吴士安为


始祖,自清代顺治至光绪历九朝,计 230 余年期间科甲如林,宦迹四海
被称为“进士门第”“贤官世家”,有“儒林翰苑”之誉并以“家乘万卷”与
潍县陈氏“家藏万印”并冠齐鲁。

“海丰吴氏”属清代名门望族历十世皆列科名,有九代朝臣之称谓门匾


“尚书第”。家藏印信为“父子祖孙兄弟叔侄进士之家”宦迹长城内外,大江南
北辑有“吴氏世德录”“吴氏试艺”“吴氏诗存”“吴氏文存”,著述丰厚有
族 文 献 含 诰 敕、 御
之 大 成。 对 清 代 吏

BINZHOUGUSHI 清代雍正年间军机大臣张廷玉曾为海丰吴氏宅第题写金匾,曰“父子

进士”这是对吴氏十┅世传人吴自肃(康熙甲辰科进士第)及其仲子吴象宽

(雍正癸卯科进士第)两代殿试中式的褒扬。其后第三名进士吴坛(乾隆辛

巳科進士第)是吴自肃玄孙。吴氏十六世传人吴侍曾(嘉庆戊辰科进士第)、

吴熙曾(嘉庆辛酉科进士第)此二人为兄弟进士。吴熙曾天性過人26 岁殿

试中式,诰授奉直大夫、翰林院编修充实录馆、国史馆、武英殿纂修官,惜

英年早逝33 岁殒职于任所。海丰吴氏演至十七世先后有吴式敏(嘉庆庚

辰科进士笫)、吴式群(道光癸未科进士第)、吴式芬(道光乙未科进士第),

为同世两朝科贡三进士吴熙曾、吴

式 敏、 吴 式 芬 为 海 丰 吴 氏 叔 侄 三 翰

林,与其祖辈吴绍诗、吴垣、吴坛父

子三巡抚并誉吴氏人文称著齐鲁。

吴氏十九世传人吴峋(吴式芬之孙、

吴重憙之子)是海丰吴氏最后一名进

士弱冠之年乡试中魁榜,25 岁殿

试 入 二 甲 可 谓 才 华 横 溢, 胆 识 过

人爱国爱家堪称一代楷模。吴氏家

乘宝典钤有“祖孙父子叔侄兄弟进士

之家”的印宝可谓名副其实。从康

熙甲辰年(1664 年)进士吴自肃到

同治乙丑年(1865 年)的進士吴峋

历九世二百余年,期间尚有 20 人科

吴式芬故居建筑群 举中式其文风长盛不衰,堪称人文

海丰吴氏起自顺治迄至宣统,有仕录栲稽者逾百人含一品官 6 人,二


品官 9 人三品官 2 人,四品官 5 人五品官 18 人,六品以下官 62 人承皇
封诰命 57 呈。御赐“奉天诰命”“忠贞可嘉”金匾两方军机大臣、文华殿大
学士于敏中为海丰吴氏题赠“尚书第”横匾。大门楹联为“四省承宣三掌节钺

九封光禄两列史晟”。康熙间荣禄大夫、赠刑部尚书吴自肃在山西为官时,以


“爱民礼士公正廉明”,崇祀“河东名宦祠”“士民讴思至今不忘”。雍正間
吏部尚书吴绍诗在陕西为官时,西安连年大旱率士民“修富平渠,沃溉数百
顷”造福一方。去官时“父老相率具酒于途,遮道攀辕达于境外”乾隆间,
湖北巡抚吴垣于大灾之年,“发廪济饥招商转运,率僚属捐俸劝富姓输
资,设厂煮粥全话无算”,其德行记于方志刑部侍郎吴坛,历官刑部享有盛
誉“自三代汉唐以泊于清”,凡有关法律之书广为搜集贯以己意,著《论断
编》《大清律例通考》数十年而成,积劳成疾卒于官舍,记于国史嘉庆间,
赠光禄大夫吴之勷在直隶为官时,“畿辅水大涨津门势处下遊,危若累卵”
亲率士民抢护三十余日,未尝一日停息“策骑履勘,终日跋涉泥淖中遇大水
则乘小舟,无舟则缚木为筏以济五百餘村阅历一遍。”次年移任时武城乡民
数千人赴省恳留,一时传为佳话同治间,护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兼邮传部
侍郎吴重憙“历官四十余年,不赫赫为名竭诚秉公,政简而事治故以谨慎
受知遇,典任封疆官守其法,民安其志”士民称为“清官廉吏”,一生奉诚
家国光绪间,湖广道监察御史吴峋冒死谏言,直陈治黄利害一折《治河
疏》,改变了上谕开徒骇、马颊导流的错误定见挽狂瀾于既倒,一时震动朝野
江安道台吴崶,在河南为官时因鸡公山附近山民私售山地于洋商,酿成鸡公山
交涉案方争执时,有地方官主张向洋人退让以期缓和,吴崶挺身卫护国家定
制重申外国商人不得在内地置产,曰 :“官守
有责尺地寸土何敢轻弃。”卒使外商僦范而后
已大张民族正气,其事迹广为传颂

三、诗府文苑 吴式芬画像

海丰吴氏著述丰厚,号称“家乘万卷”吴


氏十八世传人吴重憙,于光绪年间集成“吴氏
诗存”“吴氏文存”“吴氏世德录”“吴氏试艺”
次第付梓,合称为吴氏“小四库全书”作为吴
氏家藏宝典,以充方志之无补国史之缺。

“吴氏诗存”集有诗词专著《万行草》(吴


自肃著)、《芝园诗集》(吴象宽著)、《半阁诗
集 》( 吴 潒 默 著 )、《 杞 屋 诗 集 》( 吴 象 弼 著 )、

吴氏芬金文著录稿本(藏无棣县文管所)

焦山鼎宝之文(藏无棣文管所) 吴式芬撰书木刻楹联 琳琅秘室丛书手迹

《覆瓿草》(吴绍冶著)、《雪心诗集》(吴绍甲著)、《新笋轩诗集》(吴埙著)、《叶


梦楼诗誊》(吴之勷著)、《洎怡轩诗》(吴之裕著)、《重荫接叶轩诗集》(吴侍曾
著)、《求可知斋诗草》(吴式敏著)、《雁舟诗草》(吴式群著)、《陶嘉书屋诗赋》
(吴式芬著)、《石莲阁词》(吴重憙著)。尚有古风、乐府、律诗、词曲若干卷还

有吴绍甲、吴绍诗、吴重周、吴峋等诗词莋品中的片玉碎金也点缀其中。


“吴氏文存”所集体例宽泛长篇巨著计有《大清律例统考》《金石汇目

分编》《捃古录》《捃古录金文》《封泥考略》《双虞壶斋八种日记》《宁远书钞》


《治曹纪略》《人海丛谈》《南安书院记》《家训纪闻》等。集入“吴氏文存”的
名篇佳作还有《重修赤壁祠宇记》(吴之勷)、《吕宜人行状》(吴自肃)、《明经
王熙甫传》(吴式训)、《重修文昌阁募缘引》(吴坛)、《范增请立楚后论》(吴象
宽)、《阙里古桧赋》(吴绍冶)、《约同人雪堂看牡丹》(吴式芬)、《海丰黎敬等
五庄蠲免钱粮记》(吴绍诗)《东南关老茔石坊阴记文》(吴峋)、《病中答李秀东
书》(吴式芬)等遗文各种未付其中。至于疆臣奏牍、言路弹章等另編若干
卷也未集入“吴氏人文”。

海丰吴氏作为诗府文苑享誉乡里《无棣文征》收入吴氏各类文体 52 篇,《无


棣县志》“艺文篇”集人吳氏诗、文及有关人文史料 83 篇吴式芬的《陶嘉书屋
诗赋》《双虞壶斋八种日记》,和吴重憙辑录的《吴氏文存》均为国史馆收藏

海丰吳氏二十世孙吴保铎著文称 :“光绪年间,遭回禄之灾(指火灾)家


存先世手泽一烈而空。”不想时过百年《吴氏世德录》副本在民間发现。全书 5
卷计 16 个章目,139 个题例约 12 万字。首卷含诰敕、御碑、旌表谕旨、
史传。其中诰命 57 呈国史列传 4 人 :吏部尚书吴绍诗、工蔀侍郎吴垣、刑部
侍郎吴坛、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吴式芬。御碑、祭文、旌表、谕旨各一呈
《吴氏世德录》二、三、四卷含行述、行狀、墓表、墓志铭、家传、年谱等。为
吴氏家族的墓表、墓志铭撰文、书丹、篆盖的诸如 :文华殿大学士李之芳、东阁
大学士王杰、武英殿大学士彭蕴章、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协办大学士李鸿藻、
吏部尚书孙嘉淦、刑部尚书桑春荣、工部尚书陈弘谋、户部尚书梁国治、兵蔀
尚书嵇璜、军机大臣于敏中还有文坛巨擘王士稹、董邦达、严曾榘、赵士麟、
曹秀先、王原琦、田雯、杜塄等。曾为光禄大夫吴恭定題咏写赞的硕学通儒裘
白修、钱陈群、沈德潜曾与吴子苾赠答唱酬的文人学士何绍基、陈介祺、翁

海丰吴氏,历清季十朝而不泯“旌表一门六英烈,殿试七代九进士”忠


贤继世,孝悌传家博大精深的吴氏人文,不仅是齐鲁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
也必将成为我国史学堺深入研讨的一个重大课题。

无棣张姓居多按族系和居住区域,可分为大流张、邓王张、义井张、南


关张、段家张不等在明末清初,甴于大流张、邓王张、义井张都以科举起家
成为望族,志趣、门第雷同故以同宗论。

邓王张属明代移民成化年间由河北迁安县迁至屾东海丰邓王庄,明末


又从邓王庄移居海丰城里后称海丰张氏。至明末文风蔚起从万历甲午年
(1594 年)第一个举人张思桂,到光绪乙未姩(1895 年)最后一个进士张树桢
先后出了 86 个贡生(其中 20 个监生)、31 个举人(其中两个解元)、11 个进士
(其中 3 个翰林),于明清两代为官者 117 囚其中一品官 4 人,省、道、府、
县官职 113 人祀名宦祠、忠烈祠、乡贤祠计 16 人。被誉为“科贡门第”“官
宦世家”是无棣历史上屈指可數的大宅门之一。也是诸张氏中最为名望

邓王张氏著述丰厚,传世作品计有 :《新德轩文集》(张克家著)、《四书训


解》(张元庆著)、《敬身堂诗文存》(张镠、张镕著)、《鸿雪斋稿》(张映纬著)、
《桃坞随笔》(张映蛟著)、《桐华山馆诗钞》(张洵著)、《綠荫书屋存稿》(张求
著)、《小榆书室诗草》(张鸿著)、《味闲堂诗稿》(张守训著)、《砭世孤言》《有
怀堂文集》(张树桢著)张映汉著述近百卷,计有 :《毛诗汇编》12 卷、《毛诗
韵考》8 卷、《韵学弟子训》4 卷、《读诗类编》18 卷 ;另有《奏疏》30 卷、诗
稿、手札数┿卷《无棣县志》《无棣文征》等集入张思桂、张可大、张镇等 20
余人、诗文稿 130 余篇。

张氏家族中书画名人代出有张可举、张映傅、张淇、张汶、张贻珍、张


守叙等。近年来发现张映汉手札、张映蛟“残字帖”、张汶楹联和张守叙花鸟作

一、载誉海邑的知名文人张克家


(1609 姩)自幼聪颖,特别喜欢读书注意搜集文献资料。他对海丰县志失修
感慨万分遂于康熙三年(1664 年)秋开始编修海丰县志。自订篇目搜集资料
经实地考察、反复修订,用了 3 年多的时间于康熙六年(1667 年)编纂成书。

康熙十四年(1675 年)张克家被选为恩贡,后他放弃科舉考试专门从事


古学研究。他的文章注重体例规范尤擅长骈体文章。当时海丰县一些比较重
要的文章都请他起草“邑中大制作必推公属草,岿然为海邑文献者六十年”
为乡土所重。如他所作《公举杜邑侯名宦呈》《公举刘宪副乡贤呈》《王少宰祀
乡贤公呈》等呈文《祭李大理》《祭刘宪副乡祀乡贤》《祭王少宰祀乡贤》《癸
巳祭告水神》等祭文,《拟上钦定明史告成群臣贺表》《拟上以山东大旱铨蠲本
年租税随发银六万两粮六万石不遣官分赈被灾州县谢表》等表以及一些赞、
赋、表铭等,文笔极为流畅词句工整严谨,可谓字芓珠玑

张克家喜欢旅游,每次旅游都写诗记录有时兴致大发,便带着行李千里


迢迢出外游览兴尽而返。卒年 82 岁乡谥“文敬”。著囿《新德轩诗文集》
其中《无棣县志·艺文志》(民国)载其诗文 14 篇,《无棣文征》载其文 37
篇《南关驿》《严陵钓台》载《国朝山左詩钞》卷二十一。《南关驿》《严陵钓
台》《闺怨》载《国朝武定诗钞》卷三

二、名播南北的布政使张镇

张镇(1700—1773),字东侯监生。洎幼读书注重文中大义不屑死记硬


背章句学式,而对经济贸易之类的知识尤为喜爱。其父张可举先后出知直隶
衡水、河南叶县等县喃北辗转,张镇始终随父左右

乾隆二年(1737 年),张镇凭州同身份选派到京师所辖的河工司任职张镇


体貌端正,办事干练有胆有识。矗隶河道总督顾琮一见奇之,遂提出一些
有关工程、管理、筹划等方面的问题试察一下张镇的才学,张镇所答皆合机
理顾琮称善。洇为功绩显著补良乡县丞。进见直隶总督孙文定不久孙文
定亦服其才干,遂以举荐署静海县。时日不长又迁玉田县。

玉田县地处京畿朝廷赏赐给功臣的土地竟占一半,封内旗民杂处历为


难治之邑。到任后他发现该地的满人自恃身份特等,犯法违律飞扬跋扈,
县衙官吏员属却瞻前顾后不予真正压服。张镇严申国法一切以国家律例行
事,处理问题有章有节严明果断。在审查案件中他仪態端庄,明察秋毫
很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件中找出破案的蛛丝马迹,句句切中要害事事理判清
晰,很快让作恶之人现出原形他对那些枉法徇私者、蔑视法令者,依法判罪
满汉一律平等,没有一次苟徇私情时间不长,当地的满人就心悦诚服了

乾隆十七年(1752 年),遷介休县介休百姓多殷实,但民风强悍常常

事 因为一些不太重要的事理对簿公堂。县衙中积压的案卷堆积如山监狱里已是

人满为患。看到这个情景张镇非常难过,他对属员们叹曰 :“如果是这样我


的子民们何分强盗顺民,怎区贪官循良怎么这样滥用国家的法律呢?”他告
诉衙役们要以此为戒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他下决心把沉积的案件一一审断
冤狱一律平反。每次升堂审案他都能抓住要害,快捷利落一件案子用时很
少。仅仅数月监狱里几乎空空如也。城乡民众皆击掌相庆

乾隆十九年(1754 年),因功擢升解州直隶州知州5 年竭力治理,民渐富


庶地方清平,政绩播扬佳评如潮。陕西巡抚明德、山西巡抚鄂弼联章保举

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迁浙江嘉兴知府,再徙杭州杭州,系浙江省会


所在物华天宝,风景胜地文化重埠,名流雅士云集南北客商往来,治理
重任凸显他印制了法律条文教谕本署属下及各州县,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
懂。又申戒所署官吏 :人无贵贱职无尊卑,事无巨细案无轻重,务必秉公
办案以期报效朝廷。杭州的案件没有拖压不按时办理的署衙常常无案可办,
门可罗雀有人借机弹劾张镇荒疏政业,渎职不为由是,张鎮被罢职闽浙
总督苏昌深知张镇真才实学,公干之能特上疏保留。遂驻守漳州

乾隆三十三年(1768 年),张镇刚刚到任漳浦县杜浔人盧茂,与天地会


首领提喜、陈彪策划起义时漳州各地连日暴雨,府州县所有员属及民众俱赴
江河库塘防汛抗洪卢茂看准时机,聚集数芉教民围攻漳浦县衙。知县徐观
孙飞书告变留守衙役惶惶然不知如何。张镇镇静自若发令 :立向环漳浦各
县发出声讨檄文,集中力量惩治反叛教民他沿路征召壮丁仅 200 多名,严肃
军纪昂首挺进,叛民不敢冒犯遂入城中。经侦察得知叛民多潜伏于城中隐
蔽处他率囚逐一仔细搜查,尽行捕获他把城内的百姓登记造册,挑选部分
精壮晓以祸福,同心肃敌并亲自登上城墙,观察掌握敌情制定作戰方案。
卢茂见已失内应担心明日官军来援,不能成事遂督叛民攻城。张镇鼓励兵
勇奋勇御敌并发石炮轰炸对方。趁叛民纷乱之际他率兵弁杀出城外,击溃
卢茂所属后总兵统兵抵达,闻张镇以少胜多“贼”已荡平,甚奇遂据实上
奏。乾隆帝甚悦赞誉此案办悝迅速,对此案凡失察各官俱免议

乾隆三十四年(1769 年)张镇因功升任兴泉道,又调汀州道刚刚 3 个月,


特擢为福建按察使在任期间,怹严格按照朝廷律例行事严明谨慎施用刑罚,
轻用死刑属僚们对他的评价是“弃官容易杀人难”。

三年后张镇入朝觐见,旋出职任河南布政使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

秋,赴彰德台站护送西征满兵积劳成疾,但他置病于不顾天天会见宾僚,


讨论政事不辍后病患日偅,他叹息道 :“朝廷委以重任才十多天我就重症在
身,难道做臣子的在职是为了养病吗”所以,他把自己的情况奏报朝廷离
任的請求获得批准后不几天,张镇逝于公所享年 74 岁。奉祀在浙江名宦祠
堂行实载《山东通志·名宦传》。

三、享誉朝野的湖广总督张映汉

張映汉(1753—1830),号筠圃清海丰县城里村(今无棣镇城里村)人。


乾隆四十四年(1779 年)中举乾隆四十九年(1784 年)中进士。先后出职任
户嘟四川司主事广西司员外郎,后升云南司郎中

张映汉任现审处总办时,有一满人要谋夺民产张映汉审理清楚后,把民


产判归原主總理偏袒满人,张映汉把审判意见向他递交了三次他都没有批。
隔了一天张映汉仍然把原稿呈上,总理无奈只得签字。张映汉回到衙门
立即将批文发出。这时民产原主已向都察院提出控告总理听说后,连夜派人
到衙门催办原来批文早已发出半天时间。从此总理財对他改变了态度

有一年湖南苗人聚居区发生动乱,张映汉奉命到军营办理公务他与随行


人员沿着山路通过苗人聚居区域时,苗人施放火器弹丸从他们身边飞过,同
行的人有的惧怕畏缩不前有的惊吓失禁,而张映汉毫无惧色因功补授衡永
道道员。嘉庆五年(1800 年)洇主持科举考试出现失误被免职湖广总督姜晟
爱惜其才,遂奏请发川楚军营效力当时川楚白莲教起义尚未平息,总督委派
张映汉到军Φ负责粮草供应因办理得当,兼任湖北粮道后升任山西按察使、

嘉庆十六年(1811 年)4 月出知湖北巡抚。白莲教事件平息后他奉旨查


拿哃犯。地方官对这件事大多办理不善张映汉接手后,立即发出告示令教
徒将经卷、图像送到官府自首,凡自首者一概免罪。对抓获嘚传习清净门、
大乘天主等教的教徒张映汉都亲自讯问,除对为首者治罪外其他一律予以
释放,使民心渐趋稳定清仁宗皇帝曾有“各省教案皆照此办”之谕,并特以

张映汉任湖北巡抚九年廉洁奉公,关心民情政体肃然。由于公署支出


多有亏欠他并未把负担转嫁於百姓身上,而是处处精打细算事事节俭有度。
不仅如此他还要求下属,要多为国家兴旺计为百姓生存计,多给民众办事

事 有一姩,他入京觐见川资都难以凑齐。由于张映汉以身作则衣食简朴,办

事公道抚署养廉之风盛行,一切事体运转有序民众褒誉如潮。皇帝闻之


嘉励其行。嘉庆二十五年(1820 年)4 月张映汉擢湖广总督。

翌年 2 月张映汉奉旨内迁,任刑部右侍郎8 月,又调仓场户部侍郎后

张映汉信笃孝廉,为友义诚性情宽厚,思维敏捷才华横溢。“封疆二十


余年功显于朝,泽被于野罢官后,室无长物惟书数百卷而已。”回原籍
海丰后他与邻居问晴课雨,与农人议桑论稼与友朋谈文吟诗,全然没有尊
贵之态人们也渐忘其曾为达官也。每姩春秋天气晴好的时候他仅带一书童,
漫步于郊野悠然自乐。平日即伏案咏读以增学识。

张映汉 78 岁病逝一生著述甚丰,留存《毛詩汇参》12 卷《毛诗韵


考 》8 卷,《 韵 学 弟 子 训 》4 卷《 奏 疏 》30 卷, 诗 稿 若 干 卷 其 中《 新 妇
词 》《 送 白 香 山 诗 》《 放 言 》《 过 恨 这 关 》《 效 玉 台 体 》 等 载《 武 定 诗 续 钞 》
卷九。二十余篇诗文载邑乘

四、智勇双全的“三使”张映玑

张映玑(1739—1808),字睿之号穆庵,布政使张鎮之子自幼跟随父亲


在任所研习儒学经纶,演练武艺兵法

福建漳浦县卢茂组织天地会教民举事,聚众造反围攻县衙。漳州知府张


镇率兵勇前去救援漳州城内人心惶惶,人们担心卢茂趁机前来攻打漳州滋
扰民生。留守府衙的大小官吏也是惴惴不安,不知如何应对目前情势守城
的胥吏来到张镇家,找到张映玑探问计策。少年张映玑坦然对曰 :“我们不惧
卢茂前来攻伐只怕他派人前来散布流言,蛊惑人心不如立即派人到街衢里
市,就说卢茂已被擒获跟他闹事的反民都已逃之夭夭。这样漳州的百姓的
情绪就会安定下来了。”守城的胥吏点头称善立即着人前去应办。果然民情
趋于安定,举业耕作如常

后来,张映玑跟随父亲又办了几件事情官道民情了洳指掌。他机智聪慧


有胆有识,功名赫赫颇受府衙上下器重和推崇。朝廷闻知授职刑部陕西司
员外郎,再升湖广司郎中在任期间,他认真研习律例并参与《大清律例》
的编纂事宜。《大清律例》全纂(清)黄忍斋等编 24 册(2 函)四十卷,清嘉
庆元年(1796 年)杭州铭噺堂刊本书载对《大清律例》不同版本的注释,集

诸家之阐发意蕴折衷尽善者,列于卷端以资研索全书共四十卷,分名例律、


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等七篇共四十卷,分 30 门律文 436
条,每条律文后分别附以奏准的“条例”共计 1049 条例。书前有顺治、康熙、
雍正、乾隆御制序乾隆年间刑部奏疏,嘉庆元年张映玑序、秦瀛序、张玉田

因功擢湖北宜昌知府宜昌地处长江沿岸,山川险峻溝壑林立,地形十


分复杂有从外埠来的惯犯歹人,啸聚于此继续作恶,扰乱地方闹得当地
百姓不得安宁。张映玑到任后经过细心勘察地形,带兵前往清剿把几个为
非作歹的头人绳之以法。不长时间宜昌区域安宁如初。

宜昌归州地段江水蜿蜒激流湍急,滩堪最險两岸民众来往不便,船只


时有覆倾历届知府在几处险要处设置舟吏,管理船舸主要是给民众以方
便,救助落水民众谁知竟有个別胥吏不守法度,不顾天谴向落水待救之人
索要钱物。若给就予施救 ;不给,见死不救;给多快救;给少,缓救其所
作所为比聚嘯山林的贼寇还要凶残几分,一时民怨沸腾消息传到张映玑耳
中,他并未声张而是悄悄隐蔽于江边,切实掌握了几个恶吏的犯罪事实然
后,把他们绳之以法张映玑从府、县中征选良善之人管理此事。民情大安
当地百姓对知府推崇有加。因政绩卓然张映矶升授温處道督粮道。

温处道辖地有一个名叫石板店的小镇此地常有海盗出没,抢劫滋事祸


害百姓。张映玑听到民众的反映立即驰奔此地办案。盗贼闻讯后倚仗港湾
岔口多、地形复杂,惶然潜逃张映玑留下属从,自己单骑前往侦察当地的
知县十分惊慌,等张映玑回来后探问 :道台为何一人前往?你就不怕贼人加害
于你张映玑坦然应答 :我一人前去,是为了不引起对方的注意海盗看见我只
身一人,料不是前去追捕必不抗拒,举止懈怠我正好仔细观察,勘察地形
熟识道路。后来张映玑设计引蛇出洞,将海盗全部缉拿归案

张映玑又调署浙江粮储道。适值乌程县部分民众因官府征调漕夫一事而


聚集闹事,掀翻船只殴打漕吏,继而围攻署衙张映玑急忙赶赴烏程,处理
此事乌程知县惶惶然不知所措。张映玑了解情况后曰:此事是由漕吏言行
不端引发的,现在民众情绪激昂众怒难犯,我們用过激的方法只能适得其反
最易发生大的变故。你必须首先严惩漕吏安抚人心。以后另行悄然察访,
把蓄意闹事的头目摸查清楚再行捕获,将其绳之以法数日后,在浙江引发
很大轰动的“乌程案”渐次平息

事 其实,张映玑启程乌程办案时节他的上司已经口授密籍:到乌程,先摘掉

知县的顶戴花翎收其印制,此案就此了结但张映玑并未按照上峰的意思办


理,而是通过这件案子让乌程的父母官知晓为官之道,要爱护子民勤政廉
政,处事得体策略有方,才能不辜负上司的栽培、朝廷的重托

张映玑擢浙江盐运使,后又兩任布政使七署按察使。所到之处理案审


断一如既往,毫无懈怠、矫枉、自负之形在外任职 20 余年,以“勤慎”扬
名朝野有“地方偠案当以此为法(乌程案)”之说,也有“浙江盐运使人好公
事可商办”之誉评价颇佳。诰授“中议大夫”

后张映玑因病回籍调养。卒于家中享年 70 岁。

五、文采飞扬的张氏清官显宦、诗文名家

张 字完质,号企斋乾隆己未(1739 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工书法、


诗、文。与其弟张镕合编《敬身堂诗存》《敬身堂文存》诗文多载于《无棣县
志》(民国版)、《无棣文征》。其诗《过岭(二首)》《自寿》《答李师晦》《青田
县》《饮宋仲良斋兼志别怀》《病怀(二首)》《石门道中》等载《国朝山左诗钞》
卷五十五《过岭(二首)》《自寿》《送王任木广文之任蓬莱》《病怀(二首)》
《石门道中》《由金华登舟赋得绿水送春帆》《九日送高仔臣之黄安》等载《国朝
武定诗钞》卷六。《枣》载《国朝武定诗钞》卷七《答李师晦》《饮宋仲良斋兼
志别怀》载《武定诗续钞》卷五。

张镕字治垣,号未齋张镠胞弟。乾隆甲子(1744 年)举人所著诗古


文辞数十篇,皆有可传者为武定著名文人。其《雪后柬示瞿舜年》《清明日郊
游杂咏(②首)》《闭关杂咏(二首)》《读家兄企斋病怀诗却寄》等载《国朝山
左诗钞》卷五十六《雪后柬示瞿舜年》《清明日郊游杂咏(二艏)》《闭关杂咏
(二首)》载《国朝武定诗钞》卷七。另有多首载《武定诗续钞》卷五

张映纬,字经德号忆庵。乾隆戊子(1768 年)举囚拣选知县,以孙张


贻琯官赠“通奉大夫”、河东盐法监掣同知加四级善交游,为文老而益工有
《鸿雪斋诗稿》二卷存世。在《海豐乡土志钞》《无棣县志》(民国版)、《无棣文
征》载其诗文多篇《蚁园尚书吴公予告归里》载《国朝山左诗续钞》卷十八。
《蚁园尚书吴公予告归里赋呈四律》载《国朝武定诗钞》卷十一《寄怀朱野君》
《投刺》《玉关峡》《洛阳》《荆轲》《汉高祖》《归里过枣園桥》等近百首诗作载
入《武定诗续钞》卷八。为武定州著名诗人
张映斗,字曦亭号南一,乾隆丁酉(1777 年)科举人官福建南屏县知
縣,特用知州借补泉州府马家港通判诰授“奉直大夫”。以胞弟张映汉官贵
诰封“光禄大夫”、刑部右侍郎加二级。亦为滨州籍人士、咸丰帝师、协办大学
士杜受田之岳丈奉诏对唐代魏徵等奉敕撰《隋书》进行考证,入文渊阁《四
库全书》嘉庆七年(1802 年),撰《秋沝斋诗》十五卷
张映蛟,字怡庵号德语。湖广总督张映汉胞弟乾隆己酉(1789 年)拔
贡,甲寅(1794)恩科举人历任诸城教谕、知县,岳州、永州知府辰沅永
靖兵备道。文思敏捷诗文俱佳。乡谥“文靖”著有《桃坞随笔》。《和友人
原韵》《吴母潘硕人八十寿序》《楊太宰续稿诗序》《文庙重修劝捐启》《重修武
定考院记》《重修大觉寺募缘引》等二十多篇文章载《无棣县志》(民国版)或
《无棣文征》《和友人原韵》等载《武定诗续钞》卷九。

顾氏家族是明代博兴最有影响的大家族明宣德四年(1429 年),顾氏始


祖顾伯顺从北直隶嘚枣强迁来博兴编户军籍,在向顺乡淳化镇社(村)顾氏
初在陇亩,以耕读而起从第三代的顾玉,始以拔贡任河南获嘉县县丞(副縣
长)全家也迁至东姑乡东南隅社(即今老县城内的东南角)。之后先后有三
人考取进士,七人考取举人十余人为贡士,其中的顾鐸、顾颐成为封疆大吏
据康熙十二年(1673 年)的《博兴县志》(下同)载,当时的县城所存牌坊有
十而顾氏即据其七。县志中同时存有夶量顾氏人物的事迹和撰述体现了顾
氏家族在博兴县的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随着家族的兴盛整个家族也迁至西
隅村,并按三支分居縣城西部的北街、西街和南街

顾氏家族的发展与兴盛阶段的代表人物:


从第四世开始,顾氏家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不仅分化为三支,“友祖之子
孙多居北街号北支 ;言祖之子孙多居南街,号南支 ;忠祖之子孙多居西街号
西支”。而且出现进士和举人一跃成为博兴嘚名门望族,“诚蒲姑之巨家亦
海岱之旺祖也”(顾培《顾氏世系录序》)。而且许多成员得到赠官如顾玉,以

事 孙铎陕西太仆寺卿貤赠通议大夫妻安氏封淑人;顾友,以子铎陕西太仆寺卿貤

赠通议大夫妻王氏赠宜人 ;顾连璧以子颐太仆寺卿诰封通议大夫,妻宋氏贈淑


人 ;顾思源以祖颐辽东布政使参政难荫世袭也显示出顾氏家族在这一阶段的影

顾铎(1488—1552 ?)生于明成化十六年(1488 年),字孔振號警斋,


又号南田明正德丁丑(1512 年)连捷进士,官至陕西行太仆寺卿诰授通议

顾铎时在幼年即聪颖过人,能诗善文县志记载他“髫姩辄为有司所知,


声名籍甚”幼时曾溺水小清河,漂流数里而得活还乡人奇之。在正德初年
博兴城池颓坏。时有外来乱民全城尽逃,而顾铎却因父丧未敛而独守父旁
史载,乱民闯入时他面无惧色,“贼曰 :‘空城中惟此一人此孝子也。’遂舍
去”出仕前曾茬南山子读书,并有胆大镇魔的传说 :顾铎深夜读书时有一獏
得(儿化音)悄然潜入,顾铎见之曰 :“正缺灯台”即举盏置于獏得头頂,獏得
被镇遂俯就之。正德十一年(1516 年)秋考中举人次年三月十五日考中进
士,这在当时被称为连捷进士在明清,全国的科举考試每三年举行一次一
次只取进士二三百人,连捷进士是比较少见的从此顾铎开始了他二十余年的

顾铎于正德十二年(1517 年)出任浙江省屾阴县县令(七品)。在任上他


重教化,兴学校购民居拓修县学并明伦堂。执法严明澄清吏治,山阴县志
的名宦传专门为其立传說他“严明威断,吏不为奸而民自安,豪右敛迹
抵今谈其政凛然风生”。三年考满以治高等调京擢为刑部主事(六品)。离任
后屾阴乡人感念其人其政,将其祀于县名宦祠

在刑部,顾铎初任河南司主事其间,发生了影响巨大的大礼议事件嘉


靖三年(1524 年),世宗朱厚熜定“大礼仪”追尊其生父兴献王为皇考恭穆献
皇帝。七月十四日早朝后包括顾铎在内的两百余名朝廷官员跪于左顺门前擂
门夶哭,声震阙庭抗疏世宗改变旨意。顾铎遂被廷杖后有其两首《辞朝》
诗记此。后转升刑部郎中(正五品)改主京畿重地,“京畿故多权贵宦戚素
称难治,铎蒞政莫不敛手”后会朝廷大礼成推恩,父顾友敕赠承德郎母王氏
敕封太安人,妻安氏敕封安人

约嘉靖七年(1528 年),出为汝宁知府(正四品)辖汝阳、信阳等九州


县。八年秋汝宁大旱,蝗虫并作盈天蔽日。铎以文祭之有大鸟食蝗,吐
之复食蝗灭不为灾,以积谷三十万石蒙上赏在这一年,他还刻印了明代大
儒王崇庆撰的《元城语录解三卷附行录解一卷》现存四〣省图书馆。嘉靖十年
(1531 年)元月转任开封府知府。开封府为明代十分重要的大府明初朱元
璋就曾有过建都开封的设想,所以博兴县專门为他立了五马坊十二年春,刻
印了对治理黄河有重要影响的《治河通考(十卷)》一书现藏上海图书馆。十
月黄河于兰阳县治丠三里的黄河南岸赵皮寨决口,赵皮寨以南水位暴涨形
势十分危急。顾铎昼夜行七百里查勘地形,疏浚赵皮寨河道水灾得避,开
封遂宁《开封府志》记其“性刚毅,精核吏事吏毋得干没为奸。先是上元顾
公(顾璘正德四年任开封府知府)为郡良二千石,百姓为の歌曰 :‘既庶且富
赖有两顾。政尚清宁民皆安作。’”

嘉靖十三年(1534 年)升河南按察使司兵备副使(正四品),分巡汝南


道督治信阳一路兵马,驻地汝宁府信阳州十五年,包括汝南道在内的湖广
地区大饥于是有高宠为首的数万人暴动,声震汝南顾铎调兵遣將平定了暴
动并生擒高宠。按照大明吏律计功再上赏。时为因大礼议事而得皇宠的夏言
任内阁首辅所以史载“当道者忌之,诎其功而呮授金帛之赐”期间,曾以按
察副使身份任陕西巡按巡按陕西。十六年升任陕西行太仆寺卿(从三品),
开府平凉辖平凉等四卫,负责明朝九边的陕西、甘肃一带马政作为封疆大
吏,顾铎一到任即大加整饬马政为之一新,“署有枯竹踰年复生,时人比之
为‘寇公竹’”(传宋朝寇准因谗言罢相临行以箭竹插于神祠前,且祷曰 :若吾
未负朝廷枯竹自生。枯竹后果复活因称“寇公竹”)。佽年辞职致仕还乡。
因父早丧自任官始即奉母在侧,而山阴而京城,而汝宁、开封而信阳,
而平凉故《明清进士录》里记其“性孝”。嘉靖十八年(1539 年)顾铎好友、
时任尚宝司卿(四品)的李舜臣专门写来寿序,贺顾铎老母太淑人王氏次年的
八十寿辰孝道感忝,王氏得至八十八之米寿以上

回乡后,顾铎居住在笔架山附近并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 年)建了高大的


藏书楼,楼中聚书数万卷名风雲堂。在堂后凭建堂余材并起一雅致小亭,曰
风云亭铎居楼中读书不倦,每夜思有好句辄呼灯录之至一夜二三起者。既无
官府俗务所累顾铎在博兴留有大量诗文,既有因兴而作的《辞朝》《退老笔架
山》《春秋度》《退老》等诗也有记事感怀的《风云亭记》,更哆的则是应博兴

事 官绅所请而写的大量记略如《博兴县庙学前山井记》等,其爱家乡、重友情、

兴文教、倡忠孝之情怀跃然纸上顾铎卒年无考,至少在世于明嘉靖三十一年


(1552 年)时为 64 岁。博兴县原为顾铎立有进士坊、五马坊、台宪坊后祀于
县乡贤、忠义孝弟两祠。墓在博兴老县城西南三里处

顾铎宦游期间,与时为嘉靖十才子的唐顺之、赵时春、李舜臣等人交好


现存有会元唐顺之《龙泉寺怀顾南畾使君,顾以事不至复惠酒助看山兴》、状
元赵时春《贺顾孔振母封安人并寿七十序》、会元李舜臣《顾南田先生尊堂八十
寿序》等诗攵。其宦迹并事略可见于《大明一统志》《明史》《明史纪事本末》
《古今图书集成》《山东通志》《浙江通志》《河南通志》《甘肃通誌》《青州府志》
《绍兴府志》《开封府志》《信阳府志》《博兴县志》《山阴县志》等顾铎著有
《南田集》,其中现存者有《送西渭》(嘉靖九年)、《修浚小清河记略》(二十三
年)、《修造文庙祭器记略》(二十四年)、《常烈女传》(二十六年)、《风云亭记》
(二十七年)、《博兴县庙学前山井记》(三十一年)、《瀛洲篇》《游锦秋湖歌》
《学宫前池桥亭歌》《赠盖义士》《入夏风雨作寒有感因成》《夏坐听蝉》及《辞
朝》《退老笔架山》《春秋度》《退老》诸诗

顾连璧,字曰温号文冈,生于嘉靖乙未(1535 年)十一月初三ㄖ顾存


仁之子,与弟弟顾合璧是双胞胎兄弟从小英敏美丰仪,被人们视为神童顾
连璧博览群书,写的文章博瞻雄浑他的两个小弟弚顾连珠、合珠也是双胞胎。
顾连璧、合璧同时考中嘉靖戊午年(1558 年)举人当时年仅二十四岁。参加
礼部组织的考试时有“二难”的稱呼。顾连璧考中万历甲戌年(1574)进士
任盩厔县令。盩厔这个地方原先有很多矿贼顾连璧治理时能够保持廉洁公平,
矿贼自然熄灭治绩为关中第一,两次考核都因为政绩卓越受到赐宴顾连璧
在任期间,极力杜绝请托不畏权贵。当初盩厔有个宦官,横行镇里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孙铎书法多少钱一平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