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个人人是哪个?什么作品的?

什么是好的人文摄影作品? 是精彩瞬间的捕捉?还是故事性画面的表达?
在昨天的她影像9月微课堂上,知名风光人文摄影师、作家姚璐分享了“人文摄影的瞬间捕捉”,为大家的十一旅行拍摄提供了一些思路。今天我们就再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一、什么是好的人文摄影?
“人文摄影”是一个比较中国化的词汇,笼统指在环境中有人的照片,包含当地人的生活以及文化方面的信息。
我今天想要与大家分享一些比较优秀的人文摄影作品,希望大家能通过旅行的过程,去拍到一些生动的、有意思的、有情趣的照片。
这是一张传统的人文摄影作品。人占得面积大,几乎没有环境描写。这样的作品不能说特别好,但是这位塔吉克族老妇人的穿着非常具有民族传统。
这张环境人像相比上一张图,内容更加丰富。大片的杏花、成群的羊群表现出老人生活的环境。虽然人很小,但是这张照片不失为一张好的人文摄影作品,因为包含了环境、人以及人物的生活状态。
这是一张有互动的照片,拍摄于土耳其。照片是二维静止的东西,但并不代表是完全静止的。这张照片体现了两个互动,一个是小男孩邀请我来拍照,二是小男孩正在与身边人对话。从照片中能看出土耳其人对于外来游客的一种开放的态度。
这张照片拍摄于伊朗德黑兰,很有伊朗特色。小女孩与穿黑袍的女人出来逛街,看似普通,却蕴藏着很多故事。在伊朗,女人可能只有小时候可以自由地穿着打扮,长大之后就要穿上黑袍。从照片里就能看到了小女孩的未来,就是像她背后的亲人一样。
我们拍摄的人文照片,要关注到当地特殊的社会状况,要能体现出特殊感,要耐人寻味。
还可以去拍摄一些比较独特的照片,这张拍摄与伊朗的里海海边。伊朗人不能穿得很暴露,她们在海边会是什么样子呢?这张照片能看出,她们就是穿着黑袍下海的...
上述例子并不能全面地说明什么作品是好的人文作品,但是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可以去拍摄什么。关注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拍摄者的关系。出发之前可以阅读旅行地的相关书籍,能帮助你拍出生动的、有故事性的、有互动的照片来。
二、器材的选择
首先,我要推荐一台佳能新出的相机 EOS 5D Mark IV,人文摄影大多发生在瞬间,一台好的相机,可以帮助你减少甚至避免一些失误。
一般来说,拍摄对象大多是在移动之中,如果对不上焦,那就全完了。5D4 的对焦很快,在弱光下也非常快。另外,它的控噪性能也很好,感光度开到ISO 800~ISO1600,噪点也并不明显。
我想重点介绍一下镜头的选择:
很多人都会像下面这张照片一样,用长焦镜头进行拍摄,因为觉得对着陌生人拍摄很难为情。
虽然长焦可以拍到没有侵略性的照片,但通过作品可以发现:太长的焦段会与被摄者太远,被摄者和摄影师之间没有任何互动,并不生动。
这里讲的标准焦段大概是指 24mm~70mm,因为拍摄人文,大光圈很重要,所以我在此推荐 EF 50mm f/1.2L USM。
这是一个平庸但不犯错的镜头,可以拍到人也可以拍到环境。
有人问,广角不是用来拍风光吗?并不是。广角的最小对焦距离很近,可以距离被摄者非常近,能得到很有意思的画面。
下面这张图拍摄于新疆伊犁,小朋友看到我拿着相机都非常激动,都拼命地往镜头前凑。
435mm大师焦段(最推荐的焦段)
35mm 的视角接近于人眼的视角。拍摄人文,与人的距离其实很难把控,太近了容易有侵略性,而太远又缺乏生动性。
使用 35mm 也有这个问题,但无论是俯拍,还是仰拍,使用它都能得到不一样的作品,给拍摄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具体使用什么样的镜头拍摄,还是要根据你的目的地来定。一般情况,在街头拍摄是没有时间更换镜头的。如果当地人热情好客,就可以带一些稍微广一些的镜头,可以跟人有近距离的接触;如果去的地方当地人对外来者有防备心理,这时候则用 50mm 比较合适。
三、瞬间捕捉的技巧
正式开始介绍技巧之前,我想要告诉大家,一定要在家里多练习。瞬间是转瞬即逝的,如果刚好有人从你身边走过,你却没能设定好光圈快门感光度,没拍到就是真的没有了。调参数要变成身体的本能,进入一个环境,立刻知道要如何设定参数才行。这个功力是要多加练习的。
在人文摄影中,恰当的快门速度至关重要,一切都要以快门快为基准,可以调高 ISO,使用大光圈等手段。
这张图片拍摄于土耳其边境,在清真寺前一个小男孩走过,他看到了我,并对我微笑。这样既有民族特色,又有人的存在,对快门速度的要求很高。
摄影中的安全快门之说,即在全画幅的相机下,焦段为50mm,快门速度至少是1/50s,才能确保这张照片是不模糊的。当然,为了更安全,我一般会设定在1/100s以上。
人文摄影“对上焦”很重要,用50镜头或者35镜头拍摄,尽量不要全开光圈,因为稍微跑焦,画面就会模糊了,所以建议收缩2~3挡光圈。
之前提到过,优秀的人文摄影作品是用35mm、50mm甚至更广的镜头拍摄的。因为这样的焦段距离人很近,所以就涉及到交流。这里的交流不一定是语言的交流,也包括行动行为、表情以及态度的交流。
拍摄这张照片是在伊朗,当时,有两个韩国男孩子在拍她们,她们并不愿意,而后来我却拍到了这张照片,一是大概因为男女之间存在隔阂,二是我带了一些糖果送给她们。
这张照片拍摄于土耳其与叙利亚边境的老城。有些说法是中东女性不喜欢别人给她们拍照,其实并非如此。这张照片的状况是我先看到了其中的一个女孩,然后询问可否允许我拍照,她很害羞就叫来姐妹们一起合影。
拍摄前征求对方的意见,是一种礼貌的行为,会赢得别人的好感,而且拍完照片之后,可以给被摄者看一下,这样也会更加拉近与她们的距离,甚至她们愿意配合你反复拍照。
3突出环境与人的关系
当你被某些画面击中的时候,并不一定要去拍摄具体的人,先观察一下环境,拍下他与环境的关系。
这张照片拍摄于平壤少年宫。如果只拍摄戴红领巾的小女孩们,会发现跟中国的学生并无两样,但当人物放在画面边缘,也拍进大屏幕的内容,就能得到一张非常有朝鲜特色的照片。
之前我们提到了照片虽是静止,但画面不应该是静止的。真正的人文照片应该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所以就要去捕捉一些动态的画面。对于动态的捕捉,对快门速度的要求更高,而且在对焦问题上,也要特别注意。
这张照片拍摄于耶路撒冷。在印象中,耶路撒冷是一个很严肃的地方,但我第一天达到那里,就拍下了这张照片。
如果你对自己瞬间捕捉的能力不自信,建议采用连拍的模式。虽然我本人并不喜欢连拍,但是记住,出片率才是最重要的。
这张照片拍摄于平壤。在朝鲜,经常是在移动中拍照或者拍摄远方移动的人,这种情况下,连拍是最好的选择。
6拍人物关系
在拍摄人与环境关系的同时,也要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文摄影不易,最重要的是观察,观察环境、被拍摄者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这张照片拍摄于伊朗。如果单独的拍摄这个小贩,也就不能体验出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也不能表现出当地人的生活状态。
人文摄影不一定是要拍出人的脸,有时候避开人的正面,更让画面有故事感。
这张照片拍摄于色达。我在那里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念经之中很多人都睡着了,但是手仍在转动经筒,这已经成为他们的本能。
8选择特定的时间
把人文摄影与风光摄影结合起来。选定特定的时间拍照,譬如日出日落时分或者夜晚时分,这对摄影者的要求很高,当然也对器材的要求很高。
光比大的环境下,捕捉动态的画面其实很难。就像上图。建议平时就可以多在日出日落时练习。
这张照片拍摄于伊斯法罕的三十三孔桥洞,白天拍摄会非常平,而夜晚光线照射,就会很有氛围。
多练技术是重中之重,如果技术不过关,相机掌握不够熟练,那么画面发生在眼前,也会擦肩而过;也要多上网看好照片,先知道什么是好的照片,才能拍出好照片;最后就是多观察,观察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人物与你的关系,才会拍出越来越有意思的照片。
旅行并不是要炫耀去过什么地方,吃到什么美食,而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通过旅行去到向往的地方,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也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
姚璐老师的课程回顾到这里就结束啦!
如果大家今天有所收获,
欢迎把你拍摄的作品发给小智,
姚璐老师将会选出最优秀的作品,
送上一份小礼!
如果你想听完整版的内容,
编辑丨Banye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柳青是谁?哪里人?有什么作品?柳青《创业史》的意义是什么?
来源: &&&&作者:张薇薇&&
内容提要:柳青是去写土地和人民的,在写作中他把自己变成了土地和人民的儿子,今天我们仍能从《创业史》中读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对土地、对人民的深厚情感。
  对话人:张 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贾平凹(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作家)
     白 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胡 平(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原主任、评论家)
     段建军(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核心阅读
  柳青是去写土地和人民的,在写作中他把自己变成了土地和人民的儿子,今天我们仍能从《创业史》中读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对土地、对人民的深厚情感
  柳青落户皇甫村的14年,也是他有意“去作家化”的14年,不是做社会的旁观者,而是做现实的介入者;不是做生活的客居者,而是做生活的主人公
  今天,在主旋律题材创作中,依然存在如何写好正面人物的问题,这依然是关键性的问题,也就依然有老老实实向柳青请教的必要
  写作是面对生活发言,当生活在作家那里变得陌生时,作家发言的能力也就丧失了。柳青的经验告诉我们,作家的艺术成就与对生活掘进的深入程度成正比
         
  张江: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文艺界引起热议,受到作家、艺术家的积极响应。中国文艺发展到今天,已经步入飞速前进的时代,同时也面临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等诸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重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究竟如何深入生活,怎样扎根人民?在这方面,当代著名作家柳青的经验值得重视。
  重新认识和学习柳青
  贾平凹:柳青留给我们的一份重要遗产就是《创业史》。这本书当年洛阳纸贵,被千千万万的人阅读,也让柳青声名鹊起。《创业史》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在那个时代产生?为什么是由柳青而不是别人创作出来?这些都值得我们探究。
  柳青出生于贫瘠的陕北,成长于战乱年代,但这些都埋没不了他傲人的才华。他在上学时就自学了英语和俄语,阅读了国内外许多著作,并在抗战时期创作发表了一系列文艺作品。在解放区时期他就注重深入生活,写出了长篇小说《种谷记》。新中国成立以后,柳青不满足于以前的创作,决心要写出属于自己的立德立言立身之作。他常讲文学是马拉松长跑,需要长久的努力,所以,他并不计较一时的得失毁誉。他的远大抱负和强大内心就是《创业史》的写作动力。
  柳青来到长安农村,开始是以写作为目的来体验生活,后来,他渐渐地被当时的农村新形势所鼓舞,为农民新生活的热情所感染,他的心进去了,感情也融进去了。这个时候,他不仅仅是为了创作,而是拥有了一般作家所缺乏的使命感,进而才有参与农村一切事务的行为,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农民,一个农村基层干部,一个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作家,而不是一个搜寻写作材料的人,一个旁观者,一个局外人。我们读《创业史》,可以读出丰富浓厚的生活气息,更能读到文字内外充盈着的对土地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他是去写土地和人民的,在写作中他把自己变成了土地和人民的儿子。这正是《创业史》成功的原因。
  柳青在农村一住就是14年,他的生活习惯,甚至衣着、言语已经和农民一样,农村、农民的事没有他不知道的。但柳青骨子里又很现代,他会外语,阅读量大,虽身在农村,目光却没有局限,国际新闻、文坛思潮,他都了解得清清楚楚。《创业史》的叙述结构、叙述方式、叙述语言就受到他阅读的国外作品的影响。他在文学上的大视野,学识上的多吸收多储备,保证了《创业史》的高水准。
  很长时间里,人们推崇《创业史》,但并不了解《创业史》是怎么写成的,很多人知道柳青在长安县深入生活十几年,但不大清楚他是如何深入生活,又如何从生活走向艺术的,不明白他的这种深入意义何在。新形势下重提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柳青的意义凸显出别样的光芒。当年,《创业史》需要柳青那样做,如今,时代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并学习柳青。页面已拦截
无锡网警提示您:
该网址被大量用户举报,可能含有恶意信息。原图地址http://www.pixiv.net/member_illust.php?mode=medium&i,
这个人物是什么动漫人物?还是哪个作品的同人??求告知?还有这个图
-爱问知识网
原图 地址人物出自Fate/Grand Order织田信长(《Fate》系列中的人物)(粉红大顽皮?)
(妈妈米亚)
(Kimberly)
第三方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上这个人是你吗短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