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本古代小说女主角名字。女主和她娘去投奔未婚夫,未婚夫是个好色的纨绔子弟,听说女主长得很丑(其实非常漂亮)

中国古代二十四才女
中国古代二十四才女
1、巧笑兮许穆夫人
2、琵琶胡语王昭君
3、&悲情才女蔡文姬
4、映水兰花马湘兰
5、才齐兄长是左棻
6、毁容守贞有徐淑
7、歌声彻云刘采春
8、生爱死恨步非烟
9、一缕苍凉张玉娘
10、一怒休夫吴淑姬
11、《临镜晓妆》杨容华
12、秀出丛林管道升
巧笑兮许穆夫人
说起来,文学史上女诗人出现的并不比男诗人晚。早在我国最早的那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一位美眉诗人,她真正的名字我们已无从得知,只知道当时的人们称她为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的身世也是一言难尽,不大容易说清楚,《列女传》上的“卷之三?仁智传”中,说她是“许穆夫人者,卫懿公之女,许穆公之夫人也。”这个说法有误,更多的说法是卫懿公是许穆夫人的哥哥(这个说法也不完全对),她的辈份说起来很麻烦,慢慢听江湖夜雨来说。但她的母亲是鼎鼎大名的春秋时代的姐妹花之一的齐宣姜(春秋时代齐僖公的女儿,齐是国名,姜是她的姓,因为嫁给了卫宣公所以就叫宣姜,所以这都不是她真正的名字),却毫无疑问。说起齐宣姜和她的妹妹齐文姜,都是芳名远播的大美人,比之我们现在的twins恐怕还尤胜一筹。不过春秋齐国这对“twins”,名声都很不好,妹妹齐文姜居然和自己的哥哥(也就是齐襄公)乱伦,而且后来嫁给了鲁桓公后还念着旧情,事隔十几年又在鲁桓公访问齐国时和亲哥哥齐襄公搞在一起,齐襄公甚至派了个大力士在车上把鲁桓公用力一夹,捏得肋骨都酥断了,当即死掉。齐文姜害了老公,不敢回鲁国去,她儿子鲁庄公接她到了齐鲁之间的禚地住,后来齐文姜的哥哥被作乱的手下杀死,她也收了心。开始一心帮助她儿子治理国政,并指挥军队屡败强敌,表现出极高的政治军事才能。所以千年来毁誉参半,是个难以评说的复杂人物。
这是许穆夫人姨姨的事迹,而她的亲生母亲齐宣姜更倒霉一些,宣姜本来许配的是卫宣公的儿子伋,但是卫宣公是个老流氓(说卫宣公是老流氓一点也不错,这厮年轻时和自己的庶母私通,这个儿子伋就是这样生下来的),听说齐宣姜艳若桃李,顿时垂涎三尺,居然来了个“掉包计”,自己钻进洞房当了新郎。虽然我们看上面春秋时期的男女关系确实乱得够呛,但是卫宣公的这种行为也是为世人所不齿的,《诗经》中有一篇叫《新台》(卫宣公在黄河边上筑了一座台来迎娶齐宣姜),就说的是这件事: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蘧篨不鲜。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译文参考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中的注解是这样的:河上新台照眼明,河水溜溜满又平。只道嫁个称心汉,缩脖子虾蟆真恶心。
新台高高黄河边,黄河平平水接天。只道嫁个称心汉,癞皮疙瘩讨人嫌。下网拿鱼落了空,拿了个虾蟆在网中。只道嫁个称心汉,嫁着个缩脖子丑老公。
卫宣公的所作作为实在让人不齿,但有人写这段故事时这样说“小公主盖着盖头,糊里糊涂地和老东西行了婚礼。直到进入洞房,宣姜才发现,当初来相亲的俏郎君变成了一个胡子花白的老头儿。”(招福美眉的《历代公主是怎样生活的》)对此,江湖夜雨却觉得不一定很确切,卫宣公主要还是行止丑陋,年纪倒不一定十分老丑。因为春秋之时结婚都极早,据说伋这年不过十六七岁,卫宣公是和庶母私通生下的伋,当时的年纪肯定也不太大,所以卫宣公当时也就三十多岁最多四十来岁吧。不至于是一个胡子花白的老头儿。上面《诗经》中的诗将卫宣公比喻成癞哈蟆,也可能更多地是厌恶他的作为。举个例子来说吧,假如今后过了几千年,好多资料都湮灭无存了(晕,除非核大战),后世的考古工作者,只找到一张《芙蓉姐夫》的单曲CD,那考证派的专家们根据“我是芙蓉姐夫,每天每夜想哭,老婆体形像猪,也有男人追逐……自称相貌美如花,我看长得像青蛙。脸大鼻塌嘴唇厚,屁股上面全是肉……”这样的歌词,肯定也会记载成:“芙蓉姐姐是21世纪初的一个著名的丑女,体重可能超过100KG,但是经常虐待玩弄男人,这是那些怨气十足男人们编出的歌词。”
不管是不是老头,当时齐宣姜是无法选择的。于是只好跟着卫宣公一起生了两个儿子--寿和朔。据史书上说,这兄弟的两人的性格却大不一样,寿是仁义善良的,而朔却偏狭狠毒。等寿和朔渐渐长大后,卫宣公才真的老了,要考虑后人继位的事情了。朔就和他妈宣姜说,如果卫宣公死了后,让伋(也就是原本是宣姜的对像)即位,伋一定会害了他们母子三人。这时候宣姜的感情只放在自己的儿子身上了,就一心一意挑唆卫宣公杀了这个曾经是自己的未婚夫的伋。没有想到寿和伋的关系却很好,寿提前知道了这个消息,跑去告诉伋,结果伋是个坚信“父教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呆瓜,这寿也出奇地仁义,居然把伋灌醉了,假扮成伋先跑到杀手的埋伏位置,让杀手将他杀了(当时也没有照片之类的资料,可能杀手也不认得谁是谁)。可这伋酒醒之后,看到寿为他而死,竟然追上贼人,想用自己再换回寿,但寿早已被杀,贼人一看伋又自己送上门来,当场又杀了伋。据说《诗经》上记载的《二子乘舟》一诗,就是和这个故事有关。
在这一个阴差阳错的事情中,最为高兴的是阴险狠辣的朔了,一下子除去了两个走向王位路上的绊脚石,但卫宣公和宣姜是十分疼爱寿的,听说寿死了,都是痛苦万分。卫宣公毕竟上了年纪,急痛攻心,竟然一命呜呼了。于是朔这厮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国王,就是卫惠公。但卫惠公的所作所为不得人心,当了没有多久,卫国的大臣贵族们拥护和伋一母所生(应该就是卫宣公的庶母,后来收为他老婆的那个夷姜所生)的黔牟即位,朔跑到他姥姥家(也就是齐国)去求援了,当时齐国正是他舅舅齐襄公(也就是那个和妹妹齐文姜乱伦的那家伙)执政,借助齐国强大的国力,卫惠公来了个“我胡汉三又回来了”,不过他的小命却不长,不久就一命呜呼了。齐襄公为了促进齐国和卫国旧族的关系,居然力主让宣姜再嫁给和她原来许配的未婚夫伋一母所生的兄弟昭伯顽,这在后世来看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当时好像并不算太出格的行为。招福美眉的《历代公主是怎样生活的》上面写“被灌醉的宣姜,被强行关进了新房”,这里说的宣姜倒像受逼的祥林嫂一般,但是《左传》上记载:“齐人使昭伯烝於宣姜,不可,强之。”是男方不同意,《东周列国志》的故事上也说:“宣公儿子昭伯被人灌醉,拖到宣姜房中,梦中于宣姜成事,遂结为夫妻……”到底谁强迫谁,看来还很难说。不过从他俩后来的关系来看,宣姜既不是祥林嫂,昭伯顽也不是柳下惠(以昭伯顽的身份,他身边不可能找不到别的女人,这和祥林嫂嫁的光棍贺老六可大不一样),因为宣姜接二连三地生孩子,又一口气生下生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等五个儿女。唉,说了这半天,本篇的主人公许穆夫人的身世才终于说清楚。
而上面提到的那个卫懿公,是卫惠公(也就是害死哥哥的朔)的儿子,朔死之后他就即了位。所以说卫懿公是许穆夫人的哥哥,这是从许穆夫人的父亲(昭伯顽和朔一辈)来论的,如果以许穆夫人的母亲是卫懿公的亲奶奶这一点来论,卫懿公还要比许穆夫人低一辈,得叫许穆夫人姑姑才对。但《列女传》却说许穆夫人是“卫懿公之女”,这就太不对了,给我们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许穆夫人连降了三辈,这要是《天龙八部》中的南海鳄神那样看重辈份的人听了非气得吐血不得。卫懿公这哥们是我国历史上国王中有名的活宝之一,卫懿公最大的爱好就是喜欢养鹤,所谓“卫懿公好鹤而亡国”。该活宝虽然对宠物挺有爱心的,如果放在现在当个动物园园长或者“动物保护协会”的会长倒也合适,但他是国王,整天把鹤侍侯得舒舒服服,还封了好多鹤娘娘,鹤将军等(江湖夜雨推想这卫懿公即位时可能岁数也不大,可能童心未泯)。人家林逋梅妻鹤子并不打紧,他本就是山林隐士,而卫懿公这么做却不行,何况卫国的好多旧臣,想起他的父亲朔的恶行,对他也是十分的不服气。所以后来就出现了国破人亡的下场,这事我们后面再提。到了许穆夫人出嫁的时候,许穆夫人知道大国之间的婚姻是纯粹政治性的,所以她根本就没有想自己的事情,而是把卫国的安危放在首位。当时许国和齐国都来求婚,许穆夫人想嫁到齐国去,她的理由是:“齐国是一个大国强国,而且离卫国又近(卫国在现今河南北部,也就是卫辉市那一带,许国在河南许昌附近,齐在山东),联姻以后,卫国有了事情,支援很方便。”如果按照许穆夫人的要求,她的老公就是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了(按现代观点,许穆夫人的母亲是齐僖公的女儿,她和齐桓公也是有亲缘关系的,但在春秋时期看来并没有禁止这种血缘间的婚配),但是卫懿公却坚持将她嫁到许国,成为许国国王许穆公的夫人,所以后世称之为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才华横溢,相貌端庄清丽。这个可想而知,因为她的母亲和姨姨都是名闻列国的大美人,齐姜家的姑娘之美在当时是很出名的,当时人们赞美齐姜家的美眉是:“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说起来那时候的比喻就是有点怪,手如柔荑什么的倒可以接受,但“领如蝤蛴”,蝤蛴是天牛与桑牛的幼虫,乳白色,长而丰满。这个比喻就有点怪,不信男生们回去逗一下你的GF,说她的脖子像天牛的幼虫,看她会不会掐你。不过在当时,确实是形容美貌的好话。许穆夫人有这种遗传因素,既是才女又是美女当无疑问。
许穆夫人自幼在卫都朝歌读书习文,在城郊骑马射箭,在淇水边垂钓荡舟。这在她后来嫁到许国怀念当时生活时写的《竹竿》(诗经?国风?卫风)一诗有所体现:
藋藋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译文:钓鱼竹竿长又长,儿时垂钓淇水旁。少女时光怎能忘,路远无法回故乡。汨汨肥泉于左方,哗哗淇水流右方。女大当嫁要出门,远别了兄弟和爹娘。淇水潺潺在右方。
肥泉汨汨在边淌。 明目浩齿一女郎, 身上的玉佩叮当。 淇河水欢快地流淌,驾小舟划着双桨。 顺水漂流到远方,
消散我胸中的忧伤。&
看来许穆夫人当时生活的自然环境还是比现在好得多,江湖夜雨曾去郑州时经过河南北部也就是卫国所在的地方,土地一片荒凉贫瘠的景象,河也都是经常断流的季节河、臭水河,淇水(现在的淇县)附近一点也没有许穆夫人诗中的那种景象。许穆夫人还有一首叫做《泉水》,和《竹竿》这首诗的意思差不多,江湖夜雨就不再列出来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来看一下。
   许穆夫人更为闻名的是这首《载驰》: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秭且狂。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译文是:马疾驰快奔走, 回国慰问我卫侯。 马行归途路悠悠, 行旅匆匆到漕邑。大夫跋涉来追赶, 我心哀伤又忧愁。 登上高高的山冈,
采集贝母解愁肠。女子多愁又善感, 各人心里有主张。 许国大夫责怪我, 实在幼稚且张狂。没人赞成我赴卫, 要我返回万不能。
你们想法都不好, 不是我思不深远。没人赞成我回卫, 想要阻止也不能。 你们想法都不好, 不是我思不谨慎。我在郊野忙行驶,
麦子繁盛又茂密。 前往大国去求援, 依靠谁来帮我忙。许国大夫君子们, 不要再把我责备。 你们纵有百般计, 也不如我亲自去。
这首诗发生的背景是,因为卫懿公整天心思都放在养鹤上,所以北狄(当时太行山附近的北方游牧民族)人前来攻打卫国时,将士都不听卫懿公的命令,卫懿公只好答应把鹤都杀了,将士才勉强同意出战,卫懿公倒是亲自出战指挥,但当即就被凶悍的北狄人杀死,并将卫懿公宰了吃了,只剩下肝没有吃(哇,我们老祖宗就是野蛮,人也吃)。卫人立戴公(这是她同父同母的亲哥哥)于漕邑。不久戴公也死了,卫人又立文公(也是她的亲哥)。她得知卫国遭此浩劫,要回卫国吊问卫君,可是许国人怕惹火烧身不准她去,她走到半路上被许国大夫追赶,愤怒的许穆夫人做了这首《载驰》来回应许国的大臣们。许穆夫人对祖国烈火一般的激情,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住的。她四处奔走,大声疾呼,终于使得齐侯派公子无亏率三百辆战车三千甲士前往漕邑,帮助卫戴公守城,稳定了局势,使卫国免于灭亡。许穆夫人“控于大邦”的目标算是圆满达到了。看来许穆夫人不但是一名才女加美女,还是一个著名的外交活动家呢。
中国古代的历史记载往往十分粗疏,尤其是在离我们已有2600多年的那样久远的春秋时代,许穆夫人,我们无从得知她更多的事迹,也无法领略她更多的风采,江湖夜雨一向不敢胡编乱造,所以只能给大家说这么多。但就许穆夫人的身世和她留下的这三首诗来看,许穆夫人聪明、美貌、果敢、坚强,不愧为青史留名的第一位才女。
琵琶胡语王昭君
  西汉南郡与三峡相邻,江水湍急,日夜咆哮,两岸悬崖峭壁,怪石磷峋。然而,在那竹外桃花的地方,也有香溪清澈,柳烟黛色之处,那就是王昭君的故乡,秭归,一个出美女的地方。&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在王昭君少有的史料中,寻到“良家子”三个字,作为她的出身,良家子根据史书记载,非“医、巫、商贾、百工”低贱等人。因此,王昭君在茂林修竹,山间水色之中,在父母长幼,关爱怜惜之下,不虑家中有无,得以保养容颜,精通曲艺,气质高雅,娇美脱俗。&
  民间传说,王昭君之母,四十不孕,一日进庙求神,夜里,梦见一轮明月投入怀中,不久生下王昭君。因此,王昭君有皓月之称,集山水阴柔和天地温和之气,与山间溪流,空壑皓月同色。&
  汉元帝建昭元年,下诏征集天下美女补充后宫,王昭君年当二八,仿佛幽兰独立,纳选入宫。那时,二八年华,心中自然有许多勾划,但是,后宫与朔漠只是人生的机缘而已。“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入宫对于一个微薄的女子而言,在喜悦之后,有着一怀迷茫。&
  曹雪芹于贾探春远嫁写道:“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这不知是否能用在王昭君身上,但是,《分骨肉》之痛人人有之。王昭君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在官吏的催促下,启程离乡了。&
  民间传说,王昭君离乡时,悲伤的情绪感染了桃花,桃花为之流泪,桃花和着泪水,融入香溪,化作片片的桃花鱼。大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味。&
  王昭君入宫之后,并未见到元帝,《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王昭君不曾见到元帝,并非她不美,《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同篇写道:“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这是王昭君第一次叩见帝王,而帝王也为“丰容靓饰,光明汉宫”所触动,并且“意欲留之”。然而,王昭君毕竟“入宫数岁,不得见御”,其中原由,葛洪《西京杂记》有所叙述。&
  王昭君入宫之后,按照惯例须由画工画了容貌,呈上御览,以备随时宠幸。而当时主画的为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然而,毛延寿生性贪鄙,屡次向宫女索贿,宫女为得召见,大都倾囊相赠。因此,笔底添出丰韵,易丑为美,易美为丑,无盐成了西施,郑旦成了嫫母。王昭君家境平淡,更自恃美冠群芳,既无力贿赂,又生性奇傲未肯迁就,因此,画像平平无奇,“入宫数岁,不得见御”。&
  王昭君在宫中,除了轻便的作业之外,大多的余暇用于读书习字、轻歌曼舞、绘画与音律,在不断的充实与磨练中,消磨时光。然而,午夜梦回之时,总有不禁的凄清与孤寂,一寸一寸的年华悄然而逝,时日倍感迷茫。同时,宫女的生活如同囚禁,“笼子外的人想飞进来,笼子里的人想飞出去”,一切身不由己。宫女的生活最将难耐,寂寞,深入骨髓,痛楚至极却无法排解,在以泪洗面,强颜欢笑中,寸寸的年华消磨寸寸的青丝,华发褶皱触目惊心。宫女的生活必然等待,将美好青春铸成帝王的祭坛,任凭挥霍与享用。一个个漫长的黑夜,一朵朵花尽残红,无奈地等待,荒唐地等待,凋谢地等待。同时,宫女的生活必然嫉妒,荣辱与得失,幸喜与惨败,温馨与悲怨,一段段思绪,千萦百绕,病态与疯狂。而王昭君这个位居妃嫔之下的宫女,在数岁之中,默默地、默默地守侯和煎熬。&
  又是一个落叶迷径,秋虫哀鸣的夜晚,冷雨敲窗,孤灯寒衾最惹人遐思,家居的时光,儿时的欢娱,如今思绪如麻。她信手拿过琵琶,边弹边唱,不尽的是愁思。&
  “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
  这是后人的《五更哀怨曲》,满腔幽怨,无限感伤,混合着浓重的乡愁与一丝丝的憧憬。王昭君大抵在这种思绪中,无声无息地打发着漫长的日夜,度过了许多消沉的时日。然而“自古穷通皆有定”,命运总在无声无息之中发生着变化,尽管它在千里之外。&
  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强盛的游牧民族,由于连年的内外战争,国力消耗巨大,人民倍受战乱的痛苦。《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大虚弱,诸国羁属者皆瓦解。攻盗不能理。”在这种内讧频繁的局势下,形成了郅支单于与呼韩邪单于的对抗,而最终呼韩邪单于在汉朝的协助下,歼灭了郅支单于得以归复单于庭。&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在且喜且惧之下,来到长安朝觐,以尽藩臣之礼。而汉元帝为了增强两国的友谊,改年号“建昭”改为“竟宁”,有长久安宁之意。呼韩邪单于入朝时,“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同时,呼韩邪单于提出“愿为天朝之婿”的请求。汉元帝赐诏说道:“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呼韩邪单于也上书写道:“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塞史卒,以修天子人民。”因此,王昭君出塞之后,边塞多年无事,就这样一个宫女的命运连系上了国家的命运。&
  其实,王昭君在“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时,也曾反复地思索;而汉元帝面对两国的安宁时,也曾片刻地踌躇,尽管两者之间无端多了许多传说和演义,但是,人心终是人心,恒古不变。当时,汉朝往往以宗室女子冒充公主下嫁番王,然而,在呼韩邪单于来京和亲之际,“公主”的人选在重视中却有勿视。&
  《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大抵汉元帝选取宫女,按图索骥,却舍不得美色,或者听命于近臣,不知“平平无奇”的容貌中也有国色,未曾审细,一切听命于有司,代办妆奁。因此,会有“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的情形,这相对于王昭君的求行,踌躇显得短暂,思索显得深厚。&
  王昭君虽处禁宫深处,空对明月,却在流光徘徊中有所抉择,当呼韩邪单于挑选阙氏,内外振动时,未幸的宫女要么出塞和亲,要么深待空宫。前者在飞出笼子的时候,或许顺应了自由,顺应了历史潮流;后者在囚禁、寂寞、等待、嫉妒的时候,或许相互倾轧,荣辱得失,或许默默地守侯和死亡。然而,异域的胡邦,人多暴猛,士多骄奢,以毡裘为衣,以羯膻为味,胡风浩浩,胡笳凄苍,朝见长城杳漫,夜闻陇水呜咽,冰霜凛凛,肉酪难餐。王昭君又如何选择?出塞,“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后人在此有所演义,当汉元帝召见王昭君时,望着浓装淡抹,娇娆婀娜的女子,心醉神驰,浑然忘我。香气在席间飘散,云鬟雾鬓,黛眉轻蹙,微露一丝的幽怨。而此时的王昭君云鬟拥翠,娇如杨柳迎风,粉颊喷红,艳似荷花映日,两道黛眉,浅颦微蹙,似嗔似怨,仿如空谷幽兰。应对之自如,举止之闲雅,每每使后宫粉黛失色,使帝王怜爱生悔。&
  此后,汉元帝罪斩毛延寿,于事无补。所谓:“曾闻汉主斩画师,何由画师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后人在演义的同时,也有着自身的幽怨与哀乐,借古讽今,“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耳目听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然而,“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巍峨,河水湍湍,父兮母兮,道阻悠长。鸣呼唤哉。忧心恻伤。”这首四言诗《昭君怨》写出了王昭君出塞时的凄婉与反侧,胡笳悲鸣,骏马奔驰,饮腥食膻,胡邦异俗,在千里黄尘之外,万重关山之间,已经天涯一方了。&
  民间传说,王昭君携着琵琶,随着垂老的呼韩邪单于,走在黄沙漫天的塞外,一个人在幽思自叹,自怨自艾之中,百无聊赖,无由解愁,望着天边的大雁,弹起琵琶,一首《出塞曲》,无限感伤,混杂着浓重的乡愁和一丝憧憬,声声催人泪下,而天边大雁,望着惊艳的女子,听着凄婉的琴声,纷纷扑落于平沙之上,遂成“平沙落雁”于世绝唱。王昭君到匈奴之后,封为宁胡阏氏,开始了异域的生活。&
  在匈奴这片黄尘滚滚,孤鸿南飞,牛羊遍地,青草连天的土地上,王昭君生下一子,称作伊屠智牙师,封为右日逐王。然而,在建始二年,短暂的婚姻生活之后,呼韩邪单于与世长辞了,那年王昭君二十四岁。一个中原的女子,在胡地习惯了羊奶,住惯了毡帐,学会了骑马射猪,也懂得了一些胡语。按照匈奴的习俗,王昭君复嫁给新继位的单于,呼韩邪单于的长子,雕陶莫皋即复株累单于,此后生下两女,长女云为须卜居次,小女为当于居次。十余年之后,王昭君随雁仙逝了。&
  王昭君在匈奴期间,参予政事,对于汉匈沟通与和睦有着调和作用,她多次劝说单于应明廷纲,清君侧,修明法度,多行善政,举贤授能,奖励功臣,以得民心,取汉室之优,补匈奴之短。同时,在春日之际,管理草原,植树栽花,育桑种麻,繁殖六畜,并向匈奴女子传授挑花绣朵的技巧,讲解纺纱织布的工艺。王昭君毫不保留地细心施教,在忙碌与诚恳之中,受到匈奴人民的爱戴。&
  王昭君死后,葬于大黑河南岸,墓称“青冢”,《筠廓偶笔》写道:“王昭君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蒙作青色,故云青冢。”《塞北纪游》写道:“塞外多白沙,空气映之,凡山林村阜,无不黛色横空,若泼浓墨,昭君墓烟垓朦胧,远见数十里外,故曰青冢。”另有写道:“王昭君葬于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入秋之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故呼为青冢。”此外,前人白居易与杜牧对青冢也有描写,“不见青冢上,行人为浇酒。”“青冢前头陇水流,燕支山下暮云秋。”&
  其实,在王昭君少有的史料中,不仅对青冢有所争议,就连对王昭君和亲事迹的叙述是否属实,对王昭君出塞的原因,王昭君名字的由来是否如述都有推敲,综观而言,王昭君是一个寄托,文人的幽怨与哀乐,国家的宁和与兴亡。她若即若离,若是若非,千百年里,演义着,传唱着。历史上王昭君又称“明妃”,是西晋时,为避司马昭之讳,改“昭君”为“明君”,后渐渐地有“明妃”之说。而王昭君的名字,一般认为,王昭君,姓王名嫱,字昭君。但也有的说,西汉宫廷规矩,宫女从入宫之日起,不称呼娘家名字。嫱字作“樯”,离家时所用的舟楫,舟楫载着一位妙龄的王姓姑娘。“昭君”为封号,出塞前夕,以贵族下嫁番王。&
  但是,无论推敲如何,王昭君以民女身份和亲匈奴,远比宗室公主广为流传,其中,民众的同情与关切,民间的演义与传说,野史的枝生与发展,文人的吟咏与赞叹,均使一个绝色的女子,留在天空上,朔漠旁,人的梦里。&
  后世,关于王昭君的事迹在《汉书》、《琴操》、《西京杂记》、《乐府古题要解》之外,还有不可胜数的诗词、小说与戏剧。李白、白居易、王安石、欧阳修的梦里都有王昭君的一段香魂。“燕支常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一种不尽的怜惜与感叹,一种无限的迷离与悲苦。&
  杜甫《咏怀古迹》写道:“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溯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借他人之酒浇自己心中的块垒,抑怨帝王不识人,至使满腔遗恨。其实,古往今来,犹如杜诗的幽怨与凄凉,融入昭君的空恨与哀弦,比比皆是。红粉飘零,远适异域;文士飘零,孤影独命。青冢墓碑语,“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大抵给人一种寄托与安慰。
&悲情才女蔡文姬   
  (一)
  乱世,注定了蔡文姬凄伤悲苦的命运。
  蔡文姬出生时,东汉祚衰,天地不仁;宦官弄权,外戚摄政,血雨腥风笼罩全国。时有所谓英雄义士应运而起,熙熙攘攘,高举正义的旗子,赶走了豺狼,却迎来了虎豹。
  公元192年,司徒王允设计诛杀了董卓,可谓大快人心。然而,王允至此后把持朝政,其蛇蝎之心使朝廷上下恐惧不安,黎民苍生全无宁日。
  同年,鼎鼎大名的史学家、文学家蔡邕先生遭王允毒害。
  这一年,蔡文姬年仅16岁。
  16岁,已饱受战乱流离之苦,16岁,已遭受了夫亡父丧之痛。命运,对一个弱女子来说,未免残忍了点。
  如果,命运的不幸停留于此,倒也不算太可怕,毕竟阴晴圆缺、旦夕祸福已成人生常理。但可悲的是,蔡文姬的悲苦只是开了个头。
  (二)
  公元195年,匈奴趁中原内乱、汉室衰微之时,举兵南下,烧杀抢掠。
  蔡文姬不幸成了众多女俘中的一员。成为俘虏并非因其美貌与才华,仅仅因为她是女人。女人,自古以来就是强权的男人泄欲的工具,随意亵玩的小猫小狗。
  重重险路,迢迢恶水。女人们被迫踏上了艰难凶险的路途。作为弱者,她们别无选择,只有听命于猎猎朔风的驱遣与暗暗尘沙的包裹。她们比谁都清楚,要想活下来,只有走出这茫茫险途,穿过这沉沉恶水。
  穷山尽水之后,能否进入柳暗花明之境,俘虏们并不清楚,蔡文姬也不清楚。他们无权知晓,因为他们的命运早已被一种叫作“服从”的咒符所掌控。只有服从,才可能活着。
  女俘们在艰难的行进途中,滴水不能沾,颗粒未曾食。野蛮的士兵,喂狗一样,将啃剩的骨头,扔向俘虏群。饿极的俘虏拼命地抢夺,等骨头到手后,人便死了一大片。
  蔡文姬,这个弱女子,没有去抢。她抱着父亲遗留的那架古琴,静静地坐在原地,忍受着饥饿的折磨。
  凶残的士兵,用利刀挑起香喷喷的烤肉,呼叫“情愿”来上钩的女人。饿极的女人,不再考虑什么女人的贞操,心甘情愿地跟着野蛮的士兵,去吃肉。一个,两个……蔡文姬终于坐不住了,她站起来阻止。
  她挨了鞭子。挨了鞭子,她没有屈服。她与野蛮的士兵发生了争执。争执声引起了匈奴左贤王的注意。一副美貌,一架古琴,满腹才华,使左贤王乐滋滋地将蔡文姬据为己有。
  (三)
  左贤王像对待所有的女人一样来对待蔡文姬。他在阴暗的蒙古包里,粗野地搂抱,撕扯。刚烈的蔡文姬给了他狠狠的一刀。左贤王吃了刀子,恢复了理性。她很快明白,这个中原女子,不会在自己的淫威下屈服。他给了她宽容、尊严与古琴。
  琴声在草原大漠奏响,一个文雅、刚烈、多才的中原女子成了矛盾的焦点。
  作为汉人,她成了胡人的俘虏;作为女人,她被迫嫁给了胡人。左贤王爱她;老单于喜欢她。左贤王的阏氏恨她;左贤王的儿子讨厌她。在中原,有董祀牵挂着她,有曹操等待着她。当然,还有她父亲的在天之灵注视着她。
  她不能死,但又逃不脱。她思念故国,思返故乡。她已经没有退路,她只能在朔北大漠活着。
  她轻抚琴弦,草原上雄鹰与战马凶悍的眼神变得温和与仁慈。她厌恶战争,她用善良、温厚、贤慧、宽容、仁爱去化解矛盾,解决纷争。
  她的心就是一架琴。那里永远流淌着人类古朴纯美、向往和平的琴曲。那琴声,贯通天地;那音乐,感召人类。
  (四)
  在草原在大漠,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毡裘为裳,牛羊为食。她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不管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毛皮做的衣服,穿在身上心惊肉跳:“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以肉奶为食,腥膻难闻,无法下咽,“羯膻为味兮枉遏我情。”居无定处,逐水草而迁徙;睡无宁日,“鼙鼓喧兮从夜达明”,胡人击鼓狂欢,又唱又跳,喧声聒耳,通宵达旦。一个中原女子,如何经受得住这一番折腾?
  日里夜里,盼望回到故乡。可是故乡音尘断绝,“哭无声兮气将咽”。
  好在左贤王疼爱、关怀她。人性的慈善与温暖,抵御了自然的寒冷。
  她与左贤王有了孩子。她做了母亲,苦闷寂寞的生活,因希望与仁爱而丰富起来。
  她努力去习惯适应漠北环境,她努力融入胡人之中。她吃马奶,吞羊肉。吹胡笳。
  她可以慢慢去习惯去融入匈奴,可是命运,却无法让她安享天伦之乐。
  (五)
  公元208年,曹操先礼后兵,要求匈奴遣送蔡文姬归汉。这一年,蔡文姬35岁,在匈奴居住已整整12载。
  十二年夫妻之情,怎么能说散就散?母子骨肉之情,怎么能说离就离?蔡文姬不舍,左贤王悲痛。可是如果蔡文姬怜惜骨肉之情夫妻之情,数十万生灵将卷入战争,血流成河。巨大的悲痛,将这个弱女子又一次推到了民族大义的浪尖上。她别无选择。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或许,历史可以给她戴上维护民族大义的帽子,可以赐予她眩目的光环。但是,对一个女人来说,所有的荣耀与光彩,都不如“母亲”这个称呼更神圣更伟大。
  “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泣血仰头兮诉苍苍,胡为生兮独罹此殃!”
  “去时怀土兮心无绪,来时别儿兮思漫漫。塞上黄蒿兮枝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
  战乱,杀戮,使这个女人背上了泰山一般的重负。父丧之痛,骨肉离别之情,在这所谓的民族大义面前,竟然无处安身。一个女人,从小受战争流离之苦,并且卷入民族仇恨的漩涡之中,流泪流血,何其悲哉!
映水兰花马湘兰  &&&&&&
马湘兰()明末女画家、诗人。名守真,小字玄儿,又字月娇,湘兰为其号。曾为南京秦淮歌妓。能诗。善画兰竹,笔墨潇洒恬雅,饶有风致,有诗集二卷。另有传奇剧本《三生传》,已佚,《群音类选》中有其残存曲文。
  &马湘兰“姿首如常人”,却以她卓尔不群的才华,傲立于秦淮河畔美女如云的烟花丛中。正如《秦淮广记》所载:“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她相貌虽不出众,却堪称“灵秀多才”。湘兰多才多艺,文学、诗词、音律、歌舞,都取得了令人仰慕的成绩,
在教坊中, 她教导戏班,排演出“西厢记全本”,并能自编自导戏剧。
  马湘兰在绘画上造诣很高,当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接连三次为《马湘兰画兰长卷》题诗,共72句记载在曹寅的《栋亭集》里。她独创的“一叶兰图”,仅以一抹斜兰,一支幽茎,托举一朵悠然怒放,淡雅而芳菲的兰花,空灵静美,清新脱俗,向着浩瀚渺远的大自然,展示一种顽强而执著的美丽,漫溢出醉人心魂的幽香。兰花清幽空灵的气韵,在湘兰的笔下濡染了秦淮女子柔弱的外表,傲然的气质与芳魂傲骨,尽显出兰花的高贵典雅,卓尔不凡的气质。书画如人,“一叶兰图”更彰显出湘兰幽兰般的淑女气质。
  马湘兰终生爱兰、画兰、吟兰,她的兰花图和兰花诗堪称一绝,是当时文人雅士争相收藏的宠物。马湘兰之所以能把兰花描绘得出神入化,栩栩如生,全赖于她对兰花独到的理解与感悟。她不但将庭院里植满各种兰花,辛勤浇灌护理,并将自己居住的宅院取名为:“幽兰馆”。
  “幽兰馆”在马湘兰种兰、画兰、吟兰,以及南曲绕梁,歌舞弹唱中,成为云云士子们比肩接踵,往来如织的场所,他们赏兰听曲,吟诗作对,歌舞升平,醉生梦死。及至赫赫有名,曾经富甲世界的大明江山,这所屹立了270多年大厦,还是在党阀相争,官员腐化堕落中,由摇摇欲坠,到轰然倒塌。
  “幽兰馆”在马湘兰以兰花为主基调打理得如人间仙境,空灵、静美、高雅之中,透出几分高贵的气质,以及断崖幽兰花开的宁静与淡远的芬芳之美。这种复杂的双重的风格,也许一方面出自湘兰高贵典雅的气质,以及通文史,爱兰、吟诗、作画、修炼而来的韵致,另一方面受那些奢侈享乐的士子们影响,在生活上也追求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奢华。湘兰虽为风尘女子,却出则高车驷马,入则呼婢唤奴,俨然过着贵妇人般的生活。
  然而,湘兰毕竟是“蕙心兰质”,多愁善感,芳心柔肠的女子,她性格豁达,仗义疏财,常常接济那些横遭变故的商人、无钱应试的书生,以及附近的一些老弱贫困者。“幽兰馆”常常宾客如云,观赏兰花,吟诗作对,看上去丰富多彩,热闹非凡的生活,却并不能给这位多才多艺的女子,带来真正身心愉悦和幸福。  
  在世人心目中,湘兰究竟是一个飘若浮萍的烟花女子,滚滚红尘万丈,竟没有一个纤弱女子栖息灵魂的寓所!那些以客人身份探望“幽兰馆”的士子们,多是为一时的雅兴而来,大都来去匆匆,少有深交。湘兰的心灵深处其实是孤独、寂寞的。当那些把“幽兰馆”当作休闲娱乐场的官宦士子、文人墨客们热闹够了,纷纷离去。细雨轻寒的暮春,人去楼空之时,庭院寂寂,花落遍地。湘兰独对满院残红,平日里压在心底的孤寂与落寞之情涌上心头,悲哀之感一时难解,随成一阕“蝶恋花”: 
  “阵阵残花红作雨,人在高楼,绿水斜阳暮;新燕营巢导旧垒,湘烟剪破来时路。
  肠断萧郎纸上句!三月莺花,撩乱无心绪;默默此情谁共语?暗香飘向罗裙去!” 
  置身繁华之中,却独品孤独滋味,灯红酒绿的陪伴下,何处觅得知心人儿?湘兰二十四岁那年,认识了一位落魄才子王稚登。
  王稚登(1535—1612)字百谷,江阴人,移居吴门(今苏州)。少有文名,善书法,4岁能属对,6岁善书擘窠大字,10岁能作诗,长而骏发有盛名。嘉靖末他入太学,万历时曾召修国史。清钱谦益《列朝诗集》记载:稚登“名满吴会间,妙于书及篆、隶。闽粤之人过吴门者,虽贾胡穷子,必踵门求一见,乞其片缣尺素然后去。” 
  王稚登于靖末年游仕到京师,成为大学士袁炜的宾客。由于得罪了掌权的宰辅徐阶,王稚登受连累而未能受到朝廷重用,心灰意冷地回到江南故乡,随放浪形骸,常常流连于酒楼花巷。当王稚登在“幽兰馆”与湘兰言谈之中,颇为投缘,两人都有相见恨晚之意。从此,他经常出入于“幽兰馆”,与马湘兰煮酒畅谈,相携赏兰,相互爱慕之情溢于言表。一次王稚登向湘兰求画,湘兰点头应允,当即挥毫画一幅她最拿手的“一叶兰图”,题一首七言绝句:
  一叶幽兰一箭花,孤单谁惜在天涯?自从写入银笺里,不怕风寒雨又斜。
  湘兰借兰花的幽寂无依,倾诉自己的心曲,并以试探的口吻,隐约表达了以身相许的心意。马湘兰苦于自己欢场中人的身份,最怕王稚登把她看成是水性杨花,并无真情的女子。特地画了一副“断崖倒垂兰”,上面也题了诗:“绝壁悬崖喷异香,垂液空惹路人忙;若非位置高千仞,难免朱门伴晚妆。”来表明自己决非路柳墙花,而是悬崖绝壁上的孤兰,非凡夫俗子所能一睹芳泽。 
  王稚登当然明白马湘兰诗画中情义,然而他却为自己落魄文人的身份顾虑重重。三十七岁依然无位无职,前途茫茫,却壮志不灭的王稚登,在思想意识上,始终做着要赴汤蹈火,拼搏一番的准备。如此一来,便很难给马湘兰带来庇护和幸福。他深知湘兰是个聪明多情的性情中女子,自己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对这个幽兰般女子的伤害,甚至毁灭。至此,王稚登做了一个自以为聪明的选择:故意装作不解诗中情怀,随意地收了画,客气地表示谢意、走人。  
  &马湘兰却以为王稚登不愿意接受自己,暗自伤心不已。但她又无法忘却那份思恋之情,于是两人仍像朋友一样密切交往,再也没谈过嫁娶之事。  
  也就是在王稚登为仕宦前途的事情迷茫无奈的时候,京都大学士赵志皋举荐他参加编修国史工作。马湘兰心情复杂地为他设宴饯行,她既为王稚登的离别而伤悲,又为他终于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而欢喜。悲喜交加,不禁有些感伤自己命运的悲苦无依。
  相爱的人儿总是心有灵犀的,湘兰的心事,王稚登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再也忍受不了自己所爱之人郁郁寡欢,愁绪满怀的痛苦,更不忍心自己北上以后,这位才华横溢,多愁善感的佳人,惆怅度日。人的生命,正是因为有希望在,才有了渴望和等待中的幸福存在。这位多情的才子,终于忍不住透露了一些将来要与湘兰共享人生的心意。湘兰限于上次王稚登不予表态的隐伤,只是暗暗地在心灵幽深处种下希望的种子。饯行时,湘兰百般叮嘱,深怀依依之情,即席赋一首《仲春道中送别》诗相赠:
  酒香衣袂许追随,何事东风送客悲?溪路飞花偏细细,津亭垂柳故依依;征帆俱与行人远,失侣心随落日迟;满目流光君自归,莫教春色有差迟。
  送走王稚登后,湘兰悄悄地闭门谢客,静待王郎仕途得意而归,自己好相随左右,从此脱离这迎来送往的青楼生涯。独守“幽兰馆”百无聊赖之际,湘兰也曾想过借酒消愁。然而,举杯却慨然而叹:“自君之出矣,不共举琼扈;酒是消愁物,能消几个时?”
  花开花落终有时,春去秋来意难安,王郎一去暗无音讯。“幽兰馆”中,湘兰面对深秋料峭的寒意,驱不走的寒冷,剪不断的相思,丝丝牵挂缠绕心头。湘兰吟一首《秋闺曲》借以慰藉相思之苦:
  芙蓉露冷月微微,小陪风清鸿雁飞;闻道玉门千万里,秋深何处寄寒衣。
  “玉门千万里”,何止啊?!天涯虽远路,怎奈不知处,横亘这样一对有情人之间的障碍,即使以长征的精神也是无法跨越的。不料,王稚登进京以后,因宰辅徐阶手下一批文人的排挤,他虽然参加了编史工作,却尽派给他一些打杂的差事。他忍气吞声地勉强撑到岁末,眼看无前程可言,索性收拾行装,铩羽而归。
  王稚登回江南后,觉得自己无言以对一片痴情的湘兰,索性把家搬到了姑苏,以绝与湘兰相守终生的念头。
  然而,湘兰却依然一往情深,打听到王稚登失意而归,连忙赶到姑苏安慰王稚登。王稚登定居苏州后,湘兰每隔一段时间,总要到姑苏小住几日,与王稚登畅叙心曲。
  岁月流逝,人生易老,三十余载春来秋去,有多少春花秋叶零落成泥?有多少青春岁月在时光飞逝中老去?又有多少个漫漫长夜煎熬着那颗相思的心魂?湘兰除了偶尔去姑苏做客外,只有把万般心事,对着那尺牍素笺漫漫倾诉:“时时对萧竹,夜夜集诗篇,深闺无个事,终日望归船。”她在一阕《鹊桥仙》中这样写道:“深院飘梧,高楼挂月,漫道双星践约,人间离合意难期。空对景,静占灵鹊,还想停梭,此时相晤,可把别想诉却,瑶阶独立目微吟,睹瘦影凉风吹着。”湘兰顾影自怜的哀怨之情,令人读之辛酸落泪。
  马湘兰,为爱情付出了一生青春,熬尽了生命最后一滴血脉的奇女子,却只能像一朵悬崖上的幽兰,吐芳于断崖深谷,垂泪于夜深人静,只能把对于情郎满腔情思,付诸于几页信笺。信笺啊!无论你能否载得起那一腔痴情,湘兰都会感激你,感激你任由她泼墨自己的青春,任由她倾诉自己的心曲,任由她滴落心灵深处的泪滴!!
  王稚登七十寿诞时,湘兰带领秦淮众姐妹,抱病赶到姑苏,为她相恋了三十余载的王郎隆重的祝寿,祝寿宴上,湘兰为她的情郎高歌南曲,“宴饮累月,歌舞达旦”,王稚登感动得老泪纵横。
  湘兰返回金陵后,已是心力交瘁,油干灯将熄。已有预感的马湘兰,沐浴更衣,端坐于“幽兰馆”中厅,命仆人在她座椅四周,摆满了含幽吐芳的兰花。这位奇女子礼佛端坐而逝,悄悄地走完了她五十七岁的人生。
  湘兰逝世后就葬在其宅第,今白鹭洲公园的碧峰寺附近。《秦淮闻见录》说:“江军南城外瑞相院后丛竹中,为马湘兰墓。”“瑞相院”即晋代的瑞相庵,清代的“碧峰寺”。
  如今白鹭洲公园的碧峰寺下,依然葬着马湘兰的尸骨。在“秦淮八艳”中,唯一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葬于斯的,只有湘兰。
  然而,她却是整个秦淮文化的代表,她的精魂流淌的是那个时代,秦淮河畔,那一段扭曲了的畸形文化所熏染出来的畸形人格,以及为这样的历史文化所炼狱、所苦熬了一生的马湘兰式的悲剧人物。也许就是因为她才华横溢、秉性灵秀、能诗善画、文史歌舞样样精通,才使她那令人哀怜的芳魂,始终缭绕,阴魂不散,让众多的文人墨客为之付诸情感的笔墨,为时代的不幸,为湘兰悲哀的人生,为那一袭曼妙的芳魂!!
才齐兄长是左棻  
提起左棻,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但提起她哥哥左思,听说的人定会一拍脑门:知道,不就是写过《三都赋》,促成了"洛阳纸贵"这一成语的那个丑鬼吗?左思确实长得不怎么样,貌丑口讷,学东西又特慢。但他特勤奋,俗话说勤能补拙嘛。左思在当文学青年时候,非常崇拜两个文坛大腕。一个是写过《两都赋》的班固;另一个是写过《二京赋》的张衡,这个张衡就是发明地动仪的那个张衡。左思一直想写一篇能和两位偶像并驾齐驱的文章,于是很早就开始收集大量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收集好后,就闭门谢客埋头苦写。憋了十年,终于憋出了一部畅销书《三都赋》,在图书市场引起一阵狂潮。据说再版了好几次,以致洛阳纸贵。
  左芬论才华不及哥哥,若论相貌丑陋,却比其兄还略胜一筹。由于相貌上没有优势,所以左芬从小就刻苦学习,以此弥补先天缺陷。到后来也是名声大振,稳坐诗坛大姐的位置。
  左芬的名声没多久就传到晋武帝司马炎耳朵里。这个司马炎可是中国史上皇帝中的登徒子,曾有"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的恶名。据史书载:“(晋武帝)怠于政事,颇事游宴,选吴孙皓宫女五千入宫,掖庭殆将万人。尝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晏寝,宫人竞以竹叶插户,盐汁撒地,以引帝车……”来吸引羊过来,从而吸引皇帝的注意力。不管怎么说,我们可以看到当年“竞争”之激烈,像左芬这样既不漂亮,又没有那么多的狡黠心眼的嫔妃还能有什么指望?
    司马炎将左芬纳入后宫做了妃子,其实是出于沽名钓誉附庸风雅。他本身文化程度不高,所以就想找个有文化的女人装装门面,以此来表明自己还是很有品位的。前文说过,左芬长得很丑,《晋书》中称左芬"姿陋无宠,以才德见礼。体羸多患,常居薄室"。也就是说左芬长得丑陋身体又病弱,根本得不到皇帝的宠幸。司马炎找左芬只是看重了她的诗人身份,司马炎肯定这么想的:守着这么一个才女,聊聊文学,谈谈诗赋,多有情趣。即使再胸无点墨的人,也能被左芬陶冶得浑身充满了文学细胞。如果司马炎真是这么想的,那他还算是个主动追求进步的皇帝呢。当时后宫佳丽多如牛毛,就算左芬长得美如天仙,也很难得到专宠。
  虽说左芬少有机会得到司马炎的临幸,但她毕竟还是司马炎的嫔妃,想改变局面,还是有便利条件的。后来,“帝重芬词藻,每有方物异宝,必诏为赋颂”(《晋书》),可惜呀,左芬美眉的大好才华只能像歌女之歌舞女之舞一样成为皇帝酒足饭饱之后点缀升平,显示风雅的一种摆设。
  左芬存有诗、赋、颂、赞、诔等20余篇,大多为应诏而作。《感离诗》《感离赋》《啄木诗》是其代表作。在她受命而写的那些诗赋中,虽也不乏情真意切之作,但岂能摆脱得了应景的阴影?对于左芬来说,她在宫中的那些日子,承受的是双重痛苦。从女人的角度来说,她既没有得到皇帝的宠幸,也没有得到普通夫妻间的日常恩爱。从诗人的角度来说,她没有创作的自由,总得写些命题应景之作,岂不痛苦?
  生蓬户之侧陋兮,不闲习于文符。不见图画之妙像兮,不闻先哲之典谟。既愚陋而寡识兮,谬忝厕于紫庐。非草苗之所处兮,恒怵惕以忧惧。怀思慕之忉怛兮,兼始终之万虑。嗟隐忧之沈积兮,独郁结而靡诉。意惨愦而无聊兮,思缠绵以增慕。夜耿耿而不寐兮,魂憧憧而至曙。风骚骚而四起兮,霜皑皑而依庭。日晻暧而无光兮,气懰栗以冽清。怀愁戚之多感兮,患涕泪之自零。昔伯瑜之婉娈兮,每彩衣以娱亲。悼今日之乖隔兮,奄与家为参辰。岂相去之云远兮,曾不盈乎数寻。何宫禁之清切兮,欲瞻睹而莫因。仰行云以歔欷兮,涕流射而沾巾。惟屈原之哀感兮,嗟悲伤于离别。彼城阙之作诗兮,亦以日而喻月。况骨肉之相于兮,永缅邈而两绝。长含哀而抱戚兮,仰苍天而泣血。
乱曰:骨肉至亲,化为他人,永长辞兮。惨怆愁悲,梦想魂归,见所思兮。惊寤号咷,心不自聊,泣涟洏兮。援笔舒情,涕泪增零,诉斯诗兮。
  在将近四百字的《离思赋》中,左芬尽情地宣泄了自己的哀愁。"嗟隐忧之沈积兮,独郁结而靡诉。""夜耿耿而不寐兮,魂憧憧而至曙。""怀愁戚之多感兮,患涕泪之自零。""仰行云以歔欷兮,涕流射而沾巾。"甚至"长含哀而抱戚兮,仰苍天而泣血"。句句充满幽怨之气,在如此巨大的痛苦中,左芬又增添了深切的思亲之痛,她完全是借给司马炎的工作之便发泄心中淤积的苦闷心情。西晋诗风,多是过分雕琢的靡靡之音,像这样朴素自然、震撼人心的作品,实属难得。此诗就是放于历代女性文学的百花园中,也属于一朵奇葩。《离思赋》的创造性在于,诗人将处于深宫之中"小我"的悲苦缩小,将成千上万宫廷女子的悲剧命运放大,同时还体现出作者追求独立人格、向往海阔天空自由生活的希望。钱钟书曾这样评价《离思赋》:"宫怨诗赋多写待临望幸之怀,如司马相如《长门赋》、唐玄宗江妃《楼东赋》等,其尤著者。左芬不以侍至尊为荣,而以隔'至亲'为恨,可谓有志。"尽管"有志",左芬也无力逃脱命运,也正因为"有志",才更加痛苦。司马炎读完此作大为汗颜,如此凄婉之诗,写的是宫廷怨愤,这不是在挖苦我"管理"无方吗?虽说言辞略有激越,但说的也是客观事实,这个左芬不简单。司马炎对左芬吟诗作赋的本事非常满意,常常夸赞她:"言及文义,辞对清华,左右侍听,莫不称美。"司马炎心想,还是我英明神武,真是找对人了,这个左芬是个好秘书。后来宫廷中有什么红白喜事,左芬总要受命写些或感人或华丽的诗赋来供人吟赏。左芬更像是一位宫廷御用诗人,而不是嫔妃。
  下面看这首《感离诗》:"自我去膝下,倏忽逾再期。邈邈浸弥远,拜奉将何时?披省所赐告,寻玩悼离词。仿佛想容仪,歔欷不自持。何时当逢面,娱目于书诗。何以诉辛苦,告情于文辞。"诗人如此幽怨地表达了对离别的态度,人生为什么如此多离别?让我和我的亲人不得不相聚又分离。人生为什么如此多苦痛?让我和我的亲人肝肠寸断。
  另外一首《啄木诗》:"南山有鸟。自名啄木。饥则啄树。暮则巢宿。无干于人。唯志所欲。此盖禽兽。性清者荣。性浊者辱。"左芬在诗中以啄木鸟自比,登高啄木,性情高洁,是诗人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在她受命而写的那些诗赋中,虽也不乏情真意切之作,但岂能摆脱得了应景的阴影?
明代钟惺的《名媛诗归》中说:“咏物诗说性情妙矣!却又以明达语与物理印证,唯杜工部诗独擅其美,不知原本实在此。”给予此诗极高的评价。
  左芬被召入宫,同历代无数宫廷女子一样,命运实在是悲惨之极,这无论对于他的精神还是才华,都是一种残酷的摧残。左芬的晚景,史书并无详细记载。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作为司马炎的妃子,其结局肯定好不到哪去。后来出土的她的墓碑上有文字记载:左棻,字兰芝,齐国临淄人,晋武帝贵人也。永康元年(300年)三月十八日薨……如果左芬活着,也许会成为畅销书的美眉作家。
毁容守贞有徐淑
  东汉女诗人徐淑(约公元147年前后在世),陇西(今甘肃东南)人,诗人秦嘉的妻子。生卒不详。据《隋书-经籍志》著录,原有《徐淑集》一卷,已散佚。
汉桓帝时,秦嘉因公将赴洛阳,徐淑正病居母家。临行,秦嘉打发车辆,想迎接徐淑回来话别,并特地修了一封书信托人带给她。他在信中说:“不能养志,当给郡使。随俗顺时,僶偩当去,知所苦故尔。未有瘳损,想念悒悒。劳心无已,当涉远路。趋走风尘,非志所慕。惨惨少乐,又计往还。将弥时节,念发同怨。意有迟迟,欲暂相见,有所嘱托。今遣车往,想必自力。”徐淑因为病魔缠身,未能成行。她在《答夫秦嘉书》中写道:
知屈珪璋,应奉岁使。策名王府,观国之光。虽失高素皓然之业,亦是仲尼执鞭之操也。自初承问,心愿东还,迫疾惟宜抱叹而已。日月已进,行有伴例。想严庄已办,发迈在近。谁谓宋远,企予望之。室迩人遐,我劳如何。深谷逶迤,而君是涉;高山岩岩,而君是越。斯亦难矣|长路悠悠,而君是践;冰霜惨烈,而君是履。身非形影,何得同而不离?于是咏萱草之喻,以消两家之恩;割今者之恨,以待将来之欢。今适乐土,优游京邑,观王都之壮丽,察天下之珍妙,得无目玩意移,往而不能出耶!
  秦嘉是个顾家的好男人,想到结婚没多长时间就要两地分居,心中不免有些失落。于是就派人去丈母娘家接媳妇,顺便捎去了一首情诗《赠妇诗》三首之一:"临路怀惆怅。中驾正踯躅。浮云起高山。悲风激深谷。良马不回鞍。轻车不转毂。针药可屡进。愁思难为数。"大致意思是说,最近我就要到外地出差了,你赶紧回来吧,咱们夫妻二人好好话别。
  徐淑读完信后真是归心似箭,但想到病未痊愈,就打消了回去的念头。她也给秦嘉回了首情诗,说妾身坚决支持你去京城,那样的话你就有升迁的机会,将来我也能跟着你享福。京城毕竟是个大城市,其他人想去都没有机会,你就放心去吧,别惦记我。徐淑还写到:"身非形影,何能动而辄俱;体非比目,何得同而不离?"
  秦嘉收到妻子的回信感慨万千,再次回复一首情诗:"顾看空室中,髣髴想姿形;一别怀万恨,起坐为不宁。"并赠她明镜、宝钗、素琴,
他在《重报妻书》中说:“车还空反,甚失所望.兼叙远别,恨恨之情,顾有恨然.闲得此镜,既明且好,形观文采,世所希有,意甚爱之,故与相与;并宝钗一双,好香四种;素琴一张,常所自弹也.明镜可以鉴形,宝钗可以耀首,芳香可以馥身,素琴可以娱耳。”并且作诗说:"明镜可以鉴形,宝钗可以耀首,芳香可以馥身,素琴可以娱耳。"以此表示情意。秦嘉确实是个值得爱的好男人。后秦嘉死,徐淑终生守寡,誓不嫁人,也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徐淑睹物思人,情意无限。她在《又报秦嘉书》中这样写道:“既惠音令,兼赐诸物。厚顾殷勤,出于非望。镜有文采之丽,钗有殊异之观,芳香既珍,素琴益好。惠异物于鄙陋,割所珍以相赐,非奉恩之厚,孰肯若斯?览镜执钗,情想仿佛;操琴咏诗,思心成结。敕以芳香馥身,喻以明镜鉴形,此言过矣,未获我心也。惜诗人有飞蓬之感,班婕妤有谁荣之叹。素琴之作,当须君归;明镜之鉴,当待君还。未奉光仪,则宝钗不列也;未侍帷帐,芳香不发也。”意思是说咱们是亲密无间的小两口,什么礼物不礼物的,太见外了。这些礼物我很喜欢,但是你久居首都,无法见面,我即使打扮得再好看又有什么意思?礼物我收藏着,等你回来再用。
  他们夫妇间两次往还的书信,见于《艺文类聚》。这些书信情真意挚,语言深厚。怀念之情,赤诚之心,跃然纸上。
《玉台新咏》还载有他们夫妇赠答的诗,并有一短序:“秦嘉字士会,陇西人也,为郡上计。其妻徐淑寝疾还家,不获面别,赠诗云尔。”秦嘉的《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中的优秀篇章,情感真挚,语言自然。徐淑的《答夫诗》一首,也同样文辞凄怨,一往情深,现抄录如下:
  妾身兮不令,婴疾兮来归。沉滞兮家门,历时兮不差。旷废兮侍觐,情敬兮有违。君今兮奉命,远适兮京师。又有兮离别,无因兮叙怀。瞻望兮踊跃,伫立兮徘徊。思君兮感结,梦想兮容辉。君发兮引迈,去我兮日乖。恨无兮羽翼,高飞兮相追。长吟兮咏叹,泪下兮沾衣。
  诗中描述她命运不佳,丈夫奉命离乡,不得见面,无由叙怀的多痛苦心情,以及恨不能展翅高飞,追到丈夫身边的善良愿望,读来情思缱绻,干扰至深。《诗品》评论说:“夫妻事既可伤,文亦凄怨。为五言者,不过数家,而妇人居二。徐淑叙别之作,亚于《团扇》矣。”《诗薮》中说:“秦嘉夫妇往还曲折,具载诗中。真事真情,千秋如在,非他托兴可以比肩。”应该说,这些评论还是公允的。
  秦嘉到京城没多久就当上了黄门郎。高升的秦嘉没有把尾巴翘到天上,还是每月给徐淑写一首情诗,实属难得。不久,徐淑听到家门口人声喧哗,就出去观看。原来是秦嘉派来的邮差,打开一看,得知秦嘉当了大官,并邀请她去京城生活。面对秦嘉的一片深情,徐淑既欣喜,又有些伤感。自己独守了这么些年,好不容易能跟老公团聚,却因为身患得重病而放弃,真是有缘无"命"。无奈之下,徐淑只好回信一封说明情况,谁知这封信却成了夫妻之间最后一封信。
  秦嘉自从升官后就整日操劳,再加上官场之中官员的互相倾轧、尔虞我诈,对他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秦嘉遇到问题无人倾诉,心中的郁结越来越重,最终死在工作岗位上。徐淑得知噩耗后,千里奔往洛阳,痛哭哀叹:"去年今日此门中,妆台铜映两芙蓉。人面不知何处去,芙蓉怎不恼东风。"那一刻的爱情就像透明的玻璃,当窗棂腐朽时,只剩下满地破碎的晶莹。徐淑整日以泪洗面,形销骨立。这个时候,徐淑很少联络的哥哥突然出现,逼着妹妹改嫁。徐淑为了保守贞洁,就来了一手绝的,自毁容貌,永不再嫁。
  秦嘉和徐淑这一对情投意合、贞静雅好的夫妇,历来被人奉为恩爱夫妻的典范。他们的事迹,不知牵动了后代多少诗人墨客的情怀!
歌声彻云刘采春
  刘采春,越州人,中唐时期江南女艺人。史书上关于她的家庭和成长经历的记载不多,只是说她结婚以后,丈夫周季崇和夫兄周季南都是有名的伶人,擅长参军戏。
  参军戏是唐代盛行的一种滑稽戏,有点类似于今日的相声,最开始由两人搭档,一人揶揄戏耍另一人,如一个逗哏,一个捧哏。后来演变成多人合演,也有了女演员的参与。
  刘采春三人组成一个家庭戏班,四处演出。从她结婚以后的经历可以看出,想必刘采春也是出身贫苦人家的孩子。古代戏子很受社会歧视,如果谁家儿女有一碗饭吃,是断然不会去当戏子的。刘采春嫁了一个戏子的丈夫,想必家庭也不很富裕,最终为生活所迫,一家人全当了戏子,在别人的嘲笑和轻视中去讨生活。
  除善弄参军戏外,刘采春歌唱得尤其好。据说她有夜莺般的嗓子,“歌声彻云”,或许果真绕梁三日而不绝。在当时,刘采春以女性歌迷居多,尤其以闺妇为最。刘采春的《曲》有120首,最著名的当属《全唐诗》收录的6首《曲》。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借问东园柳,枯来得几年。自无枝叶分,莫恐太阳偏。
  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
  昨日北风寒,牵船浦里安。潮来打缆断,摇橹始知难。
  “不喜秦淮水”一首,表达的是因长期与夫婿分别而产生的闺思。这本是一个陈旧而常见的题材,但它却于陈中见新,常中见奇,把想入非非的念头、憨态横生的口语写入诗篇,使人读诗如见人。这位少妇在独处空闺、百无聊赖之际,想到夫婿的离去,一会怨水,一会恨船,既说“不喜”,又说“生憎”;想到离别之久,已说“经岁”,再说“经年”,好象是胡思乱想,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但却情真意切,生动地传出了闺中少妇的“天真烂漫”的神态,正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所评:“‘不喜’、‘生憎’、‘经岁’、‘经年’,重复可笑,的是儿女子口角。”应当说,把离恨转嫁给水和船的作品并非绝无仅有,例如晁补之在一首《忆少年》词中曾怨“无情画舸”,刘长卿在一首《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诗中也抱怨“江春不肯留行客”,但都不如这首诗之风韵天成,妙语生姿。
  “莫作商人妇”一首,写因盼归不归而产生的怨情,也就是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的意思。前一首怨水恨船,当然并不是真正怨恨所注,到这一首才点出真正怨恨的对象原来是她的夫婿,而夫婿之可怨恨,因为他是白居易《琵琶行》中所说的“重利轻别离”的商人。商人去后,自然盼其归来,而又不知归期何日,就只有求助于占卜。前面提到《云溪友议》所举刘采春的唱词中有一首于鹄的《江南曲》,后两句是“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也写占卜归期。这里用金钗代替金钱,想必为了取用便利,可见其占卜之勤。而由于归期无定,就又抱着随时会突然归来的希望,所以在占卜的同时,还不免要“朝朝江口望”。但望了又望,带来的只是失望,得到的只是“错认几人船”的结果。温庭筠《望江南》词“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柳永《八声甘州》词“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也都是写错认船。但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更朴素,更真切。从全诗看,这位少妇既以金钗权当卜钱,又朝朝江口守望,足以说明其望归之切、期待之久,而错认船后的失望之深也就可想而知了。
  “那年离别日”一首,写夫婿逐利而去,行踪无定。张潮有首《江南行》:“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所写情事,与这首诗所写有相似之处。“朝朝江口望”,一心望夫婿归来,而不料愈行愈远。这正是望而终于失望的原因,正是每次盼到船来以为是夫婿的归船、却总是空欢喜一场的原因。正如李鍈在《诗法易简录》中所分析:“桐庐已无归期。今在广州,去家益远,归期益无日矣。只淡淡叙事,而深情无尽。”长期分离,已经够痛苦了;加上归期难卜,就更痛苦;再加以行踪无定,愈行愈远,是痛苦上又加痛苦。在这情况下,诗中人只有空闺长守,一任流年似水,青春空负,因而接着在下一首诗中不禁发出“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的近乎绝望的悲叹了。
  那时,刘采春几乎已成为商人妇——那些有钱有闲但空虚度日的太太们的心声代言人。据说当时,商人妇的婚姻生活,已成了一个恼人的社会问题。大批商人长期在外不归,大量夫妻异地分居,怨妇成群,生活不和谐,已是一种普遍现象。随着唐代商业的发达,嫁作商人妇的少女越来越多,因而有《啰唝曲》之类的作品出现,而闺妇、行人之所以听到此曲“莫不涟泣”,正因为它写的是一个有社会意义的题材,写出了商人家庭的矛盾和苦闷。
  可是命运似乎和刘采春开了个大玩笑,正当她为商人妇发泄苦闷的时候,一位才子却在前方等待她,她的命运也因为这位才子而改变了。
  如果没有认识元稹,刘采春可能和丈夫一起浪迹天涯,夫唱妇随,做一对神仙眷侣。可惜,命运就是这样,充满了太多的变数,一次平常的演出,却改变了一对夫妻的命运。
  当元稹任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刺史、浙东观察使时(820—829),刘采春随丈夫周季崇等从淮甸(今江苏淮安、淮阴一带)来到越州进行演出。刘采春的美貌和歌喉吸引了大才子元稹。他疯狂地迷恋上这个美妇人。
  大才子有个风流癖好,喜欢为相好的女人写诗。当年,他和薛涛热恋时,写了一首《寄赠薛涛》,让人家薛涛在远方为他牵肠挂肚,相思成灾,他却早忘了人家,又喜欢上了能唱能跳能诗的刘采春。他立即写了一首诗《赠刘采春》,在诗里他这样描写刘采春:“新妆巧样画双蛾,谩里常州透额罗。正面偷匀光滑笏,缓行轻踏破纹波。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可见在大才子的眼里,当年的刘采春是多么地风流妩媚、色艺俱佳。
  之后,有史料说元稹给了刘采春丈夫一笔钱,把刘采春收为小妾。但是好像这种说法并不可信。不管刘采春有没有做了元稹的小妾,总之他们在一起交注了很长的时间。想必当时刘的丈夫也是万般地不情愿,也难怪,有哪个男人愿意把自己的妻子拱手让人呢?只是碍于元稹当时有权有势,只好忍痛割爱,把妻子送给了人家。之后元稹和刘采春在一起甜甜蜜蜜地渡过了七年的时间。刘采春的魅力的确是很大,元稹当时已经给薛涛写了一封信要接她过来,正当薛涛在那边翘首等待,满心期望时,元稹却和刘采春热恋上了,把薛涛忘得一干二净。
刘采春的结局如何,无从知晓,据说很凄惨。元稹是个风流才子,迷恋过刘一段时间,久了厌了,就见异思迁了。刘后来从良结婚了,没想到几年后不幸又遇到了元,被元稹逼奸后跳河自尽。只是从他们的关系而言,她被元稹逼奸后跳河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两人在一起同床共枕七年之久,什么事没发生过,还会因为元稹的一次非礼而跳河吗?所以也许是元稹的负心和薄情导致刘采春万念俱灰,对生活失去信心,忿而做出决绝的举动,以这种贞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如果真是这样,唐朝又有一位才女为爱情走上了不归路,给后世留下了一个美丽而伤感的闪烁背影!
生爱死恨步非烟
  自古女子以贞节为重,偷情别恋者总会遭人唾弃。一位才华横溢的才女,于独守空房、寂寞无着之时,不经意间红杏出墙,与隔墙邻居的一个男人幽会偷情,结果事情败露,被其丈夫毒打致死。其行可卑,但其情更悲。这个女子就是唐朝的一代才女步非烟。
  步非烟是唐懿宗时期洛阳城中一位著名的美女,她的美不同于杨玉环的雍容丰腴,而以轻盈纤弱取胜,人们传说她形如柳丝,能随风飘拂,罗绮加身尚若不胜其重,是一个惹人怜爱、让人心痛的瘦美人。她生性娴雅、温柔多情。虽生长于小户人家,却才情横溢、教养颇深,喜好文墨、工于音律,尤其是能弹一手绝妙的琵琶,敲击一手好瓯。
  几度花开花落,步非烟转眼到了少女怀春的年龄,才貌俱佳的她一心盼望有一位才貌卓绝的多情公子与自己相伴终身。可在当时,她这种心愿既不能说与旁人知晓,也不可付诸行动去寻找自己的爱情。那时的婚姻完全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父母的操持下,正值豆蔻年华的步非烟嫁给了河南府功曹参军武公业为妻。武公业身为一方武将,长得虎背熊腰,五大三粗,性情耿直骠悍、粗犷躁烈。当时步非烟的美艳和才艺已经传遍了洛阳城中,武公业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遇到了她,顿时一见倾心,千方百计托媒人说合,终于把可人儿娶进了府中。成婚后,武参军对步非烟爱如至宝,整天尽以呆望着她的清丽身影为快事,除在公府留值外,他与非烟几乎寸步不离。
  感情一物偏就这样说不清楚,尽管武参军对步非烟一片痴情,爱得无以复加,多情善感的步非烟偏偏就对他没有半点激情。这个粗悍的夫君,既给不了她柔情蜜意,也不能与她诗词互答,甚至在她弹奏琵琶、精心击筑时,他只会傻瞧着她的脸,根本不懂得领略音乐声中她的心曲。这样的婚姻与她梦中幻想的意境简直是天壤之别,因此新婚的步非烟内心中充满了失望和郁闷。每当风吹庭竹、雨打芭蕉的夜晚,步非烟总是偷偷一人对窗落泪,落寞萧索的心情紧紧缠绕着这个被人深爱着的新婚娇娘。
  武家的紧邻是府椽赵麟,他有个儿子名象,年方二十,美貌丰仪、神情秀朗,尚在家中攻读科举课业。一天,赵象在自家庭院中读书,读到兴头上,他一边绕庭漫步,一边朗声吟诵诗书。这时隔壁院中,步非烟正心不在焉地摘花玩赏,忽听得院墙那边传来朗朗的读书声,语声激昂、抑扬有致,似乎颇得书中神韵。嫁入武府后,因武公业不好文墨,常也干扰步非烟读书,这时猛听到这样入神的读书声,不禁为之感慨心喜,直想去探个究竟。但立即又转念想到,自己身已有归属,不该再生非份之念,于是强加抑制,努力不去再想这事。然而,回到屋中之后,邻院的读书声仍久久萦绕在她的耳畔,弄得她心里痒滋滋的不安。
  几天之后的一个清晨,东方乍白,晓雾迷蒙,赵象正在院中舞剑健身,转身腾跃中,不经意地从矮墙上望到邻家院中,只见一位纤秀的少妇正独自一人在晨雾中赏花,那少妇的容貌却已胜过春花几倍。舞剑的赵象不知不觉地停了下来,只是尽量伸长脖子,从墙头上偷看那位美艳的少妇,越看越让他心荡神恰,只见她凝神立于花木丛中,柳眉微蹙,神情中略带几分萧索,与她精致小巧的模样配在一起,是那样地让人痛爱不已。赵象这时已完全被她迷住了,这般楚楚可人的女子如何落入了粗悍的武公业家中?赵象实在是不可思议,真怀疑是天上仙女误落凡间。就在他胡思乱想的时候,邻院的美人却已穿花拂柳飘进了屋中,她行动时的那份轻灵飘逸,又让赵象在院中怔了好半天。
  自从那日惊鸿一瞥,赵象就再也忘不了那动人的女子,朝思暮想,辗转反侧,根本无法静下心来读书。于是,他暗中用重金收买武家的守门人,求他代为转达自己对步非烟的渴慕之情。看门人见他所爱的竟是自家主人的夫人,自然不敢惹这个是非,赶忙推脱不受,但又禁不住赵家公子的苦苦相求,再加上厚利的诱惑,他答应了帮赵象成就美事。
  守门人回家对妻子说明了情况,让他妻子伺机向步非烟传达赵公子的心意。守门人的妻子趁午后人寂之际,眼看步非烟独坐廊下出神,于是装作修剪廊外的花木,靠近步非烟,搭讪之后,婉转述说了隔壁赵公子的倾慕之意。步非烟一听颇为惊异,待弄清所述之人后,一丝喜悦掠过心头;然而考虑到自己的身份她不便对下人表露什么,只是带着难以察觉的一丝微笑听完述说,未置可否,只叫守门人妻子退下。
  守门人把事情经过详细禀报给赵象。赵象暗思:“她既然无拒绝之意,就可能有接纳之心,我不妨再试她一试。”于是取过诗笺,乘兴题下一首五言绝句:
  一睹倾城貌,尘心只自猜;不随萧史去,拟学阿兰来。
  赵象把这首充满挑逗意味的诗仔细封好,又通过守门人妻子的渠道,悄悄送到了步非烟的梳妆台上。步非烟读完诗,心底升起了重重柔情蜜意,她无奈地对守门人妻子说:“我也久慕赵公子雅才,但只恨自己命薄福浅,无缘与他共度此生了!”守门人妻子是一个老于世故的人,她见步非烟芳心已动,只是碍于身份不敢妄动,那种幽怨之情却分明写在脸上,于是心中有了数。既然受人钱财.就得替人效劳,守门人妻子狡黠地进一步怂恿道:“赵公子一片诚心,夫人好歹有个回音才是啊!”如此,步非烟半推半就,摊开金凤笺,写下答诗一首:
  绿惨双蛾不自持,只缘幽恨在新诗;郎心应似琴心怨,脉脉春情更泥谁?
  这时,赵象正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在书房中踱来踱去,等待着回音。一直到落暮时分,才好不容易把武家守门人等来,他接过守门人送来的诗笺,急不可待地读下来,顿时欣喜万分,不禁喊了出来:“事情果然有眉目了!”于是再用剡溪玉叶纸写下一首七言诗,抒发感激和想思之情:
  珍重佳人赠好音,彩笺方翰两情深;薄于蝉翼难供恨,密似蝇头未写心。
  疑见落花迷碧洞,只思轻雨洒幽襟;百国消息千回梦,裁作长谣寄绿琴。
  诗托守门人送出去后,赵象满以为很快便能得到佳人的回音,谁知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却音讯杳然。赵象冷了半截,不知究竟出了什么岔子,是否事机不密,走漏了风声呢?还是佳人后悔自己的孟浪,关闭了心扉呢?再不然就是自己的诗句在遣词用语上冒犯了佳人?他思来想去,不得要领。正值春花将谢的时候,他忧心忡忡,独坐庭院,呆望着满院的花儿,似乎朵朵都是邻院女子俏丽的脸庞,让他心痛欲碎,怅然赋诗道:
  绿暗红藏起瞑烟,独将幽恨小庭前;重重长夜与谁语,星隔银河月半天。
  第二天清晨,辗转了一夜的赵象还昏沉沉的,却被一阵喜鹊的躁鸣吵醒了。他正生怨怒之际,武家守门人妻子喜滋滋地推门而入,悄悄传来了步非烟的口信:“郎君不必讶异,旬日来不通音讯,只因小女子偶染风寒,卧床难起。”说完,又从袖中掏出一只小巧的锦囊递给赵象,说是夫人所赠。赵象急急地打开锦囊,见里面装着一只玲珑的玉蝉和一副诗笺。赵象如获至宝,把王蝉紧紧攥在手中,顿感一股暖流从手中蒸腾而出,传遍了全身,令他飘飘欲仙。再展开诗笺细读:
  无力严妆倚绣笼,暗题蝉锦思难穷;近来赢得伤春病,柳弱花欹怯晓风。
  赵象问过守门人妻子,得知步非烟的病情已有好转,稍稍放心了。却又深恐佳人幽思满怀,加重病情,于是写下一封短信:
  春日迟迟,人心悄悄,自因窥觑,长萦梦魂,虽芳驾尘轻难以会合,而丹诚皎日誓以周旋;况又闻乘春多感,芳体违和,耗冰雪之妍姿,郁惠兰之佳气。忧抑之极,怅不翻飞,企望宽情,无至憔悴,莫孤短韵,宁爽后期,倘兄寸心,书岂能尽,兼持菲什,仰继华篇。
  信后又附上一首诗:
  见说伤情为见春,想封蝉锦绿娥困;叩头与报烟卿这,第一风流最损人。
  步非烟的病可以说半是身病、半是心病,见到赵象的信和诗,大为感动,病也几乎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她关上房门,垂下窗帏,回信道:
  下妾不幸,垂髻而嫁,中间为婚妁所欺,遂匹舍于非类。每至清风明月,移玉桂以增怀;秋怅冬红,泛金微而寄恨。岂期公子,忽贻好音,发华缄而思飞,讽丽句而目断。所恨洛川波隔,贾午墙高,联云不及于秦台,旧梦尚造于楚岫。犹望天从素恳,神假微机,一拜清光,九殒无恨,兼题短什,用寄幽怀。
  封末同样也附上诗一首:
  画檐春燕须同宿,兰浦双鸳肯独飞?长恨桃源诸女伴,等闲花里送郎归。
  当初赵象始启心扉,托人传情时,步非烟虽然春心暗动,但拘于自己的身份名节不敢轻举妄动,强压着膨胀的感情,终于酿成重病。现在赵象再三表明心意,大病初愈的她似乎也焕发了勇气,无法再压抑自己的感情,于是索性尽情倾诉心曲。
  赵象见信和诗,明白了步非烟的一片芳心,自然是喜不自持,美滋滋地幻想着自己与步非烟才子佳人相配成双,心心相通,呢爱万干。
  几天后的一个黄昏,武家守门人妻子又悄悄来到赵象书房,告诉他说:“近日来武参军公务繁忙,今夜将在公府值宿,夜里只剩下夫人独守空房,公子可逾墙与佳人相会。”说罢就匆匆离去,只留下赵象心中激动得怦怦直跳。好不容易等到更深人静,赵象悄悄搬了梯子,越墙来到武家院中,见步非烟默立在花丛中似已等候多时。两人一见如故,欣喜难言,牵着手悄悄潜入卧室,在幽幽的烛光中,两人无言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一团烈焰同时点燃了两颗相待已久的心。两个人顿时溶为一体。这一夜的缠绵风韵,对两人来说,就象一股清泉流进了干涸已久的心田。
  天晓临别时,步非烟紧紧拉住赵象的手,秀目含泪说道:“今日相遇,乃前生姻缘,望公子不要因为妾无玉洁松贞之志而轻薄待妾。妾本非风流放荡之人,以身相许,实是情之所致,愿公子深记!”赵象温柔地抚慰道:“小生非轻妄之徒,决不会逢场作戏。承蒙垂青,决不相负!”天已放亮,赵象不得不急忙跨墙而归。回到自己书房,心情仍沉浸在昨夜的激荡中,无法平静,乘兴又赋诗一首:
  十洞三清虽路阻,有心还得傍瑶台;瑞香风引思深夜,知是蕊宫仙驭来。
  感情的闸门一旦开启,春心如泉就再也遏制不住了。自从有了那一夜巫山云雨后,凡是武公业留值公府的夜晚,就是赵象与步非烟欢会之时。两人情深意浓,心息相通,彼此一个眼神或一声轻呼,都能唤起对方微妙默契的感应。那种好日子毕竟不多有,大多数的日子,他们都只能隔墙相思,有时托守门人夫妇传递诗书,有时赵象在院中大声吟诵诗书,步非烟坐廊下轻抚琵琶,种种方式,都被用来传达彼此浓浓的恋情。就这种情形,步非烟用诗作了描述:
  相思只怕不相识,相见还愁却别君;愿得化为松上鹤,一双飞去入云行。
  两颗相倾相爱的心,无论什么困难都无法阻隔,这恰似“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样过了两年,两人却实在想不出可以插翅双飞的办法,也只能这样漫无结果地苦恋着。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无论他们两人怎样尽力地收买家中下人,隐蔽行迹,还是有一些风声传到了武公业耳中。武公业找来守门人妻子询句,守门人妻子开始矢口否认,武公业严加逼打,让她终于说出了事情的真象。武公业顿时火冒三丈,但他还是压住自己的火气,决心以眼见为实。他不动声色,第二天佯装留值公府,入夜时悄悄潜回家中,藏在院墙下守候。二更时分,看见墙上有人影晃动,性急的武公业奋力跃起抓住来人衣衫,只听得兹啦一声,衣衫被他撕下一大块,人却跌回邻院中。武公业心中有了数,他手持那片撕下的衣角,冲进自家卧室,向妆扮整齐的步非烟大吼道:“下贱女人,看你做的好事!”步非烟一见衣衫就知事已败露,望着暴跳如雷的丈夫,她反而显得十分平静,心想既然事已至此,也就无需抵赖了,淡淡地说:“生既相爱,死亦何恨。”武公业见妻子不但不否认、不惊恐,反而说出这样的话来,顿时气得说不出话来,转身到侧房取来马鞭,朝步非烟没头没脑地打去。皮鞭下处,步非烟霎时皮开肉绽,她却咬紧牙关,并不讨饶,武公业愤怒不已,皮鞭一阵紧似一阵,一朵鲜花猛遭狂风暴雨的摧折,转眼就已凋零。纤弱的步非烟在鞭打之下,很快就气绝身亡。武公业一阵抽打之后,发觉步非烟已不动弹,于是停下来走近一探,娇妻竟然已魂飞云外。他不由地吓傻了,又怕又急、又海又恨,一时不知所措。
  为遮人耳目,武公业以妻子暴疾而亡之名把步非烟葬在北郊邙山。隔壁府椽赵麟心觉步非烟的死甚有蹊跷,本想立案追究,后来发觉此事有儿子赵象牵涉在中间,便不敢再过问,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事后,人们发现,每至薄暮之际,邙山步非烟墓上总有一位文弱的书生伏地而泣,似乎在与墓中人倾心相诉。
一缕苍凉张玉娘
  月光微,帘影晓。庭院深沉,宝鼎余香枭。浓睡不堪闻语鸟。情逐梨云,梦入青春杳。海棠阴,杨柳杪。疏雨寒烟,似我愁多少?谁唱竹枝声缭绕。欲语临风,自诉东风早。
  这样美妙词句的作者,便是宋4大女词人之一的张玉娘。张玉娘(1250年--1276年),字若琼,号一贞居士,浙江松阳县人氏。玉娘自幼聪慧饱学,博雅风华,诗词题材和风格广泛,既有风花雪月,也有金戈铁马,尤擅长古风。她的作品存世不多,诗117首,词16阕,量虽少,却将诗词的神韵写到了极致。
  玉娘生于宋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卒于南宋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仅活到27岁。她出生在仕宦家庭,曾祖父是淳熙八年进士,祖父做过登士郎。父亲曾任过提举官。她自幼饱学,敏慧绝伦,诗词尤得风人体。时以班大家(班昭)比之。然她才丰而运蹇,未尽其才,将婚而逝,事追“梁祝”,一生充满了痛苦与坎坷。
  玉娘十五岁时和与她同庚的书生沈佺订婚。沈佺是宋徽宗时状元沈晦的七世孙。沈、张两家有中表之亲,自小青梅竹马。订婚后,两个情投意合,互赠诗物。后因沈家日趋贫落,沈佺又无意功名,玉娘的父亲有了悔婚之意,称“欲为佳婿,必待乘龙”。不得已,沈佺离乡别土赴京应试,高中榜眼,但命运不济,不幸得了伤寒,病入膏肓而死,死时年仅22岁。从此,玉娘陷入巨大的哀伤和无尽的思念之中。在守情五年后,玉娘亦“得疾而卒”,随沈郎而去了。玉娘的父母终于为女儿矢志忠贞的行为所感动,征得沈家同意,将玉娘与沈佺合葬于西郊枫林之地。月余,与她朝夕相处的侍女霜娥因悲痛“忧死”,另一名侍女紫娥也不愿独活,“自颈而殒”,玉娘生前畜养的鹦鹉也“悲鸣而降”。张家便把这“闺房三清”(即霜娥、紫娥和鹦鹉)陪葬在沈佺、玉娘的墓左右,这便是松阳有名的“鹦鹉冢”。如今,冢前尚存留一口“兰雪泉”井,一块残碑,昭示着南宋末年那段凄风苦雨的往事。
  她是一代才女,心性伤感,骨子里透着冷峭,性格里闪着林黛玉的影子。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生离死别时。相思,相思,拦不住的相思,一个柔弱的女子,一寸寸地香消玉损,终于青灯熬尽,撒手人寰。张玉娘死于情,亦死于文。文人向来多情,她落到了自己编织的文字罗网中,不能自拔。她不停地写出一些伤感的辞藻,聊以自慰,借以遣怀,殊不料越陷越深,整日神情恍惚,悲悲切切。文,是横在她心口的一把尖刀,不停地削弱她的生存意志,直至被自己活活折磨而死。实在叫人惋惜。若此遭遇摊在寻常人的身上,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伤口也就慢慢愈合了,可叫玉娘摊上了,就注定了她的劫数。
  张玉娘不仅生前不幸,为殉情而死,而且死后也是不幸的。她虽“情独钟于一人,而义足风于千载。”却鲜为人知;所著的《兰雪集》两卷,也长期默默无闻。“历三百年后显于世。”直到明代成化、弘治年间,邑人王昭为之作传表彰,她的事迹才始显于世。清代顺治间,著名剧作家孟称舜任松阳教谕时,为其事迹所感动,为其诗词所折服。于是发动乡绅为张玉娘修墓扩祠,刊印《兰雪集》,并为她创作了著名的35折传奇剧本《张玉娘闺房三清鹦鹉墓贞文记》。从此,玉娘的事迹和作品才得以流传。但因印数不多,流传不广,知者甚少。一颗璀璨的明珠差点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张玉娘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一出悲情故事,她的人生价值更多还在于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少年的玉娘度过了一段颇为快乐的幸福时光,她早期的诗词大都委婉,一份心情便是一首诗,精致,高雅,自持。压着三分轻愁,溢着七分自喜。她的诗,像春池中的涟漪,像焚于琴室的一柱迷香。沈佺死后,她的诗词多凄婉,像一丝细雨,像一张秋叶,像夜色中传来的一缕哀怨的箫声,萦绕着无限的伤感和忧愁。
  温庭筠的《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温庭筠描写一个怀春女子,打扮停当,独自等候远方归来的情郎,借江、千帆、斜晖、白蘋洲,将女子相思的心绪逼真地描述出来。有他的绝妙好词在前,后人很难超越。张玉娘面对同一题材,却别出心裁,妙想联翩,写出另一篇更为高远的作品。
  《山之高》三章云: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我有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
  这两首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山之高》刻画更为细腻深入,场景更为宏阔,收天地之景象为我用,山和月都是她情感的铺垫。这是一个女子用生命凝聚出的华章,带着她毕生心血和情感,是多么的出彩啊!山高月小,月色皎皎,不停地拨撩着少女的心扉。对着月儿悄悄地许下誓言,由景及人,在不动声色的静景中,写得一派清风明月,写得一派激情澎湃。她用28个字就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少女处于热恋中的深情。要知道,这是出自年方二十的闺秀之手,写得却是如此得老辣精练。让人叹为观止!
  再来读一读张玉娘的《塞上曲?横吹曲辞》
  为国劳戎事,迢迢出玉关。虎帐春风远,铠甲清霜寒。落雁行银箭,开月响镰环。三更豪鼓角,频催乡梦残。勒兵严铁骑,破虏燕然山。宵传前路捷,游马斩楼兰。归书语霜妇,一宵私昵难。
  何等慷慨激昂,悲壮豪迈,全无闺中女子娇弱的气质,充分表达了张玉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难怪朱古微刻《疆村丛书》时,还以为她是一个男子,竟不知她是巾帼词人呢。
  历代的有识之士很看重张玉娘的诗词和为人。早在元代,当时最负盛名的学者,诗人虞伯生读到《山之高》三章赞曰:“有三百篇(《兰经》)之风,虽《卷耳》、《虫草》不能过也!”读到“我操冰雪洁”句时赞:“真贞女也,才女也!”当读到《暮春夜思》末句“此景谁相问,飞萤入绣床”时,拍案道:“此岂妇人所及!”;现代著名词学家唐圭璋教授在三十年代所写的《宋代女词人张玉娘——“鹦鹉冢”故事的来源》中写道:“谁也知道,宋代女词人,有李易安(李清照)、朱淑真、魏夫人、吴淑姬这一班人。可是很少人知道,宋代还有一位女词人张玉娘,足以和她们分庭抗礼呢!……她短促的身世,比李易安、朱淑贞更为悲惨。李易安是悼念伉俪,朱淑贞是哀伤所遇,而她则是有情人不能民眷号,含恨千古。……她这种贞孝的大节,不独超过寻常百姓,便是李易安,朱淑真也还逊一筹呢!”他大声疾呼:“一般文学史家,应该留出一点篇幅,叙述这已经隐埋了六百多年的女作家。”现代词学家谭正璧在其编著的《中国女性文学史》中写道:“宋代女词人以地位著名的,有魏夫人和孙夫人。以作品著作著名的,有李清照、朱淑真、吴淑姬、张玉娘被称为四大词家”。
  同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文学界留给张玉娘的空间太狭窄。比如《唐宋词鉴赏辞典》共收入百余位词人共700多首词,收入吴淑姬词1首,朱淑真词6首,李清照词更是多达31首,独独不见张玉娘的作品,是疏漏、漠视、偏见或是其他原因?客观上来说,张玉娘的文才和词宗大家还有不少差距,但她的顶尖力作可以和李清照相媲美,而且张玉娘具有坚贞的品质,古希腊式的悲情,更让人怜惜。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丈夫以忠勇自期,妇人则以贞洁自许。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这种传奇身世和人品魅力,也是她能与李清照、朱淑真、吴淑姬等人比肩的重要基石。李清照是悼念亡夫,晚景凄惨,毕竟是守不住晚节,遭遇了一个让后世所垢的男人张如舟,损了节名。朱淑贞是摊上了不幸的婚姻,哀伤所遇,遭遇也不致于如此凄惨。而张玉娘则是有情人不能成眷属,最终郁郁不食而死。    
风揉碎了史册,也揉碎了芳心,漫漫悲情卷地而来。我们的张玉娘,像是宋词中掉出的一页书笺,夹着一缕骄傲的伤感,那颗玲珑的文心,一次次打动后世的心扉。她的大爱大恨,至刚至柔,超拔千年。
一怒休夫吴淑姬
烟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春从何处回?
   醉眼开,睡眼开。疏影横斜安在哉?从教塞管吹。
   这首《长相思》是宋朝四大女词人之一的吴淑姬在与丈夫对簿公堂时献给市长王龟龄(字十朋)自述词的。王赏叹其词,判决离婚。
   故事是这样的:
湖洲有一吴秀才,满腹才学却不得志,只有一女,名淑姬。她聪慧美丽,尤善词,与李清照、朱淑真、张玉娘并称为宋朝四大女词人。
吴淑姬从小由父母做主,许配给了邻村一秀才。这个秀才才华一般,但忠厚老实,知书达理,家境也比较富裕。等到吴淑姬16时,两家便开始张罗婚事。
在张罗婚事期间的一天,情窦初开的吴淑姬坐在镜前梳妆,但见镜中人儿妩媚俏丽,想到马上身旁将有人为己容而悦,两片红霞便飞上了双颊。她从梳妆台拿起玉簪,往绾好的秀发里插,却没想到手一滑,玉簪落地,断为两节。这个玉簪据说是皇宫之物,为吴家历代祖传。吴淑姬十分喜爱,却不料...刚还沉浸在幸福幻想里的人儿,一种不祥之感袭上心来。果然没几天,夫家来告,秀才病重,不几天,竟不治而亡。
吴淑姬虽对未婚夫感情不深,可想到第一次婚姻就如此不幸,内心很伤感。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郁郁寡欢,并写《祝英台近?春恨》一词,抒发自己的心中忧愁:
   粉痕消,芳信断,好梦又无据。病酒无聊,倚枕听春雨。断肠曲曲屏山,温温沉水,都是旧来看承人处。
久离阻,应念一点芳心,闲愁知几许?偷照菱花,清瘦自羞觑。可堪梅子酸时,扬花飞絮,乱莺啼,吹将春去。
这首词由独自闺中,倚枕听春雨,想到春意盎然之际的曲曲屏山,温温沉水,这一切都将随著春天的逝去而消失,这怎能不引少女的惆怅。下片含蓄地点明“春恨”并不真的是“恨春”,三春将去,春意阑珊,春雨淅沥,这一切外部景观只不过是词人诸多闲愁外射的媒介物。正是由于心中无限惆怅,偷照菱花,清瘦自羞觑,才更觉得春花善心恨,春雨添愁。在这样的心境下又恰逢这杨花飞舞,黄莺乱鸣,暮春将去的时节,怎么不令人分外伤心呢。一旦春意消失,春光逝去,自己的容貌年华也将逝去,自己将何以堪?
过了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男主穿越重生古代小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