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一笑三月间,二十四人聚沉在心田 忆在人生。赣江岸畔话故里,乡愁咫尺何待缘。是什么意思

优秀作文《美丽乡愁手抄报》十篇 300字|500字|600字|800字|1000字_zuciwang.com
当前位置: >
> 优秀作文《美丽乡愁手抄报》十篇 300字|500字|600字|800字|1000字
优秀作文《美丽乡愁手抄报》十篇 300字|500字|600字|800字|1000字
作文一:《乡愁,美丽的乡愁》1200字如今,“乡愁”成为表达我们的生活、情感、精神以及文化的流行话语,其起因和流行,正是反映了当下我们的情感状态和灵魂状态,对文化家园、精神故乡的寻找和追求,并引发了文化界对“乡愁”文化的探讨。
现在,尽管我们把“乡愁”看作是一种文化心理、一种时代精神,但是,从本质上来看,“乡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乡愁”首先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文化命题。乡愁是一个人在心灵上、精神上、灵魂上“觅母”的过程。有作家曾说,故乡不仅仅是我们的生命诞生地,也是我们精神生命的基础,我们在精神上、灵魂上皈依着故乡。如若失去了家园,我们就会像流水浮萍一样,从而心灵焦灼。这种寻找的灵魂灼痛,就是典型的“乡愁”。所以,“乡愁”中包含了心灵性、精神性的主题,具有广泛的象征意义,这使“乡愁”带上了哲学思考的气息。
今天,我们正面临着历史连续性断裂的危险,这使我们必须审慎地把握这一历史记忆的可能性。这些历史文化记忆,以古建筑、古村落、古代文化样式等文化遗迹遗址形式存在,而所有这一切都会使我们意识到自身的起源。留住和保护它们,成为我们对待传统、对待历史、对待文化的主要态度、主要任务。
由于缺乏保护意识和对文化的敬畏,一些地方的一些历史文化核心地段、历史街区等在基础建设中受到了很大威胁,甚至很多历史古建筑、历史文化名街在城市改造、危旧房改造中被拆毁,失去了其历史文化价值和遗产价值。这样毁掉古建筑的结果,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被滥加改造;一边却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经过这样粗鄙化的“打造”“改造”,历史和文化没有了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基本的美感,又从何感知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俄罗斯作家果戈里说过,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它还在说话。古建筑凝结着一个时代的精神、理念、思想和信仰,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我们要保护好这些遗产的“灵魂”,还要从道德、情感层面将可持续发展融入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这才是我们需要彰显的文化责任,是我们宏大的文化理想所在。不能让历史悠久的城市建筑、城市文明,只剩下一堆“残片”,我们的文化中徒然只有“乡愁”……
乡村、乡愁的消失,和城市人的陌生感与无归宿感,可说是城市人感触最深的内容。每年,我都会不止一次地回到故乡,回到乡村。只是这么多年,每次回到故乡总能感觉到越来越熟悉的陌生感,这与我的思想变化有关,同时,与故乡的变化更有关。包括我的故乡在内的中国广大乡村正在经历着剧烈的变迁甚至是重构,中国的乡村发展正在经历一个历史的关键时期。
对故国、故园、故人的思念、回忆,是激起“乡愁”的最直接的动因,这也是我们对“乡愁”的最直接的理解。
乡愁,是我们产生的永远挥之不去的情思,即对故乡一草一木的顾盼、眷恋和思念。乡愁,美丽的乡愁,那应该是我们心底最坚硬而又最柔软、最厚重而又最缥缈、最庄严而又最平常的情感。乡愁是其他所有情感的基石和酵母,由此生发出悲悯、仁慈、善和爱,生发出文学情思和美感。而它的理性结晶,我以为就是良知……
作文二:《美丽的乡愁》2400字
小时最爱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因这首诗里隐含着浓郁的乡愁。犹如爱情一样,乡愁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我们随口能吟出不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三毛的乡愁,经过万水千山之后,却觉得它们来自四项面八方。那份沧桑,能不能只用这片脚踏的泥土就可以弥补。倒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了。每当我听到歌曲: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的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别在四处漂泊&&在耳边响起,我的眼泪常会不由自主的悄悄滑落。离开故乡已三十多年,本以为匆忙中淡忘了那份乡情,可是当熟悉的诗歌,音乐打开我思念的闸门,感情的潮水就再也无法控制,喷涌而出。还有<<北国之春>>这首歌,也把乡愁写得那么美。乡愁本没有地域的隔阂。亭亭白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残雪消融、溪流淙淙,独木桥自横。棣棠葱葱、朝雾茫茫水车屋可宁静。歌声营造的意境适合想像,不知不觉歌声成了心情的背景。
在美的音乐召唤下,我的心忽然柔情缱绻,在繁忙之余想起记忆深处的小河、炊烟、牧童,勤劳的牛。故乡有所恋的地方,无非是井旁那纷飞的桂花,夜幕下,煤油灯下缝衣的母亲,和看书的我,那儿是我生命最初的地方。曾经爬过的树,曾经在小河里玩水,曾经摘过美人蕉的花,吸取它的汁,当作饮料,夏天用蜂蜜缠知了,曾经坐在牛背上,从桥上走过,与同学闹着玩,互相把彼此的书包藏起来。那时我的父亲是一位小学教师,母亲是一位农民,可见生活是清贫的,可是他们永远是我生命中为我遮挡风雨的大树。外婆把一些人情世故,生命哲学通过讲故事,一点一滴渗进懵懂的思想。让我矇胧中有爱的意识,还懂得对生活怀着感恩的心。这些如同徽派民居上瓦一样,整齐排列在我记忆的乡愁里。
故乡你承载了我童年太多的记忆,如今不知你变化成什么样?托多情的春风捎去我的问候,向滴落的春雨倾诉对你绵长的思恋。如今虽身在异乡城市为了理想,为了生存,更为了那一转身就能触动的缕缕乡愁而奋斗。每当深夜我会向着故里方向呐喊,总想穿越时间,让这寂寞夜空把我激荡回旋的呐喊带回梦中想念的故乡。今年的清明节将近,当我们祭典祖先,缅怀过去之人时,对一个他乡异客的我,更多是怀念故乡,缅怀过去之人,想念家乡的亲人。也许我的祈求感动了上苍,今年我与同事及朋友一起七人准备去家乡的景点游玩,顺便还能回到家乡看看,当回家的渴望变成现实时,当故乡在思维中触手可及时,我不会在意旅程的劳累,同时也忘记奔波的辛酸。回到故里,当我用浓浓的乡音,呼喊大姨时,这种场面让随行的同事动容,也让我的血液沸腾,一声呼喊道尽了回归,也道尽了漂泊在外的辛酸,更道尽了浓浓乡愁亲情的伟大。如今离开故乡已三十多年,回到故乡,舅舅去逝,他家小孩已长大成人笑嘻嘻问我从哪里来?而身边的景物依然春风不改旧时波真让我又悲又喜。喜的是家乡那条新安江水系丰乐河依然欢乐唱着歌向前流去,河边明嘉靖23年建的岩寺塔向人们道尽它的沧桑,它也记忆了岁月的变迁。生活在小镇的人们演绎着浓郁的古徽州文化千百年。那座连接两岸的石桥也许为了需要而加宽了些。舅舅家里的布局没什么变化。以前的乡亲依然那样淳朴善良。姨家的媳妇手艺很好,做了满满一桌菜招待我们一行七人,表弟表哥同学也来我姨家相聚,表哥还带来的自己酿的米酒,米酒越陈越浓烈,喝着它,让我沉醉,流连忘返,一桌人吃着家乡的特色菜,其乐融融,让人感到特温馨,也让异乡人感到很温暖。失去什么也不能失去友情,亲情。欧洲有句谚语一颗善良的心就是一桌永恒的筵席。多少年后我会记
得这桌丰盛的酒席。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焰火好看终有燃尽的时候,我们谢过大姨一家的热情招待,也别过故乡的小桥,塔,水井,老屋&&踏上回程的火车。
火车如同一大大的摇篮,我在它的晃荡中感到特舒服,不知不觉迷迷糊糊想入睡,过往的回忆也飘渺如梦幻,故乡还是变化不小,它也发展了旅游经济,引得许多游客来游玩。我也曾在家里网上了解家乡的建设,也在网上向驴友们呐喊风景这边独好。这次旅游导游带我们游玩了桃花源里人家黟县,中国画里乡村宏村,欣赏徽州古民居,飞檐翘首的古徽明清建筑蜿蜒在青山绿水之间,溪池清涧处处是廊桥伊人的倩影。游览徽商在清明两代建造的牌坊群落和家族宗祠及鲍家花园。我们在这儿既目睹了风景,又了解了徽文化,还在这一幅幅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卷,水墨江南中放飞自己心情。又重返故里感受亲情的博大的爱。特别是在早春,天气转暖,万物复苏,整个徽州大地仿佛笼罩在云雾之中,大面积的油菜花及桃花、杏花、梨花等竞相开放,在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的映衬下,色彩斑斓,如诗如画。后来又游览玉屏峰,远眺天都峰,百步云梯,攀登一线天。光明顶,远观飞来石。后来下山,又欣赏了茶小姐如诗如画的徽州茶文化表演,这些丰富了我的阅历,也让我增长了知识:首先在活着的清明上河图屯溪老街购物。又进入西递宏村,恍如步入唐诗宋词的意境,古代田园诗的许多名句在这里找到了现实的写照,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山得水复凝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的乡愁也丰富起来,除了出生地,这些外廷让我更爱故里,也感到做为一个徽州人而骄傲。当我把这些美景拍入我的数码相机,与火车上一个漂亮的2岁小女孩一起分享时。她看得也很入迷,江山如此多骄,她把这些美景当成小画书在入神看着。她的清纯,活泼,聪明一如我对故乡的印象。
亲爱的读者,让我们背起行囊一起走吧!走出钢筋水泥的城市,走进神秘的黄山,去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去呼吸那里的清新的空气;去欣赏那迷人的风景;去体验丛林探险的乐趣;去感受那种抛开所有烦恼,置身与丛林之中、溪流之畔,置身于花丛中的心境。走吧!走到古村落,回溯到明清时代,去感受古老的徽州文化,去品味历史留下的斑驳的记忆。它将让您不虚此行,让您回味无穷,让您终生难忘。
从故乡回到城市,我找到了处高山,寻到一线天风口,把日益膨胀的乡愁挂起来吹干。炒几样家乡的小菜,拿出家乡酿的米酒,将家乡的亲人一一想过,把乡愁和米酒一饮而尽。
作文三:《美丽的乡愁》1400字席慕蓉的《乡愁》,让我百读不厌,越读越有味,在心中经常朗诵,“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朗诵,让我挥泪,因为,这美丽的乡愁,使我想起我的美丽乡愁。我在城市读书,教书,生活,写作,已经30年,也就是说,我离开我的乡村故土已经30年。30年,城市发生了巨大变化,让生活美丽,让人生幸福;30年,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农民的生活锦上添花。然而,30年前,我故乡的点点滴滴,仿佛一支动人的歌曲,总是在灵魂孤独的时候响起。
因为,身在城市,只有书作伴,只有电视作伴,只有电脑作伴,只有文字作伴,因为,城市里的人越来越城市化了,越来越世俗化了,越来越等级化了,所以,不得不想起我30年前的种种美丽。想起我读小学时的情景,特别是隆冬时节,我和同学一样,早上,提着母亲给我点燃的小火笼,上学,读书;想起我读初中时的情景,我和同学一样,早上上课,下午勤工俭学,到村外学校样板田里种洋芋,到几公里外推砖挑瓦建学校……虽然学习成绩不好,却让我怀念,怀念同学间淳朴的情感,怀念如土般的乡音。
从遥远的土地上响起的歌曲,宛如一支清远的笛,越远,越清纯,越动容;也宛如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徐徐铺展在我的眼前,形象、生动,令人感慨万分,遐思无边。这美丽的画面,就是我灵魂故乡的画面。30年前的故乡画面,“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也许,这就是时光的魅力所致。
那时,我和小伙伴提着小竹笼,去稻田沟里捉泥鳅,捉到的泥鳅或多或少或没有,都高兴,因为,故乡的田野就是我童年的精神乐园;那时,我和小伙伴,跑到大河里游泳,像鱼一样快乐,一游就是一天。一天,一月,一年,清澈见底的大河便在心间流淌,铭记,仿佛胎记,时间越长,记忆越深刻;那时,我和大人一样,早出晚归挣工分,挖田,锄土,挑秧,撒秧,打谷子,绑稻草。晚上,我和小朋友借着朦胧的月光,在生产队的仓房的稻草堆里,男男女女,她跑我追,我跑她追,他躲我找,我躲他找,做游戏,打游击战,天真,快乐;那时,我去山上放牛,有生产队的牛,也有自家的牛,公私合营。放牛,一点都不累,把牛追入青山绿草之中,我和放牛人在山脚,吹牛,玩跳棋……
那时,浓墨重彩的乡村画面,仿佛雾里的花,花中的雾,一挥手,就别离。一别离,就30年,却成为我灵魂中的永恒乡愁。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虽离别,不思量,却难忘。现在,我每次回故乡,一路上看见城乡建设一体化的美景,我的目光仿佛穿越历史的隧道,穿透钢筋水泥,去追寻30年前的一件件往事,让我情不自禁地回味,像小时候,看露天电影,看无数遍,总看不够。
为什么会有这样浓烈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样情真意切的情感?我想,一个人的一生,无论你走得多远,活得多么精彩纷呈,或活得有些不尽如人意,或他乡是故乡,但在你的灵魂深处,总有你出发时的生命原点,让你时时回望;总有你远行时的生命摇篮,让你永生难忘……这原点,这摇篮,将使你的灵魂回归,将在时光的深处向你深情地呼唤;这原点,这摇篮,仿佛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树再大,树再高,永不会老,如同一首经典的民歌,让灵魂时时唱响美丽的乡愁。
选自《大理周刊》2012年5月10日(作者地址:672600 云南省永平县博南镇荷花小区170号)
作文四:《美丽的乡愁》1100字美丽的乡愁? ?  雁南飞,东风归,岁月的年轮又沉淀下斑驳的印记。夜寂人静之时,客居他乡的游子,那颗早已看穿时间浮沉的心,是否也被苍穹中的圆月深深打动,泛起层层乡愁的涟漪。? ?  秋月楼中,春水东流,往事不堪回首,李后主在东风中轻抚心头,浅吟低唱思乡愁绪,那是怎样的婉转动人?那是怎样的凄美如神?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般潺潺,却又似东风般婉转。魂断汴京的李煜,道出了那如水般“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那是他对南唐,对人民的思念,字里行间,也透漏了那很无奈与懊悔。那是对自己灵魂的懊悔,对现实江山的无奈。那别是一番的滋味,那千丝万缕的乡愁,包含了多少遗憾,夹杂了几多凄凉,李煜的乡愁虽不算完美,却也足以显现这一份悲中彻悟的凄美动人。  ? ?  塞下秋风,四面边声,是谁在长河落日的孤城中独自流泪?浊酒一杯家万里,何时得归,羌管悠悠,奏不尽他心中如水般的乡愁。他是寂寞的,家乡远在万里,亲人多年未聚;他也是成功的,戍守边关,保家卫国。将泪化作相思雪,霜雪满地,却无法湮没男儿心中的那一份思而不得的乡愁,它饱含对职责的肩负,对国家的忠诚,对正义的坚定;这一份乡愁,也是白发将军夜夜不寐的想念。无花岁月,雾涣风月,故乡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曲终人未来,壮士只感到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听罢,拿起冰刀利刃,眺向敌方,待到功成名就时,举酒把家还。这一种寂寞的乡愁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那需要太多的无怨无悔,也正因为如此,仲淹的乡愁也便成为一种壮美辽阔。? ?  别家园,出雄关,昭君琵琶马上弹。女儿情,连胡汉,从此长城无烽烟。含着泪眼,挥手作别长安,纵马离别。来到大漠,寂寞难耐,你,心中何时不是充满这那淡淡的却无穷无尽的乡愁,大漠孤烟,夕阳下的你,孤单瘦影仿佛已飘向长安,何时才是回去的日子?恐怕今世难求。难道你未曾想过离开,怎会没有,可是人民与国家,在你心中早已超过了自己的一切,恨否?怨否?你只是轻摇铜镜,独自叹息,尔后满心都是一股催人泪下的想念,一股源源不断的乡愁。古来皆道昭君怨,谁知红颜为江山,昭君一支出塞曲,慷慨越千年。昭君的乡愁,胜过大漠的落日,唯美而永恒。   撕开乡愁,若能仔仔细细地辨认,分明是两分的无奈自责,一分的借酒浇愁,却有七分的美丽动人。这酒是早已酿制于心中的,为的是微醺自己,让乡愁更有一种意韵,一种滋味,一种长久的撩拨。于是,乡愁便是一面揭竿而起的旗帜,在所有异乡人的心中召唤,飘扬。? ?  李煜乡愁的凄美动人,仲淹乡愁的壮美辽阔,昭君乡愁的唯美永恒,都清晰地向我们诉说,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人生处境何如,乡愁都是心中最美丽的风景。? ?  乡愁是线,也是风,人生这一枚风筝,便能永远高高地飘荡在空中。
作文五:《美丽的乡愁》2400字——夏昀
美丽的乡愁
踏上这一方故土,心情总是无法言状的难以平静,我一点一点的搜寻旧日的踪迹,时光真的可以倒流,面对熟悉的此情此景,我的脑际仿佛回到了过去那纯真的岁月,那一片静谧的小树林,春天里,一条清清的小渠林间穿过,树林从中,开满了姹紫嫣红无名的小花,那个邻家的羊羔疯傻姑成天背着我在这片树林嬉闹玩耍,我家起先租住的那间院落消失的再也难觅踪迹,我记忆最深的就是门前两块光滑圆润的没了棱角的石墩子,外婆经常牵着我的小手给我讲述天上神奇的眨着眼睛的小星星,外婆悄悄的回家了,当我再也找不到外婆的时候,我就坐在这样的石墩子上不停的哭泣,直到哭的很累很累,被母亲背回在炕头。
童年的时光,我最记得就是这样的一段经历,那片密密的小树林,每一天晨曦的万道霞光穿过,各种小鸟的啁啾把我从甜甜的梦乡叫醒,邻家傻姑会准时的背着我跑进丛林,蚂蚱的跳跃充满无限的乐趣,成群结队的蚂蚁会是浩浩荡荡的壮观,偶尔能听见蝈蝈奇异的叫声,我会嚷着傻姑迅速的给我扑捉,捉到以后我们幸福的用细细的高粱杆给蝈蝈安家,童年的时光就在这样一片丛林里渐渐湮灭。
当我背着书包走进学堂,傻姑经常会在教室外悄然期盼,然而,此时的我早已不屑与傻姑再在一起无忧无虑的快乐嬉戏,反而有些憎恶她的衣衫不整,渐渐的,傻姑再也不来找我,好长一段时间,我才知道,傻姑远嫁他乡,永远的走出了我的世界。
整个小学的时光,我是那么热衷学习和痴迷阅读,当电视走进了村庄,我会和伙伴们挤进密集的人群,在大队院里聚精会神的看【武松打虎】看【霍元甲】看【万水千山总是情】,那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时光,我的作业会做的又快又好,就是迫不及待的等着新闻联播后的幸福时光,后来,我的最好的姐妹独自和外公和老阿婆一起生活,孤独寂寞的童年渴望和亲密的伙伴在一起,我们整天厮守在一起,春天里,我们在碧绿的一望无际的麦田挽一种叫麻麻菜的杂草,那时的农家春天里缺乏蔬菜,就拿这样的一抹碧绿作为春天餐桌上的美味,没有香油味精鸡粉的滋润,那种涩涩的苦楚会是一种难以下咽的痛楚,然而,二十年后的今天,当饱满的杏仁和这抹碧绿在精湛技艺的厨师的烹调下,入口绵软,馥郁扑鼻,再也吃不出旧日的涩楚,使许多城里人慕名而来,独尝这一番野味。
故乡有一条小河叫做渠垄,那是一条特别清澈的小渠,小渠的下面,是农家一垄一垄的青青菜园,就这条整天不停流淌的小渠灌溉着人们碧绿的菜园,我记得和父亲一起走进这片神奇美丽的菜园,卷心菜上蠕动的小虫子,父亲鼓励我不住的捉到一只玻璃瓶里,看清脆欲滴的黄瓜顶出娇艳的黄花,一点一点长出毛茸茸的小刺,我会在父亲不经意间偷偷的摘上一根嘎吱一声咬的清脆响亮,紫色的茄子,芫荽的香郁,豆角的结荚,大葱的蓬勃生长,辣椒的旺盛,还有熟透的蕃茄,那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的一派甜美的田园风光!
我们幸福的走过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我以优异的毕业成绩完成了我的小学时代,我的第一本长篇小说的阅读是一本武侠,那是五年级的暑假,无论乡村的原野充满怎样绮丽的乐趣,我对书籍的痴迷与生俱来,记得那是一本【东方剑】,前面已经没有了扉页,我却看得如痴如醉,祖父是有一些学问的村支书,昏暗的煤油灯下听他说书的人络绎不绝,经常是午夜时分我瞪着眼睛听到祖父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日分解”【薛仁贵东征】【济公活佛】还有【杨家将】我就是在祖父绘声绘色的演说中渐渐感悟到的神奇。
我们的校园,我记忆深处永远的殿堂,巍峨的青山,依旧那么挺拔,清澈的蓝天,游曳的白云,还有不远处农家袅袅升起的炊烟,静静的村庄默默的记载我走过的斑斓岁月,我仿佛回到了那个青春的时节,校园的四排青砖砌起的校舍已被整齐的平房取替,那圆拱形的窑洞办公间也变成了钢筋铝合金门窗,再也没有一丝往日的痕迹,校园钻天的白杨也消声匿迹,那是一抹抹妖娆的丁香,这是我梦升起的地方,我追梦的旅程可谓步履艰辛,小小的村落,淳朴的民风,我行进在硬化了的水泥马路,来往的人群会轻易的叫出我的姓名,我却对岁月改变了的容颜再也无法辨认,心底升起隐隐的歉意。
村里一位耄耋老人驾鹤西去,看这样一篇才华横溢的祭文是何等的熟悉,古文底蕴的深厚,是一番极深的造诣,寥寥数语,情深意切,篇幅惜墨,却是意犹未尽,无限感伤,只有他,唯有他才会有这样精彩的书写,字字滴血,那是丧母的无限哀悼,行行见泪,那是对人生的彻底顿悟和人生阅尽的无比从容,整个家族,延展的各族旁系,无比的崇尚和信任他,信任他的豁然和通达,信任他的尽职尽责,严以律己,那么,他是谁呢?
师长!我崇敬的师长!我记得无数次的听您给我描述蔚蓝色的梦幻人生,无数次的在文学瑰丽的殿堂启蒙我对文字的钟情,无数次的激励我拼搏人生,当我含泪告别了村庄,踏上我的绚烂征程,我始终没有忘却这样绮丽的梦幻和执着的爱恋,我怎么会忘却呢?忘却那样深切的关怀和无限的柔情呢?我怎么可以忘却这样的启蒙和引导呢?虽然您那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变得稀疏还有些突兀,虽然那张年轻的棱角分明的英俊的脸庞变得沧桑和清瘦,然而那种与生俱来的才气依旧是那么闪烁,令我无限崇拜以至今天的我依然不及师长那严谨缜密的措辞和言简意赅的表述,您是我一生无法跨越的一座登峰,您是我一生难以割舍的情谊,您是我永远感恩的师长,在我青春的时光,您这一缕曙光点亮了我的人生,也照亮了我的漫漫征程。
当这样的离别是漫长的二十多年,当这样的聚首是在二十多年之后的日晨,我怎么能不泪雨滂沱,怎么能不慷慨激昂,怎么能不涌起无限的哀愁和感伤,乡愁,只有这样长久的离别,才能囤积浓郁的情感,我波涛般汹涌的情思是绝提的滚滚江水,那是二十几年隐藏在心底酝酿的纯真情感,那种熔岩般的倾泻没有掩饰,也没有娇柔,那是我真性情的自然本真的流露,因为,我从村庄长大。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故乡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车票,乡愁是一种永远的眷恋,乡愁是一种淡淡的惆怅,乡愁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那种游子归故里的无比喜悦。
作文六:《我的不美丽乡愁》1500字□郭寿荣
翻开故纸堆,乡愁一串串: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居易“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纳兰性德“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古人与家人“一别经年久,生死两茫茫”,如何不柔肠寸断愁绪满怀?
今人也有乡愁。著名的有于右任《望故乡》:“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余光中、席慕容同题诗歌《乡愁》:“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但这种人为阻隔一旦打开,再谈乡愁似乎就有点不合时宜了。如今台海两岸人员往来便利,乡愁渐渐成为“昨天的故事”。
除了古代及现代特殊的政治原因造成的乡愁理所当然情有可原外,当代人倘若还在喋喋不休“乡愁”,便是无聊且无趣了。当今海陆空交通四通八达,有心牵挂家乡高堂老母娇妻稚儿,马达一响,即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关山万里朝发夕至,何来相思之苦?若不愿奔波之劳,有手机、网络可解别绪离愁,音频视频图片文字,尽情宣泄。现代化交通条件及高科技通讯手段的飞速发展,将时间与空间大大压缩,彼此近在咫尺触手可及,“美丽乡愁”被驱散得近乎无影无踪。这年头再说“乡愁”,既是奢侈,也是矫情。
因此,那些离家三五天去家三五里即满口乡愁痛不欲生者,此乃当下文人骚客们哗众取宠无病呻吟伎俩而已,纯属作秀卖萌逗你玩,居心是收获同情、赢得“性情中人、故土情深”美誉。一笑置之可也,当不得真。
但当代人也有故乡,对故乡总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吧?如果说这也是“乡愁”的话,于我而言,它已不再“美丽”了,而显得异常别扭纠结,五味杂陈。经过近二三十年的蝉变,故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既叫我喜,更叫我忧。喜的是乡亲们的生活条件无疑是大大地改善了,忧的是我儿时引以为荣的物事人事几乎灰飞烟灭。
洋楼拔地而起,旧屋断壁残垣。村子的外围二三层小洋楼遍地开花,但横七竖八杂乱无章,毫无整体美感。村子里面,几百年的青砖老屋摇摇欲坠或连片倒塌,雕刻精美的木柱石器随地弃置无人问津,街头巷尾杂草丛生荒芜凄凉——古村落古文明的毁坏令我心痛,老祖宗自中原南迁以来,一代代人的经营毁于一旦。
参天古榕败象尽显,清涟水塘垃圾成堆。小时候村头屋脚到处是高大茂密的榕树及绿波荡漾的鱼塘,一到夏天我们爬上树上乘凉,摘取“榕树果子”饱餐,然后从伸向塘中的树干上跳下塘里洑水,从水里上来又爬上树上跳水……周而复始,不亦乐乎——如今,村里大大小小的鱼塘几乎干涸见底,塘边堆满了花花绿绿的塑料包装袋;塘边的大榕树所在处,大多已成平地或盖了房子,剩下的几棵病态尽露,垂垂老矣。
在许多村里随处可见孤独的老人和寂寞的小孩,或形单影只,或相依为命,令人心酸。青壮年几乎难觅踪影,他们大多在城里打工经商,过年过节才会回来跟老人小孩团聚一下,之后又各奔东西。村子里白天跟黑夜一样悄无声息死气沉沉,鸡无啼狗不吠,如入无人之境——儿时大街小巷大人们凑在一起吹牛起哄、小孩子撒欢追逐嬉闹的景象哪里去了?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12岁上初中起就出外读书,然后在外工作,儿时的小伙伴大多数在家务农,每次回家偶尔见面,彼此完全没有了话题,“相顾两茫茫”,那份失落悲怆,不知从何谈起……至于“新生代”,我几乎一个也不认识,同一个村子彼此擦肩而过都像是“路人”,我倘若不是还操着一口地道的乡音,则跟“外人”毫无二致了。
小时候每到过年过节,村里常常会举办各种活动,舞龙舞狮,搭台唱戏,集体祭祀,放电影,请仙姑……整个村庄热闹非凡,喜气洋洋。如今传统活动几乎绝迹,人们大都各自为政自娱自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故乡只能永远长存于我的脑海中,最多不时悄悄晒出把玩回味,而无法旧梦重圆。
作文七:《从乡愁到美丽岛》8400字台湾联合报 2010年8月9日
龙应台:文明的力量:从乡愁到美丽岛
我们的「中国梦」
第一次接到电话,希望我谈谈「中国梦」的时候,我的第一个反应是:「一千枚飞弹对准我家,我哪裡还有中国梦啊?」
可是沉静下来思索,一九五二年生在台湾的我,还有我前后几代人,还真的是在「中国梦」裡长大的,我的第一个中国梦是什麽呢?
我们上幼稚园时,就已经穿着军人的制服、带着木製的步枪去杀「共匪」了,口裡唱着歌。当年所有的孩子都会唱的那首歌,叫做《反攻大陆去》:
反攻   反攻   反攻大陆去
大陆是我们的国土
大陆是我们的疆域
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疆域
不能让共丄匪尽着盘据
不能让俄寇尽着欺侮
我们要反攻回去   我们要反攻回去
反攻回去   反攻回去
把大陆收复 把大陆收复
这不是一种「中国梦」吗?这个梦其实持续了满久,它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图腾,也被人们真诚地相信。
仓皇的五十年代进入六十年代,「中国梦」持续地深化。余光中那首《乡愁四韵》传颂一时: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那酒一样的长江水
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那血一样的海棠红
那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一九四九年,近两百万人突然之间被残酷的内战连根拔起,丢到了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甚至很多人没有听说过的海岛上。在战火中离乡背井,颠沛流离到了岛上的人,思乡之情刻骨铭心,也是无比真诚的。那分对中华故土的魂牵梦绕,不是「中国梦」吗?
梦的基座是价值观
我的父母那代人在一种「悲愤」的情结中挣扎着,我这代人在他们乡愁的国家想像中成长。但是支撑着这个巨大的国家想像下面,有一个基座,垫着你、支撑着你,那个基座就是价值的基座。
它的核心是什麽?台湾所有的小学,你一进校门门当头就是四个大字:「礼义廉耻」。进入教室,简朴的教室里面,牆壁上也是四个大字:「礼义廉耻」。如果一定要我在成千上万的「格言」里找出那个最基本的价值的基座,大概就是这四个字。
小的时候跟大陆一样,四周都是标语,只是内容跟大陆的标语不一样。最常见到的就是小学裡对孩子的解释:
礼,规规矩矩的态度。
义,正正当当的行为。
廉,清清白白的辨别。
耻,切切实实的觉悟。
上了初中,会读文言文了,另一番解释就来了: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仲
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耻,是为国耻。——顾炎武
之耻,是为国耻」,这些价值在我们小小的心灵有极深的烙印。
二○○六年,上百万的「红衫军」包围总统府要求陈丄水扁下台,台北的夜空飘着大气球,一个一个气球上面分别写着大字:「礼」,「义」,「廉」,「耻」。我到广场上去,抬头乍看这四个字,感觉好像是全台湾的人到这广场上来开小学同学会了。看着那四个字,每个人心领神会,心中清晰知道,这个社会在乎的是什麽。
除了价值基座,还有一个基本的「态度」。我们年纪非常小,可是被教导得志气非常大,小小年纪就已经被灌输要把自己看成「士」,十岁的孩子都觉得自己将来就是那个「士」。「士」,是干什麽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篇
我初中一年级的国文老师叫林弘毅,数学老师叫陈弘毅。同时期大陆很多孩子可能叫「爱国」、「建国」,我们有很多孩子叫「弘毅」。我们都是要「弘毅」的。
对自己要期许为「士」,对国家,态度就是「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置个人生死于度外」。这是蒋介石的名言,我们要背诵。十一二岁的孩子背诵这样的句子,用今天的眼光看,挺可怕的,就是要你为国家去死。
然而在「国家」之上,还有一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对那麽小的孩子也有这样的期待,气魄大得有点吓人。饶有深意的是,虽然说以国家至上,但是事实上张载所说的是,在「国家」之上还有「天地」,还有「生民」,它其实又修正了国家至上的秩序,因为「天地」跟「生民」比国家还大。
十四岁的时候,我第一次读到《国语》,《国语》是两千多年前的经典了,其中一篇让我心里很震动: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最后一句,简单几个字,却雷霆万钧,给十四岁的我,深深的震撼。
就是这个价值系统,形成一个强固的基座,撑起一个「中华大梦」。
这个中国梦在一九七○年代出现了质变。
一九七一年中华民国被迫退出联合国,台湾人突然之间觉得自己变成了孤儿。可是,最坏的还没到,一九七九年一月一号,中美正式断交,这个「中」指的是当时的中华民国,也就是台美断交,中美建交。长期被视为「保护伞」的美国撤了,给台湾人非常大的震撼,
觉得风雨飘摇,这个岛是不是快沉了。在一种被整个世界抛弃了而强敌当前的恐惧之下,救亡图存的情感反而更强烈,也就在这个背景下,原来那个中国梦对于一部分人而言是被强化了,因为危机感带来更深更强的、要求团结凝聚的民族情感;大陆人很熟悉的《龙的传人》,是在那样的悲愤伤感的背景下写成的。这首歌人人传唱,但是一九八三年,创作者「投匪」了,歌,在台湾就被禁掉了,反而在大陆传唱起来,情境一变,歌的意涵又有了转换。
你们是否知道余光中《乡愁》诗里所说的「海棠红」是什麽意思?
我们从小长大,那个「中国梦」的形状,也就是中华民国的地图,包含外蒙古,正是海棠叶的形状。习惯这样的图腾,开始看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的前面好几年,我都还有种奇怪的错觉,以为,哎呀,这中国地图是不是画错了?
一九七○年代整个国际情势改变,台湾的「中国梦」开始有分歧。对于一部分人而言,那个「海棠」中国梦还虔诚地持续着,可是对于另外一部分人就不一样了。
梦,跟着身边眼前的现实,是会变化的,一九四九年被连根拔起丢到海岛上的一些人,我的父母辈,这时已经在台湾生活了三十年,孩子也生在台湾了—这海岛曾是自己的「异乡」却是孩子的「故乡」了,随着时间推移,无形之中对脚下所踩的土地产生了具体而实在的情感。所以,你们熟悉余光中先生写的那首《乡愁》,却可能不会知道他在一九七二年的时候创作了另外一首诗,诗歌礼讚的,是台湾南部屏东海边一个小镇,叫枋寮:
雨落在屏东的甘蔗田裡
甜甜的甘蔗   甜甜的雨
从此地到山麓 一大幅平原举起
多少甘蔗,多少甘美的希冀
长途车驶过青青的平原
检阅牧神青青的仪队
余先生这首诗,有「中国梦」转换的象徵意义。但是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还有一首我称之为「里程碑」的歌,叫《美丽岛》。
一位澹江大学的年轻人,李双泽,跟很多台湾年轻人一样, 七○年代发现台湾不能代表中国,而且逐渐被国际推到边缘,在危机感和孤独感中,年轻人开始检视自己:为什麽我们从小被教要爱长江、爱黄河、歌颂长城的伟大—─那都是我眼睛没见过,脚板没踩过的土地,而我住在澹水河边,怎麽就从来不唱澹水河,怎麽我们就不知道自己村子裡头小山小河的名字?台湾也不是没有大江大海呀?
青年人开始推动「唱我们的歌」,开始自己写歌。那个「中国梦」显得那麽虚无飘淼,是不是该看看脚下踩的泥土是什麽样?他写了《美丽岛》,改编于一首诗,一下子就流行起来,大家都喜欢唱。
《美丽岛》真的是代表
了从中国梦慢慢地转型到「站在这片泥土上看见什麽、想什麽」的「台湾梦」里程碑:
我们摇篮的美丽岛
是母亲温暖的怀抱
骄傲的祖先正视着
正视着我们的脚步
他们一再重覆地叮咛
不要忘记   不要忘记
他们一再重覆地叮咛
荜路蓝缕以启山林
婆娑无边的太平洋
怀抱着自由的土地
温暖的阳光照耀着
照耀着高山和田园
我们这裡有勇敢的人民
荜路蓝缕以启山林
我们这裡有无穷的生命
水牛   稻米   香蕉   玉兰花
一九七五年,我二十三岁,到美国去读书,每天泡在图书馆里,从早上八点到半夜踩着雪光回到家,除了功课之外就有机会去读一些中国近代史的书,第一次读到国共内战的部分,第一次知道一九二七年国民党对共产党员的杀戮,才知道之前所接受的教育那麽多都是被党和国家机器所操纵的谎言,这是一个很大的震撼。十年之后写了《野火集》,去「腐蚀」那个谎言。
一九七九年,我个人的「中国梦」也起了质变。在中国梦笼罩的台湾,我们是讲「祖籍」的。也就是说,任何人问,龙应台你是哪裡人,我理所当然的回答就是:「我是湖南人。」
这麽一路做「湖南人」做了几十年,到一九七九年,中国大陆开放了,我终于在纽约生平第一次见到了一个真正的「共匪」站在我面前,这个朴实人刚刚从湖南出来,一口浓重的湖南腔。有人冲着他问「你是哪裡人」,他就说「我是湖南人」,问话者接着就回头问我「你是哪裡人」——我就愣住了。
我不会说湖南话,没有去过湖南,对湖南一无所知,老乡站在面前,我登时就说不出话来了。这一辈子的那个「中国梦」突然就把我懵在那儿了,这是一九七九年一个非常大的震撼——原来啊,我是台湾人。
一起做梦,一起上课
从海棠叶的大中国梦慢慢过渡到台湾人脚踩着泥土的小小台湾梦,人民在七○年代末八○年代初开始问「我是谁」。八○年代后,台湾两千多万人走向了转型,自我感觉就是越来越小,什麽事情都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点做。所以,台湾人就一块儿从大梦慢慢转到小梦的路上来了,开始一起上八○年代的民主大课。这个民主课程上得有够辛苦。
《美丽岛》这首歌,在一九七九变成党外异丄议人士的杂志名字,集结反对势力。当年十二月十日,政府对反对者的大逮捕行动开始,接着是大审判。面临巨大的挑战,国民党决定审判公开,这是审判庭上的一张照片:
你们认得其中任何一个人吗?第二排露出一排白牙笑得潇洒的,是施明德,他被判处无期徒刑。施明德右手边的女子是陈菊,今天的高雄市长,左手边是吕秀莲,上一任的副总统。
张图片来表达八○年代台湾人慢慢地脚踩泥土重建梦想和希望的过程。如果把过去的发展切出一个三十年的时间切片来看,刚好看到一个完整的过程:这图里有三种人,第一种是叛乱犯,包括施明德,吕秀莲,陈菊等等,她们俩分别被判十二年徒刑;第二种是英雄,在那个恐怖的时代,敢为这些政治犯辩护的律师,包括陈水扁,谢长廷,苏贞昌等等;第三类是掌权者,当时的总统是蒋经国先生,新闻局长是宋楚瑜先生。从这些名字你就看出,在三十年的切片裡,政治犯上台变成了掌权者,掌权者下台变成了反对者,而当时得尽掌声以及人们殷殷期待的,以道德作为注册商标的那些英雄们变成了什麽?其中一部分人变成了道德彻底破产的贪污嫌疑犯。
这个转变够不够大?亲眼目睹这样一个切肤痛苦的过程,你或许对台湾民主的所谓「乱」有新的理解。
它所有的「乱」,在我个人眼中看来,都是民主的必修课;它所有的「跌倒」都是必须的实践,因为只有真正跌倒了,你才真正地知道,要怎麽再站起来,跌倒本身就是一种考试。所以,容许我这样说:台湾民主的「乱」,不是乱,它是必上的课。
表面上台湾被撕裂得很严重,但不要被这个表面骗了。回到基座上的价值观来看,从前的中国梦慢慢被抛弃了,逐渐发展为台湾的小梦,然后一起上非常艰辛、痛苦的民主课,然而台湾不管是蓝是绿,其实有一个非常结实的共识,比如说:
国家是会说谎的,
掌权者是会腐败的,
反对者是会堕落,
政治权力不是唯一的压迫来源,
资本也可能一样的压迫。
而正因为权力的侵蚀无所不在,所以个人的权利、比如言论的自由,是每个人都要随时随地、寸土必争、绝不退让的。
这是大多数台湾人的共识。你所看到的争议、吵架,立法院撕头髮丢茶杯打架,其实都是站在这个基础上的。这个基础,是以共同的价值观建立起来的。
我有中国梦吗?
回到今天中国梦的主题,可能有很多台湾人会跳起来说:中国不是我的梦,我的梦裡没有中国。
但是,你如果问龙应台有没有中国梦,我会先问你那个中国梦的「中国」指的是什麽?
如果指的是「国家」或「政丄府」,「国家」「政丄府」在我心目中不过就是个管理组织,对不起,我对「国家」没有梦,「政丄府」是会说谎的。但如果你说的「中国」指的是这块土地上的人,这个社会,我怎麽会没有梦呢?别说这片美丽的土地是我挚爱的父亲、母亲永远的故乡,这个地方的好跟坏,对于台湾有那麽大的影响,这个地方的福与祸,会牵动整个人类社区的未来,我怎会没有中国梦呢?
我们就从「大国崛
起」这个词说起吧。我很愿意看到中国的崛起,可是我希望它是以文明的力量来崛起的。
如何衡量文明?我愿意跟大家分享我自己衡量文明的一把尺。它不太难。看一个城市的文明的程度,就看这个城市怎样对待它的精神病人,它对于残障者的服务做到什麽地步,它对鳏寡孤独的照顾到什麽程度,它怎样对待所谓的盲流民工底层人民。对我而言,这是非常具体的文明的尺度。
一个国家文明到哪裡,我看这个国家怎麽对待外来移民,怎麽对待它的少数族群。我观察这个国家的多数如何对待它的少数——这当然也包含十三亿人如何对待两千三百万人!
谁在乎「大国崛起」?至少我不在乎。我在乎的是刚才我所说的文明刻度——你这大国怎麽对待你的弱势与少数,你怎麽包容意见不同的异议份子,这,才是我在乎的。如果说,所谓的大国崛起,它的人民所引以自豪的,是军事的耀武扬威,经济的财大气粗,政治势力的唯我独尊,那我宁可它不崛起,因为这种性质的崛起,很可能最终为它自己的人民以及人类社区带来灾难和危险。
谁又在乎「血浓于水」?至少我不那麽在乎。如果我们对于文明的尺度完全没有共识,如果我们在基座的价值上,根本无法对话,「血浓于水」有意义吗?
我的父亲十五岁那年,用一根扁担、两个竹篓走到湖南衡山的火车站前买蔬菜,准备挑回山上。刚巧国民党在招宪兵学生队,这个少年当下就做了决定:他放下扁担就跟着军队走了。
我的父亲在一九一九年出生,二○○四年,我捧着父亲的骨灰回到了湖南衡山龙家院的山沟沟,乡亲点起一路的鞭炮迎接这个离家七十年、颠沛流离一生的游子回乡。
在家祭时,我听到一个长辈用最古老的楚国乡音唱出凄切的輓歌。一直忍者眼泪的我,那时再也忍不住了。
楚国乡音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父亲一辈子是怎麽被迫脱离了他自己的文化,过着不由自主的放逐的一生。一直到捧着他的骨灰回到那片土地,我才深切的感觉到这个七十年之后以骨灰回来的少年经历了怎样的中国的近代史。而我在浙江新安江畔长大的母亲,是如何地一生怀念那条清澈见鱼的江水。
一个开阔、包容的中国
所以,请相信我,我对中国的希望是真诚的。但是请不要跟我谈「大国崛起」, 请不要跟我谈「血浓于水」,我深深盼望见到的,是一个敢用文明尺度来检验自己的中国;这样的中国,因为自信,所以开阔,因为开阔,所以包容,因为包容,所以它的力量更柔韧、更长远。当它文明的力量柔韧长远的时候,它对整个人类的和平都会有关键的贡献。
一九八五年我写《野火集》,一九八六年
一月,《野火集》在风声鹤唳中出版。八月,我迁居欧洲。离开台湾前夕,做了一场临别演讲,是「野火」时期唯一的一次。演讲在害怕随时「断电」的气氛中进行。今天,二○一○年八月一日,在北京大学,我想唸那篇演讲的最后一段,与大陆的读者分享:
在临别的今天晚上,你或许要问我对台湾有什麽样的梦想?
今天晚上站在这里说话,我心里怀着深深的恐惧,恐惧今晚的言词带来什麽后果,我的梦想是,希望中国人的下一代可以在任何一个晚上站在任何一个地方说出心里想说的话,而心中没有任何恐惧。我们这一代人所做的种种努力也不过是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将来会有免于恐惧的自由。
那是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一日。
(二○一○年八月一日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演讲全文)
高考之前老师们就千叮万嘱,考场之外发生什么事情也不要管,死人塌楼也不要管,一心一意做试卷,就算是大楼着火,只要没烧过来,也要继续做试卷。反正考试取消的话,监考老师会带大家出去的。
当时他觉得这对生命也太不尊重了,就问:“要是外星人攻打北京怎么办?”
那老师回答说:“外星人攻打北京,自有解放军处理,关你们什么事?如果和外星人打起来,那祖国自然需要科学人才,科学人才怎么选拔?还不是要考试。退一万步说,外星人占领中国了,那他们总要地球奸帮他们管理地球人吧?他们要怎么选拔地球奸?
还不是要考试。所以,就算是外星人攻打北京了,我们也还是要继续考试。”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211.151.248.*]
————————————————————
Neil反面教材:
一、我不知道你们是如何看待台湾和台湾人的,在我眼里,台湾人是亲人,是自家人。
如果有其它强权打台湾,欺负台湾人,就如同打大陆,欺负国人,我愿意像保护自己一样保护台湾;如果有人想把台湾独立出去,分裂出去,就如同分裂我国大陆的板块,我决不允许;而如果台湾要和大陆统一,要和谈,我张开怀抱欢迎,但是这事儿没法说太细。
二、我很尊敬台湾人,我对台湾人的尊敬源于台湾人对文化的尊重。
举几个例子瞎说几句:
1、在几十年前,国民党内战败北,常凯申同学把能搬的东西都搬到了台湾,其中有不少古董和文物。
在这几十年里,大陆人因为这件事一直都在骂台湾人,然而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却惊奇的发现:
几十年前被常凯申搬运到台湾的古董和文物,迄今仍完好无损的躺在台湾的博物馆里,而他们没有搬走以及搬不走的文物古迹,却在大陆的文革中被打的打,砸的砸,烧的烧,毁的毁,
完好无缺者寥寥无几。
我去年去山东泰安旅游,专程到孔府拜祭,发现孔家被文革摧毁尤为严重。
下面这个链接原本是一个讲述日本人侵华时进入孔庙破坏的帖子,但在帖子下方有人专门讲述了文革时期我国大陆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情况,作为对比,有图有真相,但是因为太长,我就不全文转载了,推荐你点进去看看。
http://club.yninfo.com/thread-5081140-1-1.html
说实话,把台湾保护文物和大陆文革破坏文物的事放在一起,两相对比,我作为一个因为常凯申运走文物而骂过台湾的大陆人,心中充满了愧疚。
你知道在今天,我对政府任何有可能发生第二次文革或者类似文革性质的运动或行为,都会公开表示反对,为什么?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对历史负责,要对文化负责,要对我们的列祖列宗负责。像文革这样的灾难,它所造成的伤害并不只对公民,也延及到我们的文化。这样的伤害,我们的文明只能承受一次,再来一次,就什么都没有了。
我不希望将来在面对自己子孙的时候,我管自己叫中国人,可中国人这三个字却只剩下一个空壳,完全失去了历史和文化的内涵,那样的话,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2、上面提到的“常凯申”,其实就是蒋介石,他为什么又叫常凯申呢?这是我们大陆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历史系的副主任前两年著书立说时闹的笑话。
把蒋介石翻译为常凯申,这在大陆文化圈里算是一个不小的历史事件,没听说过这件事的朋友可以百度“常凯申”,在百度百科里有专门的词条,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讲述得很清楚。
咱是文明人,文明人对待别人的失误或错误都要有所宽容,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因为这样的失误对清华的教授狠抓猛打,但必须指出,这样的事情之所以发生,并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事件,它所反映出的是近年来大陆学术圈出书立说风气盛行,但大陆教授们写书极为不负责任,或由别人代笔,或者偷工减料,如同豆腐渣工程,各大陆顶级学府尤为如此。我们学术风气之浮躁,实在另人汗颜。
不知道台湾是不是也这样?
3、此处原本举了好几个例子,但考虑到大陆的言论尺度,所以自和谐了。
三、龙应台说:【我们就从「大国崛起」这个词说起吧。我很愿意看到中国的崛起,可是我希望它是以文明的力量来崛起的。
如何衡量文明?我愿意跟大家分享我自己衡量文明的一把尺。它不太难。看一个城市的文明的程度,就看这个城市怎样对待它的精神病人,它对于残障者的服务做到什麽地步,它对鳏寡孤独的照顾到什麽程度,它怎样对待所谓的盲流民工底层人民。对我而言,这是非常具体
的文明的尺度。】
对这段话我万分同意。而且我要加一句:
看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不光要看这个城市怎么对待它的精神病人,还要看这个城市怎么对待上访者、钉子户和监狱里的犯人。如果一个国家或者城市,把上访者当作精神病人,把精神病人当作犯人,把犯人在监狱里做掉,让他们变成死人,把钉子户用推土机压成地板砖,那么我绝不会承认这个国家真正崛起了。踏着无数冤魂和白骨前进,怎能让我们心安理得的崛起?
四、【高考之前老师们就千叮万嘱,考场之外发生什么事情也不要管,死人塌楼也不要管,一心一意做试卷,就算是大楼着火,只要没烧过来,也要继续做试卷。反正考试取消的话,监考老师会带大家出去的。
当时他觉得这对生命也太不尊重了,就问:“要是外星人攻打北京怎么办?”
那老师回答说:“外星人攻打北京,自有解放军处理,关你们什么事?如果和外星人打起来,那祖国自然需要科学人才,科学人才怎么选拔?还不是要考试。退一万步说,外星人占领中国了,那他们总要地球奸帮他们管理地球人吧?他们要怎么选拔地球奸?还不是要考试。所以,就算是外星人攻打北京了,我们也还是要继续考试。”】
作文八:《乌镇的美丽乡愁》4000字喜欢江南,缘于骨子里那份乡愁。   每一个人,她的命里,都是与一个地方有着莫名其妙的牵牵连连,很难说清那是什么样的纠缠,梦里有,诗里有,醉着有,醒着亦有。那就是乡愁了吧?   最早读到有关江南的诗句当然是白居易的,不过七八岁,朗朗读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两个字在我心中,已然如影随形。   渐渐大了,但凡与江南有联系的东西便是好,如最初的胡兰成说张爱玲,只要她说好,他就会说好。就像我,有了吴侬软语、白墙灰瓦,再有了江南布衣、丝绸和雨季,就有了我的美丽乡愁。何况,乾隆七下江南,吸引他的,不仅仅是江南美景吧?那满池莲藕与鱼虾,那小桥流水与雕刻般精致的民居,还有那蜡染布和滋润平和的生活,就是我的江南吧?   而最最让我迷恋的,是那些江南的水镇。周庄、同里、陆直、西塘……千年的江南水镇是东方威尼斯和水中桃花源,累了的时候,我会背上包在镇上住些天,就住到民居里,住十天只会收你一百块,而房东的吴侬软语说得好:只要你来,便是我们的亲人。   而六镇中最喜欢的,当然是乌镇。只能是乌镇。   不仅仅是文学大师的故乡,还因为,那里的水更清,那里的人更纯粹,那里的桥更加别致。   选择了一个早春,在些许阴冷的日子走进了乌镇,油菜花开得到处都是。江南的春虽然早,但冷意仍在。这是《似水流年》中文和英的乌镇,这是茅盾的乌镇,也是我的乌镇。   正是早晨,游人甚少,女人们正在小桥流水边浣洗,远远的乌蓬船上,有袅袅的自烟升起来,一向,我如此地喜欢着市井味道浓烈的东西,它们与我们的日子息息相关,贴心贴肺。午后的时候,我看到几个闲散的老人一脸宁静坐在自家门口喝茶,看着过往的游人与船只,好像一切与他们无关。还有那些上了年纪的婆婆,聚在一起喝阿婆茶,发上戴一朵艳红的花,头上蒙着藏蓝色的一块蜡染方巾,年轻的小媳妇在几百年前的老房子前买姑嫂饼和杭白菊,旖旎的声音让人驻足,是啊,江南的小镇少了江西小镇的浑朴和奇险,多了平稳和祥和,每一个老房子的白墙灰瓦问,都可以让人想起“朱雀桥边野草生,乌衣巷口夕阳斜”的诗句,月亮还是千年前的月亮,桥亦是千年前的桥,但到底一切不同了。千年前,那些文人墨客或者政客在官场上落败受挫,选择了这里作自己的归隐之处,从此喝茶品月开始另一番人生。毕竟,选择逃于佛逃于道的人是形式上的孤独和寂寞,是极其另类的极端方式,从此与青灯为伴,与寺院结缘,那样的方式与滚滚红尘做了最后的告别,所有的七情六欲化做了木鱼里的响声,一下下与岁月打磨。但选择了水镇,却是选择了出世,他们也大抵懂得大隐隐于市的快乐,从此做一个俗人有什么不好?这样的俗人,可以在江南的杏花春雨里吹笛到天明,可以约几个三五知己去茶社喝几杯菊花茶吟诗作赋,还可以,在大雪纷飞里,独钓寒江。   所以,美丽的水乡小镇有太多的文化味道。多少的雅士曾归隐于此,在山水间发现了仕途以外的乐趣,从此与红尘结缘为伴,开始另一种人生。   同里的退思院是这样的集大成者。然而乌镇的这样去处也不少。古人留下来的老房子里有多少美丽而曲折的故事呢?现在没有人追问了,只懂得在草长莺飞风和日丽的日子来欣赏这样的美景就是了。   徜徉在古镇,给人印象最深的,当属那一座座水乡特有的小桥。小桥是水镇的经,小巷是乌镇的纬,经纬交织了多少悲欢?谁又能数得清呢? 乌镇水网密布,镇内的主河道“车溪”支流无数,自古桥梁众多,最多的时多达120座,有“百步一桥”之说。而那桥上大多是有楹联的,也显示出地道的江南文化,一个小桥都能修得美美,精雕细刻到让人汗颜,江南,怎么会不让人如此地迷恋?如通济桥联:“寒树烟中,尽乌戍六朝旧地。夕阳帆外,是吴兴几点远山。”一句话,把几百年的沧海桑田描述到淋漓尽致,只是千百年来风雨侵袭,不知消失了多少座桥,我去数了数,目前镇内尚存古桥30多座,仍可傲视江南六大古镇。   和许多江南水乡古镇一样,乌镇的街道和民居都沿溪、河而建,这样的布局和水城威尼斯是可以比美的,但中国的水乡小镇更多了文化和古典韵味,因为有了诗词和文化浸染和几千年的积淀吧。但一点是其它水乡古镇没有的,那就是乌镇人家的水阁。   水阁,就是民居的一部分延伸到河面上,像是飘浮在河面上的房子一样,但在下面有木桩或者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水阁是真正的“枕河”人家,三面有窗,从窗下可以买菜买花,过往的船只会停留在窗下问:要不要买新鲜的油菜啊?凭窗可看到市井风光,如果小住,当然枕下是流水潺潺,自然别有一番情趣。在这样的水阁里住着,不是神仙,也胜似神仙了吧?茅盾曾在《大地山河》中如此描写故乡的水阁:“……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钦乃,飘然而过……”   除了桥和民居,最让我留恋的就是茶馆了。不是老舍笔下的北京茶馆,而是像你我每天要必去的一个休息场所一样,面朝小桥,看着过往人群,点一杯杭白菊或碧螺春,可以消磨掉一个午后的时光。慢慢地假寐着,听着船声从身边摇过,岁月就这样慢慢老了,几百年,几千年?也不过就是眨眼之间的事情吧?而有了雅兴的人可以来这里小聚,吟着:浦上花香追屐去,寺前塔影送船来。然后大家嚷了好,便可以差人刻到小桥的楹联上去,一句句,一联联,就在这风花雪月的午后诞生了。如此地归隐让许多人明了,也许所有曾经的争名夺利都是过眼烟云,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呢。茶馆里的市井气息那样美丽,水乡的情韵就在一杯杯茶里荡漾开来,传说茶圣陆羽曾在乌镇的茶馆里乐不思归了,是因为这里的杭白菊太舒畅?还是这里的小桥与流水更别致?最盛时,这里曾有六十多家茶馆。思弦悠然起来时,可以听得到外面的水声风声,而碗里的杭白菊,静静地开了。   茅盾晚年所写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在“祖父及弟妹”一节中写道: “祖父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上午,或到本地绅士和富商常去的‘访卢阁’饮茶,或到西圆听拍曲”。可见访卢阁的名声之久远了吧?   来乌镇,当然要去昭明书院,昭明书院是乌镇市河西岸、剧场南首的昭明太子读书处的遗迹。据乌青镇志记载,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梁武帝的儿子昭明太子,曾随老师沈约在此读书,并建有书馆一座。后来,书馆倒毁。明万历年间,驻乌镇同知金廷训,为了纪念昭明太子勤学功绩,在书馆旧址建筑了一个“六朝遗胜”的石坊。里人沈士茂提书:“梁昭明太子读书处同沈尚书读书处”。而另一个原因,当然是因为《似水流年》,我喜欢的黄磊和刘若英在这拍了《似水流年》,文是昭明书院的图书管理员,英是台湾的时装设计师,爱情就这样发生了。在此地,在此景。这里的场景是早就看过的了,亲自来看还是有一种亲切感,那是一个美丽而伤感的爱情故事,非常小资却又怀旧,古典与现   代的最佳版本,让人想起很久远的爱情,那样的故事,是适合发生在这样的小镇上的。当那一本本线装书从手里翻过时,岁月扑落落地掉了很多灰尘,但还是让我们的眼睛发亮了,是啊,再经风尘,好书仍然是好书,就像这小小乌镇,因了岁月,倒更显出风情和精致,夜了,挂上了红灯笼的乌镇,仿佛是早年的秦淮河,仿佛是我梦里的水乡。   乌镇的美丽,不是匆匆来匆匆去能品味的,白天的美丽是那样的清澈,夜的美丽更像一场烟花吧,夜的乌镇被红灯笼映射得如幻如梦,恰巧有一只木舟穿桥而过,舟上坐着一个弹古筝的女子,弹的曲子似《水中莲》,忧伤而浪漫,那船娘慢慢地摇着,过去很远了,曲子在水面上飘荡着,让人疑心不是在人间。   月亮上来了,远远的,有弦唱传来。是在茶馆里,屋内是明黑的大方桌子,四个人在唱着类似昆曲的东西,一个拉胡弦,一个拿笳子,一个敲着不知名的乐器,还有一个女人拿着铜铃,调子极其婉转,我问临座的一个乌镇人她唱的什么,他笑着,用手沾了水,在那黑桌子上写着:宣卷。宣卷?真是很奇怪的叫法,但又旖旎又好听,我喜欢。坐在我旁边的,是一年龄二十三四岁的大男孩子,高大、黝黑,我看他一眼,他就低下头去,然后腼腆的一笑,像是鲁迅先生《故乡》中的水生,我提出明天去他家看看,因总想知道那几百年的宅子里到底是如何的装置摆设,住什么样的人吃什么样的饭,他居然同意了。   抬眼望去,月亮在白莲花一般的云朵里穿行,宣卷已经说得几个乌镇老人泪水涟涟,那必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我出了茶馆,一个人趴在桥上看月亮,夜色中有摄影师在拍夜色乌镇,也有小情侣在呢喃,寂静中传来的还是那稍显凉意的曲子,我觉得自己是在世外桃源,但桥上的石头却湿了凉了,更深的夜来了,月亮一点点移动着,却仍泡在水中,大、明亮、湿湿的,像一个故事,一个传奇,有谁说,乌镇不是一个故事一个传奇呢?   第二天下起雨来,在早春的雨中走进了乌镇的人家。雨从屋檐上飞下来,落到天井里,他带我一步步走上下阁楼,楼梯是木板的,很窄很陡,因为采光不好,屋内极暗,家具全是几百年的家具,上面蒙着岁月的尘霜,整个房子全是木制结构,屋里有雨季里的霉味,加上雨丝丝缕缕从外面飘进来,人仿佛走进了苏童的小说,粉红的,落寞的,甚至有些颓迷,但是却让人迷恋。   楼上坐着他八十岁的阿婆,皮肤白细到让我汗颜,八十岁的老婆婆,听不懂我的普通话,一辈子没有出过乌镇,她说的乌镇话我亦听不懂,但她看着我,细眉细眼地笑着,头上一块蜡染布的方巾,配上暗红底子的大襟袄,让我以为时光的错乱。 我下楼的时候,阿婆与我一起下来了,细雨从那几百年前的灰瓦上流下来,一滴,又一滴,真让人有恍若隔世之感。阿婆的蓝格子蜡染布一寸寸从我眼前移下去,她手里摘着雪里红,没有谁来打扰她,有滋有味地过着小桥流水的日子,正像天井里那些挂着的那些雪里红,一串干了,再晾上一串。   和阿婆照了一张相,她说了一句乌镇话,我没听懂,问年轻的大男孩,大男孩笑着说:姐姐,她说你好像是她的女囡呢。   心里一热,眼泪差点出来。乌镇,是我的美丽乡愁,我站在细雨飘荡的雨巷中,想起戴望舒的《雨巷》,我不是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我只是一个寻找自己前生和美丽乡愁的女子,在乌镇的雨巷和粉墙黛瓦间,流着莫名其妙的眼泪。
作文九:《乌镇的美丽乡愁》2800字喜欢江南,缘于骨子里那份乡愁。
最早读到有关江南的诗句当然是白居易的,不过七八岁,朗朗读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两个字在我心中,已然如影随形。
而最最让我迷恋的,是那些江南的水镇。周庄、同里、陆直、西塘……千年的江南水镇是东方威尼斯和水中桃花源,而六镇中最喜欢的,当然是乌镇。只能是乌镇。
不仅仅是文学大师的故乡,还因为,那里的水更清,那里的人更纯粹,那里的桥更加别致。
选择了一个早春,在些许阴冷的日子走进了乌镇,油菜花开得到处都是。江南的春虽然早,但冷意仍在。这是《似水年华》中文和英的乌镇,这是茅盾的乌镇,也是我的乌镇。
正是早晨,游人甚少,女人们正在小桥流水边浣洗,远远的乌篷船上,有袅袅的白烟升起来。午后,我看到几个闲散的老人坐在自家门口喝茶,一脸宁静地看着过往的游人与船只,好像一切与他们无关。还有那些上了年纪的婆婆,聚在一起喝阿婆茶,发上戴一朵艳红的花,头上蒙着藏蓝色的一块蜡染方巾,年轻的小媳妇在几酉年前的老房子前买姑嫂饼和杭白菊,旖旎的声音让人驻足……是啊,江南的小镇少了江西小镇的浑朴和奇险,多了平稳和祥和,每一个老房子的白墙灰瓦问,都可以让人想起“朱雀桥边野草生,乌衣巷口夕阳斜”的诗句。千年前,那些文人墨客或者政客在官场上落败受挫,选择了这里作自己的归隐之处,从此喝茶品月开始另一番人生。毕竟,选择逃于佛逃于道的人是孤独和寂寞的,从此与青灯为伴,与寺院结缘,那样的方式与滚滚红尘做了最后的告别,所有的七情六欲化作了木鱼里的响声,一下下与岁月打磨。但选择了水镇,即是选择了出世,他们也大抵懂得大隐隐于市的快乐,这样,可以在江南的杏花春雨里吹笛到天明,可以约三五知己去茶社喝茶吟诗,还可以在大雪纷飞里,独钓寒江。
徜徉在古镇,给人印象最深的,当属那一座座水乡特有的小桥。乌镇水网密布,自古桥梁众多,据说最多的时候多达120座,有“百步一桥”之说,而那桥上大多是有楹联的,也显示出地道的江南文化,如通济桥联:“寒树烟中,尽乌戌六朝旧地。夕阳帆外,是吴兴几点远山。”一句话,把几百年的沧海桑田描述得淋漓尽致,只是千百年来风雨侵袭,不知消失了多少座桥,我去数了数,目前镇内尚存古桥30多座,仍可傲视江南六大古镇。一个小桥都能修得美美的,精雕细刻到让人惊叹,江南,怎么会不让人如此地迷恋?
和许多江南水乡古镇一样,乌镇的街道和民居都沿溪、河而建,这样的布局和水城威尼斯是可以媲美的,但中国的水乡小镇更多了文化和古典韵味。但一点是其他水乡古镇没有的,那就是乌镇人家的水阁。
水阁,就是民居的一部分延伸到河面上,像是飘浮在河面上的房子一样,但在下面有木桩或者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水阁是真正的“枕河”人家,三面有窗,从窗下可以买菜买花,过往的船只会停留在窗下问:要不要买新鲜的油菜啊?如果小住,当然枕下是流水潺潺,凭窗可看到市井风光,自然别有一番情趣。
除了桥和民居,最让我留恋的就是茶馆了。面朝小桥,看着过往人群,点一杯杭白菊或碧螺春,可以消磨掉一个午后的时光。慢慢地假寐着,听着船声从身边摇过,岁月就这样慢慢老了。有了雅兴的人可以来这里小聚,吟着:浦上花香追屐去,寺前塔影送船来。然后大家嚷了好,便可以差人刻到小桥的楹联上去,一句句,一联联,就在这风花雪月的午后诞生了,所有曾经的争名夺利都是过眼烟云。茶馆里的市井气息和着水乡的情韵,就在一杯杯茶里荡漾开来,传说茶圣陆羽曾在乌镇的茶馆里乐不思归了,是因为杯中的杭白菊太舒畅?还是小桥与流水更别致?据说最盛时,这里曾有六十多家茶馆。丝弦悠然起来时,可以听得到外面的水声风声,而碗里的杭白菊,静静地开了。
来乌镇,当然要去乌镇市河西岸的昭明书院。据乌镇镇志记载,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梁武帝的儿子昭明太子,曾随老师沈约在此读书,并建有书馆一座。后来,书馆倒毁。明万历年间,驻乌镇同知金廷训,为了纪念昭明太子勤学功绩,在书馆旧址建筑了一个“六朝遗胜”的石坊。里人沈士茂题书:“梁昭明太子读书处同沈尚书读书处”。而另一个原因,当然是因为电视剧《似水年华》里的爱情故事在此地,在此景。这里的场景在屏幕看过了,亲临此景还是有一种亲切感,非常小资却又怀旧,古典与现代的最佳版本。那样的故事,是适合发生在这样的小镇上的。当那一本本线装书从手里翻过时,岁月扑落落地掉了很多灰尘,好书仍然是好书,就像这小小乌镇,因了岁月,倒更显出风情和精致。
乌镇的美丽,不是匆匆来去能品味的,白天的美丽是那样的清澈,夜的美丽更像一场烟花。夜的乌镇被红灯笼映照得如幻如梦。一只木舟穿桥而过,舟上坐着一个弹古筝的女子,曲子忧伤而浪漫,那船娘慢慢地摇着,过去很远了,曲子在水面上飘荡着……
月亮上来了,远远的,有弦唱传来。是在茶馆里,屋内是明黑的大方桌子,四个人在唱着类似昆曲的东西,一个拉胡弦,一个拿笳子,一个敲着不知名的乐器,还有一个女人拿着铜铃,调子极其婉转。我问临座的一个乌镇人她唱的什么,他笑着,用手沾了水,在那黑桌子上写着:宣卷。宣卷?真是很奇怪的叫法,但又旖旎又好听,我喜欢。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个年龄二十三四岁的大男孩子,高大、黝黑,我看他一眼,他就低下头去,然后腼腆地一笑,像是鲁迅先生《故乡》中的水生。我提出明天去他家看看,他吲意了。
宣卷已经说得几个乌镇老人泪水涟涟,那必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我出了茶馆,一个人趴在桥上看月亮,抬眼望去,月亮在白莲花一般的云朵里穿行,夜色中有摄影师在拍夜色乌镇,也有小情侣在呢喃,寂静中传来的还是那稍有凉意的曲子,我觉得自己是在世外桃源,但桥上的石头却湿了凉了。更深的夜来了,月亮一点点移动着,却仍泡在水中,大、明亮、湿湿的,像一个故事,一个传奇,有谁说,乌镇不是一个故事一个传奇呢?
第二天下起雨来,我在早春的雨中走进了乌镇的人家。雨从屋檐上飞下来,落到天井里,他带我一步步走上阁楼,楼梯是木板的,很窄很陡,整个房子全是木质结构,因为采光不好,屋内极暗,家具全是几百年的家具,屋里有雨季里的霉味,加上雨丝丝缕缕从外面飘进来,人仿佛走进了苏童的小说,粉红的,落寞的,甚至有些颓迷。
楼上坐着他的阿婆。八十岁的老婆婆,一辈子没有出过乌镇,她说的乌镇话我听不懂。她看着我,细眉细眼地笑着,皮肤白细,头上一一块蜡染布的方巾,配上暗红底子的大襟袄,让我汗颜。细雨从那几百年前的灰瓦上流下来,一滴,又一滴,真让人有恍若隔世之感。阿婆有滋有味地过着小桥流水的日子,正像天井里那些挂着的雪里红,一串干了,再晾上一串。
和阿婆照了一张相,她说了一句乌镇话,我没听懂,问年轻的大男孩,大男孩笑着说:姐姐,她说你好像是她的女囡呢。心里一热,眼泪差点出来。
我站在细雨飘荡的雨巷中,想起戴望舒的《雨巷》,我不是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我只是一个寻找自己前生和美丽乡愁的女子,在乌镇的雨巷和粉墙黛瓦间,流着莫名的眼泪。
(张含推荐)
作文十:《我的美丽乡愁》4900字在江南烟雨流水间旅行,我时时幻想自己能摇一只乌篷船,趁着三月杨柳风四月桃花汛,擦过无锡,掠过苏州,在一个又一个水泡般漂浮的外婆桥后面,你会看到一枚又大又圆的月亮,月亮下就是人间最美的天堂。
一 外婆桥,弯弯的忧伤
这样的旅行其实最适合我这样的懒人,随便沿着一条江,钱塘江或新安江都行,没有具体的目的与行期,只要人在船上船在水上水在江南就行,晴天看两岸黑瓦白墙、古桥老街,看蓝印花土布梳麻花辫的村女,她们在摘蚕豆或采蒌蒿,腰间的小围裙装得满满的。雨天呢,当然要看补了补丁的油纸伞,看秧田里的棕蓑,放牛娃坐在牛背上吹柳笛,雨三星两点敲打竹笠,青菖蒲丛里,一对白鹭鸶呜哇一声冲天飞起,飞成两朵风筝。
江南每一处都值得流连,到周庄你就去陈逸飞画过的双桥头喝一碗阿婆茶,到乌镇就去看茅盾看过戏的老戏楼。如果到了绍兴呢,那一定要到咸亨酒店买一包茴香豆,祥林嫂、阿Q肯定不在了,戴毡帽的闰土说不定还能见得到,就在百草园边晒太阳,只是人已经老掉牙了。当然,江南好地方多着呢,春天到无锡苏州是再好不过,这时候你可以把乌篷船泊住,像张继那样在寒山寺来一个最诗意的枫桥夜泊,就泊在外婆桥头,然后上得岸来消消停停地看个仔细。比如到惠山,那就一定要看一看二泉映月,买几只泥人,这时候你若再听阿炳的《二泉映月》,就会多了一些感怀。再比如到了苏州,那一定要到拙政园听一听评弹,最好选择周末去听戚雅仙的《珍珠塔》或《双珠凤》,琵琶声声如珠似玉,吴侬软语如闻天音,这原汁原味听起来最过瘾。如果你口袋里钱多的话,可以到松鹤楼点一道松鼠鳜鱼,最不济也要点一道梅菜扣肉,这可是最地道的江南风味,不可不尝。临走时再到老城厢买两块丝绸,回家给妻子女儿做裙子。当然你如果有心划着乌篷船穿过青石桥,就可以看到年迈的外婆,每一个苍老的奶奶都是慈祥的外婆,菊花一样的笑纹里掩映着乡土农耕最纯真的期盼。
你看看,江南就这么儿女情长,江南就这么唯美精致,那鱼鳞瓦像弯弯的眉,那外婆桥像弯弯的月;那一条一条河流像一条条弯来绕去的蓝带子;而水上的乌篷船呢,就像一叶水草,随水漂来。人在船上,听江南黄梅锡剧,吃菱藕莲菰,或者就用冬笋烧板鸭、河蚌炖咸肉,都是美味无比的。涨桃花水时,一笼青虾满肚子籽粒,刀鱼一身鳞片像银子;或者芦花飘飞的时候,一网网上三两只张牙舞爪的大闸蟹,再配上青梅煮的花雕,喝得醉眼的,用筷子沾酒在桌上写诗,这时你就有点像江南风流才子唐伯虎或杜牧了,到岸上小城里走走,说不定能遇上像秋香一样结着愁怨的江南女孩。当然,在江南小城要想艳遇最好腋下要夹上一本唐诗,随手翻一翻:“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或者:“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时候你恨不得成为写江南的高手,成不了沈从文汪曾祺,最起码也要成为苏童叶兆言。你一时就发起痴来,将乌篷船一路摇下去,渡洞庭过潇湘直达边城,这时候你就能见到那个摆渡的翠翠了,翠翠是不老的,她一直就在沈从文的小说里,一直就那么妩媚。江南的女孩子都是翠翠,头插栀子花站在大月亮底下,永远就那么美好地朝你微笑着。乌篷船能到得了边城吗?能,天下水都是相通的。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摇啊摇,乃一声山水绿,江南一个又一个村与镇,在温柔的橹声里,就被你摇成了一朵又一朵荷与莲。
二 鱼鳞瓦,乡愁的诗行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见到老房子上的鱼鳞瓦,心中就会升起一缕乡愁,鱼鳞瓦上的乡愁。
春天在江南旅行,沿着新安江或富春江一路走,见得最多的便是鱼鳞瓦和春雨,春雨一路缠着我,走过徽州大山,走过苏南古镇,淅淅沥沥的雨落在扬州平山堂、落在姑苏寒山寺、落在皖南西递村那鳞鳞千瓣的鱼鳞瓦上,像敲着钢琴黑白的键,马思聪思乡的旋律像窗外湿答答的烟雨一样在心头弥漫。
我喜欢江南山水,喜欢在江南山水间旅行,在一片青山秀水间看到一处处鱼鳞瓦覆盖的古村落,无边的乡愁就在心中涌动,我要寻找的就是这种感觉,它与我心里的一种疼痛相对应,乡愁就是这种生命里的痛,它总在细雨如麻的黄昏折磨着一些无法回归家园的人,不管这家园是地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在西递村那座鱼鳞瓦覆盖的老房子里,应天齐的版画艺术再现了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他把生命深处的痛一刀一刀刻在木板上,画面背后那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就是一种思乡的病,这种病传染给了所有参观的人。这就像我在姑苏寒山寺听到的钟声,你想想看,在那一片高低错落的老房子里,钟声突然响起来了,群鸦惊飞而起,枫叶片片凋零,张继的吟咏就传了过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月落、乌啼、夜半、晚钟,还有那一片寒山寺,这里烘托的是一个宏大的乡愁场景,让我们对古典的故乡久久眺望,望断天涯望穿秋水――
我们都叫鱼鳞瓦为小瓦,好像是一个采红樱桃的女孩子的乳名,特别亲切,写小说时,每一个我喜爱的女孩子我都给她取名小瓦――它是素净的,层层叠叠排列,猫无声地从瓦沟里走过,紫色桐花慢悠悠地落下来,啪达一朵,啪达又是一朵。小瓦是潮湿的,许多地方生着苔藓,临窗的位置是那只梨花猫的,它很懒,总是睡在那里打呼噜。我喜欢下雨天,黄梅雨无休无止,好像天塌了一角,雨落在小瓦上,溅起朵朵水花,雨水沿着瓦沟流进天井,在瓦檐上泻成瀑布。小瓦有一种旋律之美,和谐之美,象征一种风调雨顺的农耕生活。秋风起的日子,金色的落叶铺满小瓦,瓦垄上晾晒的东西渐渐多起来,芝麻秸、向日葵、筛箩里的柿饼、扎成捆的大蒜头、靛蓝草染过的棉麻布、木楦头楦过的土布鞋。这时候小瓦是家常的,疏松的,密密麻麻的灰色小瓦下漏出天光云影,像母亲般用风雨洗薄的身躯为我们遮风挡雨,黑暗来临,小瓦下总点亮一盏暖暖的油灯,只隔着一层薄弱的瓦片,穷人家的夜色就是一抹幸福的颜色。
在江南旅行,应该在一个鱼鳞瓦覆盖的老房子里住上几日,随手翻一册线装书,《镜花缘》第十三回、《红楼梦》第五十回,小瓦下最适宜读章回小说,坐在天进竹榻上,身边是陈年的麦秸草、油菜秸,棕衣与斗笠,乡土上的物品,来自于泥土的用具,最终也将回到泥土,就像泥巴烧制而成的小瓦,有一种朴素内在的气质,它们和使用它们的人都生活在青砖灰瓦的老屋里,你因此而相信,总有些东西不愿跟随时间一路奔跑,它们固守在故乡深处田园深处,只遵守日出月落的秩序,像故乡老屋那些结结实实的雕花木床,像头顶上那些青灰密实的半圆小瓦。
这时候,你心头会涌上一种叫乡愁的东西,这是中国文化中最动人的章节,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根,一代代文化人就这样在故乡的怀里病着,这是一种无法根治的传染病,他们的诗文书画就是他们的病中吟,张继、温庭筠是这样;李商隐、郑板桥是这样;白先勇、余光中更是这样。如今,我们一见到鱼鳞瓦,就把他当成故乡老家的屋顶,在中国,任何一处鱼鳞瓦覆盖的老房子都是我们的家园,你都能找到家的感觉――房梁上的粽叶与艾草、雕花桌案上的青花瓷坛与线装书、甚至河滩上头插栀子花的二丫和老水牛。
三 油菜花,季节的洪水
江南四月,正是油菜花盛开的季节,仿佛是一夜之间,金黄色的油菜花像暴涨的洪水,将千千万万个村庄淹没,行走在油菜花的海洋里,浓烈的香气仿佛要将人窒息,满目菜花像熔化的铁水或铜液,浇注着大自然对土地永不熄灭的幻想,那么辉煌那么灿烂,像多明哥或帕瓦罗蒂的歌声。
一个又一个春天,我就在油菜花海中行走,高过头顶的花束,撑起春天蓝得像复写纸一样的天空,有时候我会坐下来,坐在密不透风的田塍上,与眼前的油菜花对话,我是一个最寂寞的孩子,我能听出油菜花语言,那是乡下劳作的人们对土地的感恩和对岁月的期盼。这是春天,万物都在蓬勃生长,大地表情丰富,田野幽深神秘,你坐在油菜花海深处,时不时有亲切的生灵来访问,比如露珠和雨滴,比如蜜蜂与蝴蝶,当然少不了青蛙与水蛇。当然还可以遇到各种各样的农人,包头帕的农妇和卖豆腐的村女,她们行走在油菜花的花海中,从一个村庄漂向另一个村庄,乍一在菜花深处相逢,你会猛地唬得一怔,接着你会看到善意的微笑,擦身而过时,你看到她们的蓝布头帕上和青竹编的豆腐挑子上,金黄的花瓣花粉落了一层。很多时候我会逃课,从小学校后面出来,就是无边无际的花海,随便找个角落钻进去,再也无人寻着,我会找一条长满青草的田埂睡过去,醒来时天已漆黑,这时候蛙声如雨,抬头看天空,无数星星像水洗过的宝石,那么近那么亮,仿佛一伸手就能摘到,就像从树桠间摘下一串槐花。
只是,这样美好的季节那么短暂,春天很快过去,季节的洪水很快退去,收割后裸露的田野千疮百孔。
我在四川奉节看过油菜花,那里的山川有点零碎,油菜花散落在山坡上田野间,一块一块,显得精致而小巧,一如补丁,缝补一块完整而明媚的春天。在江西婺远,我看到人间最朴素美丽的油菜花。婺远多山,山势起伏,这些乡野之花就没有形成汪洋一片的洪水,它们高高低低,到像吉祥的云彩,把众多起伏绵延的青山和黑墙乌瓦的古镇老村点缀成人间仙境。四月,在婺远,你嗅着油菜花的芬芳一路行走,走到哪儿都是人间天堂。
乡野之花多朴素内敛,比如棉花,它像羞于见人的小姑娘,悄悄躲在乡村一角。比如芦花,它轻灵而飘逸,在秋风中漫天飞洒,落在女孩子的衣褶里发辫上,摘也摘不掉捋也捋不尽,它是缠绵的带一点羞怯。唯独油菜花不是,它大气而飞扬,贲张而热烈,把成长的冲动和生命的激情发挥到极致,它是蔚蓝天空下的黄金,它是多声音无伴奏大合唱,它是一曲南方春天的欢乐颂。
四 油纸伞,童年的天空
行走在江南三月的薰风中,透过雪白梨花或粉红桃花,你会看到一些零散的油纸伞,就好像看到童年的天空,你会想起青绿的菜畦,篱笆上紫色的眉豆花,眉豆牵着细红的藤蔓,一直缠绵到我家那乌黑的鱼鳞瓦屋檐上,屋后是一些竹子和乌桕,河湾里泊着轻巧的乌篷船,一缕炊烟飘过水泡般的小石桥逶迤远去――
江南的田园多的是枇杷和桑葚,枇杷很难摘到,桑椹却一枝一枝从篱笆上探出来,用竹杆一敲,熟透的桑葚像红雨一样,有一次我穿着白衬衫,衬衫上立马开出了无数朵小红花。篱笆外总有一片青草池塘,塘鲤鱼跳出水面抢跌落的桑葚,长满浮萍的水面不时发出哗的一声,哗的一声,它们是不是要变成一个穿红兜肚的男娃娃?祖母怕我失足落水,总在一旁守着,她有时举着一枝带绿叶的桑葚过来,像举着一枝梅花。她的面庞犹如一轮满月,竹布衫子绣着一朵栀子花,她常常带着我们用虾罾扳虾子,河虾细小透明,吃到嘴里脆嫩。有时候我也和三子他们去田沟里捉黄鳝和泥鳅,泥鳅黄鳝滑头滑脑的,需要用毛灰拌拌才能剖。要是落雨就好了,我们就能吃到巴掌大的戏水鱼和荸荠大的田螺,特别是田螺,用香油一炸,放上青蒜叶,就成了日后离乡的我怀念不已的乡土美食。
我的家在南方,在苏州以南,在南京以南,这样的三月,南方到处落着杏花雨,南方的女人都会撑一柄油纸伞,在篱笆夹着的村巷里慢慢走,一圈儿伞骨齐整整的,伞面是深红色的油纸,破了两处,也用同样颜色的油纸补着。油纸伞收拢了,就挂在照壁那根雕成鲤鱼状的木勾子上。我清楚地记得童年时,母亲和祖母总是撑着油纸伞进进出出,我在伞下缩着脖子随母亲捞浮萍喂小鸭,一大片黄毛小鸭跟在后面吵闹。或者,母亲坐着小木盆去摘菱角,我和母亲一人坐一头,我高擎着雨伞,木盆新油了桐油,在菱角菜上犁出一弯白白的水路。雨温柔地下,在伞面上绽无数小小雨花,河堤上圩田里,零散着三朵五朵油纸伞,春天,就充满色彩与情调。
现在的油纸伞更多地出现在旅游点,是一种供游客拍照的道具,这多少让我感伤――我想起那些黄的油菜花、紫的紫云英,想起那棵乌桕树上垒着的鸦巢。记得祖母是二月二去世的,就埋在河堤上,七七四十九天之后,母亲带我去上坟,细雨中坟头一片草色如烟,母亲撑着油纸伞默立,远远的河湾,一片高高低低的瓦檐让炊烟笼住,雨雾烘托着三星两点灯火。
很多很多日子就这样寂寞地流逝,我在江南漂泊得太久,在上海这座南方浮华的都市,我不知道哪儿是我的家园,我已经淡忘了江南那些青梅竹马、炊烟牧歌,淡忘了那一柄红红的补了补丁的油纸伞。
母亲的油纸伞,我童年的补了补丁的一片南方天空。
(C) 2017 ZuCiWang.Com 投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相逢一笑简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