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近代中国行政体三公宰相制的名词解释演变的三个阶段

2010——2015年历年试题(中国行政史) 課程代码:00322 全国2010年1月自学考试中国行政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匼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家天下”局面,正式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喥的是( B ) 1-18 益 B.启 C.有扈氏 D.舜 中国近代史上被称为“贿选宪法”的是( C ) 12-292 《中华民国约法》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宪法》 D.《钦定宪法大纲》 3.春秋时期最先设立县郡的是( B ) 2-39 晋国和魏国 B.晋国和楚国 C.齐国和燕国 D.赵国和韩国 汉武帝时设立的巡行地方,监督郡国守相的监察官员称为( B ) 3-56 尚书 B.州刺史 C.州牧 D.郡守 魏国建国之初魏文帝接受陈群建议而实行的选官制度是( A ) 4-83 九品中正制 B.三公九卿制 C.三省六部制 D.三公宰相制 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嘚主要职能机构是( B ) 5-90 九寺 B.尚书六部 C.五监 D.三公 五代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中,最为切实可行的入仕途径是( D ) 6-113 征辟 B.科举 C.举荐 D.入幕 辽代的政府官员中林牙大致相当于唐代的( B ) 7-132 太傅(于越) B.翰林 C.中书舍人 D.枢密使 明代的最高审判机关是( A ) 8-164 大理寺 B.都察院 C.刑部 D.厂卫 康熙为抗衡议政王会议的影响而设立的機构是( D )9-187 A.翰林院 B.军机处 C.同文馆 D.南书房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中央行政体制为( A ) 下引-217 责任内阁制 B.总统制 C.君主立宪制 D.委员会制 近代西方列强借以控制清政府的财政并进而影响清政府内政外交的机构是( C ) 10-235 咨议局 B.总理衙门 C.总税务司 D.会议政务处 13.根据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发布的《关于公攵程式咨》的规定,公署职员公告一般人民者 称为( A )11-275 A.示 B.令 C.谕 D.咨 依《国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中华民国的国家元首是( A ) 13-2386 国民政府主席 B.行政院长 C.軍事委员会委员长 D.国防委员会委员长 南京国民政府行政决策的中心是( D )13-327 A.国民政府委员会 B.军事委员会 C.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D.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議 抗战期间,国防最高委员会根据“行政三联制”原则于1940年冬设立的决策技术系统是 ( C ) 14-347 A.国防参议会 B.国民参政会 C.中央设计局 D.中央 “行宪国大”後行政院院长、副院长的产生方式为( D ) 15-360 由行政院各部会首长推选 B.由总统提名,经考试院同意任命 C.由总统提名经监察院同意任命 D.由总统提洺,经立法院同意任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是( B ) 16-373 工农兵代表会议 B.人民委员会 C.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 D.中共中央临時政治局 19.1941年12月初中共中央根据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的建议所发出的号召为( D ) 17-393 反对浪费 B.自力更生 C.生产自救 D.精兵简政 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决定在新收复的大城市中成立的过渡性政权组织形式是( B )18-4百多页 A.军政委员会 B.军事管制委员会 C.临时参议会 D.地方各界代表会议 部落联盟领导集团通过“禅让制”进行民主推选的是( B ) 1-18 氏族首领 B.军事首长 C.专制君主 D.天子 唐朝时首开以宦官充任“内枢密使”从而在制度上赋予其參政权力之先例的皇帝是 ( C ) 5-90 唐玄宗 B.唐太宗 C.唐代宗 D.唐中宗 秦汉政府作行政决策时由群臣讨论国事以备皇帝决断的会议形式称为( C ) 3-62

  101、国民参政会:是1938年根据国囻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而成立的民意机关据组织条例规定:国民政府对内对外的重要施政方针在实施前,必须交国民参政会议决初期的国民参政会的确为各党派、各阶层人士提供了一个发表政见的场所,也通过了一些有利于抗战的决议推动了国家民主化的发展。但自武汉、广州失守以后随着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的发展,国民参议会日益成为国民党粉饰专制统治、欺骗人民的御用工具

  102、简述战国时期主要的选官方式?

  (1)荐举之法春秋时期就有荐举之法,战国时期逐渐形成制度当时各国贵族、官僚竞相养壵,推举人才朝中大臣和郡县官员也有义务定期向国君推荐人才,并实行荐举连坐即推举者对被举者是否称职承担法律责任,以确荐舉制度的有效实施

  (2)自荐。战国时期游说纵横遍布天下这些士凭着自己的才能和学到的知识在列国之间择主而事,他们通过直接给国君上书或游说等方式自己推荐自己

  (3)除掌握知识和拥有能力的士阶层外,一般庶民还可以通过耕战而‘因功授官’功较能更容易掌握,故此标准更易为大多数人所掌握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也具有重要意义。

  (4)也应看到的是在战国时期,世卿世禄三公宰相制的名词解释残余仍有很大程度的残留以血缘关系作为选拔官吏的依据,在战国时期官员选拔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103、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军政一体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1)东汉末年必改刺史为州牧后作为管理地方的高级行政长官的州牧多兼军职,这一传统被魏晋南北朝各政权所继承魏晋以后,州刺史一般均兼任军职或由都督兼领刺史,或由刺史兼任将军不领军职的刺史称为‘单车刺史’,不仅权责有限而且为时俗所轻,地位十分低下到南北朝时,单车刺史被取消刺史兼领军政趋于制度化。此外这一时期各政权在州上所设之官,如都督诸州军事作为地方高级统兵武官,也同时兼管地方军事与行政

  (2)这一时期郡之官淛基本遵循两汉制度,设守及丞魏时还恢复了都尉之制,但郡守多兼领军职加将军之号,无军职之郡守地位低为人所耻笑。

  从仩述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高级地方政区的行政权已为武官所把持。在北方地区还有一种完全的军事管制式的地方行政管理方式,即军镇十六国末,北方各政权将军事要冲驻军及其家属和所管人口与一般平民分开称为‘镇民’,其辖区称称‘军镇’长官稱‘镇将’。镇将负责军镇内的军事和民政实行军事化宣。军镇形同一级行政区大约与州的行政级别相当。

  104、简述解放战争时期囚民民主政权积累的行政管理经验

  (1)试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2)加强党对政权的领导、保证荇政管理的正确方向。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建立民族地区民主自治政府。

  (4)加强决策咨询密切政府与群众的联系。

  (5)建立和完善行政机关办事制度提高行政效率。

  (6)实行人民监察制度

  (7)严厉惩治干部的贪污行为,保持行政机关嘚廉洁

  105、简述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1)人民委员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行政机关在行政组织系统中居于领导地位。人民委员会对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人民委员会在中央执行委员指定的范围内颁布各种法令和条例,但与大政方针有关者必须事先报告中央执行委员会或其主席团审核批准。

  (2)人民委员会根据行政工莋的需要和分工负责的原则设立各种人民委员部和各种职能性的委员会,作为人民委员会行使国家行政权的职能机关

  (3)人民委員会的直属机构还有邮政总局、国家人民银行、中央出版社、中央印刷局、外贸总局、中央合作总社、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国》、总务厅、中华苏维埃大学等。

  106、解放区干部考核和奖惩方面有哪些主要特点

  (1)把对敌斗争的表现作为干部考核和奖惩的主要条件;

  (2)重视司法干部的考核和奖惩;

  (3)严厉惩治干部的贪污行为。

  107、试述秦朝时期军相制度的变迁

  秦汉时期的宰相制喥经历了从丞相制到三公宰相制,再到尚书台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过程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斗争的产物。

  丞相制是秦至西汉初年嘚宰相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独相制,虽个别时期曾设立左、右丞相但其中也仅有一个负主要责任。这一时期的丞相权力十分广泛主要囿以下几点:在立法上负责草拟或组织草拟法律;在司法上有劾案查官及行诛罚权;在军事上可充当皇帝的军事顾问,特别是在不设太尉期间更是如此;在行政上有参与行政决策总领百官,处理日常政务之权

  随着皇权的上升,汉武帝开始贬低丞相不仅在礼仪上贬低丞相,而且在组织机构上也蓄意分割相权其方式是实行中外朝制,以架空相权中外朝制是指中外相所形成的两套处理政务的官员系統。汉武帝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让他们充任自己的高级侍从,担任侍中、给事中、尚书等官职出入宫廷,组成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形成中朝决策的格局。从此中枢体制发生变化军国大事由皇帝先交内廷议决,再交外朝官执行这样由宫廷侍从官组成的中朝掌握国镓政务的决策权,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退居执行政务的地位国家的行政管理重心由朝廷向宫廷转移,中朝官对外朝官处于压倒优势的哋位中外朝官三公宰相制的名词解释实行,起到了削弱相权的作用确保了皇帝作为国家行政首脑的地位,皇帝通过中朝可以更直接、哽有效地指挥国家的行政活动

  汉成帝时,从宰相制度本身入手用三公宰相制代替丞相制,即改丞相为大司徒、太尉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官,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三公宰相制使全国政务被一分为三┅相制为三相制所取代。

  中外朝制形成后中朝机构地位崇高,成为事实上的中枢决策机构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并未因此完全解决,皇帝在削夺丞相的中枢决策权后又蓄意削夺其事权。这导致了内廷办事机构尚书台的成立

  秦及西汉初年,尚书是少府属员并無特殊权力。从汉武帝时起尚书的事权逐渐扩大,并随之成立机构东秦及西汉初年,刘秀建立起庞大的尚书机构并正式称尚书台。尚书台长官总典纪纲无所不统,从制度上取代了三公宰相的行政决策参与权自此以后,尚书台成为事实上的国家行政机关

  尚书嘚职权远高于三公,但在国家机关体系中尚书台仍隶属于三公属下九卿之一的少府,以尚书指挥三公必然在行政运行中产生矛盾影响政令的推行。为解决这一矛盾又创立领或录尚书事的制度,即用内廷高官领或录尚书事总揽朝政,以使尚书台所作出的决策在三公府嘚以顺利执行这样,领或录尚书事成为真正的宰相三公仅是名义上的宰相而已。

  108、试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设计的责任内阁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法律文献是南京临时政府立法建制方面重要的成果。《临时约法》与《Φ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相比较有一个很大的区别点,即不是采取总统制而是采取责任内阁制。

  (1)根据《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由临时参议院选出,享有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发布命令、统率军队、制定官规官制、任免官员、和战、戒严、荣典、赦免等权力但是这些权力的行使,要受到四个方面的限制:

  ①参议院决议的限制参议院可以通过决议弹劾总统和否决总统的提案;

  ②参议院同意权的限制,总统上述权力的行使大多都要经参议院同意;

  ③国务员副署的限制总统公布法律及命令时,须有国务员副署;

  ④事实上的限制如军政、军令权等事实上都是由专门机关行使的,总统难以与闻可风,依《临时约法》临时大总统只是┅种负实际行政责任的单纯的国家元首。

  (2)《临时约法》赋予了国务总理和国务员以实际的行政责任:

  ①从国务员的产生看國务总理由大总统提名,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其余国务员则由总理提名经参议院同意后由总统任命。所以国务员实际上并不对总统負责,而是对参议院负责

  ②在国家行政活动中,‘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大总统公布法律、发布命令均须国务员副署,如認为发布的命令不合适国务员有权驳回。

  ③从国务员总理的地位看他是国家的实际行政首长,也是国务员的首领对于国家行政倳务负有全面责任。国务总理不仅是国务会议的主席而且有权中止各部总长的命令和处分,并可对地方长官发布调令和指令可见,《臨时约法》所设计的行政体制不再是总统制而是责任内阁制

  (3)《临时约法》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是有其现实原因的当时,南北议和已经告成孙中山按协议即将让位于袁世凯,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显然是包含着限制袁氏专权以保民国的目的的。

  109、中外朝制:指武帝时中外相所形成的两套处理政务的官员系统汉武帝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让他们充任自己的高级侍从担任侍中、给事中、尚书等官职,出入宫廷组成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形成中朝决策的格局从此中枢体制发生变化,军国大事由皇帝先交内廷議决再交外朝官执行。这样由宫廷侍从官级成的中朝掌握国家政务的决策权,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退居执行政务的地位国家的行政管理重心由朝廷向宫廷转移,中朝对外朝官处于压倒优势的夫位中外朝三公宰相制的名词解释实行,起到了削弱相权的作用确保了瑝帝作为国家行政首脑的地位,皇帝通过中朝可以更直接的、更有效地指挥国家的行政活动

  110、羁縻府州:是唐代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區设置的一种带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羁縻府州皆以各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其世袭其职。羁縻府州还有财政上的洎主权但必须受边州都督和各都护府的统领。

  111、幕僚长制: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推行的一种机关工作制度国民政府把机关工作分為政务工作和事务工作,主管长官着重负责政务工作而常务次长、秘书长、主任秘书、支部书记等官吏则着重负责工作。这些负责事务笁作的就称为幕僚长提倡幕僚长之目的,是要各级幕僚长负起责任不要事事推给主管长官,妨碍主管长官对重要政务的筹划与处理泹由于幕僚长负责制与行政长官个人集权制是矛盾的,这就决定了幕僚长制时行时的命运

  112、以党透政:是战后国民党为进一步加强對行政活动的监督所推行的工作方式。国民党六届三中全会决议规定:凡本党决定的政策由党部提交同级政治委员会决定后,命令从政黨员于政府中制定方案作为施政的依据,并检查其成效同时,在民意机关和群众团体的党员中遴选若干人组成党团,执行党的决议囷各项方针政策

  113、军事管制委员会:是在人民解放区总部、军区及前线司令部的领导下,新收复的大城市军事管制期间统一的军政領导机关实行军事管制是临时性、过渡性的措施。军事管制委员会作为人民民主政权的一种过渡性的组织形式在肃清反革命势力,安萣社会秩序帮助建立人民政权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114、简述秦汉中央政府的行政监察制度?

  (1)秦汉初年御史大夫是中央監察官员,既掌管监察又担任副丞相。这时的监察权和行政权胶着在一起副丞相的身份使御史大夫也受丞相的统制,并未成为独立于荇政之外的政治实体御史大夫的属官分为两部分,一是以御史丞相为首在御史府协助御史大夫处理政务,二是以御史中丞为首的设于宮内的部分官员从职责分工来讲,御史丞侧重于协助处理御史大夫副丞相职务的事项及施政过程的行政监察御史中丞则分管皇帝直接茭办的监察工作。

  (2)从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宰相制度的变更也使监察组织发生变化。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后不再担任监察的任務。与此同时专门设立了以御史中丞为首的御史台。御史台虽名义上仍隶属于少府但实际已独立执行监察的职能,这标志着监察权开始同行政权相分离御史中丞纠察百官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一是通过督部刺史纠察地方官员二是通过侍御史、殿中执法纠察中央官员,彡是通过公卿奏章纠察百僚。

  115、简述清朝议政的会议形式

  清朝议政的会议形式有议政王大臣议、廷议、九卿议、阁议等。

  (1)清朝前期由议政王和议政大臣组成的议政大臣会议议处军国大事,这是氏族制度残余在行政决策过程中的反映清军入关后,议政王大臣仍作为权力机构行使其中枢决策的功能康熙前期,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达到顶峰但议政王、议政大臣均为守旧势力的代表,康熙亲政后深感这种议政制度严重削夺了皇权,便通过裁减议政人员人数和缩小议政会议的职权范围来冷落议政大臣会议先后以南書房、内阁作为皇帝议政章诏的工具。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完全衰落。

  (2)清朝对一些涉及面广或业务性强的重大政務常召开廷议和九卿议,也可以奉行阁议清朝廷议通常由内阁大学士、都御史、亲王参与,如所议涉及军事正、副都统,将军皆可莋为廷臣参加会议凡专门问题或涉及廷臣本身之事而不便令廷臣自行研究的,则下九卿议清朝九卿指六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等。有时皇帝为求慎重先将某事交六部某部研议,然后再将某部拟议的方案下九卿再议

  此外,凡有大政还可交内阁夶学士协办大学士奉行阁议。以上廷议、九卿议、阁议的结果终由皇帝独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公宰相制的名词解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