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推荐信 出国送了我一本他新出的书,和他上次送给我的内容差不多,为什么会这样

2014 我的年度十本书 | Chris Xia(封面猫是豆瓣网友 helenharris 家的黑猫 Reggie Jeeves 。原图见此:) 收到
喵请时,听说又是
推荐,我第一反应就是想起 helen 家的黑猫 Reggie 的这张照片——恨不得立刻躲到书架后面去。 2014 这一自然年,刚好也是我博士第一年,英文专业书读得过多,加之写了很多语言学的回答,连平时休息时的枕边书都也换成了句法学的专著了,所以贸然推荐的话怕是要让人觉得「你这写的都是什么,我根本看不懂」。不过既然朱晋玄盼着我放一点毒,那我不妨来试着毒吓一下各位:我们这行,可真的是很苦的哦。闲话少说,直接上介绍,排名不分先后。我把今年的书分成三类:研究相关;专业相关;一般书籍。研究相关类的书籍,是和我的本行语义学语用学乃至语言哲学紧密相关的;专业相关的书籍则是语言学内除去我的本行之外的书籍,当然也包括一些研究辅助书籍。一般书籍自不必说,基本上都是小说杂物。由于个人阅读习惯,以英文书居多,实在真的不是为了所谓「逼格」问题,请各位见谅。书名点进去就是 link ,英文书以出版社为准,没有出版社信息的就定向到
了,中文书以豆瓣条目为准。————研究相关书籍:1. Leezenberg, Michiel. (2001). . Amsterdam: Elsevier Science. This study presents an approach to metaphor that systematically takes
contextual factors into account. It analyses how metaphors both depend
on, and change, the context in which they are uttered, and specifically,
how metaphorical interpretation involves the articulation of asserted,
implied and presupposed material. It supplements this semantic analysis
with a practice-based account of metaphor at the conceptual level, which
stresses the role of sociocultural factors in concept formation.这是我在博士期间正式阅读的第一本书。自打被我借来以后,就基本没有离开过我身边,整整一年我都想方设法从各种图书馆借了续续了借,希望可以一直看到这本书,虽然它的排版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这本书诞生于 2001 年,也就是 Robyn Carston 正式提出 Lexical Pragmatics 的前一年,而在此之前,几乎所有有关隐喻的研究,从亚里士多德到认知语言学的 Metaphors We Live by ,甚至是印欧文化圈外的研究,在 Leezenberg 的书里全部有所提及和分析,甚至还专门有一部分讨论人类学里对于隐喻和文化的分析。在那个时间点看来——那时还没有更为全面的 Lexical Pragmatics ——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在当时还很特别的概念:我们没必要,也没有办法,真正地、完全地、彻底地区分开字面含义和非字面含义的用法。对于「哈尔滨是一个冰冷的城市」,我们不需要区分什么时候这个「冰冷」是字面意义上的,什么时候不是。我们不需要依靠字面意义来区分非字面意义,也不能说「因为这句话可以按照字面解释,所以它不是隐喻」,对于 Leezenberg 来说,这两种意义在大多数的时候是共存的,而真正描述它们的办法是分析句子中的题元角色和修饰成分。当然,在现在看来,我们自然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想方设法把语用因素介绍进语义的构造里,但是对于一个依靠纯粹的语法结构来构建语义的理论来说, Leezenberg 已经带着这个理论走到尽头了;而正因为他走到了路的尽头,我们也才知道原来这条路其实是有问题的。但这也是我们研究的真意:有问题也是一个结果,至少我们知道这样并不能完全解决隐喻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其他的角度继续分析。只有意识到这点,我们才能更进一步逼近我们想要的理论。由这么一本书开始我的文献分析,也的确挺有趣的;而我导师当时很随意地说「这本书很好的,我和作者是不错的朋友,他在这方面很在行」的时候,我也深刻感觉到:妈呀,贵圈好可怕。
2. Récanati, Fran?ois. (2004).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is is a provocative contribution to the current debate about the best
delimitation of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Is 'What is said' determined
by linguistic conventions, or is it an aspect of 'speaker's meaning'? Do
we need pragmatics to fix truth-conditions? What is 'literal meaning'?
To what extent is semantic composition a creative process? How pervasive
is context-sensitivity? Recanati provides an original and insightful
defence of 'contextualism', and offers an informed survey of the
spectrum of positions held by linguists and philosophers working at the
semantics/pragmatics interface.曾经在硕士的时候就因为经常看到当时的导师和现在的导师一起想方设法吐槽 Récanati ,而对他的书产生了兴趣,所以当时曾经粗略地看过他的 Literal Meaning 和另一本书 Truth-conditional Pragmatics 。但是真正意识到这个人在现代西欧语言哲学的地位,则是在今年在语言哲学讨论课里读完他的一篇有关现代 contextualism 分类分析的文章之后,那时候我才意识到——这个人很值得我再去认真读一遍。Literal Meaning 这本书,与其说像一个理论简介,更像是半部现代语用学简史和对一切可能性的推测、介绍和评判。从最早 Grice 提出 what is said / what is implicated 的分野算起,四十年间世界各地主流学派对这个问题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们应该如何区分这两种意义?什么是能从字面读出来的,什么是隐藏在字面后的内涵义?字面意义到底纯粹来自于语义,还是有语用因素参与其中?从最简主义(Minimalism)到语境主义(Contextualism), Récanati 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横跨各个学说的全图。在普通人的语言体系里,字面意义是最容易理解的,是「只需要看字就能明白的」,但是在 Récanati 的阐述之下,我们不得不承认,原来字面意义也是分层次的,所谓 t-literal 、 m-literal 、 p-literal 各种各样乱花迷人眼,不可能有完全遵照字面的意义,只有语用介入的多和少而已。当然,这本书出版的一年之后,也就是 2005 年,有一本书 Default Semantics 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我们何必需要区分字面意义和非字面意义呢——只需要确定说者要表达这个意义,就是要表达这个意义,那不就好了吗?当然,这也已经是后话了。3. Ludlow, Peter. (2014).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eter Ludlow shows how word meanings are much more dynamic than we might
have supposed, and explores how meanings are modulated (changed) even
during the course of our everyday conversations. When we engage with
communicative partners we build micro-languages on the fly - languages
that may be fleeting, but which serve our joint interests. Sometimes we
sync up on word meanings without reflection, but in many cases we debate
the proper modulation of the meanings of our words. Living Words
explores the norms that govern the ways in which we litigate word
meanings. The resulting view is radical, and Ludlow shows that it has
far-reaching consequences for our political and legal discourse and also
for some of the deepest and most intractable puzzles that have gripped
English-language philosophy for the past 100 years - including puzzles
in the foundations of semantics, epistemology, and logic.今年秋天起,我开始负责组会阅读会的组织,所以之前很认真地向导师征询过阅读书籍的意见,而导师推荐了这本书,所以这本书其中一章就真的列入了阅读会的范围之内。作者最近日子不甚好过,不过这并不影响我推荐这本书,我甚至可以说,这是近年来在词汇语义学方面最适合大众阅读的书籍:这本书里的大量实例、前三章里轻松明快的讨论,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感觉困难,而后面第四到第六章的专业讨论则又让这本书不至于仅限在 pop-science 的范畴里。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么一个典故:「知识就是说你知道西红柿是一种水果;智慧就好似不要把它放进水果沙拉里。」那么西红柿到底是一种水果还是一种蔬菜?这就要追溯到的判决了,在这场著名的官司里,诉辩双方的举证方式就是拼命甩字典词条,试图证明西红柿应该是一种水果或者是一种蔬菜,而最后的判决结果则认为西红柿是蔬菜,从而必须收取关税(水果不用收取关税)。语义学家们对这个官司颇为好奇,是因为这整个过程是在谈判一个词的语义,从而从多方面界定一个词的含义及用法;这是语义学家不能做但是必须要观看的事情。我们每次使用一个词,并不仅仅是在使用这个词的含义,而是在同时重新给这个词做出一个新的定义——如果有人曾经看过的话,就会知道这一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到底有多么重要了。当然, Ludlow 给出的解释,和我自己设想的解释并不一样; Ludlow 有自己的 Dynamic Lexicon 理论,而我却还是依靠语用来解释一切。除此之外, Ludlow 也并没有只谈论西红柿到底是水果还是蔬菜,他还谈论了模糊用法的种种现象和理解形式,而这些是语义学与语言哲学里非常重要的部分。我很乐意看到有新的研究来描述和阐释我们新造词、旧词转义、扩充 / 收缩含义的现象,毕竟,正如书的标题所说,每一个词都是「活着的」,而我们有必要去以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和记录它们的生命。
————专业相关书籍:4. Billig, Michael. (2013).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odern academia is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yet the writing style of
social scientists is routinely poor and continues to deteriorate. Are
social science postgraduates being taught to write poorly? What
conditions adversely affect the way they write? And which linguistic
features contribute towards this bad writing? Michael Billig's witty and
entertaining book analyses these questions in a quest to pinpoint
exactly what is going wrong with the way social scientists write. Using
examples from diverse fields such as linguistics, sociology and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Billig shows how technical terminology
is regularly less precise than simpler language. He demonstrates that
there are linguistic problems with the noun-based terminology that
social scientists habitually use - 'reification' or 'nominalization'
rath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verbs 'reify' or 'nominalize'. According
to Billig, social scientists not only use their terminology to
exaggerate and to conceal, but also to promote themselves and their
work. 一本不错的英语写作书,虽然略有标题党之嫌——不过如果它不是标题党,我在书店里大概也很难认真拿起来看,最后还去图书馆借了来认真地读了一遍。在我们这个时常「不说人话」的领域里,有这么一本书来狠狠地糊一下大家的脸,也是很不错的,虽然我很怀疑到底会有多少人会跟着 Billig 的话去用一种「简单的写法」来描述自己的研究。自本科高年级开始,因为自己也要写论文,需要经常查找文献,我开始大量阅读语言学、文学及哲学方面的期刊文献,然后就被那些作者们经常使用的华丽词语和复杂句式给吓得够呛。在语言哲学领域不乏那种「一句话可以整整写三行 A4 纸那么宽」的大牛,而他们发表的期刊一般又是领域里的顶级期刊,久而久之,我也产生了「大概顶级期刊就是喜欢这样的写法所以这才是我们这行的常态因此我也应该这么写」的幻觉,然后也就开始模仿他们的样子,用无数的分号、状语和从句结构把三句话合成一句那么写,最后终于喜闻乐见地被我的导师找去谈话了,被发回来要求好好研究一下如何正常地把自己的论点写出来。然后我就在一片慌乱之中碰到了这本书。读完以后,我意识到一个问题:原来不是我错了,而是我学习的模板错了。一句话是一句话、动词是动词名词是名词的写法,原来才是最简洁也最容易表达清楚自己观点的写法,不至于让读者犯晕,更不至于让读者误解;所谓「为了客观婉转,必须使用被动语态」的说法,也不是绝对的,更多的时候,该是我说的就是我说的,不需要用那么多被动式来假装中立。写论文不是写小说,我们不需要讲究文辞多么华美、句式多么丰富、词和词之间都不能重样,我们要做的是把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研究、自己的结论表达清楚,并且对其他人的讨论作出有效的批判和评价。想到这里,我多少也释然了一点,改完论文之后,也终于没有再被导师骂得灰头土脸的了。 5. Campbell, Lyle. (2013).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This is an accessible, hands-on introduction to historical linguistics.
This pract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change does not
just talk about topics. With abundant examples and exercises, it helps
students learn for themselves how to do historical linguistics.
Distinctive to the book is its combin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standard
topics with others now considered vital to historical linguistics:
explanations of
sociolinguistic aspects of
syntactic change an distant
g and linguistic prehistory. In addition, this
edition contains two new chapters on morphological change and
qua an expanded chapter on language contact with
new sections on pidgins and creoles, mixed languages, and endangered
new sections on the language families and language isolates
examination of specific proposals of distant genetic
and a new section on writing systems. With its clear,
readable style, expert guidance and comprehensive coverage, 'Historical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is not only an invaluable textbook for
students coming to the subject for the first time, but also an
enlightening read for specialists in the field and non-specialists
alike. 与这本书相遇纯属缘分使然。我有心折腾历史语言学已经很久了,当然更多时间也只是有心无力。这次年审的时候,我的 examiner 之一的专业是比较句法学(comparative syntax),虽然离我本身研究实在是十万八千里,但他就我论文里的「语义的历史固化」分析提出了很多有用的建议,然后就推荐了这本书让我试试看用历史语言学的理论来解释这些内容。于是我也就从这本书正式开始了我的历史语言学之旅。比起我在 里面推荐的 Trask 的那本书来说, Campbell 的这本书更轻松简单一些,更适合没有什么语言学基础的人系统地阅读,从各种语言的现实现象入手,逐渐生发到其中理论。同时也时刻顾及了历史语言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不仅是语音的变化,还有词汇(词义、借词乃至构词)和句法的变化,详细地解构了语言变化的种种可能性。之后更是有现在我们常用的语系系统的介绍和分析,以及一些量化的分析法。虽然由于学界的局限性,这些分析法大多以印欧语系语言为例子,但还是一部非常全面的有关历史语言学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手段的介绍。有人可能会说: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是从印欧语系发源的,现在做得比较好的也是 PIE 的系统,你怎么就能说汉语就适用于这个系统呢?对此,我的回答是:我从来没说过汉语会适用于 PIE 的系统,但是如果要进行系统的研究的话,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必不可少的,这对于哪一种语言来说都是如此。汉语不过是一种语言,汉语的历史也从属于语言的历史,我们为何不能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呢?而现在国内某些历史语言学「爱好者」最缺乏的,就是科学的研究方法;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他们走的路顶多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这本书对于我的意义,就是让我系统地科学地认识到了历史语言学这一门学科,我在这里推荐给大家,也是想拿它来代替书单里 Trask 那本,先从简单的层面来理解什么是「历史语言学」。
6. Neeleman, Ad and Fred Weerman. (1999). .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Most linguistic theories assume that each grammatical relation
established in a unique structural configuration. Neeleman and
take issue with this view, arguing for a more flexible
approach on the
basis of conceptual considerations and data taken
mostly, but not
exclusively, from the Germanic languages. In-depth
analyses of word
order phenomena as well as diachronic and typological
generalizations
motivate a re-evaluation of the role of case in the
projection of
arguments. Case is shown to provide a syntactic foothold
for thematic
interpretation, something which is necessary in a grammar
that does not
allow fixed theta-positions. Thus, this study does not
only offer a
genuine alternative to many standard assumptions, it also
explains why
there should be such a thing as case in natural language. 之前曾经粗读过 Flexible Syntax ,所以和那本 Literal Meaning 一样,也不是今年初见。当时还小,只是为了猎奇,连第一作者毕业时撰写的 Complex Predicate 都还懵懂不清,尚且不明白他和他导师的理论究竟「flexible」在何处。等到年纪大了,逐渐有余裕思考一些句法学问题,也熟悉了转换生成语法发展到今天的流派和风格,重新回头看的时候,竟然有点豁然开朗的感觉。所以这段时间又重新把这本书当成自己的枕边书,每天晚上阅读一章半节的,慢慢能够发现第一作者的研究之间的连贯性和发展史,有时甚至感动得眼泪都往下掉。当然,能把这种书当成睡前读物并且读到哭出来笑出来,是我有病,大家不要在意。这个理论里所谓的「flexible」,并非完全脱离乔派的固有框架,实际上,它依然是坚持 Principle and Parameters 的大局,乃至略微引入了 Minimalism 的一些基础概念;但是比起乔派中的激进者,例如
等人及他们开发宣传的
, Flexible Syntax 系统里所允许的结构、移动模式、语言范畴标记等都宽泛随意了许多,并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真正采取了「最简」的模式:放弃单一的底层结构,转而允许最少的移动,毕竟移动是个复杂的事情。在这本书里,可以找到第一作者在之后十五年里无数次重复过的模型的雏形,比如 case adjacency (刚才找到他的最新一篇草稿,这个规则已经改名叫 case-first constraint 了,内容也有所扩充),还有在 Phonetic Form 里对句子结构的线性制约等。可以说,这本书里的理论,基本上是与西欧和美国的主流乔派句法研究在无声对抗。研究越多,越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之处;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着深切的体会。当时在第一作者的课上读到他当前的研究成果的时候,总以为自己什么都明白了,对句法学的兴趣也可以到此为止。但是等到现在重新读他早前写的书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我当年在他的课上学到的不过是他所研究的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内容我甚至从来没听说过,然后就被吸引了继续看下去。最后发现原来割裂的内容全部可以被拼接起来的时候,也没有当时那种「我全都明白」的轻松感,反而在怀疑是不是还有更多他已经想到而我并不知道的内容,在想能不能把他的理论应用到其他方面的解释中去。可以说,我一直在试图重构当年他教我的「thinking linguistically」,而这种乐趣比单纯的「看书、背书」要大多了。————一般书籍:7. Ben-Ze'ev, Aaron. (2004).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mputers have changed not just the way we work but the way we love.
Falling in and out of love, flirting, cheating, even having sex online
have all become part of the modern way of living and loving. Yet we know
very little about these new types of relationship. How is an online
affair where the two people involved may never see or meet each other
different from an affair in the real world? Does online sex still
involve cheating on your partner? Why do people tell complete strangers
their most intimate secrets? What are the rules of engagement? Will
online affairs change the monogamous nature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s?
These are just some of the questions Professor Aaron Ben Ze'ev,
distinguished writer and scholar, addresses in the first full length
study of love online. Accessible, shocking, entertaining, enlightening,
this book will change the way you look at cyberspace and love forever.
被我戏称为「花样作死大全」的一本书,而且是真真正正实实在在超出我理性范围的那种作死。我本来就缺乏对正常人类感情的感知,看了这本书更是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会为了感情而变得瞎人狗眼。是的,正如上一段介绍所说,这本书是讲网恋的研究的,而且是一本很学术的分析,但这并不影响它瞎狗眼的特征。作者专门去访问了很多参与网恋的人——特别是已婚中年人——记录他们网恋的理由、感受,乃至于在网恋时说的话。里面不乏各种极为直白露骨的「文字性爱」的描述,甚至有中年已婚男子假扮单身女同妈妈去女同性恋聊天室聊天的故事,还有人哭着说「我在网上被人甩了,感觉不会再爱了」,看完以后,我觉得我已经透支了一整年的节操。但是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我们毕竟都还有理智,很清楚地意识到我们绝对不会和完全不熟悉、连名字都不知道的陌生人调情上床(好吧现在有约炮了,这件事情甚至都没什么人在意了,不过这本书出版的时候是 2004 年,那时还没这么开放),但是却可以对着一台电脑、一部手机,跟网线那一段甚至不知道是男是女是人是狗的某个 ID 打情骂俏,哭诉自己性生活不和谐,以至于放弃了二十多年的婚姻、家庭和孩子。如果说在现实中恋爱至少还可以有实际的接触乃至于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利益,那么网恋基本上只有无穷的幻想,就像虚幻的海市蜃楼;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乐此不疲,只靠自己的双手来寄托自己的终身幸福?这本书就是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回答而存在的。互联网的确改变了太多的东西,甚至改变了我们「恋爱」的方式。不管你相信不相信,在网上,我们真的会像换了个人一样,由于网络的特殊性而表现出另一面的自我,而这个诡奇的「另一面」,有时候会替我们作死瞎搞,借此来「填补现实生活中的空洞」。对我来说,我的现实生活里并没有什么巨大的空洞,自然也不需要这样极端的手段来填补,不过鉴于我已经离开正常人的范围太久了,所以买了这本书、偶尔看看这些「正常人」的生活,觉得还挺好笑的呢。
8. Sugimoto, Yoshio (ed). (2009).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is Companion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influences that
have shaped modern-day Japan. Spanning one and a half centuries from the
Meiji Restoration in 1868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is volume covers topics such as technology, food, nationalism and
rise of anime and manga in the visual arts.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odern Japanese Culture traces th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that took
place over the cours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paints a picture of a
nation rich in cultural diversity. With contributions from some of the
most prominent scholars in the fiel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odern
Japanese Culture is an authoritative introduction to this subject.吸引我的是封面,封面图特别漂亮,充满了现代日系的幻想风格,在一排灰暗的 Cambridge Companion 里面显得格外亮眼,于是就搞了一本回来。对于我这种热爱严谨而有趣的百科全书的阅读者来说,这本书非常对我的胃口,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几章全部都在一天之内吞掉了。有趣的是,这本书的作者们不仅包括日本籍的日本文化研究者,也包括一些出身欧美的研究者,特别是我最早读的第十三章 Manga, anime and visual art culture ,其作者是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的讲师 Craig Norris ;跳出大东亚文化圈来看现代日本的文化现象,对我来说是一种格外新鲜的体验。之前知乎上曾经有过小范围的争论,讨论 ACG 文化到底有没有研究的必要,我当时已经看完这本书,所以对那个问题有着非常偏执刻板的观念:当然有,为什么没有必要呢?作为一种小范围流行开来而可能会具有大范围影响的文化,学术界必然对其抱持着好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东西出现,喜欢它的人有没有共性、是什么心态,它可能会造成多大的影响力,这都在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研究者的观察范围内。而这种 Companion to Culture 类的书籍,就是把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在我们的世界里,本不应该有高下之分,一件事情存在,必然有其深层次的理由。我们并不需要这些研究来指导生产生活,更多的时候,只是单纯地好奇,想知道这一切到底是怎么样子的。看着那些日常的话题成为了学术研究的阵地,看着熟悉的 J-pop 歌手、动漫作品、听说过的神道文化出现在学术书籍里,平时的一饭一菜都有着极大的学问,有时候竟然会生出莫名其妙的感动,是一种「生而为人」的感动。人类社会会有这样奇妙的画面,而我有幸能够通过亲身经历知道这一切,又可以通过阅读了解其背后更深层的故事和机理,这足以打消我平时对人类的厌恶和恐惧了。9. 米泽穗信(著),王华懋(译),2005 / 2013。。台北:独步文化。上次是密室殺人,這回是縱橫文化祭的怪盜?!千鈞一髮的古籍研究社 v.s. 神出鬼沒的怪盜十文字校園青春推理旗手——米澤穗信清爽微苦,又像夏日豔陽般閃閃發亮的青春推理小劇場為了振興人氣低靡的「古籍研究社」,社員們再度接下青春的戰帖!節能少年這回挑戰文化祭怪盜,冷門社團能否就此翻身?
而隱藏在怪盜背後的又是什麼令人揪心的真相?米澤穗信最青春無敵「古籍研究社系列」第三作,這次是怪盜登場!神山高中最引以為傲的文化祭終於要開始了。古籍研究社當然也不落人後,準備推出新的一期《冰菓》;沒想到摩耶花一時失誤,讓原本只需要 30 本的社刊,一口氣印了 200 本。這下該如何是好?正當眾人抱頭苦思解決之道時,熱鬧的文化祭上居然發生了奇怪的連續竊盜事件?!圍棋棋子、塔羅牌、水槍——犯人的企圖究竟是什麼?那麼要是解決這個事件,古籍研究社的知名度就能大為提昇,也就能賣出社刊了!——這個想法令眾人雀躍不已,「節能少年」奉太郎再度被推上火線,他能順利找出謎底,同時賣掉所有社刊嗎?书单上终于有中文书出现了。阅读推理和「看起来比较顺眼的轻小说」是我的长期习惯之一,所以有推理小说和轻小说自然是正常的事情。由于之前在豆瓣给京阿尼的动画《冰果》写评论,需要重新比照动画改编和原著的结构与描写,所以重新阅读了米泽穗信的古籍研究社前两部《冰果》与《愚者的片尾》,也初次阅读了第三卷《库特利亚芙卡的顺序》和第四卷《绕远路的雏偶》,读完之后不由得感叹:米泽穗信的故事,加上京都的作画,简直是百分之二百的杀伤力,不服不行。第三卷《库特利亚芙卡的顺序》在精神上继续了第一卷的文化祭专题,在故事线上紧接第二卷的电影事件,讲述神山高中的文化祭三天内发生的种种故事。由于是文化祭的场景,所以视角也进行了相应的切换,从折木奉太郎的单人第一人称切换成了古典部全员多人第一人称,基本上讲的都是一帮高中生们(特别是千反田爱瑠)瞎玩瞎闹的故事,所以比起前两卷来多了种热血沸腾的欢乐感,在一片祥和之中展开故事的主线。米泽穗信致敬的功底仍然不减,这一次直接伸向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名作——为了不剧透我就不说是哪本了——而本来欢乐的背景下,也因为主线故事的线索透出了各种各样的无奈的味道。米泽穗信的作品我总计读了一大半了,从最早的《冰果》到之后的各种长短篇,总感觉他很难写出一个欢快的故事来,即使是那么热闹的《库特利亚芙卡的顺序》,最后也充满了各种误解、抑郁、失望、败北、无奈、疲倦。「想传达到的信息,经过精心设计的编码、巧妙的构造,最后还是没传达到」,这一点足以击溃那些有过类似经历的人。视角切换之后,古典部各个成员不同的顾虑、苦衷、担忧也都全部展现了出来,整本书的内容一下子立体丰富了起来。虽然我更偏爱第二卷《愚者的片尾》里的米泽的「推理理念」,但不得不承认,到目前为止,古籍研究社系列里写得最好的,还真的就是第三卷《库特利亚芙卡的顺序》。10. 森博嗣(著),涂愫芸(译),1996 / 2005。。台北:尖端出版。N大工學院助理教授犀川創平,應同事土木工學院助理教授喜多北斗之邀,去參觀「極地環境研究所」進行的實驗。於是,他帶著學生西之園萌繪一起前往。然而,
卻有人在這看似天真卻意義深遠的實驗中,策劃了大膽且不可思議的「完全密室」雙重殺人事件。實驗室是零下二十度,實驗室內部情況只能從測量室透過螢幕監
看,進出實驗室也必須穿上太空服般誇張的防寒裝備。根據喜多、犀川、萌繪的判斷,應該沒有人可以隨意進入建築物中。犯人與被害人究竟如何進入密室,又是如
何逃脫呢?之前一直看到的是江苏文艺的那一版,翻译实在粗糙得不行,后来偶然得到了台版的录入,一直收着没看,直到十月份富士台电视剧《全部成为 F 》出来之后又开始重新看了一遍,果然感觉翻译好了很多,而此时由于自己也终于开始读 PhD ,感触也多了不少。说起来,尖端跳票森博嗣的 FS 系列最终卷《四季·冬》已经快要进入第三个年头了,要是再不出的话,索性倒闭好了。森博嗣的 S&M 系列——请不要想歪,这个名字只是因为 Saikawa Souhei & Nishinosono Moe 的名字的缩写——实在是非常超前的一套书,在 1996 年的时候写到使用 UNIX 系统的电脑,用 telnet 发电子邮件聊天,那已经是当年大学里最为前沿的技术;可惜在我们读到这一套书的时候,很多人大概已经不知道 telnet 到底是什么了,电视剧里也改成了用 Windows 7 和 iPad 。这个系列是学术圈背景的推理小说外加师生恋言情,本来就已经把我的萌点全都给掀翻了,而这一本作为森博嗣实际意义上的处女作(其创作时间早于他的第一本书《全部成为 F 》),讲的则是一个实验室里互相杀人的故事,折腾到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就想忍不住说「别杀了,再杀你们就都毕不了业了」。不过想起来这本书,实际上是因为男主角犀川创平说的一段话;虽然犀川创平在感情方面就是个彻底的人渣,但在小说世界的学术圈里,这位建筑学副教授则是一把好手,和东野圭吾笔下的物理学副教授汤川学不相上下。这段话来自于《冰冷密室与博士们》的第十二章,犀川手下的助理教授国枝桃子带着自己的新婚丈夫来办公室,丈夫是高中数学老师,小心翼翼地向犀川请教「万一学生问起数学有什么用的时候应该怎么回答」,犀川想了想,说道:「为什么一定要有用呢?一般都是没什么用的东西才有乐趣,不是吗?音乐啦,艺术啦,都是没什么用,数学越是没什么用处,就越证明了它作为学问对人类而言的纯粹性。因为只有人才会考虑没用的事情。」在这过去的一年里,我在知乎上,在豆瓣上,在各种地方都被问起,「你学语言学,那么语言学有什么用吗?」我也曾经挣扎过很久,试图寻找我的研究与现实世界的接合点,想说服这些人,告诉他们我的研究是真正「有用」的,但是每次却都被迫面对一个现实:如果说「有用」意味着能转化为直接的经济利益,那么我的研究,我们的研究,都是「没有用」的。为此我一度沮丧过一段时间,甚至很排斥别人问起这样的内容。但是,为什么一定要有用呢?面对犀川的反问,问我问题的那些人,大概也没有一个准确回答吧。钱也好,名也好,对于喜欢研究、头脑清醒而条件又允许的人来说,并不会撼动他们从事研究的信心;我所知道的那些人,我所跟随的那些人,他们一早就知道做研究是无法挣大钱的,而又投身于此,大抵一定有超出钱和名之外的理由。所以,最终的答案,大概也真的是「研究无用,但我只是在享受学问对人类而言的纯粹性和乐趣」了——不过这也不差劲,毕竟千金难买我乐意嘛。与各位共勉。 Chris21/12/20147616 条评论分享收藏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朱熹:“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有品、有趣、有疑的阅读时光,从这里开启。
需在本专栏发表文章请联系 @藥師
微信公号:读书有疑(doubtsinreading)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想的声音导师出场费 的文章

 

随机推荐